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爭端近來備受關註,隨著一輪輪升級,中方的態度已從呼籲、告誡轉為堅決回擊。
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本質,有觀點認為是兩種經濟發展模式,這是想把經濟問題向政治方面引導,以混淆視聽。實際上,近年中國方面多次在國際場合倡導自由貿易,並一再強調會持續擴大開放;反觀美國,自特朗普上任後,把“美國優先”奉為圭臬,不惜損害全球經濟複蘇勢頭、破壞世界貿易體系。換言之,中美貿易戰本質上是多邊貿易與單邊貿易之爭。
3月中旬,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涉及中國商品約30億美元;23日,中國商務部發布針對美國進口水果、葡萄酒等128個稅項產品加征關稅,涉及金額30億美元。4月4日,特朗普政府根據所謂的301調查,公布對華加征關稅產品建議清單,涉及中國約500億美元出口;數小時後,中方亦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等農產品、汽車、化工品、飛機等進口商品對等采取加征關稅措施,涉及2017年中國自美國進口金額約500億美元。
可見,美國方面的一再挑釁,讓中國堅定了反擊的決心。4日的回擊不僅有備而來,且反應快速、指向精準。以美國大豆為例,2017年出口中國占總出口六成以上,將嚴重影響美國南部農業州,而這正是特朗普所屬共和黨的傳統票倉。
中方的態度從外交部、商務部回應特朗普6日責成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依據301調查,考慮對從中國進口的額外10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可見一斑。重申不想打,不怕打貿易戰,但如果美方不顧中方和國際社會反對,堅持搞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行徑,中方將奉陪到底,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必定采取新的綜合應對措施予以堅決回擊。同時,針對美方不同官員表達中美正在就貿易問題進行談判,商務部回應這不符合實際情況,一段時間以來,雙方的財經官員並沒有就經貿問題進行任何談判。
實際上,美國不顧一切發動貿易戰,很大原因是想阻礙中國科技崛起,4日公布的500億美元征稅產品,涉及的航空航天、信息科技、通訊工程、自動化機器人、醫療設備等高科技,就是《中國制造2025》計劃中受益的領域。中國曾經是“世界工廠”,制造業大國,日後必定要朝著制造業強國邁進,而這將影響到美國的根本利益。
美國也曾在上世紀80年代打壓過日本,當時日本經濟如日中天、日本產品遍布美國,美國采用的廣場協議等措施,雖然沒能阻礙日本科技創新的持續,但讓日本經濟發展停滯數十年。殷鑒不遠,城下之盟不可能是中國的選項。
貿易戰雖然短期對中國部分行業會有沖擊,但中長期看,中國經濟需要擺脫對美國依賴過大的現狀,將高端制造業向其他國家布局,例如“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加速高端產業的全球布局,也有助於人民幣國際化。而且,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增加,中國正在逐漸轉變為內需驅動型經濟,只要不斷創新和提升制造業水平,龐大且有著消費能力的人口,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源源不斷的動能。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所擔心的中國技術崛起是不能阻擋的。因為科技創新與市場聯系緊密,歷次技術革新驗證,市場在哪里,創新成果往往就誕生在哪里。當下高鐵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制造的“拳頭”,人工智能研發中心之所以多設在中國,就是因為中國有廣大的市場需求,未來系列創新成果亦將在中國落地。
總之,中國創新崛起乃大勢所趨,美國試圖利用貿易戰這種手段加以阻擋,結局註定是徒勞無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