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金算錯了?中國銀行股的總市值究竟佔A股總市值多少權重?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955q.html

結論:中金的首席們認為銀行股五年後佔A股市值權重將從40%大幅下降至10%,並從多方面解讀銀行股的長線利空。經過我計算,目前銀行股佔A股市值按不同算法為20.63%到27.55%,與中金的數據差距甚大。

 

看了和訊網採訪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師黃海洲的新聞,題目為《中金顛覆藍籌五年後銀行股權重從40%跌至10%》。文中「黃海洲認為,以傳統藍籌為基礎的滬深300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銀行股五年後佔A股市值權重將從40%大幅下降至10%。銀行股不具備長線投資價值,只有投機與作空的價值。」(http://stock.hexun.com/2012-12-19/149219669.html)

 

我這個人對數字敏感,想追究下這個銀行股市值到底是不是佔A股市值權重的40%。

 

下面是計算過程:

1,截止2012年12月19日,滬深上市的銀行股A股市值為3.92萬億(人民幣,下同),如果計算在香港上市流通部分則總市值為6萬億。

中金算错了?中国银行股的总市值究竟占A股总市值多少权重?
 

2,截止2012年12月19日,根據上海交易所的統計數據滬市總市值15.10萬億、流通市值為12.72萬億;根據深交所的統計數據深圳股票市場總市值6.68萬億,其中深市上市公司在香港有流通的市值大概不到0.1萬億。合計滬深總市值21.78萬億。減去香港流通的紅籌國企部分市值後的A股總市值大概為19萬億。

  另外,根據港交所資料,截止2012年12月19日,除去AH重複的紅籌股(包括中移動、中國海洋石油等,除去了中國聯通等)市值為3.43萬億人民幣,除去AH重複的國企股(包括中國電信、中國財險等,除去了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市值為1.21萬億人民幣。

 

3,三個算法來計算銀行股的權重:

3.1銀行股A股市值佔滬深A股總市值比例=3.92萬億/19萬億=20.63%

  解釋:這是計算銀行股A股市值權重,截止2012年12月19日滬深300中銀行股合計權重為20.52%,這兩個數字基本是吻合的。

 

   3.2銀行股總市值佔滬深總市值比例=6萬億/21.78萬億=27.55%

解釋:這個算法已經是把銀行股市值權重往偏大的方向算了,即使這樣也離40%權重差距很遠。

 

   3.3銀行股總市值佔滬、深、香港紅籌國企總市值比例=(6萬億+0.032萬億)/(21.78萬億+3.43萬億+1.21萬億)=22.83%

  解釋:其中0.032萬億是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在香港的市值,這是計算了中國所有上市銀行業總市值佔中國滬+深+香港紅籌國企上市公司總市值的比例。還沒有計算美國、英國、新加坡上市的中國公司市值,如果全部計算,佔比會更低。

 

結論:中金的首席們認為銀行股五年後佔A股市值權重將從40%大幅下降至10%,並以此為基礎從多方面解讀銀行股的長線利空。經過我計算,目前,銀行股佔A股市值按不同算法為20.63%到27.55%,與中金的數據差距甚大。

    中金的哥幾個思路是這樣的:首先銀行股佔A股市值權重已經有40%啦->意味著佔總體經濟規模的比例很大了->然後列舉銀行業N個利空->然後五年後銀行股佔A股市值權重下降至10%。

    可是......「40%」這個基礎數據就是錯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90

147年的匯豐銀行、白銀、大酒店---讀《香港股史》有感(一)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a83t.html

清朝中後期著名思想家龔自珍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意思是想知道掌握「大道」,必須先研究蘊含「大道」的歷史。

 

在《香港股史》看到百多年前香港報紙上的股票報價,有些感想。

圖:1873年香港股票報價
147年的汇丰银行、白银、大酒店---读《香港股史》有感(一)
來源:《香港股史》(1841-1997,作者: 鄭宏泰 )

1,匯豐銀行傳百年:1865年香港上海銀行在香港註冊成立,創立時股本2萬股每股250元,1866年1拆2變4萬股公開交易,每股125元,1888年改名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簡稱匯豐銀行。1866年11月15日《中國郵報》報導:香港上海銀行股票:舊股3%折讓,新股1.5%折讓。(意思是在香港上海銀行發行價每股125元上進行折讓,1865年上半年公司派息5元)。到了1873年,香港上海銀行股票的股價平均以125元溢價60%左右交易。(註:我查了下史料此「元」為當時貨幣「銀元」,應該是指西班牙銀元或墨西哥銀元,2者銀含量基本相同、等值。)

 

匯豐銀行1866年股本4萬股市值折合白銀20.76萬克(1枚墨西哥銀元銀含量371.57英釐(grain)相當於24.08克);匯豐銀行2013年市值16000億港元折合2063.19億美元折合白銀1858.73億克(現白銀價格1.11美元/克),147年後的市值是創建時市值的89.53萬倍,年復合收益率9.77%,毛估估計算扣除歷年集資後的年股息收益率3%(匯豐銀行有高派息的傳統,近年股息收益率為5%),毛估估計算投資匯豐銀行1866年至今含現金紅利的年復合收益率為12.77%。

 

銀行是百業之母,如果銀行老老實實做好吸收存款向企業放貸這一最原始的主業,並且嚴控風險,銀行的生命週期會比大多數行業要長的多。匯豐銀行成立不久就成為香港發鈔行,與其同期成立的銀行,存活至今也不多,在資本市場,活著太重要了。
      
2,  長期來看白銀、黃金沒有投資價值:1枚墨西哥銀元在1860-1880年大約可以買大米60-70斤,如前所述現在1枚墨西哥銀元含白銀24.08克,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170元左右可買大米60-70斤。差不多150年過去了,白銀的購買力沒有大變化。長期而言(30年以上,時間越長越明顯)黃金也沒有投資價值,有興趣的可以查查資料。其實這個觀點巴菲特也再三說過。

 

147年前如果對股票充滿恐懼捏著1根銀條不敢投資,留給後代到2013年1根銀條還是1根銀條,購買力基本沒有增加;而投資1根銀條在匯豐銀行上,現在會擁有89.53萬根同樣重量的銀條。(還沒記派息)

 

除了少數文物以外,不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沒有長期投資價值(以能否戰勝通脹為標準)。

 

你認為投資匯豐銀行賺的多嘛?其實匯豐銀行名義年復合收益率為12.77%只是比全球股票市場平均長期收益水平10%稍好而已(參見:神書推薦之《投資收益百年史》)
      
3,折價傳統永相傳: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於1866年創辦,前身是香港大酒店,1890年代開始由猶太人嘉道理家族持有。首先大酒店是一家難得的好公司,但這個公司真是一貫有折價的傳統,1873年股價就是發行價打5折交易,近年基本也是淨資產打5~6折交易,真是折價傳統百多年永相傳啊!我前幾年剛看香港股票的時候也被大酒店淨資產打5折左右的股價迷住了,現在回想真是一身冷汗啊,如果一間公司的資產不變現,那麼股價按淨資產打多少折扣沒有意義,公司(股票)價值還是來源於公司每年產生的現金流啊!

 

那些號稱有天文數字的礦藏、老酒、林業、牌照等等的公司,要是有人以這些可能擁有的資產靜態總值來對公司估值,那是在忽悠人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63

軒尼詩、伍廷芳、房產泡沫---讀《香港股史》有感(二)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ah9q.html

1,軒尼詩---卓有遠見的港督

 

圖:港督軒尼詩的家庭照

轩尼诗、伍廷芳、房产泡沫---读《香港股史》有感(二)

 

軒尼詩(John_Pope_Hennessy,1834年4月5日—1891年6月3日)於1877年4月就任港督,在任期間,意識到華人對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當時在港的華人被當成次等公民,有見及此,軒尼詩廢除了禁止華人在中環購買土地、建造樓宇及經營業務的法令,使得中環地區開始急劇發展。效仿他在其他地方當總督(他曾出任多個殖民地總督)的做法,減少笞刑。此外,軒尼詩准許香港華人歸化英籍,成為英國公民,並於1880年委任伍廷芳出任定例局(立法局、立法會的前身)首位華人議員,並打破自1842年以來華人不准參政的局面。由於任內大大提昇華人的地位和開明,使英人不滿,更被英商向倫敦反映,最後連他命名的道路(軒尼詩道)也要離任後一段很長的時間才出現。

 

2,伍廷芳---古董收藏家


上面提到的那位立法局首位華人非官守議員伍廷芳,同年曾署任裁判司。在港期間,伍廷芳積極支持港督軒尼詩的政策,反對歧視華人,並要求廢除公開笞刑和遏止販賣女童等。後來伍廷芳回到國內(原因請接著往後看),是清末駐美國、秘魯等國的大使,民國成立後任司法總長、外交總長、代總理。

 

圖:民國代總理伍廷芳

轩尼诗、伍廷芳、房产泡沫---读《香港股史》有感(二)


我前不久去的廣州番禺寶墨園,裡面的趙泰來藝術宮,藏品主要來自趙泰來的曾外祖父伍廷芳的珍藏,裡面的藏品品相完好、精美絕倫。我下面拍的唐三彩馬,不僅品相好還成雙成對,我去過各地的省級博物館都沒見過。

 

圖:廣州番禺寶墨園伍廷芳藏品

轩尼诗、伍廷芳、房产泡沫---读《香港股史》有感(二)


3,房產泡沫---從前就有


由於軒尼詩的開明政策帶來了香港經濟繁榮,隨之也帶來樓市泡沫。比如,1881年5月成交的皇后大道中293號地段1間洋房,價格就高達55,000港元。


圖:皇后大道,香港, circa 1880

轩尼诗、伍廷芳、房产泡沫---读《香港股史》有感(二)


華商的地產投機狂潮,到了1881年10月,便從最高峰倒下來,物業市價下破百分之四十五。這場大投機,主要的買方是富有的華人,主要的賣方是洋商。前者只知買進,後者乘勢拋售。地皮和物業的市價越"炒"越高,華商從沿海貨易賺得的財富,轉眼便落到洋商的銀行戶口裡。(林友蘭,1980:85)


泡沫爆破後,樓價大跌,很多投資(投機)者均損失慘重。有些被逼變賣資產還債,有些被逼破產,有些甚至被逼出走香港,離開傷心地。據說,作為華人精英代表人物而深受軒尼詩賞識的伍廷芳,正是因暗中炒賣地皮但卻"看錯市"而弄致落荒而逃,最後甚至要放棄立法局議員的職位,退走香港,黯然返回大陸,投靠李鴻章,成為他的幕僚(Endacott,1958)。

 

當時的報紙是這些評論的:「現時的樓市狂熱,純屬一種虛假的生意(bogus_business),它的價格被一班沒原則的騙徒刻意抬高,藉以矇騙那些頭腦簡單的人。」(The_Hong_Kong_Telegraph,16november 1881)


可以對比下現在中國的房地產狀況,房地產泡沫從前就有,以後還會有,有泡沫就會有破滅,中國也會,沒有例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5095

牛長熊短65年,鬼子來了沒得玩---讀《香港股史》有感(三)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bfzn.html

由於早期香港股市沒有股票指數,而匯豐銀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業務集中於香港,與香港經濟同呼吸共命運,所以用匯豐銀行的股票行情為脈絡串起香港股票市場重要歷史事件。

牛长熊短65年,鬼子来了没得玩---读《香港股史》有感(三)
來源:《香港股史》

1,1877年--1889年,從牛市到泡沫破滅

 

由於港督軒尼詩的開明政策,匯豐股價從1877年197.5元上升到1890年的452.5元,與此同時匯豐銀行股本從1866年的40000股增長到1883年的60000股,所以匯豐銀行總市值實際升幅要大於其股價上升幅度。

 

1888年-1890年,香港公眾上市公司數量翻倍。從30家增長到61家,一些知名公司在此階段上市,如九龍倉、太古糖廠、香港置地、香港電燈等。

 

牛市末期亂象叢生,1889年2月13日香港本地報紙報導如下:一家連續4年虧損的公司,就算過往一年業績轉虧為盈......在數小時內,股價爆升5倍,完全難以想像。

 

伴隨股價操縱--投機風行,比如彭湛礦業公司,以發現金礦為題材熱炒股票,這種騙人的老故事資本市場沒有中斷過,直到今天!

 

1889年泡沫開始破滅,上面那個彭湛礦業從股價高峰接近80元跌到1892年6月底的0.8元,跌幅99%!

 

2,1889年--1893年,大亂之後是大治

 

由於市場出現明顯的股票操縱,股票業界開始尋求自律。股票經紀行會也同期成立。

 

同時股票市場立法展開,1891年10月1日《1891年第15條》立法通過。(草案名為《修改按1865-1886股票買賣法案》)

 

股市隨之進入調整。

 

3,1893年--1909年,長達16年大牛市

 

原因多樣,主要還是經濟快速發展。1898年英國強迫滿清「租借」新界,香港地區擴大,貿易、運輸量強勁上升。

 

1907年匯豐銀行股本增長到120000股。

 

4,1909年--1918年,熊市

 

期間中國飽受列強蹂躪,政經局勢混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以貿易、運輸為主的香港經濟更加低迷。1918年一戰結束,熊市也隨之結束。

 

5,1918年--1933年,牛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復甦,牛市重來。1920年匯豐銀行股本增長到160000股。

 

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在省港大罷工爆發(廣州、香港),股票市場一度暫停交易。圖中可以看到1925-1926年的股價大幅下跌。

 

1929年美國大股災、大蕭條,美國道指最高到最低跌掉了89%!重創了各種大師包括本傑明.格雷厄姆(巴菲特的老師)、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著名經濟學家)、菲利普.費雪(《怎樣選擇成長股》作者)等等。重創了當時全球主要經濟體。但對香港匯豐股價影響不大,1929年--1933年匯豐銀行股價還在上漲,由此可見資產分散配置的重要性。

 

6,1933年--1941年,熊市

 

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9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股票市場停頓,沒得玩了。日本鬼子太壞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08

賣空黃金對賭中國大媽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chye.html

1,中國大媽哄搶黃金


今年5月初的新聞報導「中國大媽五一掃金300噸,華爾街為之震動」,說的是「1000億人民幣,300噸黃金被大媽們掃了。」,「在中國內地就掀起搶金潮的同時,大批內地遊客趁假期特意赴港搶金。香港媒體稱,因為這些內地旅客的加入,多個金鋪門口出現排隊等候開門的場景,不少金店在假期前夕已被搶購一空。」。這則新聞引起了我的興趣,照片上哄搶黃金的情景讓我印象深刻,以中國大媽為代表的群體哄搶的東西,讓我深深懷疑。這裡面有機會


卖空黄金对赌中国大妈

2,我對黃金的態度



我對黃金的態度很簡單,這玩意沒那麼值錢。巴菲特說的很清楚了:「黃金從非洲或其他地方挖出來了。我們將其融化,挖個坑再將其埋在其他地方,並且雇個人看著它。它是沒有用途的,任何火星人看了便會撓頭。」

人類和鳥的共同點-->把一堆亮閃閃沒什麼大用途的玩意叼來銜去、挖來埋去。

 

巴菲特今年5月2日接受Fox電視專訪,在討論到最近金價大跌的問題時,巴菲特表示他並不進行黃金的交易活動,即使金價跌到每盎司1,000美元、甚至800美元,他也不會心動。他說,黃金完全無法重新創造價值,投資者只能期待有其他人能花更高的價錢買下它。



卖空黄金对赌中国大妈

3,我要做空黃金


前幾天我做空了黃金。黃金2011年最高曾經漲到1852美元/盎司,大媽們今年5月搶購時黃金大約1400多美元/盎司(相當於每克黃金280元人民幣多一點,商業零售會更高些),還是處於歷史較高位置,我不認為黃金值這麼多錢。1998年黃金每盎司還不到300美元,15年過去了,黃金用途更多?還是更稀缺?答案都是NO。或許只是人們害怕貨幣貶值?但是美國這15年CPI上漲了40%左右,而黃金上漲了385%(以1400美元/盎司計算)!看來恐懼有點過頭了!


卖空黄金对赌中国大妈

4,Just for fun


價值投資者做空黃金?還是用槓桿放大?有沒有搞錯。

巴菲特交易過白銀,還做衍生產品,他通過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賣的多國股票指數認沽期權,還在幫他賺大錢。

我是深度的價值投資者,偶爾做做商品等投機品種是Just-for-fun,只是用點小錢圖個樂趣而已,相當於打打麻將,但比打麻將有趣多了。希望這場以黃金為賭注的對賭不要輸給大媽們,呵呵。


(風險警告:商品、期貨、衍生產品等等都是風險極高的品種,小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07

對去年博客文章提到澳科控股的一個說明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e8w9.html

看過我博客的都知道,我的博客極少涉及個股。偶爾提到個股原意也不是推薦,僅僅是一些想法、感想。但如果提到個股,我會儘量在後面有個交代。去年有篇博客題目是《讚美澳科控股!3.44港元的股票2012年中期每股派息1.168港元!》,發表日期是2012年8月15日,差不多整一年過去了。當時分紅公告後股價差不多3.8港元左右,經過3次分紅除權,1年後的今天股價3.5港元左右。這1年期間的分紅有3次,分別是2012年09月27日派股息1.08港元,2012年11月14日派股息0.088港元,2013年7月31日派股息0.092港元,3次合計派息1.26港元。(註:澳科控股為香港上市公司)

以3.8港元買入價計算,1年收益率=(3.5+1.26)/3.8-1=25.26%

如果把所派股息投入買股票,收益率還會進一步提高。

圖:澳科控股一年走勢

对去年博客文章提到澳科控股的一个说明

在這裡交代一下,如果萬一有人看了這篇博客買了這只股票,總算沒對不起您。

以後博客會更少提及個股,特別是以表揚誇獎的語氣寫個股、公司文章,避免引起誤導。

再加一句,公司有分紅真的很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61

各國股票投資資本利得稅、股息稅、遺產稅資料一覽(2013.10.16) 摸啊摸

http://xueqiu.com/8940100817/25667134
各國資本利得稅、股息稅等稅收情況,問經紀券商一般會含糊其辭讓你自己問稅務專業人士。有時查清楚了一國情況,轉頭忘記了過段時間還要查,乾脆把資料在這裡彙總一下,非常歡迎各位補充並指出錯誤,以後不定期更正更新。(以下都是針對個人投資上市股票納稅)

1,中國大陸
外國投資者---A股買不了。這裡指B股
資本利得稅:無
股息稅:10%
遺產稅:無

中國居民---
資本利得稅:A股暫免。境外投資股票所得不確定,待專業人士解讀。
股息稅:持股超過1年的,稅負為5%;持股1個月至1年的,稅負為10%;持股1個月以內的,稅負為20%。
遺產稅:無

2,美國
外國投資者---填一份W8-BEN的表格,申報不是美國納稅人
資本利得稅:無
股息稅:30%(註:按兩國稅收協定。如果是中國大陸居民,則只需繳納10%的稅)。
遺產稅:介乎18%至35%

美國納稅人---
資本利得稅和股息稅:2013年1月1日起,針對高收入階層的最高稅率被上調三分之二,從15%調高至近25%;其餘收入階層的納稅人,資本利得和股息稅稅率在15%-約20%不等。另外也有一些稅階的納稅人仍可享受零稅率。(來源:WSJ)
遺產稅:最初的525萬美元免稅,其餘部分的稅率為40%。

3,香港
所有投資者---不愧是納稅天堂!
資本利得稅:無
股息稅:本地公司無。紅籌國企扣10%。
遺產稅:無

4,英國
外國投資者---難怪還是全球金融中心!
資本利得稅:無
股息稅:無
遺產稅:待查

英國納稅人---
資本利得稅:大概18%-28%
股息稅:10%-36.1%
遺產稅:免稅金額門檻為32.5萬英鎊至2015年4月5日止,遺產稅率為終身移轉額之20%,不動產為40%。

5,新加坡
外國投資者---難怪吉姆.羅傑斯跑去了!
資本利得稅:無
股息稅:無
遺產稅:無

新加坡納稅人---
資本利得稅:無
股息稅:納入個人所得稅
遺產稅:無

6,法國
外國投資者---
資本利得稅:無
股息稅:按協定。中法稅收協定10%。
遺產稅:待查
金融交易稅:總部在法國的徵收0.20%

法國納稅人---
資本利得稅:從2013年1月1日起,股票、債券和類似證券的偶然所得按照累進稅率徵稅。有條件享受20%-40%免稅額。
股息稅:利息收入或類似的固定收益證券收入的納稅人,可以選擇對該項收入適用19%的預提稅替代個人所得稅。
遺產稅:5%-45%
金融交易稅:總部在法國的徵收0.20%

7,加拿大
外國投資者---
資本利得稅:無
股息稅:25%。中加稅收協定15%。擁有支付股息公司至少百分之十選舉權股份的公司,不應超過該股息總額的百分之十。
遺產稅:待查

加拿大納稅人---
資本利得稅和股息稅:納入個人所得稅,計算複雜
遺產稅:以資本利得稅形式收取

8,意大利
外國投資者---
資本利得稅:個人12.5%;持有多於2%投票權或多於5%資本的"大戶",其資本收益的50.28%可免稅,但其餘49.72%的資本收益須按一般稅率27.5%繳納
股息稅:27%
金融交易稅:0.22%
遺產稅:待查

意大利納稅人---
資本利得稅:納入個人所得稅
股息稅:納入個人所得稅
金融交易稅:0.22%
遺產稅:4%,6%,8%

9,日本
證券交易稅:無
印花稅:無

外國投資者---
資本利得稅:20%
股息稅:20%,除非兩國另有協議
遺產稅:待查

日本納稅人---
資本利得稅:20%
股息稅:10%
遺產稅:累進稅制,最高70%

10,韓國-
證券交易稅:對賣方徵收0.3%
印花稅:每張單據400韓元

外國投資者---
資本利得稅:無
股息稅:按兩國協定0-20%,中國居民10%
遺產稅:累進稅制,最高50%

韓國納稅人--
資本利得稅:大公司的大股東持有不足1年的股票轉讓30%,中小型公司股票的轉讓10%,其他股票的轉讓 20%。此外對個人所得稅納稅人還應當按照其所得稅額的10%附征屬地方所得稅性質的地方居民稅(見居民稅)。
股息稅:併入個人所得稅6%-35%
遺產稅:累進稅制,最高50%

*資料來源:
德勤:經商須知、資本利得
國家稅務總局:境外投資  >  國外稅收政策管理  >
商務部:首頁 > 各國稅制
意大利對外國投資者徵收資本利得稅來源香港《蘋果日報》:買PRADA股 須繳意大利稅
日本徵稅來源:http://www.tri.org.tw/trinews/doc/1010524_4.pdf 
(免責聲明:網上收集資料可能存在錯漏,如有需要請進一步詳詢各國稅務機構。)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465

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56年---讀《香港股史》有感(四)完結篇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g5fx.html
1,1941年-1948年由於戰爭和戰後管制,香港的股票交易在明面上基本處於停頓狀態。1948年-1967年香港的股票交易雖然恢復,但成交持續低迷。

1947年香港證券交易所成立,球槎(NoelCroucher,1891-1980)是二戰後香港交易所首任主席,他的投資心得與
遮打爵士(Sir Catchick PaulChater)一脈相承,原則就是「股市低殘時,應大膽地吸納優質的藍籌股,作長遠的策略投資。」球槎的另一個的就是堅持「防備未來」,他說:「當有好日子時,你便要作好打算,防止壞日子的隨時出現,因為壞日子永遠都會緊隨好日子到來---而且會來的特別快。」

球槎投資事業非常成功,他比巴菲特早出生40年,都是遵從「價值投資」的原則,兩人的前半生很相似,球槎被
評為「只懂賺錢的巨頭」,巴菲特也曾經很孤寒,直到巴菲特遇到《華盛頓郵報》的凱薩琳.格雷厄姆(KatharineGraham)開竅,懂得與外界溝通和形象的維護。而球槎卻孤寂終身,但是捐出了畢生財富成立「球槎基金」資助香港的學術研究,其慈善一直影響到現在。

圖:1948年-1967年股票市場成交低迷
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56年---读《香港股史》有感(四)完结篇

2,1969年李福兆、王啟銘等人創辦另一家全新的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李福兆當時說:「(香港)上市公司的數目,一直都維持在65家左右,但工廠的數目已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至1969年的12300家,至於進出口金額更由1947年的121600萬元攀升至1968年的842800萬元......上市公司的數目,明顯不能反映香港經濟整體力量的增長。」說明了當時股票市場未能配合社會和經濟發展步伐的事實。成立新交易所是大勢所趨,也是經濟及社會實質需求強大的一種表現。與此同時,華資在香港也逐步崛起。

直至1986年香港的4家股票交易所(包括香港證券交易所和遠東證券交易所)合併,成立了「香港聯交所」,2000年聯交所、期交、結算三所合併成目前的香港交易所。

1968年-1973年的這波大牛市,在僅僅5年時間裡,指數從66.92點漲到1774.96點,最高點是起始點的26.52倍!在世界股票市場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圖:香港股票交易早期在黑板上報價
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56年---读《香港股史》有感(四)完结篇

3,恆生指數以1964年7月31日為基數日,基數點100點,原本僅供恆生銀行內部參閱,直至1969年11月24日才正式向外發報,開始點數是150點。概括股票市場全貌的恆生指數終於成立了!

圖:恆生指數1964年-2004年,來源:網絡
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56年---读《香港股史》有感(四)完结篇

1968年-1973年:經濟騰飛,大牛市。恆生指數(以下簡稱「指數」)從1968年的66.92點漲到1973年3月9日最高1774.96點,最高點是起始點的26.52倍!

1973年-1974年:石油危機、中東戰爭、全球經濟衰退,大熊市。1973年3月9日最高1774.96點跌到1974年12月10日最低150.11點,最低點只有最高的8.46%,跌掉92%的市值!任何槓桿都會被打爆!

1974年-1981年:香港房地產起飛、內地改革開放,大牛市。1974年最低150.11點漲到1981年7月17日最高1810.2點。最高點是最低點的12倍。

1981年-1982年:股市調整。1981年7月17日最高1810.2點到1982年12月2日低點637點。儘管指數跌去了64.81%,
但和前面驚心動魄的漲跌幅比起來,可以算熊市嗎?而且時間很短。

1982年-1997年:英資撤退華資崛起、香港回歸,大牛市。1982年12月2日低點637點到1997年8月7日恆生指數的16820點,歷經15年,最高點是低點的26.41倍。

從1941年到1997年,這56年真是波瀾壯闊,如果一個人出生於1920年代,到1941年他發現股市關門了,憋了7年到1948年股票才逐步開始恢復交易,經過平淡的20年,來到1968年-1973年,一波人類股票歷史罕見的大牛市會給人怎樣的衝擊?然後歷經1973年-1974年超越美國1929年大蕭條的股市暴跌(恆生指數跌掉92%,道指跌掉89%),再經歷1974年-1981年12倍的大牛市,然後是小熊市,然後是長達15年的大牛市。這會是怎樣的一種人生?
20世紀香港商界4大巨頭郭得勝(1911年出生)、李嘉誠(1928年出生)、鄭裕彤(1925年出生)、李兆基(四叔,1928年出生)正是經歷了這個時期,波瀾壯闊的商業發展,驚心動魄的股票市場,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香港股史》這本書介紹了1841年到1997年的香港股票市場,內容頗多可看之處,這4篇僅幾點讀書心得,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55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科網泡沫再輪迴,麥子熟了又一茬 摸啊摸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2uzt2.html

1,2000年的時候,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屢創新高,各種科網股瘋漲,熱潮傳遍全球,也傳到中國。當時國內的上市公司也跟風觸網、搞高科技、改名。1999年和2000年中國上市公司大概有50多家改名“科技”“信息”相關的名字,炒作的也很厲害。當時最有名的是億安科技的炒作,70多個交易日從26塊漲到100塊。

 

2,美國網絡、生物、其它新科技這2年出奇的火,公司上市動輒以百億甚至千億美金計,給初創企業估值也很高,那些大甩金錢的高價收購,指不定多少年後成反面教材,一如當年AOL花巨資收購網景公司。​美國的科網泡沫把國內的BAT也帶瘋了到處大舉的投資收購......

 

3,近年,國內跟風潮也來了,蘇寧---賣電器的搞電子商務,改名蘇寧雲商;湘鄂情---搞餐飲的跑去搞大數據,更名中科雲網......還有些不一一舉例。傳統行業做不下去,趕著熱門的去搞,會是啥結局?

 

4,觸網?搞高科技?改名?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熟悉,怪科網公司的愛好者們不漲記性?NO,當時美國普通投資者投資科網公司,在泡沫破滅後羊毛被薅光的差不多是整整一代人,過了15年,新一代的股民長大了而且正值壯年,兜里又有錢,麥子熟了,收割的時間又到了。

 

賦詩一首:
股票市場再輪回,科網泡沫又來了。
不怪股民沒記性,麥子熟了又一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788

何為價值投資?如何量化? 摸啊摸 摸啊摸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2uzzl.html

給我留言問:你說的價值投資,何為價值投資?如何量化?

回答如下:


1,何為價值投資?
       本傑明.格雷厄姆給出的投資定義:“投資是指根據詳盡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滿意回報有保證的操作。不符合這一標準的操作就是投機。”(1934年
       巴菲特稱:“‘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投資者(價值投資者)的共同知識主題是:他們搜尋企業價值與企業市場價格之間的差異。(1984年)
       說的夠清楚了,你都不需要再用自己的語言去總結。

2,如何量化?
        可以考慮從對公司的估值著手,業界基本比較認同“現金流折現法”,推薦書籍《價值評估》作者:阿斯沃斯.達摩德理,類似講“現金流折現法”書也行。
        “現金流折現法”里面一些關鍵因子對結果影響很大,而且頗為主觀,比如貼現率、計算現金流會涉及到對企業未來增長率的估算,你不妨把這些因子設的更安全一點,比如貼現率高點,增長率保守點,這樣安全邊際就出來了。
       當然你安全邊際設的越高,越難找到合適目標,沒關系,耐心點。然後你就明白巴菲特曾經說的話"The stock market is a no-called-strike game. You don't have to swing at everything--you can wait for your pitch."意思是“股票市場是一個擊打好球的遊戲。你不用見球就打啊,你可以等你想要的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