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做標準化是整個農業商業化的發展方向,因為這樣方便消費者在購買時做決策,只有做標準化才能分得清好壞,而標準化的前提一定是產業化和工業化。“
11月17日-18日,在山東濰坊舉行的2016世界食品農產品電子商務大會上,天貓生鮮總經理、喵鮮生負責人何春雷表示,今年天貓也聯合了一些企業在做農業產業化,天貓更多地提供一些金融服務。
生鮮品類在線上的起步較晚但增長勢頭迅猛。波士頓咨詢公司(BCG)與阿里研究院今年9月合作發布的《2016年中國生鮮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從2012年到2016年,生鮮電商市場從40億元人民幣猛增至950億元人民幣,目前7%的城鎮生鮮消費已經發生在線上。預計線上生鮮消費將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並在2020年占城鎮生鮮總消費的15%-25%。這種增長勢頭意味著線下零售商以及電商平臺都必須思考如何抓住這一發展機遇。
天天果園副總裁牟西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標準化很重要,從中國電商發展的歷程來看,它是先易後難,電商從一開始先選擇了書、繼而有了服裝鞋帽、手機、電視等,就是因為這些東西是標準化,它們便於分級和定價。而農產品要分等級和做標準化難度就會比較大。
“標準化與產業化生產相關,如果做不到產業化,想達到農產品的標準化就有很多障礙。”牟西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比如產業化生產就可以統一選種,統一育種,統一進行土壤改良,統一進行種植管理,具體到什麽時候施肥、什麽時候打藥、用什麽藥、控制在什麽範圍之內、什麽時候采摘,按照什麽標準采摘等等。產業化生產是標準化的前提,同時它也會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
中國服務貿易協會電子商務委員會執行主任蘇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產品競爭同質化現象嚴重和缺乏品牌也是農產品電商目前存在的兩大問題。
蘇軍認為,正是由於產品競爭同質化現象嚴重,現在很多農產品電商的拼殺都集中在價格的拼殺當中。而且為了獲取客戶,農產品電商基本上是屬於賠本賺吆喝的階段,它們過度依賴資本的方式去獲取客戶,以補貼、燒錢的方式來進行促銷,一旦資本市場轉冷,資金鏈斷裂,必然導致企業無法經營,難以為繼,只能是迅速關張。現在融資過億的生鮮電商比比皆是,但倒閉也是瞬間的事。
目前,基本上80%-90%以上的生鮮電商都是處於虧損狀態,甚至嚴重虧損狀態,更多的生鮮電商基本上是靠資金鏈在支撐。
“在品牌方面,目前有些品牌只是一個商品的名稱,並沒有品牌賦予它的內涵。而沒有品牌的話,產品的議價能力就非常低,最後很多產品只能在價格上進行廝殺。”蘇軍對記者表示,也只有大家對品牌的重視,有更多的品牌崛起,才能凈化整個行業,讓整個行業進入良性的循環。
何春雷認為,有了標準化以後,才可以更好地去打造品牌,有了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到最後的終極模式就是現在服裝在做的C2B的模式,也就是說,我們希望不是某一個人到一個產地來買這個產品,而是某一類有同樣需求的人來跟產地獲得定制化的商品。
牟西軍認為,未來公司化是農業商業化的一個解決之道,要實行價值創造和利益分配的這一機制,把老百姓或者農場主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進行產業化生產,大家在這里面都有分工,生產、采摘、品牌、銷售等各司其職,公司有統一定價權,不會讓人家打破價格體系,整個進行公司化運作,在這個基礎上,中國農產品電商應該會有一個很大進步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