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值一哂:真正強大的未來「操盤手」
1 :
GS(14)@2017-10-30 00:10:24大約半年前,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圍棋棋王,年僅19歲的柯潔,以三局全負大敗於由Google人工智能(AI)團隊Deep Mind開發的程式AlphaGo。賽後柯潔一度哽咽且稱:AlphaGo太完美,以後差距只能越來越大,再者強調,和它下棋感覺實在太痛苦,因它太冷靜,完全感受不到希望……而人工智能的完美或許就是源於能透過不斷的學習(Machine Learning),去自我修正、改善、提升和進步,以至突破所限,包括創始者,即人類的思維模式。事實上,最新版本的AlphaGo Zero在短短時間內已然遠超過往的所有版本,包括連贏舊版100場!而更驚人的是新程式從一開始就全然摒棄參考人類的棋譜及數據,只按照棋例(遊戲規則)從零開始自行對局,再經過千萬次運算和歸納,系統持續的更新及調整,「無師自通」,成就全球最強棋士,至於後來者亦只會是其進階版。至此,人工智能已徹底打破了人類的知識和智慧所限,皆因完全毋用模倣人類的思考方法,更重要的是亦毋需顧及任何情緒感受。而人的情緒又正正就是投資市場的大殺傷力武器,試問沒有恐懼和亢奮又怎興風浪。難怪環球金融行業近年吹起一片AI風,機器沒感情之餘,更沒道德規範,記得有位已故投資界前輩屠城當年曾言:「滿街鮮血就是入市時機……」結果被痛斥冷血,惟結果證明他才是洞悉先機的真「投資者」。只要設定遊戲規則,下棋與投資其實並沒兩別,機器自會謝絕人性,按章工作。又以筆者工作的行業為例,海外早已興起智能理財顧問(Robo-advisor)服務,以人工智能評估客戶的財務狀況、目標需求及風險偏好,並根據既定規則和條件,釐定其個人理財計劃及作相應的資產配置和投資管理,期間自會持續跟蹤市場動態和對方案進行調整。相比傳統的顧問形式,Robo-advisor的服務流程無異更重紀律和標準化,多於互動和人性化。在此亦得利申:我司去年且斥資二千多萬英鎊投放在一家2012年方成立的英國金融科技公司,其業務就是提供網上智能投資管理平台。現為超過45,000名客戶管理接近9,000萬英鎊資產,與2014年相比,資產規模增長已然超過四倍,並迅速成為英國第16大理的財公司。去年全年且錄得超過10,000名新客戶,而2017年至今亦已然有24,000名新客戶,可見此勢不可擋。曾幾何時,蒸汽機的出現造就了一場工業革命,最終大量勞動力的解放(少不免的淘汰),促進了新生服務行業的發展。今日人類何嘗不是要面對另一場人工智能的科技革命,到底最終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便利,還是步向萬劫不復之地,我想或只有在科幻小說中方能找到答案。王利民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026/20194508
筆值一哂:FB「通俄門」的政治啟示
1 :
GS(14)@2017-11-05 17:06:30這兩天其中國際新聞焦點自是特朗普的前競選團隊經理被正式立案起訴,總統發言人雖強調其所涉事件發生於選舉前,卻難脫選舉「後遺症」的彼此關係。其實我更關心的是另則大選新聞,Facebook與其他美國科技巨頭同被國會傳召就「通俄門」事件作供,並公開資料指有一親俄組織,曾在大選期間及之後,利用400多個虛假賬戶合共發佈超過8萬則帖文,內容每及社會與政治分化議題,估計1.26億美國人讀過,佔美合資格選民人數近半,干擾選舉目的昭然若揭。事實上,利用社交媒體發動選舉工程在外國根本不是甚麼新鮮事,然香港市民(可恨不是選民)卻要到今年初方有機會親遇。多得薯片叔叔那「用錢買不到的團隊」,樂用及善用新媒體,打了一場漂亮的真選戰,當然最終還是要輸在一場假選舉中。其時薯片叔叔的專頁最高峯時期有30萬followers,每則帖文輕易都有幾萬like數,我亦不知「開針些牙」了幾多個舖。排山倒海的網上攻勢,連不屑,亦不諳社交媒體的另位候選……該是候任人亦不得不跟風開設專頁強做虛應。正如薯片競選團隊首腦羅永聰所言,他們亦未曾想過網絡的傳訊效果如斯驚人,透過網上訊息發佈,已然可將參選人的政見,理念,還有形象廣泛滲透,登堂入屋。當然團隊對於民情熱點、變化和走向,以至新媒體應用的節奏和潛規則亦有很好掌握,識得用先會好好用。而Facebook這社交媒體「霸權」終究仍是最便捷有效及海量地聚眾同造勢的工具。而既為霸主又怎不知自身優勝條件及屈機所在,更不會輕易放過賺錢機會。所以Facebook的新猷就是在6個非熱門地區,其中包括柬埔寨、斯里蘭卡、玻利維亞、斯洛伐克等地進行測試,實驗一個所謂「雙軌制」的動態時報功能。亦即將Facebook上的動態時報一開二,其中主版面仍會顯示用戶友人及付費專頁的帖文;至於沒有付費的專頁帖文,只會被邊緣流放到另一動態時報上顯示。換言之,有大量銀彈作後盾的專頁,譬如說:上述提及的俄組織就是豪擲10萬美元方可大賣其政治廣告,往後宣傳?like更是得心應手,而勢(財)孤力弱的對手只會任人魚肉。據Facebook的官方說法,美其名是希望藉以將個人和商業資訊劃清界線,原因是近年Facebook的個人訊息流量減少。確實不少新生代已轉投IG等更新、更即時的社交媒體,他們只是透過Facebook「接收」社會其他訊息,因此大財團也好、小社團也好,都要借助這網絡平台以廣宣傳。新制若然全面推行到整個Facebook王國,資訊壟斷的情況只會變本加厲,一想到下屆特首選舉,我的Facebook只會充斥着那些維穩經費雄厚的「幫港」專頁訊息,又或遭「講地」洗版,怎不悻然。到了那時候也該是我告別Facebook之期,這恐怕也是不少死忠臉書友如我的心聲。王利民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102/20201620
筆值一哂:社企……捨企
1 :
GS(14)@2017-11-13 03:59:46網上曾經流傳一條答問,首先問題是人們會將垃圾丟在地上的原因是甚麼?答案有三個選項,分別是:(A)人的素質太差;(B)地球的地心吸力太大;(C)垃圾筒的魅力不足。當然答案(B)只是「阿媽係女人」的事實陳述,似答非所問;(C)若沒其他條件作輔,亦略嫌自擾;所以絕大部份人的最後答案都係(A)。這問題若是本地化提問,少不免另有一番中港矛盾的解讀。不過英國有一個地區組織卻選擇了(C)──垃圾箱的魅力不夠作為答案。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因為若然選(A),人們的素質太低,那?解決這問題就意味着要改變成千上萬的人,任重道遠。但選擇(C)的話,那要改變的只是為數不多的垃圾筒,是徹底可以動手去進行的一些具體事情哦。對於真心抱着「做實事」的人的角度,這方是正確的邏輯。題目的三個答案,又正正就是看待世界的三種不同角度。袖手旁觀的評論家,選(A),一切都是別人的錯,我在這裏寫寫文章,吵吵鬧鬧大可以此歸類;沒有人文精神的人選(B),一切不過客觀規律;做事的人選(C),他們總在找一個改變世界的起點,而吾友魏華星正是「有種人」。他在十年前創辦了「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旨在運用各專業界別的知識為社會企業(社企)提供創投方面的支援,協助創新的社企在香港發展,解決各類緊迫的社會問題,推動社會進步……簡而言之,SVhk這民間基金無異就是一個社企孵化器。過去十年,經其而生而長而成的社企不知凡幾,不少更是大放異彩。就以我熟悉的幾家為例,Green Monday不但帶動了整個香港的素食文化,且在海外多個地區推行,正是遍地開花,綠續有來。「鑽的」是首家引入無障礙的士服務的公司,今同類服務的士已是隨處可見,而我這個從沒車牌的乘客更加成了「鑽的」的士牌的車主。另外熱愛跑步的市民總有機會參加過Run Our City全城街馬所舉辦的別開生面,充滿樂趣的各項路跑或山賽活動。當然不得不提的還有近期大熱,行政長官且特意放在施政報告,社商共營以應付基層住屋所需的所謂優化劏房計劃,其實不過就是特首考察了SVhk轄下早已營運多年、成績斐然的「光房」後的參照之作。至於新猶,就是將近年市民熱衷的山野活動,結合保育和環保而創立的概念店C.O.D.(City withOut Door),無塑,特別是針對推填區重負的膠樽BottleLess自為其中主打議題。還有……若數下去,只怕再多的表列也難盡錄過往SVhk的「業績」,社企由不為人知,到現在街知巷聞,各類社福機構NGO都總有一間喺左近;由以前個個都抱觀望態度,乏人問津,到今日幾成潮物,我敢說SVhk的示範單位作用不言而喻,畢竟「質」「量」俱備。而坊間有稱魏華星為本地社企之父,我亦敢說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誠如魏兄(其實佢細過我)所說,「社企」過去十年為社會帶來更多的創新方法、以及跨界合作與資源整合的新可能性。然社企最重要的意義其實在於給時代一個提醒。它提醒我們問題不應只留待政府與社福去解決;它提醒我們商業模式除了只計創造利潤(且不說要賺到最盡,進而衍生更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可以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它提醒了我們問題所在,而「解藥」也一定存在……或許正是這份相信改變的執念遂將魏兄引領到十年前的起點。亦難怪今日他又會說「好不容易,來到了起點」,既為Change Makers就要有放下的氣量、破格的氣度、整裝再發的氣魄,因為他已決定要走更遠的「改變」之路,至於此路直抵何處,容我下文再述。王利民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109/20208755
筆值一哂:《金漆招牌》
1 :
GS(14)@2017-12-05 01:01:33生活在香港越感窒息,源自北方的政治低氣壓及赤霧霾固然,我城亦自趨悶極乏味。到處都是外表美侖美奐、內裏無神無氣的商場,而商戶盡皆千篇一律的大型連鎖店,店內亦只見充滿機心的佈置,至於賣的當然又是量產無個性貨品。或許你會認為這不過就是現代消費社會必然,但放眼世界,不少「先進」地區(強趕「低端人口」的自亦除外)莫不在發展同時,仍致力保護保育自己的文化、歷史和精神,分別在於有心無心而已。若論有心者,吾友吳文正是其一。這位資深攝影師早年從事新聞攝影和編輯工作,閒時喜愛搜集民間舊物作研究,並創辦非牟利文化機構──文化葫蘆,不過其心所繫始終是攝影。再者當初既為攝記,因利成便,經常遊走香港大街小巷,經年累月廣結不少老字號小店東主,逐漸建立彼此友誼及對街坊小店的一份深厚感情。然隨社會發展,老店處身城市建設洪流,不少店舖難逃結業命運。吳文正遂在2000年初,生起拍攝老店的念頭,並由熟悉的店舖開始,再而擴展到不同社區。老店賣的多是便宜貨,賺的亦自蠅頭小利,惟貨真價實,店東也是殷勤款客,因為都是街坊生意,往來的豈止貨銀,而是人情。店舖貨品陳列看似雜亂,卻是亂中有序,實而不華,完全活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庶民生活的真實面貌,物質縱然匱乏,更顯民間睿智。而老店的多元文化特色,在承載與訴說歷史之餘,亦自有其美學,自有其個性,且為城市添上豐富的人文色彩。老店在鏡頭底下連繫的是本土草根情懷;剎那凝結的亦不只畫面,而是一個又一個充滿人味的故事。一張相片,按下快門或只頃刻的事,但老店拍攝前的準備,需時往往要十多小時,甚至以日計,不在於要指點相中人硬擠表情chok樣擺舖士,更不是執靚間舖予以拍攝,這些都不過是矯情造作的「商業作品」,而非「紀實攝影」。因此,吳文正會拿着記事簿和錄音機進行傾談,過程中,更要解釋拍攝的目的和各樣細節,有時為求了解各行各業的底蘊,事前更要做好資料搜集和充份溝通。事實上,紀實攝影就是建基於攝影師與拍攝對象,不是物件,而是與活生生一個人的互動和信任,方能將最真的一面呈現。而拍攝角度既非仰望,也不俯視,攝影師眼睛與對象處於同一水平,代表的正是一種尊重。整個拍攝過程可待,老店卻不能等。曾經因其他的工作安排,他推延了原本跟老店店主約好的拍攝日子,之後重新預約竟發現對方已悄然結業,後悔難及。所以為一些仍未被城市湮沒的小店拍攝……其實就是留情遺記。這些年走遍全港,努力拍下的三百多幅照片,其中不少店舖今已結業,有幸我們尚能憑藉光影愐懷那曾經擁有過的美好事物。雖然這個《金漆招牌街坊老店攝影展》,最終只能挑選六十幾幅作品展出,但看着每張作品,每家倖存的小店及其親臨的店東,那刻我感動不已。展覽詳情地點:f22 foto space展覽日期:2017年11月22日至2018年1月6日,星期二至六上午11時至下午7時(公眾假期休息)王利民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130/20229766
筆值一哂:贈舊鞋好過直接捐款
1 :
GS(14)@2017-12-10 23:52:04我一直很欣賞正生書院的辦學精神,當然還有陳兆焯校長的處事作風,過往亦有幸與該校學生組隊參與毅行者,甚至遠赴極地跑超馬。所以去年知悉學校有一運動鞋募捐活動,自是急不及待在我司同作呼籲,然後短短時間已收集到兩大袋運動鞋(我捐出的且就是當日完賽南極100公里賽的那對),單是一家公司數量已達校長最初所定四五十對的目標。不過捐鞋這件事又豈止我知,尤其透過媒體報道,不少有心人亦同響應發起捐贈活動,正是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在學校及時叫停後點算,總共收到超過四千對鞋!之後校方又得費一番功夫將餘鞋轉贈其他有需要人士。經此,我對實物捐贈的安排難免會「睇定少少」。最近又有一家本地社福機構聯同教會組織呼籲要收集舊鞋遠送非洲,消息宣佈後坊間反應同樣踴躍,相關帖文廣泛轉載,而大批大批的舊鞋亦不斷送往收集點,機構差點應接不暇。最後點算,總共收到8萬6千多對鞋!遠遠超過原先預計的3千對,需要整整4個貨櫃才可將全部鞋子付運。活動反應熱烈,惟社交媒體上同有熱議。譬如說,有人會質疑受贈地區的民眾「係咪咁需要有對鞋?(原文照錄)」,我非當地原居民,也沒實地考察,但我知道是次募捐是由一位在該地區工作了幾十年的神父提出,我想他總該比我或其他網民更清楚民生所需吧。而另一個訪問當中,有位義工亦講述買一對鞋子要花費當地人1/3個月的人工,而他們的收入幾已全用於購買糧食上。那?舊鞋「到位」的成本又是多少?根據機構計算運輸及其他開支,每對舊鞋承惠4.3元,最重要是毋需受惠者負擔!另有意見怎?不直接捐錢?還要「運送物資唔環保」,我想那位仁兄大概是一邊啖着雜扒飯,一邊留言,卻從未記畜牧業方是碳排放元凶。至於直接捐款當然最有效率,而且可以好有「效率地」被濫用挪用。事實上,在管治不透明、集權專制的地區,這只會造就貪腐良機,適得其反。近年內地每有天災,港人慈善捐款大減,中港矛盾外,對於「善款」去向的保留莫不是重要原因。當然我也會明白,有些時候就是我們買得太多,再加上土地問題,送贈舊乜舊物,不過抱着「大掃除」心態。既為一己過度消費開脫,又自我感覺良好的幫到人,更可騰出空間以迎接新貨抵家,如此划算的贖罪行徑,何樂不為?至於閣下若然真的不屑這些小恩小惠的送暖行徑,何不選擇資助一些有長遠發展計劃,協助弱勢社羣增加收入,更生紓困的慈善機構,從基本着手扶貧,總好過惟以「批評」當善舉。王利民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07/20236907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