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 Jobs by Walter Isaacson
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街機《乒乓》,原來是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合作的。
喬布斯的老闆布什內爾告訴喬布斯:「如果你表現得好像你能做某件事,那就能起到作用。裝得好像你掌控了一切,別人就以為你真的掌控了一切。」
Apple I 的故事
蘋果公司成立時只有1300美元的資金和沃茲尼亞克的Apple I設計。沃茲的技術天才和喬布斯的商業能力成為了成功的組合。
喬布斯和沃茲原來想賣的是價值50美元的印刷電腦板,對產品的演示吸引了特雷爾的注意並留下了名片,並且說「保持聯繫」。第二天喬布斯就上門和特雷爾聯繫,獲得了50台要完全組裝好的電腦的訂單,而單價是500美元。通過說服一家電子公司將零件以30天的帳期預支給他們,在家人和朋友的參與下,他們在車庫生產出50個焊好了芯片的電路板,沒有電源,沒有外殼,沒有顯示器,也沒有鍵盤。但特雷爾同意收貨了。
啟示1:有意向客戶的時候要主動聯繫。
啟示2: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
啟示3:把最主要的功能實現,先不用擔心產品的完美。
Apple II的故事
喬布斯想做一台整合所有部件的電腦,他花1500美元請計算機俱樂部的一名顧問設計外殼,通過認識的人找到人設計開關電源。通過找投資者的過程認識了有銷售和市場經驗又有錢的馬庫拉。馬庫拉成為擁有公司三分之一股權的合夥人,並提供了25萬美元的信用貸款。
馬庫拉對喬布斯說:你永遠不該懷著賺錢的目的去創辦一家公司。你的目的應該是做出讓你自己深信不疑的產品,創造一家生命力很強的公司。
馬庫拉寫下了蘋果的營銷哲學。一是共鳴(empathy),就是緊密結合顧客的感受。二是專注(focus),為了做好決定做的事情,必須拒絕所有不重要的機會。三是灌輸(impute),以創新優質的方式展示產品,那麼優質的形象也就灌輸到顧客中。
Alan Kay: 預見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親手創造未來。
創新的過程中,新穎的想法只是一部分,具體執行也同樣重要。
喬布斯和他的工程師對在施樂PARC看到的圖形界面技術進行了巨大的改善。
當喬布斯決定另創一家公司NeXT,辭去蘋果公司董事長的時候,和董事會決裂,將他持有的價值超過1億美元的11%的蘋果股票賣到只剩1股。
儘管喬布斯是億萬富翁,他沒有保鏢,也沒有住家的傭人,他的房子甚至白天都不鎖後門。
喬布斯對皮克斯公司投資了5000萬元,到上市第一天,他持有的公司80%的股票價值達到了12億美元。
喬布斯:」決定不做什麼和決定做什麼同樣重要,對公司,對產品來說都是這樣。「只需要少的產品種類。喬布斯把蘋果的電腦產品畫了四格矩陣,分為消費級和專業級,台式和便攜,只需要專注4個產品。在喬布斯回歸蘋果的第一年,裁掉了3000多人。
目標不僅僅是賺錢,而是製造出偉大的產品。
喬布斯談為什麼要開零售店:如果蘋果要成功,那一定是通過創新取勝。但如果你無法把創新之處傳達給顧客,你就無法通過創新取勝。
喬布斯的願景是能夠完全控制產品的全過程,從設計到銷售。
互聯網泡沫導致其他科技公司減少了對新產品的投入,喬布斯說:「當其他人都在削減開支的時候,我們反而決定要在情況低迷時繼續投資,主要會投資在研發上,發明出一些新東西,一旦低潮期過去,我們就已經領先於競爭對手了。」
喬布斯對iPod設計的要求就是「簡化!」,如果要找某一首歌或者使用某項功能,按鍵次數不能超過3次,而按鍵的過程要自然清楚。
喬布斯的一個商業原則是:永遠不要害怕內部產品的替代。與其被被別人取代,不如自己取代自己。
喬布斯:「在商業屆有個很經典的理論,叫做」第二個產品綜合症。」 癥結在於對第一個產品的成功缺乏理解。
迪士尼用74億美元收購皮克斯,喬布斯也由此成為迪士尼的最大股東,擁有迪士尼近7%的股份。
演講最好的開場是「我來給你們講個故事吧。」
記住自己終會死去,是我所知最好的方式,避免陷入認為自己會失去什麼的陷阱。你已是一無所有,沒理由不追隨內心。
喬布斯不鼓勵每個團隊出於營銷的考慮增加產品線,也不允許主意滿天飛,他堅持蘋果公司一次只著重於兩三個優先項目。喬布斯集中精力於幾件事情上,拒絕其他許多事情。
創新者的困境:發明了某個事物的人往往是最後一個看到它過時的。
2010年,蘋果的收入只佔個人電腦市場的7%,但是卻獲得了營業利潤的35%。
喬布斯:我們的責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消費者將來想要什麼。人們不知道想要什麼,直到你把它擺在他們面前。亨利福特說過,"如果我最初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麼,他們應該會告訴我,『要一匹更快的馬!』」。
如果你對生產偉大的產品有極大的激情,它就會推著你去追求一體化,去把你的硬件、軟件、內容管理整合在一起。你想開闢新的領域,就必須自己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