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市值看成長空間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ra.html

常說男怕入錯行,有些行業是注定賺不了大錢的。自己也是來自注定賺不了大錢的行業,所以一直對此都有著深刻的體會,但最近對此有著更多的感慨。

 

最近開始喜歡從總市值來過濾一些股票,如果我說十年後中國將會有十家地產或者消費股市值將會過千億元,相信沒幾個人會有爭議。如果說加工行業會出十家千億元巨無霸,肯定會被砸的。

 

最近看了一些股票,冠捷科技(903)一百多億美元的營業額卻只有六億美元的市值。華寶國際(336)四億美金的營業額卻能夠享用二十多億美金的市值,生產什麼的?聽說是加工香精香料的。

 

和華寶國際接近市值的包括了國內無人不知的統一(220)(飲料+方便麵+雅哈+50%的今麥郎)。還有生產心腦血管病藥物的四環醫藥(460)、生產塑料管道的中國聯塑(2128)、造船的熔盛重工(1101)、生產汽車馬達的德昌電機(179)、鳳凰衛視(2008)……

 

有一些行業無論現在的盈利多麼出色,無論大家認為它的前景多麼美好,簡單地看一下市值,大概就能夠判斷出將來的成長空間。

 

如果以上的股票將來會出現十倍股,你更願意相信那隻?

有感而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85

Facebook市值到底是多少?期權稀釋效應需考慮

http://news.imeigu.com/a/1338804131880.html

(i美股訊)北京時間6月4日,Facebook五月份上市舉世矚目,但是不少細心的投資者發現各大主流財經網站顯示Facebook市值卻並不一 致,有些網站目前報Facebook市值750多億美元(按照6月1日$27.72收盤價計算,以下同),有些網站目前報的是590億美元,這主要是由於 對總股本的計算有所不同導致的,導致統計差異的具體原因如下:

按照Facebook遞交的424B文件顯示,該公司IPO有6.33億份Class A 普通股,15.04億份Class B普通股,合計總股本為21.38億。按照這種總股本統計方法,Facebook總市值約590億美元。這是一般情況下統計上市公司總股本的方法,是按照 已經轉換為普通股的數量計算的。

這種總股本計算方法排除了期權激勵對總股本的影響,Facebook在424B文件中對此也做了補充說明,表示21.38億的總股本是不包括以下這些部分:

1、1.167億份Class B 普通股2005年股權激勵計劃未轉換的期權(執行價格為每股0.94美元);

2、6000萬股扎克伯格尚未執行的Class B 普通股期權(執行價格0.06美元);

3、3.78億份2005年期權激勵計劃時發的、2012年3月31日到期的Class B限制性普通股;

4、2299.9萬份收購Instagram時增發的普通股;

5、2525.78萬份2005年期權激勵計劃發的、2012年4月1日到期的Class B限制性普通股和2012年5月3日到期的4萬股Class A限制性普通股

這些期權激勵計劃下的股份合計約6億股,如果計算這部分的稀釋效應,Facebook的總股本是約27.39億股。

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導致不同的總股本,只計流通股,Facebook的總股本是21.38億;算入期權激勵產生的稀釋效應,Facebook的總股本為27.39億股。

2012年5月18日Facebok上市當日,發行價38美元,眾多媒體報導按此進行計算,Facebook發行總市值為1040億美元,這個市值是按照稀釋後的總股本計算的,而非當前Facebook的流通市值。

此外,Facebook在424B中還表示,該公司還有7746.6萬份為將來進行期權激勵保留的普通股(包括2012年期權激勵計劃的2500萬 份Class A普通股和2012年3月31日到期的5246.4萬份Class B普通股),如果將此也計算在內,Facebook的總股本約28.16億股。

(i美股 Rick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78

十七人小製藥公司 拚出百億市值

2012-8-27   TCW




當製藥業也朝專業分工模式發展,台灣證券市場即將出現第一家「類IC設計」概念的新藥開發公司。

即將在九月十八日上櫃的智擎,八月二十日的興櫃成交價格已來到了一百二十元左右,市值將近一百億元,總員工數卻不過十七人,算算每人平均創造五億七千萬元市值,去年每股盈餘四.○一元,今年內部仍以此為挑戰目標。

這家公司人均單位產值這麼高,是因為它就像是製藥業的IC設計公司。沒有實驗室,也沒有生產設備;這是近十年美國最夯的新興模式「NRDO」(no research, development only,無研發、只開發)。

專注新藥開發取得藥證後,賺取授權金

NRDO的模式就是,新藥開發公司自國外大廠或研究單位手中取得很早期,但具有市場潛力的新藥開發授權後,專注於法規申請與臨床試驗設計和評估,藉此縮短 實驗時間,並提高藥物通過試驗的完成度。最後,再把開發案授權回給大廠,不僅可取得授權金,也可以依照銷售量再收取一定比例的獲利。

同為新藥開發公司的太景生物財務長詹孟恭指出,NRDO模式形成,在於製藥大廠希望分攤開發產品的高風險,專注品牌行銷與通路布建;猶如戴爾(Dell)、惠普(HP)專營電腦品牌,將產品設計開發交給廣達等委外設計製造廠(ODM)一般,已蔚為國際潮流。

去年,智擎就成功將胰臟癌及胃癌二期臨床試驗完成的新藥PEP02,以二億二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十六億元)的代價授權給美國上市製藥廠 Merrimack公司。而智擎取得的代價只有二百五十萬美元,創造了高達八十七倍的報酬率,在全球癌症新藥授權市場上,是高於平均值的中上成績。

但,這並非僅是簡單取得授權再賣出的生意。

智擎執行長葉常菁不諱言,近十年的確有許多台灣公司也想用NRDO的模式,但很多都已資金耗盡、退出市場。智擎從二○○二到二○一○年,沒有進帳過一塊錢,燒光了六億三千萬元的資本額之後,還經歷過減資、二○○八年一度發不出薪水的窘境。

資金要比氣長(東洋持股智擎約二五%),還要會「選題」,「選題(新藥開發案)很重要,那選錯的話,下面再做什麼都沒有用,」葉常菁說。

找出市場缺口壓對寶,看到十年後需求

智擎定位在癌症用藥,員工雖少,但多是出身自諾華(Novartis)、默克(Merck)等國際大藥廠的市場專才,二○○二年創立智擎之前,葉常菁已有 三十年國際大藥廠的新藥開發經驗,是全美前五大藥廠Millennium企畫副總經理。所以能判斷出市場仍缺少哪些新藥,才去找尋授權。

「NRDO看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相當困難,人要到位,有能力看到五年、十年後的藥品市場需求,」葉常菁說。

以去年的胰臟癌二線用藥PEP02為例,當初這款藥,原本是輝瑞藥廠(Pfizer)用來治療大腸癌和直腸癌的用藥,但智擎卻看到其在胰臟癌市場的潛力, 因為,在這塊市場的癌症用藥非常罕有。智擎取得授權後,又幫此藥改良劑型,用微脂體包覆技術,讓藥物更能直接攻擊癌細胞。

最後,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認定此為治療胰臟癌的罕見疾病藥物,因此,可以縮短臨床時間上市。Merrimack看到開發成果,只用了短短十天就決定向智擎取得授權,以搶食每年數億美元商機的市場。

葉常菁說,國際大廠當然也可以自己一個、一個新藥慢慢做實驗、拿藥證,但藉由與NRDO公司的合作,同時可以進行好幾個新藥開發,以確保市場領先定位。善用外部資源

臨床實驗、專家都發外包

如上所述,在NRDO的模式中,新藥開發公司的競爭力不在研發,而是對市場的定位與判斷。有時候某款藥在某個市場中並不起眼,但卻可能是另一市場的明星。如藍色小藥丸威而鋼最早是拿來治療心肌梗塞,它奇妙的「副作用」是在臨床實驗中才被發掘出來。

現在的智擎,連臨床實驗也都是跟外界實驗室合作,大腸直腸癌標準療法發明人、癌症臨床研究協會主席Aimery de Gramont,就是外包國際顧問之一,他們所擁有的實驗室,常都是百人規模。

繼去年的成功案例後,今年八月六日智擎又宣布以五千七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十七億元)代價,取得法國Nanobiotix S.A.公司的亞太地區獨家授權合約。這個可增進放射線治療(radiotherapy)療效的技術,已進入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中,有機會在法國原廠二○ 一五年上市此款新藥後,讓智擎取得十倍於簽約授權金的回收。

但,高回收也代表高風險。雖然葉常菁指出,創業前八年零營收的狀況,在智擎建立國際聲譽後已不易再出現,但授權金入帳的時間難以預估,且若選題錯誤就滿盤皆輸。投資人長期追蹤新藥公司的實驗進度與適應症的市場潛力,才是降低投資風險的不二法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90

本夢比退燒 臉書、團購網站市值腰斬 美國網路泡沫 專業投資人相互砍殺

2012-9-3   TWM



﹁都說好了,這次的網路公司創造的奇蹟會不一樣,為何才一年就變了?」這是美國投資人最想問的話。只是這句話以前是菜籃族問的,現在卻是高盛證券、摩根士丹利等專業投資機構的疑問,美國網路公司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

撰文‧乾隆來

中國傳統的七夕情人節,位在加州的臉書總部將近兩千位臉書︵Facebook︶的員工,卻是百味雜陳、憂喜參半。喜的是,世界級的頂尖建築師蓋瑞 ︵Frank Gehry︶,要將臉書總部徹底改頭換面,設計成最先進、充滿綠意與未來感的總部辦公室,帶給員工無限的希望。

悲傷的是,已在那斯達克上市的臉書股票卻不領情,超過二.七億股的臉書股票解除禁售令高掛賣單,當天臉書股價大跌六%,只剩下新上市價格的一半,所有員工荷包在短短三個月內腰斬。而且不只臉書落難,其他網路公司股價也一起崩跌,美國網路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臉書股價重跌並不孤單,與臉書並稱「美國三大網路明星公司」的團購網︵Groupon︶、以及社群遊戲網︵Zynga︶股價先後暴跌,只是臉書規模最大、 災情最慘重。曾經被讚譽為「網路行銷革命」的團購網Groupon跌幅更深,三十歲的執行長梅森發明了「揪團買半價折價券」的網路行銷模式,短短兩年內累 積了五千萬用戶。

投資銀行把身家都押上臉書意氣風發的Groupon在去年十一月三日以每股二十美元上市,換算公司總市值高達一三○億美元,股價最高曾經來到三十一.一四 美元。不料,上市之後的Groupon卻像洩氣的皮球,業績成長停滯,股價不斷下挫,原始股東一路賣股,最新的股價剩下四.四四美元,上市九個月,股價跌 幅高達七七.八%,總市值剩下二十九億美元。革命性的團購網,成了教科書網路泡沫的又一個鮮明案例。

社群網路遊戲Zynga在去年十二月十五日,緊接著Groupon股票上市,這家依附在臉書快速發展的遊戲公司,上市時股價總市值一度高達一五○億美元, 甚至超過團購網;但是股價也像放煙火那樣只發出短暫燦爛的光芒,八月二十四日股價只剩下三.二七美元,比IPO︵首次公開發行︶時下跌六七%、剩下高檔十 五.九一美元的五分之一。

華爾街投資銀行爭搶臉書上市案,拉高了臉書的IPO價格,卻也是今天臉書股價「宿醉」的因素之一。華爾街兩家最大的投資銀行|| 摩根士丹利與高盛,過去幾年將臉書上市視為生死存亡的戰爭,兩家投資銀行投入無限制的資源爭搶。最後由摩根士丹利勝出,領銜承銷臉書上市,從承銷費以及自 營獲利超過兩億美元,但是旗下基金買入臉書股票的金額遠遠超過承銷收入。

雖然承銷與基金操作有嚴格的「防火牆」,但是摩根旗下基金有許多都是在IPO之前就入股,而且金額遠遠超過高盛與他們的客戶當初投入的四億五千萬美元︵高 盛與客戶在IPO已經落袋十一億美元︶。投資銀行為了搶案子,把自己、客戶的身家財產都押寶在臉書,隨著臉書股價大跌,投資人浮動、急著想要獲利或停損的 心情,壓力著實難以紓解。

專業投資機構自己坑殺自己老股東套現成為臉書上市過程特別的焦點,由於是投資界最熱門的標的、華爾街投資銀行死命爭搶的對象,人心浮動的情緒特別難以掌 控。八月股價重挫的原因之一,就是有高達二.七一億股、相當於一三%的上市流動籌碼脫離「禁售期」。根據花旗集團分析師的報告,還有高達十三億股的禁售股 票,將在年底前脫離禁售期,屆時臉書的流動籌碼將會暴增二八○%,有大量的長期籌碼等著解套或者套現,潛在賣壓龐大,股價易跌難漲。

早年投資Groupon的股東,跑得比臉書更快、更徹底。例如創投基金安德森霍洛維茨,以每股七.九美元買入五一○萬股,最近公布第二季持股明細,外界赫然發現他已經賣得一股都不剩了;基金巨人富達資產管理,原本持有二千萬股,也在今年第二季出脫三分之一。

臉書、Groupon、Zynga淪為泡沫股,其實反映了整個投資界的保守心態。二○○○年網路泡沫破滅,許多網路公司的股東與創始人被洗得傾家蕩產;但 是,金融海嘯之後釋放出的巨額熱錢還是要尋找出路,加上「中國崛起」的熱潮,終究在去年吹出了一個規模相對較小的網路泡沫。這波金融海嘯後的科技股泡沫, 從二○一○年底中國的優酷網︵中國版的YouTube︶與當當網︵中國版的Amazon︶領軍,優酷由高盛證券主辦承銷,上市當天股價暴漲一六 一%,IPO上市價十二.八美元,最高來到七十美元,高盛證券與投資人賺得缽滿盆滿。

網路公司難逃泡沫宿命

熱潮逐漸加溫到去年年中,摩根士丹利承銷專業人士社群網站LinkedIn,成功集資新台幣一百億元,上市當天股價暴漲一倍。隔了一個月,總部在加州奧克 蘭的網路廣播公司Pandora原本預定以七到九美元上市,但是投資人一路追進,最後價格倍增至十六美元、集資近新台幣七十億元。這些新上市網路公司,都 有持續虧損、無法以本益比計算、擁有大量客戶的特性,如果這些邊緣、規模較小的網路公司都有不錯的成績,那麼Groupon、Zynga、臉書、以及 Twitter這幾家主流明星企業,應該前景看好。

不幸的是,今年臉書股價崩跌,證明了沒有獲利的網路公司,終究還是難逃泡沫的宿命。更重要的是,一二年的網路泡沫已經沒有「菜籃族」的身影,菜籃族要不是 在二○○○年被洗劫一空、就是在○八年金融海嘯沒頂。臉書、Groupon的投資人,幾乎都是投資銀行自己,以及它們周圍的私募基金、創投等專業投資機 構,專業投資人自己殺自己,血流成河的慘狀,比坑殺散戶更令人欷歔。

根據佛羅里達大學金融系教授Jay Ritter的統計,從○一年至今,新股上市半年內股價就遭到腰斬的公司,共有五十家,平均跌幅六八%;但是第二個半年的平均跌幅只剩下二.九%,股價一上市就腰斬的五十家公司中,有一路崩跌到底的,也有重新找到動能回穩的。

不幸淪為泡沫股的臉書以及所有的網路明星公司,都必須「回歸基本面」,與幾百年來所有的經營者一樣,設法拉高營收、創造盈餘、在高成長的行動通訊領域爭搶 市占率,並且向它的老大哥們亞馬遜、蘋果電腦、谷歌虛心學習;也惟有如此,才能帶給股東真正穩定的回報,達到上市的最終目的。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2012年第二次網路泡沫上市公司 上市日 上市股價

(股╱美元) 最高股價

(股╱美元) 8月24日

收盤

(股╱美元) IPO至今

漲跌

(%) 總市值

(億美元) 股價/營收

(倍) 本益比

(倍)

優酷網* 2010/12/07 12.8 69.8 18.24 43 21 12.5 虧損當當網 2010/12/07 16.0 36.4 5.01 -69 4 0.3 虧損人人網 2011/05/03 14.0 24.0 3.92 -72 26 8.5 320 LinkedIn** 2011/05/18 45.0 122.7 105.11 134 110 9.3 895 Pandora媒體 2011/06/14 16.0 26.0 9.97 -38 17 5.1 虧損土豆網 2011/08/16 29.0 44.9 28.36 -2 下市 下市 無Groupon 2011/11/03 20.0 31.1 4.44 -78 29 4.6 虧損Zynga 2011/12/15 10.0 15.9 3.27 -67 32 2.4 虧損Facebook 2012/05/17 38.0 45.0 19.41 -49 416 28.0 66 註:*優酷網在8/23正式合併土豆網,優酷上市當日股價上漲161.3%,土豆上市當天跌12%,下市前收28.36美元。

**LinkedIn是唯一上市後股價翻倍的公司,但是公司獲利1400萬美元,總市值卻高達110億美元,本益比接近900倍。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56

市值第一有何意義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9-07/100434227.html

 近期,蘋果打破微軟市值記錄,成為全球現價最高上市公司,市值到達6230億美元的巔 峰;而中石油A股股價從2007年11月開盤的48.6元,到2012年8月底跌至8.7元附近,跌得只剩零頭,市值蒸發了近6萬億元。現在,中石油市值 約為1.6萬億人民幣,仍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

  這一漲一跌本無直接關聯。市值是上市公司一項重要財務指標,反映投資人願意用多少錢來買公司的股票,如果投資人願意以很高的市盈率買,說明看好 公司的未來,看重的是公司業績的成長性而非股票分紅。蘋果公司十年股價增長50倍,這來源於其極強的創新能力、細緻嚴格的成本管理能力及其產品的市場佔有 率。是喬布斯給蘋果注入了獨特的文化和活力,給投資人帶來了豐厚的收益。蘋果公司的領先地位是靠打拚競爭出來的,不是被政府扶植出來的。投資人對蘋果信任 的基礎就是實實在在的股價回報收益,還有那看得見的產品競爭優勢與真金白銀的利潤。

  中石油也曾幾度登上市值世界第一的寶座。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強勁的能源需求和中國最大石油公司的身份的確給人以廣闊的想像空間。尤其在回歸 A股的2007年底,國際油價快速上漲,全球金融經濟泡沫加速積累,在買漲不買跌的心理驅動下,發行價16.7元的中石油開盤一飛沖高到48.6元,收盤 市值達9984.18億美元,一舉奪得世界最高市值寶座,竟是百年石油老大埃克森美孚當日市值的205%。

  泡沫總要破裂。2008年3月,中石油就把市值第一還給了埃克森美孚。此後雖兩次再超越後者並登頂,但基礎都不牢靠。不過,中石油目前仍以2539億美元市值名列全球第四,算是個不錯的排名。不管怎樣,中石油已躋身世界最大石油公司行列,也該經得起摔打。

  當前和蘋果競逐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仍是埃克森美孚。百年來,埃克森美孚堅守穩健的經營風格。上世紀80年代,我在該公司培訓時,老員工曾給我講 過「寡婦股」的故事。在美國得克薩斯州,許多富有的男主人為保證遺孀和後人的生活,在去世之前會把一部分財產變現並購買埃克森美孚的股票,往往還會在遺囑 上寫明嚴格的賣出股票的條件。靠埃克森美孚股票的分紅,那些富人遺孀的生活得到了可靠的保障。

  中石油是中國的石油老大,股民超過百萬,每年拿出45%的利潤分紅,累計派發的紅利超過了上市融資總額的4倍。股神巴菲特曾感嘆說:「拿出這麼 高利潤來分紅的公司,世界少有。」但他還是在中石油回A股之前出清了。當時有人說他傻,但過後再看,他真不愧是「股神」。即使在中石油A股登頂的時候,其 香港H股股價也沒有突破20港元,成熟市場的平靜沉實與中國市場的躁動浮幻可見一斑。

  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每一家傳奇公司的靈魂都是一個傳奇企業家。蘋果、埃克森美孚、谷歌、微軟、IBM、豐田、松下、索尼、西門子等無一例外。 而中國央企,尤其是壟斷行業央企,遠不是市場經濟意義下的企業,領導人多是官員而非企業家。企業家把自己一生都投入到企業,企業成功就是他們的成功,但中 國央企領導人的成功是離開企業成為官員。企業越大,往往企業發展週期越長,行政週期任命的企業領導人卻很難對企業做全週期規劃。沒有企業家的央企怎麼能成 為埃克森美孚那樣的百年老店呢?

  前不久,美國一家著名投資基金的分析師問我一個問題:「什麼時候中國石油公司可以把追求優越經營指標擺在首位,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把產量指標放在 第一位?」提問鞭辟入裡,直指中國石油公司體制、文化以及價值取向的根本。貔貅是中國神話裡的神獸,只吃不拉,擺在家裡招財聚財。目前壟斷行業的央企哪一 個不像貔貅?在做大做強、爭世界一流的口號下,哪一個不在拚命擴張?哪一個想收縮、調整、減肥,使企業靈活高效些?再看埃克森美孚的發展史,併購與出售從 未停止過。最近它退出了波蘭的頁岩氣項目,還賣出了一些下游資產。其一把手過去一直來自下游,但最近任命的一把手卻來自上游勘探行業,這些變化都源於埃克 森美孚只追求卓越的經營指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97

個人投資者散戶化:市值10萬以下股民三年大增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9/2081311.html
「很多散戶都是在等牛市。」資深市場人士瀚民對記者表示,從過去散戶投資方法來看,很多人都是熬到一輪牛市,有一些收益就獲利了結。其他時間都在等待,等下一輪牛市,等著被「解套」;如果等不到下一輪牛市,很多散戶就徹底絕望了。

「十個散戶九個虧損,另一個成為了股東。」這句話或許正代表了目前A股散戶投資者的現狀。

與成熟市場不同,A股市場投資者群體中散戶比例一直很高。根據中登公司的數據,2011年底,投資者期末股票賬戶總數為1.65億戶,其中個人A股賬戶1.62億戶,佔比高達98.18%;機構A股賬戶為61.32萬戶,佔比不足0.2%。

不過2008年以來,在長達近5年的熊市中,一些大資金散戶已經開始撤離股市,但很多小散卻仍然在等待牛市。

牛市入場,熊市撤離

提到散戶,每個人都會想到「追漲殺跌」。從個人新開股票賬戶數來看,在2007年大牛市入市的散戶佔比最高。

根據中登公司的數據,從2000年至2011年個人新增開戶總數為1.23億戶,最初2001年到2006年,每年個人新增開戶數均不超過千 萬,2007年伴隨著大牛市的來臨,個人新增開戶數達到最高峰值3748萬戶。也就是說過去12年中新入市的個人投資者中,超過30%是在2007年入市 的。

從2008年到2010年,每年新增開戶數基本在1400萬~1700萬之間。但2011年新增開戶數降低至1072.98萬戶,是近5年來的最低點。

「個人投資者新增開戶數的變化,一般是跟隨著股市漲跌而變化的。」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財商》採訪時表示,當市場有持續上漲趨勢的時候,更多的散戶加入股市。但當股市下跌的過程中,開戶數也逐漸降低,甚至不少老散戶退出股市。

在2007年的開戶潮之後,2008年也出現了銷戶高峰。2008年A股賬戶新銷戶總數為359.07萬戶,相比2007年增長130%。從2009年到2010年,A股新銷戶數基本在50萬戶~60萬戶之間。

除了銷戶外,空倉賬戶佔比也在不斷提高。從2009年到2011年,空倉賬戶數佔有效賬戶數比例從56.35%提高至58.73%。(註:上述銷戶數和空倉數包括個人和機構,但由於個人賬戶數佔比較高,所以,從這一數據也可以看出很多個人投資者正在撤離A股。)

「身邊很多老股民都在撤離股市。」一位老股民對記者表示,由於長達5年的熊市讓投資者在A股看不到賺錢效應,所以很多老投資者從股市轉向股指期貨、債市或其他投資領域。

不過,牛市入場,熊市撤離,這也意味著個人投資者一直在「高買低賣」。「散戶通常都是在反向操作,牛市高峰買入,熊市低谷割肉。」董登新對記者表示,散戶通常在別人貪婪時更貪婪,別人恐懼時更恐懼,所以基本賺不到錢。

大戶越來越少

從散戶持倉市值分佈來看,從2009年到2011年三年中,持倉市值1萬以下和1萬~10萬的賬戶數目不斷增多,10萬以上賬戶數目卻在不斷減少,千萬級別以上的大戶更是鳳毛麟角。也就是說,大戶正在不斷減少,小散卻越來越多。

根據中登公司數據,2009年年底,持倉市值1萬以下賬戶數為1561.38萬戶,佔比為31.15%。2011年年底,持倉市值1萬以下賬戶數為 2166.11萬戶,佔比上升至38.57%。持倉市值在1萬~10萬的賬戶數目從2622萬戶增加至2702萬戶,但總佔比有所降低。

持倉市值10萬以上的賬戶數目均處於不斷減少的態勢,其中500萬~1000萬賬戶數目和1000萬以上賬戶數目縮水比例最高。500萬~1000 萬賬戶數目從37229戶降低至29048戶,縮水比例為21.9%;1000萬以上賬戶數目從18468戶降低至15276戶,縮水比例為 17.28%。

「很多老股民在2007年的牛市中財富迅猛增長,但資金量越來越大之後,操作難度也變大。」上述投資者告訴記者,一方面資金量大不好操作,另一方面市場一直單邊下跌,所以很多大戶都已經離開股市。

「我在證券行業10多年,最大的感受是散戶通常在牛市裡交易非常頻繁,但在熊市裡止損卻很慢。」湘財證券泰興路營業部總經理周樂峰對記者表示,很多散戶在股票上一賺錢,立馬獲利了結,這樣就錯過了大牛股。但是當虧損的時候,散戶卻一直在耐心等待,等著「解套」。

周樂峰舉例說道,比如雲南銅業(000878.SZ)從10元漲到100元的過程中,很多散戶在十二三元左右就拋售了;但從100多元跌下來的時候,很多散戶可能一直從100元拿到10元,才會考慮止損。

從這個角度來說,持倉市值10萬以下賬戶數目增加,10萬以上賬戶數目不斷減少,除了大戶的逃離外,這與散戶熊市中等待解套以至財富不斷縮水也有關係。

繼續等待牛市?

「大多數散戶對獲利非常敏感,但對虧損都會主觀忘記。」周樂峰表示。

一位股民開玩笑說道,很多散戶都是「灰太狼」,每當股票下跌,都會安慰自己說「我還會回來的」,於是就是漫長的等待。

「很多散戶都是在等牛市。」資深市場人士瀚民對記者表示,從過去散戶投資方法來看,很多人都是熬到一輪牛市,有一些收益就獲利了結。其他時間都在等待,等下一輪牛市,等著被「解套」;如果等不到下一輪牛市,很多散戶就徹底絕望了。

根據中登公司的數據,從2007年6月到2012年6月,近一年未參與交易但期末持倉的賬戶數目從292.33萬戶增加至2366.58萬戶,翻了接近10倍。

瀚民指出,從2008年到現在,很多散戶已經熬了快5年了,但還沒有見到真正意義的牛市。「其實這說明散戶以前的投資方法已經不適用了,以前的市場週期可能兩三年就會出現一輪牛市,但現在市場環境已經發生很大改變。」

「首先,目前已經進入全流通時代,以前流通市值只有幾萬億的時候,很容易有大牛市,但現在流通市值到幾十萬億,重現2007年的大牛市的可能性很小。」瀚民指出,此外信用盤的增加和退市新政的出台,都意味著散戶「等待牛市解套」的操作方法已經不再適用現在的市場了。

不過瀚民指出,相比機構而言,散戶有三個優勢,第一,資金量小,船小好調頭;第二,散戶可選擇標的更廣;第三,散戶可以右側交易。「如果利用好這三個優勢,散戶也可以比機構做得更好。」

董登新則指出,在以往的投資過程中,散戶總是習慣於短線交易,但在短線交易的多空搏殺中,散戶相對於機構並沒有太多優勢。「越是做短線,散戶越吃虧,我更建議散戶以後可以嘗試多做長期投資,這樣可以避免和機構正面博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15

蘋果市值能否突破1萬億美元?

http://international.caixin.com/2012-09-26/100442245.html

 【財新網】(《紐約時報》NICK BILTON 報導)如果蘋果公司(Apple)沿著現有軌跡發展,2015年4月9日上午11:00左右,可能會發生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與我交流過的統計學家和投資者認為,保守估計屆時蘋果將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家市值達到1萬億美元的公司。(是的,你沒看錯,數字1後面跟著12個0。)

  截至上週五,蘋果公司的市值為6560億美元。另一些分析人士對蘋果市值的估計甚至更加大膽,他們認為蘋果突破萬億美元大關的日期是2013年8月16日,距現在不到一年。

  大數據和預測分析公司Metamarkets的首席執行官邁克爾·E·德里斯科爾(Michael E. Driscoll)說,「很難想像蘋果會比發佈iPad和iPhone時增長得更快。」他也認為蘋果會在2015年邁過萬億市值大關。

  預測蘋果能否成為第一家市值超過萬億美元的公司,以及何時會成為,有點像是紙上談兵。但我們可能都會同意一個事實:今天的蘋果公司,是一個巨頭。

  不久以前,蘋果還只是一家精品個人電腦製造商。從那時到現在,蘋果已經擊敗了其發展歷程中遭遇的幾乎每一家公司,首先是音樂播放器,之後是手機,最近是筆記本電腦。諾基亞(Nokia)、索尼(Sony)、RIM (Research in Motion)、戴爾(Dell)和惠普(Hewlett-Packard)都曾目瞪口呆地看著蘋果奪走了自己本來以為很牢固的市場。每一次,蘋果的股價都會上漲,這些公司的股價則隨之下跌。

  BTIG研究公司(BTIG Research)的無線行業研究分析師沃爾特·皮西科(Walter Piecyk)說,「蘋果當然是一種不同的公司。」但他也警告說,「就像90年代末時的諾基亞一樣,當時沒有人覺得諾基亞會受到挑戰,但是你看諾基亞今天到了什麼位置。」

  儘管曾有這樣的增長,卻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存在,即蘋果市值永遠達不到1萬億美元。「最糟糕的情況是,微軟(Microsoft)的命運可能會降 臨到蘋果身上,前者在1999年底也曾到達了令人頭暈目眩的巔峰。」德里斯科爾說,「如果是這種情況,蘋果市值就永遠都不會達到1萬億美元。」

  如果說1萬億美元是珠穆朗瑪峰的峰頂,那麼微軟在1999年12月本來可以從海拔最高的營地繼續攀升,當時,微軟市值達到了其歷史最高點6163億美元。但從那以後,微軟就開始走下坡路,目前市值僅為2610億美元。

  iPhone 5低質地圖引發的不滿,確實開始讓一些人懷疑,蘋果已經失去了水準。但請記住,蘋果已經很好地經受住了其他挑戰,例如手機信號接收不良和Siri的不穩定表現。

  蘋果和微軟不一樣。「微軟2000年達到頂峰時,它已經在個人電腦革命中發展了20年。我們現在經歷的智能手機革命,實質上才只有五年時間。」在威斯康星州米德爾頓經營一家諮詢集團的證券分析師查爾斯·S·沃爾曼(Charles S. Wallman)說,「根據iTunes中的信用卡號碼,蘋果有4.35億名顧客。相當於世界人口的6%,將這個比例提高到全球人口的10%或12%並不是很困難。」(在繼續討論之前,先停下來思考一下,這個數字向蘋果賦予了多大的力量。)

  即使蘋果不進軍任何新的產品種類,通過銷售量翻番,它也可以達到1萬億美元市值。對於一家大公司,做到銷售量翻番並不容易,但從很多方面觀察,這一現象已經在發生了。根據研究公司IHS iSuppli發佈的最新統計數據,蘋果的iPad在平板電腦市場佔據了近70%的份額。BTIG研究公司預測,今年四季度蘋果將會售出4500萬台iPhone。去年同一季度,該公司售出了3700萬台iPhone,比上年的收入翻了一番。

  蘋果的市場曾經僅限於美國,在海外不為人知。而現在iPhone 5這樣的產品卻會在同一天向全世界發售。可以預料,蘋果還會繼續擴大該公司已經有388家商店的全球零售部門。這些商店每平方英呎的平均銷售額達到5647美元。與之相比,美國的購物中心每平方英呎的平均銷售額僅有341美元。

  蘋果公司也會繼續在中國增長,中國的十幾億人口中,很多擁有手機的人要升級為智能手機。

  此外,不要忘了那些笨重的個人電腦。其他個人電腦廠商喪失市場份額的同時,Mac的銷量在過去六年中,每個季度都在上漲。另外,所有這些令人瞠目結舌的增長因素,都沒有考慮蘋果進入全新市場的可能性。

  「我們發明汽車時,它只是馬的替代品。但在汽車革命的第二階段,也就是發明汽車周邊的設施,如加油站以及可駕車駛入的商業設施時,創造了新的商 業市場。」沃爾曼說,「我們也可以在手中的科技產品中,觀察到相似的情形。我們正在進入這場革命的第二階段,這個階段會創造出全新的市場,而這些市場可能 是由蘋果創造出來的。」

  例如,蘋果可以改變電視產業,利用iOS操作系統製造自己的電視機,分析人士估計這種產品能帶來每年200億美元的額外利潤。蘋果公司還可以嘗 試重新發明貨幣,利用在該公司登記的4.35億張信用卡,啟用移動支付功能。還有其他尚未發明出來的消費電子市場,比如可穿戴的計算設備。

  蘋果剛剛推出iPhone時,消費者露宿街頭排隊購買。五年後,人們仍然在街上排隊,搶購最新的一款,儘管它和上一款相比只有一些微小的差異。一家受到如此追捧,能在上市24小時內就售出200萬部iPhone的公司,可能很快就會值1萬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55

景福成交佔市值四分一 內線人

http://mymoneyinsider.com/?p=1333

本港小型珠寶金飾股景福〈0280〉今天被熱烈追捧,股價爆升47%,錄得成交1.06億元,佔整體市值約四分之一,比例之高相當異常。

管理層已如例行公事一樣,發出了不明股價及交投量急升的公告,表示並沒有潛在出售事項正在洽談之中。景福的賣點有三個:第一,金價上升,帶動金飾價值存貨價值上升;第二,手頭上個別自置舖位有價;第三,旗下擁有證券交易牌照有價。

不過,景福的分店網絡始終較小,藏金的規模不可以與周大福〈1929〉、周生生〈0116〉、六福〈0590〉甚至英皇鐘錶〈0887〉比較,以其 平均8億元的存貨額計算,金額上升帶來的利好是有,但卻已反映在今天股價的升幅之中;第二,集團賣了荃灣沙嘴道舖套現1億元後,手頭已沒有靚舖位可售;第 三,市況還未完全明朗,證券業務牌照的價格,不能叫得太高。

不過,其實上述三個因素已經在今天股價的升幅中反映,畢竟在經營方面,景福的規模太小,達不到規模效應,故除非賣盤,否則價值已經反映出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051

詫異的思捷環球配股集資,同時紀念市值新高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1dmrh.html

思捷環球00330的突然低價配股,感到極為詫異。配股價是近十年最低價格,還不用通過股東會通過,連單一大股東也是事後才知曉。高 盛表示,思捷6月底止手持現金31.7億元,而債務為16.8億,淨現金為15億元。公司過去六個月錄經營虧損,而集團需要進行供股,反映下半年營運無改 善。在新CEO領導下,集團重心似乎尚未轉移至削減成本及重大投資。供股集資所得,將優先用於產品供應、供應鏈等,預計供股導至營運成本更高。這麼大規模,低價的配股無需經股東會通過,甚至連和大股東溝通都沒,時間也很急促。吸引投資者的昔日優秀管理層,和投資人良好溝通公司文化已經悄然改變。除了應付營運,這次集資,也許有複雜的利益爭鬥。

 

中國動向前段時間崩盤讓我對股票的價值有了新的畏懼,市場先生可以給出淨現金還打五折的價格。這個畏懼和價值認知也使我八月和九月連續減倉思捷環球。今天繼續賣出部分,多次賣出持有成本已在10元下。供股以否,仍在考慮。我可以耐心等她三年,五年甚至更長時間恢復雄風,但前提是---持股成本不能高。

 

今日借助深圳控股00604大升超過8%,及中國動向連續攀升,老三股新華文軒,筆克遠東,貿易通均在52周新高附近,個人投資市值創新高。深圳控股已成為投資組合市值最高的股票,而且還有很多想像空間,紀念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61

A123台裔創業家蔣業明的新能源夢碎 美國電池明星企業隕落 千億市值蒸發

2012-10-29  TWM
 
 

 

一家由麻省理工學院台裔教授蔣業明創辦的電動車電池公司,被視為美國新能源科技的明日之星,不但獲得歐巴馬的支持,美國科技巨人也爭相成為它的股東;為何三年後它會走上破產的不歸路,這家創新公司犯了什麼錯誤?

撰文‧乾隆來

美國最先進的電池製造商 A123(A123 Systems)在十月十六日宣布破產。這家由台裔、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蔣業明創辦的電動車電池公司,原本有可能將汽車業帶入全電池動能的新世紀;卻在搭載A123電池的超級跑車Fisker Karma 火燒車事件後,燒掉了一切未來!

由蔣業明教授與投資家在二○○一年創設的A123系統公司,一開始就以徹底改變汽車動能為目標;初始除了蔣業明突破性的電池技術之外,只有美國官方十萬美元的補助金、五名員工,以及從麻省理工學院拿出來的○.五公克材料。

新電池技術 各方吹捧

蔣業明原本是奈米科技與先進陶瓷材料的專家,他將奈米的技術用在磷酸鋰鐵材料,大幅提升了鋰電池的放電速率,將原本使用在筆記型電腦的鋰電池,升級成為汽車、機車搭載的動能心臟,一時之間成為各界吹捧的明日之星。

A123公司爆發性的噴出,可以從○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在加州Pomona賽車場的一場飆速表演說起。當時,電動超級機車「殺人魔」(Killacycle)創下了驚人的世界紀錄,殺人魔的輪胎在高速摩擦後散出濃濃的白煙,車手將油門催到極致,這輛摩托車創下在不到一秒之內,加速到一百公里,然後在七.八二秒,達到時速一六八.四二英里(約時速二七○公里)的驚人紀錄。

更令人詫異的是,這輛全世界跑得最快的「殺人魔」機車,是一輛電動摩托車!負責組裝的首席工程師、也是老闆Bill Dube告訴在場的記者,創下世界最快紀錄的祕密,就在採用A123電池公司的動力設計。Dube說,「蔣業明教授發明的電池技術,將會成為電動車的主流,徹底改變車輛產業的未來!」蔣業明的新技術,是因為他發現在鋰電池的原料中,當鋰鐵磷酸鹽的顆粒「奈米化」後,加入微量的金屬,會使得原子在放電或充電時重新排列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這種高性能的材料,比普通的鋰電池速度更快,壽命更長,電池的性能可以達到傳統鋰電池的十倍。

美國能源部長亦曾親自加持殺人魔機車展現驚人性能,使A123的電池技術迅速獲得全世界的關注,歐巴馬政府將A123視為美國最值得扶持的新能源公司,大手筆撥出二.五億美元,超過八十億新台幣的巨額補助;密西根州政府為了爭取A123未來留在底特律地區,也提供了約四十二億新台幣的補助;還有為數龐大的建廠、勞工補貼,都大方送給了蔣業明,密西根州長還曾經期許,A123將以新的電池技術,在密西根創造五千個以上的就業機會!

當然,美國汽車的龍頭公司也紛紛出資買單,通用汽車宣稱,將會把A123的電池設計到新的油電混合車VUE裡;同時,設計中下一代全電動雪弗蘭Volt新車,也將獨家採用A123的電池解決方案。

○九年是A123的大爆發年,當年九月二十四日,A123公司在那斯達克股票上市,代碼 AONE,上市之前已經獲得世界級績優公司的加持。董事會成員包括奇異、摩托羅拉、高通、寶鹼,還有來自矽谷的思科、谷歌所屬的紅杉創投等龍頭。

A123公司的股票上市儀式冠蓋雲集,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親自到場祝賀,說明A123是受到歐巴馬政府高度期待的旗艦明星企業,上市當天股票大漲五○%,總市值高達二十一億美元,以當時的匯率換算,將近七百億新台幣。上市之後不到半年,股價更超越一股二十七美元,是IPO(首次公開發行)價格的三倍,成為當年最熱門的黑馬股。此時,A123仍然是一家沒有什麼營收、持續虧損、仰賴新資金挹注的公司,但是公司總市值卻已達到一四○○億新台幣。

今年五十四歲的蔣業明,出生在台灣,年幼時就隨父母移民美國,去年湯森路透集團(Thomson Reuters)發布「全球頂尖一百材料學家名人堂」榜單,他排名全球第六十六名,更是華人在材料科學界的翹楚。

可惜, A123的好日子就此結束。股票上市之後,公司在全世界參與了多項電動汽車的合作案,包括在日本做電動計程車,將福特卡車改裝為電動巴士、與賓士麥拉倫車隊發展F1跑車,與上海汽車合資發展 Roewe 750油電混合車,當然還有殺人魔機車的不斷升級方案;拿了美國政府巨額補助,A123在中國常州、韓國、密西根州設立電池製造廠,也在企業總部麻塞諸塞州維持總部與研發中心等三個據點,規模不斷擴張,但是獲利能力卻一直無法突破。

被視為公司最後的救星,是超級跑車Fisker Karma的量產計畫。Henrik Fisker是著名超級跑車BMW Z8、與奧斯頓馬汀 DB9的設計師,他創業成立以自己的名字為公司名稱的Fisker超跑公司,發願要做出最先進、最高科技的環保超級跑車,使用的就是A123提供的電池動力組。

Fisker Karma在A123上市的○九年底特律車展上首次露面,就立刻轟動汽車界,一○年在巴黎車展上則宣布量產計畫。今年,美國︽AutoMobile︾雜誌更發給「年度最佳設計獎」。好萊塢的名人如小賈斯汀(Justin Bieber)在十八歲生日獲贈一輛Karma做生日禮物,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等明星,也都是Fisker Karma的車主。

但是,Fisker Karma的量產時程卻不斷延遲,雖然沒有說明原因,卻與生產流程不順有必然關聯。去年Fisker公司只賣出不到五百輛,今年宣稱要全面量產,卻也只交了二四○○輛,而且一半都還在經銷商手中。

火燒車事件 光環瞬間成灰更糟的是,車子才剛上市,就發生火燒車事件。先是去年十一月,剛剛生產的第一批二三九輛Fisker Karma就被召回,原因是A123電池系統發生冷媒外洩問題;今年五月,德州一棟豪宅失火,Karma與車庫裡的另外兩輛汽車都被燒毀,消防鑑定官判定Karma就是火災的起火點;致命的火燒車事件則發生在八月,一輛在停車場的Karma突然自燃焚毀,隨後鑑定是電池組的低溫冷卻風扇起火燃燒。

火燒車燒掉了A123的未來,原本公司已經持續虧損多年,前年營業額九七○○萬美元,虧損一.五億美元;去年營收一.六億美元,虧損二.五億美元;今年上半年虧損已經超過兩億美元。為了去年第一批Karma召回,公司已經花了五千多萬美元,今年再度發生兩次火燒車,而且責任都在A123出貨的電池動力組,終於將這家美國最先進的電池創新公司,推下了破產的懸崖。

當年風光上市,總市值一度高達一四○○億新台幣的A123,在十月十六日宣布進入破產程序前,股價剩下一股○.○五美元,總市值七百萬美元。公司在申請破產同時,也宣布與另一家美國電池大廠強生控制(Johnson Controls),簽署總額一.二五億美元的資產出售合約,將汽車電池事業,包括技術、生產與客戶全賣給強生。

但早在八月火燒車事件之後,中國的汽車零組件大廠萬向集團就表達有意接手A123,公司宣布破產後,萬向集團立刻向破產法院表達將參與資產競標。早已跌得一文不值的A123股價突然回光返照,敏感的美國媒體立刻將這個問題政治化,討論在美國總統大選投票前夕,一家獲得政府巨額補助的美國尖端科技公司,到底會不會落入中國人的手中?而羅姆尼則火力全開,攻擊歐巴馬政府胡亂花錢在A123以及多家太陽能公司上,將納稅人數十億美元的血汗錢,燒在注定要失敗的公司身上。

A123的崛起與隕落,再次證明了尖端的科技與商業量產之間,存在難以想像的鴻溝。即使殺人魔機車轟隆轟隆的飆出零到一百公里加速不到一秒鐘的世界紀錄,即使政府、大企業、科技專家、華爾街都點頭認證,尖端科技還是有可能只是一場華麗的泡沫,說破就破。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A123系統公司

成立時間:2001年

創辦人:蔣業明等三人

負責人:David Vieau 目前市值:0.32億美元主要業務:製造汽車專用磷酸鋰鐵電池,及其他電網系統與商用電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