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奧迪“挖角”沃爾沃 填補技術研發總監空缺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1-25/1055919.html

據路透社報道,奧迪聘請沃爾沃全球研發高級副總裁Peter Mertens作為其技術研發總監。奧迪前任技術研發總監Stefan Knirsch因卷入大眾集團尾氣排放醜聞,9月份被停職,此後該職位一直空缺。

Peter Mertens,沃爾沃全球研發高級副總裁,同時分管采購、質量、供應商質量等業務,之前曾在通用和梅賽德斯奔馳任職。

奧迪一位發言人於當地時間11月24日透露,Mertens將盡快赴奧迪任職,但是沒有透露具體的細節。該發言人表示,“Mertens集品質與經驗於一身”。奧迪首席執行官Rupert Stadler也贊Mertens“擁有廣闊的技術知識和良好的國際化背景,這些都是促進奧迪研發部門進一步發展的優秀品質”。奧迪工會主席Peter Mosch在推特上表示,“這(任命Mertens)是個很好的決定,對於進一步推動數字化和電動車研發具有重要意義。”

在和寶馬、奔馳競爭新技術的多年較量中,奧迪已“痛失”四位技術研發負責人,奧迪希望Mertens能帶來穩定。

關於奧迪前任技術研發總監Stefan Knirsch的離職,知情人士表示是與大眾排放作弊事件相關,但是並沒有提供具體細節。奧迪和大眾拒絕就此事發表評論,路透社暫未能聯系上Knirsch本人。

11月13日,大眾集團承認部分奧迪自動檔車型也在尾氣測試中篡改實際排放值。隨後,有外媒爆出,在美國眾達律師所結束對奧迪尾氣排放事件的調查之前,奧迪技術研發董事一職將保持空缺。但是,卻被奧迪聘請Mertens的新聞實力“打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013

百度“挖角”?微軟原副總裁陸奇出任百度集團總裁兼COO

據百度官方微信公眾號,1月17日,百度宣布正式任命陸奇擔任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陸奇將主要負責百度的產品、技術、銷售及市場運營。

百度現有各業務群組及負責人都將直接向陸奇匯報工作,包括搜索公司總裁向海龍、技術體系和新興業務群組總裁張亞勤、高級副總裁朱光攜金融業務群組、高級副總裁王勁攜無人駕駛事業部和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帶領的人工智能技術團隊,而陸奇將向百度集團CEO李彥宏直接匯報。

據了解,陸奇畢業於複旦大學,獲計算機科學學士、碩士學位,此後就讀於卡耐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陸奇除了在學術界發表過一系列高質量的研究論文,還持有40多項美國專利。1998年,陸奇加入雅虎公司,2007年晉升為雅虎執行副總裁。2008年8月,陸奇離開雅虎,並於次年1月正式加盟微軟任網絡服務集團總裁,2013年出任微軟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在微軟期間,他領導了包括Microsoft Office、Office365、SharePoint、Exchange、Yammer、Lync、Skype、Bing搜索、Bing應用、MSN及廣告平臺在內的多項業務。

百度集團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表示:“ 我非常高興能夠邀請到陸奇博士加盟百度,陸奇是在全球科技界都享有盛譽的傑出管理人才,也曾是美國科技巨頭中職位最高的華人高管。他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出色的技術洞察力和卓越的團隊領導力,同時,陸奇還是人工智能領域世界級的技術權威。我相信陸奇的加盟將極大地提升百度的綜合管理水平和技術實力,他將和現有團隊一起把百度從一家優秀的中國公司提升為一家卓越的世界級公司。”

2016年9月,據美國媒體Recode報道,時任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因為健康問題離職。他和微軟另一位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是當時美國科技行業中擔任最高管理職位的華人。而彼時,該報道稱,陸奇是因為自行車運動受傷,傷情加劇而被迫離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755

徐小平:一樁千萬美金的挖角危機是如何被化解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7/0220/161301.shtml

徐小平:一樁千萬美金的挖角危機是如何被化解的
真格基金 真格基金

徐小平:一樁千萬美金的挖角危機是如何被化解的

如果一家公司因為一個人的離開而“土崩瓦解”,那這家公司現在就應該“土崩瓦解”。

*本文系真格基金(微信ID:zhenfund)授權i黑馬發布。

對於一家剛剛起步的創業公司來說,核心高管的離職幾乎是“土崩瓦解”的災難;但“創業即自由”,任何人為自己職場利益的最大化而選擇公司又是基本的權利和責任。

如果作為 CEO 的你面臨“左膀右臂”提出的離職請求,而挖角一方開出的條件是你無法給予的高薪待遇,又該如何決策?

1

2013年,面對這樁高達千萬美金的挖角危機,徐小平和王強是如何解決的?沒有什麽是創業公司不能承受之重,而對價值觀的堅守才是創業公司的立命之本。

真格基金投資的一家公司,被同樣是我們投資的另外一家公司挖走了一個關鍵高管。CEO 痛失大將,非常郁悶,非常憤怒,找我主持公道,要我去譴責那個挖角公司的 CEO。

面對情緒有點失控的他,我想了想,跟他講了一個發生在真格基金幾乎相同的真實故事。

2013 年 4 月,真格投資的 M 公司,用一千多萬美金(你沒有看錯)的條件,試圖從真格投資的 Y 公司挖一個 CTO。

當時 Y 公司的創始人 L 剛剛創業不久,公司正處在百廢待興之中,而作為一位不懂技術的技術公司 CEO,技術核心的離開對 L 是不可承受之重。但 M 公司千萬美元的開價實在驚天動地,任何人面對如此致命誘惑都會春風無力,欲拒還迎。

慌亂無奈之際,L 給我打電話,要我出面說服 M 公司停止挖角行為。面臨巨大危機的 L 跟我說:“如果 CTO 此刻離開,公司就會土崩瓦解,徐老師你必須幫我。”

放下電話我叫苦不叠,我意識到自己陷入了一個兩難困境。

2

L 是我結識多年,個人關系和工作關系都非常深的一位朋友,我完全理解並同情 L 的處境。

但另一方面我對人才跳槽有自己的觀點。我的基本價值觀是尊重、倡導人才自由擇業。真格基金的口號就是“創業即自由”,如果創業公司不鼓勵人才來去自由,那它們自身人才從哪里來?為自己職場利益最大化而選擇公司,是人才的權利和責任。我沒有理由、更沒有意願為了“公司利益”而阻止某人放棄他自己認定的“個人前途”。

但同時,Y 公司又不是一般的真格被投企業——這是我最好的朋友、新東方與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王強投入最多個人金錢,並寄托了最大人生夢想的公司(你也沒有看錯)。

無數公司邀請王強擔任董事,他都婉拒了,但唯獨主動“要求”擔任 Y 公司董事長,花費巨大心血深度介入公司的創建。Y 公司是王強的“核心重點工程”。

如果 Y 公司因為 CTO 離開真的“土崩瓦解”,而我允許另外一家與我個人有重大利益而跟王強關系不大的 M 公司來 Y 公司釜底抽薪,我如何面對王強?

想來想去,為了老友王強,我想我可能將不得不違反我的信念介入此事了。打開電腦,我決定給 M 公司 CEO 寫一封勸阻信。

我記得,當時我是正好從紐約坐火車去波士頓,去跟那里的留學生做回國創業演講。當時我的右眼剛剛動過手術還戴著眼罩,看上去像一個落魄的海盜。

在長達六個小時的車程中,我對著電腦寫了一遍又一遍,一封短短的郵件就是無法寫完——要我勸他人做一件違反我基本價值觀的事情,哪怕是為了維護我最珍愛朋友、最重要合夥人王強的利益,擅長操弄文字的我,卻無論如何無法自圓其說。

但是,如果不制止這件事,而Y公司真的因此崩盤的話,我還真無法面對當年因為我的“忽悠”而投資了Y公司的王強。

六個小時在半封郵件中溜走了。火車到了波士頓,手機忽然顯示王強來電,我接過電話,不等他開口就說:“Hi,王強,Y 公司的事情,我正在協調……”

王強打斷了我:“小平,我是要跟你說說 Y 公司的事情,我覺得挺嚴重的。”

我心一沈,真不知道王強會說些什麽!

他接下來說的話,讓我終身難忘。我希望讀者也能夠銘記王強說的內容。

王強說:“我認為 L 因為 M 公司來挖人而陷入慌亂,並向你我提出阻止 M 公司挖人,是他作為創業者、CEO 不成熟甚至不合格的表現。如果一家公司因為一個人的離開就土崩瓦解的話,這家公司還不如早點關門算了。”

“CEO 的核心工作之一當然是招人和留人。但人才被你招募、留下,根本原因還在於他本人相信跟你幹符合他自己最大興趣和利益。所以即使我們想幫助公司留住人才,也只能從他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角度來勸說他,而不該通過阻止給他更大利益的第三方來破壞人家的前程。”

“所以我已經告訴 L,讓他不要慌亂,而是好好跟 CTO 深入長談一次。用最大的誠意、給出最大的利益、展現最大的魅力挽留他。但如果真的竭盡全力也留不住他,就應該讓他走,並祝他好運……”

“我跟 L 說,應對此次危機,是檢驗他個人領導力與公司凝聚力的一個試金石。留得住 CTO,證明他厲害;留不住 CTO 但公司保持繼續成長,更證明他厲害。創業公司 CEO 就是在這樣的危機中成長並強大起來的。”

你可以想象聽到王強講這些話時我是多麽的激動和自豪。

3

2013 年,正好是我跟王強在北大相識三十年。我們從北大到新東方,從新東方到真格基金,一路走來當然不是毫無爭執、永遠一團和氣。但王強那種深入骨髓、接近本能的堅持原則、堅守信條的為人做事方式,是我們一生事業與友誼、夢想與信任最強大的凝固劑。

王強接著說:“小平你千萬不要利用你和 M 公司 CEO 的關系幹預此事。我們要幫助創業公司,尤其在他們遇到危機時,但絕不能做違反我們自身價值觀的事情。我相信 L 能夠順利接受這個挑戰,所以你既不要擔憂,也不要幹預……放心做演講,多找幾位優秀創業者回來哈!”

我放下電話,心中對王強的想念與崇敬瞬間達到了史上最高潮。有這樣中國合夥人,真格基金要想不成為“世界最大的小基金”,不成為一代中國創業者最信賴的創業夥伴,那真是不可能啊!

現在我來揭開謎底吧:

那家挖角的 M 公司 CEO 就是聚美的陳歐。

2013 年 4 月 ,聚美處在因為促銷造成的網絡崩盤巨大危機中,陳歐對新 CTO 的需求達到火燒眉毛的境地。他要挖的 Y 公司 CTO,其實是曾經在聚美幹過技術總監的王曉光,臨危任命,他實在太需要曉光這位老部下回來救駕了。

4

而被挖角的 Y 公司,就是當時剛剛起步的一起作業;L,就是一起作業的 CEO 劉暢。

劉暢是我和王強在新東方的老部下。當時的一起作業用戶剛剛起飛,網絡三天兩頭崩潰,劉暢真的不能沒有曉光!

挖角事件的結局是這樣的:

劉暢拿出渾身解數和王曉光徹夜長談,情感加責任,理想加股份,成功說服了曉光放棄聚美千萬美元的致命誘惑,留在了一起作業。

陳歐沒有得到王曉光,但得到了另外的 CTO。一年後的 2014 年 5 月,陳歐率領聚美團隊在紐交所敲鐘上市。

同年年底,劉暢率領一起作業完成估值 6 億美元的一輪融資,世界兩大頂級PE淡馬錫和 DST 聯手投資一億美金,曉光的經濟收益超過了陳歐給他的數目。

曉光至今還在一起作業工作,擔任首席科學家,和劉暢他們一起,為打造“世界最大在線教育機構”這樣一個偉大夢想,努力工作著。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中,我們會遇到很多挑戰和風浪。指引我們一路前進、永不迷失的,則是那盞價值觀的明燈。

聽我講完這個故事,被人挖角的創業者眼睛發亮,滿臉放光地說:“徐老師我知道該怎麽做了,謝謝你!拉手,再見!”

我看著他的背影,心里想:沒出息的家夥,你知道剛才我是多麽鄙視你嗎?但腦子里不禁撥弄起如果他的公司上市,他能為我賺多少錢的計算器。

徐小平 真格基金 挖角危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057

挖角中移動高層 聯想押寶渠道

在華為、Vivo、Oppo等中國本土手機品牌意氣風發之時,聯想也不甘寂寞。

2月20日,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移動業務集團(MBG)聯席總裁喬健發布內部公開信稱,任命虞杲為MBG中國業務新的銷售負責人,同時任聯想集團副總裁。2月初,擁有人力資源工作背景的喬健還挖來了三星電子原高層姜震負責MBG中國業務的產品策略及產品管理,姜震先後在三星通信研究所、產品研發部門、產品市場部門以及中國手機戰略部門任職。

這一切距離2016年11月喬健開始掌管MBG尚不足數月。喬健於1990年加入聯想,此前曾在聯想負責人力資源管理,履職後,聯想進行了MBG管理層的重構。

虞杲此前在中國移動終端公司浙江省分公司擔任總經理,聯想稱其為“移動通訊領域的行業專家”。此次虞杲負責的MBG中國業務銷售管理工作,包括開放市場業務、運營商業務、電商業務、以及區域銷售管理。

“喬健是(聯想)做整體能力的布局,姜震是做產品的布局,虞杲是做渠道的布局。” 電信專家項立剛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幾天前的FYQ3業績溝通中,大家已經了解到中國業務正面臨著巨大挑戰。正如元慶(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郵件中所指出,建立渠道銷售能力是扭轉業績的關鍵。”對於虞杲的任命,喬健在公開信中表示。

“手機是三大渠道,一個是社會(公開)渠道,一個是運營商渠道,一個是網絡渠道,現在我們看到,社會渠道做得好回報是很高的。不過,運營商畢竟是一個很重要的銷售體系,他(虞杲)有電信運營商的背景,對於運營商渠道能力的帶動有正面意義。另外電信運營商終端公司的老總,一個省也要和幾千家社會渠道打交道,包括對全國的社會渠道也比較了解。”項立剛告訴記者。

聯想MBG部門一直處在調整變動之中。2014年聯想將原MIDH集團(移動互聯和數字家庭)更名為移動業務集團(MBG),2016年聯想集團再次將旗下業務重組為四大業務集團:

個人電腦與智能設備集團(PC&SD)、移動業務集團(MBG)、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聯想創投集團(LCIG)。

聯想MBG業績此前遭遇持續虧損,聯想第三季度財報顯示,作為核心業務之一的移動業務,上季度銷售收入同比減少23%,虧損擴大到1.55億美元。而導致MBG虧損的主要原因在於聯想手機業務在中國市場遇到嚴峻挑戰。

“未來我們將強化開放市場能力,創新分銷模式、重點建設終端零售能力;優化運營商的合作;貫通線上線下的聯動銷售。落實這些戰略舉措特別需要一位懂行業、有經驗、有魄力的銷售負責人來帶領團隊突破重重包圍,徹底改變渠道的現狀。”喬健稱。

根據Gartner報告,去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量為4.32億部,同比增長7%,而該季度聯想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跌26%。根據IDC報告,2016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同比增長8.7%,較2015年的1.6%有明顯提振,不過相對於輝煌時期雄踞國產手機三甲,聯想手機2016年已不在前五之列。

“聯想在全球十大手機廠商還能占到第六名、第七名左右,還有比較大的機會,特別是在海外市場,包括在印度市場做到了第一,怎樣拓展國際市場,同時鞏固國內市場,對於聯想而言至關重要。”項立剛向記者表示,在中國市場,雖然競爭很激烈,但中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市場,雖然還不能做到前三,但做到第五、第六還是有機會的。

隨著運營商渠道銷售占比下滑,社會渠道的搶占顯得尤為重要。2014年以來,聯想始終未能建立起自己在國內的銷售競爭能力,包括未能重新推出打動消費者的明星級產品,無論在市場、產品層面,競爭力下滑都是聯想不得不面臨的挑戰。

“在這兩年的市場調整期,聯想錯過了時機,手機產品定位不是特別準確,特別是在國內市場渠道也出現了問題。收購摩托羅拉以後,摩托原本在國際有品牌和市場資源,很可惜的是,收購後到現在,聯想沒有能夠很好利用,導致這些資源在不斷消耗。”電信專家付亮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重組MBG,對於聯想而言,只是艱難破局的第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083

關於今日頭條大量挖角知乎大V背後的思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30/164903.shtml

關於今日頭條大量挖角知乎大V背後的思考
三節課 三節課

關於今日頭條大量挖角知乎大V背後的思考

知乎在商業方面確實必須變得更明確、節奏更快一些了。

來源 | 三節課(ID:sanjieke01

文 |  黃有璨

昨天下午,一張惡魔奶爸的朋友圈截圖開始大量在圈內流傳,提及頭條正在大面積以簽約付費且排它的形式“挖”走知乎的站內大V。

0

消息一出,頓時在圈內引發熱議。不少人對於頭條的高舉高打表示意外,並為知乎表示擔憂。

針對此事,我想談一些我想到的看法。

1. 

對整個互聯網來說,“原創、獨特”的優質內容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稀缺過,其價值也從未像今天這樣被放大過,而高價值的東西必然受到市場追捧。所以,今天的內容創作者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全面的變現周期中,在這樣的環境下,每一個有能力創作優質內容的人,一定都會去思考關於“變現”的話題。

timg

所以,即便知乎的商業基因再弱,理想主義氣質再濃厚,即便很多大V是依靠著知乎的土壤一點點被培育起來的,我也相信知乎一直以來都有著自己的某些堅守,但商業競爭仍然是殘酷的,知乎必須極度務實地去考慮如何加強自己“幫助內容創作者們更好變現”的能力的事了。

2.

但另一方面,即便頭條真的大舉挖走知乎“大V”,若要據此斷言知乎會受到很大影響,恐怕為時尚早,至少這在短期內並不會動搖到知乎內容生態的基本盤——也就是流量。

當前來看,知乎站內流量的來源大部分源於用戶對現有站內存量內容的反複消費,而真正來自於新話題新內容帶動的流量,我猜測占比應該並不多。換句話講,在消費端來看, 其實知乎站內可供消費的內容已經足夠多,多到哪怕現在知乎啥也不做了,僅憑借搜索引擎的流量,仍然可以在1-2年內活得好好的。

3.

知乎真正需要擔心和焦慮的事情,來源於“未來在哪里”。這個未來,一是商業化的通路,二則是如何在內容端繼續加強和鞏固其一段時間內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如何才能繼續源源不斷地產生大量新興的可消費內容,以及繼續源源不斷地吸引新用戶前來消費。

imac_apple_mockup_app_ipad_mouse_device_design-759001

一暫且不表,從二來看,知乎當前的問題主要在於此前其站內基於“問答”邏輯來組織的內容已經接近枯竭——無論是從話題還是從答案選項來看,應該講類似於“到底如何理解XXX”,“如何學習XXX”,“XXX和XXX區別在哪里”這樣的經典問題和對應的答案在知乎站內都已經非常充分,充分到如果你現在想要試著去回答以下類似的問題,你可能會發現其實可以講的都已經被別人講得差不多了。

而這個現狀,也間接導致了現在再試圖在知乎站內貢獻答案,已經不太容易得到以往那樣大體量的關註和肯定,這進一步導致了知乎大V們貢獻內容的熱情在衰退。

換句話說,不管頭條挖不挖知乎大V,在知乎站內,大V們對於貢獻內容的熱情有所消減應該已經是可以看得到的事實。

4.

對知乎來說,假如基於“問答”誕生的內容已經開始漸漸達到瓶頸而又必須繼續考慮內容的豐富,最好的選擇或許是開辟新的戰場,切入新的內容生產和消費場景。

以我的理解,知乎最近剛剛上線的“想法”這個產品誕生背後的邏輯或許就在於此,這是一個知乎可能很快會開始大範圍對外宣傳的產品。關於“想法”,三節課已經第一時間進行了關註並對知乎PM進行了一次采訪,不出意外,近一兩天可能“三節課”公號就會發布關於“想法”的一篇文章,有興趣可以關註下。

5.

再進一步看頭條的“悟空問答”和“知乎”,我認為二者仍然存在本質區別。

知乎最早就是基於“人”構建起來的社區,而頭條的問答則是基於“流量”邏輯自上而下生生培育起來的東西,二者相比起來,如果說頭條問答能成為一個龐大的內容素材庫來承接頭條自己的龐大流量,這個邏輯我認可。但如果是說頭條問答能夠很快發展成為一個足以替代知乎的問答社區,我會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我看起來,頭條做問答,等同於當年百度做“貼吧”和“知道”,本質仍然是一個流量生意價值最大化的邏輯。

而知乎的本質,則是一個社區,它承載了用戶的訪問使用習慣和大量行為,從而擁有更深厚的獨立價值。一個產品,如果初始時就沒有用戶主動的互動、交流、訪問、發帖等等這樣的習慣和行為存在,在有了較大流量後再要試圖去培育出這樣的習慣,我認為極難。至少目前為止,我未曾見過成功的先例。

6.

按照如上的邏輯,真正意義上這一波“大V被挖”給知乎帶來的核心影響或許會在於另一個問題——大家對於知乎變現能力的信心。

而這件事,對當下的知乎而言,也一定是個不可能丟掉的事情。所以,若不出意外,知乎應該很快會圍繞著有一段時間未曾發聲的Live有所動作。

7.

有人因為頭條的挖角之舉而稱:運營再好,最終還是幹不過有錢。這個邏輯未免太不成熟。

商業層面看,直接拿錢砸資源以圖快速彌補與競爭對手間差距的做法,往往更適用於模式已經成熟且“錢”可以觸發用戶發生關鍵行為的產品邏輯中。比如滴滴此前的大面積補貼乃是建立在兩個前提下:

(1)模式來看,通過APP來解決司乘匹配並從中獲利的邏輯已初步被驗證;(2)這一模式能夠成立的關鍵在於規模,也即需要更多用戶更高頻次的使用打車APP,而“錢”可以成為這一誘因。

套過來看,如果頭條要解決的只是“擁有內容”的問題,那麽靠錢是可以解決的。但如果頭條要解決的是“做一個內容社區”的問題,則即便搞定了大V,後續也仍然面臨到用戶會不會看,會不會願意跟大V互動,大V是否願意回複用戶,以及整個社區氛圍是否良性等等一系列挑戰,這些問題,目測都不是“錢”能解決的,錢在其中,最大的作用無非只是花錢買了個可以更快速啟動的機會而已。

8.

我感覺,幾百萬挖走幾個大V對於知乎也許未必是壞事——至少,當前任何一個大V在知乎站內都已經不再會扮演一個“離了他就不行了”的角色。甚至是,假如一個大V離開,以知乎獨特的站內生態和產品機制,反倒是會有機會讓另一個新的大V可以更快湧現出來的。當然,前提是要有與之匹配的激勵機制和邏輯。

倒是,假使頭條此舉可以反向驅使知乎更加重視商業化並大刀闊斧上線一系列舉措甚至到最後真的完成了一些產出的話,這太值得不過了。

9.

最後,知乎在商業方面確實必須變得更明確、節奏更快一些了。若非如此,同樣擁有大量擁躉、擁有堅守卻始終未能獲得商業成功的豆瓣或許就是其前車之鑒。

以上。

知乎 今日頭條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110

虎牙瘋狂挖角 搬別人的磚頭真能構建自己的堡壘?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10/166859.shtml

虎牙瘋狂挖角 搬別人的磚頭真能構建自己的堡壘?
懂懂筆記 懂懂筆記

虎牙瘋狂挖角 搬別人的磚頭真能構建自己的堡壘?

一個直播平臺想要培養好一名頭部主播只需要搭上幾百萬的市場費用即可,而相比之下,挖來一個競爭對手的頭部主播,沒有8位數肯定是下不來的。

來源 | 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

作者 | 左岸

韋神GodV、拳師七號、辛巴、毒紀、擼管飛、陳子豪、丸子喲、安靜苦笑、南波兒、楊帆(404NTfounD)……熟悉這些名字的人,想必都是在直播圈泡了一段時間的老用戶。

在龍珠TV、鬥魚、戰旗和熊貓直播等不同陣營中,這些小有名氣的主播都擁有不少的擁躉,不過近一段時間來,他們卻都擁有了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虎牙直播簽約主播”。

如今,頻頻挖人的虎牙直播很好地驗證了一句玩笑話:“沒有挖不倒的墻角,只有揮不動的鋤頭。”

其實在直播界,各大平臺之間挖墻腳是很平常的事,特別是那些擁有一定粉絲基礎的知名主播,更是各平臺相互挖角的重點目標。

去年上半年,因為王者榮耀的火爆,各大平臺之間爭搶王者榮耀頭部主播的畫面還歷歷在目,當時鬥魚天價挖走張大仙和嗨氏,更是引起不小風波。

不過,那些平臺挖人的速度和規模相比起此次虎牙的“大動作”還要遜色不少。虎牙這種短時間內大面積挖人的現象以前從未有過,尤其是2017Q3財報電話會議時歡聚時代CEO李學淩曾公開表示過,“大平臺不應該過多的挖人”,並強調挖人並不會帶來太多流量。

但如今虎牙的表現,無疑是狠狠地打了李學淩的臉,這啪啪連響中究竟透露出虎牙怎樣的無奈?

為了啥?流量唄

5

值得註意的是,在虎牙瘋狂挖人的同時,其母公司歡聚時代旗下的YY也在大面積挖人。不僅霹靂爺們、A+、郭mini、爍哥等一些其他平臺的主播被挖了過來,連阿倪蛋糕店這位已經淡出遊戲直播圈一段時間的老主播,也被邀請重新出山。

如此頻繁的舉措,令虎牙和YY老用戶高呼過癮的同時,也不禁讓人感到疑惑,為什麽此前並不熱衷於挖人的YY和虎牙忽然如此勤快地“揮起鋤頭”了?

這個答案很簡單,為了流量。

流量是什麽?就是粉絲,就是影響力。以近幾天嘻哈歌手PG ONE的風波為例,先是傳出與李小璐的緋聞後又因以前創作的歌曲中帶有不和諧因素而被官媒點名批評。不過,對於這些負面問題他的粉絲似乎並不在乎,甚至為了維護自己的偶像不惜在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下瘋狂吐槽。作為吃瓜群眾我們對於PG ONE不好過多置評,畢竟娛樂圈的水太深,但由此也能看出粉絲效應是多麽的強大。

直播圈的江湖也是如此,知名主播們同樣擁有龐大的粉絲數量,可謂一呼百應,而且這些粉絲的粘性往往都非常大。有一位業界深喉告訴懂懂筆記:“一個主播的去留可能會帶來300~400萬的下載量或者卸載量。”而這些用戶和下載量正是各大直播平臺最看重的東西。與這樣龐大的流量和下載量相比,主播們那動輒上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簽約費似乎也就稀疏平常了。

6

這一輪瘋狂的挖角,確實為虎牙帶來了最想要的流量。根據懂懂筆記查閱易觀千帆的相關數據顯示,從2017年一月之後,虎牙直播的活躍用戶數量和行業滲透率一直處在下滑狀態,不過這個下滑趨勢在去年9月份逐漸得到緩解,並且開始企穩回升。截至去年11月份,其已連續三個月實現活躍用戶數量的上升。

這一趨勢對於虎牙的資本運作至關重要。根據歡聚時代所發布的2017年Q3財報顯示,虎牙直播未依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量的運營虧損正在進一步收窄,整個Q3虎牙直播的虧損為1010萬元,而去年同期則高達1.593億元。

虧損的情況會直接影響虎牙直播的上市進程和上市地點。上周,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稱,歡聚時代(YY)計劃剝離旗下電子競技直播平臺虎牙直播,欲赴美國上市,至少募資2億美元用於擴張業務。對此消息,虎牙方面並沒有給予置評。

無論是去年7月傳出"赴港"還是現在傳出"赴美",盈利狀況都是一個硬指標。虎牙直播的虧損狀況盡管有所好轉,但與港股上市的財務審核要求相差甚遠;即便是想赴美敲敲納市的門,其用戶數量和月活流量也令人堪憂。

那麽,這次頻頻出手四方挖角與未來的IPO是否有緊密關聯?

挖人,那可是要錢的

7

作為遊戲直播界僅次於鬥魚的二把手,背靠歡聚時代這棵大樹的虎牙直播並沒有像鬥魚那樣頻繁融資。從2012年成立至今,虎牙直播僅僅在2017年5月宣布獲得了A輪7500萬美元融資,而鬥魚方面早已完成了D輪融資。

目前,幾乎所有遊戲直播平臺均處於虧損狀態,從歡聚時代的財報可以了解到,近幾年嚴重虧損的虎牙直播平均每年都會拉低其接近10%的毛利潤。所以,目前的虎牙對於上市公司歡聚時代而言,絕對算不上一個優質資產。

總扯後腿肯定不是好事兒,為了減少虎牙對整個公司財務報表的影響,歡聚時代開始籌劃讓虎牙完全獨立,並開始接觸資本市場。

不過,虎牙A輪的7500萬美元融資,可能很難燒太久。

隨著直播平臺,特別是虎牙、鬥魚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用戶開始向頭部平臺聚集,而平臺所要擔負的帶寬等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另外主播們的身價也是一路猛漲,如今頭部主播簽約費達千萬元已經是稀疏平常的事。

但是在瘋狂燒錢的同時,直播平臺的盈利方式卻依舊單一。雖然各平臺也在不斷拓展新的盈利模式,但目前直播平臺的主要收入依舊只有兩個方面——用戶禮物和廣告。

為了讓故事能夠繼續講下去,同時讓股東和資本市場能夠相信自己並繼續砸錢,流量就成了唯一的衡量指標。所以,虎牙選擇了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挖人。

砸錢挖主播的確可以在短時間內帶來流量的提升,以此刺激資本市場,以便為IPO鋪路。但是人來了留得住嗎?

人來了,怎麽留住

8

從目前市場反饋來看,虎牙大批挖人的決定似乎是正確的,因為它確實為其帶來了大量的用戶。但這畢竟不是一錘子買賣,怎麽留下這批新來的用戶並保持他們的活躍度,才是虎牙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

縱觀整個遊戲直播發展的歷程,除了目前那些站在金字塔尖的主播之外,通過挖人帶來流量並能長久保持的例子可謂少之又少。

其中絕大多數的成功案例,也都是從小平臺跳到大平臺,獲得了更多的曝光率造成的。那些擁有一定粉絲基數,但又算不上最頂尖的主播們在大平臺之間互相跳槽,最終的結果往往都不盡如人意。

早在2015年初,遊戲直播平臺的競爭剛剛開始,鬥魚就從YY挖走了洞主、誓約、蛋糕等等大批火爆的英雄聯盟主播。但是跳槽到鬥魚之後,這些主播並沒能延續其在YY的高人氣。而洞主、蛋糕等在同年9月份又選擇跳槽至龍珠直播,但最終也未能重回人氣巔峰。

對於中小主播而言,換平臺本身就是一件風險非常大的事。只有極少數的頭牌主播才能擁有龐大的固定粉絲,而且大主播轉換平臺之後沒落的例子也不再少數。今年8月,當時的王者榮耀頭部主播嗨氏從虎牙天價跳槽鬥魚一事,就被炒的沸沸揚揚,然而幾個月後可以發現嗨氏在鬥魚的人氣已經是不漲反跌。

縱觀此次虎牙挖來的眾多主播,並非各大平臺最頂尖的角色,此前曾盛傳鬥魚頭部主播“德雲色”將會加盟虎牙,但最終“德雲色”選擇了龍珠。此次加盟虎牙的主播均屬於擁有一定粉絲基礎,但絕對算不上頭牌的,而這些中上遊主播的粉絲波動往往也是最大的。

另外,與影視明星和那些才藝主播不同,遊戲主播的遊戲內容是直播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此次虎牙挖角的主播絕大多數是LOL主播,而現在的端遊市場無疑是“吃雞”的天下,“LOL涼涼”、“聯盟黨退散”等言論早就不是什麽新鮮話題,這也為虎牙高價挖來的主播們“能堅挺多久”打上了一個問號。

現在虎牙這麽著急揮舞“鋤頭”,或許只是為了讓資本市場相信它的故事能夠繼續講下去。讓資本市場看到他們最想看到的東西,即“下載量”和“活躍用戶”的快速上漲。在這樣養眼的數據面前,資本市場才會容顏大悅,而IPO也就成了可能。

如今遊戲直播平臺哄搶主播頗有一股當年視頻直播平臺天價搶熱門IP的影子。其實李學淩說的沒錯,一個大的平臺是不需要靠挖角提高人氣的。

曾有資深業內人士向懂懂筆記透露:“一個直播平臺想要培養好一名頭部主播只需要搭上幾百萬的市場費用即可,而相比之下,挖來一個競爭對手的頭部主播,沒有8位數肯定是下不來的。”

這樣頻繁的挖角無論是對平臺還是對整個行業來說都不是什麽好事,恰如飲鴆止渴。反觀如今的視頻內容平臺已經開始大力發展自制劇,這就是弄明白了與其高價挖角,不如花些時間和資源去培養一個“親兒子”。

墻腳永遠都有,可以一直挖,但挖腳的同時也要明白,搬別人的磚頭永遠壘不成自己的堡壘。

虎牙直播 鬥魚直播 主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170

上市頻繁 公司秘書現挖角潮

1 : GS(14)@2010-10-29 00:23:18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1-198895?category=m



新股王友邦(AIA)及四環醫藥凍結市場資金4,000億元,加上內地企業蜂擁來港上市,帶動公司秘書(Company Secretary)人手需求,相關人才變得吃香。香港特許秘書公會表示,目前多家公司投訴請人難,行內掀起挖角潮,拉動行業薪酬;有3成公司秘書會員的月薪介乎5萬至近9萬元。

公司秘書與私人秘書的職務大相逕庭。一般秘書主要負責文書工作,協助老闆處理日常事務,如安排約會、處理文件等。

公司秘書的職責則更廣泛,如需代表公司聯絡各股東及政府監管機構,統籌公司上市事務、確保公司運作符合相關法例及監管條款、統籌年報製作等,可說是公司的「大管家」和「把關人」。

要成為公司秘書,現時只有3個方法,包括本身為註冊會計師、合資格律師,或通過特許秘書公會考試,並累積3年相關工作經驗。

現為中電控股公司秘書的香港特許秘書公會會長陳姚慧兒表示,受惠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加上金融海嘯凸顯企業管治的重要性,令公司秘書需求大增,業界專才供不應求︰「不少會員向我們表示很難請人!」她相信,企業為吸引人才,公司秘書的入職薪酬會相應獲得提升。

5%會員 月薪近16萬元

公會總經理劉翠薇坦言,行內近期出現挖角潮,一般初入職的公司秘書助理起薪點約1至1.2萬元,累積5至8年經驗,或可晉升成為公司秘書,月薪可升至5萬元。早前公會調查顯示,逾3成會員月薪介乎5萬至近9萬元,有5%月薪更接近16萬元。

然而,公司秘書的收入雖然吸引,工作卻不容易,除了需掌握會計、企業管治等知識外,有關公司法、港交所條例或相關事務最新進展亦需熟悉,因此持續進修難以避免。

陳姚慧兒表示,過去10年,會員人數持續上升,現時公會有5,300名會員及2,800名學員,相比去年同期,分別上升逾2%和8%。

明年8月起 強制培訓

公司秘書「飯碗」相對穩定,即使經濟走下坡,公司秘書需處理企業財務、稅務、日常行政管理,即使是企業「生老病死」過程均需參與,抗逆力相對較高。

陳太指,公會提供持續專業培訓課程(The Enhanced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簡稱ECPD),除了教授法規更新內容,更會強化會員有關國內法律、稅務等知識,令公司秘書更妥善處理內地企業來港上市事務,或協助企業北上發展。由明年8月起,ECPD將轉為強制性,以確保會員具合資格的專業水平。

根據公司法規定,所有在港註冊的公司必須有1位公司秘書,若未聘有合資格公司秘書,則不能在港上市。

﹏﹏﹏﹏﹏﹏﹏﹏﹏﹏﹏﹏﹏﹏﹏﹏﹏﹏

【Case】進修不絕 押後造人

Amy數年前報讀公司秘書課程,由一張白紙開始,讀公司法、財務報表,一大堆數字令她頭痛,經過4年苦讀,終於取得被譽為「Mini MBA」的秘書公會專業資格,其後獲加薪5,000元轉到一間地產上市公司任公司秘書助理。

轉工後,再修讀公司管治碩士課程:「很多公司秘書都是會計師和律師,我希望多讀一個法律課程,雖然有時都覺得辛苦,但上市條例不斷改變,這行一定要不斷進修!」雖然人工高了,但工作比以前辛苦,尤其趕業績報告時,往往要做到凌晨兩、三點。

Amy的丈夫經常暗示要生BB,但她想修畢碩士課程後再作打算:「我還在讀書,怎可能大肚,莫非要我捧着肚子去考試?生BB還是讀完書再算!」

合格率僅3成 秘書試再增難度

香港特許秘書公會將於明年6月更改「國際專業知識評審考試」(IQS)形式,包括取消選擇題,令考試難度相應提升。

要成為公司秘書,需先通過專業考試,內容包括策略和營運管理、稅務、會計、公司法、企業管治、公司秘書實務及公司財務管理等8科。劉翠薇坦言,由於試題涵蓋最新法規、條例,在職人士備試時間又有限,令合格率不算高,過往平均只有3成。

公會明年將進行改制,包括將原有的長、短問答題改為案例研究,測試應試者的解難及分析能力,並會取消選擇題。劉提醒,如學員改制前未能完成全部8科考試,剩餘科目便需跟隨新制。她建議,應考者試前應最少有150小時備課,亦可考慮參加港大專業進修學院的備試課程,提升技巧。

撰文:洪小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321

「錢多多」升職記:電商人才挖角戰

1 : GS(14)@2011-03-06 14:42:28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4/2NMDAwMDIyNDA2NA.html

  
  
29歲的張一星,今年二月加入了一家電子商務公司,擔任副總裁一職。在此之前,他是綾致集團的電子商務經理,負責這家集團旗下擁有Jack&Jones、Only、Vero Moda等品牌的線上銷售。
雖然前東家名聲在外,但新公司並不遜色。張一星加盟的這家公司是在淘寶網上做得風生水起的「七格格」, 這家女裝品牌的發展速度從2009年的2000萬營業額增長到2010年的1個億。
跳槽的結果是薪水與職位水漲船高。儘管剛剛換了一家公司,但這位年輕人每天仍會接到七八個獵頭的電話。在這些試圖挖角的公司中,既有新近融資的創業型B2C,也有希望介入網購的服裝類上市公司。
張一星的遭遇並不是個案。如今,越來越多的B2C企業正為「招不到合適的人才」而煩惱。電子商務的欣欣向榮,催生了相關人才的巨大缺口。無論是京東、卓越還是麥考林,紛紛表示當下招聘與留人的壓力比任何時候都大,企業間的相互挖角也愈發普遍。
「沒
辦法,電子商務的人才目前太匱乏了,自己培養起來至少要大半年,大部分公司都沒有那個耐心」,張一星稱,「眼下,七格格每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看有沒有招到
合適的人」。以七格格為例,公司去年底拿到1億元的風險投資後,今年計劃將整個團隊從100人擴大到300人,這給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帶來巨大挑戰。
張一星估計,今年進入中國電子商務的整體資金將達50到60億元,「幾乎所有年銷售額在8000萬以上的B2C都能拿到1億元左右的投資。」在這種形勢下,所有B2C企業的當務之急都是招人,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人才儲備與流程化管理。
「未來的三至五年內,電子商務人才必然面臨著高度的缺口,只是每個階段的缺口不一樣。」電子商務軟件提供商ShopEx總裁李鐘偉稱,「目前,B2C的高、中、低級員工全線緊缺,這個現象在三年內不會得到改觀。此外,對高級人才的爭奪永遠不會停止。」
人才荒
與「七格格」的情況類似,淘寶商城上的家具網店HiBoss負責人小柯也對招聘一事頗為頭疼。
2007年,HiBoss網店開張時,整個辦公室就小柯一人。如今,HiBoss的電子商務團隊已從一人擴張到十幾人,去年的營業額也達到1300萬。「現在,我們每隔兩三個月就要新增三名員工。」他說道。
對小柯這樣的賣家來說,一旦需要人手,他們往往會在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平台上發佈信息,但通常情況下,以這種方式招到所需的人才十分困難。
「不得不說,傳統招聘平台上的簡曆數量巨大,但這些簡歷對網商而言並不合適。我需要的是一個網店的物流工、打包工、做店舖裝修或網頁美工的人員,但這些崗位在傳統招聘平台上幾乎看不到。」換言之,網絡招聘渠道雖有海量的簡歷,但真正符合電商崗位需求的人員鳳毛麟角。

僅是HiBoss,對任何B2C企業來說,將一個「熟手」納入麾下都是難上加難。公開資料顯示,僅2008年,中國新增的電子商務人才需求就超過230
萬,2009年、2010年又分別在前一年的基礎上大幅增長。以卓越為例,2010年,公司在前端零售組織就招聘了超過320名員工,而在前年,這一數字
僅為120人左右,增長了150%。有專家預測,未來10年,中國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缺口至少在200萬,這一數字還不包括整個電子商務生態鏈的諸多崗位人
才需求。
在這樣的情形下,淘寶於去年五月正式上線「淘工作」招聘求職平台,為賣家們大肆招攬電子商務人才。在這個平台上,賣家可以自由發佈招聘崗位,個人則可以上傳求職簡歷,淘寶為兩者匹配供需。

淘寶大學校長劉博稱,眼下「淘工作」平台上累計發佈的崗位數已超過20萬,而求職的簡歷僅有15萬。「在這15萬份簡歷中,真正有競爭力估計還不到三分之
一。」春節過後,大量B2C企業進入招聘的旺季,淘工作平台幾乎每月都新增2.5萬個崗位,相比之下,每月新增的簡曆數僅有1.5萬份。
「從這個趨勢看,電商行業的人才缺口將持續擴大。」劉博指出。一定程度上,「淘工作」的上線對整個行業而言只是杯水車薪。

「淘工作」平台掛上招聘廣告不久,小柯便招到了人,但最初的喜悅很快被現實沖淡:儘管新招的員工暫時緩解了公司用人的壓力,但用不了很長時間,業務人員掌
握了工廠資源與網店運營的技能後,便會跳槽單干。他們往往複製一個類似的網店,再從相同的渠道拿貨,轉眼便成了一個個體戶。

  
  
無獨有偶。張一星也曾嘗試招聘一些大賣家運營綾致的網店,但最終不得不放棄這一想法。「當大賣家的網店做到幾千萬一年的銷售額,他寧願自己做小老闆,也不願再給大公司打工。」這種心態進一步造成了電商人才的稀缺,於是「綾致當時不得不手把手地自己培養人」。

僅是淘寶上的賣家,即便是京東、卓越這樣的大企業,高管離職創業也並不鮮見。「有經驗和實力的人,非常容易走上自我創業的道路。目前,不少大公司的高管一
單干便能拿到投資——融資太容易了,高級人才自然越來越難找。」李鐘偉表示,「當你面對整個社會的誘惑的時候,高管創業的情結不太容易阻攔。對於那些行業
內的大企業而言,這的確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薪酬泡沫
除了自我創業,B2C們更大的人才壓力來
自網站間的相互挖角。與傳統行業不同,在電商工作過兩年以上的員工已然被看作「資深人士」,為各家網站爭搶。據麥考林電子商務事業部總經理浦思捷稱,不少
初創型的企業剛融到資,便會到各家公司挖一些主管,「他們開出的工資很嚇人,往往在原有基礎上翻倍,此外還會承諾期權」。
這種挖角不僅在初
創型企業中上演,也出現於不少國際性的大公司中。在「要麼電子商務,要麼無商可務」的口號下,大批傳統企業急匆匆地往線上湧,其中既有蘇寧、國美的身影,
也有零售巨頭沃爾瑪放出的風聲。大公司的頭銜對既有的電商人才同樣造成了不小誘惑。「過去,人們往往有去外企鍍金的概念,如今在電子商務企業中仍然存在。
當電商行業的人才做到中層,他便會改變職業生涯的規劃,產生去大企業任職的想法,這對我們來說是另一種壓力。」浦思捷說道。
在各家企業的激
烈爭奪中,B2C人才的跳槽變得越來越頻繁,職位越來越重要,薪水也一次次地水漲船高。浦思捷看到不少人的簡歷中赫然顯示,兩年內換過五六家公司。「一方
面,火爆的市場推動著許多人跟著薪酬走,哪裡薪酬高就往哪裡去;另一方面,電商領域的人員相對比較年輕,他們對自我的期望值很高,不容易遭受挫折,於是一
有機會便會流動。」
據李鐘偉回憶,2000年時,新浪招聘一個新入職者,開出的工資大約在6千元,再配上一定的期權。十多年過去後,相較新
浪當時的6千元,眼下B2C網站獲取一個類似職位的人往往得花上1萬2至1萬8的月薪。在李鐘偉眼裡,如今「電子商務的起薪確實是有一點過」,不少B2C
從業者的薪酬至少溢價了3成,有些地方甚至溢價了8成。
與之相伴隨的是,電商人才的心態開始急功近利。他們往往在一個崗位還未形成足夠的經驗便產生變動,去追尋更高的職位和薪資。在頻繁的跳槽中,他們隔上幾個月便要開始接觸新環境。由於不停地處於適應與熟悉的階段中,這些人根本無法靜下心來,積累自己的實力。
「這種情形造成了那些很有潛力的人,也會因當前浮躁的市場環境無法紮紮實實地完成積累。」李鐘偉指出,「在職業生涯的長跑中,他們顯然不能靠一兩年內謀個高薪便解決問題。可惜真正認識到這點的人不多。」
在也買網CEO袁疆看來,如果員工頻繁地更換東家,一直進不了公司的核心管理層,那麼這種轉換的成本就很高。「可以肯定的是,這三年內大家的流動率肯定會很高,而一旦企業成熟之後,管理層就會著重建立自己的團隊,不會再像現在那樣去外面挖。」
進一步說,B2C人才目前的高薪很大程度上是靠風險投資支撐的,而非公司真正的贏利。從這個角度看,薪酬的溢價並不會太長久。「等到網站過了投資建設期,進入回報期,那麼所有的東西都會擠出泡沫。」

此基礎上,隨著馬太效應的顯現,B2C網站在不久的將來勢必會面臨一輪洗牌——那些頻繁跳槽的員工很可能遭遇新加入的創業公司倒閉,甚至還沒上線就夭折的
風險。用浦思捷的話說,「如果僅僅靠供求關係把你的身價抬高,那麼一腳踏空後,就很容易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這對個人的職業發展無疑是一種傷害。
狂奔的隱患

行業間的挖角變得司空見慣,電商界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在2010年的電子商務物流發展論壇上,包括淘寶、京東在內的知名B2C網站的物流總監齊聚一堂。
在他們看來,「與其說來開會,還不如說是來見見過去的老同事,交流一下感情,看看他們又到哪裡高就。」據悉,當天參會的100多個人中,有20多個都是過
去從卓越亞馬遜離職的員工。對他們而言,參加論壇遇見老同事,已再平常不過。
  
  
不難發現,在如今繁蕪叢生的電商行業中,卓越、噹噹等老牌B2C似乎成了其他網站高管的「培訓學校」。不少新創立的B2C團隊並不諱
言,公司高層基本都從其他的電子商務網站高薪挖來,比如財務總監來自紅孩子,技術總監來自京東,物流總監來自噹噹……老牌與新貴間的相互挖角,正對行業產
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定程度上,中高管的跳槽能將上一家公司的優勢和經驗帶入下一家,從而促進B2C行業的整體繁榮,但早幾年,凡客總是被
指帶有卓越的影子,而從凡客出走的高管則將卓越與凡客的影響帶入下下家,甚至更多地方。從消極的角度看,頻繁的人才流動,會讓各家網站的運營逐漸趨同,並
產生互相抄襲、資源重複,缺乏個性的局面。
這對所有B2C網站而言都是一種威脅。在此基礎上,擺在大家面前的共同課題是,如何建立起電商人才保護與知識產權保護的壁壘?
劉博坦言,電子商務企業在這一點上依舊很薄弱。「要建立人才的壁壘,關鍵在於管理者要讓員工享受奮鬥的過程,在網店交易額與影響力不斷上升的同時,員工本身也能獲得很好的成長。」也就是說,在互聯網公司中,只有文化才能更好地驅動這些年輕人高速地奔跑。
張一星認為,與其一味阻攔人才的流動,不如更為有效地「疏導」。「眼下,美國的很多IT公司都允許員工內部創業,內部創業比外部創業更容易籌措到資金。能否留住人才,和企業內部的機制是否靈活有很大關係。」

得一提的是,相比職業通道、文化價值觀等層面,當下的電商企業仍處於粗放競爭的階段,大家比拚的往往是銷售額與成長速度。在這種局面下,「B2C企業要吸
引人才,排第一位的就是公司的發展速度。」李鐘偉說道,「如果船足夠大,那麼大家就樂意當水手。至於個人發展空間及薪酬,是排第二和第三位的。」

言之,高速成長的公司要解決的問題太多,它們並沒有太多精力關注人才的精細化管理——而這無疑會在未來留下隱患。據悉,京東為了支撐快速的擴張,已經設置
了17個VP(副總裁),其中大部分都來自外部的挖角。一位業內人士稱,「京東目前的關鍵就在於不停地加人,根本無暇考慮職業通道之類的問題。未來,十幾
個VP中肯定會產生淘汰,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問題,但公司擴張太快,大家都來不及顧及這一點。」(本報記者陳曉平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257

智障人士搶手被挖角

1 : GS(14)@2012-07-31 11:35:1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731/16562121
洗碗時薪32元
有專門聘用智障人士提供清潔服務的社企指出,受最低工資影響,部份基層工作「有工冇人做」,令殘疾人士增加了就業機會。該社企有30餘名清潔員工,主要為大廈、街道及政府部門提供清潔服務。法例實施一年後,已有8至10名、即三分一員工被挖走;其中一名職員說:「出面畀到更好嘅待遇同工時咪離職,家通行都人手短缺。」
匡智會也承認,智障人士的就業機會有增加,主要是飲食業,因為行內普遍較難請人,尤其以洗碗等基層職位為甚。
此外,有輕度智障工人覓得時薪高於最低工資的工作。現年22歲的家希,接受了非牟利機構提供的數個月職業訓練後,今年5月在一家日式食肆覓得洗碗工作,時薪32元,高於最低工資的28元。聘請他的浪漫館橫浜經理李先生承認,最低工資實施後較難聘請洗碗工;只要符合該公司要求,也會聘請殘疾人士工作,不會特別調低待遇,該公司對家希表現感到滿意。
工種選擇減少
提供職業復康服務的基督教靈實協會靈實創毅中心營運經理鄺家良坦言,智障人士做的低技術及勞動性工作,工資上調約三至四成,「特別洗碗嘅空缺真係好多,多到搵唔到人做,自然會出高於最低工資嘅價錢吸引人;不過時薪高咗,開工率就減低」。
中原人力資源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萍則認為,智障人士在就業市場搶手的情況,只出現在清潔行業,「普通人唔肯做,咪智障人士做,變咗最差最唔願做嘅工就佢哋做」。她指最辛苦的基層工作增加,惟以往標榜聘請智障人士做樓面的企業,現時卻不再聘請。周綺萍說:「大圍嚟講(最低工資)係幫唔到,只係造就某個工種機會特別多,但佢哋(智障人士)有啲以前可以做樓面、做餐廳,家就冇人再請,反而令佢哋冇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607

文職部門挖角 紀律部隊流失勁

1 : GS(14)@2015-11-23 07:51:46

【本報訊】近年是紀律部隊退休高峯期,各紀律部隊積極補充新血,但部份紀律部隊面對被其他政府部門挖角,不少累積幾年經驗的人員會蟬過別枝到薪金晉升較佳的其他政府部門。本報查詢警隊、入境處、海關、懲教署及消防處過去3年流失率。警方表示,過去3年包括退休及離職的流失率由3.16%至3.97%不等;消防處流失率由3.3%至4.4%不等;海關流失率由1.6%至4.9%不等;入境處的非自然流失率由1.2%至1.3%不等;懲教署懲教助理職級非自然流失率則有3%,比懲教主任職級的1%為高。



增薪點較高

有資深紀律部隊人員說:「唔少人考到紀律部隊,做咗一排就轉投其他政府部門,例如勞工處,因為文職部門嘅增薪點有6.5%,比紀律部隊只有3.5%優厚,而且其他部門都鍾意取錄紀律部隊人員,因為我哋訓練質素有保證。」多個紀律部隊表示,會密切留意流失率,仔細規劃招聘及培訓,以填補空缺。其中懲教署表示,會派員往各院校宣傳懲教工作,吸引大專生投考,並重新訂定能力傾向測試,冀更有效聘用熱愛懲教工作,以及合適有潛能的人士加入部門工作。■記者謝明明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120/1938064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8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