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清平:我個人留心做了一些統計:法官辭職後到底去了哪兒。就我掌握的信息,60%的法官辭職去做了律師,30%的法官辭職去當了法務,這兩年法官辭職到互聯網公司當法務的比較多,因為薪水相當可觀,10%的法官走了學術之路或其他選擇。
法官去哪了?
作為北京遠郊區縣法院的一名法官,2013年8月,崔俊傑離開了崗位,到中國政法大學就讀博士。在同事看來,這種還沒有找到新工作就離職脫產讀博的做法有些過激。而且崔俊傑在法院工作3年,未滿5年服務期,按規定只能「被辭退」。
崔俊傑自己也明白,這種舉動多少有點壯士斷腕的悲涼滋味。
「因為未滿服務期而被辭退,在我們法院,我並不是第一個。」崔俊傑對記者說。
他只是離職法官中的一員。
2014年北京兩會上的信息說,從2008年至2012年,北京市法院招錄2053人、流失348人。流失法官主要集中在基層法院,而且骨幹比例增加,流失速度加劇。
法官辭職人數在默默上漲。由於2008年起北京市法院系統擴招了上千名新法官,這樣到2014年7月,將有大批法官「五年服務期」到期。
流失的法官大部分處於28至35歲之間,多為高學歷、80後骨幹法官。這些人的離去,會給審判工作帶來多大影響不好估計。
法官理應是社會最優秀的群體之一,而一些人正紛紛離開這個外人看來無限風光的行業。也許,離職後所作的選擇,可些許折射出法官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風光省親」
從法院離職的法官,選擇學術道路的並不太多。崔俊傑所在的班級,除了他自己外只有3位離職法官。
女法官馮迎去了企業。2012年,她離開了工作3年的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來到金融街一家大型國企擔任法務,收入比以前增加了2~3倍。
對於馮迎來說,跳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收入。這位北京大學畢業的黑龍江姑娘在西城區法院轉正後的收入是每月4000元,交完房租所剩無幾。
2004年,北京法院法官實行「陽光工資」改革,將公務員以前除基本工資以外的收入,如補貼、津貼之類都納入工資範疇統一核算。至此,所有法官的工資都是透明的:一般法官的月收入到手四五千元,不同級別的法官津貼只相差幾十元。
「即使升到一個較高的職位,收入差別也不大。」馮迎對本刊記者說。
當了3年法官,崔俊傑每月到手收入4700元左右。
在工作兩年時,馮迎就曾有過離職的想法。但是和崔俊傑一樣,因為未到5年服務期,她如果想離開,就只能「被辭退」,因此臨陣退縮。
根據《國家公務員辭職辭退暫行規定》,法官的辭退與辭職不同。前者是單位行為,單位根據某個人的具體情況決定。而法官申請辭職則完全是個人的自願行為,是法官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權衡利弊後的決定。如果被辭退,5年內不允許再考公務員。
馮迎又堅持了一年,直到2012年10月,還是「兩害相權取其輕,離開了法院」。
與她相比,北京市某中級人民法院法官曹北(化名)兩年前離職跳槽去律所的舉動,在別人眼裡多少有些突兀。畢竟,曹北是該中院結案量最好的幾名法官之一,且已是業務骨幹。
《法官法》規定,法官自人民法院離任二年內,不得以律師身份擔任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曹北只能暫時做一些幕後工作,而即使薪水因此縮減,律師事務所依然給他開出了40萬元的年薪。
曹北來自河北農村,父母辛辛苦苦才供出一個博士生。他的想法是,如果繼續呆在法院,每月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很難在北京買房。2013年,他的兒子剛剛出生。
「養家餬口是很現實的問題,也許你們覺得當法官很有尊嚴,但是沒有錢,一切尊嚴都無從談起。」曹北說。
曹北所在的中院,離職者大多是男性,因為「女性養家的壓力並不大,跟男人的想法也不一樣」,但女法官也有逐年增多的趨勢。
曹北的同事,現在仍然在任的法官李初(化名)則表示:「去年曹北迴來過一次,車也換了,開著一輛寶馬,請所有同事吃了一頓兩三千元的飯,眼都不眨。我敢說,我們系統的同事80%都曾經有過離職的想法,只不過有些人行動了、成功了。而我就屬於那個沒有成功的人。」
李初曾在前兩年考上了某部委的公務員,但因為檔案被卡住,最終沒有離開。
法官的榮譽
對於崔俊傑來說,當法官能夠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他此前從未想過自己會作出離職的決定。
3年來,他一直埋頭苦幹,而媒體也對這個願意到京郊法庭吃苦的80後格外關注,2011年《法制日報》就曾對他進行過大篇幅報導。
崔俊傑所在的派出法庭位於北京北部燕山山脈深處,距離市區120餘公里,轄區管轄面積1251平方公里、400多個自然村、5萬多人口。
崔俊傑在這裡擔任法官時,只能每週回城裡一次。為了趕上早班車,必須早上5點鐘起床。
在派出法庭工作的法官們經常要進行巡迴審判。大多數法官需要深入農村及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等偏遠地區,就地立案、就地開庭、當庭調解、當庭結案。
剛來不久,崔俊傑就被派到「柏油路盡頭」的道德坑村辦案。「山裡可真冷,我們在外面開庭,凍得我腦袋都想藏進大衣裡。」
法庭管轄面積太大,隨便去一個地方,開車來回至少兩小時。崔俊傑說:「我們法庭的法官每年有200件左右的案子需要審理,像朝陽區法院等城區法院的好多法官,一年審理500~800件案子,但他們不需要像我們這樣走這麼遠的路,所以總體來看,我們的工作壓力和他們也差不多,但我知道城區還有的法官一年甚至要審理1000件案子。」
工作壓力並不是崔俊傑離職的主要原因,實際上,他相當熱愛這份工作。「這是個可以鍛鍊人的地方,有過下鄉的體驗,對國情、社情、政情瞭解感悟會很深。但出於對自己法律理想和長遠前途的考慮,我還是選擇離開這裡。」
真正動搖他內心最後防線的,是基層法官這份工作讓他缺乏職業榮譽感。
「農村的老百姓大多非常淳樸,但法律意識覺醒得不太理性。有時,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而不惜製造假案。如果你作出了對他們不利的判決,他們甚至還會有意陷害你。如果他覺得判決不公,還會捏造事實上訪。」崔俊傑說,「高院要求對案件遞進式化解,案子在上訪後倒回基層法院,即使化解不了也要反覆處理,加上大量的行政性事務、宣傳性事務,自己被弄得疲憊不堪。」
李初說,人民群眾信訪不信法,法官每天除了辦案,還有來自各方的監督干預,不僅心理壓力加大,工作也加重了。
「即使一個案件完結,如果有上訪,上級還會要求你對此案作出說明。對於不服的民眾,還要一次又一次接待安撫。一些案件,已經不能單純依據事實來作出審理了。在這樣的狀態中,法官難以發揮專長,更難以實現人生價值。」他總結說。
有時候,法官還會受到嚴重的人身傷害。崔俊傑所在法院另一派出法庭的法官,在審理一起贍養糾紛時,被當事人毆打。崔俊傑所在的法庭,也曾因為有夫妻對離婚案件判決不服,在法庭門口撒紙錢宣洩。
「我不是不能吃苦,但如果我的工作讓我覺得沒有尊嚴、難有發展,那麼往別的地方走就成為選擇,這也是不少人離開法院的根本原因。」崔俊傑說。
前勤與後勤
李初家境殷實,所以收入並不是他兩年前盤算離開的主要原因。
李初2001年從南方一所知名法學院本科畢業,又拿到中國政法大學碩士文憑,再通過更為慘烈的司法考試,才得以進入司法系統。
但工作三四年後,他發現自己遇到了玻璃天花板。
「能夠進入我們院的人都非常優秀,很少有人希望在此混一輩子,可我們感覺自己的晉陞通道幾乎是關閉的。」李初說,在一般的公務員系統中,一個處長下面可能只有四五個人。而他所在的中級人民法院是局級單位,相當於處級的法庭下面就有二三十個水平差不多的研究生,庭長、副庭長只有各一個。同事之間競爭特別激烈。
「司法這一塊參照公務員管理,這本身有些不合理。」他說。
馮迎也認為,自己之前所在的基層法院「幾乎看不到任何晉陞的希望」。一般新畢業碩士研究生被招錄到法院之後,先要做一兩年書記員,提拔成助理審判員後才可以辦案。
其後,再經過兩三年的助審經歷,才能提拔為審判員。至此開始,就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審案、辦案,極少數人有成為副庭長、庭長的機會。
「不患寡而患不均」,也是李初想離開的重要原因。進入法院工作的人一般都有法官職稱,但他們會被分配為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工作:前勤和後勤。換句話說,「法院裡的法官人數」與「法院裡實際辦案的法官人數」差額很大。
前勤,也就是一線,被分到這裡的法官在各個法庭辦案,辛苦不言而喻。「有時候做夢都在審案。」李初說。
在一份北京市某中院內部調研文件中可以看到:該院2012年人均結案239.5件,平均每個工作日1.08件;結案數最多的法官審結案件712件,平均每個工作日3.23件,如果一年365天全年無休,則每天1.95件。
「除了辦案,法官還要被牽扯進大量與審判關係不大的事情,包括考核指標任務、一定數量的案例分析、新聞稿件、調研報告、信訪說明、市區兩級的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文字工作。」崔俊傑說。
監察、政工等後勤部門的工作人員也是法官,他們不審案,卻要管理一線人員。
兩類人的工資相差無幾。
「不干活的指揮幹活的,這自然讓我心理不平衡。」李初說。
而後勤也有抱怨。「錢少也就算了,連精神上的鼓勵都沒有。」一位北京郊區基層法院的離職法官向記者表示,他原來就在後勤部門工作,非常同情一線的法官,但也曾被一線法官指著鼻子罵:「你們憑什麼來管我們?」
在一線,每個法官分到的案子不盡相同。有些人專門處理一些知識產權之類「高大上」的案件,有些法官卻只能處理一些「吵呀鬧呀」的案件。這也是法院內部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現代社會的糾紛解決渠道較單一,老百姓幾乎所有糾紛都需要法院來處理,對法院的指責越來越多,需要大家抱團取暖。可後勤法官都不願意到一線工作早已是個公開的秘密。一線法官拼盡全力往後勤部門擠,兩邊的人還互相指責,最後導致一些人要麼離開法院,要麼想盡辦法到後勤。」上述離職法官說。
未來會怎樣
冬季過後,崔俊傑已經適應了學生生活。離開了法院,他依然很感念這三年法院對自己的培養,不過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實現自己在法律方面的學術理想,做一名優秀的老師。」
在進入法院工作之前,李初也有多種選擇,比如在一家全國聞名、薪水誘人的央企做法務。他曾在心裡把這幾份工作的利弊反覆揣摩,最後還是覺得「即使在外面一年掙40萬,也不如當法官一年只掙幾萬」。
可這幾年,參加同學聚會的時候,他的心理落差還是越來越大,「很多同學都開著豪車,在所有人中,自己的收入幾乎是最低的。」
當然,「法官也並不是一無是處。」他承認法官頭上是有光環的,「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法官和律師,就像甲方和乙方。」所以他覺得,雖然曹北迴來跟同事聚餐時變得闊氣很多,但當他跟大家說很懷念以前當法官的日子時,「應該有一點真心。」而且,曹北還讓自己的妻子複習,準備繼續考北京某法院。
李初仍然在是否離開的問題上糾結。不過,對未來他並沒有太多擔心,畢竟像他這樣有經驗的骨幹法官,一直被很多律師事務所和企業「盯著」,「出去一年四五十萬甚至上百萬都不是問題。所以如果有更好的機會,可能會跳槽。」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一文,令李初印象深刻。
「要推進司法人員分類管理改革。突出法官、檢察官的辦案主體地位,健全有別於普通公務員的法官、檢察官專業職務序列。要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理順司法權與司法行政事務權、司法權與監督權的關係,健全權責統一、權責明晰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如果真的有所改善,我還是願意繼續留下來。」李初說。
| ||||||
歷時四年之久的三陽工業經營權之爭,市場派透過電子投票制度與大量收購委託書策略奏效下成功進駐董事會,雖然市場派代表人物張宏嘉成功「王子復仇」,但他是否真能掌控公司經營,或許仍有討論空間。 撰文‧梁任瑋 六月十八日,引發市場高度關注的三陽工業股東會,在歷經八小時的馬拉松式議程,以豐群集團董事長張宏嘉為首的市場派,最後以過半的五席董事壓過以現任三陽董事長黃悠美代表的公司派四席,拿下董監改選勝利。 張宏嘉是前三陽總經理張國安的長子,張國安與現任董事長黃悠美的祖父黃繼俊共同創辦三陽,但在一九八六年被前任董事長黃世惠無預警撤換,當時已擔任三陽營業部經理的張宏嘉也跟隨父親離開公司。因此,市場大多以「王子復仇記」來形容這次以張宏嘉為首的張家勢力成功逼退黃家。但外界不知道的是,真正主導這次三陽經營權變天的幕後關鍵人物,是來自新竹的九鼎開發執行長、同時也是三陽董事的吳清源。 吳清源入主 動機備受質疑今年五十八歲,頂著一頭微捲白髮的吳清源,早年從事營造業,○四年成立九鼎開發,積極跨入市地重劃,主力放在新竹市政府積極開發的光埔重劃區,累積龐大資金實力,讓他在一一年就透過大量收購三陽股票拿下一席董事;但由於他的專業都在房地產業,入主三陽的動機,長期以來備受外界質疑。 不過,外界更好奇的是,已離開三陽董事會十四年的張宏嘉,怎麼會與吳清源結盟,甚至最後成為市場派的代表人物?而所謂的「王子復仇」,真的意味張宏嘉將在未來主導三陽經營嗎? 時間必須回到一一年三陽改選董監事結束後,代表市場派的吳清源與三陽前投資部經理高力川兩人已聯手取得兩席董事,但吳清源認為自己對於三陽的業務不熟悉,因此主動拜訪張宏嘉希望他加入市場派,「但張董與吳董素昧平生,並未立即同意,甚至觀察吳董的意圖與動機長達半年後,才答應加入陣營。」三陽股東權益促進會祕書長田人豪表示。 「接下來,張宏嘉就一直是我們的精神領袖。」田人豪說,近兩年半,張宏嘉一直與三陽股東權益促進會成員互動密切。舉例來說,一二年三陽股東會未通過前一年財報與盈餘分派等議案,一二年八月,張宏嘉的弟弟們張宏豪、張宏碩、張宏傑與妹妹張昭淳就已與吳清源、高力川共同去函三陽,要求召開股東臨時會,雖然最後未獲公司回應,但顯見張宏嘉與吳清源在當時,已有一定程度的結盟關係。 話雖如此,不過,仍有聲音質疑市場派推出張宏嘉為看板人物,其實是為了轉移焦點;畢竟,吳清源自三年前董監改選浮上枱面後,陸續傳出不少爭議,的確可能影響三陽股東對市場派的認同度。 對此,田人豪並未直接反駁,僅表示:「吳董認為成功不必在我,由張董出面或許比較好。」關於吳清源的爭議,最主要是近五年來大量賣出新竹關埔重劃區土地給全球人壽,短期之內讓吳清源賺進數十億元;全球人壽的唯一股東是中瑋一公司,該公司負責人彭騰德是美孚建設董事長彭誠浩之子,而美孚與三陽合建內湖總部園區案正因分屋比率問題喬不攏面臨卡關,加上全球人壽也曾持有三陽股權,種種巧合,讓外界有「美孚結合市場派覬覦三陽土地資產」的說法。 吳清源極力否認,全球人壽發言人王智應也澄清,全球人壽早在一二年已將三陽持股全部出清,與市場派無關。但直到三陽股東權益促進會推出張宏嘉為下屆董事長人選,市場焦點才算真正轉移。自稱四歲開始就在三陽工廠長大的張宏嘉,以「出社會後就在三陽從基層做到營業部主管,與老員工感情深厚」的正當性訴求,頓時成為三陽經營權之爭的焦點人物。 除了存在「轉移焦點」的動機,由於吳清源終究才是真正出錢出力拿下三陽經營權的老大,個人與投資公司對三陽持股將近七%,股權甚至高出張宏嘉家族,也讓外界質疑張宏嘉即使在市場派支持下重返董事會,甚至將坐上董事長大位,但不見得真能掌控公司營運。 土地價值高 開發利益驚人對此,負責替吳清源打贏經營權大戰的鼎力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田振慶反駁,「吳清源個性豪邁,是會充分授權的人,他認為張宏嘉有代表性,又會經營,可以幫公司賺錢,何樂而不為?」「究竟張宏嘉是不是神主牌,未來的經營實績就能證明他的能力。」至於張宏嘉本身,則至截稿前並未對此問題做出回應。 整體而言,爭議多時的三陽經營權大戰,在今年股東會結束後看似已成定局,但後續仍有必須觀察的變數。短期內,由於公司派代表莫詒文是董監改選最高票,有權決定召開董事會與推選董事長的時間;加上公司派在股東會中抨擊市場派汙衊公司對股東會場地的安排不當,似乎預留未來法律訴訟戰線。 長期而言,即使張宏嘉坐上大位,他的角色與立場是否符合股東期待?外界原先對市場派的質疑能否化解?種種疑問,都還待時間驗證。 開發利益驚人 三陽土地資產概況 名稱 土地面積 (坪) 土地市價 (億元) 建物總銷 金額 現況 新竹廠 8.8萬 88 無 三陽機車生產線新豐廠 1.5萬 12 無 三陽技術研發中心 內湖企業總部 園區 1.1266萬 106.58✽ 450億元 興建中,五棟廠辦大樓資料來源:三陽工業網站 ✽2013年4月委託高力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重估 |
我的觀點是,互聯網只是我們的一個工具。在網絡上消費購物非常方便、高效、可分享,已經是現在一個時代的大趨勢。對於我們來說,網絡平台對於銷售奢侈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僅僅侷限於此,我個人是不看好的。
作為定位於消費品領域的服務型企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體驗。淘寶出現的時候,針對的是入門級的網購體驗,方便、價格低。京東(27.79, -1.17, -4.04%)整個發展,則是促進中國中層階層的消費,更多是快速。而對於高端消費,一定要有信任有保障,並最終形成體驗式的服務,才能留住核心消費群體,保證良性持續發展。
因為在高端消費這一部分,如果只做拼價格的網絡銷售,對於消費者是不實用的,最終吸引到的可能也不是一些主體高端消費者。另外,這個群體的消費者通常是價格導向,有促銷的時候能吸引消費者,沒有促銷的時候就流失消費者,沒有附加值體驗的業務模式很難延續。當然,單純賣奢侈品還會受到貨源影響,當公司規模不大的時候,大品牌不會選擇這個平台合作銷售,即使從海外自己採購一些貨品的時候,做完促銷就沒有了,貨源沒法延續;如果沒賣出去容易壓貨,這樣不可能形成穩定的業務循環和持續發展。
這種情況下,一些同業奢侈品網站就開始做小眾品牌的商品,但設計師品牌在中國還沒有形成氣候,所以它的發展會受到制約。
這也是一個偽命題,雖然有很多商家在談品牌授權問題,但是我們從來沒追求過品牌授權,也從沒去談過這個問題。這其中的原因是,品牌授權以前更多是傳統行業在做,例如很多在香港做奢侈品生意的人,一般都是代理商,需要品牌授權同意他在中國內地及香港開店,這些人需要品牌授權。而像新光天地、亞馬遜(337.49, 4.64, 1.39%)這些都有奢侈品賣,他們會去談授權麼?不會,因為他們是一個開放性的平台。
這些品牌入駐到平台上,平台提供的是服務。因此,現在的企業要隨著時代去調整自己的腳步,我們也希望做平台,提供優質服務。尤其對於賣奢侈品的網站,本身就應該賣的都是正品,不應該存在什麼「品牌授權」的概念。
大概因為我是做傳統生意而非互聯網出身,我對很多企業對O2O的理解不太贊同。他們的理解感覺是線下有個店,線上有個網站就是O2O,而線上和線下完全連接不起來、是不打通的,從用戶角度兩邊的體驗也是不一致的。
我個人感覺現在大家對O2O有些誤解,比如說微信支付是O2O,說美團網是O2O,但它其實更多是一個促銷頁面;線上價格便宜的東西,線下卻沒有好的服務體驗。
在我看來理想的O2O,線上線下無論是價格還是服務都應該統一的。包括C2B定製化的概念,都是一種能夠享受自己服務的O2O。比如看看蘇寧說線上線下同一價格,但是網上銷售量很小,就是因為需要打通的環節非常多,說明O2O並不好做,大家還是需要很多努力和投入。
中國很多企業講O2O是企業融資為了講故事,因為沒辦法講傳統企業的故事,也沒辦法單純講電商的故事,就得說一些新概念。
我覺得做企業的人來說,最重要還是滿足客戶需求、服務好客戶。不管是在線上還是線下,用微信還是二維碼,都只是一種手段而已,商業的本質並沒有那麼大的變化。
| ||||||
日前,美國連鎖餐廳Chili's全面革新點餐流程:至九月底,全國一千多家分店安裝平板點餐桌。這一步,不僅是藉由自動化取代人力以求節流,更有善用大數據統計分析功能,以達開源目的。 甜點銷售率,成長兩成 據Chili's試行半年多,平板點餐帶動甜點銷售成長二○%;預設小費門檻為餐費兩成,讓這部分收入穩定成長;每桌平均用餐時間稍減,有助提升尖峰時段的翻桌率。 對此,網路媒體石板(Slate)從技術面分析:平板點餐桌一小時成本僅○.四美元,不但遠低於最低工資,業主還能省下訓練、保險等附加成本,「就餐飲外場工作而言,機器取代人類已無可避免。」 美國《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則是從人性角度推論平板點餐桌的「神奇功效」:許多消費者並未意識到,在餐廳點餐其實得背負一定的社會壓力,若不是怕點了太便宜的餐被服務生擺臭臉,就是難以在眾目睽睽下拒絕黏TT的強迫推銷。「Chili's證明了,去人性化,是一門好生意。」 但事實上,《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指出,當企業美其名將主導權完全交給消費者時,它其實早已預設好,顧客會因此花更多;而幫它達成目標的武器僅僅就是桌上那塊不斷閃著美食照片的螢幕。 3C保母,搞定吵鬧孩童 一般來說,消費者坐上餐桌時,大都已是飢腸轆轆。看到眼前閃過一幕幕精心拍攝的照片只會更強化旺盛的食慾。既然等待服務生招呼的環節被消除了,看到合意的餐點就馬上動手點來吃,正是滿足消費者心理學所謂的衝動性需求。此外,平板點餐桌還附帶「3C保母」功能:內建遊戲。對於攜帶幼兒上餐廳的父母親而言,花個○.九九美元就能換來一頓不再尖聲吵鬧或你追我跑的晚餐,似乎是可以考慮的交易。 Chili's董事長宣稱:「我們的目的是蒐集反饋意見以提升顧客體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分析,他的終極目標是當消費者站在街頭考慮著眼前的幾個選項時,最終會走進Chili's。 達成目標得靠顧客主動反饋,但手填問卷的成效遠不如手指劃一劃:後者填答率約前者三十倍。諷刺的是,儘管人人談自動化取代人力色變,但其實我們的生活早已習慣自動化,而且這個趨勢一去不回。 |
滬港通漸行漸近!上交所和港交所已披露部分交易細則,對滬港通的參與資格、交易安排、額度安排、投資者保障等予以了詳細的介紹。
●“滬港通”常識
滬港通是“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的簡稱,兩地投資者可通過當地證券公司或經紀商買賣規定範圍內的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滬港通包括滬股通和港股通兩部分。其中,滬股通,是指香港投資者委托香港經紀商,經由聯交所設立的證券交易服務公司,向上交所進行申報,買賣規定範圍內的上交所上市的股票。港股通,是指內地投資者委托內地證券公司,經由上交所設立的證券交易服務公司,向聯交所進行申報,買賣規定範圍內的聯交所上市的股票。
●哪些投資者可以參與滬港通?
試點初期,香港證監會要求參與港股通的內地投資者限於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條件為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余額合計不低於人民幣50萬元。
●雙向人民幣交收
對投資者采用雙向人民幣交收,即內地投資者買賣以港幣報價的港股通股票,以人民幣交收,香港投資者買賣滬股通股票,以人民幣報價和交易。
●滬港通可以交易哪些證券產品?
試點初期,滬股通股票範圍包括上證180指數及上證380指數成份股,以及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票;港股通股票範圍為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成份股、以及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票。
●實行每日配額制度
滬港通將設有額度,控制跨境資金流的初期速度及規模。額度包括兩個部分,每日額度及總額度。總額度,指通過滬港通流入內地股市的最高資金總額。與QFII額度制度不同,滬港通計劃的額度不是按申請行政分配給個別的券商,而是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則分配,而且不允許修改訂單。
滬股通的每日額度為130億元人民幣,總額度為3000億元人民幣。港股通的每日額度為105億元人民幣。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表示,滬港通未來可能逐步取消額度管理。
●每日額度不足時滬股通不接受新買盤訂單
若總額度的余額少於每日額度的130億元人民幣,滬股通當天將不再接受新買盤訂單。若因賣盤成交而令總額度余額回複至高於每日額度的130億元人民幣水平,滬股通將於隨後的交易日恢複接受買盤。不過,賣盤將不受限制,香港及海外投資者仍可以賣出他們手上的A股。
●滬港通下單時間
因應上海與香港證券交易所之間可能出現的輕微時鐘誤差,香港聯合交易所將於內地市場早市及午市開市前五分鐘起接納滬港通訂單,因此,香港的券商可於早上9:10及下午12:55開始輸入滬股訂單。
●何謂“前端監控”?將實施何種結算制度?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表示,“本地原則為本、主場規則優先”是滬港通的主要原則之一。
根據內地法規,目前內地投資者只能出售其中國結算戶口內前一交易日收市時已經持有的滬股,換言之,上交所和券商的系統會對投資者的戶口進行交易前預先檢查,內地投資者不能對自己戶口內尚未到帳的股票發出賣盤訂單。而國際投資者的通用做法是T+2,即在交易日通過券商下單,成交後兩天結算時才將股票從托管銀行交付券商。大型基金一般不會將證券存托於券商。由於香港與內地市場的證券存托管系統不同,香港交易所無法對投資者的戶口進行持股量檢查,因此,香港交易所將對券商指定的中央結算系統股份戶口的持股紀錄進行類似檢查,以確保券商發出的賣盤訂單並沒有超過其持股量。
鑒於兩地市場的這一重要差別,國際投資者在賣出滬股時也必須改變其在國際市場上“先賣再結算”的交易習慣,遵循內地T+0的結算規則,在交易日早晨7:30前將欲售股票轉至券商端才能在本日賣出,從而確保香港結算與中國結算每日結算時不會出現無法交付的情況。
●滬港通只覆蓋二級市場交易
滬港通所涵蓋的股份占A股總市值的90%左右,但只覆蓋二級市場交易,不包括首次公開招股(IPO)。
●滬港兩地市場規則的差別
投資者亦須留意,與通過券商進行的其他跨境交易類似,通過滬港通在內地市場進行的交易活動,並不受香港現有的投資者賠償基金保障。
●兩地上市公司仍須遵循各自市場披露規定
就企業資訊而言,兩地市場的上市公司仍須遵循各自市場現行的披露規定。
●滬港通時間表
8月將進行滬股通香港推介,9月將進行全球推介。
滬港通正式上線最為關鍵的技術準備將於8月展開。中信證券知情人士透露,不出意外,將於10月如期上線。港交所尚無明確的滬股通上線時間表。
●與“港股直通車”的主要區別
投資者直接使用人民幣投資,而無需換匯,也無需去對方市場開戶,可以直接投資對方市場股票。
●與QFII和QDII的主要區別
與QFII和QDII相比,滬港通可以投資港股和A股,非單項投資;滬港通清算交收以人民幣進行,而非美元等外幣;滬港通對資金實施閉合路徑管理,賣出證券獲得的資金必須沿原路徑返回,不能留存在當地市場。
本文由《中國證券網》報道、新浪網報道及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博客綜合整理而成。
阿里巴巴這個龐然大物的上市註定一波三折,隨著“文化中國(現阿里巴巴影業)”公告發現可能存在不恰當財務處理行為之後,阿里巴巴上市可能面臨更大力度的監管,其中就包括美國SEC。
盡管公告顯示可能的會計違規行為發生在阿里對文化中國傳播收購前,但這引發外界對於阿里巴巴一系列密集投資的擔憂。
如華爾街見聞此前報道,但據Dealogic的數據,就在3月份入股文化中國傳播之後,阿里巴巴在短短的時間內已經公布了8個新的投資項目,從足球隊到購物中心再到郵政服務均有涉及,相當於半個月就達成一筆交易。而這些交易與阿里巴巴過去幾年所達成的交易相比較不過是冰山一角。這樣的收購速度使得阿里巴巴難以對其所收購的每家公司都進行必要的評估。
阿里巴巴在最新版本的披露文件里寫道:
我們在消化大型並購方面並沒有非常多的經驗。(這些)困難的發生都可能影響我們現有業務,分散管理層和員工的精力並且增加我們的成本。
Hogan Lovells合夥人Peter Romeo認為:
這顯示是個嚴重問題。如果阿里巴巴是今天上市,SEC顯然不會讓他們這麽做。現在壓力在阿里巴巴這邊,他們需要證明其影響並不重大。
現在談這一財務醜聞是否會影響IPO還為時過早,但FTI Consulting的Jason Flemmons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SEC將考慮的問題包括這一財務不當操作是否有意為之以及是否反映出高管的個人品行等問題,他認為:
從我的經驗看,在公司提供更強有力的證據來闡述這一問題的原因之前,如果IPO繼續往前推進,我會很驚訝。
阿里巴巴此前推遲了IPO的時間,以與SEC就其招股說明書做更多的溝通。而消息人士向媒體稱阿里巴巴影業的問題不會導致IPO推遲。
前SEC企業財務部門主管David Martin向彭博表示:
隨著阿里巴巴進入IPO前的最後階段,美國SEC主要的焦點將是確保阿里巴巴正確適當的披露其信息。
因信貸增速放緩、房地產業下滑,增加了經濟難以實現增長目標的風險,中國8月匯豐制造業PMI初值50.3,創三個月新低,遠不及市場預期的51.5。數據公布後澳元快速下滑。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在經濟活動顯示更持續的複蘇之前,貨幣和財政政策應維持寬松。(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8月匯豐制造業PMI初值50.3,創三個月新低,市場預期為51.5,前值51.7。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表示,國內和國外新訂單增速較前月放緩。同時,因輸入和輸出價格較前月萎縮,通脹放緩的壓力回歸。
“今天的數據表明中國經濟複蘇依然在繼續,但動能再度放緩。因此工業需求和投資活動增長很可能維持在相對較低的軌道上。我們認為需要更多政策支持來幫助鞏固經濟複蘇。在經濟活動顯示更持續的複蘇之前,貨幣和財政政策應維持寬松。”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一直到9月份之前,持續的政策支持、改善的外部需求加上新的措施“應能使經濟保持相對堅挺的增長動能。”
“未來幾個月里,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寬松的流動性環境、加快的財政支出及額外的政策支持產生的利好影響。”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分析師評論稱,中國匯豐PMI初值數據表明將有更多寬松政策。中國采取更多政策寬松的壓力將進一步上升,將有更多定向刺激措施推出。仍預計中國2014年GDP增長7.4%。
分項數據方面,中國8月匯豐制造業產出指數從前月的52.8回落至51.3,亦創三個月新低。而衡量本土和海外需求的新訂單指數跌至51.3的三個月低點;此外,就業分項的下跌速度超過7月份,表明制造業裁員更多。
數據公布後,上證綜指和澳元/美元快速下跌。
今日淩晨,美聯儲公布了7月FOMC會議紀要,紀要稱美聯儲將在遠早於加息的時點提供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更多細節,同時委員們對於就業市場的複蘇程度依然存在分歧。(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見聞第一時間報道了會議情況,與會者認為,FOMC委員會應就貨幣政策恢複正常化給出公眾額外信息,且通知時點應遠遠早於絕大多數委員們預計的首次加息時點。
而刺激美聯儲收緊政策的催化劑是勞動力市場的表現。美聯儲稱,最近一年就業市場的表現出乎意外的強勁。在7月的會議紀要中,委員們認為勞動力市場的改善速度要快於預期。但是他們依然擔心,長期失業率的高企以及因經濟原因而選擇兼職的人員仍較多,此外勞動參與率也較低。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咨詢公司MFR的美國首席經濟學家Joshua Shapiro觀點稱,就中期而言,FOMC會議紀要給出了更加鷹派的展望。
但是,數據依然是美聯儲收緊政策的時點以及速度的決定性因素,超預期可能令美聯儲更早行動,數據不佳美聯儲就觀望更長時間。
除了就業,政策制定者們也分析了另一個備受關註的指標——通脹:幾個與會者依然認為,通脹接近美聯儲目標的速度非常緩慢,因此希望維持高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只要通脹水平仍遠低於2%,且長期通脹預期錨定。
在退出策略方面,美聯儲官員接近達成一致。7月會議上,絕大多數美聯儲官員支持首次加息後,再停止將到期證券再投資;與之對比,6月會議上為“許多美聯儲官員”,而非“絕大多數官員”。
盡管本周三的FOMC會議很重要,但分析師們更加期待美聯儲主席耶倫明晚在Jackson Hole年會上的發言。耶倫計劃在該會上談論勞動力市場的情況。
1,2000年的時候,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屢創新高,各種科網股瘋漲,熱潮傳遍全球,也傳到中國。當時國內的上市公司也跟風觸網、搞高科技、改名。1999年和2000年中國上市公司大概有50多家改名“科技”“信息”相關的名字,炒作的也很厲害。當時最有名的是億安科技的炒作,70多個交易日從26塊漲到100塊。
2,美國網絡、生物、其它新科技這2年出奇的火,公司上市動輒以百億甚至千億美金計,給初創企業估值也很高,那些大甩金錢的高價收購,指不定多少年後成反面教材,一如當年AOL花巨資收購網景公司。美國的科網泡沫把國內的BAT也帶瘋了到處大舉的投資收購......
3,近年,國內跟風潮也來了,蘇寧---賣電器的搞電子商務,改名蘇寧雲商;湘鄂情---搞餐飲的跑去搞大數據,更名中科雲網......還有些不一一舉例。傳統行業做不下去,趕著熱門的去搞,會是啥結局?
4,觸網?搞高科技?改名?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熟悉,怪科網公司的愛好者們不漲記性?NO,當時美國普通投資者投資科網公司,在泡沫破滅後羊毛被薅光的差不多是整整一代人,過了15年,新一代的股民長大了而且正值壯年,兜里又有錢,麥子熟了,收割的時間又到了。
賦詩一首:
股票市場再輪回,科網泡沫又來了。
不怪股民沒記性,麥子熟了又一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