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方:3D打印將應用在戰場上的軍備與補給!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588.html他表示,除了無人飛機已經被打印出來以外,彈藥也可能用這種科技製作。另外,立體打印的同時「提供了思考防禦工事或其他據點設施以及戰基地的新方式」。理論上,軍方希望3D打印技術可以減少現代軍方在戰場上依賴後方補給 的壓力,包括從食物到替換器官都用3D打印來製造。
這不只關係到企業智慧財產,還關係到國家安全
報導並不代表美國國防部立場,不過該報提供許多軍事專家的理論與觀點,然而,這類的議題也已經引起許多爭議。
蘭薩也擔心任何持有3D打印機的人會複製出更高軍事等級材料,「這不只關係到企業智慧財產,還關係到國家安全」。這代表有心人士只要直接盜用軍方3D打印裝置或武器藍圖就可以製作出強大殺傷力的武器。
中國能用3D打印趕上美國百年軍事工程?
美國的潛在大敵── 中國軍方也開始利用3D打印機技術,中國沒有全球或(相較)有效率的軍事供應鏈,而且他們也沒有全球的基地網絡。中國決定不要像美國花一世紀時間發展海上艦隊,蘭薩表示,3D打印技術很有可能幫助中國加快發展速度。
目前,美國的3D打印用於軍事發展的進度仍比中國好,美軍已經用3D打印機製造出某些較不重要的飛機零件,並在阿富汗部署3D原型打印研究室。奧巴馬政府也撥出2億美元投資3家專注於3D打印技術的研究機構,所以戰場整合3D打印的未來,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遠。
美國用戶手機上網痛點:找不到應用 數據流量昂貴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599.html[導讀]多數人下載了應用之後,真的打開使用,而且經常使用的比率,大概只佔了一半不到。
手機數據流量監控公司Onava CEO 蓋伊•羅森(右)認為美國用戶的痛點在於找不到合適應用。(騰訊科技配圖)
美國皮尤互聯網研究中心(Pew Internet Research Center)的最新報告,到2013年5月為止,91%以上的美國民眾都擁有手機,當中有56%的人擁有智能手機。在超過一半的美國民眾都使用手機上網的同時,移動互聯網用戶的痛點又在哪裡?
手機數據流量監控應用公司Onavo CEO蓋伊·羅森(Guy Rosen)在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時表示,無法在眾多的應用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以及數據流量超乎自己的掌控,應該是最令美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最頭痛的問題。
百萬應用如何萬中選一
谷歌(微博)宣佈這個月在Google Play中的應用將超過100萬個,蘋果的應用商店則在全球155個國家中提供超過85萬個應用。即便像是蘋果與谷歌已經將這些應用分為像是健身、遊戲、旅行、音樂等二十多個大類別,但以接近百萬的龐大數量,要在每一類別平均超過35萬個應用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個,其機率接近於大海撈針。
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去年5月發佈的報告顯示,2012年每部手機的應用安裝量已從2011年的32個增加至41個。蓋伊·羅森認為,多數人下載了應用之後,真的打開使用,而且經常使用的比率,大概只佔了一半不到。
在美國,只有大約1000款應用的用戶數超過了5萬人。剩餘應用則遠未成為主流。對於一般應用而言,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會在下載後使用一次以上。
蓋伊·羅森說,從公司的角度來看,很難吸引用戶的注意。即使得到了,要留住用戶也不容易。他表示,對於開發移動應用的公司,持續瞭解下載量,以及有多少用戶持續使用自己的應用,最關鍵的則是活躍用戶數量,「你可以花錢買水軍刷榜,但你買不到活躍用戶。」
在這個問題上,Onavo從兩個層面抓住創業機會,一方面讓手機用戶下載應用監控自己的數據流量。一方面則與應用公司合作,讓他們瞭解活躍用戶的資料,同時提供與競爭對手的比較,讓他們瞭解活躍用戶的人數、參與度以及用戶粘性。」如果我是遊戲開發商,活躍用戶一週打開應用三次,那麼對手是一週五次還是一週兩次,這區別極大,這決定了我應把資源分配到哪些地方。」
數據流量昂貴限制上網
另一個美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所面對的痛點是:昂貴的移動數據流量。無線上網即使在如舊金山的一線城市也並不算普及,用戶多數仰賴的還是運營商的移動數據流量套餐。
以美國目前用戶人數最多的Verizon與AT&T為例。Verizon 1GB數據流量套餐每個月是50美元,相當於310人民幣;AT&T 1GB的數據套餐也要價40美元,相當於248人民幣。但這並不包括每個月40美元的通話費,平均每個人每個月的手機帳單加上各種稅大約在100美元左右,超出數據流量限制後,每1GB額外收取15美元。
「用戶沒辦法總是做他們想做的事,」 蓋伊·羅森說,」即使你找到你想要的應用,上網有時候也不是那麼順利,因為還要考慮會不會超出數據流量限制。」
實際的情況是,無線網絡從定義上說來有一定的區域限制,在運營商要賺錢的前提下,數據自然要收費。他解釋,最令人討厭的是,開發者不用付你的手機帳單,也不在乎自己的應用會用掉多少流量,為了讓應用更漂亮,用的是高清晰的照片或視頻,並不在乎用戶的數據流量有多大,也不在乎是計費週期的開始還是結束。
蓋伊·羅森相信,每個問題的背後,只要是好的解決方法都會帶來無限商機。他認為目前移動互聯網最大的機會是,以前電信運營商掌握所有資源,他們掌控手機上有什麼內容、如何消耗數據流量,但現在他們只能站到一邊。用戶有完全的自主性,從Google Play或蘋果的App Store上下載自己想要的應用,也有眾多的流量監控應用讓用戶自己控制數據流量。他坦白地說,」運營商只是一個連接手機與用戶的渠道,用戶並不在乎用的是哪個運營商,他們在乎的是,用的是哪個品牌的手機,哪一個應用軟件或操作系統。」這代表運營商在整個移動互聯網的生態系統中越來越渺小,相對的也讓內容開發商崛起,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有些聰明的運營商也察覺到這個趨勢,開始架構自己的應用商店,協助用戶能夠更順利的找到自己想要的應用。
短信應用將取代社交成為移動互聯網趨勢
當被問到下一波移動互聯網的創業機會在哪時,蓋伊·羅森毫不猶豫的回答「短信服務」(Messaging)。他說,社交應用與相片分享應用的時代已經過去,短信才是王道,」如果有一樣功能是每一個用戶都會用到的,那絕對是短信。」他說,這也是在微信、KaoKaoTalk、WhatsApp、Line等即時通訊軟件應用普及的程度遠遠大過於社交應用。
現在的即時通訊應用也不再只是單純的短信功能,更傾向於社交甚至遊戲休閒功能。蓋伊·羅森說,許多遊戲已經讓玩家可以互相傳短信,而許多短信應用也讓朋友們彼此挑戰玩遊戲,兩者間有許多的共通性。
自己也是微信和Line用戶的蓋伊·羅森說,這是移動互聯網用戶最基本的需求,也凸顯了未來很大的機會。他說目前看來,在全球有很多場即時通訊的戰役已經結束,每個國家都有一個主導的即時通訊應用,」微信在中國最受歡迎、西班牙的WhatsApp市佔率最高、日本則是Line,這些應用在這些國家的地位幾乎已經不會動搖,但問題是這場戰役是否已經結束?是否還有可能有新玩家加入並挑戰現有霸主的地位?」
他表示另一個值得觀察的重點是,目前美國市場還沒有出現一個一統天下的霸主。在美國WhatsApp跟Facebook的短信功能都受到歡迎,但其佔有率遠遠比不上其他國家一家獨大的格局。他認為這可能與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早期用手機傳短信需要收費,這些應用提供了一個免費傳短信的重要平台。相對於美國電信運營商提供無上限的短信套餐的時間較早,因此這些免費短信應用的吸引力相對也校低。
至於美國會不會像其他各國出現一個獨大的通訊應用?」這絕對是有機會的,只要其中一個通訊應用公司佈局正確,爭取到最多用戶,讓用戶覺得每個朋友都使用這個應用,所以自己也必須使用這個應用,就會顛覆美國移動互聯網短信的格局。」
[責任編輯:loiswang]
嚴重割裂的細分市場下,看SaaS應用的尷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593.html可以說是各種SaaS服務琳瑯滿目,最為常用的有:ERP, CRM,記賬,電商,營銷,通訊錄,協作等。諸如此類的細分化服務還很多。由於我們做早期投資,所以必然要嘗試窺探未來,走捷徑就要先研究現成的美國樣本。經過一些調研,我們發現在美國企業服務對小微企業有15%以上的滲透率,以記賬和CRM類軟件為主。行業規模數百億直奔千億美元,估值上數億美元的公司有幾十家。各種SaaS服務能為大公司和小生意人追蹤、管理自己的業務提供方便,但是卻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得不提,那就是:SaaS系統的引入常常也帶來了困惑和不便。
舉兩個例子來說,網上看到美國有一家水療館它應用的SaaS服務就不下7種,用戶管理(Salesforce),財務(Quicken),營銷(Marketo),電商,倒流,電話會議等方面。而大型公司還會上內部溝通工具,協作, 開發,人力資源平台等等。服務都有不同的有頭有臉的供應商提供。但問題也產生了,不同的服務供應商的數據並不通行,也許單獨分別錄入也給商家帶來了很多重複勞動,確實使人困惑。
這目前來看這種割據這不可避免,因為企業管理本身就是一種最為複雜的社會行為,其包含的業務種類繁多。在做2C端的服務的時候,可能服務供應商只需要滿足一點的需求,解決用戶直接的需求。但是在做2B服務的時候,卻既要滿足用戶的需求也要滿足做付費決策的企業負責人的需求,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即使一個已經做的很聚焦的快消領域銷售人員管理應用,也會有定位,人員管理,銷售報表3大模塊,20多個功能項。這些組合任意組合就可以成為幾十種不同的2C級別應用。而大型公司對內部協作平台則會有溝通,存儲,權限管理等諸多不同的需求。可見2B領域應用的複雜性,去解決滿足這些需求可謂是巨大挑戰,一家通吃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縱觀美國的公司中億元美金估值級別的企業級SaaS服務供應商有幾十家,共同點如下:a) 投入回報週期長,發展較為平緩,沒有爆發點,但由於客戶使用1年後替換成本極高,業績上升異常穩定,b) 各個都是術有專攻,c) 目前還尚未真正發力,都在琢磨大數據的變現。
如舉例SalesForce和Marketo: 他們自創立到上市都有5年以上時間,早期虧損期相對2C的服務較長,雖然都做CRM,手頭掌握的數據也基本一樣,但前者專注於提供數據以便於內部管理,基於掌握的數據提供了類似AC尼爾森的商情數據服務,而後者則注重外部營銷提供了高級EDM與廣告投放服務。更有業內公司利用手頭數據開始和供應鏈金融公司合作展開貸款服務。
而國內除了幾家財務系統公司估值在數十億、百億人民幣規模以外,只有電商外包領域的幾家公司估值能在數千萬美元級別,其它大多的則在更小的量級。中美文化差異壓制了企業服務市場的發展。國內的人不願意防患於未然,也不願意為不直接的收入或成本節省進行繳費,就像企業家們往往不願意聘請法律顧問做長期指導,反而更願意惹上事後再打官司高價聘請法律專家。也是同時國內的公司要求太多,往往在購買服務後會要求供應商提供大量定製化服務,這也弄得公司很難推行標準化的產品,使得利潤率消耗,驟降。(ITO公司都是如此)。如此下來也有可能更加底層的基礎服務如數據PaaS, IaaS會相對於SaaS更好做也說不定。
不論怎麼說雖然挑戰很多,但是國內市場尚處於空白期,CRM,小微企業記賬,營銷,協作,開發,人力資源等領域都有待優秀的團隊去切入。目前現在時間點剛好,智能終端的滲透率已經很高,為各類服務提供了更好的土壤。公司們可以從滿足一個細分有痛點需求入手,去進入市場教育市場,沉下心拒絕各種定製 開發費用,各種增值服務的誘惑深耕,並在過程中在服務已經穩實的基礎上再逐漸提供更多的服務,使得最終掌握數據,可撬動各類資源。可以說是各種企業服務才是真正的大數據業務。
據今天最新消息,SalesForce收購了一家成立於2000年的郵件及社會化營銷服務公司ExactTaget。直至今日,它才站住陣腳開始從基礎的CRM和數據服務向更多的外延服務擴張。國內企業家可能耐得住如此寂寞?
從打車應用, 看法律邊緣的商業奇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117.html如何在法律邊緣遊走
在《打車APP那點事,壓根就別往商業模式上扯》一文中曾談到:
「中國有個規律,只要民營資本能進入到政府壟斷或者隱性壟斷的行業裡,普遍都會賺錢。交通、礦業、機械、金融、房地產等等都是如此。但是進入的過程不免殘忍,甚至成為了一代企業家和政治家的原罪。健力寶之父李經緯的坎坷一生就是例子,這並不是一件好玩兒的事情。」
想玩轉深耕入壟斷產業?文件裡寫的很好聽,「鐵路號召民資進入」,「通信基礎建設希望民資進入」,甚至「民資入股銀行都將在今年開閘」,但當普羅大眾真正把錢向壟斷產業中注入的時候缺發現,各式的法律法規,各式的准入牌照,各式的利益博弈,甚至一條196X年歷史遺留政策條款都可以將民資對於壟斷的覬覦扼殺於襁褓。
問題來了,作為與壟斷、政策的正面衝突幾乎毫無勝算的一方,如何在一場場利益遊戲中勝出?大致有三種辦法:
第一,進入陌生領域。「法無禁止即自由」,這是法治的基本原則,作為由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民不舉則官不究」成為了「特色」的基石,而進入陌生領域則成為「法無禁止」的公海。歷史上看,電子商務便是最好的例子,按照孫為民的話講就是:「淘寶的競爭力部分來自電商不交稅。」當然政策神馬的經常習慣玩變臉,不過通常先入者會成為法律制定的參與方,因此針對新法律規章發佈這反倒成為了企業自身的另一道護城河。
第二,與壟斷企業成為利益共同體。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運營商SP業務,早期的SP們通過各式正當不正當的手段均贏得滿缽,在最瘋狂的2003年甚至出現過一些「特殊的」50元的手機卡賣出3000元的天價的故事,而信息產業部則直到2004年4月20日才對短信息服務收費行為進行了明確規範,對那些消費者意見比較大的比如資費不透明、退訂難等情況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其中直接的原因無外乎,SP與運營商是一根繩上螞蚱,各地方運營商老總的KPI考核的核心指標便是營收,這也使得至今仍有一些並不善意的SP扣費出現的報端,顯得見怪不怪了。
第三,被追認。這是最被動、最無奈,但也是大多企業唯一能選擇辦法。畢竟被追認的通常有兩種人,一種是「烈士」,一種是「烈士家屬」,譬如「盛大盒子」便是「烈士」,而小米盒子、樂視盒子,則是「烈士家屬」。什麼樣的生意不合規會被追認?IDG資本合夥人李豐曾做出了過如下判斷,他認為那些終將被追認的生意通常是:「一方面,生意的最大用戶市場,或者叫最大市場需求,應正面存在。另一方面,在解決這個市場需求的所有人當中,你是不是儘量用了你能找到的正路來解決問題,而不是歪門邪道。」這裡筆者想補充兩點:其一,最好市場上有對「壟斷」的既得利者的另一官方對抗力量。。譬如當下運營商IPTV的需求便站在了廣電的對立面,這或多或少促進了互聯網電視拍照的發放。其二,充當「不合規」交易的平台商,而非實際操作者。譬如「眾籌」和「非法集資」便有著血緣關係,但事實上,作為平台商通常只要錢不「過手」,就可以擺脫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就譬如用陌陌約X,關我陌陌何罪?
誰能成就下一個互聯網商業奇蹟
金融
金融是一塊大肉,當然想吃肉要先有「牌」。掛羊頭賣狗肉的基金銷售渠道「餘額寶」上線半個月便轉入資金66億,但事實上,目雖然支付寶具備第三方支付牌照,卻不具備基金銷售牌照。而各式各樣的P2P貸款樣本們,即便在這樣那樣的風險中前行,但譬如宜信的早期投資人,據說僅僅靠每年的分紅就足以收回投資成本,更不要提投資回報率了。而目前的互聯網金融中,真正的幾塊肥肉「互聯網券商」、「互聯網銀行」、「互聯網信託」仍由於政策限制並未真正出現,這裡隨便一口便是數倍支付寶與阿里巴巴。
醫藥電商
「禁止處方藥在網上銷售」,始終是醫藥電商的一條紅線,更是其痛點。無論是一號店旗下的一號藥,天貓醫藥館還是曾經的京東好藥師,雖然都有過碰碰紅線的嘗試,但最終均以失敗告終。至於對策,好藥師的高管也曾在一次採訪中對筆者表示,「線上下單線下取藥」的O2O模式有機會解決這一難題,遺憾的是實際操作中未能大規模付諸行動。但醫藥電商作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已經顯現得越來越明顯,這塊肥肉誰都不願意放棄,最直接的京東與好藥師的股權爭奪傳聞便是最好的印證。何況波士頓諮詢的報告中2015年中國醫藥市場的規模可以達到850億美元的數據就在那裡。
法律
綠狗網的出現,被律師界認為是「瘋了」。作為一個承擔著無限連帶責任的行業,網民可直接在線上進行法律服務自助交易曾經被視為不可能。但這些瘋狂的想法正在被實踐,在線創建合同、遺囑等法律文件,並最終由專業律師進行審核。當然目前對於一些線上不能完全解決的法律問題,包括繁瑣的案件受理、大型商事、刑事訴訟案件的處理,以及併購、資產重組等必須由線下解決的,仍需要提供線下法律項目對接服務。但換一個角度,在律師這個信息極不對稱的行業,未來會不會出現律師界的「大眾點評」,倒可拭目以待。
教育
美國免費在線課程項目Coursera今年2月稱,旗下有 5 門網絡課程的學分已經獲得美國教育委員會(ACE CREDIT)的官方認可。但在中國,任何形式教育想獲得官方認可?看看南方科技大學便知。即便如此,在線教育在2013年,又重新成為資本市場的熱點,大家對這個在中國新興起的產品都抱有極大的熱情和看好,並且湧現了像猿題庫,傳課,多貝,91外教,51talk這些在線教育公司。但可以看到目前真正在教育市場上佔據主流的K12(指從幼兒園5-6歲起到高三的17-18歲)仍未出現一款現象級產品,一名知名美元VC的投資經理曾分析說:「教育分為興趣類和非興趣類,互聯網教育要想做非興趣類的市場難度很大,因為考試等非興趣類的特點是1、結果導向2、被動學習3、系統性,這在社交平台上不容易成立。但興趣類,如炒菜做飯運動倒是有機會。題庫是很好的切入點,爭奪的是教科書市場,每個大細分領域都可以在幾億的市場中分幾千萬的羹,但想在任何方向有上億的突破,就需要進入系統化的學習階段,這個將是非常大的挑戰。」
消費應用》多方諮詢 找出對的檢測機構基因檢測 你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
|
|
一份投書、一位母親的勇敢決定,震撼全球,這兩個月來,「裘莉效應」就像蝴蝶傳播花粉一樣,迅速擴散到全世界每個角落。於是,一個念頭在越來越多人的心中發酵:「如果我想做基因檢測……」 撰文‧賴筱凡 ﹁你好,我想了解安潔莉娜.裘莉做的癌症基因檢測相關訊息……。」過去一個月來,同樣的電話內容,從四面八方湧入各個醫療院所,再從醫院、診所轉進基因實驗室,詢問量幾乎是過去的兩、三倍。 確實,裘莉效應激起了漣漪,但試著從網路搜尋「癌症基因檢測」相關訊息,卻理不出頭緒;從「癌症基因檢測」、「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到「癌症基因分子標記檢測」,一連串名詞就夠讓人頭昏腦脹。 因此,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前主治醫師、現任禾馨婦產科執行長蘇怡寧給了最直接的建議:「先找醫師諮詢。」蘇怡寧的建議聽起來有些空泛,但卻是最實際的答案。打開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網頁,洋洋灑灑陳列各式癌症基因檢測相關資訊,從「認識癌症基因檢測」、「癌症基因風險評估與諮詢」到「尋找癌症基因專業醫師」等,鉅細靡遺地介紹這個發展中的醫學新科技──癌症基因檢測。 但回到最核心的問題,做基因檢測前,依舊要先找專業醫師諮詢;因為你得先弄清楚,到底該做的是哪一項?才能在基因檢測之後,得到想要的答案。以裘莉做的乳癌、卵巢癌基因檢測為例,是所有人都要做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裘莉做的基因檢測屬於「家族遺傳性癌症」,「家族遺傳性乳癌占所有乳癌患者約一五%,所以,不是每位乳癌患者的家人都要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專任主治醫師謝政毅說。 站在預防醫學角度,是否每個人都應該做基因檢測?「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角度來看,基因檢測提供了更深入的身體健康資訊。」安法抗衰老診所院長王桂良說,正確的基因檢測,每個人一輩子只需要做一次;但不應該只是抽血、採口腔黏膜細胞檢驗後,拿一份檢測報告就了事。 台灣剛起步 產前罕見疾病篩檢做得較好儘管全球投入基因檢測技術已有二十年之久,但台灣的基因檢測仍處於緩步爬行的階段。「如果真的要說,大概就是產前的罕見疾病基因檢測,台灣做得比較好。」蘇怡寧指的,就是許多孕婦在懷孕初期都會做的羊膜穿刺等檢測,最有名的莫過於同樣出身台大的婦產科權威醫師柯滄銘。 打電話到各醫院詢問,幾乎與癌症相關基因檢測的服務,都以臨床為主。「因為現行健保制度是,病人有診斷、治療,醫師才有健保費可領;癌症基因檢測這種服務,在台灣幾乎沒有。」謝政毅話說得直接,卻是台灣醫療環境最血淋淋的現狀。 蘇怡寧投入基因檢測十多年來,也有相同感受。「由於台灣在預防醫學上做得很有限,所以十年來,進行癌症基因檢測的病例,幾乎都是癌症中心轉診過來,能達到『預防』目標的很少。」蘇怡寧指出,在台灣醫院分科裡,癌症病患多被分類到癌症中心,但基因檢測等技術,卻多隸屬婦產科。 因此,多數能接受癌症基因檢測的病患,「通常是腫瘤科醫師發現,家族裡有多人罹患癌症,才會建議他們做基因檢測。」蘇怡寧說,在基因檢測逐漸發展下,發現有諸多疾病的病發原因來自基因變異,但醫院分科還停留在用「器官」方式分類,「國外已經開始提倡醫院分科制度重新定義,基因醫學的崛起,開始衝擊全球醫學界。」 投入資源多 找出病變基因 讓標靶治療更有效若細究台灣目前三大類相關的癌症基因檢測服務,會發現基因檢測的範疇相當廣泛。以肺癌為例,最有名的就是EFGR基因檢測,「肺癌一直名列台灣前三大癌症,其中四○%又為肺腺癌;超過半數肺腺癌的病人發病原因都不是抽菸,是因為EFGR基因變異。」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在○八年的一份論文研究直接點名,EFGR基因病變是造成肺腺癌的最大禍首。 可惜許多肺腺癌病患發現罹癌時,都已進入三、四期,「如果能越早治療,治癒率一定較高。」王桂良說,安法過去十年做的癌症基因檢測超過一萬例,成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例子不在少數。尤其,台灣對於癌症診斷與治療技術投入的資源龐大,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與基因體中心,不斷找尋癌症病變基因,讓癌症標靶治療更有效。 但癌症基因檢測範疇可不僅於此,「我們最常遇到的狀況是,癌症病患在切除腫瘤後都會有相同的疑問:要不要做化療。其實透過癌症基因檢測,如果數據顯示你是該基因病變的高風險群,當然要繼續做化療。」王桂良說,比起不了解狀況就做化療,基因檢測的數據更有科學可信度。 另一方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八年推出癌症基因分子標記(mRNA)後,也讓癌症早期發現有了更前瞻的技術。「一般癌症檢測,不論是MRI、正子顯影等,都要在腫瘤大到○.五公分,才能檢測出來。可是當腫瘤形成後,大到○.二公分時,血管就會增生進腫瘤,提供養分給腫瘤,癌症分子也會流竄到血液裡。」王桂良進一步解釋,癌症基因分子標記的最大用途,就是檢測血液裡是否有癌症分子。 「可是當你得知結果時,代表你已經得了癌症。」蘇怡寧說。但這並不能完全否定癌症基因分子標記技術的效用,「很簡單,我們的經驗是,如果你能在早期發現癌症,治癒率有四到五成。」王桂良表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癌症基因分子標記做得比其他國家都早,廣義來說,也可算是癌症基因檢測的一環。 從各大院所近期接到基因檢測的詢問電話量看來,台灣消費者有其需求,目前也有私人診所提供服務,「但我們不建議消費者做,理由很簡單,國外完整的基因檢測團隊,從基因醫師、基因諮詢師、社工、護理師等,一應俱全;診斷、治療的工作由醫師來做,資訊的傳達與教育則由諮詢師來做。」謝政毅不諱言,台灣私人診所為求診者做完基因檢測後,多用一份報告了事,「萬一結果有問題,就叫他們到醫院找醫師,這樣是不對的。」站在王桂良的角度,他也不認同,「坊間有許多診所標榜替消費者做基因檢測,拿著自國外引進的『居家基因檢測』產品,就幫消費者做;但正規的基因檢測前後都要諮詢,絕對不是抽完血、取唾液後,換一張報告這麼簡單。」 配套不完整 相關生技廠商有限 人才招募亦難而且,針對基因檢測可能引起的爭端,美國在○八年也已訂出法案,包含基因檢測的隱密性、後續歧視問題等,都用法條來規範。「最直接的衝擊,就來自保險公司,如果保險公司取得你的基因檢測報告,發現你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群,因而收取更高的保費,這就叫『基因歧視』。」謝政毅說。 對照美國從研究計畫推動、技術發展,到法規訂定,一個龐大的基因檢測產業鏈已然成形;台灣連最基本的服務提供都很有限。「台灣從○二年推行基因庫計畫,可是大家只是拿了預算做做樣子,沒有明顯的成果。」一位曾參與計畫的醫師感嘆說。 而且就連與基因技術相關的生技廠商,也非常有限。只是,隨著基因醫學崛起,成為新一代顯學的機會大增,不少人也開始摩拳霍霍,「鴻海旗下的康聯生醫,計畫要在台大蓋的『未來醫院』,就是希望提前在基因醫學卡位。」鴻海內部人士透露,只是台灣相關基因人才招募不易,進展很有限。 站在病患角度,科技的演進讓我們更能掌控自己的健康,絕對是好消息;但台灣健保制度的扭曲,造成預防醫學發展緩慢,資源投入不均,相關配套缺乏,在基因檢測這一環,台灣人無疑的將會是二等公民。 基因檢測非懂不可的 5個問題! Q1:我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A:想做基因檢測的人,應先到醫療院所諮詢,想要對自我健康更了解的人,可在醫師協助下,透過基因檢測,更了解各項疾病的罹患風險等資訊。有家族病史者,也可在醫師諮詢下,了解是否為基因問題。 Q2:我想做基因檢測,但該做哪一種? A:透過醫師建議,再進行選擇。一般基因變異可透過檢測,解析每個人基因變異情形,了解潛在發病機率;而遺傳性基因突變,則得依家族病史視之。 Q3:基因檢測採樣會很麻煩嗎?檢測結果要等很久嗎? A:目前檢測採樣以抽血與口腔黏膜細胞為主,檢測方式很簡易;至於檢測結果的等候時間,依各項目與各實驗室作業而異。 Q4:如果想做基因檢測,哪些醫院可以做? A:目前台灣教學醫院的基因檢測主要運用於臨床,多半為確診、標靶用藥與治療等用途,才提供相關服務。一般人要做預防性基因檢測,僅少數私人診所與健檢中心提供服務,費用不等;但基因檢測除醫師外,還須在遺傳諮詢師、營養師、社工等協助下,再進行較好。不建議上網購買「居家基因檢測」產品,因自行測試,後續衍生問題多。 Q5:基因檢測需要多久做一次? A:原則上,基因檢測是從染色體分析變異情況,因此,基因檢測一生只須做一次。 4 步驟 透視基因密碼 步驟1 抽血、口腔黏膜細胞採樣,萃取DNA。 步驟2 找到染色體上的目標基因段。 步驟3 核酸定序,解碼基因排序。 步驟4 判讀基因變異情形。 一次搞懂3名詞!目前癌症基因檢測服務主要有三大項目,內容各異,檢測結果也不同。 癌症基因變異檢測 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 mRNA癌症分子標記篩檢用途 透過基因定序,找出基因變異點,進而了解各項癌症發病的潛在風險諮詢家族病史後,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是否為帶因者 從血液中檢測癌細胞是否存在,可在腫瘤0.2公分時,及早發現可篩檢疾病肺癌、肝癌、胃癌、攝護腺癌等,應用廣泛,並延伸至癌症確診後續治療 以乳癌/卵巢癌、大腸直腸癌、視網膜母細胞瘤為主 各式癌症方式抽血或口腔黏膜細胞採樣 抽血 抽血頻率 一生一次 一生一次 須定期篩檢費用 3萬至7萬元 約3萬元 2萬至6萬元提供服務院所臨床/病理切片:台大、奇美、台北馬偕、高醫大附設醫院等預防檢測:奇美健康管理中心、安法診所、榮新診所、聯安診所等禾馨婦產科、彰濱秀傳、奇美健康管理中心等 長庚、新光、國泰、北醫大附設醫院、彰濱秀傳、台中榮總、高雄榮總、高醫大附設醫院等 資料來源:各醫療院所 |
|
應用玩預裝推廣失靈:後門安裝盛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59.html前不久,魅族科技董事長兼創始人黃章在官網論壇炮轟中國移動定製機預裝一堆垃圾應用,並稱不向惡勢力妥協,一度被質疑為魅族炒作。如今,計較魅族是否刻意炒作幾無意義,黃章的此舉也再度引發對手機預裝軟件進行推廣的質疑。
手機預裝一度是應用軟件獲取大量用戶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預裝應用可以幫助用戶更容易上手智能手機,給用戶帶去便利;應用的差異化也可以幫助Android手機廠商提升終端的差異化,並增加賣點,提升競爭力;還可以幫助應用開發者批量獲取用戶。對手機廠商、應用開發者以及用戶而言,本是一個三贏的初衷。
但眼下,手機預裝軟件面臨著「三輸」的風險。
一方面,用戶對無法卸載預裝軟件不斷吐槽。另一方面,預裝手段的推廣效果正在失靈,「手機預裝軟件是被動的獲取用戶的手段,對大的內容提供商(CP)而言,預裝對他們的貢獻率連一半都不到。」一位從事應用推廣的業內人士如是判斷。
預裝迷信
最早,預裝單指與手機廠商合作的手機預裝應用,在隨後的應用推廣中出現變形。
業內人士指出,手機預裝軟件可以分為廠商預裝和刷機預裝兩大類。
其中,廠商預裝包括手機製造廠商預裝(涵蓋芯片級預裝)和運營商定製機預裝。刷機預裝涵蓋手機銷售的每個環節,水貨手機會有水貨刷機一道預裝,行貨手機包括代理商刷機預裝(比如天音通信)、連鎖賣場預裝(比如蘇寧、國美、迪信通)、運營商營業點預裝以及其他零售網點預裝等。每一次手機分銷都會可能產生新的預裝,預裝的同時會把之前的預裝覆蓋掉。
一位曾和多家手機廠商洽談過預裝的應用開發者認為,預裝流程中開發者往往處於弱勢。」在和廠商合作預裝過程中,廠商往往高姿態選擇與哪些應用合作,誰付費高成為廠商選擇的標準之一。在隨後的再刷機預裝中,開發者之前的努力還可能面臨前功盡棄。」
即使成功預裝到用戶手機中,應用能否贏得用戶也是個未知數。另一位開發者就表示,刷機預裝過程中,往往出現刷機應用眉毛鬍子一把抓,應用與終端用戶的性質不匹配。通用應用比如微信、微博的情況還好,但一些所謂」小而美」的應用,預裝在廉價手機中,用戶並不買賬,預裝效果會大打折扣。
貓膩
除了上述風險,整個預裝流程上漫長而且多節點,裝機量造假和激活量造假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
「預裝應用這塊的水比較深。」多位應用推廣人員都如此吐槽。
為什麼要造假,這依賴於預裝應用的商業模式。目前應用開發者有兩種付費模式,一種是按激活量付費,一種是和廠商收益分成。相對而言,廠商更喜歡按激活量付費的模式。
業內人士透露,應用經過預裝後正常的激活程序是,廠商或者其他刷機商在應用中加一個代碼,用戶啟動該應用後,在一個時間點比如24小時後自動激活,應用會將激活信息傳遞給廠商。這是一個真實的預裝和激活過程。
但在按激活付費的商業模式刺激之下,通過各種手段刷激活量正成為一種常態。
「經過層層刷機,裝機量都已經重複計算在內,裝機量本身打了折扣,激活更是在這個過程中無從談起,即使有激活,也不是真正用戶的自然激活。」
業內人士稱,為了刷應用的激活量,有人甚至不惜一次批量購買幾千台Android手機,不斷的重複刷機,人為的製造裝機量和激活量。
騙取裝機量和激活量之所以可行,主要是激活的統計方式不夠標準。行業內一般是採用IMEI手機串號的方式來跟蹤激活量,這對於品牌手機有效,但對於一批手機只有幾個串號的山寨機等非正規獲得入網許可的手機無效。另一種是廣泛存在的雙卡雙待手機也存在重複計算裝機量和激活量的問題。
應用開發商也見招拆招。一是從數據統計的層面,開發商會有自己的統計數據;二是手機廠商再給應用外包一層激活統計,和開發商的數據進行對比。
此外,應用開發者和手機廠商合作之時,會在自己的應用裡設置跟蹤程序,在一定時間間隔裡用戶兩次打開的話,則作為一次激活來付費。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防範廠商或合作方刷數據。
替代方式
手機預裝應用這條路正變得越走越難。
一方面,如果想和大手機廠商談應用預裝本身有一定的門檻,比如三星的預裝應用決策不在中國,想做預裝的合作需要和韓國總部建立聯繫。
另一方面,大的手機廠商為了提高用戶體驗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減少預裝應用,保持手機的純淨度。部分國產手機,比如小米、魅族、OPPO、步步高等強化個體品牌的廠商也有意識地減少預裝應用。
魅族高級總監李楠認為,預裝應用會打擾用戶,可能給用戶一個他們並不需要的選擇,或者對他來說並非最好的選擇。」非大眾的,優勢不明確的應用,讓用戶自己選擇下載更好。」
這衍生出一個問題:對於那些非大眾、非強需求的應用怎麼做推廣?
業內人士指出,除去手機預裝,在線上和線下還有多種常規形式。比如在應用市場上的投放,配合應用市場需要做的活動,和其他品牌做的聯合推廣。線下推廣沒有很固定的模式,總體原則是提高曝光度,並能讓用戶最快的瞭解應用用途,輔之二維碼等手段方便用戶下載,讓用戶的安裝需求衝動實現。
面包旅行是一個面向旅行人群小而美的應用。他們基本沒有採用手機預裝的形式。面包旅行商務總監康樂認為,在不花錢投入的情況下,最好的方式是通過應用市場做推廣。
在康樂看來,豌豆莢、91、騰訊等應用市場已經把喜歡和習慣下載應用的用戶做了聚合。」這之後的問題不再是用戶會不會下應用,而是下哪個應用的問題。應用開發者所做的是如何能引起用戶的注意。」
應用市場也有自身的考量。一方面,出於商業化的考慮會將一些推薦位置變成廣告位。另一方面,又不能過分的商業化,防止引起用戶的反感。這樣博弈的結果是,應用市場通常會拿出一半的位置做推廣。
康樂透露,如果應用在一線的應用市場上進行推薦,推薦當天下載量達到4000-5000不成問題。如果應用本身的質量好,一天達到2萬也是可能的。
現實世界中還有一種更為」暗黑」的應用推廣方式:「靜默渠道」,這種應用推廣渠道已有非法之嫌。具體方式為,與手機廠家深度合作,將留有「後門」的軟件內置在出廠手機中,通過「後門」遠程控制這些應用,在後台偷偷下載安裝其他程序。」不需要用戶確認就能直接安裝,而且安全軟件也無法查出來。」業內人士指出。
這種後台推廣的形式,成本遠遠低於正規渠道。通過第三方市場、網盟推廣等方式發展一個用戶成本在1.5-2.5元之間,走靜默渠道最多1.5元就能激活一個用戶,只需推廣方提供程序安裝包,兩天內就能完成推送安裝,最多一天能推到10萬用戶的手機上。這種方式採用CPA(按效果付費)的計費模式,由於靜默渠道有著覆蓋用戶群龐大、被動安裝等特點,已經成了開發者衝擊裝機量的新渠道,平均下來每個APP能達到2萬/天的激活量。
但並非所有人都相信推廣決定一切。
康樂認為,推廣更重要的在於應用開發者的內功。「應用推廣要建立屬於自己的社交關係,比如有獎邀請等,通過用戶個體的傳播來獲得用戶。」
魅族在放棄中國移動定製機的方式後,自行推出了支持TD制式的無預裝版本MX2手機。「通過內置,系統整合和應用中心滿足不同用戶的多樣的需求。既滿足用戶,又防止把用戶不想要的硬塞給他的情況出現。」李楠希望,魅族能做到應用預裝和推薦的平衡。
【小敗局】洗車應用Cherry之死: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的南柯一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345.html人人都愛汽車後市場。
汽車後市場是指汽車銷售以後,圍繞汽車使用過程中的各種服務,它涵蓋了消費者買車後所需要的一切服務。後汽車服務市場是一個無比廣闊的金山,國外整車製造與售後服務市場(汽車後市場)份額比例約為1:1.5——也就是說,消費者在汽車後市場的花費甚至比購買汽車還高出50%。
如此龐大的市場,造成了眾多掘金者湧入汽車後市場,上線於2011年11月,提供LBS洗車服務的美國創業項目Cherry,就是後汽車淘金者中非常著名的一個。
「美好」的洗車應用Cherry
Cherry為私家車主提供一鍵自助洗車服務的創業公司,在開始就獲得著名「 PayPal幫 」成員75萬美元的種子投資,而在2012年4月又獲得了450萬美元風險投資。Cherry提供了結合移動端LBS十分具有創造性的洗車服務,車主可以把車停留在任何位置,只要通過手機在停車位置簽到並發出一個洗車申請,Cherry 就會馬上派附近的洗車人員到指定地點為車主洗車。簽到的方式可以通過網站或手機App,簽到信息可以使用停車街道、車型、顏色或車牌號碼。
但是這個美好的汽車後市場服務項目最終還是敗北了,僅僅上線一年之後,2012年12月25日,Cherry宣佈關閉服務,並且退還客戶的預付款。Cherry總計525萬美元的融資大部分都打了水漂,其創始人Travis VanderZanden的回答也極其讓人沮喪:「Cherry面臨轉型,我們絕對不會再做洗車服務了」。
Cherry這個點子不可謂不精妙,利用移動端LBS的優勢讓車主可以在任何情況下分分鐘洗車,Cherry的初期發展也不可謂不好,從上線起業務量就迅猛增長,幾乎每個月洗車數都要增長一倍。它甚至快速將服務範圍從舊金山擴張到硅谷的大部分地區。由於發展迅猛,Cherry當時還決定拓展新市場,將業務開展到聖迭戈地區。
但最終,Cherry還是敗了,敗於所有希望用「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創業者的通病——迷信產品,不注重整合線下資源。這個毛病無論是在創新聖地硅谷,還是在中國的互聯網創業領域,都讓很多有「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理想的創業者死亡。
O2O關鍵是什麼
戴志康曾反思,稱微信O2O在初期無法實現商業化的根源在於:「第一,用戶的使用習慣無法培養。其次,則是服務員太蠢。」由此可以看到,O2O服務的關鍵,並非在於「產品的能力」,而更多的是要依靠用戶的理解,以及強大的線下資源整合能力來進行驅動。
由此可以讓我們來看看Cherry都犯了哪些錯誤?
首先,過於迷信產品體驗,不懂得控制成本。
Cherry太過看重於線上產品,他們有精美的UI,有精準的定位系統,有成體系的信息化流程……但是,他們卻根本不在乎如何整合線下資源。在線下服務中,他們根本不注重線下成本的控制,客戶洗一次車,需要支付給Cherry 30美金,是普通洗車價格的5倍——這幾乎是史上最昂貴的洗車服務,Cherry團隊卻對此毫不在乎,一直到倒閉,他們的服務成本也沒有降下來。
雖然很多用戶因為嘗鮮使用了Cherry洗車,但是高額的洗車服務費讓它們覺得得不償失,因此並不會持續使用Cherry提供的服務。Cherry團隊花大量的精力優化他們的線上產品功能,卻不願意花些時間去控制他們的線下成本,以獲得更多的供需曲線優勢,留住更多用戶,Cherry團隊只懂得用純互聯網的方式去設計他們的商業模式,對線下資源整合極其漠視。
其次,線下服務流程糟糕。
與完美的線上流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Cherry糟糕無比的線下流程。用戶在Cherry上下訂單非常方便,Cherry還提供打分系統,並在洗車後及時發送反饋信息。
但是洗車服務卻不怎麼流暢了,在設計線下洗車服務時,Cherry出了很多問題,讓線下洗車沒有形成良好的用戶體驗。例如,Cherry的洗車服務是無法清洗汽車內部的,除非車主願意在洗車人員來之前打開車門。花30美元就讓別人來幫你擦擦車玻璃和車身表面,這是人類完全無法接受的,反觀Cherry的團隊似乎從未反思過這一點,並沒有想辦法優化線下服務的流程,而是想著怎麼規模化擴展,怎麼使產品用起來更酷……簡直就是一群中了互聯網毒害的nerd。
最後,對服務沒有更深層次思考。
Cherry來了,你是洗車呢,還是洗車呢,還是洗車呢?用戶給予了Cherry到達汽車身旁的機會,Cherry卻只提供了30美元的「昂貴的服務」,這就如同學妹讓學長來修電腦,修好後就沒有然後了。基於汽車的服務過程中,完全事實上可以發現用戶的更深層次的需求,譬如玻璃水是否需要填滿,胎壓是否需要檢測充氣,甚至是機油的保養等等。在提供了一攬子服務後,不僅可以讓洗車的成本降低,同時可以使用戶更具粘性,但遺憾的是Cherry並未如是為之。
Cherry的警示
用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這是一個永恆的命題。
Cherry雖然是一個Online To Offline(O2O)項目,但是他們從生到死都沒有真正關注過自己的線下(Offline),Cherry對線下資源整合的極度漠視,死亡也成為了一種必然,Cherry的這種對線下的漠視,雖然這看起來不可理喻,但是,這確實是很多號稱「用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創業團隊正在不斷重複的悲劇。而如果不跨過這道檻,那些「用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的理想,最終也只是創業者的南柯一夢罷了。
李彥宏:應用商店的缺陷讓開發者不幸福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8/2958623.html「開發者,你幸福嗎?」昨日,百度CEO李彥宏在「2013百度世界大會」現場提問。他認為,作為移動互聯網重要一環,應用商店卻有根本性缺陷,大量有價值的應用被忽略。昨日,百度推出「輕應用」,號稱幫助開發者解決好應用淪為「殭屍」的難題。
以下為李彥宏演講實錄:
各位來賓,各位開發者,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來到2013百度世界,大家知道百度世界是我們一年一度最大的技術創新大會,所以每年我們會利用這樣的機會,向大家介紹百度在過去一年當中最重大的技術創新。而過去的一年,我覺得是跟以前的很多年都非常不一樣,市場變化非常的迅速,這是剛剛鄔院士也講了,那麼豐富的內容,其實在過去很多很多東西,都是在過去一年當中發生了,或者說在過去一年當中大家才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問題。
對於百度來說,過去一年也確實有很多很多的創新,我相信很多人進到會場之前有機會去轉了一圈,我們的展台有各種各樣新的應用、新技術給大家介紹。比如說在地圖這方面,我們剛剛推出了全景地圖,不僅包括街景,也包括室內的實景。比如說我們把知識圖譜的技術開始應用到百度的大搜索裡面去,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物和物之間的關係,我們越來越把它搞清楚了。你去問「謝霆鋒的兒子是誰」或者「謝霆鋒是誰的兒子」,我們都可以正確告訴你答案。昨天我還搜了一下「駱家輝的夫人」,我發現在Google上搜「Gary Locke's wife」找不到,在百度上搜「駱家輝的夫人」、「駱家輝的老婆」都可以得到答案。
再比如我們過去一年語音識別的技術,其實準確率提升非常快,大家從百度語音助手、百度語音搜索這些產品上感受到,這樣的一個高準確率的識別能力我們會開放給所有的開發者。同理,圖像識別這樣的技術我們也會把它開放給開發者。很多人都用過百度魔圖,或者PK大咖,看你和明星長得有多像。這個背後的技術就是一個圖像識別技術——人臉識別(face recognition),這樣的技術我們都會開放給開發者使用。還有百度的云存儲,今天我們宣佈進入了T時代,每個人可以拿到一個Terabyte。
所以在準備這次百度世界的過程當中,我們也很糾結,我們團隊讓我介紹這個產品,介紹那個產品,演示這個技術,演示那個技術。後來我說不行,我們只有時間去演示一項產品。今天,我就選擇其中的一項技術,我認為比我剛才講的技術都更加重要的一項技術,跟大家介紹。
在過去的一年當中,我們已經推出了很多很多的移動方面的工具和服務,讓我們開發者在使用。去年向大家介紹七種武器,它其實是七種工具或者說服務。我們後來一年當中也陸續增加一些其他的服務,幫助我們吸引了很多的開發者,在百度這樣一個開放的生態當中,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聚集了70萬個開發者。而應用也是層出不窮,有很多非常非常優秀的應用是運用了百度的云能力各種類型的工具來開發出來。比如說大家熟知的墨跡天氣、美圖秀秀,現在很火的打車應用比如嘀嘀打車,這些層出不窮的應用都和百度有各種各樣的聯繫,利用百度各種各樣的云工具、云開發來獲得消費者。
不久之前,我們也宣佈了一項比較大的收購,不只是比較大的,其實可以說是中國互聯網有史以來最大的收購,價值十幾億,91加入百度後,到上個月為止,我們每天的應用分發是6900萬,也就是說中國大概有100萬左右的應用,我們每天分發出去的應用量到了6900萬,這樣的量我們也相信是全國最大的,也就是說,在應用的分發上我們有非常強大的能力,來幫助我們開發者。所以,既提供了工具,又提供了服務,又提供了分發能力,我們做了很多事情來幫助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生態做的更好,更繁榮,更健康。
基於這樣一個大的分發能力,我們如果再來看詳細一點,再看得深刻一點的話,我們還可以看到,99.9%的中長尾應用在移動分發當中處在非常不利的位置,這些應用只佔到我們應用分發量的30%,而0.1%的最top的幾百個應用佔到70%的分發量。我相信包括在座很多開發者,包括全中國的絕大多數開發者是處在99.9%中間,這就是一個問題。
所以我們要問,開發者,你幸福嗎?
我們也很關注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做了一些調查。我來給大家舉個例子,這是一個開發者開發的應用「e家潔」,這個應用是做什麼,是幫助你去找到一個小時工,它需要用你的位置查找你周圍這些小時工,你如果使用之後可以對小時工服務進行評價。這個應用很好,對於需要的人來說這是非常大的幫助。這樣的一個應用怎麼才能夠讓它的目標消費者有認知呢?
這樣的一個應用,它經過一段時間的推廣,發現每獲得一個用戶它的成本大概是8塊錢,這樣的成本其實對於一個中小型開發者來說是非常非常昂貴,即使是對於百度公司來說,我們也覺得8塊錢太貴了。而且在推廣的過程當中,其實很難找到目標人群,你不知道什麼人是真正需要這個應用的。由於精準率差,流失率也比較高。
大家很自然想到,作為一個應用,我要在移動商店裡面進行推廣,可是我們現在看一下移動商店,你要進行推廣的話其實是不知道該從何做起,應用商店現在的展示形式,都是把最熱門的東西,最新出現的東西給放出來。這樣的一種結果就像我們剛才展示的那些數字一樣,大者恆大強者恆強,越小越沒有展示機會。這是應用商店現在能夠給像「e家潔」這樣的應用所做的幫助,或者說推廣存在的問題。
他們也使用了公眾帳號進行推廣,公眾帳號其實是需要你自己的推廣能力才能夠獲得的,比如說你自己有一個店面,把二維碼放那,已經是你客戶的人來門店掃一下二維碼,這樣聯繫起來。但「e家潔」這種沒有店面,他就靠地面推廣去發傳單,發一些打折卡給人,通過打折獲得公眾帳號的關注者。即使這樣,其實在公眾帳號這種體系裡面,也缺乏很多原生應用所具備的能力,比如語音能力、拍照能力等等都是不具備的,所以公眾帳號也不是一個真正的出路。
原因在哪裡?原因是因為我們目前整個移動互聯網生態當中最最關鍵的這一環,就是所謂的應用商店一環是有問題的,用我的話講是「應用商店有根本性缺陷」(APP store model is fundamentally flawed)。剛才我們展示了作為一個應用商店組織應用的方式,它首先給你展示最TOP的應用是什麼,排名下載量最大的應用是什麼,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每一個類目按照這樣來排名,最多你是新應用給你一點展示機會。而當你去搜索的時候你必須要知道這個應用的名字才能搜索到,對於「e家潔」這樣的應用來說,輸入一個英文字母的e再輸入家潔這兩個字本身已經夠難了,更難的是大多數人不知道存在這樣一個應用。
我們覺得對於現在的移動用戶來說,應用商店是他們主要的獲得應用的入口,這很像十幾年前hao123作為我們PC用戶上網的入口一樣,大家最常用的網站放在hao123界面上,今天的應用商店也是這樣的,大多數用戶最常用的應用放到比較明顯的位置。很多人覺得這很好,但是問題在於,如果你很不幸地屬於那些99.9%的不常用的應用,就沒辦法了,你就只有等死,你有很好的工具,你有很好的服務,但是你沒有很好的方法,來觸達你的目標消費者,這就是為什麼應用商店有根本性的缺陷(fundamental flaw)。我們知道伴隨hao123而生長的,還有一個巨大的網頁搜索的生態,這個生態在移動上現在也已經達到相當的規模,所以百度現在有海量的需求可以分發給我們消費者。剛才我們講6900萬的每天的應用下載,全中國最大的應用分發能力。但是跟移動搜索的量相比,它其實還是小巫見大巫。我們從分類來看,大家關注的旅遊類別,我們有每天百萬級的實際應用,醫療健康領域有千萬計的應用,家政每天百萬的應用,美食也是百萬級的需求。這麼多的需求,怎麼能夠讓它有效觸達我們的開發者?這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問題。
而對於一個開發者來說,他的理想是什麼?我有一個好的服務,我有一個別人需要的東西,我怎麼能夠很高效地把它分發出去,並且我能夠擁有完美的體驗。所謂完美的體驗,就是它真正要有原生應用的能力、調取云的能力、調取照相機的能力、定位的能力等等,這些能力都需要有。
我們怎麼解決問題,或者說對於開發者的理想,我們怎麼幫他們實現?我跟我的團隊講,開發者的理想就是我給你們的任務。過去的一年,我們百度移動云團隊就把這個任務當做最高優先級事情來解決,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今天終於可以給大家展示百度解決方案,下面有請百度副總裁、移動云事業部總經理李明遠給大家介紹百度的解決方案。
來源:中國企業家
【每日一黑馬】85後陳方毅的輟學創業經:從返還網到女性應用西柚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207.html
來源:i黑馬 作者:王根旺,吳倩男
2008年,正在華僑大學讀大三的陳方毅輟學創業,和四個朋友一起創建了返利網站返還網,該網站通過「導購+返還現金」的形式黏住了800萬用戶,而陳則通過廣告費用和交易佣金獲取了第一桶金——2012年其收入已經超過1億元,盈利達數千萬元,同年還獲得了險峰華興和真格基金數百萬美元的風險投資,而員工也達到一百多人。
從返還網到女性應用
雖然業績表上的數字十分好看,但陳方毅卻開始考慮轉型。一方面他認為儘管電商導購行業很賺錢但存在侷限性,「你只能帶顧客過去,但控制不了後面的流程,可做的事情有限。」此外,淘寶年初開始對返利網站的打壓,禁止現金返還並強制接入支付寶的積分產品集分寶,這一定程度上讓陳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天花板。
轉型做什麼?這是陳方毅亟需面對的問題,在掂量四個多月後,他於2012年底決定切入移動互聯網的女性健康應用領域。而至於為什麼選擇這個領域,陳的解釋是:手機上網時間已經超過電腦並且還未有大佬在其中佔據壟斷地位,而關注健康尤其是女性的健康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上網應該是隨時隨地的,PC不會成為娛樂中心,它只會是辦公中心,所以我們一定要在移動互聯網上立足。我們不會和巨頭競爭,但是一定要借鑑他們,在PC只有BAT三個平台,但在移動互聯網上他們的勢力沒有那麼強。」
無獨有偶,同為85後的柴可做的女性經期助手應用「大姨嗎」發展地如火如荼,目前用戶達一千多萬。更為巧合的是柴獲得過真格基金合夥人過徐小平的天使投資,不過陳並不認為西柚和大姨嗎存在著競爭關係,「他們的用戶限定在月經不調的女性,我們還包括減肥、豐胸等,把所有的女性都囊括進來,市場要大的多。」
從0個用戶到600萬用戶
經過一個多月的「閉門造車」,2013年4月,西柚經期助手(英文名See You)上線,它主要通過大數據的形式將所有用戶的數據收集起來去預測經期時間,告知安全期和排卵易孕期,並進行垂直髮展,提供瘦身、美白、痛經調理等健康小貼士。此外,在陳方毅看來,西柚與其他女性健康應用一個很大的不同是激勵機制,「假如你有瘦身計劃,西柚有一個人機互動的功能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食譜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既起到了監督的作用,也提供了便利性。」
據陳方毅介紹,不到五個月,西柚的激活用戶已達600多萬,現在每月增速達到300萬,預計10月初會達到1000萬,而西柚快速增長的殺手鐧便是微博營銷。
7月初,西柚在微博上發起了一場「姨媽女神」的祭拜活動,這場活動將一張網絡圖片加工修飾後奉其為「姨媽女神」,再利用微博蓋神廟。「很多女生大姨媽沒來會很緊張,會去拜一拜,參與的人數有幾十萬,這個給我們曝光非常有效。」陳方毅稱。此外,吐槽女性經期的「西柚姨媽體」也為其帶來了不少曝光率。
當然,除了微博營銷外,西柚用戶快速增長的另一個緣由是鋪設渠道和投廣告,陳方毅透露,每月在這方面的費用達數百萬元。
怎麼賺錢?
盈利難是所有APP開發者都要面臨的嚴峻問題,概莫能外,這也是橫亙在陳方毅眼前的挑戰。在陳看來,移動互聯網盈利主要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增值服務,除了QQ其他都沒有做成,所以要向用戶在增值上收費基本上不可能;第二種是電商倒流,這種模式會影響手機用戶體驗;第三種是廣告,這是最普遍使用的模式。
「大家說的沒有盈利模式是指,沒有除了剛剛說的這三點之外新的模式,至於以後怎麼走誰都沒有想通。」陳方毅分析稱。
不過,陳方毅並沒有對西柚商業化的打算,「有一個瑞士高端衛生巾品牌曾要和我們合作,但我們有明確的目標:不能過早的商業化,應該先讓用戶喜歡你的產品,之後自然就會有回報。」關於未來,陳方毅主要想抓住移動和大數據這兩個方向——移動意味著貼身,貼身之後把所有的數據綁定。
百度高德手機導航應用同日宣佈免費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9108月28日下午3時左右,百度地圖宣佈,原本收費30元的百度導航永久免費,大約4小時後,高德導航也宣佈免費。
據高德集團官方微博8月28日下午7時許消息,高德集團宣佈,28日起旗下高德導航手機應用正式施行免費政策。
「『高德導航』免費,是我們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高德CEO成從武表示,同時宣稱,免費之後高德對「高德導航」的研發投入保持不變。
此前,蘋果AppStore顯示高德導航收費版售價為50元人民幣,百度導航收費版售價為30元人民幣。
其後,8月29日,百度又宣佈推出全面退款策略。百度官方微博宣稱,將對所有之前購買過百度導航的用戶全部退款,9月30日前即可完成所有Android用戶退款流程,而IOS用戶可即時申請退款。
據《北京日報》8月30日報導,對此,高德方面回應稱「不跟進」。
「百度是個互聯網公司,本來就不應該收費。而我們過去是傳統模式有收費,今天開始正式免費,以後也不可能收費,對於過去收費用戶只能說抱歉。」 高德CEO成從武說。
據財新網報導,百度的地圖和導航產品是高德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在地圖產品上,高德百度旗鼓相當。艾瑞諮詢報告顯示,2013年第二季度,高德地圖以31.3%的市場份額佔據中國市場頭把交椅,百度地圖則以24.4%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二。但在導航領域,百度屬於新人,在產品體驗和運營方面與高德還存在差距。
據前述《北京日報》報導,一位大型券商研究員表示,市場恐慌的是,隨著中游的內容提供商開始免費,是否會影響到上游與下游兩端。這在業內看來,短時間內影響並不大,然而未來隨著終端應用持續免費,勢必將重塑產業格局,如做終端導航等廠商或將面臨洗牌。
而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此次百度高德「免費大戰」,是阿里系與百度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又一次近身肉搏,表明雙方已經在功能上進入高度同質化的競爭階段。
今年5月10日,高德宣佈,阿里巴巴以2.94億美元購買高德軟件公司28%股份。不過在阿里系的架構中,高德目前主要做的仍是基於位置信息的底層服務,商戶、用戶、支付等環節均依靠阿里巴巴平台的資源。
目前,高德地圖與百度地圖均推出了附近搜索功能,提供基於位置的餐飲、團購、酒店、娛樂等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與線下服務結合)服務,也雙雙接入了大眾點評、嘀嘀打車、去哪兒等互聯網服務。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認為,百度與高德打架的背後主要意在O2O。「免費之後,對於阿里巴巴來說,一是可以搶佔O2O,二是通過高德進入車聯網領域。」李易預計,「神仙打架,小鬼遭殃」,未來凱立德等一些沒有巨頭依靠的導航企業將面臨嚴重的生存困難。
高德董事長兼CEO成從武也表示,移動地圖兩年後將遇生死劫。他認為,移動互聯網地圖經過兩年左右的「圈地運動」,即將沉澱出巨頭佔據80%市場的「二八」格局。「這與2011年出現的團購熱潮十分相似,有的存活下來成為巨頭,有的轉型變成其他的形態,有的則消亡。」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