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值一哂:活到老‧執到老
1 :
GS(14)@2017-06-22 07:41:1175歲高齡本該安享晚年,惜仍要拾紙皮維生的一位婆婆,上星期涉以1元賣出紙皮予外傭時被6位食環署職員圍捕及拘控,事件惹起公眾爭議及輿論反響。更有人發起聯署要求食環處撤銷檢控,且有萬多名市民簽名聲援婆婆。最終食環署表示,經徵詢律政司意見並考慮到涉事人的背景後,決定撤銷有關檢控。也就是說,只是基於婆婆的背景,而非署方處理失當,更不是因為公眾利益和公義所在而免罪!皆因公職人員「行事執法」從來都係唔會有錯!包括皇恩浩蕩只要求婆婆交出僅餘的30元作保釋金,尚且留下4蚊為其車費的慈母。所以千錯萬錯亦只在以1蚊賣紙皮,而非索價5,000萬;再錯在收集紙皮,而不是霸佔官地搞回收場;還錯在好勞惡逸,自食其力,不甘以綜援維生。正如婆婆自道「我要自己捱、自己做、自己辛苦,都唔想人哋幫我」;或錯在年輕時候沒做好生涯規劃,更不曾積極爭取全民退保;也錯在不甘討乞過活。對呀!在港行乞同樣干犯法例,惟配合未來首長愛心秀而收受500大元施捨,縱是跨境犯案亦光明磊落。事實上,行差踏錯的又豈止婆婆一人,還有一位同因生計不繼而在附近執紙皮的伯伯,已然先後3次被食環署職員以相同理由檢控,每次罰款更高達900元,若以一元計亦即起碼要執900張紙皮方抵罰款。又記起兩年前,有位推車夜賣自家糖水的老伯伯,亦因非法擺賣遭食環票控,最終被判罰款6,000元。糖水每碗盛惠12元,換言之,減除成本大概也是要賣900碗糖水以抵。由此可見,食環署執法態度始終如一,也就是對勢孤力弱者絕不手軟。反之人多勢眾,惡形惡相,公然非法擺賣交易的水貨客如何橫行無忌,鮮見有人嚴正執法。至於載歌載舞的大媽們如何滋擾民居,也不會驚動員工履行職務。更不用說由來的油麻地果欄地區,入黑後通街赤膊上陣,滿身公仔的彪形大漢,好整以暇地堵塞交通上落卸貨,這麽多年又何曾見過任何執法人員「嘗試」維持秩序,且不說油麻地警署就在咫尺。至於振振有詞「犯法就係犯法!」的所謂理據,根本就是自欺欺人鬼話,皆因執法人員展示的並非一視同仁的公正、殺雞儆猴的勇武,而是投鼠忌器的偏袒、欺善怕惡的懦弱。可恨我城有權有勢有財者,有恃無恐,巧取豪奪;無權無勢無財者,無語問天,水深火熱。王利民康宏金融集團主席
mailto:
[email protected]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21/20063024
筆值一哂:真正愛國者
1 :
GS(14)@2017-07-01 10:18:12機緣巧合,這幾年數度踏足挪威奧斯陸,而每次總亦會到訪當地的諾貝爾和平獎紀念館。館內的展覽裝置其實沒大改變,惟始終忍不住要一行,每教我駐足停留的是猶似身處星海,且滿佈歷屆得獎者影像的展廳,其中自有這位2010年獲獎,至今……甚或此生都未必有機會領獎,獨餘空櫈的先生。到底先生干犯了甚麼滔天罪行,竟然身陷囹圄而痛失自由?還不是因為曾經寫了一些文章;提了一些意見;發起了一些聯署運動;也就是做了一些按照《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本該依法賦予卻從未得到保障的權利。最終先生被裁決「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成並判入獄11年!判罪理據自是「和平倡議自由民主的『不同』理念」,或簡稱「以言入罪」。八年後,空櫈仍是空櫈,先生仍然繫獄,其妻縱然無罪無過卻一直遭軟禁,不准對外通訊,而她的弟弟亦巧合地被控經濟犯罪,同被判刑11年。正如其妻所言:「我們就是生活在這麼荒唐的一個地方」然更荒唐的是,向以羅織各種罪名迫害無辜的政權,非但沒因經濟崛起、國際地位上升而自重,反卻變本加厲,肆無忌憚地打壓異見人士。再者財越大,氣越粗,極權且更企圖以經濟實力向外強銷所謂「中國模式」和自此一家的「普世」價值觀,其偉大之處,惟同樣曠古鑠今的「普選」可擬。當然還更荒唐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無怨無恨的愛國者因確診身患肝癌末期,將會保外就醫,竟可響起一片「寬大」之聲!先生遭逢極不人道的懲治摧殘,命在旦夕方釋放出獄,如此寬容,簡直就是食人族自詡會先把人煮熟才大快朵頤的文明!而那些食人的愛國者,少不免還會貪贓枉法,殘民自肥,且把家人資產盡往外搬的舉措。至於民族主義上腦,大國思想作崇的憤青大叔,又或不過就是逆來順受的小農蟻民,何嘗不是助紂為虐,害人同時害己。面對如此國度,身心俱殘,先生竟還可寫下:「我沒有敵人,也沒有仇恨……因為,仇恨會腐蝕一個人的智慧和良知,敵人意識將毒化一個民族的精神,煽動起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毀掉一個社會的寬容和人性,阻礙一個國家走向自由民主的進程。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夠超越個人的遭遇來看待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以最大的善意對待政權的敵意,以愛化解恨。」的慷慨陳述,怎不教人動容,又怎教由來盡享「自由」,還有承諾「民主」的子民人心回歸。王利民康宏金融集團主席
mailto:
[email protected]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28/20070784
筆值一哂:《那個下午我在舊區燒菜》
1 :
GS(14)@2017-07-07 02:39:20最近認識了一位朋友,其實之前已有數面之緣,皆因亦曾有幸在其節目中受訪,對,她是一位電台資深的主持人。至於年輕扮文青的日子,又怎會沒朝聖過前衛劇團,進念二十面體的作品,她又是當年的創團成員。還有就是自己鍾愛的樂隊,達明一派其中一首名曲《那個下午我在舊居燒信》的填詞人也是她,何秀萍。而今天多才多藝的她且再多一個女煮人的身份。事緣在港島一個今已滿佈一級寫字樓,五星級酒店和「愛炫」級數新盤的舊區,仍保留了僅有的藝文項目和空間,並曾舉辦各種展覽及活動。而其中新搞作就是名為「盛食當灶─一時入席」的計劃,目的透過收集剩食,如未過期的蔬果、乾貨、罐頭等食材循環再用,轉化成一頓美味的午膳與眾分享。事實上,香港每天要處理的廚餘多達3,600多噸,其中家居廚餘佔比三分二,而經私人公司或政府部門回收的只有區區幾十噸,端的是杯水車薪。再者廚餘是有機廢物,容易腐爛,棄置在堆填區,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如甲烷及高污染滲濾污水,嚴重影響環境,因此,靠堆填區棄置廚餘並不符合可持續性發展的環保理念,共用共享或許是一道曙光。午宴逢星期三至日午餐時段進行,沒有菜單,也不收費,每天免費招待最多六位客人,食客需事前預約,亦需帶同一些食物作為往後午餐的材料,以及以密實袋盛載的一碗米參加,務求做到「交換」的目的。主廚每餐都要花盡心思,利用不同的剩食,精心炮製出一頓六人餐,此謂化腐朽為神奇亦不過。與此同時,所有米糧將以平等分享行動轉贈予有需要人士。除了剩食再用以及共享概念之外,午膳亮點當然少不了現在坐鎮的何主廚!剛剛的星期天,她就利用剩菜做了幾道家常小菜,包括甘苦與共(南瓜炆涼瓜),亂棍打死豬隊友(荳角炒豬肉),還有紫霞白玉(紫菜豆腐湯),據悉主廚心情好方會為菜餚賜名。說實話,我亦總算會煮兩味,卻從沒製作家常小菜,事關反璞歸真方顯功夫,再者只用捐贈剩食,更沒法以精美食材藏拙,最重要的是那份惜食心意,我更是形慚。而為解心結,今天當然又是一時入席。詳情可參看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XCHANGE.socialgastronomy/王利民康宏金融集團主席
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705/20079113
筆值一哂:與《飲食男女》的廿年情
1 :
GS(14)@2017-08-04 06:11:40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特意買下今期的《壹週刊》,只為隨刊附送的《飲食男女》告別號。當然準確的說,這只不過是最後的實體雜誌出版,隨紙本經營結束後,接下來的還會有數碼雜誌。話雖如此,出版依舊,情懷,或該說滋味已不一樣,而我仍否能維持過去廿年的閱讀習慣,此情可待。其實無論以時間或期數計,《飲食男女》都是自己最長的雜誌閱讀經驗,雖然當日我可是錯過了創刊號的楊采妮封面及牛肉乾贈品,不過轉眼已成其忠實讀者,期期拜讀。雜誌最初主打飲食內容,我已看得津津有味,少不免還會按圖索驥去覓食。事實上《飲食男女》的前身正正就是一本,由幾位後生仔女創辦的免費飲食指南《去邊好》,及後獲黎智英先生垂青收購,再化身成為一本本地飲食的百科全書,開了先河,也豐富了很多人的飲食經驗,眼界和文化,其中有我。至於潛而默化且種下我超齡入廚的因,卻是後話。之後雜誌再加碼增添了旅遊題材,自此確立eat and out,吃喝玩樂的主調,後來跟風者不計其數。而在互聯網尚未無遠弗屆的那些年,一本由取材、資料搜集、採訪、攝影、製作都非常專業認真的雜誌(因我有幸曾受訪,見識過同事們一絲不苟的作風),其可讀性又怎會不高。而過往每讀到有用資訊,我都會珍而重之……搣書撕頁存檔。就麼多年,我存下的紙本若疊高,只怕高過晒啲黃頁,或許這也是我慣性閱讀實體雜誌的另一原因,縱使該刊在幾年前已推出手機應用程式及網上版,我亦同有訂閱下載,但每星期仍會乖乖的奉上買書錢,事關網上版係冇得搣書㗎嘛。過去廿年,不是沒有想過和它分手,導火線是2002年該刊由獨立發售,「忽然」轉為與另本娛樂資訊雜誌合併出售。對於這類八婆……我意思係八卦雜誌,我向來敬而遠之。若要我手握一本,其罪惡感猶勝拎住本鹹書。然思想鬥爭一輪,最後還得就範,不過我會情商女同事代購,她們自是樂意,因可先睹為快當期爆料緋聞。如是者又過了十多年,直到「忽然」停刊,我方光明正大自行買書。紙媒沒落為大勢所趨,如我輩仍鍾情紙本閱讀只會買少見少,慶幸自己由始至終還是老餅如一,過往亦總算盡了一位讀者的責任。又想着網媒如日方中,「百無」聊賴的媒體更是躊躇滿志準備上市,不過也不說廿年,若干年後,這些媒體還安在嗎?無論如何,這刻細味着告別號的隻字片語,心情或許未如雜誌仝人或專欄作者的百轉千回,卻也點滴在心頭,下一期未知會否網上再見,呢期珍藏我決定一頁都唔搣。王利民康宏金融集團主席
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803/20110413
筆值一哂:今天應該很膠興
1 :
GS(14)@2017-08-17 08:08:43近年有一流行用語,就係乜膠物膠,除了粗口諧音的聯想,也有嘲諷某些極端行徑的意思,而耳熟能詳的典型當數硬膠和左膠。吾友當中亦不乏自封「左膠」之輩,不過我倒認為是名不副實,然我真正見識得多的,卻是另有其膠。其中一類,借用一位跑遍世界各地馬拉松的跑友用語,就是「跑膠」。跑膠追求的除了數字,也就是數字,所以他們會關心每段步速,緊張自己跑了多少個馬拉松賽事,而每個賽事又是否創造了PB(Personal Best個人最佳時間)。爭標,爭先,爭分奪秒彷如一切,跑步由始至終只可以是神聖崇高的競技,固然不應摻和任何嬉戲玩樂的元素,就算藉以宣揚跑步以外的訊息也是太「政治化」,都是一種褻瀆。所以跑膠自會鄙視所有與追求成績無關之事,包括全副盛裝上陣的扮嘢跑手,除非閣下仍能跑得很快,還有就是不努力練習以爭取更好成績的參賽者,當然少不免的是那些沿路只惦着自拍或取景的慢跑人士,以上全皆玷污了跑步這項「運動」。這也說明了前文所及的Beer Run,為何在跑膠心目中,是如此的大逆不道,十惡不赦,因為跑步不是生活點綴,亦非消閒玩意,更萬萬不能成了嘉年華。膠之所以為膠,執迷之餘,莫不是唯我獨尊的排他者。5年前機緣巧合認識了Green Monday,自始開始奉行方便素食(Flexitarian),現起碼有一半時間,而不只是星期一茹素。予我而言殊不容易,畢竟要改變的可是四十多年的飲食習慣,而我相信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方可更有效地推動素食,非獨對我,也是對其他人。香港這幾年素食人口的增加趨勢明顯,將素食的門檻降低以求更加入屋,無異是一個很好的啟示。可惜總有人不以為然,甚至大肆抨擊,然批評者並非食肉獸,而是那些戴着光環的「素膠」,尤其是那些將素食視作修行,且有嚴苛的戒條要遵循。但這只該用於己,又何必強加於人?正如你不喝啤酒,並不代表其他人不可Beer Run。怎麼定要自以為是,否定其他本來「素」未謀面的入門者。甚麼「鍋邊素」其實不是素;蛋、奶、蜜糖亦犯禁;五辛不行;賣素肉也是掛羊頭……說實話,這種只顧孤站個人道德高地,獨享良好自我感覺,實際上,卻無助解決因人類縱肉而衍生的公眾健康、糧食環保,以至動物權益的問題。對,閣下守齋,全素,純素,不食用任何動物產品,幾乎餐風飲露實很偉大,但硬要眾生仰望高不可攀之地,或稱離地,只會教很多初階素食人士難堪,甚或知難而退,最終不又是塗炭更多生靈,請問這可就是初衷?王利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817/20123660
筆值一哂:好好地跑
1 :
GS(14)@2017-09-17 13:28:28上星期身在異鄉撞口撞臉都是相識港人,然非台灣、日本‥‥而是法國邊陲小鎮Chamonix霞慕尼。皆因每年夏末世界越野殿堂級山賽:環白朗峯超級耐力賽(法語:Ultra-Trail du Mont-Blanc),簡稱UTMB就在這舉行,其時全球頂尖的山跑選手雲集在此。今年更適逢賽事15周年慶,過往多屆冠軍均應邀同場較技,造就一場星光熠熠的山賽盛事。香港近年亦有越來越多的山友赴賽,我且有幸連續兩年得以拉衫尾湊熱鬧參與其中賽事。
■全球頂尖的山跑選手雲集法國邊陲小鎮,參加世界越野殿堂級山賽。作者提供圖片
顧名思義UTMB的賽道主要是環繞白朗峯,並途經法國、意大利及瑞士三國。山賽總距約為104英哩(100英哩為Ultra-Trail賽事基本起錶),即167公里,海拔總攀升幾近10,000米,限時46.5小時完成,跑手需具備越野山賽相當成績水平方有資格參賽。不然的話,或要報賽距離較短,難度較少的TDS(Sur les Traces des Ducs de Savoie):119公里+高度攀升7,250米,限時33小時,或CCC(Courmayeur- Champex- Chamonix):101公里+6,100米,26小時為限,而筆者參加的正是這項賽事。還有入門級的OCC(Orsieres- Champex- Chamonix):53公里+3300米‥‥差點忘了尚有一項隊際定向賽事PTL(La Petite Trotte a Leon):全程近300公里!!再加總攀升26,500米!!限時151.5小時,即6天多完成!!我認識的山友不少都以一生完成一次UTMB為終極目標,無非因為超長的賽道、複雜的地形及山區瞬息驟變的天氣(今年其中山段氣溫曾低至零下十度並降雪,寒戰退陣的跑手不計其數,而我亦曾凍僵手指)等種種因素,無不對跑者的技巧、體能、意志,甚或臨場發揮有莫大考驗。而每年被迫中途棄賽的參賽者更比比皆是,其中有我。惟正是賽事難度、賽道沿途絕美風景,再者賽會對選手關懷備至的賽事安排,且奠定其在越野山賽的超然神聖地位。亦因位列世界頂級山賽,賽事規章同也嚴謹,無論對選手裝備要求,以至分段時限。所以如我「一般」的參賽者莫不要趕及每個檢查點check point既定的cut-off時間。然起步後,我還是順應自己的步速pacing而走,雖未至於游刃有餘,幸前半賽段都能在指定時限大半小時內抵達檢查點,尚有時間可以小休及補給,再而上路。如是者差不多完成大半賽程,越過賽程中第三座較矮的山(惟攀升卻仍比大帽山還多),並在因天雨早已爛如泥沼,且教我多番滑倒的山路上續走。最終還抵山下「檢查點」,且有大會人員「嘟卡」,復見有位香港跑手,順道問時,竟比原定時間更早到了。難到真的「跣」快了?心本竊喜,惟跑手另告此點除水外,竟無食物補給。猶幸隨身尚餘足夠備糧應可捱過下一座山,惟刻意放慢腳步免過份消耗體力,又然後在幾公里處正準備再登山之際,赫然發現竟有另一「檢查點」?!當時把關那位,語調決絕地對我說:It's cut!且還指着其錶指示4:07(分段時限該為凌晨4點)!那刻茫無頭緒,心諗關我乜事,適才不是已在時限內check-in了嗎?擾攘一輪,方悉山下「嘟卡」地點並非check point(難怪亦無補給),這裏方是。換言之,我與好幾位香港跑手都誤會了,因此好整以暇並錯過要趕「死線」埋站!最終雖走了70多公里仍被逼退賽,再一年失諸交臂。始料未及的賽果,失望難免,但又記起賽事起步前,大會司儀的一番話:「我們(跑手)是如斯幸運,現在這世界,其實有不少人要活在暴力與烽火之中。今天我們既然能夠、且有能力來到這裏參與賽事,就要好好地跑。」對呀!已然跑過,已然幸福。王利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07/20145006
筆值一哂:好過去搶
1 :
GS(14)@2017-10-09 03:05:23早兩天本地新聞焦點有「久違」的珠寶金行劫案,三名劫匪持械……其實不過就是大木棍和鐵鎚打劫尖沙咀金舖,搶走九件首飾,共值2,400萬。然後三人還要擠在同一部電單車上逃走,據報行踪仍不離西九龍範圍,可知道路擠塞情況。有傳媒朋友且有感而發,另提舊案以對照更寫實的社會現況。話說1984年葉繼歡搶了輛客貨車才進行其「大茶飯」,連環打劫金行,合共劫走1,000萬金飾。銀碼雖未及上述的2千多萬,不過其時一個500呎單位樓價只約值25萬元,換言之,當時葉已搶去40層樓等值的金器。時移世易,以現在樓價計算,剛犯案的三位搶匪倘若平分,每人勉力仍可買下一個單位……還要不如媒體報道般,鑽飾黑市贓物只能還價二折,否則三位頂多俾到首期,然後仲要一齊合力供樓,就算匪幫可逍遙法外,不用作囚徒,但都要做一世樓奴!難怪有人回應帖文:在香港做賊都買唔起樓!莫講話買唔起樓,多少人且連租下一個棲身之所也負擔不了,不然香港又怎會有近廿萬人要以居住條件極惡劣的劏房為家?同日新聞還有政府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合作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項目由社聯負責募集私人業主借出單位,並交予其他社福機構或社企,以廉價(不超過租戶入息25%)出租給輪候公屋超過3年的基層市民,目標是集齊500個單位,為至少1,000個住戶提供租期不少於2年的可負擔居所。現時社聯已有300多個潛在單位可供運用。首批至少34個單位料今年底接受申請,其餘亦陸續會於明年上半年推出。相對約1萬5千輪候公屋逾3年的劏房戶,更枉論全港總計廿萬的劏房人口,此計劃只有1,000位受惠名額,顯然僧多粥少,但總算邁出共享社會房屋資源的重要一步。相信新任特首往後亦會藉此以示其房屋政策的績效,畢竟將民間已見成效的項目重新包裝,再而據功,這位長官優而為之。事實上,早於2013年已有社企推出「光房」計劃,率先招攬有心的私人物業業主以低於市價出租單位,同樣由社企承包租務安排,再轉租予有需要的單親家庭。租戶最多可租住三年,期滿後住戶須騰出單位,好讓其他更有需要的家庭受惠。而租客在得到住屋保障的基礎上,亦需盡力展開新生活以滿足下一階段的住屋需求,這正正就是「光房」背後的「自助」精神,非但讓弱勢家庭有地容身,更重要的是締造機會重建新生。為此社企團隊每月都會透過家訪,跟進每個家庭的狀況,並會借助居所平台連結其他跨界支援,為租戶制訂適合的發展方案,此又名「光合作用」。始創階段起步為艱,首年只能為3個家庭提供居所,至今卻已在港九新界推出40多個「光房」單位,累計服務130多個家庭。早前更發揚「光」大,將整座閒置大樓翻新再出租,完成首個活化「光廈」項目,開幕那天還邀得當時的政務司司長出席,當然長官自亦順道取了不少經。強搶的尚且解決不了房屋問題,不過若然「強借」概念而行的政策可紓緩其中窘況,亦不失美事。王利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21/20159233
筆值一哂:維穩司機
1 :
GS(14)@2017-10-09 03:39:101980年5月韓國光州市民要求民主改革,當時掌握軍權的陸軍中將,也是繼而奪權就任總統的全斗煥,下令武力鎮壓,軍隊向學生與民眾開槍,更以坦克輾過民眾……歷史上名為「光州事件」或「光州民主化運動」……同一場景9年後亦在其鄰國發生,最終都是血洗屠城告終,惟至今天仍名「一場動亂」。「光州事件」也好,「一場動亂」也好,都不是由甚麼偉大政治人物背後策動,更不是甚麼外國勢力、帝國主義者從中作梗,一切都是由平民百姓的微小力量,在歷史的契機下醞釀結合、推動蔓延,再而……鎮壓收場。不同的是,光州事件發生7年後,韓國再又爆發「六月民主運動」,軍政統治年代正式結束,及後1999年「光州事件」獲得平反,今日且拍成電影《逆權司機》。人民慷慨就義,不惜以身殉國,最終換取民主綻放,討回公道,還政於民。而另邊幾近30年卻還是無盡黑夜,未見曙光我信歷史有其偶然和必然,而韓國人民終可「求仁得仁」,抗爭歷史中有位小人物自不知竟成了其中的偶然。金四福(戲中人名)本只是個營營役役,只求糊口的單親爸爸,甚至會抱怨學生搞事之的士司機,基於可觀的車資方願接載一位外國記者到已然戒嚴的事發地點採訪。他對政治以至整個抗爭運動的背後理念漠不關心,套用港語,不過是頭「韓豬」。然當金四福親眼目睹軍警的血腥暴行,竟喚醒這位佔小便宜、貪生怕死小人物的良知,毅然折返挺身保護記者進行採訪,好讓他千辛萬苦拍攝的珍貴新聞紀錄能公諸於世,還世界一個屠殺真相,讓世人悉知獨裁政權的殘暴罪行。對比一位既以真實報道為己職,縱面對死亡威脅仍會犯險採訪的無冕記者;一個在關鍵時刻經歷重大內心掙扎,最終深明大義,不再獨善其身,誓死要協助記者進行採訪工作,他方是真正守護新聞自由的無名英雄!仗義的還有戲中光州市民同樣無懼性命拼死保護記者,只為歷史能真實記下這由人民鮮血寫成的一頁,當聽到光州人千叮萬囑的一句:「Go now and show the world what has happened!」怎不動容!又記屠城當晚的北京市民,何嘗不是捨身保護香港遠赴聲援的同胞,其中吾友此生毋忘的也就是擋在他身前的學生對他說:「小強,你們香港人為我們做的已經夠多了,你們要活着回去,把這一切告訴全世界!」可惜當天看得一清二楚,聽得明明白白的,今日卻有人選擇遺忘,既往不咎;有人選擇謊言(1989年的錄像竟會比1980年的更易造假!?),自欺欺人;有人選擇置身事外;當然更多的會選擇趨炎附勢,且為暴政塗脂抹粉,其中又有幾多當年信誓旦旦要聲討到底。這些識時務者,莫不成了招搖過市的《維穩司機》,至此我城只待車毀人亡。王利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28/20166142
筆值一哂:勝者為鐵
1 :
GS(14)@2017-10-15 18:21:41上星期六晚因另有私務,所以辜負了友人一番心意,據悉貴賓門券索價近萬,且是一票難求……說的當然是那場勢均力敵的拳賽,最後更在一片爭議聲中奠下賽果。縱然錯過現場觀戰,吶喊助威並作「君子」觀眾,但終沒錯過及後的網上論戰,拳來腳往的激烈程度不下賽事。綜觀網上評論,揚言「造馬」、「黑哨」者,無非認定香港拳手曹星如在賽事中已然受傷,並處下風,拳證非但決定終止賽事,更判定曹星如以點數勝出衞冕冠軍,賽果似有造假之嫌!及後雖有相關專家一番解說,當然一時半刻我這拳擊門外漢,也還未完全搞懂甚麼Effective Aggression和Ring Generalship,但起碼我知道這是Technical Decision的應有裁決。我不認為香港人定要盲撐香港人,惟更反對「盲炳」,尤其對待一位香港運動員。當我們痛斥政府不支持本地運動員,只知有彩攞嘅時候抽水,還有那些只知合照,妄顧拳手傷勢急需入院治療的議員。這次不少網民何嘗不是充當勝利拳迷?眼觀賽事,不究賽例,隨便打幾個字就完全抹殺這位香港拳手過去21場,還有這場的拼搏,斷言其敗,還要結案一場清袋,輸打贏要的精神實教人無言。再者識賽例條鐵的一眾(其中有我),當有人專業地剖析賽例,詳細解釋且已廣傳後,仍鮮見有叫囂「割櫈」者認衰,反之還是個個大契上身「呢度唔係法庭,唔需要證據,我對眼就係證據!」冇錯,高官與網民原來並沒兩樣,都係唔會(認)錯嘅!而以下一段引自友人對賽果的另一角度思考,也正好說明,現在網絡世界出了甚麼狀況://今晚見到許多朋友在談曹星如的拳賽。我不看拳賽的,不過看到那些網上討論時,我想這真是一個很好的、思考何謂「教育」的機會。因為知道自己完全不懂拳賽,如果對一場拳賽的賽果疑惑和費解,我唯一的反應將是去從頭學習整項比賽的規則與制度,亟欲理解裁判的因由,定會因此花上不少時間。也可能因為花上了時間,了解到整套秩序的邏輯,才說不定因而沉迷其中。我想,這就是「研究」與「學習」,最好玩的地方──去了解世間不同的複雜體系和文化是如何構成的。但是,在網絡上見到絕大部份網民,好像都沒這種了解的衝動,而只有別的衝動。我總是想,只有細緻的理解,才可將我們真正拉近「改變世界」的窄門。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育一種近乎下意識的好奇心、與理解的衝動……//可惜網絡世界有的只是主觀武斷,爭住X衝回應,最重要的是毋需為其評論負責,所以是次拳賽的最後勝利者,終究不是星如;也不是河野,而是戰無不勝的鍵盤戰士!王利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12/20179917
筆值一哂:公民責任咩嚟㗎?
1 :
GS(14)@2017-10-22 17:47:11行政長官在其施政報告發表後與青年人對談,除繼續強調每日為他們祈禱(後生代真係多謝晒囉)外,並不忘教訓年輕一輩要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國內……該是國際視野及公民意識云云。惟恐我與長官對此的理解不盡相同,更何況年輕人,前幾項已然不說,就算「公民意識」怕也要各自表述。若論公民意識,怎可不提公民責任?若盡公民責任,「擔任陪審員」又豈可或缺?而我從未曾出任陪審員亦成一己公民憾事。至於有位署長,甚或其上上者的憾事,只怕適得其反,就是有公務員因要履任陪審員而違行政指令,公民責任咩嚟㗎?事緣就是衛生署要求在前特首曾蔭權涉收受利益一案中,擔任陪審員的員工須於周六「如常」上班,拒絕讓其出庭。署方理據是按照《公務員事務守則》及其合約條款,訂明該名員工的工作時間需於每月兩次在星期六上班,且法庭證明書只明示周一至周五是陪審員的工作日,周六並非陪審員執行職務的日子,縱使有壞案件審理程序亦在所不計。為此該案主審法官,不得不傳召署長,且義正詞嚴指出擔任陪審員是公民首要責任,而讓員工擔任陪審員並非衛生署或公務員事務局的酌情權限,《公務員事務規例》豈能凌駕《陪審團條例》之上,而《陪審團條例》已清楚訂明任何僱主均不得歧視出任陪審員的僱員,包括公僕。過往行政部門與司法機關各司其職、相互尊重,這亦正正就是我城引以為傲的其中核心價值所在──法治精神的體現。惜回歸以來,我們的司法制度屢受挑戰,尤其是涉及「政治」議題及人物……被矮化、行政化、合作法、愛國化、釋法化兼而有之,無所不用。如此氣候,官僚思維自亦轉,崇法尊法的一套早已不合時宜,新法治(以法整治)思想既成,從政治到社會再而民生層面,無一倖免,今日署方非為不過一班。再說最近有兩個國際研究機構分別發表報告,指香港在司法體系的排名均較去年下跌;另有12位國際法律權威警誡「一國兩制」核心的法治精神及其基本自由正受到嚴重威脅,尤其關注內地對香港的干預及壓力越來越多,長遠對法治帶來影響。面對這些國際級的負評,司長還有長官仍強辯「過去香港的司法獨立並沒有受到絲毫受損」,評級下降只不過是與外國社會溝通的問題,企圖將中央干預和自己屈膝的關係徹底推卸。然而北方頷首,港府充當打手,當法庭無到,威權管治式的「依法辦事」底線,我們又怎不心中有數。王利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19/20187261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