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8a.html
按:本系列文章的作者是本博客管理員(不是張五常教授)!
第二十講 信息費用(上)
前面提到過,信息費用是交易費用的一種。實際上,是很重要的一種,但也是很困難的一種,因此雖然我在第十五講已經講解了「交易費用」,把「信息費用」單列出來專門講解卻要推遲到現在才進行。教材是在第十一章《處理不確定性——風險與信息經濟學》中處理這個題材。
嚴格地說,在魯賓遜一人世界中也有信息費用——他需要瞭解鑽木取火、採摘果實、狩獵動物等各種生存所必需的知識,這些都是信息費用。但一旦進入社會,幾乎 所有的信息費用都是交易費用。非要找出不是交易費用的信息費用,我只能想到一種情況:不同人對某事某物存在著信息不完全,但不存在著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完全」是指人們對某事某物的相關信息沒有全部掌握,不知道的部分會使得人們不能更好地利用該事物來獲取收入——即以更低的成本來獲得更高的收 入),那增加了的成本與減少了的收入就含義著信息費用的存在。另一方面,為了獲取這些本來是不知道的部分的信息,人們得花費額外的成本——例如為了知道明 天的天氣會如何,先要依靠科學家研究出氣象學的基本原理,還要發射氣象衛星上太空收集相關的信息,這無不含義著龐大的信息費用的存在。顯然,根據經濟學理 論,均衡的情況是人們選擇支付相關的信息費用以使得自己從無知變得知道,直到多知道一點信息的邊際收入與邊際成本相等為止。正因為存在著交易費用,事實上 人們不可能做到「信息完全」,總是處在某種程度的「信息不完全」的狀態之中,因為要讓信息變得更完全一點所帶來的收入已經不足以彌補為此所付出的代價。 「信息不完全」無論在魯賓遜一人世界還是兩人或以上的社會中都客觀地存在著。
「信息不對稱」則是指不同人對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的信息,也就是其中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掌握更充分的信息,相對來說處於信息更完全的狀態之中。俗話說「買的不 如賣的精」,這不是說買方比賣方的智商低,而是因為買方對出售的商品的瞭解通常不如賣方,也就是掌握的信息較少,因此賣方可以利用他知道得更多來欺騙賣 方,從而獲取收入。顯然,「信息不對稱」不可能在魯賓遜一人世界裡存在,因此它是一種交易費用。
在社會裡,只要所有人對某事某物所掌握的信息都一樣(即不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即使他們掌握的信息並不充分(即存在著「信息不完全」),所有人都根據 同樣的信息來進行決策,在其它條件一樣的情況下,不可能有不同的行為,獲取的收入也就一樣,於是只有這時的信息費用不是交易費用。但這種情況所要求的條件 過於苛求,能在現實中出現的機會是絕無僅有,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由此,可以說社會中的信息費用都是交易費用。
信息——或有些經濟學家(如哈耶克)會把「知識」作一般化的闡釋而以此作為代替它的術語——跟普通物品一樣,是稀缺的,因此有價格。既然它有價格,也就是 可以給掌握它的人帶來收入,因此是一種資產。資產的收入是租值,信息這種資產給掌握它的人帶來的收入,就是「信息租值」,這跟擁有房子的人能通過出租房子 獲得租金從而得到收入是一樣的。仍以天氣的信息為例吧。古人不掌握氣象學的知識,農業生產卻非常依賴於知道天氣的變化,所謂「看天吃飯」是也。於是以前如 果天氣突變,農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收成被毀。但現代人掌握了氣象學知識,還有氣象台密切地監測著天氣變化,一天之後的天氣突變一般都能提前知道,及時通報 農民,進行搶收。這種高於以前不掌握天氣變化的信息時的收入,就是一種信息租值。又如有一個人比別人更關心天氣變化,知道明天要下雨,於是拿著一批雨傘在 街邊擺賣,比起晴天時他可以賣掉更多雨傘,甚至可以將雨傘加價高於平日。這較高的收入也是一種信息租值,而不是因為他運氣好,剛好碰上下雨時他正在街邊賣 傘,所以不是意料之外的「盈利」。相對於那些那些不注意天氣變化而沒帶雨傘的人來說,他是利用「信息不對稱」而賺了錢。
信息的租值或收入很多時候不像房子那樣簡單地出租或出售就能獲得,這是因為擁有信息的人一旦把信息告訴了不知道的人,後者會假裝他早就知道該信息而拒絕付 錢;但如果信息的賣方要求買方先付錢,買方沒知道信息之前又很難肯定賣方擁有的信息真的是他需要的、也就是對他來說是值那個錢的。信息比起普通物品難以直 接地進行買賣或租用,那是因為信息的產權不容易保護——本來不知道的人一旦知道了,就沒法讓他變得不知道,普通物品被非法侵佔後卻是可以由法庭判決強制歸 還給產權人的。產權保護是要耗費交易費用的,信息的產權保護較普通物品困難意味著保護信息的交易費用較高。因此,在現實之中,對信息的保護都是設法把信息 具體化為物品,通過直接保護該物品來間接地保護信息。第十八講裡提到過的專利法、知識產權法,其實都是通過把信息(技術、知識)具體化為物品、然後對物品 進行保護來實現對信息的產權保護的。現實中其實還存在著大量不需要通過法律手段來保護信息產權的方法,像前面說的那個掌握明天下雨的信息而通過賣傘這種具 體的物品而獲得有關的「信息不對稱」的信息租值的例子。由這個例子也可以知道,一般是「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才有需要想辦法保護信息的產權,因為信息較完全 的一方要向信息不如他的一方出售信息獲取收入,前提必須是他掌握較充分信息的產權能得到保護。
社會上大量的人是靠賺取信息租值來生存的。最典型的是中介,他們撮合買方與賣方,靠的就是他專門從事收集買賣雙方的信息的工作,掌握了更充分的信息。一個 有工作經驗的人比應屆畢業生更受僱主歡迎,更容易找到工作,或工作的收入更高,表面看這是因為他的勞力租值較高,仔細地想其實是因為他有著從事相關工作的 更充分的信息,也就是說他的勞力租值高於其它條件一樣的應屆畢業生的部分,其實是信息租值。還有,我們老師這個職業所獲得的收入更是幾乎全是信息租值—— 我教給你們知識,你們支付學費回報於我。
信息費用既然是一種成本,在自私本性的驅使下人們是有動力將之降低的。以前在講「需求定律」時提過「以價定質」,那是人們以一目瞭然的價格去判斷通常不是 一目瞭然的質量,實際上是以支付較低的關於價格的信息費用,來取代支付較高的關於質量的信息費用,是一種降低信息費用的做法。當然,由於有出錯的風險—— 後面會講解存在著風險是指存在著信息費用——,「以價定質」所涉及的信息費用可不僅僅是瞭解價格那麼簡單。
上一講又提到做廣告,那也是為了降低信息費用:其一是直截了當地告訴消費者關於產品的信息——功能用途是什麼,在哪裡有得賣,性價比有多高,等等——,其 二是建立品牌形象。生產者為什麼要建立品牌?根據上幾講關於「覓價」的分析,那是生產者要構築進入門檻。但嚴格來說,進入門檻不是由品牌本身構成的,而是 由較高的質量構成的。品牌的好處是讓消費者能容易地辨認出它是高質量的產品,而容易也者,就是信息費用較低的意思。蘇聯曾經有一段時期禁止企業使用商標, 結果導致產品質量大跌。沒有了商標(品牌的一個必要構成),消費者無從辨別不同企業生產的同類產品,他們又並非多種產品的專業人士,不掌握相關知識,也就 無法僅從產品表面狀況來判斷產品的質量水平,於是企業傾向於降低不會在表面上呈現出來的質量(因為質量較低的產品,生產成本也較低)。
關於做廣告,大家要注意現實中很多商家的行為,表面看起來與我們平常所熟知的在大眾媒體(報刊、電台、電視)上投放廣告的做法大相逕庭,但其實就是在做廣告。例如最近蘋果公司的iphone 4s在 大陸開售,果粉瘋狂搶購而大排長龍,甚至引來黃牛黨的光顧。第四、第九講提到過,價格被政府管制在均衡水平之下會導致人們採用其它非價格準則來決定競爭的 勝負,其中一種情況就是排隊。排隊的人站在那裡無所事事是一種浪費,含義著以「先到先得」的非價格準則來代替「價高者得」的價格準則會導致租值消散,即交 易費用上升。這分析放到蘋果手機這裡來可不能生搬硬套、墨守成規。有那麼多人排隊輪購,說明蘋果手機的定價是偏低的,但這不是政府強制它要這樣壓低價格, 而是商家的自願選擇,那為什麼它不把價格提高以消除人龍,將排隊會導致的租值消散收回來變成自己的收入增加呢?其實這是一種做廣告的行為。蘋果公司把價格 定低了而減少的收入,並沒有白白的浪費,而是相當於作為廣告費而支出了,效果卻比傳統的廣告手法要好得多——那天各大新聞媒體廣泛報導果粉及黃牛黨的瘋狂 勁兒,網上各大門戶論壇微博也到處熱議,營銷專家紛紛登台分析稱它這是「飢渴營銷」。蘋果公司不必向大眾傳媒大灑金錢鋪天蓋地的做廣告,它們自動自覺就為 蘋果公司賣力宣傳了。其覆蓋面之廣、浸透力之強,遠勝傳統廣告,因為前者是受眾在不知不覺之間被吸引著主動參與瞭解事件並熱烈議論,後者卻是強迫受眾被動 接受的。
還有新產品上市時經常會有這麼一種行為,就是把價格定得很低很低,低到肯定已經切入生產者的直接成本之內。傳統或教科書經濟學家會大驚小怪地叫喚這是「以 本傷人」或「傾銷」,目的是先以低價把市場內原來存在的生產者淘汰出局,等到它獨佔市場時就提價到壟斷高價的水平,把之前的虧損彌補回來,因此是一種掠奪 市場份額、爭取壟斷地位、最終必然會是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惡劣行徑。但經過第十七講的學習大家應該明白,這完全是個神話!市場結構是否壟斷並不是看市場內存 在著多少生產者,而是取決於有否進入門檻。新進入市場的生產者如果僅僅是靠以本傷人來把原有的生產者驅逐出去,卻根本沒有構建任何進入門檻,那它以為離開 了的原生產者就不會再進來就是太天真、以至於是到了愚蠢的地步了!如果那試圖以本傷人的企業自以為已經獨霸市場而敢於提價到高於受價水平的話,場外的潛在 競爭者必定蜂擁而入,把它好不容易才獨佔了的市場又瓜分殆盡。雖然沒有人能確保不會有生產者跟傳統或教科書經濟學家一樣的不明世事、天真到相信這世上真的 有「以本傷人」或「傾銷」那樣的神話,但市場競爭一定確保這樣傻氣的生產者會被淘汰出局!
那為什麼新進入市場的生產者會把價格定到低於直接成本呢?通常來說價格低於直接成本會導致生產者選擇退出市場才對的啊?這其實也是一種賣廣告的行為。因為 是新進入市場的產品,不為消費者所熟知,用超低價格出售——甚至是免費派送也不足為奇——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鼓勵他們試用而獲得良好的體驗。這可比漫無 目的地在大眾傳媒上投放廣告的效果好得多。因為會購買這低價產品的消費者,通常就是產品的目標客戶;否則如果是對該產品毫無需要的人,就算免費送給他們, 他們多半也會一轉身就扔進垃圾筒去。以低於直接成本的價格銷售所造成的虧損也相當於是廣告費的支出而已,但這樣做顯然是一種比傳統廣告要精準得多的營銷手 段。
總之,營銷學、廣告學裡有大量的關於怎麼更巧妙地做廣告的案例,看似存在著浪費或虧損,其實都是以不同的形式來支付廣告費,也就是為了讓消費者瞭解產品、建立品牌形象而必須付出的信息費用而已。
另一方面,既然做廣告只是為了降低消費者的信息費用,真正能構建起進入門檻的是產品質量本身,則雖然虛假宣傳經常都有發生,但在市場競爭之下,信息總會慢慢地傳播開來,信息費用會逐步降低,沒有堅實的質量作後盾、僅靠廣告宣傳來構築進入門檻,信息租值很快就會被耗盡。
曾經的央視標王「秦池」的案例可作為最典型的反面教材:「秦池」在1996、1997連續兩年成為央視標王,96年是6666萬的中標價,97年更暴增至3.2億的天價。雖然它一年之間名聲大振、業績驕人,從一個地方性企業變成全國知名企業,96年比95年銷售量增長500%以上,利潤率增長600%以上,但企業的生產能力在1997年終於到了無法跟上如此瘋狂擴張的高速的極限,只能通過收購川酒勾兌的辦法來應付,也就是實際上以降低質量為代價。公眾早就懷疑「秦池」的產能怎麼可能消化得了如此巨額的廣告支出,因此很快就有新聞媒體去刨根挖底,曝光了企業的這種勾兌做法。此後市場形勢急轉直下,97年比96年銷售量銳減3億元,利稅下降6000萬元,98年前四個月的銷售額更進一步下滑5000萬元,輝煌一時的業績轉瞬便成一擠即破的泡沫。
然而,正由於「信息不對稱」可以給掌握較多信息的人帶來信息租值,而這對於掌握較少信息的人來說是信息費用,於是就會出現人為地增加信息費用的行為。以前 我們說的都是自私使人們想方設法地降低包括交易費用在內的各種成本,但如果增加信息費用可以為自己帶來信息租值,自私的人也會去做的。
這種人為地增加信息費用的行為有兩類:其一,是隱瞞信息。張五常在舊版《經濟解釋》卷二中以玉石市場為例對此作了說明,只是普通讀者一般不熟悉這個市場,我也不熟悉,就不以之為例了。我舉個虛構的例子來說明吧。假設現在是電影《2012》 的情況,但所有人都不知道世界末日將要來臨,只有我一人由於某種原因而提前得知。我的一個選擇可以是公開這信息,全世界合力製造出很多條諾亞方舟來把儘可 能多的人救走。另一個選擇是我隱瞞信息,悄悄地製造多條諾亞方舟,等世界末日到來時出售這些救生船以謀取收入。不考慮我選擇後者要承受的道德壓力,我會怎 麼選擇呢?
前者我不能從公開信息上得到收入,但後者我能憑藉隱瞞信息而獲利。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前者可以全世界合力造船,應該是能夠比我悄悄地造船要造得更多, 也就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也就是說,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公開信息所帶來的信息費用的下降,是大於隱瞞信息所給我帶來的信息租值的。但公開信息所帶來的信 息費用下降的好處,我享受不到,自私的本性讓我不會那麼做。當然,想像一下,如果通過談判能讓社會把相當一部分獲得的好處分給我,使得我公開信息的收入高 於隱瞞信息,依然是自私的我會選擇公開信息。但問題就是,我不公開信息的話,怎麼能跟社會談判呢?更不要說能否談判出分配給我的好處超過我隱瞞信息的收入 的結果了。所以這又回到前面的問題:信息要像普通物品那樣進行買賣的交易費用很高,於是造成了人們以隱瞞信息的方法來保護自己對信息的產權的行為。
這個時候,道德作為另一種制度就發揮了它也能降低交易費用的作用了——公開信息我不能得到什麼貨幣收入,但全世界會視我為救世主一般的聖人,我的非貨幣收 入很高;而隱瞞信息的道德壓力則很大,即非貨幣成本很高。然而,道德始終是軟約束,尤其如果可以借助冠冕堂皇的藉口為自己的自私之舉粉飾成大義之舉的話, 浪得虛名的非貨幣收入也不見得會低於真正的聖人所得,於是高舉道德的時代或地方往往也難免會滋生出較多的虛偽,這也是道德這種制度的交易費用之一。
另一種人為增加信息費用的行為是「造價」(price-making),不是傳統教科書說的壟斷,而是撒播虛假信息誤導他人。前面所舉的央視標王「秦池」的例子示範得很清楚,「造價」行為一來是難以持續有效,二來則是有可能最終引火燒身、得不償失。應該說,1996年「秦池」第一次拍得央視標王時,這家企業的產品質量與生產能力還是足以應付6666萬的中標價的,所以當年的銷售量與利潤率都大幅地提升。但1997年第二次高達3.2億的中標價就已經與企業的實際能力脫了節。從這個角度來看,1996年 的「秦池」是類似於張五常在舊版《經濟解釋》卷二提及的藝術品造價行為有些看起來是成功的情況——其實是因為藝術品本身確實是好,只是一開始時作者籍籍無 名便賣不起價,通過造價引來市場的關注,其質量最終獲得認同,於是造出的高價沒有再跌下去。換言之,這類「造價」其實也是一種降低信息費用的行為。可是絕 大部分的藝術品造價長久來看並不成功,那就相當於1997年時的「秦池」,造出的高價根本名不符實,最終難以為繼。然而,由於前一種成功「造價」的存在,還是會使得相當一部分人相信人為地「造價」就可以憑空地「造星」。話說回頭,1997年的「秦池」會如此瘋狂,不也是被自己在1996年的超級成功沖昏了頭嗎?如果沒有1996年的經歷,難以想像這家企業會一上來就豪擲3.2億 元去競投成為央視標王。也就是說,問題還是在於信息費用闖的禍。如果信息費用足夠低,質量好的藝術品或企業無需宣傳都立即能夠被人發現,市場立即給予它與 之相稱的價格,又何須「造價」?又或者即使造了,也無人上當,名不符實的造價就是在短期之內也不會有效,自然就沒人再試圖那樣做了。
總而言之,自私之利是人會竭力降低成本(包括交易費用在內),但自私之害也可以帶來成本(就是交易費用)的上升,然而自私可以成害,本身就是因為存在著別的交易費用!
之前講解覓價或壟斷的成因時提及,造成進入門檻、使市場內的生產者可以覓價的一個原因是信息費用。這種壟斷的成因很特別,因為它會造成市場內其實是有很多的生產者——是太多了!所謂太多,是指超過了受價市場內的生產者數量。
在旅遊景點我們經常會看到成行成市的出售當地土特產的攤檔,賣的東西都差不多,很難說它們有什麼壟斷性可言。然而,首先,我們都知道那裡賣的東西的價格一 定比當地人在普通市場裡買的要貴,也就是說那些商家是擺明了要「宰客」的。儘管如此,大部分遊客還是心甘情願地挨宰,因為他們要趕緊到下一個景點去旅遊, 不可能跑去尋找當地人購買這些土特產的普通市場。這是那些攤檔挨近旅遊景點而獲得的地段租值,部分地來自於賺取了遊客免去尋找普通市場所要支付的信息費用 的租值。
其次,這些土特產攤檔之前往往是討價還價盛行,也就是買賣雙方都在覓價!如果是有著傳統或教科書所說的那種壟斷性的產品,討價還價可以理解,但那麼多的生 產者都賣同類的產品,分明應該是所謂自由競爭的市場結構,怎麼還會討價還價呢?顯然,因為是當地的土特產,對於遊客這些外來者而言存在著較高的信息費用, 表面看起來差不多的東西,質量可能大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是遊客會以價定質,開價太低會讓他們覺得你的東西質量不咋地,反而使銷售量減少,於是收 入減少;另一方面是不同的遊客掌握的信息也不一樣,一上來就把價開高一些,是為了方便後面通過討價還價把價格調整到與其掌握的信息相適應的水平上,顯然這 是價格分歧——同樣的物品根據顧客的信息掌握程度不同而定不同的價,因此是價格分歧。
允許討價還價、實行價格分歧的生產者為什麼能競爭得過不允許討價還價、但收取平均來說是較低的受價的生產者呢?這是因為討價還價後部分遊客支付的價格低於 受價,搶走了受價的生產者的生意,使之達不到最優銷量而被淘汰出局——即受價的生產者定價不夠低,但如果定價太低又會被遊客視為質劣價低而失去更多的銷 量。至於部分遊客支付的價格高於受價,那是他們相信自己購買的是質量較佳的產品——麻煩的是由於存在著信息費用,這種相信有時未必不是事實。
然而,由於一上來開高價,難免會嚇跑了一部分人,光顧的消費者數量會比收取較低的受價的情況少。這表現為有空閒的銷售人員,含義著市場內生產者的數量太 多,減少一些就能讓每個生產者的顧客數量多些,從而使銷售人員不會閒著。這看起來是浪費,但原因是存在著信息費用,使得生產者要通過討價還價來實行價格分 歧,從而導致市場內生產者的數量大於沒有信息費用時的受價市場的情況。不同的侷限條件(有信息費用與沒信息費用)下的選擇是不具有可比性的,說前者比後者 浪費——隱含的意思是認為後者是優於前者的選擇——是沒有意義的。
本講課後作業:有一個工科出身、研究生階段轉向管理學專業的朋友,他看到企業管理者大量的精力是耗費在監管員工有否出工不出力、有否利用企業資源為自己個 人利益服務之上。也就是說,企業那龐大的管理費用(監管費用)是交易費用,其實主要就是信息費用——無法瞭解員工心裡想的是什麼(是全力以赴地工作,還是 在偷懶;是在為企業利益作打算,還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盤)。於是工科出身的他著迷於發明一種可以看透人的心思的眼鏡,可稱為「讀心眼鏡」。假如這種眼鏡能發 明出來,這意味著信息費用大幅下降。根據本講內容,想像一下世界會變成怎樣?(提示:別忘了,人的自私本性並不會因「讀心眼鏡」的發明而有所改變。)
上一講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2dvcq.html
(說明:
1、這系列文章是本博客管理員(不是張五常教授!)根據給本科一年級的經濟學專業學生講授「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授課內容而整理出來的講 義。使用的主幹教材是張五常教授的老師赫舒拉發所編寫的《價格理論及其應用》,並在授課過程中將張五常教授的舊版《經濟解釋》三卷本有機地結合進來,是本 博客管理員在實際的經濟學教學之中探索將張五常經濟學透過主流教科書傳授給經濟學學生的成果。
2、本系列不定期更新,甚至可能寫著寫著會因興趣缺缺而中止,本博客管理員對此不作任何擔保!
3、如有愚蠢無知、明顯缺乏科學邏輯的評論,一律不予回答,只作刪除處理。另外,不看完這個系列最新更新之前的以往所有文章就急於提問,提問內容其實早在前面的文章中給出了回答的,也是一刪了之!)
|
||||||
聳立了一百三十一年,「黃色巨 人」柯達(Eastman Kodak)在日前提出了破產保護。會不會有這麼一天,同樣耳熟能詳的日本驕傲──索尼(Sony)、松下電器(Panasonic)──也只能在記憶裡 徒留回味? 消費電子衰不放手就賣一台賠一台 日本電子業八大龍頭,日前紛紛下修二○一一年財報預期(結算至三月三十一日),其中松下敬陪末座,更創下慘賠七千八百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二千九百億元)的 歷史紀錄;今年正值創立一百週年的夏普(Sharp),赤字達二千九百億日圓;索尼電視部門八年來虧損總計約達七千億日圓。 另一方面,即使歷經了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泰國供應鏈洪水肆虐、加上日圓升值等等打擊,仍可見日立(Hitachi)、東芝(Toshiba)、三菱電機 (Mitsubishi Electric)三家大廠屹立不搖,三廠合計仍有三千六百億日圓的盈餘。 「日本電子業已出現『貧富分化』的現象,」《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分析,自從二○○八年金融海嘯重挫出口以來,日本電子業便分化成兩類:一是統稱「弱電系」的消費電子業,持續向消費者提供電視、手機等家電製品;二是「重 電系」的工業電子業,偏重銷售給企業、新興國家各類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 這一分為二的結果,卻是消費電子委靡、工業電子走高的趨勢。然而原本以品質、創新享譽全球的日本家電,為何又會一蹶不振? 「在日本國內,家電普及率只要超過三○%,獲利就會開始衰退,」巴克萊證券分析師藤森裕司在○八年提出「三○%魔咒」一說,早從黑白電視、錄放影機、傳統 手機都能歸納出同樣的結果。 新型家電一旦普及成了日用品,在功能上又無法彰顯出品牌間的差異,最後就只能在價格上決一死戰,拖垮獲利。 以索尼節節敗退的電視來說,若比功能品質,如今對手南韓三星(Samsung)青出於藍;若比價格,光人事成本,日本製造就是韓國的兩倍,不僅「賣一台賠 一台」,還有中國海爾(Haier)等新興國家的品牌緊追在後。 工業電子強做客製服務擺脫削價競爭 如今「重電三雄」──日立、東芝、三菱,之所以能在黑暗中摸索出曙光,是因為過去十年來,三廠陸續從副業的消費性電子撤退,全力進攻「全方位解決方案 (total solution)」的業務形態。 全方位,也就是因應客戶要求,量身訂做的客製化服務。以日立的資料儲存服務為例,副總裁岩田真二郎便認為,「儲存服務並不是賣出去就好,而是三位一體── 販售管理用軟體、建構系統、維護系統,三者要同時強化才行。」 工業電子的客戶是企業以及政府部門,一旦簽約,從設計規畫、建設工廠、開發管理系統、採買軟硬體、一直到建設完成後的使用、維護,每一個環節都能夠確保穩 定並且高額的獲利。 「一條龍」的客製化服務,競爭力不在於價格,而在於技術、設備完工後的效能與維護、以及客戶的信賴感。信州大學教授真壁昭夫指出,唯有憑藉這些「非價格因 素」,才能夠彰顯日本文化中的「製造DNA」,藉以擺脫消費性電子的削價競爭。 日立一面放手家電事業,一面積極穩固工業領域,還跨足各類基礎建設。例如都市建設的工程用機械,還有歷史悠久的電梯、空調、核能發電、鐵路建設等產業。其 中,台灣高鐵三分之一的車廂,以及台鐵太魯閣號便出自日立之手。 東芝則在二○一一年成立「社會建設系統」子公司,整合輸電、鐵路、道路、太陽能發電系統,也是瞄準新興國家在電力、瓦斯、用水等基礎建設的需求,估計兩年 內,海外營收比率將從兩成提高到五成。 而三菱電機的獲利主力,來自工廠自動化系統(FA,factory automation),並以中國、印度、東協、巴西為主要目標。以中國為例,以節能系統切入市場,與上海電氣合組子公司,並在大連、常熟、廈門三地設 廠,在地提供工廠自動化控制器、顯示器等需求。 僅存優勢藏隱憂強敵環伺、三大考驗待除 但即使新興市場前景看好,卻不代表能夠高枕無憂。走出日本,工業電子競爭激烈不下於家電:世界規模第一的美國奇異(GE)、敗部復活的德國西門子 (Siemens)、美國IBM、建設法國高鐵TGA的阿爾斯通(Alstom)、瑞士和瑞典合資的ABB,強硬對手比比皆是。 面對強敵環伺,《日經Business》還歸納了工業電子業今後的三大考驗。 第一,是提案能力。由於客戶涉及各國政府部門,進行遊說等外交手腕,產官間良好的溝通才是得標的關鍵。第二,則是專案管理能力。是否能在預算、期限內完成 原有規畫,需要專業團隊密切監控,而專案管理人才卻是一大缺口。 第三,恐怕也是最大的考驗,則是三雄能否攜手合作,而日本政府能否發揮外交實力,上下一心爭取海外訂單。「若不考慮大膽的結盟,就無法在全球市場上奮戰下 去,」日立社長中西宏明的心聲,也是給日本電子業最中肯的建議。 |
1、 盡快實施《水產養殖許可證》制度:從鼓勵到管制
2、 建立水產品營銷基金:有營銷體制,才有強大產業
《水產養殖許可證》制度,可以解決養殖者「有恆產證有恆心」的制度問題,將養殖者的共同利益捆綁在一起。但要實現市場利益最大化,則需要建立水產品營銷基 金制度。持有某個養殖產品許可證的養殖者,將成立該產品的協會,該協會會員將通過繳納會費(國家也應該給予相應補助)的方式,委託專業市場營銷公司(如北 京海橋市場推廣有限公司)在國內或國際市場開展針對性的營銷工作。通過市場營銷提升該產品的知名度、擴大該產品的消費,最終擴大該產品的總需求。在養殖總 量受到政府控制的前提下,總需求的擴大意味著市場價格的不斷提升,從而導致養殖者養殖利潤的不斷提升,以及(為進一步提升產品價格而不斷增加養殖投入)由 此導致的養殖水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的不斷提升。
《水產養殖許可證》作為制度的保障,《水產品營銷基金》作為實現市場價值的手段,珠聯璧合,將使水產養殖業走出目前的困境,進入上升式發展的螺旋。
3、 優勢「小類」水產養殖品種的確定和良種選育:少就是多、精而不雜
建國以來,我國從世界各地引進了上百種水產養殖品種,得以大面積養殖並取得明顯經濟效益的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因為(當初或後來)國際市場的強勁需求(歐洲鰻鱺、斑點叉尾鮰、羅非魚等),從而引發國內大規模養殖,屬於「兩頭在外型」(外來品種、國外市場)品種;第二類是引進品種替代國內傳統品種(大菱鮃代替牙鮃、加州鱸代替花鱸魚、美國紅魚代替大黃魚、革鬍子鯰代替鬍子鯰、淡水白鯧代替銀鯧魚、羅氏沼蝦代替日本沼蝦、斑節對蝦代替中國對蝦、太平洋牡蠣代替近江牡蠣、牛蛙代替青蛙等)引起的,屬於「進口替代型」品種;第三類是以上兩種原因共同推動的(如南美白蝦和小龍蝦(克氏原螯蝦))。這些成功的品種佔全部引進品種的不到20%,其餘80%的引進品種都沒有取得真正的成功。80%不成功或不太成功的引進品種中,主要是因為不具備上述一個或兩個條件。
小類 |
重點品種 |
鮃鰈類 |
大菱鮃 |
羅非魚 |
吉富品系 |
鯛魚類 |
真鯛 |
石首魚 |
大黃魚 |
鱸魚類 |
加州鱸 |
海鱺類 |
軍曹魚 |
鰤魚類 |
黃尾鰤 |
鮰魚類 |
斑點叉尾鮰 |
鯰魚類 |
革鬍子鯰 |
石斑魚 |
美洲黑石斑魚 |
對蝦類 |
南美白蝦 |
螯蝦類 |
克氏原螯蝦 |
河蟹類 |
中華絨螯蟹 |
牡蠣類 |
太平洋牡蠣 |
扇貝類 |
蝦夷扇貝 |
小類優勢品種的選擇要有明確標準,主要包括:1)市場需求量大(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對傳統產品替代性強;2)生長速度快、容易養殖、抗病力強;3)廣溫廣鹽性,適合在不同區域和水域養殖;4)肉質鮮美、口感細膩、脊間刺少、烹飪容易;5)對飼料中魚粉蛋白要求不高;6)可以通過良種選育改良種質;7)不會對本地品種和養殖環境造成嚴重破壞;8)營養豐富均衡、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其他營養成份。
4、 把控制魚粉和替代魚粉提高到戰略高度:沒有麵粉,就沒有面包
全球魚粉產量從2006年起,基本穩定在500萬噸不變。水產養殖中飼料中魚粉使用量佔全部魚粉使用量的比例,也從上世紀60年代的1%,躍升到2008年的60%。隨著魚粉價格超過10000元/噸,優質魚粉使用越來越集中於高檔水產養殖、乳豬養殖和毛皮動物養殖的少量幾個產業,而這幾個產業的產品由於市場售價高,呈現出越來越強的需求剛性。生產 1公斤牛肉需要8公斤飼料,生產1公斤豬肉需要3公斤飼料,而生產1公斤三文魚卻只需要1.2公斤飼料。水產養殖在魚粉和其他飼料原料的利用率方面,顯然比養牛和養豬有著巨大的比較優勢。
這就好比在房地產調控的高壓下,少數大城市市中心的「豪華公寓」由於稀缺性呈現出價格堅挺。隨著高檔養殖水產品(三文魚、鰻魚、金槍魚等)產量和需求量的不斷擴大,中低價格養殖水產品飼料中使用魚粉的比例將越來越低,除非中國也走高檔水產品養殖的發展道路。
就像法國生產路易威登和香奈兒的高檔箱包、美國生產Coach中高檔箱包、中國生產大眾箱包一樣,日本養殖藍鰭金槍魚就是路易威登、挪威養殖三文魚就是Coach、中國養殖南美蝦和羅非魚就是大眾箱包。
中國未來將不僅僅生產大眾箱包,也需要生產自己的Coach(比 如大菱鮃、大黃魚、軍曹魚、黃尾鰤、),因為中國有著廣闊的國內市場,中國甚至還會生產自己的路易威登(中國養殖的藍鰭金槍魚)。這就需要我們把控制魚粉 資源和尋扎魚粉替代品提高到戰略高度。要儘早從魚粉的源頭抓起,控制主要生產國秘魯和智利的魚粉資源(通過收購、控股參股、許可證等方式),同時提高國產 魚粉的質量和產量,並積極尋找魚粉替代方案。
中 國是全球最主要的水產品加工中心,每年加工廠產生的大量下腳料(都是生產魚粉和水解魚蛋白的原料)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中國本國還在浪費幾百萬噸小雜魚 (也可以用來生產魚粉)投喂養殖海水魚;中國本國沿海捕撈的小雜魚,在進入魚粉加工廠前的保鮮水平還需要改進。中國國產魚粉在產量和質量方面,都需要得到 很好的提高。
濃縮水解魚蛋白作為魚粉替代品、南極磷蝦粉代替魚粉,都是未來的選擇,中國應該在這方面加大研發投入和投資,爭取早日取得突破。
在主要養殖魚類的營養需求研究方面,中國還非常落後,研究水平還很初級,從而造成我們的水產飼料配方的技術含量不高,大量優質魚粉被浪費。由於魚飼料技術含量低,誘食性和適口性差、飼料轉化率低,造成養殖者不願意放棄使用小雜魚投喂,從而造成小雜魚資源的浪費。
因為中國在全球分工中,主要還是中低檔水產養殖的生產大國,因此我們應該繼續大力發展雜食性和草食性魚類養殖,適度發展肉食性魚類養殖。對於肉食性高檔魚類養殖,要特別注意市場營銷,使其市場價值得到充分體現,避免使用大量優質魚粉養殖出來的高檔水產品,在市場上以低價賤賣。
5、 加快商業漁業向休閒漁業的轉型:釣的不是魚,是心情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商業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不斷下降,商業漁業向休閒漁業(包括游釣漁業)轉型將成為必然。這個過程是美國、加拿大、歐洲等發達國家都經歷過的。以美國為例,根據美國休閒漁業協會(ASA)2008年的報告,美國有接近4000萬游釣愛好者(其中16歲以上者為3000萬),超過高爾夫愛好者(2440萬)和網球愛好者(1040萬)的總和。在美國3000萬16歲以上的釣魚愛好者中,有2500萬是淡水釣魚愛好者,因此休閒漁業對淡水漁業和內陸漁業轉型是非常重要的。美國休閒漁業年總消費額(包括漁具、車船、修理、交通食宿等)超過450億美元,產業鏈很長,產值遠高於漁獲物價值,產生的間接經濟效益為1250億美元,為聯邦和州帶來的稅收為164億美元,創造的就業機會超過1百萬人。美國的釣魚者和遊艇擁有者,每年繳稅中有6億美元被用於漁業資源保護和准入,美國釣魚者在2006年繳納給聯邦政府的稅收為90億美元,大約相當於當年美國環境保護署的年度總預算。
6、 著力推動深水網箱養殖和海洋牧場發展:在大海中耕耘
隨著海水陸上養殖、灘塗養殖和淺海養殖水域的日趨減少和養殖密度的不斷提高,深海養殖和海洋牧場將越來越成為未來的趨勢。
深海養殖是未來商業水產養殖的一個新興分支。深海養殖技術和設備的領導者是挪威,挪威AKVA集團是這個領域的全球領導者,擁有從硬件到軟件的全部設備、系統、解決方案和服務。中國的幾家企業在引進和模仿挪威技術的基礎上,在國家產業資金的支持下,已經研發和生產出類似的深海網箱和相應的配套設備,價格不到挪威設備的50%,當然產品質量、技術含量和解決方案水平,比起挪威公司還有不少差距。
目 前沿海許多地方都在開展深水網箱養殖試點,主要有山東、浙江、廣東和海南等省,尤其以廣東和海南的深水網箱規模最大。山東主要的養殖品種是真鯛魚,廣東和 海南的主要養殖品種是軍曹魚、黃鰤魚和金鯧魚,以海南臨高的深海網箱養殖規模最大。目前中國深海網箱養殖發展遇到的最大瓶頸,不是技術和設備問題,而是補 貼政策、資金和產品市場銷路問題。
深海網箱養殖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當地政府給予的補貼也往往被當地漁民套取,造成大量網箱閒置。如海南臨高對每口網箱補貼5萬 元(相當於免費贈送網箱),但補貼對象不是個體漁民而是漁民合作社,因為深海網箱養殖的高投入、高技術、高風險行業,個體漁民很難勝任。但實際執行中,卻 發現部分當地漁民為套取補貼,臨時拼湊起一些假合作社,補貼到手後即放棄養殖,造成大量網箱閒置。漁民放棄養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一組(四口)網箱養殖每 年需要50-60萬元流動資金,而他們大多數沒有這個經濟實力,外行有實力的企業,有資金卻缺乏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因而不敢貿然投入。
對此,筆者的建議是採取綜合措施解決問題。首先,要鼓勵當地大型漁業企業進入深海網箱養殖業,將補貼給予這些大型企業。大型企業有資金和實力,如果管理到位,養殖成功率會大大提高。其次,要扶持成立大型養殖合作社,每個合作社的成員數量爭取達到50人,同時通過銀行貸款幫助合作社解決流動資金短缺的問題。第三,最根本的問題是要解決產品的市場銷路。而這就涉及到養殖品種的選擇。金鯧魚和軍曹魚都是當地人喜歡的海魚,素有「第一鯧(金鯧)、第二芒(軍曹)、第三第四馬鮫郎」之稱,軍曹魚還被稱為「熱帶三文魚」。鰤魚主要市場在日本,是生魚片的重要原料,出口日本有不錯的市場。
中國主要海水養殖品種產量
品種 |
養殖區域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軍曹魚 |
|
22453 |
25855 |
23475 |
29104 |
|
廣東 |
14389 |
17438 |
13304 |
18132 |
|
海南 |
7852 |
8124 |
9884 |
10266 |
鰤魚 |
|
11788 |
11528 |
19511 |
19404 |
|
廣東 |
5921 |
6892 |
13646 |
14022 |
|
福建 |
5436 |
4636 |
4582 |
4540 |
|
海南 |
|
|
853 |
787 |
數據來源:中國農業統計資料2006-2009
筆 者認為,這三種深水網箱養殖魚類都為肉食性,味道鮮美、肉質細膩、營養豐富,具備成為中高檔海水魚的條件,但大多數中國人對其都很不熟悉,需要聘請專業水 產品市場營銷公司(如北京海橋市場推廣有限公司),大力開展持續性的市場營銷。市場營銷經費可以來自於國家的專項經費支持,也可以採取營銷公司不收取營銷 費用,而是直接提取總銷售額的10%作為服務費的方式。
從釣魚者的角度,人工魚礁可以形成極好的垂釣區。美國人工魚礁的最大特點就是與休閒漁業緊密結合,因此深受垂釣愛好者的擁護,對美國休閒漁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7、 海洋漁業捕撈方式的兩個大轉變:減就是加、賠就是賺
渤海、黃海和東海向休閒漁業轉變
隨著中國不斷崛起,我們與周邊國家在黃海、東海、南海的摩擦和爭端也在不斷增加。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爭端有著歷史、主權、軍事、經濟、漁業、石油、海洋資源、航運等多重因素,問題複雜而敏感。
根據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我國1996年加入),沿岸各國領海基線外12海裡內是其領海,領海基線外200海裡是其專屬經濟區。一國的領海內嚴禁其他國家捕魚,一國的專屬經濟區內可以允許其他國家捕魚。由於東海最寬處僅為360海裡,
因此中日雙方的專屬經濟區互相交疊。日本主張應按照中間線原則劃分,中國主張按照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劃分,認為沖繩海槽才是中日東海專屬經濟區的分界線。
由於存在爭議,中日在專屬經濟區劃界問題上一直沒有達成協議。同樣,中韓、中朝之間在黃海專屬經濟區的劃界問題上,也一直沒有達成協議。需要特別提出的是,中越兩國就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問題達成的協議,已經兩國最高立法機構批准,於
中日韓朝等國,在黃海、東海海域有領土爭議的主要是中日之間的釣魚島(釣魚島是中國領土。日本稱其為尖閣諸島,目前日本實際控制)和日韓之間的獨島(日本稱其為竹島,目前韓國實際控制)。但雙邊漁業協定涉及海域內的捕魚,與存在領土爭議島嶼沒有直接關係。
由於中日、中韓專屬經濟區劃界未定,雙方都是通過雙邊漁業協定的方式來對專屬經濟區內的漁業捕撈實施管理的。《中日漁業協定(修訂後》2000年6月1日生效實施,《中韓漁業協定》2001年6月30日生效實施,《中越北部灣劃界協定》和《中越北部灣漁業協定》2004年6月30日生效實施,這是我國到目前為止與周邊國家簽署的全部漁業合作協議。此外,中朝之間也有著多年的漁業合作關係。
上 述三個雙邊漁業協定中,得到較好執行的是《中越北部灣漁業協定》,主要原因是領海和專屬經濟區得到明確劃分,部分原因是越方對中方較多讓步,中方在共同漁 區得到的捕撈許可證數量超過越方,中方從越方得到的過渡性安排水域捕撈證數量,也多於中方發給越方的數量。但中日和中韓漁業協定的執行情況就不太理想,主 要原因是漁業協定造成中國漁民傳統漁場被大大壓縮,中方捕撈漁船數量要遠遠多於日方和韓方,「僧多粥少」造成大量沒有合法捕撈許可證的中方漁船進入暫定水 域捕撈,或者有合法捕撈許可證但採取違規作業或違反作業條件等方式捕撈,或者以上兩種情況同時存在。
「偷 漁」現象的大量存在,背後反映出的卻是我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層次問題。一方面國家給予漁民大量補貼安排漁民將漁船報廢和實行轉產,一方面是漁民拿著國 家補貼的同時違規建造更大馬力的漁船。一方面是國家鼓勵漁民向水產養殖、休閒漁業和其他行業轉產,一方面是大量內地農民上船成為僱傭漁民。2006-2009年全國海洋捕撈機動漁船的總馬力數為1420萬千瓦、1471萬千瓦、1525千瓦和1549千 瓦,仍然在繼續增長。如果算上捕撈技術、捕撈效率的提高和未被統計的無證漁船,捕撈能力對漁業資源的壓力在國家強力政策的壓制下,仍然在「頑強」地高速增 長,不僅對中國本國漁業資源造成嚴重壓力,也「外溢」到對鄰國漁業資源造成嚴重壓力。在全球海洋漁業資源都嚴重衰退的今天,中國漁民給本國和鄰國造成的壓 力可想而知。
要徹底解決非法捕撈的問題,需要徹底轉變漁民的生產方式,將商業捕魚轉變為休閒漁業,同時嚴禁非法私自造船和非漁民成為漁民。根 據美國的經驗,休閒漁業產業鏈很長,大部分漁船就地淘汰銷毀,部分轉賣給非洲沿岸國家和南太平洋島國,留下少部分漁船升級改造為休閒漁船(比如海釣漁船、 海上觀光遊船等);部分漁民成為休閒漁船的駕駛員、導遊和服務人員,部分漁民轉向為休閒漁業服務的相關行業,如休閒漁具製造業、休閒漁業服裝和裝備製造 業、經營漁具店、休閒漁業的住宿餐飲業、其他配套服務業等等。
同時要大力提高漁區教育水平。發達國家的漁業人口轉移,很大程度上是老漁民的後代得到更好的教育,畢業後到大城市工作從而脫離漁業行業。
由於西沙、中沙、東沙群島都實際控制在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的手中,歷史上也有中國島民在島上長期居住的事實,主權歸屬比較明確。加之中國日益強大,航空母艦即將下水、海軍日益強大、空軍飛機作戰半徑日益擴大、漁政船日益大型化和准軍事化、漁船日益現代化,對上述島嶼主權和和以此為界確立的中國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爭議不大。
問題最大的還是南沙群島的主權歸屬。一直以來,海南漁民都有在南沙群島捕魚,尤其以海南文昌和瓊海的漁民為主,但1955年至1985年期間中國政府曾禁止漁民到南沙海域捕魚。由於距離相對遙遠、補給跟不上、沿岸國家的驅趕和追捕,海南漁民的漁船到南沙作業存在很多困難。
為宣誓中國在南沙的主權和實際利用,中國政府應該不計成本地扶持漁民到南沙群島捕魚,並派遣大型漁政船護航、提供給養和實施安全保護。目前海南漁民到南沙捕魚使用的都是200多噸的小型漁船,建議主管部門從黃渤海、東海過剩的大型漁船、甚至大型的遠洋漁船中,挑選部分狀況好的漁船,採取國家從漁民和漁業公司手中贖買,然後無償提供給海南漁民使用、並給予補貼柴油等方式,幫助更多的海南漁民到南海捕魚。同時,政府還應該幫助他們解決漁獲物的銷售問題。
8、 水產養殖業向海外發展:從遠洋捕魚到海外養魚
中國遠洋漁業起步於1985年,從西非到北太平洋,從南太平洋到印度洋,再到東南太平洋,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並經歷了發展、輝煌、衰退的三個階段。遠洋漁業總捕撈量從1986年的2萬噸開始,1989年超過10萬噸,1993年超過50萬噸,1997年超過100萬噸並維持在該水平。2004年達到歷史最高產量145萬噸,隨後不斷降低並維持在100萬噸水平,2009年產量為98萬噸。
全球遠洋漁業(包括大洋漁業和過洋漁業)起步於二次大戰之後,由於技術、資金、實力等原因,遠洋漁業主要由傳統的海洋大國壟斷,在這個行業中國是典型的後來者。受到技術、資金和入漁配額等限制,「後來者居上」的願望並沒有在中國遠洋漁業行業得以實現。到目前為止,中國只在全球遠洋漁業佔有很小的份額(佔全球公海捕撈8%左右),捕撈漁獲的絕大多數也都是外銷,是一個典型的兩頭在外的行業。對中國最大的貢獻是解決部分就業(從業人員50000多人)和部分緩解對國內/鄰國漁業資源的捕撈壓力。
目前中國遠洋漁業主要捕撈品種和作業方式有:魷魚釣(目前中國年捕撈40萬噸左右,佔全球捕撈量的10%左右,70%外銷、30%內銷)、金槍魚沿繩釣和圍網(目前中國年捕撈10萬噸左右,佔全球捕撈量的2%左右,其中90%出口,10%內銷)、竹莢魚拖網(目前中國在智利外海年捕撈15萬噸左右,佔該海域竹莢魚年捕撈量的10%左右,90%銷往非洲尼日利亞和歐洲)。上述三大品種佔目前中國遠洋漁業總產量的65%左右。
隨著全球漁業資源的不斷衰退,沿岸國在 200海裡專屬經濟區制度下對本國漁業資源的保護不斷加強,過洋性捕撈的配額越來越少,管理也越來越嚴格。同時,公海漁業資源和捕撈的管理權,也被各大國際漁業組織和區域性漁業組織所壟斷,中國雖然參加了其中部分組織,但由於是「後來者」,話語權不大,得到的配額也不多。
總之,中國遠洋漁業在上個世紀之交曾經有過的短暫「黃金時期」已過,今後的發展面臨著無法踰越的資源短缺和配額屏障。絕大多數漁獲物外銷的事實,又使中國在國際上爭取更多捕撈配額的訴求顯得有些「底氣不足」。
中國企業在去海外發展,切忌單打獨鬥。而是應該採取:1)中國各地政府統一組織,2)各地龍頭企業(飼料、加工和銷售企業)帶頭投資,3)各地養殖戶隨後跟進,4)配套企業(苗種、漁藥、科研等)同步投資。
為 避免國內企業和養殖戶之間相互競爭,可以採取「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中採用的各地區分別「承包」不同受災地區重建的模式。比如,可以採取廣東省主要投資巴 西,福建省主要投資南太平洋島國,海南省主要投資東南非和南非,山東和遼寧主要投資墨西哥、阿根廷和西非。在各個區域劃分好之後,省內各主要龍頭企業和主 要養殖縣市,再進一步劃分具體投資目標國的哪些省份和區域。這樣,爭取在每一個投資的國家和區域,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國內的企業在政府引導下共同投 資,降低投資風險,同時避免相互競爭。在投資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調研,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來進行投資。一定要首先確定好主要養殖品種和主要目標市場,並準確測算出目標市場的容量和承受的價格,同時要意識到開拓當地市場是一項艱巨和需要耐心的工作,要做好市場營銷和市場開拓工作。
中國企業發展海外水產養殖目的有四個:1)產能轉移,將國內過剩的產能和勞動力部分轉移到海外。2)供應國內,利用當地豐富和廉價的飼料資源、魚粉資源、土地和水資源、勞動力資源,養殖出優質廉價(中國市場需要品種的)水產品,返銷中國市場。3)供應當地,向當地居民供應(當地市場需要品種的)水產品。4)供應歐美。供應國內和供應當地應該成為主要目的。
9、 水產企業借力資本市場:讓魚長出翅膀
中國水產企業要大發展,必須要借助資本的力量。
目前中國上市的水產企業主要有三類:捕撈為主的企業(開創國際、中水漁業、中魯漁業等)、養殖和加工為主的企業(獐子島、國聯水產、東方海洋、好當家、大湖股份、山下湖等)、飼料為主業的企業(通威股份、海大集團、天邦股份等)。此外,2010年上市的壹橋苗業是目前國內主要的扇貝和海參苗種企業,也是水產苗種行業唯一的上市企業。
2009年中國水產行業上市公司比較
上市公司 |
主營業務收入(元) |
淨利潤(元) |
淨利潤率 |
通威股份 |
10378176902 |
142545212 |
1.37% |
海大集團 |
5250445100 |
161989321 |
3.09% |
獐子島 |
1512542980 |
195896654 |
12.95% |
國聯水產 |
1100277588 |
96017939 |
8.73% |
天邦股份 |
969017627 |
56031043 |
5.78% |
開創國際 |
811344170 |
152103643 |
18.75% |
好當家 |
528290285 |
74491555 |
14.10% |
東方海洋 |
473514322 |
56726914 |
11.98% |
大湖股份 |
413409340 |
20546649 |
4.97% |
中水漁業 |
350950915 |
20897033 |
5.95% |
山下湖 |
284172049 |
12673184 |
4.46% |
中魯漁業B |
265294004 |
15310514 |
5.77% |
壹橋苗業 |
153195030 |
43132510 |
28.16% |
太平洋恩利(港幣) |
11168000000 |
1026000000 |
9.19% |
縱觀這些水產上市企業,可以看出:1)營業額差距很大。2009年主營業務收入,只有通威股份103.8億元、海大集團52.5億元、獐子島15.1億元、國聯11億元等超過10億元,其他大多數上市企業的年銷售收入都在10億元以內。2)海珍品養殖企業(獐子島、好當家、東方海洋等)的淨利潤率明顯高於其他養殖企業、飼料企業和捕撈企業(開創國際淨利潤率高達18.75%,是因為其免交企業所得稅)。3)苗種企業(壹橋苗業)的淨利潤率最高,但營業額最低。4)香港上市的太平洋恩利(2009年營業額112億港幣,淨利潤率9.19%)是捕撈加工為主的大型企業,但淨利潤率明顯高於國內上市的捕撈企業。
如獐子島要立志成為全球最大的貝類和海珍品養殖公司(目標是加拿大Clear Water公司),東方海洋要立志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菱鮃養殖公司(目標是西班牙Pescanova公司),百洋要成為全球最大的羅非魚養殖公司(目標是洪都拉斯的Regal Spring Tilapia公司),恆興和粵海要成為中國的Skretting和EWOS,鷺業和寶路要成為中國的Marine Farms(挪威)和SIS(美國)。
10、
水產品在過去幾十年中,歷經了幾個不同的階段:1)第一階段是滿足人們對水產品的需求,那時人們關注的是能否購買到物美價廉的水產品。2)第二階段是滿足人們對水產品安全的需求,這時候人們關注的水產品是否安全、藥物殘留、重金屬超標等。3)第三階段是滿足人們對水產品可持續生產的需求。可持續水產品(捕撈和養殖)認證、IUU(非法捕撈)漁業管理、魚類福利、勞工問題、姚明拒吃魚翅、反對商業捕鯨、反對獵殺海豹、反對轉基因三文魚,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國家、媒體、有影響人士、環保主義者、超市、餐館,甚至普通消費者,正發出他們的聲音:我們不僅要吃魚,我們還要吃安全的魚,我們同時還想知道這種魚的捕撈和養殖,是否會危及到子孫後代吃魚。
近年來,養殖水產品的可持續認證成為趨勢,美國的GAA/BAP(全球水產聯盟)認證和歐洲的Global GAP認證是目前兩個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認證標準。一些新興的水產養殖認證如AD/ASC(水產養殖對話/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背後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資助和推動)認證,也在逐漸興起。野生水產品的可持續認證也成為趨勢,MSC(海洋管理委員會)認證是目前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認證標準。
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強調從海洋/養殖場到餐桌的產業鏈認證、可追溯性和可持續捕撈/養殖。已經遠遠超出僅僅侷限於食品安全的政府官方認證(如中國官方的QC認證)、獨立第三方認證(如SGS認證)、加工廠認證(HACCP認證)和零售商認證(BRC認證)的範圍。
同時,消費者對產品生產過程的「知情權」要求越來越高。這種壓力逐漸傳遞到國際零售商(如沃爾瑪、家樂福等)那裡,他們紛紛宣佈支持可持續認證產品,並宣佈在不久的將來只銷售經過可持續認證的產品。
建議中國政府積極研究,資助中國的民間組織或行業協會,及早建立中國自己的可持續水產品認證標準。BAP和GAP等認證都是「挾消費者以令天下」,一旦通過可持續標準掌握了全球消費者的話語權,就可以通過收取每年證書使用費的方式(就如同中國DVD廠商被收取芯片的專利費一樣),輕鬆獲得持續不斷的收入,還可以以不符合可持續捕撈/養殖的某些要求為理由,以另外的非關稅壁壘方式,阻止中國產品出口,或者提高中國產品的生產成本,使我們失去國際市場競爭力。
網遊曾被譽為互聯網行業最暴利、最成熟的商業模式,有過2008年前後巨人、金山等公司爭赴IPO的輝煌,也有過2010年網遊增長最低谷的沉寂。 不過,在2012年中國互聯網行業亟待解凍上市窗口期的關頭,網遊行業又一次近乎站在主導位置:近3個月內,至少有武神世紀等6家公司確認或透露了上市計 劃。
IPO風潮似曾當年
除了早期投融資消息,是否有企業登陸股票交易市場歷來是衡量一個行業資本活躍度和增長潛力的重要標竿,前年的視頻行業、去年的電商行業概莫如此,走到2012年,又輪到網遊行業奪人眼球。
從今年1月手機遊戲廠商掌趣科技被曝光提交證監會的上市申請開始,3個月時間內,有5家網遊公司確認了上市計劃,其中偏重端游的武神世紀、蘇州蝸 牛,偏重頁游的崑崙萬維和偏重手游的掌趣科技等4家公司瞄準國內A股市場,擬登陸深圳創業板,目前掌趣科技首發過審,其他3家還在初審階段。
除了上述4家公司選擇國內資本市場,網遊開發和運營商廣東勝思網絡宣佈獲得加拿大交易所的批覆,將在3個月內奔赴國際資本市場。而第一視頻集團旗下 的手機遊戲廠商中國手游集團亦傳出海外IPO消息,根據早前公開信息,中國手游集團早就確定了從母公司分拆並在海外上市的計劃,登陸地點可能是母公司所在 的港交所或者中國網遊概念集聚地美股市場。
多家網遊公司奔赴多地IPO,這一幕頗像2007-2009年中國網遊行業集體上市風暴:完美世界、巨人、金山、網龍等公司爭先奔赴納斯達克、紐交所和港股多地上市,網遊概念的大行其道以致吸引盛大網絡和搜狐在2009年做出分拆遊戲業務單獨上市的決定。
算上之前上市的騰訊、網易、第九城市、轉型後的空中網以及2010年上市的中青寶,以網絡遊戲為主概念或主營收的公司已經超過10家,網遊也已經多年穩坐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細分領域的頭把交椅。
儘管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6家公司掀起的網遊新上市潮在規模和質量上難以和當年同日而語,但這個行業展現的成熟商業模式足以讓其他互聯網細分領域尷 尬。據悉,網遊行業裡中上市場地位的企業普遍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而視頻、電子商務等其他熱門互聯網行業至今深陷盈利困境。
遊藝春秋副總裁張新敬告訴記者,網頁遊戲、手機遊戲的興起拉動網遊行業繼續獲得發展動力,「圈內對網遊的投入熱情依然很高,只是要在越來越多的創業 團隊中篩選出最好的那個」。張新敬透露,公司對iOS遊戲團隊2000萬元的投資計劃目前只投出去1000萬元,今年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尋找最優秀項目。
避開美股選擇國內
值得注意的是,與前次網遊行業集體奔赴海外市場不同,已經曝光的IPO計劃中,武神世紀等4家企業青睞國內資本市場。以武神世紀為例,儘管其年營收接近3億元,甚至超過2007年在美上市的完美世界的營收水平,但其仍然選擇登陸國內創業板。
按照上市慣例,上述公司目前處於靜默期,並未對上市地點的選擇緣由做出解讀。但武神世紀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比之以前網遊上市時的行情,現在網遊營銷 成本明顯增大,新游數量的增大導致競爭加劇,人才爭奪也日趨困難,因此現在的網遊行業動向更為謹慎和穩定,「好在網遊仍是高回報和現金流健康的行業」。
而易觀分析師玉軼指出,上市地點的轉向是因為國內創業板開始接受網遊這一行業。而另一方面,納斯達克對中國遊戲股的認識依然固化在8-10倍左右的市盈率,審核也在不斷加強。目前看來,即使是已經在納指上市的中國概念股,也面臨著較大的信任危機和做空威脅。
玉軼對內外資本市場的分析不無道理。一段時期以來,盛大董事長陳天橋和搜狐董事長張朝陽均對華爾街認識不到各自業務的實力而表露不滿,這兩家公司皆以遊戲業務為主營收。就在不久前,盛大選擇母公司私有化,從納斯達克退市,以換取上市遊戲業務外更自由的操作空間。
或許是冥冥中的對比和佐證。在盛大將棋牌遊戲杭州邊鋒和對戰平台浩方出售給浙報傳媒的交易宣佈後,浙報傳媒股價應聲漲停。要知道,浙報傳媒要為此花費35億元人民幣,相當於目前完美世界的市值。國內資本市場對網遊概念的看好不言而喻。
成都夢工廠創始人兼總經理裘新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如果去海外上市,要等目前這幾家美股上市網遊公司「誰退下來」,他曾就海外資本看低中國網遊 概念股與巨人網絡副總裁紀學鋒進行交流,甚至調侃認為「還是早點回來吧,既然不喜歡哥,哥就不跟他們玩了,讓老美的江湖只留下哥的傳說」。而紀學鋒也認 為,或者正因為這個狀況,讓行業後來者更願意選擇估值相對較高的國內創業板或其他海外證券交易所。
熱鬧過後仍需長跑
事實上,拋開資本市場尤其是國內A股市場將有諸多網遊概念活躍起來不講,新一輪上市潮能否衝擊行業格局引發猜測。
根據易觀國際發佈的去年四季度網遊市場檢測報告,前15強(市場份額均在0.6%以上)佔據96.5%市場份額,其中11家為海外上市企業,包括騰訊、盛大、網易這樣的巨無霸企業。
目前看來,新一輪上市潮中的企業並非網遊行業前十名,甚至並非前20名企業,他們能否借IPO衝擊資本和市場的雙重爆發引發擔憂。反倒是15強中未上市的久游、光宇在線、藍港在線和麒麟遊戲等4家企業一直被外界寄予期望。
自2010年開始,網遊行業失掉動輒40%以上的規模增速,大批公司陷入裁員醜聞,有「網遊十年最低谷」之說。根據第三方市場分析機構艾瑞諮詢公佈的2011年互聯網行業十大成長性細分領域排名顯示,網遊以17.5%的年增長率排名末尾。
而另一層面,網遊市場呈現的壟斷趨勢越來越嚴重,前述易觀報告顯示,騰訊、網易、盛大市場總份額繼續擴大至65.47%。
因此,如何實現網遊再度爆發增長以及市場格局能否重塑一直是行業考慮的問題。有人將希望寄託於網頁遊戲和手機遊戲的爆發。
不過,即便如此,二三四線廠商在新機遇中創造歷史的難度仍然很大。「網頁遊戲、手機遊戲對分發渠道和平台的依賴更為嚴重,遊戲開發商上位的速度甚至 不如一些根本沒有遊戲經驗但擁有海量用戶的平台級公司,利益博弈甚為關鍵,」有從業人士感慨,社交網站人人網、安全殺毒廠商360每個季度的遊戲業務營收 都能逼近2000萬美元,遊戲行業參與者越來越多,開放合作是機會更是挑戰。
正如很多上市公司領導人所言,上市只是一場考試,也只是一個起點。擁有最成熟商業模式的網遊和網遊上市公司亦是如此。
商報記者 張緒旺/文 暴帆/攝
新浪前CTO程炳皓創立開心網的第一年就取得了難以置信的成功。在2008年3月推出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開心網就達到了近3000萬註冊用戶。 2004年2月上線的Facebook則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才達到500萬用戶。上班族對「朋友買賣」、「爭車位」和「偷菜」等遊戲組件的熱衷甚至把開心網 變成一種文化現象。用戶、廣告商、VC都在追逐這個中國版的Facebook。
但即使程炳皓本人,也對此後用戶熱情的急轉直下感到難以接受。「也許這就是互聯網產品形態的更迭,微博產品衝擊了社交網絡。用戶是喜新厭舊的,原來 他們天天說怎麼喜歡你,怎麼離不開你,轉眼卻又喜歡上別的地方了,你有什麼辦法。」他在一次採訪中抱怨。他甚至懷疑開心網是不是作為SNS的代表被更新的 產品形態取代了,因為團隊還是原來的團隊,但用戶就是不再喜歡開心網了。
01、第二步是個大問題
什麼是社交網站的第二步?如何留住用戶?如何挖掘社交數據?如何建立一個好的公司制度?開心網幾乎在每一個環節,重要的第二步似乎都消失了。
2012年3月底,開心網的新產品部門推出了一個模仿Pinterest的項目,最終定名為開心集品。開心網副總裁郭巍覺得,屬於第二代社交網絡的 開心網被第三代產品微博壓制了,要突破只能瞄準微博的下一代產品。他們看好Pinterest讀圖的概念。在移動互聯網上,開心網新產品部門還推出了一款 模仿Path的照片分享應用美刻,上線幾天之後,排到了社交應用榜的第八名。
持續下滑的流量曲線讓程炳皓開始尋求新的變化,2010年下半年後,他把希望從尋找下一個開心網組件轉移到尋找下一個與開心網並列的好產品上。「如果只有開心網一個產品,用戶不喜歡了隨時會走掉,不能覆蓋用戶需求,抗風險能力不夠。」郭巍說。
看起來,這家產品導向的公司開始認為「開心網」這款過時的產品已經很難重返昔日的風光,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下一個好產品上,真的能夠挽回這家公司的頹勢麼?
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出於方便認識女孩的目的做了社交網站,這是第一步。現在他聲稱目的是重組人類社交關係,實際上Facebook借由第三方開發者的力量建立起一個生態系統,然後利用社交關係產生的數據建立收入模式,這是扎克伯格的第二步。
開心網憑藉小遊戲組件火起來是第一步,如何讓火持續下去是第二步;選擇社交網站是第一步,想清楚什麼是好的社交網站是第二步;對開心網來說,吸引來 用戶是第一步,黏住他們是第二步;推出好產品是第一步,從用戶使用行為中分析出用戶下一步需求,不斷迭代,把好產品從優秀變得卓越是第二步;對創業者程炳 皓來說,組建一個好團隊是第一步,建立一個好制度不斷吸引人才是第二步。
開心網走對了第一步,但每一個第二步都被生生迴避掉了。沒有想到該走出第二步,開心網只能不斷尋找下一個好產品,在第一步上打轉。
02、好產品的第二步
開心網初期是一個關於社交的好產品,但是與社交相關的功能卻缺少第二步的挖掘。
程炳皓創辦開心網之前,針對辦公室人群、以嚴肅的人際關係為核心的SNS網站幾乎沒有做成功的。程炳皓跟身邊的和投資圈的朋友分享過他的創業計劃, 大部分人都表示不看好。嚴肅的上班族社交網站不乏失敗的前車之鑑,當時普遍的看法是中國文化很難培養出一個人氣很旺的嚴肅社交網站,國內SNS一般都要從 學生市場做起,而且上班族很忙,沒有時間去娛樂。
2007年,在新浪工作得不是很開心的程炳皓只想做一個能讓上班族在上面開心的網站。那個時候,開心網對程炳皓來說不僅是新事業,也是精神寄託。他對開心網的設想是:生活裡不能對同事和朋友直接表達的感情可以在遊戲的互動中完成,在遊戲裡讓上班族暫時忘掉生活的壓力。
開心網上線不久就打破了上班族沒時間玩遊戲的推斷。2008年4月推出「朋友買賣」,6月推出「爭車位」,隨之而來的是用戶增長和頁面瀏覽量增長的 高峰。第一步堪稱完美。開心網輕鬆擁有了讓所有互聯網公司羨慕的好用戶:真實的身份、來自大城市、有文化又有錢。社交遊戲第一次把這些優質用戶黏到一起。
程炳皓抓住了社交網絡的概念,選對了競爭不激烈的辦公室人群,又利用並不被看好的社交遊戲吸引來第一批用戶,但是他一直沒能邁出把開心網帶向卓越的第二步—沒有想清楚能持續發展的社交網站應該是什麼樣的。
當有人跟他提起Facebook如何時,程炳皓稱自己並不想做個Facebook。比如有人說Facebook正在努力把用戶線下關係搬到線上,程炳皓的反應是開心網不會涉及線下生活,只想做一個用戶在互聯網上的精神交流社區。
他把開心網定位為「一個能讓白領們開心的地方」,在擁有讓人羨慕的上班族用戶後,開心網卻將最主要的精力用來開發下一款社交遊戲。雖然程炳皓從未打 算要將開心網做成一個遊戲平台,但憑著社交小遊戲爆紅的開心網,尋找下一款好遊戲一直是這家公司最重要的工作。在開心網總共三層樓的辦公區,遊戲部門員工 佔了整整一層樓。在開心網列出來的一份重要產品介紹中,除了轉帖、廣告平台和QQ空間同步功能之外,剩下的都是社交遊戲。
開心網也並不是沒有推出過非遊戲的社交應用,Facebook有的「照片」等功能,開心網也基本具備。但不同的是,Facebook一直在發展它的 數據挖掘能力,進而不斷改進平台基礎或建立收入模型:「禮物」曾是Facebook上一個比較重要的功能,為此開發出虛擬貨幣系統,曾經每天都會推出新款 禮物,也多次升級這個功能,但最後Facebook還是把這項功能留給第三方開發者去做,理由是要集中精力做更重要的圖片等核心功能。而開心網上的組件往 往在推出之後就擱置了,照片、朋友印象、朋友比較等幾乎都停留在剛推出的階段,既沒有真正有價值的迭代,又沒有在推廣上得到重視。
程炳皓並非不知道依賴遊戲的社區在用戶粘性上的巨大風險,因遊戲而來的用戶也會因遊戲週期衰落而離開,也知道圖片是個能讓用戶產生內容並且社交屬性很強的組件,但圖片功能並沒有獲得更多的研發力量或推薦。
「開心網的理念就是推出一個產品,讓用戶去選擇,我們對任何一個產品都沒有特別的推薦。」程炳皓說。
當時開心網用戶增長的速度實在太快了。在開心網「用戶選擇」的產品理念中,更簡單直接的遊戲更容易獲得爆發性的增長。用戶為遊戲而來,那就努力提供 更好的遊戲。發掘和引導用戶需求不在程炳皓的計劃之內。在這種用戶選擇的論調下,開心網失去了成為一個更具價值的社交平台的機會,實質上越來越像一家遊戲 公司。
「太保守了,朋友買賣很成功,之後就一直按照這個路子走下去,以為沿著被證明成功的道路走風險最小,結果是風險最大。」程炳皓後來反思說。
對很多與之共事的人來說,程炳皓更像是一個產品+技術型的創始人,這使得開心網能夠在初期成功複製Facebook上流行的幾款遊戲組件,帶來極高人氣,但也使得公司陷入產品經理的思維,缺少戰略方向和對趨勢的足夠把握。
1998年底,程炳皓以高級工程師的身份加入成立不久的新浪網,他之前在學校學的是核化學工業,計算機知識是憑著興趣自學的。程炳皓在新浪傾注心血 最多的是搜索項目。愛問搜索早在2004年就立項了,在程炳皓的設想裡,他要把新浪搜索做到國內第一,那段時間他每天工作12個小時,疲勞到眼睛看不清東 西。但搜索產品沒能在新浪內部成長起來,最後在公司策略調整中變得越來越不重要。程炳皓的頭銜由企業服務副總經理升級為代理CTO,但他只感到極度失落。
程炳皓是個存在感很弱的人,與他共事過一年多的同事,在沉吟良久後也只能用低調、謹慎、認真這類的詞來描述他。程炳皓對開心網能促進現實生活中可能 不會發生的社交聯繫津津樂道:「我們發現現實生活裡的社交達人反而不是開心網的活躍用戶,現實生活中比較內向的人在開心網反而非常活躍和熱情,這些人跟現 實中判若兩人,他們通過開心網獲得與人交往的快樂。事實上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跟人交流、接納別人也被人接納的需求。」
程炳皓在骨子裡就是這樣一個內向的人,如果事業需要具備開放的素質,他會積極去學習,但他不會像年輕的扎克伯格那樣迫切地想去改變或影響用戶的現實生活,也許是這個原因使他沒有在用戶社交需求的挖掘上更進一步、在開心網的戰略發展上更進一步。
03、遲到的第二步
開放平台是個看起來順理成章而且非常必要的第二步,但開心網卻遲遲未能開放平台,以致於錯過了最好的開放時機。
對於很多業界人士,甚至開心網的內部員工來說,開心網為什麼沒有及時開放平台,至今仍然是個謎。
2009年,其他互聯網公司都在積極推進開放平台戰略時,雖然被外界極度不理解,程炳皓還是宣佈暫時不考慮開放平台。程炳皓在解釋這項決定時說: 「沒有馬上開放平台,是不能確定第三方開發的東西能否保證用戶體驗,開放平台是一套對外的系統,需要專門的團隊,那時候公司發展太快人員不夠用,我不覺得 那時候可以把這事做好,在我看來開放平台是一種能力,而那時候我們並不具備。」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程炳皓失去了邁出「第二步」的最好時機。2010年5月開心網才開始嘗試開放平台,2011年11月當他們把開放平台改版升級想 大力推進時,開心網對用戶和開發者的價值都遠不如前。在扎克伯格借助成千上萬開發者的力量將Facebook變成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再通過對底層數據的 控制掌握這個龐大的生態系統時,封閉的開心網變得越來越單薄,越來越難找到下一個好產品。
朋友買賣和爭車位的推出時間相隔2個月,第三款重點遊戲買房子(俗稱偷菜)2009年2月上線,隔了8個月;第四款重點遊戲「開心餐廳」2010年 2月推出,間隔是1年;2011年4月,開心網又重點推出了「開心城市」。這些被當作能帶來流量高峰的重點產品,推出的時間間隔越來越長,而且騰訊、人人 等平台很快就會跟進推出類似的遊戲,開心網不能擁有自己獨特的遊戲。
面對遲緩開放的質疑,程炳皓說:「你們總說開放平台做晚了,這是事實,但開放平台就能解決一切麼,國內其他做了開放平台的社交網站就發展得很好了嗎?他們有從開放平台上做出什麼特別好的產品嗎?」
但問題的關鍵不是是否應該開放平台,而是開放平台的時機,同樣一件事情,如果時機錯了,那就是錯了。開心網的團購項目也是選擇了錯誤的時機。一位參 與過開心團購項目的離職員工說:「當時公司想做團購,主要就是因為這個概念太火了,那時候哪個互聯網公司不做團購呀,況且我們公司電梯裡每天都能看到團購 的廣告,老闆自然動心。」
開心網招聘了大批新員工投入到團購項目中,批出大筆營銷預算以及各城市團購辦公室的裝修經費,不過分公司辦公室還沒裝修完的時候,團購的營銷戰爭就進入白熱化,程炳皓匆匆停止了這個項目。
程炳皓自稱是一個內向的人。不過,他的內向與那些沉默寡言的技術極客表現出來的內向並不相同,技術極客在網絡上擁有極為豐富的生活,充實的精神生活使得他們在現實裡顯得有些跳脫,這些人往往外表沉默內心張揚。而程炳皓的保守更像是來自於他什麼都不太在意的性格。
程炳皓出生於1972年的北京,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身上一點也找不到北京人標籤化的氣質。程炳皓是那種比較缺乏存在感的人,他看上去瘦瘦 小小,說話聲音很輕,看起來像個循規蹈矩的人,在工作上給人認真謹慎的印象,但工作之外的條條框框都表現出不在意。作為開心網的CEO,他曾經穿過帶著新 浪Logo的衣服出現在開心網的辦公室,自己絲毫沒察覺不妥,但經人提醒就沒再出現過類似情況。還有一次他在無意間穿著一身青藍色的舊羽絨服就去參加時尚 盛典了。這種「不在意」的性格,使得程炳皓不喜歡被人過多關注,也不喜歡干涉別人。
這種「不在意」的性格,讓程炳皓在定義一個好的社交平台時,缺乏想法和張力,也就很難去創造一個改變世界的社交平台。
04、團隊的第二步
組建一個創業團隊是第一步,建立一個好制度不斷吸引人才是第二步。
2010年開始,開心網嘗試了很多新項目,試圖找到遊戲之外的能讓公司再度跑起來的新概念產品。隨後一年中,開心網經歷了創業時沒有的混亂。
2011年7月左右,開心網傳言因為美國上市環境不好關閉上市計劃,那段時間也是開心網內部最混亂的時候。開心網的員工人數一度擴張到超過700人,又很快回落到400人左右。
開心網先後涉足的新項目有團購、開心飛豆、海貝和圖騰等。這些項目共同點也是都沒有「第二步」會是什麼的規劃。新項目的產生主要來自領導層「拍腦袋」,決定過程也很簡單:產品在市場上的發展形勢和公司具備的執行力。
團購停止之後,海貝項目組在產品上線不久也停止了,這個沒多少人能說清楚功能的線上群組立項的初衷是彌補開心網早期群組功能的缺失。開心飛豆是一款 類似微信的產品,2010年11月立項,春節期間就進入到封閉開發,2011年3月推出產品,幾個月後微信勢不可擋地佔領市場,開心網關閉了這個項目。
一位參與過飛豆研發的離職員工說:「那段時間,公司管理非常混亂,每個領導都想抓一批人做自己的項目,也不經過用戶調研,覺得哪個產品好就讓下面的 人去做,結果產品做出來時才發現沒有市場,甚至研發好的客戶端還沒有推出就被放棄了。我們看著自己做的項目一個一個都黃了,一點士氣也沒有,除了家裡還房 貸,養老婆孩子壓力比較大的,不能輕易換工作,大部分同事都走了。」
這一系列混亂的根源是開心網沒能在公司發展最好的時候建立起成熟的公司制度。程炳皓自己非常遺憾的是,在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這段開心網發 展的黃金時間裡,他沒有意識到去找一個能幫自己把公司架構正規化的運營人才。「團隊成員少時,不會感覺到公司制度的重要性,但忽然有幾百上千名員工時,就 會感覺到非常需要一些制度性的東西。」程炳皓說。
作為創始人和公司管理者,程炳皓很少在公司裡發表灌輸價值觀式的講話。在相處過的同事印象裡,他是那種非常沒老闆架子的老闆,甚至有位員工不滿地抱 怨:「開心網員工福利很好,但老闆在團隊激勵方面做的太少了,只有年會時會講講話,也是平平淡淡沒什麼煽動性,別的老闆都會給員工洗腦,當戰略調整或遇到 問題時,出來給員工打打雞血才對。」即使那些因為後期公司管理混亂離職的員工,也很認同開心網那種由老闆帶出來、並不是那麼商業、也許不成熟但很讓人懷念 氛圍。
2012年以來,程炳皓就開始更理性思考開心網的未來,面對媒體時他的反思多了,辯解少了。
開心網在部門設立上也做了調整,原來只為平台開發組件的遊戲部門被獨立出來,不再只為開心網平台服務,開始去獨立研發遊戲,比如iPhone手機遊戲,還涉及網頁遊戲聯運業務。同時公司專門成立新產品部門去發現下一個好產品。
現在比起開心網,程炳皓也更願意談談他們的新產品:「雖然新產品不再屬於開心網,但這沒什麼不好,我並不是厭煩不停地提起開心網,我們還在努力把它做好,但更重要的是,作為公司整體我們要往前走。」
開心集品和美刻也許就是程炳皓一直在尋找的下一個能讓公司再次跑起來的突破點,但他依然要解決「第二步」問題,否則好概念的產品也會從卓越走向平凡。
新浪科技報導,北京時間7月27日早間消息,最新法庭文件顯示,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底在美售出的蘋果iPhone毛利率為49%至58%,而同期售出的iPad毛利率只有iPhone的一半左右。
一位專門研究蘋果的業界專家在提交法院的文件中提供了這一數據。蘋果發言人拒絕對此發表評論。這份文件顯示,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底,在美銷售的iPad毛利率為23%至32%,為蘋果貢獻了超過130億美元的營收。按照慣例,蘋果一般不會公佈其特定產品的利潤率。
在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底,在美銷售的iPhone毛利率為49%至58%,為蘋果貢獻了330億美元的營收。
所以可見的未來Tablet的競爭會日趨激烈。核心就變成屏幕和價格的競爭。apple的優勢是量大所以毛利可以控制。缺點是App效用不大。
其他公司的優勢是沒負擔。從原來ecosystem競爭變成單純的性能競爭。讓競爭成為可能。
所以未來tablet的價格下跌速度會極快。
另外說幾句App store。
App store是apple ecosystem的核心。但是在我看來長期會有問題。應用越多其實企業越多承擔了社會的責任。
審核app是一個社會責任。審核會影響更新速度。特別是巨量的app。從長期看這是無法持續的。
還有一個問題
早前我有一個判斷是jobs越偉大 失去jobsapple損失越大。
但是這裡還有一個小瑕疵。就是jobs越偉大jobs的遺產越豐厚。apple吃jobs的思想遺產搞不定可以繼續吃上多少年比如app 模式。比如這些年培養起來的果粉。這是沒有人能回答的問題。
在9月21日公佈了80家門票降價的景區名單後,9月29日,國家發改委通告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第二批降價景區名單,共94家。
此外,湖北省、廣東省、云南省還在節假日實行了特殊的優惠價格政策。據發改委統計,綜合第一批、第二批以及湖北、廣東和云南三省的降價情況,在中秋和國慶期間降價的5A級景區共有14家(其中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3家),4A級景區約140家。
本網記者調查發現,此次中秋假期降價的14家5A級景區中,只有1家景區——福建的三明泰寧世界地質公園狀元岩景區,是在發改委公佈的174家全年 降價景區之列,其門票價格由原來的40元降為34元;另外13家景區,是得益於湖北、廣東、云南三省在節假日期間的優惠政策而臨時降價。也就是說,174 家全年降價的景區中,只有1家5A景區。
景區級別由誰確定?
我國旅遊景區分為5個級別,從低到高依次是:A、AA、AAA、AAAA和AAAAA,各等級的標準與評定細則由國家旅遊局制定。
國家旅遊局組織設立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各省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組織設立本地區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
3A級、2A級、1A級旅遊景區由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委託各省級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負責評定。省級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可以向條件成熟的地市級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機構再行委託。
4A級旅遊景區由省級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推薦,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
5A級旅遊景區從4A級旅遊景區中產生。被公告為4A級旅遊景區一年以上的方可申報5A級旅遊景區。5A級旅遊景區由省級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推薦,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來源:國家旅遊局)
據悉,湖北省規定,中秋、國慶期間,對轄區內所有實行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管理的遊覽參觀點,按照15-25%的幅度統一降價;對現行門票價格在 10元以下的實行免費開放;廣東省規定,在每年「五一」、「十一」和春節期間,對購買全票的遊客實行門票價格20%以上的優惠;云南省規定,今年中秋、國 慶期間,按照15%-35%的幅度降低門票價格。
據《中國旅遊報》2012年6月引用的國家旅遊局2012年5月發佈的《2011年中國旅遊景區發展報告》,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各類旅遊景區20976家,其中,5A級旅遊景區年平均接待遊客數量最多,全年接待遊客5.53億人次,平均每家為392.20萬人次。據國家旅遊局消息,截至2012年4月27日,全國共有132家5A級旅遊景區。
結合上述數據,174家全年降價景區約佔景區總數的0.8%,全年降價的5A景區比例約為0.76%。像「九寨溝」、「黃山」、「張家界」這類門票價格(非淡季全票,下同)在200元以上的知名景區,並沒有涉及。
「門票價太高,風景看不起」
《中國之聲》24 日報導,發改委價格司環境處副處長吳波表示,,「想通過這樣一次降價,特別是這次廣東省和云南省的普遍降價舉措,改變過去門票價格只漲不降的局面,能夠形 成一種以小帶大、以點帶面的示範效果,帶動更多的景區降低門票價格。」在這次174家景區降價之前,近年來,公眾聽得更多的是漲價消息。
例如,2009年,四川樂山、北京靈山等景區門票漲價,峨眉山調高索道價格;2010年,山東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武漢黃鶴樓等景點 門票漲價;2011年,華山、黃山西遞宏村等景點漲價;2012年,峨眉山、瘦西湖、井岡山、台兒莊等景區宣佈漲價,漲幅從20%到60%不等。
在連年漲價之下,「門票價太高,風景看不起」已成為不少出遊者的共同抱怨。《南方日報》2012年3月28日報導,近半的5A景區門票價格在100元以上。價格超過100元的多為自然風光類景區以及世界遺產類景區,如武夷山、峨眉山、玉龍雪山等。價格在200元以上的5A景區共有14家,包括神農架、烏鎮、杭州西湖等著名景區。
誰制定景區價格?
人民網2012年5月報導,國家旅遊局規劃財務司巡視員、副司長張吉林曾在國家旅遊規劃財務司新聞通氣會上就景區門票漲價的熱點話題表示,國家旅遊局一貫反對景區漲價過快。
但這對門票價格影響不大。同時,雖然此次174家景點降價的消息是由國家發改委統一公佈,但景區的門票價格並不是由發改委直接制定的。
據新華社旗下的《經濟參考報》 2009年8月報導,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曾對2009年多個景區的漲價現象表示,「地方景區門票定價權在地方」。這位負責人稱,景區門票價格實行政府定價、 政府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實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的門票價格的管理權限在地方政府價格主管部門,發改委不直接制定門票價格,而是實施宏觀指導和監督管 理。此外,由社會投資建設的景點門票價格不屬於政府價格主管部門的定價範圍,由景區自行制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國家計委關於印發遊覽參觀點門票價格管理辦法的通知》 和《政府制定價格聽證辦法》,除社會投資所建景區外的公園、博物館、文物古蹟、自然風景區等景區門票價格均實行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定價權分別歸屬省級 及省級以下政府價格主管部門,且定價機關制定或調整門票價格時,需要進行聽證活動;社會投資所建景區的價格則由景區自行制定。
以峨眉山景區在2012年漲價為例,該景區屬於四川省管重點景區,門票價格定價權限在四川省發改委。8月31日,受四川省發改委委託,峨眉山所在的樂山市發改委組織召開峨眉山門票價格調整聽證會,21名參加人就兩套調價方案進行討論。
9月14日,四川省發改委發 佈公告稱,峨眉山風景區門票價格調整為:旺季(1月16日至12月14日)185元/人次(原為150元/人次),淡季(12月15日至次年1月15 日)110元/人次(原為90元/人次),並取消景區內黃灣收費站6元/車次的景區公路收費。調價方案將從2013年3月16日開始執行。
同在四川省的九寨溝、青城山、樂山大佛、杜甫草堂等景區也屬於省管景區,除省管景區以外的市管、縣管景區門票價格,分別由市(州)、縣(市、區)政府決定。
與自然風光豐富的四川省不同,廣東省的社會投資所建景區較多。以廣州市的景區為例,越秀公園、白雲山等與居民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城市公園、博物館、 紀念館(堂)和展覽館等景區門票實行政府定價;長隆夜間動物世界、香江野生動物園、廣州海洋館等社會投資建設景區門票則是實行市場調節價,由經營者自主制 定價格。
鏈接:14家中秋、國慶期間降價的5A級景區
福建:三明泰寧世界地質公園狀元岩景區
湖北:神農頂景區 恩施州神龍溪縴夫文化旅遊區 宜昌市三峽人家風景區 武當山風景區 三峽大壩旅遊區 黃鶴樓公園
廣東:丹霞山景區 連州地下河旅遊景區 白雲山景區
云南: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 麗江玉龍雪山景區 石林風景區
(註:除三明泰寧世界地質公園狀元岩景區外,其餘13家平時不降價)
|
||||||
這是一個外省女子的揚眉故事。主 角羅曉玉(阿玉),三十九歲,六年前隨香港丈夫來港。師奶生活不愁衣食,但隨着兒子長大,孤獨的阿玉,卻悶悶不樂。丈夫要她專心持家,但阿玉卻不想成世做 一個為別人而活的人,喜愛煮食的她,想開餐廳。夫婦的心愈離愈遠,離婚收場。這時,阿玉找到另一位改變她下半生的男人——現任老公葉振宇,夫妻檔在佐敦開 設「有緣小敍」,成為全港唯一的陝西菜餐廳,招牌菜是長一米、闊七厘米的獨家Biang Biang(音﹕扁)。去年小店被雜誌《Time Out》評為年度「最佳外省菜」。食家蔡瀾亦兩次上門試食,食客慕名而來。這位堅強﹑不信命運的阿玉,終於找到人生的第二個春天。 有緣小敍位於佐敦渡船街,地點偏僻。一○年五月開張,只有十五座位,食客卻絡繹不絕。上週五﹑六,小店招呼了約一百六十位客人,記者訪問了其中的一百四十 四人,發現慕名前來的區外食客超過五成。「呢兩日撞正中秋、國慶長假期,生意額少咗有三、四成。」身兼大廚﹑樓面﹑收銀多職的阿玉嘆道:「平時店外嘅人龍 有幾米長o架﹗」丈夫補充。問起二人如何認識,葉生搶答﹕「我哋係出差認識嘅。」阿玉則拍着胸口、仰着頭道﹕「唔好講佢,我先係主角﹗」葉生一臉不自然, 氣氛尷尬,惟有問阿玉做生意的難處,她即紅了眼睛﹕「做呢盤生意,早出晚歸,無時間陪囝囝,要俾菲傭湊。」兩個兒子現年分別十四及七歲,由前夫照顧。「無 得睇住佢哋成長係我嘅遺憾。」阿玉泣不成聲。 頻撞板蝕足年半 為創業,阿玉可謂「瞓晒身」,先返回西安老家,學了一個月廚。小店最初以她最拿手的肉夾饃、餃子及辣妹麵做主打。「朝朝六點幾返鋪頭,搓麵粉、打麵、整 饃,調校配料,夜晚十一、二點先收工。」阿玉表示,店內用的配料,如丁香、花椒、辣椒、孜然等,全是媽媽於西安鄉村採購。為減少運費,先寄到深圳,她再往 深圳取貨。「北方人煮嘢,食材簡單,但就重視調味料,調味料嘅質素好影響食物嘅味道。」阿玉補充。開在渡船街,貪其租平,附近有不少出名食肆。鋪位前身是 燒烤店,頂手後才發現上手是無牌經營。「重新拿牌,防火﹑抽風系統要大執,單係抽油煙機由打橫變番打直,都要成萬蚊,搞成年先拿到牌。」葉振宇氣道,鋪頭 位處兩條馬路交匯處,人流多但旺丁不旺財。「用二萬蚊同一間廣告公司買咗個套餐,話有模特兒派宣傳單張,但無幾耐,間公司執咗,負責人走路,錢亦追唔 番。」接連撞板,全因無經驗,「廚房兩個火爐就夠,一湯一麵,但開鋪前計錯數,買咗三個,又嘥咗二萬蚊。」為節省成本,至今沒有請員工。以為全港獨家西安 小食有得做,但位置「吊腳」,日日拍烏蠅。「頭嗰年半,唔計人工,平均一個月要蝕一萬蚊。」阿玉嘆氣。原已辭職的葉生在開業一年後,重返採購業做打工仔, 賺取每月二、三萬的薪金,幫補生計。「我信得過阿玉,問過啲客,九成五都話好食,而且生意額升緊,無理由放棄。」葉生解釋。 招牌麵打響名堂 原來問題出在食物上。阿玉最初挑辣妹麵﹑羊肉餃子做主打,因做法較簡單,但菜式太大路,市面不少食店也能吃到類似菜式。去年初,阿玉返去西安發掘新菜式, 發現傳統的油潑Biang Biang麵十分流行,便在店內試做。此麵製法簡單,但十分累人。將高筋麵粉混合鹽及水,再將麵團反覆揉壓、推拉、甩﹑打,過程要兩至三小時,才能做出光 滑、柔韌﹑不易斷的麵條。一碗一條麵,長達一米,寬約七厘米,因形狀像腰帶,又稱「腰帶麵」。後來,買了「和麵機」來拌麵團,只需一小時就製好麵團。廚房 小,阿玉會在家中製好麵才拿回店鋪,同時抽空準備金沙骨、雞翼等作為配菜。推出Biang Biang麵後,小店去年九月被雜誌《Time Out》評為年度「最佳外省菜」,加上其他傳媒、專欄作家的推介,頓時聲名大噪。「而家每日平均賣八十多碗招牌麵,辣妹麵就約五﹑六十碗。」阿玉笑說。葉 生則在價錢上下功夫。「之前阿玉將價錢定得太低,好似肉夾饃,自己做饃,炒新鮮豬肉,先賣十蚊﹗」葉生指,因為食材成本上漲,至今已加價三次,「而家肉夾 饃賣十八蚊,毛利六成,係毛利最高嘅食物。」 有緣小敍 千里姻緣 小店雖已扭虧為盈,仍不敢請人,阿玉將廚藝傳授予丈夫,性格較靜的葉生成為大廚。性格外向﹑能言善道的阿玉,則廚房﹑樓面兩邊跑。訪問期間,不時見到有陌 生人,有男有女,幫手收拾碗碟,甚至收錢。後來才知道他們全是阿玉開鋪後認識的街坊好友,一有空便來店裡吃麵及做義工。這個四面玲瓏的女子,原來有段「自 閉」經歷。長於西安的阿玉,廿四歲認識了第一個改變她人生的香港男人﹑到當地出差的前夫,結婚後隨夫搬去廣州,展開十多年相夫教子的師奶生活。「全副心機 都放喺家庭,一句廣東話都唔識,來咗香港都差唔多,出街淨係認得一條路,就係由屋企去街市。」阿玉笑道。離婚後,認識了同齡﹑亦熱愛煮食的葉振宇,兩人一 拍即合,迅速相戀。葉生不但打本予阿玉開餐廳,更辭去工作,與她並肩作戰。「我好幸運可以遇到佢(葉生),以佢嘅條件可以揀比我更好嘅女人。我接近四十歲 了,離過婚,又有兩個仔,但佢義無反顧,結婚仲立即買咗層樓俾我。你話,呢啲唔係緣分,仲可以用咩解釋?」阿玉停了一停,再說:「所以餐廳名叫『有緣小 敍』,講緊嘅係我哋嘅故事。一個北,一個南,因為一餐飯而認識,係緣分。來呢度食嘢嘅人,縱然唔認識,但喺同一間餐廳遇到,亦係一種緣分。」 開業成本 (05/2010)裝修$300,000其他$120,000租金$60,000*入貨$40,000開業成本$520,000*兩個月上期,一個月租金 營業資料 (08/2012)營業額$168,800入貨$99,000租金$21,000雜費$10,000人工$7,000*盈利$31,800*未計老闆人工,一個兼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