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騰訊公司在港股收盤後發布財報,今年上半年騰訊收入為381億元,同比增長37%;凈利潤123億元,同比增長58%。
騰訊的三大業務板塊中,網遊所在的增值服務收入為301億元;網絡廣告收入32億元,這部分業務的增長主要來自視頻廣告和社交網絡效果廣告(廣點通);電商業務收入為38億元,下降原因是出售電子交易平臺以及與京東的戰略交易導致的戰略轉移。
上述三大業務板塊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9%、8%、10%,此外的其他收入占3%。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QQ和微信的用戶增長已經趨緩,QQ月活躍用戶為8.29億戶,同比增長1.3%,環比負增長2.2%;微信(包括weChat)的月活躍用戶數為4.38億,同比增長56.9%,環比增幅僅為10.7%。
隨著中國在汽車等領域掀起的反壟斷調查風潮,中國8月乘用車銷量以3月以來的最慢速度增長,為內需疲軟、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再添佐證。(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9月1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乘用車銷售同比增長8.5%,至146.82萬輛。前8個月,乘用車銷售同比增速達到10.70%,至1245.95萬輛。
占據中國汽車市場很大份額的通用汽車在本月初曾表示,通用汽車8月銷售增速為6個月內最慢。通用汽車上個月銷售增長14%,至280178輛。同期,日本豐田汽車銷售增長8.9%,至78500輛。
針對8月乘用車產銷同比增速持續下滑,華爾街見聞網站曾援引海通證券的解讀: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因為進入淡季之後需求呈現季節性低迷,二是節能車補貼政策遲遲未出,不少廠家仍處於觀望狀態。
汽車需求放緩增加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憂慮。昨日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也顯示,8月CPI增速降低至四個月最低,PPI則連續30個月同比下滑。彭博新聞社報道稱,中國消費者在汽車反壟斷調查中因等待汽車降價而選擇觀望。
在地產銷售在短暫企穩後再度回落、乘用車產銷增速均繼續下滑、發電和粗鋼產量增速也大幅下跌的背景下,如果經濟下滑過快、脫離合理區間,政府還能保持定力嗎?海通證券對此表示質疑,並認為中國經濟短期內或難見底。
此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屢次強調“經濟處於合理區間”,還稱“中國經濟有巨大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顯示政府對經濟波動的容忍度。但他也明確表示“不可能再依靠增發貨幣來刺激經濟增長”,暗示了全面寬松概率可能相對較低。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詳細統計數據如下:
8月,汽車銷售171.56萬輛,環比增長6.02%,同比增長4.04%。其中,乘用車銷售146.82萬輛,環比增長8.12%,同比增長8.50%;商用車銷售24.74萬輛,環比下降4.94%,同比下降16.36%。
1-8月,汽車產銷1521.89萬輛和1501.73萬輛,同比增長8.61%和7.67%。其中,乘用車產銷1266.18萬輛和1245.95萬輛,同比增長11.55%和10.70%;商用車產銷255.71萬輛和255.78萬輛,同比下降3.94%和5%。
多功能乘用車MPV和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增速依然顯著:多功能乘用車MPV產銷14.37萬輛和14.59萬輛,同比增長47.42%和38.27%;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產銷31.94萬輛和31.13萬輛,同比增長30.16%和29.63%;轎車產銷93.57萬輛和91.08萬輛,產量同比下降1.01%,銷量增長1.31%。
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依然低迷。8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54.51萬輛,同比增長5.69%,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37.13%,比上年同期下降0.99個百分點;自主品牌轎車銷售17.79萬輛,同比下降21.09%,占轎車銷售總量的19.53%,比上年同期下降5.55個百分點,這是自主品牌汽車市場占有率同比連續第12個月下滑。
中國政府在今年初所推動的“微刺激”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經濟環境和中國股市都因此受益改善和走高,投資者對於中國的信心也得到加強。不過這種依賴政府刺激的複蘇很難保持持續性,外力消退之後,如何調整經濟結構和轉型成為了關鍵。《金融時報》專欄則認為經濟放緩可能會給中國經濟改革帶來契機。
最新公布的中國8月工業產出增速創近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顯示出中國整體經濟在有惡化的跡象。數據公布之後,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創三年最大單日跌幅,在香港上市的中資概念同樣重挫。外資撤離在港的中資概念之後,同時在大陸和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股價盡管依然存在倒掛現象,但是這種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李克強總理最新的表態(中國經濟增速比7.5%高一點或低一點都是合理的),則暗示中國GDP增長7.5%的目標可能無法達成。
市場投資者相信中國政府將竭力采取措施避免已經疲軟的房價出現崩盤。不過即便能夠避免“硬著陸”,低增長依然會對銀行業、地產業以及國企所主導的紅籌股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並且依賴於政府刺激的經濟增長本身也不具備持久性。
事實上,經濟增速放緩對於消費類公司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並且有機會促進經濟的平衡發展。當銀行不再大力支持地產業之後,消費行業會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一個明顯的跡象是消費類股票相對較多的深成指今年漲幅達到了26%,好於上證22%的表現。
學者李稻葵此前在“全球經濟最新動態”分論壇上表示,過去的兩個增長引擎是出口和房地產市場,這兩個增長引擎正在逐漸的淡出,讓新的增長引擎來替代,而新的增長引擎正在逐漸到位,這恰恰解釋了為什麽中國的經濟在減速。而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是什麽呢?首先是基於消費的基礎設施投資,第二個是私人消費,私人消費正在逐漸複蘇,就GDP占比而言,私人消費每年增加0.7%的貢獻率,在今後3-5年當中,私人消費占比可能逐漸能夠上升到GDP50%。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達沃斯論壇上則強調,上半年中國經濟雖有波動但還在合理區間,中國政府最看重就業,截至今年8月已接近完成全年就業目標,未來要堅持結構性調控,靠改革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從相對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確有很多值得擔憂的問題。但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如果合理利用這樣的機會做出產業調整並由此轉型改革的話,經濟放緩或成為一件好事。
在全球GDP增速不及預期之際,高盛的全球經濟領先指標指向了“經濟放緩”,且放緩趨勢開始出現。這意味著,在年底前,全球經濟增速反彈幾率較小。
高盛表示,
9月的全球經濟領先指標同比增長3.0%,較上個月3.1%的同比增速有所放緩。趨勢指標(Momentum)從上個月的0.29%環比增速放緩至9月的環比增長0.25%。
9月的全球經濟領先指標顯示,全球經濟周期進入“放緩”階段,表現出經濟仍將增長但增速減緩的勢頭。
圖:2014年全球GDP增速預期
而就在兩個月前,高盛還在大肆宣揚企業正表現出“擴張”信號,稱其全球領先指標Swirlogram證實了他們的經濟學家的預期。當時,高盛經濟學家稱,凱恩斯主義的曲棍球棒現象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再度修複,並助推經濟達到可持續經濟複蘇的逃逸速度。
所謂曲棍球棒現象,是指許多公司的產品需求在連續而固定的周期會出現前低後高的現象。而經濟學中的逃逸速度,就是指一個經濟增速緩慢的國家突然加速到一種可持續狀態的經濟複蘇的能 力。
但現在看來,這種期望已經破滅了。
高盛還表示,正如其此前所稱,這一次也沒有不一樣:
過去五年,全球經濟出現了清晰且重要的循環周期——年初,經濟小幅增長,在接近年中的時候顯著放緩,而在秋季又迅速反彈,之後便總體平緩。
一年前,我們曾對這種周期進行解釋,這看起來是由政府機構所引發的,他們需要花錢,需要在財政年度截止前將財政預算資金花完。
圖:美國宏觀經濟意外指數
今年也沒有不同,除了宏觀經濟數據的膝跳反應來的稍微早了一點,盡管經濟學家在某種程度上被意外經濟數據的幅度所震驚,但它和去年的水平是相同的。(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經濟放緩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8月大型工業企業利潤萎縮0.6%,與7月增長13.5%的表現涇渭分明。如果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繼續的話,那些資源性國家顯然會受到更多的負面影響。
自從2010年加入WTO之後,中國經濟的熱火朝天幫助那些資源型國家受益匪淺。澳大利亞、巴西、沙特阿拉伯向中國的出口均得到了明顯的增長。日本和韓國(包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則和中國有著大量的電子產品及機床貿易。相對來說,電子產品受到的影響較為有限,但是機床行業很難擺脫中國因素的影響。
類似蒙古、土庫曼斯坦、塞拉利昂等原油及鐵礦石出口國的境況則更為糟糕,其中塞拉利昂現在還在飽受埃博拉的困擾。
通常而言,GDP明顯的回落可能會導致就業驟降,引發社會動蕩和整體經濟,不過中國可能情況會有所不同。作為消費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中國普通居民在教育醫療和退休領域的花費占比十分龐大。對比收入/GDP比就不能發現中國的GDP增長遠超薪資增幅。在北京大學教授Michael Pettis看來,經濟放緩可能有助於刺激消費在GDP中的占比。這種“再平衡”將有助於中國的長期發展。
中國經濟的轉型將導致食品需求的大幅增長,美國和巴西等農產品出口國將因此受益。而大規模的財政補貼消失之後,墨西哥和東南亞的制造業公司將更具有競爭力。
不過這一切都有一個先決條件:房地產市場不能出現崩盤。中國家庭在房產投入的比例相當高,因此如果房價出現大幅崩盤的話,將使得財富效應大幅減弱。消費能力下降之後,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都將面臨重大挑戰。(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外圍經濟增長放緩引發美聯儲擔憂,FOMC會議紀要意外偏鴿派,強調需“耐心”等待加息時間來臨。
周四淩晨公布的美聯儲9月16-17日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紀要顯示:全球經濟減速成為美國經濟前景面臨的風險之一。對於近幾個月美元的持續走強,部分美聯儲官員認為美元走強會拖累經濟和放緩通脹增速。他們意識到美元走強對出口和增長的風險,尤其是在歐元區、中國和日本經濟放緩以及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的背景下。相關官員表示,美國國內通脹率可能會遭受輸入性通縮和美元升值所造成的雙重負面打壓。
花旗分析師Steven Englander認為,紐約聯儲主席Dudley和明尼阿波利斯聯儲主席Kocherlakota或許以為通過表示美聯儲並不急於加息可能在鼓舞投資者信心。但是他們昨日的講話強調的是美國經濟複蘇仍然不穩定,以及經濟對加息頗為敏感,而海外又有負面的沖擊,因而全面的貨幣政策正常化仍需數年。在Englander看來,他們的言外之意在於,美國經濟尚未強大到能夠獨善其身。這無疑讓本已放緩的世界經濟感到無助。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全球增長前景惡化促使投資者拋售風險資產。IMF年內第三次下調全球經濟展望,將2015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測下調了0.2個百分點至3.8%。德國8月工業產出數據下滑4%,跌幅創五年半最高,而另一份數據顯示德國工業訂單月度跌幅創2009年以來最大。前天美股三大股指大跌1.5%以上,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跌幅創三個月最大。
穆迪評級的分析師Ryan Sweet認為:
會議紀要不如預期的那樣鷹派,因為FOMC委員們擔心歐元區的經濟健康狀況以及美元升值對美國出口和通脹的雙重影響。
“美聯儲通訊社”Jon Hilsenrath 也評論稱,投資者對全球經濟的擔憂,以及美元走強對反通貨膨脹的影響將使美聯儲委員預期的迅速升息步伐暫停。
9月FOMC聲明再次保留了在結束QE“相當長的時間”後開始升息的措辭。會議紀要顯示,“部分委員對當前前瞻指引繼續使用“相當長的時間”這一措辭引以為憂,因其更多地像一個承諾而非數據導向型的決策依據。”不過,法新社預期,該措辭在10月的FOMC聲明中仍會保留。FastFT也評論稱,美聯儲進退兩難,既不滿意目前的前瞻行指引,但又未能找到不暗示緊縮政策的替代選擇,這意味著美聯儲可能將“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措辭保留至下次會議。
但是,與會者都認為已明確表示,FOMC貨幣政策前景將取決於就業最大化和通脹率達到2%這兩大目標的實現進展。
巴克萊(Barclays)分析師Michael Gapen指出,除了提示下行風險外,9月FOMC會議紀要披露了大體樂觀的美國經濟前景:
即使是美國經濟增長面臨著全球增長放緩的風險或美元自9月FOMC以來持續走強,我們仍然認為首次加息將在明年6月,因為9月會議紀要並無讓我們需要對預期做出改變的內容。
美聯儲意外偏向鴿派的會議紀要公布後,美元指數迅速走低,最低跌至85.33;主要非美貨幣,紛紛走高,歐元兌美元升破兩周高位,最高升至1.2737。與此同時,現貨黃金價格經歷了日內的幾番大起大落後仍收漲近1%;道瓊斯指數收漲超過250點,標普500和納斯達克指數更錄得2013年10月以來最大單日升幅。(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投資者對世界經濟放緩的擔憂昨夜進一步升溫,拉響了全球金融市場的“防空警報”,美國國債收益率伴隨著股市雙雙暴跌,整個市場哀鴻片野,部分多頭已經繳械投降。
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是衡量美國經濟健康程度的關鍵標尺,自美聯儲去年5月開始提及縮減貨幣刺激措施以來,昨日首次跌至2%以下,並伴隨著天價成交量。據ICAP數據共有924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成交,創下歷史記錄。
美國國債是傳統避險資產,當投資者們對通脹或經濟增長前景信心不足時,往往會將資產轉移配置債券。
掀起驚濤駭浪的不止債券市場,全球股市昨夜也集體出現暴跌。富時Eurofirst 300指數狂瀉3.2%,創2011年末以來最大單日跌幅。美國標普500一度跌幅也達到3%至1820點,創6個月新低,抹平全年漲幅,不過最終有所反彈收盤於跌0.8%。
外匯市場中,美元指數盤中大跌1.67%,創下15個月最大日內跌幅,歐元、日元等非美貨幣集體對美元出現了1%以上漲幅,這樣大的幅度在外匯市場中並不常見。
商品方面,黃金價格一度大漲20美元至1248美元/盎司。國際原油價格在日內幾經震蕩,但盤後美國庫存上周大增1020萬桶的狀況則又予以其致命一擊,WTI原油價格的80美元關口命懸一線,目前價格處在5年多來低位。
歐洲通縮、新興市場增速不斷下降加之油價大跌,全球投資者開始重新評估世界經濟增長前景。昨日中、美、歐這三個世界最大經濟體又齊齊公布較差的經濟數據,這引爆了投資者的避險情緒,導致昨夜市場出現大幅波動。
昨日公布的中國9月CPI年率升幅回落至1.6%,創56個月新低;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的9月CPI確認僅增長0.8%;而美國的9月PPI環比下降0.1%,為2013年8月份以來首次下降;同時段公布的10月紐約聯儲制造業指數和9月零售銷售增長也雙雙大幅不及預期。
較差的美國數據公布後,瑞信(Credit Suisse)將美國三季度GDP同比增幅預期由原先3.3%下調到3.0%,另一家機構高盛(Gold Sachs)也基於同樣的理由將美國三季度GDP增幅預期下調到3.2%。
昨夜的美國數據不佳還促使交易員們減少對美聯儲2015年加息的押註。
昨日媒體報道稱,美聯儲主席耶倫上周末在華盛頓的一次閉門會議上表示對美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抱有信心。消息公布後,美國國債漲幅和股市跌幅均收窄。期貨價格顯示交易員們押註美聯儲將在2015年12月份加息,9月 份加息可能降至37%。基準10年期國債收益率2013年6月份以來首次跌 破2%,盡管美聯儲預計本月將結束債券購買計劃。
摩根大通資產管理(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的固定收益投資組合經理Iain Stealey表示:“美聯儲的量化寬松(QE)正在終結,全球增長與通脹預期正在下降,所以人們希望持有無風險資產,這意味著‘買美國國債’。”美國國債收益率呈現出了自2009年信貸危機最嚴重時以來的最大單日波幅。
“看到此等行情讓我們感到震驚,”GMP證券的固定收益策略總監Adrian Miller表示,“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達到如此水平,回到美聯儲談論退出QE之前的情形,真令人大跌眼鏡。如果你還擁抱風險的話,你將無處可藏。”(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路透社援引分析機構Business Monitor International(BMI)上周五表示,由於金礦品質下降且獲利萎縮,未來幾年全球最大黃金生產國--中國的黃金產量增速或將大幅放緩。
BMI駐香港分析師Xinying Chia表示,黃金產量下降將推動進口增加,以滿足國內持續強勁的消費需求;另外,國內金礦企業還將尋找海外機會以提高產量。
Chia在接受路透全球黃金論壇(Reuters Global Gold Forum)采訪時表示,中國黃金產量增幅料將在2018年降至0.9%,今年大約為6%。
“很多國內金礦企業都在疲於應對儲量耗盡、金礦品質下降以及資金成本上升等問題,”Chia說。
“金價下滑將導致越來越多金礦失去開采的經濟價值,或侵蝕礦企利潤,從而帶來進一步的不利影響,”她說。現貨金XAU=自2013年初以來已累計下跌了逾四分之一。
中國近幾年的金礦產量突飛猛進,據來自湯森路透的黃金礦業服務公司(GFMS)分析師數據,截至2013年的十年間以噸為單位的礦產量增加一倍以上。
2007年中國趕超南非成為全球最大黃金生產國,去年亦搶了印度全球第一大黃金消費國的寶座。
Chia表示,海外擴張可能成為中國礦企更加關註的事情。中國最大的黃金生產上市企業--紫金礦業集團已經表示出海外並購的興趣。
中國黃金集團公司亦與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商Barrick Gold就潛在合作進行了磋商。
Chia說道,她預期未來幾年中國海外搜尋金礦資產的步伐將會加快,澳洲、秘魯、加拿大、哥倫比亞以及美國均是有吸引力的投資地點。
此外,中國和非洲政治上聯系增強也將推動在加納和剛果的項目。
中國三季度GDP增速略超預期,無法減緩市場對於這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放緩的擔憂,亞洲主要股市收跌。日經225指數收盤下跌2.03%,韓國首爾綜指收盤下跌0.77%。
中國方面,恒生指數午後由升轉跌,上證綜指收跌0.7%,深成指收跌1.2%,創業板指亦跌近1%。
消息面上,盡管中國政府此前采取了多輪定向寬松和放松房地產抵押貸款限制等政策,但是在地產市場疲軟的情況下,三季度經濟進一步放緩。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7.3%,略高於預期,創下2009年一季度以來新低。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評論稱:
數據好於我們的預期,也比我們預計的更加樂觀。但是中國今年絕對實現不了7.5%的增長目標了。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從三季度GDP增速來看,幾乎可以肯定中國今年將創下1990年以來最緩慢的增長速度。
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英卓華今日指出:
中國接近政策支持經濟增長的極限。
中國需要實施結構性改革以維持7%的增長速度。
全球經濟面臨新的風險,如埃博拉、伊斯蘭國和烏克蘭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