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業者不得不看的VR行業四大痛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04/155565.shtml

創業者不得不看的VR行業四大痛點
楊光 楊光

創業者不得不看的VR行業四大痛點

VR會有一個分發平臺,這是最值錢、居於市場最高點的商業模式。

文|楊光

黑馬說:

2016年可以說是VR產業的爆發元年,許多創業者躍躍欲試投身其中,期望能在移動互聯網之後抓住新一輪技術主導的商業革命。

然而由於市場的不成熟和信息不對稱等原因,一些創業者對VR存在諸多疑惑與不解,VR創業有哪些方向?國內外的差距和差異在哪里?VR創業面臨哪些市場挑戰與機遇?VR平臺都有哪些商業模式?接下來請複星昆仲資本高級投資經理楊光為大家解惑答疑,以資本的視角全面分析VR的行業大勢。

正文如下:

  VR創業包含內容和技術兩個方向,在國內VR內容方向更具潛力

就VR這個行業來說,其實可以分為內容和技術兩大方向。一級市場的各方認為,技術可能會在未來的一到兩年發展成熟。之後會進入“內容紅利時代”,內容紅利才有可能為國內的公司和創業者帶來可觀的收益。

這是因為國外的一些巨頭包括Sony、HTC、谷歌對於VR技術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陣營和壟斷,業內的新人很難突破巨頭的封鎖。尤其是在商業模式上,巨頭們有更豐富的變現手段或者資本背景,所以技術方向未來很可能是巨頭的戰場。

內容是一個高度分散的市場,而且內容方向存在著明顯的文化和個人偏好等特征,西方的巨頭很難進入到中國的市場。“在內容方面我們其實更看中電影這個指標,根據我們的初步判斷,遊戲、轉播和二次元,已經有非常清晰的市場趨勢了。這三個方向主要面對細分人群,但是只有影視市場成熟之後,VR才能從面向細分人群轉化為一個面向大眾、老少皆宜的設備。”

如果說VR技術的game changer是看交互技術,那麽VR內容的game changer要看VR電影。一旦VR電影發展成熟之後,資本市場會認為內容方面提升到了一個全新高度。VR電影熱賣之後,大家會認為VR的用戶體驗、技術成熟度、講故事的方式已經到達了一個比較成熟的狀態。電影的技術從用去拍電視、直播、二次元等將會帶來一場全新的革命。

  盡管VR可能會在生理上帶來一些不適,但這並不會妨礙行業在未來的爆發

VR可能會帶來一些不適,很多人擔心使用體驗上的缺陷會影響VR的快速爆發。楊光認為疲勞和暈動癥確實是VR的固有問題,視覺和腦神經的錯配確實無法解決,但這並不會成為VR技術普及的障礙。以高度成熟的PC遊戲市場為例,早期的《CS》《傳奇》等遊戲的偽3D畫面對新接觸者同樣會帶來不適,生理上的不適感並沒有妨礙遊戲產業發展成為一個千億級別的市場。

用戶的適用性其實很強,為了某些強需求,比如娛樂或者社交會改變自己的很多生活習慣。其實使用VR所造成的視覺不適,與我們現在公交系統上收看移動視頻相比並不會帶來更大視覺傷害,所以不用擔心VR技術的小瑕疵阻礙行業在未來的爆發。

  VR技術創新難度很大,但是如果項目很靠譜,風投和資本依舊會非常認可

資本關心的並不只回報,資本也是有情懷的。楊光評價到:“要相信一級市場的投資人都是有理想的,雖然又累又苦又窮逼,然而都希望能投一些能夠改變世界的項目”。市場其實很大,創業者們要結合自己的情況,逐步實現技術的演進。巨頭們還沒有實現對技術的完全壟斷,各個細分方向實際上還存在著很大的市場空間。

當然,資本也對VR技術創新提出了要求,首先技術的應用應該非常的廣泛,它應該是一個改變幾億甚至幾十億人生活的技術。其次,技術需要有壁壘和洞見去支撐方向。第三點,技術應該在短時間內可行和可實現的,要讓資本看到前景。

基於以上三點,技術創新的方向沒有問題,而且技術會不斷演進和改善。每個技術點都需要有人去做,比頭盔顯示、視頻算法、壓縮、傳輸、穩定算法等技術點,每個環節都有創業價值。但是資本希望看到一些能夠踏踏實實的把VR技術做得很好,能夠對產業有實質性促進作用的技術和團隊。

 VR會有一個分發平臺,這是最值錢、居於市場最高點的商業模式

VR分發平臺的出現是肯定的,但是由誰來做現在看起來無法確定。比如說很可能是索尼、HTC這種強硬件廠商,它們的硬件體驗好、裝機量大,基於硬件形成一個類似於蘋果APP Store的模式,在目前的發展情況下存在這種可能性。

第二類很可能像暴風、樂視,通過VR內容抓取用戶,然後在用戶基礎上做分發。但是這種模式比較辛苦,因為內容分發是一場典型的資源戰。比如一些平臺買斷NBA,另一些平臺則要買斷英超,其中存在著非常激烈的競爭,對企業來說可能有很大的壓力。

第三類是騰訊、Facebook這類現有流量廠商,它們已經有一些系統性的流量從PC導入移動平臺,然後再由移動平臺導入到VR。如果有一種可行方法,能夠將流量從PC倒入到VR,並且鉚定在VR平臺上,那麽我們就可以在VR上做移動平臺上的事情了。

來源:品途網

VR 內容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73

他解決消費者「買不起」智慧家電痛點 台灣小插座 被獵豹、京東埋單

2016-05-16  TCW

做IC起家的顏哲淵,42歲棄高薪工作,做起無線擴充插座,成功切入智慧家庭市場,秘訣在於看懂趨勢背後問題,並解決它。

一家只有二十幾人,而且成立不到三年的小公司,如何成為中國企業投資台灣的首選?他們提出的,到底是怎樣的創意?

去年十一月,中國最大、全球第三大的App開發商獵豹移動,宣布聯齊科技成為其在台灣首樁投資案;今年初,中國最大自營電商京東旗下的孵化器也宣布,聯齊科技從五百多家新創當中脫穎而出,成為京東首次出手培育的台灣新創,入選機率僅四%。

有意思的是,這家新創只有一個產品:無線擴充插座。

聯齊被中國大企業青睞的原因竟是,它不畫大餅,而是解決最貼近消費者生活的痛點。

據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調查,在消費性市場,智慧家庭將會成為物聯網的主要帶動力量。二○二二年,一般家庭擁有的智慧家庭物件數量將達數百個之多。

然而,目前智慧家庭市場是看得到、吃不到,尚未成為市場主流。原因就在於,所費不貲,若消費

者想要徒恒溫器、照明、

門鎖到監控全面聯網,

一套換下來至少五千美

元(約合新台瞥十六篱

元),成本高。二來,現

有的智慧家庭裝置加值作

用低,功能看似新奇,但懂主打節能或自動化,不足以吸引消費者購買。

聯齊科技共同創辨人兼執行長顏哲淵看到了上述趨勢,他追逐趨勢,但比其他人多做了一件事:看懂超勢背後的同題,然後解決它。

顏哲淵在創業時心想,輿其推出智慧家電,不如先幫助使用者升及手遑邊的產品。

聯齊推出的第一款產品無線擴充插座,看似一徊有U S B 接口的插座,其實裡頭是一台聯網小電腦,就算使用者手邊的裝置原先沒有聯網功能,只要接上聯齊的無線擴充插座,并搭配手橫App,立刻就舍燮成一智慧家電。

克服相容問題,連線率97%例如,一個隨身硬碟接上無線擴充插座,就成了霎端硬碟,藍可以跟手機連勤,只要有網路,消費者用手機拍好照片後,就舍自動備份到家中的硬碟,形同癱有自家的]私有霎L,因為硬碟是自己的,所以不用跟其他人分享空間,可自己決定儲存空間大小,也較無資料外洩疑慮。

又比如,傳統的網路攝影機(Webcam)只要接上無線擴充插座,立刻成了智慧雲端攝影機。消費者

只要用手機就可連接家中

攝影機,查看家中情形。

法國最大電信商Orange, 四月初,也將聯齊選為其

在台培育的五家新創公司

之一,Orange的亞洲加速器計畫Orange Asia Fab 處長

范莉萍說:「聯齊很了解

用戶需求,這家公司願意

用這樣的態度面對市場需

求,對新創公司來說並不容易,因為他們的市場資源有限。」聯齊不是空有想法,這一種很實際的解決方案,其實更需要技術。一名科技新創圈的創投表示,聯齊的競爭門檻在於,它可以把相容性做到最完整,最難的就是相容。「創新,像是在往前跑,拉開跟別人的距離:相容,像是在築牆,讓別人跨不進來。」市面上的硬碟跟Webcam型號有千百種,聯齊卻能夠做到

高達九七%的連線成

功率。

跟我們訪問的多數

年輕創業團隊不同。

顏哲淵和其他兩位共

同創辦人都是做IC

製造起家,有數十年的硬體經驗,顏哲淵

原先是美商睿思台灣

區總經理,四十二歲

時看到產業前景有

限,於是找來其他兩位合夥人一起創業。

好的想法,加上其

對硬體的知識與過去

跟代工廠交涉的經驗,讓其很快脫穎而出。

聯齊並非一開始就

知道要這樣做。初期,

他們選擇做軟硬體

0DM(原廠委託設

計與製造)方案商,幫客戶貼牌工,並沒有自己開發商品.

後來,因為跟客戶想法不一致,他們才開始思考做自己的品牌跟產品 ,由於其中一名創辦人有豐富的網路攝影機製造經驗,他們原先還想做攝影機,後來發現同類型產品太多,恐無法差異化。

最後大家左思右想,才決定從最基本但每人都有需求的商品切入。無線擴充插座聽來很簡單,但也足足磨了他們九個月。顏哲淵說,從發想到第一個合格樣品誕生,試了一百多次,才成功做出現在的商品。

新產品已進軍日、美通路

目前聯齊尚未獲利,年營收在新台幣三干三百萬上下,顏哲淵預估今年營收可翻倍。他表示,台灣市場較小,目前聯齊已進軍日本及美國電商通路,希望打造自己的品牌。

聯齊才剛起步,但它的故事卻給予台灣創業者另一個思索可能:創業,有時不用大破大立或者多 破壞武創新,但只要定位精準,加上洞察消費者最痛的貼身需求,夠務實,也會有出路。

撰文者李欣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51

醫療創業還有哪些可改造的“痛點”?這里有5點答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30/156181.shtml

醫療創業還有哪些可改造的“痛點”?這里有5點答案
順為資本 順為資本

醫療創業還有哪些可改造的“痛點”?這里有5點答案

你是不是真的能給醫生提供價值,決定了你是否能真的“得醫生”。

黑馬說

資本助力下,移動醫療在國內呈現突飛猛進態勢。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互聯網醫療領域風險投資達到6.9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了226%,投資總額是過去3年的2.5倍。據投中研究院統計,2015年國內醫療健康並購市場宣布交易就達623起。一時間,醫療行業成為投資人和創業者競相追逐的焦點。順為資本合夥人李銳認為互聯網對於醫療行業的滲透並沒有太深,對於整個醫療的大環境而言,還處在很早期階段,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要耐得住寂寞,一個一個把“痛點”解決。

文 | 順為資本合夥人  李銳

醫療創業還有哪些痛點?

其實醫療的痛點,在我看來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非常多。回到創業這個話題,醫療領域的痛點很多,而且醫療領域的很多痛點很可能是永遠沒有辦法被解決的。但是我們還是要做,還是要去突破。

因為所有這些痛點,說到最後是生命和技術的博弈。

因為我們順為資本是做TMT的基金,而不是純粹的醫療的基金。醫療的同誌說你們一天到晚在那搞生產關系,那生產力的事誰幹?

其實這幾年在生產力上、在基因、在癌癥的早期篩查等等都有很多機會,偏醫療的創業者和偏生化的創業者都有很多事情可做:你是做生化的,也許基因會給你帶來最大的機會;你原來是做TMT的,或者你是在做醫院的行政IT的,其實也許在整個醫療的生產關系或者怎麽理順醫療的層級診療等等,也有非常多的機會。

比如說,醫生是終身學習的行業,那麽針對醫生的服務,無論是工具、論壇、文獻,都跑出來很多的創業公司。而在美國,真的是以患者出發的模式在引領醫療技術的發展。

當然這其中最熱鬧的主題是醫患關系,這是醫療中絕對的主題,醫患里面在過去的兩三年呈現了無數種發展模式,我們其實也搞不清楚,誰能成長得更快。因為我們投資人在看這個領域的時候,發現無論是對醫生依賴度更高的專家型診療,還是輕問診,都是在醫患之間進行一些微調,無非是醫生介入程度不同而已。這都是可以加強,還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去做的。

而最有意思的機會很可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結合,怎麽樣用新技術,可以把層級診療做得不像原來那麽樣低效?你看,遠程診療在中國推了十幾、二十年,從最早的電話到視頻,這里面有無數的事情,最有意思的是新的層級診療也好,還是醫患關系、醫醫關系,最後和新技術的結合,一定會出現非常多有意思的新機會。

醫療這個行當能賺錢嗎?

不會很快。不過因為我們順為資本是一家早期基金,我們的基金的年限是十年+兩年,時間還比較長,所以我們願意等。

我覺得醫療這個行業最核心的變化,就是過去兩年,新的技術湧現使得很多東西成為可能,所以我覺得醫療依然會熱起來,至於說他們是不是能很快的獲得回報,因為整個醫療是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光是我們,全世界都是,所以是很需要耐心的。

另外,無論醫生也好,醫療體系也好,是全世界所有系統里最保守的,甚至比金融系統還保守,所以也不可能變化得太快。慢是正常的。

但是在過去兩年,融資好象不太慢,創業公司的發展也不太慢,但是想在醫療領域真正能做到有一些改變,還是需要很長期的時間。作為投資機構,我們還是非常有信心。至於市場夠不夠大,我們看人富了以後,願意為他的健康付出多大的代價。

對投資人本身,就要求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求創業者要耐得住寂寞。   

醫療行業會不會出現風險?

我覺得首先,互聯網醫療還不像互聯網金融一樣走得那麽快,本質上,雖然圍繞醫療的資本看起來很熱,但是醫療創投真的是不是就觸及到了醫療的本質,介入有多深?在我看來,如果單單從移動醫療的層面來看,好像還沒真的走進去。基本上大家還在兜圈子。當然新技術、基因這類醫療項目可能有了很大突破。

圍繞醫療這個領域的創業其實蠻廣的,有傳統的藥、器械類的創業,還有新的基因技術之類的創業。而我們談論最多的,可能還是說和互聯網的結合。

互聯網和醫療的結合,在國內至少已經發展了十來年,像我們投資的丁香園從2002年就開始做了,它從一個醫生的論壇社區開始做起,因為互聯網對一個行業的滲透,總是從信息層面開始,看看互聯網怎麽讓知識傳播得更快,信息怎麽交流更方便。而慢慢地,比如從這兩年開始,像丁香園會開始觸及到問診,觸及到檢查、實體診所等很多東西。整體來說,我不覺得現在的醫療創業已經真的深入介入到醫療行業本身。從整個醫療的大環境來講,還是在很早期的階段。

醫療創投雖然目前看來,對傳統醫療格局還沒有什麽巨大的改變,但是至少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我覺得,雖然目前的醫療創業還沒有到質變的階段,但是還是一點一滴地帶來了量變,因為醫療行業痛點太多了。在未來,更多新技術的興起,結合互聯網技術,這些新的技術手段和新的服務模式,沒準兒會讓我們現在痛點多多的醫療發生革命性的改變,我們依然任重而道遠。 

搶醫生資源,投資人怎麽看?

我的理解是,作為醫療行業,醫生一直都是服務的主體,在過去的兩千年里是這樣,在未來應該很多年里應該也還是這樣,他是服務的主體,所以如果你說,“醫生者得天下”,我覺得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什麽叫“得”?有人做醫生集團的模式,有的是平臺上,想要實現深度的介入,而有的是淺度的介入,有的只是把它當成一個醫療工具,“得”醫生的方式,要分得更細的去看。

但是我自己覺得,我們也看過很多創業公司,我跟哪條線很熟,關系多好,地推多好,覆蓋了多少醫生,我覺得可能都不是在“得醫生”這件事上最核心的。最核心的是,創業公司你怎麽樣在你的服務鏈條上,給醫生真正帶去了價值,有的是提升效率,有的可能是多賺錢,有的可能是科研、學術上的提高,有很多很多種方式。那你是不是真的能給醫生提供價值,決定了你是否能真的“得醫生”。

有時候你上來就和我說,“我搞定了多少醫生”,這事我不太容易信,因為醫生其實並不好搞定。

中國醫療創業公司有可能出海嗎?

這個出海是什麽呢?是把中國的患者送出國就醫,這是一種出海。其實反過來的也有,也有很多境外患者會到國內來做醫療旅遊,這兩種都是。

其實原來非常大量的外國患者到中國來做醫療旅遊,或者做手術,這是很常見的,因為那時中國的醫療是有很多優勢的。

而這兩年開始興起海外就醫,因為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大家去北美、去德國、去歐洲、去日本看病的人越來越多,核心還是因為原來我們自己的醫療服務和醫療水平,在本地供應上還是有很多問題,我覺得這種去海外就醫的市場一定在,但是可能只針對很少數的高凈值人群,目前這一定不是主流市場。

606412394019185200_副本

移動醫療 痛點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311

【觀點】中國醫療大數據“痛點” :孤島怎麽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2813.html

近年來,醫療大數據炙手可熱。那麽何為醫療大數據?

與醫療健康相關的信息,均可被歸入醫療大數據的範疇,數據來源可以是醫療和科研機構,亦可來源於個人甚至政府。其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如藥品研發,精準醫療,醫保控費,個人健康管理,個性化用藥,甚至分級診療、遠程醫療等。從以太的經驗來看,中國醫療大數據的應用各環節有一些共同的痛點。

數據孤島

首先從機構層面看,在政府政策主導下,當前已經有70%以上的醫院實現了醫療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層面已經初見成果。

然而當前僅有不到3%的醫院實現了數據互通:傳統系統廠商數量眾多,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國內HIS系統廠商超過500家,PACS系統廠商超過200家,廠商為醫院單獨設計實施系統,且不同系統會出現不同版本。使用傳統方式聚合一家系統需耗時2-6個月,對醫院數據采集和聚合耗時費力。盡管有移動醫療、遠程醫療的一些創業公司會部署新的系統獲取數據,然而眾多互聯網醫療產品的接入,造成了醫患雙方的額外負擔。

其次,從個人角度來看,當前常見的直接獲取個人數據的渠道主要有兩個:可穿戴設備的佩戴或移動設備的使用,上門檢測獲取用戶數據。然而這兩種獲取渠道對於用戶來說都處於市場導入期,存量市場微乎其微,導入和說服成本巨大。

比如2016年中國的可穿戴設備僅有200億市場規模,從使用習慣的角度而言,即使是美國2015年的數據,也僅有3%的美國人保有可穿戴設備。此外,用戶的使用習慣和意願也是數據獲取的大敵,2015年美國市場研究公司NPD Group的一份調研指出,超過40%的運動手環用戶會在半年內棄用該設備,無法獲得周期性可持續的數據。

上門檢測用戶數據當前常見的是血液檢測和基因檢測,從服務切入,未來通過數據積累應用到科學研究、醫藥用品研發、用戶個人健康管理等場景,然而由於該類服務成本高,用戶接受度低,數據獲取也受到諸多限制。

事實上,針對前文提出的機構數據痛點,當前已經有一部分創業公司開始對數據進行整合,打造數據中間件。然而由於醫療機構之間的壁壘、檢測水平、試劑選取等原因,數據口徑和相關指標無法直接使用的情況依舊存在。個人數據源層面,不同數據分析廠商也會造成標準不統一的問題。

在具體實施層面,對於這些稀缺的個人數據如何整合,如何對不同領域和議題下的主題進行定義以及統計口徑的協調將成為應用前的重要環節。在商業環境當中,這也將面臨利益分配、如何分工合作以及倫理問題。

工具的缺失

醫療大數據能夠發揮作用,還要看實際的應用和解讀,如何正確解讀數據,讓數據對臨床、個人健康、公共衛生、醫療保險等領域進行指導是醫療大數據最終落地的必備環節。

在任何垂直應用場景中,“know-how”都是很重要的一環。好的醫療數據領域的分析師也應當兼具垂直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數據分析的基本能力,能夠將業務和數據實現有效的整合。然而作為最匹配的複合型學科生物統計學在國內尚屬起步階段,由於數據市場上整體數據分析人才的缺失,能夠落地到垂直領域的人數愈發受到限制。

其次是工具層面的短板,筆者在做數據工作的時候,有一個定性的發現:SAS、R、MATLAB等相對高門檻的工具在醫療行業里應用非常廣泛,學科的限制導致了對工具的高要求,然而可視化的報表,直觀的展現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分析的效率,“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隱私的邊界

數據分析之後,如何落地,如何對患者體現價值也是當前數據應用的問題。對政府的部分數據更多反推至政策的制定當中,藥品研發數據的最終落地和驗證周期會更長。數據的價值如何對個體患者的體現,可否是個體用戶可感知的輸出,實際的作用如何去評估和衡量都是醫療大數據面臨的問題。

此外,醫療數據采集、加工和應用的過程中,對於用戶隱私的保護也十分重要,基於患者的屬性,如檢測指標和結果等,可直接對用戶行為進行預判,如個人信息泄露帶來的虛假推銷等問題,因此,關註數據如何應用到個人層面的同時,信息泄露問題也是留意的重點之一。

第三方數據廠商打入醫療機構,並且使數據能夠得以有效應用也面臨推廣的壓力:高度資源導向型的醫療行業,行業、院校、機構、地域均面臨重重壁壘,即使是上市公司也依舊無法打入某些區域,商務拓展難度和落地難度極大,一方面難以獲取有效數據源,另一方面也沒有足夠的場景訓練自身的模型。

對於這種情況,一些創業者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式:比如以太協助融資成功的“數聯易康”,其一方面整合自身資源,不斷與衛計委和醫院進行商務拓展;另外一方面有效借助商業機構的網絡,打破地域限制,快速實現自身的成長。或者如“永數”,直接通過產品創新,獲取全國性標桿機構的支持,綁定進行推廣。(作者系以太投資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70

全球創業失敗最大原因:你搞錯痛點了! 新創圈急徵 找「痛客」把抱怨變黃金

2016-06-06  TCW

首屆痛客大賽,讓近三千金點子齊聚中國最大大數據博覽會,在名為「需求」的商機中,創客們,你們看到痛點了嗎?

當個創客已經不稀奇,能當好一個「痛客」,才正in。

什麼是痛客?走進中國規模最大的貴陽大數據博覽會痛客大賽展區,滴滴出行、大眾點評……,一個個中國正夯的新創企業案例,映入眼簾。

創客想:要給消費者什麼

痛客想:消費者需要什麼

「痛客是先有需求再做產品,創客則是先有產品再找市場。」中國第一屆痛客大賽主辦方痛客夢工廠執行長陳東說,能夠打中消費者心中尚未被滿足的「痛點」,就是痛客最關鍵的能耐。

例如,滴滴出行創辦人程維發現許多人經常抱怨叫不到計程車,便抓住這個痛點,開發出媒合乘客與司機的打車App,替中國數億人解決了通勤問題。

陳東認為,痛客和創客差異在於,前者從需求端出發,想的是:「消費者需要我做什麼?」後者看重的則是供給端:「我要給消費者什麼?」當痛客提出想法後,創客再對此拿出辦法,進一步商業化。

以中國為例,現在其極需要痛客,背後反映的,是創客泡沫化現象。截至去年底,全中國平均每天新成立一萬二千家公司,其中「小微企業」(編按:

指個人經營的微型企業)

平均壽命竟不逾三年。

不僅是中國,太多

人的失敗關鍵都是:

找錯痛點,盲目樂觀而缺乏對市場的正確理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北京中關村裡出現一群人,他們或許不像創客那麼有創意,能想出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但卻有敏銳的洞察力,從消費者的抱怨中找到商機,並提出解決方向,協助創業家更了解市場。

什麼人是好痛客?

他們對自身工作觀察很久

今年三月,數博會正式舉辦中國第一屆痛客大賽,吸引超過兩萬人報名,最後剩十名角逐冠軍。主辦單位也找來十名創客,和這群痛客搭檔,從其挖掘的痛點出發,找出可商業化的解決方案,一旦成立公司,痛客也可入股、分紅。

例如,前十強中(見七十四頁表》,有基層公務員提出「偏鄉師資不足」痛點,計畫開發類似優步(Uber)的師資共享平台,由平台媒合找不到職缺的教師和學生,並提供一套鑑價機制,讓雙方依據科目、時數、地區等條件議價。

對此,數博會痛客大賽展區負責人李羿衡觀察,多數參賽者所提出的痛點,都來自他們工作領域長年觀察,有人甚至是地方銀行行長,想解決小公司借貸不易的問題,和現在中國許多大學生沒畢業就想創業很不一樣。

不過,創業為何一定要打中痛點?又該怎麼做,才能成為一個好痛客?

「該如何測試顧客會不會埋單這項產品或服務?只要回答一個問題:「人為什麼消費?」最主要的答案是,為了對抗痛苦。」《突破創業》一書便提到,消費者的抱怨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與其滿足「舒適點」,人們更願意為了劇烈、迫切性的痛點花錢,「就

像賣阿斯匹靈向來比賣維

他命容易一樣。」因此,對企業來說,做

「痛苦的生意」其實比做

「開心的生意」還要好,更容易長久經營。

怎麼做能抓到痛點?

想你的顧客整天在做啥

找到抱怨,打中痛點後,接下來,則是挖深它。中

國最大的貨車服務平台

「貨車幫」便是一例。

去年十一月,阿里巴巴

集團創辦人馬雲和美國總

統歐巴馬在A P E C會議碰面,他特別向歐巴馬介紹的中國新創公司,就是貨車幫。

貨車幫成立五年,目前融資金額逾一億美元,騰訊也是股東之一。能同時獲得兩大巨頭青睞,全因為創辦人戴文建替中國一百五十萬貨車司機解決了送貨問題。

從事物流業超過十年的他,發現司機載貨前往目的地,回程即便沒貨可載,卻得照付油資、過路費,想多跑一趟賺錢,還得繞到別的集貨地取貨,原本一天賺人民幣六千元,開銷扣一扣,只剩三千元。

「該怎麼提升司機工作效

率,同時為他們賺更多錢?」他找到痛點,開發一款APP,就像貨車版的滴滴出行,企業一旦登錄,便能即時找司機送貨,也方便司機找貨,降低空車率、縮短載貨路程,一年就幫旗下司機省下人民幣一百億元油錢。此外,貨車幫還包辦保險、維修,甚至新車、二手貨車交易,讓司機離不開它。

戴文建能有今日成績,靠的是五年跑遍十三個省分,在各大物流園區開餐廳、電影院,還為司機量身訂做手機,拉近和他們的距離。唯有如此,才能不斷挖掘痛點,走在市場之先,成為第一大業者。

「想想你的顧客一整天都在做什麼。」美國夏菲顧問公司(Schaffer Consulting)執行合夥人隆恩.阿胥肯那斯(Ron Ashkenas)曾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指出,許多公司只從性別、年齡、職業等各種數字,分析消費者行為,卻對他們的真實生活一無所知,遑論從中找到尚未被滿足的需求。

「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過去幾年,中國創業圈最流行的便是這句話,指跟對趨勢,不管什麼樣的企業都能成功,但風停了,一家家乘勢而起的公司卻跟著倒。如今痛客的出現,也代表一切將回到更理性的思考,唯有越貼近消費者,找到他們內心最深沉的痛點,才可能在泡沫後屹立不搖。

撰文者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99

教戰篇》為何攻中、馬慘賠,進菲律賓卻成功? 電商告白 賠一億學到「痛點突破術」

2016-06-20  TCW

這次採訪過程中,當我們問起最早進軍東南亞的台灣電商是誰?有家老牌公司經常被提起,它是Shopping99。

二○○二年,Shopping99成立,堪稱台灣第一波電商業者,之後也跟上中國網路產業崛起,西進投資,卻失敗收場,慘賠近億元。

西進不成轉南進,它在二○一三年瞄準起飛中的東協市場,但馬來西亞一年多便失敗撤出,菲律賓則從今年四月開始獲利,同樣在東協,盈虧兩樣情。近三年,Shopping99平均每年營收逾新台幣四億元,站穩菲律賓後,接著準備進軍越南。

究竟,這家不斷開拓新市場的老公司,如何看待西進和南進、東協各國的差異?十四年來歷經兩次失敗,才成為菲律賓唯一的女性跨商品電商平台(左圖為其菲國網站),慘賠近億換來的珍貴教訓是,要做跨境生意,不能靠華人撐腰,不能靠MIT(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而是靠對當地人的理解。

以下是Shopping99總監彭思齊的第一手分享:我們也西進過,二〇〇七、〇八年花了快一億,結果全部沒了。我們在網路界算很老的公司,Y2K的時代就有了,我們做過很多事,付很多學費啊!(笑)西進市場很大,中國的各方面狀況也比較穩定,但實際上,台灣業者並沒有非常大的競爭力。中國流行的網站跟全世界都不一樣,他們自己玩自己的,光要去搞懂那些新的邏輯,其實和台灣都很不同。

東南亞不完全像是當初的中國,它比中國多一點點機會,沒有一個比較大的霸主,不像中國有淘寶。

東南亞社群工具很熟悉,但壞處是市場破碎,不能套公式東南亞前幾名網站都是Google、臉書、YouTube,跟台灣差不多,這些社群工具我們很熟悉,去東南亞,你是拿熟悉的(社群)工具換語言,壞處是市場很破碎,沒有辦法用打菲律賓的方法去打泰國。

三一年會去菲律賓,是因為消費力真的很旺盛。我去當地快十個shopping mall,看人流跟提袋率,一個禮拜三晚上,我站在一個mall的小店前面,十分鐘路過兩百人,差不多二%的人有提袋,這我在台灣很久沒看到。

在我們之前,當地沒有真正美妝電商,他們大部分還是大型平台,沒有像我們這種走select shop (複合式精品店)的概念,他們有服裝電商,但美妝這一塊還沒有什麼發展。台灣已經賣幾百年的東西,當地還是沒什麼人賣。舉例來說,像他們現在很流行麴酸,麴酸在台灣大概十年前就流行了。

(跟日韓比起來)台灣的國家品牌的確是弱的,所以我們打的是突擊戰,不是全面跟韓國拚,而是單點突破,單一商品做得比你好。

譬如說,我跟菲律賓人講,我賣的「空氣絲襪」非常輕透,不容易脫落,這是我們商品的強項,因為當地很熱,絲襪穿不上去,但我幫你噴一噴,你的腿看起來會更白,他們就埋單。

我們不是用MIT概念溝通,而是站在人的角度去解決問題台灣業者應該換個角度思考,這個國家的人需要什麼東西?我有哪些商品可以解決他的痛點?不完全是站在國家的角度,而是站在一個人的角度,他們有什麼問題,那我們去溝通。現在,我們菲律賓營收每年大概都是五o%到一〇〇%成長。

我們一四年底也進馬來西亞,但說實話,目前馬來西亞是暫停的。因為它是回教國家,人種複雜,最會買我們商品的是當地華人,那華人我用台灣網站服務就好了,沒必要去設一個馬來西亞網站。

馬來西亞華人滿精明的,自己有很多代購的方式。大家集一百雙鞋,一次寄過去,你幫他運一雙過去,加運費可能要一百五十塊,但代購只要一百塊,那他們寧願等,省五十塊。

我們自己算過,如果回三十封到五十封私訊,馬來西亞成交頂多兩、三張訂單,但菲律賓是十倍,一個地方的人習慣衝動購買,另一個理性,

現在華人購買力也

在下降,又會一直殺價。

但以我們的能力,

短時間也沒辦法做

馬來人生意,最主

要是我們的商品都

沒有哈拉認證,華人市場成長又沒辦法那麼快的話,我當然選擇投入比較有潛力發展的地方,就算我前三年不賺錢,可是我成長力道可以在第五年爆發。

其他東南亞國家像泰國,MIT對他們來說,沒有太大意義,他們會以為是Made in Thailand,不是Taiwan。泰國人也分不太出來台灣貨跟中國貨的差別,況且你把泰國彩妝拿出來看,你不會覺得台灣商品贏多少。所以,雖然它很多基礎條件比越南好,我們反而會去越南,不是泰國。

雖然我們在菲律賓,台灣商品賣的還是占一半以上,但我們不是用一個MIT的概念去溝通,而是去解決你的問題。

大家會覺得我們是台灣人,但我們行銷素材是跟當地接軌,台灣行銷團隊一年至少要去一、兩次,一待就是兩、三個月,了解當地文化,這樣才會貼近當地。很多事情你在台灣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在這邊,沒有理所當然這件事。

撰文者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73

買房痛點多,這家公司想要重新定義新房交易規則丨每日黑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29/158443.shtml

買房痛點多,這家公司想要重新定義新房交易規則丨每日黑馬
朱丹 朱丹

買房痛點多,這家公司想要重新定義新房交易規則丨每日黑馬

“買房嗎”做為一家端對端新房在線交易服務平臺,旨在解決房源信息不透明,打通開發商和購房者之間的溝通渠道。

購房者在購房過程中常會遇到這些問題:需求與碎片化信息不對稱;中介介入,決策效率低;傭金多,購房成本重。而這些痛點的背後,主要原因是行業交易規則不完善。

“買房嗎”做為一家端對端新房在線交易服務平臺,旨在解決房源信息不透明,打通開發商和購房者之間的溝通渠道。“買房嗎”創始人劉瑞予向i黑馬介紹,“買房嗎”APP自今年1月份開始研發,到四月初開始內測,目前已經服務一萬多名用戶。從到訪到交易環節,“買房嗎”實現了約23%的轉化率。目前“買房嗎”的市場集中在成都。10月將在重慶布局。

劉瑞予從事房地產互聯網行業有12年時間,積累了豐富的行業資源。劉瑞予表示自己於2014年8月開始創業,最先做的是房地產移動端投放的區域整合營銷服務商,“買房嗎”的推出是對公司原有移動端流量變現模式的一次疊加,由廣告環節進階到了交易環節。

450442616595555564_副本

劉瑞予稱,在房產銷售環節湧現的分銷、行銷、包銷等模式並不能提升效益和降低成本,開發商和購房者在其中沒有享受到互聯網+的紅利。劉瑞予認為在購房行為中,開發商和購房者可以直接匹配交易,但目前購房模式都嫁接給了第三方經紀人,處於非核心的第三方所發揮的作用通過產品研發就能實現。

那“買房嗎”是通過什麽方式去掉購房過程中第三方呢?

買房嗎的做法是運用純線上模式,根據大數據分析,針對用戶的需求和目標,對房源進行匹配,進行精準推薦。

同時用戶也可以通過在線直約。當房源與購房者的意願匹配後,通過“買房嗎”的APP在線直接約談房地產的置業顧問。此外,“買房嗎”也對購房者從預約到交易的行為進行雙向的監督和管控。

在房源層面,目前“買房嗎”月均合作樓盤占月均活躍銷售新盤的1/3。通過獨立的地推團隊,借助原有的市場資源和開發商進行談判。在用戶層面,“買房嗎”利用獨家代理的移動端流量資源和流量的投放來獲取。

在盈利模式上,“買房嗎”主要是靠收取開發商的傭金。據劉瑞予介紹,2016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收入5000多萬,其中買房嗎產品6月單月的交易收入規模達到了600萬,今年營收有望破億。

面對房地產行業的激烈競爭,談及“買房嗎”的競爭壁壘,劉瑞予表示,第一是大數據的精準匹配。“買房嗎”的數據基於真實交易,從預約到交易是一個不可再生數據模型。第二,“買房嗎”實行的是“不燒錢”的商業模式。“買房嗎”的流量通過營銷、廣告流量以及交易傭金收入可實現多次變現。

目前是技術無障礙的時代,嚴格意義上來說不存在競爭壁壘。新模式湧現後,會用最短的時間,擴張用戶規模,並且不燒錢,這就形成了競爭壁壘。因為別人要取代你,付出的代價會很高”劉瑞予說。

對於未來,劉瑞予稱,“買房嗎”計劃到2017年上半年,在新房庫存比較高的中西部地區,布局5個左右核心城市(重慶、西安、長沙、昆明)。未來也會考慮中西部的三四線城市。

劉瑞予表示,目前“買房嗎”將集中精力把成都市場規模做大,把第一個複制區域“重慶”的商業模式做好,積累區域拓展的成熟經驗,加快下一輪拓展速度。

黑馬檔案:

公司:成都創家生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劉瑞予

所在地區: 成都

所屬行業:房地產行業

房地產 在線交易 買房嗎 直約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446

凱文凱利:論虛擬現實6大痛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02/159580.shtml

凱文凱利:論虛擬現實6大痛點
峰瑞資本 峰瑞資本

凱文凱利:論虛擬現實6大痛點

迄今為止,所有用戶生成的虛擬現實體驗都是用電腦遊戲引擎 Unity 或 Unreal 開發的。

當下,整個技術產業正在掀起一股浪潮。“在未來 15 年內,我們大部分工作和娛樂時間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碰觸到虛擬現實。”

世界上的所有巨頭——Facebook、谷歌、蘋果、亞馬遜、微軟、索尼、三星——都擁有致力於虛擬現實的完整團隊,而且還在招募更多人手。僅 Facebook 一家就有超過 400 人在從事虛擬現實領域的工作。Magic Leap,一個從未發布過任何產品的混合現實公司,已經融資 14 億美元(其中有一部分投資來自谷歌和阿里巴巴),並估值 45 億美元。

這場由科技掀起的浪潮將把我們帶到哪里去?也許你應該跟隨凱文·凱利去看一看,正如他在過去五個月里所做的那樣。

凱文·凱利,“網絡文化” 最重要的發言人和觀察者,《連線》雜誌創始主編,著有《失控》《必然》等風靡中國的作品。

1989 年,很多中國人還沒有聽說過互聯網的時候,KK 就第一次將頭伸進了虛擬現實頭盔。2016 年,世界巨頭公司都在以投資巨額資金證明虛擬現實元年開啟。KK 說虛擬現實設備再也不會下架了。

熟悉 KK 的人,會感佩 KK 每一次都能比我們先見到未來。在讀過《第九區:虛擬現實奇境漫遊記》之後,你也許會找到根源,在某種程度上,那是因為他總是站在真實世界的最前線往前看,而不是躲在書房里異想天開。

KK 已經 64 歲,但他仍然親自用 5 個月的時間走訪矽谷最重要的虛擬現實公司,采訪了虛擬現實領域最炙手可熱的人。

《第九區:虛擬現實奇境漫遊記》,全球獨家首發 KK 關於虛擬現實的報告,他帶來了最全面、真實的關於虛擬現實的報告,深度闡釋了相關的核心知識點。並預言了未來三、五年內,虛擬現實發展過程中將遇到的痛點和機遇,而它們將成為造就第一個 VR 億萬富翁的機會。

KK 說:“能夠提供共享虛擬體驗的系統將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企業。只有少數幾家公司能成為虛擬現實網絡的主宰者。在這些虛擬現實的贏家面前,今天的巨頭企業從任何尺度看都只能算得上一個孩童。”

未來,Google 將只是一個孩子?這簡直不可思議。但科技就正是這樣在以令人眼花繚亂之勢狂飆猛進。

在這篇文章里,KK 論述了虛擬現實發展過程中遇到的 6 大痛點。歡迎在文末留言區寫下你的 VR 初體驗,你如何理解 VR 發展的痛點,或者告訴我們你認為 VR 最有可能在哪些領域爆發。截至 11 月 5 日(本周六)晚上 21 點,留言最走心的 10 名用戶,將收到《第九區:虛擬現實奇境漫遊記》一本。

論虛擬現實

撰文 /  Kevin Kelly

來源 / 《第九區 9th Zone》

節選自 /《第九區虛擬現實奇境漫遊記》

《第九區》雜誌授權峰瑞資本在新媒體首發

v22.webp

▲ Kevin Kelly

在過去 5 個月里,我花了大量時間沈浸在虛擬現實的初創世界中。這里我不想再贅述我的體驗。遠在戴上虛擬現實頭盔之前,我們早已有了對它最鮮活的期盼。它是辨不清虛幻還是真實的黑客帝國(Matrix),是人們流連其中樂不思歸的元空間(Metaverse)[1],是以第一人稱視角見證的末世紀暴潮(Strange Days)[2],是由數千個世界組成的超級仿真宇宙 “綠洲” [3]。虛擬現實被人們想象了許多年、無數遍,但它一直遲遲不肯露面。

好消息是:這次,它是真真正正地來了。在經過了 40 年的 “狼來了” 之後,百思買(Best Buy)今年將開始銷售虛擬現實設備,並且它再也不會從貨架上消失了。

/ 痛點 /

虛擬現實的起步會比較緩慢。在過去幾個月嘗試過的各種虛擬現實演示中,我都需要在幫助下才能戴上和調整設備。大部分演示都需要觀察者在一旁盯著我,理順各種帶子,防止絆到電線和家具。軟件也不夠流暢。而且演示還常常需要外人提醒我 “向後轉、看那邊”,交互界面仍然缺失。“目前的虛擬現實系統,尤其是追蹤模塊,需要經常性的維護,以保持正常工作。” 斯坦福大學虛擬人類互動實驗室主管 Jeremy Bailenson 說道,“我在虛擬現實領域待了已經有 20 年了。我工作中最痛苦的部分就是更新驅動程序。虛擬現實已經準備好要大張旗鼓地幹一番了,現在值得雇傭一些人來維護它。”

v33.webp

▲ 目前的 VR 設備還較為繁重。

有一些問題是其他產品原型開發階段也會碰到的煩惱,但平臺上有一些基本功能確實仍然缺失。今年二月,技術大拿 MalikOm 在 Twitter 上做了一次調查,請那些技術控們預測一下虛擬現實何時能夠成為主流。有近半數人認為會是在二到五年內。Magic Leap 的早期投資者、風險投資機構 Andreessen Horowitz 的合夥人 Chris Dixon 認為,虛擬現實將會遵循飛輪效應:一開始慢慢悠悠,隨後以看似很慢但實則是指數級的形式改進和提速,直到突然間勢不可擋。

“給我希望的是現在虛擬現實的良好體驗,” 他說,“一旦人們體驗過高端虛擬現實帶來的好處,他們就會想要它。到 2020 年我們再回顧的話,今年會是虛擬現實元年。但在未來五年里,我準備迎接技術周期中不可避免的低谷。”

隨著飛輪慢慢開始轉動,它也會遇到一些摩擦和阻礙。其中既有技術難點,也有文化惰性。但這些問題也可以視作是新的機遇。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案會促成許多其他創新。

下列任何一個痛點都可能是造就虛擬現實領域中第一個億萬富翁的機會:

▌外觀

v44.webp

▲ 笨重的頭顯,讓使用者看起來沒那麽酷。

每個人戴上頭戴顯示器後看起來都像是一個呆瓜,這是個無法回避的事實。它與我們的人性不搭嘎。谷歌眼鏡失敗的原因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你戴著它不夠酷。還記得賽格威(Segway)嗎?你站在上面,只需稍稍傾斜你的身體,它就會載著你駛向你想要的方向。如果你沒試過的話,我建議你試試,真的是很神奇!精明如史蒂夫·喬布斯,曾想給賽格威投資數百萬美元,他認為這會給交通帶來革命。但即使賽格威真的有用,它也未能給交通帶來革命,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人們站在上面看起來很可笑。外觀因素要想在文化上被接受需要很長的時間。

▌安全  

在最近一次虛擬現實體驗中我差點摔倒,因為我嘗試跳入一個並不存在的坑里。在大多數演示中(包括 Void 的公開產品),為了防止發生意外,都會有人暗中跟著試用者,以在你將要跌倒時扶你一把。Oculus 則很詭異地警告其用戶要 “一直坐著”。問題的關鍵點在於,當你身處虛擬現實中時,你就已不在你的真身所在之處。混合現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這種在不同世界中來回切換的問題,但不能完全消除。

此外,我們還不清楚這種欺騙自己頭腦和身體的技術會對我們造成什麽樣的長期影響。這個領域實在太新了,我們甚至不知道該問什麽問題。我們知道暈動癥確實存在。一些報告認為,1/30 的人會受到影響。有人提出,可以借助虛擬現實來幫助使用者盡快適應平衡問題,比如在視線中放置某樣穩定的東西——可以是一塊虛擬面板,也可以是一個虛擬鼻子。

v55.webp

▲ Wesley Allsbrook 現場用 VR 作畫。

我跟蹤調查過當今世界上在虛擬現實中待得最久的人 Wesley Allsbrook。她是一位畫家。在過去四個月里,她一周六天每天五小時都戴著 Oculus 用 Quill 作畫或雕刻。除了 Oculus,她還得戴著她的眼鏡。我問她可有什麽不適感,她說從未有過。她喜歡在虛擬現實中工作。那里就是她的工作室。她有時坐,有時立,不停地在動,從未感到過頭暈或惡心。她期盼著能夠每天都進入到虛擬空間中。

僅憑思考和想象不足以發現虛擬現實的問題所在。它的好,它的壞,都需要你去用它才能體驗到。當公眾開始使用這些系統時,我們可以收集那些最好的做法。不過我們可能得把虛擬現實當作一種體育運動。現在的房屋結構可以滿足窮極無聊的電視時間,但無法滿足虛擬現實的要求。我們可能要改造我們的房屋,以便我們可以四處走動。

▌界面

虛擬現實目前還在發展之中,就像是臺式機的命令行時代,尚無直觀可用的創作工具。虛擬現實行業還在等著它的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Doug Engelbart)來發明出它所需的鼠標和視窗。這個缺失的部分可能是虛擬現實快速騰飛所需要的最為關鍵的一環。沒有內容,屏幕只能是一片空白;而缺少了無論是誰都可以在幾分鐘內輕松掌握的界面,內容創作就只能是事倍功半。

v66.webp

▲ Unity 擁有全球最大的 2D、3D、VR 和 AR 遊戲體驗開發平臺。

迄今為止,所有用戶生成的虛擬現實體驗都是用電腦遊戲引擎 Unity 或 Unreal 開發的。它們也幾乎都長著一張視頻遊戲的面孔。這些第一代的體驗都是用二維工具生成的,諸如鼠標、視窗、屏幕,等等。而虛擬現實若想普及,則必須要有在虛擬現實中創造虛擬現實的工具,要實現在虛擬現實中啟動虛擬現實系統的功能。

今年春天,Unity 和 Unreal 都發布了在虛擬現實中創造虛擬現實的產品演示。但為了能讓用戶平穩過渡,這些引擎都借用了二維系統中的一些概念,譬如菜單。這麽做就好比是在圖形界面系統中使用命令行一樣。在利用虛擬現實的優勢來應對虛擬現實的複雜性方面,我們仍然缺少突破性的進展。

榮耀歸屬於那些指明如何用優雅的虛擬現實界面創造虛擬現實的天才們。這樣的工具應該允許我們用最少的手勢、聲音和眼神來掌控三維空間。我們可以擡手,轉腕,說話,或是點頭。僅此而已。我在想,觀看一個技藝高超的創作者在虛擬現實中工作是否會給人以美感?是像伐木工多些還是像舞者多些?榮耀只是回報之一。虛擬現實的普適界面將釋放出我們這個星球上前所未有的創造力。

▌視野

目前混合現實設備的視野太窄。在現有產品中,Meta 2 的視野是最寬的,但仍很有限。位於正前方視野內的虛擬物品顯得很逼真,但如果你把視線轉向旁邊,它們就會從你的邊緣視野中消失,因為系統不會再渲染它們,直到你將視線重新正對它們。這種消失又出現的現象會打斷說服鏈,削弱浸入感。

全封閉的虛擬現實裝置倒是沒有這個問題,因為你的邊緣視野中本來就空無一物,只有一片漆黑。雖然當你把視線轉向其他方向時,虛擬對象也會消失,但一同消失的還有整個背景區域。因而你也不會產生矛盾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麽眼下虛擬現實比混合現實更有浸入感的原因。

v77.webp

▲ Meta 2 呈像展示。

所有混合現實系統還都面臨著另一個挑戰:在混合現實中,放在桌上的虛擬茶杯應該與桌子受到同一個光源的照射,光線的方向、色調都應該一致。要做到這點,需要混合現實設備能夠實時動態地計算屋內的光照環境。還沒有一個混合現實產品可以做到這一點。虛擬現實系統規避了這個問題,因為它們並不需要考慮你所處的環境,而是另起爐竈,渲染了一個獨立的虛擬世界。

不過,混合現實中這種虛擬物品與真實環境在光線上的不匹配反而構成了說服鏈上的一個旁路。就我的經驗來說,這種差異往往會產生一種效果,我稱之為 “虛假物的真實臨場”:感覺上,那些刻畫細致入微的虛假物體真真切切就在那里,只不過略微顯眼。你不會把它們同真實物體混淆起來;它們是真實存在的虛假物。

視野和環境光都是短期問題。未來兩代技術應該能夠將視野拓展到 180 度,並擁有可解碼環境光的傳感器。不過近期內,混合現實的重點工作是顯示各種各樣疊加在現實之上的屏幕和仿真,因而無需考慮與環境融合的問題;而虛擬現實的首要任務則是提供更深的浸入式體驗。

▌線纜

戴著連著線纜的虛擬現實裝備有諸多不便。自由自在的漫遊可以增強臨場感,而處處受制於線纜則會破壞這種體驗。屏幕和處理器可以做得很小,甚至小到可以嵌入眼鏡而不被察覺。但電池是個大問題。虛擬現實的計算量是如此之大,所需要的 “燃料” 供給也必須充足。我不知道把電池塞入到眼鏡框里的那一天是否可以期待。眼下只能通過線纜把電池跟眼鏡連接起來。

v88.webp

▲ VR 線纜限制了使用者的活動範圍。

▌光場捕捉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依據真實生活快速創建逼真的虛擬現實場景,包括場所和人物。比如,拍一部虛擬現實紀錄片。我們希望能夠立體完整地記錄下場景;當在虛擬現實中回放這些場景時,觀眾可以從任何位置、任何角度去考察它。目前的技術尚無法做到真實度和自由度都完美無缺。光場捕捉技術最有希望達成這個目標。這類攝影系統包含朝向各個方向的、大量的微型攝像頭陣列。

它們並不是在 “拍攝” 景物,而是用現場所有物體反射的數百萬個光點來重構四維(包括運動緯度)場景。不論是從光學角度還是計算角度,這都是史無前例的嘗試,也是目前最大的技術難點。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就能拍攝出實時的、真彩的虛擬現實影像。目前已經有了幾個原型產品,如 LytroImmerge,但尚無能夠商用的產品。可以說,虛擬現實還缺失一個最基本的工具。

虛擬現實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748

傳統餐飲痛點多,來客以收銀系統為入口布局智慧餐飲 | 每日黑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11/159730.shtml

傳統餐飲痛點多,來客以收銀系統為入口布局智慧餐飲 | 每日黑馬
邱昭昀 邱昭昀

傳統餐飲痛點多,來客以收銀系統為入口布局智慧餐飲 | 每日黑馬

來客未來或將提供金融與供應鏈服務

互聯網已經像水電般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吃喝玩樂的產業鏈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互聯網重塑。一些老牌的餐飲品牌紛紛“觸網”,玩起了“餐飲+互聯網”。一些企業認為智慧餐飲系統的核心在於收銀系統,選擇以收銀系統為突破口打入智慧餐飲,來客就是其中的一個玩家。

來客成立於2010年,以iPOS互聯網收銀機為出發點,通過對預定、點餐、支付、後廚管理、進銷存等環節的升級與優化,達到為餐飲老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信息化確實是實現產業升級或轉型的重要一環,而餐飲走向信息化也標誌著以“放羊式”的傳統餐飲落下帷幕,將迎來智能化、數據化的新餐飲時代。

來客的iPOS收銀機是基於安卓系統自主研發的產品,兼顧了BS(i黑馬註:客戶端服務結構)與CS(i黑馬註:瀏覽器客戶端結構)系統架構的優勢,形成了獨有的BCS(i黑馬註:常見的績效考核方式之一)系統支持客戶端與雲端修改。同時,來客在產品研發時考慮到了餐飲多業態的呈現形式,在滿足商家的通用需求外,個性化的訴求可通過插件化的方式來解決,需要則裝,避免了不必要的更新與升級。

此外,來客iPOS整合了美團、餓了麽、百度等各大外賣平臺,方便商戶更高效率的處理來自不同渠道的訂單。同時,在支付環節上融合了各大支付渠道,同時支持銀聯刷卡、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多種互聯網支付方式,方便顧客自由選擇。

姚海平透露,雖然玩家眾多,但依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局面。歷時3年打造的產品使得iPOS收銀系統不局限於餐飲業,100余個插件可適用於多種行業。

來客在細節上也有一些處理,比如近期推出的雙屏機實現了餐廳與顧客的互動,在顧客端的屏幕可實現自助式點餐與支付等功能。值得關註的是,來客在後廚管理方面實現了自動化的派工功能,可以減少人為失誤造成的丟單、錯單現象。

IMG_5772

圖為來客創始人姚海平

據悉,來客創始人姚海平是一位連續創業者,曾創立的半導體芯片軟件公司被英國一家上市公司收購,此後在2013年成立來客。2015年,來客獲得了厚持資本和京東股權眾籌合計1400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近期將會啟動新一輪的融資。

姚海平對i黑馬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信息流與大數據的積累,來客將通過iPOS收銀系統在金融與供應鏈等增值服務上發力。

黑馬檔案:

所屬公司:上海來客之家網絡有限公司

創始人:姚海平

所屬地區:上海

所屬行業:智能硬件

來客 智慧餐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225

大咖談農產品電商痛點:同質化嚴重賠本賺吆喝

“農業做標準化是整個農業商業化的發展方向,因為這樣方便消費者在購買時做決策,只有做標準化才能分得清好壞,而標準化的前提一定是產業化和工業化。“

11月17日-18日,在山東濰坊舉行的2016世界食品農產品電子商務大會上,天貓生鮮總經理、喵鮮生負責人何春雷表示,今年天貓也聯合了一些企業在做農業產業化,天貓更多地提供一些金融服務。

生鮮品類在線上的起步較晚但增長勢頭迅猛。波士頓咨詢公司(BCG)與阿里研究院今年9月合作發布的《2016年中國生鮮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從2012年到2016年,生鮮電商市場從40億元人民幣猛增至950億元人民幣,目前7%的城鎮生鮮消費已經發生在線上。預計線上生鮮消費將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並在2020年占城鎮生鮮總消費的15%-25%。這種增長勢頭意味著線下零售商以及電商平臺都必須思考如何抓住這一發展機遇。

天天果園副總裁牟西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標準化很重要,從中國電商發展的歷程來看,它是先易後難,電商從一開始先選擇了書、繼而有了服裝鞋帽、手機、電視等,就是因為這些東西是標準化,它們便於分級和定價。而農產品要分等級和做標準化難度就會比較大。

“標準化與產業化生產相關,如果做不到產業化,想達到農產品的標準化就有很多障礙。”牟西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比如產業化生產就可以統一選種,統一育種,統一進行土壤改良,統一進行種植管理,具體到什麽時候施肥、什麽時候打藥、用什麽藥、控制在什麽範圍之內、什麽時候采摘,按照什麽標準采摘等等。產業化生產是標準化的前提,同時它也會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

中國服務貿易協會電子商務委員會執行主任蘇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產品競爭同質化現象嚴重和缺乏品牌也是農產品電商目前存在的兩大問題。

蘇軍認為,正是由於產品競爭同質化現象嚴重,現在很多農產品電商的拼殺都集中在價格的拼殺當中。而且為了獲取客戶,農產品電商基本上是屬於賠本賺吆喝的階段,它們過度依賴資本的方式去獲取客戶,以補貼、燒錢的方式來進行促銷,一旦資本市場轉冷,資金鏈斷裂,必然導致企業無法經營,難以為繼,只能是迅速關張。現在融資過億的生鮮電商比比皆是,但倒閉也是瞬間的事。

目前,基本上80%-90%以上的生鮮電商都是處於虧損狀態,甚至嚴重虧損狀態,更多的生鮮電商基本上是靠資金鏈在支撐。

“在品牌方面,目前有些品牌只是一個商品的名稱,並沒有品牌賦予它的內涵。而沒有品牌的話,產品的議價能力就非常低,最後很多產品只能在價格上進行廝殺。”蘇軍對記者表示,也只有大家對品牌的重視,有更多的品牌崛起,才能凈化整個行業,讓整個行業進入良性的循環。

何春雷認為,有了標準化以後,才可以更好地去打造品牌,有了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到最後的終極模式就是現在服裝在做的C2B的模式,也就是說,我們希望不是某一個人到一個產地來買這個產品,而是某一類有同樣需求的人來跟產地獲得定制化的商品。

牟西軍認為,未來公司化是農業商業化的一個解決之道,要實行價值創造和利益分配的這一機制,把老百姓或者農場主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進行產業化生產,大家在這里面都有分工,生產、采摘、品牌、銷售等各司其職,公司有統一定價權,不會讓人家打破價格體系,整個進行公司化運作,在這個基礎上,中國農產品電商應該會有一個很大進步和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3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