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球股市近期又聯袂創下新高,不過對於澳門博弈業而言,股價卻是一路走低,加上,又遇上巴西世界盃,全球賭迷關注從賭場換到球場,讓澳門博弈產業恐怕是雪上加霜。 世界盃的影響有多大?根據歷史統計,在上一屆南非世足賽舉辦時,澳門博弈業總營收從五月的二百一十四億美元,到了世足賽六月開踢時,馬上掉到只剩下一百七十一億美元,等到比賽結束後,七月才又再度回溫到二百零四億美元。 限制金流:禁刷銀聯卡避免賭客刷卡、典當換現金 根據投資銀行瑞士信貸目前預估,今年澳門博弈業六月營收年成長率最高也只有六%,這是繼五月以來,第二個月業績年成長率(較去年同期)跌破雙位數。 但世界盃效應畢竟是短期利空,因為賽事頂多為期一個多月,實際上導致澳門博弈股今年來疲弱的理由,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積極打貪造成,特別是從封鎖金流和控管人流下重手,緊緊掐住澳門命脈。 首先,日前澳門金管局已經要求賭場內的珠寶店和典當行,在七月一日之前撤掉它們的銀聯卡刷卡機。 因為許多到澳門的中國賭客,往往先用銀聯卡購買貴重物品,然後立即典當換取現金,或是刷卡購物,但並無收取任何貨物,而是直接換取現金,做為上賭桌的籌碼。 由於中國對外匯管制,每人每次可以攜帶人民幣兩萬元等值現金出境,每張金融卡每天提現不超過人民幣一萬元,但對許多賭場大戶來說,賭資沒有人民幣上百萬元無法進入VIP室,因此多半透過黑市交易,如掮客來安排賭資,後來又改用銀聯卡刷卡換現金。 這筆金額有多大?從澳門金管局統計得知,去年澳門賭場內及其周邊商店的銀聯卡交易額達到二百二十五億美元,相當於去年澳門博弈業總收入的一半,其中至少有兩成都是假交易,金額將近四十五億美元。 在今年第一季,澳門警方就逮捕十二人利用銀聯卡套現,但根據澳門當地媒體調查,在現有六家賭場與周圍,還是有部分珠寶店和當鋪仍提供非法刷卡換現金服務,未來賭客可能改用在中國內地買奢侈品,再拿到澳門當地當鋪典當換錢。 跨海打貪:揪掮客靠山掮客網絡不透明,外資看空 不過,澳門金管局禁刷銀聯卡只能防範小額賭客,真正讓澳門博弈股重挫的背後,是中國官方追捕賭場一名重量級的掮客——黃山。 一般而言,賭場掮客就是把中國內地賭客帶來澳門賭場,並提供借款當賭資,如果賭客欠下債務,掮客則負責追收賺佣金。 黃山做的生意,就是先憑藉著在中國的政商關係,包下澳門多家賭場的VIP室,一方面提供許多中國高官和富豪使用;另一方面,黃山給投資者每個月二.五%利息,高於業內平均二%,再透過放款給賭客,賺取利息,因此組成一個潛在政商的高利貸網絡。 黃山在新濠博亞、美高梅澳門,及銀河娛樂等賭場,都有VIP包廂。但四月底,卻傳出黃山捲款潛逃,帶走約十三億美元,原因跟中國清查他背後政治靠山有關。 由於澳門博弈業績有近三分之二,都是靠掮客拉來的,這件事也讓多家國外券商,如美銀美林、德意志銀行和滙豐控股看空澳門博弈股,擔心資金斷鍊效應擴大,《華爾街日報》更指出:「此事凸顯了這個全球最大的博彩市場,缺乏透明的賭場掮客網絡。」 管控人流:縮過境期間防假出國名義到賭場洗錢 從數據上看,到去年底,澳門的博弈收入目前已是美國拉斯維加斯的七倍,高達四百五十二億美元,但從質化標準來看,澳門的國際化程度卻遠遠不如,因為有近六成五旅客都是來自中國內地(不包含香港)。 特別是許多中國內地人士,利用到澳門過境轉出國的名義,實際上是到賭場洗錢,也讓中國官方追查貪污,備感頭疼。 因為根據澳門官方統計,去年有近二百一十萬名內地旅客,持第三地簽證的中國護照入澳後,其中八成沒有前往其他國家或地區。因此從今年七月一日起,限制持護照的內地過境旅客的逗留期限,由七天減至五天,為自二○○八以來第二次縮減。 但就澳門博弈股走勢來說,不論是限制金流和人流,都只能算是大多頭中的小回檔。 畢竟,澳門自從一九九九年底回歸中國後,就是十三億人口唯一合法賭場管道,光是去年的博弈業總營收,就是台積電總營收的兩倍,毛利更是超過五成。 同時,澳門官方又刻意不讓賭場業陷入過度競爭,早早就限制,從去年起的十年內,佔營收比重高達八成的百家樂賭桌總數,年成長只能有三%,等於一年才增加兩百張賭桌,供給有限下,寡佔優勢不變。 雖然今年中國經濟走弱,使得首季中國遊客在澳門人均消費金額,減少四%,自由行旅客消費更少了一成左右,但到澳旅客總數,仍舊呈現雙位數成長,四月份到澳門的中國內地旅客,年成長更達三一%。 總而言之,有中國這個富爸爸背後持續加持,澳門博弈股長線應該仍不差,若投資人偏好此類股票,也許這波拉回,會是一個還不錯的買點。 【延伸閱讀】 |
本文作者為 中華工商時報副總編、南開大學國經所客座教授 。本文首發於百度百家,作者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住建部官員稱,今年下半年要千方百計“去庫存”,這意味著房企要千方百計以價換量,地方政府要千方百計刺激需求,而不合時宜的限購政策也要適時退出,但對需求方和供給方兩端刺激的同時,缺了對最關鍵的中間環節——商業銀行的激勵。
最新公布的7月貨幣信貸數據不盡人意。據統計,7月新增貸款3852億元,同比少增3145億元。社會融資規模2731億元,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減少1.69萬億元和5460億元。廣義貨幣M2余額同比增長13.5%,比上月下降1.2個百分點。
7月金融數據的回落,雖然超出市場預期,但並不令人意外,這再次驗證,定向調控政策效果有限,貨幣政策操控方式需檢討。當然,表面看,6月信貸沖高過快,7月回落也屬正常,再加上商業銀行年中沖時點考核,也使得信貸和存款均受季節性因素影響。不過,這樣的數據更反映出真實的金融狀況。其一,實體經濟對貸款需求下降,包括房地產融資需求主動減少;其二,銀行風險偏好降低,沒有政治動員,銀行不會任意擴大風險敞口;其三,宏觀調控信號扭曲,市場預期延續宏觀下滑軌跡。
宏觀管理當局企圖分解總量工具的做法並不恰當,不僅難以獲得定向輸血效果,更是擾亂了市場判斷。不過以長期視角看,一個月的數據變化僅僅是宏觀擾動因素,不足以影響經濟走勢。特別是房地產業,目前各地救市措施相繼登臺亮相,並在個別地區帶來刺激效果,但不會改變房價長期調整走勢。
社會融資規模數據顯示房地產企業融資需求有下降傾向,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表外業務整頓致使房企融資被動減少,二是市場預期導致房企主動減少融資額。在行業數據上顯示為投資增速下降,房屋新開工面積持續下降,特別是住宅新開工面積7月下降16.4%。而在住房銷售方面,7月降幅比1-6月擴大1.6個百分點,預示消費者依然保持看跌態度。
在銀行信貸下降的背後,是按揭貸款的萎縮。目前多家銀行收縮了住房貸款規模,有的銀行公開控制開發貸款數量,也有銀行以繁瑣貸款審核來變相減少按揭業務。不管各家銀行對住房貸款態度如何,傳統的安全產品按揭貸款的利率價格已經難見優惠,可以說,銀行對房地產業的風險偏好迅速下降,這使得金融杠桿對房價的支撐不複存在。
在“千方百計去庫存”政策刺激下,住房市場買賣雙方的博弈會更趨微妙,其中不乏判斷失誤案例出現,可能導致部分地區房價出現反彈。不過,由於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匯率改革接近尾聲,國際收支漸趨平衡,被動貨幣增發局面不複存在,這使得目前的一系列救市政策最多只能帶來房價下跌過程中的中繼反彈。
在下半年宏觀政策和各地救市政策刺激下,不排除一定範圍的房價和銷量反彈,但在短期政策用盡後,房價將在明年開啟主跌浪,維持至少三年的中期調整。
雖然房地產投資增速下降可能導致未來新房供給減少,但目前二三線城市普遍存在供需失衡局面,即便是一線城市,也存在不確定性。對現有存量房的統計存在缺失,其中投資性存量房的數量難以估計,在人口向境外流動,以及房地產稅開征預期背景下,一線城市存量房將經歷一個市場出清過程。
房地產稅作為財產稅,雖然要經過嚴格立法程序,但作為財稅改革主要內容,其登臺亮相已不可避免。目前財政部正在著手制定具體稅收政策,待立法程序走完,中國居民就要面對一個前所未見的新稅種。由於貨幣超發局面不再,價格預期逆轉,對存量房的征稅勢必增加保有住房成本,因此,在房地產稅正式開征前,投資者將會積極拋出二手房,而限購政策的取消,就是為投資者出貨創造條件。
鑒於大勢清晰,在今年刺激政策過後,明年一定開始新一輪房價下跌過程,並在房地產稅預期下,這一波下跌將完成市場出清,實現住房價格再平衡。如果以“利空出盡是利好”的邏輯看,至少在房地產稅正式登臺後,房價才能止跌企穩。
受不良貸款大幅走高的影響,今日重慶農商行股價大幅下挫,跌幅創逾兩個月新高。目前該公司股價跌6.25%至3.75港元,這是自6月5日來的最大跌幅。(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五,重慶農商行公布財報,上半年該銀行的不良貸款較上年末增長了17%至19.2億元人民幣,不良貸款率從0.8%升至0.85%。
此外,該行逾期貸款及墊款總額39.66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4.43億元,漲幅達到57%。
報告稱,重慶農商行的資本充足率出現較快下降。其中,資本充足率為12.68%,較上年末下降0.96個百分點,核心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下降2.14百分點至10.37%;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和一級資本充足率均為9.80%,均較上年末下降2.05個百分點。
對於2014年上半年資本充足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重慶農商行表示:“在於規範同業業務的監管政策出臺後,資金市場高利潤產品向高風險權重資產集中,本集團在資本可承受範圍內充分利用資金創造合理利潤,致上半年風險加權資產總額上升較快。”
德銀也提到,重慶農商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下降,主要受關於規範同業業務的127號文件影響,估計因增加風險資本計提導致其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下降113個基點,故未來兩季該行需要調整其資產組合以降低資本耗用,因按目前的估值水平,重慶農商行難以在市場集資作補充資本金。
今年5月,央行等五部門聯合下發了“127號文”(《關於規範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該文件令同業業務規模日趨龐大的城商行、農商行受到較大沖擊。
《每日經濟新聞》曾援引業內人士稱,從近年情況來看,部分城商行由於客戶基礎薄弱,吸收存款能力差,加之急於“彎道超車”,往往在同業業務上表現十分激進,依靠同業資金迅速做大資產規模,同業業務收入占據總收入的較大比重。“127號文”將對目前同業資金占比較高的部分城商行形成較大影響。
中國最大上市鋼鐵企業寶鋼股份不僅面臨市場需求疲軟的壓力,今年還遭遇了新挑戰:人民幣貶值。該公司將上半年凈利下滑的主因歸結為匯兌損失。(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一,寶鋼在網上業績會上表示,寶鋼有大量美元融資采取敞口策略,上半年人民幣匯率貶值給公司帶來損失。今後隨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雙向波動,以往超低財務費用現象可能不會再現。
寶鋼上半年匯兌損失達2.7億元,去年同期則為匯兌收益4.7億元。寶鋼上半年凈利同比下降14.82%至31.54億元;如剔除匯兌損失影響,公司上半年合並利潤總額47.4億元,同比上升0.3億元。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凈利損失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今年上半年人民幣貶值0.9%,以及美國利率的變化,寶鋼股份總經理戴誌浩解釋說。他預計,這種壓力可能會持續到下個月。
我們認為,人民幣走軟可能持續到第三季度,或者到今年年底。但從中長期看,人民幣兌美元應會繼續維持穩定或小幅升值。故公司仍對大部分美元融資采取了敞口策略,但對部分三季度到四季度需還款的近端到期美元融資進行了遠期購匯鎖定。
人民幣貶值對中國生產者來說是一大利好,因為這將令企業出口產品在外幣結算時更具有價格優勢,而賺取的美元則帶來匯兌收益。但是,人民幣走軟將傷害能源相關企業,比如需要購買原油的航空公司。
華爾街見聞網站曾提及,中國三大國營航空公司南航、國航、東航已發布盈利預警稱,受人民幣貶值拖累,上半年公司業績將較去年同期縮水。航空公司今年上半年匯兌損失達27億元,而去年同期匯兌收益則高達41億元。
人民幣貶值還將令借入美元債務的企業出現損失。路透社報道稱,自2005年起,人民幣兌美元進入升值通道,寶鋼逐步以相對較低利率且匯率風險可控的美元融資替換人民幣融資。公司目前有息負債規模在550億元人民幣以下,其中美元負債比例已經超過70%。
路透社報道還稱,寶鋼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朱可炳介紹,公司目前在國內人民幣借款年利率為4.15%至7.21%,而海外借款的融資成本遠低於人民幣借款利率。公司根據年度匯率管理方案,考慮匯率變動後的美元綜合融資成本與國內人民幣融資成本比較,以融資成本利差的70%設定為匯率預警邊界來進行匯率動態風險管控。
戴誌浩還指出,公司匯率風險管理的邊界是美元融資利率+匯率波動率<可取得的最低人民幣融資利率,並逐筆進行跟蹤。
西方制裁是把雙刃劍。因為它,俄羅斯經濟增長連月下滑,俄羅斯石油巨頭Rosneft(俄油)被迫求助政府,也因為它,德國對俄出口可能大幅縮水25%,危及5萬個國內工作崗位。(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三周前,德國國內頗有影響力的工業聯合會(BDI)旗下企業遊說組織放棄了反對嚴厲制裁俄羅斯的立場。昨日,BDI不得不承認這一決定給本國、尤其是機械零部件出口造成極大打擊。
BDI預計,今年德國對俄出口可能減少25%,面臨失去國內5萬個工作崗位的風險。對俄制裁也影響了向俄羅斯相關的國家出口,今年上半年對白俄羅斯出口就大減21%。
德國統計局數據顯示,德國上半年對俄出口額減少15.5%,降至153億歐元,二季度在一季度13%的降幅基礎上進一步下滑。其中最受影響的是機械、汽車與汽車零部件,前者出口減少18.7%,後者跌幅高達24.4%。
汽車與汽車零部件出口約占德國對俄出口的五分之一,今後幾個月可能再受重創。另一方面,上半年德國向俄羅斯進口還攀升了2.1%,增至203億歐元,焦炭和精煉油產品進口增長最多。
其實這場制裁大戰的雙方都不是勝利者,反倒是拉美和中國與俄羅斯的經貿關系得以加強,逐步深化。
俄羅斯官方報告預計,7月份俄羅斯GDP同比收縮0.2%,6月份收縮了0.1%。俄經濟發展部部長承認目前已經進入下滑周期。ING分析師認為,西方制裁令俄羅斯今年面臨巨大負增長風險。
華爾街見聞本月月中文章援引英國《金融時報》消息稱,俄最大石油生產商俄油向政府請求約合420億美元的融資支持,因為上月生效的西方制裁限制了俄油長期融資的能力。
俄羅斯工商會主席謝爾蓋·卡特林(Sergei Katyrin)昨日稱,在西方國家就烏克蘭問題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的背景之下,俄羅斯與中國之間的關系向前推進至“第一線”。他說:
“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俄羅斯與西方國家之間貿易和經濟合作關系所發生的改變看起來是相當自然的。”這並非一種新的形勢發展,但烏克蘭危機則令俄羅斯與亞太各國以及“金磚國家”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提升。
昨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烏克蘭危機打擊了德國經濟成長。上周末,默克爾在訪問烏克蘭時表示,希望俄烏盡快拿出和平方案,建議烏克蘭可以考慮接受“聯邦制”,以結束耗費精力和財力的俄烏沖突。
新華社上周評論文章預計,俄羅斯與西方互相制裁將不會持久,俄羅斯無法對西方陣營中“領頭羊”美國構成真正威脅,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金融、武器及能源等方面的制裁更加缺乏實質的打擊內容。
文章稱,盡管雙方表面上都非常“強勢”,但已經都走向了結束這場戲劇的道路,烏克蘭也將最終迎來和平。俄羅斯的在美國戰略中的比重和ISIS及基地組織屬於同一“數量級”,美國的全球戰略重點仍將是遏制中國的“亞洲再平衡”戰略,不會因烏克蘭危機改變。
盡管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全球地緣沖突風險依然存在,但是原油價格持續下跌。主要原油產地供給充足,全球經濟增長不樂觀壓低油價。(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二歐洲時段,美國WTI原油下跌1.22%,至92.58美元每桶。歐洲基準布倫特原油下跌1.14%,跌至每桶101.72美元。
在油價一路下跌的同時,烏克蘭危機正嚴重惡化。烏克蘭政府指責俄羅斯要的不只是烏東部,而是在策劃對烏克蘭的全面入侵。在中東地區,美國依然在轟炸極端伊斯蘭武裝IS國。
但這一切都不能阻止油價下跌。德國商業銀行認為“充足的供應導致令油價不可能大幅升高。”
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此前宣布,利比亞有能力把原油產能擴大到70萬桶/天。
同時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決定維持供應不變。OPEC組織供應了全球40%的原油。
中國和歐元區制造業PMI疲軟,令市場對新興市場和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前景憂慮,從而打壓的油價。
8月份中國官方制造業PMI跌至51.1,歐元區制造業PMI降至50.7的一年多最低,德國PMI降至51.4,創下11個月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