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轉帖:趁勢豈能無智慧 「真天王」看淡經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wx43.html

趁勢豈能無智慧 「真天王」看淡經濟
近日在《巴隆氏》金融週刊讀到一項關於投資者行為的研究,得出兩個主要結論:①投資者的出入市決定(買、賣、換馬),85%是錯的。換句話說,不買不賣不 換馬,又或作出跟實際行動相反的投資決定,在多達85%的例子中戰績更勝一籌;②在截至2008年的二十年間,美股互惠基金平均每年回報8.4%,惟基金 投資者平均每年回報僅1.9%;計入復合效應,前者二十年回報402%,後者僅46%,相差多達九倍!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覆蓋了美股歷來表現最佳的十個年頭,投資者回報之所以遠遜基金表現,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每多在不適當的時候作出不適當的決定,比如 在科網熱潮中一窩蜂購進相關基金,人心惶惶之際卻要錢不要貨,如此這般不斷地高買低沽,回報焉能不輸於買入持有或採用相反理論逆向而行之輩?

小事理智投資胡塗

不幸的是,人在面對雞毛蒜皮的日常瑣事時,運用逆向思維作出對己有利的行動,易如反掌;在涉及身家財富、有千百個理由作出理智決定的時候,逆向思維卻往往無用武之地,在貪婪與恐慌面前,多少投資者一再犯錯而成輸家?

調查又發現,每當股市大幅下瀉,市值損失以萬億美元計,之後數年即使能收復失地,在股市反彈中得益的都不會是跌市中蒙受損失的同一批投資者。由此可見,跌市的慘痛經歷往往在投資者腦海中留下無法磨滅的陰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有金都唔識執。

歐美經濟苟延殘喘

2011年,許多投資者輸入肉,非但散戶唉聲嘆氣叫苦連天,「神」級基金經理損手爛腳亦時有所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買股不買市威盡華爾街的Legg Mason「長勝將軍」Bill Miller,去年意興闌珊淡出江湖,固然叫人不勝唏噓,惟可長可短方向任賭的「對衝天王」,同樣無啖好食,策略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的對沖基金,不敵沉悶被動指數基金者不計其數。然而,凡事總有例外,全球最大(管理資產1220億美元)對沖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就是逆市中屢創佳績的佼佼者。根據Hedge Fund Research的統計,採用環球宏觀策略的對沖基金,去年迄11月底平均下跌3.7%,但Bridgewater旗艦基金Pure Alpha Strategy Fund同期卻錄得25%的驕人回報。

基金創辦人Ray Dalio聖誕前開金口,接受「名嘴」Charlie Rose專訪,大談央行法寶出盡無計可施。深得Dalio真傳的Bridgewater聯席投資總監Robert Prince兩週後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侃侃而談發達國低增長高失業零利率至少得再維持十年,理由是歐美天文數字不足形容的負債,非十五至二十年無法理清,西方「去槓桿化」開始至今不過四年,要完成整個進程,焉能不再花上十個寒暑?

美國近期公佈的經濟數據普遍勝於預期,認為美國能跟歐洲「分道揚鑣」者頗不乏人,惟在Bridgewater看來,那不過拜儲蓄率下降所賜,在收入就業雙雙改觀、消費信貸回覆增長前,美國數據改善只屬鏡花水月難以持久。

換句話說,Bridgewater認定環球經濟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只能長期依賴央行的「維生系統」苟延殘喘。

想來也覺諷刺,以揀股出色名成利就的Bill Miller,終因敵不過波濤洶湧的市場,選擇投降退隱;對經濟前景看得極淡,投資策略立足於歐美經濟十多二十年內難以翻身的Ray Dalio,單靠持有美債黃金,近年卻一再得手無往不利。

由此可見,真正懂得趁勢者,看清經濟底蘊後揸重一兩種資產,便能取得大部分對手在牛市中亦難奢求的豐厚回報,何須理會市況日昇日跌?

巴菲特成為首富那年,也許是股市最為瘋狂的時候。未來我們都要為之埋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21

奶粉荒 港媽趁勢搵銀

2013-01-31 NM
 
 

 

近日的奶粉荒,連政府都束手無策。港B吃開的美素佳兒、雅培、美贊臣,通通一罐難求,令一眾港媽非常苦惱。懷了六個月身孕的港媽王施欣(Ceci),卻藉着這場奶粉荒,化危機為商機。三年前,Ceci開設樓上鋪BABYSMILE賣嬰兒用品,但經營多年,每月生意都是打個和。最近她打着貨源穩定的旗號,力谷一直屬小眾的外國有機奶粉,如德國Holle、HiPP及澳洲Bellamy's等,竟然成功擊破港媽心理。苦盡甘來,Ceci今個月賺得四萬多元「奶粉錢」,「以前入貨好保守,而家入幾多都賣得晒呀!」挺着巨肚的Ceci說。

上週五,在屯門工業大廈近二千呎的BABYSMILE內,電話不時響起,全是查詢奶粉供應,電話訂貨加上當日接到的網上訂單,一日賣出了近百罐奶粉,單月計是以前的十倍。「以前一個月先賣幾十罐,每日返公司,仲得閒慢慢食早餐,依家覆電郵都覆成朝!」現時市面上爭崩頭的是美素佳兒、雅培、美贊臣及牛欄牌等大品牌;然而,BABYSMILE賣的奶粉,在行內被視為二、三線,一直以來都沒甚市場,只有City'super及部分有機店有售,「通常只有食開有機食品嘅媽媽先會買。」Ceci說。她坦言,「好似Holle奶粉,我以前兩個月先入得六盒,都可以放到過期都無人買!」

大品牌拒諸門外

開鋪之初Ceci也想賣大品牌,但原來這些大公司根本不屑做細生意,「我搵過好多間代理,個個聽到係樓上鋪都唔騷我,美素佳兒講到明唔使問喇,話只做藥房同超市。」於是Ceci轉戰賣森永、雪印等日本品牌。豈料,兩年前日本311大地震,引致核電廠爆炸、輻射洩漏後,令本來趨之若鶩的日本奶粉,淪為賣剩蔗,「地震後十幾日係好生意呀,貨倉三、四千罐即刻賣晒,但賣完批舊貨之後,客人擔心新貨有輻射,都唔再俾BB食日本奶粉。」Ceci唯有再度橋,她上各大媽媽討論區,知悉愈來愈多港媽想要無添加、有機的奶粉。於是她搜集百多種外國奶粉牌子,找出一些比本地出名奶粉平約一成的種類,再衡量過配方、賣點等因素後,揀選了韓國林貝兒、德國Holle、HiPP、澳洲Bellamy's及荷蘭Nutrilon這幾隻牌子,「其實本港有啲二線奶粉,好似S8都話可以賣俾我,但呢隻牌子超市都有得賣,啲客又點會幫襯我吖。相反我揀啲唔多地方有得賣嘅牌子,先有賣點。」然而,始終這些品牌的「知心友」有限。一直以來,生意額僅夠「維皮」。

天賜的機會來了

近日一場奶粉荒殺到,Ceci終於遇到「天跌落嚟嘅selling point(賣點)」。她立時致電予旗下會員,予以「關心」,「如果飲開日系奶粉,就推介佢飲配方類似嘅韓國林貝兒;想着重健康,就叫佢轉Holle、HiPP呢啲有機奶粉,想要DHA、OMEGA3促進腦部發展就飲Nutrilon。」不過當BB飲開一隻奶粉,便不會輕易轉品牌,故她更要花心機捉緊大肚媽媽這班客路,「幾乎每個大肚媽媽上嚟揀BB車、BB床,我已經問定佢哋揀咗奶粉未,驚唔驚本地奶粉貨源唔穩定呀?我呢隻唔會斷貨喎!我一講呢句,啲媽媽即時雙眼發光呀。」其實Ceci賣的奶粉被視為二、三線,並非與大品牌在品質上的分別,而是沒有銀彈作宣傳。「啲大牌子話自己有DHA,其實其他牌子都有,不過無人知。」因此Ceci會熟讀每隻奶粉資料,「教育」媽咪,她說:「媽媽要知道奶粉成分、配方,我仲會話俾佢哋知奶源邊度,邊度生產同入罐。」幫襯BABYSMILE,買韓國林貝兒的梁太說:「唔想再去搶香港奶粉呀,點夠強國人爭啫。啲藥房今日話有貨,但聽日去到就無。」梁太說她七個月大的BB,最初食醫院配的惠氏,但非常熱氣,飲了兩星期,便經Ceci介紹轉飲林貝兒,「我上BABYSMILE個網睇過一次,再落鋪面睇過,一來信得過佢哋貨源足,二來老闆介紹奶粉都好詳細,教我點同BB轉奶,價錢仲平過本地奶粉。」Ceci說,由於這些二、三線奶粉並非水貨客的主要「對象」,故貨源較充足,陸續有港媽「轉會」。她為確保這些奶粉供應充足,一律謝絕水貨客,「個客買嚟係咪自己用,我作為媽媽會感覺到,水貨客大多數會講價,我咪話無貨囉。」

湊代理保供應

能夠打出「貨源足」這個賣點,Ceci一直以來花了不少功夫。事緣這些二、三線奶粉,甚少在超市及藥房可以見到,韓國林貝兒奶粉的港澳獨家代理商、輝煌環球執行董事詹道桐指,他們曝光率低,因為財力實不如大品牌,「佢哋有錢鋪天蓋地賣廣告,又贊助醫院奶粉,我哋最多咪喺港鐵扶手電梯賣個廣告。」加上超市的「靚位」,早已被大品牌霸佔,他們只能和樓上鋪及網站合作,「三年前,我哋都試過喺萬寧、屈臣氏上架,上架費半年成十幾萬,但次次俾最底嗰格你。上咗架成年,都係賣得二百罐。」這些代理商,與被大品牌拒諸門外的Ceci,可說是同為天涯淪落人。Ceci積極與她們打好關係,首先是不拖數,「好多樓上鋪都到數期先找數,但我覺得代理商都係做生意,你唔拖數,佢哋返錢快啲,令佢哋好做啲,真係缺貨時要揀俾邊個,都會俾你先啦!」另外,她亦會免費幫代理寄賣新牌子的產品,「有時代理簽咗新牌子返嚟,又無人識,無人宣傳,咁我咪俾個位佢哋擺吓囉,互惠互利!」BABYSMILE賣的德國HiPP及荷蘭Nutrilon,沒有本地代理商,因此Ceci直接跟當地總公司入貨,「HiPP喺歐洲係最大有機嬰兒食品公司,本地生意已經夠做,唔使憂,所以傾攞貨都傾咗半年。」Ceci說,為證明誠意,她每次入貨最少拿四百罐,更是一次過付款。但事實上這麼多貨,她當初根本賣唔晒,故她主動聯絡行家拆貨分銷,她亦可以彈性決定分貨予行家的數量。即使遇上缺貨,她寧願蝕錢也從街外買回來,以保口碑,「相熟嗰啲行家會當退貨咁退俾你,唔熟嗰啲就用正價賣俾你,每次都係買番十罐、八罐,唔算蝕入肉。」

獨家代理毛利高

縱使生意額大大提升了,然而賣奶粉毛利低,每罐只得十至二十元,而Ceci直接向德國入貨的HiPP,毛利最多只有三十元。不過對於網站和樓上鋪來說,奶粉和嬰兒用品的關係可謂唇齒相依。「我都試過唔賣奶粉,但根本吸引唔到客買嬰兒用品。」據知,部分藥房賣貨予內地客,除了賺奶粉的利錢外,更會順手「劏」他們買藥,欠缺良心。在BABYSMILE內,除了奶粉外,也有各種各樣的嬰兒用品,為了提高毛利,早前Ceci更獨家代理意大利嬰兒餐具品牌mOmma,以及美國即棄嬰兒用品牌子Neat Solution。兩者的毛利接近四成,「我唔使逼啲媽咪,不過嚟幫襯買奶粉嘅媽媽,點都會買埋其他嘢,所以最近兩類產品嘅營業額都齊齊上升。」拖着女兒Zoie的Ceci輕柔地說。

開業成本05/10

裝 修:$250,000租 金:$40,000*入 貨:$200,000器 材:$150,000總投資:$640,000*一個月上期、兩個月按金

營業成本12/12

營業額:$278,000人 工:$15,000*租 金:$10,000入 貨:$200,000水 電:$1,000運輸:$5,000盈 利:$47,000*一個全職、兩個兼職,不包老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36

【黃金晨報】市場陷入恐慌 黃金趁勢大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819

現貨黃金周二(1月6日)上漲14美元,漲幅1.16%,報1218.50美元/盎司,最高上沖至1222.97美元/盎司。因油價再度暴跌、美國ISM非制造業數據不佳以及股市大跌等推升市場避險情緒,資金大量湧入日元、債券、黃金等避險資產。

周二,油價再度刷新近五年新低,美油跌超4%,跌破48美元。標普跌破2000點,為五連跌,年初至今表現創2008年以來最糟。隔夜公布的美國12月ISM非制造業PMI為56.2,大幅不及預期的58.0,創半年新低。

截至1月6日,全球最大的黃金上市交易基金SPDR Gold Trust的黃金持倉量較前一個交易日減少2.99噸,為707.82噸。

444

利好因素:

1.數據編撰機構Markit周二(1月6日)公布的行業調查報告顯示,意大利12月服務業活動意外萎縮,為近三個月以來的首次,法國和德國12月服務業雖然雙雙擴張,但是前景依然表現疲軟。

2.美國11月耐用品訂單月率從初值-0.7%下修至-0.9%。

3.美國12月ISM非制造業PMI公布值56.2,低於預期的58.0,且低於前值59.3。 

利空因素:

1.截至1月6日,全球最大的黃金上市交易基金SPDR Gold Trust的黃金持倉量較前一個交易日減少2.99噸,為707.82噸。

後市展望:

◆匯豐銀行表示,“黃金能在非美貨幣走低,原油下跌的情況下走高,這意味著投資者開始認為歐元和原油下跌已經進入 病態,這提高了對黃金的避險需求,或者說金市對貨幣和商品的下跌變得習以為常。另外一種解釋是,股市下跌足以提振黃金的需求。這些解釋傾於認為,黃金將進 一步上漲。”

◆瑞士MIG銀行在當地時間周二(1月6日)在日內報告中寫道,黃金仍舊疲弱,可見於下降趨勢線。不過,近期的上 升趨勢線表明出現一些買盤興趣。支撐位於1168(2015年1月2日低點)和1143(2014年12月1日低點)。阻力位於1214(2014年12 月18日高點,同時為下降趨勢線),其他阻力位於1238(2014年12月10日高點)。

◆加拿大豐業銀行表示,黃金收於1204,再度成功占領1200重要心理關口。技術信號較為混亂。我們發現動能指 標偏向中性,ADX平均趨向指標位於12附近,同樣缺乏方向引導。我們正在密切關註黃金近期是否能夠突破1168-1238震蕩區間。我們認為短線阻力看 向100日移動均線1216附近,支撐則位於1180。

◆道明證券(TD Securities)的全球金屬銷售主管Steve Scacalossi表示,基於近期的表現,投資者們不應過度看多黃金市場。他認為,金價會在1180至1230美元/盎司的範圍內波動,投資者們應當等待以觀察金價的最終走向。

周三關註重點:

15:00 德國 11月實際零售銷售月率

16:55 德國 12月季調後失業人數

18:00 歐元區 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初值

18:00 歐元區 11月失業率

21:15 美國 12月ADP就業人數變動

21:30 加拿大 11月進出口數據

21:30 美國 11月進出口數據

歐洲央行管委會會議

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會議

周四 (1月8日)03:00 美聯儲FOMC12月16-17日利率決議會議紀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430

有智慧不如趁勢,有天賦不如遇到大時代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80&extra=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19 17:43 編輯

有智慧不如趁勢,有天賦不如遇到大時代
作者:風吹江南


很多人其實到現在也沒弄明白他們是怎麽賺錢的,很多人都會把自己都成功歸結為能力的結果,事實上這個是最大的可悲……

我自己一直在反思這些年里的很多事情,突然發現所有的成功失敗,很大程度上都不是我自己個人能力決定的,而是很大程度上被大趨勢給決定了,我很多年前寫了篇叫《我為什麽看空中國股市》,里面我提到我自己為什麽離開股市,突然只是因為覺得我這個人能力不如別人,勤奮不如別人,運氣不如別人,我憑什麽跟人在一個能力充分競爭市場上賺錢?我唯一盈利性的機會其實只有一個,就是豬都會賺錢的時候,我才有賺錢的機會啊。也就是風口來的時候,例如06年,例如09年,那時候,滿大街都會聽到誰賺了多少,賺了多少,於是我就能有機會賺錢了,如果在一個不是普遍性的盈利市場上的時候,我發現賺錢一般都是辛苦錢,也就是跟人比體力才能賺錢,花更多的時間,做更多的調研,那些都是辛苦錢。而可悲的可能是競爭越充分的市場,你會更可悲的發現你即使很辛苦了,也是不賺錢的。

後來衍生出去看很多問題,發現其實不單是股市,任何行業好像都是差不多,2002年的時候,我們很多同學離開了中國去美國讀書,都是名校啊,牛逼的一塌糊塗的名校啊,我們這些垃圾被留在國內,十多年過去了,我們這些垃圾在國內啥事情也沒幹,結婚生子,然後沒事只能買房子,一套兩套三四套,然後就發現那些國外讀了n年的書的同學們可能就比較悲催了,回國可能一套房子也買不起,是我們能力強麽,不是的,是因為我們趕上了好時候,中國大發展都格局里,能力其實是不需要的,我們自己也很悲催的發現,回老家去,甚至不如那些沒考上大學的同學們,他們初中畢業、高中畢業就開始闖蕩江湖,更早的接觸社會,更早的在外貿領域做業務,而你因為可能是大學畢業,選擇也比較多,反倒不如他們有更好的積累,尤其在過去十年賺錢最多房地產行業,一般比拼的其實也是膽魄而非能力,我們東陽是建築之鄉,很多人很小就跟著走南闖北做工程,然後在過去十年里,一個個都賺了很多錢,反觀我們自詡名校畢業,其實是不如他們的,當然現在趨勢也在變化,互聯網出現的格局里,房地產衰退之下,這個趨勢不同了,盈利邏輯也跟著變化了。

我前些日子碰到一個ut出來創業的小夥子,當年ut 可能在全國招聘的為數不多的本科生,他打敗了無數的人終於擠進了ut,而那些被他打敗的人,黯然的走進了阿里的大門,彼時的阿里容納了一幫烏合之眾,很多都是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的學生,名校幾乎沒有,十多年過去了,那個進了ut的天才,現在要出來創業了,那些沒辦法只能去阿里的人,一個個身價過億要給那些牛逼哄哄當年逼的他們無路可走的牛人們投錢去了,能力決定一切麽?好像還真不是。

前些日子,跟黃曉捷師兄談話,他談到他2001年在五道口讀書的時候逃課去賣空調,希望發家致富,結果賣了一年多,曬得黑黑的回學校,然後說了一句話,叫辛苦不賺錢。跟我所思考的幾乎是一致的,這簡直就是句真理,這個世界上,賺錢的事情,從來不是辛苦的事情。你們比辛苦,比的過那些富士康的工人麽,比得過農民伯伯麽?但是他們比你更賺錢麽?所以世界上,如果一個行業要靠比能力來賺錢的時候,你會發現好像賺的只能是辛苦錢了。更苦逼的是甚至很多人還賺不了辛苦錢,例如現在一堆苦逼的淘寶電商。

現在創業的人很多,我一直都跟大家說,創業有時候選擇大方向很重要,因為賺大錢和賺小錢說白了,其實都會很辛苦,都很艱難,你路邊開一個小店鋪要做成賺錢,其實也不見得比做好一個國有企業要容易到哪里去,都不容易,但是同樣辛苦,結果是截然不同的,這個時候,大格局大趨勢就顯得非常重要,盡量去做一些趨勢性的機會的事情,市場整體向上的機會,只要做的稍微好點,總還是有機會的,而有些行業,你在怎麽做,其實都註定了最終的結果都不會好。我們做投資的要去投資一個賺的是辛苦錢的時候,那就會發現我們賺取的只能是社會平均回報率,於是我們到最後發現得出的結論其實也還是盡量淡化能力的重要性,更多看中趨勢性的投資機會,在大趨勢性的格局里,在進行一定程度的鋪量投資,能力無法量化,很難確切的預測,而大趨勢的視野還是有一定的邏輯可循。

周鴻祎有篇文章貌似是說,趨勢之下無可抵擋,孫中山很多年前有句話叫,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意思就是任由你在牛逼,你也無法對抗歷史的潮流,這就是趨勢的力量。但是問題來了,趨勢到底是什麽呢?

趨勢是什麽很難定義,我們其實看趨勢這個東西吧,倒是有幾個特征挺有意思,第一個特征其實是趨勢只有在將起未起的時候,才有意義,太早看到趨勢其實毫無意義,你會錯過太多的東西。也是為什麽很多聰明人都賺不到錢的原因,趨勢看到了最後就是虛無主義者,因為覺得這個也就這樣那個也就那樣,都沒啥意思,看的太遠的人,其實挺適合做先知,當然也很容易成為先烈,看的太早的悲催案例太多了,意義更是不大,哥白尼在中世紀就看到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於是就被火燒死了,太多太多聰明人死在了不在當下生活的故事里去,等好不容易撐到風口來的時候,他已經先沒了。

而如果,趨勢都被人看到的時候,其實趨勢的意義也就沒了,當真理都被大家接受的時候,真理就會淪落為常識,你已經沒有任何機會和優勢來成為一個布道者了,在現實中也有挺多好玩的事情,前些日子聽到一個農民說,政府讓我們種蔥,我們就種蒜,政府讓我們種蒜,我們就種蔥。這個就是極為簡單的樸素的趨勢性發現的案例。當趨勢被所有的人都看到的時候,你其實只能回歸到賺辛苦錢的邏輯里去,記住辛苦錢往往不賺錢的真理吧。

在這個特征里,我們收獲的東西是什麽呢?是提前預判很重要,因為只有在人們尚未發現,而你卻提前發現,也提前動手了,那你或許能有先發性優勢。這里挺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其實都能看到一些趨勢性機會,但是能下手的人其實也不多,看多做空,看空做多,甚至看而不做的人,其實都挺多,我們經常聽很多人說,當年我怎麽怎麽看對了,但是這種看對了,跟你有啥關系麽,屁關系都沒有,總體來說,愛折騰的人,勝算更大,未來的創業很大程度上會比拼試錯的次數和成本的綜合。尤其是趨勢留的時間窗口越來越小的時候。

我感覺我自己算是在金融領域這幾年稍微有些薄名很大程度上還是做了些預判的吧,回頭看兩年來寫的一系列金融文字,還是很大程度上預判來我國的金融經濟形勢,也對一些企業做了整體性的判斷,大體還是經得起推敲,實踐也在不斷的驗證一些當初的觀點。

我2011年提出經濟形勢下行,金融去杠桿化即將開始的情況的觀點,持有貨幣現金是相對合理的理性選擇,現在基本上也得到了驗證,最近很多人都在提說企業做好過冬的準備,其實現實的情況是,如果過去兩三年前不提前準備好過冬,現在大部分企業都已經半截子入土了,也就無法過冬了。尤其是杠桿很高的金融企業,難度更大。一個普遍性的經濟下滑趨勢下,金融的整體性盈利格局是很難維系的,整個邏輯鏈條其實是很簡單清晰的,難度就在於你怎麽判斷經濟下行的格局,尤其是在2011年還不是很明顯的市場情況下,樂觀氣氛濃厚的2011年里提通貨緊縮的確是不太容易讓人接受的觀點。

我自己對金融行業得簡單理解就是金融很大程度上看天吃飯的行業,在普遍性不賺錢的市場里,你金融機構要實現盈利,難度其實很大,這種典型看天吃飯得行業得合理邏輯就是能賺錢得時候,狠狠得賺錢,不能賺錢得時候就回家休息,遊山玩水。不跟大趨勢做對抗,當然不是說大趨勢不好,你沒有賺錢得機會,只是這種機會會很辛苦,好漢不賺六月錢?火中取栗得事情玩他幹什麽呢?

我過去幾年在四川一個高利貸培訓班,我一直都是這個觀點,很多學生都問我,那我們怎麽辦呢?難道等死麽。我其實不是很想的明白得是,為什麽不做就是等死,不幹事情,難道就不能休息睡覺?為什麽要每天把自己弄的累死才心滿意足?事實上,與其在家勤勤懇懇到處作風控放高利貸,不如跟著我遊山玩水,騙吃騙喝,這個花錢一年能花多少?

我承認,我的課程一直不太被人喜歡,因為這個世界做個說實話的人,向來都不討好,說實話尤其說難聽的話的人,往往都挺可悲
當年袁紹官渡之戰,謀士跟他說,不能打,不能打,一定敗。袁紹不聽非要打,還把謀士關了起來,後來果然敗了,別人就跟謀士說,主公敗了,真該聽你的話啊,回來會感激你得。謀士就嘆氣說,不是的,如果主公勝了,一定會很高興,然後天天奚落我,罵我神棍,我還能活命,如果敗了,他一定會覺得面子掛不住,反倒把我給殺了。沒多久就應驗了,這個世界沒人喜歡說真話,的確是有道理的。不過好在我是自由身,這個也是互聯網帶來得好處,就是你喜歡聽就聽,不喜歡聽就不聽,關我屁事。

好像扯的有點多,但是兩年過去了,隨著民間金融出事越來越多,其實基本可以驗證一個觀點就是,我們過去維系金融體系蓬勃發展的市場性基礎在坍塌,從過去三十多年來看,維系我國信貸金融體系的基礎其實是市場的企業一直是賺錢的,我們八九十年代,企業能賺錢,無論你是擺地攤還是生產物品,都能賺不少錢,2000年以後,生產可能本身不賺錢了,但是資產升值所賺取的利潤甚至比單純的生產本身還賺錢,使得你過去的金融體系,無論是低利貸還是高利貸都可以被收益覆蓋,企業只要賺錢,金融機構你怎麽玩,都不會出問題。

但是現在的市場的可怕之處在於誰都不賺錢,在一個整體不賺錢的市場里,金融的邏輯則永遠無法實現,企業賺了十塊錢,還你三塊錢願意,但是總共賺個三塊錢給你兩塊,估計就心不甘情不願了,如果虧錢了,要還你三塊錢,基本就是跑路的格局,所以談金融困境很多時候首先要談的問題是經濟問題,都不是本身單純的金融問題,核心是你信貸供給無法解決企業是否盈利的問題,目前市場企業為什麽不賺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整體性的產能過剩,這個問題恰恰是非金融命題可以解答的,你放水也好,扶持也好,都無法消耗整體性的產能困境,這樣的市場里,去產能成為了必然的格局,去產能是成本很高,代價很大,而放松金融恰恰不是去產能的邏輯,如何理解金融扶持呢?如同一桌子人嗷嗷待哺都快餓死了,怎麽辦?現實的選擇應該是餓死一部分人,然後給剩余的人支持,這樣就能延續下去,而金融放水是什麽?放水就是如同來一場盛宴,給所有的人一起吃,然後呢,強壯的和不強壯的,是都能吃一場飽飯了,但是結果呢?結果其實是一起死。如此現實殘酷,怎麽選?不知道。

某地區政府呼籲救市,我跟他說,其實現在的救市其實說一場懲罰好人,保護壞人的制度,是惡制度,為什麽呢?許多規範經營的好企業,其實過去幾年都挺安分守己的,反倒是很多不安份的企業過去幾年一直在擴杠桿,沒節制的借錢,還大打價格戰,浙江很多企業一直以低於成本價格銷售,目的並不是為了產品獲得利潤,而是以此為基礎向銀行融資,進行其他領域的投資,他們的存在本來就讓那些安分守己的企業很難生存了,現在出現問題了,結果要去救他們了,那不是扯淡是什麽呢?壞人總是得不到懲罰,好人總是得不到保護的市場,最終就是大家都一起變壞吧。

現實還有些好玩的邏輯,市場上生產企業不賺錢的時候,我們其實就會發現,市場流動性會挺好的,為什麽呢?因為很多企業因為生產不賺錢,不但不會借錢擴大生產,反倒會擠壓出很多錢出來,於是形成了今年二季度三季度的信貸規模下降的情況,好人都不借錢了,因為借來的錢如果無法賺錢,好人為什麽要借?那麽借錢的是什麽人?是已經陷入困境的企業,流動性出現問題的企業,才需要借錢維系流動性,避免不崩盤,而這部分企業,銀行又不敢借錢,於是就出現了存貸規模雙降的情況,很現實的市場就是如此。

那麽這份生產中流出來的錢去哪里呢?安分守紀的情況下,應該是趴著,但是現實其實大部分的資金都不會安分守己,於是這部分錢,一部分成了遊資,到處突擊,尋找投機性機會,美其名曰做金融。另外一部分,其實是去了互聯網領域,兩個邏輯可能合一,互聯網目前如此火熱,恰恰反應的是整體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對渠道的依賴,互聯網電商就是突出的表現,第二反應是錢無處可取,追逐目前市場最大的熱點,互聯網,猶如黑暗中的燈塔,現實越殘酷,燈塔就越是明亮,然後大家飛蛾撲火。

今年創業市場非常火熱,大量的vc成立,是個人都成為了投資人,都希望投資出一個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等,一邊是實體的不景氣,一邊是創業氛圍的濃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兩個邏輯其實是相同的,實體越不好,資金就越擠入具備想像力的行業中。這個邏輯其實暗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陽謀,就是政府鼓勵和希望市場上的錢都盡可能盡快的被消耗掉,這是一場消滅錢的運動,我們可以理解成是金融去產能過剩的邏輯。想看這個邏輯的可以看我之前一篇文《只談邏輯不談對錯》,這里不多說了。

我們在回到趨勢這個話題里去,趨勢的背後其實反應很多問題,現在很多人都在說阿里如何牛逼,如何牛逼,其實這個話題怎麽說呢?在一個趨勢起來的時候,乘風而起其實難度並不如想象中大,在新興領域並不需要太大大努力,就能較為輕松的擊敗固有規則體系里的王者,蘇寧曾經是線下的王者,當年股價也是及其牛逼的,但是阿里打掉蘇寧,我並不願意認為是一個企業對一個企業的勝利,他是一個時代對另外一個時代的勝利,每個時代里都有自己的王者,蘇寧代表了互聯網未出現之前的渠道之王,而阿里則是互聯網時代的王者,本質反應的其實是人類走入了互聯網時代,原先的生活作業方式時候對蘇寧的依賴變得不再被需要。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不是蘇寧不努力,不牛逼,而是再牛逼也沒用,你是很好很好的,只是我也不需要了,這個是挺悲傷愛情故事。

事實上這種趨勢性的顛覆市場上有過太多的案例,很多曾經在我們生命中如此重要且認為永遠都不會離開你的東西,其實發現一點點都在離去,這個觀點其實用在阿里、騰訊身上也上一樣適用,你認為永遠離不開的他們,也說不定很快會離去。

想到蘇寧,我突然想起了國美,很多年前黃光裕和陳曉之爭,當時我寫過兩篇文章罵陳曉,回頭來看,我自己當評價是,我依然會罵陳曉,但是我卻認同陳曉當時的思路,黃光裕在牢里寫信要求每年新增門店數量,認為這是核心競爭力,是阻攔人家進入這個行業的高壁壘,門店越多,優勢就預定先,很顯然陳曉不認同這個觀點,他砍掉了很多的不盈利的門店,經營理念之爭引發了他們兩個的惡鬥,不去評價是非對錯,單純從結果來看,我們不得不說,其實黃光裕錯了,在固有規則和體系里,門店越多,優勢越明顯,但是人類進入了互聯網時代的時候,發現,門店越多,其實你是死的越快的,因為你做的再好再好,人們都不回來了,都不需要你了。而當你認識清楚這個趨勢的時候,你要掉頭的時候,你發現你壓根無法回頭,龐大的門店數量都是你的負擔,而不是你的優勢。你必須先自我革命,讓自己歸零,才能跟人家一條起跑線上,但是人家會等你麽?即使一條起跑線了,你能保證你一定能在新規則下玩得過人家麽?

這個就是可怕的趨勢之爭,不同維度體系里的競爭是極其可怕的,壓根不是單純和純粹的能力之爭了。互聯網其實是個底層革命,改變很多的生產作業方式,從而使得固有生產作業方式上的一系列王者的優勢喪失。因為互聯網這個技術,我們被改變了很多,在很多行業都日益被互聯網的今天,金融業不可避免受到波及,但是事實上金融業由於是低頻交易,他所受到的波及並不如對其他行業影響大,但是又由於金融業的客單價高,這種變革帶來的影響力卻很大。

這里其實我想講下互聯網下,對金融業的幾個趨勢性的改變,我最近很關註眾籌,前幾天跟紅杉資本也談到過這個話題,其實我想說互聯網出現對早期投資的改變是比較現實的,最大的特征就是互聯網使得投資非專業化的趨勢大幅度加強,怎麽理解呢?

原先的社會體系里,投資其實是很高大上的行業,投資人每天打高爾夫,住五星級酒店,一堆人找他要錢,然後他給錢,感覺很爽,再過去那個年代里,錢是極其重要的門檻,無論是投資還是創業,錢都是重要的門檻,你沒個幾千萬在手,做什麽投資,其實幾千萬可能都不夠,創業也是,阿里在十年前拿到了投資基本上就可以把別的競爭對手給滅了,拿到錢和沒拿到錢的競爭壓根不再一個層面上。所以投資人的高大上很大程度上是錢堆積出來的,他選了誰,誰可能就能快速成長,遠超越同行。

但是走到了今天兩個明顯變化,第一個是有錢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有錢人現在都進入了投資領域,隨便個土豪都能拿出個幾千萬做投資的時候,我們發現高大上的投資已經徹底庸俗化了,而且原先被認為是專業性很強的行業其實被土豪也沖擊的七零八落的,專業機構估值個千八萬的項目,土豪一進來就輕松把你擊垮,人家以虧了都無所謂的心態跟你玩,你很難玩的過他們,這種業余投資人的出現,對專業化還是有一定要求的行業來說是很可怕的,而互聯網的出現是進一步加劇這個特征,互聯網出現以後,讓更多沒什麽錢的人湊在一起能量甚至超越了土豪。這個邏輯,越來越會得到驗證,而且趨勢呈現加強的態度,大量屌絲拿出無所謂虧得起的錢合投一些靠譜不靠譜的項目,然後拼了命的充當義務推廣員的作用,幫助項目快速成長,我們最終發現,以前一千個人想創業只有一百個人能創業的時代過去了,現在一千個人想創業九百個人能創業了,為什麽,因為市場給了很多的辦法給他錢,錢不是門檻的時候,市場越來越公平,能力競爭越來越充分。

在早期投資格局里還采取傳統基金的方式進行投資的邏輯,我個人感覺其實難度挺大的,現在的投資是兩頭當孫子,拿錢時候當孫子,投資項目時候也當孫子,我反正是不會去想做這種事情的,給人錢還看人臉色,這種錢不如不賺。

扯淡的有點多,我們再來談談,趨勢的第二個特征是什麽?是隨機偶然不可測。我們看到很多是因為技術的不可替代性,群體性特征的不可測性。使得技術是不可琢磨的,而且群體性特征的興起使得熱點不斷被改變,社會整體的無意識,你很難把握未來趨勢的機會在哪里。關於為什麽社會整體的無意識,可以看我書章節里大數據這個章節。這里不多說了。

我自己觀察和發現,世界上能跟著趨勢賺錢的是兩類人,一類人是馬雲、黃曉捷這樣的人,他們天生具備敏銳的嗅覺,對於市場的理解很通透,而且執行力很強,天生愛折騰,且夠狠,對自己能狠下心來的人,都能成點事情,如果看準來方向,能成大事

還有一類人壓根不存在所謂選擇一說,他們中絕大多數人所謂跟著趨勢賺錢,並不是主動意識的結果,而是被動選擇的結果,他們被社會的洪流拋向了不同的領域,然後就是花落誰家是誰家的格局,有人成事,有人敗事,無非是祖墳冒青煙的結果罷了,94年被下崗的人,後來都能賺點小錢,而那些不下崗的員工,現在估計得下崗了,02年進不了銀行得人,去了房地產或者去了阿里,現在賺了大錢。在過去的十多年里面,我們這個邏輯和趨勢很明顯,決定你是否賺大錢的邏輯,不是選擇,不是能力,而是運氣,對,就是運氣。我一直跟很多人說這個世界,你賺小錢才是能力,賺大錢其實是靠命的,你努力勤奮,現在的社會,讓你能過比較好的生活,但是,並不是努力勤奮就能讓你成為馬雲馬化騰的,命格不再,就別瞎想了。

其實我在臺灣大學做演講的時候提過一個叫中美教育比較的觀點,我們發現美國賺大錢的人都是名校畢業,至少考上了名校,美國要上名校,也是不容易的,都是牛人,但是中國其實賺大錢的很少是名校畢業的,首富也只是杭州師範大學而已,不是說這個學校不好,至少沒有清華北大好,這個大家總是要認的吧。那麽這里說明的問題是什麽呢?

是因為大爆發的年代里,越是底層越容易被拋向不一樣的社會洪流,而不一樣的洪流,往往會有大機遇,很多人沒得選擇,更不會走固有的社會路徑,也就更容易被拋棄社會的大趨勢之中去。我們過去十年的趨勢性機會,不是互聯網,互聯網其實是最近一兩年的趨勢,過去十年的趨勢性機會其實是資產升值,大量的房地產商在過去十年的盈利能力其實是極強的,只是趨勢一旦逆轉以後,互聯網很輕松的就擊垮了這個固有的社會趨勢,不是房地產不行,也不是互聯網太牛逼,而是社會趨勢轉化很快,在過去房地產是趨勢的格局下,你會發現,我們曾經很多年的首富五十強,都是房地產老板,還有曾經的煤老板,他們的出身都極低,為什麽呢?很多人其實到現在也沒弄明白他們是怎麽賺這個錢的,很多人都會把自己都成功歸結為能力的結果,事實上這個是最大的可悲,哪里有什麽能力的結果呢?你剛好在適合的年代碰巧做對了一件事情而已,然後以後就長期堅持這種策略,堅持固有的邏輯去做事情的話,結果可能會死的很慘。

妹的,每次到了正題的時候,就會發現寫不下去了,互聯網改變社會的幾個趨勢,其實幾次演講我都提過,互聯網金融的趨勢性機會到是沒有怎麽提,為什麽呢?是因為底層架構改變的過程中,金融業是隨之改變的,小邏輯必然是服從大邏輯的,所以看清楚互聯網的趨勢性變化,更有現實性意義。



來源:大公館
(作者:風吹江南,仁和智本資產管理合夥人/百度百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967

有智慧不如趁勢

巴黎:

ㄧ代投資寫手代表曹仁超日前因病逝世,享年68歲,  無論以年齡或在投資界可以發揮的影響力和作出供獻來說, 都甚為可惜。

曹仁超真人版投資了得, 蓋棺而論, 從他出道由倒啖桶開始至去世前累積的財富, 雖非顯赫巨富, 但單純靠投資來說,已經值得很多人羡慕和學習。

筆者信奉價值派, 和曹公強調的"有智慧不如趁勢", 在多數人眼中是南轅北徹。

曹公懂得利用文字金句, 引起讀者留意和思考,  如果你想深ㄧ層, 沒有智慧單單趁勢, 他又怎能累勢大筆財富?

叧外他對股神也作過不小的貶評, 聽在我等信徒耳裏, 有時真會牙痕痕, 但若能冷靜下來想,明白除了上帝我們都會犯錯, 那麼信徒也應該懂得,  股神不是神而只是個也可能有錯的投資高手, 因此我們每次出入市時, 就要有更周詳的分析, 而不只是單單ㄧ個信念。

年前因為Michael Burry的啓發, 筆記開始接受過去ㄧ些意識形態上不同的投資哲學。例如有次番閲曹公書本有關牛眼投資法介紹, 筆者就决定硏究這種以"趨勢"為主軸的方法。

趨勢和價值法是否勢不兩立呢, 答案是否定的, 要視乎你如何操作。

像最近大市大跌, 多支股票外在價格大幅低於内在價值, ㄧ如公司大減價的比喻, 理論上價值派是可以買入, 但有留意我的Blog的朋友會發現, 筆者完全没有加碼。

3元買價值10元的東西對, 但2元買更對, 只要不是那些在下跌是明明價格低於價值卻追沽, 或大升時高價格卻追揸,總能在看似予盾的另ㄧ些門派中, 發現能為已用的投資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041

短期趁勢選復星國際

過去一星期,恆指依舊上落,不論港股或滬市成交額都萎縮。中秋過後,暫時未見內地資金湧來香港。有指內地股民見樓市熾熱,都轉移湧向樓市。而下週是十一國慶黃金週,估計部份投資者長假前離場。

不論市場是否活躍,投資者都會努力發掘機會,而近日吸引筆者眼球的是復星國際(656.HK)。截止2016年6月30日的半年業績(以下為人民幣):

收入:325.05億 (2015H1: 297.39億,+9.3%)

利潤:  43.91億 (2015H1: 36.17億,+21.2%)

淨利潤率:13.5% (2015H1: 12.1%,+1.4%)

復星國際是大型的綜合企業,業務橫跨金融(保險、投資、財富管理)、房地產開發和銷售、醫藥、養老社區、酒店和度假村等。身為大型綜合企業,於上半年錄得接近雙位數增長,而淨利潤更錄得超過兩成增長,淨利潤率亦有輕微改善,達13.5%,數字顯示復星國際是有增長動力的企業。

若細看收入的組成,保險業的佔比最大,達總收入的40%。其次是醫藥,佔總收入27%。而兩者的增長率分別達145% 和 19.6%。至於利潤組成,則主要來自投資,佔總利潤52.6%,其次是保險和醫藥,分別佔23.0% 和16.6%。而投資利潤增長,主要得益於處置聯營公司權益,以及可供出售的投資利息、分紅等。所以,投資利潤的大幅增長,並非每年穩定的經營利潤。


至於資產狀況,截至2016年6月30日,集團持有超過400億現金,而待售和開發中物業合共價值343億人民幣。而集團的短期銀行借款達396億,長期銀行借款約791億。

真的而言,集團的業務增長不俗,尤其是保險和醫藥。至於淨利潤增長,若扣除非經常性的投資利潤,增長幅度與收入增長率很接近。但集團的財政狀況,尤其是負債率明顯偏高,未能算得上穩妥安心。

雖然復星集團的資產狀況,尤其現金和負債並非最穩健,未能給予投資者最大信心,但業務發展具潛力,另外吸引筆者目光的,是集團於9月份不斷於每股$11-$12 之間回購股票。復星的品牌在內地街知巷聞,又是大型綜合企業。早前內地放寬基金於港股通的限制,若真有北水流入,相信復星這類大型內地藍籌股會受惠。現價每股約$12(去年大時代最高位約每股$22),市盈率約9.4倍,筆者認為抵買,亦是短期趁勢較穩陣的選擇。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304

經濟冷股市熱 趁勢交易時機?

美國三大指數破頂,加上深港通於今年內開通傳聞,恆指持續造好。早前本欄曾提及不少內房股錄得不錯的半年業績,值得投資者注意。過去一個多星期,內房、證券和銀行股錄得較大升幅,但市場鬧哄哄的日子,未必適宜談價值投資,尤其實體經濟未見復甦,內地官媒《人民日報》估計「經濟增速很大可能在今後一兩年成功觸底」- 即內地經濟在未來12-24個月仍舊放緩。而前聯儲局主席貝南奇上週撰文,指數據顯示經濟不確定性高,美國今年加息的機會微。當經濟前景未明朗樂觀,但市場滿佈造好聲音,樓市又大幅反彈,要發掘真正具備投資價值的股票實不容易。

週六方立祺兄《我還是已經心滿意足》一文,說到「active trader 炒一年隨時比得上低頻交易者的10年...每一次交易都牽涉到特定的過程...積累到經驗有其價值...不講得笑。」,又說「低頻交易是王道,但無經過相對高頻的交易洗禮,部分交易員需要的killer instinct 不容易訓練出來。」

筆者認同低頻交易是王道,而價值投資者向來都願意持有股票較長時間。但當經濟未見景氣,股市卻興旺之際,也許是曹Sir 教落的趁勢好時機。投資組合要分散風險,除了買入不同股票和產品如債券、物業等,也可以結合不同策略(如長短線投資)。筆者並不鼓勵盲目炒賣,對短線的頻密交易,風險管理必需做好。另外每次交易 - 由篩選股票、定入場價、資金配置、離場策略,需要一套規矩(特定過程)。


筆者多年來都不喜歡短線炒賣,除了認為好比賭博,也因為短炒的兩大成本:高交易費用和高出錯機率,埋單計數未必值得花費精力心神。隨著網絡興起,交易費用越來越低(早前甚至出現終身零佣證券買賣戶口),電腦運算能力日見強大兼價格廉宜,令系統化分析平民化。若果兩大成本因為科技進步而大幅下降,短線交易就值得重新評估,甚至投入資源。筆者看過系統化篩選配合風險管理的回測和實際應用效果,似乎真的能降低出錯機率,當中有技術要求並非賭博。

投資者若不懂寫程式,可嘗試使用Excel 或者Google Spreadsheet,兩者都有自動更新股價功能,亦有自動獲取歷史價格功能,是方便簡易的統計和分析工具。另外坊間亦有不少免費篩選器,投資者可自行設定篩選條件。當然,不是所有篩選後的股票都值得投資,但若能以同一標準審視市場所有股票,再加以觀察,大概能發掘出錯機率較低的趁勢交易點子。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309

港股是時候趁勢?

畢老林兄上週鴻文《風險歸風險 回報歸回報》,提到同樣是社交平台,Facebook 和Twitter 的股價一個天一個地。Facebook 上市後三個月股價「腰斬」,投資者若風雨同路能修成正果。Twitter 上市三年出現過13次單日下跌超過一成,於2014年初高位相比瀉近八成。畢兄舉兩個例子源於遇見同事嘆太早離場,錯失騰訊往後的升幅...  雖說no pain no gain,但是否凡有pain 就有gain?Twitter 是一例子。

別說投資買賣,人生中大部份事情要把握good timing 都極難。回頭看,往往感到要麼太早要麼太遲。既然good timing 那麼難捕捉,眼光未必聚焦投資回報高低,又或自省該承受更大風險。買賣股票較人生其它範疇簡單 - 市場極度流通,週一至週五的交易時段可任意買賣。太早離場錯過升幅的,能重新入場。遲了離場虧大本的,可立馬斬纜並物色新機會。相較不同階段遇到的事業感情移居等等的機緣,就沒那麼便捷的入場離場機制。既是如此,也許訓練決斷力 - 盡早決定(再)入場(再)離場作補救,勝過思考每宗交易屬長短線、或捕捉最大利潤的時機。

長和系公佈業績後,長實地產(1113) 創新高。超人放眼全球,不受地域所限,持續投資海外項目,尤其是歐洲。現代有互聯網,投資人是否都不必固步自封,只看香港股市? 

先說結論:短期而言,港股市場比較熱鬧,值得投資者參與趁勢。

年初至今,恆指和納指跌走勢相若。直至7月初後,恆指升幅突然拋離納指,顯示過去個多月動力十足。



若比較過去12個月的各地指數,可見日經平均指數早於去年11月中開始大幅上揚,對比道指、納指、恆指12個月的回報,其實相差無幾(19%-23%)。期內雖然各國指數曾錄得輕微負回報,但恒指的負數最大,而且下行時間最長,去年12月底才從低位慢慢爬升,落後於各地指數。所以,今年4月之後,恆指顯著上揚,令市場氣氛熱熾。有說怕泡沫或牛市尾聲,但相較各地指數的一年回報,其實不相上下,未見特別熾熱跡象。圖二最落後的時富時100指數。筆者不熟悉英國的公司和經濟狀況,單以圖表而論,似乎的確是落後。超人的投資眼光獨到,未來也許值得花時間研究發掘價值被低估的英國公司。


再看過去3年的圖表,除了日經指數之外,恆指都上落幅度大。所以最近的升市讓投資者感到最近挺熱鬧。其實此段期間,美國和英國的指數都平穩增長。


再看過去5年和10年的圖表。恆指在金融海嘯後是最快回復過來,但此後錄得增長有限。現在全球都知道科技是未來,納指在過去10年一枝獨秀。港股的科技股相對少,又或業務不夠全球化。龍頭騰訊獨領風騷,越升越有,若參照納指走勢,就容易理解多了。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316

英脫歐資金流入豪宅 西貢尚林洋房趁勢推

1 : GS(14)@2016-07-11 23:34:38

【明報專訊】英脫歐震動全球,但業界認為危中有機,在本港樓市蟄伏逾5年的國際集團行政總裁鄺祖盛,以及合作伙伴大富控股董事總經理林建康,接受專訪時表示,英國脫歐將令外國熱錢流入香港豪宅,加上近期本地樓市氣氛改善,正是出擊時機。國際與大富牽頭的西貢白石窩洋房項目尚林,部署短期推出招標,預計6幢洋房總市值4億元。

不論是鄺祖盛領軍的國際集團,或林建康的大富控股,在倫敦均持有不少住宅作長線收租。鄺預計,若英落實脫歐,將令不少歐洲企業縮小在英國的辦事處規模,甚至撤出倫敦,打擊倫敦住宅及寫字樓的租務市道,嚴重影響租金回報。鄺認為,英國脫歐將掀骨牌效應,令蘇格蘭、北愛爾蘭舉行脫英公投,直言對英國樓市前景「睇得好灰」。

6幢市值逾4億

林建康聲稱,對倫敦樓市前景比鄺睇得「更灰」,料倫敦樓價未來2年將急挫20%至25%。不過,兩人卻表示,2009年底希臘爆發債務危機,已見熱錢流入香港,料英國脫歐後亦會出現類似情况;而本港旅遊及零售雖下滑,但法制成熟,豪宅及貴價屋地將續成熱錢追捧對象,認為目前是推出尚林的時機。

國際與大富上次在港推盤,已是2010年底發售的九龍城松林。至於尚林,由6幢實用1696至2238方呎洋房組成(其中4幢連泳池),已獲批入伙紙,其中3幢打造為示範洋房。鄺表示全數洋房均擬招標,總市值料4億元。如以項目總樓面逾1.2萬方呎計,折合平均實呎約3.3萬元。國際於2011年9月聯同大富、資深投資者馮敬英,以1.2億元投得尚林所在的白石窩地皮,樓面地價逾1萬元。鄺透露,項目地價連建築費總投資額2.85億元,換言之,若6幢洋房以4億元售出,可獲不俗利潤。

華懋碧沙路洋房逾億沽

事實上,西貢洋房向來受歡迎,今年2月華懋旗下碧沙路22號(實用3666方呎),就以1.31億元售出,呎價逾3.5萬元,為今年區內首宗大碼一手洋房成交。另香港興業(0480)在甲邊朗亦有1幢實用約3700方呎洋房,部署年內推售。此外,短期開售區內逸瓏海滙的信置(0083),同系對面海豪宅項目,可建樓面逾5.15萬方呎,將打造為洋房及分層戶屋苑,暫未有推售時間。

明報記者 林可為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548&issue=201607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196

新盤轉熱 趁勢散貨

1 : GS(14)@2016-07-12 08:13:06

【拆局】外圍動盪震不散本港樓市,多個發展商力撐英國脫歐與本港樓市無關,全球繼續量寬,無壞消息就是樓市好消息,一手越賣越旺,面對下半年多個大盤登場,發展商一於趁勢去貨。一手市場繼續暢旺,新地(016)元朗Park Yoho1B期推出333伙都近沽清。樓市勢頭利好,新地急急腳即推同系Park Yoho1C期,就連4年無賣樓的麗新發展(488)都蠢蠢欲動,計劃本季推將軍澳臨海住宅藍塘傲,正申請預售樓花同意書,計劃9月推售。事關下半年幾個矚目大盤出場,無論位置、定價、戶型都一定搶去大量客源,包括長實(1113)荃灣西站項目、新地前北角邨項目海璇、新地與港鐵(066)合作的南昌站項目、以至中海外(688)啟德一號,均為下半年矚目新盤。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12/196911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3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