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10)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95從小養成記賬習慣
近年社會上出現不少年輕的「月光族」(即每月花光所有收入,甚至開始負債),往往與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適當的理財教育有關。假若一直沒有儲蓄或記賬的概念,長大後有恣意消費的表現,自然也不難理解。
不少父母有發零用錢給孩子的習慣,卻沒多少家長會鼓勵子女制定每月收支表。或許父母自己也沒有這個習慣,不知如何入手,以致未能成為孩子的好榜樣。對任何人來說,若沒有每月記賬的習慣,往往會不知錢花在哪裡,更不清楚自己的消費模式和習慣。
天天記賬習慣成自然
一本簡單的收支簿,便可幫助孩子打下日後的理財基礎。事實上,收支記錄表不需花哨,可由一般的簡單賬簿開始(當然,多花點心思,可增加定期填寫的動力)。最重要的是鼓勵子女如寫日記般每天記錄開支,並養成習慣,從中幫助他們掌握計劃消費、記錄收支,以及控制預算等基本的理財三部曲。
1.計劃消費 編寫收支記錄的目的,在於協助孩子管理有限的零用錢,以及瞭解自己的消費模式,減少出現入不敷出的概率。孩子年紀越大,支出項目也會越來越多及繁雜,所以從小開始的定期記賬習慣,便成為重要的理財基礎,這會在他們心底建立一套重要的價值觀。
假如孩子從小養成了有計劃地消費的習慣,便可掌握每一筆錢的流向,將會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現「透支」或「先花未來錢」的情況。
2.記錄收支 小朋友的開支一般不多,每天不會超過三至四項,要教他們記賬也不算特別困難。建議在開始時,記下的開支項目不用過於瑣碎,以免孩子視之為苦差。父母可將消費分為幾個主要大項目,如交通、飲食、娛樂等,藉以反映每段時間的實際開支狀況,這些數據甚至可作為檢討日後零用錢金額的理據。
3.控制預算 善用收支記錄,不但可讓孩子瞭解自己過往的消費模式,同時也可協助他們制定一個切合實際需要的預算計劃。預算表是開支記錄表的延伸學習,幫助孩子將零用錢分配在不同的花費項目上。無可否認,一個從小懂得制定計劃並嚴加執行的孩子,往往擁有較強的專注力和管理能力。
當孩子開始擁有第一筆零用錢,父母便應教他們如何記賬。初期記賬的方法並不一定限用文字,有需要時,圖畫,甚至符號也可代替。這階段孩子的消費模式一般是非常簡單的,因此建議初期的記賬表不用過度複雜,只需粗略概括幾個大項,如消費、交通、飲食和儲蓄等即可。重點並不是要學習如何控制預算,而是要幫助他們將記賬培養成一種生活習慣。
在實行初期,父母應主動從旁協助,甚至擔當引導的角色,檢視哪些地方花多了錢,哪些花費或可用得更精明等,從而讓孩子發掘每日記賬的樂趣。當確定孩子已有記賬習慣,父母可考慮給予一些獎賞鼓勵,同時也不要經常查看,以尊重孩子的私隱,避免成為日後雙方關係破裂的導火線。
若孩子從小在父母陪同下建立記賬的習慣,日後當零用錢慢慢增加,支出項目越來越多,消費活動漸趨多元化時,孩子也不會出現混亂或失控的情況。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11)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96「扭蛋」和「扭計」的啟示
扭蛋機的出現,確實令不少家長又愛又恨。我年幼時並沒有機會接觸扭蛋機,但隨著社會的變遷,相信現在沒有試過扭蛋的孩子,已是寥寥可數了。扭蛋可算是所有玩具中最便宜和最順手的一種,只需港幣10元8元就可以了,相對一般動輒過百元的玩具來說經濟得多;同時,扭蛋的款式日新月異,每一系列中再細分出不同的種類,著實吸引一些喜愛新鮮感的孩子。
其實,若處理得宜,扭蛋機也會為家長帶來不少教育機會,例如,如何處理情緒和控制物慾等;相反,稍一不慎就會樂極生悲,扭蛋也會導致孩子一連串的偏差行為,特別是沉溺及喜新厭舊的問題。我曾見有孩子擁有一百多件扭蛋玩具,如電車、火車、大巴等,真是《反鬥奇兵3》的「現實版」,這些曾經吸引過主人的玩具都被放在家中一個毫不顯眼的角落,繼續等候主人的回心轉意。
避免沉迷成習慣
對小朋友來說,喜新厭舊是再自然不過的行為,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分析,很多消費慾望也是一時之快,未經仔細考慮。當然,即使是家長也未必能有效地掌握個中學問,只能由著「想要」的心魔去主導消費行動。由於扭蛋的價錢不高,大人一般非常樂意隨時「進貢」,甚至在孩子沒開口前已自動奉上,結果變為好心做壞事,令孩子無法學習「有限」的概念,甚至出現浪費的現象。
可是,我也不讚同完全禁止孩子接觸扭蛋,最重要的是避免沉迷,不能使其成為習慣;此時,家長們必須有清醒的頭腦及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否則隨時會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跟不少男孩一樣,我的兒子曾是《建築師巴布》《bob the builder》及《反鬥奇兵》的忠實「粉絲」,他的不少文具和小玩具也屬相關系列,我也曾「贊助」一些相關的扭蛋,可幸數目不算太多。無論如何,我認為這些小玩意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吧!
還記得數年前的一次經歷,當時我帶孩子到玩具反斗城「探望」玩具,作為定期鼓勵的方法之一(註:「探望」玩具是我家孩子自幼的生活習慣,我會定期帶他們到玩具店,但事先協議只「探望」而不「帶走」玩具,因而能避免發生失控場面)。當日,我與孩子事先協議可以買一隻扭蛋作為禮物,他也興高采烈地選定了「建築師巴布」系列。怎料扭出來的小玩具家中已有,結果他當時面色一沉,繼而開始有鬧情緒的跡象(「我不要這個,我家已有一個是同一款式的」)。對一個只有五歲的小孩子來說,失望之情是可以理解的。
那一刻,我大可運用權威強迫他離開(「假若你繼續這樣,我們以後就再也不扭蛋了!」),也可向他講明道理(「我們不是事先講好,不論扭出來是哪一款式,也只有一隻嗎?」),或可以用理論解釋扭蛋機的遊戲設計(「扭蛋機每次跌下來的玩具,都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也就是說,你未必每次都能扭出心儀玩具!」)。當然,更簡單直接的方法是當場再扭一隻,這樣就可以安撫孩子的情緒,控制逐漸失控的場面。綜觀以上各種建議,我認為全都不是好方法,因為它們只會令情況愈演愈烈。
兒子這樣吵鬧幾分鐘,我突然靈機一動,對他說:「我明白你有點失望,但鬧情緒並不能改變事實,這也不是我們面對問題應有的態度。你知道扭蛋跟我們平日買東西的最大分別是什麼嗎?你付錢扭蛋,並不能控制結果。」最後,當然是提出具體的建議:「倘若你願意將剛剛扭出來的那隻蛋和妹妹一起玩,我或許可以再給你一次機會!但這是最後一次機會,即使再扭出來的是相同款式,也要到此為止,不能再鬧情緒。」他一聽到「再給一次機會」,便立時破涕為笑,相信他也上了寶貴的一課。
其實,「扭蛋」和「扭計」都是家長們經常要面對的挑戰,兩者帶來的潛在問題也可算是同出一轍。如果家長沒有馬上處理行為偏差的問題,並加以糾正,孩子便會接收錯誤信息,誤以為這是可接受的行為,繼而變成惡習,甚至失控難改;家長只要有決心和恆心,並加上一點小聰明,定能將難題化為一個個有價值的學習機會。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積累不同的學習經驗的,即使是失敗的經歷也是有價值的,父母只須放下權威,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嘗試進入孩子的思維模式,並在適當的時候從旁協助和鼓勵,相信不少看似棘手的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12)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97為孩子置業要三思
父母愛孩子的心與生俱來。他們為讓孩子擁有美好的將來,所以拚命賺錢,自小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直到他們學有所成,踏入社會工作。別以為父母的責任就此完結,不少父母仍會為成年子女的需要繼續張羅,幫助他們理財。我認識一些父母甚至動用大筆資金,為子女置業,讓他們能擁有自己的小天地。
近年有關「地產霸權」的輿論不絕,本港樓價反覆上升,已超過一般打工一族的負擔能力範圍,這群初入職場的新鮮人更是首當其衝,他們不少也為未能「上車」而煩惱。曾經有家長問我,在目前資產泡沫湧現的經濟環境下,父母是否應該資助子女置業呢?
先說說我的經驗,我在工作多年後,存下一定積蓄才下決定首次置業。當時我沒有動用家人的資金,只計算自己能夠承擔的樓價。當然,每個人都期望能入住寬敞舒適兼設有豪華會所設施的房屋,但大家也要量力而為,時刻保持清醒,認清購買房產並不只是付出一筆首期和相關雜費,數以十年計的月供將緊隨其後。閣下能否承擔因利率上調導致月供增加的後果也絕對是考慮之列。
作為人父,我完全理解父母愛護子女之心,不過我不認同父母動用積蓄多年的退休儲備金為孩子置業或代付首期,這絕非一個明智的決定。當孩子進入社會工作時,父母一般距離退休之年已不遠,也許他們已經成功存下退休金或者將會獲得一筆可觀的退休金,假如他們貿然把大部分(甚至全部)老本拿出來為孩子置業,將會嚴重影響他們退休生活的質量。
舉例來說,即使一套價值200萬港幣的小房子,付三成首期也要60萬元,再加上其他的雜費,如律師費、佣金、印花稅,甚至一些簡單裝修和家具添置,總額便不是小數目了。
隨時變成爛攤子
當然,孩子長大後應有他們自己的發展空間,也要有責任感。倘若父母連孩子的住房需要也照顧周到,難免加重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性。日後若父母不在身邊,孩子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自行管理和使用財富呢?
購買住房往往是不少人一生中最重要和最昂貴的決定之一,必須從長計議,不能純粹為擔心孩子日後「上車」困難而貿然入市;我建議父母在送出這份「大禮」前應考慮以下因素:
個人經濟狀況曾幾何時,「養兒防老」被不少人視為退休後最大的生活保障。然而,時移世易,這一代的家庭文化觀念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據我所見,這一代年輕人對「回饋父母」的觀念薄弱,他們對照顧父母的需要並不特別在意,有些人甚至沒有定期給家用的習慣,因此為人父母者須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好準備。
上文提及,當孩子踏入社會工作時,父母一般已接近退休之年,倘若他們積蓄有限,絕不宜把自己的退休儲備金完全押在新購置的房產上。首先,房產買賣屬投資一種,樓價可升可跌,投資者不宜單憑主觀意願看漲,一旦他們把所有積蓄在高位入市,而樓價突然調頭向下,家庭的財務狀況即會面臨嚴峻考驗。1998年樓市大瀉,隨後湧現大量「負資產」業主,當中小業主所面對的難處,相信不少人仍記憶猶新,也實在值得引以為鑑。
子女的還款能力即使父母有足夠的財力能為孩子買下房產,我也建議父母應與孩子制定詳細的條約,要求他們每月按其能力付租,承擔相關開支,避免他們養成不勞而獲的心態。
假若父母因資金所限,只能為孩子暫付房產首期,在入市前也要確定孩子是否有能力在未來繼續還款或分擔部分月供。換言之,父母必須讓子女明白,他們要有承擔債務的心理準備。而對於一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是否有財政能力和意願去承擔債務,我對此持保留意見。一旦子女在供款期內出現拖欠的情況,最終還是要為人父母者去收拾爛攤子,這也會對他們的財務狀況帶來壓力。
總而言之,我建議年輕人應存下首期款再考慮置業,若衝動入市,對家庭狀況甚至家人關係將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至於如何踏出第一步,要開始並非困難,只要努力並持之以恆地去儲蓄,賺取「第一桶金」,然後投入投資市場,逐步把財富滾大便可。
不過,若遇上資金不足,又認為是買樓時機時,就要在住房質量或居住地區上做出犧牲,如考慮「居屋」、樓齡較高的房子或較偏遠地區的房子,但必須注意,這類房子的升值空間往往有限,交投並不十分活躍,部分樓齡較高的房產更要面對較多的維修問題,所以在選擇時,儘可能考慮港鐵沿線的房產。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普遍視買樓為長期投資,切勿只著眼短期供款能力而忽略房產的長遠投資價值。不管怎麼說,置業都是人生中的重要決定,因此不能掉以輕心。
孩子與劍 | 少年商學院新年獻詞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5386本文作者是youthMBA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張華(東方愚)。
2013年初,我創辦youthMBA少年商學院的前夕,一次我到洛杉磯,一位美國大學生朋友跟我聊起魯迅。他問我,如果魯迅活在今天的中國,會是怎麼樣。
這位白人小兄弟21歲,簡直就是一位「犀利哥」。他的問題看似很具象,但卻有深意。我本可以敷衍他,但他在開問之前,已經表達了對「南方週末記者」的尊敬和期待,我被架起來了!
我的回答是,今天的魯迅應該不會選擇棄醫從文,充其量兼職搞點小創作。
我給他講了同樣是21歲的兩個年輕人的故事。一個就是魯迅,故事是他熟悉的,也是眾所周知。1902年,21歲的周樹人(魯迅原名)到日本留學。給他最大刺激的是一次觀影過程。影片中「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兵砍頭示眾,圍觀者當中有不少中國人但個個臉上神情麻木。這時周樹人的一位日本同學說「看這些中國人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亡。」這也是他決定棄醫從文的關鍵導火索之一。
另一位是河南南陽農村小夥蔡洋。他是2012年9月在西安「反日遊行」中用U型鎖砸穿日系車主李建利頭骨的主犯。彼時他21歲,自稱砸車是愛國行為。事件發生後,我的南方週末同事寫了一篇還原蔡洋生存與生活環境人物報導,給我印象最深的一處細節是蔡洋十幾歲時和同村孩子玩的遊戲仍是「打倒小日本」,至今痴迷戰爭片,尤喜抗日劇。
我不知道這位美國兄弟是否明白了我的意思。一百年過去了,朝代變了幾回,人也換了幾代,但異曲同工的悲劇反覆上演。人的因素之外,與土壤息息相關。魯迅果敢,但若放至今日,定是事倍功半,不如安生做個好醫生,為「看病難」之中國頑疾貢獻一臂之力。
我想到自己21歲時,大學剛畢業。和周樹人同學不同的是,儘管我學的是經貿專業,但因為愛好寫作,做一位評論員、專欄作者以及隨之進入南方報業成為媒體人,幾乎是自然而然的事。富有戲劇性的是,我是財經媒體人,但一直想寫點教育方面的小文章。我出版過三本關於中國富豪及財富現象的書,但無一滿意,但要說最大的遺憾,卻是曾有一位出版人建議我寫本關於考試題材的小說而我沒有行動。
沒錯,無數人都曾說自己是「中國教育體制的犧牲品」。而考試,是將一切積弊和變態給顯像化的巔峰時刻。為了準備考試,所有的荒誕都是合理。拿我自己來說,我讀小學的時候就要上早晚自習;我讀初中的時候最多兩個月大考八次且成績次次張榜公佈;我讀高中的時候幾乎沒有哪天晚上12點前睡過覺,且曾為「向北大、清華進軍」宣過誓……
我年輕且單身的時候是個文青,視吐槽為美德,但內心知道那是一種幼稚病。文人習慣高估文字的能量,正如今天許多科技達人過分迷信技術的光芒;可我在記者生涯中採訪許多人,發現也大都為一邊痛斥教育體制,一邊又不得不讓自己的孩子進入體制的吐槽者;甚至我採訪的那些資源和財富都爆棚的富人,覺得把孩子送到國外就萬事大吉,卻發現事情遠非那麼簡單後也跟著成為了吐槽者。
問題出在哪裡?於小裡說,牢騷無益,改造自己很重要;往大里講,我們自己憎恨體制,恰恰說明我們自己就是體制。
電影《英雄》中有段對白很經典:「劍有三層境界:一是手中有劍,心中亦有劍;二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三是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絕大多數中國家長都停留在第一個階段,他們希望孩子少受體制之「毒害」,但因為過分在乎,對凡事都要來個「二分法」或標籤化,導致即使給孩子新思想,「術」的東西也更多一些。
我離開南方週末,離開呆了十年的媒體界,跨界創辦youthMBA少年商學院,是想做場實驗。看能否將歐美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與中國本土的教育和方法真正融合到一起,為糾結的數以萬計的中國家庭所用。即使可能孩子仍要在教育體制裡爬格子,但父母至少可以做到「心中有劍,手中無劍」,即劍道的第二個境界;我們相信,帶著鐐銬舞劍的孩子,假以時日,終將掙脫束縛。
我也是孩子的父親,這是我做這場創新實驗的永動力。現在,我從不會給自己心理暗示,說這種方法是好的,那種是壞的。我只知道,總有一種情景與你匹配,總有一種方法對你適用。這好比在實驗室調製化學試劑;我對他亦沒有要求,只希冀自由之花在他內心慢慢綻放。他21歲的時候,壓根用不著去總結自己一路受過的教育。人其實是不需要教育的,需要的,只是啟蒙。
令人欣慰的是,少年商學院運營幾個月以來,我們得到了太多家長朋友的鼓勵。微信(id:youthMBA)訂戶自然增長到10萬,這一數字非常可喜,但更讓人感激的是,每天都有許多朋友給我們留言,以懇切之建議或意見希望我們更好地成為家長與孩子身邊的國際化教育幫手。此外,不斷有海外的朋友,希望成為我們的專欄作者,而且不少對認可我們理念的朋友以及教育機構,希望加盟或是建立合作。
當我們第一次線下沙龍報名火爆,尤其是發現現場觀眾當中既有家長,又有老師(小學、中學、大學),也有海歸,亦有教育機構,以及與我同道的兒童啟蒙和創意思維實驗者,且他們相互交流,並解答對方的問題時,我突然間覺得,少年商學院這樣一個不斷完善的高品質平台,有信心也有必要幫助中國家長地入劍道的第三境界,即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但問題卻迎刃而解。
回到我和美國「犀利哥」談魯迅的話題上。我後來給他回了個郵件,說我對當時的答案做下修正:假設魯迅活在當下中國,他會是個好醫生,也會是個牛逼的作家。有理想但不理想化的人,是可以把兩件事同時做好的,或者說,兩件事其實就是一件事,那就是啟蒙。當然前提是魯迅不在公立醫院任職,同時也不是作協成員。
我沒有資格和魯迅相提並論。但於我而言,無論是原先在南方週末做新聞,還是現在創辦少年商學院做教育,這是兩件事,也是一件事。在在兒童人文教育啟蒙這條路上,我們並不孤單。我們要做的,正是學習魯迅的果敢與堅持。
有一位名叫RobGifford的英國人,任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駐華記者時沿著312號國道走了一趟後將所見所聞寫成了書《312號公路》。我吃驚於他在書的末尾提到了魯迅《故鄉》一文。「魯迅描寫他如何在離開 20年後回到故鄉,以及見到兒時玩伴時的情景與思考。他連走邊想的,正是我沿著312國道旅行時所想的。是的,現在是有所不同,週遭的問題雖多,有一個理由讓人抱有希望:中國人,開始用自己微小的漸進的方式,主導自己的命運…」
現在,少年商學院,正踏上自己的「312號公路」。
SENSE隨筆140109 你的1歲孩子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1/09/sense%E9%9A%A8%E7%AD%86140109-%E4%BD%A0%E7%9A%841%E6%AD%B2%E5%AD%A9%E5%AD%90/SENSE隨筆140109
你的1歲孩子
A字人執筆
為了照顧好自己的孩子, 我和太太Jenny惡補育兒書, 也累積了少許心得. 意圖生兒育女的朋友, 我介紹 Heidi Murkoff 和 Sharon Mazel 合著的 《What to expect where you’re expecting》, 由準備受孕到出生的應知細節, 正常的和意外的可能狀況都描述得鉅細無遺, 堪稱 “生仔百科全書”.***
孩子出生以後, 為了找書籍學習教育女兒, 得知有一套育兒叢書以週歲分期,每一週歲一本, 於是找到 Louise Bates Ames 著作的 《Your One-Year-Old 系列》.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 Louise Bates Ames, 曾經擔任開創「兒童發展系統 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 」而 聞名學界的 Arnold Gesell 的助手, 並於 Gesell 退休時創立 Gesell Institute of Human Development.
《Your One-Year-Old系列》共出版了十本書, 由一歲開始, 每歲一本直到十歲. 中文譯者信誼基金會另加一本零歲, 完全另一風格, 可以不看.
在這個生育率低, 孩子驕貴的年代, 人人都為孩子的前途擔憂, 未入學已經要上各樣的學習班, 父母都恐防自己的孩子 “輸在起跑線上”.
《你的一歲孩子》卻開宗明義立下三大綱領:
(一)快不得. 孩子的能力與日俱增, 但父母並不能為孩子揠苗助長,***** 時間一到, 孩子自然會懂. 有個實驗把一對46週的攣生兄弟隔開, 特別訓練其中一個爬樓梯, 而另一個則照常生活, 6週後受訓的孩子果然懂得爬樓梯, 但沒有受訓的孩子一樣能夠, 而且技巧一樣好.
(二)改不得.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是獨特的, 父母能做的只可以教孩子發揮自己性格的長處, 彌補性格的短處, 要改變孩子成為父母所想的性情模樣只會失敗收場.***
(三)教不得. 不要特意教導孩子將會懂得的事, 例如拍手。時侯一到你不教他也會懂, 父母的角色是陪伴孩子一同渡過童年, 強迫教導孩子不懂的事並不能加速孩子成長.
成長過程中, 活動能力, 心智發展, 人際關係都會循序漸進, 孩子剛滿一歲, 父母會大事慶祝一番, 殊不知孩子成長的里程碑卻在第九個月和一歲另三個月.***
TH.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情感會在穩定與不穩定之間交替出現,見下圖:

待人方面,一歲三個月的孩子我行我素,除非需要成人的幫助,否則不會親近他人。*** 如果能夠自己做到,有些孩子甚至會拒絕別人的幫助,寧願自己動手出力。在玩耍的時侯,除非要和其他小朋友爭奪玩具或推撞,否則不會注意身邊其他小朋友。
一歲的孩子的轉捩點在一歲半,孩子由嬰兒變成幼兒。孩子能說幾個字,但語言表達能力仍有不足,會因為不能表達心中所想而發脾氣。
父母能做的就是估量孩子的能力,然後才作出透導和要求。 舉例叫他 “過來”,有經驗的父母知道他未必一定有反應。如果孩子性格隨和,父母又對孩子的能力瞭如指掌的話,才有百分之五十的勝算教曉孩子照父母的意思行動。
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發展得快父母可能因此沾沾自喜,發展得慢又可能憂心忡忡,但成熟度和智商並沒有正比關係。*** 當然父母也應該留意孩子的成熟度,男孩子成熟度通常較慢,個別孩子在某些地方比較超前或落後也屬正常。成熟度落後的孩子父母也不要期望能夠急起直追,父母應因應孩子的成熟度來調節教養的方法,務求適當照顧。
總括而言,一歲雖然有少許語言能力,但不能理性思考,尚未能和兩歲的孩子相提並論,只能以行動主導思想,行動完成才觀察環境。 所以操練一歲的孩子學習算術,提升智慧都屬無稽之談。
參考:
《懷孕知識百科 What to expect where you’re expecting》 Heidi Murkoff, Sharon Mazel
《你的一歲孩子Your One-Year-Old: The Fun-Loving, Fussy 12-To 24-Month-Old》 (1983) Louise Bates Ames, Frances L. Ilg
被寵壞孩子 Money Cafe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1470.html「被寵壞孩子」
「走上民綷主義之路」
「港人應加強危機意識」
呢一類咁情緒化、煽情說話,超人不在上周兩個記者會上透露,反而是透過內地媒體財新網發表,意慾何在?
再次接受內地傳媒專訪,這次是胡舒立的財新網。
坐擁2400億身家,李嘉誠強調自己也做過窮人、明白天天要擔憂生活的感受,滋生民粹是人之常情。
刻意回顧去年的碼頭工潮,李嘉誠指,即使將他扮成魔鬼、他在照片仍然是笑的。
但佢隨即提出、不應停滯在憤怒情緒階段,更批評不少政客只會推波助瀾,結聚憤怒。
李嘉誠又提醒政府、切忌政策情緒化,擔心是個大滑坡、造成惡性循環。
他形容,新加坡先天不足,香港則是寵壞了的孩子,如果民粹主義再升溫,五、六年間香港就會面目全非。
說到香港同內地的矛盾、李嘉誠說,香港人對國家民族、對自己的家是真心的,不應該被社會一些表面現象,扭曲了港人對民族認同的心。
近年熱愛科技,身邊人周凱璇不忘提胡舒立超人的新玩具: 由電路版研發的NANOLEAF燈膽。
「改變世界,就如此燈般簡單。」超人如是說。
所以展望未來,超人認定是由創新科技主導,政府應該急起直追,如果只看到失業率偏低,就認為毋需迫切改善就業結構,便等同製造明天的問題。
前文後理來看,今次在內地發表、有一個好處係向中央表明心跡,情況與去年十一月,南方都市報專訪,效果同出一徹。
仔細看當中內容,確實焦點根本不是向香港人表達甚麼「民綷主義之路」、或「身分認同痛苦」。
關鍵是「情緒政策化」一詞!
市民大眾有情緒化,但作為領導當然萬萬不能,今次超人評語對「門常開」,絕對是深水炸彈,破壞力絕對大於上次「無能之人」!
其他評語,例如政府要識得抱著「輸了就是贏」的心態、又形容政府政策太慢,令自己在港投資步伐被迫放慢,其實均是向中央投訴。
千萬美元的橡皮筋生意:跟iPad搶孩子的注意力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8/59648.html它是最受歡迎的遊戲之一,操作簡單,趣味無窮,同時具有社交傳播性。但它不是iPad上的憤怒小鳥,也不是微信上的打飛機,而是一個橡皮筋的編織器——彩虹織機。甚至,主要的營銷手段僅僅是在Youtobe上傳食品,它就賣出了超過1000萬美元。

這是極簡單的一個玩具,6釐米寬,20釐米長的一個小塑料板,上面佈滿塑料釘,孩子們用它來纏繞各種顏色的橡皮筋。
但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玩具,從2011年誕生以來,已經賣出了上千萬美金。
它有一個很美的名字:RainbowLoom——彩虹織機。
使用這款玩具,孩子們用彩色橡皮筋編織各種各樣的手鏈、項鏈、蝴蝶結、帽子——當然不限於此,如果你有足夠的開發能力,還可以用它編織出卡通玩偶,甚至,一件可以穿在身上的西服。
因為使用簡單——僅僅通過在塑料釘上繞各種顏色的橡皮筋,但又極具變幻——十多種顏色的橡皮筋可以隨意搭配,纏繞方式更是千變萬化(Youtobe上有上千種製作視頻,連百度也有近百了),因而大受孩子的歡迎。
更為重要的是,這個玩具天生具有社交傳播的基因。
當一個孩子向他的同學炫耀自己編織的手鏈時,他的同學幾乎第一反應就是,自己也一定要編織一個條更漂亮的。當他將自己獨特的編織方式上傳到網上後,大量的點擊和「贊」也會促使他想要去開發更多更炫的編織方式。當然,為他點「贊」的人也會想方設法去獲得自己的「贊」。
彩虹織機製作手鏈全過程:
2013年,彩虹織機被評為全美最受歡迎的三款玩具之一。在紐約,中小學生大多都會帶著自己編織的皮筋手鏈,甚至很多成年人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這一玩具成功將很多中小學生的注意力從蘋果產品(尤其是iPad)上吸引了過來,而且還能開發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思維,因而家長很願意為其掏腰包。
但,由於它太吸引人了——即使課間十分鐘,孩子們也會拿出來玩,因而紐約有學校已經開始禁止將彩虹織機帶到學校。
產品的開發者吳昌俊是一名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此前是美國一家汽車廠的工程師。2011年,在和女兒一起玩時,他發明了彩虹織機的原型。女兒將其帶來學校以後大受歡迎,於是他投入自己的全部積蓄——11000美元在中國做了第一批產品。最初銷量並不如意,於是他在Youtube上傳了很多女兒做手鏈的視頻。幾個月後,經銷商開始上門訂貨。
該產品零售價為每套15-17美元。截止2013年9月,他已經向600多家零售商賣出了超過120萬套玩具,銷售額超過了1000萬美元。
如今,美國國內的銷售數字早已超過了200萬套。吳昌俊租下了一個不到700平方米的倉庫用做組裝,公司員工僅12人。
我40歲,關於我的孩子與下半輩子。
|
|
看孩子:以後的大陸人有知識又有錢,我兒子遲早要面對 張子傑,在一家珠寶製造商擔任經理,四十出頭歲的他,太太是家庭主婦,育有一個七歲兒子與兩歲女兒。早在十年前,他就在西貢一帶買下一間十七坪的房,沒有貸款與租屋壓力,唯一在意的是子女的教育與未來。 有趣的是,面對越來越多的大陸人,進入香港競爭,他雖然感到無奈,卻不見悲觀,反而覺得這對下一代來說是好事。以下是他第一人稱口述: 香港的房價,現在是漲得太凶了,扣掉通膨,比九七前還高。我現在住的這間,十七坪,在香港算是很大的房子了!屋齡三十幾年,從不到港幣一百萬漲到三百五十萬元,這是因為在西貢,如果在市區,恐怕要七百萬以上。我現在的薪資漲也沒這麼多,如果現在才買,負擔會很大。 物價也是,香港以前是兩、三個中產階級養一個窮人,再過幾年恐怕就變成負的。不過這是結構性赤字,跟人口老化有關,不能說是跟中國加強往來的關係。 我在台灣念大學,是很喜歡台灣,每年還要去台灣好幾次,但真要講住,還是在香港吧! 這幾年中國人是變多了沒錯,經貿往來一定也會讓香港經濟有些成長,兩地的交流多一些,瞭解也會比較多,不會像九七以前,大家都覺得大陸很危險、很恐怖,雖然他們現在還是不太禮貌,但比起以前是有進步了。 我們這一代不太需要跟大陸人競爭,但是到我兒子就不一樣,他們以後是要跟這幾十億人競爭的!而且,這些跟他們一起長大的大陸人有知識又有錢,這樣也好,反正他遲早要面對。擔心當然是會擔心,但是往好處想,大陸也在進步,未來市場在那邊。他們長大以後一定也是往那邊移動,不管唸書或工作,總是要提早適應。 像我工廠在廣州,一個禮拜有三天在大陸,兩邊跑,七年來都是這樣,那沒辦法,以前我們不喜歡去,但現在越來越多香港人直接留在大陸,不回來了。因為他們的條件上來了,生活進步了嘛! 你說搶幼稚園,的確有一些狀況比較嚴重,只能不要往那些熱門的地區、學校擠,我兒子念的公立小學也有不少大陸同學,他們來了以後會有改變,我所認識的大陸人都很不錯,不會不禮貌或是沒水準,有交流其實就會有正面影響。 香港和台灣不一樣,台灣是還可以選擇,香港沒有什麼好掙扎,一定得依靠大陸,即使偶爾會抱怨,如果是你小孩看病床位被搶,預防針也被搶,疫苗也被搶,當然會抱怨啊,但是又能怎樣?只能接受啊。 我覺得太多人把事情想複雜了。有些雙薪家庭,(合計)薪水比我還高,可是又要念國際學校,又要住市中心,那不是自尋煩惱嗎? 人多了,你避開就好,不喜歡尖沙咀都是大陸遊客,那就不要去那邊購物就好了,香港再擁擠,總有別的地方可以去。換個角度想,這是刺激香港總體經濟發展,也是好事啊。 香港以前什麼都要爭第一,但大陸政府其實有定位啦,如果上海是紐約,希望香港還能維持像是曼哈頓。就算不是第一了,至少也要第二、第三吧! 往好處想,大陸也在進步,那個市場很多機會在那邊,他們(指孩子)現在小時候在香港生活,以後長大應該很難繼續待在香港吧。 看未來:真正有好處的只是Prada店員,月薪港幣五萬八千,我很擔心未來 口述整理●康育萍 同樣近四十歲,育有一女,但沒房產的楊智偉夫婦,雖然夫妻月收入合計達新台幣三十萬,全家卻只能與外傭擠十八坪的小房子,而且是租的。 他對中國新移民大舉入港搶資源很不滿,對小孩教育也極憂心。擁有加拿大國籍的他,甚至考慮全家搬離香港!以下是他的心情: 香港很小,離大陸很近,不像台灣,有些中國第二代都已經來香港了。 本來我就是香港人,我的小孩應該要有學校念,可是現在卻沒有,因為新移民進來了,或者父母都是大陸人,跑來香港生孩子,還有人每天從羅湖(編按:深圳進入香港的入口)來香港上學,放學時就可以看到一堆小朋友在學童通道排隊回家。像我女兒才兩歲,我們就要為了唸書的問題煩惱,拚命去找學校。 我們很確定學區裡的公立學校已經沒位置了,只能搶私立學校,公立學校不到港幣一千元,私立卻是七倍以上的價錢。小孩兩歲以前就要為她做準備,才能應付一個月港幣七千多的幼稚園學費,這還只是basic的啦。 像我們這樣的雙薪家庭,只能請外傭,一個月付港幣四千二百元,住在上環一間約十八坪的房子,租金一個月一萬九港幣(約合新台幣七萬四千元)。 如果不是中國人來炒地皮,租金不會飆高成這樣,以我的收入早就可以買樓了,才不用租樓!光租金五年前到現在至少漲三成,但薪水卻沒漲那麼多。經濟開放對我來說,好處沒有感受到,但不好的地方卻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這十年來,即使薪水有成長,也不是因為對內地開放,因為我不是在零售業,對我們這種製造業,出口歐美、不是銷到中國內地的廠商,並沒有太大影響。真正有好處的是在Prada當店員,底薪港幣一萬出頭,但是加佣金,一個月可以拿到五萬八千元。 如果可以讓我投票,讓我選擇,我寧願不要香港開放成這樣。未來,等我女兒要上小學,如果經濟負擔得起,我還是會讓她念私立學校,學費一個月港幣一萬二千元,如果真的不行,我們夫妻會帶小孩回加拿大。 雖然香港一直就很小、人很多,但是在以前殖民時代,我們有很好的習慣,都會排隊,現在大陸人在什麼地方都插隊。 五年後的香港,很可能全部都是大陸人,那是很恐怖的事情,我不太敢想像,現在還存在一點點的香港文化、味道應該都會消失。我很擔心以後的香港會在哪裡! 採訪後記》香港人像水,台灣人像火 文●林俊劭 採訪個案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不然怎麼辦?」 香港人對中國的愛恨情仇,很複雜,只要跟他們聊超過一小時就會發現,原本大談擁抱中國機會的人,依然會不經意流露出對陸客的反感與對香港文化的驕傲;原本抱怨中國人爭奪資源的人,也無法否認香港經濟需要靠中國提升。沒有人絕對喜歡中國,也沒有人絕對討厭。 但大致來說,因社經地位、收入的不同,仍可嗅出其差異性。 金字塔上層者,較主張對中開放、接受挑戰,在他們眼中,中國意味更大的市場,更有購買力;金字塔下層者,對中國人來搶資源抱持無奈態度,覺得看不到未來。中產階級則連罵都懶,覺得討論這話題是浪費口水,不如花精神增強自己實力。 雖然主張不同,但香港人共同的特點是,性格如水,順勢而為,寧可把力氣花在找活路。相較起來,台灣人很悍,像火,為了保護心中珍貴的東西而不惜付出代價。 歷史從不會停下腳步,香港人的處世態度,台灣人未必贊同,但可以確認的是,香港的民主遙遙無期,但民眾收入已把台灣遠拋在後。 |
直擊樂高工廠「荒謬的精準」0.002毫米的堅持 挑剔,是為了讓孩子玩得安全
|
|
一分鐘產出三萬片積木,良率高達九九.九八二%,但他們仍覺得不夠。 直擊全世界最大的塑膠射出模型工廠,樂高比你想得更挑剔! 撰文‧楊卓翰 一家玩具公司,如何用鏡頭代工的誤差要求,來生產積木? 這裡,充滿了樂高「龜毛」的精準,讓人不斷直呼:「有必要嗎?」走進樂高在丹麥工廠,像來到電影《駭客任務》的場景,每台機器都是電腦自動化在進行,長達五百公尺的生產線,一個人影都沒有。 在看似無盡的走道間,這條注模工廠線,每天生產四千萬片積木,但只需要不到五位作業員,自動化的程度極高,這也確保了品質,連桌上都規定物品擺放位置。在這個階段,注模出來積木的良率是九九.九八二%,每十萬片只會有十八片瑕疵品。 只為最好 連拜耳都被打槍五次接近一00%完美的良率,對樂高來說還是不夠!他們竟還能夠把這個良率再提升。樂高是怎麼「毫無人性」地把玩具做到極致? 其實樂高積木的原料,是全世界應用最廣的苯乙烯(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ABS)工程塑膠,凡舉機車車殼、塑膠玩具,在我們生活周圍隨處可見。但是,樂高的精密工程,讓簡單變不簡單。 一九六三年,樂高更換原料,從原本的醋酸纖維素(Cellulose Acetate)換成更堅硬、光澤更美的ABS。他們和德國拜耳化學公司(Bayer AG)合作,拜耳專門幫樂高研發原料,從顏色、硬度、光澤,到每片積木的結合力(Interlocking),讓樂高挑選。 拜耳是世界頂尖的化學公司,幫積木生產塑膠算什麼難題?但拜耳竟然遭樂高五次「打槍」,退回實驗室所提供的原料。直到第六次送驗,拜耳專門為樂高設計的Novodur塑料才通過檢測。「樂高的要求非常高,當測驗品終於通過樂高要求的標準時,我們的科學家都鬆了一口氣。」拜耳表示。 量身打造的塑料,用綿延數公里長的管線,直接運到整個樂高工廠的核心||「注模機」裡,而樂高最昂貴的祕密就在這裡。答案,就在這台樂高的不銹鋼製模具中,「模具是樂高工廠的心臟,一組最貴可以到二十萬歐元(折合新台幣約八百萬元)。」正在工廠線上換模具的員工Isaias說。 品管嚴苛 還得通過模擬口水測試塑膠粒加熱後,混上色料成為液狀,然後就注射到金屬模組裡,需要加熱到二三二度,然後在三秒內冷卻到五十度。每台注模機都用透明的密封箱包起,箱裡就宛如無塵室般精準控制環境,讓每一次的注模都不會受到溫差一八二度的熱脹冷縮影響。而空氣濕度保持在五0%,熱不起霧、冷不凝水,依舊保持0.00二毫米的誤差值。 樂高的品管,更是出了名的嚴苛。樂高生產出來的積木,在透過自動化手續送進七平方公里大的倉儲前,都會經過一連串的測試。每兩千片樂高,就有一片積木會被送到品管實驗室,在那裡會用電子顯微鏡以0.00二毫米的誤差值測量厚度。 除了尺寸精準,樂高還對積木有著「不人道」的測驗。用近似口水的酸性液體去洗積木,看有無掉色、變形的情況,「每一片積木都通過了這項測試。」在最後的封裝階段,樂高出廠的良率是九九.九八八%,比出模時又提升了0.00六%。如果是一個人站在生產線上,要連續站四十個小時,才有機會抓到一盒瑕疵玩具。 從塑料到產品超過四百道檢測,都起源於最原始的信念:一個讓全世界每個孩子都歡樂的執著。「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每個打開樂高盒子的大人、小孩,都可以玩得開心。」樂高執行長納托斯普說。樂高稱霸全球玩具市場的祕密,複雜無比卻又這麼簡單。 |
孩子未來的婚姻質量,是家庭教育的最終檢驗 張永鵬88_hex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kyh.html世上多數的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也努力去作一個成功的家長。但什麼是成功的家長?成功家庭教育的最終檢驗是什麼?是子女考入最高學府?是他們畢業後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還是他們的功成名就?
我認為,上面列舉的那些可以是某種檢驗,但都不是最終的檢驗。那麼最終的檢驗是什麼?我說,最終的檢驗是子女的婚姻質量;是他們有生之年能否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在精神層面共同成長;是他們的親密關係能否帶給他們身心的滿足。
顯然,我把婚姻放到了很高的位置。但是我想,我不是持這種觀點的唯一的人。據說當比爾蓋茨被問到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麼,他的答案不是微軟,不是改變世界,而是他的妻子Melinda。
有的家長聽了這話該不干了。啊?我們負責他們學習好,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還不行啊?還要負責他們婚姻的質量?現在的婚姻又不像舊社會那樣包辦,都是自由戀愛,怎麼負這個責啊?其實,這個責任不用家長有意識地來負,它是一個家庭教育質量自然而然的反映。孩子成年後吸引異性的能力,吸引什麼樣的異性,擇偶的品味,還有對幸福的理解和追求的歷程,自然而然就反映了家庭教育的水平,不是嗎?
在孩子成人之後,需要相對獨立作出的選擇主要就是兩項:就業和婚姻。就業固然有難度,但是和婚姻相比,又算得了什麼?今天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給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工作選擇和機會。即便是最初的一些工作機會不夠理想,又怎麼樣?權當它們為學習機會好了。
但婚姻對大家的要求則要高得多。大家都知道,如果一次不成功,要重新選擇配偶談何容易?特別是有了孩子以後。尤其是我們華人,作為整個族群,全世界的華人都有一種「為了孩子保全婚姻」的聲譽。多少名存實亡的婚姻,為了孩子,將就著;也為了在眾人面前的面子,接著在一個屋簷下將就著。離婚,對很多華人來說,不是一種選擇,因為他們認為離婚是一種恥辱,意味著公開承認一種人生失敗。
我當然不同意離婚意味著人生失敗這樣一種看法。雖說我認為婚姻是對原生家庭教育的檢驗,不等於我認為離婚就意味著家庭教育的完全失敗。婚姻像世間很多困難的事情一樣,怎麼能要求它一次成功呢?不管是結婚還是離婚,都是人生的一種經歷,一種成長過程。
但是我覺得婚姻對大家確實很重要,乃是因為這樣的一個承諾,不僅關係到自己每日的生活質量,還關係到子女的傳承,是一個涉及子孫後代的百年大計。所以,雖然困難,還是要努力爭取一次成功。一次不行,再找機會……如果遇不到合適的人,則應該寧缺毋濫。今天的多元化社會絕對可以也應該容納各種形態的生存方式。無論結婚還是不結婚,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和夢想的權利和努力方式。而這份努力,從某種角度來說,可以不依賴於任何別人。
但是,畢竟一個和諧的家庭是人類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夢想和第一選擇,你懂的。可能有的網友要問了,那你作為一個家長,到底想怎麼為孩子負責呢?大家都知道,我有一個兒子,我準備怎麼去讓他為未來的家庭幸福做準備呢?
這個答案我確實可以和網友們分享一下。首先,我們一定要記住保有孩子與生俱來的上進心,提醒他去努力追求事業的成功。有人可能又要挑戰我了,事業成功有定義嗎?
這裡先給大家講個案例吧。有位朋友,他的兒子不思進取,挺聰明一孩子,就是不肯好好學習。現在孩子已經是大學生了,但是這個問題十幾年來還是沒有解決,他能考上的大學和他的智力根本就不成比例,即便是在這樣的大學裡他也不努力學習。所以朋友想讓我幫助他教育孩子。
我對他說:「幫助可以,但是你能先告訴我事業成功的定義嗎?」家長堅決地說:「事業成功哪裡有定義,生活本身就是隨遇而安。」我說:「好了,你的孩子我管不了,因為我們對事業成功、隨遇而安的理解不一樣。」如果家長都不認為事業成功有定義,我們拿什麼給孩子定目標?連目標都沒有,可不就是走到哪兒算哪兒嗎?
學習是一種快樂,但它是一種高門檻的快樂。而我們人都有惰性,吃喝玩樂多輕鬆啊,這種快樂的門檻多低啊,他怎麼可能會想努力學習呢?他怎麼可能坐得住、學得進去呢?事業成功當然是有定義的啊,這個定義不是最多的名利或者最輕鬆的工作,而是盡最大努力發揮了你的聰明才智,讓世界因為你的存在而不同。
家長又說,我真希望他能找到一個很棒的女孩子,激發他進步,帶著他進步。哈,優秀的女孩子看上這個不思進取的男孩子的概率有多高呢?可能有的網友會說,韓博士不是有篇博文叫作《愛是掙來的麼》?男女相愛,不該是無條件的嗎?不該是只看上人、看上他們的心嗎?我的那篇博文主要是談父母之愛的。我說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同時相關地提了一句男女之愛的「最高境界」也應該是無條件的。
但所謂的最高境界,是兩人通過一生的努力所達到的親情的境界,可不是他們最初互相吸引時的境界。男女之間最初的選擇當然是有條件的了。不要籠統地說這個人怎麼樣,他的心怎麼樣。世界上善良的人很多,放到一起都能彼此相愛嗎?彼此相愛需要兩人都在大眾中脫穎而出,讓彼此看到對方的突出優點。一個努力進取的女孩子怎麼能夠輕易看上一個不求上進的男孩子?他靠什麼在善良的大眾中脫穎而出?
反過來,難道男孩子對女孩子就沒有要求沒有條件嗎?當然有。首先,外貌上就有。過去大家說「美貌」,現在大家講「性感」。無論是「美貌」,還是「性感」,都是特別綜合的一個詞,也是特別有難度的一個詞,因為每個人的審美標準不完全一樣。其實這個標準所體現的就是男孩子的品味。有的男孩子看到一張比例合適的臉,或者一雙修長的腿,就能從最初的心動很快發展到墜入愛河,最後甚至不可自拔。
可是有的男孩子就不同,他們不是不識好歹,他們也看得到漂亮的臉和腿,也會因此而心動,但是他們不會僅僅因此而墜入愛河,因為他們的標準裡有很多比這些更重要的東西,很多很多看不見的東西,比如氣質、談吐、思想。這個標準,這個品味,豈是在見到某個女孩子時突然形成的?當然不是,這是他們在那之前至少十幾年來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是他們從小讀的書,接觸的大自然,欣賞的音樂、文學、舞蹈、電影還有藝術品等等長期熏陶的結果。你能說這個品味和家庭教育沒有多少關係?當然有很大關係。
所以,如果我和瑞爸爸要對瑞負責,其中一個要求就是我們的審美標準要儘量高,因為我們每日都在無意識當中傳達著我們的品味,影響著瑞的品味的建立。換句話說,如果瑞未來擇偶時審美標準低下,我們作為父母就要負主要的責任,我們不會把責任推到他個人身上,更不會推到社會,推到老師和小夥伴身上。每對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最重要的老師,義不容辭。
我們家和培訓營的教育體系十分強調經典的學習,不僅是為了幫助孩子立下高遠的志向,也是為了提高他們的品味。品味不僅體現在他們未來對配偶的選擇標準上,也體現在他們對專一愛情的追求,體現在他們對這種愛情的審美欣賞。這樣不管他未來事業上多麼成功,擁有多少錢財,他都會堅信「真愛」美就美在只有一個,也只需要一個。「富貴不能淫」這樣的信條,不是一個條條框框,而是切切實實帶給心靈滿足的信仰和途徑。
未來的婚姻幸福,除了上進和品味,還需別的要素嗎?且聽我再講一個故事。
去年和一位朋友聊天,她向我吐槽,說是結婚快二十年了,可是她還是深深地愛著她二十幾年前初戀的對象。當初的那個男孩子,儘管他是她媽媽的第一選擇,卻因為種種原因沒能走到一起。我們過來人會知道,但凡還在深深愛著一個已經幾十年不在生活現實中的人,主要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她把那個男人過於理想化了,所以現實中的男人都很難超越那個男人;另一種情況,則是她現實中的伴侶不如初戀的男人理想,沒有辦法「蓋過」那個男人。
我的朋友就屬於第二種情況。聽了她的吐槽,我首先好奇地問她:「那當初你是怎麼愛上你丈夫的呢?」她回答:「你知道,他也是很帥的,個子高高的,雖然比不上第一個……」然後,她帶著有些自豪的表情說:「當初他可是很多女孩子追求的對象喲,所以他找了我,不知多少人還都因此羨慕我嫉妒我呢。」
好,我接著聽,她接著說:「帶回家裡,家裡都喜歡這個男孩子,都和他關係很好。可是不知為什麼,和他戀愛幾年,我們都老大不小了,大家都覺得我們該結婚了,我卻很不想結婚,心裡還是想著原來那個男孩子。猶猶豫豫的,不停地問家裡人。父母都很堅定,催著我們趕緊結婚,他們怕我還陷在一場無望的感情之中。你知道我媽媽身體很不好,我是個乖乖女,為了媽媽高興,還是決定結婚了。我相信我媽媽的眼光。再說,那時反正第一個男孩子也已經結婚了。」
我理解,可是然後呢?她接著說:「我們現在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不好,只是沒有什麼特別的好,只是我心裡一直都還在愛著第一個,我的靈魂屬於他。」
我雖然不是婚戀專家,但是我知道,配偶之間是最親密的關係,如果沒有感覺特別的好,就是不好!我心中的想法是如此的強烈和清晰,但是我卻沒有辦法說出來,我封住了自己的嘴。
「那麼你努力改善過你的婚姻關係嗎?」我問。「努力過很多年了,沒有用,因為我改變不了他粗獷的風格,他進不到我的心裡來。」我點頭表示理解:「你有那麼一顆細膩而纏綿的心……」她也點點頭:「他粗獷到連我心裡一直愛著別人都不知道……現在我只是想聚焦在孩子的幸福上算了,忘掉我自己的需要,畢竟他是孩子的父親。」
這位朋友,在她描述自己的丈夫時,除了說到他的外表,哪裡有一點點自己的觀點?先是別人怎麼因為他而羨慕嫉妒,然後是父母喜歡他,再後來是因為孩子,因為他是孩子的父親。那麼她的心呢?心是怎麼選擇的?心的選擇其實是顯而易見的,當初的不想結婚就是心的選擇!到今天一直愛著別人也是心的選擇!可是,她不知道該怎樣面對她的內心,她沒有這樣的意識和訓練,所以她讓自己內心的聲音淹沒在家人的美好願望以及對他們的責任中。她也不知道忘不了第一個人其實不是原因,而是結果,是她和丈夫不和諧的結果!
她其實是一個有品味的女人,因為品味之高,不是所有的帥男人都能進入她的心,都能和她達成靈魂上的默契,都能輕而易舉地「蓋過」那第一個男人。而她的心始終執著於第一個男人,不是因為她沒有努力地去忘記他,而是她半生努力的徒勞結果。一紙文書可以限制或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但是卻不能拴住一個人的心。儘管她的心是分裂的,在親情和愛情之間分裂,但是她絕對不是一個輕浮的女人。恰恰相反,她是一個對愛情非常執著而認真的女人。她也曾為了改善婚姻努力過,儘管失敗了。
她的故事讓我想了好久好久。在後來的交流中,我鼓足勇氣說出了我的看法。她恍然大悟,很感激。我也徵得她的同意,希望寫出這個故事。她說:「沒有隱私問題,這樣的故事在我們中國家庭裡恐怕太普遍了,沒有人能對號入座。如果能啟發和幫助別人教育孩子,幫助我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很高興。」真是一位善良的朋友。儘管大半生已經過去,我們總要學著選擇,學著長大。因為如果我們沒有長大,就不能幫助孩子去學習選擇,那悲劇就可能在下一代身上重現。希望她學著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選擇,不管她是否決定留在這個婚姻裡,祝福她早日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說到選擇,我想起我的題為《「有為」還是「無為」》的博文中提到的一個男孩子。那時我問他喜歡什麼書,他答非所問地告訴我老師佈置的作業。我再問,他現出一副迷茫的樣子。這些沒有被給予選擇機會的孩子們啊,從小被填鴨的孩子們啊,選擇對於他們,到底是個啥滋味啊?!
所以,每當瑞來問我問題,我不會直接告訴他答案。我要引導他學會獨立思考,並且聆聽內心的聲音,學會選擇。雖然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和人,但是至少他未來的終身大事,將應該是他的心的選擇。他可以問別人的意見,但是最後,沒有人能夠代替他去選擇他的新娘,也不應該代替他選擇,哪怕是最瞭解他的夥伴,哪怕是最疼他的父母。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如果選錯了方向,跑得越快則越遠離幸福。沒有學會選擇的人,哪怕他各方面看起來很順利,只是僥倖罷了。本質上他也還是一個孩子,不是真正的成人。
幸福婚姻的學問真是太高深了。雖然我擁有科學博士的學位,但是在這方面,我還是一個小學生,有太多太多的功課要做。學著觀察,學著思考,爭取進步。今天我鼓起勇氣,把自己最近的一點點學習體會分享給大家,與大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上進,品味,選擇。如果我們家長能夠聚焦在這幾點上面,何愁孩子未來家庭沒有幸福?何愁我們過不了家庭教育的最終檢驗?!而我們自己的婚姻,在這個過程中也會越來越幸福啊。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