📖 ZKIZ Archives


全國7個月退出煤炭產能9500多萬噸 進度加快但未達標

國家發改委16日召開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新聞發言人趙辰昕介紹了去產能工作新的進展。截至7月底,全國已累計退出煤炭產能9500多萬噸,完成全年任務的38%,累計退出鋼鐵產能2100多萬噸,完成全年任務量的47%。

趙辰昕表示,雖然7月份以來進度有所加快,但與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距離。

8月4日,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通報前7個月各地區工作進展和專項執法行動開展情況,並對下一步工作進行部署。會議明確, 為確保完成今年目標任務,將抓緊抓實五項工作:

一是開展工作進度、資金使用等問題專項督查,對進展緩慢、工作不力的地方,掛牌督辦,嚴肅問責。

二是抓好淘汰落後產能、違法違規項目清理和聯合執法三個專項行動,嚴肅處理、公開曝光一批典型案例。

三是督促各地區抓緊出臺職工安置的具體實施辦法,推動有 關部門盡快出臺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金融債務的具體辦法。

四是做好鋼鐵行業備案項目清理核查工作和舉報項目查處工作,積極推動煤炭減量置換、嚴控新增產能工 作。

五是加快完善鋼鐵煤炭企業信用記錄,對列入失信黑名單的企業實行聯合懲戒。會議要求,各地務必采取過硬措施,確保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590

2016年全國早稻產量3277.7萬噸 同比下降2.7%

據國家統計局25日公布的數據,根據對全國10個早稻生產省(區)的調查,2016年全國早稻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早稻總產量如下:

一、全國早稻播種面積5619.8千公頃(8429.7萬畝),比2015年減少95.0千公頃(142.4萬畝),下降1.7%。

二、全國早稻單位面積產量5832.4公斤/公頃(388.8公斤/畝),比2015年減少62.4公斤/公頃(4.2公斤/畝),減少1.1%。

三、全國早稻總產量3277.7萬噸(655.5億斤),比2015年減產91.1萬噸(18.2億斤),下降2.7%。

由於四川省早稻生產規模很小且逐漸減少,自2016年起四川早稻合並到全年糧食統計中,所以全國早稻生產省區由以往的11個改為今年的10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946

南極臭氧空洞開始修複 中國履約淘汰臭氧層物質25萬噸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597

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在會上發言。(環保部供圖/圖)

每年的9月16日是國際保護臭氧層日。9月9日,環保部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主辦的2016年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紀念大會,在北京環境國際公約履約大樓舉行。

在今年早些時候,美國《科學》雜誌於2016年6月30日刊發的研究報告表示,有證據表明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已經開始修複。

上述研究結合了氣象觀測氣球和衛星在2000年-2015年期間從南極臭氧層上空收集的數據。研究發現,自2000年以來,南極臭氧層空洞平均每年以400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縮小。利用計算機模擬季風速度和溫度變化,這項研究的作者估計,臭氧層中氯和溴的含量大約減少了一半。

1984年,科學家首次發現南極上空臭氧洞,隨後多個國家於1987年簽署《蒙特利爾議定書》,分階段限制氯氟碳(CFCs)這種有害化學物質的使用。

“十二五期間,我國共淘汰5.9萬噸含氫氯氟烴的生產量和4.5萬噸的消費量,分別占基線水平(2009-2010年平均值)的16%和18%;削減含氫氯氟烴產能8.8萬噸,占應削減的總產能的16%,超額完成了第一階段含氫氯氟烴淘汰10%履約目標。”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在2016年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紀念大會上說。

“目前中國已經累計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25萬多噸,實現了《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的各階段履約目標。”在上述會議上,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說,“中國第一階段HCFCs淘汰行業計劃項目采用低全球溫室效應潛能值(GWP)的替代技術占比高達76%,在淘汰HCFCs同時實現了年減排溫室氣體86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另外,上述《科學》雜誌文章作者之一、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蘇珊·所羅門(Susan Solomon)認為,科技創新在當前臭氧層保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下一步,中國將繼續大力推動綠色低碳替代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加大技術創新和推廣力度,出臺《含氫氯氟烴重點替代技術推薦目錄》,修訂完善替代品標準法規,並通過產業政策、政府綠色采購、綠色產品認證、輿論宣傳引導等方式鼓勵和支持綠色低碳替代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趙英民說。

參加2016年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紀念大會的還有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高風、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副司長李高、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臭氧秘書處執行秘書蒂娜玻比利、蒙特利爾議定書多邊基金秘書處秘書長愛德華多迦南等。

聯合國在2015年通過了全球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環境保護是其中三大核心之一,特別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這個問題,是本世紀人類的一個重大挑戰。《蒙特利爾議定書》當前面臨著發展的關鍵時刻,締約方正在根據2015年達成的“迪拜路徑”決定,積極溝通磋商,力爭在2016年達成氫氟碳化合物(HFCs)減排的修正案。《蒙特利爾議定書》未來可能承擔更多的環境責任和義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69

煤價“熔斷”啟動一級響應: 發改委擬日增產能50萬噸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9-24/1040901.html

9月23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指出,繼9月初啟動二級響應,日增加煤炭產量30萬噸左右後,近日又啟動了一級響應,擬日增加產能規模50萬噸。

瘋狂的煤價要穩一些了。

9月23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指出,繼9月初啟動二級響應,日增加煤炭產量30萬噸左右後,近日又啟動了一級響應,擬日增加產能規模50萬噸。

有關部門已經研究了後續政策措施,下一步,視煤炭市場變化情況,如果情況仍在延續,將科學加大先進產能投放量,確保煤炭穩定供應。

所謂的一級、二級響應,是指國家發改委制定的抑制煤價過快上漲預案,在環渤海動力煤炭價格每噸分別上漲到460元、480元、500元後,分別啟動三、二、一級響應,分別日增加煤炭產能20萬噸、30萬噸、50萬噸。

煤炭價格近期上升較快,主要是因為煤炭行業去產能導致。根據安排,今年要去除2.5億噸的煤炭產能。截止到8月底,已經完成60%的進度。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指出,增加煤炭產量是國家近期對煤炭產能靈活調節的結果。總體而言,去煤炭產能步伐仍需要加快。因為現在全國有50多億噸產能,實際今年需求只有30多億噸,過剩仍嚴重。

“稍微一放松,煤炭生產會瘋狂加快,價格很快下來,企業再次轉入大的虧損。”他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8月全國煤炭產量為21.79億噸,同比下降10.2%。1-7月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利潤為3.52萬億,同比增長6.9%。

平抑煤價高漲

國家發改委今年已經召開了多次會議,研究煤炭的生產、運輸,以及價格等系列問題,相應啟動了煤炭三級、二級、一級響應。

國家發改委發文指出,針對近期市場煤價出現了過快上漲勢頭,個別地區和一些電力、鋼鐵企業供應出現偏緊的情況,部際聯席會議與有關地區、有關行業和企業召開有關煤炭生產運輸等專題會議,加緊對煤炭供需形勢和價格走勢進行會商和研判,研究提出針對性措施。

此前,網上傳閱數份待證實的文件顯示,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給國家發改委打報告,指出今年6月以來,鋼鐵行業的每天供應形勢出現了異常波動,影響了鋼鐵企業正常生產,請求研究解決。

這表現在:近2個月煤炭供需形勢原來供應充足變為目前的供應緊張,有的鋼鐵企業個別煉焦煤種幾乎斷供。

同時,近2個月煉焦煤炭價格出現暴漲,國內煉焦主要煤種上漲100-150元/噸,漲幅超過20%,進口澳大利亞煉焦煤從6月初的每噸100美元,漲到目前每噸170美元以上,漲幅超過60%。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炭戰略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吳立新告訴記者,核心的問題是煤炭價格最近上升後,過去煤炭企業與鋼鐵公司簽訂的低價協議難以執行。

中國煤炭有國內和國際市場,“國家能調控一部分,但是還有一些走市場的。”

海關數據顯示,1-8月中國進口煤1.56億噸,增加12.4%;但是中國進口煤均價為每噸320.2元,下跌16.4%。這與鐵礦石、原油等進口量大增,價格同比大幅下降的情況一致。21世紀經濟報道獲悉,上述價格相比國內每噸要便宜100多元,甚至達到200元左右。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一份文件指出,據企業反映,美國等國家的煤炭企業已經註意到中國煤炭供需形勢的變化,正準備重新啟動已經關閉的礦井,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

靈活調控價格

不過,盡管國家發改委決定日增加煤炭產能規模50萬噸,這並不是說國家降低了去產能的要求。

林伯強指出,全國全年276個工作日生產煤礦的口子並沒有開。這表明目前增加產能只是較為靈活的措施,並未降低去產能的要求。而且這次只是讓大的礦井增加產能,所以國家去產能的決定未變。

國家發改委也指出,針對現在出現的煤價上漲、局部供應偏緊的情況,通過適度微調政策,盡量使煤炭生產運輸流通和用戶各方利益兼顧,實現良性發展。主要通過兩個方面進行釋放:

一是通過靈活實施先進產能煤礦減量化生產制度。對符合條件的先進產能,可以在276至330個工作日之間釋放。屬於季節性供給變化還可以階段性地彈性生產,年終回到276個工作日,如果全年生產超過276個工作日的部分,可以通過資源產能指標出讓解決。

二是在建煤礦通過增減掛鉤,還可以釋放一部分產能、產量。

下一步,視煤炭市場變化情況,如果情況仍在延續,將科學加大先進產能投放量,確保煤炭穩定供應。

“不能因為價格波動,就動搖去產能的決心,否則,煤炭行業仍有可能再度陷入經營困難的局面。”國家發改委給出結論。

原因是,2020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預期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煤炭消費量至多41億噸。目前,全國各類煤礦產能總規模全部形成有可能超出60億噸,扣除凈進口2億噸,國內煤炭的市場空間僅在34-36億噸。

吳立新指出,從長期看,還是主要靠市場化的手段來解決去產能問題。“否則減產導致價格上升,加快生產又導致價格下降,不能老是哪個起來按哪個下去,還是要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市場調節機制。”

  • 21世紀經濟報道
  • 李語涵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網友評論 0
Default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每經網立場

Sumbit

最新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25

皖電東送調查:每年可減少上海21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皖電東送淮南至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輸電線路。(鄒小民 攝)

2016年,皖電東送淮南至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迎來了投運的第三個年頭。三年來,這條特高壓線路究竟給淮南和華東地區帶來了什麽?產生了哪些效應?10月19日,記者來到安徽淮南,循著特高壓的足跡,走訪了與這條線路息息相關的發電廠、煤礦企業、政府官員、普通居民,一路收獲頗多。

平圩電廠:變輸煤為輸電經濟效益凸顯

淮南,這里是皖電東送的起點。

出淮南市一路西行40公里,在潘集區淮潘路至長江路一帶,沿途密布大大小小數十家煤礦企業,以“潘三礦、朱集礦、潘北礦、潘東礦”命名的路標牌無聲地提醒人們,此地是煤炭富集區。

作為“華東工業糧倉”,淮南市坐擁豐富而優質的煤炭資源,卻倍受產業結構單一的困擾。近年來,在國家“中部崛起”和安徽融入長三角經濟圈的大背景下,淮南充分運用政策、產業、生態、能源、區位等多重優勢,在“趕”與“轉”的道路上,抓住特高壓發展機遇,從單純依靠煤電資源謀發展,到多元產業發展並進,朝著全面轉型發展升級的目標邁進。

“今年1~9月,我們廠通過特高壓向外輸送電能107億千瓦時,預計今年全年送出電能達140億千瓦時。”10月19日,在安徽淮南平圩電廠2臺100萬千瓦機組旁,伴著“轟轟”的發電聲,平圩電廠發電部主任大聲告訴記者。

平圩電廠

從附近潘集區坑口電站挖出的煤,就近送到平圩電廠轉化為電能,通過特高壓空中快速通道,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華東地區。

改輸煤為輸電,其中的經濟效益如何?

在平圩電廠燃料管理部主任淩光照看來,這條空中高速路,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多重的。“首先是節省了運費,以前,電煤運華東地區每噸煤運費七八十元,坑口煤礦就在家門口,每噸煤運費10元,以我們廠全年向華東輸送140億千瓦時電能為例,大約需要550萬噸原煤,只運費一項,每年節約3個多億。”

其次,對電廠而言,電煤就地消納不需要大量庫存,庫存小,對電廠現金流占用少,這對電廠而言是一項利好。以華電蕪湖為例,兩臺64萬千瓦的機組,需庫存量15至20萬噸標準煤,平均每噸400元庫存費,只庫存一項,每年需占用資金8000萬元。

淮南礦務局駐平圩電廠財務部主任張曉斌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煤炭價格動態波動的背景下,以平均600元每噸標準煤為例,1噸標準煤發3300多千瓦時電送出,可實現邊際貢獻630元,而直接出售1噸原煤只能實現邊際貢獻200元。以1噸標準煤為單位計算,輸電比輸煤多收益430元。平圩電廠一年通過特高壓外送電能140億千瓦時,換算成標準煤550萬噸,550萬×430元,輸電比輸煤多出23.6億元的經濟效益。

此外,一臺機組大約增加500人就業。平圩電廠圍繞特高壓工程新上的4臺機組,增加就業2000余人。

平圩電廠是淮南至上海特高壓交流示範工程4個配套電廠情況的一個縮影。

記者從國網安徽電力發策部規劃一處了解到,自2013年淮南至上海特高壓交流示範工程投運三年來,該工程最大輸送功率達463.8萬千瓦,累計輸電量約561億千瓦時。

淮南市發改委能源辦相關負責人透露,淮南發電企業通過特高壓工程每年向華東輸送電能約240億千瓦時,銷售收入170余億元,年利稅約30億元。皖電東送特高壓工程的建設和運營,極大地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煤礦企業:加快了內部產能結構調整

出平圩電廠一路向西驅車50公里,記者來到淮南礦業集團下屬的丁集煤礦,該煤礦為“皖電東送”特高壓配套的田集電廠配套供應原煤。

這是一座井田東西長14.75公里、南北寬11公里的煤礦企業,12口礦井,地下可開采面積達100平方公里。與露天煤礦開采場景不同,進入礦區,幹凈的廣場,鱗次櫛比的辦公樓、員工宿舍區、林蔭道,這里一片安靜,完全沒有煙塵,更不見載滿煤的運煤車。

丁集煤礦的兩臺機井,工人下到地下800多米的地方挖煤。

在辦公樓4樓,丁集煤礦黨委書記方徐林打開向西的窗戶,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兩臺高高架起的藍色機井。“工人在這里下井,深入地下800米的地方開采作業,再通過運輸皮帶將煤運到儲煤倉,裝車後通過礦區鐵路網運送到電廠,全過程是封閉的,不產生灰塵。”

以丁集煤礦為例,電煤運往上海,每噸運費70元,就地消納每噸產生運費30元,電廠年產煤540萬噸,全在本地消納,僅運輸成本一項就節省了2.16億元,且環境效益好,粉塵汙染大大減少。

方徐林告訴記者,以前是傳統的賣煤路子,2007年煤電聯營後,上下遊產業結合,特高壓投運後,打通了外送通道,煤炭資源不愁銷路。丁集煤礦年產煤540萬噸,特高壓投運後,每年為田集電廠輸送原煤400萬噸,直接產生經濟效益35億元,增值稅17%,每年給地方稅收貢獻近6億元。

資金盤活了,丁集煤礦加快了內部產業結構調整,改變原來單一煤炭開采的模式,調整為煤炭、電力、房地產、技術服務、資本運作等多元結構支撐的發展模式,在實現內部良性運轉的情況下,帶動了大量人口就業。“目前,我們在上海、廣東、香港都有投資融資項目,在物流、房地產領域發展很穩健。”丁集煤礦副總經理張衛翔說。

在特高壓產生的經濟效益鏈條中,方徐林有著自己的見解:“有了特高壓,使得我們與電廠之間的煤電聯營模式更緊密更穩固。如果沒有特高壓,煤電捆綁再緊密,發出的電輸送不出去,還是產生不了經濟效益。有了這條特高壓,它的需求量又相對穩定,我們測算過,賣電比賣煤附加值增加了6倍。煤礦、電廠、電網是三位一體的,電力需求穩定、煤炭豐富、電廠發電,三者相互支撐,是相互聯動又有機統一的,三者共同作用,促進產能結構調整,增加人員就業、拉動地方經濟等都良性循環發展起來。”

電廠發出的電從這里送出,通過特高壓輸送到華東。

環保成效:供受端環境改善看得見

在人們談“霾”色變的今天,環保一直是大眾關註的熱點與焦點。

特高壓治霾,在這條皖電東送線路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實際效果如何?

以受端上海為例,受土地資源緊張、環保因素等影響,本地電源建設無法滿足上海持續增長的用電需求,加之環境保護的壓力限制,決定了上海必須依靠大規模接受區外來電才能保障電力供應。2013年9月25日,皖電東送淮南至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建設投運,這是首條落戶上海的交流特高壓線路,也是繼±800千伏複奉線後第二條向上海供電的特高壓線路,上海電網實現了“煤從空中走,電從遠方來,來的是清潔電”的結構升級。

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國務院於2013年9月10日印發《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要求京津冀魯、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除熱電聯產外,禁止審批新建燃煤電站,通過提高接受外輸電比例、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等替代燃煤,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

皖電東送特高壓工程建成後,受端上海、浙江地區除了新增受電能力600萬千瓦、新增受電240億千瓦時外,還可節約燃煤消費1080萬噸。據上海市輻射環境監督站高級工程師、資深環保專家朱重德介紹,皖電東送特高壓投運後,相當於長三角地區少投運了6臺100萬千瓦級火力發電機組,每年可減少上海地區二氧化碳排放2100萬噸、二氧化硫5萬噸、氮氧化物5.6萬噸,可大大改善環境空氣質量。

平圩電廠冷卻塔

在供端淮南,記者探訪的煤礦密集區潘集區,當地人告訴我,國家《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後,許多小煤礦紛紛關停,加上電煤就地消納,前幾年馬路上煙塵滾滾、運煤大貨車排長隊拉煤的景象早已一去不複返了。在平圩電廠附近的蘆集鎮老郢湖村,路邊汽配修理店老板王遵明告訴記者:“以前拉煤車來來往往,路上煙塵多,天常年灰蒙蒙一片,連太陽都是模糊不清的,路邊樹葉積著厚厚一層灰。去年開始,我們這里的環境明顯好了,很少有運煤車,藍天白雲經常有,感覺出氣都順暢了。”

平圩電廠發電機組

老百姓的感覺是直接客觀的,在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平衡之間,環保部門對煤礦企業有著硬性指標把關。平圩電廠燃燒管理部主任淩光照告訴記者,國家對發電機組有非常嚴格的環保指標,經過環保部門驗收合格後才可投運。且隨著國家環保標準不斷提升,對脫硫、脫硝、煙塵濃度指標要求更高更嚴,目前,平圩電廠1臺100萬千瓦的機組已完成更高標準的超凈改造,2017年前,所有機組完成超凈改造。

“國家出臺了相應政策,完成機組超凈排放改造,每千瓦時可享受電價補貼1分錢。電廠機組超凈改造要經歷‘提出機組改造計劃—省、市環保部門備案—確認改造進行—改造完成驗收—環保合格出示證明—獲得超凈改造電價補貼’這六個環節,每個環節環保部門都嚴格把關,早改完早獲益。”淩光照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953

今年全國鋼鐵去產能或達7000萬噸 唐山已貢獻超20%

30日據新華社消息,日前從唐山市政府獲悉,截至10月底,鋼鐵大市唐山市近4年已累計完成壓減煉鐵產能1867萬噸、煉鋼產能3186萬噸。

“全國鋼鐵看河北,河北鋼鐵看唐山”。作為全國重要的鋼鐵大市,2013年之前,唐山市鋼鐵產能為1.5億噸,實際產量保持在1億噸左右。根據河北省政府的要求,到2017年底,唐山市壓減煉鐵產能2800萬噸、煉鋼產能4000萬噸。其中,化解煉鋼產能任務占全國的二分之一,全省的三分之二。

據了解,今年,唐山市共壓減高爐15座、化解煉鐵產能780萬噸;壓減轉爐12座、化解煉鋼產能829萬噸,完成河北省下達的今年化解鋼鐵產能目標任務。

今年全國鋼鐵去產能或超額完成近50%

此前據中國經濟網報道,中國政府制定的今年鋼鐵行業去產能目標為4500萬噸,但各省制定的目標合計已超過了該數字。但是超額完成部分的債務、人員安置等問題,可能要留到明年初才能徹底解決。

“今年鋼鐵行業實際退出產能將超過4500萬噸的目標,可能會達到7000萬噸以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副會長遲京東27日表示。

遲京東稱,今年去產能超額完成,一是鋼鐵企業從實際出發,願意退出部分產能;二是國家針對鋼鐵去產能出臺了多項配套政策,助推了企業去產能動力;三是各省市有意願借助去產能的政策加快淘汰落後產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207

遼寧:6萬噸美國進口大豆檢出6種有毒生物

遼寧出入境檢驗檢疫局22日對外披露,遼寧鮁魚圈檢驗檢疫局近日在對美國進口大豆進行檢疫時,一次性截獲6種檢疫性有害生物。此次含有有害生物的美國大豆多達6.47萬噸。

據中新社報道,11月中旬,遼寧鮁魚圈檢驗檢疫局發現進境美國大豆含有大量可疑雜草籽,隨即送檢上級部門。遼寧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鑒定確認這些大豆中含有猥實蒼耳、西方蒼耳、意大利蒼耳等6種有害生物;其中,猥實蒼耳為遼寧口岸首次截獲,西方蒼耳和意大利蒼耳為鮁魚圈口岸首次截獲。

猥(或蝟)實蒼耳(Xanthiumechinatum)在國際貿易中常以刺果的形式混入大豆、玉米等糧食中,具備蒼耳屬雜草的危害特點,全株有毒,對神經及肌肉有毒害作用,會引起誤食牲畜胃部出血、潰瘍等問題,入侵性極強,是世界各國重點關註的惡性雜草。

目前,遼寧鮁魚圈檢驗檢疫局已對該批大豆從接卸、運輸、倉儲及加工環節實施嚴密監管,對生產加工產生的下腳料進行銷毀處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289

201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1623.9萬噸 同比減少0.8%

12月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6年糧食產量情況。從統計局網站獲悉,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1個省(區、市)農業生產經營戶的抽樣調查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全面統計,2016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糧食總產量如下:

一、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3028.2千公頃(169542.3萬畝),比2015年減少314.7千公頃(472.1萬畝),減少0.3%。其中谷物[1]播種面積94370.8千公頃(141556.2萬畝),比2015年減少1265.1千公頃(1897.7萬畝),減少1.3%。

二、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5452.1公斤/公頃(363.5公斤/畝),比2015年減少30.7公斤/公頃(2.0公斤/畝),減少0.6%。其中谷物單位面積產量5988.8公斤/公頃(399.3公斤/畝),比2015年增加4.8公斤/公頃(0.3公斤/畝),增長0.1%。

三、全國糧食總產量61623.9萬噸(12324.8億斤),比2015年減少520.1萬噸(104.0億斤),減少0.8%。其中谷物產量56516.5萬噸(11303.3億斤),比2015年減少711.5萬噸(142.3億斤),減少1.2%。

對此,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黃秉信解讀稱,2016年糧食產量下降同時受到播種面積減少和單產下降的影響。2016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減少了472萬畝,因播種面積減少而減產34億斤,占糧食減產總量的33.2%;全國糧食產量因單產下降而減產70億斤,占糧食減產總量的66.8%。

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2016年,各地針對糧食品種的供需矛盾,主動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采取“玉米改大豆”、“糧改飼”和“糧改油”等措施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糧食單產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高產作物面積減少。按可食用的籽粒玉米統計,玉米播種面積5.51億畝,比上年減少2039萬畝,減少3.6%。低產作物大豆播種面積1.08億畝,比上年增加1046萬畝,增長10.7%。2016年,玉米平均畝產398.2公斤,是大豆的3.3倍,僅玉米改種大豆就可拉低糧食畝產約1.7公斤。

二是全國農業氣象災害較上年偏重,部分地區受災較重。夏糧、早稻因災減產。秋糧生長前期,南方多地遭受強降水,湖北、安徽等地受災較重,部分農田反複受淹,作物倒伏嚴重。7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南方一些地區又遭遇持續高溫天氣,導致水稻空殼率增加;東北、西北部分地區出現不同程度旱情,對玉米後期生產和灌漿不利。據民政部統計,今年1-10月份,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3.97億畝,比上年同期增加5410萬畝,增長25.7%;絕收面積6218萬畝,增加1719萬畝,增長70.9%。

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66

河北明年將壓減1714萬噸鐵、1986萬噸鋼產能

記者從20日召開的河北省經濟工作會議上了解到,明年河北將壓減煉鐵產能1714萬噸、煉鋼產能1986萬噸。

2017年是河北省6000萬噸鋼鐵產能壓減任務的收官之年,同時銜接“十三五”任務,需要壓減煉鐵產能1624萬噸、煉鋼產能1562萬噸,河北將工作目標提高到壓減煉鐵產能1714萬噸、煉鋼產能1986萬噸。

目前河北的鋼鐵產能大多是在正在生產的鋼鐵聯合企業,加上鋼材價格大幅上升等因素,鋼鐵企業退出意願降低,去產能工作難度加大。河北省表示,將認真落實“產能真去真退”的要求,持續開展排查核驗,絕不能違規新增一噸鋼,不管多難都必須確保完成去產能任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70

鋼鐵再去產能5000萬噸,將徹底取締地條鋼

“2016年鋼鐵價格整體上呈現觸底反彈,尤其是在三四月份和下半年的兩輪大上漲行情中,對此去產能的貢獻可以說是排在第一位的。”卓創資訊分析師畢紅兵對第一財經表示。

繼煤炭去產能工作會議召開後,27日,發改委、工信部等多部委在京召開鋼鐵去產能工作會議。確保完成5000萬噸左右的去產能任務,密切關註鋼材市場價格、防止市場出現大起大落情況,徹底取締“地條鋼”成為2017年深化鋼鐵去產能的三個關鍵。

至此,2017年鋼鐵去產能的具體部署已經完成,“地條鋼”、“僵屍企業”、新增產能等成為今年鋼鐵去產能的重要抓手。

防止鋼鐵價格大漲大跌

作為鋼鐵去產能的深化之年,2017年要化解過剩產能5000萬噸左右、有效處置“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上半年徹底取締“地條鋼”等。

上述會議指出,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基本面仍然沒有改變,價格恢複性上漲、效益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的任務依然艱巨。

第一財經獲悉,2016年全年退出鋼鐵產能超過6500萬噸,煤炭產能超過2.9億噸,鋼鐵、煤炭去產能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與此同時,受去產能影響,鋼鐵、煤炭價格均較2016年年初有大幅度增長,主要品種較去年初價格漲幅超50%。

以河北唐山的三級螺紋鋼為例,其3月27日的價格是每噸3650元,相比2016年年初每噸1800元的水平,以及2016年3月27日的每噸2200元左右的水平,漲幅較高。

價格的提升,使“苦熬寒冬”許久的鋼鐵企業效益得到改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統計,去年大中型鋼鐵企業一舉扭轉2015年大幅虧損的局面,並在全年實現了合計300億元的稅前利潤。其中,寶武鋼鐵2016年稅前利潤達70億元,比2015年稅前虧損大幅改善。

意達鋼材信息網研究中心主任薛和平撰文表示,全國鋼鐵行業將從2015年的虧損645億元,到去年盈利360億元~400億元,同比增加絕對值1000億元以上;行業盈利86戶左右,占統計總戶數的87%。

第一財經從多家研究機構獲悉,今年主要鋼鐵品種價格將會低於2016年、高於2015年。

與此前的煤價過快上漲一樣,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鋼價的急劇拉升也引起了調控部門的關註。

數據顯示,鋼鐵最大鋼種螺紋鋼方面,截至2月15日,SHFE螺紋鋼報收3391元/噸,雖然未達到2016年12月創下的最高點,但是較2月3日,也就是春節後第一天報收價(3113元/噸)上漲8.93%。與2017年開年第一個工作日1月3日報收價2851元/噸相比,上漲幅度更是高達18.94%。

不過在此次會議上,發改委明確表示,不允許鋼鐵價格出現大漲大跌情況。

難點在於企業轉型、人員安置

今年全年鋼鐵去產能5000萬噸的目標比去年有所調高,業內普遍認為2017年鋼鐵行業去產能難度依然存在。

畢紅兵表示,今年去產能的難點,在於企業如何能夠有序退出和轉型以及人員的安置。“通過2016年一年的鋼鐵過剩產能退出,已經為今年做出了示範效果,在國家的有力政策支持下,相信今年去產能任務會如期完成。”

冶金工業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劉海民對媒體表示,對於未來鋼鐵行業的發展,首先要解決的是行業市場失靈、企業大虧損的問題,國有企業養“僵屍”的機制必須要改變;同時必須堅持嚴格的執法,行政力量要抓緊;通過企業兼並重組,形成區域市場的有序競爭的結構,同時也要鼓勵適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上述會議指出,在今年推進鋼鐵去產能工作中,一是堅定不移處置“僵屍企業”,二是堅決依法取締“地條鋼”,三是切實嚴禁新增鋼鐵產能,四是徹底退出不符合有關法律法規標準的產能,五是統籌推進化解產能和結構調整工作。

自去年下半年起,多年來屢禁不絕的“地條鋼”遭到全面清除,相關政策文件相繼出臺對其進行打壓。同時監管部門還設置了“地條鋼”清除期限,2017年6月底之前,“地條鋼”必須徹底清除。

長期以來,“地條鋼”及其制品因無法保證質量,對建築工程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樂江本月曾公開表示,中國8億噸鋼產能,還有1億多噸的地條鋼產能,縱容“地條鋼”將使劣幣驅逐良幣。“如果這些鋼材上了高速公路,上了水壩和高層建築,一定禍害無窮。”

打擊“地條鋼”是今年去產能工作中的“額外任務”。工信部部長苗圩此前曾明確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化解5000萬噸鋼鐵過剩產能的目標,並不包括“地條鋼”。

上述會議認為, 2016年,鋼鐵去產能工作初戰告捷,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年度目標任務提前超額完成,行業生產經營狀況明顯好轉,行業發展環境明顯改善,為下一步深入推進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2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