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7330
巴黎:
最近看到有些炒友拿Paulson的嘉漢失敗例子去證明基本分析不好用。
有關綠森這隻股在大跌日巴黎也有留意,我 所謂留意不是像這些天材的留意方法,而是看綠森系的公司的業績,看後決定即使是大跌市也不會買它們,理由非常簡單、它們沒有隱定賺錢紀錄、沒有息派、沒有 長盈利紀錄,即使最後它們大反彈,有人能賺錢,我們的道理此一如終,別人懂、別人賺他的錢,而若別人蝕錢,因為以價值投資法資料不足,我們就不會懂 Paulson為何買,也就不會亂扯胡吹他蝕錢的原因。所以我告誡多次Blog友,不要自作聰明,看見一隻股下跌,就叻唔切發表意見。
今 天我教Blog友一個很簡單的反地心吸力的回報的投資方法,未講之前,我先企紹一下價值投資的實用性,前天出文比較了兩支股票動向和德永佳,雖然德永佳隨 後大幅跑勝動向,但真正的反映並未出現,正如我說,放長雙眼是一種基本的投資態度,否則有一日若動向發威,我太快說死動向,就顯得自已非常Stupid 了。
所以我就說一些已經較為久遠的比較我站內的股票的例子。
Blog友可回看我舊文,我是如何從AIG跳到友邦、怎樣因不懂中人壽而續買友邦、買超大不買中綠(雖然只是蝕小D),不買比亞迪但買駿威(現在的廣汽)其實所有思路都是相同,此終如一。
近日我又在中綠和超大同價時,轉了一少部份超大到中綠,這部份就要等些時間看結果了。
價值投資是否一個好的選擇?
如果你彈我隻超大,咁價值投資就一毛不值,一如那位天材君只拿歐洲股神最近的民企表現的批判,雖然場戲都未做完就叻唔切是投機客通病。但若你看埋上面的例子、加埋我的TJX、Macdonald、Johnson & Johnson、WFC(不是Who fucking Cares,是富國銀行)、中移動,都是用同一思路,你或會明白,點解有些人看起來好像總是會無寶不落。
閒話說過,現在要教大家如何能夠保持正回報、反地心吸力:
很 簡單,首先,沽出蝕本貨例如超大,這樣,報告給Blog友的持股就隻隻有正回報,然後,還說自已知錯能改,如何不死牛一頸。見有上升股,就飛入去,賺一、 二個%,就話止賺,假如蝕了,就沽出它,至少在報告內就能像超大一樣毀屍滅蹟,時常亦能題示正回報給一D傻哈哈的Blog友看。
唉,如果你既Blog友咁都看不出來,你既Blog就越來越多"傻哈哈"聚集,又點會有好野交流、益番你自已呢?我站內的Blog友個個有份量,互相激發至會有良性循環,不是嗎?Blog友建議要看德永佳就是一個明顯例子。
我雖然不會公告自已的組合、回報,不過有時我對別人的組合卻有八掛的心,但都只限於是那些以基礎分析為主的Blog主的組合,我會想想別人的思路是如何,他站內的組合那些是可再進一步分析。
而對於"天材級數“的投機人的組合,一如我對牛熊的捕捉、圖表、交差線、宏觀看法的回應,富國銀行的三個英文字代碼正好代表我心裡所想--------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09-24/100308988.html
幾乎在一夜間倒退回15年前,毫無技術含量的金融騙局重新上演,銀行在高息攬儲,民間在炒資金
以2009年為分水嶺,中國的金融改革出現明顯斷裂。此前十年,審慎是金融改革的關鍵詞。由於不審慎,付出了農村基金會關閉、城市信用社全行業 關閉、全國性信託整頓、農信社除上海外全行業虧損、四大國有銀行資本金嚴重不足等慘重代價。正因為審慎,調控當局在2007年10月起大力遏制資產價格泡 沫化,幾乎在2008年三季度前收全功。
可是,自2009年一二季度之交,金融業在普遍批判英美式金融創新的同時,亦放棄了審慎。一邊倒式的救亡思想,徹底壓倒了本應持續推進的現代金融啟蒙——風險管理。
於是,幾乎在一夜間倒退回15年前,毫無技術含量的金融騙局在正規金融機構和民間重新上演,銀行在高息攬儲,民間在炒資金。
神話永遠源於流動性
或許可把所有的泡沫破裂,在理論上歸咎於動物心理,在實踐上歸咎於內控失靈。但投機的發生永遠基於諸多神話,而神話永遠源於流動性。
以這次內蒙古投機泡沫推想,如無2009年上半年的7.8萬億元信貸投放,必無煤炭乃至礦權投機,亦無開設各類騙局的可信度。人們之所以相信可 獲得20%至50%的年度資金回報率,一定基於煤炭、礦權超過50%的年度價格漲幅。的確,他們看到了資產價格暴漲,他們相信投機盈利前景,甚至有理由認 為,龐氏騙局的製造者自己起初也深信不疑。
因此,也許不應僅僅把責任歸咎於銀行內控。一旦貨幣失控,誰會持有貨幣?更要命的是,往往在調控當局意識到問題並實施緊縮性操作時,問題反而會顯得更加嚴重。
第一,一旦緊縮,投機騙局製造者將不得不按照更高的籌資成本獲得資金,於是民間高利貸呈愈演愈烈之勢;第二,如果正規金融機構或明或暗地參與了 對投機的融資,則只有依靠發行更多的高息「理財產品」,來維持已日益脆弱的流動性鏈條;第三,由於緊縮會使實體經濟部門的籌資成本亦隨之上升,往往會成為 對緊縮持恐懼態度的投機者藉以反對緊縮的口實。
終於,我們在2011年想起了「宏觀審慎」,但為時已晚。由於忙於救亡,我們站在了危亡的邊緣。微弱的重歸審慎的呼聲,被越來越多的飲鴆止渴的行為淹沒。時至今日,金融機構的微觀操作,已被套上了不審慎的枷鎖。
「畫餅」困境
銀行不審慎是宏觀、體制或微觀原因所致,或兼而有之,關鍵是應該有何對策。
第一,「畫餅」困境已是中國銀行業的通病。由於缺乏真實的第一還款來源,銀行普遍關注抵押、保證等第二還款來源。這就是只要有地在,總資產利潤 率不到1%,銀行也會向地方融資平台提供貸款;只要有礦權在,融資必不成問題;只要有中央政府在,高鐵的現金流不足以降低其信用評級。所謂「畫餅」,即在 公共項目投資中,通過畫政策藍圖之餅充現金回報之飢;在私人項目中,通過畫資產價格之餅充償還概率之飢。金融業放棄了本應堅守的審慎底線,禮崩樂壞的狀態 自然顯現。
第二,銀行即使不發生操作性風險,也會有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一兩個從事綁架案的蟊賊和銀行中後台操作員工的作案,掀不起系統性風險的巨浪。 操作風險在中外金融機構都並非罕見。真正值得擔憂的問題,在於即使不出現內外勾結和違規操作,在當前鋪天蓋地、合規的理財產品發行、表外業務與變相高息攬 儲中,銀行或許已系統性地置一般存款人於不安全境地。當然,系統性流動性風險與信用風險演化為現實損失,尚需時間和導火線,如全球經濟再度探底或一些重要 經濟體陷入債務危機。屆時,又會有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的說辭,比如,全球能源價格暴跌,假如鄂爾多斯泡沫未來破裂,就可說其有深刻的國際金融背景。但是, 我們為什麼會製造出鄂爾多斯泡沫?如果沒有泡沫則必無破裂的可能。
第三,龐氏騙局是泡沫破裂的前奏,也是泡沫破裂前的最後環節。這是因為,騙局製造者在融資之初未見得自己意識到在製造騙局,而是僅僅想抓住資產 價格不斷上漲的機遇,但隨著投機標的價格發生變化,自身運用槓桿過度,「不得不」用更高的承諾回報以借新還舊。此時,騙局才真正形成。但請注意,也恰恰在 此時,面臨泡沫破裂前夕。
回歸審慎
如何回歸審慎?這需有一手於前和一手於後加以配合,兩者缺一不可。
所謂「一手於前」,是指堅定地壓縮投機泡沫。加強內控是標,刺破泡沫是本;資產價格是標,貨幣發行是本。內蒙古劫持案和銀行內控問題,如果無緊 縮性貨幣政策,或許仍將在不斷上漲的資源和礦權價格掩蓋下無法暴露。具體而言,一是繼續實施數量收緊,二是擇機上調利率。過低的官方利率必然造成社會融資 脫媒,助長表外業務擴張和投機泡沫。
所謂「一手於後」,是指要給實體經濟部門出路,避免因壓縮泡沫出現經濟硬著陸。這不是設計諸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非把各區域發展都上升為國家 戰略,而是通過體制改革,指明未來的市場容量擴張前景;如實施結構性減稅,漸進地推動小城鎮發展,著力辦好社區金融,讓實體經濟部門發現,回歸主營業務仍 然有市場前景和盈利空間。
上述兩手做法有例可循。在1993年至2002年的十年間,當時針對24%的通貨膨脹和海南、北海房地產價格泡沫化,以及金融機構高息攬儲、賬 外經營,當時調控當局的「一手於前」為極度嚴厲的宏觀調控「十六條」,輔之以「一手於後」即頂著「狼來了」的風險和「賣國賊」的質疑,加入WTO並實施銀 行改革,徹底把投機轉向了製造業從2000年至2008年的八年黃金增長期。
我們到了該下決心的時候了。
作者為廣東金融學院代院長
http://blog.yahoo.com/_72WIFHLVKF2G7BULLLTKWEWV6Y/articles/156187/index
我要對投資和投機的定義作一點修改,加入一點個人的原素。
投 資是買入一些公司,並期望該公司將來為你帶來現金流。至於你是怎樣決定買入何種公司,如何買入,什麼價錢買入,就有很多派學說。我是價值派,價值派的選擇 就是要以過往表現作為基礎,而對將來作一個保守的預測,然後看準買入價,以該買入價計的回報率應比長期資金成本為高起碼一倍或以上,又或者是自己滿意的。 至於其他學派,如增長派等等,都是在投資,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所有皆有機會成功,當然,也會失敗。
投 機是在特殊情況下,做一些你認為預期值大於零的決定。例如供求失衡﹑寶藏被人忽略等等,因此投機是一些帶有賭博成份的決定。當然,投機講求的是一個預期 值,即使去賭一些預期值大於零的東西。舉個例,你認為某個地方有石油,因此花錢去鑽探,探到石油你就發達,沒有你將有所損失。又例如你覺得首批iphone抵港必定求過於供,因此你便大量從美國購入然後在港出售,賣得到好價錢你就贏,賣不到就輸。投機最重要的就是客觀。所有投機皆有機會成功,當然,也會失敗。
交易是從別人手上買入,再賣給別人,賺取差價。因此你從某人手中買入時,必先想到你會大概以什麼價錢賣給什麼人。預期差價是正數便交易,負數便告吹,不必理會商品是什麼。技術分析的人便是這一類。所有交易皆有機會成功,當然,也會失敗。
需注意,投資﹑投機和交易並不是獨立存在的,有時是並存的。舉個例,就像最近的內房股,投資者可能覺得中國海外(688.HK)能在將來為你帶來吸引的現金流,因此買入。投機者可能預期中國的限購政策有機會取消,因此買入。交易者可能覺得將來可能有人會以一個比現價更高的買入中國海外,因此買入。一個綜合型市場參與者的思路可能將3家結合:他覺得中國海外是一家能在將來帶來吸引現金流的公司,並認為中國的限購政策有機會取消,因此導致將來有人會以一個比現價更高的買入中國海外,最後不斷地買賣它。
有 了這個定義,我便能重新界定自己的涉足範圍。我會分析任何的投資和投機,但不對交易作出任何分析。原因是我認為投資和投機都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因為你最終 能將資金分配給有需要的人,令他們得到所需,並能使社會進步。交易便不能,過度的投放資源進去交易更會使社會停滯不前,因為你沒有時間去研究一些可以令人 類改善生活的東西,如iphone。因此我主張不應過度研究交易行為,對個人可能有益處,對社會整體有害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e44d00100t5w5.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90d8f0100njqm.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xvu.html
http://blog.yahoo.com/_IRRMPRNNPACUOC3ZNGHSWJPXME/articles/179454/index
劇情一: 混水指控流料,綠森股價上望賺兩倍,嘉漢上望賺三至四倍。
劇情二: 混水指控部份屬實,但賬目水份不多,現價買入無大輸贏。
劇情三: 混水全對,嘉漢與綠森資不抵債,股價歸零。
當 時,我認為答案在劇情一與二之間。昨日,嘉漢公布董事會獨立委員會的調查,確定公司公布的資料屬實,混水的指控並不成立,綠森股價立即升近一倍(上圖), 收$1.16,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綠森每股權益達$1.9,現價P/B才0.6,當日夠膽好似我咁,低價買入,就算高位無走,揸足5個月,今天都有錢 賺,以公司價值做買賣指標,一樣可以火中取栗,這就是投機藝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cv.html
五年前第一 次閱讀《股票作手回憶錄》時,說實話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也許是因為我當時沒有沉浸到故事中去,也許是因為我當時整個身心都被巴菲特所佔據,容不下第二 個投機英雄的位置,只留下兩句話至今還印在腦海裡,一句是「投機就像山嶽一樣古老」,另一句是「賺大錢得靠定力,而不是靠動腦子。很少有入能夠挺直坐著就 做出正確的判斷。」
最近第二次閱讀這本書時,我決定先清空自己,不作任何價值評判,靜心閱讀,結果很快進入了狀態。一方面彷彿穿越時空,身臨其境,親眼目睹主人翁跌宕起伏的投機生涯;另一方面深刻體會到聰明的投機和聰明的投資之間還是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保本第一,永遠不要孤注一擲;獨立思考,相信自己的判斷;不聽信任何內部消息;把握大時要集中投資;不要頻繁交易,賺大錢靠定力而不是靠動腦子;保持積極心態,從錯誤中學習提高;知識就是力量,瞭解你的交易等等。
同時,利維摩爾的曲折經歷就像一面鏡子,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投機儘管充滿誘惑,但這絕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威爾第歌劇《弄臣》裡面有一首最著名的歌曲就是公爵唱的「女人善變」
裡面實際上 包含一個真理:要投資而不要投機,要將投資的命運寄託在企業經營的命運上,而不是寄託在把握股市的波動上。因為股市善變,就像空中漂浮的羽毛。誰要是不經 意地將命運託付她,誰將是個可憐蟲。另外莊家善騙,就像大灰狼騙小白兔,誰要是將命運寄託在和莊家的周旋上,誰將是個可憐蟲。
格雷厄姆把股市比喻為「市場先生」是正確認識股市和價格波動的關鍵所在。如果你把股市波動也想像成善變的「市場小姐」,不要將命運寄託在她的身上,也可以加深認識。
為什麼一個14歲就開始其投機生涯的天才「少年賭客」,經曆數十年的進化,中間數度破產,數度東山再起,賺取數百萬美元,取得巨大成功,成為華爾街王者,卻依然擺脫不了失敗、自殺的命運呢?的確值得深思。
懸崖上的舞者
筆者喜歡把 投機者比喻為「懸崖上的舞者」。再偉大的投機家,包括書中的主人翁利維摩爾,也改變不了其「懸崖上的舞者」的本質,他的最高境界也只能是「懸崖上的舞者之 王」,原因就在於他根據事物的現象即價格波動來決策,忽視了事物的本質即內在價值,如同常在懸崖邊行走而不自覺,投機者面臨的正是這種隱藏很深的「一失足 成千古恨」的致命風險。他可能虛幻地覺得「停損」就像保險繩一樣可以在出錯時保住性命,但在特殊情況下「停損」根本無法執行,或者因為心理因素沒有得到貫 徹執行,如同保險繩會意外折斷一樣。
且不說頻繁 投機交易帶來的資產磨損,投機者還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約。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導言裡指出:「我們必須承認投機者的心理因素對其成功構成強烈的威脅。從因 果關係來看,投機者隨著價格的上漲而越來越樂觀,隨著價格的下跌而越來越悲觀,因此從本質上看,只有少數投機者能保持常勝不敗,而且沒有人有理由相信在其 它多數同道都將失敗的情況下,他自己卻總是能成為贏家。所以,在投機方面的培訓,無論多麼精妙多麼全面,對個人來說都是埋下不幸的根源。許多人都是被由此 引入市場,初期小有收穫,最終幾乎人人慘敗。」
中道巴菲特俱樂部有一位會員,早在上世紀八十年就開始做國債套利,當時的「楊百萬」和他相比,只能算小巫見大巫。後來通過股票和商品期貨投機賺了了上億元的財富,如果不是「9.11」的突發事件讓他一夜之間破產,他目前已經進入中國富豪榜。他總結自己的教訓是,投資不能有萬一,投機的最大問題是不能積累,不能守,不能持久。但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可以積累,可以守,可以持久。
江恩在其《華爾街四十五年》裡也承認,絕大多數的投機富豪,都未能保住其財富。既然投機的王者都不能持久,不能善終,那麼普通大眾投機者是否注定命運多舛?究竟路在何方?
筆者認為,投機者如果不覺悟,的確前途黯淡,而且出路只有兩條:
一條是遠離懸崖,不再跳舞。這就是本書給出的答案,因為沒有人能完勝投機,持續打敗市場,只有退休,不再投機,即中國俗稱的見好就收,「金盆洗手」,才能善終;
另一條是遠離懸崖,繼續跳舞。這是一條本書的作者沒有找到的出路——格雷厄姆開創的「安全邊際法」,也就是後人所稱的「價值投資法」。如果把內在價值比作懸崖邊緣,價值投資者會遠離這個懸崖邊緣跳舞,這個距離就是安全邊際。「如果你離懸崖1英里遠,那麼你永遠不會跌落懸崖」,即使犯錯誤,即使運氣差於平均水平,你仍然不會跌落懸崖。
總而言之,本書作者感嘆「我想不起哪一位王者(指投機之王)是帶著王冠死去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都是「懸崖上的舞者」,通通缺乏安全邊際的保護。
而真正的投資之王巴菲特,11歲開始投資,19歲通過閱讀《聰明的投資者》找到了「遠離懸崖的舞蹈」——價值投資方法,在安全邊際的保護下,穿越了70年的漫長歲月和多次危機的考驗,依然安然無恙、長盛不衰。毫無疑問,他會戴著王冠死去,而且會在人們的心中獲得永生。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04.html
當大家有一個固定而算可觀的資產組合, 有興趣可以試下一個投機方法, 舒緩自己在股市大上大落時動也不動的納悶心情, 這個方法最適合一些「怕死」如我的人去試。
操作是這樣的, 先把所有長線而又有價值的股票放在孖展戶口, 孖展戶口就會有優質股票作抵押, 因而有資金可以動用。
先假設戶口內有100萬, 如皆屬優質股或大藍籌, 孖展戶口可動用的資金應該超過50萬, 這個50萬如果不被動用的話是不會計算利息的, 但如果動用就會計息, 匯豐銀行就計P+2.5%, 即7.5%左右。
這個投機把戲就是利用這筆錢在股市大跌時買入股息高的質優股, 買入決定時, 一定要看這支股票是否非常穩當, 派股息的利率與孖展利率的相差是否可以接受, 這支股票的派息是否十分穩定, 是否必賺行業, 是否經驗多次大跌市仍安然無事。
這種投機方法在操作時又不能去得太盡, 因為股市再跌, 孖展戶口的股票市值也會大跌, 孖展比例太低會被追補倉。最好再配合分注入市, 如果50萬分5注至10注, 支股票跌5%或10%就入一注, 在整個下跌周期的不同價位都會入貨, 待大市回升時就相當和味。
這個投機邏輯是利用股息作一個標準, 衡量股票是否超跌, 同時股息補償大部份孖展利息做到以戰養戰, 可作買入後長期等待, 到該支股票回升至合理水平甚至超買水平, 股息率也回落至不能以戰養戰時, 沽出獲利, 到時要多謝孖展商, 以幾十萬資金目標賺取1x%的升幅應該不是難事。
當然, 如果整體股市不升又不跌, 長期處於一個正常水平, 這個方法很難找到機會, 不過近日風高浪急, 今天話歐債問題, 明天又話美國失業率下跌, 後天又話希臘再爆煲, 日日新鮮, 大起大落, 投機客機會多的是, 一、兩星期的上落已經可以超過20%。
但始終如我這樣「怕死」的朋友要注意, 選股依然十分重要, 要有保證, 股息穩定, 經得起風浪等條件,我有信心用這個投機玩法的股票暫時就只有盈富基金、港交所、中電、港燈等, 她們的股息比例在多年來的確有跡可尋, 而她們盤生意又是必賺的, 如果她們的股息因為大跌市而非常之高, 真是要借一借孖展商一臂之力, 賺多個雙糧。
長線靠本身100萬的優質資產, 孖展投機就當找尋出雙糧的機會, 一年食一、兩次糊, 都夠去一、兩次旅行。不過, 如果大家真的忍不住納悶的長線投資而想投機博賺, 記得做足功課, 選對股票及非常了解該支股票的「水位」, 就算這是投機套利, 亦要採用巴菲特的margin of safety。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e44d00101013r.html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南朝】傅大士
市盈率幻覺(四):再談投資收益與投機收益
在《市盈率幻覺》的前三篇文章中,筆者初步介紹了市盈率估值的一個侷限和兩類誤區。緊接著就有朋友問,市盈率估值法作為相對估值法中的一種,在具體的投資實踐中:
1.
2.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需要考察對企業投資結果中的收益來源。我們知道,通常表現為2方面,即「企業的股利分紅的收益和企業市值提升的收益」。前者通常在0-7%之間;後者則需要考察下面的公式,引起企業市值變化的2個因子:
企業市值= 淨利潤*市盈率
如上公式,在企業沒有因增發、配股融資等方式,改變「企業的股本結構」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推導出企業市值的變化,大致可來源於2個方面:
1、企業每股盈餘EPS的變化,通常可表現為企業淨利潤的變化,主要參考指標為淨利潤增長率;
2、市場估值水平,即市場心理預期的不同而導致市盈率PE的變化;
每股盈餘或淨利潤的正增長,筆者稱之為「投資收益」;估值水平提高市盈率上升,筆者稱之為「投機收益」。反之,每股盈餘或淨利潤的負增長則表現為「投資損失」,估值水平下降市盈率下滑則表現為「投機損失」。
具體可參考「雙擊-雙殺-單擊-單殺模型」,如下圖:
(註:在筆者的博文《
投資與投機?——價值投資的首要問題》中,筆者曾提出將「投資」與「投機」做嚴格區分,並初步定義了「投資收益」與「投機收益」,現將其更進一步簡化的表述)
第一象限:雙擊;企業淨利潤持續正增長,同時企業市盈率也同步提高,市值加速變大。
第二象限:
(1)
單擊;企業淨利潤變為負增長,企業市盈率主動提升幅度更大,導致企業市值變大;
(2)
單殺;企業淨利潤變為負增長,企業市盈率被動提升,導致企業市值縮小;
第三象限:雙殺;企業淨利潤變為負增長,同時企業市盈率下滑,市值加速縮水;
第四象限:
(1)單擊;企業淨利潤持續正增長,企業市盈率被動下滑,前者幅度更大,導致企業市值變大;
(2)單殺;企業淨利潤持續正增長。企業市盈率主動下滑,後者幅度更大,導致企業市值縮水。
看過這個模型,我們就知道,估值水平如市盈率的變化,影響的主要是「投機收益」和「投機損失」。
所以關於市盈率,我們需要記住的就是不能夠太高,我們需要避免「投機損失」,防止「增長率陷阱」,如第三象限的「雙殺」,和第四象限的「單殺」。從而讓我們的投資整體上獲得一個較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