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出租露營用品「野人」高峰賺九萬

2017-01-19
「親親大自然」的熱潮正盛,行山露營的人群多得跟到了文青市集無異,而近日環保組織——「結束一桶專棄」發起人馮詩麗在大帽山上發現約十公斤垃圾帳篷的事件,終於把靚景靚相下的殘酷事實揭露於人前;人們只懂享受「打卡」的一刻快感,但環保觸覺卻遠未能追貼潮流而有所提高,最後落得一地垃圾的唏噓場面。

謝芷琳(Smily)與李雅婷(婷婷)於二○一三年成立「郊享樂」(Worry-Free Camper),主力出租露營用品及搞包團服務;由原先費盡心神推廣露營文化,到現在訂單多得應接不暇,旺季時更可月賺近九萬元,可說是直接受惠於郊遊熱潮。生意愈做愈好理應無憂,但她們卻來個反高潮,推出「野營不留痕」八折回贈計劃。「好簡單,你有自備餐具、做廢物分類同埋將全部垃圾帶返市區處理,就已經達標。」香港人出名現實,因此二人就以最現實的方式,以錢換力,寧願賺少點,也望推廣環保露營。

地點就腳方便交收

走進二人集工作、存貨及居住於一身的西貢村屋,發現她倆是名副其實的「人在野」。「哈哈!我哋搬咗嚟半年,不過仲未整上網。」今年廿六歲、皮膚較白皙的婷婷跟廿九歲的Smily一樣留着短髮,但卻意外地文靜,細問下才知是文人出身。三年前,還在港大修讀翻譯的她在澳洲工作假期時認識到在那邊工作的Smily,同是空手道啡帶的二人一拍即合,開展了野營之路。「喺澳洲,你喺國家公園門口就已經租到所有露營裝備,但當時我放假,兩手空空返嚟香港想租裝備去camping,點知發現呢類服務少之又少。」讀商科出身的Smily結果跟當時仍是學生的婷婷用積蓄五萬多元開始了此盤生意,由只有七至八個營應付二十人的訂單,擴充至現時坐擁超過八十個不同類型的帳幕、提供三百人的活動裝備,成功秘訣之一,正正是選址得宜。曾租用「二人裝備套餐」的客人Shadow同意西貢鄰近各個營地可方便交收,並指收費三百八十八元算是公道。「當時我係臨時決定去露營,而佢哋可以即日交收,做嘢好有效率,所以我覺得唔錯。」

包裝備包食材六人則成團

入行門檻不高,加上各媒體紛紛出盡力分享郊遊熱點,同類公司因此愈開愈多,但守得下來的卻意外地少。「三年前我哋係第三間專做出租露營用品嘅公司,呢幾年睇住好多細規模嘅出現,例如只有十人裝備出租咁,有啲真係睇住佢開又睇住佢執。」當郊遊熱碰上網購潮,很多人選擇了以平價購入用品過吓癮,而非以租借為首選。要在行頭內站得穩腳,郊享樂除了會主動聯絡公司及學校這類大客尋求合作外,更會提供度身訂做的包團服務,啱晒有老有嫩的家庭說去就去。「我哋會準備晒裝備、食材同活動素材,俾父母同仔女玩。」包團至少要有六人,活動可按需要而制訂,平均收費為六百元一位。大情大性的Smily及婷婷直言不是走溫柔「服侍」路線。「我哋想製造個環境,令你唔使計劃及帶太多嘢去享受露營,並非係你哋去到咩都唔使做等我哋做。」常見活動包括用錫紙及紙箱自製戶外焗爐,讓小孩可以即場製作曲奇,另設有戶外探索書籍及星空圖,讓小孩真正從書本跳進草地學習,感受戶外帶給他們的一切。「後生訓練團嘅可以去東龍島露營,我哋中間可以加插沿繩下降同攀岩,再安排相關導師去帶領。」

外國人最污糟香港人最愛抵賴

「依家係多咗人愛護環境,定單純多咗人去跟潮流,其實大家都有答案。」坐在大網仔營地、背對滿地垃圾的婷婷幽幽地說。「大雨時周地垃圾嘅情況係最嚴重,大家可能急住離開,但啲睡蓆、防潮蓆又濕晒沾滿晒泥,結果怕煩就唔要。」見盡露營人士各種浪費行為的二人並沒因此盲目,反而決定把一直有推行的回贈計劃加碼,只要租用裝備人士在露營時拍照證明「自己用具自己帶」,並把垃圾帶回市區才分類棄置,就可享用八折優惠。「你去玩就有責任做番個負責任嘅露營者,而我哋都有責任去推廣教導一班用家。」責任二字,說易做難,但她們做到。反高潮的不單只有回贈計劃,各地人使用租借用品的實況同樣會令人吃驚。「用到好污糟去還嘅人,八成都係外國人,相反中國人知道有按金,所以會清理得好好先還,仲會好緊張問會唔會扣錢。」你以為用得最污糟的人就是最難搞嗎?其實不負責任的用家才是。「外國人會認錯接受罰款,但香港人反而係俾咗我哋先算,到被發現時仲會反問係咪屈佢哋。」Smily無奈地指出只是要求有基本清理而非徹底洗乾淨,但無理抵賴的人依然不絕。

淘寶客服為求得客人一句好評而卑躬屈膝,大家一定見怪不怪;但Smily卻出名快人快語,堅持服務非服從。說話不帶尾音的她經常因租用條款上的種種,而收到投訴指態度「不佳」,更被客人以一句:「你租得俾人就預咗會污糟啦。」作反駁。但她堅持原則,「佢哋唔只覺得我好直,可能仲會認為我好衰!有人試過放我哋嘅煲上炭火度用,結果黑晒接近要報銷,問心你接唔接受到我下次出租啲咁嘅裝備俾你?有無諗過下手用家感受?」將心比己,從來不易,要改變香港「以顧客至上」的思維習慣,更非一時三刻可做到。回望熱潮,最近大受歡迎的鶴咀,正正是屬於海岸保育區的範圍,但不少港人為了看日出不惜把營幕紮在路邊就算。二人對此表示無奈,「香港合法營地有四十一個,有啲地方唔定為露營地點一定有原因,可能係因為危險,亦可能係唔想有太多破壞足跡。」賺錢及打卡,同樣也要來得有品有德,否則再美的環境,數年後也只會變成一塊爛地。

營業資料(12/16)

營業額(露營團+ 裝備租借):$128,000

裝備補貨/消耗:$7,500

貨倉租金:$7,000

送貨開支:$2,400

出團開支:$7,000

薪金:$9,600 #

廣告:$3,500

雜項:$3,000

盈利:$88,000

#一次出團人手費用:4名兼職導師、2名helper

開業資料(04/13)

貨倉租金上期:$5,000按金:$10,000貨倉設備:$3,000貨物裝備:$24,000辦公文儀:$10,000網站設計:$3,000總投資:$55,000

撰文:黃綺敏攝影/攝錄:關永浩[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65

「野人」兄妹下山了

1 : GS(14)@2012-05-26 19:37:1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0526/16369615
山東濟南一對隱居深山20年,與世隔絕的「野人兄妹」老三和紅花被媒體關注後,前日在醫護人員幫助下終於下山(圖)。兩人送院後反應抗拒,直到醫生安排相鄰病床,他們才安靜下來。檢查過程中,他們大多數時間都在對視。多年來,老三第一次洗澡;而對紅花來說,電視是稀有物。醫生此後將為他們進行功能康復及心理治療,使兩人早日走出自閉陰影。《山東商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606

棄90萬年薪出走31歲前銀行家做「野人」

1 : GS(14)@2015-07-23 02:01:26

放棄高薪厚職出走談何容易,但英國一名三十一歲的前銀行家做到了!為了尋回人生真義,多年前毅然放棄年薪九十萬港元的金融工作,隻身遊走東南亞尋找樂土,如今在老撾偏遠島嶼的鄉土人情中,尋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我很愛這裏,我要感謝這國家,因她讓我重建我對人類的信任,那是我在英國失落的。」沃特金森(Jon Watkinson)說,他十九歲已在金融界打滾,事業一帆風順,廿七歲那年,年薪已多達七點五萬鎊(九十萬港元),並於倫敦大城市生活。不過,沃特金森厭倦職場上爾虞我詐,以及經常捲入無日無之的競爭中,他開始反思人生價值。「我在地鐵,看着周圍的上班族像行屍走肉…我知道我需要改變方向。」沃特金森憶述說,那時他很厭倦逢周一至五起床上班,於是四年前決定放棄高薪厚職和變賣家當,並買了單程機票隻身到泰國。他遊遍東南亞地區後,最終選擇在老撾偏遠地區東德島(Don Det)定居,只有電風扇和雪櫃,沒有電腦和電話,而村民都很熱心幫助他:「當我來到這裏,村民看我像個寶寶,因為我甚麼都不懂怎樣做,只識用手機和電腦,但在這裏這些技能都是沒用的。」沃特金森現在跟當地人學用竹建屋、在河邊打水和洗澡,以及尋找食物等,過著半野人式生活。雖然生活簡單,但沃特金森峙感到很滿足,覺得尋回人生價值,但他坦言要尋找另一半並不易,亦希望對方將來會接受他這種生活模式。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722/192283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05

不堪分手 男生出走24年變野人

1 : GS(14)@2016-04-18 12:08:54

■郭建嶺(右)與親人重逢,滿身污垢,長髮骯髒。


安徽蒙城縣一名郭姓男子,24年前經不起情變打擊,於高考前離家出走。失蹤24年後,家人在距離老家近300公里的南京,終於發現他的蹤影。但郭男滿身污垢,一頭骯髒長髮如同「野人」,又對任何人都不聞不問,家人無計可施下,最後報警求助。



被親戚尋獲 不發一言

被稱為野人的男子名叫郭建嶺,其居住在南京的親戚,近日外出時撞見一名流浪漢,發覺他外表酷似失散的親人,幾經確定幾乎肯定是郭男後,於是通知郭家。郭的家人隨後趕到南京,在一個垃圾站找到他,發覺他拖着滿頭土灰、又類似毯子的長髮,酷似野人蹲坐在地,一言不發。因他拒回家,警方接報到場,郭男胞妹向在場的警員透露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哥哥在24年前高考前夕,因女朋友突然宣告分手,他大受打擊下從學校2樓跳樓受傷,從此精神失常,直至有一天,他突然和家人說要出去打工,趁家人不注意時離家出走。郭建嶺被接送派出所後,仍然一言不發,經現場查看,郭家一致認定他正是自己失散20多年的親人。郭女告訴警員,哥哥有一個特徵,就是嘴裏有雙排牙,只要他說話或者張嘴就能看出來。經警員查看,果然他嘴裏確有兩排牙。郭父表示,無論從外貌特徵,還是走路姿勢等,都確定他是自己的兒子,希望可以盡快帶他回家。他們將進行DNA檢測,目前正等待確認結果。《揚子晚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418/1957568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451

財經評論:香港「野人」唔易做

1 : GS(14)@2016-06-01 11:33:45

日前《壹週刊》有篇報道,講「野人」莫皓光的生活,引起頗大迴響。十幾年前他受一位環保老師啟發,由公屋搬到郊區生活,每個星期只工作三、四天,幾乎所有必需品都用二手,十幾年來無買過一件新衫。月入一萬元多,使四千、儲六千。完美示範如何在工時全宇宙最長、樓價最不能負擔的香港起革命!有網民留言欣賞他身體力行,可以過自己喜歡的生活,亦有網民反問「香港有幾多個莫皓光?」,指租金、家用及學生貸款已佔去收入的一大半。筆者倒佩服他,勇氣可嘉,敢於追求所想的生活,懷着「點解一定要賺好多錢等退休」信念,瀟灑走我路的率直。當然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人類對大自然的消耗實在太過份。筆者有次去分享會,聽一位學者講環保,他大力主張人類不應再作無謂的消耗,首推減少非必要的旅遊。咩話?旅行喎!搭飛機喎!君不見一踏上開往機場的巴士或港鐵的港男港女面口寬容得多嗎?放假不要去日本睇櫻花、泡菜國搵OPPA可以嗎?根據入境事務處的數字,去年乘飛機外訪人數多達4,630萬人,較2014年增加310萬人,一年間的升幅已達數百萬,這個數據亦解釋了無論任何長假、短假及補假,公司總有幾張空凳。其實,筆者認為香港人未必是那麼熱愛認識異地文化,反而更多人把旅遊當作紓緩壓力的出口。言歸正傳,從環保角度來說,減少不必要的碳排放,的確是一種有效保護地球資源的好方法;但從現實的角度來說,要港人改變放假去旅行的慣性,相信仍需教育。順帶一提,野人的度蜜月是在大澳,身體力行「留港消費」,不過,前提是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侶。記者:陳家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601/196356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566

【港島行山】潮跟日本野人 香港取山經

1 : GS(14)@2016-09-18 10:52:49

現年46歲的福山正和幾乎每天都會去行山、釣魚或划艇,冬天就滑雪,練成fit到漏油的身形。



日本戶外時裝品牌Man of Moods的創辦人及設計師福山正和(下稱福山),三年前由東京搬去偏遠的群馬縣,自此便越來越喜歡行山。他早前獲邀到香港出席品牌活動,來港四天的緊密行程更抽出兩天來行山,完全不放過每個行山機會,他說:「現在大家受到名人效應或潮流影響,所以吸引不少香港人慕名前往日本行山。」福山更直言喜歡在香港行山,曾行過大東山、城門水塘及中環至柴灣路段,對每天行山的他來說當然相當輕鬆。



行龍虎山路段好有日本深山feel,有叢林有小瀑布是影相位。

只需個多小時便完成,沿路更可遠眺城市風景,真係香港先至有咋!

MofM秋冬季外套款式較多,以山中生活為靈感,設計迎合野外活動功能,簡潔利落,用色偏向黑、深藍及灰為主,皆因不易弄臟。

這次我們就跟福山去行番轉。乘的士至山頂廣場,從夏力道出發前往薄扶林水塘方向,經過克頓道和龍虎山,大部份路段都是石屎地,簡單易行,只需個多至兩小時便完成,適合周末時去輕鬆行。他認為在香港行山比日本易得多,不過他指的並非難易度,香港城市與山的距離很接近,身在城市中很快便可到達目的地,邊行山還可邊看風景,更可在上班前或下班後去行山,十分方便;相反在日本需要勞師動眾。這次跟福山行山,發現他會細心發現沿途的植物、昆蟲與及季節帶來的變化,他續說:「行山時看着大自然景色,不論對於身體或是心靈都有抒發的作用。」雖說行山時應穿淺色衣服,福山卻一身黑衣人裝備去行山,他覺得行山可連繫人類和大自然。山與城市的距離那麼接近,也是種幸福。



早前福山就來港出席MofM的秋冬發佈會。

除了行山,福山亦熱衷釣魚,更代表日本參加釣魚比賽,他也曾在香港的大城石澗和梧桐寨釣魚,不過因為香港的河道較窄,難度更高,他建議日式飛釣相對適合香港。(攝影:田中道人)

每次到香港福山都會到處去,他最愛香港的夜景和建築。(攝影:田中道人)

記者:畢慧婷攝影︰王國輝
Mother旺角彌敦道610號荷李活商業中心17樓1721舖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18/197737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612

【add hot】Balmain野人

1 : GS(14)@2017-06-10 12:56:02

Balmain日前在金鐘舉行的2017秋冬預展,瀰漫一股野性氛圍,主帥Olivier Rousteing帶領軍團踏上坦桑尼亞塞倫蓋蒂大草原、西部、亞馬遜,服裝除飾流蘇、窩釘,還有大量動物圖案,緊扣品牌傳統。配飾方面,Olivier再鑽研品牌歷史,設計反映他對品牌創辦人Pierre Balmain所創作圖案的影響,有bling bling威猛老虎,也有設計經典的半月形手袋及方形揭蓋shoulder bag。撰文:林嘉慈



■秋冬不但有動物圖案,還有格仔。

老虎圖案hobo袋$34,100



半月形手袋流蘇$12,960軍綠未定價

長形手袋$17,515方形手袋$13,895

更多精采時尚內容,盡在http://add.appledaily.com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607/200468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874

【正Trip精】台東深山做野人 烤山豬攀一線天岩壁

1 : GS(14)@2017-11-13 04:13:23

在鸞山森林博物館上,沒有圍牆阻擋視線,可一覽卑南溪七層河階美麗的地形地貌,也可眺望花東縱谷、鹿野高台和小黃山的美景。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距離台東市區約40分鐘車程時間,台東鸞山部落有間森林博物館,雖說是博物館,卻找不到圍欄、建築物和電力設施,只是一片原始森林,沒人帶路你甚至找不到入口。這裏是布農族人聚居之地,館長阿力曼是布農族人,當年他為了保護祖先留下來的這片部落森林,成立博物館,規劃半天或一天的體驗之旅活動,帶團讓賓客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認識布農族人在森林中的簡樸生活。


旅程的開始,先去拜訪這棵「會走路的樹」,當然不是真的會走路,只是指這些一代白榕的氣根不斷擴展,當中只有幾棵為母樹,長年累月生長,又形成連綿不斷的拱門,看起來像一直走路似的。與部落的迎賓樹見面後,族人悉心準備了見面禮,山豬肉串和特色小米酒,餓鬼要先向族人說句「Uninang」,即布農族語中的「謝謝你」,之後在茅草屋下現烤山豬肉,在山豬肉熟透前,幻想做個深居隱世山林的獵人,吃起肉來特別有滋味。進入森林前,跟隨族人進行土地祭儀,向祖靈和山神打招呼,獻上檳榔與小米酒作伴手禮,祈求山神保佑與祝福後便要出發。難得深入叢林,少不了攀山爬樹的環節,也是我最期待的部份。森林中有斜坡、岩壁和大樹,傳統布農族人善用森林資源的智慧隨處皆見,路線刺激之餘絕對合家歡,男女老幼都玩得,應記沿路的輔助繩索一功。「一線天岩壁」可謂挑戰身形的一大關卡,舉頭望線天,低頭縮肚子,才能穿過這個只容納一人側身而行的岩壁。去到最終關卡,第一眼看見這棵約兩層樓高的巨樹,個心離一離之後一鼓作氣爬上去,結果發現抓緊兩邊繩索,三兩下功夫就到頂,難怪阿姨們健步如飛。完成部落旅遊的任務,吃一頓布農族森林風味餐,十多道山產野菜全都由傳統的柴燒大灶烹調出來。數到最特別的一點,一定是女士們都坐在原位不動、反由男士服務女士的景象,原來源於布農族女士至上的習俗。麻糬是台灣名物,只是沒想到在森林中還可以一戰搗麻糬,族人與賓客要合力把糯米飯和南瓜絲搗成黏糊狀,再放入盤中沾上花生粉,吃起來口感很彈牙,花生粉甜度適中,個人認為比台東市面上賣的更美味。體驗之旅活動以種樹和圍圈跳舞作結,簡簡單單的行程,真心好玩又不失教育意義。森林博物館半天的導覽活動每天有100個名額,需要專人導覽才能進入,所以建議有興趣可報名參加當地旅行社辦的一天遊活動。


「會走路的樹」,幾棵母樹長得如此粗壯,氣根不斷擴展,有一秒錯覺以為巨樹是巨人。

在茅草屋下現烤山豬肉,感受布農族人原始的山居生活。

在一線天岩壁的入口留影,不過記得注意安全。


在這個只容納一人側身而行的岩壁,一定要舉頭望線天,低頭縮肚子。

約兩層高的巨樹看起來可怕,不過爬上去沒想像中難,另外樹旁也有條小捷徑讓人通過。

布農族森林風味餐可以讓賓客一嘗布農族人的口味。


館長阿力曼平日會帶團,可惜我們到訪當天他有事在身沒有導賞,不過最後都「野生捕獲」館長



台東縣延平鄉鸞山森林博物館半天導覽團收費:1,600台幣(約港幣$400)記者:鄧天蔚攝影:潘志恆鳴謝:台灣觀光局駐香港辦事處、Tripbaa、HK Express、Airbnb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10/202097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2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