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谷歌的偏執:由搜索引擎向內容引擎演進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29/231766.html

美國搜索產業知名評論人士丹尼·蘇利文(Danny Sullivan)近日發表評論文章,闡述了谷歌如何由搜索引擎向內容發行演進的具體過程及其中原因。

以下為蘇利文文章全文:

1998年期間,在我開始撰文報導谷歌作為一家熱門搜索引擎過程當中,我當時對於該公司的未來前景發展看好,卻從來沒有想到15年後的今天,谷歌會計劃收購Frommer's旅遊指南服務,更不會料到谷歌會銷售可在谷歌Play網絡商店使用的禮品卡。

從搜索引擎到內容引擎

我們是如何從谷歌收購旅遊指南服務或銷售禮品卡等事宜中,從而推斷出谷歌正由一家搜索引擎服務商向內容提供商轉變的結論?與以前相比,谷歌目前再說自己不會在搜索結果中偏好自家產品和服務,則很難讓其他公司信服。

對於我的這篇評論文章,我曾思考著起了數個標題,其中包括「谷歌如何迷失了方向」或「谷歌如何作惡」等。或許這些標題能夠吸引更多眼球,但這些結論並不正確。從谷歌目前各項服務的運行機制看,該公司並沒有迷失方向。只是與其最初的業務模式相比,谷歌走上了另一條道路,且其實力也遠勝於以往。

一些人士也許會認為,谷歌所選擇的新道路,其實同該公司「不作惡」(Don't Be Evil)的信條相背離。這種看法也不對。就像我此前曾說過的那樣,谷歌新道路既不為善也不作惡。谷歌充滿著理念主義的理念,現在亦是如此。但谷歌選擇的新道路,導致該搜索巨頭與其他外部公司的利益衝突有所升級。正因為如此,谷歌此舉也招致外界「作惡」的指責。

谷歌仍然表示,將為所為網民以及整個互聯網產業的良好發展而戰。那麼谷歌為何要選擇新道路?我認為這是由於該公司的「偏執狂」態度。正是由於谷歌認為微軟、蘋果及Facebook等對公司構成了巨大壓力,導致谷歌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和服務,進而在市場策略事宜上來了個180度大轉變,並完全改變了該公司作為搜索引擎服務商的最初策略。

谷歌業務

谷歌當然還在繼續提供搜索引擎服務。但該公司的業務已遠不止於此。此前有人曾向雅虎兩名前CEO即楊致遠及卡羅爾·巴茨(Carol Bartz)問起「什麼是雅虎」的問題,他們兩人都一下子問答不上來。如果我們要求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也回答一下「什麼是谷歌」的問題,我想佩奇的答案也不會比楊致遠或巴茨好多少,至少佩奇無法以簡潔的語言概括出谷歌業務所在。

那麼在谷歌的官方表述中,其「使命」是什麼?谷歌這樣寫道:「谷歌使命就是對全球信息進行有序彙總,並能夠讓所有公眾訪問和使用。」

如果這就是谷歌答案的話,它實際上並沒有告訴我們任何內容。在此我不妨寫出我頭腦中所能想到谷歌從事的多項業務。來看一下:

谷歌是一家搜索引擎服務商,能夠提供社交網絡服務,開發了移動操作系統,並生產名為Nexus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同時開通了谷歌Play網絡商店,用戶可在此購買電子書籍、遊戲和視頻等內容。谷歌還提供旅遊出行路線服務、博客服務、視頻服務(YouTube)以及開發了Chrome瀏覽器。谷歌主要收入來源為文本搜索廣告。該公司還推出了移動支付業務。

我上面想到的這些產品和服務,其實對於回答「什麼是谷歌」的問題也沒有實質性幫助。

那我們不妨登錄谷歌官方網站,就可看到該公司各類產品的標識。對於這些不同產品和服務,谷歌有著如下說明:「谷歌已致力於向用戶提供除搜索之外的產品和服務,但公司所闡述的產品理念靈魂仍得以保留。從搜索到Chrome瀏覽器,再到Gmail電子郵件服務,所有這些技術和產品,其目的都是為了讓用戶更容易查找所需信息,以及更快完成自己的工作。」

「谷歌,能夠幫助你做好工作。」或許這應該成為谷歌的說明文字。只是該說明文字中所帶來的問題是:谷歌使命就是幫助公眾「幹活」,且幫助範圍沒有界限;而對於其他那些也在幫助公眾「幹活」的企業而言,谷歌與他們的衝突就已經不可避免。

作為內容公司的谷歌

谷歌向搜索業務之外拓展已有數年時間。只是去年期間,谷歌主動進軍內容業務領域的步伐卻大幅加速。

谷歌今年3月創建Play網絡商店,表明該公司已認同自己作為一家內容提供商的新角色。截至本週,美國網民甚至已能夠購買到可在Play商店使用的禮品卡。而上週期間有媒體報導稱,谷歌將收購Frommer's旅遊指南服務業務。

谷歌成為內容發行人和經紀商後會導致外界的諸多質疑。僅以收購Frommer's旅遊指南服務交易為例:

作為一家搜索引擎,谷歌此前已經將相關搜索結果指向Frommer's等網站,但該搜索引擎卻要收購其中一家旅遊指南業務,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如此一來,別的旅遊指南服務是否有理由擔心,自己的相關信息將在谷歌搜索排名中受到歧視,或乾脆被排斥在外?

谷歌這樣做,不就等於是讓FairSearch等認為谷歌涉嫌壟斷的機構找到了充實理由?這些機構此前反對谷歌的理由並不「硬氣」,而谷歌收購Frommer's旅遊指南服務,難道是主動授人以柄?

疑心生敵?

我個人認為,正是谷歌的「偏執狂」心態,使該公司走到了今天的地步,其樹敵也多。這也頗具諷刺意義,原因是如果谷歌不堅持自己的偏執心態,或許在谷歌當前的敵人中,部分也可成為谷歌的合作夥伴。

首先,微軟是谷歌需要對付的重大敵人。由於微軟在操作系統和瀏覽器市場佔據優勢份額,因此有可能會拿出相關措施,以阻止用戶訪問谷歌的產品和服務。那麼解決方案是什麼?那就是谷歌開發自家瀏覽器Chrome和操作系統Chrome OS。

其結果如何?一些統計數據顯示,Chrome已經擊敗微軟IE。微軟要記住這一點啊。Mozilla的火狐(Firefox)也是輸家,只是谷歌為Mozilla的主要資金捐助者,因此Mozilla的痛苦程度也有所緩解。但無論如何,谷歌通過Chrome向微軟發起攻擊,也讓曾是谷歌大力支持者的Mozilla感到很不舒服。

蘋果在移動服務市場有著巨大份額?那麼谷歌就主持開發Android移動操作系統,如此一來,谷歌就不會在移動服務市場被排斥在外。儘管Android為開源產品,但誰也不能保證谷歌不會將最新版Android優先用於自己產品和服務。對於絕大部分目前領先地位的Android設備而言,他們最終都逃不出這種結局(亞馬遜Kindle Fire可視為特例)。

其結果是,Android在移動市場擊敗了蘋果iOS,或與iOS市場份額相差不下(不同市場研究公司給出的統計數據有所差異)。谷歌再也不用擔心被蘋果排斥在外。然而蘋果已經開始在iOS中排斥谷歌應用程序。如果谷歌當初並不是如此擔心蘋果而開發自家移動操作系統,那麼蘋果現在也不會對谷歌加以排斥。

於是蘋果將放棄在iOS整合谷歌地圖、YouTube等服務。蘋果對於谷歌的這種打壓策略,或許將激發谷歌開發後續產品的動力,但這種敵對狀態,也導致谷歌面臨著在專利侵權事宜上與蘋果在法庭上直接相見的風險,並使兩家曾經密切合作的夥伴成為競爭對手,還導致蘋果「粉絲」和谷歌「粉絲」相罵不休。

然後就是Facebook。谷歌擔心的是,Facebook對自家用戶內容採取封閉策略後,將導致谷歌搜索引擎無法抓取這些內容,從而損及谷歌搜索業務。

解決方案?那就是推出自家社交共享按鈕,即「+1」按鈕。谷歌表示,該按鈕將提高搜索用戶的體驗,但當時谷歌似乎並不計劃推出自家社交網絡服務。然而不久之後,谷歌實際上推出了自家社交網絡服務Google+,但自稱該服務並不是社交網絡,而是「社交層」。雖然「社交層」的說法並沒有錯,但Google+確實也是社交網絡服務。

其結果如何?以用戶量和參與度為標準,Google+要趕上Facebook仍需很長一段時間。凡是外界發表有關這方面的數據後,都會引起媒體的激烈爭論。但無論如何,通過Google+,谷歌已經逐步加強了自身社交網絡業務,並擺脫了對Facebook的依賴性。但谷歌這樣做後,也使Facebook和Twitter得到了更多支持,原因是部分批評人士認為,Google+服務將偏好自家產品和服務,而歧視其他社交網絡。

伐木開路

而谷歌這種偏執心態的形成,既不是其他公司根本不希望打壓谷歌,也不是他們將比谷歌更重視為用戶利益而戰。而谷歌同樣也不是沒有偏執心態,而僅僅是希望發佈新產品。在iPhone發佈之前,Android也不是沒有根基。或許我們這兒爭論偏執心態已經有點過了。你信不信這些都無所謂。無論是什麼看法,其結果都相同。

從某種程度上講,與剛剛組建那時的谷歌相比,該公司目前已經有很大不同。谷歌仍受到消費者追捧,但該公司對於其生態系統中合作夥伴及內容提供商的擔心也越來越多。而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吉·布林(Sergey Brin)多年前創建該公司之時,根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偏執或者說雄心勃勃,無論你是怎麼看待這種情況,我都覺得谷歌當前已經走進了一片森林,並對擋在自己面前的大樹、小樹進行砍伐處理。谷歌在砍伐這些樹木過程中,並不是出於「惡意」理由。谷歌總能找到用戶利益正受到傷害的理由。「我們得砍掉這棵樹,然後人人將受益。」然而在進行這些「砍伐」活動之後,谷歌並沒有在叢林中迷路。谷歌眼中根本就沒有森林,該公司已將所有樹木砍倒。

單就個人而言,我能理解谷歌為何要收購Frommer's旅遊指南服務或商舖評論網站Zagat,尤其是TripAdvisor或Yelp等競爭對手聲稱谷歌抓取他們用戶數據(同時也承認谷歌為他們帶去了巨大流量)時,這些收購活動也就在情理之中。那好吧,你繼續保留你的數據,我們將創建自己的內容。於是一棵樹被砍倒,而且是出於很好的理由。但森林中的其他一些樹木卻受到了傷害。

這片森林,其實可指代很多事情,如谷歌同其他公司的關係。但我更多傾向於認為,這片森林就是長期以來以默契方式同谷歌合作的內容提供商。這種不成文協議的大致內容是:谷歌抓取內容提供商的數據,並在搜索結果中予以顯示。作為回報,內容提供商將獲得巨大流量。谷歌不希望成為用戶訪問的最終目的地。

擁有答案

多年以來,搜索引擎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向用戶指明內容位於何處,而不是親自託管這些內容。而谷歌殺入內容市場後,則使多年來的不成文規定受到了威脅。谷歌(微軟必應也是如此)已經在提供外部鏈接的同時,還向用戶「直接提供答案」。不可否認,向用戶提供諸如「2加2等於多少」或其他一般性問題的答案也無可厚非。

但如果用戶在搜索歌曲或電視劇等內容時,那麼「直接答案」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如果我們在進行此類搜索時,發現搜索結果被指向谷歌Play網絡商店,這種情況無疑使谷歌變成了蘋果或亞馬遜,而失去了搜索引擎應有的公正性。

在談到亞馬遜時,如果谷歌將其收為己有又將如何?畢竟從谷歌角度看,如何能夠收購一家電子商務巨頭,肯定也將使「用戶受益」。如果谷歌再考慮收購《紐約時報》這樣的內容發行商,情況又將會怎樣?德國正計劃立法規定,搜索引擎必須向鏈接所指向的內容提供商付費。如此一來,為何不考慮乾脆收購一家出版商?

有人提出,谷歌搜索引擎對其他搜索引擎採取不公正態度。我覺得這種看法很可笑,原因是讓一家搜索引擎指向另一家搜索引擎的做法其實毫無意義。而搜索引擎的最基礎功能,就是為用戶訪問目的地「指路」。隨著谷歌越來越多地變成目的地本身,其搜索引擎的公正性難免將受到質疑。

這正是那片倒下的森林,即搜索引擎所扮演的傳統角色。而這種改變,應該引起每個內容發生商的擔憂。

這種情況也應該引起谷歌的擔憂。如果你是谷歌內部員工而看到了這篇文章,你肯定會疑惑我的文章中似乎有厭惡谷歌的意味(實際上我並不厭惡),並對其他公司的過激反應感到迷惑為解(外部公司有時是這樣,但通常情況是擔心),原因就是你們並沒有看到森林。想想你們正砍倒的樹木。或許更多樹木應該讓它們在那兒繼續挺立。其他公司也是一樣。我們希望看到這片樹林能夠繼續存在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53

谷歌的未來:機器人大作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200

從最近收購的Nest、持續開發的谷歌眼鏡和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看來,顯然谷歌想要締造一個帝國。與其競爭對手忙於購買新興軟件公司和計算機工具不同,谷歌最近專註於能直接影響消費者生活的產品。考慮到谷歌的在線平臺和營銷實力,購買這8家公司無疑讓谷歌更接近他們的目標──讓谷歌機器人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下為谷歌接連收購的8家機器人公司:1. 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谷歌去年購買了諸多機器人公司,而其對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的收購則真正讓公眾關註到了這家科技巨頭的新動向。波士頓動力公司是谷歌收購的8個公司中最有名的一個。這主要得益於其“大狗”等項目在社交媒體上被瘋狂轉載。過去幾年來,波士頓動力公司一直在為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工作。DARPA是美國軍方的研發實驗室。他們負責研發了雙腳獨立站立的機器人Petman。Petman能夠行走、偽裝和處理化學災害。2. MEKA RoboticsMeka機器人的網站上的消息顯示:“我們已被谷歌收購,正在進行一場機器人革命。請再來。” Meka因創造了類人機器人夢想者(Dreamer)而聞名。夢想者可以模仿人類的面部表情。Meka的成就之一是創造了與人眼同樣功能速度的機器人眼。3. REDWOOD ROBOTICS如果在未來,你有能力買一個機器人管家,那他的手臂很可能是Redwood制造的。由Meka和另一家公司共同創立的Redwood正集中於創造完美的機械臂。據最新報道,該公司正在研制價格低於5000美元的廉價機器人手臂。4. INDUSTRIAL PERCEPTION該公司的座右銘是:“為機器人提供他們需要的技能,讓他們在未來取得成功。”INDUSTRIAL PERCEPTION聽起來像是一個機器人大學。該公司正在研究3D視線系統。這一系統使其機器人在工作時看起來好像Wall-E。5. HOLOMNI 機器人設計師Bob Holmberg Holomni正試圖重新定義輪子。他們創建了一個全向機器車輪,這解決了長期存在的“平行停車的問題”。當全向機器車輪被運用到機器人身上時,其活動能力將得到巨大提升。6和7.  BOT&DOLLY和AUTOFUSSBot 和 Dolly創造的機器人被戲稱為“當好萊塢遇到底特律”,並將徹底改變電影行業。通過預先設定的全自動拍攝,機器人相機消除了大型電影項目的大量人工需求。Autofuss是Bot&Dolly的設計部門,該部門還幫設計了谷歌的Nexus系列平板電腦。8. SCHAFTSCHAFT的機器人在最近DARPA搜救機器人能力競賽中獲勝。能夠開車,越過碎石和使用鏈鋸,它可能在未來的災難中挽救人類的生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604

夢想家佩奇:谷歌的領航員 帝國締造者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4/147718.html

i黑馬:科技大佬多少有點情懷,比如特斯拉馬斯克、亞馬遜貝佐斯都愛火箭,但這些與他們的主營業務無關。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也多少有點,它的主營業務是搜索,而今擴展到各個領域無人飛機、智能家居... ...他也是個夢想家。


 
目前,蘋果把谷歌視作其第一大競爭對手,亞馬遜、Facebook、微軟、雅虎以及許多名頭不太響的科技公司也都把谷歌視為各自的第一大競爭對手。《The Search》一書作者、企業家John Battelle說,“谷歌在科技產業可謂‘前無古人’,這包括多個方面:財務業績、市場覆蓋範圍和遠大抱負。”
 
谷歌在商業上的成功是無可爭辯的。過去3年,谷歌每年增長速度超過20%。谷歌的現金儲備——佩奇出任CEO時為3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73億元),也一直在增長,目前現金儲備以及等價物達到約6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08億元),這使得佩奇能更積極地對核心業務以及新項目進行投資。佩奇說,“我以前曾與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有過爭論,他總是說,‘你們涉足的領域太多了’。在專註於1或2個領域方面,喬布斯非常優秀。”他表示,盡管喬布斯的理念對蘋果很奏效,但他給谷歌制定了不同的戰略,“我們希望通過涉足更多領域,對世界產生更大影響”。
 
不到4年時間里,佩奇在他制定的戰略上取得了重大進展。在佩奇擔任CEO前,谷歌就已經在開發無人駕駛汽車。現在,他與布林一道在推動多個重大項目。過去一年,谷歌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和無人飛機方面投入巨資。谷歌還大幅擴大了風險投資業務規模。谷歌斥資3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7億元)收購Nest,進軍智能家居市場。谷歌對生物技術公司Calico投資數億美元,研究延長人類壽命的技術。此外,谷歌還開始對能檢測血糖水平的隱形眼鏡進行商業化,並繼續大力推動虛擬現實產品谷歌眼鏡的發展。
 
谷歌最初的宗旨——“組織全世界的信息,使之能被所有人訪問並使用”,當初聽起來也有些“不知道天高地厚”。佩奇說,現在來看,這一願景“過於狹隘”了。他希望谷歌能繼續以大多數人認為不可思議的方式改變世界。正是這種意識以及谷歌強勁的財務業績,使得佩奇今年當選為《財富》的年度商人。
 
人們可以把谷歌這些意義深遠的項目視作“白日夢”。谷歌2010年首次披露在開發無人駕駛汽車時,沒有人當回事。4年後,無人駕駛汽車似乎距離現實越來越近了,汽車產業在無人駕駛汽車項目上投入數十億美元,希望迎頭趕上。這是佩奇按照其設想改變世界的一個範例。風險投資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高管Ben Horowitz在談到佩奇時說,“他涉獵的範圍之廣令人感到吃驚。他是繼通用電氣的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或惠普的大衛•帕卡德(David Packard)之後最優秀的企業領導人。”
 
佩奇的雄才大略並非得到了所有人認可。谷歌“不作惡”(Don’t be evil)的信條被批為不過是一句公關口號而已。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批評者——其中包括競爭對手、監管機構和消費者,都認為,在涉足新業務領域時,谷歌粗野地利用了其強大的市場優勢。對谷歌的這種批評在歐洲尤其大。谷歌在歐洲遭到反壟斷調查,可能面臨數十億美元罰款。
 
對谷歌的另外一種批評是業務單一,利用從搜索業務獲得的利潤投資“白日夢”項目。盡管谷歌的絕大多數營收仍然來自廣告,但自上任以來,佩奇一直在致力於實現業務多元化。據投資銀行Jefferies估計,YouTube今年將為谷歌貢獻近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9億元)營收。另外,Google Play商店和企業業務也將為谷歌帶來數十億美元營收。盡管Android是免費的,卻幫助谷歌擴大了移動業務在營收中的占比。佩奇目前的許多投資都被認為是明智的,有助於確保公司未來的增長,防止搜索廣告業務減速。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分析師Mark Mahaney說,“對於長期的技術發展趨勢,佩奇押對寶了。如果不涉足智能家居、無人駕駛汽車和可穿戴設備領域,谷歌的價值要低許多。”
 
但佩奇對這些批評並不太在意。他說,推動他做出這些決策的原因很簡單:對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他還決心避免重蹈之前一些科技巨頭的覆轍:它們只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業務,並最終被淘汰。世界上的頂級科學家和工程師,對在一家墨守成規的公司工作沒有興趣,佩奇希望谷歌能吸引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把公司打造成“百年老店”。他說,“這是推動我不斷努力的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42

谷歌CEO拉里•佩奇:音樂訓練造就了谷歌的高速傳統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3/147906.html

i黑馬:黑馬哥一直認為偉大的商業領袖往往具備藝術家的品質。喬布斯創造了第一代Macintosh電腦中采用多種字型和字體的故事已廣為流傳。谷歌CEO拉里•佩奇同樣也是極富想象力的代表,他將音樂學習中對於速度的執迷滲透到公司之中,造就了谷歌高速的傳統。他們的故事或許能打開我們循規蹈矩的腦洞。

\蘋果公司(Apple)的已故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喬布斯曾說過一段廣為人知的話:他在母校里德學院(Reed College)時旁聽過一門書法課,從中學到的一些美學知識啟發了他在第一代Macintosh電腦中采用多種字型和字體,並最終為整個個人電腦行業采納。

“假如我從未旁聽過這門課,Mac電腦絕不會擁有多種字型或按比例間隔的字體。”喬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畢業典禮演講中表示,“而且,自微軟Windows模仿Mac之後,可能每一臺個人電腦都有了這種字體界面。”喬布斯說,直到很久之後,他才意識到那一門書法課對於個人電腦“豐富多彩的版面式樣”有著多麽大的影響。“當然,我上大學時是不可能把未來的這些點串起來的。”他說,“但在十年後回顧這一切時,所有這一切都一目了然。”

當谷歌的首席執行官拉里•佩奇回顧過去時,他意識到他受到的音樂教育,特別是他對於速度的迫切和執迷,在造就谷歌的核心元素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某種程度上,我感覺音樂訓練造就了谷歌的高速傳統。”最近佩奇在接受《財富》(Fortune)雜誌采訪時表示,“在音樂中,你需要對時間有非常清晰的認知。時間基本上是最重要的東西。”

佩奇在密西根州長大,演奏薩克斯,並學習了作曲。在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上學時,他為一家利用軟件來制造音樂合成器的公司制定了一份商業計劃書。在這個要求軟件實時工作的項目中,他驚奇地發現了一個他認為大多數電腦軟件都存在的缺陷。

“這太讓人驚訝了,我發現現代操作系統在實時表現方面相當糟糕。”佩奇說,“如果你從音樂角度考慮,假如你是一位打擊樂演奏者,你敲擊一下後,聲音要在幾毫秒後才會發出。”

從谷歌成立的第一天起,佩奇對於速度的執迷便滲透到了公司之中。佩奇堅信,如果谷歌搜索引擎返回搜索結果的速度越快,其使用頻率就越高。他隨後對此進行了測量。由於不滿意毫秒級的反饋速度,佩奇對工程師們(包括開發算法和構建數據中心的工程師)施壓,要求他們考慮延遲時間。他維持了谷歌首頁非常著名的空白設計,因為這可以幫助文件更快地加載。直至今日,在搜索結果頁面頂端,谷歌仍然會告訴用戶,它用多少時間找到了搜索結果。搜索“Larry Page and speed”(拉里•佩奇和速度),在第一個搜索結果的鏈接上方,你會看到“約21,100,000條結果(用時0.47秒)。”

在產品演示時,大家都知道佩奇會默默計時,如果他認為一款產品速度太慢,就會抱怨。谷歌在開發Chrome網絡瀏覽器時對其進行了速度優化。佩奇對於速度的關註所帶來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谷歌自身。2010年,谷歌在對搜索結果排序時開始考慮網站的加載速度。這迫使全世界的網站管理員對網頁加載速度進行優化。

因為他的緣故,整個互聯網可能都變快了,但這並不意味著佩奇就會滿足。

“看到軟件開發人員懶散的程度讓人感到驚訝不已,他們覺得,軟件運轉需要一些時間沒什麽大不了的。”佩奇說,“但這的確是不能容忍的。”他笑了笑說,“人們能非常快地處理信息。如果你的電話性能不佳或有其他問題,就是一個大問題。”

如今,佩奇可能還沒有放松要求產品實時工作的苛求。但自從2011年他接任公司首席執行官後,他開始堅持讓谷歌註重另一項核心要素:美學。這也是音樂教育給予他的啟迪。

佩奇相信美學設計與速度並不矛盾,他敦促工程師和產品經理為谷歌所有的網絡產品推出全新統一的、更為優雅的設計。谷歌內部將這一項目稱為肯尼迪項目(Project Kennedy),一開始以谷歌的搜索頁面為主,後來幾乎涉及到了谷歌其他所有服務。自此以後,視覺設計已成為開發流程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別是移動應用。

“我認為,藝術是我們所做工作的一項重要組件。”他說,“作為一家科技公司,我一直在努力強調這一點。”佩奇說,他學會欣賞“藝術組件”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音樂的緣故。

如今,佩奇對音樂的興趣轉向了新的領域。至於會為谷歌帶來什麽樣的影響,仍有待觀察(如有影響)。“近幾年我在努力學習一點打擊樂,這很具挑戰性”,他說道。


谷歌的明天究竟在哪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95

上周五,谷歌公司宣布將從今年4月19日開始終止視頻收費問答平臺Helpouts的服務。Helpouts遭“拋棄”凸顯出了谷歌公司在非搜索業務上面臨的困境,而谷歌的“王牌”——搜索業務的市場份額近期也不斷下降。

搜索業務市場份額遭侵蝕

去年第四季度以來,谷歌在主營業務方面遭遇了來自雅虎、微軟Bing、Facebook等形成的強大包圍網。據流量分析網站StatCounter的數據,谷歌在美國的搜索份額已連續三月下滑,跌至74.8%的7年最低。而同期,雅虎和Bing的份額都有所增長,分別增長至10.9%和12.4%。由於火狐瀏覽器棄用Google而改用雅虎為默認搜索引擎,谷歌流失的客戶大多湧向了雅虎搜索。

谷歌營收結構過於單一一直是其詬病之處。谷歌公司2014年四季度財報顯示,谷歌主營網站產生的營收包括AdSense計劃所產生的營收占了總營收的89%,然而谷歌的廣告模式依然陳舊且滯後。面對Facebook等社交媒體的競爭,谷歌顯得力不從心。

投資項目過於分散,難以變現風險巨大

在核心搜索業務之外,谷歌的投資十分分散:自動駕駛汽車、Google Hangouts、安卓系統、谷歌眼鏡、Cardboard虛擬現實平臺等等。這些項目讓谷歌表面看上去像是一個偉大的科技公司,但過多且分散的投資項目讓谷歌有限的組織資源疲於分配,項目成功率難以保證,背後蘊藏著巨大的風險。

QQ圖片20150216185603

這些年,谷歌在非主營領域的研發投入仍在逐年增加,去年谷歌的研發支出達到了100億美元,而被做死的項目卻不在少數。

谷歌公司於2013年11月推出基於Hangouts視頻聊天工具的專家收費問答、培訓服務Helpouts,一年多過去,這一產品發展並不如意,谷歌周五宣布,將關閉這一服務。除了Helpouts,谷歌公司還於上月決定停止銷售現有型號的谷歌眼鏡。

下圖為谷歌近10年來的研發支出費用。

Screen-Shot-2015-02-12-at-16.34.10-590x324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573

谷歌的明天究竟在哪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95

上周五,谷歌公司宣布將從今年4月19日開始終止視頻收費問答平臺Helpouts的服務。Helpouts遭“拋棄”凸顯出了谷歌公司在非搜索業務上面臨的困境,而谷歌的“王牌”——搜索業務的市場份額近期也不斷下降。

搜索業務市場份額遭侵蝕

去年第四季度以來,谷歌在主營業務方面遭遇了來自雅虎、微軟Bing、Facebook等形成的強大包圍網。據流量分析網站StatCounter的數據,谷歌在美國的搜索份額已連續三月下滑,跌至74.8%的7年最低。而同期,雅虎和Bing的份額都有所增長,分別增長至10.9%和12.4%。由於火狐瀏覽器棄用Google而改用雅虎為默認搜索引擎,谷歌流失的客戶大多湧向了雅虎搜索。

谷歌營收結構過於單一一直是其詬病之處。谷歌公司2014年四季度財報顯示,谷歌主營網站產生的營收包括AdSense計劃所產生的營收占了總營收的89%,然而谷歌的廣告模式依然陳舊且滯後。面對Facebook等社交媒體的競爭,谷歌顯得力不從心。

投資項目過於分散,難以變現風險巨大

在核心搜索業務之外,谷歌的投資十分分散:自動駕駛汽車、Google Hangouts、安卓系統、谷歌眼鏡、Cardboard虛擬現實平臺等等。這些項目讓谷歌表面看上去像是一個偉大的科技公司,但過多且分散的投資項目讓谷歌有限的組織資源疲於分配,項目成功率難以保證,背後蘊藏著巨大的風險。

QQ圖片20150216185603

這些年,谷歌在非主營領域的研發投入仍在逐年增加,去年谷歌的研發支出達到了100億美元,而被做死的項目卻不在少數。

谷歌公司於2013年11月推出基於Hangouts視頻聊天工具的專家收費問答、培訓服務Helpouts,一年多過去,這一產品發展並不如意,谷歌周五宣布,將關閉這一服務。除了Helpouts,谷歌公司還於上月決定停止銷售現有型號的谷歌眼鏡。

下圖為谷歌近10年來的研發支出費用。

Screen-Shot-2015-02-12-at-16.34.10-590x324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96

傍上苹果谷歌的流媒体:后数字音乐时代救世主?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688


作者:江然


近日,国外音乐动态不断。苹果的全新流媒体音乐服务Apple Music将正式问世。数字音乐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回望中国,数字音乐也正在走向美好时代。从早期彩铃时代的音乐销售模式转型,到近年来国内各大音乐平台对数字音乐的不断开垦,“数字专辑”等概念也进入到用户生活。面对汹涌而来的流媒体大潮,国内音乐行业准备好了吗?

还有三天,Apple Music就将启动。但这个被贴着“自我革新”标签的新音乐服务系统,自6月初被苹果公司发布后就“麻烦”不断:一边是被中国歌迷称为“霉霉”的美国著名乡村歌手Taylor Swift率众抵制,苹果“退让”——据外媒报道,Apple Music在为用户提供三个月免费试听期间,也将向艺人支付版税;另一边是谷歌半路杀出,提前两天发布免费流媒体音乐服务。

热闹的背后,无不显示着流媒体音乐服务不断壮大的趋势。以瑞典Spotify和美国Pandora等为首的龙头引领该领域发展至今。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最新发布的《数字音乐2015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它的存在已经开始拉动音乐产业的增长,甚至被读出音乐产业“救世主”的弦外音。虽然以Spotify为代表的流媒体已经是一股无法小觑的力量,但如果无法解决盈利能力问题,流媒体的未来依然无法变得光明起来。

在无数次的强调和摸爬滚打后,中国终于开启了自己的付费音乐时代。国内几大巨头也一早开始跑马圈地,BAT、网易甚至乐视,似乎都已马不停蹄地进入流媒体音乐烧钱阶段。从“彩铃”——中国数字音乐的雏形,发展至目前状态,市场规模也在推测声中无限扩大。只是现在要谈盈利,还为时尚早。

无论Apple Music能否进入中国,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眼下国内的从业者基本持有两个观点,一是国内尚未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秩序,还谈不上冲击,换句话说,Apple Music跟中国市场相关度不大;二,苹果需要在本地化上花费大工夫,才有可能真正在中国市场上立足,但中国市场巨大,众口难调的难题似乎很难解决。

国际趋势:订阅付费用户稳步增长

6月初,苹果公司发布Apple Music,被外界看来是自我革新,同时也将掀起行业洗牌之风。具体而言,这个音乐应用包括了流媒体播放、音乐电台、音乐下载三大功能;具备用户习惯学习功能,可以推荐相应音乐;音乐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听众互动;3000万首曲目,将于6月30日上线,前三个月免费试用,单人收费每月9.99美元,家庭用户每月14.99美元(至多6人)。值得注意的是,苹果音乐也面向谷歌Android用户开放。

这一发布,标志着苹果,这家消费电子巨头正式加入“流媒体音乐俱乐部”,而iTunes上沉淀下来的海量用户以及8亿张绑定的信用卡,亦让其成为Spotify、Pandora等先行者的头号劲敌。穷追不舍的还有谷歌。6月24日,谷歌抢在苹果公司正式推出服务前,发布了其免费版音乐流媒体服务。

巨头涌入背后,难掩音乐产业以及实体音乐下滑的尴尬事实。IFPI的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数字音乐与实体音乐收入首次持平。其中,数字音乐收入上涨6.9%,达68.5亿美元,占音乐总销量的46%,凸显了近年来全球音乐产业的深度转型。但这一数据却无法抵消全球音乐实体销量和下载量的下滑。2014年,音乐实体全球总收入较2013年微降0.4%,为149.7亿美元。

互联网时代斗转星移,人们对数字音乐的消费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就连当年独领风骚的iTunes付费下载模式都首次出现了下滑,数字音乐服务的转型似乎已迫在眉睫。流媒体音乐成为新宠。业内认为,流媒体对于音乐产业的创新主要在于改变了录制音乐的收费模式以及收听模式。像Spotify这样的9.99美元包月的订阅收费模式,已经对iTunes和传统唱片业的销售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音乐产业在同时应对从实体到数字、从PC到移动、从下载到流媒体的三种转型。”上述报告援引索尼音乐娱乐国际的主席兼首席执行官Edgar Berger的话说,“就此而言,我认为整个行业表现得非常好,通过付费订阅模式,我们正在建立一种可持续存在的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音乐订阅服务的付费用户近几年也确实在稳步增长。过去5年中,全球付费用户数量增加了5倍多,达到4100万。国际唱片业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郭彪在此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付费收听音乐是趋势所在。

目前,Spotify的流媒体用户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14年底,其已经拥有6000万免费用户以及1500万收费用户,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当中。

国内发展:巨头布局,“烧得起这个钱”

如同苹果发布任何新战略一样,是否进入中国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但无论Apple Music这次是否“绕道”中国,对于从业者而言,中国都是一个潜力巨大且有待开发的音乐市场。据IFPI报告统计,中国目前在线用户多达6.5亿,授权数字音乐也在增长中。2014年,得益于流媒体收入的增加,市场增加了5.6%。

实际上,中国国内几大互联网公司已开始“望风使舵”。“2014年,在几个服务商陆续推出付费产品后,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开始整合。”上述《报告》显示,“三大互联网公司通过几次收购,成为数字音乐市场的主力。”

截至目前,阿里巴巴旗下运营着虾米和天天动听门户网站,酷我、酷狗与海洋音乐合并,网易云音乐、乐视纷纷发力。这些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接触大的唱片公司来达成授权协议。索尼、华纳等与腾讯在2014年签署了授权协议。“就像很多外国原产商品、商业模式无法完全复制到中国一样,中国流媒体音乐服务业各有特色。”一位长期关注流媒体音乐,且与各大唱片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国内音乐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相较而言,酷狗、酷我最接地气,且有先发优势,非常适合主流人群;QQ音乐则在版权上下了很多功夫,且投入不菲;而最专业的则是虾米。”

假设Apple Music进入中国,如想要抓住主流受众,本地化必不可少,“必须符合中国审美。”这就要求苹果的曲库里得有相当数量和占比的华语歌曲,“但如果是针对大众市场,收费模式在推行时就有可能遇到阻力。”上述国内音乐人说,“中国市场太大,‘众口难调’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国际唱片业协会认为,经过多年培养,中国已开启付费音乐时代,只是占比还很小;同时,受制于仍然大量存在的免费服务,付费音乐在中国发展速度缓慢。《报告》提供的数据,在中国,最受欢迎的产品是腾讯绿钻,收费标准是每月10元人民币(约合1.6美元),目前大约有三百万用户。不过,另外也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一数字并不止三百万用户。

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持续看好中国广大的音乐市场。“在中国,有付费模式这一事实,就已经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成就了。但它发展还需要时间。目前的困难是,消费者仍然可以很容易地免费得到他们想要的音乐”上述《报告》称。

尽管中国国内打击盗版的“亮剑行动”不断取得成效,但目前在国内发展该产业的困难,依然是“版权保护难和用户缺乏付费习惯”的老生常谈。

“现实是,国内几大互联网巨头也都还在观望,谁也不敢为了盈利贸然向用户提收费一事。”另一位从业者告诉记者。一旦有公司步子迈大,提出付费,就将面临“掉粉”的尴尬。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布局流媒体音乐服务其实是防守之举。“这是最好的防守,能够很好地引流量。因为即便自己不做,也迅速会有其他人去做。”

“先不谈是否盈利,为公司导入了足够多的流量就是胜利。”一位从业者说,纵观国内几大涉足该领域的互联网巨头,几乎都是一个大公司群养这么一个部门,“烧得起这个钱。”

实际上,版权费用高企,在中国也是一个待解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小型创业团队而言,这笔费用堪称“天价”。“这是由于国内市场欠缺规范等,版权采购尚无法做到在桌面上博弈,一旦火爆,就有可能坐地起价。”

据了解,大唱片公司的相关版权基本已经被几大互联网巨头“瓜分”完毕。一位创业者告诉记者,他希望行业里能出现“版权分销商”,可以适当分担版权采购的费用。

盈利难题:“钱”景不明,链条各方雁过拔毛

不可否认的是,流媒体对于音乐产业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大。2015年3月,据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数据,美国流媒体音乐销售额为18.7亿美元,首次超过CD销售额18.5亿美元。

国际唱片业协会的报告中同样指出,2009年,流媒体的订阅收入和广告收入都只有2亿美元上下。但是到了2014年,流媒体的订阅收入以46%的年均增长率涨到了超过16亿美元,而广告收入也超过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0%左右。

“流媒体的收入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付费订阅,二是广告。”一位长期关注流媒体音乐,且与各大唱片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国内音乐人告诉记者。2014年,流媒体音乐广告收入的增幅为38.6%。

然而,流媒体音乐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仍然是它的盈利难题。显然,如今的数字音乐市场更为复杂,“音乐人、发行平台、大唱片公司和数字音乐服务商之间的关系和对彼此态度也变得更加多变。大唱片公司一方面抱怨流媒体是‘小偷’和‘吝啬鬼’,一方面却获得取了平台上的大部分收益;数字平台给了音乐人们更多展示的机会,但却无法让他们变得更为富有。”一家自媒体如是总结。

2014年,行业龙头Spotify的全年收入为10.8亿欧元,亏损1.62亿欧元。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还是Spotify需要向唱片公司支付大量的版税费用,2014年,Spotify向各大唱片公司支付了高达8.82亿欧元的版税。

“以Spotify为例,其广告收入大约占两成,付费订阅占八成。”上述国内音乐人解释道,“但这样一笔流水却要为美国等地长期形成的版权保护体系买单。”一般而言,在美国数字音乐服务运营商需要缴纳两大部分版权费用:词曲版权和录音版权,而这其中要经过强势的行业协会“雁过拔毛”似的费用收取。大量的收入都拿来购买版权,这就是流媒体难以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样不满的,还有“没有赚到钱的”音乐人。实际上,“霉霉”并不是第一次公开叫板流媒体。此前,一位音乐人公开质疑Pandora,称自己的歌曲在Pandora平台播放了一百万次,所得报酬却只有16.89美元。然而,立马有业内人士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指出,并非如此。其原因就在于整个链条中环节太多,唱片公司、词曲作者、音乐人、版权代理机构之间关系复杂,以至于与艺人无关的部分分走了高达53%的费用。(每日经济新闻)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转载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27

谷歌的這個人工智能程序能自主導航

谷歌發明出一種全新的人工智能程序,能夠使用推理的方法在倫敦地鐵內自動進行導航。

谷歌旗下人工智能部門DeepMind發明的這個程序結合了外部存儲和深度學習,能夠讓計算機獨立實施導航任務,並且為未來更加精準的人工智能程序描繪出理論上的可能性。

除了導航以外,這個人工智能程序還可以通過閱讀一段短文問答問題,根據家譜推算出家庭成員的關系。科學家預測未來通過同樣的方法,虛擬智能程序能夠通過實時瀏覽互聯網上的信息來回答人們的提問,並能夠精確地執行指令。

“重點不是導航,而是機器能自主學會導航。導航只是一個具體的應用,但機器能自主開始做這些事情,而不要人類一步步地去教,這是重大的突破。”出門問問CEO李誌飛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如果真能實現,那麽現在的Siri和谷歌已經商業化的google now簡直就成了弱智。”

DeepMind的這項研究被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計算機專家Herbert Jaegar表示,這些任務涉及到規劃和重新組織信息,因此可以把這種能力歸納為推理。盡管這些任務本身仍然比較簡單,因為現在手機里的導航App也能夠做到,但是為了達到這樣的結果,這個計算機程序所使用的方法是令人震驚的。

事實上,這是史上第一個將外部存儲和深度學習的方法相結合所發明出來的計算機程序。這使得計算機獲得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按照人類的規則預先設置好程序,由計算機來執行。

有深度學習之父之稱的英國科學家Geoff Hinton表示:“深度學習在更加複雜的場景下應用的大門已經打開,計算機能夠執行的任務比人們想象的更為複雜。”

Hinton目前在多倫多大學和谷歌工作。他說,直到不久前,人們還是不太清楚深度學習能夠如何讓一個系統獲取具有“自由意識推理”的算法。李誌飛也表示:“今天機器和人的差距還很大,最大的問題就是機器沒有意識。所以以上所說的還都只是一個論文,不是產品,離商業化還很遠。但是理論上的突破是必需的。”

深度學習在執行語言翻譯、圖像和聲音識別等任務時的能力已經遠遠超出了其他計算方法,其甚至讓AlphaGo打敗了韓國圍棋名將李世石。然而直到現在深度學習的技術都無法逾越讓計算機“自主思考”的鴻溝,比如自己導航,或者在一段文字中概括其實質的意義。

DeepMind的最新程序之所以能夠讓計算機實現自主導航等功能,關鍵在於為它加入了一個“外腦”——即外部存儲,這是用來短暫存儲重要信息片段,以備在需要時能夠及時調出。這其實是仿造了人腦的記憶功能——這是在大腦里短期存放信息的地方,可以使得我們在執行多步驟任務的時候,不會忘記做過的步驟,就好比根據一個菜譜來做菜。

然而人工智能的任何突破都是循序漸進的。負責該項目的谷歌DeepMind的科學家Alex Graves表示:“這個程序標誌著一個循序漸進的突破,讓人們一步步地接近智能機器(Smart machine),而不是一下子起飛。”他還說,針對一些對於人類而言可能根本不是問題的任務,目前的計算機卻不能正確地回答。比如以下一段話:“約翰在操場上,約翰撿起一個足球。”問:“足球在哪里?”只有DeepMind的這個程序能夠回答。而且類似的問題準確率能夠達到96%以上。

不過他對於“機器推理”的說法持謹慎態度。“只能說我們把機器的存儲記憶能力提升了,這有別於以往的計算機存儲,我們相信這是實現推理非常重要的一步。但是要知道界限還是很難劃分的。”

Jaegar教授表示:“DeepMind最新的這項技術應該被視作人類向著人工智能技術蜂擁過程中的一次飛躍。”不過他也表示,未來計算機的能力也未必要限制於執行導航這一類的邏輯性任務。

他說:“人腦能夠實現的任務,理論上一個物理的系統都應該可能實現。計算機已經接近人腦的性能,而且在某些領域已經超越了人腦。這只是一個時間和資金的問題。看誰願意為此支付巨額資金來發展這些技術。”

但是與此同時,也有一大批世界頂級的科學家對人工智能產生的潛在威脅表達了擔憂。其中就包括史蒂芬·霍金。霍金警告稱:“一旦人們發展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就會自己發展起來,重新進行自我設計,而且以人們意想不到的速度。”

不過對此,DeepMind創始人DemisHassabis表示並不擔心,因為“人類離能夠引起擔心的技術還有好幾十年的距離”。

美國風投大亨、風險投資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創始人馬克·安德森近期在接受采訪時同樣對人工智能技術表達了大力的支持。他說:“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突破意味著人工智能技術有望催生新一代科技巨頭。”他的風險投資公司最近又成功投資了Facebook、Twitter、Airbnb、Slack和Lyft等明星企業。

安德森表示,人工智能、虛擬現實、自動化、語音和物聯網都有可能成為下一波重要科技趨勢。目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人工智能。“能夠明顯感覺到,有一批新的產品和公司將會把人工智能作為它們的核心。”他說,“Facebook、谷歌和亞馬遜都在這一領域付出了最尖端的努力。”

安德森認為,在人工智能的角逐中,毫無疑問大公司將會占據主導。“首先沒有多少人知道該如何開發這些東西。大公司可以投入比創業公司更多的資金。大公司支付的薪水可以跟體育明星媲美。所以,大公司可以雇傭這些人才,導致小公司沒有人才可用。”

而谷歌、Facebook這類公司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數據。“從理論上講,你需要這些龐大的數據庫。ImageNet的部分突破就在於可以通過龐大的數據庫對算法進行訓練。理論認為,谷歌和Facebook等大公司可以接觸到海量數據,但創業公司永遠無法與之媲美。”安德森表示。

不過他同時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本身也在進步。人們都在學習利用小規模的數據庫開展深度學習。有很多創業公司找到了一些聰明的方法來獲取大數據,或者通過一些方法來降低對數據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510

創新收緊、高管離職 谷歌的蕭墻之內危機四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31/159518.shtml

創新收緊、高管離職 谷歌的蕭墻之內危機四伏
AlterAlter

創新收緊、高管離職 谷歌的蕭墻之內危機四伏

這種財務和創新失衡,創新讓步於財務,才是Alphabet重組的本質,但那已經不是曾經的谷歌了。

本文系Alter(ID:spnews)給i黑馬的投稿。

谷歌今日淩晨發布財報,雖然數據靚麗,但當日股價仍然大跌,華爾街當然看得到谷歌的危機。

在數據上看起來全球最大的科技巨頭的確形勢大好:Alphabet第三季度總營收為224.5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86.75億美元增長20%;凈利潤為50.6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9.79億美元增長27%。

華爾街對大多數公司財報發布前都會有較為精準的把握,但在這種強勁財報發布之前一周,谷歌股價持續下跌——從23號最高點時的814美元到今年最低點收盤時的790美元。而在美國當日財報發布之後,股價也是一路呈現跌勢。

財報數字中危機四伏

總體數據強勁仍然掩蓋不住一些危機,會影響長遠的發展。

首先是谷歌業務過於依賴主網站。在上個財季,人們已經註意到了這一情況——谷歌廣告業務的收入中來自其自家網站的份額在 2016 年第 2 季度首次達到了巔峰的 80%,而在 2011 年時這個比例是 70%。而到了這一季度,這一情況持續惡化,谷歌主網站的廣告收入占據總體收入的81.17%。

這意味著谷歌廣告增長將前所未有地更加依賴於谷歌向其自己網站(例如搜索結果和谷歌新聞等等)的流量引導,而不是向網絡成員的網站。

而更讓華爾街看空的是谷歌的每次點擊的收入(CPC,當消費者點擊廣告商的廣告時,廣告商向谷歌的平均付費)一直在下降。如果單純從追求利潤的角度,網頁廣告是更為重要的,因為網頁廣告的利潤率通常高於移動廣告,但谷歌的CPC卻在逐年下降,從財報來看今年CPC相比上個季度下降了6%,而比去年同期則下降了11%。實際上這種下降的趨勢一直在持續,華爾街也一直在容忍這種情況,但不知道能夠容忍到什麽時候。

在過去若幹年里,谷歌的廣告一直在全球占據霸主地位,但一個重要的事實是,應用程序的激增,給以搜索框為核心業務的谷歌帶來了挑戰——在Facebook 和微信等應用程序占用大量用戶在線時間,以及新一代設備(如智能家居中心)導流搜索流量成為潛在競爭對手的情況下,你很難說谷歌的搜索引擎是否會繼續占領主導地位。

盡管這家公司去年重組,建立母公司Alphabet,業務數量龐大,但從財報來看,廣告收入占Alphabet公司整體收入的89%,而谷歌公司業務基本也是母公司所有利潤的來源。

業務單一的危險並不必多言,而這家公司在過去若幹年里也沒有發展出能夠帶來增長空間的新業務。“Alphabet一統江湖的時代已經進入倒計時,”獨立技術分析師洛布·恩德勒(Rob Enderle)說。谷歌需要另一個熱門產品——最好是來自於非廣告業務。

與此同時,它在中國的競爭對手百度等公司早已從搜索框發展出旁枝業務,比如O2O。百度的O2O業務基於“將人與信息、人與服務連接起來”的邏輯發展出來,讓人們從搜索應用里進行搜索開始,以完成交易作為結束。從同一時間百度發的財報來看,百度這一業務雖然暫時還未開始盈利,但虧損已經在收窄。

實際上谷歌最近也在做O2O業務的嘗試,比如旅遊和機票,但實際上在美國本地從事這樣搜索業務的公司已經數量眾多,不得不說谷歌這個時候動手有些晚了。

谷歌在那些創新項目也暫時沒有看到商業化的可能性,比如在投入時間和金額都巨大的無人車項目——谷歌如果想把整套無人駕駛車技術提供給大的汽車廠商會比較困難,因為大牌的傳統汽車廠商並不放心將核心的技術依附於 Google,也不希望把關乎核心用戶體驗部分交給 Google 來掌管。

為了財報 創新環境在變差

但實際上谷歌內部創新環境正在變化,2015年5月,原華爾街鐵娘子——摩根士丹利CFO露絲·波拉特(Ruth Porat)擔任谷歌CFO,谷歌的重組就由她大力推進。

在鐵娘子的治理下,谷歌財報總體上數據越來越強勁,但另一方面一些負責探索性項目的部門在保持收支平衡方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雖然谷歌高管說這樣的規範化可以幫助谷歌更有效地發現潛力項目,但公司的一些“創新人士”則擔心,Alphabet這種財政緊縮的做法,可能會在無意中扼殺了下一個偉大的創新。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波士頓機器人的例子:波士頓機器人的目標是研發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器人,就如在那些廣泛傳播視頻中大家所見,這家公司研發的機器人在行走性能,敏捷性,靈活性和速度方面都非常領先。

2015年,谷歌管理層希望他們能夠研發一些能夠在短期內上市的消費型機器人,但波士頓動力的團隊並不想這麽做,甚至拒絕與管理層溝通,谷歌給這一部門設立了產品商業化的時間表,成為了雙方關系走入僵局的導火線。在今年3月份,谷歌表示欲出售旗下機器人公司Boston Dynamics公司。

為了交出亮麗的財報,波拉特大肆削減成本,定期與其他業務部門開會,審查它們的收入和支出,並敦促他們做出權衡取舍。這代表著谷歌的創新空間正在收緊,同時也讓很多項目經理感到不舒服。

谷歌員工表示,谷歌創辦幾十年來一直都沒有進行過這樣的成本削減。有些削減措施比較小,比如鼓勵員工使用視頻開會,而不是出差開會。但其他一些做法具有更深遠的戰略意義。一名消息人士說,現在“其他業務”要招聘新人很難獲得批準。

財務上的收緊導致了一些管理者離開公司。

Nest的創始人托尼·法德爾 (Tony Fadell)於今年6月離職,在那之前不久,他曾告訴科技網站說,“財政規範現在已經籠罩了一切。”

就在在8月6日,谷歌無人駕駛車項目的CTO Chris Umson和其他兩位高管離開了谷歌。而之前Uber 以 6.8 億美元收購的無人駕駛卡車初創公司Otto的聯合創始人安東尼·萊萬多斯基也是Google 無人車項目的負責人。而收購成功後,安東尼·萊萬多斯將成為 Uber 無人駕駛業務的負責人——不難看出,谷歌在這個領域商業化以及人員架構上出現了較大的困境。

比爾·馬里斯(Bill Maris)是Alphabet旗下風投公司GV的負責人。比爾·馬里斯在2009年創立了GV。在團隊中的其他一些成員離開GV後,比爾·馬里斯自己也在今年8月離開。

戴夫·沃斯(Dave Vos)是谷歌神秘部門X部門的Project Wing項目的負責人。X是Alphabet的“月球探測器(moonshot)”實驗室,其研發項目都是一些瘋狂的、未來派的項目。Project Wing團隊進行了一些無人機實驗,甚至開展了一個用無人機向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的學生快遞墨西哥卷餅的項目。

管理者離職直接導致的是項目的夭折,讓這些創新項目失去管理者保護,直接面臨母公司管理層的施壓——谷歌在收購7家機器人公司後,並整合為機器人部門Replicant,由Android之父安迪·魯賓主管,但在去年安迪·魯賓也離開了,Replicant管理陷入混亂,於是谷歌管理層向一些間斷團隊施壓,波士頓機器人項目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夭折。

從目前來看,這種情況還會持續——這種財務和創新失衡,創新讓步於財務,才是Alphabet重組的本質,但那已經不是曾經的谷歌了。

谷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483

百度與谷歌的下一戰場將會是人工智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25/163289.shtml

百度與谷歌的下一戰場將會是人工智能?
南七道南七道

百度與谷歌的下一戰場將會是人工智能?

觀眾們的一貫錯覺,總以為谷歌的技術要強於國內任何一家公司

來源 | 南七道(ID:nanqidao)

文 | 南七道

近期谷歌的I/O開發者大會再次召開,其宣布了“AI先行”的戰略計劃,並且發布了各種人工智能開放技術,其中現場演示了GoogleLensd智能識圖的植物圖像識別。

而這一技術,遭到了吳恩達的吐槽,其在Twitter稱,這一技術百度早已在三年前實現。

1.webp

值得一說的是吳恩達本人,其既是谷歌大腦的發起人,也是前百度的首席科學家,在整個人工智能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此前這兩家公司共同的頂級科學家,也自然對兩家公司的技術能力極為了解。

而吳恩達目前也已經離開谷歌與百度兩家公司,因此這條內容並不存在任何利益糾葛,更談不上黑幕,屬於就事論事的評論,谷歌確實在該智能領域落後於百度。

而這也推翻了觀眾們的一貫錯覺,總以為谷歌的技術要強於國內任何一家公司,國外的月亮永遠比中國圓,而此事件則可以讓我們重新更為客觀的看待百度以及谷歌。

谷歌識圖技術晚於百度,但人工智能各有所長

谷歌在植物領域的識圖技術確實落後於百度,但這並不是說谷歌整體都落後於百度,百度整體強於谷歌。

事實是,人工智能並非某個單一技術,其涉及各個垂直領域,例如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圖像識別、機器翻譯等等。但是每一個垂類領域又可以繼續細分,例如圖像識別可以分為貓的圖像識別、植物的圖像識別,表面上都是圖像識別,但是背後所用到的海量數據,以及算法策略,卻相差極大,就如同木勺與銀勺,表面形態看似相同,但所需要用到的生產技術卻完全不同。

植物的圖像識別的這個點上,百度也確實領先於谷歌,而值得一說的是百度其實在很多領域都領先於谷歌,例如其是首家將深度學習技術融合到廣告系統的公司,而谷歌隨後跟進,同樣在智能翻譯領域,百度在2015年就首創了基於互聯網的NMT深度神經網絡翻譯系統,而谷歌直到2016年才上線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翻譯系統。

當然,谷歌同樣也有領先於百度的方面,但百度之所以能夠在部分領域處於領先狀態,更重要的是因為百度的體量相對於谷歌較小,危機感更強,谷歌擁有全球市場不必焦慮未來,其更樂於投資收購,以及慢慢孵化更超強的項目。而百度卻需要迅速找到更多可以落地,獲得大量用戶的項目,因此其在很多領域領先也是必然的事情。

人工智能技術各有所長,並不是全領域的比拼,公平來講,百度谷歌在不同領域都各有所長,而百度在諸多領域的領先也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

2.webp

百度技術屢屢獲得外媒關註,也是谷歌的痛點

巨頭最大的威脅永遠不是另一個巨頭,往往來自於小公司的進擊,而谷歌以小擊大最終威脅微軟與雅虎,Facebook以小擊大最終威脅谷歌,這些事情一直在重來。

而國外巨頭此前也向來不將國外對手放在眼里,但是近幾年隨著中國互聯網的發展,中國互聯網公司越來越不可小覷,阿里巴巴正在成為亞馬遜的威脅,騰訊正在成為Facebook的威脅,而百度則自然也是谷歌的威脅。

而這一些觀點都不是來自於國內媒體,更多的都是來自國外媒體的發聲,《紐約時報》將人工智能競賽看成是新一輪的中美競爭,而中國公司正在逐漸反超國內。此外《麻省理工評論》也將十大突破性技術第一次頒給百度,並且連續兩年,而將這一獎項交給中國公司,也是首次。

而百度在技術領域確實擁有硬實力,其比谷歌更早的就開放了自身的技術能力,諸如上線語音開放平臺,圖像識別開放平臺,深度學習開放平臺等等,每天都擁有數億的用戶調用次數。此外百度還同時在無人車方面開源了“阿波羅計劃”,徹底開放自身的技術與能力,這種開放的速度也領先於谷歌。

而谷歌也已經在目前真正意識到了百度的潛力與威脅,其在自身也已經在財報中,將百度列為唯一一家中國對手公司,向華爾街開誠布公,則可以看出其對於百度有著真正的敬畏。

3.webp

中美人工智能競賽,百度谷歌是標誌

中國商業場景與谷歌場景不同,百度的技術更懂中文,也更懂國內站長,因此最終勝過更懂英文以及英文網站的谷歌。

因此,百度與谷歌的競爭即是同類技術的競爭,又是差異化的競爭,必須有相同的重點發展技術,也必須有差異化發展的技術。

在這一場人工智能之戰中,二者同時也會繼續這樣的邏輯。在相同技術能力的比拼上,百度與谷歌都是全情投入型,例如無人車、語音助手、度秘dueros、谷歌assistant等等,在前沿投入上義無反顧。

谷歌在此次的開發者大會上,將其整個戰略調整為“AI先行”,而在剛剛召開的百度聯盟峰會上,李彥宏也同樣強調如今已經從智能手機的思維方式跨入到AI時代的思維方式,李彥宏表示互聯網的出現解決了人與人的交流,而未來的人工智能將會解決人與物的交流,萬物可以對話,可以召喚。

而在會上,百度也展示了 DuerOs系統與國安廣視的合作,智能電可以被非常靈活隨意的通過語音調用,而同時也也證實了未來的人來將會從智能手機的操作中解放出來,變為更智能的語音操作、識臉操作,百度也正在各個場景中全力以赴。

因此百度與谷歌的競爭也是差異化的,谷歌由於覆蓋全球市場,因此不可能在各個國家都實現面面俱到的統治,而百度則更註重國內市場,其已經比谷歌更迅速的將新能力運用到業務的增長上,例如信息流分發2.0,AR用於“兵馬俑複原”、“北京朝陽們”等等營銷上,很有可能在未來的智能終端時代實現變現能力的爆發。

谷歌與百度在技術的投入上既有相同又有不同,雙方所專註的市場不同,由於需要應對不同市場,因此在不同的技術點上必然各有所長,抽取孤立的技術進行對比毫無意義。

一個事實是,無論百度還是谷歌,二者分別代表了中國與美國的最強人工智能公司,二者的技術布局最多,並且在多個技術領域都有著最強優勢,因此二者的競爭也是中美人工智能競爭的一個最關鍵標誌。

吳恩達此次對於谷歌的評價是客觀的,一方面反映的是百度確實在諸多技術領域強於谷歌,另一方面反映的則是二者都在圍繞本國市場側重不同的技術領域,從整體來看,二者都並不遜色,雙方各有千秋。

隨著這一波互聯網的發展,中國科技公司的全面崛起,國外科技公司以及媒體都已經在開始敬畏中國科技公司,但同時國內大多數人還是停留在認為外國的月亮一定比中國圓,而這種觀念也是時候做出一些改變了。

百度人工智能谷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5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