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領域錯失先機 誰造就了微軟失去的十年?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7/30/230395.html

伴隨著音樂優雅的節奏,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步入了拉斯維加斯威尼斯人酒店的宴會廳。

在2012年國際電子消費展中,鮑爾默身後20英呎高的屏幕牆開始閃爍著他的名字。國際電子消費展是科技界的盛宴。每年1月份,超過15萬名技術人 員和企業高管都會湧入了拉斯維加斯,參觀最新的技術和科技產品。參會者從一個展廳走向另外一個展廳,急匆匆的希望搶先獲得最新的試用產品,絲毫不在乎在會 場助興的各類娛樂明星。

讓人感到尷尬的是,鮑爾默在演示搭載Window sPhone 7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時出現了故障,一位微軟員工不得不為首席執行官更換了一部手機。各大媒體對此的反應非常悲觀,一位知名博主更是毫不客氣地說「微軟在最後一屆展示會中,竟然開了這麼一個殘酷的玩笑。」

對Windows和Office的溺愛

過去十多年一系列的錯誤,導致微軟從消費電子產業的創新者演變成為碌碌無為的跟隨者。近些年以來,微軟不斷被谷歌、Facebook和蘋果在各個領 域所超越。這些企業革新了社交媒體的技術體驗,而反應遲緩的微軟卻仍在極大地依賴於Windows、O ffice和服務器軟件等傳統產品,來支撐著公司的財務表現。

在一個充滿活力且不斷變革的市場中,微軟變成了高科技產業中的一家底特律汽車製造商,即便是在競爭對手顛覆了世界的情況下,卻依然在生產線上製造那 些雖然閃爍著光澤,卻已經被市場所淘汰的產品。微軟絕大多數的創新,要麼給自身帶來巨大的虧損,要麼就是對新領域幾乎毫無影響。

數據可以說明問題。2000年12月,微軟的市值曾達到5100億美元,是當時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但是到了今年6月份,微軟的市值僅有2490億 美元,不到當年的一半,降至全球市值第三大公司。反觀蘋果公司,2000年12月市值僅有48億美元。到了今年6月份,市值已經高達5410億美元。)

但是,微軟曾經是地球上最幸福的公司。1995當Windows95發佈的時候,為了能夠率先買到正版操作系統,計算機極客們從午夜開始便在科技產 品商店的門外排起了長隊。知名脫口秀主持人傑·雷諾(JayLeno)出現在了微軟園區參加慶典活動,紐約的帝國大廈甚至都裝點上了微軟的色彩紅、黃、綠 三色。

到了1997年年底,Windows 95和其它微軟的操作系統,已經佔據了美國PC市場86.3%的市場份額(蘋果Mac操作系統當時的市場份額僅有4.6%.)。蓋茨的身家早在1992年 便達到68億美元,他也在當年被《福布斯》雜誌評為全球首富。微軟在美國社會擁有了空前的影響力。從當時的情況看,似乎沒有什麼能夠阻擋這家軟件巨頭的發 展。

然而,對於Window 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套件這兩大產品的過於偏愛,卻導致微軟一再錯失在其他技術領域領先的大好機會。這種偏愛甚至滲透到了整個微軟,這也導致微軟 在面臨新競爭對手的挑戰時,無法做出快速的回應。一位軟件工程師表示,「哪怕是你想要編寫的任何一個程序,都必須圍繞著Window s或者現有產品。這令人感到非常困惑,因為你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解決問題,而這些問題與你的產品沒有關係。就是這一點,讓你開發產品的速度減緩了下來。」

公司文化的轉變

但實際上,在技術領域內的保守還不足以完全擊垮微軟,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後來公司文化的轉變。

在上世紀90年代初,幾乎所有的微軟員工在計算機都安裝了一款應用程序。這款應用程序會讓一個卡通的臉部表情一直出現在電腦屏幕當中:臉部究竟會有什麼樣的表情則取決於微軟的股價表現。當微軟股價上漲時,顯示的是一張笑臉;當微軟股價下滑時,表情會非常的沮喪。

對應的事實是,當時幾乎所有的微軟員工都通過期權獲得了公司一定的股份。在微軟任職16年的營銷經理埃德·麥卡希爾(E dM cCahill)表示,「當時微軟員工非常渴望利用每一個機會來增加公司的營收。在每一次參與的會議中,都有著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結果,因為所有人都知 道,他們動作越快,微軟的股價就會上漲得越快,他們的個人財富也將會越多。」

但是這一切狂熱在1999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後,都回到了原點。1999年12月30日,微軟股價在剛剛創出歷史新高119.94美元之後便出現持續下滑。

僅僅16天之後,比爾·蓋茨把微軟首席執行官的位置交付給了鮑爾默。在隨後的一年時間中,微軟股價下跌了一半以上,而且再也沒有回到曾經的歷史高點。這意味著,曾經給微軟員工帶來數不清財富的金鑰匙股票期權,也變成了「潛水期權」。

隨之而來的問題,則是員工中嚴重的財富分化。有些員工每天開著自己新買的賓利上班,而有些員工則開著緊湊車型轎車道奇霓虹。曾經那個團隊並肩作戰雄霸天下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財富分化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微軟老員工與新員工之間的關係。

2003年前後,微軟決定不再向員工提供股票期權,以此來削減支出。而這意味著,後來的員工只有通過晉級,才能得到財富上的回報,而他們的前輩們則可以專心於技術研究,專注於產品。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官僚主義開始在微軟逐漸形成,進一步降低了自身的創新能力。更多的微軟員工開始尋求獲得管理崗位,而更多的管理者意味著要召開更多的會議,更多的會議導致了更多的備忘錄,所有的這一切也導致微軟創新能力的大幅降低。

一位微軟前技術人員表示,「在這樣的組織系統中,軟件設計工作似乎都是由委員會來完成的。所有的事情都進展得非常緩慢,員工需要開的會太多了。」

步步倒退

正因為如此,微軟在隨後的市場競爭中步步錯失先機。

蘋果公司早在2001年便發佈了iPod音樂播放器,而直到兩年之後,微軟的高管還在試圖想出如何與蘋果對抗的方法。

蓋茨在2003年11月2日向部分微軟高管發送電子郵件稱,「因為我們推出音樂服務的時間過晚,我們可能將在該市場永遠落後於其它競爭對手。用戶不 希望放棄自己的硬件。」蓋茨在郵件中表示,結果就是微軟不會說服消費者使用微軟的產品。他寫道,「我看不到有什麼能夠確保我們成為市場龍頭的證據。我認識 的人(我承認他們都是富人),都擁有下載了數千首歌曲的iPod.」蓋茨說,投資銀行A llen& C o.的管理者赫伯·艾倫(H erbA llen)曾一次為好友購買了數十個iPod.他寫道「巴菲特也非常喜歡iPod.」

隨著時間的推移,直到2006年11月14日,微軟才推出了自有音樂播放器Zune.在該設備推出僅僅45天之後,喬布斯便發佈了把手機、音樂播放 器、互聯網接入、照相機和其它Zune所不具備的功能融為一體的iPhone手機。但是對於不想購買手機的用戶,iPod依然是他們不二的選擇。事實上, 蘋果早已推出了公司第五代iPod售價並不昂貴的iPodM ini.在距此不到一年之前,蘋果還推出了公司售價最低的音樂播放器iPodN ano.

Zune很快便在市場中取得了慘敗的戰績。到2009年,iPod依然佔據著音樂播放器市場71%的份額。除了朝鮮大選之外,這樣的數據在市場中幾 乎就看不到。與此同時,Zune的市場份額卻不足4%.去年10月,微軟終止了Zune業務,寄希望於消費者能夠購買一部像iP h o n e一樣融入音樂播放器功能的W indow s Phone手機。

不僅在新的多媒體業務上節節敗退,微軟在曾經引以為傲的操作系統上也翻了大跟頭。

2001年5月,微軟執行了名為「長角」(Longhorn)的項目,預計將會在2003年年底發佈名為W indowsVista的產品。然而,直到2004年6月,喬布斯宣佈蘋果將推出名為「T iger」的操作系統時,Window sV ista何時推出仍然杳無音信。實際上,「T iger」中的許多功能都是微軟計劃在長角中推出的功能。

這注定了Vista的失敗命運。實際上,兩年以後當WindowsVista操作系統終於在商店的貨架中現身時,不少媒體就撰文指出,微軟推出W indowsVista是2007年最令人失望的科技事件。

從技術轉向管理的巨大風險

現在總結這些微軟曾經犯下的昏招,足以看出互聯網公司從技術轉向管理的巨大風險。

當蘋果推出iPhone手機時,鮑爾默在2007年曾嘲笑著說,「iPhone沒有機會在市場中獲得很多市場份額。」他在同一年還表示,「iPod 的確是熱門品牌,但蘋果不是。」在蘋果2010年推出iPad平板電腦時,鮑爾默更是對這款產品嗤之以鼻。但是截至目前,iPad的累計銷量已經超過了 5500萬部。鮑爾默對谷歌的預測同樣也不靠譜。鮑爾默在2005年曾經公開表示,「谷歌算不上是一家真正的公司,它就是一個爛攤子。」

鮑爾默不斷犯下的錯誤,也讓微軟的技術專家們開始抱怨。

一位在去年跳槽到谷歌的微軟前程序員說,「鮑爾默擁有著把腳塞進嘴裡,讓人看上去非常愚蠢的技能,這會一點一點地折磨著微軟的每一位員工。在他做出了那麼多錯誤的預測之後,你就明白這些絕對無法原諒,因為這意味著他聽不進身邊技術人員的諫言。」)

作為微軟的首席執行官,鮑爾默聲稱他首先考慮的不是讓微軟「扮酷」,而是利潤。換句話說,微軟首先考慮的是通過銷售自有的新技術賺錢。但事實上是:微軟靠著錢獲得了市場領先優勢,因為這家公司總是比任何一家競爭對手都擁有更多的資金。)

不過微軟的這種優勢已經不復存在。鮑爾默長期以來一直依靠的優勢如今已經徹底消失了。谷歌當前賬面上已經持有500億美元的資金,與微軟的580億 美元相差無幾。另一方面,蘋果從今年開始已經持有了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金。使用財務力量讓公司在市場中保持領先優勢對微軟或鮑爾默來說已經無法再次奏 效。

喬布斯曾經在沃爾特·艾薩克森為他撰寫的自傳中公開談論過鮑爾默在微軟的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喬布斯說,「做銷售的人經營公司,做產品的人就不再那 麼重要,其中很多人就失去了創造的激情。斯卡利加入後,蘋果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那是我的失誤;鮑爾默接管微軟後也是這樣。蘋果很幸運,能夠東山再起,但 我認為只要鮑爾默還在掌舵,微軟就不會有什麼起色。」

不過最有趣的是,喬布斯在這一點上最終譴責的是蓋茨。喬布斯說,「他們從來沒有展示過原本應當展示出的產品智慧野心。蓋茨習慣把自己標榜為產品人,但他確實不是。他就是一名商人。贏得業務永遠比製造出偉大的產品重要得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45

微軟危急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188

過 去十年間,微軟這家堪稱全世界財力最雄厚的軟件巨人,幾乎沒有拿出什麼像樣的創新產品。它錯過了搜索、智能手機、電子書、平板電腦和社交網絡(SNS)這 些大生意,坐視四大勁敵——谷歌、蘋果、亞馬遜和Facebook的崛起或重生。其實微軟曾無數次嘗試過轉型,只不過都毀於一旦。

微軟能否打翻身仗,就看今年了。2012年,微軟將刷新其幾乎整條產品線,重新吹響「集結號」。

2012年6月到7月,微軟召開了三場重量級發佈會,連續發佈了平板電腦Surface、新一代手機操作系統Windows Phone 8(簡稱WP8)和新一代Office辦公軟件。

微軟還將於10月發佈桌面操作系統Windows 8(簡稱Win8)。Win8是一款旨在打通平板電腦和PC的操作系統(OS),這意味著微軟能將PC的新功能和應用很快移植到平板電腦和手機上去,賦予 它們強大的辦公能力。這是目前蘋果和谷歌還未實現的令人激動的技術進步。

WP8和Win8,被業界視為微軟自1990年代的Windows 3.0以來最重要的產品發佈,也是微軟反擊宿敵蘋果的新武器。

憑藉著經久不衰的Windows和Office這兩台提款機,微軟依然財源滾滾。2012財年(截至2012年6月底),微軟營收為737.23億 美元,淨利潤169.78億美元,依然保持著對勁敵谷歌(Google)的領先優勢——2011年谷歌營收379.05億美元,淨利潤97億美元。

但在2012年7月20日,微軟公佈的2012財年第四財季財報,爆出了自1986年上市以來的首次季度虧損——淨虧損4.92億美元。這是在為5年前的一樁魯莽的收購埋單——本季度減記支出收購數字廣告公司aQuantive相關的62億美元。

在人們的眼中,微軟已成「明日黃花」。資本市場上,微軟的市值與谷歌相差無幾,而蘋果則已超過微軟兩倍。2012年7月初,《名利場》雜誌特約編輯庫爾特·艾肯沃爾德撰文稱,過去的十年對微軟來說是「失落的十年」,引發業界的熱議。

不管原因為何,過去十年間這家堪稱全世界財力最雄厚的軟件巨人,的確幾乎沒有拿出什麼像樣的創新產品(除了遊戲機Xbox)。它錯過了搜索、智能手 機、電子書、平板電腦和社交網絡(SNS)這些大生意,坐視四大勁敵——谷歌、蘋果、亞馬遜和Facebook的崛起或重生。其實這些技術或產品中的絕大 多數,微軟都曾經嘗試過,但均未有結果。

20年轉型未果

其實早在1990年代末,手握數百億美元現金的微軟就曾開始向互聯網轉型。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1995年發表了著名的演講——「你指尖的信息」,提出互聯網將會興起,人們可通過網絡實現圖片分享、地圖導航、電子支付等應用。

1995年微軟成立了互聯網部門MSN,幾年中通過收購或合作推出了一系列互聯網服務。五年後,微軟提出.Net戰略,又推出Passport認證服務,旨在將微軟所開發的各種軟件與互聯網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從一家軟件公司向服務公司的轉變。

但在進入21世紀初的短短幾年中,微軟出售、中止或砍掉了上述所有項目。其客觀原因是由於「9·11」事件後,網絡泡沫破滅,而美國司法部對於微軟 的反壟斷審查差點使微軟被分拆,微軟決定收縮戰線;主觀原因在於,當時的微軟不知道如何從互聯網中賺錢,早期的MSN也一直虧損。

直到2004年谷歌上市,互聯網市場回暖,微軟才意識到當初的撤離是個錯誤的決定,2005年3月,微軟通過收購Groove公司,將其創始人、Lotus之父雷·奧茲(Ray Ozzie)招至麾下,期望他幫助微軟實現向互聯網的轉型。

奧茲隨後繼任了蓋茨留下的首席軟件架構師(CSA)一職,他將微軟的門戶、電子郵件、搜索、地圖等所有互聯網服務集中於Windows Live的統一品牌下,試圖打造「軟件+服務」的互聯網商業模式,並搭建了Azure云計算服務平台。

但互聯網大戰實際是一場「入口」之爭,微軟一開始認為瀏覽器是互聯網的入口,冒天下之大不韙地在Windows上捆綁IE瀏覽器,打垮了著名的網景公司。

隨後,它以為門戶網站是戰略要地,眼裡的對手是當時鼎盛的雅虎。因此微軟早期的互聯網戰略以門戶網站MSN為中心,搜索引擎只是它的一項服務。對於 搜索與廣告之間的商業模式,微軟毫無敏感。到2007年3月,微軟才把搜索和網絡廣告部門合二為一,之前它們分屬於兩個不同的事業部。

據《浪潮之巔》一書記載,直到2004年谷歌上市前,比爾·蓋茨還認為Linux開源社區是微軟的主要對手,而谷歌只需一兩個部門就能對付。

直到谷歌的AdWords關鍵詞競價開啟了網絡廣告的金礦,微軟才明白搜索引擎是互聯網的真正入口,而且是一台永不停歇的「自動印鈔機」。它重新砸下數十億美金,打造新搜索引擎。

但為時已晚,接下來的故事是高速增長的谷歌把戰火燒到了微軟的後院。頂尖的技術人才紛紛從微軟流向谷歌,後者以挑戰者的姿態不斷推出創新產品,這些產品既涵蓋和微軟正面叫板的瀏覽器、桌面、在線辦公軟件、郵箱、IM等,也包括地圖、云計算、手機OS等引領創新的業務。

2007年對微軟來說是其命運轉折點。這一年,微軟連續遭遇重大挫折,首先是其「7年磨一劍」推出的新一代操作系統Vista,成為其歷史上市場表 現最慘淡的一款操作系統。其次是華碩在這一年推出上網本,並大獲成功。這意味著,微軟持續20年以操作系統拉動PC硬件升級的過程,因為PC性能相對於用 戶需求的階段性過剩,而放緩了。

同樣在這一年,微軟兩個最可怕的對手蘋果和谷歌分別出手。2007年6月份蘋果推出第一代iPhone;9月份谷歌發佈了安卓1.0。這兩件事中止了微軟在移動通信領域的既定步伐,迫使它推倒重來、另起爐灶。

「看到iPhone後,我們確實震撼了。」曾任微軟亞洲工程院嵌入式部門工程師的馬寧回憶說,「當時的感覺是,之前大家都在『智能手機等於PC加手機』的思路上走了多年,發現走不通,不知道該怎麼辦,而喬布斯給指了條明路。」

此前,微軟的Windows Mobile(簡稱WM)已經成為市場主流操作系統,並將行業標準的樹立者Palm公司拉下馬來。但谷歌免費的安卓系統推出後,微軟不得不中止了WM系 統,撤換了其移動娛樂事業部(MEB)總裁羅賓·巴克(他也是微軟Xbox和Zune項目的負責人,還主持過電子書項目)。

4年之後,微軟推出了全新的WP7。但市場時機已過,2011年微軟WP相關授權收入不超過6.1億美元,業內估計WP智能手機銷量僅350萬部。

而微軟的在線業務至今並無起色。2011財年微軟在線服務部門的收入僅為25.1億美元,虧損25.6億美元,虧損額加大9%。2012財年因為減記收購支出,虧損更多。而2011年,谷歌的廣告收入達到驚人的360億美元,且還在高速增長。

被扼殺的內部創新

微軟的一連串轉型失敗,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一位微軟內部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2011年WP7推出之前,有報導稱微軟內部有7個移動操作系統,但實際上據他「掰著手指頭數」,共有11個,「不僅是移動部門做,其他部門只要跟移動設備相關都做」。

這與微軟縱向的組織管理架構有關。2005年加入微軟的微軟中國前高管周凱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當時微軟中國雖下轄七個業務部門,但各部門負責人都直 接將工作匯報給微軟總部的老闆,時任微軟中國總裁李開復及其繼任者張亞勤對業務部門「既沒有財權,也沒有人(事任免)權」,實際上只掌管著一個呼叫中心和 一些項目基金,七個部門的成本也「可以相差好幾倍」。

在2005年蓋茨退休之前,微軟內部有一個專門蒐集項目創意的網站,蓋茨親自從中篩選有潛質的新項目,而鮑爾默則負責從成本控制和團隊績效的角度 「斃」項目,兩人之間能形成一種動態平衡。而蓋茨退休之後,公司內沒有人能與鮑爾默抗衡,佔微軟營收和利潤80%以上的Windows和Office兩大 部門代表的保守勢力得到了空前加強。

據艾肯沃爾德記載,早在1998年,微軟內部就開發出了採用觸摸屏的電子書(e-Books)產品,但蓋茨不喜歡它,因為它的界面「不像 Windows」,而Office是為鍵盤輸入設計的。「Windows就是上帝,一切都必須兼容Windows。」微軟前高管史蒂夫·斯通告訴艾肯沃爾 德。

大量的信息表明,這兩條標準——是否脫離Windows和Office的既定技術路線、能否立即賺錢,扼殺了微軟內部許多代表未來的創新項目。

早在2000年,微軟內部有一個通過互聯網提供文字處理等軟件的項目NetDocs,由於NetDocs有可能威脅Office,蓋茨和鮑爾默對這 個項目的意見並不一致。最終NetDocs項目先是猛增至400名員工,又在2001年初併入Office團隊,之後這個項目便壽終正寢了。如果微軟當初 保留下NetDocs,可能就不會有日後谷歌的在線辦公軟件Google Apps。據谷歌的數據,目前有超過400萬家企業採用了Google Apps。

微軟前副總裁迪克·布拉斯(Dick Brass)2004年離開微軟,他曾領導過微軟的平板電腦項目,2010年他在《紐約時報》撰文回憶說,十年前微軟就曾試圖做平板電腦和電子書,但都由 於部門之間的內鬥而夭折。「與其他科技公司不同,微軟沒有真正的創新體系,它實際上形成了一個破壞創新的體系。」他說。

布拉斯舉例說,他的團隊曾發明了一種用「色點」(color dots)顯示文字的技術ClearType,它可以使文字在液晶顯示器屏幕上更可讀。這一技術在電子書上大有可為,但微軟的其他部門感到了威脅。 Windows部門的工程師謊稱ClearType顯示某些顏色字體時會失真。Office部門的產品負責人表示ClearType太模糊,看得他頭暈。 便攜設備部門的副總裁則直言不諱地表示,他會支持ClearType,但條件是布拉斯把項目轉給他負責。因此,儘管ClearType受到好評,但這一技 術應用於Windows也是十年之後的事情了。

早在2000年時,蓋茨就天才地想到了平板電腦,並親自做了設計方案,命名為Tablet PC。

2001年布拉斯的團隊開發平板電腦時,時任Office部門副總裁不喜歡這個概念,並拒絕為適配平板而修改Office。這導致要在該平板上的電子表格輸入數字,用戶必須在一個彈出式窗口輸入,再轉換到Office程序中。

因此,儘管平板電腦項目得到了公司決策層的支持,並花費了數億美元,但仍失敗了。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微軟選擇的硬件合作商惠普堅持保留鍵盤輸入的功能,導致Tablet PC的尺寸和重量都超過了「隨身單手攜帶」的範圍。

賣軟件模式依賴症

微軟是一家軟件技術能力超強的公司,鮑爾默治下,微軟內部非常強調效率和執行力。2005年谷歌發佈谷歌地圖(Google Map)以後,鮑爾默趕緊指派MSN事業部主持微軟的地圖項目,短短6個月內,微軟就做出了MSN Map。但此後微軟的地圖業務卻無聲無息了。

這件事可以看出微軟雖長於研發,然而一旦「跨界」,微軟就顯得缺乏靈感和學習能力,「它僅僅擅長既有業務的銷售模式,即軟件許可證售賣模式,其Xbox和Kinect硬件業務的成功,在公司內也被視為偶然。」微軟中國前高管周凱說。

喬布斯做iPod音樂播放器時能想到iTunes音樂下載的生意,這一商業模式再衍生出App Store應用商店的創意,最終為蘋果的iPhone、iPad產品線構築了股神巴菲特所謂的「護城河」。微軟同樣做音樂播放器Zune,卻未取得商業上的任何突破。

周凱記得,2006年時微軟中國MSN部門召集開會,推出一個新技術——把MSN語音留言用彩信的方式發到對方手機上。微軟內部把這視為一次領先業 界的創新,但其實諾基亞等手機廠商的手機此前已經具備了此類「語音短信」功能。「我的感覺是,當時微軟很想通過控制操作系統滲透到手機中去,但卻不瞭解移 動通信行業。」周凱說。

一位微軟內部人士認為,微軟的很多商業決策是從開發人員發起的,市場部門是為開發部門服務的,這導致了進入自己不熟悉的新市場時,微軟往往無意識地試圖複製其軟件的商業模式。

比如「用軟件的方式做互聯網」,幾年前微軟中國的MSN事業部曾和中國電信簽訂為期3年的獨家協議,約定中電信的114查號台只使用微軟的Live 搜索引擎,為此微軟每年會支付中電信一筆不小的費用。「花錢阻止運營商用谷歌的搜索引擎,說明微軟對搜索/廣告這門生意缺乏理解,還停留在當年 Windows捆綁合作夥伴的年代。」周凱說。

專注於平台軟件而不做硬件,使微軟早年打垮了蘋果,但這也導致了日後它涉足硬件領域時的昏招迭出。

2008年微軟收購了智能手機研發公司Danger後曾推出Kin手機,Kin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云計算」手機,其幾乎所有的用戶信息都 保存在云端。但Kin手機並未獲得市場認可,主要原因是硬件拖了後腿。當時微軟選擇的合作夥伴令人費解:芯片採用了英偉達的一款性能很好但發熱量較大的產 品,導致手機屏幕發燙;代工廠則選擇了手機業務江河日下的夏普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Danger公司由安卓之父安迪·魯賓2003年創辦,離開Danger後魯賓又創建了安卓公司,後被Google收購,魯賓隨之加盟谷歌並幫助其開啟了安卓的輝煌時代。

時過境遷,在如今應用過剩、用戶體驗為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微軟也認識到必須走「軟硬件一體化」之路來提高用戶體驗,但「隔行如隔山」,微軟的復興路上最大的敵人也許不是別人,而正是自己的學習障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26

微軟太相信數字 綁死冒險精神

2012-8-6  TCW




微微(Microsoft),全世界最大的軟體公司,挺過了金融海嘯,為何卻在今年第二季,交出了上市二十六年以來,第一次單季虧損的成績單?

七月二十日,微軟公布第二季財報,這一季,微軟虧損四億九千二百萬美元。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微軟把二○○七年買下的網路廣告公司aQuantive造成的六十二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八百億元)虧損,一次註銷。

表面上看起來,這只是一次投資錯誤造成的虧損,微軟的軟體本業營收仍創新高,影響不了微軟的未來。

創新從未成功!光是網路部門,五年就賠掉三千億

但這個數字卻再次提醒了所有人一件最重要的事:微軟,在網路產業幾乎是毫無進展。美國主流媒體如CNN替微軟的網路部門算了一筆總帳,微軟的網路部門沒有替公司賺進一毛錢,過去五年,微軟網路部門已經賠掉了一百零四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一百億元)。

「微軟一點進展也沒有,這才是最大的問題。」美國《華爾街日報》痛批,這季賠掉六十二億美元就算了,問題是微軟卻連對手的皮毛都沒傷到,微軟推出的搜尋引擎Bing五年內在搜尋引擎的市占率增加了一倍,但是主要對手Google的市占率僅下降○.二%,仍高達六六%。

微軟曾經在二十年前以小搏大,打敗巨人IBM,也曾是全球擁有現金最多的公司,高峰時手握六百億美元。擁有最多資源。但就如今年七月美國《浮華世界》特約 記者安其華(Kurt Eichenwald),發表名為〈微軟「失落的十年」〉報導所述,近十年,微軟的創新幾乎無一成功,光是蘋果iPhone手機帶進的營收,就超過整個微 軟全公司所有產品營收總和。

股價會說話,十年來,微軟的股價幾乎沒動過,儘管即將推出新作業系統,微軟今年七月三十日的股價,只比去年八月一日股價高出九%。新出的對手Google,股價卻是微軟的二十一倍。

這是微軟必須面對的難關,因為,這並非微軟要不要做新領域事業的抉擇。市調公司Gartner分析師凱恩(Matt Cain)觀察,「如果微軟在網路產業失敗,就將給Google創造機會,進而對微軟的Office軟體業務產生巨大的長期威脅。」

沒錯!若微軟無法加速創新,這將會傷及占微軟五八%營收比重的視窗和Office軟體業務。

微軟的問題,到底出在哪?是看不到技術趨勢?

歷史資料看來,並非如此。微軟比蘋果(Apple)早八年推出平板電腦,也比Google早五年推出智慧型手機服務,合計下來,微軟有七項重要創新的提出都超越對手,但最後都沒收成。

是微軟高傲自大,不稀罕新市場?

事實上,微軟為防堵對手,一直不吝於投資,去年微軟才用八十五億美元,併下Skype,之前還曾計畫用四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二千六百億元)購併雅虎(Yahoo),可見微軟有多想贏得網路市場。

還是因為技術能力不足?

事實上,如YouTube,或是Google的搜尋引擎,都只是幾個年輕小夥子在車庫裡研究出來的想法,沒有太高門檻,微軟的技術資源絕對辦得到。

但,沒辦法把這些創新落實,真正的問題,是微軟的管理「過了頭」!

一位台灣微軟前員工觀察,「微軟是一家非常重視數字導向的公司。」

這曾是微軟勝出的關鍵。

一切數字至上!從市調到員工績效指標,都要達標

以做市場行銷為例。微軟總部和各地區分公司設有一個稱為「Market Intelligence」部門,負責在全世界進行市場調查。大市場一年甚至調查四次,小市場一年調查兩次,小到一個業務員讓客戶滿意度降低,問卷都能查得出來。

調查的重點不只是比較各個市場的發展,更是找出每個市場的異常,找到誰做得特別好,「如果他能用同樣的預算,達到兩倍的目標,公司就會用更多數字分析,他是怎麼做的,如何複製這一次的成功經驗,」一位微軟離職主管觀察。

連台灣微軟總經理,一個人就要扛二十七個績效指標,光是每季去總部報告的營運數字,就厚達二十二頁。一個公司營收,還可以再拆成數十項指標數字,填滿一整張A3報表,任何一項數字不達標,表上就會標註成紅色。

這是微軟從寶僑(P&G)學來的,本刊記者曾採訪微軟前營運長賀伯德(Robert J. Herbold),他表示,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認為,要保持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認清事實,數字,就是了解事實最直接的工具。

這是微軟當年打贏文書處理軟體WordPerfect等對手產品的法寶,賀伯德回憶,有一次微軟內部開會,比爾.蓋茲細看市占率細項數字,發現微軟在某一 小塊玩家中的市占率仍輸給WordPerfect,比爾.蓋茲問:「如果真正的玩家不用,我們怎麼能算是真正的市場領導者?」接下來一小時,所有人都在討 論如何解決問題。最後微軟調整功能,再攻下一城。

但數字至上的邏輯,也被微軟拿來對待新創事業。

人們不敢犯錯!重獲利而非技術,導致電子書失敗

在嚴謹的數字管理下,「績效獎勵也可能變成績效懲罰,」他觀察,如果今年你有辦法找到創新方法,用同樣的預算讓市場成長一倍,「明年公司就會拆解你的工作方式,要你成長兩倍、四倍,我們要的是工作穩定,我當然目標喊成長一○%。」

因此,微軟的員工即使明知手上的計畫,確實可能是明日之星,也不會冒險。「就算你敢賭,你也要拿出足夠的數字證據,證明投資一定能創造績效,」一位前微軟員工觀察。

原本很有潛力成為新秀產品的電子書部門,其技術開發團隊的創始人之一史蒂夫.斯通(Steve Stone)在〈微軟「失落的十年」〉一文中,提到產品失敗的原因,「我們無法專注於開發對於消費者很有影響力的技術,並被要求去重點思考產品盈利問題。」

在微軟,人們不敢犯錯。文章引述,微軟前軟體工程師布賴恩.科迪(Brian Cody)說,「我如何成為一名更好工程師並不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必須思考如何被計畫經理們重視。」

於是,就算微軟感受到外界的競爭,也在外做出大量購併。但當這些創新公司進入微軟體制內,再好的創意,被績效數字框架住,而無法執行,最後只是徒勞無功。

微軟重視數字可以被理解。這是一個有九萬名員工,雇用全世界最多軟體工程師的公司,自然需要數字管理,才不會失序。

深陷「高牆」危機!只要願意為消費者冒險,就能改變

但政大科管所教授溫肇東觀察,微軟也因此跟諾基亞(Nokia)陷入類似陷阱:跳不出自己管理能力建起的高牆,太過精打細算,最後被市場牽著走。

我們無須對微軟的未來絕望,畢竟它在電腦市場仍占有九二%市占率,但他目前的困境,卻是值得我們所有人警惕。我們,是不是也正處於「高牆」內,被自以為的「成功的手段」給綁架?

當年,微軟的成功原因,其實是靠著願意替消費者冒險——推出革命性的作業系統,讓PC因此平價化。現在,微軟仍有機會改變,只要它想清楚,自己為消費者冒險的決心是否仍在?是否真正了解,造就它今日成功的,不是數字,而是消費者!

你是努力的「感受」消費者的變化而改變?還是仍在力拚提升「KPI」與財務報表,兩條路的抉擇,是這變動時代的成敗轉捩點,也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事。

【延伸閱讀】領先Google、蘋果,上市卻慘敗——微軟8大受挫創新事業

1998年 電子書閱讀器比亞馬遜Kindle早9年,完成第1款電子書設計結果:今年第1季,前4大電子書都主推Android或iOS系統,與微軟無關

1998年 搜尋引擎推出MSN搜尋服務,同年Google成立結果:今年第1季市占率僅15%,難敵Google 66%

1998年 車用電腦推出第1款車用電腦作業系統AutoPC結果:在車用電子市場去年仍打不進前3名

2000年 智慧電視推出Ultimate TV結果:今年上半年,三星、索尼仍採用Android或Linux系統

2002年 智慧型手機比Google Android早5年,推出Windows phone作業系統結果:今年市占率僅5%大輸Android的61%

2002年 平板電腦比iPad早8年,推出具備觸控螢幕的平板電腦結果:今年第1季,iPad市占率高達68%,前5大廠無人主推微軟作業系統

2004年 網路影片服務比YouTube早1年,推出MSN Video 結果:去年10月,YouTube市占率達44%穩坐龍頭,微軟連前4名都排不上

2005年 社群網站只比臉書晚1年,推出Wallop結果:3年後關閉Wallop社群網站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51

遊戲規則早訂好 王振堂炮轟微軟也無用

2012-8-27  TWM




最近NB產業聲音最多的,當屬宏碁董事長王振堂,先是對微軟撈過界,推出自家平板電腦Surface,大表不滿;後又因錯失Win 8平板首發門票,放話威脅微軟,不排除退出Windows系統。

其實,早在一年前,王振堂就深知,宏碁將面對進退維谷的窘境,業內人士更直言,「遊戲規則一年前就訂好,JT(王振堂的英文名)一哭、二鬧、三上吊也無 用。」一年前,微軟Win 8正開發得如火如荼,一紙遊戲規則寫明,拿到首波門票的六家廠商,才能在今年十月發表期待度最高的Win RT平板;因為微軟首度與安謀攜手,被視為最有潛力挑戰Google的新組合。

然而,殘酷的事實是,宏碁當時面臨宏碁前執行長蘭奇留下的爛攤子,市占率節節敗退,讓宏碁去年就被摒除在首波門票的名單外;王振堂為此飛到微軟總部,大表抗議,但終究無效,更讓雙方的合作關係產生微妙變化。

看在業界人士眼裡,「在宏碁沒有棄守Windows的本錢下,王振堂說什麼,也動搖不了微軟。」也難怪宏碁今年三次下修財測,因為十月一到,別人熱烈發表Win RT平板、大搶市占,宏碁只有乾瞪眼的分。

(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99

惠普、戴爾拚筆電排名 微軟坐收漁利


2012-9-3  TCW




宏基的王振堂最近「走路有 風」!市調機構顧能(Gartner)八月中公布,今年第二季宏?硉妍O型電腦市占率,首度超越惠普(HP),登上全球龍頭寶座;另一家市調機構IDC認 為,宏?硉完q排名仍只是第三大。但宏?硐P惠普、聯想爭搶前三大激烈程度,由此可見。

這逼得惠普與戴爾(Dell)不約而同祭出促銷方案。為了搶占開學商機,並搶回市占率,趁著微軟新版作業軟體Win8問世前,趕緊消化舊機庫存,兩大美國 品牌竟然都打出了「買Win7筆電,送微軟Xbox360遊戲機」的牌,巧合程度讓人誤以為是同一個集團的行銷戰術。

以戴爾的方案來看,買六百九十九美元(約合新台幣二萬一千元)以上的筆電,就能獲得一台要價新台幣近萬元的Xbox360機器,怎麼看賺頭都不多。尤其惠普上季個人系統事業群淨利率跌破五%大關,創近年新低,證明惠普的「大方送」是鐵了心想清庫存。

最開心的是微軟,遊戲機硬體銷售增加外,後續還有源源不絕的遊戲軟體買氣推升業績,怎麼看都是最大贏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40

蘋果正變得越來越像微軟?分析師稱其前景堪憂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27/234304.html

北京時間10月27日消息,在蘋果第四財季盈利未達華爾街預期以後,一些分析師向CNBC表示,他們對這家科技巨頭的未來感到擔心。

「我的感覺是,我們正在看到史蒂夫·喬布斯(SteveJobs)已經不在此處所造成的實際後果。他是一個夢想家,確切地知道希望通過蘋果去做些什 麼。」盛寶銀行(SaxoBank)高級股票分析師皮特·波·基埃爾(PeterBoKiaer)在週五接受CNBC採訪時說道,。他還補充稱,他擔心蘋 果的管理層正在變得跟其他任何公司的管理層沒有區別。

基埃爾稱:「蘋果最近發佈地圖應用之舉表明,這家公司已經不再真正想要成為以前的蘋果,而是會變得跟微軟過於相像。」

蘋果在9月19日發佈了一個新的地圖系統,這個系統是其新款iOS操作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但是,用戶很快就開始抨擊這個應用,指責稱其地圖信息不 準確。另外,蘋果最新發佈的iPadmini平板電腦也令分析師感到乏味,這種平板電腦將於11月2日上市,其售價高於分析師此前預期。隨後,這家科技巨 頭又在週四發佈了2012財年第四財季財報,報告顯示蘋果第四財季營收同比增長27%,淨利潤同比增長24%,但每股收益和iPad銷售量數據均不及預 期。

「人們傾向於認為,應用商店和音樂是蘋果真正重要的組成部分,但這家公司從90%的程度上來說是一家硬件公司,而任何硬件公司都將在某個階段中遭遇 利潤率的壓力,而那正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東西。」基埃爾說道。「以iPad為例,其售價正在下跌,原因是平板電腦市場上的競爭壓力很大,因此蘋果無法跟上 利潤率的要求。他們正在推出新的顯示屏、更好的新電池或是其他什麼新東西,但如果你問問諾基亞,用越來越低的價格提供越來越好的部件是什麼感覺就會知道, 那會讓人感到『很受傷』。」

在基埃爾稱其擔心蘋果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像微軟以前,微軟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SteveBallmer)則在上個月表示,該公司正嘗試變得越來越像蘋果。鮑爾默在本週發佈了年度股東信,強調指出微軟正在向硬件和在線服務進行轉變,模仿蘋果此前作出的轉變。

瑞士信貸集團的高級顧問鮑勃·帕克爾(BobParker)認為,在經過了狂轟濫炸般發佈各種硬件和軟件的一年以後,科技行業正面臨著接近於一個飽和點的危險。在對蘋果業績進行分析以後,帕克爾強調指出,他覺得這家公司有兩個主題需要解決。

「第一個主題是推出新產品的成本和盈利能力遭受打擊的問題,這很明顯是蘋果業績中存在的問題。」帕克爾在週五接受CNBC採訪時說道。「我認為,第二個主題則是生產成本上升的問題,蘋果在其財報中稱其必須解決生產成本和利潤率問題,他們明顯對利潤率感到不滿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74

Win8想熱賣 微軟先挖App牆腳

2012-10-29  TCW
 
 

 

當人們仍覺得Google等於搜尋引擎,蘋果(Apple)iPad是平板電腦的同義詞,那微軟(Microsoft)呢?

微軟和創新這個詞已經很久沒有沾上邊了,Win8,它能推升微軟成為執行長鮑默爾(Steve Ballmer)口中,開啟「一個微軟的新時代」嗎?這個答案有待時間證明,但可以確定的是,Win8不僅是微軟的背水一戰,而且早已開打。

為了打這一仗,微軟準備已久,擺出的姿態是前所未有的低,完全衝著八百萬名外部開發者與六十四萬個合作夥伴而來。因為微軟想靠Win8建造一個和蘋果相仿的軟硬整合平台,當中關鍵就是分布在全球的開發者,是否願意投入Windows Phone Store與Win8 Store懷抱。

然而,先發三至四年的蘋果App Store應用程式,數量已在二○一二年六月突破六十五萬,並累積三百億的下載次數;Google的Android Market也有超過四十萬個App。

「後發者的微軟想要拉攏開發者,沒有那麼簡單。」網路趨勢論壇Inside共同創辦人李致緯說,尤其是小型的開發者,他們更關注能否在平台上獲利。的確,蘋果在六月份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還宣布一個誘人的數字:開發者已經從App Store得到五十億美元的「分紅」。

這是一場硬仗,微軟早在今年初起開始部署「挖牆腳」作戰策略,他們要挖的是蘋果和Google的App開發者,而執行者正是分布在全球主要市場的「傳教士」(Evangelist)大軍。傳教士,顧名思義,傳遞的是福音,只是,身處科技公司的他們,傳的是先進技術的福音。

出動「傳教士」穿梭新創公司推免費工具

台灣微軟的傳教士當然也不會置身事外,據記者訪察,台灣的傳教士隱身在台灣微軟「開發工具暨平台推廣處」這一事業部之下,平常對外的職稱多是「××技術經理」,正規編制只有十五至十六人,但體制外的專業人士與學生大使卻有逾上百人,總人數約一百五十人。相較微軟在台灣的正式員工只有四百多人,這批傳教士的人數已直逼一半的員工數。

今年三月初,台灣的軟體開發圈開始感受到微軟的「異樣」。全台的大學校園、大型軟體公司、小型新創公司,及各種開發者的聚會場合,幾乎可以見到微軟傳教士穿梭其中的蹤影。

十月九日晚間七點,「5945呼叫師傅」這一間員工不到十人的新創公司,在一間小咖啡館歡慶兩歲生日,七、八坪的空間擠滿網路與App的開發者。陳晴也在其中,是台灣微軟的傳教士成員之一,她來頭可不小,是二○○三年微軟潛能創意盃亞洲區第二名,當時還是清華大學研究生的她,可是從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手中領取獎牌後,被延攬入微軟。

她正在聚會現場向開發者推銷微軟的雲端服務工具,而5945同時也在台前宣布他們已加入Windows行列。5945執行長林淑君表示,微軟的「BizSpark」計畫提供五年年資以下的新創公司,免費取得微軟的開發工具和開發環境、雲端空間,甚至派專人提供服務,「微軟的服務向來很貴,如果沒有這項計畫,我們完全不考慮使用微軟的東西。」

林淑君粗估指出,一套灌滿微軟授權的專業開發電腦,若再加上開發環境的技術支援,至少要一百萬元,「現在我們一年只需要付幾千元,使用權限有八人共享,且還有專人技術指導。」過去只有大公司用得起的開發工具,但微軟現在簡直是免費大放送。一直密切觀察微軟動態的之初創投合夥人詹益鑑表示,微軟和過去很不同了,最明顯的是「姿態變得好柔軟,以前他們只服務大型企業呀!」

祭出優惠拆帳喊到八二拆,比蘋果好康

微軟還祭出比蘋果更優惠的拆帳方式。出身遊戲橘子的徐熙灝在App Store開發一款遊戲「喵咪方塊」,三週有三萬次下載,曾榮登前五名排行榜。為了獲利,他很樂意擁抱Win8,「同樣都是七三拆(開發者七、平台三),但微軟還多了一項鼓勵,就是下載次數突破二萬五千次後是八二拆。」

微軟的傳教士大軍伺候開發者有如貴婦般,不僅有專人提供線上與當面的技術諮詢,甚至還自掏腰包聘請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的專業顧問,為開發者製作的App把關與診脈,確保開發者的App兼顧設計感與美學,碩網科技便享受過這一道服務。

碩網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邱仁鈿表示,他們在今年一、二月接到微軟邀請,開始為Win8的商店開發專屬App——TuMetro。據了解,微軟在英國設有專門檢視App在使用者經驗與設計方面的團隊「AER」,未來要擠入Win8軟體商店「精選」的App,都要經過AER把關。

邱仁鈿在過去半年間,常常在半夜十二點出入台灣微軟辦公室,與英國的微軟人員討論App設計,「我們在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都有(軟體)上架,而Google在台灣也有辦公室,但他們從未有人理睬過我們,蘋果更不用說了。」在這個App當道的時代,這場「挖牆腳大戰」戰雲早已密布,而且還將隨著Win8正式上市後越燒越烈。

【延伸閱讀】5大面向,讓人人擁抱微軟平台——微軟「傳教士」分工

1.App品質把關協助技術人員與設計師有關使用者經驗的概念與服務

2.維繫夥伴關係連結所有軟體與硬體公司,共同在微軟平台上做開發

3.拉攏開發者傳遞微軟新的開發工具和平台技術,傾聽與解答開發者的疑問

4.打造開發環境協助開發者整合微軟與非微軟技術,建構應用程式和解決方案

5.提供策略針對企業提供科學數據和學習方法,以解決科技和商業知識的問題

資料來源:微軟開發者網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77

Win8上市 微軟挑戰最難的模仿

2012-10-29  TCW  
 

 

美東時間十月二十五日早上十點,微軟(Microsoft)執行長鮑默爾(Steve Ballmer)將站上紐約十五街的發表會舞台,宣布微軟Windows 8(簡稱Win8)正式開賣。這一刻,微軟將再次成為全球高科技產業的焦點。

然而,這次微軟的發表會,卻處處是蘋果(Apple)的影子。

過去微軟推新產品,常拚命送搶鮮版軟體,只怕用戶不了解新功能。這一次,微軟卻對部分產品功能保密到家,一面模仿蘋果上市前高度保密做法,一面強力宣傳,創造出一種新的行銷方式。

模仿,正是這次Win8上市大戰中的關鍵字。過去,微軟最為人批評的是,讓這家公司賺大錢的產品,很少是自己原創的:微軟起家的MS DOS系統是買來的、賺大錢的Word作業系統也不是微軟原創,而微軟的視窗作業系統,和蘋果的圖形介面高度類似。

微軟不擅長當創新者,卻擅長貼近市場,每一次大戰,微軟會模仿原本市場領導者的長處,把模仿學來的專長,磨得更符合市場需要,靠著貼近市場的執行力,微軟把一度如日中天的網景(Netscape)、索尼(Sony)等強敵,一一逐出市場。

三大跡象走向軟硬整合的系統

這一次,Win8上市恐怕是微軟有史以來最全面的模仿,微軟在產品上市前,一再打破自己三十七年來的經營模式,要複製蘋果軟硬整合的商業模式。

跡象一:推出音樂服務。十月十六日,微軟音樂服務Xbox Music正式上線,微軟宣稱,資料庫裡有三千萬首歌,比蘋果的二千六百萬首歌還多。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評論,「這個音樂服務整合美國三大線上音樂服務iTunes、Spotify和Pandora最具特色的服務。」

跡象二:開設實體商店。微軟靠賣軟體獲利,從硬體廠商身上賺取權利金才是微軟的主要營收來源。今年,微軟卻跟蘋果一樣,開起實體商店,根據美國媒體報導,店員的責任不只是銷售,而是扮演專家角色提供服務。

Win8開賣後,微軟將在店內提供一種稱為「白手套」(White Glove)服務,店員先為客戶分析微軟各種硬體產品差異,客戶購買後,店員再幫客戶做第一次開機,申請微軟帳號,確認客戶第一次使用沒有問題。

跡象三:首次設計PC硬體。微軟為PC設計程式三十七年,今年首次推出自己設計的PC硬體,還打破Wintel(微軟+英特爾)架構,和英特爾死對頭安謀(ARM)合作推出新PC,即使明知新開發出來的產品,無法使用原有的微軟程式,還是照樣投資大錢開發。

兩大策略搶奪對手的市占率

現在,蘋果有的線上程式商店、多點觸控螢幕、整合式的雲端服務,從內容、硬體到軟體,微軟幾乎通通都有。微軟證明,蘋果過去十幾年經營出的軟硬整合生態系統(Eco System),並不是無法超越的天險,「只要資源夠,複製生態系統並不是不可能。」蘇格蘭皇家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王萬里觀察。

抄產品容易,一整個生態系要怎麼抄?

王萬里觀察,微軟要建立和蘋果相似的生態系,第一,就是要衝大使用者數量。新產品上市初期,不論是用低價補貼還是強勢行銷,微軟都必須盡快在平板和手機領域累積夠多用戶,才能吸引程式開發者和硬體廠商繼續支持。

微軟的優勢就在於擁有十二億PC用戶,用戶數仍大於蘋果和Google,若能吸引這群人改用微軟平板電腦和手機,微軟還有三分天下的本錢。

第二,找出對手生態系弱點。王萬里觀察,「二○○六年,諾基亞(Nokia)和摩托羅拉(Motorola)相加,市占率曾一度達五二%。」他分析,領導廠商主導力量太強,會讓生態系裡的其他合作夥伴,像電信公司,想扶植其他競爭者。「現在,三星(Samsung)加蘋果,已經占有四三%市場,離頂點已經不遠,」他指出,蘋果對電信業者過去作風強勢,如果微軟以低姿態切入,就有可能畫下一塊大餅。

台大商研所教授郭瑞祥卻認為,微軟現在所處的環境比過去更複雜,「不同的使用者情境,需求不一樣,光靠抄並不能決勝。」更何況,微軟在平板和手機市場沒有作業系統優勢,光靠模仿已經不夠。

「微軟現有的優勢,還是在企業端。」資誠管理顧問執行董事劉鏡清分析,現在市場上還沒有主打企業需求,能用來工作、打報告的平板電腦,微軟的模仿策略,雖然可以瓜分注重娛樂的使用者,但要保護微軟長期最重要的企業用戶,勢必要推出針對企業用戶的特殊服務。

不管微軟如何出招,在平板電腦和手機市場裡,微軟短期難再找回霸主地位,蘇格蘭皇家銀行在報告中估計,到二○一五年,微軟在平板電腦的市占率約為二四%,蘋果仍高達六成,微軟很難大勝,卻不得不戰。

十月二十五日,微軟將揭開最後的底牌,究竟是微軟貼近市場的執行力技高一籌,還是蘋果、Google的創新能力最終勝出,在這次Win8發表會之後,微軟的考驗將正式開始。

【延伸閱讀】微軟靠模仿,一手建立科技帝國

微軟產品:MS-DOS模仿對象:QDOS模仿方式:IBM急需PC作業系統,微軟買下QDOS後,依IBM需求修改,掌握PC作業系統主導權

微軟產品:Windows模仿對象:蘋果電腦模仿方式:蘋果曾控告微軟使用介面抄襲,雙方還為使用者介面的「樣貌和感覺」打過法律大戰

微軟產品:IE瀏覽器模仿對象:Netscape模仿方式:微軟砸20億美元購併相關技術,打造IE附在作業系統中,Netscape因此退出市場

微軟產品:Xbox模仿對象:Sony模仿方式:推出和Sony PS2類似的電視遊樂器,價格更低、規格更好,瓜分Sony獨占的市場

整理:林宏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86

推出自家平板電腦 同盟關係丕變 微軟教練兼選手 台廠這場仗怎麼打?

2012-11-05  TWM
 
 

 

Win 8來了!出乎意料地,這次,微軟也參加了這場戰爭,代表出戰的是自家開發的平板電腦Surface,直接對上華碩、宏碁、聯想一竿子品牌廠。他們有人撂狠話、有人不以為意,當微軟不再為PC廠而生,台灣供應鏈怎麼辦?

撰文‧賴筱凡

紐約時代廣場上,斗大廣告看板直立在上,中央車站的月台上,滿是微軟的廣告,然而,這些廣告標語上強打的不是Win 8,而是微軟自家平板電腦Surface。

打從微軟決定推出Surface以來,PC品牌廠的焦慮就沒有停過,宏碁董事長王振堂一席﹁考慮不再與微軟合作﹂的話,更是震撼市場。「他們向我們收了那麼高的軟體費用,Surface根本不用軟體成本,怎麼打?」宏碁內部主管憤憤不平,甚至用「背叛」來形容微軟。

於是,當台灣科技廠高度仰賴的蘋果、谷歌、微軟,有一天都背叛了我們,那怎麼辦?

來看看宸鴻吧!就在微軟發表Win 8的前兩天,蘋果在美國東岸灣區也反擊了,從迷你iPad、第四代iPad到新款Macbook,可說是精銳盡出,直接對著微軟Win 8而來。

宸鴻的啟示

片利共生不會長久!

這次,受到蘋果關愛眼光的,不再是宸鴻,換成了友達。理由很簡單,為了達到更輕薄,蘋果捨棄了宸鴻的「貼合式觸控」技術,直接把觸控感應器做在面板裡面(稱作內嵌式觸控,in-cell)。

曾經,頂著蘋果供應鏈光環,讓宸鴻股價逼近千元大關;如今,失寵於蘋果,宸鴻也跟著黯然失色,光是過去一年來,股價就跌掉三二.一二%。縱使宸鴻不斷強調內嵌式觸控技術良率仍陷瓶頸,但蘋果不再關愛宸鴻,是不爭的事實,於是,宸鴻將希望擺到了Win 8身上。

「蘋果占我們的營收比重逐步下降,是既定方向,下半年會以NB為主。」年初法說會上,宸鴻財務長劉詩亮不諱言,就算蘋果採用內嵌式觸控,宸鴻手上仍有多款產品,尤其是Win 8。

雖然宸鴻的案例是技術演進的過程,但在台灣無法自行開發平台的狀況下,高度依附在蘋果、微軟或是谷歌下,成了台灣科技廠的另外一種風險。

微軟自家平板Surface的出現,就是一例。「下一步,微軟可能就自己推手機。現在,谷歌還找華碩、三星合作,以後,可能谷歌就自己做。」蘇格蘭皇家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王萬里說。

PC品牌廠與蘋果、微軟、谷歌的關係,開始起了微妙變化,就像小丑魚與海葵,片利共生的存在,華碩、宏碁不能沒有微軟、谷歌,微軟、谷歌卻不一定需要他們,看在王萬里眼裡,「你得走出自己的路,像華碩,做雙螢幕、PadFone,用創新吸引消費者的眼光。」過去十年來,我們靠著Wintel(微軟與英特爾)聯盟,從Windows XP、Vista、Win 7到Win 8,每次新的作業系統,台灣供應鏈就喜迎換機潮來臨。十年過去,曾幾何時,台灣供應鏈的獲利全維繫在作業系統換機潮身上,而不是自身的創新。

「我們太習慣Wintel了,他們推著我們不斷往下一代技術前進,卻讓我們忘了怎麼創新。」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的話,一語道盡台灣供應鏈的最大問題。片利共生的小丑魚與海葵,微軟、蘋果、谷歌就像小丑魚,受到PC品牌廠的保護,甚至由台廠供應鏈給他們養分。

不創新就等死

強者永遠不怕競爭

當微軟選擇開發自家平板Surface時,那一刻就注定,微軟將會把大筆資源投在自家平板身上。

「我們沒辦法預估Surface影響有多大,但我只能確保,我們的創新能夠讓華碩走在前面。」施崇棠的話,領先架式盡在不言中。「結果如何還是未知數,我不會把話說死,下次攤牌時,就會知道微軟這樣的作法(指推出自家平板),到底是不是對的。」因此,華碩各式產品宛如機海,全面展開,「我們很小心,也不敢貪多,但在不確定消費者要什麼產品前,我們各種嘗試都會做。」施崇棠坦言,華碩不會只押寶在微軟身上。

無獨有偶,聯想的態度與華碩一致,「微軟要推Surface,防也防不了,就當作對手來競爭,只有自己不強才會害怕競爭。」聯想集團台灣、香港及韓國區總經理李世傑說。

Win 8正式為新的科技競爭世代揭幕,當華碩、聯想、三星與蘋果的領先差距逐步縮小,不再連「車尾燈都看不見」,如何贏得消費者的心,「這是變動的年代,在消費者還不清楚他們要的是什麼之前,我們會一直都在。」站在台上的施崇棠,以這席話開場,就像是開戰宣言,戰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下一仗誰能領先還不知道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52

微軟揭竿「抗蘋」 華碩、聯想衝先鋒 Win 8一場重新定義PC的戰爭


2012-11-05  TWM
 
 

 

10年前,微軟靠Windows作業系統,影響全世界;近三年,蘋果卻用iPad顛覆世界。如今,微軟捲土重來,挾著高達15億美元的重金行銷,藏著PC陣營制衡蘋果的殷殷期盼,Win 8能否改寫歷史?《今周刊》採訪團隊遠赴紐約、上海、香港現場,帶回第一手觀察。

撰文‧賴筱凡、林宏文、翁書婷紐約時代廣場上,人潮川流不息,街口穿著黑色外套的男子,親切地向來往的人民招攬著,「晚上十點一起來參加派對吧!」接著就遞出一張小紙條,這不是演唱會宣傳,也不是跨年活動,上頭這麼寫著:Surface與Win 8即將到了。

當時代廣場的大鐘指針走到十點,那一刻,Win 8的封街嘉年華正式展開,街頭上消費者排著隊伍,就為在第一時間買到Win 8,他們身上套著微軟贈送的灰色外套,搓著手等候。

同樣在等這一刻的,還有PC廠。過去三年,蘋果的崛起、iPad的現身,那些訴說著「PC已死」的故事,宛如陳腔濫調,即使不在科技業、PC業工作的人,都能隨口說上一句。可是,這次不一樣了,一場由微軟揭竿,華碩、聯想衝先鋒的戰爭,即將進入白熱化,蘋果以迷你iPad、第四代iPad的機海迎戰,谷歌︵Google︶更將與三星連手再推十吋新平板,正式與微軟短兵相接。

這場關係到台灣科技業存歿的戰役,贏了,台灣科技業還能見到黎明前的曙光;輸了,我們引以為傲的台灣PC產業,可能全面崩盤。所以,《今周刊》採訪團隊分三路前往紐約、上海與香港,直擊帶回今年科技業最重要盛事的第一手觀察。

上海現場》

微軟的中國雄心 一覽無遺將時間倒回十月二十三日,就在Win 8全球發表會的前三天,微軟大張旗鼓地將戰線拉到上海,地點就在北外灘的「一九三三老場房」。故事就從這兒說起。

絲竹聲繚繞,濃厚中國味彌漫全場,原本微軟的藍色視窗基調,來到中國,全染成了代表中國的烈紅色,身著鮮紅色針織毛衣現身的微軟副總裁辛諾夫斯基︵Steven Sinofsky︶一站上台,全場屏息以待:「Win 8將重新塑造Windows的創新、重新體驗……,我們將做到許多iPad做不到的事。」辛諾夫斯基被喻為是微軟下一任接班人,原任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助理,成功開發出Office軟體,替微軟賺進大筆獲利。這次,他更是微軟Win 8的重要操盤人,不僅事必躬親,更顛覆傳統作法,直接用部落格與消費者對話。

由他親自飛到上海做Win 8開場,重要意味已不在話下,更別提他直接在上海宣布:「我們將為中國消費者量身訂做屬於中國的應用程式。」微軟的中國雄心,一覽無遺。

微軟動作頻頻,看在軟體分析師眼中,他直言:「微軟很聰明,Win 8要重新拿回市場主導權,就必須認清現在的態勢,也就是蘋果、谷歌比微軟強太多,唯有一個市場,蘋果與谷歌幾乎與微軟站在相同的起跑點,那就是中國。」「今年賣最好的平板,除了蘋果之外,應該就是華碩與谷歌合推的Nexus 7,可是,這款產品在中國卻賣不動。」一名PC廠副總說。

華碩執行長沈振來承認,「中國是很特別的市場,得要有不同的打法才行。」在中國,一台七吋的山寨平板電腦,人民幣四百元不到就能買得到,價格低到連主打物美價廉的谷歌平板Nexus 7都打不贏。

即使是張著愛國旗幟的聯想,都只能在中國平板電腦分到八%市占率。

然而,微軟與谷歌可不一樣,光從一場發表會前哨戰的中國風格,處處皆可見到微軟對待中國市場的細膩手法。中國,將是微軟向蘋果、谷歌宣戰的第一個重要戰略高地。

另一方面,過去三年來,將一掛PC廠打趴在地的,叫作iPad。平板電腦的出現,讓消費者重新思考購買NB的必要性;儘管如此,平板電腦的滲透率仍然不高,全球使用平板電腦最多的消費者就在美國,今年滲透率達二七%,其他國家都只有一○%,中國滲透率更僅有個位數。

辛諾夫斯基很清楚這點,這對微軟是再有利不過,在消費者還沒全面被蘋果攻占之前,Win 8都還有機會。「以前微軟平板、智慧型手機賣不動,那是軟體、系統太差;可是Win 8不一樣,他們的優勢就在於,消費者已經很習慣使用Windows的PC,延長那些經驗,直接進到平板、智慧型手機來。」蘇格蘭皇家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分析師王萬里說。

最簡單的一點就是,iPad與Android平板的出現,並無法全面取代消費者對Windows的依賴,所以,微軟只要握有這點,加上辛諾夫斯基重新打造Win 8,就能將戰線從PC拿到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去。

紐約現場》

施崇棠靠﹁太極﹂﹁拉﹂消費者然而,這不是微軟自己的戰爭,而是所有PC廠期盼已久的「復仇記」。單靠微軟是扳不倒蘋果與谷歌的,微軟的資源又有限,因此,微軟顛覆以往的作法,提出「整合開發計畫(IDP)」,能拿到IDP門票的人,也就是華碩、聯想與三星,優先獲得微軟支持。這種點將錄的作法,注定了Win 8不會是大鍋飯的統統有獎,只有強者才能活下來。

強者之一,就是華碩。

微軟上海發表會的隔天,紐約第十大道上,人潮開始湧入,路過的人們忍不住好奇,多往裡頭看了兩眼,卻摸不著頭緒,只有海報上斗大字體寫著:「In search of incredible︵追尋無與倫比)。」兩個小時後,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帶著魔術師現身,在他們身後的,還有全系列的華碩Win 8產品,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再次顛覆創新的「太極」。

「以前,我們太習慣Wintel,凡事照著微軟、英特爾的roadmap(產品藍圖)走,一代CPU接著一代,Vista之後是Win 7,我們被Wintel「推」著走;然後,我們就忘了什麼叫創新。」坐在星巴克裡的施崇棠,望著進出不斷的人潮,開始揣摩他的一套「太極」拳法。

在施崇棠口中,過去的消費者被Wintel推著走,產品不斷更新,卻從未問過消費者是否真的需要,「這就叫作『推』。可是,蘋果出現後,我們再也推不動消費者,消費者不需要那麼多功能。所以去年,華碩重新省思,回到simplicity(極簡)。」但是,極簡就是消費者需要的嗎?「現在最困難的,就是在消費者之前,想到消費者需要什麼,能做到這件事的人,只有賈伯斯,連消費者都不是很清楚,到底他們需要什麼。」政大科技管理所教授溫肇東說。

過去兩年,華碩以設計思惟,進行了一場內部的改革,讓外界看到不一樣的華碩、不一樣的施崇棠。今年的華碩又更上一層樓,「現在,我們要用華碩的創新,把消費者『拉』進來。」對比Wintel「推」著消費者前進,施崇棠說,如何「拉」消費者進來,更重要。

以華碩今年的重點產品「太極」為例,「供應商會懷疑,消費者真的需要雙螢幕的產品嗎?那是因為他們並未直接面對消費者,但華碩站在第一線接觸消費者,只要我們能將薄度做到與超薄筆電一樣,『太極』就能同時是平板電腦、也是筆電。」施崇棠說。

他的話,不是全然沒有根據,縱使消費者有了平板電腦,在使用Office軟體時,仍不得不回到NB;既然如此,為何不提供一款同時是筆電、又是平板電腦的產品呢?施崇棠推了推眼鏡,「創新是要對消費者有意義,是消費者真的需要,那才叫創新。」

香港現場》

聯想要在Win 8戰役中扳回一城位在亞洲的一隅,香港,一場盛大的聯想Win 8發表會,接棒演出。沒有太多場面話,聯想集團台灣、香港及韓國區總經理李世傑開頭就用一張投影片,描繪出PC產業的消長:「惠普股價創十年新低,戴爾是三年新低,宏碁是九年新低……,但聯想的股價,今年以來就漲了三成。」一語道破聯想稱霸PC產業的現況,「我們不認為PC已死,所以聯想不會像有些公司,一直猶豫要不要把PC部門賣掉,PC市場還在成長,只是要有新作法。另一方面,聯想也不全部委託外包(代工廠),自己也做設計與製造,才能貼近消費者並掌握最新趨勢。」李世傑說。

為了善用領先優勢再下一城,聯想不僅也是微軟Win 8戰役裡的重要大將,更直接砸下八五○○萬美元,就是要大舉在Win 8這一役,扳回一城。「Win 8會帶動整個PC產業,讓PC又充滿了生機,不是悲情的後PC時代,而是還有更多可能的PC+時代。」聯想全球消費業務市場行銷高級總監雷尼克(Nick Reynolds)認為,以前的PC,太偏重於工作用途,平板、智慧型手機的興起,讓玩樂成為新的重點應用,Win 8讓電腦觸控成為可能,也讓大家進入PC+的時代。

其中,聯想也強調觸控帶動了許多新應用,可以解決過去PC太無趣的問題,瑜伽機的四個模式應用,直立式、平板式、帳幕式及筆電模式等,也讓PC重新有了新生命。

李世傑也舉例,他有一對雙胞胎小孩,目前還只能在地上爬,小孩子一拿到螢幕,就想用觸控的方式玩電腦,而瑜伽機其實不只四種模式,「我把電腦放在桌角,讓螢幕垂下來,兩個在地上爬的小孩,還看得很開心呢!」瑜伽機的推出,背後也結合了聯想將軟硬體實力整合的努力。其中,產品設計由聯想首席設計師姚映佳操刀,他在聯想成長的歷程中,主導了多項史上銷售最佳的產品。

「一條長裙,翻過來就是一件斗篷。」聯想首席設計師姚映佳,在上海的產品發表會上,這麼形容瑜伽機的設計靈感。瑜伽機的螢幕可供十點觸控,同時附有鍵盤及強韌耐翻轉的軸承,可達三六○度翻轉,搶攻想買平板但又不放棄筆電的族群。

就在微軟Win 8推出的前兩天,蘋果選在美國西岸灣區,發表了新款平板電腦,接下來,谷歌與三星合作的十吋平板電腦也將加入這個戰場,「領先的人,不一定永遠能跑在前面,有時領先的優勢,可能會讓你失去市場。」離開前,施崇棠留下這句話,格外值得玩味。

不論如何,Win 8來了,成功的話,它將可能再次顛覆你我的生活,重新定義我們對於PC的想像,甚至有機會讓華碩、聯想等品牌,一舉縮小與蘋果之間的差距,連帶地一竿子PC供應鏈,大自台積電、鴻海,小至連接器、鍵盤廠,都將受影響。

曾經,台灣靠著科技業的影響力,成為世界中心;如今,台灣能否再影響全世界,端看台廠如何贏回屬於台灣人的驕傲。

Win 8宣戰!各家產品齊發

微軟

Steven Sinofsky

Surface

1. 自有品牌:首度跨進硬體製造,衝擊其他品牌廠。

2. 強打中國:為中國消費者量身設計應用程式,並與中國本土軟體廠合作,如QQ、微博。

3. 延伸PC經驗:讓消費者即使在平板上,也能繼續使用Office等軟體工作。

三星

李健熙

ATIV平板

1. 整合優勢:三星擁有富豐的智慧型手機、平板經驗,更提出將手機、平板、PC串起的新平台ATIV。

2. 品牌魅力:三星品牌效益僅次於蘋果,品牌形象對消費者有加分效果。

3. 定價中高階:有別於多數品牌廠將價格帶做到500美元以下,三星卻集中在750美元以上。

華碩

施崇棠

太極

1. 創新提升:以雙螢幕NB,一次滿足消費者想要平板電腦與NB的需求。

2. 便利使用:透過特殊使用者介面,強化使用者經驗,如熱鍵轉換平板、NB模式。

3. 自行開發軟體:移植變形平板經驗,內建華碩商店,提供華碩自家開發軟體,如Supernote,補足微軟應用程式商店的不足。

聯想

楊元慶

瑜伽機

1. 外形多變:可以筆電式、平板電腦式、直立式和帳幕式等四種不同形態切換,滿足消費者各種需求。

2. 展現設計力:13吋機身厚度不到17毫米,重量約為1.54公斤,只比普通平板電腦厚重一些。

3. 重金行銷:全球投入8500萬美元宣傳Win 8產品,是聯想歷來投入最多行銷費用的活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