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微軟賜死MSN 換一張重生門票

2012-11-19  TWM  
 

 

你 ,還記得第一次使用微軟(Microsoft)的MSN即時通訊服務(現名為Windows Live Messenger)時,因為可以跟對方隨時用「手指」交談的驚喜感?它,幾乎是辦公室內傳播訊息最重要的管道,也是私底下,無數當面說不出口訊息的最佳管道。

風光十三年》曾掀起網路火星文熱潮

但,有十三年歷史的MSN即時通訊服務即將在明年第一季,告別全球一億用戶。MSN明年第一季即將停止服務的訊息,是Skype(目前是微軟旗下娛樂和設備部門所屬事業部)執行長貝特(Tony Bates)發表的。

「我們有個好消息要宣布!」十一月六日,貝特在官方部落格寫道,「Skype和Messenger(指MSN)即將合併……,明年第一季,我們將讓全球各國(除中國之外)的Messenger服務走入歷史。」幾天之後,微軟才正式發出聲明,證實MSN的「死訊」。

是誰,殺了MSN?

八年前,本刊曾用「手指世代」報導MSN等即時通訊軟體帶來的新溝通文化。「這已經是一種文化現象,」《紐約時報》曾如此觀察,在即時通訊軟體出現後,「R U OK?」(正確寫法應是Are you ok?)這種網路火星文,也同樣影響一代美國學生的拼字能力。

《紐約時報》形容,即時通訊創造出了一個「過度連結」(Overconnected)的時代,在二○○六年時,美國十二到十七歲的青少年,七五%使用即時通訊,「他們不用離開房間,就能擁有幾百個朋友,比你跟他們一樣大的時候多得多。」喬治城大學心理系教授克文(Sandra Calvert)觀察,「毫無疑問,即時通訊是這些青少年互動最主要的方式。」

那些年,在台灣也出現同樣的現象,亞運的中韓棒球大戰,許多上班族是靠MSN的文字轉播觀戰;MSN跳出的表情符號,更捧紅了圖文創作者彎彎和輔大猴;網友測量人緣的方式,就是看有多少人加自己當好友,又有多少人「封鎖」,MSN斷線時,沒有人丟訊息來,網友形容「好像被獨自丟在地球邊緣」,昨天的MSN,就像是今天的臉書(Facebook)。

根據市調公司OPSWAT的調查,直到去年,MSN在電腦(PC)上仍是即時通訊的龍頭,兩年前,微軟曾公布全球MSN使用人數超過三億,今年微軟公布的數字,卻只剩一億人。

敗給臉書》沒打造出社群環境和話題

殺死MSN的兇手是臉書嗎?現在有太多使用者都直接透過臉書對話,取代過去的MSN。

「MSN曾經可以是臉書,」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執行長江義宇觀察,MSN並沒有掌握社群媒體的核心Know-How,「做一個聯絡清單,不代表能夠讓朋友自動聯絡,」和臉書相比,MSN就像打造了一支電話,以為這樣就讓網友能互相聯絡,但臉書卻想得更加徹底,連講話的環境、話題都為網友創造出來,服務得更徹底。

敗給智慧型手機》隨時可上網,不必找電腦

如,網友在臉書上通訊息,對方幾點幾分看過你的訊息,都一清二楚讓你看到。連Google都推出類似的Google Talk,打網路電話,通訊息、寫電子郵件,或是直接和朋友視訊通話,都能在同一個畫面裡完成。另一個你看不到的兇手,是智慧型手機。

智慧型手機崛起後,加上無所不在的3G網路,無論你在哪裡,隨時都能使用手機上網時,願意回到PC上去發訊息的人,快速下降。MSN是PC即時通訊的霸主,在手機世界,影響力卻不大,因此,過去三年,手機上網普及的速度越快,MSN用戶流失的速度也越快。

智慧型手機裡的小軟體開發商(簡稱App,指手機的應用程式Application),改寫了MSN定下的遊戲規則(見第五十六頁文章)。

在MSN,要聯絡朋友,你要一個一個把對方加進清單,還有很多是已經不聯絡的朋友!WhatsApp等手機即時通訊公司卻認為,「根本不用加聯絡人,」它直接掃瞄用戶存在手機裡的聯絡清單,就能把你最常聯絡的朋友一網打盡,你一個人都不用加,找到的就全是真的朋友!

微軟也看到手機的重要性,在傳統手機時代就曾開發手機用的MSN服務,但是,始終沒有在手機市場得到大成功。App廠商則靠靈活策略快速擴張,像WhatsApp,一開始就主打免費簡訊,這個訴求讓通訊人數激增,WhatsApp二○○九年成立,只花三年,到今年八月,一天就有一百億則簡訊透過WhatsApp傳送。

另一家公司韓國廠商Line,在手機上推出付費的表情符號服務,「大家沒想到,這個商業模式竟幫它賺了好幾千萬元,」這正是MSN在PC時代最受歡迎的服務。

更敗給微軟自己》從沒賺錢還開始拖累Office

但,最重要的兇手,應該是微軟自己,嚴格說來,是微軟在線上服務時代慢半拍的表現。這,才是讓微軟決心親手把MSN結束的關鍵。

相較於Google與臉書、蘋果(Apple)等大廠,微軟雖是全世界最大的軟體公司,但還是仍以PC時代為主的作業系統與視窗軟體為獲利來源,諸如 Google有出色的Google Map地圖服務,蘋果有App線上商店,但是微軟幾乎沒有代表作。二○○七年第一季開始,微軟的線上服務部門就沒再獲利,MSN正是這個部門的旗艦服務。

而通訊,又是線上服務最重要的一環。如果微軟持續無法有出色表現,當消費者習慣透過臉書,Google平台去與他人溝通,逐漸也會習慣使用後者其他的服務。如,在雲端時代,已經越來越多人習慣直接用網路上的Google doc編輯文件,這將威脅微軟最重要的金母雞如Office作業系統的營收。

微軟不是沒想過,把MSN功能加強以應戰。一位微軟前員工表示,MSN一直想改變,卻怎麼做都不對,「再怎麼賺,都不可能比Windows、Office部門多,」但想做大刀闊斧的改革,又不能不考慮到這兩個部門的意見。MSN的定位因此一改再改,幾年前,MSN Messenger改組為Windows Live Messenger,「從這時候開始,MSN已經被定位成Windows的輔助工具,目標降為幫助Windows銷售。」他說。

現在,微軟把MSN砍掉,把其整併入去年花八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四百億元)購併的Skype,希望可以一次扭轉大局。

在微軟眼裡,Skype的任務不僅是補足其線上服務最弱的一環,也是貫穿其三螢一雲(三螢指電腦、手機和電視,一雲指雲端運算)策略的關鍵服務。

微軟希望未來消費者不管是用手機或平板電腦,都可以透過Skype與人通訊。在微軟的藍圖中,未來當你使用Outlook、Word的時候,就能同時用Skype和同事溝通,讓同事看到你電腦螢幕顯示的畫面。用戶只需要記住一個Skype號碼,無論人在哪個國家,都能使用同一個Skype號碼打電話、通訊息。

微軟的算盤是使用Skype雖然免費,但能提供打電話到一般手機或電話系統的付費服務,微軟還能靠賣通訊伺服器向企業收錢,這比MSN靠賣廣告的獲利模式,更有吸引力。

如此一來,微軟可以順利跨入後PC時代的線上服務,還能把其原有的作業系統優勢帶入,現有作業系統超過十億的使用者,若都願意埋單微軟後續的服務,其與Google、蘋果的戰爭,未來還有得打。

現有一億人的MSN用戶,明年會有多少比例轉入Skype服務還難確定。但微軟不顧現有用戶質疑,也要用傷己三分的方法,替自己博得一個迎頭趕上的契機。只能說,微軟面對網路時代新變局,真的急了!

【延伸閱讀】MSN攀高峰不到2年,就吹熄燈號——微軟MSN大事紀1995/7:微軟推出MSN入口網站;1999年推出MSN Messenger2004:推出可在手機上使用的即時通訊服務,後來失敗收場2004/9:MSN在台用戶達562萬,是台灣最多人使用的即時通訊服務2005:MSN Messenger改名為Windows Live Messenger,MSN正式進入中國2010:MSN即時通訊用戶達到3億人,隨即迅速下滑2012/11/6:Skype宣布合併MSN,明年服務將走入歷史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各媒體報導

【延伸閱讀】放棄老大捧二哥,只為換到更大門票—─全球PC各大即時通訊軟體市占率比較MSN:40.67%Skype27.39%其他:5.86%Gadu-Gadu:2.46%Google Talk:3.56%騰訊QQ:4.95%Yahoo!Messenger:15.11%資料來源:OPSWA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50

微軟未提供IE以外選擇違背承諾 遭歐盟罰款7.31億美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705

因未能遵守保證消費者擁有選擇IE以外互聯網瀏覽器選擇的承諾,歐盟6日向微軟處以5.61億歐元(合7.31億美元)罰款。

這是歐盟委員會首次因未遵守協議承諾處罰一家企業。考慮到微軟調查期間提供信息的主動合作態度,這筆罰款本身並不算高,但可以視為歐盟向其他牽涉反壟斷的科技企業發出警告。
 
歐盟調查發現,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微軟未能讓1500萬用戶瞭解可以選擇微軟產品IE以外的瀏覽器。
 
歐盟委員會負責競爭事務的委員Joaquin Almunia稱
 
反壟斷決定中達成的有法律效力承諾對我們執行政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未能履行承諾是很嚴重的違法行為,必須接受相應的制裁。
 
路透介紹,微軟與歐盟反壟斷機構交惡由來已久,目前已經收到歐盟相關罰單合計21.6億歐元。
 
2004年,歐盟委員會判定微軟濫用市場主導地位,將Windows Media Player與微軟的軟件包捆綁發售,於是處以罰款。
 
2009年,微軟向用戶提供瀏覽器選擇,允許他們下載IE以外的瀏覽器。
 
歐盟委員會規定此項措施的法律年限於2014年截止。
 
但2011年中至2012年中,Windows 7服務未能向用戶提供上述選擇,由此導致此次遭罰。
 
StatCounter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微軟在歐洲瀏覽器市場的份額減半,降至24%,谷歌的Chrome為35%,其次是佔有29%的火狐。
 
分析師們一直覺得奇怪的是,不提供瀏覽器選擇得到的收入遠低於可能面臨的罰金,但微軟還是明知故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334

七張圖解釋蘋果將如何重走微軟老路 weike369

http://xueqiu.com/4106327074/23708841
2013年04月28日 18:26    文 / 工生QZ:

股價走勢微軟在1999年12月27日達到其市值的巔峰6132.6億美元,這在當時也創下了一個記錄。但是隨後的幾個月就出現了股價的快速下滑。

查看原圖
蘋果公司則在去年9月19日達到了其市值的巔峰6580.5億美元,但隨後其股票市值總計蒸發掉了1600億美元。

查看原圖
何其相似。

派發股息在派發股息方面二者選擇了不同的策略,微軟是在距離其市值巔峰之後三年多才第一次派發股息。

查看原圖
蘋果則希望通過主動派發股息,向投資者表明傳遞信息,蘋果正轉變成增速放緩的價值投資股票。所以他們選擇在2012年3月派發紅利,這還是1995年以來的第一次。結果市場似乎不領風情,之後繼續將蘋果股票推向新高。

這個月蘋果公司又增加了派發股息並加大股票回購力度。

查看原圖
增長問題對於這種形象的轉變,當時微軟的管理層並不認同外界的人為微軟走上了慢增長道路的看法。微軟的首席財務官John G. Connors當時就對紐約時報表示:

微軟依然是一家有著相當增長潛力的公司。

隨後的幾年也確實如他所說,微軟表現還是不錯的。但是同上世紀90年代微軟最輝煌的時代已經無法相比了,就拿2012年來說,微軟的年利潤為169.8億美元,相較於前一年下滑了27%。

查看原圖
持續增加的現金儘管從2003年開始派息,微軟手中的現金依然十分可觀並持續增加。這的確是一個好的價值投資公司要做的事情。

查看原圖
蘋果目前手中持有1450億美金,其也向投資者承諾將在2015年之前向投資者返還1000億美元。

接下來是什麼?
查看原圖
但是微軟自開始派息以來,其股價再也無法積蓄動能。

對那些在高位入手蘋果股票的投資者來說,等待他們的也可能會是漫長的痛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17

微軟拉拔Win8 賜死最長壽的XP

2013-05-06  TCW
 
 

 

「大老闆不要再ㄍㄧㄥ了,快換新產品。」微軟(Microsoft)新作業系統Win8的擁護者在網路上向舊產品XP的粉絲喊話。微軟行銷負責人千尼雅克(Stella Chernyak)也在部落格呼籲用戶,採用最新的Win8作業系統。日前微軟透過官方部落格,悄悄的「賜死」XP,不再支援其維護與更新,二○一四年四月八日,XP將正式走入歷史。

這一則訊息讓XP的粉絲們心碎了。微軟個人電腦作業系統Windows XP二○○二年問世,十一年以來人氣不墜,足足比其他產品平均八年的壽命,多活了好幾年。根據Net Applications的作業系統排名,截至今年三月為止,Windows XP的市占率仍然高達三八.七%,僅次於Windows 7的四四.七%。反觀微軟現正力推的Windows 8加上Windows RT,則只有三.三%,落後「前輩們」一大截。

不過,微軟這次是鐵了心了,事實上,微軟的作業系統平均壽命是五年,必要時微軟會延長服務至八年,XP可說是一款超長壽的系統了。但使用者對它的擁護已經影響到Win8的成長,讓微軟不得不痛下殺手,就是要傾全力把Win8拚上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72

諾基亞的股東和管理層應該逼宮微軟 demian

http://xueqiu.com/6744599484/24177714
   昨天諾基亞被華為調戲了一番,現在好像是個人都能調戲調戲它,而且用的是阿Q調戲小尼姑的方式,這不得不讓人感慨。(我沒有看不起華為,華為是值得尊重的)

    諾基亞的股東和管理層應該逼宮微軟,讓微軟把每季度給諾基亞的平台支持費由目前的2.5億美元增加到5億美元,如果微軟不答應,諾基亞就進軍安卓,最起碼先試水一下安卓,出幾款設備看看市場反應。那些說諾基亞選擇WP是正確的人都好好考慮這個問題:如果lumia920、925或是將來的EOS、跨界大屏是一款4核的安卓手機,那麼憑藉諾基亞優美的設計、精良的工藝、以及在攝像功能上創新,大家又有多少人會選擇三星、HTC以及國內的山寨安卓呢?尤其是在中國這個有諾記情節的巨大市場(中國市場可抵得上整個歐洲加北美!)

     微軟想要在未來不被拋棄,搶佔移動終端是它必須解決的事情。確實,微軟目前的office業務和云服務在營收上已經超越了windows,但這一切都是以windows為基石的,沒有了在終端的控制力,受制於人,就別再做你的巨頭夢了。而讓人不解的是,有諾基亞這麼好的戰略夥伴,微軟卻接二連三的背信棄義。既然這麼執迷不悟的話,諾基亞就應該反制微軟,給他來上一記耳光,幫助他清醒清醒。

    諾基亞是有王牌的,佔據8成多的WP份額,掐住了WP的脖子,如果連傾盡全力的諾基亞都不能把WP做大,其他廠商就別指望了。而且諾基亞是有後路可走,選擇安卓。三星、HTC、華為能毫不費力出一款WP設備,那憑諾基亞的功力做一款安卓真的那麼難嗎?不嘗試一下,試試市場的反應怎麼就知道諾基亞做安卓不行?不試試怎麼就知道做安卓就是走同質化、碎片化的死胡同?

    諾基亞,是時候出擊了,打出你那記蓄力已久的組合拳吧!要麼讓微軟支付更多的平台支持費以彌補放棄其他機會的損失,要麼進軍安卓,幹掉沒品位的高麗棒子。在資本市場,本來就沒有什麼忠誠與朋友,更何況,微軟的所作所為不值得你死心塌地能跟隨它!

    作為一個諾基亞的股東,非常非常小的股東,我真的弄不明白諾記的高層都在思考些什麼。我承認我是有諾記情節的,諾記現在的處境真的讓我很難過。諾記雖不是本土品牌,但它大大推動了中國無線通訊事業的發展,它讓為數眾多的中國人,第一次用上了廉價、方便、結實耐用的手機。不管從那個方面來說,這都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業!看到寄託往昔美好回憶的事物被別人玩弄於指掌間,實在是淡定不下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93

微軟併購諾基亞流產:不如改變商業模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135.html

日前,國外媒體披露,暗中進行的微軟併購諾基亞設備部門(諾基亞手機)的交易在最後的一刻因為價格的問題而宣告流產。看到這個消息,我們的感覺是鬆了口氣,雖然諾基亞140億美元的市值相對於微軟660億美元的現金好似對於微軟無足輕重,但所謂錢要花在刀刃上,在微軟傳統Windows業務面臨空前壓力之時,140億美元應該花在更有戰略價值的地方。 

當然我們在此並非說諾基亞對於微軟的移動戰略沒有意義,相反諾基亞在某種意義上關係著微軟移動戰略的成敗。據廣告服務網絡AdDuplex公佈的5月份Windows Phone用戶的市場佔有率數據顯示,諾基亞以83%的市場份額佔據了微軟Windows Phone的大部。也正是基於此,我們認為諾基亞對於微軟移動戰略的核心支撐作用已經顯現,除非微軟在併購諾基亞後,其能更充分挖掘諾基亞的品牌、市場、渠道等的潛力和影響力,否則微軟的Windows Phone並不會因為將諾基亞收於自己的髦下而有實質性的市場份額和營收上的改觀。

既然如此,微軟併購諾基亞惟一可以支撐的理由就是以防諾基亞的「謀反」或者是「三心二意」,即諾基亞倒戈或者部分採用其他的生態系統,例如業內和分析師一直建議的谷歌Android。畢竟微軟Windows Phone在智能手機市場3%左右的市場份額幾乎由諾基亞支撐,不要說倒戈,就是諾基亞「三心二意」對於微軟都可能是致命的威脅。那麼諾基亞會倒戈或部分採用Android嗎?我們認為可能性不大。

首先是諾基亞CEO埃洛普(Step Elop)在不同的場合多次重複其與微軟的戰略合作關係,不過在此也許有人會說當利益得失的驅使足夠大時,諾基亞中途倒戈也不是沒有可能。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再考慮諾基亞自身的狀況,其倒戈付出的成本及時間已經不允許諾基亞再有試錯的機會。業內知道,為了與微軟的戰略合作,諾基亞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將之前自己的Symbian徹底犧牲掉了,同時還輔以功能機銷量的大幅下滑。那時諾基亞在智能手機市場和全球手機市場(包括功能機)還是老大,而今的諾基亞早已跌出了全球智能手機的前五之列,市場份額僅為2.8%。如果此時諾基亞更弦易張的話,惟一的資本就是不斷下滑的功能機市場了,但這可是諾基亞保命的業務,如果重演Symbian和微軟Windows Phone非零和轉換的一幕,諾基亞只有死路一條。

另外就是倒戈Android,諾基亞將會面臨比採用微軟Windows Phone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而此前因為採用Windows Phone而形成的所謂差異化的優勢也蕩然無存。最新的報導稱,三星由於Galaxy S4手機銷量在今年第三季度將下滑一半,連Android系老大三星的旗艦機都出現了大幅下滑,可見Android陣營的激烈程度。作為後來者的諾基亞顯然缺乏太多上演後來居上的理由。相反,可能會加快自己衝向地獄的步伐。

至此,諾基亞倒戈,哪怕是部分採用Android的可能性都缺乏成立的根據,那麼微軟併購諾基亞最後的理由也就不存在了。

不過我們困惑的是,為何微軟會不惜重金併購一個對於自己沒有戰略價值,或者已經讓其達到戰略目的但已無潛力可挖的企業,卻沒有勇氣改變自己既有的商業模式呢?據相關報導,微軟在智能手機市場高額的授權費用是OEM廠商不願採用Windows Phone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報告稱,全球市場上的智能手機平均售價已首次跌破300美元大關。這除了成本的降低外,廠商間慘烈的價格戰也是原因之一。高額的授權費及日益見薄的利潤,這雙重因素的疊加,微軟缺少合作夥伴支持似乎順理成章。既然是這樣,微軟為何不嘗試改變呢?按照目前微軟Widows Phone的市場規模,即便是免費,微軟營收要減少到併購諾基亞所需的140億美元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換言之,營收的減少對於微軟無關痛癢,但卻有可能讓扎堆在Android陣營的廠商投入微軟的懷抱,而微軟現在需要的就是「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支持才可能突破那近似符咒般地3%左右的市場份額,因為做為一個平台級的廠商,惟有可觀的平台市場佔有率才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點微軟在傳統PC產業中已得到充分證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07

這家公司 讓微軟恨、林百里愛


2013-06-17  TCW  
 

 

你只有一台電腦,但可以跑微軟(Microsoft)的Windows和蘋果(Apple)的OS X作業系統;你只有一支手機,但它可以執行Google的Android、蘋果的iOS、微軟的Windows Phone 8等作業系統,且切換不需要重新開機。

賦予電腦、手機能夠隨時轉換平台的強大功能,這項技術卻是來自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VMware。

這項技術,等於將打破微軟獨霸個人電腦疆界,「架空」視窗系統。二○一一年,微軟內部高層主管一份簡報發出警戒,將VMware與Google和甲骨文(Oracle)並列,是公司發展策略上的頭號三大敵人。

VMware的虛擬化軟體技術,讓Wintel(微軟加英特爾)不一定要緊緊相依,Mactel(蘋果加英特爾)也可行,根據調研機構顧能(Gartner)研究,它占有全球八五%虛擬化市占。

微軟恨它,但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發展雲端運算時,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傳出在去年賣股,砸下新台幣四十五億元投資它。

VMware是誰?為何讓微軟這麼怕它、林百里這麼愛它?

它早在一九九八年於美國矽谷成立。十五年前,五位創辦人僅是想解決技術上的一個問題:讓企業主機「多任務處理」。

整合伺服器產能讓上網和收信一機搞定

簡單來說,對企業而言,收發電子郵件需要一台伺服器主機、上網又要一台,功能越多,主機越多台,機房越蓋越大,管理支出越來越多;但每一台機器的「產能利用率」只有一○%到一五%,多數時間都是閒置的。如何一台主機「化整為零」,能同時執行多項任務,成了這家公司創立的起點。

「虛擬化,這個技術並不是新的。」VMware大中華區總裁宋家瑜談起公司的起家,直言這不是新科技,早在一九六○年代,大型主機上就有此軟體技術,「只是非常昂貴」。

當時PC時代來臨,給了VMware機會。VM,就是Virtual Machine(虛擬機器)的縮寫,簡單形容VMware的產品,就是在一台電腦上,再創造出一台虛擬電腦,而這台虛擬電腦,功能幾乎和一般電腦一模一樣,它們可以分別處理不同任務。

從抓住企業內部需求開始,「起先,因為大家使用的作業系統眾多,彼此不相容,問題多多,」VMware在成立後一年,才推出第一款產品,前執行長也是共同創辦人黛安.格林(Diane Greene)曾在媒體上述說創業之初的困境。

鑽研本業蹲馬步終於被IBM主機內建

事實上,VMware與Google在同一年成立,矽谷九○年代末期是充斥資金與機會的網路泡沫化年代,VMware卻選擇繼續在虛擬化技術蹲馬步,它的創業故事,比起其他網路公司,並不算精彩,但卻為十年後,雲端運算時代來臨,種下決定性影響力。

VMware因多數員工都投入研發,一開始在網路上銷售產品,但效果不佳,直到二○○一年才相繼和實體企業主機大廠IBM、惠普(HP)及戴爾(Dell)建立合作關係,把軟體內建硬體之中,開始有穩定的銷售通路。

在公司成立之初的五年,年營收不到一億美元,吃不飽也餓不死,但已逐漸嶄露頭角,開始有大廠上門談收購,微軟也是其中之一,但都被VMware回絕。一直到二○○三年底,它才以六億三千五百萬美元賣給一家網路儲存資訊公司,維持其獨立運作。

二○○七年,雲端運算這個新的科技名詞冒出來,VMware也正式從配角,變成雲端運算時代的軟體主角。

雲端商機能蓬勃發展,在於網路環境、頻寬等基礎建設強大與穩定,就像自來水般,打開水龍頭就能使用。看似簡單,但最難的,就是如何讓電腦穩定的將瞬間流量轉換成訂單,VMware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

一個軟體跨平台通用幫廣達變雲端軍火設備商

當你每天上網用YouTube看影片、在亞馬遜(Amazon)買書、在蘋果iTunes下載音樂等,背後都有它的影子。因為,VMware提供企業虛擬伺服器,讓這些業者不用額外建置機房,不用買上百台伺服器,就能從容應付突然出現的「大流量」,以及推出各種創新服務。

鑽研虛擬化技術多年,泰瑩科技新事業開發部主任王偉任用「雲端地基」比喻VMware的角色,因為它的虛擬化軟體,讓企業得以不受硬體限制,發展雲端應用「蓋房子」。

也就是說,廣達要發展雲端運算商機,製造的伺服器只要內建VMware的軟體,就等於是一個跨平台的主機,可以賣給所有企業使用,讓廣達能夠晉升成為雲端運算時代最好的軍火設備商。

蹲了多年的馬步,終於得到市場回報。VMware去年營收四十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三百七十六億八千萬元),過去五年來營收年成長率達一四四.八%,傲視矽谷的軟體公司,而微軟的成長只有二六%,已趨疲乏。

VMware終於翻身成為當紅炸子雞,雖是時勢造英雄,但要氣夠長,「專注,使它成為規格與標準的制定者」,IDC分析師高振偉如此定位VMware,這也是它與後進者之間的一座高門檻。

【延伸閱讀】苦熬出頭,營收4年成長近1.4倍!——VMware近年營收統計

資料來源:VMware、Google Finance 整理: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43

李開復:為什麼我不看好此次微軟重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73.html

轉載如下:

微軟宣佈了期待已久的重組。微軟重組有幾個重點:

1.中心化大公司組織結構。鮑爾默強調這是個「一個微軟」的策略,以大公司戰略為核心。也就是說微軟將從一個「業務型組織」調整到「職能型組織」。過去每個業務群像是一個子公司,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每個高管負責多產品,但是只專注下列的職能之一:工程、市場、商務或銷售。微軟希望經過此改變能一致劃技術平台和用戶體驗。

2.強調消費者,強調硬件。近年微軟在消費者方面節節敗退,而在企業級別軟件卻做的不錯。這次重組可謂背水一戰,加碼消費者。另外,微軟暗示了也會參加和主導更多硬件。

3.鮑爾默的角色更加重要。從部門收回權力,讓更多決策要到鮑爾默層面才能決定。這次改組是鮑爾默「最後一次機會」,他將背水一戰。

4.順便處理高層陞遷。大公司往往會用改組來給部分人更大的權利,消減一些其他人的職權,讓他們知難而退。這次Craig Mundie,KurtDelbene和Rick Rashid失權,更早StevenSniofsky和Don Mattrick離職,可能也都是看到了對他們來說,未來不更美好。

我對這次重組並不看好,因為有下列幾個比較大的問題:

1. 改組影響執行速度。移動互聯網時代速度最重要,這樣的一個重組可能會導致協調成本更高,決策更慢。比如說Skype是很重要的資產,但是它進入微軟後面市 場份額開始下滑,而這次重組可能對這類「需要快」的產品帶來巨大的打擊、在越來越多公司用「輕公司、創業」模式來尋找更快的時候,微軟不與時俱進,卻改組 成了「重公司、整合式決策」。

2.賭注太大,不夠務實。微軟的強項是企業級軟件,而在消費者領域,微軟被在蘋果、谷歌、Facebook打的滿地找牙。因此,我個人認為微軟不妨接受消費者業務未來不可避免慢慢地衰落。希望企業級的成長能彌補,因為企業級對IBM、Oracle、SAP的 戰役還是可能贏的,也有巨大的價值。但是,這次改組我們看到是微軟對消費者領域依然充滿信心,增加投入。雖然消費者技術確實帶來企業級的革命,但是感覺這 是bet the company move是一個打不贏的戰役。而且,整合一整個公司可能帶來比較大的成本,而有些整合可能並沒有雙贏,而且還可能帶來包袱。

3. 「一致化」不是用戶的需求。鮑爾默提出:新組織架構要「為 PC、平板電腦、手機和 Xbox 提供一致的用戶界面」。如果過去 10 年我們學到了什麼,就是這些設備需要根據場景開發合適的界面,不是不可以一致化,但是把一致化當作主要目標,就是把微軟作為中心,而不是把用戶需求作為中 心。最經典的歷史案例就是 Windows Mobile 早期最大的問題就是公司要求和 Windows 整合,結果整個體驗像 Windows 卻很難運用功能,也不是用戶需要的。另外,微軟希望消費者購買「全套微軟」設備,這也是個困難而不務實的目標。

4. 大公司架構反微軟基因。微軟的管理基因是「牛仔」,最成功的產品線和領導者是最獨立不聽話不協作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打造 Xbox 的 J Allard,和曾經成功管理 Office 多年、並曾經拯救 Windows 的 Steven Sinofsky。微軟很多中高層奮鬥的目標就是成為下一個「領頭牛仔」,能做到一個業務群的 CEO。而這次的重組不但不符合牛仔基因,還限制了中高層的夢想(因為最高能達到的級別只是「工程集團負責人」,而不是「業務群 CEO」)。估計會有更多中高層領導流失。如果這個改組要成功,微軟需要一個新的文化,給優質員工不同的期望值和激勵機制,而這是很難很難的。

5. 職能型公司如何問責?一個接近千億美元業務,近十萬人的公司,實在不適合職能型的組織架構。一個組織架構的可持續性,很大程度要看是否能達到問責 (accountability),而最簡單有效的制度就是劃分成產品線,讓每個業務群的負責人有自己的季度盈虧目標。這次改組的職能型架構,把所有盈虧 目標都放在鮑爾默身上,向他匯報的人卻只有工程、市場、商務等目標,感覺很難運營,很難管理,很難衡量,很難持續。

6. 鮑爾默是否勝任。鮑爾默本身是一個卓越的單業務管理者和一個超級銷售專家。但是他在 CEO 層面表現欠佳,在戰略、協調上一直表現不佳。這次把更多協調的工作和大量的多產品線的決策壓在他一人的肩膀上,令人很難樂觀。

7. 高層失血嚴重。我一直認為Steven Sinofsky是CEO的最好人選,他雖然強勢凶悍,但是他在每個職位上都能夠放權,也能達到他人達不到的執行效率。他在一年前離職,可能就是鮑爾默無 法給他一個更高的接班人職位(今天的改組,也看到了沒有二號人物的角色)。除了Sinofsky之外,另外四位離職者也都是微軟的將才,他們的離職,和下 面中高層必然的離職,會讓微軟嚴重失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22

微軟重組!組建四個部門進擊軟硬件一體與移動操作系統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054.html

北京時間7月11日晚間最新消息,微軟宣佈將把當前的8個產品部門重組為4個新部門:

1.成立「操作系統技術集團」(Operating Systems Engineering Group),由Window Phone部主管Terry Myerson領導;

2.成立「設備與工作室技術集團」(Devices and Studios Engineering Group),由Windows部主管Julie Larson Green領導;

3.成立「應用與服務技術集團」(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Engineering Group),由Qi Lu領導;

4.成立「云與娛樂技術集團」(Cloud and Enterprise Engineering Group),由Satya Nadella領導。

此次微軟重組將會對微軟組織架構產生深遠的影響,以前每個部門都有自主的財務和營銷職能,但在重組之後,微軟將集中這些職能部門進行統一管理。

作者:韋龑

重組:軟硬件一體化的進擊

毫無疑問,現在的微軟已經在市場上節節敗退,主要原因是由於其Windows Phone、Surface等軟硬件一體產品的挫敗。去年起,鮑爾默就表示微軟將轉型成一家「設備與服務」公司,無奈「設備」沒做起來,服務也只是在吃著Windows的老本。拋開外部因素不談,微軟內容組織架構就不能很好的為「設備與服務」這樣的戰略目標調配資源,八個產品部各自為政,基本上沒有一個專門的軟硬件部門。

從人事調派上來分析,前Window Phone部主管Terry Myerson領導「操作系統技術集團」,由移動端產品的主管來負責「操作系統技術」,證明微軟將在移動端操作系統上下大賭注。

而專門成立的「設備與工作室技術集團」,將成為微軟軟硬件一體的核心發力點,這個部門也將由微軟的「王牌高管」,目前Windows的負責人Julie Larson Green統領,微軟必將在軟硬件一體上有一番衝鋒。雖然目前微軟在新的組織架構中更強調硬件,但也並有放棄他們的「連橫之策」仍然保持與第三方PC和手機廠商合作的戰略。

這次重組,可看作是微軟已經下了最大決心擺脫純軟件公司的定位,更多地關注軟硬件一體轉型,以及移動端的發展。這或許是微軟全面與蘋果開戰的序幕。

搗毀「牆壁」:微軟將會更加專制,集中發力

這次改組想必微軟已經是蓄謀已久,若微軟定下「設備與服務」的戰略目標,那麼其組織架構必須為了這個戰略目標服務才行。請注意這段話:微軟以前每個部門都有自主的財務和營銷職能,但在重組之後,微軟將集中這些職能部門進行統一管理。

微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生活在一種很安逸的環境中,所以一直採用8個產品部門各自生存,自負盈虧的方式。當然,曾經大家都活得很好,但隨著蘋果,谷歌Android手機的崛起,微軟的優勢逐漸被蠶食,各自為戰的8個產品部門根本無法合力應對。老舊的組織架構已經無法為微軟新的戰略目標提供良好的資源調配,那麼改組也成為了必然。

對於此次重組,鮑爾默在一份題為「同一個微軟」的備忘錄中表示,微軟將從公司層面制定統一戰略,而非各個部門執行各自的戰略,而這一重組將幫助微軟更好地執行戰略,從而發佈幫助用戶從事他們最希望活動的設備和服務,以及對企業最有價值的企業產品和服務。

毫無疑問,重組的微軟已經展開了進攻態勢,把所有能整合的資源都集中調配起來,成立核心的「設備」與「操作系統」部門集中發力。而這究竟是微軟這個曾經的巨人強勢反擊的開始,還是迫不得已最後的掙扎,後續值得我們觀察,反正微軟已經到不得不變化的時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35

Surface銷量低迷,微軟轉型受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548.html

8月5日,微軟將Surface Pro根據64GB和128GB型做了不同的降價。降價地區覆蓋五個主要市場。

此前,微軟剛將Surface RT價格下調150美元,以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

微軟Surface很是坑爹,上季度微軟在Surface RT上出現9億美元減值虧損。微軟表示,Surface平板電腦從發佈以來獲得8.53億美元收入,但Surface RT存貨調整支付了9億美元,為Windows8和Surface打廣告花費了8.98億美元。

8.98億美元的廣告費可謂大手筆,原因是微軟對於Surface寄予厚望:蘋果在平板電腦上如此成功,微軟希望Surface能夠分得一杯羹。

微軟這一判斷當時看似十分正確,在微軟推出Surface前的2011年,筆者採訪很多OEM硬件廠商,比較一致的判斷是「在七寸以下的小屏(智能手機)市場,iOS、安卓兩分天下的格局已經形成,微軟沒有機會;在七寸以上的大屏(平板電腦、超級本等)市場,機會屬於微軟。」

這一判斷有兩個理由,一是包括平板電腦上的大屏應用是PC的延伸,微軟在PC端擁有絕對統治地位;二是平板電腦領域蘋果iOS佔據超過95%以上的市場份額,屬於競爭不充分,極度不穩定的市場結構。

微軟也是基於這一理由進軍平板電腦市場。當然,微軟進軍電腦市場還有另外一個理由:微軟OEM合作夥伴推出的平板電腦大多粗製濫造,市場口碑極差,長此以往,微軟Windows的平板市場就要斷送了。

兩年後往回看,當時的兩個判斷都錯了,一是平板不是PC應用的延伸,而是觸控體驗的大屏化,優勢在iOS與谷歌安卓;二是在市場格局由不穩定的單級向穩定的多級發展過程,機會屬於谷歌安卓,而不是微軟。

不僅坑爹了,還坑了親戚。在Android、iOS的打壓下,微軟surface原本是微軟生態圈中開發商們的希望,現在這一希望落空了。OEM廠商、開發商是微軟生態圈的夥伴,算是微軟的親戚,微軟Surface也坑了他們。

微軟Surface失敗,微軟生態圈中也有人高興,特別是OEM廠商。當微軟決定推出硬件產品Surface時,PC品牌廠商很不高興:這不是和我們搶飯碗嗎?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很多PC品牌廠商倒向Android,推出Android平板。

沒撈到錢,還失去了合作夥伴,微軟算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PC廠商卻似乎被微軟逼到了正確的道路上,在平板電腦市場,Android正在蠶食iOS的市場空間,一批PC廠商實現快速增長。據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本週二發佈的數據,聯想今年第二季度的出貨量上升至150萬台。

在「新PC」市場(即台式機+筆記本+平板市場),佔據12.9%的市場份額,逼近這一市場的老大蘋果,排在三、四、五位的是惠普、三星與戴爾。

微軟為什麼要搞這個坑爹的Surface?微軟希望達到兩個目的,一是戰略卡位,二是由一家軟件公司向一家服務與設備公司轉型。

戰略卡位這一目的算是部分實現了。在平板電腦市場,Surface RT在蘋果iOS和谷歌Android之外,獨自創立了一套Windows+ARM的生態系統,鑑於平板電腦市場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會處在高速增長期,且有可能繼續衝擊微軟所在的傳統PC市場,所以微軟必須要在此領域有自己的位置。

去年10月,微軟宣佈向「服務與設備公司」轉型,在這一轉型戰略中,Surface與Xbox是兩大支柱,Xbox是傳統硬件業務,Surface是硬件業務的新希望。Surface折了,微軟向「服務與設備公司」轉型還能繼續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