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一本幫助你將金融業納入能力圈的好書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pnfr.html

一本幫助你將金融業納入能力圈的好書

——評《金融長尾戰略》

(本文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2011年第7期)

 

對投資者而言,金融企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不久前,巴菲特為自己挑選了一位接班人——托德·康布斯。康布斯之所以能在眾多的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有一種觀點 認為康布斯專注於投資金融行業,且業績斐然,用價值投資的術語來說,金融業在他的能力圈範圍內。與此同時,金融業在很多國家都是市值最大的行業,伯克希爾 資金規模龐大,掌管其投資業務必須對金融行業有深入的瞭解和超常的防範風險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康布斯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

然而,投資者不可能都像康布斯一樣有過在金融機構工作的經歷。其實,巴菲特本人也沒有在保險公司工作過,但他對保險行業的瞭解無人能比,他只是善於學習而已。如果您也想將金融業納入自己的能力圈, 杜麗虹博士和姜昧軍先生的新著《金融長尾戰略——金融創新的長尾風險與後全能銀行時代》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這本書從對次貸危機的回顧開始,闡述了金融創新時代中小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應對策略,以及金融創新時代的產融戰略。書中有大量的案例和紮實的分析,主要觀點令人信服。

本書的特色在於對風險的認識。作者認為,「金融創新本身就意味著風險,而且是那種平常看上去很安全,但由於人們對它的認識不足、準備不足,所以一旦爆發就 會導致巨額損失的風險,我們將這種風險稱為『長尾』風險。」與長尾風險相對的是「短尾風險」,即發生頻率高,但每次損失有限,從而可以對總體損失進行相對 準確估量的風險。

從書名來看,作者顯然認為對長尾風險的防範更為重要,這與巴菲特的觀點一致。巴菲特曾經這樣說,「我們需要天生就能識別和避免嚴重風險的人。我把它們用斜 體標了出來『包括以前從未出現的風險』。我的意思是說隱藏在投資策略中的某些風險不能被現在金融機構通常使用的模型識別出來。」

一段時間以來,A股市場上銀行股一直是投資者爭論的焦點。有人認為銀行股被極度低估,也有人認為其股價尚未完全反映風險。我發現,多數人將關注的焦點放在了房地產貸款和地方融資平台貸款上,分析如果短期內房價下跌一定幅度銀行當年的利潤會怎樣。這種分析當然是必需的,但還不夠。

作為價值投資者,我們必須用長期視野來看問題,銀行股的估值也是如此。很多重倉銀行股的投資者當初買入時可能沒有想到銀行股會低迷這麼長時間,然而這又不 足為奇,畢竟按格雷厄姆的名言,市場只有從長期來看才是稱重器。因此,關注銀行股的長期前景,關注其未來發展戰略,關注其對待風險的基本態度,對投資者而 言是必修的功課。

本書的作者是以長期視野來看待銀行業風險的,「中國金融機構的長尾風險更大……信用卡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等消費信貸業務也面臨同樣問題,從中國台灣地區到 韓國都出現過信用卡的泡沫和危機,美國歷史上也出現過多次住房抵押貸款危機,中國也難以逃脫這些危機,只是風險的積累需要時間——從新興市場看,信用卡泡 沫的積累至少需要六到七年的時間,中國地域更廣,積累所需的時間可能更長,但無論怎樣,在上述風險充分釋放前,再低的違約率也不能反映真實的風險。」

可貴的是,作者不僅提出了問題,還給出了解決方案——現代金融集團業務構建需要遵循三項原則,即風險隔離、資本獨立和有限協同;中小金融機構的生存空間在於精準的定位,大膽地摒棄傳統的大而全的業務模式,從金融價值鏈的一個環節入手,聚攏行業資源、成就「金融新貴」……

其實,不僅是投資者,金融機構的管理人員讀此書更會開卷有益。不久前,我在一篇報導中看到了這樣的話:「前 述股份行高管稱,銀行擺脫再融資魔咒實施轉型亦有相當難度。在利率管制條件下,銀行可輕鬆獲取豐厚利差收入,沒有動力轉型去做費時費力的中間業務;部分銀 行希圖增加中間業務收費項目,還遭遇了公眾的抵制而不了了之。」將發展中間業務直接理解成為增加收費,這樣的銀行高管或許還不在少數,該充充電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10

海外上市「被詐騙」劫後餘生 蘇州大方納入「寶鋼系」

http://www.21cbh.com/HTML/2011-7-7/0NMzA3XzM0OTQ0NA.html

不到兩年,幾度輪迴。

2009年,蘇州大方特種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大方」)欲借殼保興發展(01141.HK)登入港交所,直至上市路演蘇州大方董事長李榮生自感被欺,並終止上市。自後,李榮生深陷牢獄之災,而蘇州大方幾度輪迴,直至最近被寶鋼集團旗下企業收購。

7 月8日,蘇州大方將就寶鋼工程入主舉辦慶典活動。而記者獲悉,事實上,早在4月27日,寶鋼集團旗下公司寶鋼工程技術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鋼工 程」)與蘇州大方原控股股東、法定代表人李榮生簽署了相關股權轉讓協議:寶鋼工程收購李榮生所持蘇州大方51%股權,收購完成後,李榮生將持有蘇州大方 41.02%股權,其餘7.98%股權則為蘇州大方高管持有。

緣起上市「詐騙案」

寶鋼集團入主蘇州大方緣起一起至今未果的上市「詐騙案」。

自 2009年3月起,蘇州大方因特種車業務發展迅猛,企業面臨資金瓶頸,經江蘇誠富法定代表人余秋池、江蘇津富法定代表人劉激揚提議,李榮生決定將蘇州大方 和鄭州大方捆綁赴香港上市。對資本市場一無所知的李榮生決定整個上市運作由余、劉二人負責。余與熟悉香港資本市場運作的加拿大籍華人汪曉峰建立了合作關 係。

直至2009年8月香港上市路演,李榮生才第一次得知蘇州大方和鄭州大方捆綁與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保興發展控股有限公司換股上市的具體方案。

而李榮生震驚的發現,如果按照既定方案上市,自己將失去對蘇州大方和鄭州大方的控股權,之後,汪曉峰與李榮生多次磋商未果;8月24日,雙方談判徹底破裂,上市進程終止。

隨之而來的是,一場至今懸而未決的官司。

2009年9月初,汪曉峰一方向鄭州公安機關刑事舉報,而鄭州市人民檢察院於2010年2月10日以李榮生涉嫌合同詐騙罪向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2011年4月,李榮生刑事案件再次開庭,但一審依舊沒有結果。

寶鋼聯營救助

2009年蘇州大方香港上市終止後,不僅李榮生深陷牢獄,而且蘇州大方經營隨即癱瘓。

2009年9月28日,蘇州大方銀行賬戶被鄭州警方凍結,自此這家特種車業務前景頗好的擬上市公司頓時陷入絕境。

一位蘇州大方的高管對記者嘆息,「2009年是蘇州大方業績最好的一年,原本全年預計營業收入在10億左右,前三季度已實現營業收入約7億元,淨利潤7000餘萬元;而事發後,蘇州大方銀行賬戶被凍結,無流動資金可用,外部債主、客戶紛紛上門逼債。」

萬難之際,寶鋼工程旗下寶鋼集團蘇州冶金機械廠(現已改製為寶鋼蘇冶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寶鋼蘇冶」)向蘇州大方伸出了援手。

2009年底,蘇州大方與寶鋼蘇冶簽訂了聯合經營框架協議。

上述蘇州大方高管對記者透露,「2009年我們與寶鋼蘇冶採取聯合經營的方式,寶鋼蘇冶出資金和採購,我們負責管理、技術、銷售等方面,蘇州大方生產經營逐漸恢復,到2010年1月,我們有了新的訂單。」

然而,蘇州大方與寶鋼蘇冶聯合經營並非長遠之計。

「寶鋼蘇冶從聯合經營中需要拿走一部分利潤,這不利於蘇州大方進一步恢復生產,因此聯合經營只能暫時幫助蘇州大方渡過困難期。」上述蘇州大方高管又對記者坦言。

股權收購一波三折

伴隨著蘇州大方與寶鋼蘇冶聯合經營,寶鋼工程與李榮生的代表就收購蘇州大方股權事宜的談判亦同時進行。

寶鋼工程成立於2010年4月16日,是寶鋼集團為整合相關工程技術業務而搭建的平台,而寶鋼蘇冶也相應成了寶鋼工程的子公司。

2010年上半年,寶鋼工程聘請評估機構對蘇州大方進行了相關的資產評估。然而,李榮生與寶鋼工程之間的股權收購進程緩慢,直到2011年4月27日雙方才正式簽署股權轉讓協議。

這整整一年間到底什麼影響了股權收購進度?

記者從本次股權收購的知情人士處獲悉,導致收購案一拖再拖的原因之一在於李榮生刑事案件依舊懸而未決。

這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李榮生個人刑事案件本身對蘇州大方主體並無影響,但刑事案件去年3月份開庭到目前一審還沒出結果,增加了未知因素,某種程度上會間接影響蘇州大方股權的收購價格等交易條件。」

對此,蘇州大方總經理李榮才(李榮生的弟弟)則對記者表示,「當初雙方是想等刑事案件出結果,而刑事案件沒有定論導致談判一拖再拖;直到今年上半年刑事案件一審還是未出結果,只能加快與寶鋼工程的合作進程。」

另據記者瞭解,2008年蘇州大方引進的三傢俬募股權投資基金也是影響本次股權收購的關鍵「絆腳石」。

2008年,蘇州大方引進江蘇誠富成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江蘇鑫富成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江蘇津富成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富公司」)三傢俬募股權投資基金。三富公司出資1億元取得蘇州大方18.02%的股權。

三富公司的角色頗為蹊蹺,既是蘇州大方的投資者,又是蘇州大方和鄭州大方捆綁赴香港上市的「實際操辦人」。「李榮生跟汪曉峰一共才碰面兩次,上市具體事項均由余秋池等人中間接頭。」 蘇州大方總經理李榮才對記者表示。

2009年底,李榮生刑事案件發生後,蘇州大方陷入資不抵債的困境,三富公司持有的蘇州大方18.02%股權亦分文不值。

參與李榮生與寶鋼工程股權收購談判的律師稱,「寶鋼工程收購蘇州大方控股權的前提條件是,李榮生必須在寶鋼工程入主前收購三富公司的股權。」

「對 於三富公司而言,也有兩種選擇:或是不接受李榮生收購股權,這種情況下,寶鋼工程進不來,蘇州大方死掉,(三富公司)自己的1億元投資成本一分收不回;或 是接受李榮生收購股權,退出蘇州大方,這樣可以收回一些投資成本,但問題在於,李榮生根本無資金收購三富公司的股權。」上述律師亦對記者分析。

這樣,三富公司問題成了寶鋼工程是否能順利入主蘇州大方的關鍵。

「最 後,三方各自妥協,李榮生先與寶鋼工程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寶鋼工程收購李榮生持有的蘇州大方51%股權;李榮生再與三富公司簽訂股權收購協議,李榮生收購 三富公司持有的蘇州大方18.02%股權。寶鋼工程提供李榮生收購三富公司股權的資金,這樣,李榮生用寶鋼工程應當支付的股權轉讓款中的部分資金收購了三 富公司股權,三富公司也可以順利退出而不至於血本無歸。」上述律師對記者坦言。

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寶鋼工程收購蘇州大方51%股權後,李榮生仍持有蘇州大方41.02%股權,其餘7.98%為蘇州大方高管持有。」

此人還稱,「李榮生以8000餘萬元收購三富公司所持有的18.02%股權,而低價轉讓給寶鋼工程,其中差價約1500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44

海航商业“爱吃”区域零售龙头 超越超市纳入家得利旗下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00269.html

 
 

航系的疯狂并购在继续,收购家得利、家润多和乐万家之后,海航商业又迈出了收购大步。《第一财经日报》昨日从知情者处获悉,海航商业拟收购南通区域零售龙头企业超越超市100%股权,收购之后将纳入家得利体系。

完购超越超市

“对于海航商业来说,只有区域领先的零售商才是收购目标。”知情者透露,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和谈判,海航商业最终决定拿下在南通当地颇具市场知名度的超越超市。因为以海航商业以往收购版图来看,上海地区有家得利,湖南是家润多,广州是乐万家,其一直很希望做稳做大长三角地区,因此江苏地区作为首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江苏地区较为强势的零售商主要是时代零售、苏果和超越,时代零售已经被韩国乐天以闪电速度收购麾下,苏果则早已被华润拿下,于是超越成为符合海航商业收购标准的为数不多的选择。

公开资料显示,超越超市连锁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商业连锁企业,麾下细分为大型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便利店、加盟店4种业态,实现销售人民币20亿元。

知情者透露,超越超市在南通当地有几十家门店,因而此番收购可以壮大海航商业的零售版图,填补江苏区域空白。不过,与华润万家等同业不同的是,其他同业喜好收购后即翻牌为自己的品牌,但海航商业收购项目后,基本都保留该区域零售商原本的品牌,不做翻牌处理,以最大限度发挥被收购企业在当地的品牌效应。目前相关对接人员已赴南通进行超越超市的相关收购整合工作。

纳入家得利体系

“海航商业收购渠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海航商业直接收购,比如乐万家,一种是通过麾下的家得利进行收购,比如家润多,此次收购超越超市,也是通过家得利。这意味着家得利是海航商业用于收纳整合零售产业的平台。”知情者告诉记者,超越超市将归入家得利管辖范围,即今后家得利麾下将有家得利、家润多和超越三大品牌。

目前,家得利品牌的门店数量为150家。海航商业在收购家得利后,基本没有直接扩张家得利,而是通过不断收购区域品牌来扩大零售门店份额。

“这也是海航商业的策略,不是一家一家去开店,而是规模性收购区域零售商后,一举增加麾下门店数。海航商业给家得利制定的目标是100亿元年营业额,家得利品牌本身的年营业额是20亿元左右,所以将超越这类并购入麾下的零售企业纳入家得利系,意味着属于家得利系的零售营业额将大幅提升。”知情者表示,未来海航商业还会以此种模式扩张。

时富金融消费类分析师廉波指出,整合对海航商业来说似乎不是问题,因为海航商业基本都保留被收购企业的原有品牌和班底,几乎不做改动,其所谓“整合”仅仅是做一些高层对接和企业文化植入,并非颠覆性后台整合。

海航商业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海航商业实现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16%,总资产近180亿元,门店总数394家。此外,海航商业还在进行网购尝试,上海海航优悦已经实现上线,拟联合家得利打造B2C购物网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41

149公司笑納政府補貼 「補貼不納入當期損益」或難實施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2/zMMzA3XzM5MDUzMQ.html

政府財政補貼已為當地ST公司保殼「護身符」。

12月16日,*ST丹化(000498.SZ)發佈關於獲得財政補貼公告:12月6日,公司收到丹東市財政局撥付各類財政補貼270萬元,可增加公司2011年當期損益。

對這家因連續虧損三年而暫停上市、且2011年前三季虧損140萬元的公司來說,如沒這次財政補貼,今年將很難盈利,或將被終止上市。

這並非個案。記者根據公告統計,截至12月23日,滬深兩市149家上市公司及子公司合計收到來自各地政府的財政補貼、補助達到50.76億元。其中,7家ST股獲得補貼逾3億元。

但近期市場上一則關於「財政補貼不再納入當期收益」的傳聞或將改變這種現狀。一旦傳聞兌現,對於依靠地方財政補貼保殼的ST公司來說,退市將成為現實。

或將計入資本公積?

記者根據公告統計,截至12月23日,今年獲得政府補助的ST公司達到了7家,補貼逾3億元

日前,市場傳聞證監會正與財政部商討調整會計準則,擬將一定形式的政府補貼調整出營業外收入一項,且明年修改企業會計準則可能性很大。

對此,財稅專家馬靖昊表示也聽到此類傳聞,但尚沒有得到財政部確切消息。「政府補助不納入當期收益可能會在會計準則中進行修改,估計會調整記入資本公積。一旦計入資本公積,對於ST公司來說,保殼將變得更加困難。」

2006 年發佈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將企業收到的政府補助分為兩種:一種是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並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 平均分配,計入當期損益;一種是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用於補償企業以後期間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確認為遞延收益,並在確認相關費用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用 於補償企業已發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按國際慣例來看,政府補助計入當期收益是沒錯的。但國內不少瀕臨退市的上市公 司與地方政府利用該會計政策,通過政府補助實現扭虧為盈,避免退市。」江蘇一家會計師事務所主任說,「政府補助方法其實應該有一些前提,或是對當地經濟有 很大貢獻、或是有創新型科研成果等等,但如果是瀕臨倒閉的ST企業,補貼往往就變味了。」

以*ST丹化為例,由於2005 年、2006 年、2007 年度連續三年虧損,其自2008年5月16日起暫停上市。2009年,*ST丹化通過破產重整,處置資產、出售股權實現了盈利,此後其既無生產經營性資 產,亦無生產經營業務。更多時候,*ST丹化只能依靠丹東市政府及公司控股股東的財務支持。

「但控股股東財務支持只能計入資本公積,並不能作為當期收益,所以年底一些ST公司扭虧為盈全靠地方政府支持。」馬靖昊坦言。這相當於是用納稅人的錢去救爛企業,「吃完了股民,開始吃納稅人了。」

*ST 丹化公告顯示,其連續兩年在年底受到政府補助而「轉危為安」。其2010年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虧損59.67萬元;但其當年12月17日收到丹東市財政 局300萬元財政獎勵,虧損賬面馬上變成盈利。到了2011年三季度末,*ST丹化前三季度虧損達到140.56萬元,但其剛剛收到的270萬元財政補助 又讓其可在今年實現盈利。

今年獲得億元補助的是*ST昌九(600228.SH),其在11月30日收到江西省財政廳撥付的化肥生產經營等一次性財政補貼1.6億元。

實施難度較大

*ST昌九並非個案,在今年前三季度中,127家ST公司中有70家獲得政府補助,涉及金額高達2.72億元。

進入四季度以來,ST公司保殼運動更加頻繁。除去*ST昌九的過億元補助以外,*ST建通(600149.SH)在10月21日也收到8000萬元經營性財政補貼的公告。

11月25日,*ST朝華(000688.SZ)也公告,獲得重慶市涪陵區財政局1000萬元財政專項補助資金,用於資產重組工作;12月7日,*ST松遼(600715.SH)公告其子公司獲得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財政局3500萬元財政補貼。

江蘇涂勇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涂勇表示,要徹底解決上市公司利用政府補貼粉飾財務報表的問題,必須直接修改會計準則,「因為地方財政補貼虧損上市企業,更多是基於行政要求,企業退市對於地方形象、政績等等各方面都有不好影響。 」

但馬靖昊坦言,「政府補貼不計入當期收益」調整起來難度較大,「修改會計準則是財政部的權力,考慮到與國際接軌等問題,財政部願不願向證監會妥協而修改準則呢?」

上述會計師事務所主任告訴記者,現在中國的會計準則已跟國際接軌,「財政補貼進入當期收益是符合國際慣例的。如果要違背國際準則來修訂相關準則,難度非常大,財政部不會逆勢而為。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ST公司容易獲得財政補貼,即使是以創新為主的創業板也常獲得政府補助。

12月20日,富瑞特裝(300228.SZ)和盛運股份(300090.SZ)兩家創業板公司分別獲得2921萬元和249.1萬元的財政補貼,這些資金將進入2011年當期營業外收入並增加它們的利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29

外行齊聲唱多A股 高盛瑞銀看好明年納入MSCI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27

除了新華社近期連續發文看好A股,外資行也因為滬港通開通而發出唱多A股的觀點,高盛分析師預計A股明年有很大機會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瑞銀分析師稱很快便會被納入。(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高盛高華證券報告稱,滬港通創造了市值全球第二、交易量全球第三的“中國”市場,從韓國和中國臺灣的經驗看,A股可能很快被納入全球基準股指。

從全球投資者的角度看,滬港通可以使他們更有效地在A股中捕捉中國的增長機會,選股可能需要關註一些微觀因素,包括:稀缺價值、與GDP的關聯、較高及較穩定的收益率、QFII持倉和適當的管理層激勵機制。

該報告認為,中國內地投資者72%的資產為房產,6%為股票,資產配置低效。從這些投資者的角度看,滬港通將使他們關註:包括部分兩地上市、估值有望上行的H股在內的成長型中盤股、業務遍布全球的港股藍籌股、A股市場稀缺的家居品牌。下表來自高盛高華報告。

中國,A股,房產,中國股市,滬港通

瑞銀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李認為,滬港通為A股估值提供支持,當初MSCI擔心A股海外投資限額不足,而現在滬港通使海外投資者理論上可持股市值高達人民幣9000億元。

陳李預計,預期企業盈利增長還會繼續放緩,今年年底滬港通會帶動A股漲5%。滬港通將提升外資對A股藍籌股的定價權,初期滬港通交易可能主要來自QFII的換倉,最初重倉股發生的換倉更多。預計今年7月以來已有接近1500億元加倉。

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編制的MSCI股價指數是全球投資組合經理采用最多的基準指數,目前共計1.5萬億美元的資金跟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

MSCI中國指數在新興指數的權重已經從2000年前的7%提升至2012年底的18%。加入A股後,MSCI中國指數在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將上升至19.9%。

今年6月上旬,MSCI聲明稱,不會按原計劃把中國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原因是目前中國的配額制度還有太多限制,難以將A股立即納入主流的指數系統。QFII和RQFII合計總配額約為約為940億美元。在市值高達3.3萬億美元的A股中,國外資金的比例還不足3%。

MSCI還提到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主要障礙,稱投資者很關心中國股市的市場結構和稅收體系,比如中國股市不允許交易者當日買進賣出同一只股票,還限制投資者在任何時候選擇單一經紀商。上海證券交易所也缺乏競價系統,這導致指數追蹤型投資者的很難以收盤價購買股票。

不過,MSCI決定正式頒布根據MSCI全球可投資市場指數編制方法(GIMI)建立的獨立MSCI中國A股(國際)指數。MSCI仍將保留A股在其審核名單上,作為2015年度評審的一部分。下表來自高盛高華報告。

中國,中國股市,A股,滬港通

8月31日至9月2日,新華社三天連發八篇系列述評聚焦股市。系列文章指出,隨著內部外部人氣重新積聚,中國股市步入重要關口。近期A走勢樂觀,有較好的運行基礎。中長期仍有不利因素,真正步入牛市需大量系統性工作。

華爾街見聞今日上午文章提到,彭博社點評上述新華社系列文章稱:這是中國官媒新華社想要試著完成過去三年,整個證券行業都做不到的事情——讓中國人買更多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735

中國財長:大多數地方債未納入預算管理,脫離中央和人大監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66

dfz5

素有“經濟憲法”之稱的預算法日前完成實施20年來的首次大修,並將於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在解讀該法案時,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坦承,目前大多數的地方債沒有納入預算管理,脫離中央和大人監督。

相比原預算法,新預算法為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套上預算監管的“緊箍咒”。樓繼偉說,目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雖總體可控,但大多數債務未納入預算管理,脫離中央和同級人大監督,局部存風險隱患。

以下是他的解讀亮點,來源為新華社

新預算法折射下一步改革方向

  樓繼偉說,1995年開始施行的原預算法在今天已難適應形勢發展要求,尤其是按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有必要全面修改預算法。

  他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此次修改突出預算的完整性,政府全部收支要納入預算管理;遵循預算公開原則,強調預算必須接受社會監督;更加符合經濟規律,拓展預算審核重點、完善地方債管理等多處修改,傳遞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改革方向。

  亮點一:政府全部收支入預算接受人民監督

  新預算法一大亮點是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如第4條明確規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應當納入預算”;第5條明確規定“預算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

  樓繼偉說,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基本前提。收入是全口徑的,不僅包括稅收和收費,還包括國有資本經營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等;支出也要涵蓋廣義政府的所有活動;同時,將地方政府債務納入預算管理,避免地方政府債務遊離於預算之外、脫離人大監督。

  亮點二:避免“過頭稅” 預算審核重點轉向支出預算和政策

  原預算法規定預算審查重點是收支平衡,並要求預算收入征收部門完成上繳任務。於是在客觀上帶來預算執行“順周期”問題,容易導致收入征收部門在經濟增長放緩時,為完成任務收“過頭稅”,造成經濟“雪上加霜”;而在經濟過熱時,為不擡高基數搞“藏富於民”,該收不收,造成經濟“熱上加熱”。

  樓繼偉說,新預算法旨在改變這一現狀,將審核預算的重點由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同時,收入預算從約束性轉向預期性,通過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解決預算執行中的超收或短收問題,如超收收入限定沖抵赤字或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省級一般公共預算年度執行中出現短收,允許增列赤字並在下一年度預算中彌補等。這些規定強調依法征收、應收盡收,有助於避免收“過頭稅”等行為,增強政府“逆周期”調控政策效果。

  亮點三:規範專項轉移支付減少“跑部錢進”

  針對地方可自由支配的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偏小、限定用途的專項轉移支付項目繁雜、交叉重複、資金分散、配套要求多等問題,新預算法第16條、第38條、第52條等條款對轉移支付的設立原則、目標、預算編制方法、下達時限等做出規定。

  樓繼偉說,新預算法重點規範了專項轉移支付,如強調要建立健全專項轉移支付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事項不得設立專項轉移支付、除國務院規定上下級政府應共同承擔事項外不得要求下級政府承擔配套資金等,有利於減少“跑部錢進”現象和中央部門對地方事權的不適當幹預,也有利於地方統籌安排預算。

  亮點四:“預算公開”入法從源頭防治腐敗

  與原預算法相比,新預算法首次對“預算公開”做出全面規定,第14條對公開的範圍、主體、時限等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對轉移支付、政府債務、機關運行經費等社會高度關註事項要求公開作出說明,並在第92條中規定了違反預算公開規範的法律責任。

  樓繼偉認為,將預算公開實踐成果總結入法,形成剛性的法律約束,是預算法修改的重要進步,有利於確保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提升財政管理水平,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

  而對於預算不夠細化問題,新預算法第32條、37條、46條等多處做出明確規定,如強調今後各級預算支出要按其功能和經濟性質分類編制。樓繼偉說,按功能分類能明確反映政府職能活動,知道政府支出是用到教育上還是水利上;按經濟分類則明確反映政府支出按經濟屬性究竟是怎麽花出去的,知道有多少用於支付工資,多少用於辦公用房建設等。兩種方式不能偏廢,分別編制支出功能分類和經濟分類預算有利於更全面理解預算是怎樣實現的。

  亮點五:嚴格債務管理 防範債務風險

  相比原預算法,新預算法為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套上預算監管的“緊箍咒”。樓繼偉說,目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雖總體可控,但大多數債務未納入預算管理,脫離中央和同級人大監督,局部存風險隱患。

  按照疏堵結合、“開前門、堵後門、築圍墻”的改革思路,新預算法第35條和第94條,從舉債主體、用途、規模、方式、監督制約機制和法律責任等多方面做了規定,從法律上解決了地方政府債務怎麽借、怎麽管、怎麽還等問題。

  亮點六:“勤儉節約”入法 違紀鐵腕追責

  針對現實中的奢侈浪費問題,新預算法對於厲行節約、硬化支出預算約束做出嚴格規定,如第12條確定了統籌兼顧、勤儉節約、量力而行、講求績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則,第37條規定嚴控機關運行經費和樓堂館所等基本建設支出等。

  樓繼偉說,相對於原預算法僅就擅自變更預算、擅自支配庫款、隱瞞預算收入等三種情形設置了法律責任,且不夠具體明確,新預算法重新梳理了違法違紀情形,加大了責任追究力度,在第92、93、94、95四條里集中詳細規定了法律責任。如對政府及有關部門違規舉債、挪用重點支出資金,或在預算之外及超預算標準建設樓堂館所的,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撤職、開除的處分。此外,如構成犯罪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等。

  將抓緊修訂預算法實施條例

  新預算法即將施行,貫徹實施如何不打折扣至關重要。樓繼偉表示,關鍵要做好新預算法實施的立法配套工作。

  他指出,中央層面需按照新預算法確定的原則及授權,抓緊修訂預算法實施條例,研究制定財政轉移支付、財政資金支付、政府債務管理、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地方層面可制定有關預算審查監督的決定或者地方性法規。總之,要加快形成一套較完善的現代預算制度,增強新預算法的可操作性、可執行性,為依法理財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55

英國將成首個發行人民幣國債的西方國家 人民幣納入英國外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142

周五,英國財長奧斯本和中國副總理馬凱宣布,英國將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國債,成為西方國家中首個發行國家。奧斯本稱,隨著人民幣日益國際化,發行的人民幣國債將被納入英國外匯儲備。(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rmbinternational

中國副總理馬凱於9月10日抵達英國,訪問期間,他與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在英國共同主持了第六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主題是“促進中英經濟的共同增長與包容發展”。馬凱還與英國首相卡梅倫會見,並出席中英金融圓桌會和中英聯合投資論壇等活動。此後,馬凱將赴法國,與法國財政部長薩班共同主持第二次中法高級別經濟財金對話。

第六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於周五結束。據新浪財經報道,奧斯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隨著人民幣日益國際化,發行的人民幣國債將被納入英國的外匯儲備。奧斯本回顧三年前的情景稱,2011年時決定,讓英國成為西方的人民幣交易中心是工作的重中之重。馬凱表示,英國發行人民幣國債具有歷史性重大意義。

中英雙方曾於去年3月簽署在倫敦以人民幣做貿易結算的協議,以便倫敦與盧森堡、紐約、巴黎、法蘭克福競爭,讓倫敦成為西方國家中最重要的人民幣海外交易中心。奧斯本還曾表示,希望讓倫敦與中國的股票交易市場建立聯系。

馬凱訪英期間,中國和英國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措施,以增強兩國關系,特別是金融領域關系。包括:

英國勞埃德銀行獲得中方許可在北京開設一家支行,勞埃德可將其北京辦事處升級為真正意義的支行。

中國工商銀行將在英國開設一家批發支行,這是過去50多年來第一家在英國設立批發支行的中資銀行。

中國開展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RQDII)項目後,英國將成為投資目的地之一。

據路透社報道,中英將簽署24億英鎊合同,具體內容尚不清楚,大致包括一個價值10億美元的馬來西亞油港合資項目,以及英方在中國開發養老院和職業培訓學院。

英國計劃為2015~2017年間組團到英國旅遊的約2.5萬名中國遊客退還簽證費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82

國務院:政府債務納入政績考核 三公經費全部公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115

預算制度改革再出狠招,對地方政府債務和“三公”經費都做出嚴格規定。

國務院今天發布《國務院關於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指出“三公”經費將全部公開,政府債務將納入政績考核。

文件還稱,要嚴格控制政府性樓堂館所、財政供養人員以及“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地方政府對其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

政府債務自借自償 納入考核

近年來,四萬億推動下不斷膨脹的地方政府債務成為中國經濟公認的“火藥桶”。對於地方債務違約的擔憂不僅令市場憂心忡忡,而且還令經濟改革如履薄冰。

今天的文件與10月2日發布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保持一致,指出地方政府可以在限額範圍內適度舉債,不得通過融資平臺等企事業單位等舉借。且地方政府對其舉借的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

文件指出要嚴格限定政府舉債程序和資金用途。地方政府在國務院批準的分地區限額內舉借債務,必須報本級人大或其常委會批準。地方政府舉借債務要遵循市場化原則。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評級制度,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債券市場。地方政府舉借的債務,只能用於公益性資本支出和適度歸還存量債務,不得用於經常性支出。

文件還指出,要把政府性債務作為一個硬指標納入政績考核,建立問責機制。明確責任落實,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要對本地區地方政府性債務負責任。政府主要負責人要作為第一責任人,認真抓好政策落實。

據審計署公布的數據,截止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20.70萬億元人民幣。考慮或有債務後,全國各級政府債務約30.28萬億元,其中地方政府債務余額17.9萬億元。

“三公經費”公開

文件指出,按經濟分類公開政府預決算和部門預決算。加大“三公”經費公開力度,細化公開內容,除涉密信息外,所有財政資金安排的“三公”經費都要公開

文件還指出,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嚴格控制政府性樓堂館所、財政供養人員以及“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

2013年中央國家機關“三公”經費財政撥款執行數為71.54億元,比前一年減少了35% 。其中出國經費16.92億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42.53億元,公務接待費12.09億元。

2014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71.51億元,較去年執行數略有下降。

政府從未公布過全國三公消費的具體金額,不過據專家曾估計,2012年全國三公消費總額突破了9000億元,相當於當年財政收入的10%。越來越龐大的三公消費支出引發民眾的不滿,損害了政府的形象。(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198

歐央行考慮將人民幣納入外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256

周五,彭博援引知情人士稱,歐央行將於下周討論,是否就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做準備工作;如果歐央行決定購買人民幣,初始購買額將非常小,可能最早於一年內開始。歐央行此舉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將取得極其重要的一步。

rmbinternational

據彭博新聞社援引兩位知情人士,歐央行管委會成員將於10月15日在法蘭克福舉行會議,討論是否就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開始做準備工作。知情人士還透露,如果歐央行決定購買人民幣,初始購買額將非常小,可能最早於一年內開始購買。

如果歐央行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將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極其重要的進展。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盡管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人民幣在外匯儲備中占比並不靠前。美元所占比例高達61%,位居首位。

據彭博社,官員們將評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設立的特別提款權(SDR),特別提款權是以歐元、日元、英鎊和美元組成的“一籃子貨幣”定值的,在2015年前不包括人民幣。中國希望人民幣可以加入“一籃子貨幣”。

今年9月,英國財長奧斯本和中國副總理馬凱宣布,英國將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國債,成為西方國家中首個發行國家。奧斯本稱,隨著人民幣日益國際化,發行的人民幣國債將被納入英國外匯儲備。今年3月,德國央行和中國央行同意合作,在支付清算和結算上使用人民幣。

今日,前德國央行行長韋伯表示,預計人民幣在國際上將起更大作用,人民幣將升值。今年2月,歐央行執委會委員Yves Mersch表示,考慮到中國經濟體的規模和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中的重要性,人民幣可能最終會挑戰美元。當局和投資者需要做好準備,未來人民幣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一位歐央行發言人表示,歐央行會議的議程是保密的,拒絕對此事做進一步評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43

央行再出手!明年1月起非銀同業款項或納入存貸比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956

據彭博引述知情人士稱,中國央行考慮將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放款項從“同業往來”調整至“各項存款”。

報道提到,央行初步考慮明年1月1日實施此項調整,此外,上述考慮或存在變數。

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增加存貸比指標彈性,民生解讀認為,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同業存款或納入一般性存款,通俗來說,就是余額寶會被納入。理論上這最多可以釋放7.4萬億人民幣信貸。

其實,此前就有消息指出,央行或將調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和各項貸款統計口徑,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同業存款納入了各項存款,而相應地,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同業拆借納入了各項貸款。

但伴之而來的是,存款準備金將陸續補交。

媒體引述一位銀行間市場人士表示:“本周周一開始,市場上資金面明顯開始緊俏,今天民生銀行帶頭提高全線資金價格,浦發、平安等股份制銀行都跟進調價,可能正與傳言的明年1月1號非銀要繳準密切相關。”

8DSHAV)C3GKOYUGFAN{G4~J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

相關新聞


實時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