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有錢有閒無後顧之憂地享受退休生活,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只要做好退休金、醫療保險與信託的三重保障,即使目前薪資普通不高,你也可以從容享受退休生活。 五十三歲的劉耀鴻與四十五歲的太太姜心蕙,兩人共同在桃園濟世功德協進會任職,從事社會福利與公益活動的推廣。步入熟齡階段的他們,膝下無子且收入不豐。在理財規畫師的協助下,他們如何打造出一個物質無虞的退休生活,值得許多準退休族參考。 劉耀鴻夫妻家庭年收入合計約九十萬元。儘管兩人收入不高,但太太對於房地產投資頗有心得,原本在桃園也有兩戶房產市值約一千五百萬元,最近他們賣掉一間房子,手上有了四二○萬元的現金。另外一四四萬元現金則分別配置在儲蓄險、股票與基金上。 表面上看來生活無虞,但膝下無子的兩人,隨著先生打算六十歲退休(還有七年),兩人擔心退休後收入銳減,不禁產生危機感。尤其兩人無兒女,特別擔心退休安 養照護的保障。姜心蕙說:「我們退休後的想像很簡單,就是每人每月有三萬元的生活費,每年還有六萬元的旅遊預算,老了病了,有足夠的醫療保障,不再為錢煩 惱。」參與籌畫濟世功德協進會「託老所」等社福計畫的姜心蕙很感慨地說:「我們接觸過很多老人,協助他們安養的問題,看到他們子女不是無力奉養、就是嫌麻 煩互相推託,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不管你有沒有小孩,關於退休安養計畫,還是靠自己最實在。」 保障一:保終身長看險 選擇身故「不退回」 保費較便宜基於這樣的危機意識,讓他們夫妻每年的保險金支出,就花了三十幾萬元,占了家庭收入的三成左右。其中,光是儲蓄險就有三張,占了每年保費支出的 一半左右,年繳逾十萬元的保費。而他們也因常辦公益活動與退休規畫講座,有了「退休安養信託」觀念。 即使做了種種準備,兩夫妻仍懷有深深的惶恐,擔心目前的家庭理財狀況,是否能符合他們未來對退休生活的期待? 「針對退休規畫,許多人往往壽險、儲蓄險買太多,醫療保障卻不足。」暉捷財務規劃顧問總經理、亦是認證理財規畫顧問(CFP)黃信維點出劉耀鴻夫婦的盲點。 他指出,大多數的人買儲蓄險做退休理財規畫,最大的功能只是「強迫儲蓄」而已,年利率還追不上平均每年二%的通膨率。問題是,屆臨退休的族群,主要問題不在用強迫儲蓄解決收支問題,關鍵在於須找投資報酬率較高標的,彌補資金不夠的缺口。 針對劉耀鴻夫妻的案例,黃信維建議,他們可將兩張儲蓄型保單解除,把火力集中在保障型的保險。除了原本的住院醫療險,可強化重大疾病、殘扶險與長期看護醫療險(長看險)。 以終身型長看險來說,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投保人身故後「可以領回保費」,其年繳保費較高,適合預算充裕的人;另一種是身故後「無法領回保費」,年繳保費較前者便宜一半,適合預算有限、只求保障的投保人。 以一位三十歲男性購買終身型的長看險為例,一張二十年期,保額兩萬元,「身故可領回總保額的一.○六倍」的保單,年繳保費二萬二八六○元,比「身故無法領回的保單」年繳一萬一九四○元,多出一萬九二○元。 以這對夫妻為例,他會建議先生與與太太分別投保每月三萬元給付的終身長看險,但因兩人年齡偏高,兩人每年保費估計約十二萬元。 保障二:規畫「安養信託」若老年失智 由第三方支付花費膝下無子的兩人可著手規畫「安養信託」。 黃信維解釋,所謂的「退休金安養信託」,是年老如果失智,可用信託的方式,由第三方支付退休後花費。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種「長期看護保險金安養信託」。萬一夫妻同時失能,可由原先設定的「信託監察人」 協助指示做保單理賠。以這對夫妻為例,他們將信託監察人設為所任職的濟世功德協進會,即使同時發生失能,也能同時受到保險金的保障,而通常這些信託的門檻 僅十萬元,且到銀行設定的費用只要三千元,每次執行酌收理賠金額的千分之五至單次五百元不等的手續費,如此一來既方便又有保障。 保障三:不動產變現投資 找報酬五%標的 60歲存夠退休金至於退休金怎麼存才夠?黃信維分析,假設太太的預定餘命為八十五歲、先生為八十歲,目前太太離退休年齡還有十五年,先生離退休年齡還有七 年,若想達到夫妻兩人每月三萬元的退休計畫,經過每年二%的通膨率計算,總計需要一八二一萬元才夠。若扣掉夫妻領到往生的勞保年金總計七三四萬元,尚有近 一千一百萬元的缺口。 因此他建議,夫妻存款共約四百多萬元,可賣出手上的投資用不動產,清償貸款後挪出二百萬元,使夫妻共有六一八萬元可做投資。只要為這筆六一八萬元找到年報酬率五%的穩健標的,進行單筆或定期定額投資,兩人六十歲時,就可存到足夠的退休金。 「想有錢有閒、無後顧之憂享受退休生活,沒有想像中難!」做好退休理財規畫的姜心蕙說,終於放下心中大石頭,現在,他們夫妻更重視養生,對退休生活不再煩惱,而是滿心期待。 收支僅勉強平衡 對退休深感焦慮 —— 劉耀鴻夫妻現金流量表項目 男方 女方 年度總計 每月平均收入 工作收入 4萬 3.5萬 90萬 7.5萬年終獎金 4萬 3.5萬 7.5萬 6,300 理財性收入 1.5萬 1,200 小計 8萬 7萬 99萬 8.25萬支出 飲食 21.6萬 1.8萬服裝 1.5萬 1,250 居住費用(水、電、瓦斯、管理費) 2.8萬 2,300 日常雜支 3,000 3.6萬 3,000 交通 900 4,500 6.5萬 5,400 娛樂 12萬 1萬 保障型保險費 14.4萬 房屋貸款 23.7萬 稅金 (含房屋稅與地價稅) 8.7萬 小計 94.8萬 年度 結餘 4.2萬 劉耀鴻夫妻資產負債表 資產 項目 金額 占總資產比重(%)現金 427 18.02 儲蓄險 33.4 1.40 股票市值 14.9 0.63 基金市值 96.2 4.06 投資房產市值 858 36.40 自用房產市值 775 32.72 事業資產 18.9 0.79 債權 125 5.27 自用汽車 20 0.84 總計 2368.4 100 負債 項目 金額 占總資產 比重(%) 投資房地產 貸款 188.5 7.97 自用房地產 負債 122.3 5.16 其他 7.8 0.32 總計 318.6 13.5 註:總資產=資產+負債 資料來源:黃信維 整理:林心怡 準退休族 如何60歲前存夠養老金?—— 劉耀鴻夫妻理財規畫建議Step1強化保障型保險比重原本夫妻倆的儲蓄型保險比率偏高,建議減少,並加強保障型保險,讓退休恐面臨的醫療風險,無後顧之憂。 單位:萬元 年度支出 規畫前 規畫後 可用生活費 41 72 房貸利息 26.65 ─保障型保險 14.35 26.35 儲蓄型保險 12.6 ─總計 94.6 98.35 Step2挑報酬率5%標的假設太太預定餘命為85歲、先生為80歲,太太45歲離60歲退休還有15年,先生53歲離退休還有7年,若想夫妻退休後每月 可用3萬元,尋找年報酬率5%標的即能完成。 太太 先生 退休預計月支出 3 3 退休實際月支出 (加計2%通膨率) 4.04 3.45 應準備退休金 1072 749 勞保給付額 412 322 不足額缺口 660 427 新增標的預期報酬率 5% 5% 單筆投資金額 317 304 每月定期定額金額 2.46 4.25 撰文 / 林心怡 |
1月22日,針對昨天有媒體報道2015年養老金出現了800億的挪用,人社部發言人李忠在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回應稱,這是一個誤讀。
李忠表示,1999年財政部和原勞動保障部根據中央和國務院的有關文件,制定出臺了社會保險基金財務制度有關規定,明確規定了養老保險基金支出五個項目,第一個項目是基本養老金支出,第二個項目是醫療補助金,第三個項目是喪葬撫恤補助費,第四個項目是轉移支出,第五個項目是其它支出。
簡單來說就是,一是養老金支出很明確,直接發放養老金待遇。二是醫療補助金支出是指按照規定支付給未實行醫療保險地區已經納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開支範圍的離休、退休、退職人員的醫療費用。三是喪葬補助費主要是指用於已納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開支範圍的離休、退休、退職人員死亡喪葬補助費用及其供養直系親屬的撫恤和生活補助費用。四是轉移支出是指參保人員跨統籌地區流動而轉出的基金支出。五是其它支出主要是指經地方財政部門核準開支的其它支出,包括借款利息支出、銀行手續費支出,還有一些勞模補貼等等。
那媒體報道中的800億這個數字是怎麽回事呢?李忠表示,根據我部公布的2014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年報數據,2014年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支出21755億元,其中基本養老金的支出是20950億元,醫療補助金支出11億元,喪葬撫恤補助費519億元,轉移支出230億元,其它支出45億元。以上這五個數字,除了養老金支出,其它四個科目的支出加起來就是昨天部分媒體所報道的用於基本養老金發放以外的800多億元。目前養老金支出的賬目是清晰的,每一筆基金支出去向都是明確的,是符合社會保險基金財務管理規定的,並非被挪作他用、資金去向不明。
李忠還強調,養老保險基金是廣大群眾的養命錢,國家對各項社會保險基金實行嚴格監管,將社會保險基金存入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款專用,確保養老保險基金和其它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的絕對安全,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占或者挪用。近年來,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加大對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督檢查力度,對於侵占和挪用社保基金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確保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完整。
(一財網綜合)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今年養老金上調何時到位,是當前退休人員普遍關心的問題。記者梳理發現,目前上海已率先提高養老金並進行了發放,北京、天津、浙江等地則透露了發放的時間表,預計9月底發放到位。
目前僅上海養老金發放到位
人社部、財政部今年4月份印發《關於2016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從2016年1月1日起,為2015年底前已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並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總體調整水平為2015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6.5%左右。
根據要求,各地區按照國務院部署、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審批後抓緊組織實施,盡快把調整增加的基本養老金發放到退休人員手中。
如今,時間進入七月中旬,記者註意到,目前除了上海發布了養老金調整具體方案並進行了發放外,其他省份的調整方案尚未出臺。
浙江養老金預計9月底發放到位(來源:浙江省人社廳網站)
多地透露養老金發放時間表
雖然多數省份的調整方案尚未出臺,不過,北京、天津、浙江等一些地區通過各種形式向社會透露了養老金發放的時間表。
北京市人社局局長徐熙12日在12345熱線接聽市民來電時表示,今年北京將繼續為企業退休人員增加養老金,此次增加的養老金從今年1月份補發,將於9月底發放到位。
天津市人社局近日在當地媒體上回複網友提問時透露,目前養老金增資方案正在審批過程中,預計9月底發放。
浙江省人社廳在其官網回複網友咨詢時也表示,按照國家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浙江省調待方案已上報人社部、財政部審批,待審批同意後組織實施,預計在9月底前發放到位。
安徽省人社廳在其官網回複網友咨詢時透露,由於今年首次統籌安排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退休人員同步調整基本養老金,政策比較複雜,人社廳將會同省財政廳按照國家部署要求,按時擬定安徽省今年的養老金待遇調整方案並按程序報批,適時組織實施。
安徽省人社廳對網友提問的回複(來源:安徽省人社廳網站)
並非每個退休人員養老金都漲6.5%
據悉,此次養老金調整是2014年10月1日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來第一次按照基本養老金調整辦法調整待遇,也是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第一次同步調整待遇,預計將有8500多萬企業退休人員、1700多萬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受益,共將惠及1億多退休人員。
需要註意的是,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在今年一季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6.5%左右這個調整水平是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待遇調整的總體水平,而不是說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分別以各自養老金水平為基數,都按6.5%的比例調整,更不是簡單的對每個退休人員都按6.5%增加養老金。
李忠指出,由於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差異,而且現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剛剛起步,所以這次基本養老保險調整就需要充分地考慮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的平衡,充分考慮地區之間的平衡,還需要充分考慮機關事業單位改革前和改革後待遇調整辦法的銜接等因素,所以具體的各個地方企業的調整辦法和機關事業單位的調整辦法可能會略有差異,而且對於個人來說,由於繳費年限或者工作年限的不同,養老金水平也不同等因素,實際調整的水平也會存在一定差距。
記者註意到,上海的調整方案顯示,對於企業退休人員,先每人每月增加80元,再按照本人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每滿1年每月增加2.5元,然後增加本人2015年12月份按月領取的基本養老金的2.5%。對於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先每人每月增加80元,按照同類人員平均養老金增加4.5%。此外,上述退休人員中,2015年12月31日前女年滿60周歲及以上、男年滿65周歲及以上的人員,每人每月增加20元。
事實又一次證明,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最新公布的2015年財報(2015年3月~2016年3月)顯示,日本政府養老金投資基金(GPIF),虧損5.3萬億日元(約合512億美元),虧損率達3.81%。這是自2008年~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GPIF面臨的最大幅度虧損。
GPIF在財報中給出的理由是,2015財年里,日元出現了大幅升值以及全球股市動蕩頻發。同時財報還第一次詳細披露了GPIF在日本國內以及國外持股情況。
不過,盡管出現難得一見的大幅虧損,GPIF還是在財報中對未來走勢表示樂觀。財報寫道:“從長遠來看,前景依舊光明。自2001年以來,GPIF以累計獲得45.4萬億日元的盈余,過去15年來的增長率也保持在年均2.7%。”
自2001年建立以來,GPIF坐擁135萬億日元的資產,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養老金投資基金。
入市有爭議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GPIF官網上看到,截至2015年年底,其資產布局主要分為5大板塊。占據相對多數的為國內債券,為37.76%;其次是國內股市,為23.35%;再者是占比22.82%的國際股市,以及13.5%的國際債券和2.57%的短期資產。
而GPIF在2015財年之所以落得近8年來最大規模的虧幅,主要還是源於日本國內及海外市場的股市表現不佳。其中,GPIF在日本國內股市投資中虧損最厲害,虧損幅度達10.8%;在海外股市投資方面也虧損了近9.6%。同期,日本國內Topix指數虧損12.7%。因此也不難理解GPIF近8年來的首次巨額虧損。
其實,GPIF之所以如此青睞股市資產,還要源於2014年的政策調整。GPIF主席高橋(Norihiko Takahashi)在財報發布會上表示:“2014年10月,我們修改了相關的資產布局政策,轉向了更多元化的方向,為了使GPIF的投資回報率有所增加。”這一調整也與當年安倍政府鼓勵大型金融資產通過高風險投資以刺激日本經濟的初衷相關。
高橋所謂的“多元化”政策便是加大對日本國內及海外股市的投資比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GPIF官網上查到的2014年投資整體評估報告顯示,當年,投資日本國內債券的比重從60%下調至35%,國內股市的比重從11%上升至25%,國際債券和股市比重都有所上升。其中,國際債券投資比重從11%上升至15%,國際股市從12%上升至25%。
高橋也承認,多元化的投資政策的確對短期資產的價值造成些浮動,但是確保GPIF整體資產的長期風險是下降的,因此會繼續尋找合適的機會向民眾做進一步解釋。
但是,這一布局的調整並不是人人都叫好。反對方認為,這是拿日本工人的養老金在下賭註。反對黨民主黨領袖岡田克也(Katsuya Okada)此前表示,“我們已多次聽到類似警告:投資股市風險巨大,如今這一風險真的來了。”在岡田克也看來,不排除日本養老金總額未來會走下坡路,而這對於老齡化社會當前的日本安倍政府是個棘手的挑戰。
刺激計劃頻出
雖然政府養老金在過去一財年巨額虧損,但這並沒有阻擋安倍政府進一步刺激日本經濟的腳步。
就在8月2日,安倍政府宣布了新一輪的刺激計劃,規模高達28萬億日元(約合2650.3億美元),其中13.5萬億日元(約合1320億美元)為財政措施,主要涉及基建支出以及低收入者福利的擴大。在13.5萬億日元的財政措施中,7.5萬億日元的支出將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承擔,剩余的6萬億日元隸屬於日本政府的財政投資和貸款計劃,不包括在政府預算中。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當天的內閣會議上表示:“這一強大的一攬子計劃主要用於未來的投資。有了這一計劃,不僅能提振經濟,還能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上個月,安倍就提議制定一攬子刺激計劃,以恢複受消費低迷拖累的日本經濟。該項計劃也是安倍擔任首相3年半以來規模最大的刺激方案之一。
與此同時,日本央行也面臨采取更多行動的壓力。安倍晉三的顧問已敦促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通過擴大央行寬松政策來配合政府的行動。
近三年來,主打寬松的貨幣政策、靈活開支和結構性改革的“安倍經濟學”收效甚微。安倍政府期望,該刺激計劃能將GDP增速提升1.3個百分點。但是,有經濟學家認為,該計劃對GDP的提振作用或許不會像安倍政府預期得那麽樂觀,在截至2017年3月的財年結束後,GDP增速能提升0.4個百分點就已經很不錯了。
由於人口老齡化嚴重,困難群體斷繳人數較多,東北三省養老金缺口巨大,企業養老負擔沈重。
遼寧省原副省長、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劉克崮在8月20日的2016東北振興論壇上建議,在提高職工基礎養老保險統籌水平、降低企業繳費率、擴大參保面的基礎上,應擴大企業年金制度,在職工購買首套住房後,可將住房公積金與企業年金合並,形成職工個人養老公積金賬戶。
東北陷入養老金困局
根據統計,東北地區企業養老保險撫養比(參保職工人數與領取養老保險待遇人數之比)為1.55,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88。其中遼寧省為1.79,吉林省為1.53,黑龍江省為全國最低,僅為1.33,並且三省企業養老保險撫養比都成逐年下降趨勢。
由於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推進遲緩,東北地區自身積累的養老保險基金規模較小。2015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企業養老保險基金可支付月數分別為8.9、7.5和1.0個月,黑龍江省為全國最低。三省平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7.7個月。
從收支情況看,東北地區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都已經收不抵支。2015年,遼寧省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收入1499億元,支出為1604億元;吉林省收入569億元,支出610億元;黑龍江省收入925億元,支出1108億元。
為彌補養老金缺口,東北三省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繳費比例一度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6個百分點。2016年,全國養老保險費率普降後,東北三省的企業繳費率為20%,仍然比全國平均水平19%高出一個百分點。養老保險費率高、養老保險負擔重,影響了東北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同時,由於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比重大,離退休人員多,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養老金開支逐年增加,養老基金統籌部分入不敷出。各地不得己采取了挪用個人賬戶基金的方式來支付當期退休人員養老金,已經形成日趨嚴重的個人賬戶基金“空賬運行”的問題。
建立養老公積金制度
劉克崮認為,現行養老保險制度已經無法解決東北地區養老金缺口問題。在增強經濟活力的同時,要改革現行基礎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體系,更好地體現公平、互濟和可持續性。其中,將住房公積金和企業年金合並,形成養老公積金就是一個有效的方案。
企業年金制度作為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支柱之一,目前在全國並沒有得到廣泛推行。根據統計,截止到2015年底,全國企業年金總額超過9500億元,但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的往往是效益較好的國企或者外資企業,國內絕大多數企業員工沒有享受到企業年金。
劉克崮建議,下一步應積極推進擴大企業年金制度,將養老保險統籌基金中8%的個人賬戶一分為二,4%進入互濟性基礎養老金統籌,4%並入企業年金並做成實賬。在職工購買首套住房後,可將住房公積金轉為企業年金,計入職工個人賬戶,形成養老公積金。
據媒體報道,目前人社部等相關部門正通過第三方對社會保險基金使用情況進行調研測算,目前方案已成形,而主要解決思路是將住房公積金與職業年金、長期護理險等補充養老保險。
這一方案引起各方較大爭議。贊成觀點認為,住房公積金結余數量較大,與其在賬面上“沈睡”,不如補充養老保險。反對觀點則認為,如果公積金並入社保個人賬戶,社保基金基於大數法則的共濟性就無法體現。
劉克崮認為,僅有養老公積金還不夠,前提是實行完善穩定的以企業、個人為基礎,政府適當支持的互濟性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制度。
針對目前企業繳費率高、繳費基數低等問題,劉克崮建議,應降低企業繳費率,夯實費基,擴大參保面。降低企業費率不僅是為減輕企業負擔和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更是要通過降低費率倒逼養老保險制度深化改革,給企業年金和擴大個人商業保險留出繳費空間,促進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的建立。
根據劉克崮的測算,不考慮養老金歷史欠賬因素,將上年度城鎮職工月平均工資為繳費基礎,企業基礎養老保險繳費率可以定為12%,再將個人賬戶的4%並入統籌,全國基本養老保險繳費費率定為16%,就可以實現現行基礎養老金現收現付制度的正常運轉。
此外,劉克崮還建議通過延遲納稅等稅收優惠政策,推動建立以個人責任為基礎的商業養老保險。由此,通過加快建立包括互濟性基礎養老金、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等在內的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體系,來解決老齡化日益加重背景下的養老金困局。
就東北地區而言,由於老國企較多,國企職工養老金歷史欠賬問題比較嚴重。針對這一問題,劉克崮建議,應以劃撥部分國企紅利為主,多方式解決國企職工養老金歷史欠賬問題。同時,建立社會養老公積金投資增值經辦機構,管理由企業年金和住房公積金累計結余構成的社會養老公積金,采用招標等方式,選擇3到5家專業養老金投資運營機構,以提高基金運行效率和投資收益率。
54歲的喬·約翰遜(Jo Johnson)是美國費城的一名數字媒體項目經理。除了雇主為她繳納的養老金外,她每兩周還會拿出收入的1/3,存入退休賬戶。對她而言,這樣做是迫不得已。
由於頻繁地更換工作,養老金的繳納時斷時續,賬戶內的金額始終不盡如人意。於是3年前,她開始節省開支,自己繳納養老金。
雖然約翰遜的丈夫從事顧問職業,兩人的收入都算可觀,但她坦言,賬戶中的數字都是這些年東拼西湊的結果,而且依然在奮力追趕進度。
真正的黑洞:零儲蓄
提及美國的養老金危機,業內人士往往都將關註點放在債券收益率低迷、投資回報率的期望值下降等造成的負面影響上。但保德信金融集團資產管理分支的執行長大衛·亨特(David Hunt)認為,真正的危機不在投資層面上,而在於養老儲蓄為零的龐大群體所造成的隱患。
他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養老金黑洞,這個群體才是美國社會最薄弱的環節。
在美國養老金制度誕生的年代,人們往往畢生都供職於同一家公司,甚至堅守同一個工作崗位。而在當今,賦閑、兼職、自謀營生等選擇已成為社會常態。養老金繳納時斷時續的現象也日趨普遍。甚至有很多美國人分文未存,為未來社會的養老危機埋下禍根。
根據美國全國退休保障研究院(NIRS)發布的數據,2013年,美國近4000萬適齡勞動家庭沒有任何退休儲蓄。不論是由雇主參與繳納的401(k)計劃,還是個人自願投資的個人退休賬戶(IRA),這些占到適齡勞動家庭總數的45%,但其中又有半數家庭的戶主年齡在45~65歲間,對很多人來說,退休已經近在眼前。
在影響退休儲蓄賬戶開設的諸多原因中,年齡固然扮演一定的角色:年輕人開設退休儲蓄賬戶的比例相對要低一些。不過影響最大的還是收入水平。NIRS的報告顯示,擁有退休賬戶的家庭收入中位數為8.6萬美元,是無退休賬戶家庭的2.4倍。
當前,很多美國人都處於自謀營生的狀態,或所在企業因規模有限而沒有參與401(k)計劃。在低收入行業中,即便是大企業也不一定提供退休儲蓄計劃。而在收入一般、節余寥寥的情況下,個人退休賬戶也無濟於事。
社保資金缺口巨大
既然養老金成了無米之炊,社會保障制度便是千萬美國人日後唯一的依靠。
按照目前的補助比例,美國社會保障金額度為普通家庭退休前收入的35%,對大多數退休人員來說都捉襟見肘,特別是在沒有其他儲蓄可作依托的情況下。業內普遍估計,退休後的進賬需要維持在退休前收入的85%左右,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亨特指出,由於社會保障提供的補助相當有限,美國人越來越倚重401(k)計劃。而眼下,人們頻繁地更換工作,使這一問題雪上加霜。
美國的社會保障不但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還使社會陷入分裂。在社會保障制度創立之初,美國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的平均年限不到13年。如今,這一數字在20年左右。而且,不同於傳統的公共養老金計劃,它采取現收現付制,即用在職人群繳納的稅收來支付同一時期已退休人群的養老金。
這種制度使美國的社會保障系統出現了巨大虧空。據花旗銀行估計,其中的資金缺口或在10萬億美元以上。對此,共和黨一再呼籲收緊福利,縮小赤字。
民主黨的立場截然相反。希拉里就曾許諾守住社會保障制度,甚至在原有基礎上加以擴張,使美國人“退得其所”。而特朗普由於偏離了共和黨既定路線,立場與希拉里幾乎雷同。
據皮尤慈善信托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由於連續多年資金調撥不足、投資收益慘淡等原因,美國各州公共養老金虧欠勞動者的福利已經達到1萬億美元。過去兩年中,“其他退休後福利”類目下的未支付賬單已經增長12%,至5540億美元。
NIRS也在今年早些時候的一份報告中提出,美國有必要鞏固社會保障制度,防止老年人陷入貧困。
“每次有人說危機不存在,我就會反問,你們看過數字嗎?”NIRS執行總監黛安·歐克利(Diane Oakley)說。她預測,未來數年,美國的老年人口貧困率將會急劇上升,導致社會失序。
年年增加的養老金,對有些退休職工來說卻不是好消息。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各地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規定密集出臺,與之伴隨而來的是養老金“倒掛”矛盾的加深。
兩天前,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出臺了兩份文件,解決該市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企業新增退休人員養老金倒掛的問題。
廣州三年加發23億
2006年起,國家要求各省市上調企業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遇標準。於是,地方幾乎以每年10%的增長幅度進行調整。盡管今年的幅度有所減小,但這種方式直接導致了2006年之後出現不同程度的養老金“倒掛”現象,即“遲退休、待遇低;早退休,待遇高”。
究其原因,是因為每年直接加錢的幅度,高於養老金自然增長的幅度。
以廣東省為例,養老金自然增長靠的是基礎養老金的增長。由於基礎養老金的計發基數是廣東省社平工資,在此基礎上,繳費年限越長,繳費越多,養老金就越高。而社平工資也在不斷提高,所以同樣工齡情況下,越遲退休養老金水平就越高。
但現實情況是,企業職工工資水平增長較慢,趕不上養老金待遇調高的增長速度,也就難免出現“倒掛”。
兩天前,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出臺了兩份文件,解決該市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企業新增退休人員養老金倒掛的問題。
廣州市人社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一般來說,繳費年限比較短(25年以下)的群體,倒掛情況比較明顯;繳費年限比較長(35年及以上)的群體,倒掛情況則不明顯,個別人甚至不存在倒掛的問題。此外,由於退休時點和退休時的年齡各有不同,因此個體之間的倒掛情況也各不相同。
為此,廣州采用定額乘系數的方法,系數根據累計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及申領養老金時間確定,三個社保年度的系數也不同,要對照相應表格查詢。調整後,加發金額從企業退休人員首次領取養老金之月起發放,並一次性補發到退休人員養老金賬戶。
本次調整將惠及廣州市三年新增退休人員18.06萬人,廣州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將為此支付8.63億元。加上2014年為解決2006年至2013年6月間增加的退休人員養老金倒掛問題而支付的15億元,在三年的時間內廣州為此一共加發了23.63億元養老金。
光靠補差難以根本解決問題
廣州市人社局曾經承諾,只要在每個社保年度結束後,發現倒掛較嚴重的情況,都會按照定額、定比及系數來調整。
但僅僅依靠行政手段,而不改變養老金調整機制,那麽每過幾年,就得再來一次“補差”。
而且,作為一個全國普遍存在的問題,並非所有城市都像廣州這樣“財大氣粗”。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廣州的保險基金富余有能力拿出這筆錢,那些欠發達地區就力不從心了,“這個沒辦法攀比”。
養老金倒掛最直接的影響,是弱化了養老保險“多繳多得”的機制,從而影響參保人員的積極性。
上個月人社部發布了《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5》,報告顯示,企業養老保險“棄繳”比例正在攀升,平均每5名職工中就有一名未繳養老保險。
2015年,企業養老保險繳費人數占參保職工的比例再次下降至80.3%,比2014年下降0.9個百分點。而且,這一數字與2006年企業養老保險繳費人數占參保職工的比例接近90%相比,下降了接近10個百分點。
徐洪才說,當前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中斷繳費現象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跟養老金倒掛不無關系。同時,由於各地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不平衡、養老雙軌制還未徹底破除,隨著老齡化社會漸行漸近,矛盾會越來越突出。
他建議,國家要有頂層設計,加快推進基本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這是難啃的硬骨頭,要從根本上解決養老金倒掛的問題就要從中央層面下決心推動改革”。
廣州市人社局副局長陳敏也曾表示,國家關註民生,調整養老金待遇本是好事,但“配套措施也要跟上才好”,需建立一個與繳費年限和繳費水平相掛鉤的科學調整機制。
一直關註基本養老金問題的全國人大代表譚功炎認為,應把政府每年普調的範圍擴大到所有參保人員,以保持前後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平衡,使養老金標準調整政策更公平更合理。
曾經被喻為“新自由主義實驗”的智利養老金體系,如今走到了十字路口。對智利民眾而言,他們更多看到的是這一實驗所遺留下的種種後遺癥。
8月中旬,百萬智利民眾齊齊湧上首都聖地亞哥和其他大城市的街頭,抗議當前已運行多年的私人養老金體系,誓言要徹底推翻這一體系,甚至容不得總統巴切萊特(Michelle Bachelet)提出的改革意見。
其實,自1990年皮諾切特(Augusto Pinochet)政府的獨裁統治終結後,街頭抗議遊行已經很少在智利國內出現。而8月21日的百萬民眾遊行卻不是今年的第一次,早前的7月,智利同樣爆發了大規模抗議示威,矛頭直指當前的私人養老金體系。
目前,智利國內運行的養老金體系是由皮諾切特政府在1981年引進的。當時皮諾切特主導的養老金私有化改革所締造的“智利模板”對當時很多國家的養老金體系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簡單而言,“智利模板”以完全積累式的個人賬戶制為政策核心,私人養老基金管理公司(簡稱AFPs)負責投資運營,政府立法並負責監管。
得益於高回報率及世界銀行的賞識與力推,“智利模板”曾被包括玻利維亞、薩瓦爾多、墨西哥、哈薩克斯坦等33個國家仿效,其中9個國家幾乎照搬了智利的養老金體系。
但是,35年後的今天,這一被多國仿效的樣本卻在本國遭遇瓶頸。花旗銀行8月的最新報告顯示,20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政府養老金資金缺口高達78萬億美元。而“智利模板”所遭遇的窘境正是當前全球養老金危機的縮影。
百萬民眾兩度抗議
數據顯示,8月21日湧上智利街頭抗議私人養老金體系的民眾多達100萬人,同時,智利警方當天也出動了15萬警力。
這一聲勢浩大的遊行旨在給巴切萊特政府施壓,要求政府對已經匯集了近1760億美元的養老金體系進行徹底改革。對於巴切萊特政府而言,如果不聽取民眾的呼聲,執政難度將加大。智利民調機構公共研究中心(Center of Public Studies)8月中旬的民調結果顯示,巴切萊特政府的支持率已經在7月下降到15%,為2000年來歷屆總統支持率的最低點。
“我們希望總統和政府開誠布公,傾聽民眾的呼聲,而不僅僅是AFPs的聲音。”遊行組織者——“拒絕AFP”(NO MORE AFP)組織的發言人梅塞納(Luis Mesina)表示。
7月24日也有約100萬智利民眾走上街頭,抗議自1981年起開始運作的養老金體系。當天,成千上萬湧入智利大街小巷的工人家庭與中產階級,手舉標語“不要AFP”(NO AFP)。即便是在與隔海相望的複活節島上,針對養老金體系的遊行抗議也在街頭上演。
“盡管智利現行的養老金體系已運作了35年,但過去兩年間,很多智利退休人員收到的養老金只有最低工資的30%~40%,遠不及當初承諾的高回報,因此,成為民眾走上街頭抗議的導火索。”專註於研究養老金體系變化的智利資本市場委員會專家、智庫BBVA前首席經濟學家喬治·塞拉維(Jorge Selaive)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遊行發起人之一埃斯皮諾薩(Carolina Espinoza)稱,如果政府對民眾的呼聲無動於衷,那就得等著11月4日的全國性大罷工。
自籌退休金
一度被推崇為典範的智利養老金體系如今緣何會落得人人詬病的下場?
1925年開始,智利以給付確定制為主的養老金制度造成國家財政的極大負擔,到了20世紀70年代,該模式下的退休金負債占智利全年GDP的126%,整個國家財政在退休金制度的拖累下瀕臨破產。
1981年,皮諾切特政府痛定思痛,宣布采取退休金制度改革:雇員每月必須強制付出10%的薪資納入AFPs賬戶中,雇主則無需另外向雇員提撥退休金;雇員自由選擇AFPs,退休後養老金給付由賬戶積累資產轉化為年金或按計劃領取;為確保雇員自行繳納的積極性,皮諾切特政府強迫雇主為員工加薪18%,降低雇員對此政策的反感。
可見,AFPs的建立並不是以雇主支付養老金為目的,而旨在充實智利的資本市場。2000年以前,智利政府規定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只能管理一只基金,2000年開始放寬到2只基金,但僅限於投資固定收益工具。2002年起,這一標準再度放寬,每家管理公司可管理5只風險程度不同的基金。
目前,智利國內共有6家AFPs競逐退休金市場,總計30個退休金計劃,股票、債券都可以是投資標的。通過管理公司提供的各種方案,匯入智利資本市場的養老金可投入銀行、地產、礦產、鐵路基建、醫藥、農林業等領域。
1992年,智利政府還給退休金的基金經理開放了30%可投資於海外市場的限額,讓投資者有機會豐富投資組合,避免單一投入國家股市的系統性風險。
皮涅拉(Jose Pinera)在35年前曾參與智利養老金體系的設計,他將親手打造的這一養老金體系形容為退休制度中的“梅賽德斯-奔馳”。在他看來,AFPs能激活員工的儲蓄,將其轉變為可供投資的資本,從而提高利潤。
多年來,由於參與退休金制度的員工高達95%,智利國內養老金總額已近1700億美元,相當於智利GDP的70%。加上66%的人選擇積極型投資,2005年時,智利整體養老金的平均報酬率達到10.24%。逐漸活躍的本土資本市場使智利數百萬民眾開始脫貧,智利也搖身一變成為拉美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養老金不及最低工資
那麽,如此高額的回報率,是不是意味著智利的養老金體系能稱得上完美無暇?事實並非如此。現在越來越多的智利民眾對AFPs表現出反感。
“世界銀行也擔心,智利的樣本會就此坍塌。”倫敦卡斯商學院養老金研究專家大衛·布萊克(David Blake)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數據顯示,AFPs目前平均每月發放給單個雇員的養老金還不及182美元(12萬智利比索),最高額度也僅為449美元。AFPs每月支付的養老金中,91%都低於236美元,相當於智利國內最低工資(379美元)的62%。這也是被多數智利民眾詬病的所在。當每月提取的養老金還不及最低工資水平時,等待智利民眾的就是退休生活質量的急劇下降,家庭的養老負擔日趨沈重。
另一方面,抱怨最多的退休人員在退休前多為過著體面生活的中產階級。很多退休前月均工資在2276美元的教授、律師,退休後往往僅能拿到531美元的退休工資,盡管尚位於智利國內的平均收入線之上,但財富的大幅縮水不僅使該群體的生活質量得不到保障,也在無形中擡高了退休後的生活成本,尤其是那些還要堅持還貸的退休人員。因此不難理解,那些走上智利街頭抗議遊行的人群中,不乏教師、律師等知識分子的身影。
此外,時不時被智利媒體抖出的政客與雇主的貪腐醜聞也加劇了民眾對現行養老金體系的不滿。根據智利媒體報道,一些退休政府高官被曝每月領取7586美元養老金,比如社會黨前主席奧斯瓦爾多·安德拉德(Osvaldo Andrade)。也有退休的軍隊將領被媒體點名,這些退休的軍隊高官甚至拿著AFPs發放的2倍於普通退休民眾的工資。
因此,縮小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是智利普通民眾走上街頭的訴求之一。OECD的數據顯示,智利是OECD國家中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內1%的人口掌握著超過35%的財富。在智利,或許只有3%的上層民眾能真正享受到AFPs的好處,但問題是,AFPs資金的真正來源正是普通雇員每月繳納的10%的薪水。
在塞拉維看來,智利養老金體系如今之所以岌岌可危的深層原因,一方面在於民眾生活條件的改善和壽命延長,另一方面因為民眾的儲蓄率下降。就預期壽命變化而言,當前60歲退休的女性其預期壽命可達到90歲。按照智利女性繳款平均年限15年來計算,15年繳納的資金卻必須資助預期高達30年的養老金支付。“可以想象,無論儲蓄回報率達到何種天文數字,都無法帶來滿意的養老金數額。”塞拉維稱。
就儲蓄率而言,這是智利,甚至是整個拉美地區不可忽視的現實。作為這一養老金體系的設計師,皮涅拉當時預計,每個智利員工將至少持續存款30年。但是,如今由智利養老金基金協會(Pension Funds Association)發起的調查顯示,每4個智利退休工人中,只有一個在退休前的存款超過25年。
這一點在年輕人中尤為明顯。調查機構Adimark的研究顯示,近3/4的受訪青年並不知道金融產品是什麽,更別提儲蓄這一概念。塞拉維告訴本報記者:“即便智利是全球首創私人養老金體系的國家,政府對民眾就養老金的作用、儲蓄重要性的普及還不夠。”
塞拉維強調,盡管智利國內的勞動力市場相比其他拉美國家正規得多,但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婦女,要麽處於失業狀態,要麽幹著一份沒有正式合同的工作,處於“非正式就業狀態”。“經常換工作也加大了定期繳費的難度。而隨著自由職業者越來越多,事實證明要求這一群體向個人賬戶存款的法規執行難度也很大。”他說道。
除了儲蓄率不足外,雇員在現行體系下想盡辦法不繳退休金或是高薪低報的現象比比皆是。根據智利經濟學家魯伊斯-格萊塔(Jaime Ruiz-Tagle)的研究,月薪1000美元的雇員往往只申報460美元,只為每月可以少繳養老金,這種作風在低薪階級更是盛行。由於1981年的改革規定,在個人繳費期滿 20年而賬戶資產積累額低於法定標準的情況下,由政府財政給予補貼,使個人退休金達到社會最低養老金標準。因此靠虛報收入,將來每個月也還能有近90美元的養老金可領,何樂而不為?另一方面,企業也借著虛報雇員薪資來避稅或減少其他支出。
此外,智利養老金高報酬率的樂觀預期建立在1985~1991年期間的高利率環境和企業私有化的基礎上。當時智利民眾的養老金平均報酬一度高達35%。但近年來,隨著通脹帶來的威脅,再加上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價格的走低,智利經濟降溫顯著。智利央行行長去年12月曾警告,智利的通脹水平仍有可能在未來數月上升至4%的水平,因此難免會影響養老金的投資結果。
同時,布萊克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指出,基金經理高收費的亂象也進一步使得回報率縮水,擡高了養老金運作的成本。數據顯示,從1981~2013年,儲蓄者凈回報為實際投資收益的8.6%,但居高不下的手續費卻讓同一時期的儲蓄者凈回報率降至約3%。
養老金重歸國有?
對於智利民眾要求徹底拋棄AFPs的訴求,塞拉維並不認可。他並不覺得智利的這一體系一無是處,至少它促進了智利的經濟發展,改善了智利的資本市場。因此,在塞拉維看來,如何通過改進當前的體系,避免上述種種弊端,才是巴切萊特政府的當務之急。
塞拉維給出的建議是,比如將儲蓄率從當前的10%提升至15%~18%,同時至少將女性的退休年齡從當前的60歲提高至65歲。
布萊克也認為,智利養老金體系的示範效應猶在。比如,在養老金給付方面,通過電子競拍機制,在確保相互競爭的氛圍中,為遺屬與傷殘保險購買者挑選保險。
自去年起主導養老金改革的智利專家戴維·布拉沃(David Bravo)也希望逐步完善這一體系,而不是徹底否定。“在皮諾切特時代,智利已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因此我們更多需要的是保持平衡。”他解釋道。
巴切萊特政府也更希望保留這一體制,通過政府能力範圍內的小修小補,尋找與民眾訴求間的平衡點。早在2008年,巴切萊特第一個總統任期時,她就著手進行了養老金的第一輪改革。當時已朝混合制的方向發展,通過引進基於稅收的“團結基金”(Solidarity Fund)以補足低收入階層的養老金。
如今這一改革計劃還在不斷完善中。新計劃將改變當前養老金體系全靠民眾自掏腰包的局面,要求企業繳納一定比例的養老金,增加現有的養老金規模,在未來實現更均等的發放。比如,要求智利國內的企業在雇員上繳10%的工資之余,再將相當於雇員工資5%的資金捐獻給“團結基金”。而這是智利引進養老金體系以來的第一次。
同時,計劃建議雇員從長計議,每月從工資中繳納比現在更多的資金,用以今後的養老大計,甚至不排除將退休年齡從目前的65歲提升至67歲。
在智利養老金政策專家喬納森·克魯德(Jonathan Callund)看來,與其他國家政府通過高築債臺來發放養老金的做法不同,智利國內沒有因此堆積的債務,這也是智利改革自身養老金體系的優勢所在。
但顯然,巴切萊特的改革計劃無法滿足遊行民眾的需求。後者希望政府在養老金體系中承擔更多的責任,甚至非常歡迎將AFPs國有化的提議。他們所希望的養老金發放體系不僅僅由雇員本身出資,而是要建立在一個由雇主、政府和雇員三方一起出資的架構下,把監督權交給雇員,防止資金的濫用與腐敗現象的發生。
巴切萊特政府主導的這些改革能否在明年總統大選前闖關議會還尚不可知。如果這些建議落地,那麽將導致政府每年額外支出15億美元,相當於智利GDP的0.5%,無疑給因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陷入困境的智利財政帶來壓力。
“如今,全球都面臨一場退休危機。然而,解決方案以及機遇並非沒有,前提是政府和企業要采取行動開始應對這一問題。這些對話和行動需要立即發生。”花旗銀行在報告中指出。
為防止形勢進一步惡化,花旗的報告給出的對策是,各國可采取的行動應包括公布政府養老金缺口的規模;提高退休年齡;采用集體固定繳費計劃,風險和收益共享;創造一種“軟性強制”機制,推動個人養老儲蓄上升等。
花旗指出:“如果各方能夠妥協,這一體系將變得可持續。如果不能妥協折中,迎接我們的就是災難。”
在布拉沃看來,如果智利政府的養老金改革計劃能夠成功,那麽對於那些由於人口老齡化急劇上升、債券收益率處於歷史低點而導致養老金不足的國家而言,“智利模式”依舊能成為一個範本。
據中新社11日報道,一份征集了15.2萬人簽名的“請願書”將在當地時間10月12日同時呈交給歐盟的三大機構--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
該“請願書”的目標直指歐盟委員會前任主席巴羅佐,期望歐盟三大機構能夠“痛下決心”,取消巴羅佐離任後的養老金。
歐盟一家網站今年7月發起的“懲罰”巴羅佐的請願目前得到了15.2萬人的支持。這些請願者都認為,巴羅佐受聘於飽受爭議的美國投資銀行高盛,有違“道德忠誠”原則,不應再享有歐盟提供的養老金。
9月中旬,歐盟委員會現任主席容克決定就巴羅佐受聘於美國投資銀行高盛一事展開調查,並尋求歐盟委員會道德委員會的具體意見。目前由歐盟前法官、前議員及前官員組成的道德委員會正在就此事展開調查,預計大約需要6至8周的調查時間。
歐盟委員會前任主席巴羅佐
加入高盛是否合規?
葡萄牙人巴羅佐曾於2002年至2004年擔任葡萄牙總理。2004年起,他出任歐盟委員會主席一職直至2014年離任。此後,前盧森堡首相容克接替他出任歐盟委員會主席一職。今年7月,巴羅佐接受美國投資銀行高盛的邀請,擔任該投資銀行倫敦部門的非執行董事長。
按照歐盟現有規定,歐盟委員需在卸任後的18個月內對這一機構負責。
巴羅佐離職至轉投高盛中間有20個月時間。歐盟法律人士表示,在現有法律框架內,歐盟無權要求巴羅佐離開高盛。高盛方面也認為,聘用巴羅佐的行為完全符合全球通用的規則。巴羅佐是在卸任歐盟委員會主席18個月之後才接受高盛的聘書,18個月的期限完全超過了歐盟規定的“緩沖期”。
但請願書強調,巴羅佐沒有遵守《歐盟委員會委員行為守則》中的“道德忠誠”原則。
《守則》第245條規定中列明:歐盟委員會成員即使離職,也應保持忠誠和謹慎。
此前有媒體披露,歐洲多國的領導人對巴羅佐接受美國投資銀行高盛邀請一事表示反對。法國總統奧朗德認為,巴羅佐接受高盛邀請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
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7月13日報道,法國7月13日嚴正要求歐委會前任主席巴羅佐“放棄”加入美國商業銀行高盛集團,同時也要求歐盟改變針對各歐盟前委員所制訂的相關規定。
法國歐盟事務國務秘書哈勒姆·戴齊爾(Harlem-Desir)當天在法國會議員面前表示,巴羅佐這樣做是反歐洲行徑,呼籲他放棄高盛的職務。
但巴羅佐曾在9月份致信容克,認為外界對他的指責“完全沒有根據和道理”。巴羅佐指出,外界請願要求“懲罰”他的行為完全就是對他本人及高盛的“詆毀”。
10月25日,在人社部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上,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指出,目前養老金調整發放工作基本落實,初步統計,全國1億多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得到了提高,部分地區提高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
李忠指出,今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於2016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這個通知下發之後,各地高度重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制定了自己的實施辦法,各地結合實際也都制定了具體的調整方案,報經人社部、財政部兩個部批準後正式發文實施。
此外,李忠還介紹,下一步,人社部將結合養老保險頂層設計的研究,進一步研究完善個人賬戶,保證養老保險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續。
李忠表示,我國養老保險是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這個制度經過20年的發展,運行平穩有序,效果明顯,目前這個制度應該說已經趨於定型。這項制度為每個人建立了個人賬戶,建立個人賬戶就明確了個人的責任,有利於明確國家、單位和個人三者共擔的機制,同時也有利於形成個人參保繳費的激勵約束機制。這項制度總體看是效果不錯的。
李忠強調,社會上議論比較多的所謂實賬、空帳,這其實是相對於養老保險的籌資模式來說的。就是你選擇現收現付還是部分積累,還是完全積累,它所對應的基金結余是不一樣的。但是對於個人來說,個人賬戶的記賬額就是實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