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在會上發言。(環保部供圖/圖)
每年的9月16日是國際保護臭氧層日。9月9日,環保部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主辦的2016年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紀念大會,在北京環境國際公約履約大樓舉行。
在今年早些時候,美國《科學》雜誌於2016年6月30日刊發的研究報告表示,有證據表明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已經開始修複。
上述研究結合了氣象觀測氣球和衛星在2000年-2015年期間從南極臭氧層上空收集的數據。研究發現,自2000年以來,南極臭氧層空洞平均每年以400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縮小。利用計算機模擬季風速度和溫度變化,這項研究的作者估計,臭氧層中氯和溴的含量大約減少了一半。
1984年,科學家首次發現南極上空臭氧洞,隨後多個國家於1987年簽署《蒙特利爾議定書》,分階段限制氯氟碳(CFCs)這種有害化學物質的使用。
“十二五期間,我國共淘汰5.9萬噸含氫氯氟烴的生產量和4.5萬噸的消費量,分別占基線水平(2009-2010年平均值)的16%和18%;削減含氫氯氟烴產能8.8萬噸,占應削減的總產能的16%,超額完成了第一階段含氫氯氟烴淘汰10%履約目標。”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在2016年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紀念大會上說。
“目前中國已經累計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25萬多噸,實現了《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的各階段履約目標。”在上述會議上,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說,“中國第一階段HCFCs淘汰行業計劃項目采用低全球溫室效應潛能值(GWP)的替代技術占比高達76%,在淘汰HCFCs同時實現了年減排溫室氣體86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另外,上述《科學》雜誌文章作者之一、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蘇珊·所羅門(Susan Solomon)認為,科技創新在當前臭氧層保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下一步,中國將繼續大力推動綠色低碳替代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加大技術創新和推廣力度,出臺《含氫氯氟烴重點替代技術推薦目錄》,修訂完善替代品標準法規,並通過產業政策、政府綠色采購、綠色產品認證、輿論宣傳引導等方式鼓勵和支持綠色低碳替代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趙英民說。
參加2016年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紀念大會的還有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高風、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副司長李高、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臭氧秘書處執行秘書蒂娜玻比利、蒙特利爾議定書多邊基金秘書處秘書長愛德華多迦南等。
聯合國在2015年通過了全球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環境保護是其中三大核心之一,特別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這個問題,是本世紀人類的一個重大挑戰。《蒙特利爾議定書》當前面臨著發展的關鍵時刻,締約方正在根據2015年達成的“迪拜路徑”決定,積極溝通磋商,力爭在2016年達成氫氟碳化合物(HFCs)減排的修正案。《蒙特利爾議定書》未來可能承擔更多的環境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