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真的看到油價的底了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0895.html
巴菲特真的看到油價的底了嗎
新浪財經 2016-01-19 11:07:00
說起來,雖然巴菲特在石油投資上有著一再誤判的記錄,但是當這位傳奇投資人增加押在菲利普66身上的賭註時,還是有許多分析師跟著喊出了油價已經見底的結論——巴老總不可能每次都是錯的吧……
說起來,雖然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石油投資上有著一再誤判的記錄,但是當這位傳奇投資人增加押在菲利普66身上的賭註時,還是有許多分析師跟著喊出了油價已經見底的結論——巴老總不可能每次都是錯的吧……
Oilprice.com刊文介紹說,本月,巴菲特的伯克希爾斥資3億9000萬美元,買進了510萬股菲利普66的股票,使得他們從持股增加到6568萬股,總價值約52億1000萬美元。
自從油價下跌到每桶80美元時,專家們的“見底”之聲就不絕於耳。現在,油價都跌破了30美元,見底的聲音當然更不會停下。關鍵在於,當素來以敢於逆勢而動的巴菲特也毅然出手時,判斷見底者自然底氣陡增。
毋庸贅言,巴菲特受著太多人的關註,甚至因此,他的一個舉動就可能造成和改變趨勢,但實話實說,他在石油投資方面的表現記錄確實不怎麽體面。
他開始投資康菲的股票(菲利普66的前母公司,2012年拆分)是在2007年到2009年,當時股價和油價都在峰值。
在2009年晚些時候,油價跌到低位時,他售出了自己持有股份的44%,其余的部分斷斷續續,直到2013年全部賣光。後來,他也承認了自己是在一個錯誤的時機大量吃進了那些股票,這讓他虧損了不少。
他的另外一個石油大錯是犯在了埃克森美孚身上。在放棄了對康菲的希望之後,伯克希爾大舉進軍埃克森美孚,但買進的時機恰恰是2013年油價接近高峰的時候。當年第三季度,報價86美元至95美元區間時,買進停止。這些股票他是2014年第四季度賣出的,當時的報價在86美元到92美元之間。換言之,這筆交易至多只是不賠不賺,而對巴菲特而言也算是個恥辱了。
這兩次重大行動都無功而返,應該說,石油十有八九就不是巴菲特的菜。
那麽,巴菲特這第三次行動是否會得到好運眷顧呢?可能性當然是有的。事實上,許多人都相信巴菲特不會將同樣的錯誤犯下三次。
前兩次的買進都有些頭腦發熱,而這次買進時的價位要低不少。巴菲特是等到股價下跌至某一特定水平時才入場的,顯然是在賭油價某天會見底。
畢竟,逆勢而行正是巴菲特的信條之一。當其他人都感到恐懼,你就是時候貪婪了。
關鍵是,巴菲特是一位長期投資者,因此這第三次石油豪賭,他真正的信心其實是來自他對未來十年油價的判斷,而不是對明天油價的預測。如果你想跟著巴菲特去買,那你也必須著眼於長期。他是一個有耐心的投資者,他投資菲利普66不見得意味著他相信油價短期內會反彈。
總之,最好不要指望這一投資能夠收到什麽短期效益,相反倒該做好劇烈波動的準備。
編輯:顧蓓蓓
科學家首次探測到引力波 通過它我們可以看到什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8979.html
科學家首次探測到引力波 通過它我們可以看到什麽?
一財網 一財網綜合 2016-02-12 10:43:00
美國科研人員11日宣布,他們利用激光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於去年9月首次探測到引力波,證實了愛因斯坦100年前所做的預測,同為黑洞專家的英國天文物理學大師霍金表示,他相信這是科學史上重要的一刻。
美國科研人員11日宣布,他們利用激光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於去年9月首次探測到引力波,證實了愛因斯坦100年前所做的預測,同為黑洞專家的英國天文物理學大師霍金表示,他相信這是科學史上重要的一刻。
霍金(Stephen Hawking)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表示:“引力波提供看待宇宙的嶄新方式,發現它們的能力,有可能使天文學起革命性的變化。這項發現是首度發現黑洞的二元系統,是首度觀察到黑洞融合。”
“除了檢驗(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我們可以期待透過宇宙史看到黑洞。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宇宙大爆炸時期初期宇宙的遺跡、看到其一些最大的能量”,霍金說。
研究人員宣布,當兩個黑洞於約13億年前碰撞,兩個巨大質量結合所傳送出的擾動,於2015年9月14日抵達地球,被地球上的精密儀器偵測到。
資助這項研究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負責人柯多瓦(France Cordova)表示,“如同伽利略首度把他的望眼鏡指向天空,這項對天空的新觀測,將會加深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引發超乎預料的發現。”
這個現象由兩個設在美國的地下探測裝置觀測到,此裝置主要用來偵測引力波的微小震動,這項觀測計劃的名稱是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簡稱LIGO。
科學家花費數個月時間驗證數據並通過審查程序,才宣布這個訊息,標誌著全球各地研究團隊數十年努力的最高潮。
柯多瓦說:“LIGO迎來天體物理學全新領域的誕生。”
愛因斯坦1916年左右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引力波理論,認為聚集成團的物質或能量的形狀或速度突然改變時,會改變附近的時空狀態,效應就像漣漪以光速在宇宙傳播。
引力波以光速傳遞,無法加以阻擋或阻撓。由於引力波產生的時空扭曲非常微小,在此之前科學家從未成功觀測到。
過去數十年來許多跨國科學團隊都致力於找尋引力波存在證據,但引力波對於附近時空的沖擊因距離地球太遠,弱不可見,加深觀測的難度。以地球和4.3光年之外的半人馬座α為例,被引力波扭曲的太空可能只有一根頭發般的變化。
“逼格”很高的引力波究竟是個什麽鬼?
引力波示意圖
引力波就像時空結構中的漣漪,如果把空間想象成一塊巨大的橡膠膜,那些有質量的物體就會讓橡膠膜彎曲,就像我們站在蹦床上時引起床墊變形一樣。質量越大,空間被彎曲得越厲害。
比如地球圍繞太陽轉動的原因就是因為太陽非常重,導致太陽周圍空間出現巨大變形,如果試圖在巨大的變形周圍以直線運動,你會發現其實是在沿著一個圓運動,這就是軌道運轉。並沒有實際的力拉著行星運轉,僅僅是因為空間的彎曲。
只要有質量的物體加速,改變了空間形狀,引力波就產生了,你可以想象湖面的漣漪。當高密度、大質量的物體在宇宙里加速——比如黑洞或者中子星——它們會在時空的墊子上泛起漣漪。這些波紋攜帶著大質量物體的引力輻射,在廣闊的宇宙中傳播。激光幹涉引力波觀測站的存在就是為了捕捉這種微弱的波動。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論文,革新了自牛頓以來的引力觀和時空觀,創造性地論證了引力的本質是時空幾何在物質影響下的彎曲。1916年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的框架內,又發表論文論證了引力的作用以波動的形式傳播。
發現引力波意味著什麽?
引力波的發現意義重大,從科學意義上看,引力波可以直接與宇宙大爆炸連接。廣義相對論中預言的引力波也可以產生於宇宙大爆炸中,這就是說大爆炸之初的引力波在137億年後的今天仍然可以探測到。一旦我們發現了宇宙大爆炸時期的引力波,就可以揭開宇宙的各種謎團,甚至了解宇宙的開端和運行機制。因此也有這樣的說法,如果引力波的發現被確定,那麽幾乎可以肯定會入選諾貝爾獎。1993年的諾貝爾獎就是授予了間接發現引力波存在的科學家,當時兩位科學家泰勒和赫爾斯對脈沖星雙星系統PSR1913+16進行研究,發現其系統內有兩顆中子星,它們快速圍繞對方公轉,最終發現了引力波間接證據。
一旦我們發現了宇宙大爆炸時期的引力波,就可以揭開宇宙的各種謎團,甚至了解宇宙的開端和運行機制
2014年3月,BICEP2望遠鏡科學家稱發現了宇宙大爆炸時期產生的原初引力波,這個發現瞬間轟動了世界,科學家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探測到B模偏振,認為這是原初引力波的證據。這個發現不僅意味著我們探測到引力波,而且還發現大爆炸時期的引力波,更令人驚訝的是根據這個理論我們甚至可以推出平行宇宙的存在。不過,很快BICEP2望遠鏡的發現成果被否定,科學家驗證後發現是銀河系的塵埃對觀測形成幹擾,這個發現是錯誤。
由此也可以看出,引力波對於現代天文學而言是多麽重要,一旦發現引力波直接證據,我們就能夠通過這個途徑觀測並研究它,進而揭開宇宙深層奧秘。
引力波科學的發展歷史
在過去的六十年里,有許多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為證明引力波的存在做出了無數努力。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引力波存在的間接實驗證據——脈沖雙星PSR1913+16。1974年,美國物理學家家泰勒(Joseph Taylor)和赫爾斯(Russell Hulse)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了由兩顆質量大致與太陽相當的中子星組成的相互旋繞的雙星系統。由於兩顆中子星的其中一顆是脈沖星,利用它的精確的周期性射電脈沖信號,我們可以無比精準地知道兩顆致密星體在繞其質心公轉時他們軌道的半長軸以及周期。根據廣義相對論,當兩個致密星體近距離彼此繞旋時,該體系會產生引力輻射。輻射出的引力波帶走能量,所以系統總能量會越來越少,軌道半徑和周期也會變短。
泰勒和他的同行在之後的30年時間里面對PSR1913+16做了持續觀測,觀測結果精確地按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那樣:周期變化率為每年減少76.5微秒,半長軸每年縮短3.5米。廣義相對論甚至還可以預言這個雙星系統將在3億年後合並。 這是人類第一次得到引力波存在的間接證據,是對廣義相對論引力理論的一項重要驗證。泰勒和赫爾斯因此榮獲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3:PSR1913+16轉動周期累積移動觀測值與廣義相對論預言值的比較。
圖中藍色曲線為廣義相對論的預測值,紅點為觀測值。兩者誤差小於0.2%,此發現給引力波科學註入了一針強心劑。
在實驗方面,第一個對直接探測引力波作偉大嘗試的人是韋伯(Joseph Weber)。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他第一個充滿遠見地認識到,探測引力波並不是沒有可能。從1957年到1959年,韋伯全身心投入在引力波探測方案的設計中。最終,韋伯選擇了一根長2米,直徑0.5米,重約1噸的圓柱形鋁棒,其側面指向引力波到來的方向。該類型探測器,被業內稱為共振棒探測器(如下圖):
圖4:韋伯和他設計的共振棒探測器。
引力波驅動鋁棒兩端振動,從而擠壓表面的晶片,產生可測的電壓。圖片來自:馬里蘭大學。當引力波到來時,會交錯擠壓和拉伸鋁棒兩端,當引力波頻率和鋁棒設計頻率一致時,鋁棒會發生共振。貼在鋁棒表面的晶片會產生相應的電壓信號。共振棒探測器有很明顯的局限性,比如它的共振頻率是確定的,雖然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共振棒的長度來調整共振頻率。但是對於同一個探測器,只能探測其對應頻率的引力波信號,如果引力波信號的頻率不一致,那該探測器就無能為力。
此外,共振棒探測器還有一個嚴重的局限性:引力波會產生時空畸變,探測器做的越長,引力波在該長度上的作用產生的變化量越大。韋伯的共振幫探測器只有2米,強度為10 -21的引力波在這個長度上的應變量(2×10 -21米)實在太小,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物理學家來說,探測如此之小的長度變化是幾乎不可能的。雖然共振棒探測器沒能最後找到引力波,但是韋伯開創了引力波實驗科學的先河,在他之後,很多年輕且富有才華的物理學家投身於引力波實驗科學中。
(綜合中國網、澎湃新聞網、cnbeta網站、觀察者網)
編輯:羅懿
生技天王再出發 看到什麼機會? 大咖動向》身價上百億的趙宇天 選在台灣二度創業
2016-02-29 TWM
他是台灣在美國製藥業賺到最多錢的人,經營心法卻和別人完全不同,別人搶快,搶高利潤,他卻寧願挑小市場,不怕比別人更晚推出產品。做一步就想未來十步,讓他避開風險,挖到金礦!
生技夢人人會做,但誰真能撐到最後,挖到生技產業的金礦?
華生藥廠創辦人趙宇天,是台灣在美國製藥業事業最成功的代表人物。他創立的華生藥廠,是全美第三大學名藥(指過了專利期後,其他藥廠可以生產同樣成分的藥,與原廠競爭)廠。華生藥廠更名為Allergan後,二○一五年七月,宣布將學名藥部門賣給以色列Teva藥廠,金額高達四○五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兆三五四七億元)。購併前,這家公司股價一度衝上每股三三一美元(約新台幣一萬一千元)的高價。
趙宇天是隱身在這宗交易案後的大股東,○七年,他從華生藥廠執行長退休時,根據美國證期局公布的文件,當時趙宇天名下擁有華生五.一%股份。華生藥廠在他退休後,開始大舉購併,市值成長三十多倍。
他退休後在台灣創立泰福生技(F-泰福),這家公司一五年八月才上興櫃,一六年一月底,公司的市值已經高達三七六億元,在此次「台灣生技一百大」調查中,排名台灣生技產業市值第四名。
求學時,牌技優異對手出一招 就知接下來的變化「以前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誰說不能前人種樹,前人乘涼?」趙宇天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說。他把公司交出去的時候,就已預料到公司接下來的發展,華生後來的成長,他也是獲益者。
他今年七十歲,名利雙收。過去,台灣在美國生技產業創業最成功的四個人,被稱為四大天王,分別是趙宇天、潤惠生技創辦人許照惠、安成藥業創辦人陳志明、益邦生技創辦人許中強。趙宇天靠做學名藥起家,公司市值卻遠超過其他人。
「他的產品範圍很大,九○年代末期,我還在Andrx公司時,有一次和趙董吃飯,他說,我們做的是飛彈,他做的是子彈。」陳志明說,「很多子彈加起來也不得了!」去年,趙宇天以泰福總經理的身分,重新出現在生技業舞台上,「這是我的第二次創業。」趙宇天說。趙宇天是台北醫學院(現為台北醫學大學,以下簡稱北醫)藥學系第四屆畢業的校友,他出身製藥世家,他的舅舅在上海創辦新亞藥廠,「那是中國第一家西藥廠。」他的同學、骨科醫療器材廠傑奎科技董事長劉宏志觀察。趙宇天的父母在台灣創辦新生藥廠,「我從小是在藥廠長大的。」趙宇天說。
大學時代,趙宇天很愛玩,劉宏志最記得的故事是,當時台大藥學系和北醫藥學系都是同一批老師,「每次考試,都是台大比北醫早一個星期考。」他回憶,連考題都一樣。每次考試前一晚,他和趙宇天都玩紙牌二十一點,打到晚上十點,再讀考古題。
趙宇天打牌的風格,就看得出他後來的經營風格,「他算牌算得很精。」劉宏志說,當對手打出一張牌,趙宇天就能算出接下來幾步的變化,甚至對手出到第三張牌,他就能攤牌比勝負。他們還曾聯手搭檔,拿下大專橋牌聯賽第二名。
「我受我母親的影響很大。」趙宇天回憶,他的母親對財務規畫十分注重,「摳錢摳得好、摳得精就是省錢;但是錢的運用方法,該用的時候就用。」他認為,遇到機會來了,只要算清風險,就別怕改變,緊緊抓住機會。
北醫畢業之後,他到美國普渡大學攻讀藥學博士學位,之後進入美國G. D. Searle藥廠擔任研究員。
初創業,挑難的做避開與大廠競爭 用技術換利潤一九八四年美國通過一條《藥物競價及專利權法案》,美國即將放寬專利權保護,新的學名藥市場將出現。他看到大機會,決定離開工作十年的藥廠,自行創業,成立華生藥廠。為了籌措資金,趙宇天還曾回台向同學朋友募款,「這筆錢,他募了好久。」劉宏志回憶,劉宏志請當醫師的父親投資趙宇天五萬美元,二十年後,這筆錢的報酬率竟達到四百倍!
剛開始趙宇天在美國製藥界站穩腳步,靠的是製藥的基本功。「華生藥廠總是選擇那些市場不到三千萬美元、又難做的藥品,避開市場一億美元以上的大藥,不與大藥廠直接競爭。」美國媒體分析,趙宇天的策略是,選擇小但利潤高、難做的藥,用製程技術換利潤。
「一步一步來,不能貪!」趙宇天說。聽起來是老到掉渣的價值觀,卻是他贏到最後的關鍵。
「美國八○年代曾經發生過非常重大的藥廠醜聞,藥廠竄改實驗數據,賄賂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官員,那些藥廠都被處罰,甚至因此關門,但華生藥廠都安全通過FDA的檢查。」陳志明觀察。最經典的案例是,一九八九年,美國Bolar學名藥藥廠爆發賄賂FDA官員事件,這家藥廠不但所有藥品上市許可被取消,罰款一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億三千萬元),負責人還坐牢。
這家藥廠後來掙扎重生,九五年被趙宇天以六億美元買下。兩家藥廠的技術結合,讓華生藥廠產品增為八十項,營收從九四年八千七百萬美元,暴增為一億五千三百萬美元。
「他對市場有很敏銳的嗅覺,知道自己的公司缺什麼。」他的好朋友、北醫校長閻雲觀察。後期華生靠購併不斷擴大市場版圖,閻雲舉例,趙宇天向其他藥廠取得避孕藥技術後,把避孕藥從口服改為貼片,省下吃藥的麻煩,「非常成功。」閻雲說。
「他是那種做一步,看到第十步的人。」泰福財務總監吳怡靜說。她舉例,有一次美國FDA修改法規,可以讓藥品縮短上市時程,趙宇天不是馬上改變作法,而是找公司主管長時間開會,不先問機會。「所有風險全考慮一遍,看看我們能不能承受。」如果評估認為值得做,趙宇天也有可能把生產、研究、臨床試驗計畫全都推翻。吳怡靜分析,在其他公司只要做一次的財務計畫,在泰福可能要做四、五份,按照各種可能狀況,試驗設備和資源要如何調度、調整,全都考慮進去。
○七年,他卻在事業高峰選擇退休,「那時候,我考慮了一段時間,」趙宇天回憶,當時,華生藥廠已經是一家年營收二十八億美元、七千多名員工的大公司,「公司大的時候,挑戰就不一樣,都在處理人和財務工程的問題,再玩下去,都是這些事。我還是對創業有興趣。」他說。
高峰時,急流勇退找接班人 先看他是否有誠信當時,美國學名藥廠也開始進入國際化競爭階段,「現在美國學名藥公司,都是冰島、以色列公司的天下。」一位製藥業主管觀察,學名藥的競爭愈來愈激烈,購併、整合勢不可擋。趙宇天交棒後,華生藥廠啟動一連串購併計畫。
趙宇天當年找接班人時,人選就觀察了十年,「我會找一些與Business(公事)無關的場合。」趙宇天說,和對方吃飯、聊天,「看看這個人是不是做事的人,還是玩錢的人,他對旁人、部屬,有沒有誠信,他的團隊的人怎麼看他?」他的接班人,原本是競爭對手Barr藥廠的營運長,學的又是法律,趙宇天卻挖角他來接班。
既然退休,為何又再次創業?
一○年,歐巴馬的健保改革,讓趙宇天再次看到一個大機會。趙宇天解釋,「美國平價醫療法案(俗稱歐巴馬健保法案)中有一條,開放藥廠製造生物相似藥。」「這與我一九八四年創立華生,是一樣的機會。」趙宇天說。這一次,美國政府開放生物相似藥,意思是,只要有人能找出方法,做出成分極為近似的大分子藥,即使藥的成分不是百分之百相同,只要成分極近似,美國政府就會承認這種藥的療效。「生物相似藥做完一期試驗,經FDA批准,就能直接做三期臨床。」趙宇天說。
趙宇天對生物相似藥的前景十分看好,○九年,他開始籌備成立泰福;一三年,公司正式在台灣成立,他把研發放在台灣,製造放在美國,將新的生物技術引進台灣。投資明生生醫,也是為生產蛋白質藥做準備。
外界卻對泰福在生物相似藥的發展策略有不同看法。一位生技產業分析師就指出,在生物相似藥市場上,最先開發出產品的公司,不但能分到最高的利潤,還能獨賣一段時間;但泰福現在開發中的產品,已經有其他藥廠搶先開發出來,「後進者要面對非常激烈的價格競爭。」他質疑。
趙宇天卻不這麼認為,「這是歷史重演。」趙宇天說,一九八○年代,他就曾在學名藥市場經歷同樣的挑戰,「當時,大藥廠都跨進學名藥市場,卻只有五分鐘熱度。」趙宇天說,因為大藥廠對獲利的要求高,價格下滑,反而會逼使大藥廠退出市場。「競爭者也有小藥廠,但製藥業的研發成本高,小藥廠不見得有足夠的資金。」趙宇天說,與小藥廠競爭,比的是誰資金雄厚與產品發展能力。
趙宇天在美國三十年不敗,靠的是他的「第二名哲學」,「他不搶第一,也不搶最大的市場份額。」吳怡靜觀察。
再創業,看見趨勢不求高獲利、資金足 成大優勢「求勝,要先練內功。」趙宇天說,現在,他專心調整公司的生產成本、技術和團隊,「我們是下圍棋,不是下象棋。」趙宇天說,「territory(指市場),要一點一點占下來,不是跳上去,然後人家把你打下來。」「為什麼美國政府一○年修法,第一個生物相似藥一五年才推出來?」他說,因為美國政府也在摸索如何管理,先推出的藥廠可能會付出更高的成本,「但如果美國政府後來說不需要做這些事,那不是走冤枉路嗎?」他的策略是,先培養公司控制成本的能力、製程的能力、建立團隊,這些才是公司經營的根本,再一步步往上游走。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大力支持趙宇天的策略,在泰福,趙宇天擔任總經理,董事長由潤泰集團派代表出任;股份結構上,他本人也只占小股,「他(指尹衍樑)是四四%,我和我的家人持股二二%。」趙宇天說。
但,真正讓他再次創業的動力,卻是來自十七年前,他回台北醫學院的一次演講。劉宏志回憶,當年他替母校向老同學募款,因為這次捐款,趙宇天特地回到北醫演講,儀式快結束時,當時趙宇天並沒發現自己身體有異狀,但趙宇天的太太卻問劉宏志,「能不能幫Allen(趙宇天的英文名字)安排照個胃鏡?」北醫安排最好的醫生幫他做檢查,檢查結果發現趙宇天得了胃癌。「我當時非常震驚,那是擴散非常快的一種癌。」趙宇天說,「如果前一年照胃鏡,無法發現;晚一年照胃鏡,恐怕已經太晚。
」若不是這場演講,他的人生可能會大大轉彎。康復後,他自問,「老天沒有要我離開人世,我是應該趕快退休?還是繼續工作?」現在趙宇天仍然天天工作,「他是會半夜二、三點發電子郵件的人。」吳怡靜說。即使身價上百億,但每次到餐館吃飯,吃不完的菜一定打包;趙宇天每月初都會定下清楚的計畫,按照計畫執行,採訪時,約好九點進行,他一分鐘都沒有耽擱。
「我想讓癌症藥物變便宜!」他說,想再一次掀起藥價革命,這才是他七十歲再次創業想完成的夢想。
撰文 / 林宏達
Facebook 使用人工智能幫助盲人「看到」圖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07/155065.shtml
導讀 : 不過從我自身作為一個盲人用戶來說,能夠知道照片的場景已經讓我的滿意度從零提升到了 50 %,這可是一個巨大的跨越。
視力障礙用戶也有使用社交網絡的需求,他們雖然能夠通過讀屏軟件獲得文字信息,但是卻看不到朋友們貼的圖片,Facebook 的自動替代文本功能將幫助他們感受圖片之美。
Facebook 如今已經開始使用人工智能為信息流中的圖片自動生成標題,以幫助那些視力障礙人士「看到」圖片內容。
這個功能被稱作自動替代文本,當它與文本-語音引擎相互配合的時候就可以為使用 Facebook 的盲人們帶去不一樣的體驗。該功能基於深層神經網絡技術,系統可以識別出照片里的特定對象,從車到船,從冰淇淋到比薩餅都可以一一分辨。除了辨別照片中的物品之外,它還能找出照片中人的面部特征,比如說微笑上翹的嘴角、大胡子以及戴眼鏡。在這些微觀識別的基礎上,該功能還能夠判斷出圖片中一般意義上的大背景,確定照片中是否包含了陽光、海浪或者雪景。當一張圖片被完全識別出來之後,文本語言引擎就會大聲地為盲人用戶讀出圖片上的內容。
Facebook 一位名為 Matt King 的員工在去年秋天就向我介紹這一產品原型。 King 今年 49 歲,自己就是一位盲人,雖然他也坦承這一服務遠非完美,但是卻已經能夠明顯改善視力障礙人士的使用體驗。這話著實不錯, King 向這個系統展示了一張他的朋友騎行歐洲的照片, Facebook 的人工智能描述出了這張照片顯示的是戶外場景,包括了草地、綠樹與雲朵,附近還有一片水域。如果在以前這張照片出現在 King 的信息流中,他能夠知道的僅僅是朋友剛剛發布了一張新照片。
「我夢想著這個人工智能系統除了描述照片所處場景之外,還能告訴我照片里包括了 Christoph 和他的自行車,」 King 希望能夠不斷改進這一系統,「不過從我自身作為一個盲人用戶來說,能夠知道照片的場景已經讓我的滿意度從零提升到了 50 %,這可是一個巨大的跨越。」
就像 King 所說的那樣,該系統並不總是能夠描述得準確無誤,並且它現在還不能根據照片內容生成一個完整有邏輯的句子。但是路要一步步走,這些功能在將來都會得到完善,已經有其他公司使用了深層神經網絡為視力殘障人士服務,且走得更遠。這一功能雖然並不完善,但是推出它已經是意義重大。而 Facebook 也表示,在該語音讀圖功能上線後,已經有超過5萬人通過文本語言引擎使用了該服務。
文章來源:Wired,TECH2IPO / 創見 陳錚 編譯,首發於創見科技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創見科技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文出處。
美國人數學有多差:飛機上看到鄰座教授算數學題以為是恐怖分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691.html
美國一位常春藤名校的教授在飛機上演算數學等式,卻被鄰座的乘客當成恐怖分子並向空乘報告,導致了航班延誤。
賓夕法尼亞大學這位名叫圭多•門齊奧的經濟學教授回憶說,上周四他搭乘從賓州費城飛往紐約州錫拉丘茲的航班,飛機已經開始滑行,只見他鄰座的女乘客向空乘遞了一張條子,然後飛機很快滑回了登機口。
這趟航班屬於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該公司發言人凱西•諾頓表示,那名婦女先是向空乘報告說她感到不舒服,想下飛機,於是飛機回到了登機口。但一下飛機,她就改口說,她對鄰座的門齊奧教授的舉動感到懷疑。很快,一名航空安保人員被喚來處理此事。
門齊奧說,接下來他被機長和那名安保人員反複盤問。
“我以為他們問我是想得到關於她得什麽病的線索呢。”門齊奧說,“哪知道他們說,那位女乘客認為我是一名恐怖分子,因為我在本子上寫一些奇怪的東西。”事實上,他在算一個微分方程式。
門齊奧和他當時在演算的數學題
諾頓表示,門齊奧沒有被請下飛機,而是離開座位,去了登機橋上接受問詢,“關於她(女乘客)關切的問題,當然(門齊奧和安保人員之間)有過一番對話。任何時候只要乘客有所關切,我們一定會進行檢視,以確保航班100%安全、適合飛行。”
最後,門齊奧回到飛機上,但航班已延誤約兩小時。而那名女乘客選擇換坐一趟晚一點的航班。
吳曉波:我看到了一些原本看不到的東西 | 兩周年報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09/155696.shtml
吳曉波:我看到了一些原本看不到的東西 | 兩周年報告
吳曉波
2016-05-09 15:47
你只要敢於把自己搓成一根針,就有機會去捅破某一片混沌的天。
黑馬說:
兩年里,吳老師為《吳曉波頻道》寫了 100 篇專欄,錄制了 200 期視頻,而他的靈感竟然源自於 ……
文/吳曉波
有時候,我常常想起安藤忠雄在他的書里描寫過的一個情景。
1980年,年輕的建築師安藤忠雄在東京街頭遇到一位前輩,安藤向他請教成功的秘訣,前輩說,“你要加倍使出全部的力量往前沖。不要回頭。如此一來,你將可以看到原本看不到的東西。”
在過去的兩年里,我和我的巴九靈小夥伴們就是這麽幹的。新世界是一條惡龍,你騎上去了,就別指望還有下來的機會,你必須使出全部的力量往前沖。
然後,你會發現速度本身會構成一種新的力量,如達·芬奇在筆記中所描述的,“力在強烈的運動中產生,力越大,消耗得越快,猛烈地排除一切障礙。”
然後,我真的看到了一些原本看不到的東西。
我看到,新世界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麽混沌,它只是在失控中重構,以新的價值鏈接方式聚合。 吳曉波頻道是一個典型的財經內容供應者,過去的兩年里,我寫作了兩百篇專欄,錄制了一百多集視頻,巴九靈同學創作了更多的、輕松得多的內容,它們構成了公號的核心能力。目前的168萬訂閱戶都是被內容吸引而來的,他們的留存或離去,都與內容有關;
我看到,內容創業的時代真的到來了。 在這里,要麽專業至上,要麽形式驚艷,唯有偏執狂和極致主義者才能生存;
我看到,自媒體內容既與專業有關,更需要一種態度, 沒有立場和價值觀的聚集是烏合之眾。我們是全國的數百萬自媒體里第一個明確地提出“反屌絲”主張的,它讓我們飽受爭議,卻也尋到了一塊窄小的安身立命之地;
我看到,在自媒體的生態里,內容替代流量分發,開始產生傳播增值效應, 文本在非線性的傳播過程中,自動產生流量,而流量本身又可以通過電商的方式變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支付、互動讓渠道徹底的扁平化,優質內容的價值被放大,從而具備了自我爆發的能力;
我看到,中產階層的崛起是一個巨大的風口,面對這個新興的理性市場,討好沒有必要,迎合自尋死路,堅持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可能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活著的辦法”;
我看到,自媒體讓大眾失去意義,小眾成為新的流行文化, 社交中心被不斷細分,因而呈現為去中心化,所謂的“消費者主權”,在這樣的環境中才是真實的;
我看到,工匠精神已經回歸,它與互聯網思維互為刺激,構成為一種全新的時代氣質和新物種,好內容、好產品、好形式決定一個自媒體的生死,在這個意義上,產品經理將統治世界;
我看到,人格化、非標品將替代傳統的標準化制造,成為後市場經濟時代的主流能力,人是有溫度的、有缺陷的、有情緒的,因此它是可以被感知和親近的,在人的面前,一切堅硬的都將煙消雲散;
我看到,人大於一切的組織,幾乎所有的創新俱來自於草根和邊緣,大型企業機構的創新反應能力喪失殆盡,或者說,人真正地成為了一切資源配置的核心,自媒體創業就是一場個人主義的狂歡;
我看到,小而美的創新能夠爆發出令人窒息的穿透力, 你只要敢於把自己搓成一根針,就有機會去捅破某一片混沌的天;
我看到,自媒體是產生優質社群的最佳模式。 吳曉波頻道現有81個城市書友會,2015年舉辦了2000多場次的線下活動,人因價值認同而互相找到,細分化的圈層將再造信任關系和社交氛圍;
我看到, 共享與求援是自媒體社群的新特征, 這個世界上總有幾個人可以幫助你實現夢想,它也許是在咖啡館里設一個書架,也許是眾籌翻譯出版新的《國富論》,鏈接其實不需要太大的成本,只要有好奇心和一個溫暖的理由;
我看到, 小步快跑、試錯叠代,這一互聯網邏輯是所有自媒體進步的一貫路徑, 在過去的兩年里,我們犯下了許多的錯誤,也有過無數次的沮喪,不過,大數據分析和百萬訂戶教會了我們更多,我們必須跑得更快和更堅決一點,新的東西自己就會冒出來;
我看到,沒有一家自媒體的成功是可以被全面複制的, 不會有第二家羅輯思維,不會有第二個papi醬,也不會有另外一個吳曉波頻道。試驗性是最稀缺的能力,敢於試驗以及持續試驗,決定了一家自媒體的存在價值。
兩年以來,吳曉波頻道的成長站在了兩個大的風口上,一是內容創業,一是中產崛起。 它們正在重構中國商業文化的利基和邏輯,自媒體只是其中一股小小、但卻非常耀眼的力量。
兩年以來,我和我的很多舊世界的朋友一起來到了新世界,我們面對莫測,心懷恐懼,視之為職業生涯的“最後一戰”。我們發現,互聯網帶來的工具革命,既讓很多原有的能力喪失,同時也讓另一些能力被放大,專業、勤勉和敢於破壞的勇氣,是新舊世界的普世規則。
一個人在不同的高度,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你先看見草地,接著看見山丘,然後看見山丘後的河流,再飛高,遠方的高山背後,可能是沙漠或大海。
我們看到的也許是真相,也許是幻象,也許每一個十字路口的選擇都意味著另外一些可能性的失去,也許速度創造了奇跡,同時也掩蓋了危機。
我們還要跑得更快。請祝福我們。如果可能,一起同行。
[本文作者吳曉波,轉自吳曉波頻道(ID:wuxiaobopd)。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圖庫。]
內容創業
社群
贊(...)
分享到:
非洲大旱災糧食短缺與浪費並存 中企看到機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2919.html
南部非洲遭遇30年來最嚴重旱災,糧食嚴重短缺,亟需糧食援助。
中國幫助非洲緩解糧食危機促進中非農業合作不僅有國家層面的援助,更有像江蘇牧羊這樣的民營制造裝備企業在幫助非洲國家減少糧食浪費、鞏固糧食安全的同時,還在非洲開拓了商機。
“非洲目前的糧食安全狀況是,糧食浪費與糧食緊缺同時存在。”江蘇牧羊集團中東非洲區總經理李向東23日在江蘇南部非洲投資與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
李向東介紹,非洲的糧食浪費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自然收獲季節受自然條件大風大雨的影響,糧食收獲過程損失很大。另一方面,在糧食收儲過程中,受鼠害的影響非常大,糧食進口過程中從港口經中轉站到每個居民嘉里中間過程的浪費也非常嚴重。
“非洲糧食收儲浪費達15-30%。”李向東說,“這是非常龐大的數字。”
牧羊是一家來自中國江蘇省揚州的農業裝備制造企業,成立已有50年,由最初的小企業,目前已發展為做糧食運輸倉儲、飼料加工機械、養殖設備工程及自動化為一體化設備供應的企業。目前致力於打造從田間到餐桌全系統的解決方案。
非洲糧食供應存隱患
嚴重的旱情造成2015年南部非洲地區糧食大面積減產,該地區大約3200萬人面臨糧食安全威脅。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5月12日發布的最新報告稱,南部非洲遭遇30年來最為嚴重的幹旱,旱情已經持續兩年,去年厄爾尼諾現象加劇了旱災影響,導致糧食減產,引發糧食供應安全隱患。南部非洲地區大約3200萬人面臨糧食安全威脅。
報告稱,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間,南部非洲有約3200萬人面臨糧食安全威脅。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2005至2050年間,世界糧食產量需提高60%才能滿足全球需要。
李向東認為,非洲處於關鍵時期。非洲本身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巨大的發展和機會,特別是在糧食生產和安全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牧羊作為,糧食倉儲和加工設備主要提供者,可以為非洲糧食安全作出很大貢獻。
農業合作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約堡峰會上宣布的未來三年中非十大合作領域之一。
中非農業裝備制造合作機遇好
李向東認為,農業裝備制造業是涉及到非洲民生的話題,對中國企業有非常好的機遇和發展前景。總體上赴非合作投資機遇大於挑戰,但風險和挑戰主要體現在政治法律不健全以及匯率波動上。
中非發展基金董事長遲建新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非發展基金下一步發展的五大重點之一就是,有選擇地與有實力的中國農業生產及加工企業合作,支持非洲農業開發,支持由初級產品走向深加工的產業鏈延伸合作,增加當地農產品的附加值。
同時,在 G20框架下的農業合作也提上日程。應落實二十國集團對糧食安全與營養問題的各項承諾,今年中國作為主席國主辦的G20杭州峰會也將推動G20各國合作,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擴大農業投資,提高糧食產量。
你看到了papi醬們的紅,卻沒看到這些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01/157090.shtml
你看到了papi醬們的紅,卻沒看到這些坑
甄不多
2016-07-01 08:08
目前國內對內容創業過於追捧,根據二八原則,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內容創業者能夠存活。
口述丨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創始人)
采訪丨王根旺
整理丨甄不多
有人說,2016年是內容創業元年,它已被推至流量碎片化時代的新風口,成為資本市場新寵。
的確,在過去半年時間內,很多內容創業者收獲滿滿。 羅振宇跨年演說《時間的朋友》當晚門票及20年聯票上架不久便告售罄;馬東耗時5個月打造了估值近20億的“米未傳媒”;papi醬獲得1200萬投資,一次貼片廣告賣了2200萬元……
與此同時,一股內容創業熱潮襲來。許多內容創業者從微信起步,據不完全統計,自微信推出公眾號以來,以內容為主的自媒體有不少估值過億。
然而內容創業並不是做一個公號那麽簡單,日前科技自媒體作者南七道接受創業家 &i黑馬 專訪,講述了內容創業的那些陷阱。
在南七道看來,目前國內對內容創業過於追捧,根據二八原則,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內容創業者能夠存活下來。
當羅輯思維、一條、奇葩說、papi醬躥紅之後,一堆學步者湧現。南七道認為,這種邯鄲學步毫無意義。“創業者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比如徐滬生以前是《外灘畫報》總編輯,他創辦一條只是變了形式,把以前積累的經驗、資源和價值通過新的窗口和渠道釋放了出來,其他跟隨者是模仿不出來的。”
以下是南七道口述,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若想在內容創業上取得成功,團隊建設非常關鍵
傳統媒體的積澱與互聯網的玩法相結合,是內容創業成功的必要條件。
內容創業能成功的團隊基本由兩類人構成:一類人做過傳統媒體,另一類人做過互聯網。
譬如羅輯思維團隊里,羅振宇是央視出身,脫不花之前是做互聯網研究的; 一條團隊里,徐滬生是傳統媒體出身,他的搭檔則是做互聯網的;二更團隊里,丁豐有20年傳統媒體經驗,李明則是互聯網出身。
由此可以看到,凡是能是做成品牌的內容創業團隊里,必然既有傳統媒體積累又擁有互聯網意識。 但現在存在一個誤區:很多年輕人認為傳統媒體人不行了, 沒有價值了,於是叫嚷著要顛覆它,革命它。但現實完全不是這樣,現在只是玩法和接受資訊的渠道在變,而這並不代表著大家不需要好內容。
很多創業者認為只要自己年輕,懂90後和二次元,那自己就離成功不遠了。他們把內容創業這件事看得太簡單。任何一個創業項目都是系統性的,即使做內容也會涉及到選題、策劃、運營、推廣以及對用戶的洞察等等。
其實,內容創業只是看起來門檻很低,似乎由一兩個人用手機拍一下,寫一下就能做成,不像做APP,可能需要產品經理、設計師、程序員等。
事實上,如果創業者想把自己的內容做成品牌,必須要有優秀團隊做支撐。 即使是papi醬,好像她一個人在那里嘚吧就火了,但是她背後是有團隊的,而且她之前做過很多走紅的嘗試,也拍過其他類型的視頻,積累了很多經驗。而且,papi醬還是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研究生,真正的科班出身。
另外,團隊對於內容的持續生產也很重要,如果你沒有優秀的團隊,也許你能想到一兩個創意,但如果想持續輸出優秀的內容,這就很難。
流量陷阱
現在,很多人認為只要有流量就火了,就能變現了,其實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因為現在的傳播和以前的傳播非常不同。過去,評估傳播效果純粹靠數據來判斷,但現在不僅需要看數據,還要看觀眾對你的認可度以及情感的依賴度。
像羅輯思維、一條或者曉說的用戶,他們不僅具有忠誠度,甚至還有情感的依賴。羅輯思維有些書售價29999元,這太誇張了,書里面都是一些原畫的複印版,買回去有什麽用呢,還不如坐飛機去看原版,但還是有很多用戶買單,這就是因為確實有很多人認可羅振宇,對他有情感依賴。
“流量陷阱”指的是一些內容創業者做內容純粹是為了博流量,而不是為做出自己的特色與品牌。 我們可以看到,在各大平臺中,有一些內容的點擊量非常高,但大多是“暴打小三”、“鱷魚吃了獅子”等這類滿足人們獵奇心理的內容。這種內容的點擊量也許能輕松過500萬、1000萬甚至幾千萬,但它除了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外毫無價值。
可是,現在依然有很多創業者為了獲得流量去做一些打擦邊球的事情 ,比如一些手機測評的視頻是一個妹紙拿著手機做測試,也許妹紙根本不懂手機,但是這沒有關系,她只需要不斷擺弄手機,讓鏡頭在她敏感部位掃來掃去,這個視頻的流量可能就會非常高。不過,這些流量屬於“即時流量”,也就是說,觀眾只是被標題吸引,會看一小段時間,但他不會真正認可你,更不會尋根溯源找到你去關註。
“即時流量”存在的一個問題是,這種流量相當於平臺帶給你的流量,而不是你本身的流量。 用戶觀看你的內容只是無聊時為了在平臺上找一個東西看,而不是來平臺專門找你這個賬號。
真正有價值的流量必須是能沈澱下來的流量,就像我們說得“粉絲經濟” ,用戶對你非常認可或者有情感依賴,這非常關鍵。你可能今天在A平臺,明天在B平臺,但大家會跟著你走。比如說《曉說》原來在優酷播,後來轉移至愛奇藝後,大家就會到愛奇藝觀看。
“即時流量”的內容純粹是為了博流量,而“價值流量”的內容是在做品牌,區分它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能否變現。 品牌商投廣告決不會選擇那些只有“即時流量”的渠道,“羅輯思維”除了廣告收入外,只需要10萬會員,每一年就能帶來上億元的營收。這就是做品牌和不做品牌的區別。
當一些機器算法的客戶端出來之後,獵奇性質的內容獲取流量越來越容易。這些資訊客戶端的科技頻道根本沒有硬新聞,大多是一些軟新聞或標題黨,比如“馬化騰哭暈在廁所”、“馬雲背後的女人”等等,這類內容點擊量非常高的原因是一個內容點擊的人越多,被推薦的次數就會越多。
這會誤導很多內容創業者,他們會以為用戶就喜歡這種內容。然而他越是朝這個方向做,他做的內容就越沒有價值,品牌商也不會投這種渠道做廣告,他們也很難獲得收入,最終這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而那些真正做品牌的創業者,他們可以賺到錢,然後會有錢去做更好的內容,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概念陷阱
現在,很多內容創業者容易過度追捧一些概念,比如90後、95後、二次元、逗逼……
很多人以為如果不逗逼就無法獲得關註,真正能做出品牌的內容絕不僅是逗逼的。比如一條、羅輯思維、二更、暴走大事件、papi醬……即使像暴走大事件那麽“逗逼”的,它也只是在形式上采取了娛樂和搞笑的形式,而內容是非常嚴肅的,是在不斷地輸出價值觀,而且這種價值觀非常明確和犀利。
而現在很多創業者只看到了表面,沒看到內核,這就導致大家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偏,甚至導致了“快手”的流行。“快手”上很多人為了博關註、博流量會做一些很出格的事情,比如生吃烏龜等。這其實是沒有價值的,即使有一億的點擊量又怎麽樣,大家不會對他產生任何情感依賴,廣告主也不會認可他,而且這種內容輸出也不可持續。
再比如“二次元”,這個概念很火,但大家從來沒想過二次元如何變現。二次元往往通過賣周邊變現,而且周邊非常貴,但二次元的消費對象大多是95後,這造成的一種現實情況是,目標用戶的消費實力與產品的價格具有巨大落差,所以,盡管這個市場很廣,但不夠“肥”。 另外,由於大量周邊來自日韓,需要去日本或韓國代購,這里面也存在很多困難,這就導致有些二次元創業者連貨源問題都無法解決,更無法整合上下遊產業鏈。
所以,盡管有些概念很火,但不適合去做。
[本文作者甄不多,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南七道
Papi醬
內容創業
贊(...)
分享到:
DT財經王小喬:我們用數據看到了這些中國經濟密碼
“談論數據,再多也不為過;中國需要更數據的思維方式。”DT財經主編王小喬在“2016數據與媒介發展論壇”現場說到。
DT財經成立不過一年,是第一財經全力打造的數據新媒體品牌。在它之前,已經有近20家媒體盯上了大數據和數據新聞。它們面臨同樣的質疑:抱上大數據這個“當紅炸子雞”的大腿,是不是只為了噱頭?
(圖片說明:中國數據新聞媒體發展時間軸)
王小喬回應上述質疑的方式是,詳細說明了數據新聞本身的重大價值。2015年10月底二胎全面放開,DT財經的編輯通過一個搜索淘寶銷量的工具發現,“備孕”這個詞的搜索曲線出現了可怕的爆發。她立刻意識到,“大數據已經開始直接地產生新聞了”,這讓她的團隊決定“堅持用數據去觀察和記錄中國經濟”。
打開DT財經APP,他們的確把數據新聞做成了日常。
曾在傳統媒體當了多年財經記者的王小喬表示,利用公開的數據和可視化可以降低看數據讀財經新聞的難度,因此能夠“做每個人都能懂的財經新聞”。
她還認為,除了公共數據,商業數據中也存在非常重要的公共價值。比如說,分析淘寶人均消費金額和結構的多元化指標分布,可以形成一篇很好的區域經濟報道;利用優酷的數據分析誰在追看《歡樂頌》,背後隱含了中國社會結構的特征和變化。
盡管數據里蘊含了許多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但中國的現實是,不管是公共的還是商業的,大量數據並沒有成體系地公開,還是需要媒體自己去挖掘建庫。如何獲取源數據?對於不會寫代碼的編輯來說,可以通過使用工具來完成數據爬取與分析,最重要的還是認識數據與發現經濟密碼的能力。
於是DT財經開始通過源數據尋找更多信息:采集大調圖後12306的30萬條鐵路運行數據,以此分析人口流動與區域經濟的密碼;采集30多萬條上海買房租房數據,透視魔都樓市現狀;采集掛號網10萬條數據,看互聯網是不是真的能解決掛號難的問題……
王小喬對此深有感慨:“大數據對於財經新聞的意義是,真正提升了財經新聞的價值、理性和深度。”
在建起一個人人都在用數據做新聞的編輯室之後,DT財經還想成為一個聚集更多數據極客的平臺,吸引更多年輕人用更理性的方式觀察和思考這個世界。王小喬表示,“當數據新聞成為日常,接下來才有資格談公眾的數據素養問題。”
奧運金牌值多少錢?材料費只是你看到的冰山一角
奧運獎牌這玩意兒究竟值多少錢一塊?據《財富》雜誌調查,估算來看,如果只從材料來看,一枚金牌大約只值501美元,但是如果被收藏家看上,身價可能就超100萬美元以上了。
最大的金牌也就501美元
第一種辦法,也是衡量一塊奧運金牌價值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它融了,看看它的材料值多少錢。自1968年以來,奧運金牌的平均直徑是65.8豪米,厚度為6.5毫米,重176.5克。倫敦奧運會的金牌是歷屆奧運會里個頭最大的,重量約在375克到400克之間。
但是金牌並非是用真金做的——至少不全是。每塊金牌大約只有6克左右的金屬是24K金,主體部分其實是純銀打造的。(這里所謂的“純”銀也並不純,而是指純度為92.5%的銀,其余部分為銅。)用今天的價值計算,每枚金牌的材料價值大約在366美元左右。倫敦奧運會上頒發的那些塊頭最大的金牌也就值501美元。(不過以2012年較高的貴金屬價格計算,倫敦奧運會金牌當時的成本價大概在777美元左右。)
如果金牌真是用純金打造呢?據《連線》(Wired)雜誌計算,如果是一塊十足真金的奧運金牌,其重量估計得在3.35磅上下,價格估計能達到76,000美元左右。
拍賣奧運金牌是常有的事
每屆奧運會都會頒發出幾百枚金牌,由於很多運動員最終無法靠專業搞體育發家致富,一些運動員在走投無路之際,難免會選擇賣掉金牌。拍賣奧運金牌是常有的事,所以如果說你打算買一枚回家收藏,我們這里還是有一些靠譜的數據值得你參考的。
金牌和金牌之間的收藏價值也是有很大差異的。比如波士頓市的RR拍賣公司已經拍賣過很多塊金牌了。該公司對《今日美國》表示,一枚“普通”的奧運金牌(比如射箭或水球項目,且金牌得主本身不太出名)大約值1萬美元。越是稀有、年代越久的金牌,賣價自然也就越高。RR拍賣公司2016年1月曾拍出四塊奧運金牌,里面有一塊1924年夏蒙尼奧運會的金牌拍出了47,746.83的高價,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上的一塊金牌也以10,114.83美元的價格被人收購。
如果一塊金牌的得主很有知名度,或者它鍍了6克以上的純金,那麽它的價格立馬就要上幾個檔次,拍賣價格也會一路飆升。傑西·歐文斯1936年曾為美國拿下四枚奧運金牌,唯一傳世至今的僅剩一枚,而這一枚在2013年以147萬美元的高價拍出。美國冰球隊1980年冬奧會上的一枚“冰上奇跡”金牌更是有望創下150萬到200萬美元的價格。不過它在今年夏天的一場拍賣會上最終未能售出。
獎金價值:25,000美元以上
傑西·歐文斯曾說過:“我有四塊金牌,但這四塊金牌不能當飯吃。”不過歐文斯後來靠著與馬賽跑以及談論早年職業生涯的成就等,總算還是賺了些錢。如果不是靠這四塊金牌帶來的名聲和榮譽,他的晚年生涯只怕會淒慘很多。
目前,美國奧委會會為每名美國奧運金牌得主頒發25,000美元的獎金,但金牌帶給奧運選手的還遠不止這些。
一塊萬眾矚目、具有歷史意義的金牌,和一塊乏人問津的射飛碟比賽的金牌,它們的價值顯然是有很大差異的。同樣,一塊金牌能給選手帶來什麽東西,也取決於它的比賽項目、賽事背景以及其參與者。一塊熱門體育項目的金牌能給選手帶來價值上百萬的代言合同和極高的名聲,然而一沒商業支持、二沒群眾基礎的項目的金牌,除了會在這個項目的小圈子里被熱議一時,很快就會被社會所淡忘。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