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放緩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8月大型工業企業利潤萎縮0.6%,與7月增長13.5%的表現涇渭分明。如果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繼續的話,那些資源性國家顯然會受到更多的負面影響。
自從2010年加入WTO之後,中國經濟的熱火朝天幫助那些資源型國家受益匪淺。澳大利亞、巴西、沙特阿拉伯向中國的出口均得到了明顯的增長。日本和韓國(包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則和中國有著大量的電子產品及機床貿易。相對來說,電子產品受到的影響較為有限,但是機床行業很難擺脫中國因素的影響。
類似蒙古、土庫曼斯坦、塞拉利昂等原油及鐵礦石出口國的境況則更為糟糕,其中塞拉利昂現在還在飽受埃博拉的困擾。
通常而言,GDP明顯的回落可能會導致就業驟降,引發社會動蕩和整體經濟,不過中國可能情況會有所不同。作為消費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中國普通居民在教育醫療和退休領域的花費占比十分龐大。對比收入/GDP比就不能發現中國的GDP增長遠超薪資增幅。在北京大學教授Michael Pettis看來,經濟放緩可能有助於刺激消費在GDP中的占比。這種“再平衡”將有助於中國的長期發展。
中國經濟的轉型將導致食品需求的大幅增長,美國和巴西等農產品出口國將因此受益。而大規模的財政補貼消失之後,墨西哥和東南亞的制造業公司將更具有競爭力。
不過這一切都有一個先決條件:房地產市場不能出現崩盤。中國家庭在房產投入的比例相當高,因此如果房價出現大幅崩盤的話,將使得財富效應大幅減弱。消費能力下降之後,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都將面臨重大挑戰。(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