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微軟太相信數字 綁死冒險精神

2012-8-6  TCW




微微(Microsoft),全世界最大的軟體公司,挺過了金融海嘯,為何卻在今年第二季,交出了上市二十六年以來,第一次單季虧損的成績單?

七月二十日,微軟公布第二季財報,這一季,微軟虧損四億九千二百萬美元。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微軟把二○○七年買下的網路廣告公司aQuantive造成的六十二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八百億元)虧損,一次註銷。

表面上看起來,這只是一次投資錯誤造成的虧損,微軟的軟體本業營收仍創新高,影響不了微軟的未來。

創新從未成功!光是網路部門,五年就賠掉三千億

但這個數字卻再次提醒了所有人一件最重要的事:微軟,在網路產業幾乎是毫無進展。美國主流媒體如CNN替微軟的網路部門算了一筆總帳,微軟的網路部門沒有替公司賺進一毛錢,過去五年,微軟網路部門已經賠掉了一百零四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一百億元)。

「微軟一點進展也沒有,這才是最大的問題。」美國《華爾街日報》痛批,這季賠掉六十二億美元就算了,問題是微軟卻連對手的皮毛都沒傷到,微軟推出的搜尋引擎Bing五年內在搜尋引擎的市占率增加了一倍,但是主要對手Google的市占率僅下降○.二%,仍高達六六%。

微軟曾經在二十年前以小搏大,打敗巨人IBM,也曾是全球擁有現金最多的公司,高峰時手握六百億美元。擁有最多資源。但就如今年七月美國《浮華世界》特約 記者安其華(Kurt Eichenwald),發表名為〈微軟「失落的十年」〉報導所述,近十年,微軟的創新幾乎無一成功,光是蘋果iPhone手機帶進的營收,就超過整個微 軟全公司所有產品營收總和。

股價會說話,十年來,微軟的股價幾乎沒動過,儘管即將推出新作業系統,微軟今年七月三十日的股價,只比去年八月一日股價高出九%。新出的對手Google,股價卻是微軟的二十一倍。

這是微軟必須面對的難關,因為,這並非微軟要不要做新領域事業的抉擇。市調公司Gartner分析師凱恩(Matt Cain)觀察,「如果微軟在網路產業失敗,就將給Google創造機會,進而對微軟的Office軟體業務產生巨大的長期威脅。」

沒錯!若微軟無法加速創新,這將會傷及占微軟五八%營收比重的視窗和Office軟體業務。

微軟的問題,到底出在哪?是看不到技術趨勢?

歷史資料看來,並非如此。微軟比蘋果(Apple)早八年推出平板電腦,也比Google早五年推出智慧型手機服務,合計下來,微軟有七項重要創新的提出都超越對手,但最後都沒收成。

是微軟高傲自大,不稀罕新市場?

事實上,微軟為防堵對手,一直不吝於投資,去年微軟才用八十五億美元,併下Skype,之前還曾計畫用四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二千六百億元)購併雅虎(Yahoo),可見微軟有多想贏得網路市場。

還是因為技術能力不足?

事實上,如YouTube,或是Google的搜尋引擎,都只是幾個年輕小夥子在車庫裡研究出來的想法,沒有太高門檻,微軟的技術資源絕對辦得到。

但,沒辦法把這些創新落實,真正的問題,是微軟的管理「過了頭」!

一位台灣微軟前員工觀察,「微軟是一家非常重視數字導向的公司。」

這曾是微軟勝出的關鍵。

一切數字至上!從市調到員工績效指標,都要達標

以做市場行銷為例。微軟總部和各地區分公司設有一個稱為「Market Intelligence」部門,負責在全世界進行市場調查。大市場一年甚至調查四次,小市場一年調查兩次,小到一個業務員讓客戶滿意度降低,問卷都能查得出來。

調查的重點不只是比較各個市場的發展,更是找出每個市場的異常,找到誰做得特別好,「如果他能用同樣的預算,達到兩倍的目標,公司就會用更多數字分析,他是怎麼做的,如何複製這一次的成功經驗,」一位微軟離職主管觀察。

連台灣微軟總經理,一個人就要扛二十七個績效指標,光是每季去總部報告的營運數字,就厚達二十二頁。一個公司營收,還可以再拆成數十項指標數字,填滿一整張A3報表,任何一項數字不達標,表上就會標註成紅色。

這是微軟從寶僑(P&G)學來的,本刊記者曾採訪微軟前營運長賀伯德(Robert J. Herbold),他表示,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認為,要保持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認清事實,數字,就是了解事實最直接的工具。

這是微軟當年打贏文書處理軟體WordPerfect等對手產品的法寶,賀伯德回憶,有一次微軟內部開會,比爾.蓋茲細看市占率細項數字,發現微軟在某一 小塊玩家中的市占率仍輸給WordPerfect,比爾.蓋茲問:「如果真正的玩家不用,我們怎麼能算是真正的市場領導者?」接下來一小時,所有人都在討 論如何解決問題。最後微軟調整功能,再攻下一城。

但數字至上的邏輯,也被微軟拿來對待新創事業。

人們不敢犯錯!重獲利而非技術,導致電子書失敗

在嚴謹的數字管理下,「績效獎勵也可能變成績效懲罰,」他觀察,如果今年你有辦法找到創新方法,用同樣的預算讓市場成長一倍,「明年公司就會拆解你的工作方式,要你成長兩倍、四倍,我們要的是工作穩定,我當然目標喊成長一○%。」

因此,微軟的員工即使明知手上的計畫,確實可能是明日之星,也不會冒險。「就算你敢賭,你也要拿出足夠的數字證據,證明投資一定能創造績效,」一位前微軟員工觀察。

原本很有潛力成為新秀產品的電子書部門,其技術開發團隊的創始人之一史蒂夫.斯通(Steve Stone)在〈微軟「失落的十年」〉一文中,提到產品失敗的原因,「我們無法專注於開發對於消費者很有影響力的技術,並被要求去重點思考產品盈利問題。」

在微軟,人們不敢犯錯。文章引述,微軟前軟體工程師布賴恩.科迪(Brian Cody)說,「我如何成為一名更好工程師並不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必須思考如何被計畫經理們重視。」

於是,就算微軟感受到外界的競爭,也在外做出大量購併。但當這些創新公司進入微軟體制內,再好的創意,被績效數字框架住,而無法執行,最後只是徒勞無功。

微軟重視數字可以被理解。這是一個有九萬名員工,雇用全世界最多軟體工程師的公司,自然需要數字管理,才不會失序。

深陷「高牆」危機!只要願意為消費者冒險,就能改變

但政大科管所教授溫肇東觀察,微軟也因此跟諾基亞(Nokia)陷入類似陷阱:跳不出自己管理能力建起的高牆,太過精打細算,最後被市場牽著走。

我們無須對微軟的未來絕望,畢竟它在電腦市場仍占有九二%市占率,但他目前的困境,卻是值得我們所有人警惕。我們,是不是也正處於「高牆」內,被自以為的「成功的手段」給綁架?

當年,微軟的成功原因,其實是靠著願意替消費者冒險——推出革命性的作業系統,讓PC因此平價化。現在,微軟仍有機會改變,只要它想清楚,自己為消費者冒險的決心是否仍在?是否真正了解,造就它今日成功的,不是數字,而是消費者!

你是努力的「感受」消費者的變化而改變?還是仍在力拚提升「KPI」與財務報表,兩條路的抉擇,是這變動時代的成敗轉捩點,也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事。

【延伸閱讀】領先Google、蘋果,上市卻慘敗——微軟8大受挫創新事業

1998年 電子書閱讀器比亞馬遜Kindle早9年,完成第1款電子書設計結果:今年第1季,前4大電子書都主推Android或iOS系統,與微軟無關

1998年 搜尋引擎推出MSN搜尋服務,同年Google成立結果:今年第1季市占率僅15%,難敵Google 66%

1998年 車用電腦推出第1款車用電腦作業系統AutoPC結果:在車用電子市場去年仍打不進前3名

2000年 智慧電視推出Ultimate TV結果:今年上半年,三星、索尼仍採用Android或Linux系統

2002年 智慧型手機比Google Android早5年,推出Windows phone作業系統結果:今年市占率僅5%大輸Android的61%

2002年 平板電腦比iPad早8年,推出具備觸控螢幕的平板電腦結果:今年第1季,iPad市占率高達68%,前5大廠無人主推微軟作業系統

2004年 網路影片服務比YouTube早1年,推出MSN Video 結果:去年10月,YouTube市占率達44%穩坐龍頭,微軟連前4名都排不上

2005年 社群網站只比臉書晚1年,推出Wallop結果:3年後關閉Wallop社群網站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