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本土襲擊事件頻發,恐怖主義和國家安全也再次成為美國大選的一大熱點。
先是新澤西、紐約,後來又是華盛頓州伯林頓市和馬里蘭州最大城市巴爾的摩,無論是否與恐怖主義有關,接連的爆炸和槍擊事件已經令美國社會再次陷入對安全的恐慌。
接連發生的襲擊事件中有些已經被“伊斯蘭國”(ISIS)宣布對此負責,有些則還未定性,但它們都有共同的特征:難以預期且並非有組織的襲擊,是更加難以防範的“孤狼”襲擊。
難以防範的孤狼
華盛頓智庫“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編制了一個自“9·11”事件以來美國發生致命襲擊事件的數據庫,並將“極端主義者施暴”標註出來。從2002年到2016年,美國共有94人在此類襲擊事件中喪生。
“20世紀後,西方國家對伊斯蘭世界的壓制導致後者出現極度反彈來反抗世界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催生了伊斯蘭極端運動的興起。‘9·11’事件以後,這種極端運動逐漸蔓延,逐漸向民間擴散,並得到民間下層人士和廣大受壓迫階層的擁護,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ISIS在興起的過程中能夠招募大量人員。”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亞太研究中心主任趙幹城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2016年9月24日晚,巴爾的摩市,3名槍手在東部市區向人群開槍
目前美國大選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對於下屆美國總統來說,其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如何應對極端主義,以及美國國內受極端組織鼓動的“獨狼式襲擊”。
希拉里曾表態說,如果她當選總統,將把“阻止孤狼襲擊”作為首要任務,解決方案是,集結政府和私營部門的共同力量,識別孤狼襲擊者,並確保執法機構擁有所需的相應資源。
特朗普的反應則是“要阻止來自敘利亞等擁有可怕意識形態之地的人進入美國”。同時,特朗普還表示,美國國內生活著數以千計“被仇恨扭曲了的人”,這些人也可能發起類似的襲擊事件。
孤狼襲擊令美國反恐部門十分擔憂的原因在於,他們可以監控的情報少之又少。
趙幹城稱:“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可以說是社會的癌癥。孤狼襲擊更難處理,它造成的影響又特別惡劣。但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藥方目前還沒有找到,任何國家都沒有一個好的辦法。”
即將舉行的首場候選人辯論上,希拉里和特朗普勢必將圍繞這兩個議題展開唇槍舌劍。那麽,他們各自的政策立場如何呢?
希拉里應對更顯穩妥
作為現任奧巴馬政府中曾經的一員,希拉里認為,美國的國家安全需要以穩定的警力和情報為基石,同時還需要尊重所有公民和移民的權利,無論他們的種族或宗教是什麽。
在對抗恐怖主義威脅方面,希拉里較大程度上依賴美國在歐洲和中東地區的盟友。
首先,希拉里支持從空中消滅ISIS據點。希拉里曾表示不會在打擊ISIS的過程中“踏上敵人土地”。不過,她將通過加強空襲和支持阿拉伯或庫爾德軍隊地面行動的方式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同時也將努力尋求一種針對敘利亞和伊拉克領導層的外交戰略。
美軍持續空襲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
其次,希拉里將與國外盟友攜手摧毀恐怖主義網絡。她選擇與歐洲盟友合作,共享情報並針對恐怖主義資金來源進行打擊,對伊拉克和敘利亞的特別行動小組進行訓練並為其提供裝備,通過切斷ISIS金錢、武器、戰鬥人員和宣傳的方式摧毀恐怖主義網絡。
另外,希拉里還提出抗擊國內恐怖主義。包括創立一支專註消滅“孤狼”的任務小組,並發起“情報潮”(intelligent surge),還要與美國本土的穆斯林社區建立執法聯系。
奧蘭多酒吧槍擊案發生後,希拉里曾提議“加強”這種聯系,她說:“數百萬熱愛和平的穆斯林在美國生活、工作、養兒育女。他們是最有可能及時發現極端主義不良後果的人,也是最能夠幫助我們的人。所以,我們應該加強和這些社區的聯系,而不是讓他們背黑鍋或孤立他們。”
希拉里還支持對那些列入恐怖分子觀察名單的人實行不讓他們上飛機、不讓他們購買武器的政策,還不止一次地強調要和科技公司合作,對抗ISIS的宣傳。
特朗普強硬但不具體
被外界認為“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在國家安全問題上的態度則以強硬著稱,認為抗擊恐怖主義的首要對策是“極端審查”。
“我不會允許來自恐怖主義國家的人進入美國,我會做極端審查。”今年7月,在法國尼斯卡車襲擊案發生後,特朗普如此表態。而這種“極端審查”中也包括對意識形態的審查。“我們只該讓那些和我們擁有相同價值觀、尊重我們的人進入美國。我們早就應該有一套全新的審查測試機制了。”
特朗普甚至還贊成動用酷刑。他曾公開表示,應該批準對囚犯施以水刑,以獲取情報。
這位共和黨獲選人還將“暫時停止”讓來自世界上一些最危險國家的人“移民美國”,包括那些“曾經有過輸出恐怖主義歷史的國家”。
最廣為人知的一段是,特朗普稱要在墨西哥與美國邊境建起一堵墻,將數百萬非法移民“拒之門外”,甚至就連造墻的錢也要讓墨西哥出。
特朗普還表示,他將召集一場國際會議,聚焦於如何與美國盟友合作:“我認為,我們與俄羅斯在抗擊ISIS方面有共同立場。這難道不是件好事嗎?”
但是,特朗普至今沒有特別明晰的具體計劃。他對此的解釋是,不希望因為自己披露軍事計劃而讓美國的敵人有所防備。
“如果我當選,我不會告訴敵人我的計劃是什麽。”特朗普在9月的一次國家安全論壇上表示。他還說,他將對軍事領導層進行人事變動。
不過,特朗普提及的一些防止恐怖主義的提議,奧巴馬政府已經在執行,而這些政策也與希拉里的類似,這些措施包括用網絡戰擾亂恐怖主義組織在社交網絡上的人員招募、協調與他國軍事行動摧毀ISIS、擴大情報網絡、切斷ISIS資金來源等。
“現在看來,特朗普倒可能是(孤狼襲擊的)一個‘治療’方案,因為他或許會采取激烈的手段,甚至會把美國帶回一個肆無忌憚使用武力的時代。但如果真是這樣,我們也無法預測他到底會給世界帶來什麽樣的影響。”趙幹城表示。
據俄羅斯衛星網29日報道,美國總統奧巴馬認為,美國不應作為“警察”來管理阿富汗、伊拉克、也門和索馬里等華盛頓幫助打擊恐怖主義的國家。
美國當地時間28日,奧巴馬在軍事基地會見軍人時表示:“我們不會再派出龐大的軍隊並撥出足夠的預算來監督和管理這些國家。”
奧巴馬在軍事基地會見軍人(來源:CNN)
他指出,盡管美國願意成為這些國家的夥伴,但這些國家不僅應承擔安全責任,還應負責創造條件,使得激進主義和極端主義“不會成為年輕人的更好選擇”。
奧巴馬表示:“如果我們幫助修建學校,教育兒童,創造就業崗位,改善農業生產,那麽這就成了我們的國家安全議程的一部分。”
近日,由總統樸槿惠的“閨蜜”崔順實幹預韓國政治而觸發的政治危機,在韓國政壇正愈演愈烈。對於政治生涯已經歷多次坎坷的樸槿惠而言,能否跨過這道坎,是如今擺在她面前的一大挑戰。
事情的起因還需追溯到上月初,崔順實的女兒被梨花女子大學“破格”錄取事件被韓國媒體曝光,並引發學生與教授的紛紛抗議。雖然梨花女大的校長最終被迫引咎辭職,但仍然無法消除韓國民眾的怒火,而隨著韓國媒體進一步曝光崔順實幹涉樸槿惠政府在外交、文化、經濟政策領域的舉決策,在韓國社會,一股強有力的浪潮已將矛頭直指樸槿惠本人。
10月29日,盡管首爾當天的氣溫已經跌到10攝氏度以下,不過這並沒能夠抵擋住韓國民眾“發聲”的欲望。當天,首爾市中心爆發近萬人規模的集會,要求樸槿惠下臺並查明事件的真相,這是今年迄今為止,韓國爆發的規模最大的示威遊行。
盡管韓國總統辦公室30日稱,樸槿惠已經接受了身邊幕僚的集體辭職,其中包括幕僚長,且“幹政”醜聞的主角崔順實已從英國返回韓國,準備隨時接受檢方調查,但有消息稱,在11月5日,韓國多地將爆發規模更大的示威遊行,除非樸槿惠下臺謝罪。
最大規模遊行
韓國民眾對於樸槿惠政府的憤怒,被轉化成要求樸槿惠提前下臺的聲音,並印發了今年最大規模的民眾抗議遊行。當天的遊行中,許多示威者手持蠟燭,打著橫幅,並高喊“樸槿惠下臺:的口號。
為防止發生沖突、維持現場秩序,韓國警方出動了4800名警察維持秩序;不過,現場雖然有部分群眾試圖打破警方的禁止線,準備向青瓦臺方向進發,不過現場總體秩序井然。一位就讀於韓國延世大學,並參加當天遊行的李姓大學生則向記者表示:“在我們之前,梨花女子大學的女生曾經為了打消不正當的東西,進行了長期堅持鬥爭,並且取得了勝利,向我們所有的男生展示了何謂‘巾幗不讓須眉’;對此,我們非常受到鼓舞,同作為年輕人,我們該用我們的力量,維持這個社會最本真的正義。”
組織本場遊行的韓國“民眾總崛起鬥爭本部”白南起(音譯)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韓國人從來都沒有畏懼過該說不的時候說不,如今民眾對於樸槿惠政府的憤怒已經達到了頂端,不僅要將樸槿惠政府趕下臺,也為了在韓國創造更加宜居、公正的社會。”
這位代表還告訴記者,11月5日再次組織遊行,並於11月12日在首爾組織全民參與的10萬人大遊行,“以表達民眾們對於樸槿惠政府的憤怒”。“我們希望,樸槿惠政府能夠聽到民眾的呼聲,不要將民眾推入更加無奈、更加憤怒的境地,盡快通過下臺確保國家的公正、公平。”他最後敦促道。
道歉無用
據《韓國日報》聯合輿論調查機構於28日發布的調查顯示:認為樸槿惠政府“在很好地履行職責”的民眾僅為14%,為樸槿惠執政以來的最低值,一個月前她的支持率還有33%;認為樸槿惠政府“做得非常不好”的民眾比例高達74%。值得註意的是,雖然樸槿惠已在25日對韓國民眾公開道歉,但道歉並沒有幫助樸槿惠挽回形象,反而使得支持率從17%再下跌三個百分點。
對此,韓國高麗大學政治外交系鄭韓律(音譯)研究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道:“一般來說,總統對於某個風波道歉會引來支持者小範圍的‘集合效果’,使支持率有短暫的上升;但本次樸槿惠的道歉,不僅僅沒有使得支持率回升,反而導致進一步下跌,可以證明道歉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鄭韓律看來,許多民眾認為樸槿惠“只言片語”的道歉並不是真誠的道歉,而當道歉記者會“錄播道歉、不接受記者提問”的細節被曝光後,民眾的憤怒便被點燃了。“與此同時,青瓦臺多名高層紛紛以‘總統也是受害者’的論調為樸槿惠辯護,以及媒體仍在不斷公開的更多細節,進一步刺激了民眾對於樸槿惠政府的不信任。”鄭韓律教授說道。
無下臺打算
目前韓國媒體仍在曝光“閨蜜幹政”的一些細節,雖然這些細節尚無法全部核實,但對於韓國民眾而言無疑“火上澆油”。
焦頭爛額的樸槿惠政府也正努力為該事件尋找出路。
此前,有韓國保守派媒體發布文章為樸槿惠“支招”,認為考慮到國際局勢仍然複雜,樸槿惠在剩下的任期內要致力於解決複雜的國際局勢和朝核問題,對於國內政治不妨“退出執政黨,組建‘舉國內閣’,並建立責任總理制度”。
而樸槿惠本人也正盡量減少對外行程,在青瓦臺考慮如何能夠“熬過”這個至關重要的時刻。
一方面,樸槿惠已準備改組青瓦臺參謀班底,試圖通過人員上的調動來改變如今被動的局勢。另一方面,她正不斷組織座談會,試圖向執政黨主要人士、常任顧問和政界元老、在野元老詢問消除影響的意見。據悉,被認為是樸槿惠親信的執政黨黨首李貞炫(音譯)認為,“需要組建跨黨派、跨政治傾向的舉國內閣,對人員進行進一步大換血”。
對此,青瓦臺人士在接受韓媒采訪時表示,“當前樸槿惠總統正在不斷傾聽各界意見,並思考如何度過難關”。但他強調:“現階段樸槿惠總統沒有主動下臺、退出執政黨的打算。”
對此,鄭韓律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如今,樸槿惠政府已陷入了‘跛腳鴨’的境地,特別是在其主要支持階層的中老年人群中,支持率跌破30%,實際上意味著她已經無法掌握國內政治的主導權了。”
鄭韓律回憶道,此前,任期第四年的支持率比樸槿惠還要低的只有前總統金泳三和盧武鉉。“金泳三的7%支持率主要歸咎於韓國在亞洲金融風暴受到的重大打擊;而當盧武鉉的支持率跌至12%,他迅速失去了政策推進的動力,被迫退出執政黨。”他說道。
消費“新勢力”來襲,並不出意外,正逐漸成為消費主力軍的95後將對顏值經濟做出比之前任何一代的前輩們更多的貢獻。
QQ大數據微報告近期針對95後們做出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95後中,已經有過整容經歷的人數比例為1%,有11%的95後們未來有著整容計劃,而這一數據在95前的人群中調查結果僅為8%。
在“保守幾代”的世界里,整容還是件羞羞答答的事情,不過對於95後來說,整容並非不可接受,僅有不到兩成的95後表示,他們是不能接受別人整容 的,有一半的95後表示不能接受自己的另一半整容,這些數據相比較前幾年都已經有了較大顛覆,95後對於整容的態度相比較“前輩們”顯得更加開放。
不過顏值經濟並不代表網紅臉經濟,相反,有近8成的95後認為網紅臉將不再成為主流審美趨勢,“個性化”才是他們的標簽。
“正常人都喜歡看臉,好看是件好事,不過網紅臉好像都是長一個樣。所以覺得不好看。我個人不是很喜歡,沒什麽辨識度記不住,而且容易認錯人,這就很尷尬了。”今年20歲的肖峰如此表示。
在個性化的需求下,95後也更願意在整容問題上更多的保留“純天然”特色,比如他們更喜歡的是開雙眼皮(38%)、墊鼻梁(31%)、瘦臉(30%)這樣的微調方式。
有意思的是,對於“美女”的定義,95後雖然沒有出現太大改變,瓜子臉和長直發仍然是最受喜愛的標配,但是“帥哥”將被重新定義:95前的人們更喜歡方臉(33%)+板寸(39%)的搭配,但是95後的年代,他們更多的熱衷瓜子臉(40%)+有劉海(52%)的男生。
事實上,在目前中國的醫美行業消費能力還算比較之後,與韓國相比,後者的收入水平是中國的3.66被,但醫美的滲透率水平確實中國的12倍。從這份95後報告,我們也可以清晰的看出,醫美整容在中國正呈現增長之勢,而且潛力可觀。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在美國,按照年齡劃分的分布80%的市場體量存在於35歲到65歲的區間,但中國仍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20-35歲的國人正引發起第一波市場熱潮。隨著時間的推移,以95後為代表的第一批啟蒙人群將成長為消費主力。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1月7日報道,在白宮高級顧問瓦萊麗·加勒特(Valerie Jarrett)的一再建議下,美國總統奧巴馬終於同意炒掉聯邦調查局(FBI)局長詹姆斯·科米(James Comey)。據稱,科米將在大選結束後被解除職務。
根據一位熟知奧巴馬決議的白宮消息人士的說法,奧巴馬和加勒特在過去幾天里就開除科米可能會產生的政治和法律後果進行了長時間的商討。
處理“郵件門”的方式令兩黨不滿
科米在距離大選投票日僅剩11天之際,宣布重啟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郵件門”事件的調查。11月6日,科米宣布重啟調查沒有任何新發現,因此維持7月份的“原判”——不建議對希拉里提起任何刑事指控。
眼看大選在即,科米處理“郵件門”事件的調查方式激怒了國會民主黨人,他們斥責科米背離FBI在大選中應當秉持的中立立場,涉嫌故意傷害希拉里選情。而國會共和黨人也對科米感到不滿,質疑針對“郵件門”的新調查為何結束得如此迅速。
可以保留官職直至大選結束
FBI局長科米
據悉,奧巴馬起初不願對科米采取行動,擔心可能會因此面臨妨礙司法公正的指控。盡管如此,加勒特仍向奧巴馬建言,稱其有權解除科米的職務,因為科米工作上考慮不周、刻意介入大選。她還特別指出,奧巴馬炒掉科米會得到國會兩黨的支持。
得知白宮法律顧問贊同加勒特的提議後,奧巴馬下令顧問團起草解除科米職務的方案。目前尚不清楚解職決定將由誰來宣布,是奧巴馬本人、司法部長洛雷塔·林奇,還是其他人。也不清楚科米離職的具體時間,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可以保留官職直至大選結束。
不被FBI內部員工信任
報道還稱,據FBI內部消息,科米可能會在奧巴馬開口之前主動辭職。據悉,FBI內部逐漸達成一種共識,認為科米的行事方法對該執法機構造成了永久性傷害,員工們已經不再信任他。
這些消息人士表示,科米失去了公信力,越來越多人要求其辭職。“我從聯邦調查局和司法部的朋友那里得知,”一位司法部退休官員宣稱,“他們一致認為科米的愚蠢決策——在沒有掌握確鑿證據的情況下重啟調查,在沒有咨詢副手意見的情況下結束調查——著實令人驚愕,並且嚴重妨礙了專業執法人員和檢察官的工作。”
“不論科米之前享有怎樣的支持或公信力,現在都已經蕩然無存了。”這位退休官員直言,“他傷害了FBI的利益。只有奇跡發生,他才能躲過這一劫。”
《每日郵報》就此聯系白宮征求意見,一位發言人表示會跟進調查此事。
留給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上臺還有不到70天的時間,特朗普的執政理念、關鍵團隊已逐漸浮出水面。
當各方還在猜測,特朗普會把白宮幕僚長(即白宮辦公廳主任)這一關鍵職位留給誰時,當地時間13日,特朗普揭開了懸念。在競選中助他一臂之力的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普萊巴斯(Reince Priebus)毫無爭議地獲得了這個重要職位。
此外,同一天,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臺(CBS)著名訪談節目“60分鐘”還播放了對特朗普的專訪。這是特朗普在8日勝選後,首次以“新當選總統”(president-elect)的身份接受美媒綜合性的采訪。在時長1個半小時的節目中,特朗普回憶了勝選後與競爭對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之間的互動,以及到訪白宮與現任總統奧巴馬見面的場景。當然,最重要的是,他還談及了包括奧巴馬醫改、移民等關鍵政策的初步構想。
白宮新管家
此前,面對媒體對毫無從政經驗的特朗普究竟會如何打造他的內閣團隊的種種猜測,特朗普在社交媒體推特上回應道,“會盡快公布答案”。果然,特朗普沒有讓眾人等太久。13日下午,在備受期待中,特朗普把白宮辦公廳主任一職給予了普萊巴斯。
白宮辦公廳主任一職的權力可不小。比如,負責監督其下所有白宮幕僚的工作,安排總統的日程,安排總統會見活動,對總統的政策提供參謀意見,召集白宮辦公廳會議等,都是白宮辦公廳主任負責的要務。由於其及其重要的職責,這一職務經常被稱為“第二總統”,是距離總統最近的人之一。
普萊巴斯素來與共和黨高層關系良好,在競選期間多次幫助特朗普與共和黨高層“牽線搭橋”,彌合雙方的分歧。投桃報李的特朗普選擇普萊巴斯擔任幕僚長,有助於他上任後在共和黨執掌下的國會推動各項立法議程。
同時,特朗普還宣布把白宮首席戰略官(chief strategist)和高級顧問一職授予其競選團隊CEO史蒂夫·班農(Stephen Bannon)。特朗普在聲明中強調,班農和普萊巴斯是非常合格的領導人,在他們的帶領下,團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他們將作為‘平等的夥伴’進行合作,他們的合作將會使得聯邦政府變得更加高效、有效和富有成果。”特朗普說,“他們將與我一起在白宮努力使得美國變得更偉大。”
300萬非法移民前途未蔔
13日,CBS播放了對新任總統特朗普的專訪。據CBS網站上的信息,這段節目錄制於當地時間11日,由資深新聞人史塔爾(Lesley Stahl)在紐約市第五大道的特朗普大廈內進行采訪。一同參與節目錄制的還有特朗普的家人,包括新第一夫人梅蘭妮亞·特朗普(Melania Trump)和他的子女伊萬卡(Ivanka)、蒂芬妮(Tiffany)、艾瑞克(Eric)和唐納德二世(Donald Jr.)。
訪談伊始,特朗普回憶了希拉里及其丈夫克林頓對他勝選的祝賀。他稱,希拉里打電話承認失敗顯得“很可愛”,“比起我來,讓她主動承認失敗更為難”。他還透露,克林頓的來電“實在是太友善了”。
而與奧巴馬的會面,則由原定的15分鐘延長至了1個半小時。特朗普表示,國內政策、外交政策的話題都有所觸及。在支持人史塔爾的追問下,特朗普透露了與奧巴馬的會面重點討論了中東局勢、朝鮮問題以及奧巴馬醫改。
此前,特朗普在競選時揚言,一旦上任要廢除奧巴馬醫改,嚇得尚未投保的美國民眾急急忙忙地加入奧巴馬醫改。因此,在專訪中,特朗普表示,奧巴馬的確告訴了他醫改的利與弊。而他也第一次表示,醫改並非要完全廢除,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修改。
在談到中東問題時,特朗普表示,“很多時候政客讓我們太失望了,不僅僅在就業方面,還在我們所面對的這場戰爭。這場戰爭我們打了15年了”。特朗普舉例道,目前美國在中東已花費了6萬億美元。6萬億美元在他看來可以把美國落後的基建好好更新下,因此,是時候與這些“不必要”的戰爭做個了斷了。
至於非法移民問題,特朗普在專訪中特別強調,將把那些有犯罪記錄的人、黑幫分子、毒品販子等或全部監禁,或徹底趕出美國,這一群體可能達300萬人。特朗普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美國的邊境,甚至國家安全。
與此同時,特朗普對競選時標誌性的計劃——在墨西哥與美國邊境築墻——也做了表態。當史塔爾問道:“您是否真的要兌現諾言,在墨西哥邊境建築一堵墻?”特朗普回答:“是的”。但他表示在一些地區建築墻,在另外一些地段可以是“籬笆”。
對於目前在全美多地愈演愈烈的反對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的示威遊行,特朗普在專訪中也沒有回避這一問題,而是遺憾地表示,“聽到有暴力事件摻雜在示威遊行中,很難過。”他表示,尤其憎惡對待少數族裔的暴力行徑,希望這種不恥的行為能立即收手。對於上街遊行的美國民眾,特朗普認為他們並不了解他的為人,甚至稱這群示威遊行者為“慣犯”。他承諾要把美國帶回正軌。
對於美國最高法院尚待提名的大法官人選,特朗普也誓言,將來所提名的人選會是支持限制墮胎,以及保障憲法賦予人民擁槍權利的人。此外,特朗普也表示,無意推翻已在全美合法化的同性婚姻。
你能一分錢不掏,伸手就能拿到1萬億美元嗎?
按特朗普的理論,可以的。
“我們將要修建我們的內陸城市,重建我們的高速公路、橋梁、隧道、機場、學校和醫院。”特朗普在大選之夜的獲勝講話中,向臺下的歡呼者說。“我們要重建我們的基礎設施,讓它們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工程,這些工程會讓數百萬人獲得就業機會。”特朗普宣告道。
特朗普還在競選中警告說,中國修了2萬公里高鐵,美國1公里也沒有,美國正在成為第三世界國家!他承諾選民,要花上萬億美元來改造基礎設施。
在對選情至關重要的俄亥俄和密歇根州等中西部傳統制造業重鎮,特朗普憑借這一策略,在鋼鐵工人間贏得了幾乎壓倒性勝利,而這些地區的工人們也似乎一夜之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我們重回性感!我們最性感!”美國建築和鋼鐵行業在特朗普宣布大基建計劃後歡呼。
最性感的是,特朗普這獨一無二的大工程竟然不用美國政府出一分錢!
那麽,既不加稅又不增加政府開支和赤字,特朗普所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巨額資金從哪兒來?
特朗普團隊:政府不出錢,私企可收過路費
特朗普有關美國基礎設施的說法深得民主黨的認同——兩黨都認為美國的交通、電力、水利和排水系統過於陳舊,已經無法應對美國日益增長的需求。
但是,兩黨卻分別給解決美國基礎設施問題開出不同的藥方:民主黨的計劃沒有將美國政府高企的聯邦赤字考慮在內,共和黨卻不會把美國國家赤字再多添一個子兒的任何計劃納入考慮範圍。
特朗普計劃,可以在不動用政府任何資金的情況下,通過使用“稅收(收入)折中”(revenue neutral) 的私人招募資金形式獲得這筆資金。
在上月月底,特朗普團隊的主要經濟顧問們,包括私募公司投資人羅斯(Wilbur Ross)和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商學院教授納瓦羅(Peter Navarro)對特朗普的基礎設施計劃做了詳細的說明。
兩位顧問指出,特朗普的基建計劃招募的資金,將被用於交通、飲用水、智能電網、電信和安全等領域那些“急需投入”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而這些資金將大部分依賴於私人公司的融資。
所謂“稅收(收入)折中”,意即不論稅項如何調整,均不會改變政府收入總額。例如,某一稅收規定可能削減個人所得稅,但同時要求企業相應地支付更多稅款。
特朗普的“收入折中”做法是,為了獲得1萬億美元的基建資金,私人公司需要投入1670億美元的資產到這些項目中,而作為回報,這些公司將獲得大約1370億美元的稅收優惠政策。此外,這些參與投資的私人公司還被允許可以獲得某種形式的投資回報——比如通過收取高速公路的“過路費”等,來平衡支出和增加投資收益。
在特朗普的基建計劃中,填補這筆巨大的稅收優惠資金的來源有兩個:一是來自基建工人和其他工程過程中所產生的稅收收入增量,另外就是來自於新增加的、從事這些基建工程的私人公司,後者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繳納的稅收款項。
有經濟學家認為,特朗普的“通過稅收收入抵消成本”的基礎設施計劃太過冒險。因為,這個計劃的前提是:來自一項新建工程和工人所繳納的稅收收入將大大地增加。
然而經濟學家孔洛(Alan Cole)指出,這項計劃過高估計了這些稅收收入進項,因為它所預計的這些工人都是之前沒有工作或是已失業的工人。
孔洛認為,此外,私人投資公司大多希望投資在富裕和有投資價值的地區,而那些最需要基建工程的貧困地區和社區,卻不太可能吸引到大批的私人投資。
學者說:講真,其實只能拿退休金下手?
修建和重建任何工程都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特朗普說的是要在美國全國50個州所進行的“大修大補”。
根據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的評估,這項可能要耗費10年時間的修補和重建工程,所需資金超過3.3萬億美元。而根據目前的政府資金規模,這項耗資巨大的工程將有至少1.4萬億美元的缺口;如果這項工程被拖到2040年完成,資金的缺口將高達5萬億美元以上。
該協會預計,如果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那美國將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更大。到2025年,因為落後的基礎設施建設拖累商業貿易、高昂的交通設施維修費用,以及對經濟其他領域所產生的影響將為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帶來超過4萬億美元的損失,並將造成250萬個工作機會的流失。
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對美國基建資金缺口的評估數據
可是這樣一大筆投入從哪里來?沒法動用聯邦政府資金,美國聯邦政府之外的資源就會在這個時候被盯上,首先就是公共養老金(Pension)中的資金。
美國官方的最新數據顯示,盡管美國公共養老金一直面臨入不敷出的困境,但目前累積的公共養老金資金流動規模仍然高達3.8萬億美元,大部分都被投資在政府債券和股票中。
通常來說,如果累積的公共養老資金有盈余,聯邦政府可以將這筆盈余用於其他方面。
美國的公共養老金不僅是退休人員賴以生存的“養老錢”,更被看作是政府對公眾利益的承諾,因此這筆資產的投資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所以,聯邦政府對公共養老金的投資策略一直以低回報和低風險為宗旨。
根據加利福尼亞州政策中心所做的一項最新研究,倘若基礎設施投資能夠為公共養老金帶來相對安全的回報,養老金系統和私人投資都可以將其列為考慮範圍。
參與這項研究的專家指出,用公共養老金投資基礎設施工程,與動用聯邦政府資金有顯著不同。政客們通常將聯邦政府支出稱為“投資”,但這種說法一直不被公眾和投資界人士認可。因為,通常投資者在投資後都會期待經濟上的回報,比如通過利息、紅利或者資本升值的形式體現。但是,如果聯邦政府將支出用於資助州際高速公路,他們將不會看到這筆投資的回報,高速公路收取的費用不會以紅利的形式體現,高速公路也沒有被貼出價簽上架出售的價值。
加州政策中心的報告稱,在加拿大、歐洲和澳大利亞,將養老金用於高速公路和其他基礎設施投資非常常見。
早在2011年,澳大利亞政府就曾用公共養老金投資了昆士蘭的一條高速公路,從那時開始,不僅這條高速公路的路況有了明顯改善,更是讓這筆養老金的投資獲得了非常可觀的收益。
美國鋼鐵工人歡呼,日本可能出資
特朗普的重建美國基礎設施計劃,在美國鋼鐵工人中得到的呼聲最高。他承諾,基礎設施計劃不僅能夠改變美國制造業的版圖,更會為美國創造成千上萬個工作機會。
按他的設想,由於基礎設施工程所帶來的在建築業、鋼鐵制造業和其他工業領域的新就業機會,可以為美國帶來經濟的新增長,進而會創造新的財政和稅收來源。他的計劃是,“要把美國鋼鐵工人制造的鋼鐵重新放到美國基礎設施建設的脊梁中去。”
奧巴馬視察美國一鋼鐵廠。(資料圖)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指出,特朗普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也讓一批鋼鐵制造行業成為未來的投資熱點。
“10年來的第一次,我們看到了非常可信的、長期的為鋼鐵行業投資的案例。”摩根士丹利在當地時間11月14日公布的一項報告中說,“雖然細節和具體內容還不完整,但我們認為特朗普所說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保護政策可以一方面增加美國國內對鋼鐵的需求,另一方面會減少進口供給。”
根據摩根士丹利分析師的預測,特朗普的基礎設施刺激經濟計劃,預計可以讓美國鋼鐵行業的內需一年增加20%以上,也就是5年約2200萬噸的產量。同時,分析師還認為鋼鐵行業保護主義很有可能增加,意味著美國鋼鐵行業的價格將被定在高於全球價格的價位。
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17日赴紐約親自拜訪特朗普,其中如何提及《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成為擺在安倍面前的一道難題。
考慮到特朗普曾在大選期間提到,要在上臺後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安倍計劃在會見中提出可以提供日本的技術和資金。
根據日本媒體報道,一位接近安倍的官員表示,如果安倍猛推TPP,有可能會遭到特朗普的冷遇。因為特朗普曾經在選戰中批評中國,安倍可以指出TPP是一個平衡中國的經濟聯盟。
日本外務省一些官員則認為,只要特朗普在會見中未明確表示美國要徹底從TPP中退出,這將是一個“偉大的成就”。
(本報記者馮迪凡對本文亦有貢獻)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領導的執政黨自民黨正力推此前曾多次夭折的賭場合法化法案,希望其能成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後的又一個經濟增長點。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眾院議院運營委員會11月29日中午以自民黨和公明黨及日本維新會的多數贊成決定,將包括賭場的綜合度假區(IR)建設推進法案移交給眾院內閣委員會。執政黨積極和在野黨協商相關審議。
法案主要內容為敦促政府推進建造賭場、酒店與大型會場一體化的綜合度假區。目前,自民黨與日本維新會都力推,希望早日通過該法案。公明黨雖然同意啟動審議,但出於對賭博依賴癥增加的擔憂等,要求慎重審議。
今年9月開始,力爭實現賭場合法化的日本遊說集團開始大力推動相關法案的通過,並稱一旦通過,該行業預計每年創造400億美元價值。
一直以來日本都被視為博彩業沈睡的巨人,雖然日本允許賭馬、賭船賽和自行車賽,但賭博仍被禁止,一旦開放很可能成為繼中國澳門以後的第二大市場。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就開始推動賭場合法化,2014年為吸引外國遊客、推動日本經濟發展,又一次掀起賭博合法化的大推動。安倍政府也有意解禁賭博限制,推動經濟增長,但有在野黨則擔心賭博合法化對社會安全、青少年成長等帶來的長遠負面影響。
此次亦是如此,此前因堅持謹慎立場的民進黨領導層要求在全體會議上進行主旨說明與答疑,導致法案一直無法移交眾院內閣委員會。目前,出於對治安惡化及賭癮增加的擔憂,公明黨仍對賭場解禁態度謹慎。民進黨政調會長大串博誌則在記者會上表示:“出於對賭博依賴癥的擔憂,黨內許多人持謹慎態度。將結合黨內氛圍加以應對。”
雖然反對的聲音一直存在,但賭場合法化的支持者得到了來自安倍及其財務大臣麻生太郎的鼎力支持。今年7月剛當選為東京都知事的小池百合子是另一個賭場合法化的強有力支持者,而且執政黨自民黨在7月的參議院選舉中獲得了三分之二的席位,更增加了該法案獲得通過的可能性。
賭場合法化的支持者希望法案能盡快通過,那麽可以在2023年開設日本第一家賭場度假村,以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後幫助刺激該國經濟。
日本媒體報道稱,賭場合法化被很多人視為刺激日本經濟複蘇的“重要招數”。安倍早在2014年就曾表示,興建賭場是推動經濟政策的重要一環。摩根士丹利亦分析稱,作為賭場合法化的支持者,安倍認為該法案是其“日本回來了”倡議的一部分,該倡議包括制定前瞻性戰略刺激經濟增長,到2020年東京奧運會前將每年遊客數量增加到2000萬等。
除了在野黨等政治障礙外,目前對於該法案通過最大的障礙是討論的時間有限。有分析師稱這可能是安倍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前通過該法案的最後機會,現在的關鍵是要速戰速決,如果該法案拖過了2017年秋天,那麽通過的機會減少,因為屆時日本全國上下都將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做準備。
在本周五動身離開白宮前往佛羅里達的“冬季白宮”度周末之前,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一項行政令,要求美國財政部重新審查2010年通過的《多德-弗蘭克法案》。該行政令要求美國財政部同不同的監管部門磋商後在120天內提交報告,提出金融監管以及立法方面的改革。
在簽署行政令前,特朗普在白宮與多位美國金融界高管舉行了會面,其中包括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戴蒙(Jamie Dimon)。在會上特朗普表示,美國大幅改革金融法規的時代已經到來。
“我們期待大幅削減這個法案(多德-弗蘭克法案)。”特朗普表示,“我認識很多人以及我的朋友,他們都有很好的生意,但是因為《多德-弗蘭克法案》的限制規定,銀行不借錢給他們。”特朗普說。
《多德-弗蘭克法案》是前總統奧巴馬2008年上任後為應對金融危機而采取的嚴格監管銀行業的法案,但是,該法案也一直面臨讓金融業受到太多監管的批評。
在競選期間特朗普多次表示,他在就職後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廢除該法案,減少對銀行業的監管,減輕銀行業的負擔,讓更多的企業可以從銀行借到貸款,增加就業和促進經濟。
在有關如何放寬金融監管的舉措方面,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曾提出恢複《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這個法案要求嚴格劃分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的業務範圍,保證商業銀行避免卷入證券行業的風險。
金融監管議題曾是競選期間特朗普和希拉里之間爭論最明顯的議題之一。特朗普主張廢除《多德-弗蘭克法案》,凍結已經過時的監管規定,而希拉里則主張加強金融業監管,維持金融秩序,避免金融危機的爆發。
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高盛前首席運營官科恩(Gary Cohn)表示,這項行政令是特朗普時代放松金融監管的開始,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法規出臺松綁金融業。
科恩指出,特朗普內閣所支持制訂的21世紀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是為了維持美國的國家競爭力,而不是反對聲音所說的“讓大銀行受益”。
然而,金融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國會內部卻對《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回歸不太支持,包括來自共和黨內部的反監管的力量都沒有表示出對《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認同。
“2017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絕對沒有機會回歸。”彭博情報(Bloomberg Intelligence)研究機構的分析員迪安(Nathan Dean)表示。
分析人士稱,國會更有可能通過在共和黨內部受到廣泛支持、被認為“大棒”和“胡蘿蔔”政策兼容的《金融選擇法案》(Financial Choice Act)。
《金融選擇法案》旨在廢除《多德-弗蘭克法案》的部分規則和要求,包括“沃爾克規則”(包括禁止銀行業自營交易等內容)。該法案主張從根本上大幅放松針對銀行基於資本比率要求的監管,主張資本比率決定監管機構對銀行的監管力度。
“塑料君”最近頻頻上鏡,從“塑料大米”、“塑料紫菜”到“火燒塑料粉絲”,一時間在網絡上成了“紅人”。一句話可以傷害一個人,一個謠言可以毀滅一個行業。如何讓這些肆意的食品謠言歇歇腳,還需要法律出手。
“對於食品安全信息發布體系總而言之,就是要建章立制、統一管理,形式要統一,內容要嚴謹,管理要嚴肅,避免泛娛樂化,也要避免被各種民粹情緒所左右,不實信息發布者要追究法律責任,不實信息發布平臺要承擔連帶責任。”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羅雲波在中國經濟網舉辦的“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上表示。
近年來在食品安全監管領域,國內外大量的監管實踐表明,食品安全信息的規範發布,對保障食品安全、降低社會成本、提高政府公信力都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我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國家建立統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實行食品安全信息統一公布制度,並明確了四類信息的公布主體:國家食品安全總體情況(食藥總局)、食品安全風險警示信息(國家和省級監管部門)、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調查處理信息(國家和省級監管部門)、食品安全日常監督管理信息(縣級及以上監管部門)。
“要拿出科學和法律的武器,讓食品藥品謠言無處遁形。”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宣傳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顏江瑛表示。
目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對監管信息執行“五公開”,即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例如,每周二在網站上公布食品抽檢信息,為方便公眾查詢食品抽檢信息還專門設計了“食安查”APP。同時,針對公眾關心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專門制作了系列科普知識宣傳品,通過總局的網站、微博、微信傳播。
“請大家關註我們網站、微信公眾號“中國食事藥聞”,也希望媒體朋友廣泛傳播我們的科普宣傳品。今年,我們還準備在微信公眾號開通食品藥品科普知識“你問我答”欄目,針對公眾關心的問題,每周集中回答一次大家的問題。科學知識的傳播是遏制謠言最有效的手段;公眾主動了解掌握科學知識,是避免謠言傷害最根本的方法。”顏江瑛說。
即便在這樣的科學知識傳播系統之下,謠言仍然甚囂塵上。
“除了上述政府發布的食品安全信息外,各位接觸更多的恐怕是各類五花八門的食品安全"民謠"或者民間發布,真偽莫辨。由於目前對民間食品安全信息發布者的資質及其法律責任都無章可循,因此,現在的民間發布多處於混亂無序狀態,想發布什麽就發布什麽,想什麽時候發布就什麽時候發布,想在哪里發布就在哪里發布。這種隨意狀態,不能是常態。民間監督和第三方監督,都要依法辦事,不能任意而為。”羅雲波說。
謠言動動嘴,辟謠跑斷腿的時代,靠自律儼然無法控制,只能依靠法律。
“社交媒體是各種虛假食品安全消息發布的主要渠道,建議食藥監新聞司和網信辦建立一個聯席會議制度,制定出發布規則和尺度,把虛假信息監控作為網絡輿情監控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和專家一起,對信息真偽進行甄別。該刪的第一時間刪除,不是刪除之後就萬事大吉,還需要追究不實信息發布者的法律責任, 要切實的行動起來,不能坐視食品安全謠言淪為社交媒體謠言的重災區。”羅雲波表示。
目前剛剛出臺的《食品安全欺詐行為查處辦法》征求意見稿,給食品安全信息欺詐進行了定義。其第十一條 【信息欺詐】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食品安全信息欺詐:單位和個人利用網絡、媒體、移動社交平臺等載體,編造、散布、傳播虛假食品安全信息;媒體杜撰新聞事實,播發故意歪曲事實真相的食品安全新聞;媒體播發含有虛假事實、數字、圖標、專家發言等的食品安全新聞;媒體對食品安全新聞圖片或者新聞視頻內容進行影響其真實性的修改。
“雖然提出了食品安全信息欺詐這個說法,以及司法介入的方式,但如果能更加細化,有一個配套實施細則,可能就更有可操作性了。”羅雲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