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球頭條丨德銀瑞信與美司法部達成和解 特朗普叫囂軍備競賽

——CNBC——

【花旗:特朗普當選後,投資者開始沈迷於“幻想”】特朗普當選後,美國股市數次刷新歷史新高,但有的市場觀察者擔心這種上漲是否太快。花旗北美經濟學家William Lee表示,市場對特朗普政府在金融監管放松及基建開支的期望過高,幾乎每個人都把基建擺在嘴邊,以為這將改變世界。Lee認為特朗普提出的萬億基建計劃中,私營資本進入整修新建的主要橋梁及道路里程不到美國公路總數的1%,這對於美國真正需要重建的需求而言並不高。不過特朗普當選以來,受基建前景刺激,工業金屬銅的價格被推升至16個月高點。此外投資者對於未來的樂觀情緒也體現在了美元走強及預期美聯儲加快加息上,Lee認為美聯儲貨幣政策依然需要等待特朗普經濟與財政政策定調後決定,其對經濟的正向作用結果可能需要等到2018年後才初露端倪

——金融時報——

【安理會通過指責以色列決議案,美國投棄權票】聯合國安理會周五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停止在被占巴勒斯坦領土上修建猶太人定居點。雖然以色列內塔尼亞胡政府強烈要求美國否決該決議,美國最後投了棄權票,其余四個常任理事國和十個非常任理事國均投了贊成票,決議得以通過。內塔尼亞胡指責奧巴馬在以色列背後“使壞”。國會山也對投票結果表達了不滿,眾議院議長保羅瑞安及共和黨大佬約翰麥凱恩炮轟結果令人感到“羞恥”。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以色列官員表示,奧巴馬的決定是對數十年來美國對以色列政策的破壞,將對未來巴以雙方的和談前景造成不利影響。

——BBC——

【德銀瑞信與美司法部就RMBS調查達成和解】德意誌銀行周五宣布同意向美國司法部支付72億美元和解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RMBS)調查案,這數字最終還需獲得監管部門的最終通過。9月美國司法部要求德意誌銀行支付140億美元罰金,一度引發市場對德銀破產可能對全球金融系統造成沖擊的擔憂。因在金融危機前向投資者不當銷售高風險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數家銀行在美分支已經被美司法部開出調查令,包括瑞士信貸、花旗、美國銀行和高盛等。瑞信也宣布願意支付52.8億美元與美國司法部和解MBS的調查,其中24.8億美元作為罰金上交司法部,28億美元作為消費者賠償金將在未來五年支付。花旗、摩根大通、美銀和高盛此前已經分別與司法部達成和解,相關費用依次為70億美元、130億美元、167億美元和51億美元。今天美國司法部宣布起訴巴克萊涉嫌MBS欺詐,指出2005-2007年巴克萊不斷用錯誤的表述向全球投資者介紹MBS,造成投資者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華爾街日報——

【普京:民主黨輸給了自己】俄羅斯總統普京周五在年度新聞發布會上對奧巴馬當局及民主黨將大選失利歸咎於俄羅斯的做法加以炮轟,並反問民主黨不僅輸了大選,連參眾兩院也輸了,這也是我做的?並指責民主黨忽視普通民眾呼聲,正在分裂國家。普京表示很樂意與特朗普政府建立建設性關系,“只有我們相信他能贏”。此外普京重申俄羅斯將升級武器設備,但並不想拖進軍備競賽。對於俄羅斯經濟,普京認為正在恢複,今年預計萎縮0.5-0.6%,好於去年萎縮3.7%。對於通脹目標,普京認為俄羅斯今年通脹將達到5.5%,好於預期,明年的目標是4%。

【特朗普:讓核武競爭變成軍備競賽吧】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周五在接受MSNBC采訪時,被問及周四關於擴張美國核能力是什麽含義時回應道,就是讓它變成一場軍備競賽,我們每一步都會超越對手,最後摧毀所有。周四在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演講中呼籲繼續提高俄羅斯的核能力,令它可以“可靠地穿透任何現有的和未來的導彈防禦系統”後,特朗普在推特上表示,美國必須“加強和擴大”其核力量,直到全世界在核武器上有所認識為止。剛被特朗普提名擔任白宮新聞發言人的肖恩·斯潘瑟周五在接受NBC采訪時表示急忙“撲火”稱,不會有軍備競賽,特朗普是想讓像俄羅斯、中國這樣擁有核能力的國家不要試圖擴張核武庫,相信最後大家都會相安無事。

——Reuters——

【FBI著手調查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入侵事件】據消息人士投露,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正在調查從2010年起數年來黑客如何入侵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數十臺官員電腦,其中包括前主席Sheila Bair的工作站。FDIC是美國管理商業銀行的三大聯邦機構之一,通過為存款提供保險、檢查和監督金融機構以及接管倒閉機構,來維持美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和公眾信心。上月國會成員被允許瀏覽FDIC官員關於被黑客攻擊的內部交流記錄,暗示黑客可能受中國軍方指示。

【馬耳他劫機事件和平解決】周五一架泛非航空公司A320客機降落在馬耳他機場。這架飛機是被劫持到馬耳他機場,機上有111名乘客和7名機組人員。機上有兩名持手雷的劫持者威脅要炸掉飛機,自稱是已故前利比亞領袖卡紮菲的支持者。電視畫面顯示,劫機者被帶上手銬帶離飛機,馬耳他總理Joseph Muscat隨後宣布劫機者已經投降。馬耳他發生的另外一起重大劫機事件是在1985年11月23日,當時埃及航空的波音737客機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機,被迫轉飛馬耳他島,談判未果的情況下埃及突擊隊選擇猛攻,造成共62人死亡。

——Bloomberg——

【地緣危機美聯儲加息,比特幣飆漲站上900美元】受地緣危機及替代資產需求爆發影響,本周比特幣漲幅創下6月來新高。亞市午盤比特幣站上900美元關口,周漲幅突破15%,年漲幅也來到107%。上一次比特幣來到900美元是在2014年1月,當時世界最大比特幣交易所MtGox被黑客入侵,中國加大對比特幣管制,比特幣價格從歷史高點1137美元一路腰斬。今年比特幣的表現遠遠好於任何貨幣、股指或者大宗商品,本周俄羅斯大使遇刺、柏林恐襲讓投資者將眼光轉向比特幣。隨著美聯儲加息,人民幣貶值壓力讓中國買家再次進場推高市價。分析指出,隨著比特幣突破800美元強阻力位,1000美元的重要心理關口或許並非遙不可及。

【黃金創12年周線最長連跌紀錄】隨著投資者預期美國更強勁的經濟增長將加速美聯儲加息,數十億看多黃金的基金在撤出,黃金期貨本周迎來連續第七周下跌,創2004年5月來最長記錄。美聯儲上周加息25基點,並暗示明年將加息3次,周四美國三季度GDP增速創近兩年同期最快,看多黃金ETF資金已經連續30天凈流出。今年黃金走勢跌宕起伏,在英國脫歐的“黑天鵝”及當時美聯儲貨幣政策不確定的幫助下,黃金上半年漲幅創近40年最大。隨著特朗普當選,對美國經濟的樂觀情緒將美元推升到14年高點。利率期貨顯示投資者預計美聯儲明年6月加息的概率為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991

深度丨工銀瑞信900億巨無霸基金緣何誕生

在監管層調控委外業務、公募基金放緩機構化擴張步伐的當下,擁有中國第一大銀行工商銀行股東背景的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工銀瑞信”)仍在這條賽道上繼續沖刺,並引發了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內人士的關註。

3月1日,工銀瑞信發布公告稱,工銀瑞信豐淳半年定期開放債券基金(下稱“工銀瑞信豐淳定開債,代碼004032”)成立,首募金額909.4023億元,2月21日至23日短短三天產生1442萬元的利息,基金成立伊始規模達到909.5465億元。如此“巨無霸”基金,對應的投資者人數僅223戶,且基金金額中還包括工銀瑞信內部員工認購的3299.23元。若不出意外,它即是一只典型的委外定制基金,且極有可能是工商銀行一家或者與其他金主“拼單”定制而成。

工銀瑞信豐淳定開債巨量發行情況絕非監管“松綁”的信號,實際上僅是前期獲批而未發的、數量極為有限的存量殼資源得到釋放。此前,第一財經也曾發表《監管收緊下的公募委外出路:殼資源仍是重要承接平臺》等多篇文章解讀這一現象。

不過,工銀瑞信900億巨無霸問世在業內看來,足以彰顯基金公司成長過程中股東的重要性。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稱,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未來基金行業格局將進一步分化。北京一家非銀行系且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稱,中短期來看,即便政策調控的預期,但強者恒強,有強大股東資源的基金公司的機構化業務還將繼續擴張;但在資管行業統一監管不斷深入的將來,基金行業的發展遲早會回到業績本源而非規模擴張的初衷上。

殼資源稀缺

自去年四季度以來,業內關於監管以窗口指導形式調節新基金發行節奏及限制純債、混合類定制基金發行的傳言,在過去一段時間得到了印證。這使得現存的已獲批而未發行的、低費率且基金契約符合機構偏好的產品“奇貨可居”。

據Wind資訊統計,自去年12月至今年2月份的三個月里,128只上報的公募基金產品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獲批節奏分別為12月79只、1月40只、2月9只。另一方面,證監會接收基金公司新基金申報材料的次數也在遞減,相同時間內,分別接收申報材料84次、49次、12次。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總經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對監管態度的轉變並不意外。他稱,自劉士余上任證監會主席之後,監管力度就不曾弱化過。在委外業務的調控上,監管的初衷是讓這些資產管理公司業務的重心逐漸回歸到業績的本源上而非盲目擴張規模。“只不過,這項事業任重道遠。”

眼下,從基金公司經營層面來講,委外業務仍是一門不錯的生意,各家基金公司仍願意在監管應許的範圍內有所“作為”。在委外新基金供應近乎斷貨的背景下,各家基金公司手里或多或多積累了一些已經獲批的存量殼資源成了承接委外業務的首選載體。

這一次,殼資源的稀缺性在工銀瑞信豐淳定開債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工銀瑞信豐淳定開債,其證監會的申請材料接收日為2016年9月21日,通過審查的決定日為2016年11月23日。歷經3個多月的等待後一經發行便“一鳴驚人”:首募規模超過900億,成為有史以來首發規模最大的基金產品。此前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曾表示:“在新基金發行困難之後,存量的殼資源價值大幅提升,在接受委外業務時,單獨一單2、3億的,就不願意接了。起點都要10億或者以上,即便首募可能是2億,但成立之後機構資金會陸續打進來。”

除了規模外,工銀瑞信豐淳定開債的發行也有其他出乎業內意料之處,比如它是一只半年期的定開債基金。自2016年以來,定開債基成了機構定制的熱門,為了便於加杠桿、提高收益,定開債基的“定制期限”一度被拉長,三年期、五年期產品層出不窮,7年期也有問世。對於這只巨無霸基金半年的封閉期,有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人士告訴第一財經大致上應該是迎合資金提供方的需求;另有大行投資經理則稱資金量過於龐大,基金公司有建倉壓力需要半年的封閉期;而工銀瑞信基金回複稱此舉是為了滿足客戶層面的需求。

在工銀瑞信豐淳定開債發行之後,工銀瑞信手中的存量殼資源極有有限,其產品庫中最晚獲批的基金——中債—國債(7-10年)總指數基金在去年12月5日獲批後、今年1月4日成立,首發規模2億,持有人戶數331人,符合定制基金的特征;另一只獲批時間較晚的工銀豐益一年定開債券基金於2016年9月14日獲證監會接受材料、11月8日獲批,12月7日發行成立,首發規模175億元,持有人戶數226戶,亦符合定制基金的特征。

在殼資源奇貨可居時代,工銀瑞信旗下還有一只於去年11月15日獲批的豐實三年定期開放債券型基金“待字閨中”,亦有可能為又一只體量出眾的定制基金。

風格變換

在低費率、符合定制需求契約特征的存量殼資源釋放後,未來基金定制化或將大幅降溫。

據Wind資訊統計,自去年12月基金成立數量213只創出歷史最高峰以來,基金發行節奏正在放緩。今年1月93只基金成立,2月68只成立,3月以來16只成立。在這些新發基金中,很大一部分與工銀瑞信豐淳定開債一樣是前期獲批的、存有定制特征的基金。

另從外部需求來看,隨著監管政策的變化,資金提供方的委外需求將有所抑制。國泰君安研究所銀行組日前發布研究報告分析了委外業務的成因。它稱,一方面過去幾年,中國處於低利率環境下,銀行的傳統主營業務存貸差收益較為有限,另一方面為支持經濟,央行自2014年底以來實施了穩中偏寬的貨幣政策,持續時間長達一年多。從2015年初開始,銀行間市場利率持續維持低位,包括債券投資、同業業務等等傳統金融業務利差空間快速縮窄。這意味著,銀行業的兩大傳統業務的盈利空間收縮,均陷入資產荒。剛好又是近幾年,按照監管高層的部署,陸續有不少農合行、農信社改制成為農商行,其投資範圍在擴大。換言之,有更多機構加入了爭奪有限的資產的競爭之中來,資產荒有所加劇,全行業呈僧多粥少局面。

在資產荒背景下,委外逐漸成為中小銀行的常用業務模式。起初,委外是因為很多中小銀行初次涉水投資業務(包括理財和自營資金的投資),缺乏相應的人才技術,因此從外部“購買”投資服務,聘請專業投資管理機構為其提供投資咨詢服務或投資管理服務。但在低利率、資產荒背景下,委外又承擔了加杠桿、加錯配以提高投資收益率的職能。

2015年上半年盡管A股牛市,但銀行資產對風險偏好的承受向來極低,對權益市場望而卻步,而自當年下半年股災發生之後,委外流入固定收益類的資產漸成潮流。國泰君安稱,根據經驗,2016年主流的委外產品收益率在4.5%左右。而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2016年9月公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6上半年)》顯示,銀行上半年理財發行成本在3.7%左右。同業存單(CD)發行成本低於此,約在3%以上。而當時債券收益率卻很難達到這一水平,比如很多信用債收益率僅在3.5%左右,因此直接投資是很難實現收益的。因此,銀行將表內外資金投資於委外產品,能夠獲取利差收益。

在資產配置荒時代,委外產品與成本的利差收益的驅使下,定制類產品大幅擴容。據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統計,截至2016年末,委外定制基金的總數量約為633只,資產總規模約為10753.5億元,其中,委外定制基金(債券基金類)的占比約為80.53%。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如今銀行的委外訴求極有可能大幅降溫。興證固收研究團隊近日稱,受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考核、同業監管的影響,投資者普遍感覺到今年的新增委外規模將可能出現明顯放緩,一是因為監管指標可能超標,二是對今年債市並不看好。但有個別機構表示,因去年委外規模較小(業務剛剛開展),今年有較大的擴充動力,委外規模仍有不小的增幅。總體來看,投資者對今年的委外擴張比較謹慎,增量也不會太多,對今年的委外要求做好安全墊、節奏放緩、預期收益放低、保持絕對收益和多策略目標,更加註重委外的質量。

MPA是央行於2015年底提出的、用於季末對銀行全部資產進行考核的打分體系,又稱為廣義信貸類考核。它的前身為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信貸管理,此次升級最大意義在於限制銀行將表內資產表外化、壓縮監管套利空間。而央行官員在公開場合則表示MPA將於今年一度開始事實。

另一方面,存量委外業務也可能面臨調整。有券商分析師稱,不少委外賬戶業績不大預期甚至虧損,但存量的委外規模還沒出現大額的贖回。但普遍擔心:1、同業監管除影響新增的委外業務外,也可能影響存量,因為部分中小銀行監管指標本身已經超標。2、15-16年委外業務擴充明顯,多簽訂2-3年合同,但贖回與否是根據業績考核,今年1季度為業績考核高峰期,業績不理想的管理人面臨被贖回壓力。有投資者表示,近期確實在對收益做得不好的賬戶進行清理和贖回,而對部分業績較好的管理人則可能追加,這個過程會加大債市的波動。

工銀瑞信市場部人士在向第一財經回應巨無霸基金問世時,強調了自身的固收業務實力。該公司目前固定收益投研團隊近50人,基金經理從業經驗平均近10年,多只固定收益類產品長期業績表現突出,5只基金躋身2016年同類排名前10,15只基金近三年給投資者帶來的年化回報達10%以上。

基金行業的放緩委外戰線的趨勢時並非泥沙俱下。對於一些有強大股東資源的基金公司而言,受到的影響似乎並不大。興證固收研究團隊稱,MPA對同業理財考核對大行影響不大,但中小行有明顯的制約,普遍認為理財的增速會下降。

若按此標準,作為中國一大銀行的工商銀行或許在委外業務投放上的收縮程度並不明顯,而作為“親兒子”的工銀瑞信則將進一步享受到基金行業的相對優勢。

行業政策影響

基金行業在不久之後,將迎來又一輪監管。一旦政策落地,委外業務降溫將是大概率事件。

在去年年末,當債券市場巨震、貨幣基金頻現巨額贖回、監管調控基金發行節奏等事情之後,基金行業人士早有預知,針對基金委外定制業務的政策調控即將來臨。而開年之後,證監會便召集多家公募基金人士在北京舉行了一次討論會,並在會上談到了多則針對開放式基金流動性管理的意見。其中包括在新基金發行時,單一機構認購占比超過50%時,基金管理人將參與認購產品,以發起式、共擔風險的形式來運作基金;存量基金規模中,單一投資者認購占比超過50%時,基金管理人將不再接受個人投資者的申購;貨幣基金根據前10大持有人的客戶集中度分類限制組合剩余期限,比如80%對應30天、50%對應60天、20%對應90天。

盡管上述意見還處於征求、討論階段,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基金行業格局將進一步分化,而股東實力的重要性將會進一步體現。有行業人士稱,未來基金行業將分成兩類,一類是銀行系基金,另一類是其他公司。2016年基金公司排名中,多家銀行系公司充分顯示了實力。工銀瑞信超越華夏和易方達排名行業第二,中銀、建信、招商擠進前十。

在監管收緊預期下,股東方對基金公司機構業務的支持能力將有所分化。在多位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看來,強者恒強,大型商業銀行還將會把一些業務平移、外包至旗下基金公司平臺。“或許,這也將成為公募基金行業未來監管調控的一大方向。”上述北京市場部負責人稱,一家優秀的基金公司的追求不應該是規模導向型,而應該回到持有人業績至上的本源上,專業的人應該做專業的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887

專訪瑞信亞太區CEO司徒瀚:堅持“企業家銀行”模式 或適時增持在華股份

007系列電影里,有一句經典臺詞:“如果你不相信瑞士銀行家,那麽世界將會怎樣?”瑞士的銀行一直被認為是全球最令人信賴的銀行,其慎重而周到的服務舉世聞名。而在亞洲,瑞士信貸銀行集團(下稱“瑞信”)摸索出了一個新模式——企業家銀行(Entrepreneurs’Bank)。

在2017年冬季達沃斯期間,瑞信亞太區首席執行官司徒瀚在瑞士達沃斯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專訪。“相比於其他銀行,瑞信的最大區別或者說核心優勢是立誌於成為一家‘企業家銀行’,即為企業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包括在融資、並購、戰略策劃方面。”司徒瀚告訴記者。例如阿里巴巴、滴滴、神舟專車等著名中國企業都是瑞信的客戶,瑞信也是阿里2014年美國上市時的主承銷商, 這個250億美元的項目至今仍是最大融資額的IPO 。

堅持“企業家銀行”戰略

2016全年,瑞信在財富管理行業的表現突出,而投資銀行業務在亞太區(除日本外)國際銀行中排名第一,業務穩步增長。

瑞信的“企業家銀行”模式在中國尤其適用。“私營企業在中國乃至亞洲蓬勃發展,創新企業層出不窮。我們從諸多企業的初期階段就與他們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例如阿里巴巴、神州專車等,這也讓瑞信能夠和企業形成長期深度的合作關系。”司徒瀚對記者表示,瑞信在中國並沒有零售業務。

這種優勢早在阿里上市之時就得以充分體現。阿里上市之前選定了五家投行作為承銷商(瑞信、德意誌銀行、高盛、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而瑞信是主承銷商之一。一般而言,在美國占據主導地位的還是本土投行,而作為一家歐洲本土銀行,瑞信得以脫穎而出也展現了其“企業家銀行”的理念。

瑞信自2012年以來,牽頭主導阿里16項境外並購與融資交易,股票市場融資、債務融資、海外並購、可轉換股等,涉及總計金額超過540億美元。

瑞信也看好中國具有成長潛力、尚未上市的企業,“我們也是那些非上市企業的核心合作夥伴。我們在初期就參與到了他們的發展過程中,也幫助了一系列獨角獸企業進行融資,例如滴滴、口碑網、易果、神州專車等。”

此外,司徒瀚認為,中國科技企業將成為全球行業的佼佼者,“我們的核心關註之一就是科技企業。隨著各行業技術升級的趨勢不斷遍地開花,我們也將利用這種專業知識為各個行業的潛在客戶服務,包括消費、零售、醫療、工業和可再生能源領域。”

不排除增持中國業務

隨著中國金融業不斷開放,司徒瀚表示,瑞信會繼續拓展中國業務平臺,在時機適當和法規容許下,增加對在華合資券商的持股比例。

“我們相信中國的發展潛力,瑞信不排除未來增加對在華合資券商的持股比例,現在持股比例為33.3%。不過,目前沒有增持股權的計劃,瑞信正在雇傭更多資深人士拓展私人銀行和投行業務。”司徒瀚告訴記者。

瑞信方正的證券經紀業務於2016年9月30日開始營運。瑞信(香港)有限公司是中國市場規模最大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之一,已委任其在中國的合資證券公司瑞信方正證券擔任其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券商。

在中國,瑞信還與工商銀行合資建立了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名為“工銀瑞信”。截至 2016年6月底,工銀瑞信的總資產管理規模超過 1萬億人民幣,是中國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

“全球化終結”不可取

就全球經濟形勢而言,司徒瀚認為,全球處於同步上升周期,尤其是美國經濟基本面樂觀。

“我認為,美國經濟基本面比較好,今年3次加息是可能的。美國處於上升周期,亞洲國家並未出現明顯資本外流,該地區還是保持較高的增速,仍存在很多機會,尤其是債券市場,新公司層出不窮。”司徒瀚表示。

總體來看,瑞信對2017年的經濟形勢更為樂觀。然而,“需要擔憂的是,民粹主義升溫導致逆全球化趨勢盛行,這反映了很多中低層階級對現狀的不滿。”

司徒瀚認為:“我們需要更多包容性的政策,在技術革命的浪潮下,政府需要為更多人創造就業機會,加強教育投入,需要對失業人員進行再就業培訓,加大線上教育的普及率。”

值得一提的是,瑞信研究院從歷史角度將1913年的第一波全球化浪潮結束(之後見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之時的情況,與當前的第二波全球化浪潮退卻時的世界形勢進行了比較。

“我們今天經歷的三個主要趨勢,在過去曾是促使第一波全球化浪潮崩潰的主動力——需求疲軟和產出增長停滯,政策和經營環境受到制約,及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和進口替代加強。”但瑞信研究院認為,全球正在向多極化世界過渡,而不是繼續朝著“全球化終結”的道路邁進,因此最好是訂立政策目標,建立一個可以在明確的規則及相關制度下運作良好的多極體系。

來自瑞信研究院

其認為,穩定的多極化框架倡議可采取多種形式,並提出了以下建議:

在缺乏新的全球貿易協議的情況下,主要的“地極”(美國、歐盟、日本、印度和中國)可成立一個貿易協調機構,幫助最大程度減少貿易糾紛,並團結不同國家,在以貿易為基礎的倡議(例如中國的絲綢之路計劃)上開展合作。

隨著三到四個大“地極”的存在,中小國家之間可能建立聯盟——例如建立由小型、開放型經濟發達國家組成的官方網絡,以便為小國“發聲”。

機制方面,20世紀的國際組織可能縮減規模。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可能至少認識到他們無法立足於這一新格局,並可能需要改造為規模更小並以區域為中心的機構(即世界銀行可能會將總部遷往非洲)。

由於全球化的好處不斷受到質疑,而事實上人口模式、負債和生產力疲弱很可能會持續下去並抑制國際上的長期經濟增長率,因此要重振“我們所了解的全球化”,可能只會徒勞無功。

瑞信研究院認為,接受“多極化發展道路”是一種更為現實的觀點,而且這種情景肯定比“全球化進程結束”的結果更加可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65

獨家|瑞信推進控股瑞信方正,將加速在華招兵買馬

中國金融再開放加速。8月31日,第一財經記者獨家獲悉,瑞士信貸(下稱“瑞信”)正在與合資券商瑞信方正的中方股東方正證券,以及監管部門溝通提升持股比例一事,擬由33%提至51%,且未來不排除進一步增持。

同時,瑞信也將為中國內地的私人銀行業務和合資券商加速招兵買馬。

8月31日,瑞信集團CEO譚天忠(Tidjane Thiam)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獨家專訪。“過去兩三年,瑞信在經歷艱辛的重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現在底子清理完畢,資本金充實、風險敞口下降、盈利回升,可以在希望拓展的領域開始加大投資力度。增持在華合資券商股份是瑞信計劃的一部分。”

2018年上半年,瑞信在亞太地區實現凈收入19億瑞郎,同比增長10%;經調節後的稅前利潤同比大漲近52%,經調節的資本回報率為20%。譚天忠也表示,將繼續聚焦亞太市場的財富管理業務,同時將鞏固“企業家銀行”(entrepreneur bank)的優勢。

增持合資券商進行時

此前,瑞銀、野村證券和摩根大通相繼宣布已向中國證監會提交設立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的申請材料,擬持股51%。這意味著,外資將控股合資券商而不只是參股。相關規定也提及,51%的比例在三年後將不再設限,不乏外資表示獨資的意願。

今年6月,方正證券公告,瑞信以非公開協議方式單方面向瑞士方正證券增資,增資完成後持股比例由33%提高到51%,瑞信成為瑞信方正的控股股東。 而方正證券放棄此次增資權,持股比例由增資前的66.7%降低至49%,不再控股瑞信方正,可以解決瑞信方正與民族證券之間的同業競爭問題。

“至於何時完成對於合資券商的增持,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時間表,因為這涉及到和雙方(方正證券與監管機構)的溝通,”但譚天忠也對記者表示,瑞信的三年重組已經出現成效,有能力和意願加碼對目標市場的投資,中國市場是重要的一環。

也有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於眾多合資券商而言,增持事宜可能仍需要一段時間,如何談妥價格、如何與監管溝通、如何規劃未來的業務、招聘人才等都是需要考量的重點,並非一蹴而就。

即使有觀點認為短期加碼中國業務可能會稀釋外資銀行的ROE,但譚天忠並不擔憂,他認為拓展中國業務關鍵在於招募本土人才。

“如果相信中國的潛力,那麽這就是未來四五十年的事情,不可能將視野局限在一兩個季度。即使資本金也不是限制企業的絕對枷鎖,關鍵在於‘人’,”他稱,第一要務是先建設本土團隊,需要多元化的人才來開拓中國市場;其次就是和”人“緊密合作,用他們對於中國機遇的深刻理解來拓展業務。

譚天忠也表示,未來不排除在51%的基礎上進一步增持,但目前的優先事項仍是51%的控股權。但他也並不心急,“走得好、走得快,我永遠選擇前者。不論在任何一個國家,都要符合政府和監管層的規定。”

聚焦財富管理業務

譚天忠掌舵瑞信已滿三年,大刀闊斧的重組計劃也使瑞信獲得動力。這家瑞士第二大銀行今年第二季度利潤增長78%,達到3.03億瑞郎(約3.12億美元),財富管理業務也是其最大的增長點。譚天忠也因此被Euromoney評為2018年年度銀行家。

早年,在低利率、監管要求、危機後巨額罰款、資本金不足等重壓下,瑞信股價一度在2016年跌至近30年新低。2016年瑞信凈虧損24.38億瑞郎,這主要因為當年美國司法部因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夕違規出售抵押資產,而向其開出了52.8億美元的罰單。

“資本金不足、風險敞口最高、利潤增長停滯,這絕對是最不利的組合,這一情況下,根本無法擴展業務,”譚天忠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因此,此後的重組計劃旨在充實資本金(通過增發逾40%的股份)、削減風險敞口、降低成本和風險、增長營收,“雖然此後一段時間,股價仍在下跌,但現在銀行更加安全,安全了就可以擴大投入。”

瑞信的重組計劃正式公布於2015年10月,當時震撼了市場,譚天忠新官上任,重組計劃大幅削減了此前瑞信主力的市場交易業務,加強了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業務,因為財富管理的確能穿越周期、創造持續的收入。

譚天忠也表示,下一步也要繼續拓展亞太地區的財富管理業務,聚焦中國市場機遇。2018年上半年,瑞信在亞太地區實現凈收入19億瑞郎,同比增長10%,經調解後的稅前利潤同比大漲近52%,經調節的資本回報率為20%,同比上漲6個百分點。

其中,財富管理及相關業務持續表現亮眼,經調節的上半年稅前利潤為4.64億瑞郎,同比上漲15%, 私人銀行部分凈收入同比上漲6%。管理資產規模在2018年二季度突破了創紀錄的2060億瑞郎,新增資產96億瑞郎,即代表年化增速為10%。

此外,“企業家銀行”仍是瑞信堅持的戰略,即為企業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包括在融資、並購、戰略策劃方面。例如阿里巴巴、滴滴、神舟專車等中國企業都是瑞信的客戶,瑞信也是阿里巴巴2014年美國上市時的主承銷商 。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林潔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16

瑞信掛過億買盤買中鐵(0390)?

1 : GS(14)@2011-09-24 12:17:58


瑞信疑錯盤 中鐵買盤湧現
2011年09月24日
【本報訊】市況不明朗,怪盤特別多!繼國壽( 2628)本月上旬出現令市場譁然的驚天大錯盤後,昨日輪到另一 H股中國中鐵( 390)出現不尋常的買賣盤,歐資大行瑞信昨午一度掛出逾萬個買盤,排隊買逾億股,但很快縮盤,再惹來發錯盤疑雲。

鴻基證券本月 8日收市前發出多個共逾 24億股國壽錯誤買盤事件,尚記憶猶新,昨日午市開市不久又出現類似事件,今次主角換了是瑞信及中鐵。昨午 1時
40分,瑞信突然在 1.7元掛出近 12000個中鐵買盤,涉及股數超過 1億股,如全數買入,金額接近
2億元。「養眼」買盤一出,多個巨額沽盤即把握時機出貨,瑞信買盤亦很快「龜縮」, 1時 45分相關買盤已銷聲匿迹,過程與國壽錯盤事件如出一轍。

鐵昨日成交股數達 6339萬股,較過去 4日增加逾倍,翻查該股昨日逾 50萬股的單一交易,瑞信巨額買盤掛出期間共錄得十宗大額交易,涉及超過
1400萬股,而且全屬 1.7元的直按沽盤。一名基金經理稱,相關買盤手法似電腦程式盤,不排除是該行交易員按錯掣造成。中鐵昨平收
1.73元,高於瑞信買入價,即使相關買盤是錯盤,亦毋須坐艇。
券商突狂掃中國無線
此外,昔日基金愛股中國無線(
2369)今年累跌逾 7成,昨日出現不尋常買盤,早上 10時半後突獲星資券商星展唯高達狂掃,股價 10分鐘內最多急升 53%,高見
1.53元,其後升勢無以為繼,埋單升不足兩成,收 1.19元,成交較前日急增逾 5倍,至
4566萬股。市場消息稱,中國無線接獲巨額定單,是吸引資金掃貨原因,但公司昨午發通告,稱不明導致股價及成交上升原因。
2 : 游浪潮(3792)@2011-09-24 12:24:10

個市靜,容易被人舞高弄低,1833 也被人用 2.4 萬股秒殺
3 : 龍生(798)@2011-09-24 13:25:01

風高浪急先黎咁多錯盤?

有隱謀...哈哈
4 : 游浪潮(3792)@2011-09-24 13:26:12

個人覺得有人想造出黎搏人入去反彈

但呢d只係猜度
5 : 龍生(798)@2011-09-24 13:33:12

未必吧, 咁貼價, 咁大量, 不怕被人質埋落去迫你補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033

瑞信劉紹文 警告下季隨時玩完

1 : GS(14)@2013-01-15 00:30:2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114/18133502
劉紹文重申,今次內地的復甦有別於09、10年的結構性復甦,而是屬於週期性復甦,「週期性復甦主要由補充庫存帶動,升勢一般維持兩至三季。」以此計算,升市已到中段,「去年9月至12月中係懷疑期,o依家係第二期,大家確認見底,大市成交增加,股票升得快。」
公佈業績見真章
經過年初與一些具指標性的公司溝通,劉紹文初步得出的結論是,形勢無特別問題,「一切係意料之內,但唔覺得有特別驚喜。」他下一步要看的,是企業將公佈的業績,「o依家仍處於遐想憧憬期,但再過多幾個月,就要睇係咪有實際改善,睇實際業績表現。」劉紹文續指,現時不少股份的股價已經跑先3、4個月,如果到時公司業績不達標,又或者管理層對前景顯得不太樂觀,屆時的股價可以跌得很厲害,此外,若果美國經濟復甦速度遜於市場預期,亦是今年另一主要跌市風險。劉紹文一再強調目前一切正常,其中一個原因是基金經理未算很瘋狂,「我估計,o依家基金經理嘅(持貨)倉位仍未好足夠,尤其係舊年有啲慢咗少少。」他又指到,去年上半年史上最多盈警股,但稍後可能出現不少盈喜股,原因是今年首季的經營環境較去年同期有明顯改善,「到時可能又借勢炒作」。
搵緊牛市三期時間

雖然仍然有買貨的理由,但劉紹文直言,「以揀股難度計,升市已經過咗一半。」劉紹文最近走專注的,不再是發掘會爆升的細股,而是「搵緊第三期幾時出現。」那第三期有何徵兆?「第三期係爆發得好快,禾雀亂飛,啲細價股、甚至不知名嘅股都升,嗰陣就要準備走。」不過他提醒,由於股價跑先3、4個月,因此大市見頂時坊間的數據及經營環境可能仍然很理想。至於有何股份可以「避之則吉」,「今次跑輸大市嘅公用類股份啦,其次係一啲舊年升得多,大型消費股同出口股,呢啲估值唔平、多基金持貨嘅,如果業務少少放緩,或者業績不如市場預期,好容易被投資者獲利。」劉紹文少有的教人避險。

2 : GS(14)@2013-01-15 00:30:5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114/18133505


【背後苦衷】
劉紹文亦有「揀股王」稱號,過往不時分享細價股「冧巴」,去年他推介的多隻股票,目前不少已升越其目標價,雖然他相信個市未升完,但直言現時揀股已有難度,今次他亦不再畀「冧巴」,取而代之的是以企業的市賬率及現金比率作指標,為大家篩選出多隻有投資價值的股份,例如中遠國際(517)、中國動向(3818)和慶鈴汽車(1122)。
推介股份已大升

踏2013年,劉紹文回顧他去年推介的股票,「之前推介嗰啲,業務無問題,唯一唔同,就係股價升咗一大截。」他表示,有些股票真的升得很快,有些甚至已升超過1倍,再向客戶推介較之前有難度。其中每個農曆年前劉紹文都會向大家推介「利是股」,由於「利是股」的原則是要持貨一年,因此他要揀選一些一年後會跑贏的股份,「要我o依家揀股,我確實開始有些少頭痛。」他不諱言,若果分析員揀股時開始覺得有難度,代表升市已行了一截。
不過,劉紹文派返半粒定心丸,認為目前大市尚未進入瘋癲期,「大家仲以享受嚇升市先。」他仍以中國經濟復甦做揀股主題,建議大家選擇週期性及消費類股份,但不再推介個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133

瑞信裁員後樓面過剩 兩層擬分租

1 : GS(14)@2013-01-30 23:52:49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130/news/eb_eba1.htm


涉6.4萬呎樓面 呎租料85元
瑞信目前在ICC租用11層逾30萬平方呎的寫字樓,彭博昨日報導,瑞信近年裁走不少員工,令寫字樓內有多餘的樓面,消息人士透露,該行打算將兩層合共6.4萬平方呎,即原租用的五分之一的地方分租。瑞信及新地(0016)的發言人,均不回應有關傳聞。

瑞信為ICC第一批租客,早於2008年起逐步遷入,根據土地註冊處的資料顯示,當年租87至97樓全層。另外,該行亦在21至22及78樓租用全層或部分樓面,有地產代理表示,由於當年免租期較長,故當年的呎租估計不足30元。瑞信去年中再續租12年,但租用樓層有變動,租入98及99樓,但21至22樓的寫字樓,未有出現在土地註冊處的資料上。

同廈大摩投行減員近300人
有瑞信的內部人士表示,該行早前已「剷起」外匯及固定投資部門,投行業務亦續有員工被裁。「寫字樓內有不少地方未坐滿,分租這件事在員工之間已討論多時。」該人士表示,一旦分租成事,擔心保安問題,「我們要拍卡入內,員工飯堂未知會否與新租客共用。」市場消息透露,瑞信目前仍未找到租客,鄰居如摩根士丹利、德銀等大行,亦有意將多餘的寫字樓空間分租。過去1年多,多家大行均有裁員,其中摩根士丹利可算是「最有空間」做包租公。根據Webb-site顯示,大摩自去年初開始,其投行業務已有23.6%或297名員工流失,瑞信亦有88人流失,目前約有448人持牌(見圖)。
有地產代理估計,瑞信分租的呎租可達到85元,接近目前市價的下限,但就自以水平計,相信亦會高於去年中續租時的水平,所得「利潤」料要與新地分帳。ICC的呎租與中環核心區寫字樓仍有一段差距,據各大代理行資料顯示,遮打大廈現時的呎租為140至150元,國金中心1、2期呎租約為140至160元。

明報記者 岑䓪豪、麥穎
2 : GS(14)@2013-01-30 23:53:4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130/news/eb_eba2.htm


【明報專訊】股市近月雖有所回升,但仍遠未回覆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風光,投行業務更出現萎縮,大行紛紛裁員自保,令甲級商廈的需求減低,租金見頂回落,即使是地標甲級商廈亦要以低租金留客。

瑞銀續租國金2期 低市價近三成

中環國金中心1、2期,平均呎租為140元至160元。不過,其中一間大租戶瑞銀,早前以106元呎租,續租在國金2期逾8層樓面,較低市價24%至30%。

根據戴德梁行日前發表的報告,香港企業去年平均每個工作間租務開支減少12%至17.2萬元,不少企業開始遷出中環,或選擇樓面較小的寫字樓,去降低租金壓力。

至於與國金遙望的ICC(環球貿易廣場),目前平均呎租約85至90元,當年新地(0016)招租時租金更低,故吸引如大摩、瑞信、德銀等大行進駐。

不過,市傳ICC當年為郭氏兄弟鬧不和的導火線之一,有指郭炳湘對於郭炳聯將ICC以超低價租予大摩及瑞信等大租戶甚為不滿,認為即使以貼近市價出租,也不愁無人要,質疑主管租賃高層人員的判斷力,事件曾鬧上董事會討論。

3 : GS(14)@2013-01-30 23:54:0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130/news/eb_eba3.htm
2013年1月30日

【明報專訊】甲廈保安管理嚴 分租少見

位於核心區的甲級商廈,由大型租戶將其承租的樓面分租出去,情相當罕見,由於分租寫字樓有機會涉及管理及保安問題,需要業主同意才可分租。有代理表示,分租商業的情普遍出現在灣仔、銅鑼灣及尖沙嘴區的乙、丙級較舊式商廈,該類商廈出租彈性較大,租戶可能將原本承租的樓面分拆出租,以減輕租金壓力。


高盛911後 曾分租長江中心部分樓面

區內代理表示,近年來甲級商廈分租的情較為罕有,因為甲廈通常管理較為完善,租約亦未必提供分租彈性,但亦不排除有個別租客與業主簽約時,有條款表明若日後有分租或轉租需要,業主不反對分租物業。

翻查資料,於2001年美國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美資證券行高盛曾將其租用的中環長江中心逾10層樓面,推出其中2層分租。2000年英資公司Regus Business Centre Ltd.亦曾將租用的國際金融中心1期兩層樓面,分租予其他租戶,分租的租金較原來租金高約30%。不過業界指出,如果分租租金較原來租金高,部分條款可能列明,業主可向原本租客收取部分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241

瑞信:本月濠賭收入 按年跌45%

1 : GS(14)@2015-02-24 17:18:27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224/news/ec_eci1.htm

【明報專訊】瑞信昨日發表研究報告表示,澳門的博彩業收入在2月份農曆新年期間的表現令人失望,估計整個2月份的博彩收入會較去年同期下跌45%。同時,由於在農曆年初一至四的整體訪澳旅客數目僅微升3.2%,拖累濠賭股昨日幾乎全線下跌。

相對去年2月份,澳門博彩業收入錄得超過380億元(澳門元.下同)的水平,瑞信的報告稱,今年2月份,尤其農曆年期間的博彩業收入表現,令人失望,估計整個月較去年同期下跌45%。以此計算,其估計今個月的博彩收益只有約209億元,回到2011年首季的水平。此前大和總研預期的博彩收入表現更差,估計相比去年同期跌幅會達45至50%,即最低只有190億元收入。

農曆年訪澳旅客微升 惟「旺丁不旺財」

訪澳的內地旅客數目在年初一至四雖然增長多達6.7%,達到44.3萬人,但是整體訪澳旅客只增長3.2%至60.9萬人,未有大幅增加。但是初步而言,澳門博彩業出現「旺丁不旺財」的情。

在農曆年過後開市,濠賭股表現除澳門博彩(0880)輕微反彈,餘皆下跌,跌幅最多為永利澳門(1128),下跌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965

中產人數逾億全球最多瑞信:中國超日成第二富國

1 : GS(14)@2015-10-16 01:44:43

■中國人海外消費驚人,圖為富貴大媽搶購名牌袋後合影。


中國已經躋身富有國家?瑞信發表最新的全球財富報告,聲稱中國坐擁22.8萬億美元(約177.8萬億港元)財富,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富裕國家,而且中產階級人數達1.09億,全球之冠。可是不少內地網民均稱完全沒感受到富裕,質疑報告的計算方法,聲稱若以人均計算,便能展示中國有多窮。


■中國貧富懸殊,落後地區貧民溫飽仍成問題。

網民:真正的富國窮民

瑞信的報告稱過去一年全球財富減少4.7%至250萬億美元(約1,950萬億港元),主要是美元升值,抵銷股票、樓價的影響,若按固定匯率計算,全球財富是增加5.1%。美國仍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財富總額85.9萬億美元(約670萬億港元),中國則取代擁19.8萬億美元(約154.4萬億港元)的日本,排名第二。報告稱中國能晉升第二位,主要是匯率不利,令日本的財富減少15%。報告又指出,全球中產階級人數已增至6.64億人,而中國的中產人數則增至1.09億人,而他們的財富自2000年以來已增加330%,今年已掌握7.3萬億美元(約56.9萬億港元),佔全國財富32%。可是,不少網民都不太認同這份報告,認為應以人均財富計算才準確,網民說:「這麼大個國家超過彈丸小國,有甚麼可高興?都不好意思往外說!」更有網民感到慚愧,稱他們口袋裏真的沒錢,「一直在拖後腿」,認為自己是「真正的富國窮民」。路透社/新浪微博



網民有話說

‧國富,民不富有甚麼用啊?‧13億人,1億中產,12億貧農!‧國家富不富,看看老百姓吃和住!‧有錢就越有錢,沒錢還是沒錢!‧第二富國,我的工資為甚麼這麼低?錢哪去了?‧小平爺爺說過: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然而我屬於另外一部份!新浪微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1015/193333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271

瑞信陶冬:中央仍重視保增長

1 : GS(14)@2015-10-16 01:52:2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1015/news/eb_ebb2.htm


【明報專訊】一連兩日公布的內地經濟數據均表現不佳,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發表報告指,相信北京仍以保增長作為首要考慮,一方面支持出口,另一方面會繼續增加基建。
广告


陶冬在報告指出,按美元計9月中國出口按年跌3.7%優於市場預期的6%。但入口按年跌20.4%,卻低於市場預期的16%,實在是令人意外的負面消息。當中,雖然經季節性調整後的名義出口按月增長2.5%,但相關數據不能改變中國內外需求疲弱的現狀,北京仍會將保增長作為首要考慮。

目前全球增長放緩,金融危機的潛在風險,仍為中國出口帶來不確定因素。他預期,中央將會繼續推出更多支持出口措施,如進一步降低出口商的行政費用;同時會持續推動基建投資,以支持本地需求。

至於內地公布9月份整體消費物價指數放緩至1.6%,陶冬則在報告指出,內地目前已無其他明顯因素推動通脹,料CPI增長在1.5%至1.7%之間區間上落,全年通脹應維持在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2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