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張圖看清美元的歷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563

自7月以來,貿易加權美元指數上漲超過7%,創下2009年以來新高。但高盛分析師Noah Weisberger在報告中指出,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下,美元指數的上漲仍然是十分溫和的,尤其是相較於1978-1985年和1995.07-2002.02的兩輪升值周期。

他還整理了美元的歷史大事記,供投資者參考:

20141218_USD

(圖片點擊放大:貿易加權美元指數實際聯邦基金利率

1792-1934年:美國采用金本位或者金銀複本位制(除了南北戰爭期間短暫地使用了不兌現紙幣)。

1929-1939年:部分國家放棄了金本位,造成本幣大幅貶值,也即所謂的“以鄰為壑”的做法。

1934-1944年:美元仍然盯住黃金,但是對內美元不可兌換黃金。

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進一步限制了黃金的角色,美元盯住黃金,而其他國家貨幣以可調整的匯率盯住美元。

1971年:尼克松政府結束了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因為相較於有限的黃金儲備,大量的美元使得金匯兌平價難以維系。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6年:美元進入浮動匯率時代,本質上成為不兌現紙幣。

1978-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伊斯蘭革命運動)。

1977-1979年: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削弱了美元價值;1979年的頭九個月,平均核心CPI高達9.4%,致使美聯儲采取強硬的抗通脹政策。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抗通脹政策和大規模的財政赤字導致美元升值。美國工業艱難地與它國競爭,美國貿易逆差擴大,拉美出現債務危機。

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美元相對於日元和德國馬克大幅貶值。

1987年:“盧浮宮協議”。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意大利七國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巴黎盧浮宮達成協議,采取聯合措施阻止美元貶值。

九十年代初:經濟衰退,利率降,美元貶。

1994年:隨著經濟複蘇,美聯儲意外進入加息周期。墨西哥比索急劇貶值, 觸發經濟危機。

1997年:泰銖放棄盯緊美元,亞洲金融危機隨即發生。

1998年:俄羅斯貶值盧布,該國債務違約。

九十年代中後期:在經濟穩固增長和通脹穩定的背景下,美元升值。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美國經濟陷入衰退

2001年:911恐怖襲擊增加美國整體的不確定性,美聯儲下調利率刺激經濟增長。

2001-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阿根廷比索放棄盯住美元。

2004-2006年: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抑制通貨膨脹。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帶領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和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步入超級寬松貨幣政策的時代,避險資金推動美元升值。

2010年:歐債危機爆發。

2011年:標普下調美國主權債務評級;然而,流入的避險資金仍然在隨後的幾個月里刺激美元上漲。

2014年下半年:在經濟增長前景優於其他主要經濟體以及貨幣政策分化的背景下,美元開始升值。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