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微軟危急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188

過 去十年間,微軟這家堪稱全世界財力最雄厚的軟件巨人,幾乎沒有拿出什麼像樣的創新產品。它錯過了搜索、智能手機、電子書、平板電腦和社交網絡(SNS)這 些大生意,坐視四大勁敵——谷歌、蘋果、亞馬遜和Facebook的崛起或重生。其實微軟曾無數次嘗試過轉型,只不過都毀於一旦。

微軟能否打翻身仗,就看今年了。2012年,微軟將刷新其幾乎整條產品線,重新吹響「集結號」。

2012年6月到7月,微軟召開了三場重量級發佈會,連續發佈了平板電腦Surface、新一代手機操作系統Windows Phone 8(簡稱WP8)和新一代Office辦公軟件。

微軟還將於10月發佈桌面操作系統Windows 8(簡稱Win8)。Win8是一款旨在打通平板電腦和PC的操作系統(OS),這意味著微軟能將PC的新功能和應用很快移植到平板電腦和手機上去,賦予 它們強大的辦公能力。這是目前蘋果和谷歌還未實現的令人激動的技術進步。

WP8和Win8,被業界視為微軟自1990年代的Windows 3.0以來最重要的產品發佈,也是微軟反擊宿敵蘋果的新武器。

憑藉著經久不衰的Windows和Office這兩台提款機,微軟依然財源滾滾。2012財年(截至2012年6月底),微軟營收為737.23億 美元,淨利潤169.78億美元,依然保持著對勁敵谷歌(Google)的領先優勢——2011年谷歌營收379.05億美元,淨利潤97億美元。

但在2012年7月20日,微軟公佈的2012財年第四財季財報,爆出了自1986年上市以來的首次季度虧損——淨虧損4.92億美元。這是在為5年前的一樁魯莽的收購埋單——本季度減記支出收購數字廣告公司aQuantive相關的62億美元。

在人們的眼中,微軟已成「明日黃花」。資本市場上,微軟的市值與谷歌相差無幾,而蘋果則已超過微軟兩倍。2012年7月初,《名利場》雜誌特約編輯庫爾特·艾肯沃爾德撰文稱,過去的十年對微軟來說是「失落的十年」,引發業界的熱議。

不管原因為何,過去十年間這家堪稱全世界財力最雄厚的軟件巨人,的確幾乎沒有拿出什麼像樣的創新產品(除了遊戲機Xbox)。它錯過了搜索、智能手 機、電子書、平板電腦和社交網絡(SNS)這些大生意,坐視四大勁敵——谷歌、蘋果、亞馬遜和Facebook的崛起或重生。其實這些技術或產品中的絕大 多數,微軟都曾經嘗試過,但均未有結果。

20年轉型未果

其實早在1990年代末,手握數百億美元現金的微軟就曾開始向互聯網轉型。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1995年發表了著名的演講——「你指尖的信息」,提出互聯網將會興起,人們可通過網絡實現圖片分享、地圖導航、電子支付等應用。

1995年微軟成立了互聯網部門MSN,幾年中通過收購或合作推出了一系列互聯網服務。五年後,微軟提出.Net戰略,又推出Passport認證服務,旨在將微軟所開發的各種軟件與互聯網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從一家軟件公司向服務公司的轉變。

但在進入21世紀初的短短幾年中,微軟出售、中止或砍掉了上述所有項目。其客觀原因是由於「9·11」事件後,網絡泡沫破滅,而美國司法部對於微軟 的反壟斷審查差點使微軟被分拆,微軟決定收縮戰線;主觀原因在於,當時的微軟不知道如何從互聯網中賺錢,早期的MSN也一直虧損。

直到2004年谷歌上市,互聯網市場回暖,微軟才意識到當初的撤離是個錯誤的決定,2005年3月,微軟通過收購Groove公司,將其創始人、Lotus之父雷·奧茲(Ray Ozzie)招至麾下,期望他幫助微軟實現向互聯網的轉型。

奧茲隨後繼任了蓋茨留下的首席軟件架構師(CSA)一職,他將微軟的門戶、電子郵件、搜索、地圖等所有互聯網服務集中於Windows Live的統一品牌下,試圖打造「軟件+服務」的互聯網商業模式,並搭建了Azure云計算服務平台。

但互聯網大戰實際是一場「入口」之爭,微軟一開始認為瀏覽器是互聯網的入口,冒天下之大不韙地在Windows上捆綁IE瀏覽器,打垮了著名的網景公司。

隨後,它以為門戶網站是戰略要地,眼裡的對手是當時鼎盛的雅虎。因此微軟早期的互聯網戰略以門戶網站MSN為中心,搜索引擎只是它的一項服務。對於 搜索與廣告之間的商業模式,微軟毫無敏感。到2007年3月,微軟才把搜索和網絡廣告部門合二為一,之前它們分屬於兩個不同的事業部。

據《浪潮之巔》一書記載,直到2004年谷歌上市前,比爾·蓋茨還認為Linux開源社區是微軟的主要對手,而谷歌只需一兩個部門就能對付。

直到谷歌的AdWords關鍵詞競價開啟了網絡廣告的金礦,微軟才明白搜索引擎是互聯網的真正入口,而且是一台永不停歇的「自動印鈔機」。它重新砸下數十億美金,打造新搜索引擎。

但為時已晚,接下來的故事是高速增長的谷歌把戰火燒到了微軟的後院。頂尖的技術人才紛紛從微軟流向谷歌,後者以挑戰者的姿態不斷推出創新產品,這些產品既涵蓋和微軟正面叫板的瀏覽器、桌面、在線辦公軟件、郵箱、IM等,也包括地圖、云計算、手機OS等引領創新的業務。

2007年對微軟來說是其命運轉折點。這一年,微軟連續遭遇重大挫折,首先是其「7年磨一劍」推出的新一代操作系統Vista,成為其歷史上市場表 現最慘淡的一款操作系統。其次是華碩在這一年推出上網本,並大獲成功。這意味著,微軟持續20年以操作系統拉動PC硬件升級的過程,因為PC性能相對於用 戶需求的階段性過剩,而放緩了。

同樣在這一年,微軟兩個最可怕的對手蘋果和谷歌分別出手。2007年6月份蘋果推出第一代iPhone;9月份谷歌發佈了安卓1.0。這兩件事中止了微軟在移動通信領域的既定步伐,迫使它推倒重來、另起爐灶。

「看到iPhone後,我們確實震撼了。」曾任微軟亞洲工程院嵌入式部門工程師的馬寧回憶說,「當時的感覺是,之前大家都在『智能手機等於PC加手機』的思路上走了多年,發現走不通,不知道該怎麼辦,而喬布斯給指了條明路。」

此前,微軟的Windows Mobile(簡稱WM)已經成為市場主流操作系統,並將行業標準的樹立者Palm公司拉下馬來。但谷歌免費的安卓系統推出後,微軟不得不中止了WM系 統,撤換了其移動娛樂事業部(MEB)總裁羅賓·巴克(他也是微軟Xbox和Zune項目的負責人,還主持過電子書項目)。

4年之後,微軟推出了全新的WP7。但市場時機已過,2011年微軟WP相關授權收入不超過6.1億美元,業內估計WP智能手機銷量僅350萬部。

而微軟的在線業務至今並無起色。2011財年微軟在線服務部門的收入僅為25.1億美元,虧損25.6億美元,虧損額加大9%。2012財年因為減記收購支出,虧損更多。而2011年,谷歌的廣告收入達到驚人的360億美元,且還在高速增長。

被扼殺的內部創新

微軟的一連串轉型失敗,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一位微軟內部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2011年WP7推出之前,有報導稱微軟內部有7個移動操作系統,但實際上據他「掰著手指頭數」,共有11個,「不僅是移動部門做,其他部門只要跟移動設備相關都做」。

這與微軟縱向的組織管理架構有關。2005年加入微軟的微軟中國前高管周凱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當時微軟中國雖下轄七個業務部門,但各部門負責人都直 接將工作匯報給微軟總部的老闆,時任微軟中國總裁李開復及其繼任者張亞勤對業務部門「既沒有財權,也沒有人(事任免)權」,實際上只掌管著一個呼叫中心和 一些項目基金,七個部門的成本也「可以相差好幾倍」。

在2005年蓋茨退休之前,微軟內部有一個專門蒐集項目創意的網站,蓋茨親自從中篩選有潛質的新項目,而鮑爾默則負責從成本控制和團隊績效的角度 「斃」項目,兩人之間能形成一種動態平衡。而蓋茨退休之後,公司內沒有人能與鮑爾默抗衡,佔微軟營收和利潤80%以上的Windows和Office兩大 部門代表的保守勢力得到了空前加強。

據艾肯沃爾德記載,早在1998年,微軟內部就開發出了採用觸摸屏的電子書(e-Books)產品,但蓋茨不喜歡它,因為它的界面「不像 Windows」,而Office是為鍵盤輸入設計的。「Windows就是上帝,一切都必須兼容Windows。」微軟前高管史蒂夫·斯通告訴艾肯沃爾 德。

大量的信息表明,這兩條標準——是否脫離Windows和Office的既定技術路線、能否立即賺錢,扼殺了微軟內部許多代表未來的創新項目。

早在2000年,微軟內部有一個通過互聯網提供文字處理等軟件的項目NetDocs,由於NetDocs有可能威脅Office,蓋茨和鮑爾默對這 個項目的意見並不一致。最終NetDocs項目先是猛增至400名員工,又在2001年初併入Office團隊,之後這個項目便壽終正寢了。如果微軟當初 保留下NetDocs,可能就不會有日後谷歌的在線辦公軟件Google Apps。據谷歌的數據,目前有超過400萬家企業採用了Google Apps。

微軟前副總裁迪克·布拉斯(Dick Brass)2004年離開微軟,他曾領導過微軟的平板電腦項目,2010年他在《紐約時報》撰文回憶說,十年前微軟就曾試圖做平板電腦和電子書,但都由 於部門之間的內鬥而夭折。「與其他科技公司不同,微軟沒有真正的創新體系,它實際上形成了一個破壞創新的體系。」他說。

布拉斯舉例說,他的團隊曾發明了一種用「色點」(color dots)顯示文字的技術ClearType,它可以使文字在液晶顯示器屏幕上更可讀。這一技術在電子書上大有可為,但微軟的其他部門感到了威脅。 Windows部門的工程師謊稱ClearType顯示某些顏色字體時會失真。Office部門的產品負責人表示ClearType太模糊,看得他頭暈。 便攜設備部門的副總裁則直言不諱地表示,他會支持ClearType,但條件是布拉斯把項目轉給他負責。因此,儘管ClearType受到好評,但這一技 術應用於Windows也是十年之後的事情了。

早在2000年時,蓋茨就天才地想到了平板電腦,並親自做了設計方案,命名為Tablet PC。

2001年布拉斯的團隊開發平板電腦時,時任Office部門副總裁不喜歡這個概念,並拒絕為適配平板而修改Office。這導致要在該平板上的電子表格輸入數字,用戶必須在一個彈出式窗口輸入,再轉換到Office程序中。

因此,儘管平板電腦項目得到了公司決策層的支持,並花費了數億美元,但仍失敗了。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微軟選擇的硬件合作商惠普堅持保留鍵盤輸入的功能,導致Tablet PC的尺寸和重量都超過了「隨身單手攜帶」的範圍。

賣軟件模式依賴症

微軟是一家軟件技術能力超強的公司,鮑爾默治下,微軟內部非常強調效率和執行力。2005年谷歌發佈谷歌地圖(Google Map)以後,鮑爾默趕緊指派MSN事業部主持微軟的地圖項目,短短6個月內,微軟就做出了MSN Map。但此後微軟的地圖業務卻無聲無息了。

這件事可以看出微軟雖長於研發,然而一旦「跨界」,微軟就顯得缺乏靈感和學習能力,「它僅僅擅長既有業務的銷售模式,即軟件許可證售賣模式,其Xbox和Kinect硬件業務的成功,在公司內也被視為偶然。」微軟中國前高管周凱說。

喬布斯做iPod音樂播放器時能想到iTunes音樂下載的生意,這一商業模式再衍生出App Store應用商店的創意,最終為蘋果的iPhone、iPad產品線構築了股神巴菲特所謂的「護城河」。微軟同樣做音樂播放器Zune,卻未取得商業上的任何突破。

周凱記得,2006年時微軟中國MSN部門召集開會,推出一個新技術——把MSN語音留言用彩信的方式發到對方手機上。微軟內部把這視為一次領先業 界的創新,但其實諾基亞等手機廠商的手機此前已經具備了此類「語音短信」功能。「我的感覺是,當時微軟很想通過控制操作系統滲透到手機中去,但卻不瞭解移 動通信行業。」周凱說。

一位微軟內部人士認為,微軟的很多商業決策是從開發人員發起的,市場部門是為開發部門服務的,這導致了進入自己不熟悉的新市場時,微軟往往無意識地試圖複製其軟件的商業模式。

比如「用軟件的方式做互聯網」,幾年前微軟中國的MSN事業部曾和中國電信簽訂為期3年的獨家協議,約定中電信的114查號台只使用微軟的Live 搜索引擎,為此微軟每年會支付中電信一筆不小的費用。「花錢阻止運營商用谷歌的搜索引擎,說明微軟對搜索/廣告這門生意缺乏理解,還停留在當年 Windows捆綁合作夥伴的年代。」周凱說。

專注於平台軟件而不做硬件,使微軟早年打垮了蘋果,但這也導致了日後它涉足硬件領域時的昏招迭出。

2008年微軟收購了智能手機研發公司Danger後曾推出Kin手機,Kin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云計算」手機,其幾乎所有的用戶信息都 保存在云端。但Kin手機並未獲得市場認可,主要原因是硬件拖了後腿。當時微軟選擇的合作夥伴令人費解:芯片採用了英偉達的一款性能很好但發熱量較大的產 品,導致手機屏幕發燙;代工廠則選擇了手機業務江河日下的夏普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Danger公司由安卓之父安迪·魯賓2003年創辦,離開Danger後魯賓又創建了安卓公司,後被Google收購,魯賓隨之加盟谷歌並幫助其開啟了安卓的輝煌時代。

時過境遷,在如今應用過剩、用戶體驗為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微軟也認識到必須走「軟硬件一體化」之路來提高用戶體驗,但「隔行如隔山」,微軟的復興路上最大的敵人也許不是別人,而正是自己的學習障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