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轟動一時的“酒鬼酒億元資金失蹤案”再度發酵。近日,一當事人家屬在網絡上貼出浙江米蘭國際假日酒店消費記錄,稱2014年1月19日,“酒鬼酒億元資金失蹤案”專案組負責人、湘西州公安局副局長陳某某、吉首市公安局局長胡某某等公安人員在杭州辦案時,攜“酒鬼酒”財務部負責人常某某等同行,一天消費共計76000余元,其中包括8000元洗桑拿浴費用,所有費用均由酒鬼酒公司買單。此事已引起社會輿論廣泛關註。
(新華社/圖)
此案的大致經過是,3年前的2013年底,酒鬼酒公司以“存款賣酒”的方式,與江蘇、浙江的幾名商人合作,將1億元資金存在千里之外的杭州某銀行。一個月後發現資金被出借,幾方商談無果後,“酒鬼酒”選擇向家鄉湘西州吉首市公安局報案。這場官司的目前進展是,江蘇、浙江的六名當事人均被湘西州中級法院以金融憑證詐騙罪判處無期徒刑至有期徒刑五年不等,而酒鬼酒公司當事高管安然無恙,只是以辭職了事。
“酒鬼酒億元資金失蹤案”發生以來,關於此案性質究竟是資金使用方串通銀行的惡意盜取案件,還是酒鬼酒與資金使用方達成的灰色借款生意,各方一直爭議不止。方振、陳沛銘等當事人家屬一直堅持向中紀委實名舉報湘西方面違法辦案。部分全國人大代表曾就此案提出質詢。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等7位法學名家也關註此案,認為至少其中一當事人方振的行為不構成金融憑證詐騙罪共犯。
(新華社/圖)
本案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連我這局外人稍稍讀了一下一審判決書,了解了一下案情,也發現了這起案件疑竇叢生,令人不解之處甚多。比如,酒鬼酒公司自身資金並不充裕,好不容易從湘西農行以基準利率貸來5000萬元,卻要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杭州開設戶頭,轉入1億元巨款,所圖為何?酒鬼酒將1億元分79筆轉入杭州某銀行後,三天內收到中間人匯來的貼息款等高額回報1245萬元,作為正常人,是否應該知道憑銀行正常利息是無法獲得如此豐厚回報的?該案當事人羅光發給酒鬼酒公司法務部負責人的短信已一語道出真情:“存款也是要挪出來用的,否則不可能貼這麽高的息還買這麽多高端酒。若貼息方用不到錢,存在這也沒有意義……”作為正常人,酒鬼酒公司是否應該知道將億元巨款存到杭州試圖獲取高利,是要承擔被“挪出來用的”風險的?如果沒有酒鬼酒公司的主動作為和積極配合,這1億元巨款會自動跑到杭州某銀行的賬戶上嗎?即便真的構成刑事案,案發地在杭州,案件由哪里的司法機關管轄更符合法律規定?如果江浙這6名當事人構成金融憑證詐騙罪,那麽這起案件的另一方重要當事人,即酒鬼酒公司的責任人又該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呢?
(新華社/圖)
雖然本案疑點重重,不勝枚舉,但今天我們討論的重點不是案情,我想說的是,既然網絡爆料和社會輿論都在廣泛質疑湘西公安外出辦案攜一方當事人,即酒鬼酒公司經理隨行買單,那麽,作為被質疑的湘西公安機關就有義務出來澄清:此事究竟是真是假?
如果湘西公安認定網絡爆料為假,那麽,只要出示1月19日湘西州公安局副局長陳某某、吉首市公安局局長胡某某等辦案人員並沒去過杭州辦案的證據,或者去過杭州辦案、住宿費用均由公安機關自己買單的報銷憑證,網絡質疑自然會煙消雲散。
如果湘西公安認定網絡爆料為真,那麽,此事的性質則很嚴重,就值得大加質疑和批評了:一是公安部三令五申,公安機關不得以任何借口向報案單位和當事人索要辦案費,不準接受報案單位和當事人的吃請,湘西公安“酒鬼酒”辦案組為何膽敢對中央八項規定與公安部三令五申置若罔聞、“頂風作案”?二是除了1月19日這一天,在辦案過程中,湘西公安還讓酒鬼酒公司承擔了什麽開支?私底下還有其他什麽交易?三是帶著一方當事人隨行買單辦案,又如何保證執法的公平公正?
對網絡爆料和輿論質疑,湘西公安不能再繼續充耳不聞、裝聾作啞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議指出,“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必須嚴明黨的紀律,把紀律挺在前面,用鐵的紀律從嚴治黨。”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4月19日重要講話中指出:“對互聯網監督,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幹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對照黨中央的這些要求,湘西公安機關作為政府的組成部分,於法與理都必須及時、公開回應網絡質疑。這不是願意不願意的問題,而是湘西公安有法定義務回答:究竟有沒有讓“酒鬼酒”隨行辦案買單?
在我看來,這不僅關系到從嚴治黨及公安機關的作風建設問題,也關系到“酒鬼酒億元資金失蹤案”的正義與否問題。湘西公安以涉嫌合同詐騙罪立案是“酒鬼酒”億元資金案由原來的民間灰色借貸成為刑事案件的刑事訴訟起點。法治的重要內涵是,“未經法律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但如果,一個案件的刑事訴訟起點就是不正當的,那麽,人們就有理由懷疑整個案件的法律正當性。(新華社)
| ||||||
前文談到安盛為「投連險」設定「收費逆轉」機制,公司收到客戶更改投資表格,或者更改付款方式表格,便會取消之前的月費交易,以最新的基金價格扣減上一個月的月費,客戶若想避免被多扣基金單位,務必要等待基金價格上升時才遞交表格。 安盛這個「收費逆轉」機制自然令人想到公司到底有沒有真正買賣基金。已完成的月費交易(透過扣減基金單位)又如何取消,重新再收過?扣減了的基金單位,又如何回購,完成收費逆轉? 筆者在2008年4月1日開始,不再以支票繳付全年「投連險」的保費,改以自動轉賬方式每月繳付保費。安盛及保監清楚確認,客戶若透過自動轉賬方式繳付保費(用作認購基金),安盛會以每月最後一個交易日計算戶口價值和應收月費,基金價格以最近期的價格計算。 安盛指它們的收費機制是以最近期的基金價格先計算出戶口價值和月費,但不會以同樣的基金價格去收費。公司會留待至「成功地」完成自動轉賬,收取下一個月的保費後,才會在跟着的一個交易日購買基金單位,並收取「上一個月」的月費。這個先計算月費,過幾日才收取的做法,與其他公司不同。過了幾日,基金價格若下跌,客戶便被多扣基金單位。但無論如何,只要收費方式一致,客戶亦只好無奈地接受。 可是,筆者發覺安盛有多次未按這「先定價後收費」的方式收費,試過未自動轉賬前已收費,又試過延遲收費。例如2008年9月份的月費,安盛延至10月8日才收取(10月10日完成交易)。當時筆者的戶口有兩隻基金,公司先以9月29日的基金價格計算戶口價值和應收費用,10月2日完成保費自動轉賬後,延至10月8日才收費。這期間基金價格大跌兩成多,故此安盛可以多扣兩成多基金單位。 安盛解釋是因為其中一隻基金在10月1日至7日停止交易,故此無法進行買賣,扣除月費。從這個解釋來看,扣除月費的過程涉及沽出基金單位,基金停止交易便要延期收費,直至基金恢復買賣。可是,2012年6月份的月費,安盛卻可以用幾日前的歷史基金價格完成收費交易。筆者首先發現2012年6月份的月費,不是以自動轉賬後的基金價格完成交易,而是以6月28日較低的價格完成交易,被多扣高達6%單位。經過多番追查,保監才披露指安盛IT系統在2012年7月3日,即7月份首個工作日出現問題,要延遲一日至7月4日才完成保費自動轉賬。安盛則說不是IT系統出現問題,是行政問題而出現延誤,故此改以6月28日較低的歷史價格完成收費交易,筆者的賬戶因此而被多扣高達6%單位。最荒謬的是明明出錯一方是安盛,不是筆者,保監竟然說安盛以早幾日的基金價格扣減基金單位作為月費,雖然筆者有所損失,但亦會有客戶因為幾日前的基金價格較高而得益,被少扣單位。若事件發生在其他日子,筆者便可能得益。安盛在7月4日終於「成功地」完成自動轉賬,7月5日以高價為筆者的戶口認購基金,卻不以同日價格計算上個月月費,改以6月28日較低的歷史價格計算月費和扣減多些單位,這樣的做法合理嗎?安盛若然可以採用過去的歷史基金價格完成月費交易,為何2008年9月的月費,又說要等待基金恢復買賣後才可以收費?安盛到底有沒有為收取(及退回)月費,真正進行基金買賣,讀者可以自行判斷。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
屢創歷史新高之後,貴州茅臺(600519.SH)一騎絕塵,把其他白馬股遠遠甩在身後。然而,當前350元左右價格的貴州茅臺,28倍左右的動態市盈率,到底貴不貴?貴州茅臺到底有沒有隱藏利潤?這兩個問題,成為了近日投資機構人士討論的熱門話題。
對此,認為現價茅臺依然不貴的市場人士認為,從茅臺財務報表來看,隱藏利潤的可能性很大,這可能跟2017年茅臺即將推出股權激勵措施有關;而認為茅臺當前處於高位,投資者不易粘手的機構人士則稱,2016年白馬股更多是受惠於資金推動和估值提升,博弈成分很多,茅臺也不例外,2016年推動白馬股上漲的因素在2017年未必會重複。
疑似隱藏利潤
貴州茅臺三季報顯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下稱“經營現金流”)達到325.35億元,同比增加184.81%;然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下稱“扣非凈利潤”)則為125.45億元,同比增長只有8.9%。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增加主要是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增加。
營業收入和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似乎同樣對不上,營業收入為266.32億元,同比增加15.05%,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則為463.86億元,同比增加89.51%。公告解釋稱,
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增加主要是本期營業收入、預收貨款增加及銀行承兌匯票貼現。
另一方面,預收賬款達到173.93億元,同比增加110.53%,公告解釋稱預收賬款增加主要是經銷商預付的貨款增加;這似乎預示了茅臺很多現金流尚未轉化成為收入。盡管貴州茅臺都已經解釋了現金流大幅增加的原因,但卻並未解釋這為何跟營業收入和扣非凈利潤增長不一致,然而這恰恰是部分市場人士認為茅臺利潤有較大隱藏的重要原因。
關於貴州茅臺上述財務數據為何存在不一致,截至發稿貴州茅臺投資者關系部門尚未回應《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查詢。
幾大知名券商繼續“聲嘶力竭”唱好茅臺,中金公司題為“市場還沒有理解貴州茅臺的新價值”研究報告稱,價格天花板突破、銷量需求、業績低估和估值三個方面均存在預期差,2017年目標價472元;中信證券題為“換個視角看茅臺:複蘇?成長!大象?飛鳥!”的報告稱,從量、價和改革彈性三個方面的,看茅臺的觀點應從穩健轉向成長,一年期目標價450元;
招商證券則稱,茅臺近期召開年度經銷商大會並披露集團和股份經營數據,超量完成全年任務,展望明年更加積極。從2016年披露數據看,一是收入利潤有保留;二是利潤增速慢於收入增速不完全是消費稅因素,預計明年利潤率略有回升。
或配合股權激勵?
對於茅臺疑似隱藏利潤並未釋放,深圳一位長期持有茅臺的私募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第四季度利潤還不釋放,茅臺預收賬款逼近200億元,現金流的數據大幅增長,凈利潤卻個位數增長,這已經充分說明茅臺很有可能在壓低業績,而茅臺管理層這樣做,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即將要推出股權激勵,茅臺團隊奮鬥多年,不可能空手而歸。
茅臺財務報表顯示,公司前十大股東當中,並未包含有高管的股東。董事長袁仁國在2015年的年薪只有169.41萬元,其他高管也都在100萬元上下,這跟其他白馬股萬科、格力等高管相距甚遠。
上述私募人士也稱,茅臺在九月底已經基本完成全年出貨量,經銷商沒有太多打款意願,而第三季度預收賬款卻大福增加,可見很大部分收入遞延在預收賬款里面沒有確認,如果較真起來2016年茅臺凈利潤增長甚至可能在30%以上;當然不排除這是對明年增長信心不足,為未來儲備更多利潤釋放,這樣也可以為日後輕松上陣鋪墊。
茅臺三季報稱:2014年7月30日,公司接到了控股股東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茅臺集團公司”)的通知,考慮到相關承諾事項的特殊性和公司發展的需要,茅臺集團公司將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於2017年12月底前推進制定對公司管理層和核心技術團隊的股權激勵辦法,報經相關部門批準後,提交公司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後實施。
也有一位投行人士向本報記者稱,國內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方案,通常會以方案出臺前的一年或三年凈利潤作為基數,通過同比增長率高低,來決定股權激勵數量的多寡。按照茅臺公告說法,如果方案在2017年出臺的話,那麽基數就很可能是2014年到2016年三年的平均數,可見對茅臺管理層來說,等待方案出臺後再讓業績釋放的動機還是比較明顯。
估值是否過高?
貴州茅臺最新公布的2016年度主要經營數據稱,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6.5億元,同比增長7.4%,增幅並不大;相比之下28倍左右的動態市盈率讓人覺得有些擔憂。公告也稱,2017年茅臺酒基酒產量計劃4萬噸以上;茅臺酒和系列產品計劃銷量5萬噸左右,其中茅臺酒2.6萬噸左右。
知名私募人士深圳東方港灣董事長但斌一直是貴州茅臺的鼓吹者,不過但斌自己多只產品在2016年也表現不佳。而關於為什麽只敢在茅臺上放很低的倉位,他說是因為“茅臺10年中間巨大的兩次跌幅超過60%以上,我們都全力以赴,倉位很重,痛苦可想而知!”
上海一位保險投資人士認為,2015年股災後,但斌已把茅臺減到5%左右的倉位,後面雖然有買回,但很可能還是犯下了股市新人才會犯的錯誤:就是股票越漲,越悔恨和不甘,越猶豫買回來,最後突破自己的心理價位後,就只能眼睜睜的看了,沒享受到上漲的大部分收益,因此還大大影響到了2016年的業績。
對於2016年白馬股集體表現較佳,不少市場人士稱,10月以前市場利率以下行為主,凸顯上述白馬股高分紅率價值;IPO速度不斷加快,打新新政推出,增加白馬股市值配置需求;保險資金的持續增長,在低利率時代,需要追求更高回報,而低估值高分紅的白馬股,特別符合險資的投資需求;深港通開通,不少投資者期待海外資金接盤深圳上市的白馬股。
中國建築、萬科、格力電器這些保險資金最愛的白馬股,在2016年經歷了沖高回落,不少期待保險資金繼續接盤的投資者高位被套;類似的情況,2016年1月底之後,過去一年上漲超過70%,並且屢創新高之後的貴州茅臺,到底會不會重蹈上述幾只白馬股的覆轍?
“2016年,用博弈面能更合理的解釋這種估值切換。”上述險資人士稱,2016年即使不買茅臺,買家電、建築、地產這一類低估值的白馬股龍頭,如果按照股價高位算,其實最後的收益也不會比買茅臺低多少。2017年在放棄保6.5%的吹風、特朗普上臺、匯率波動、金融去杠桿等複雜的背景下,白馬股怎麽演繹,優秀的基本面只能起到安全墊和一部分超額收益的作用,還是要把重心放到對市場的分析和判斷,博弈面和資金面依然會占到很大的比重,不能用2016年的思維推導2017年,對貴州茅臺等白馬股也要保持謹慎。
TO B企業未來不可能誰都可以做到上市,並購、賣公司是另一條路。
文 | 31會議網、黑馬會企業級分會秘書長 萬濤
雙創催生了很多東西,2015年,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saas領域的爆火,老而穩的玩家搭上了資本的快車。人才、觀念、氛圍的溢出,也催生了一大批新玩家。隨之而來的2016遇冷,2017的回歸,saas行業進入了新的階段。
黑馬社群企業級服務分會秘書長萬濤,所經營的企業31會議網,也曾在2015年享受了暴發式的增長,2017年初,31會議獲4000萬元A+輪融資,作為一個階段性跑出來的師兄,我們試著請他,從中間視角,帶我們一起了解初創期企業級服務公司,到底在被哪些痛點煎熬著。以下為萬濤手稿。
初創期的企業級服務公司,必須要明白的一件事情:你的產品是否符合市場的需求。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才可以認為是一個真正意義的上的進入正軌的企業。媒體和VC也經常用product market fit(PMF)來指稱這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里,經常需要思考如下的一些問題:我應該做一個大而全的產品還是小而美的產品?是入手低頻還是高頻?免費還是付費?剛性還是非剛性?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又如何定義產品的邊界呢?何時做加法?何時作減法?如何做好銷售和服務工作?如何和投資人打交道呢?創業者本人又如何進步?關於這些問題,就我自身的實踐、觀察和思考,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痛點一:產品節奏與模式
通常來說,大野心的創業者先看的是面向所有人的高頻剛性產品,這類產品典型就是通信、協作為主體,因為只有這類應用是面企業內部的所有人的。看看市場上用戶量大的企業級產品,基本都是此類。譬如釘釘、企業號、今目標,再往下就是各種oa產品。大抵如此。
每一類應用都有非常強的窗口期,窗口期通常在2-3年,有一些歷史性的機遇,譬如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期,過了這2-3年,一般來說,再進入的機會就不大了。特別是基礎通信、溝通和協作類應用,具有極強的通用性和水平特征,在窗口期競爭極其激烈,也最有可能會采用免費的模式來做推廣。由於其具有高頻、剛性、基礎等特征,在競爭不是特別激烈或者塵埃落定之後,通常可以收取一定的費用。或者形成一個流量的入口在其他方面尋求商業回報。
當基礎類應用的競爭塵埃落定之後,各種行業性或者垂直型的應用產品就百花齊放了。高頻場景一旦被人占領,進入低頻場景的應用就需要以專業邏輯為核心,為垂直和細分場景提供專業產品。開發垂直應用時的需求剛性是一個重要的判斷依據。需求剛性就是不得不用系統的場景,如果一旦抓住剛性需求場景,那就可以遵循付費的邏輯。低頻和收費邏輯往往是密切正相關的,很難想像為一年才用幾次的產品免費提供給用戶,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直接轉化邏輯,在商業上是無法長期成立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尤其要避免一個常犯的錯誤,我們對我們的產品和生意的邊界意識。初創期的企業資源非常有限,需要非常珍惜團隊的註意力和精力,需要專註於最核心的價值點。一旦在初創期就開始做平臺和生態的話,就非常容易失去焦點。陷入鋪攤子,不聚焦的狀態。沒有重點、核心的業務,比較容易被其他專註於一點的競爭對手擊破。
通常來講,B輪或者C輪的企業會花力氣去打造組織能力和平臺化能力。完全有賴於在初創期的PMF所獲取的市場勢能,如果PMF階段並沒有有效達到目標,急匆匆的進入平臺化甚至是生態化建設的化,只會和最初的目標越來越遠。
一旦產品和市場完成匹配,就會有一種順勢而為的感覺,會獲得良好的用戶口碑,用戶接受的抗性也比較低,公司高速成長,進入良性循環。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進入規模化的階段了。
痛點二:銷售與渠道
在企業服務領域,完成規模化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銷售。如何開展銷售工作?
從Salesforce的經驗來看,大規模的銷售團隊是提升公司銷售規模最重要的手段,包括我們所熟悉的Linkedin,也是有3000多人的銷售團隊來支撐20多億美元的營業額。為什麽需要大規模的銷售驅動呢?我們企業級的IT應用總體上都處於早期,因為我們市場滲透率都很低,意味著絕大數用戶其實都不了解數字化工具以及其帶來的價值。大多數時候需要面對面去介紹、演示和交流,才能完成價值陳述和交付。早起市場的教育成本是非常高的,這也是很多SAAS的創業公司在早起銷售成本大大高於公司收入的原因。一旦領先者的地位確定,也比較容易獲得壟斷性的競爭優勢。
即使有了遠程會議、在線視頻等工具來提升溝通的效率,目前看來,面對面的直接溝通依然是2B領域銷售的利器。
Salesforce的三個驅動力
簡單來說,研究Salesforce的業者認為salesforce有三個主要的驅動力。在早期階段,主要依賴銷售力量來推動公司的成長。隨著用戶數擴大、產品的不斷完善,技術的進步,salesforce 增加了一個新的驅動力:產品和技術。隨著融資還是上市過程,規模不斷擴大,帶來資本市場上的高溢價,此時salesforce 不斷收購新的創業公司,補足自己的短板,不斷滿足客戶的需求,提升客戶價值。銷售驅動、產品和技術驅動、資本驅動相互促進,推動salesforce 不斷成長,形成巨大的平臺和生態。
夥伴網絡在企業服務市場具有非常大的價值,無論是基於API的應用之間的集成,還是通過夥伴來完成產品的銷售和交付,都可以幫助企業構建更完善的網絡生態價值。
痛點三:提升服務水平
對於服務的重視,能夠把你的對手在客戶認知里區分開來,85分的服務,客戶不會投訴,95分的服務,是一個臨界點,客戶就會主動去做傳播,提高老客戶帶新客戶的概率。
無論是針對開發者、合作夥伴還是最終客戶,我們必須要重視服務。在企業服務領域,我們通常用客戶成功來定義我們的服務交付。其重要的標誌續約率。有投資人號稱不投資續約率低於80%的企業服務創業項目。另外一個標誌就是客戶生命周期價值(LTV)要三倍於獲客成本(CAC)。因為前期獲客成本高昂,一旦客戶不續約的話,從客戶獲得的生命周期價值就比較低,一旦續約率低於某一個數字,而當期的客戶生命周期價值(簡單說就是當期的訂單總值)不能夠覆蓋獲客成本的話,這個商業模式的持續成功就值得懷疑。
重視客戶服務是真正的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策略,銷售把客戶簽下來,客戶成功團隊把客戶服務好,完成交付和收款。如果客戶的滿意度高的話,還可以獲得用戶的口碑推薦,獲得好的凈客戶推薦比率(NPS)。高的客戶推薦既充分證明了服務質量,也可以大幅度降低新客戶的獲取成本。『質量是免費的』這句名言在這個時代依然適用。
總結來說:產品、銷售和服務是企業服務的鐵人三項。在我們行業里面也有非常深刻的教訓。譬如曾經有公司銷售非常兇悍,由於產品和服務跟不上,客戶滿意度不高,流失嚴重,難以獲得滿意的客戶生命周期價值,後來不得不做出大的調整,裁減銷售團隊,回歸『初心』,繼續打磨產品和客戶服務。還有一些創業公司堅持小清新的產品風格,不重視線下的銷售和服務,也面臨叫好不叫座。
痛點四:資本化與並購
當產品、銷售和服務打磨得差不多的時候,創始人需要去見投資人了。在和投資人交流的時候,我們的創始人需要結合自己的特點去做一些功課。如果是一個銷售風格的創始人,避免滿嘴跑火車。問題比較嚴重是專業和技術風格的創始人,他們往往對某一個領域或者行業的知識比較精專。長於埋頭拉車,不善於擡頭看路。創始人最好是對行業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各種研究機構會出一些報告,找來讀一讀,也拜訪一下同行,了解自家的產品和經營和上下遊之間的關系。反觀自身,可以獲得對自己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有更清醒的認識。
一個好的BP應該能夠非常清楚說明一個企業或者行業存在的明確的痛點和解決方案,以及這個方案的價值。如果是一個低頻不那麽大眾的生意的話,這個地方往往是最費口舌的,在你看來是當然的事情,對很多不了解這個領域的投資人來說,需要能夠簡明扼要地介紹比較清楚。同時又能夠比較清楚地說明為什麽是你(團隊)去解決這樣的問題?你和市場上的其他人有什麽不同?你們獨特的優勢是什麽?以及需要多少資源(融資額度),拿了這些錢準備做什麽?是擴大研發還是產品銷售?至於更遠的未來,則可以簡要描繪和想象一下。
在和投資人打交道的時候,要善於去聽投資人對商業模式的行業宏觀的分析,絕大多數時候,投資人關於商業模式和大方向的分析都是比較有道理的。第一,這是專業分工不同,人家就靠這個吃飯,和我們花同樣的時間在他所擅長的事情上,自然見識會不一樣。其次,投資人天天見創業者,見多識廣,比我們一個個埋頭拉車的創業者要知道的東西多。雖然在某一個行業和專業上的認知並不一定比我們多,但是總體上,投資人的觀點是可以很好地幫助到創業者的。另外,由於大量成功創業者加入到天使到A輪的投資人行列,他們無論在行業觀點還是創業經驗上都可以給創業者更有價值的幫助。
TO B企業未來不可能誰都可以做到上市,並購、賣公司是另一條路。
痛點五:創始人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第一次”的創業者,創始人的進化是一切邏輯的核心。創始人如何來成長呢?最本質是認知的進步。對行業、對自己、對團隊、對競爭對手、對投資人的認知會推動自我的進步。
對行業和客戶痛點的認知,能夠更清晰地了解到產品和公司的定位。對成功生意模式的認知能夠提升對不同能力的重視,譬如產品-銷售-服務三角形,也更加能夠掌握發展過程中的節奏。對自己能力的認知,就能夠更清楚在什麽時候做加法,什麽時候做減法?通常來說,大多數創始人在公司都處於一言堂,或者不善於建設性辯論,往往在做加法的時候SAY No的人偏少,做減法的時候不夠果斷。
創始人就是創業公司的天花板,如果自己不能夠不斷超越自我,不斷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清醒地了解自己的能力邊界,期望成功創業,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如果有10-20個創始人在一起碰撞,有已經成功A輪後,到B輪、C輪或者成功IPO的先行者,懂行業的2B投資人在一起呆上一段時間,是不是會產生更多的化學反應,幫助我們自己的進化呢?
趙若冰曾經在加拿大的金融機構工作,工作內容包括為客戶“基於短、中、長期財務目標建立財務規劃”,基本手段之一就是做“資產配置”。回國後的趙若冰現在是宜信財富高級副總裁,他在接觸國內高凈值人群後發現,對於資產配置、對於投資趨勢這些話題,國內的投資人似乎更樂意他們的理財規劃者直截了當只談產品收益率。
而他的理念,卻是“資產配置最重要”,按照既定的規劃把雞蛋放去不同的籃子里,“短期的漲跌不用看,放到抽屜里就可以了”。
前匯豐投資管理公司亞太區行政總裁Blair C. Pickerell在接受采訪時把這套理念形象地稱為“三個錢袋子”。他說每個人的資產都要在“三個錢袋子”之間做好適合自己的配比。這“三個錢袋子”分別是短期流動性、中長期投資和風險投機(高風險高收益品種)。
標準普惠早前在談到同話題時,也用了類似於錢袋子的比喻,不過他們的劃分中,除了上述三個袋子外還多了一個:救命的錢。
在日前的一場某機構主辦的財富管理年會上,業內多路專家對資產配置話題提出了他們的觀點、甚至自曝了自己的配置方案。
“錢袋子”配比
對於論壇上提及的“三個錢袋子”的理念,有專家表示業內較為通行的做法,是給第一個“錢袋子”,亦即“短期流動性”的“袋子”留出個人或家庭可支撐6個月左右的必要開支。
而這三塊資產具體占比多少,如何配置,其實文無定法,根據每個人的人生階段、家庭情況、風險承受能力等再做調整。金融機構的財富管理部門一般也配有完整的客戶風險承受力測評體系。
當被問及自身的配置情況時,Blair C. Pickerell說他的配置偏於保守,第一和第二個“錢袋子”都比較大,第三個比較小。他表示自己甚至會在第一個“袋子”里放差不多夠三年花銷的備用,相對而言流動性較好的資產也就意味著收益偏低,但他仍傾向於這樣決策,因為“即便萬一突然發生了什麽緊急狀況、或者突然失業了之類,那生活也不至於被困擾”。Blair的第二個“袋子”也占了相當比例,第三個“袋子”對他而言則不那麽重要。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在投機機會、短期投資機會都更多的亞太區,或者對還在財富積累階段的年輕一代,他們可能會調降第一個“袋子”的比例,而增加第三個“袋子”。
“權重因人而異,只要是適合自己的、自己想清楚的,都無可厚非。”一名參會的理財規劃師稱。但問題是,盡量不要毫無規劃、或是把雞蛋過於集中在某個籃子里,那樣的投資也許能逞一時之快,但並不利於整個人生、整個家庭的收益曲線平滑向上。
註重“底層資產”
哈佛大學博士考恩在研究中國投資者特點後,提出了“黃金三原則”資產配置標準——跨地域國別配置、跨資產類別配置、和建議可以開始超配一些諸如FOF的另類資產。
據悉,耶魯大學校際基金就是按照此配置標準進行投資的,幾十年堅持科學配置,就能跨過個別類別資產漲漲跌跌的周期,從長期來看,耶魯大學校際基金平均可以做到每年兩位數的回報。
上述理財規劃師表示,在合規的前提下,高凈值人群可以考慮資產全球配置,而不是把所有身家都放在人民幣資產一個籃子里;此外,也不建議因為房地產還沒經歷過完整的周期就一味看漲,就把所有資產都賭在了房子上。
“這個組合可以覆蓋房地產、金融投資、保險資產;有權益類也有固收類;有長期投資也有一些短線操作。”他說。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在“跨資產類別”這一項的具體操作中,多名參會嘉賓均提及了同一個投資建議:要穿透關註到所投標的的“底層資產”。比如,一個信托產品,穿透到底層資產,實質投向可能是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一個私募產品,穿透到底層資產,實質投向也可能是三四線城市房地產。這種情況具有隱蔽性,投資者表面上看似乎做好了配置,但穿透到底層,風險依然過於集中。
當用戶需求開始趨於個性化、去中心化時,零售市場必然也會作出相應調整,那些更懂生於互聯網的新一代消費者、那些更著眼於為消費者創造長遠價值的公司的勝算無疑更大。
來源 | 我是波波夫(ID:trip517)
作者 | 波波夫
01
618分水嶺:價格戰的得與失
618將近,電商大戰火藥味日濃,圍繞著「商家二選一站隊」、假貨的消息又開始充斥屏幕。但最為引人矚目的還是各大商家的促銷:天貓宣稱「讓利百億」、京東號稱全網最低、甚至連法院也上線促銷「法拍房」。
從十年前蘇寧國美的對壘,到如今天貓京東的火拼,價格戰永遠是零售大戰的焦點,作為平臺/渠道、廠商、消費者三方來說,價格戰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
從正面影響看:
對平臺/渠道來說,無論618、雙11都極大刺激了GMV(成交總額),如今年京東商城首日下單金額同比增長超100%,6月1日天貓開場僅1小時,整體成交超越去年618全天。無論對於阿里還是京東,其實質都離不開高速增長的GMV數據支撐。
對消費者來說,價格戰往往也能帶來真金白銀的實惠。重慶商報報道稱:「家住渝北區的唐宇(6月)1日到3日購買了電視、冰箱、洗衣機,都是大牌,在優惠券的折扣下,總價沒有超過1.5萬」。
對於廠商來說,價格戰既是拉銷量、也是品牌曝光的好時機。一向強調渠道自主的董明珠,今年也改頭換面在格力天貓店的營銷視頻里侃侃而談「理想生活家」,流露出商界鐵娘子的生活化另一面。6月1日,格力成為天貓中最早破億的單品牌旗艦店,一掃過去的落後面貌。
從負面影響看:
對平臺/渠道來說,每一次大促銷,對於供應鏈、物流、售後都是一場大考驗。每年618,京東各地分公司都有誓師大會。每年的雙11,快遞爆倉、物流癱瘓甚至成了常態。
對消費者,價格戰難以帶來長久利益。馬雲在2012年一次演講中曾提及,「假如生產廠家在價格戰中沒有利潤,甚至是虧損經營,沖當炮灰,廠商們是不可能提供後續服務的,更不可能對消費者有持續創新。」
對廠商來說,惡性價格戰也是無法承受之重。早年,電商平臺價格戰頻發時,一些家電廠商推出「電商專供」產品,有些借區分傳統渠道之名(傳統線下渠道不同區域實行不同價格,但電商渠道則無此差別),事實上是低配降成本的應對之舉。
在這一背景下,京東集團CMO徐雷最近一次表態就顯得意味深長:「今年的618或將成為整個中國零售的分水嶺。」618的發起者京東也意識到:「消費者的關註點從性價比等理性判斷轉向彰顯個性的情感溯求,從被動接受服務走向主動參與」。
價格戰的老路走不遠了。
02
電商叠代:從渠道終端到上遊生產
電商已經走完了第一次長征:實現了對傳統線下零售的大範圍替代。
商務部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為26.1萬億元,約占全球電子商務零售市場接近40%。與此同時,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2.6%,比2015年提升1.8個百分點。
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電子商務率滲透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並且發展出了以京東為代表的類亞馬遜的重資產模式和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平臺中介型的輕資產模式,不過,從消費者的角度看來,京東和天貓/淘寶的差別越來越小,它們都擁有相似的頁面、相似的商品、相似的購物流程。
如果我們把過去十多年電商的發展視為第一次革命,那麽這場革命的關鍵詞就是渠道,這一階段電商的主要工作是把傳統零售從線下搬到線上,同時還快速實現了從PC端向移動端購物的轉變,阿里巴巴和京東共同搭建了中國龐大的在線零售市場。
現在阿里和京東都意識到這個階段已經告一段落,所以馬雲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來取代電商,京東的高管也高喊分水嶺,甚至網易創始人丁磊也想重新定義電商,互聯網大佬們當然不會誤判中產階級興起的大棋局:
中產階級的興起將給中國的消費結構帶來根本性影響。瑞信研究院統計顯示,按5萬—50萬美元的財富標準,中國的中產階級人數在2015年已經超過1億人,未來5年,中國國民財富將繼續以9.4%的速度逐年遞增,屆時民眾的富裕程度將達到美國1988年時的水平。
中產階級的消費行為與上一代人截然不同:麥肯錫的調研發現,他們樂於為更好產品支付更高的溢價,他們一方面喜歡嘗試新產品,另一方面對於部分品牌擁有較高的品牌忠誠度。
出生於中產階層家庭的95後、00後擁有更為蓬勃的消費欲。埃森哲在2017年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青少年知道20個化妝品品牌,美國青少年則只知道14個。中國的年青人也是世界上最「喜歡花錢的人」,42%的人感覺需要購買更多商品,美國和英國的這一比例為36%。
阿里和京東的崛起,某種程度上迎合了這波中產消費升級,但顯然未能完全滿足他們對於更為個性化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否則我們就無從解釋有機農業、海淘、母嬰在兩大平臺之外的崛起。
03
第三條道路: ODM模式是否走得通
馬雲和劉強東不可能沒有看到這一點,但是既有業務的龐大體量和慣性,使得航母掉頭難上加難。於是,零售業的創新者們大都來自行業的邊緣、甚至是其他行業,這其中有三家公司最具代表性:
凡客。十年前陳年創辦小米時,無疑領風氣之先,從廣告到網站,都令人耳目一新,特別是「上遊代工+自有品牌+線上商城」模式,走出了一完全不同淘寶、京東的零售通路,其估值一度飆漲至40億美元。當然,凡客中間的坎坷當是另一段故事。但即便如此,小米無疑開創了一種全新的電商模式。
小米。鮮為人知的是,小米長期位列中國第三大電商,雷軍那段著名風口論的註解,最有名的一部分是智能手機大趨勢,卻很少人註意到雷軍在零售業的創新,某種意義上,小米商城的零售模式借鑒了凡客的經驗,「富士康代工+MIUI/小米品牌+在線零售/饑餓營銷」,如今它變得更加長尾。
嚴選。網易推出嚴選直接瞄準的就是消費升級。2016年,丁磊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遊戲是幸福產業,因為它越玩越開心,而服裝等是一個必需品的消費產業,我們要帶動中國用戶消費升級。」就像這家電商的slogan:「好的生活,沒那麽貴」網易最新的探索再度被打上深深的丁磊式烙印:不疾不徐、無比精細。
三家之中,嚴選對既有的市場沖擊最大:從規模看,凡客的頂峰已過,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小而美的電商存在;小米的賽道並不完全在零售,更多的還是在搭建智能硬件的生態鏈;只有嚴選是直接沖著一個全新的零售品牌而來。
嚴選官方如是解釋其商業模式:「網易嚴選旗下的所有商品,都采購自ODM制造商。網易嚴選員工深入全國各地探訪,嚴格篩選來自國際一線品牌制造商的商品,按照中國消費者生活需求重新改良設計產品,最後以遠低於大品牌的定價銷售給消費者。」
盡管ODM模式在中國也一度被誤讀為「傍大牌、抄襲、同工廠不同質」,顯然,從丁磊到嚴選負責人柳曉剛對此堅決否認。據悉,嚴選設計團隊的人數已達近百人,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和嚴選本身的風格,提供日式、北歐、新古典、新中式等不同的設計方案,再由供應商進行生產。
ODM模式看似簡單,但主要難度在於兩點:一是選品的精準;二是產品質量的把控。凡客當年就在這方面摔了跟頭。嚴選的ODM模式能否成為未來中國電商的第三條道路,還有賴於能否揚長避短:
網易做嚴選的長處在於:
網易母品牌背書效應,從雲音樂到陰陽師,「網易出品、必屬精品」——二十多年積累的市場口碑不可小覷,事實上,單從嚴選app的界面來看,簡潔和留白的設計,至少在審美上體現了網易一貫強調的調性和情懷。
媒體業務導流轉化,網易新聞客戶端常年位居行業第三,無論是此前延續十多年的「有態度」還是今天的「各有態度」,都為網易媒體業務贏得一批鐵粉。據易觀千帆統計,網易新聞app的5000多萬月活用戶,「以年輕白領為主,很多事人工智能的發燒友,關註體育和美食,是追求生活品質的一群人。」此外,郵箱業務的導流也不容小視。
丁磊本人的細致風格。嚴選一開始就打上了濃郁的丁磊式風格:不急於擴張,但講究精細。丁磊此前曾表示,為了做一雙襪子,團隊調研了十個月。對嚴選上線每雙拖鞋、T恤、襪子,丁磊都了解到最具體的細節。為了追求品控,丁磊曾多次對外表示,要做一個重模式的電商,不僅要直接介入設計和生產、自建倉庫,未來還計劃布局線下。
網易做嚴選的挑戰在於:
ODM模式之下對於供應鏈的持續管控能力,與騰訊類似,網易是一家長於線上、2C業務的公司,雖然有考拉海淘的成功經驗在先,但在ODM這一全新領域,依然需要時間的校驗。
SKU的數量把控,網易嚴選目前有近5000個SKU,包括居家、餐廚、配件、服裝、家具、母嬰、原生態飲食等幾大類目,SKU數量甚至都不及一些線下中型超市。如何在在保持SKU穩步增長,同時做好品控,是嚴選能否成長為新型電商平臺的關鍵。
04
能否兼得:大工業生產與工匠精神
ODM模式能否走得通、走得遠,還直接影響到「工匠精神」有沒有可能從理想變為現實。
從互聯網到制造業,從政府到商界,工匠精神幾乎成為全民熱詞。但人們往往只看到工匠精神中對產品細節、品質近乎變態式的追求,卻忽略了工匠精神能否與現代流水線工業結合的條件。
中國目前仍然處於工業化中後期,從汽車到鋼鐵,工業時代代表性行業大都具備三大特征:標準、快速、大規模,這就要求可能多切入大眾市場,產品和服務要標準化,進而實現快速周轉,多快好省地變現,這都難以與流行於日本的「工匠精神」大範圍兼容。
但中產階層消費追求個性化特點,以及我們正在經歷的大眾市場逐漸分裂為多個小眾市場的歷史過程,使得這一對矛盾有可能被化解。
以服裝為例,消費者已經逐步進入追求個性化、品質和體驗的階段,他們不僅重視產品的外形設計,對產品的面料、材質、舒適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為一批對應不同小眾需求的細分產品留下了空間。
當用戶需求開始趨於個性化、去中心化時,零售市場必然也會作出相應調整,那些更懂生於互聯網的新一代消費者、那些更著眼於為消費者創造長遠價值的公司的勝算無疑更大。
完
之前民謠的姑娘都要變成嘻哈的馬子?
來源 | 娛樂硬糖(ID:yuleyingtang)
文 |
編輯|李春暉
《中國有嘻哈》爆紅,照例先迎來一輪追捧,發現驚天新富礦;緊接著就是“潑冷水”:這是吸引眼球的假嘻哈、觀眾不過是一時跟風、行業沒有本質改變、終究是小眾文化、商業化和音樂性的平衡……
當我們談論嘻哈,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麽?
在中國,有多少人在唱嘻哈?更重要的是,有多少人在聽嘻哈。他們是誰,他們緣何熱愛?這個市場到底有多大,或者多小。
在《中國有嘻哈》之外,另一場和嘻哈有關的音樂活動也在這個夏天展開。由蝦米音樂發起的“尋光計劃”,旨在挖掘和扶持原創獨立音樂人,目前11組年度音樂人已出爐。不過比起最終成績,硬糖君更關心這場活動獲得的一些關鍵數據——或許可以粗略勾勒華語樂壇的現在和未來。
據阿里音樂官方數據顯示,超過6000人報名參加了“尋光計劃”,1473首作品通過初選,歌曲試聽則達到626萬次。
這是一個年輕化的舞臺。超過一半的作品都是首次發表,尋光音樂人中,90後占到62%,甚至還有2%的00後,最小的參與者梁家浚剛滿7歲,玩得還是朋克。
與此同時,獨立音樂人中學院派增多,國際範凸顯。身居海外的音樂人接近總報名人數的1/10,這也令R&B、電子等國際流行曲風在比賽中表現突出。國內則以北京、上海、成都報名人數最多。
而最值得註意的是:在參賽作品中,民謠不再制霸,嘻哈異軍突起,其數量超越民謠、搖滾,僅次於流行。
當我們還在用“身邊即世界”的方式思考嘻哈能否成為下一個“民謠”,音樂產業鏈最上遊的原創江湖已經發生了如此驚人的變化。
假設我們以此推論,中國嘻哈已經完成了一定的人才儲備。那麽,嘻哈的受眾基礎、造星工程、爆款作品已經準備好了嗎?
誰有資格做評委?
“每1分鐘一個笑點,每3分鐘一個爆點,每5分鐘一個懸念”,《中國有嘻哈》的本質仍是一檔以吸引流量為第一要務的娛樂網綜,而非專業的音樂節目。這就決定了它能讓“freestyle”成為今夏最熱流行語,也能讓中國嘻哈有了大眾知名度,但同時擋不住“選手比評委專業”的吐槽。
《中國有嘻哈》的參賽選手占據中國說唱圈半壁江山:Ty、Gai、Jony J、徐真真、MC法老、TT、艾福傑尼、PG ONE、Alrocco等,評委則是mc熱狗、潘瑋柏、張震嶽和爭議最多的吳亦凡。
可是這樣的節目好看啊。在《中國有嘻哈》之前,硬糖君還從沒看過撕的這麽帶感的音樂綜藝。選手與導師、選手與選手、甚至吳亦凡與場外的mc天佑,針鋒相對,互懟diss,演得跟真的一樣。這種張狂恣肆,比那些讓人膩味的邊唱歌邊“感動中國”的苦情故事可刺激多了。
但也必須承認,被視頻剪輯放大的群體音樂態度,不一定是最真實的。人們一時的跟風,也很難說能沈澱下多少真實嘻哈用戶。
與之相對,尋光計劃找來以88RISING為首的專業評審,肯定是沒有吳亦凡有話題度啦,但專業實力杠杠的。
88RISING是youtube新晉東亞嘻哈推廣說唱頻道,打造了17歲話題新星Rich Chigga,擁有韓國地下說唱代表Keith Ape,推動神單《It G Ma》橫掃全球,還讓Higher Brothers成為首支打入美國的中國說唱團體。
88RISING對打造和推廣嘻哈音樂人有自己的一套見解,作為尋光計劃的評委,不只能對音樂本身進行點評,還能對音樂人的後續發展提供更為全面的建議。
在強調專業性的同時,尋光計劃也開啟民意投票,TOP200是用戶從1400多首歌里精選出來的,而更加骨灰級的用戶團會從中選出TOP10。最終民意TOP10 VS專家TOP10,給嘻哈音樂的評選提供更多角度。
其實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中國有嘻哈》在為中國嘻哈培養粉絲,尋光計劃則是為中國嘻哈培養音樂人。雙方都正在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並且初見成效。
誰在聽中國嘻哈?
“你們有一天會開著蘭博基尼,唱著rapper,之前民謠的姑娘都要變成嘻哈的馬子。”這是《中國有嘻哈》某選手粉絲在微博留言的美好願望。目前看來可能很快成為現實,但歷程實在曲折漫長。
在很長一段時間,嘻哈始終地下而小眾,商業上極不成功。
對堅持做嘻哈的音樂人來說,現場演出、自費制作CD進行淘寶、微博販賣,是少數幾個能靠音樂吃飯的方法,但有方法,不代表真能吃上飯。現實是演出有限,唱片銷量也不值一提。
嘻哈音樂人也不受唱片公司待見。他們很難獲得專業的包裝和唱片制作,於是更多說唱歌手選擇自組或簽約廠牌,得到LiveHouse等場所的巡演機會,由此賺取門票錢和演出費。
不過,音樂市場和普通樂迷對嘻哈的接受程度在逐年提高,《中國有嘻哈》就是引爆點。與此同時,創作端經過多年積累,也早已做好充分準備。88RISING推動簽約美國唱片公司的成都說唱組合Higher Brothers,他們的歌曲《Made In China》在Youtube上有超過200萬的播放量。
HigherBrothers
嘻哈的力量,首先在年輕人中醞釀。此次“尋光計劃”的相關數據顯示,在17歲以下的聽歌用戶中,說唱是他們最鐘愛的音樂類型。
每一個代際,都有自己的文化主張,自然也會形成不同的消費市場。相對來說,民謠憂傷、孤獨、悶騷的風格,似乎更符合80後的趣味。而隨著90後、00後進入主流消費市場,他們對自我表達、身份平等、公正對待有更高的要求,並且傾向於更直接的表達。嘻哈顯然更適應他們的青春情緒和生存處境。
與此同時,擁有大量粉絲的韓流音樂,其本質也是嘻哈。GD、龍俊亨、Zico等嘻哈實力與偶像人氣兼具的男團成員,均是組合中的rapper,占據著核心地位。
韓流已經為嘻哈在中國打下了一定基礎。而“限韓令”後,韓流在中國被截斷,本土嘻哈順勢替補,也是天時地利人和。
不過讓硬糖君萬萬沒想到的是,川渝地區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說唱之鄉”。在“尋光計劃”的歌曲試聽地域分布中,四川人民獨愛嘻哈,讓人忍不住要來一段“老子今天不上班”的rap啊。
資本新寵,商業化向何處去
愈加強大的選秀節目,讓更多獨立歌手迅速獲得大量關註度,但也給音樂公司和歌手本身都帶來巨大考驗。能否將短期的“節目粉”轉化為“死忠粉”;獨立歌手乍然商業化,自己將如何定位;其老粉絲又是否會有反彈情緒,都是需要在短期內理清的問題。
粉絲和身價暴漲,資本與經紀齊飛,眼下嘻哈一團熱鬧。《中國有嘻哈》的人氣選手TT、紅花會PG ONE、小白、VAVA等人,更與吳亦凡拍了麥當勞廣告《我們的嘻哈時光》,麥當勞官微轉發超14萬。
也有人氣選手多次表示不適應爆紅後的生活狀態。如何在商業化和音樂作品之間做出平衡和妥協,對每一個獨立音樂人都是嚴峻考驗。而節目吸引的粉絲,可能也只是為吳亦凡而來,不過三分鐘熱度。熱度在的時候你覺得煩躁,其實很快熱度消退,怎樣度過未來流量、粉絲銳減的尷尬期,才是真正的考驗。
畢竟,綜藝只負責“造新”,“造星”則是音樂公司的事了。
2014年啟動的第一屆尋光計劃,資源集中在民謠,2000多名獨立音樂人參加評選,最終制作出16張唱片,15部MV,50場演出,累計獲得近4億音樂試聽與MV視頻播放量。參與的音樂人如程璧、金玟岐、左安西西、銳豆、邱比、聲音玩具等,已成長為國內民謠的中堅力量,
第二屆尋光計劃,風格則更為多元化和國際化,包括民謠、嘻哈、電音、流行、古風、二次元和搖滾,均在其列,全面尋找“未曝光少年”。
除88rising外,其評委陣容還包括從未公開露面卻獲第57屆格萊美最佳舞曲制作提名的ZHU、全球最大的電子音樂廠牌Spinnin' Records、日本最負盛名的後搖樂隊之一MONO樂隊、日本當代最偉大的指彈大師之一岸本真明等業界大牛。
不止要“尋新”,“尋光計劃”更意在“造星”。據悉,脫穎而出的音樂人將獲得全案資助,包括唱片制作、宣發、MV拍攝、演出資助和全面曝光等。
其實嘻哈只是眼下最火熱的代表。獨立音樂人群體相繼走紅,他們也成為在線音樂平臺新一輪布局重點。蝦米有“尋光計劃”,網易雲音樂有“石頭計劃”,騰訊音樂也有自己的音樂人扶持計劃。
如果說2014年、2015年在線音樂市場的主旋律是“版權大戰”,現在漸次塵埃落定,新人新作品則是爭奪的新重點。並且,自己培育新人,也比有時限的版權壁壘更加牢靠。有了資本力量和專業公司的加持,中國獨立音樂一年間的發展速度,可能遠超過去五年。
這個夏天嘻哈很熱,但最熱的其實是那款名為“嘻哈”的綜藝。真正的嘻哈音樂爆款在哪里,整個市場還在等待。
每經記者 趙娜 實習記者 宗旭 每經編輯 盧祥勇
什麽是電子圍欄?電子圍欄本意是從技術層面上對亂停亂放的用戶予以約束,以達到規範停車的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停車的用戶必須將共享單車停放在“電子圍欄”內才能完成上鎖。
共享單車改變了人們“最後一公里”的出行方式,然而隨著單車數量越來越多,各類被隨意停放的單車搶占了人行道、機動車道,包圍了公交車站、地鐵站。“這些單車本來是一個便民工程,我們不能把它變成擾民工程了。”一位用戶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
北京東城區崇文門、朝陽區三里屯、通州等地先後成為共享單車電子圍欄的試點地,其中崇文門試點還要求共享單車企業現場派駐運維人員。
在試行一段時間之後,崇文門區域的共享單車運行相較以前更加有秩序,但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采訪和現場實測發現,這種情況的好轉一方面得益於單車企業現場運維人員的收歸整理;另一方面用戶對於亂停放的現象也深惡痛絕,在停放單車的時候開始註意地點和位置,和電子圍欄並無直接聯系。
為了具體了解電子圍欄的運營情況,記者來到北京最先試點的崇文門。從崇文門地鐵站H2出口出來後記者分別打開 ofo、摩拜、小藍單車及小鳴單車四家家共享單車APP進行查看,其中僅有ofo在APP電子地圖上顯示附近標有“P”字的推薦停車點,分別位於地鐵H2、G2出口處及新世界百貨東門附近。
點擊“P”字會出現一個藍色方框,並附有文字說明,此地為推薦停車點,推薦停放在藍色區域,停放後信用分+2分。
不過讓人尷尬的是,電子圍欄附近並無明顯的標識顯示此地為劃定的共享單車停放區域,僅地面有一個長約十米、寬兩米的長方形白框內,畫有白色自行車標識,寫著“非機動車停放區”的字樣,地面上鑲嵌著標有“BEIJING”字樣的銀白色方形發射器。
因此,雖然出了地鐵口就是ofo推薦的停車點,但是記者並沒有第一時間意識到白線區域即為最近一段時間被熱議的電子圍欄。隨後記者挑選了一輛ofo小黃車騎往新世界百貨東門附近的電子圍欄。不過讓人感到不便的是小黃車APP並不具備導航功能,雖然近在咫尺,但在沒有明顯標識的情況下,記者只能根據地圖推測大概的方位,然後在大街上睜大眼睛四處去找。
而且當記者試圖把ofo停放在電子圍欄區域外時,手機沒有收到單車停放在了規定區域外的消息提示。當記者把車停放到指定的白線區域內時,也沒有收到信用分增加的提示。
記者在崇文門地區隨機訪問了十位共享單車用戶,其中知道電子圍欄的有七位,但是在停車的時候意識到該區域有電子圍欄的,卻一位都沒有。
這個現象說明了電子圍欄目前還處在一個極尷尬的處境:一方面政府和企業在宣傳推廣電子圍欄,引導用戶規範停車,用戶也開始了解電子圍欄;但另一方面,在實際的使用過程當中,用戶卻感知不到電子圍欄的存在。
從用戶角度而言,現階段崇文門地區的電子圍欄其實與普通的劃線式非機動車停車位無異。一位用戶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直接指出:“我平時看到地上畫的有白線就停進去了,或者說路邊大家都停放在一個地方,我也會直接停放在那里,不會註意到是否有電子圍欄。”
事實上,在崇文門地鐵站H出口兩側各有一個電子圍欄,里面不僅停放的有市民自己的單車還有電動車,共享單車只有零零散散的幾輛,並沒有停滿。不過在另一個相距僅有幾十米遠,分布在地鐵C出口附近的電子圍欄卻車滿為患,單車都塞到了白線以外,不時有ofo運維人員進行搬運整理。
從此前媒體的報道來看,即便實行電子圍欄,ofo和摩拜也還會加強線下的運維管理,但如何讓電子圍欄真正發揮作用,仍需各方共同摸索改進。
今天我們要和一級狗探討下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
我是誰?
一顆螺絲釘!
我從哪里來?
我從底層analyst來,出於對公司、工作和客戶的熱愛,每周願意打卡120小時,一步一步往上爬!下面請再看一遍蝸牛妹的傾情演出——我做投行我驕傲。
我要到哪里去?
當你從一顆小螺絲釘成長為公司頂梁柱後,比起戰術上的勤勞,你更要保證自己戰略上的正確,如何飛的更高?
換個山頭做大王
這跟球星轉會一樣的道理。比如中環最大的轉會豪門中金,輸出了整條街的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哈繼銘(高盛),彭文生(光大),胡偉俊(麥格理),林暾(弘毅),沈建光(瑞穗),張智威(德銀),趙揚(野村),邢自強(大摩),還有我滴男神洪灝(交銀)。
自立門戶
當然去哪都不如給自己打工爽,街上也有很多極有市場影響力的分析猿幹脆就自立門戶,成立獨立分析機構。
“中國的房地產業是全球經濟中最為重要的單一部門”,中國房地產行業能夠走上世界的舞臺,前瑞銀的新興市場經濟學家Jonathan Anderson有不少功勞。這是個在哈佛經濟從本科讀到研究生的學霸,既做過IMF在中國和俄羅斯的駐地代表(所以還熟練掌握了這兩種語言),之後分別在高盛、瑞銀為客戶打call。
2012年辭職時候說自己要離開這個“frenzied industry”(這個喪心病狂的行業),然後會成立一個小一些、安靜一些的獨立新興市場研究機構Emerging Advisors Group。可惜不是客戶,看不了~~
這條路banker也是挺多人走的。比如最近一兩年在香港投行界聲勢很猛烈的AMTD(尚乘集團),就是從UBS把CC蔡誌堅Calvin Choi請來、放權給他做業務的成果。Institutional Investor還把他評為2016年Fintech Finance35人;我把list看了一遍,上榜的亞洲面孔,只有他一個,感覺很厲害的樣子。
還有一些轉行跨度更大一些的,比如很多sellside就直接出來自己開fund啦。
比較出名的比如大摩前TMT分析猿季衛東,跟幾個大摩的同事一起,成立了All Stars Investment,專註大中華區互聯網及消費品牌投資。根據媒體報道,自2014年4月份成立以來至2016年,基金的年化投資回報率為13%;今年還打算為一只新的私募基金籌8億美元。
還有高盛的中國金融分析猿馬寧,在高盛從2002年待到2015年後,也是選擇離開成立領沨資本,專註金融科技和消費金融領域投資。之後領沨資本與天圖資本合作,成立天沨資本,專註消費金融領域的投資。目前天沨資本管理規模60億元人民幣。
不過要是論更早的成功exit,還有現在內地互聯網deal界的一哥包凡啊,在2004年創立華興資本前,他也是在大摩和瑞信搬過磚的。
甲方乙方
當然很多的職業轉型,是從乙方的投行,跳去甲方做公司財務總監、IR之類。
這個轉型之所以來的666,因為投行通常自帶找錢屬性,比較適合幫公司做deal、找錢這類工作,你說還有哪里既能發揮他們的功能,又能給個人帶來巨大財富的職業生涯呢?
香港市場上比較老牌的例子,是香港寬頻的CFO兼人力主管黎汝傑。這也是個分析猿出身,在瑞信是電訊業research MD,2004年5月加入集團至今,2013年還被選為過“電訊業首50位最受註目的財務總裁”。
這位老板還是個喜歡拿工資買自己公司股票的老板(去年人工是768萬港幣),這麽多年後,他在香港寬頻的持股已經達到3.28%(約2.6億港幣市值)。運營並持有一家上市公司,是不是比做分析猿更有成就感!
再來個近一點的栗子,美圖的CFO顏勁良,最開始是在瑞銀做TMT分析猿,之後跳去雲遊控股做CFO,然後又去了美圖做CFO,負責美圖整體財務戰略及投資者關系。公司業績大家是都沒看懂,不過沒有關系,美圖成功上市和之後一波的大起大落,人家老板轉身就能花1.3億在半山買房子了(歐洲股神安東尼波頓同單位哦)~~
唯一的風險提示是:這年頭好公司不多,特別是一些民企的運營風險可是比投行大多了,建議想跳槽的投行狗跳槽之前,做好DD,千萬不要被老板給忽悠了。
不過這些年更大的潮流啊,是去互聯網公司。
統治中國互聯網
準確的說,高盛差不多統治了中國互聯網!
去的最早、也最有權力一位之一,當屬騰訊Martin劉熾平。在加入騰訊前,Matin在高盛搬磚數十年,因為幫助騰訊上市跟小馬哥認識,2005年時被說服,放棄千萬年薪,一路為小馬哥開疆拓土。
盡管現在Martin每年都要被媒體推上香港的打工皇帝。但2005年就要放棄金融男,去做IT男,確實既有眼光又有膽識啊。讓蝸牛妹覺著,如果有金融男願意放棄高薪跟你去創業,這犧牲絕對不亞於不問戶口不問婚房願意跟你裸婚的姑娘啊!
2011年5月,來到騰訊的另一位高盛猿猴是James Mitchell。他之前是紐約TMT的MD,也是上市時候就認識的,現在是騰訊的首席戰略官。
阿里系中也有幾個的,先說前高盛集團副主席Michael Evans,2015年出任阿里巴巴做集團總裁,負責制定和執行集團的國際發展戰略,協助公司全球化。
阿里系中的螞蟻金服國際事業部總裁,就是高盛的高級合夥人Douglas Feagin。
而更出名的一位高盛統治中國互聯網案例,我覺得應該頒發給前高盛MD柳青。2014年7月來做首席運營官,2015年2月成為CEO,然後滴滴也就一路拿融資,一路打敗其他競爭對手,合並了快的、收購了Uber。
當然這幾年互聯網尤其好,基本每家TMT的head都被挖了一遍。這就讓非TMT行業的猿猴非常感慨了啊,萬一我是cover挖煤挖礦的腫麽辦?
我賣保險我驕傲
下面請出的就是前匯豐IBD metal and mining板客阿汝娜(下圖中間的美女),沃頓MBA、匯豐投行VP,老公還很帥(哥大碩士、前私募基金副總裁)。你說,這麽一比,安迪又算什麽!
為啥一個人生配置之高的選手,要去賣保險呢?畢竟傳統觀念里,這三個字有點像罵人。
阿汝娜說,大環境看香港外資IBD的生意是越來越差,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自己的板塊,轉去新興行業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女生在投行熬了五年後,會發現性價比越來越低,對身體的消耗變得更大,職業的不穩定性越來越高,如果不是真心熱愛工作,為什麽還要在投行待下去?難道只是為了保持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光環麽?
從大趨勢講,前幾十年中國一直處於經濟高速增長的狀態,家庭與個人的財富也在積累階段;而現在,國家的經濟是趨向穩定緩和發展,財富也需要經歷一個沈澱與保值的過程。香港是全世界前三的金融中心,行業有超過一百多年經驗,產品和制度都能得到保障,這也是內地客戶近幾年來一直來香港投保的原因。香港保險業就像是一座橋梁,可以為內地與香港進行資源整合。
但從想法到實踐,最難跨出的是自己心里的那一關。將心比心哦,你要讓我放棄年薪百萬、每天高大上的螺絲釘生活,變成每個細節都不能放過、不斷向客戶輸出價值觀的創業,簡直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雙重改變啊。但也還是那句話: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不先走出comfort zone,哪能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呢!
有舍才有得!
我問娜娜,出來後最難忘的瞬間是什麽?答曰:以前做投行,成就感可能來自PPT畫的漂亮,model搭得好又快,幫公司賺了很多傭金,高大上但不落地;現在做保險和財富管理,可能我會花兩三個月時間,來回溝通,幫助身體有問題的客戶準備文件,爭取幫他們獲得保障,這種成果雖然不是上億美金的大deal,但實實在在幫到人的幸福是再多錢也買不到的。這也說明,投行給自己留下的磨煉,也能帶入保險行業,提升行業標準。
現在娜娜離開投行也有一年多時間,既專業又有口碑,客戶增長速度很快,收入也就比投行多幾倍吧,正在財富自由的道路上飛奔。現在Envision團隊里已有9個人,目標是想再把團隊擴大一倍,希望招到誌同道合的人,要求是:
本科以上學歷,有香港居留簽證(永居、IANG、受養人簽證及投資移民),兩年左右工作經驗,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渴望成長,不甘於現狀。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將簡歷發至:[email protected]
也可以關註娜娜的工作號xingyuan1836和公眾號“娜娜和Alfred創業記”哦!
中美貿易爭端近來備受關註,隨著一輪輪升級,中方的態度已從呼籲、告誡轉為堅決回擊。
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本質,有觀點認為是兩種經濟發展模式,這是想把經濟問題向政治方面引導,以混淆視聽。實際上,近年中國方面多次在國際場合倡導自由貿易,並一再強調會持續擴大開放;反觀美國,自特朗普上任後,把“美國優先”奉為圭臬,不惜損害全球經濟複蘇勢頭、破壞世界貿易體系。換言之,中美貿易戰本質上是多邊貿易與單邊貿易之爭。
3月中旬,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涉及中國商品約30億美元;23日,中國商務部發布針對美國進口水果、葡萄酒等128個稅項產品加征關稅,涉及金額30億美元。4月4日,特朗普政府根據所謂的301調查,公布對華加征關稅產品建議清單,涉及中國約500億美元出口;數小時後,中方亦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等農產品、汽車、化工品、飛機等進口商品對等采取加征關稅措施,涉及2017年中國自美國進口金額約500億美元。
可見,美國方面的一再挑釁,讓中國堅定了反擊的決心。4日的回擊不僅有備而來,且反應快速、指向精準。以美國大豆為例,2017年出口中國占總出口六成以上,將嚴重影響美國南部農業州,而這正是特朗普所屬共和黨的傳統票倉。
中方的態度從外交部、商務部回應特朗普6日責成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依據301調查,考慮對從中國進口的額外10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可見一斑。重申不想打,不怕打貿易戰,但如果美方不顧中方和國際社會反對,堅持搞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行徑,中方將奉陪到底,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必定采取新的綜合應對措施予以堅決回擊。同時,針對美方不同官員表達中美正在就貿易問題進行談判,商務部回應這不符合實際情況,一段時間以來,雙方的財經官員並沒有就經貿問題進行任何談判。
實際上,美國不顧一切發動貿易戰,很大原因是想阻礙中國科技崛起,4日公布的500億美元征稅產品,涉及的航空航天、信息科技、通訊工程、自動化機器人、醫療設備等高科技,就是《中國制造2025》計劃中受益的領域。中國曾經是“世界工廠”,制造業大國,日後必定要朝著制造業強國邁進,而這將影響到美國的根本利益。
美國也曾在上世紀80年代打壓過日本,當時日本經濟如日中天、日本產品遍布美國,美國采用的廣場協議等措施,雖然沒能阻礙日本科技創新的持續,但讓日本經濟發展停滯數十年。殷鑒不遠,城下之盟不可能是中國的選項。
貿易戰雖然短期對中國部分行業會有沖擊,但中長期看,中國經濟需要擺脫對美國依賴過大的現狀,將高端制造業向其他國家布局,例如“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加速高端產業的全球布局,也有助於人民幣國際化。而且,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增加,中國正在逐漸轉變為內需驅動型經濟,只要不斷創新和提升制造業水平,龐大且有著消費能力的人口,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源源不斷的動能。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所擔心的中國技術崛起是不能阻擋的。因為科技創新與市場聯系緊密,歷次技術革新驗證,市場在哪里,創新成果往往就誕生在哪里。當下高鐵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制造的“拳頭”,人工智能研發中心之所以多設在中國,就是因為中國有廣大的市場需求,未來系列創新成果亦將在中國落地。
總之,中國創新崛起乃大勢所趨,美國試圖利用貿易戰這種手段加以阻擋,結局註定是徒勞無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