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紅猴一買一賣匯豐 紅猴股評


(greatsoup:抄者擅改標題,不好意思。)


From


http://redmonkeyblog.blogspot.com/2009/03/4-mar-2009-hsbc-value-it-in-simple-way.html





HSBC, Too Big to Analyze! So, Let's Value It in a Simple Way!

昨天買了400股匯豐(5)的目的不屬投資行為,只是使筆者於此歷史時刻更有心機留意一下這間公司!

匯豐(5)英文版年報有472頁,無時間看,無心機看,快速揭了百多頁,亦自問沒有能力看得明白!

惟有走去另一個極端,用最簡單的方法為其估值!

筆者先前提及,現時投資,短線走勢難測,即管假設3年後全球經濟重回正軌,就看看匯豐(5)2012年值多少錢,去計一計若現時買入,不理股價走勢,放上3年,是否值得!

匯 豐(5)管理層估計2009年首三季派息8美仙,保守估計第四季維持派息8美仙,即全年派息32美仙。管理層亦估計其後每年派息增10%,2012年將派 息HK$3.3,過去數年匯豐(5)派息比率維持55%,2012年的每股盈利將為HK$6。假設匯豐(5)就得此次供股配股集資,相對現時計每股盈利達 HK$8.5(=HK$6*17/12),賺HK$1,000億,達2003年至2004年的盈利水平,沒有了美國業務下尚算合理估算!匯豐(5)於最高 峰的2007年賺HK$1,500億。

假設2012年經濟平穩下,匯豐(5)的估值PE為10,即2012年估值達HK$60。

筆 者昨天以HK$46.1買入,供股後每股成本變成HK$40.8。假設三年後真的升至HK$60,加上3年下來收息$8.2,回報67%,每年複式回報 18.7%,已算不錯!但再計入仍有很多不明朗因素的風險下,若每年複式回報達20%將更理想!即供股除淨(3月12日)前以HK$44.1下買入(今天 收$44.2),或供股除淨後以$39.4下買入才可達此目標!

不然的話,其實還有更多其他股票更值得投資!

(因百忙中抽時間寫Blog,初稿是漏了計入股息,現在已作修正!)


http://redmonkeyblog.blogspot.com/2009/03/8-mar-2009-5.html


如前述,筆者上週以$46.1買了400股匯豐(5),目的不屬投資行為,只是使筆者於此歷史時刻可以第一身參與其中!

匯豐(5)週五收$43.5,已比筆者買入價跌了5.6%,賬面虧損$960。

對匯豐(5)的估值,股民應否供股,眾說紛云,首要考慮是投資的老生常談:究竟是長線投資、中線投資還是短線投資?

長線方面,筆者已於上篇股評簡單算出匯豐(5)於2012年的估值為$60(以供股除淨後計),大家可計算現有持貨於供股及不供股下的成本,看看回報值得與否!

中 線方面,筆者不大看好匯豐(5)。首先,其管理層已令人信心盡失,出爾反爾(反口承認HI是負累)、透明度低(不發盈警、不承認歐洲業務沒有增長)、憂悠 寡斷(早發現美國次按問題但不盡快處理、過遲供股)...若還說這樣的管理層保持以往的優良傳統,情意結或想當然使然罷。另外,其資產的不透明及不穩定, 大家難於了解未來的潛在撇帳撥備。如筆者先前提及「其複雜資產仍是Too Big to Analyze!現在買入賣出,不是什麼獨具慧眼,仍只是賭博一場!」

短線方面,從來股票短線升升跌跌,更加無從估算,更是賭博一場!

作個總結,中短線買入匯豐(5),不明朗因素還多,賭博一場!長線而言,只能希望時間可改變一切,By Gut Feelings可回復正常的情况下,若覺得預期回報值得,便可買入收埋,看看幾年後又如何?

說回筆者上週買入的那400股匯豐(5),假設供股,便要再投入$4,692,總投資增至$23,132。供股後,將持有567股,每股成本$40.8。

假設不供股,並為供股權沽出。若除淨日前收$43.5(週五收市價),供股權每股值$10.87(當然買賣期間會隨市場供求變動),167股即套現$1,815,總投資降至$16,625。不供股下,仍持有400股,每股成本$41.56。

若除淨日前收$40,供股權每股值$8.4(當然買賣期間會隨市場供求變動),167股即套現$1,403,總投資降至$17,037。不供股下,仍持有400股,每股成本$42.59。

(後 記:筆者見形勢不妙,既然實驗已得到結論,股價再跌那供股權亦越加貶值,筆者亦對匯豐(5)沒有什麼情意結,暫不打算長線持有,便於3月9日中午 以$38.9沽出,比上週買入價$46.1下跌15.6%,虧損$2,880。但估不到其後竟以$33收市!由於是競價時段所做價錢,不知是否大户震倉? 亦有說供股包銷商高價沽價低價包銷供股,供股後股價便不再受壓......陰謀論多的是,作為小投資者又就能與大户的計劃招架!此次實驗使筆者於此歷史時 刻體驗了作為匯豐(5)小股東的心情,但相信很多長期持有、大量儲貨、高位買入的投資者體驗會更深!以對匯豐(5)的長期信心作為支持動力?以現時以變質 的匯豐(5)於此未見盡頭的金融海嘯下來說,有頗重的感情甚至賭博成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62

首廿萬投資只可買一只股票 (舊文章修改後重溫) 止凡 Blog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13.html

弟弟一年多前剛出來工作, 開始接觸股票, 身為哥哥的我當然要指點一下迷津, 我倆平日都有討論投資理財的問題, 他對我的理念一向都頗認同及清楚。

其實我一早就鼓勵他開投資戶口小試牛刀, 因為只看書、看資料及討論的話, 理論再好也只是紙上談兵而已, 很難鍛鍊出投資時的EQ出來的, 現在他終於開了戶口, 隨時可以action了! 為了使他更了解什麼是價值投資, 我建議他在首廿萬的投資只可以選擇一支股票, 當選定以後, 買賣操作都只可以局限在這一支股票上。

起初他也不明白, 我解釋了這個限制起碼有四個好處, 第一是集中投資, 廿萬對一個剛出來工作的畢業生可算是不少的數目, 但我告訴他, 當進入投資市場, 這個數目少到不得了,  把資金一分再分, 一些股上升一些股下跌這些拉上補下的投資方法, 只是因為對投資的股票不了解而以為分散風險, 實際風險還在 (不了解就是不了解, 對投資不了解就是風險), 用少數資本還把火力分散, 根本起不了什麼回報威力。

第二, 減少多餘費用, 如果得十萬分散成二十支股票, 平均一支買入幾千元, 假設平均一支股票每年派三次息, 以匯豐戶口為例, 每次派息時銀行都收$30, 一年就蝕了$1,800, 這個只是動也不動地收股息都要付的成本, 還未有計算買入賣出二十多支股票的操作成本, 七除八扣, 如果投資組合是一百萬以上, 這些手續費所佔的巴仙還可以吧, 但如果資金本身已經不多, 多買幾支股票不是好主意。 

第三, 人沒有無限時間, 加上剛出來社會工作, 在工作上還要花很多時間學習, 回家還要研究數以百家的公司, 我覺得不可能, 誰說可能的話只是因為根本沒有研究得透徹就完事, 所以最終只會沒有好好研究及了解要投資的股票就買入, 把所有精神時間集中研究一家公司, 這樣會比較可行。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就是如果只給你投資一家公司的話, 你一定不會草率行事, 我作出一個假設性問題, 就是現在你有資金可以搞生意, 搞什麼生意都可以, 而這盤生意是上市公司中任選一間, 但要專心做這盤生意, 不可以做東又做西, 這盤生意就是你的唯一家檔, 在這個前題下, 你的投資決定將會有很大變化, 例如看見雜誌有專家說內地大西北的供水問題嚴重, 未來水利的公司十分有前景, 值得買! 好了, 現在你選了這家水利公司後就只可投資這一家公司, 你會選嗎? 不會, 但如果沒有限制, 很多人都會小注投入些仙股毫股, 或看兩頁雜誌再上網 click 兩下就入少少貨, 試一試運氣之類, 或以為自己對投資目標已經了解非常, 但如果只可買入一家, 我相信每個投資者都會傾盡全力去深入研究, 最簡單就是由上而下, 全球什麼國家未來廿年最當道? 這個國家內什麼行業在未來廿年最牛? 這個行業中有哪些上市公司? 每家公司的情況如何? 只選一家你會選哪一家, 原因何在? 它這盤生意抵買嗎? 它的價值在哪裡? 它在全球危機時價值如何變化 (是年報上的價值, 不是價格)? 最後是它現在價格如何? 這些不是難做的, 現今上網找資料十分方便, 很多地方都把資料整理得很好, 如果用這種深入研究方法都認定一支仙股是值得訓身的話, 那就訓身吧!

第四點所描寫的, 本來就是投資前應該做的, 但很多人卻不以為然, 以為看三、兩頁雜誌及報紙就對公司了解非常, 繼而買入, 這些人在大狼市時 (指上落波幅極大) 就會被震走, 希望弟弟慢慢明白為何金融海嘯時我滿手都是暴跌的金融股, 但還會瘋狂加碼, 人家以為我是溝淡, 使傷勢減輕, 這只是瘋子的說法, 如果你真的對你自己的投資有足夠了解的話, 你會明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78

「再買一輛車」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152
 2012年的車市對大多數汽車廠商來說無疑是充滿挑戰的。過去十年中25%的年增長率已成為歷史,有很多因素導致了汽車市場放慢了腳步,中國汽車市場正步入平穩增長的轉型期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汽車製造商在低迷的市場中該如何生存和發展?如何及時把握消費者多變的需求,以及促使他們做出購買決定的產品與服務要素?


  為此,尼爾森與汽車工業協會聯合發佈了《一線城市汽車消費者白皮書》,針對一線城市佔主體的再購需求,分別在二手車和置換業務、汽車貸款等方面,指出企業產品和營銷創新的方向。

 


  一線城市購車意願上升


  一線城市消費者的購車意願相對於低線城市出現了明顯上升,這一方面與一線城市居民的就業和收入預期上升有關,另一方面跟限購所推動的部分消費者購車計劃提前也有著一定的關係。


  調查顯示,以北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中,以升級換購和重複增購為目的的再購車主已達到新車購買人群比例的58%,其中增購車主佔34%,換購車主佔24%,而初次購車車主僅佔24%。他們的人口學特徵與初購車主有著顯著的差異:再購車主的職業主要是私營企業主或者私企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他們大多數均已婚有子女,正處於事業和家庭生活的上升階段。他們的年齡較初購車主更大,收入也更高,換購車主中「70後」居多,增購車主中「80後」居多。


  從意向車型來看,初購車主與再購車主對於12萬元以下的車型,偏好沒有明顯差異。購車價格在12萬元以上的車主中,重複增購車主對於12萬元至30萬元間的中級轎車和50萬元以上的豪華轎車意向更高,升級換購車主對不同價位的SUV更為偏好。


  無論是購買現有車輛,還是計劃購買的車型,安全性始終是再購車主最為關心的因素。不同之處在於,購買現有車輛時,消費者考慮更多的是節油環保和經濟性;在購買下一部車時,更多地考慮車輛的舒適便利性、質量和空間大小。


  是否購買二手車?


  經過十年的市場發展,中國的二手車年銷量已經突破400萬輛,未來二手車市場仍孕育著巨大的需求潛力。調查顯示,願意購買二手車的消費者比例在計劃購車的消費者中仍高達31%。其中,「70後」和「80後」將是二手車的主流消費者;選擇車價低於8萬元的入門級車主和高於50萬元以上的豪華車主購買二手車意向最高。


  在購買二手車的考慮因素中,車輛價格和車齡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兩個因素。此外,入門級車主更偏向考慮購車服務的便捷性,中級車主更多考慮車輛殘值。豪華車主則考慮得更為全面,對車輛來源合法、維修歷史記錄等因素都會納入考慮。


  目前,主要的汽車企業已紛紛推出認證二手車的銷售和服務。但調查發現,朋友或熟人間的轉讓仍然是消費者最先考慮的購車渠道。除此之外,入門級車主最偏好的購車渠道是二手車交易中心,而中級車主和豪華車主則更多地會考慮汽車廠商認證的二手車經銷商。


  以舊換新的置換服務也是汽車企業越來越多採用的新車銷售方式,這在限購政策實施的一線城市尤為明顯。研究顯示,31%的消費者願意考慮以置換方式購車,而且越高級別的車主對於汽車置換服務的興趣越高。SUV的意向車主願意採用置換的比例最高,達到40%。


  全款還是貸款?


  據尼爾森測算,未來五年,國內汽車消費貸款的年規模可望超過4000億元。調查顯示,消費者的汽車貸款考慮度達到26%,這也預示著對汽車金融服務的巨大需求。在計劃購車的消費者中,男性、「80後」人群對汽車貸款有更高的使用意願。35%的「80後」和28%的「90後」消費者願意採用汽車貸款,而這個比例在「60後」中佔18%,在「50後」中僅佔3%。


  在貸款渠道的選擇上,全國性的商業銀行成為不同類型車主均優先考慮的渠道。除此以外,豪華車主較其他人群更傾向於使用汽車廠商的金融公司,中級車主則更樂於使用本地商業銀行。


  汽車營銷模式的轉化


  中國的汽車市場雖然進入轉型期,但就千人汽車擁有量而言,仍然不到美國的1/10,日本的1/8,相對於全球平均水平仍有著巨大的增長空間。但隨著新車需求由東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由「70後」向「80後」和「90後」轉移,以及白皮書所揭示的再購需求的增加、二手車和貸款需求上升等一系列變化,汽車企業均不得不前瞻性地調整產品開發和營銷投入的方向。「渠成水自到」,面臨低增長壓力的汽車企業,特別是自主品牌,它們需要著眼於不同年齡和級別車主的需求差異,進一步提升其入門級車型的技術含量,優化其產品配置組合。此外,通過授權經銷商建立起包括舊車回收、認證評估、置換保養和汽車金融於一體的運營和服務體系,才能夠有效地佔領這些將成為未來利潤來源的價值窪地,順利地實現經營戰略和盈利模式的轉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44

連客:買一段經歷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2/2504625.html
歷可以被購買麼?連客的創始人劉丹尼認為經歷帶來價值,並開始嘗試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你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豆瓣標記了週六下午的講座,但真正到了週末,你甚至都懶得換上出門的衣服;或者更糟糕的,除了看電影和睡覺都想不出別的消遣……那麼「連客」或許能幫你找到些有趣的事情。

「連客」被創始人劉丹尼定義為一個發起並獲得經歷的平台,並且這些經歷得足夠與眾不同,比如加入山村代課計劃、上10次豎琴課或者來一場真人魁地奇:去年10月,一群《哈利·波特》的愛好者在連客的幫助下製作了器材,包括球門和金色飛賊,14個人在朝陽公園的場地裡夾著掃帚跑得歡天喜地。

在大部分情況下,連客經歷發起者是提供特定服務的商家。他們在連客上為每個項目申請主頁,用戶則挑選想要參與的活動,直接報名並支付費用。每筆支付抽取12%的佣金,這就是連客目前的盈利方式。

每一個活動都是線下完成的,聽起來與豆瓣同城活動有點相似。但劉丹尼的堅持是用戶必須為活動付費,哪怕只有一元錢,這樣至少可以保證用戶的參與度,而不只是點擊了「喜歡」或者「感興趣」,卻在當天還是睡到下午兩點。一篇1.7萬字的文章成為連客為人所知的起點,儘管那時候連客離開放還有一年的時間。

這篇標題就長達40個字符的文章—《給明年依然年輕的我們:慾望、外界、標籤、天才、時間、人生目標、現實、後悔、和經歷》來自於劉丹尼。目前在他的新浪博客上已有超過20萬次點擊,並為他尚未開放的連客獲取到6萬封申請信以及幾個工作夥伴。絕大部分人在還不知道連客是什麼的情況下,遞送了註冊申請。

後來大部分人都把這件事忘了。10個月之後,這些人的郵箱中才接收到一封「加入連客行動」的邀請函。目前連客還沒有開放註冊,近2萬的用戶來自於最早的申請和他們邀請的朋友。

對第一批種子用戶劉丹尼花了心思,連客團隊挑選了100個最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申請者,並發送了手寫的邀請信。他們把手寫信塞進牛皮紙信封,為封口蓋上深紅色的手工火漆印章,並將製作過程發佈到了微博上—這簡直太符合文藝青年們的心頭好了。後來這批人成為了連客最忠實的用戶,也是連客每次改版重要的意見來源。在劉丹尼的設想中,社交是連客的產品本質。但這個網站並沒有任何的「關注」或者「加好友」的功能,只有當用戶參與並完成了同一個活動,他們才會自動成為好友。「這是一個把弱關係轉為強關係的過程,線下的認識才是社交核心」,劉丹尼說。

讓劉丹尼驕傲的是連客沒有Copy to China的痕跡。一年的時間,連客的團隊在各個大城市中逐一挑選項目,他們甚至因此體驗了一次從懸崖蹦下去的滑翔傘。這些商家將服務以相對的低價掛到連客上,劉丹尼說服他們的理由是,「它不是團購,而是一個社交平台」。但不到10人的團隊無力負擔長期地推的任務,更何況這種傳統的方式不輕也不酷,劉丹尼期望通過社區氛圍拉動更多的項目進駐,這更像是豆瓣的發展路徑,而不是趕集網或者大眾點評。啟動資金則是劉丹尼通過銀行貸來了50多萬,用以負擔租來的服務器、房租和員工工資。他在上個月撤掉了北京的辦公室,想模仿37 Signals一樣分散的異地辦公模式,也更像一家互聯網公司。

最重要的是項目,也就是連客所強調的「經歷」。因為尚未完全開放,項目也只是以每月三四十個的速度緩慢增加。這個增速並不讓人滿意。因為城市和類別的分散,如果你住在北京市朝陽區並且希望參與音樂類的活動,你會發現兩個月可能都沒有增加新東西。

何況那些陽春白雪的項目聽起來有點不接地氣,但劉丹尼並不打算在將第一批社區用戶培養好之前進行更大的改變。他不看好目前以第二課堂形式組織活動的創業,雖然參與人數不錯,但在他看來「可複製性太強,也沒有太大的用戶忠誠度。」今年還不到25歲的劉丹尼曾有一系列被稱為「牛人」的標籤:上海中學、沃頓商學院、黑石全職Offer—它是美國規模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公司,以及150萬年薪。

畢業幾個月之後,他撕下這些標籤,辭職回到上海開始了第一次創業。跟大部分畢業就創業的年輕人一樣,這個產品源於劉丹尼對自己內心的需求和判斷。

在沃頓的最後一年,劉丹尼接到黑石的Offer,然後生活變得很糟糕。他清楚地在前輩身上看到未來幾年的生活軌跡,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這太殘酷了。他用了四個月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目標,最後總結成了那篇1.7萬字的文章和一個有點形而上的句子,關於成長、體驗和經歷。創業成為了實現目標的解決方案。「我的內心並沒有一個聲音告訴我『你一定要創業』,只是碰巧創造一個商業化的項目是實現這個目標最好的方式,而這件事碰巧叫做創業」,劉丹尼說。

然後劉丹尼開始了不緊不慢的創業。從2011年著手準備直到現在仍未完全開放,連客的推進速度只能以「不緊不慢」來形容。劉丹尼堅持每週迭代,在邀請的用戶進駐以後,他發現了一些原先沒有考慮過的問題。

比如發起經歷太過複雜,即使是商家也很難有耐心等待審核再逐一填寫申請,但這只是連客產品閉環中致命的第一步。連客簡化了發佈流程,推出了「經歷策劃室」。不再需要資質審核,任何人都可以發起經歷,只要這個項目看起來有步驟和計劃,足夠靠譜,而且有商業價值,那麼它將出現在所有用戶的搜索頁面。

為瞭解決活動過少的問題,連客還發起了「大使計劃」。通過鼓勵用戶參與三個月的志願活動,在所在城市中搜索經歷的發起者。這有點像視頻網站或者知乎的「用戶生成內容」。但它的麻煩在於,用戶得花費每週15個小時的時間去實地搜尋活動。

從發佈到參與再到建立用戶黏性,連客產品的整個流程還沒有被疏通。與劉丹尼最初設想不同,連客的大部分用戶並不是學生,更多的是上班族。他原以為學生會有更多的時間,實際上對弱關係社交抱有期望的群體顯然不在學校。他打算以此進行調整,比如上線私信功能,並鼓勵更多的經歷被發起,保證每個進入的用戶至少都有事可做—即使找不到合適的活動,也能有興趣看看別人在做什麼。即使創業只是件「碰巧的事」,劉丹尼也意識到自己必須遵循商業的規律。他希望連客提供多元價值觀,讓潛水、滑板、非洲鼓這些小眾項目得以為繼,並成為主流選擇之一。問題是現在的連客看起來還有點冷清,經歷不夠多,用戶也是。

今年上半年是最後的時間,他要趕在這個時候將連客開放,但保持原有的調性,然後拿到融資。但劉丹尼不是很著急,「在拿到投資之前,要做錢不能做到的事,比如黏性。」要將小眾變為主流,劉丹尼要做的,是先讓自己的產品成為主流。對於一個新的創業者來說,可能還需要足夠的運營技巧和一點運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5047

你應該花多少錢買一輛車? 張永鵬88_hex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gcy.html
在中國買車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此種痛苦只有手裡攥著錢,奔走於各家汽車網站和4S店的人能所有體會,不過在這之前,你一定要首先明確一點,花多少錢買車?

   一、量力而行還是一步到位

  這裡要用到金融市場的一個常用詞:預期。如果是年紀尚輕,有足夠的自信保證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收入增幅,沒有家庭負擔,那麼就可以花掉自己所有的錢買車。因為如果你這時「委屈」自己,過不了多久你就會天天想著換車,要麼承受換車帶來的經濟損失(車離開4S店就開始貶值),要麼忍住DreamCar從身邊奔馳而過時嘴裡的口水。人不瘋狂枉少年。當然,你別感嘆我連法拉利都沒開過就老了,親,這世上絕大多數都沒開過法拉利。

  如果你已經成為家中頂樑柱,上有年邁雙親,下有年幼孩童,那麼買車(或者是換車)就要精打細算,為了四個輪子加一個沙發,犧牲全家人的生活質量,怎麼看都不划算。

   二、花多少錢買車

   
   我覺得,把家庭兩年的可支配收入作為購車預算是比較合適的,既能保證買一輛和自己能接受的座駕,也不至於影響生活質量。

  這裡說的可支配收入是從你整個家庭的總收入中扣除房貸、生活費等必要支出後的結餘部分,比如你和老婆兩個人一個月總收入為12000元,每月給銀行和自己花前加起來是7000元,那麼可支配收入就是5000元,兩年加起來就是12萬元,那麼你買一輛裸車價在12萬元上下的車就比較合適,用起來也不會吃力。

  我一個朋友夫妻雙方家境一般,但為面子,結婚後咬牙舉債買了輛中型車,結果兩人照舊每天騎自行車風裡來雨裡去,一年跑了不到3000公里,這輛車最大的作用成了讓他們每週末用洗車來鍛鍊身體,兩人都後悔不已,最後賠了幾萬塊錢把車賣了了事。

   三、買車只是花錢的開始

  汽油費、保險費、車輛維修保養費用、停車費、洗車費、高速費,這些都像是抱著你大腿嗷嗷待哺的孩子,等著你兜裡的鈔票去填飽他們的肚子。

  每個消費者在買車前都應該斟酌自己的經濟實力能否持續的供養一輛車,不要盲目跟風,因貪圖炫耀導致自己「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另外,買車還得扛得住汽車降價,每個買車的人都要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從車開出市場大門的那刻起,它就變成了二手車。

  個人認為養車費用以不超過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為宜,還是用上文那個例子,如果家庭可支配收入是5000元,那麼養車費用就別超過1700元,畢竟人活著不止是為了有輛車開。(理財大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653

買一得二⋯⋯金利來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7/blog-post_24.html

買一得二⋯⋯金利來

巴黎:

金利來的產品以成功男士標記 ,公司分爲成衣服飾和地產二部,其財務非常詳細把二部分列。1999年至2013年從未停付股息。2013年派息0.27以現價3.2計算Yield為8.41%,並且沒有任何借貸。

              淨資產     縂EPS    派息      
2013      3.502         0.422     0.27  

金利來的每年現金流和盈利都差別不大,就是説賺的都是現金。

筆者把二部分十年的盈利嘗試分開如下:                                

                    《----- 成衣服飾---》            《----- 地產--------》       《-------縂------》
                     淨資產  EPS     ROE                淨資產  EPS     ROE        淨資產  EPS   派息
2011-2013   0.918   0.315     34.3%             2.348   0.139     5.9%         3.266  0.455  0.265
2008-2010   0.678   0.220     32.5%             1.796   0.117     6.5%         2.474  0.337  0.190
2005-2007  0.473  0.117       24.7%             1.352   0.102     7.5%         1.825  0.220  0.101
2004-2002  0.505   0.034       6.73%            1.068  -0.014     loss           1.052  0.020  0.045


地產估值
如果以一間收租地產公司15年没停息,差不多等同一間REIT,雖然二部混一起派息,筆者嘗試以市場最低價約PE 是5倍,Yield 是5%的RElT估算,看看地產分部估值如何:

                《----- 地產--------》
                     淨資產  EPS     5倍PE估值  派息5%
2011-2013    2.348   0.139        0.695      0.0348      
2008-2010    1.796   0.117        0.585      0.0293
2005-2007   1.352   0.102         0.510      0.0255
2004-2002   1.068  -0.014          loss          NA

這個計算目的是說以現價買一股金利來,內含一股5倍PE估值  派息5% 的REIT,市價應值= 0.695。

成衣服飾估值

成衣服飾過去10年成積非常理想,資產淨值低,ROE近3年是34%,賺的都是現金,若把前部估算地產的派息從縂派息減去,餘息就應屬於成衣部,估值如下:

                  《-----成衣服飾----》
                     淨資產  EPS      派息餘數
2011-2013       0.918   0.315   0.2300
2008-2010       0.678  0.220    0.1600
2005-2007       0.473  0.117    0.0755
2004-2002      0.505  0.034     -----

如果以互太市價P/B3.5, P/E12.5, Yield 8.33(80%-100派息),
金利來成衣服飾部分大概值至少約3.2, P/E=10, Yield= 7.2%(73%派息比)。

結論:
若以國内服裝股動不動有13倍P/E, 同時只有4-5釐多Yield,按互太高息計算,P/E 要12.5倍,金利來現價是3.21,單一個成衣服飾部已經值這個价,現在是買一得二,送多一間從不停息無借貸平價REIT。

金利來股價本年己跌了14%,其中原因是年度業績下跌,其實所謂下跌部分,都是存貨的註銷一次過,不影響下年度,於是筆者便決定以3.2把它納入20支財務自由現金流股其中一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412

重磅!地推行業調查:造假橫行 40元買一萬下載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3/153072.shtml

導讀 : 地推行業門檻較低,湧入的團隊良莠不齊。整個市場尚處在莽林時代,沒有規則,沒有底線。

i黑馬 王奕12月3日報道

毋庸置疑,地推已成為O2O企業的“痛點”。面對面、手把手的推廣,讓品牌更有溫度和價值。

但伴隨著O2O興起的第三方地推大軍,尚處在莽荒時代,團隊良莠不齊。作弊泛濫,手段千奇百怪,數據真假難辨。不少創業團隊在地推的摸索中吃盡了苦,踩夠了坑。確是痛點,卻也讓創業團隊感覺到切膚之“痛”。

第三方地推公司,是資本大潮最末端的淘金者,有人試圖渾水摸魚,也有人試圖走出一個商業模式來。尚處在藍海的第三方地推行業,正有種子在萌發。

應運而生

其實地推由來已久。90年代,中國民營企業興起,實體經濟進入狂歡般的線下推銷年代。彼時,國產保健品、家電滿大街撒宣傳單,一個個龐大的銷售團隊殺入各個小村小鎮,滲透到了毛細血管,一路嘯聚高歌,攻城略地。腦白金、太陽神、三株、步步高、愛多,這些名詞至今也不陌生。

互聯網到來後,推廣開始轉戰線上。但隨著線上渠道被分割、壟斷,價格飆升的同時,質量也在下降。移動互聯網創業時代到來後,越來越多的創業團隊湧現,他們開始回歸線下——中國不缺人,可以使用巨量的廉價勞動力迅速打開市場。

1

於是,新一代的地推時代到來。

90年代,我們叫“人海戰術”和“地毯式廣告轟炸”,如今,我們叫“線上線下聯合推廣”。

阿里、美團、58同城、餓了麽等巨頭,財大氣粗,自建地推鐵軍,浩浩蕩蕩橫掃全國,無堅不摧,創造過不少勇猛傳說。

但不是所有的創業團隊都有如此實力,僅以北京為例子,如果試圖在北京組建地推團隊,至少20人。現階段地推人員的平均工資3千到5千不等,外加提成,一個月的人力成本就需十萬。

況且,對於O2O企業來說,並不是只需要北京用戶就可以。如果試圖將地推落地全國,每個城市組建20人團隊,恐怕沒有幾個創業公司吃得消。於是,找第三方地推公司成了必須之選。

這些公司大面積登上歷史舞臺的時間,並不算太長,他們大多隨著O2O的浪潮興起,看到巨大的市場痛點後開始試水。

一切只是應運而生。

莽林市場

地推行業門檻較低,湧入的團隊良莠不齊。整個市場尚處在莽林時代,沒有規則,沒有底線。很多創業團隊在初碰第三方地推行業,都有過一段痛苦經歷,他們用8個字句話總結:荊棘密布,血淚斑斑。

一款針對年輕群體的APP,今年9月上線,開始進行校園推廣。地推負責人鐘典一直在接觸地推渠道,發現水深且渾,亂象叢生。

9月初,鐘典在北京一大學的推廣中遇見了學生小A,文質彬彬,說自己手下有幾個大學生,大學生手下還有兼職多人,可以幫忙地推。

按照以往公司自己地推的經驗,在校園中擺個攤位安排幾個人,一天最多可下載兩三百個。可小A第一天就推出了6000個,服務器都快承受不住。

緊急叫停。鐘典也開始追查這部分數據,開啟“反作弊”模式,發現作弊率高達90%。如,同一個手機IMEI串號下載了10幾次(手機的唯一識別碼,相當於手機的身份證),幾百個同時下載的數據完全沒有激活,留存率為零。

當時與小A商議的結算價格,是一個5元。最終證明作弊的下載,都不能結算。

小A退場,小B上場。一位自稱地推軍的男子開始和鐘典接觸,聲稱地推渠道眾多,資源龐大。最後小B在各個刷下載量的作弊平臺去詢問,發現小A已經找過這些平臺,平臺一聽APP的名字就拒絕接單,“他們沒法作弊,不給結賬”。

小B從此消失,再也沒和鐘典聯系。

鐘典每天一撥撥見各種地推團隊,鬥智鬥勇,大海撈針般找靠譜的渠道。

一些外地渠道,公司自己的員工沒法現場監控,只能讓對方傳來現場照片。其中一張照片是,4個手機擠在一起,上面都是產品的畫面。鐘典仔細一看,發現其中3部手機都是蘋果。其實APP現在只出了安卓版,鐘典追問下,對方才承認是直接截圖發給其他人,4個人點開了這張照片而已。

有些團隊不要公司的宣傳單和海報,只要給錢就行。“連推廣的產品是什麽都不知道,怎麽可能做得好”。

有些團隊,接單後就開始分包,層層轉包,在執行層面,利潤空間已經被剝奪殆盡,只能靠虛假刷下載量來掙錢。

有些團隊,通過掃樓、送豐厚禮物等捷徑讓下載量迅速上來,可留存率又太低。

2

3個月的“反作弊”,鐘典感覺太耗心耗力,接觸了幾十個團隊,最終留存下來“尚可用”的渠道,只有三四個。

“地推真的讓你又愛又恨”,鐘典對i黑馬說,愛的是,在線下,產品摸得著看得見。真真實實在“啟蒙”用戶,如果他們接受了這個產品,最有可能成為種子用戶,像星星之火將產品推廣出去。這種有溫度的傳播,更具品牌價值。

恨的是,這個市場水太深,不交點學費,根本找不著北。

魚龍混雜

第三方地推公司都比較新,尚處在行業無序發展期。他們中有很多渾水摸魚者,找了一群兼職幹,數據真假難辨;他們中也有人想做出品牌來,但尚未形成市場規則,在莽原叢林中舉步維艱;他們中也有野心家,試圖整合地推行業,幹成一個流量入口平臺。

51地推的前身,是一家線上廣告公司,來找他們的客戶開始頻繁問一個問題:“你們能做地推嗎?”

創始人顧騰飛開始註意到,這是一個市場機會。通過市場調研,他們覺得第三方地推全面興起,只是時間問題。比起線上渠道,地推的獲客成本更低。目前,一個APP獲得一個真正使用的用戶,線上推廣成本已過100元,一些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獲客成本,已高達500元。

顧騰飛通過地推中積累的數據分析,目前下載和激活一個用戶的成本大概是15元,金融類產品高點,成本50元,因為需要綁定身份證和銀行卡,用戶警惕性很高,需要贈送更多禮物來驅動。即便如此,也比線上推廣劃算得多。

今年8月,他們索性組建了一個地推團隊。盡管已進入冬季,來找51地推的客戶依然未減少,每天至少有5個以上的客戶來詢價,現階段人員有限,為了保證服務質量,顧騰飛會從其中挑選優質客戶。

久經沙場後,他也總結出一些小技巧和經驗。

他發現,年輕的女性是最能接受地推的受眾,其次是年輕男性;在選禮品上,要根據場景挑選,如果去景區地推,禮品就要選在景區可以玩得東西,風箏、充氣小錘子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而帶著小孩的人群,“絕對不能放過”,要拿小禮品吸引小孩,比如吹氣錘子等小玩具。地推人員也不能馬上把氣打好,故意拖延時間,制造熱鬧,讓大夥覺得這里在哄搶,籠住了人氣,地推就成功了一半。

在顧騰飛看來,要想將地推運用到極致,就需要把握住人們“湊熱鬧”和“貪小便宜”的心理。

地推人員分兩個工種,一種是全職工,平均月薪3千到5千元不等;一種是兼職,每日工資40到50元,按照提成結算。

“有時候4點就得起床,收拾好攤位正好天亮,一直幹到天黑。”顧騰飛向i黑馬介紹,地推就是一個靠人肉築起業績的最低端工作。

一個燒錢如紙、估值驚人、融資光速的O2O大潮背後,是地推人員落地執行的創業實景:每日風吹日曬,遭遇各種冷臉,同樣的話,每日說上幾百遍。他們只是沖鋒陷陣的小卒子,拿著微薄的工資,拼殺一線。

累,收入也並不高。顧騰飛計算過,如果一個地推工作人員,一天拉來的下載量低於30人,就得虧本,“我們做一個下載量,也就只能掙1到2元”。

但顧騰飛有堅持做地推的理由,作為創業年代最末端的落地執行者,他們有深入用戶的觸角,“等團隊磨礪出來,推我們自己的產品時,也不是難事”。他也試圖打出自己的地推品牌,用線下拉動公司線上業績。北京做得紮實後,他們就在外地開分公司,拓展全國業務,野心勃勃。

因為是痛點,客戶並不缺,但對手良莠不齊,“一些人把市場完全攪渾”。

郭青,原本只是一個找兼職幹零活的“包工頭”,後來看地推很掙錢,半年前,就幹成了專職地推。

3

來找郭青的人,也是各懷心思。有些公司的運營經理,是為了對付老板,因此數據要求真假摻半,還同郭青要“返點”。

有些給價很低,默許刷量,“只是為了對付投資人”。

郭青也核算過成本,人工費、禮物以及物料、場地費等加起來,大概15元左右。前提還是,送給用戶的禮品,成本價不能超過5塊錢的基礎上。

然而作弊的方式,渠道千奇百怪,價格就低很多。最廉價的一種,是用刷榜公司,各個應用商店均有報價,360手機助手市場,60塊錢一萬個;91手機助手,40塊錢一萬個;騰訊應用寶的最貴,200元一萬個,等等。

“這全靠木馬軟件,數據沒有激活,只能顯示一個數量”,因為數據質量太低,被識破可能性大,郭青已經很少用了。

現在最受地推喜愛的,是刷榜公司提供的7毛一個虛假下載,能激活,還能控制留存率,多高多低都可操作。作弊方式也是靠軟件,但操作更為複雜,要在一臺電腦上裝幾十個虛擬機,模擬手機刷下載。

除了這種純造假的方式,也可以用“積分榜”,下載加激活的價格是2元。但郭青並不推薦這種方式,因為其效果還不如7毛的,“留存率很低”。

為了避免數據造假,創業團隊和投資人也開始設立新的遊戲規則,進行數據的持續跟蹤,如激活數、激活時間、激活時長等,有些甚至會電話回訪。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弊者又找到了新的辦法。

他們通過純人工的方式刷下載量。地推有很多QQ群,可以在群里分派任務,一些“包工頭”領了任務,再分發給他得小弟們。下載激活後,包工頭返回截圖,就可以結算。這和當年水軍分派任務的方式如出一轍。

這種方式在技術上無懈可擊,可以根據省份、城市、地區來分派任務。甚至可以要求一周內激活一次,或一個月內激活一次,激活時間等。當然,這些增值服務也需要額外結算。因此,根據任務的複雜程度,成本2到5元不等。

客戶需求不同,但郭青總能應對自如,“首先就是察言觀色,看對方的真實意圖:要返點的,就按照最低成本操作,反正風險對方擔;騙投資人的,一般7毛的就足夠了;如果客戶要求高,那就得采取人工方式了。”

刷量的團隊太多,就讓一個個在風中堅守地推的團隊心有不甘。顧騰飛說,這些團隊拉低了市場價格,讓真正地推的公司利潤被壓榨殆盡,市場缺乏誠信,相互猜忌。

來找51地推的客戶里,也不是所有人都想要真實數據。前段時間有個客戶過來,要求“刷5萬的量”,至於怎麽推怎麽幹,都不關心。

“我們想好好做,卻發現很多人並不需要我們好好做。”顧騰飛發現,被資本捧壞的市場,產品和項目都太浮躁。

郭青手底下,有3個正式工,其他的都是兼職。“客戶要現場拍圖,所有還是得搭個臺子唱戲的”,郭青自認為不是完全的投機取巧者,他也會做地推,產生一些實際效果,半真半假。

郭青甚至認為這種作弊,是市場倒逼的,“客戶給的價格並不高,他們一般可接受的,一個下載激活不能超過20元,而我們成本價都到了15元左右,利潤太低,不造假?怎麽掙錢?”

郭青在鉆空子,他發現手下的兼職也在鉆空子。兼職有提成,他們用自己的手機下載後,輸入用戶的手機號,得到驗證碼後激活,然後就給用戶送禮品。兼職有時候直接對用戶說:“你先下載,拿到禮物再卸載不就行了?”

“你看,這就是一個相互欺騙的世界”。

路在何方

第三方地推行業,尚未形成像阿里、餓了麽那樣全國範圍的地推鐵軍。團隊雖多,卻各自為戰,良莠不齊;工作又苦又累,利潤空間小,難以標準化。這就是第三方地推的現狀。

地推給人的感覺,工作底層,門檻低,誰都可以擠進來撈金。但如果真要把這件事情做好,還需要一些核心競爭力。

場地資源,恐怕是最大的門檻。企業自己做地推,找場地需要人工詢問、現場勘察、效果評估等一系列流程,短時間很難搞定。

於從科在兩年前,做了一個叫“易贊助”的網站,學生可以在網上發布贊助需求,企業可以在其中,尋找適合企業定位的贊助合作。因此,他積累了全國各大高校的資源,皆是學生會、或負責對接社會工作的負責人,在學校有話語權。而這些資源衍生的,就是今年8月成立的,一家名為“趣地推”的公司。

一般的地推團隊,想進校園,困難重重,不知道找誰,就算找到了也不一定能談下來。場地優勢,在地推行業中漸成壁壘。

“如果哪個團隊敢說他可以做全國市場,不是在吹牛,就是準備層層轉包”,於從科的團隊正在積累寫字樓、商超資源,試圖在場地資源上領先一籌。

因成立時間不長,目前趣地推只有20多人。大部分項目承接下來後,還得尋找其他公司合作。

為保證服務質量,趣地推也在無所不用其極地杜絕作弊。除了全程都有趣地推的工作人員現場“監工”外,還會和合作公司簽訂合約,“一旦作弊,概不結賬”。

於從科也一直在思考,第三方地推行業如何盈利,如何有序發展,如何整合。

“地推行業,說白了是個傳統行業,也應該互聯網+一下”,他想到,如果有一個入口級的產品,就能解決所有人痛點。客戶可以在平臺上,找到靠譜的渠道,而不需要去大海撈針,四處碰壁;地推團隊可以在平臺上,直接對接到客戶,而不需要層層轉包。“這個苦逼的行業,讓互聯網+上,就能做成一個高大上的產品”。

在於從科思考模式之時,已有人將模式做了出來。

第三方地推公司中第一個曝出融資消息的,是來自廣州的一家公司“地推吧”。一個月前,他們剛剛A輪融資一千萬。

其CEO張斌,原來做過一款鎖屏廣告APP,在地推過程中吃盡苦頭。他發現整個行業信息不透明,吃差價層層轉包現象嚴重。

他開始思考,如何肅清行業。地推是一個地域性很強的工種,每個地區都有“地頭蛇”,所以想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地推公司不太可能,且成本太大。

張斌就做了一個平臺,他把全國各地的地推渠道聚集過來,進行篩選,將優質的、靠譜的渠道留下來。同時,他對接一些大的客戶,出一整套的地推方案。

比如前段時間合作的Uber,地推吧提供“分場景地推方案”,在洗車店、汽車4S店讓司機註冊,成本更高;在商超和商業街推廣,成本較低。

在方案中,會分場景將不同的費用明細列出,最後使用統一的宣傳語、統一的服裝,打包方案後,地推吧再到渠道庫中,尋找最佳的渠道落地。對落地執行者還要進行一定的培訓,對服務進行標準化。最終,地推吧從中收取一定的服務費。這就是地推吧的生意經。

一方作弊,一方反作弊,在相互拉鋸的過程中,慢慢凈化行業。在反作弊上,地推吧也下足功夫。張斌會從幾個維度來監控用戶數據,如通過識別手機IMEI串號,監測註冊用戶使用習慣等。

還會通過一些技術手段,要求地推人員使用專用的“地推盒子”,類似wifi路由器,讓用戶通過地推盒子下載,這樣就可以搜集到註冊用戶的真實數據。

此外,地推吧也會引導客戶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避免刷單。比如Uber司機的註冊,需要提供車牌號,駕駛證號,網上無法刷這些數據;比如下載激活後,送一個免費的訂單,讓用戶去使用,很難造假。

融資消息發布後,就有一大堆客戶找上了門,市場渴求度極高。甚至有投資人也找來,讓他們檢驗項目。

地推吧在不久前接到一單生意,投資人讓他們地推一個“上門給寵物美容”的APP。地推人員找寵物醫院、晚上江邊遛狗的人、高檔小區養狗的居民等精準的用戶進行推廣,做到幫他們下載、安裝、教會他們使用為止。

最後發現這個APP的留存率並不高,“如果找到了最精準的用戶,留存率還不高的話,就該考慮這個模式是否存在問題了”,張斌對i黑馬說,驗證過後,投資人放棄投資該項目。

張斌認為,地推吧未來的盈利空間,可能會集中在三個地方:第一是服務費;第二是集中采購物料,成本低;第三是同一個場地,可以整合非競品的多個產品一起地推。

盡管地推吧的平臺已慢慢形成,於從科並不慌亂,“地推吧在廣州,我們在北京,各有機會,遠沒到一家壟斷的時候”。

如果市場被整合肅清,像郭青這樣的人渾水摸魚者,大概再難容身。他笑著對i黑馬說,“無所謂,總有下一個淘金處。”

這個過度豐滿的時代,熱錢湧動,熱血沸騰,總不乏投機取巧者。“騙投資人錢的,才是吸血鬼,我嘛,頂多是一個水蛭。” 郭青如是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088

買一斤肉,為什麽你不去超市而要網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21/153898.shtml

導讀 : 用戶是接受在網上購買生鮮產品的,特別是越來越多像 85 後和 90 後的人群成為未來社會消費的主力,他們是被網購所教育的。

不久前,在峰瑞資本《跋涉之路》專題里,連續創業者崔曉琦通過文章《我暫時不會再碰生鮮電商了》,講述了自己操盤兩家生鮮電商公司後決定暫時告別生鮮電商行業的故事。崔曉琦有 11 年電商行業經驗,多年來一直是大公司里的創新業務帶頭人。

2016 年 1 月 18 日晚上,我們以微信群聊的方式第一次公開地進行了一場對談。崔曉琦在一個小時的時間里,與 200+ 位生鮮電商領域的創業者們聊了生鮮產品的線上線下之戰,比較了打造生鮮電商渠道品牌和產品品牌的難易程度,也探討了生鮮電商和線下門店結合的方式。

正文是這次對談的內容。

買一斤肉,小區就有超市,你會去網購嗎?

黃:線上線下的生鮮零售有哪些差異?

崔:產品上沒有差異。對所有的產品而言,線下線下是兩個不同的渠道。但是通過線上去做有一個問題,我們看不到生鮮產品的實物,只能看到圖片,而圖片難以真實反映產品的品質。

另一個差異體現在交付環節。交付是做生鮮電商最難的環節之一。送到客戶的手里,真的能夠保持質量嗎?比如說我送一個凍品,送到用戶手里,它有沒有化凍,有沒有壞掉?生鮮產品線下的交付則比較容易,放在冷櫃里,顧客買完直接交付給他。

倉儲方面,線上的倉儲每個品類都按一個零售的 SKU 來管,比較複雜。順豐優選的大倉儲分 6 個溫區,每個溫區存儲不同的品種。生鮮的線下零售其實不會涉及到大倉儲的管理概念,而是擺在櫃臺中、放在冰櫃里。

黃:如果生鮮電商物流成本那麽高,與線下比有什麽優勢,互聯網的渠道優勢還存在嗎?

崔:從我操盤兩家生鮮電商公司的經歷來看,生鮮電商的成本並不比線下有優勢。互聯網對生鮮來講也只是一個渠道,我相信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化的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好,它的成本會越來越低。

此外,用戶是接受在網上購買生鮮產品的,特別是越來越多像 85 後和 90 後的人群成為未來社會消費的主力,他們是被網購所教育的。

再說一個數據,現在通過互聯網流通的生鮮產品和農產品其實只占到總體生鮮產品消費的 1% - 2% ,這意味著成長空間非常大,我也比較看好未來的發展空間。

黃:比如說,我要買一斤肉,小區外就有超市,15 塊一斤,那麽生鮮電商如何決定我不去超市而選擇生鮮電商?

崔:很多消費者和客戶也會問這個。其實生鮮電商解決的是方便的問題,樓下超市解決的是快捷的問題,要看你對這個產品的需求是什麽。假設現在是 5 點鐘,你希望晚上 7 點鐘能夠吃到紅燒肉,你只能去線下超市買。假設我明天或者後天想做一頓紅燒肉,不是特別著急,就可以選擇線上的生鮮電商。這是個時效性的問題。

倒不是說線上一定會賣廉價的產品,或者說線下一定會更便宜。但有一點,電商平臺容易打價格戰。理由是,線下的店,客戶看重的是便捷和品質,對於價格不會那麽敏感。但是在線上,客戶轉換購買渠道的成本非常低,隨便鼠標一點就會轉到另外一個網站,對價格的敏感度比較高。

生鮮電商的優勢在於可以解決長尾需求。一個線下超市經營的生鮮品類只有五十多一百可能就到頭了,但是生鮮電商可以通過 SKU 的管理,讓你買到一些平時你在線下超市買不到的品類。

而且在我看來,用戶容易對生鮮電商的渠道產生忠誠度。理由是食品的標準化程度低,不同於服裝、圖書這些標準化的產品,在哪個渠道買都可以。

黃:這麽來看,在和線下超市的競爭中,現在生鮮電商的優勢還不是很明顯,特別是還要考慮損耗造成的用戶體驗問題?

崔:是的。所以現在可以看到,有些在線下經營的生鮮超市或者說水果店,門店數量和經營狀況都非常好,而且已經實現盈利。但是,在生鮮電商這個領域,可能現在基於成本的考慮,還難以盈利。

 

你隨手丟掉的泡沫箱和幹冰,擡高了生鮮電商的成本

 

冷鏈物流是一個大市場,目前還沒有一個特別大的巨頭。

黃: 你曾經講 "生鮮電商最主要的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導致它的成本偏高。它最大的一塊成本是冷鏈的倉儲和物流,這塊的成本比傳統電商要高得多", 這里面基礎設施的難點都有哪些?

崔:這里的社會基礎設施主要指冷鏈倉儲和運輸。從我待過的兩家公司的具體運營情況來看,冷鏈的倉儲和運輸成本在總成本中占比很大。倉儲里會包含很多溫區,需要不同的溫區去儲存不同品類的產品。包裝時會用上泡沫箱和幹冰,這就提高了冷鏈運輸的成本。

不過,社會上很多企業已經開始關註到冷鏈的發展,其中包括像順豐這樣的物流公司。也有很多第三方的物流企業開始投入和建設冷鏈的倉儲以及宅配到家的設施和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等冷鏈宅配和冷鏈的倉儲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是能夠有效降低生鮮企業的成本的。

黃:這是生鮮和其他品類做電商的一個顯著區別。生鮮電商的基礎設施難點,在線下生鮮零售存在嗎,是電商特有的問題嗎?

崔:不是。所以,對於做生鮮的企業,不管你是做線下零售,還是做電商,我建議與第三方合作來做冷鏈的倉儲和配送,不要輕易自己去建,因為擴展性不是很好。假設你建了一個1000 平米的冷鏈倉庫,可能會適用於你現在的企業規模,但是等企業規模三五倍地增長後,你還自建的話,成本就會非常好。而且冷鏈的倉儲管理和配送相對來講是更專業的一件事情,可以交由更專業的企業去做。

黃:生鮮電商的上下遊供應鏈整合,會是一個難點嗎?和線下零售相比,有什麽不同?

崔:沒有特別大的區別。線上和線下都會基於一級、二級代理或者是總代理直接拿產品,有能力的可能直接到產地去拿。關於供應鏈的整合,有些可能是線下做得比較好,轉做線上,也開通線上的渠道。有些可能是線上做得好,跑去開線下店。比如說,三只松鼠就屬於在線上做得比較好,然後今年準備往線下做。在供應鏈方面,這兩個是相通的。

 

渠道品牌 vs 產品品牌,哪個更容易打造?

 

生鮮電商很難挑個品類單點突破。

黃:你曾經提到做平臺型企業困難很大,在生鮮領域,不做平臺而做品牌,會是一條更好的道路嗎?

崔:這是兩個不同的方向,一個是你做生鮮產品的品牌,一個是你做生鮮渠道的品牌。如果你有比較好的供應鏈資源,也可以做出自己的品牌,做生鮮產品的品牌是不錯的出路。三只松鼠、褚橙,這些產品的品牌其實是互聯網成就的,它們掌握了非常好的供應鏈資源,像褚橙有自己的橙子基地。

現階段做平臺型企業,成本會比較高,燒的錢會比較多。這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很多巨頭們都在生鮮食品領域去占位。京東投資天天果園,阿里投資易果生鮮,百度投資我買網,都是一個道理。

黃:許多生鮮品類在中國都還沒有形成產品品牌,你覺得是為什麽?中國未來會出現更多優質的生鮮產品品牌嗎?

崔:我個人覺得渠道品牌特別考驗整個的精細化運營管理。它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運營管理的投入。這不是一個小公司用比較少的資金就做出來的。

產品品牌的管理相對容易操作些。因為,只要我把產品品質做好,把產品品牌通過某些形式展現出來,或者講一個好的品牌故事,或者通過某些具像的標誌來體現品牌,它就能比較容易出來。

現在市面上已經有不少比較好的生鮮產品品牌,比如褚橙、佳沃的獼猴桃和藍莓。我看好生鮮產品品牌的發展。

黃:你提到說,如果想做渠道的話,SKU 數量一定要廣,那從垂直品類切入做垂直渠道有戲嗎?

崔:我這里說的 SKU 一定要廣,是一定限度上的廣,不是說無限的廣。SKU 越多,意味著你要付出的管理成本越高,而你的倉儲是有限的。做平臺性渠道的話,其實你是要給客戶一個長尾的選擇,而不是說我單做爆品。SKU 更豐富一些,意味著可以給客戶的選擇更多,用戶的黏性也會越來越高,你肯定也希望客戶在你這里一站式買齊他所需要的所有產品。當然這是指線上渠道,線上渠道對於網站的承載和 APP 的承載,是不受 SKU 限制的。當然這要綜合考慮你的管理運營能力。

倒也不是從垂直品類切入做垂直渠道就沒戲。如果你某一個品類做得好,可以考慮去擴展這個品類的平臺型渠道。但是不管你做垂直品類做得多好,你做渠道的話一定要付出更多的管理成本,而且這個管理成本其實非常高。所以,我不建議做垂直品類就一定要往垂直渠道去擴充。

黃:這也是和大企業相比(阿里巴巴天貓生鮮等),創業企業(一開始 SKU 不可能很廣)的天然劣勢。你提到 O2O 可能是生鮮電商的未來,主要的理由是什麽?配送的效率嗎?

崔:我提出這個觀點主要是基於現有的配送效率和配送成本,以及它的便捷性。通過電商模式去做,是通過大倉去包裝成一個個零售的包裝,然後再通過大倉物流或第三方物流直接送到宅配,物流成本和包裝成本非常高。

如果我借助第三方的社區周邊便利店來承載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包裝不需要用泡沫箱,也不需要用幹冰,物流成本和包裝成本就會節省很多。另外,如果我能夠結合社區門店去做一些爆品的備貨,配送時效就會很快。

黃:O2O 也有好幾種形態,例如有些直接售賣線上超市的產品,有些是自己做供應鏈然後利用便利店做物流……你對不同的 O2O 模式有什麽看法嗎?

崔:無論哪種 O2O 模式,本質都是線上和線下的融合,有些是把線上的產品送到線下,有些是把線下的服務搬到線上來。我覺得核心在於,所有的 O2O 最終都是要落到社區,因為通過社區能很好地與C端用戶去結合。各種不同的 O2O 形式,最終的願景都是希望成為社區的入口。只要把住了社區的入口,就可能成長為未來的獨角獸。

黃:雖然 O2O 的效率高於生鮮電商,現在也是一片紅海了。

崔:沒錯,而且我了解到的當下的創業環境是,如果你跟投資人談 O2O 的話, 基本上不會有投資人會繼續聽下去。所以我提到的 O2O 是指生鮮電商和線下的門店的結合,不管這個門店是第三方的還是自建的,而不是說用傳統電商的模式去做。

黃:已經有一批社區 O2O 企業融到大錢了。回到消費者的行為,很多生鮮電商從業者都會認為生鮮品類毛利高,有溢價,這個想法在競爭激烈的中國還成立嗎?

崔:生鮮品類其實不容易有高溢價。首先,沒有標準化的產品就難以形成品牌,而沒有品牌就沒有高溢價。這也是為什麽我們鼓勵現在的創業者去做新農人。新農人就是用互聯網思維去包裝你的好產品,把它打造成一個好的品牌。我覺得這是未來生鮮產品品牌的出路,也是做出高溢價的出路。

標簽 社區O2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945

啟動「買一送一」的共善

2016-01-25  TWM

「買一送一」或「賣一捐一」的社會創新,可以從五星級餐廳的請客聚餐開始啟動。一方面促進個人健康,另一方面也可以響應聯合國糧農組織等機構,減少糧食浪費的呼籲。

尾牙和春節即將到來,我相信不少人會邊吃邊說「菜太多!」「吃好飽!」「管他的,明天再減肥吧!」在尾牙和春節的宴席上這樣說我可以理解,但平時在飯店請客也如此,的確令人遺憾。我常想,如果餐廳照樣賺錢,而請客的人滿足食欲以外也做些善事,買一桌菜省兩道菜或折現送給需要的人,應該是皆大歡喜才對。

小時候在貧窮的鄉下,沒有婚喪喜慶,為人媳婦的不敢隨意使用昂貴的味精,所以每當家裡有大餐時,母親都會將新鮮的蔬菜和剩菜一起熬煮,再由我分送給鄰居。這種分享行為常在腦海裡盤轉。

念初三時,我曾設法說服村裡的一個窮人家庭,讓他們已考上蘭陽女中的女兒去註冊上學,但最後我的努力還是白費了。念高中時,深感有些富有人家苦口婆心強逼不愛讀書的兒女補習,那時我居然希望以後能辦一所「買一送一」的學校,家有拒絕讀書的兒女之有錢父母,可以預付兩份學雜費,一份給自己的孩子,一份給上進的貧民子弟,我期許在這樣的學習文化中,貧富的異質學生能一起成長。

幾年前,一位政大博士生到哈佛大學短期訪問一年,他兩個讀小學的孩子,進入了當地一家公立學校就讀,家長的背景從教授、企業家到新移民和勞動者,所有學生在校內的午餐都用儲值卡付錢。不管學生家長的社經地位,每位同學都擁有同額的儲值卡。原來那些付得起的家長,大方地實踐了類似「買一送一」的概念。

美國知名布鞋名牌Toms「賣一捐一」的經營模式,就是每賣一雙鞋就捐一雙鞋給窮人。到現在為止已有七十幾個國家、超過兩百萬名兒童受益,這些兒童真的受益嗎?

舊金山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威迪克的研究團隊,接受Toms的委託進行田野研究。

在隨機分組的實驗中,共有一五七八位兒童得到捐助,和那些沒有獲得鞋子的控制組比較起來,雖然在健康和自尊方面並無差異;但花比較多的時間從事戶外活動,而且男生的上課出席率也比較高,肯定了這項社會創新。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

撰文 / 吳靜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86

社企模範生Toms鞋的創新經營術 128億年營收背後 不只是「買一捐一」

2016-05-30  TWM

你的這一輩子,大概再也不會碰到像是布雷克•麥考斯基(Blake Mycoskie)這樣無憂無慮,卻又精明幹練的商人了。

這次奧斯卡獎頒獎,湯姆布鞋(Toms)等於捧回一座最佳公關金像獎:在頒獎典禮實況轉播過程中,AT&T推出一支廣告,讚美湯姆布鞋的成長與樂善好施;電影《無境之獸》(Beasts of No Nation)中,那名年齡十五歲的黑人童星亞伯拉罕•阿塔(Abraham Attah),穿著一雙為他特製的湯姆布鞋,接受星光大道主持人訪問,說他願意穿這雙鞋亮相,是因為湯姆布鞋保證要捐一萬雙鞋,給他的祖國迦納。

兼顧營利與慈善

不讓任何一邊變大

阿塔穿的這雙鞋鑲有黑天鵝絨緞邊,是著名的「買一捐一」款湯姆布鞋的升級版──所謂「買一捐一」就是說,湯姆布鞋每賣出一件產品,就會捐出一件相關產品或服務給需要它的人。

現年三十九歲的麥考斯基在十年前創辦湯姆布鞋。根據穆迪的估計,從去年六月三十日到今年五月,湯姆布鞋的營業額為三億九千兩百萬美元(約一二八億元新台幣)。

堅守創業靈魂

半數股權交私募基金管理

這家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司,在創造如此亮麗業績的同時,還讓五一○○萬人免費獲得新鞋。

無論是誰,如果想寫一本書探討營利公司的社會公益活動,一定會特別闢出專欄,討論湯姆布鞋的商務模式。

不過這許多年來,湯姆布鞋的義行善舉,也帶來不少意外結果,它的施予模式引來有關效率的質疑,甚至嚴厲的批判。提升一家營利機構的規模很難,提升一個慈善組織的規模也很難,但湯姆布鞋要同時做到這兩件事。想達到這個目標只有一個辦法,不能讓其中一件事壓倒另一件事。

面對如此挑戰,麥考斯基說,他發現自己的生活有一種循環:「我拚命工作,像發狂一樣投入一件事,結果把人生許多事都擋掉了。之後,我累得不成人形,就去斐濟這類地方度一個月假,玩衝浪,但隨即想到把心愛的公司拋下這麼久,又會有罪惡感。於是回到公司,覺得必須做給自己看,必須開發新產品,必須創下新業績。一切就這樣周而復始。」湯姆布鞋就在他反覆衝刺下,幾乎像奇蹟般成長。麥考斯基創造的不僅是一個事業,還是一項社會運動。湯姆布鞋使其他許多有志之士,例如牙刷品牌「笑的平方」(Smile Squared)與「美國毛毯」(Blanket America)起而效法;聯合利華(Unilever)與連鎖藥局沃爾格林(Walgreens)這類大企業開始以這種買一送一的模式促銷。全美各地的中上學府也紛紛組成湯姆鞋俱樂部,投入志工與社會公益事業。

但就算是非傳統公司也會染上傳統公司的病。湯姆布鞋與它那些非營利夥伴繼續在塵土飛揚的校園、在偏遠的社區中心做公益,但在四年前,它聘了新主管。麥考斯基說:「他們每天只是談價格,只想做些誇張的廣告賣產品,我覺得公司已經沒什麼靈魂了。」麥考斯基於是請了長假,偕同妻子搬回德州老家休養、充電。一年以後,帶著一個更創新的想法回到公司。

湯姆布鞋開始大幅轉型,公司半數股權現在由私募基金持有,有一位新執行長負責策略。

公司文化也與過去不同。就像矽谷公司成為新科技與商業模式的實驗室一樣,湯姆布鞋也成為社會公益活動的「DARPA」(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是美國先進技術移轉的重鎮)。

為找出改善人生的最佳途徑,麥考斯基自掏腰包,花了一億五千多萬美元,投入有創意的社會公益活動。

湯姆社會創業基金已經以兩萬五千到二十五萬美元不等的金額,投資十幾家以協助無家可歸人士、殘障藝術家等為宗旨的公司。

湯姆布鞋並且針對它自己的模式進行實驗:它擴大「買一捐一」的定義,將觸角伸入地方製造業,嘗試透過不同的途徑使用捐助,以達到更多針對性目標。

湯姆布鞋之所以能轉型成功,與它之後的成長,以及擅長訴說動人故事的特質有關,而麥考斯基的成功也充滿各種故事。

二○○六年,他到阿根廷旅遊,在一家餐廳邂逅一位女士,她帶他去做義工,為窮孩子送鞋。那次經驗讓他情緒激動,久久無法平復,於是他決定要為那些窮孩子送鞋,不過他打算透過商業手段,而不是經由慈善途徑達到這項目標。他的解決辦法非常漂亮:賣一雙鞋就送一雙鞋。

施捨是一種藝術!

獲贈鞋子兒童 恐變依賴

麥考斯基還記得,在把第一雙鞋套在一個阿根廷兒童的腳上時,他感動得禁不住淚流滿面。今天,湯姆布鞋聘了五百五十名員工,有五條產品線,每一條產品線各有不同的捐助品。每一個國家的捐助後勤作業不同,鎖定的消費者也不一樣。麥考斯基說,「我一開始也力求簡單。但需求不斷升高,造成今天這麼複雜的局面。」湯姆布鞋最重要的核心故事就是向消費者保證,他們買一件產品,都會讓半個地球外的一個人受惠。麥考斯基說,公司既然賣了那麼多東西,「我們也必須付出那麼多。要付出那麼多東西,而且還要給得有分寸,我們基本上就像創辦一家大型非政府組織一樣,要學太多了。」當然,麥考斯基扮演的是非政府組織,但湯姆布鞋要完成慈善目標,得與七十多國、一百多個非政府組織與非營利「施捨夥伴」合作。

他必須不斷想辦法改善「施捨」的藝術。天主教美國大學創業系主任威默(Andreas Widmer)說:「這整個買一捐一的原則,就不是一種永續性模式。」他說,給人一條魚只能救急,教人捕魚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依賴性是與永續性相關的另一個問題。舊金山大學經濟學教授魏迪克(Bruce Wydick)與兩位同事,在聖薩爾瓦多進行一項隨機抽樣調查,結果發現,獲得免費湯姆布鞋的窮孩子,比其他窮小孩更有可能認為其他人應該接濟他們家人,差距高達10%。魏迪克說,這種依賴性「或許是最負面的效應」。

就業是脫貧良方!

前進窮國設廠 雇用五百人面對這些批判,湯姆布鞋也在不斷調整,改善「施捨的藝術」。舉例來說,它賣墨鏡與鏡框,但在貧窮地區,它不贈送這類產品,而是替窮人免費檢查眼睛、提供醫療服務。

創造就業機會,是針對貧窮問題釜底抽薪的另一途徑。湯姆布鞋自三年前開始在海地設廠製造鞋子,之後再到肯亞、印度與衣索匹亞等國開設工廠,聘雇五百多名當地居民,而且為員工提供育嬰、餐飲與工廠往返交通服務,讓更多女性可以工作。

隨著業務飛速成長,曾擁有百分百公司股權的麥考斯基,也面對許多讓他舉棋不定的重大決策。他說:「面對這些決策,我越來越沒有安全感。我真的需要有人與我分擔財務風險。」他開始與私募基金公司接觸,最後他選中貝恩資本(Bain Capital)的私募基金部門。貝恩於二○一四年以六億兩千五百萬美元,購得湯姆布鞋五○%的股份。麥考斯基也聘用在星巴克做了十一年高級主管的吉姆•奧林(Jim Alling)擔任執行長,負責提高品質、展店等事宜。

麥考斯基此後可以用更多時間,實現改善人生的夢想,盡可能以各種方法說故事是他另一項要務。

他說,「我愛說故事,今後還要繼續說下去。」因為談到說故事,誰還能比他更高明?

撰文 / 作者•Leigh Buchanan 譯者•陳曉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