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張圖看清150年全球貨幣政策演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280

今年全球央行的貨幣政策已經體現了分道揚鑣的勢頭,美聯儲和英國央行都可能在明年下半年啟動六年來首次加息,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都可能繼續加大貨幣寬松的力度。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這種政策分化是今年國際市場最關心的大事。

而底部的高盛圖表向我們展示了,150多年來,英、美、日、德這些發達國家的央行屢屢為挽救經濟降息,這期間貨幣寬松也在不斷進化,愈演愈烈。

進入21世紀,從日本央行率先為刺激經濟增長推出QE開始,美聯儲、英國央行和歐洲央行相繼以近零利率和QE力推貨幣寬松。當然,歐洲央行的QE現在還不能等同於美聯儲購買國債的QE。無論如何,貨幣寬松的形式已經由零利率進化為“負利率”。今年6月,歐洲央行成為首個正式實行負利率的全球主要央行,瑞士央行本月也步其後塵。

點擊圖表看大圖。

美聯儲,日本央行,歐洲央行,英國央行,貨幣寬松,QE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559

何止失去十年?一張圖看清日本有多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506

現在說起日本經濟,常提到一個詞——“失去的十年”,它是指1991年泡沫破滅後日本直到21世紀都長期經濟不景氣。而底部的高盛本月報告圖表顯示,其實二戰後日本的人均GDP就沒有回到甚至超越戰前水平。

本周華爾街見聞分享的150年來全球貨幣政策圖表清晰展示,本世紀QE的鼻祖不是美聯儲,是日本央行。

可盡管日本本世紀一再祭出貨幣寬松的“絕招”,近兩年還推出超級寬松,今年第三季度GDP年化增長率仍環比下滑1.6%,四年來第三次陷入經濟衰退。

日本,GDP,安倍經濟學,安倍晉三

本周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路透得到的本周六將獲批草案顯示,日本政府將推出一攬子刺激經濟的措施,耗資合計290億美元。在“安倍經濟學”大寬松的刺激下,日本經濟還會“失去”多少年?這個問題實在難以回答。

日本,通脹,GDP,QE,貨幣寬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16

一張圖看清美元的歷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563

自7月以來,貿易加權美元指數上漲超過7%,創下2009年以來新高。但高盛分析師Noah Weisberger在報告中指出,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下,美元指數的上漲仍然是十分溫和的,尤其是相較於1978-1985年和1995.07-2002.02的兩輪升值周期。

他還整理了美元的歷史大事記,供投資者參考:

20141218_USD

(圖片點擊放大:貿易加權美元指數實際聯邦基金利率

1792-1934年:美國采用金本位或者金銀複本位制(除了南北戰爭期間短暫地使用了不兌現紙幣)。

1929-1939年:部分國家放棄了金本位,造成本幣大幅貶值,也即所謂的“以鄰為壑”的做法。

1934-1944年:美元仍然盯住黃金,但是對內美元不可兌換黃金。

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進一步限制了黃金的角色,美元盯住黃金,而其他國家貨幣以可調整的匯率盯住美元。

1971年:尼克松政府結束了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因為相較於有限的黃金儲備,大量的美元使得金匯兌平價難以維系。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6年:美元進入浮動匯率時代,本質上成為不兌現紙幣。

1978-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伊斯蘭革命運動)。

1977-1979年: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削弱了美元價值;1979年的頭九個月,平均核心CPI高達9.4%,致使美聯儲采取強硬的抗通脹政策。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抗通脹政策和大規模的財政赤字導致美元升值。美國工業艱難地與它國競爭,美國貿易逆差擴大,拉美出現債務危機。

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美元相對於日元和德國馬克大幅貶值。

1987年:“盧浮宮協議”。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意大利七國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巴黎盧浮宮達成協議,采取聯合措施阻止美元貶值。

九十年代初:經濟衰退,利率降,美元貶。

1994年:隨著經濟複蘇,美聯儲意外進入加息周期。墨西哥比索急劇貶值, 觸發經濟危機。

1997年:泰銖放棄盯緊美元,亞洲金融危機隨即發生。

1998年:俄羅斯貶值盧布,該國債務違約。

九十年代中後期:在經濟穩固增長和通脹穩定的背景下,美元升值。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美國經濟陷入衰退

2001年:911恐怖襲擊增加美國整體的不確定性,美聯儲下調利率刺激經濟增長。

2001-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阿根廷比索放棄盯住美元。

2004-2006年: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抑制通貨膨脹。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帶領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和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步入超級寬松貨幣政策的時代,避險資金推動美元升值。

2010年:歐債危機爆發。

2011年:標普下調美國主權債務評級;然而,流入的避險資金仍然在隨後的幾個月里刺激美元上漲。

2014年下半年:在經濟增長前景優於其他主要經濟體以及貨幣政策分化的背景下,美元開始升值。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00

一張圖看清達沃斯中國參會嘉賓最強陣容 滾一個雪球

來源: http://xueqiu.com/6677862831/35530990


$格力電器(SZ000651)$  $華為(HUAW)$  $阿里巴巴(BABA)$  @jh786 @最後遇到你 @Aubin @黑天鵝鄧立君 @閑來一坐s話投資 @木魚投資圖騰 @Salander @湘溈山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318

一張圖看清全球金融資產分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33

全球金融資產到底有多大?首先明確,我討論的是股票、債券和所有其他可以用來投資的東西。

德意誌銀行分析師Sanjeev Sanyal預計整個市場的價值大約是294萬億美元。

其中包括69萬億美元的股票市場,剩下的份額包括債券和其他類型的固定收益類有價證券。58萬億美元公共債券市場,其中包括政府債券。

圖片1

Sanjeev Sanyal在一篇題為“圖示全球金融市場”的研報寫道:“我們發現,2014年全球金融資產存量持續上漲,但相當於全球GDP的比重有輕微的下跌。”

“2014年發達國家股票和債券基金表現,要遠好於新興市場基金,這一趨勢看來要延續到2015年。”他說道,“重要的是,全球金融資產存量上漲,並沒有幫助股票和債券市場交易量的反彈,這兩個市場的交易量在2011年達到峰值。與之類似,大部分衍生品的交易量也持續疲軟。”

(本文作者實習編輯 王嘉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376

一張圖看清希臘避免退歐有多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557

 德意誌銀行在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描繪了解決希臘問題的路線圖。德銀認為,延長救助計劃只是解決希臘危機的第一步。徹底結束救助計劃、擬定新的改革內容才是最難逾越的門檻。 

grexit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112

外資觀點 從一個預言,看清蘋果真正價值 賣科技也賣品味 挑戰市值31兆大關

2015-03-16  TWM
 
 

 

休伯蒂,摩根士丹利證券分析師,她成功預測iPhone 6銷售量,打敗其他看空蘋果的分析師,也看準iPhone在中國大賣的趨勢。

這次,她預測,蘋果市值將在一年內躍上一兆美元,她看到了什麼?

撰文‧周品均

就在距離蘋果三月發表會前的一個月,蘋果股價飆升的速度,已經讓華爾街分析師都來不及調高目標價,二月二十三日這一天,蘋果股價衝上了一三三美元,市值來到七千七百億美元,當華爾街都在問:「蘋果的股票到底還能不能續抱?」有分析師卻已搶在蘋果發表會之前,率先做出蘋果一年內股價有機會衝到一九○美元天價,市值將挑戰一兆美元(約新台幣三十一兆元)關卡的大膽預言。

使用者忠誠度最高

有本錢不打價格戰 合作廠商都雨露均霑這位分析師是誰?她是摩根士丹利證券(Morgan Stanley)觀察蘋果多年的分析師休伯蒂(Katy Huberty)。去年,當華爾街多數分析師認為,蘋果光把iPhone變大,怎麼可能賣得好,紛紛要投資人出脫蘋果持股時,她成功預測iPhone 6的熱銷狀況,甚至預測在中國大賣。

當質疑高價iPhone 6能否在中國取得好成績的聲音出現時,休伯蒂如何成功預測銷售?她親自飛到中國,調查來自十六座一、二線城市共一千五百位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她發現消費者買iPhone的意願,從前一個年度的二四%倍增至五○%,購買iPhone 6意願,甚至高於美國消費者。

休伯蒂更在蘋果公布iPhone 6 銷售數字之前,將iPhone 6第四季銷售量的預估數字,從六千二百萬支一口氣調高到六千九百萬支;當時華爾街分析師對iPhone 6的平均預估量僅有六千三百萬支,休伯蒂曾遭質疑是否太過樂觀。然而,最終蘋果公布銷售數字七千四百萬支,她的預測最接近事實,甚至比派杰投資銀行(Piper Jaffray)王牌分析師蒙斯特(Gene Munster)的六千五百萬支更為精準。

一戰成名,休伯蒂對蘋果的看法讓華爾街都很關注,美國財經媒體《財星》(Fortune)也數度引用她的說法。這也是為什麼,休伯蒂提出蘋果市值有機會突破一兆美元時,再度於華爾街掀起熱議。

休伯蒂樂觀看待蘋果股價前景的原因,不只是iPhone等硬體熱賣,她甚至不把蘋果當成販售硬體的公司,而是用全新的角度來觀察這家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一家提供生活服務平台的公司。「蘋果是全世界最有價值的科技平台。」休伯蒂這麼說。

休伯蒂並非憑空這麼說,她表示,蘋果提供使用者的是創新科技結合軟體與服務的最佳體驗,因此,蘋果擁有「全世界最高的使用者忠誠度」,而這些「果粉」還願意一次購買多種蘋果產品。

果粉的忠誠度清楚反映在蘋果產品定價。「相較多數智慧型手機品牌廠過去幾年幾乎將價格砍半的銷售方式,iPhone的銷售單價卻穩定不變。」休伯蒂直言。而蘋果的厲害之處還不僅於此,除了蘋果產品不打危害毛利的價格戰以外,蘋果的能耐就是讓生態系統內的廠商雨露均霑。

休伯蒂提出的數字就是最好證明,她指出:「Android開發應用軟體的數量雖然多於蘋果的iOS,但iOS開發商的收入卻是Android開發商的兩倍以上。」開發商能從中獲利,加上蘋果不斷強化媒體內容、健康、家用、車用市場的連結,iOS平台實力與影響力越來越茁壯,自是不在話下。

全球最有價值平台

合理本益比十八倍 股價上看一九○美元作為全球最有價值的科技平台,蘋果到底值多少錢,一直是華爾街爭論不休的議題。休伯蒂也為蘋果本益比叫屈,她分析,Google、微軟、臉書等同樣具有平台特性的科技公司平均本益比是十八倍,但反觀蘋果的本益比卻只有十五倍。在休伯蒂看來,驅動蘋果股價上升的不只是本益比的調升,還有iPhone仍處在超級換機潮、蘋果推出的Apple Watch,以及包括健康、家用、車用等新產品與服務的利多。

休伯蒂也預測,蘋果今年有機會靠著來自美國以外市占率的拉升,帶動iPhone創造百億美元以上的營收,新產品Apple Watch,則可能在第一年就有六十億美元入帳。如果以上預測都實現,蘋果的毛利率將可達四○%以上,每股純益將達十美元,股價有機會衝到一九○美元,這意味蘋果市值將可望在一年內破一兆美元。

不過,休伯蒂也不忘提醒投資人,蘋果大半營收與獲利還是仰賴iPhone,以及來自服務的營收與獲利若沒有大幅成長,都可能是追捧蘋果股價的風險。

蘋果股價到頂了?

分析師休伯蒂在她最新的報告中直指,蘋果是全球最有價值的平台,她看好蘋果股價至少漲到160美元,並有機會在一年內挑戰190美元。

另類觀點》

太依賴iPhone 恐導致營運風險儘管休伯蒂對蘋果股價樂觀,但多數分析師仍持保留態度,據財經資訊巨擘湯姆森路透的統計,41家觀察蘋果股票的投資機構中,給予蘋果的平均目標價落在135.88元;然而,一家德國投資機構貝倫貝格銀行(Berenberg Bank)分析師阿瑪德(Adnaan Ahmad)卻獨排眾議,認為蘋果的股價只值60美元,也就是看壞蘋果的股價將會腰斬。

阿瑪德直指,蘋果太依賴iPhone了!「蘋果有70%的營收來自iPhone,更甚者,有85%的營業利益仰賴iPhone。」他說,一旦iPhone的替換潮開始減速,iPhone出貨量會開始負成長,屆時蘋果的股價將不會撐在現在的高點。至於Apple Watch,阿瑪德直言,手錶出貨量太小,根本不會改變蘋果目前營收分布版圖。他唯一正面看待蘋果版圖布局就是蘋果想打造車子的目標,他甚至為蘋果獻策,建議蘋果應該買下特斯拉作為進入車市的起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15

市值逼近萬億!四張圖看清“中國神車”有多牛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96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17 18:01 編輯

市值逼近萬億!四張圖看清“中國神車”有多牛
作者:江金澤

本周五,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再度漲停,兩者合並市值接近萬億人民幣,超過了全球絕大部分交通設備制造商的市值,有投資者調侃稱,合並成立的“中國中車”應改名叫“中國神車”。


南北車合並市值由一年前的1624億元人民幣翻了六倍,本周五收盤達到9668億元,而同期滬深300指數的漲幅僅為108%。

市值變化


南北車合並市值按美元計價達到了1610億美元,超過美國波音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的市值之和,但還不及全球最大交通設備生產商——日本豐田:

市值排名


南北車的市盈率更是“傲視群雄”,以2014年總市值除以合並利潤得出了89倍的市盈率,是通用汽車的近十倍,是德國西門子的五倍有余:

市盈率排名
\
盡管南北車市值和市盈率都碾壓絕大部分同行,但2014年361.9億美元的營收並算不上亮眼,還不及通用汽車的四分之一:

營收排名


但是考慮到中國“一帶一路”等項目的天量投資金額,以及密集出臺的促進高端產業設備出口的政策,合並後成立的“中國中車”未來成績值得期待。海通證券在上月末的一份報告中預計“中國中車”2015、16、17年營收可以分別達到2350億、2697億、3110億元人民幣,較2014年營收分別增長5%、20%、39%。

來源:華爾街見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488

當我們談論順豐烏龍事件時,我們要看清的是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31/153553.shtml

導讀 : 稅率上漲自然會撩動更多行業商家和消費者的心弦,不過那句知名的西諺——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寫在前面:順豐關於海關稅率的烏龍事件已經過去,當事方也已經發了公告致歉,在人們眼里這件“風波”聚焦點恐怕不是烏龍的本身,而是背後中國跨境電商的前途幾何?消費者未來的選擇將會如何?

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稅率申報是否合規,並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之所以次事引起了軒然大波,是因為在買買買面前,人們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口袋。

消費升級大趨勢,跨境電商的火爆

近幾年,去香港買奶粉、去日本買馬桶蔚然成風,強大的中國中產階級將購買欲的觸角伸向了全世界,直接帶動了兩個互聯網領域的發展,一個是在線旅遊,另外一個是跨境電商,也就是普通消費者眼里的海淘。電子商務離銀子最近,而跨境電商面向的中產階級群體收入又相對較高,再加上資本助力,使得這兩年相關領域異常火爆。

全世界都無法阻止國人“買買買”的熱情,強大的中國中產階級似乎成了一個專業的名詞,他本身就意味著一個表述——“有錢任性、旺盛的購買力”。有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75萬億元,同比增長39%。在國內市場上,京東、淘寶、亞馬遜等電商平臺專門開辟了全球購頻道;淘世界、蜜淘等新興垂直海淘崛起;數不清的留學生通過社交網絡做海外代購,這折射的就是全球化大背景下跨境電商的崛起。

 自然,跨境電商的迅猛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國務院曾頒布國六條,在關稅、物流、支付等環節給予跨境電商支持。喜歡逛創業大街的人民總理也多次提及積極發展跨境電商,跨境電商平臺自然“聞風而起”,一個在2014年剛剛被稱為元年的行業,不到兩年時間內已然成為消費者眼中的香餑餑,電商行業中異軍突起的後起之秀。

模式之爭:你以為的跨境電商,或許並不是你以為的樣子

在大多數人眼中,海淘就是跨境電商。我們不能武斷的認為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但實際上,海淘、包括一般貿易和跨境電商是有分明的區別的。

根據貨源渠道的不同,海淘的模式可以分為三種:代購模式、直營模式、買手模式。淘寶全球購是典型的代購模式,其模式與淘寶C2C無異,只是商家變成了代購的留學生、海外華人群體,而代購的商品也多種多樣;亞馬遜是典型的直營模式,官方直接采購,並負責發貨配送;淘世界、蜜淘則是典型的買手模式,買手負責在全球采購,平臺撮合買手與用戶之間的交易。

對於我們廣義上的跨境電商,京東全球購的模式則是我認為最符合本質的。京東采取了一種混合的模式“自營+平臺”,自營即海外直采,平臺則依靠引進第三方商家入駐,兩者互為補充,既豐富了平臺的SKU也減少了京東本身的資金壓力。

而消費者眼里最普遍的認知便是將代購模式單一上升到跨境電商的廣義維度之上。揀最重要的說:代購中最大的阻力就是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質量問題,寫到這,相信您忽然想到了什麽,有木有一種朋友圈海外代購的即視感?

一言以蔽之,自營模式似乎更符合跨境電商的定義,您眼里曾經以為的跨境電商可並非一個單一的代購模式那麽簡單。

即使稅率增加,跨境電商仍具備自身優勢

被霧霾籠罩的帝都小夥伴都歡欣期待“等風來”,但對於一般貿易和傳統海外代購來說,關於稅率增加的風聞,盡管被證實是烏龍,但似乎並不是他們想看到的。

查看相關報道可以發現,近年來關於行郵稅,海關總署做了兩次關鍵的調整,一次是2010年,海關新規中規定將行郵稅的免稅額從500元降低到了50元,海淘成本增加的概率大大提升;另一次則是在2012年,包括洗面奶在內的清潔、護理類化妝品按照50%的稅率征收。兩次調整,行郵稅都有上升的趨勢。根據此前經濟參考報的消息,有關部門正在醞釀調高跨境電商企業進口環節適用的行郵稅稅率,但整體稅率依然會低於一般貿易稅率水平。

目前國內跨境電商的集貨模式主要有海外直郵、集貨直郵和保稅三種模式。其中保稅模式是商家通過大數據分析提前將熱賣商品屯放在國內的保稅區,消費者下單之後,直接從保稅區發貨,一方面節省商家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物流速度幾乎與國內訂單無異。相比前兩種模式而言,保稅模式目前來看是最為適合跨境電商發展的集貨模式,也是國內電商平臺選用的主要模式。

再看跨境電商,在商品進口方面就比一般貿易省去很多環節;在稅額方面,對於特殊商品,一般貿易需要征收進口關稅、增值稅、消費稅等,而跨境電商很多都采取此前提到的保稅模式,在稅率方面更低。所以說,未來即使稅率增加,跨境電商也比一般貿易劃算。

結語:稅率上漲自然會撩動更多行業商家和消費者的心弦,不過那句知名的西諺——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倒是很應景的。對跨境電商來講,不要去過多在意稅率的副作用,做好自己的服務、保證商品的質量才是正經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707

當我們談論順豐烏龍事件時,我們要看清的是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31/153553.shtml

導讀 : 稅率上漲自然會撩動更多行業商家和消費者的心弦,不過那句知名的西諺——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寫在前面:順豐關於海關稅率的烏龍事件已經過去,當事方也已經發了公告致歉,在人們眼里這件“風波”聚焦點恐怕不是烏龍的本身,而是背後中國跨境電商的前途幾何?消費者未來的選擇將會如何?

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稅率申報是否合規,並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之所以次事引起了軒然大波,是因為在買買買面前,人們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口袋。

消費升級大趨勢,跨境電商的火爆

近幾年,去香港買奶粉、去日本買馬桶蔚然成風,強大的中國中產階級將購買欲的觸角伸向了全世界,直接帶動了兩個互聯網領域的發展,一個是在線旅遊,另外一個是跨境電商,也就是普通消費者眼里的海淘。電子商務離銀子最近,而跨境電商面向的中產階級群體收入又相對較高,再加上資本助力,使得這兩年相關領域異常火爆。

全世界都無法阻止國人“買買買”的熱情,強大的中國中產階級似乎成了一個專業的名詞,他本身就意味著一個表述——“有錢任性、旺盛的購買力”。有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75萬億元,同比增長39%。在國內市場上,京東、淘寶、亞馬遜等電商平臺專門開辟了全球購頻道;淘世界、蜜淘等新興垂直海淘崛起;數不清的留學生通過社交網絡做海外代購,這折射的就是全球化大背景下跨境電商的崛起。

 自然,跨境電商的迅猛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國務院曾頒布國六條,在關稅、物流、支付等環節給予跨境電商支持。喜歡逛創業大街的人民總理也多次提及積極發展跨境電商,跨境電商平臺自然“聞風而起”,一個在2014年剛剛被稱為元年的行業,不到兩年時間內已然成為消費者眼中的香餑餑,電商行業中異軍突起的後起之秀。

模式之爭:你以為的跨境電商,或許並不是你以為的樣子

在大多數人眼中,海淘就是跨境電商。我們不能武斷的認為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但實際上,海淘、包括一般貿易和跨境電商是有分明的區別的。

根據貨源渠道的不同,海淘的模式可以分為三種:代購模式、直營模式、買手模式。淘寶全球購是典型的代購模式,其模式與淘寶C2C無異,只是商家變成了代購的留學生、海外華人群體,而代購的商品也多種多樣;亞馬遜是典型的直營模式,官方直接采購,並負責發貨配送;淘世界、蜜淘則是典型的買手模式,買手負責在全球采購,平臺撮合買手與用戶之間的交易。

對於我們廣義上的跨境電商,京東全球購的模式則是我認為最符合本質的。京東采取了一種混合的模式“自營+平臺”,自營即海外直采,平臺則依靠引進第三方商家入駐,兩者互為補充,既豐富了平臺的SKU也減少了京東本身的資金壓力。

而消費者眼里最普遍的認知便是將代購模式單一上升到跨境電商的廣義維度之上。揀最重要的說:代購中最大的阻力就是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質量問題,寫到這,相信您忽然想到了什麽,有木有一種朋友圈海外代購的即視感?

一言以蔽之,自營模式似乎更符合跨境電商的定義,您眼里曾經以為的跨境電商可並非一個單一的代購模式那麽簡單。

即使稅率增加,跨境電商仍具備自身優勢

被霧霾籠罩的帝都小夥伴都歡欣期待“等風來”,但對於一般貿易和傳統海外代購來說,關於稅率增加的風聞,盡管被證實是烏龍,但似乎並不是他們想看到的。

查看相關報道可以發現,近年來關於行郵稅,海關總署做了兩次關鍵的調整,一次是2010年,海關新規中規定將行郵稅的免稅額從500元降低到了50元,海淘成本增加的概率大大提升;另一次則是在2012年,包括洗面奶在內的清潔、護理類化妝品按照50%的稅率征收。兩次調整,行郵稅都有上升的趨勢。根據此前經濟參考報的消息,有關部門正在醞釀調高跨境電商企業進口環節適用的行郵稅稅率,但整體稅率依然會低於一般貿易稅率水平。

目前國內跨境電商的集貨模式主要有海外直郵、集貨直郵和保稅三種模式。其中保稅模式是商家通過大數據分析提前將熱賣商品屯放在國內的保稅區,消費者下單之後,直接從保稅區發貨,一方面節省商家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物流速度幾乎與國內訂單無異。相比前兩種模式而言,保稅模式目前來看是最為適合跨境電商發展的集貨模式,也是國內電商平臺選用的主要模式。

再看跨境電商,在商品進口方面就比一般貿易省去很多環節;在稅額方面,對於特殊商品,一般貿易需要征收進口關稅、增值稅、消費稅等,而跨境電商很多都采取此前提到的保稅模式,在稅率方面更低。所以說,未來即使稅率增加,跨境電商也比一般貿易劃算。

結語:稅率上漲自然會撩動更多行業商家和消費者的心弦,不過那句知名的西諺——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倒是很應景的。對跨境電商來講,不要去過多在意稅率的副作用,做好自己的服務、保證商品的質量才是正經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7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