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喬布斯的紅利蘋果還能吃多久 hotashang

http://xueqiu.com/7062290132/22749301
$蘋果(AAPL)$自2003年以來一直採用公司的業績與管理執行層的年終獎掛鉤的激勵政策。銷售收入與淨利潤是蘋果衡量公司管理層業績的重要指標。同時蘋果也設定了年度的目標業績與最高業績。在2011年以前,蘋果對於管理執行層年終獎封頂是管理層當年年薪。具體來講,若公司當年業績超過目標業績,則公司管理執行層獎金額度為當年工資的50%,若公司當年業績超過年度最高預期業績,則公司管理執行層獎金額度為當年工資的100%。喬布斯從未不參與這些激勵政策,因為他的工資年薪一直是1美元,而獎金一直是零。在2012年,就是庫克當政時期,蘋果調整了管理層激勵方案。若公司當年業績超過目標業績,則公司管理執行層獎金額度為當年工資的100%,若公司當年業績超過年度最高預期業績,則公司管理執行層獎金額度為當年工資的200%。另外,身為CEO的庫克仍舊會參與這項激勵政策。

另外,相對於2011年,蘋果2012年的目標業績與最高預期業績的增長幅度有所降低。2012年蘋果目標業績與最高預期業績相比2011年實際淨收入分別增長25%與29%,淨利潤分別增長15%與20%;而2011年蘋果目標業績與最高預期業績相比2010年實際淨收入分別增長36%與43%,淨利潤分別增長25%與33%。

對比2012年與2011年的獎金分配方案,可以看出,蘋果2012年獎金方案相對於2011年目標相對寬鬆,獎金也相對較為豐厚。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相對寬鬆的方案,蘋果公司的薪酬委員會也是振振有詞,認為庫克的薪酬相對於其他公司的CEO來講,報酬還是低了,而其他執行層的獎金與薪資與其他大公司相比也只是差不多而已。

當管理層薪酬獎金與公司的業績相關時,管理層有時需要在公司的長期發展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予以平衡。由此看,蘋果在2012年財年的最後一個月份發佈iphone5可能有其業績考量的因素。倘若在2012年不發佈iphone5,iphone5的收入自然將全部記入2013財年,那麼要想完成年度最高預期目標顯然並不是胸有成竹。如果業績達不到年度最高預期目標,那麼整個管理層就只能拿相當於工資100%獎金,而拿不到200%。而蘋果近幾年均完成最高預期目標,如若庫克履職的第一年不能完成最高預期目標,想必庫克未來的蘋果CEO職業生涯將會受影響。有此因素考慮,蘋果於2012年9月13日推出了iphone5.之後的iphone5出現的一些故障問題說明,當時iphone5上市時機並不成熟,但蘋果仍舊堅持提前推出iphone5.蘋果2012年超額完成年度最高預期目標之後,是以犧牲公司品牌為代價。而蘋果管理層在獲得相當於其工資200%背後,換來的是蘋果股價的一路狂洩。

庫克本身或許並不是很看重一些小的利益。他曾放棄其持有的限售股的分紅,也曾要求公司董事在公開市場上購買一定數量公司的股票。但是,庫克如今代表的不是他一個人,而是以他為代表的蘋果管理層團隊。庫克需要維穩,需要建立自身的威信,要讓蘋果擺脫喬布斯的影子。喬布斯不需要一分錢報酬,也不需要一分錢的獎金,因為迪斯尼大股東的身份就夠他好幾輩子;不需要建立自己的威信與統治,因為喬布斯本身就是名片;還有喬布斯被蘋果踢出局的歷史,他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在蘋果他沒有任何功利心,只有產品與技術。顯然庫克做不到,他需要在各種利益面臨做諸多平衡。

針對於2013,庫克對於其他管理層的期望是要加強團隊協作。蘋果於2012年12月27日向SEC提交PRE 14A報告第30頁提到公司管理層的一項重大舉措。該舉措鼓勵公司硬件、軟件及服務團隊之間加強協作。為此,公司薪酬委員會將公司管理層(庫克除外)的年薪從80萬美元上漲至87.5萬美元。蘋果在iphone5推出遭遇一系列問題後,有所反思,開始強調各部門的協調與合作,以避免出現iphone5上市時出現的諸多問題。

對於2013年蘋果的業績增長預期,庫克們自然也不會制訂得太高。想必增長率會比2012年目標業績與最高預期業績更低。同時庫剋期望加強硬件、軟件及服務團隊之間的協作,管理的順暢有時需要犧牲GDP增速。個人預計,其最高預期淨收入增長將對於2012年實際收入會低於20%,而最高預期淨利潤會低於15%。只有這樣,庫克們的獎金進口袋自然是沒有太多障礙。

功利心逐漸膨脹、創新進取心逐漸減弱、公司管理問題日益顯露。喬布斯的紅利蘋果不知道還能吃多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343

喬布斯用人之道:需誠實有遠見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5399.html
騰訊科技訊(中濤)北京時間1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蘋果前副總裁詹姆士·希加(James Higa)近日接受了慈善雜誌《Lifestyles》的採訪,並透露了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用人之道:能夠成為喬布斯「左臂右膀」的優秀員工,必須為人正直且有遠見。

希加為人較為低調,他將自己在蘋果從事的工作性質描述為「喬布斯的特種部隊」。《Lifestyles》雜誌記者達倫·格拉克曼(Darren Gluckman)近日在網上公佈了對希加的採訪內容。

在這次採訪中,希加並沒有透露格拉克曼最希望聽到的內容。格拉克曼在文章引言中寫道:「如果你已經準備好紙和筆坐在希加面前,並希望他能夠講述自己同喬布斯的長期合作關係,但結果卻是空手而歸。」

希加對格拉克曼說道:「對於一些人利用喬布斯離世而大談自己同喬布斯親密關係來做文章之類的事情,我本人有些反感。」希加還表示,即使是面對喬布斯生前指定的傳記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他也不會透露自己與喬布斯之間的長期合作關係。

儘管如此,希加還是向格拉克曼透露了自己為何受到喬布斯垂青並委之以重任的原因。因獲得喬布斯賞識,在蘋果組建iTunes音樂商店過程中,希加曾負責蘋果同各大唱片公司的談判工作。在加盟蘋果之前,希加畢業於斯坦福大學政治學專業,並曾經是一名自由攝影師。這樣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經歷,顯然並不是非常符合蘋果員工招聘的常規要求。

而希加表示,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使自己能夠順利成為喬布斯的有力助手:一是必須為人坦率、誠實,並能夠就任何問題同喬布斯開誠布公地交換意見。二是必須有遠見,視野開闊。希加稱,喬布斯一直希望具有此種品質的優秀高管圍繞在自己身邊,這些高管必須具備「融會貫通」的能力,從而能夠將不同業務連接到一起。這些高管必須有一種「文藝復興」式的預見能力,因為這才是連接技術和藝術之間的橋樑。

1980年代中期,希加曾協助蘋果在日本市場開通業務。1989年,希加加盟喬布斯創建的第二家計算機公司NeXT,並負責該公司亞太業務的運營。1996年NeXT被蘋果收購,喬布斯因此重返蘋果。但希加並沒有隨著喬布斯加盟蘋果,而是轉投網絡多媒體軟件開發商RealNetworks,並出任該公司國際和消費者業務主管。

2001年,希加也重新回到了蘋果。而這一年,也正是蘋果市場業績出現轉折點的時間段——當年喬布斯發佈了蘋果iPod音樂播放器。希加於2012年7月從蘋果離職,然後於當年8月加盟慈善創業投資基金會(Philanthropic Ventures Foundation)並出任其執行主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805

沒喬布斯的蘋果 蔡東豪

2013-03-21  NM
 
 

 

蘋果股價大上後大落,近期投資者情緒混亂,所有關於蘋果的事情都變成負面。數蘋果眾多不是,數下數下,一定數到管理層。自喬布斯去世後,蘋果失去創意靈魂,蘋果不再一樣了。「不再一樣」這一點我同意,但不是因為蘋果忽然失去創意。

先看喬布斯繼任人庫克(Tim Cook)是怎樣一個人。喬布斯去世前曾三次告病假,三次代任行政總裁都是庫克。庫克不是石頭爆出來的,他在蘋果工作14年,一早被喬布斯認定為繼任人。庫克負責生產、物流、零售等部門,喬布斯在台上演說時,在台下確保蘋果準確無誤地生產和銷售產品的人,是庫克。蘋果規模大至難以想像,營運複雜性非一般管理層能掌握,庫克是蘋果營運系統的總設計師。

庫克作風低調,不大公開自己的生活細節,公眾知道的,是他出身美國南部家庭,工程系大學畢業,在IBM工作12年後,加入康柏電腦,然後被蘋果挖角。那時候喬布斯重返蘋果,剛開始寫蘋果再起的故事,庫克一直在喬布斯身邊。庫克和我有一個共通點,是早起,每日(強調是每日)三時四十五分起床,比我早十五分鐘。他早上工作一輪,運動後上班。

認為蘋果不再一樣的批評者,最主要的控訴,是蘋果失去教主型精神領袖,而蘋果這類依賴創意的企業,需要一個站在台前的領導者。教主型領袖有實質優點,領袖散發覑權威,例如在蘋果天才滿溢的環境,當產品設計出現爭議,設計師各持己見,喬布斯一錘定音,無人敢反對。教主型領袖有威勢,俗語說「可鎮住個場」。另外,教主型領袖像一個停不下來的創業者,創業者相信自己的直覺,不斷尋求突破,蘋果過去的成功就是由一個又一個驚人突破製造出來。

批評者指,近年蘋果最重要三個突破,是iPod、iPhone和iPad,三件產品都是在喬布斯在生時研發,他去世後,所謂新產品全是舊產品的延伸,算不上是突破。這點我不同意,在現有產品上做得更好當然是突破,牽涉的功夫可能更加複雜,為顧客製造的利益可以非常巨大。可是,蘋果擁護者感不耐煩,蘋果不可以一刻平凡,不可能依賴漸進式發展。

可能這幾年做廠經驗對我影響很大,我接受漸進式發展,靠突破的教主型領導,我反而不大習慣,我寧願在沒喬布斯的環境工作,而庫克正是我的一杯茶。信徒相信教主型領導凡事都有答案,而答案是最終的,這狀態可能限制了教主聆聽其他意見的機會。信徒相信教主是接近完美,他的意見或者不合理,但信徒唯一質疑的,是自己水平不夠。在一個規模較小的環境,假如有一個能幹和有遠見的教主或者是好事,不過我認為成熟蘋果需要的,是紀律和系統。

庫克接任後做了兩件事,令我刮目相看。第一件是派股息。蘋果現金多得驚人,多年來沒作大型收購,股東呼籲喬布斯派息,還富於股民,但喬布斯堅決拒絕。蘋果經歷過困境,知道現金的重要,但蘋果財政狀況跟困境差天共地,現金太多反而成為問題。喬布斯去世後,庫克宣布蘋果派息,雖然派息比例不高,但代表庫克願意聆聽。

第二件事是iPhone 5推出後,發生地圖失靈事件,庫克立即做了一件難以想像喬布斯會做的事——道歉。我認為道歉的意義重大,庫克向所有人說明,蘋果不完美,蘋果會犯錯,而犯錯後蘋果會承認,並立即改進。設計是一門主觀學問,以比較謙卑的態度自處,有什麼不好?

喬布斯是公認絕頂天才,蘋果是他的最愛,他患病一段時間才去世,有足夠時間考慮繼承計劃。庫克接棒來得自然,據說喬布斯去世那天,蘋果總部員工舉行簡單儀式後,繼續工作。沒有人會說沒喬布斯的蘋果比以前好,但沒喬布斯是事實。今日蘋果肯定是不同了,變得更成熟、更客觀、更願意聆聽外間聲音。

蔡東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12

現實版的鋼鐵俠Elon Musk:下一個喬布斯?!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195.html

Steve Jobs的光環已經隨著他的離去而淡褪,短期內世上恐怕再難有人像他這樣驚世駭俗般的改變了世界。但是如果你瞭解到一個人,一個來自南非年僅40歲的企業家在短短的20年裡在全世界最酷的三個領域:互聯網、可持續能源和航天技術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你恐怕不會再眷戀Steve Jobs帶給你的震撼。這個人就是Elon Musk。

這哥們的神奇之處首先就在於,他在賓大讀本科的時候,就預見到了未來對於全人類最有影響力的三個領域:互聯網、可持續能源和航天技術。這其實並沒什麼了不起,誰不在本科的時候暢想暢想未來,發一發文青的牢騷?我相信我在清華讀本科的時候見到的有這樣遠見的人多了去了。但是最令人髮指的是,這哥們是個執行機器,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成歷史性的。他發完牢騷之後的20年,先後創立了PayPal,SpaceX和Tesla Motors。現在看來,這幾個公司對於他所說的這三個領域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Steve Jobs可能很偉大,他至少改變了數字娛樂、移動計算和智能手機等多個領域。但是就領域的跨度而言,和Elon Musk毫無可比性,這哥們簡直就是神,玩嘛嘛酷。

Elon Musk在進入斯坦福大學的第二天就決定退學創業。聽說過牛人讀PhD或者本科一年或者兩年退學創業的,比如Larry Page和Bill Gates之流。但是兩天?!開什麼玩笑!但是Elon Musk是認真的,他覺得當時的互聯網商機無限。沒錯,僅僅三年,他當時創立的PayPal開創了網上第三方安全支付的先河,帶著1億1千萬用戶以15億美元的價格被eBay收購。這樁買賣是無比成功的,在過去的10年內,PayPal為eBay帶來了超過200億美元的收入,也給Elon Musk帶來了第一桶金,超過兩億美元的淨收入。

一般人拿到這兩億美元應該就可以衣錦還鄉以饗天年了。但是Elon Musk豈是凡人,他把這些錢當做實現自己空前抱負的籌碼,先後創立了SpaceX和Tesla Motors。這兩個都是奇蹟一般的公司。先說Tesla Motors。

在Tesla Motors之前,電動車就是弱智的代名詞,通用汽車公司的Chevy Volt跑40英里電池就宣告衰竭了,當然這種統計還關乎駕駛習慣,如果在市區開估計歇菜得會更快一些。所有最酷的車都是燒油的,儘管所有人都知道有朝一日地球上的油氣資源會枯竭,但是電動車的發展狀況卻讓人完全絕望。所有的這些都是在Tesla Motors推出第一款車型Roadster之前。在解決了高容量電池和高性能電機等關鍵技術問題之後,Tesla Roadster的推出讓人眼前一亮。這款跑車從零加速到60英里(96公里)每小時只需要3.7秒!而保時捷911達到同樣的速度則需要4.4秒!同時這怪物單次充電能夠開244英里(393公里),徹底把同行甩在腦後。當然,在車型設計方面Roadster也絕不輸給它的眾多出身名門的競爭對手。儘管這車要價不菲,但是還是在北美被搶購一空。像我這種對於電動車的懷疑主義者在看了Roadster的資料後也不得不瞪大眼睛相信這才是汽車的未來,無可阻擋。我的一朋友在試駕了Roadster之後更是徹底成了它的粉絲,盛讚它「零遲滯的推背感」,決定以後絕對不買非電動的新車了。所有其他的汽車生產廠家都氣瘋了,一個黃毛小子搶在百年老號前面奪得了時代的制高點。但是發牢騷沒有用,還得虛心學習趕上。Tesla Motors先後與豐田和奔馳等等著名品牌轉讓了若乾電池和電機的關鍵技術幫助推動電動車革命。

如果你看到這裡就覺得Elon Musk以及他的Tesla Motors很了不起了的話我只能說你太小看Elon了。Roadster在他眼裡只是一個跳板而已。他真正的目標是大量生產高性能的電動車並以平民級的價格賣給每一個人。Roadster只是一個技術的實驗品,但是初期的實驗技術往往是異常昂貴的,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問津。把最初的產品定位為高端車型,能夠及早和市場接軌獲得亟需的研發資金,以便於在將來技術成熟的時候推出更加平易近人的大眾車型(家用車型Model S和Model X已經推出)。多麼高明的商業策略!我不知道他是怎麼想出這個商業模式的,但是我敢說他在賓大沃頓商學院拿的經濟學位絕對不是吃乾飯的。

如果你現在覺得他只是一個成功的商人的話,我只能說你想錯了。早在他把PayPal賣掉的2002年,當他在里約熱內盧的海灘上度假的時候,看的是這樣的一本書:《火箭推進原理》。對於星際旅行的熱愛源於他早年對於生命意義的探求。很多像我一樣的文青到了三四十歲早已淡忘了這些理想主義的哲學空想,但是這對於Elon Musk來說是如此的自然和不可或缺。他把生命在地外行星的延續看成是生命進化史上繼單細胞到多細胞以及從海洋到陸地的演化一樣重要的進化階段。但是Elon Musk之所以成為Elon Musk的原因,在於他是一個絕不空想的實踐者。他很快發現,阻止人類進行星際探索的重要原因是因為星際旅行太昂貴了,尤其是火箭技術太昂貴了,單次火箭發射的成本動輒上億美元,然而實際的燃料消耗只有20萬美元,跟飛機的消耗差不了太多。換句話說,如果不在火箭的可復用技術上下功夫的話,星際航行根本就是天方夜談。

於是,他拿出了賣PayPal賺來的一半的錢一億美元,開天闢地的創立了SpaceX,旨在發展可復用火箭技術和星際航行技術。搞火箭,這可不是開玩笑,全世界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國家有可靠的火箭技術,都是傾盡舉國之力。而他,一個只有賓大物理和經濟本科學位的人,任憑怎樣天才和一億美元都是杯水車薪。但是再次強調,Elon Musk不是凡人,他能吸引一大批美國的頂尖人才圍繞在他周圍從零開始研製火箭技術。很多NASA資深的工程師,深感於NASA自阿波羅登月計劃以來雄心壯志被閹割眼瞅中國印度等國奮起趕上的慘淡現實,義不容辭地加入了SpaceX,就像是中國的航天人對於中國航天事業的崛起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一樣,因為誰都清楚,航天事業不比其他,錯過了機會就可能是一輩子的遺憾。於是一幫雜牌軍興致高昂的幹了起來,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建造的火箭,會載著人類飛向太空,登陸火星,完成人類進化史上的大跨越,就像Elon Musk構想的一樣。然而現實終究是現實,用Elon Musk自己的話來說:「It looks hard, it's harder than it looks」 。接連三次Falcon 1的試射都失敗了,公司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如果第四次還是失敗,他們將沒有辦法進行第五次發射。為此,曾經的億萬富翁也開始到處賒借,甚至連房租都付不起。所幸的是,第四次試射成功了,毫無差池。SpaceX的成功也驚動了美國政府,2010年Obama在參觀完SpaceX的發射現場,徹底確定了扶持商業航天產業的決心。後來就有了NASA一系列的與SpaceX簽訂的國際空間站的貨物運輸協議。現在SpaceX的運載火箭服務定價透明,Falcon 9火箭單次發射5400萬美元,比同等能力的中國長征三號乙火箭單次發射6000萬美元還要便宜。

現在所有的電視節目在介紹Elon Musk的時候都會這樣說:世界上只有四個國家掌握了衛星發射和回收技術,美國、俄羅斯、中國和Elon Musk。我不知道這樣的褒獎對於一個個人來說是不是已經算是登峰造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Elon Musk一定不滿足於這一點點的成就,他所預見的可復用火箭技術還只是處於電腦模擬階段,火星也仍然在遙不可及的距離。但是每次看到他堅毅的眼神,我總覺得,在我有生之年,或許可以看到火星殖民地的建立,如果那時候有錢,可以花上50萬美元去火星遨遊一番,那將是一個多麼美妙的願景。

什麼?你說他像Iron Man(鋼鐵俠) Tony Stark?他就是Iron Man。殊不知Iron Man的導演Jon Favreau就是以他為原型去做這幾部電影的,而且他也邀請了Elon Musk在Iron Man 2客串了一個角色。SpaceX裡據說還有一個劇組贈送的Iron Man的全尺寸模型,上面有所有演員的簽名。

最後,我想以他的一句話來結束我對於新偶像的崇拜:

「I am going to retire on Mar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00

《喬布斯傳》筆記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0x3nn.html

Steve Jobs by Walter Isaacson

 

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街機《乒乓》,原來是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合作的。
喬布斯的老闆布什內爾告訴喬布斯:「如果你表現得好像你能做某件事,那就能起到作用。裝得好像你掌控了一切,別人就以為你真的掌控了一切。」


Apple I 的故事

蘋果公司成立時只有1300美元的資金和沃茲尼亞克的Apple I設計。沃茲的技術天才和喬布斯的商業能力成為了成功的組合。

喬布斯和沃茲原來想賣的是價值50美元的印刷電腦板,對產品的演示吸引了特雷爾的注意並留下了名片,並且說「保持聯繫」。第二天喬布斯就上門和特雷爾聯繫,獲得了50台要完全組裝好的電腦的訂單,而單價是500美元。通過說服一家電子公司將零件以30天的帳期預支給他們,在家人和朋友的參與下,他們在車庫生產出50個焊好了芯片的電路板,沒有電源,沒有外殼,沒有顯示器,也沒有鍵盤。但特雷爾同意收貨了。

啟示1:有意向客戶的時候要主動聯繫。
啟示2: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
啟示3:把最主要的功能實現,先不用擔心產品的完美。

Apple II的故事
喬布斯想做一台整合所有部件的電腦,他花1500美元請計算機俱樂部的一名顧問設計外殼,通過認識的人找到人設計開關電源。通過找投資者的過程認識了有銷售和市場經驗又有錢的馬庫拉。馬庫拉成為擁有公司三分之一股權的合夥人,並提供了25萬美元的信用貸款。
馬庫拉對喬布斯說:你永遠不該懷著賺錢的目的去創辦一家公司。你的目的應該是做出讓你自己深信不疑的產品,創造一家生命力很強的公司。
馬庫拉寫下了蘋果的營銷哲學。一是共鳴(empathy),就是緊密結合顧客的感受。二是專注(focus),為了做好決定做的事情,必須拒絕所有不重要的機會。三是灌輸(impute),以創新優質的方式展示產品,那麼優質的形象也就灌輸到顧客中。

Alan Kay: 預見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親手創造未來。

創新的過程中,新穎的想法只是一部分,具體執行也同樣重要。
喬布斯和他的工程師對在施樂PARC看到的圖形界面技術進行了巨大的改善。

當喬布斯決定另創一家公司NeXT,辭去蘋果公司董事長的時候,和董事會決裂,將他持有的價值超過1億美元的11%的蘋果股票賣到只剩1股。

儘管喬布斯是億萬富翁,他沒有保鏢,也沒有住家的傭人,他的房子甚至白天都不鎖後門。

喬布斯對皮克斯公司投資了5000萬元,到上市第一天,他持有的公司80%的股票價值達到了12億美元。

喬布斯:」決定不做什麼和決定做什麼同樣重要,對公司,對產品來說都是這樣。「只需要少的產品種類。喬布斯把蘋果的電腦產品畫了四格矩陣,分為消費級和專業級,台式和便攜,只需要專注4個產品。在喬布斯回歸蘋果的第一年,裁掉了3000多人。

目標不僅僅是賺錢,而是製造出偉大的產品。

喬布斯談為什麼要開零售店:如果蘋果要成功,那一定是通過創新取勝。但如果你無法把創新之處傳達給顧客,你就無法通過創新取勝。
喬布斯的願景是能夠完全控制產品的全過程,從設計到銷售。

互聯網泡沫導致其他科技公司減少了對新產品的投入,喬布斯說:「當其他人都在削減開支的時候,我們反而決定要在情況低迷時繼續投資,主要會投資在研發上,發明出一些新東西,一旦低潮期過去,我們就已經領先於競爭對手了。」
喬布斯對iPod設計的要求就是「簡化!」,如果要找某一首歌或者使用某項功能,按鍵次數不能超過3次,而按鍵的過程要自然清楚。

喬布斯的一個商業原則是:永遠不要害怕內部產品的替代。與其被被別人取代,不如自己取代自己。

喬布斯:「在商業屆有個很經典的理論,叫做」第二個產品綜合症。」 癥結在於對第一個產品的成功缺乏理解。

迪士尼用74億美元收購皮克斯,喬布斯也由此成為迪士尼的最大股東,擁有迪士尼近7%的股份。

演講最好的開場是「我來給你們講個故事吧。」
記住自己終會死去,是我所知最好的方式,避免陷入認為自己會失去什麼的陷阱。你已是一無所有,沒理由不追隨內心。

喬布斯不鼓勵每個團隊出於營銷的考慮增加產品線,也不允許主意滿天飛,他堅持蘋果公司一次只著重於兩三個優先項目。喬布斯集中精力於幾件事情上,拒絕其他許多事情。

創新者的困境:發明了某個事物的人往往是最後一個看到它過時的。

2010年,蘋果的收入只佔個人電腦市場的7%,但是卻獲得了營業利潤的35%。

喬布斯:我們的責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消費者將來想要什麼。人們不知道想要什麼,直到你把它擺在他們面前。亨利福特說過,"如果我最初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麼,他們應該會告訴我,『要一匹更快的馬!』」。
如果你對生產偉大的產品有極大的激情,它就會推著你去追求一體化,去把你的硬件、軟件、內容管理整合在一起。你想開闢新的領域,就必須自己來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86

請別再乞求下一個喬布斯到來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342.html

對於喬布斯這樣的創新神話人物,無論是在喬布斯生前還是過世之後,很多希望通過創新改變現狀的企業、個人也都喜歡紛紛效仿喬布斯的一些做法,期望通過人造或者跟隨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價值。一時間喬布斯傳記和各種關於喬布斯的八卦小條都能夠被眾多企業或者個人捧為神佛。這樣能夠用自己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學習行業中的榜樣的做法,小謙認為這的的確確算是一條正道。

但是如今喬布斯已經去世幾年,雖然說他在消費電子界的影響力依舊還是足夠強大,但也漸漸被很多發展有些吃力的企業甚至整個消費者行業拉來做營銷,說服消費者和投資人。料想,如果當小謙同樣無比佩服的喬幫主泉下有知的話,他會怎樣看待這些企業,看待想出並提出這樣做法的人?

由於今年6月4日於台北舉辦的一年一度的computex的主題是拯救PC,而會場裡各大企業及業界名人同樣也是將「創新」奉為維繫PC生意發展的救藥。因此在這個創新的環境裡,在消費電子界曾經擁有絕對影響力的喬幫主就再度被拉出來坐鎮。似乎只要下一個擁有喬布斯一樣的商業意識、喬布斯一樣對消費電子產品未來的預見以及喬布斯一樣對消費者需求把握程度高的人一經出現,整個PC乃至消費電子產業就又將煥發出另一番燦爛的顏色,吸引到更多的投資關注。

雖然說今日6月6日聯想7.83港幣的均價、惠普24.53美元的開盤價和戴爾今日13.45的開盤價較之去年相比都以有所上浮,但根據IDC發佈的關於「全球筆記本銷量大跌14.2%,台式計算機全球銷量下降12.2%、惠普戴爾聯想在PC銷售業績分別是下滑23.7%、下滑10.9%、零增長」的報告中,我們不難發現消費者對於PC這塊生意確實還是予以不買賬的狀態。

這個時候,在已經漸漸迷失了自己的電子消費領域,也就有部分消費者、企業、業界人士期待下一個喬布斯的到來,拯救整個PC市場,帶領整個消費電子走向更高峰。但是是否說當有一個人擁有和喬布斯一樣對市場的深度觀察力和喬布斯一樣有能力製作趨勢,將製作趨勢從消費者手中拿來握住的人出現在了消費電子領域,當前所有市場上不利的情況就要完全改變了?

我想,這不大可能吧!喬布斯的的確確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他對於創新和產品二詞的把握幾乎要比當前所有的業界人士都要有說服力。但喬布斯創新產品成功的背後,是有一個神奇的團隊伴隨著他一起協作,他有能力整理出一大把能夠幫助他實現他想法的資源。雖然說這樣的資源不是他一朝半夕就能夠積累下來的,但是在你期盼下一個喬布斯到來的時間被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的時候,PC市場還能夠等到嗎?時間的流逝,在PC絕望之際還沒等到下一個喬布斯到來的時候,縱然喬布斯再度復活於蘋果,擔任蘋果的最高決策者,他是否還能挽救PC?

喬布斯是業界的神話,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但是喬布斯是你永遠都模仿不出來的,他不會是你通過外力就能夠打造出來的。喬布斯的存在,不是要我們再苦苦等待下一個這樣的救世主來盤活整個市場,而是要我們學會向他一樣去思考、去學習、去觀察、去挑戰、去改變。喬布斯已經離去,未來已經和喬布斯無關,當你抬起你的雙手動用你聰慧的大腦,敢於將你的想法實踐的時候,你就是下一個喬布斯,你就能夠改變世界,改變市場,那麼你為何還要繼續等待下一個喬布斯呢?

像這樣一個要你把握住當前機會,敢於自己獨立地去挑戰,將命運狠狠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我這麼一個96年小鼠一枚都能夠知道,眾多前輩們應當不會不明白吧!最後請容我狂妄地請求前輩們,請別在乞求下一個喬布斯的到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04

盤點美國科技大佬們最愛看的書,喬布斯偏愛莎士比亞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636.html

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

亞馬遜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貝索斯最喜歡的管理類書籍是《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他鍾愛的文學類書籍則是《告別有情天》(Remain of The Day)。考慮到貝索斯能夠為最初的亞馬遜商城增加書籍銷售板塊,所以不難推斷出貝索斯本人肯定是一位博覽群書的才子。貝索斯在接受美國科技媒體Fast Company採訪時表示,自己每個月都會買10本書。

身為商業領袖貝索斯最喜歡的書籍是商業管理領域的名著——《基業長青—企業永續經營的準則》(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該書作者為: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和傑裡·波拉斯(Jerry I.Porras)。《基業長青》被譽為是20世紀90年代兩本最重要的管理書籍之一,也是《福布斯》雜誌公佈的20世紀20本最佳商業暢銷書。

貝索斯的閱讀面非常寬泛,除了商業管理類書籍之外,他還喜歡文學作品,其中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愛情小說《告別有情天》(Remain of The Day)堪稱貝索斯的最愛。在接受Newsweek採訪時,貝索斯還向別人推薦過這本書,並透露在閱讀《告別有情天》時,自己會不自覺地放下手頭的事情進入一種沉思狀態。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貝索斯曾經花10個小時的時間去體驗另外一種生活方式,而且收穫頗多。

Zappos網站創始人兼CEO謝家華(Tony Hsieh)

Zappos首席執行官謝家華(Tony•Hsieh)是著名領導學著作《部落領導》(Tribal Leadership)的忠實粉絲,該書是由Dave Logan ,(戴夫·洛根),John King ,(約翰·金),Halee Fischer-Wright ,(海立·費舍·賴特)三人合作編纂而成。

目前,Zappos創始人謝家華正在拉斯維加斯建造新市區,旨在打造一個全新的科技中心。一直以來,謝家華對《部落領導力:借助自然群體打造茁壯團隊》(Tribal Leadership: Leveraging Natural Groups to Build a Thriving Organization)一書都比較推崇。除了《部落領導》之外,奇普·康利 (Chip Conley)的《高峰:如何創造一流業績並自我管理公司》(Peak: How Great Companies Get Their Mojo from Maslow)和喬納森·哈德特(Jonathan Haidt)的《幸福假設:在古代智慧中尋找現代真理》(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也是謝家華喜愛閱讀的書籍。謝家華認為,《部落領導》中包含了很多的創業公司的領導哲學,而且對提升公司文化非常有幫助。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

最近,蓋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在過去十年裡最喜歡閱讀的書籍是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和J.D.塞林格(J.D. Salinger)的《麥田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蓋茨認為,《麥田守望者》的思想非常睿智,「它告訴我們年輕人是有一點困惑,但是對於一些事情的處理也可以很智慧,並且能看到成年人看不到的東西。所以我非常喜歡。」

Faceboo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扎克伯格在自己的Facebook頁面中羅列了很多興趣,但喜歡閱讀的書籍只列了一本:奧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的著名科幻小說《安德的遊戲》(Ender's Game)。不可思議的是《安德的遊戲》並不是扎克伯格最喜歡的書籍,2010年扎克伯格在接受《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採訪時透露,自己最愛的書籍是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的《埃涅伊德》(The Aeneid)。 

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

現任紐約市長布隆伯格是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公司——彭博社的創始人。兼政治明星和科技富豪於一身的布隆伯格最喜歡閱讀的書籍是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的間諜小說《榮譽學生》(The Honourable Schoolboy)。

甲骨文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拉里•埃裡森(Larry Ellison)

埃裡森的閱讀也非常廣泛,但最近他一直提到的書籍是維森塔.克羅寧(Vincent Cronin)的《拿破崙》(Napoleon)。在談到《拿破崙》的時候,埃裡森認為這本書非常的有趣,因為讀者可以看到一個家境一般的人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來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埃裡森還認為《拿破崙》一書更加接近歷史真相,便於人們理解最真實的拿破崙。

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

庫克喜歡著名營銷書籍是《基於時間的競爭》(Competing Against Time:How Time-Based Competition is Reshaping Global Markets)。該書作者是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高管喬治•斯托克(George Stalk)。值得一提的是,庫克還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那就是把自己認為好的書籍分發給蘋果的員工。

科技狂人艾倫•馬斯克(Elon Musk)

艾倫•馬斯克(Elon Musk)可以稱得上是全球最為勵志的創業家。如今,他經營著兩家正在改變世界的公司,分別是電動汽車公司Tesla和外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同時他在家用光伏發電公司SolarCity擔任董事長的職務。

馬斯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讀過的書成千上萬,這裡面既有英國作家約翰·羅納德·魯埃爾·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的史詩奇幻小說的經典之作——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也有很多哲學書籍,但馬斯克真正喜歡的卻是科幻小說家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的代表作《銀河系漫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年少時,馬斯克在讀《銀河系漫遊指南》之時就曾嘗試著找到宇宙中屬於自己的位置。《銀河系漫遊指南》帶給馬斯克最大的感受就是: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難,因為我們提出的問題或多或少的都帶有自己主觀或者認知的偏見,所以很難確定自己提出的問題是不是正確的問題。

Twitter和Square聯合創始人,傑克•多西(Jack Dorsey)

Square的每一位新僱員都會收到多西準備的歡迎大禮包,那裡面肯定有一本體型頗大的「紅寶書」,這本書也是多西最喜歡的書籍——阿圖爾·加旺德(Atul Gawande)的《The Checklist Manifesto: How To Get Things Right》。加旺德是一名醫生,同時也是《紐約客》雜誌的作家。在這本書中,加旺德的論點是:清單可以幫助人們有效地應對各種複雜情況。為了增強說服力,他還列舉了很多例子,橫跨醫藥產業、科技領域,甚至包括災難救助的案例。多西對The Checklist Manifesto: How To Get Things Right一書推崇有加,還在自己的Tumblr上面引用了一段關於風險投資家如何選擇初創企業進行投資的精闢論斷。

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

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編寫的《喬布斯傳》裡面列舉了很多對喬布斯帶來較大影響的書籍,這裡面有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名著《李爾王》(King Lear),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創新者的困境》(Innovator's Dilemma),日本禪修大師鈴木俊隆(Shunryu Suzuki)的《禪者的初心》(Zen Mind, Beginner's Mind ),邱陽•創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的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波羅摩漢娑·瑜伽難陀(Paramahansa Yogananda)的《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Autobiography of a Yogi)以及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白鯨記》(Moby Dick)。

在這眾多的書籍中,有一本書對喬布斯影響比較特殊,因為這本書直接促成了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奇的合作,從某種意義上講,該書也促成了蘋果公司的誕生。這本書就是羅恩·羅森伯姆(Ron Rosenbaum)在1971年出版的《小藍盒的秘密》(Secrets of the Little Blue Bo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39

為何喬布斯和蓋茨都選COO接班?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048.html

鮑爾默趕在週末前發出了自己即將離職的公開郵件,郵件裡大塊頭表示這是一個「傷感而且艱難」的決定,「為了公司的利益」,他決定將權力轉交給一個「能在微軟轉型中發揮長期作用的CEO」。同時他也表示「自己本來準備在微軟轉型進行過半的時候再離職的」,不過已經「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候」說再見了。華爾街對此的回應是積極的,微軟股價順勢上漲9%,一掃Q2財報發佈以來的頹勢。

33年忠心耿耿的服務被資本市場認為不值一錢,這樣的結果是殘酷的。新浪科技的同事翻出來大塊頭在電視廣告中賣力推銷Windows的視頻,表達對這位老兵的敬意。也有媒體搬出來喬布斯語錄,說「銷售人員領導科技公司是災難性的,不同於技術人員,他們永遠搞不清狀況」。然而正是這位一貫正確的喬布斯,堅定不移地把運營出身的庫克推上前台。

COO不擅長創新,卻能將創新變現

庫克是蘋果曾經的COO,鮑爾默雖然未擔任過COO,但其在微軟的職責相當於COO。微軟現任COO特納就曾表示,鮑爾默是一個非常出色的COO,但是並不適合現在微軟CEO一職。鮑爾默在郵件中談及自己對微軟的貢獻時,避開了股價,而是提到了微軟銷售額的猛增。回顧鮑爾默13年的領導,這張圖可以看得非常明白。在股價持續疲軟的情況下,微軟的銷售額翻了兩番。這也是為什麼雖然鮑爾默飽受指責,但是董事會卻沒有理由炒掉這個固執的CEO。同時鮑爾默也有一些神來之筆,比如收購Skype還有Xbox遊戲機的成功。鮑爾默最大的敗筆是未能完成向移動端的轉型。同時,批評者認為鮑爾默沒能領導微軟在桌面系統、云計算和企業服務方面有重大創新。

「沒有創新」同樣也是蘋果現任CEO庫克接班以來收到最多的指責。這位供應鏈上為蘋果立下汗馬功勞的前COO,上任之後蘋果的銷售額實現了翻番,他任上銷售的每一代iPhone,都獲得了之前iPhone銷量的總和。長袖善舞的庫克還說服富士康部分改善了中國工人的待遇,幫助蘋果摘掉了「不重視中國市場」的帽子,包括「售後歧視」、「iPhone觸電」等事件發生後,蘋果都第一時間發佈了針對中國消費者的新政策。最新消息顯示蘋果和中國移動達成協議,全球最大的運營商開始向其七億用戶出售iPhone。

資本市場對這些同樣不買賬,兩年前號稱要衝破1000美元的蘋果股價一度跌破400美元。蘋果幾度從市值第一的寶座上被拉下來。喬布斯最後的歲月裡,每年都有新產品帶給市場驚喜。消費者已經把這種驚喜當做習慣。然而很多人忽視了,喬布斯2001年發表了iPod之後同樣沉寂多年,那段時間裡蘋果公司的策略就是發佈各種功能、顏色、造型的iPod,價格從50美元到499美元不等。和庫克現在推出iPad mini,廉價iPhone如出一轍。

偉大的創新者不僅珍視創新的重要性,也深知創新的不易。革命性的產品出現後,要做的事情並不是迅速用另一件革命性的產品去替代它。庫克曾經回憶說,喬布斯叮囑我做決定的時候不要想喬布斯會怎麼做,而要考慮自己應該怎麼做。選擇了鮑爾默接班的蓋茨也早早遠離了微軟的決策讓他放手去幹。庫克在每屆WWDC大會上都不斷重複AppStore下載量、開發商分成、銷量猛增這些數字,鮑爾默離職郵件也不忘表示「微軟股東得到的收益和現金是其他任何一家公司都無法企及的」。這些正是他們的特長。你能想像桀驁不馴的喬布斯去和循規蹈矩的亞太供應商一家一家談判,只為多收那「三五斗米」嗎?

科技公司內的文武之爭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科技公司內技術人才通常桀驁不馴,沒有超強技術背景的管理者通常需要鐵腕才能維持自己的威信。一直被認為是CEO大熱門的Windows和Office部門負責人辛諾夫斯基去年年底離職,傳聞就是鮑爾默感受到的辛氏的威脅。而被稱為「小喬布斯」的iOS設計者福斯特爾拒絕為蘋果地圖道歉,因此被庫克認為是「Political Guy」而捲鋪蓋走人。

技術領導人願意為更酷的產品不惜血本投入,通過壓倒性的用戶體驗來搶奪市場。運營主導的公司常常根據市場需求來指定產品迭代計劃,願意核算成本、傾聽用戶意見。這兩種路線並沒有高低之分,但是卻有長期與短期效應的不同。

經過的十多年的運營,微軟開始需要一位可以驅動創新的領導人,蓋茨拿下了鮑爾默這位親密的戰友,筆者相信沒有人比蓋茨更懂微軟,他會指導董事會選出合適的人選。然而多年以後,如果庫克的運營不再奏效,失去了喬布斯又失去了更多技術天才的蘋果還能選出來正確的接班人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06

Elon Musk比喬布斯更偉大?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630

Elon Musk是誰,為什麼現在有不少人認為他比締造今日蘋果輝煌的喬布斯還了不起?

在這個求新求變的時代,以上問題似乎不難回答。

Musk是SpaceX和時下最火爆的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的創始人,也是超速城際交通系統Hyperloop的教父。根據Musk的Hyperloop設計,我們從美國紐約到加州的時間可以縮短到半小時。

而且,Musk和喬布斯一樣,也有一項改變眾多消費者習慣的創意。早在1999年,他與人合作成立了PayPal,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將PayPal視為掀起在線交易革命的先驅了。

在商業社會,再好的創意也要體現商業價值。最近特斯拉的股價高漲也讓Musk的人氣又旺了一把。
雖然預計特斯拉今年僅交付2萬輛車,但這家公司本週的市值已經突破了200億美元,股價較去年翻了四倍多。


 

還有一個體現Musk人氣的例子。在社會化問答網站Quora上,數千人對Musk表示支持。
投贊成票最高的一個回答是:

Elon Musk不是下個喬布斯,他更棒。

與Musk共事多年的Dolly Singh出任SpaceX的專利獲取部門負責人。她評價Musk「聰明好動、有魅力」,

以個人愚見,喬布斯的偉大之處與Elon截然不同。Elon是運載火箭之父馮·布勞恩、飛機大王霍華德·休斯、汽車業大亨亨利·福特、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喬布斯以及其他風雲人物的綜合體。

Singh的理由是,從設計到建造載火箭的艦艇,Musk都是自學成才,他是工程師,又讀了無數文學作品,他不但像喬布斯那麼富有想像力,還有能力自己創造一切。

對Singh的解釋,現在約有1200人表示支持。

另有3000人投票結果顯示,他們認為Musk與喬布斯不同,具體區別比如有喬布斯有許多專利,Musk痛恨專利。

這些人投票的結論是:

Musk不是下一個喬布斯,他遠超喬布斯,比喬布斯更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81

喬布斯如何締造Keynote ?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364.html
使用 Keynote 就像有一個專業的圖像設計部門為你創作幻燈片。這是當你的演講真的很重要時使用的應用。
  
  ——Steve Jobs, 2003喬布斯知道這一點,因為 Keynote 最初是為他自己製作的。
  
  喬布斯:一個推銷員,表演者,和創始人
  
  當喬布斯於 1996 年回到 Apple 他被指派為 iCEO(臨時 CEO,interim CEO)。這個「i」後來對 Apple 產品命名方式產生重大影響。喬布斯在此之前就策劃好將如何宣告 Apple 新產品和隨之而來的改變,這個一個人的演出,之後被內部人士成為「one more thing」演出。
  
  喬布斯知道,所有偉大的首席執行官、創始人,也應該本能地知道,他們同時也是推銷員。喬布斯對銷售流程和銷售人員都有相當高的尊重。當創始人同時是主要銷售人員時,他才會感覺良好。他也曾經說過:「如果我不能賣掉一個產品,沒人可以。」
    
  自那場在 1998年波士頓的 Macworld 主題演講之後,喬布斯就在今後 Macworld 大會上的各種銷售演講中開始塑造他的推銷工具。
  
  1997 年的那場演講是一個很大的驚喜,人們事先並不知道喬布斯會出現。雖然只是一個正式的「現狀報告」,但喬布斯向世界表明,對一個公司的最大的批評實際上也是其最好的資產。
  
  在這個主題演講中,喬布斯強調了 Apple 存在的一些問題。「Apple 已經無足輕重」,「Apple 不能做任何事」,「Apple 的文化是無政府狀態,你無法管理它」。喬布斯花費了一個月的時間去收集、詢問對 Apple 而言最關鍵的問題。這個演講表明喬布斯是一個理性的創始人,敢於面對市場現實。
  
  這個主題演講結束後,一切都變了,Apple 開始擁抱來自四面八方的公開討論和批判分析。在此之前,沒有一家公司如此大膽。這場主題演講的地位在我看來,絲毫不亞於今後的新產品發佈。
  
  
  他需要極富感染力的演說
  
  一個好的推銷員可以使用手頭上的任何工具向世界展示想法。喬布斯希望通過可視化和展示要點的方式表達他的想法。他知道一個真正的動覺學習環境(Kinesthetic environment )能夠展示持久的想法和理念,使人身臨其境,干中學。而他在這樣的氛圍中,既是學生,也是表演者。
  
  PowerPoint 不能令喬布斯滿意
  
  喬布斯認為 PowerPoint 只是粗糙的工具,無法滿足他的需求。
  
  為了 1998 年 Macworld 的主題演講,他只好選擇 Lighthouse Design 的產品 Concurrence。它運行在一台與索尼 VGA 投影儀連接的 NeXTSTEP 電腦上。他通過一個上世紀七十年代定製的帶四個按鈕的 RF 遙控器操作幻燈片。
  
  Keynote 之前的是 Quicktime Player
  
  這樣雖然能滿足喬布斯的基本要求,但他認為還不夠。他希望幻燈片還能顯示精美圖片,展現出令人羨慕的推銷效果。於是喬布斯就要求他的軟件設計師們製作出能滿足他需求的演講演示工具,並列出了一長串功能清單。但在這期間,喬布斯使用 Quicktime Player 來演示大部分演講。Quicktime Player 具備了 Keynote 的基本功能,同時形成了專為喬布斯定製軟件的團隊,可以說是 Keynote 的遠房祖先。
   
  為喬布斯定製的軟件成為了 Keynote
  
  2001 年喬布斯向世界展示 iPod 時,使用的是一個 alpha 版工具,之後這個工具發展成了 Keynote 1.0. Keynote 完全是為滿足喬布斯的確切要求而造。它當初並不是為面向大眾準備的,可是團隊將它做的非常出色,功能完備,所以喬布斯認為它可以上市,與 PowerPoint 競爭。他特別喜歡它的動態效果,可以實現他想要的演示效果。
  
  喬布斯希望萬無一失
  
  喬布斯確保演講的每個環節都有備用,不會出錯。比如黑色背景投影儀實際上由三塊背景投影儀組成,同時總有兩台時刻儲備。所有演示的電腦也是如此,都會有一個備用,有人會在後台跟蹤喬布斯的每一個操作,當演示操作出現凍結或崩潰時好及時補救。
  
  Keynote 從第一天起就被要求不能出錯,但總有兩台電腦在後台運行 Keynote,防止意外。 Keynote 發佈
  
  2003 年冬季,Keynote 1.0 作為獨立的程序發佈。當 2005 年第一版 Page 出現後,它兩合成了 iWork。2007 年 Numbers 加入。這個為喬布斯演講而生的產品,最終發展成了一個辦公套件。
  
  
  喬布斯最重要的推銷工具
  
  當我們看見喬布斯使用 Keynote 演講時,會體會到他吸引人之處,感受到他的趣味,他的興奮,但更重要的是認識到他懂得如何推銷產品。
  
  最終這個為喬布斯定製的演示工具面向大眾發佈,喬布斯甚至還在每次演講中向我們展示如何使用它。他向人們闡釋了他認為最好的推銷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