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中金的首席們認為銀行股五年後佔A股市值權重將從40%大幅下降至10%,並從多方面解讀銀行股的長線利空。經過我計算,目前銀行股佔A股市值按不同算法為20.63%到27.55%,與中金的數據差距甚大。
看了和訊網採訪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師黃海洲的新聞,題目為《中金顛覆藍籌五年後銀行股權重從40%跌至10%》。文中「黃海洲認為,以傳統藍籌為基礎的滬深300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銀行股五年後佔A股市值權重將從40%大幅下降至10%。銀行股不具備長線投資價值,只有投機與作空的價值。」(http://stock.hexun.com/2012-12-19/149219669.html)
我這個人對數字敏感,想追究下這個銀行股市值到底是不是佔A股市值權重的40%。
下面是計算過程:
1,截止2012年12月19日,滬深上市的銀行股A股市值為3.92萬億(人民幣,下同),如果計算在香港上市流通部分則總市值為6萬億。
2,截止2012年12月19日,根據上海交易所的統計數據滬市總市值15.10萬億、流通市值為12.72萬億;根據深交所的統計數據深圳股票市場總市值6.68萬億,其中深市上市公司在香港有流通的市值大概不到0.1萬億。合計滬深總市值21.78萬億。減去香港流通的紅籌國企部分市值後的A股總市值大概為19萬億。
3,三個算法來計算銀行股的權重:
3.1銀行股A股市值佔滬深A股總市值比例=3.92萬億/19萬億=20.63%
解釋:這個算法已經是把銀行股市值權重往偏大的方向算了,即使這樣也離40%權重差距很遠。
結論:中金的首席們認為銀行股五年後佔A股市值權重將從40%大幅下降至10%,並以此為基礎從多方面解讀銀行股的長線利空。經過我計算,目前,銀行股佔A股市值按不同算法為20.63%到27.55%,與中金的數據差距甚大。
清朝中後期著名思想家龔自珍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意思是想知道掌握「大道」,必須先研究蘊含「大道」的歷史。
在《香港股史》看到百多年前香港報紙上的股票報價,有些感想。
圖:1873年香港股票報價
來源:《香港股史》(1841-1997,作者: 鄭宏泰 )
1,匯豐銀行傳百年:1865年香港上海銀行在香港註冊成立,創立時股本2萬股每股250元,1866年1拆2變4萬股公開交易,每股125元,1888年改名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簡稱匯豐銀行。1866年11月15日《中國郵報》報導:香港上海銀行股票:舊股3%折讓,新股1.5%折讓。(意思是在香港上海銀行發行價每股125元上進行折讓,1865年上半年公司派息5元)。到了1873年,香港上海銀行股票的股價平均以125元溢價60%左右交易。(註:我查了下史料此「元」為當時貨幣「銀元」,應該是指西班牙銀元或墨西哥銀元,2者銀含量基本相同、等值。)
匯豐銀行1866年股本4萬股市值折合白銀20.76萬克(1枚墨西哥銀元銀含量371.57英釐(grain)相當於24.08克);匯豐銀行2013年市值16000億港元折合2063.19億美元折合白銀1858.73億克(現白銀價格1.11美元/克),147年後的市值是創建時市值的89.53萬倍,年復合收益率9.77%,毛估估計算扣除歷年集資後的年股息收益率3%(匯豐銀行有高派息的傳統,近年股息收益率為5%),毛估估計算投資匯豐銀行1866年至今含現金紅利的年復合收益率為12.77%。
銀行是百業之母,如果銀行老老實實做好吸收存款向企業放貸這一最原始的主業,並且嚴控風險,銀行的生命週期會比大多數行業要長的多。匯豐銀行成立不久就成為香港發鈔行,與其同期成立的銀行,存活至今也不多,在資本市場,活著太重要了。
2,
147年前如果對股票充滿恐懼捏著1根銀條不敢投資,留給後代到2013年1根銀條還是1根銀條,購買力基本沒有增加;而投資1根銀條在匯豐銀行上,現在會擁有89.53萬根同樣重量的銀條。(還沒記派息)
除了少數文物以外,不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沒有長期投資價值(以能否戰勝通脹為標準)。
你認為投資匯豐銀行賺的多嘛?其實匯豐銀行名義年復合收益率為12.77%只是比全球股票市場平均長期收益水平10%稍好而已(參見:神書推薦之《投資收益百年史》)
3,折價傳統永相傳: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於1866年創辦,前身是香港大酒店,1890年代開始由猶太人嘉道理家族持有。首先大酒店是一家難得的好公司,但這個公司真是一貫有折價的傳統,1873年股價就是發行價打5折交易,近年基本也是淨資產打5~6折交易,真是折價傳統百多年永相傳啊!我前幾年剛看香港股票的時候也被大酒店淨資產打5折左右的股價迷住了,現在回想真是一身冷汗啊,如果一間公司的資產不變現,那麼股價按淨資產打多少折扣沒有意義,公司(股票)價值還是來源於公司每年產生的現金流啊!
那些號稱有天文數字的礦藏、老酒、林業、牌照等等的公司,要是有人以這些可能擁有的資產靜態總值來對公司估值,那是在忽悠人哦。
1,軒尼詩---卓有遠見的港督
圖:港督軒尼詩的家庭照
軒尼詩(John_Pope_Hennessy,1834年4月5日—1891年6月3日)於1877年4月就任港督,在任期間,意識到華人對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當時在港的華人被當成次等公民,有見及此,軒尼詩廢除了禁止華人在中環購買土地、建造樓宇及經營業務的法令,使得中環地區開始急劇發展。效仿他在其他地方當總督(他曾出任多個殖民地總督)的做法,減少笞刑。此外,軒尼詩准許香港華人歸化英籍,成為英國公民,並於1880年委任伍廷芳出任定例局(立法局、立法會的前身)首位華人議員,並打破自1842年以來華人不准參政的局面。由於任內大大提昇華人的地位和開明,使英人不滿,更被英商向倫敦反映,最後連他命名的道路(軒尼詩道)也要離任後一段很長的時間才出現。
2,伍廷芳---古董收藏家
上面提到的那位立法局首位華人非官守議員伍廷芳,同年曾署任裁判司。在港期間,伍廷芳積極支持港督軒尼詩的政策,反對歧視華人,並要求廢除公開笞刑和遏止販賣女童等。後來伍廷芳回到國內(原因請接著往後看),是清末駐美國、秘魯等國的大使,民國成立後任司法總長、外交總長、代總理。
圖:民國代總理伍廷芳
我前不久去的廣州番禺寶墨園,裡面的趙泰來藝術宮,藏品主要來自趙泰來的曾外祖父伍廷芳的珍藏,裡面的藏品品相完好、精美絕倫。我下面拍的唐三彩馬,不僅品相好還成雙成對,我去過各地的省級博物館都沒見過。
圖:廣州番禺寶墨園伍廷芳藏品
3,房產泡沫---從前就有
由於軒尼詩的開明政策帶來了香港經濟繁榮,隨之也帶來樓市泡沫。比如,1881年5月成交的皇后大道中293號地段1間洋房,價格就高達55,000港元。
圖:皇后大道,香港, circa 1880
華商的地產投機狂潮,到了1881年10月,便從最高峰倒下來,物業市價下破百分之四十五。這場大投機,主要的買方是富有的華人,主要的賣方是洋商。前者只知買進,後者乘勢拋售。地皮和物業的市價越"炒"越高,華商從沿海貨易賺得的財富,轉眼便落到洋商的銀行戶口裡。(林友蘭,1980:85)
泡沫爆破後,樓價大跌,很多投資(投機)者均損失慘重。有些被逼變賣資產還債,有些被逼破產,有些甚至被逼出走香港,離開傷心地。據說,作為華人精英代表人物而深受軒尼詩賞識的伍廷芳,正是因暗中炒賣地皮但卻"看錯市"而弄致落荒而逃,最後甚至要放棄立法局議員的職位,退走香港,黯然返回大陸,投靠李鴻章,成為他的幕僚(Endacott,1958)。
當時的報紙是這些評論的:「現時的樓市狂熱,純屬一種虛假的生意(bogus_business),它的價格被一班沒原則的騙徒刻意抬高,藉以矇騙那些頭腦簡單的人。」(The_Hong_Kong_Telegraph,16november 1881)
可以對比下現在中國的房地產狀況,房地產泡沫從前就有,以後還會有,有泡沫就會有破滅,中國也會,沒有例外。
由於早期香港股市沒有股票指數,而匯豐銀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業務集中於香港,與香港經濟同呼吸共命運,所以用匯豐銀行的股票行情為脈絡串起香港股票市場重要歷史事件。
1,1877年--1889年,從牛市到泡沫破滅
由於港督軒尼詩的開明政策,匯豐股價從1877年197.5元上升到1890年的452.5元,與此同時匯豐銀行股本從1866年的40000股增長到1883年的60000股,所以匯豐銀行總市值實際升幅要大於其股價上升幅度。
1888年-1890年,香港公眾上市公司數量翻倍。從30家增長到61家,一些知名公司在此階段上市,如九龍倉、太古糖廠、香港置地、香港電燈等。
牛市末期亂象叢生,1889年2月13日香港本地報紙報導如下:一家連續4年虧損的公司,就算過往一年業績轉虧為盈......在數小時內,股價爆升5倍,完全難以想像。
伴隨股價操縱--投機風行,比如彭湛礦業公司,以發現金礦為題材熱炒股票,這種騙人的老故事資本市場沒有中斷過,直到今天!
1889年泡沫開始破滅,上面那個彭湛礦業從股價高峰接近80元跌到1892年6月底的0.8元,跌幅99%!
2,1889年--1893年,大亂之後是大治
由於市場出現明顯的股票操縱,股票業界開始尋求自律。股票經紀行會也同期成立。
同時股票市場立法展開,1891年10月1日《1891年第15條》立法通過。(草案名為《修改按1865-1886股票買賣法案》)
股市隨之進入調整。
3,1893年--1909年,長達16年大牛市
原因多樣,主要還是經濟快速發展。1898年英國強迫滿清「租借」新界,香港地區擴大,貿易、運輸量強勁上升。
1907年匯豐銀行股本增長到120000股。
4,1909年--1918年,熊市
期間中國飽受列強蹂躪,政經局勢混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以貿易、運輸為主的香港經濟更加低迷。1918年一戰結束,熊市也隨之結束。
5,1918年--1933年,牛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復甦,牛市重來。1920年匯豐銀行股本增長到160000股。
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在省港大罷工爆發(廣州、香港),股票市場一度暫停交易。圖中可以看到1925-1926年的股價大幅下跌。
1929年美國大股災、大蕭條,美國道指最高到最低跌掉了89%!重創了各種大師包括本傑明.格雷厄姆(巴菲特的老師)、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著名經濟學家)、菲利普.費雪(《怎樣選擇成長股》作者)等等。重創了當時全球主要經濟體。但對香港匯豐股價影響不大,1929年--1933年匯豐銀行股價還在上漲,由此可見資產分散配置的重要性。
6,1933年--1941年,熊市
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9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股票市場停頓,沒得玩了。日本鬼子太壞了!
1,中國大媽哄搶黃金
今年5月初的新聞報導「中國大媽五一掃金300噸,華爾街為之震動」,說的是「1000億人民幣,300噸黃金被大媽們掃了。」,「在中國內地就掀起搶金潮的同時,大批內地遊客趁假期特意赴港搶金。香港媒體稱,因為這些內地旅客的加入,多個金鋪門口出現排隊等候開門的場景,不少金店在假期前夕已被搶購一空。」。這則新聞引起了我的興趣,照片上哄搶黃金的情景讓我印象深刻,以中國大媽為代表的群體哄搶的東西,讓我深深懷疑。這裡面有機會。
2,我對黃金的態度
我對黃金的態度很簡單,這玩意沒那麼值錢。巴菲特說的很清楚了:「黃金從非洲或其他地方挖出來了。我們將其融化,挖個坑再將其埋在其他地方,並且雇個人看著它。它是沒有用途的,任何火星人看了便會撓頭。」
人類和鳥的共同點-->把一堆亮閃閃沒什麼大用途的玩意叼來銜去、挖來埋去。
巴菲特今年5月2日接受Fox電視專訪,在討論到最近金價大跌的問題時,巴菲特表示他並不進行黃金的交易活動,即使金價跌到每盎司1,000美元、甚至800美元,他也不會心動。他說,黃金完全無法重新創造價值,投資者只能期待有其他人能花更高的價錢買下它。
3,我要做空黃金
前幾天我做空了黃金。黃金2011年最高曾經漲到1852美元/盎司,大媽們今年5月搶購時黃金大約1400多美元/盎司(相當於每克黃金280元人民幣多一點,商業零售會更高些),還是處於歷史較高位置,我不認為黃金值這麼多錢。1998年黃金每盎司還不到300美元,15年過去了,黃金用途更多?還是更稀缺?答案都是NO。或許只是人們害怕貨幣貶值?但是美國這15年CPI上漲了40%左右,而黃金上漲了385%(以1400美元/盎司計算)!看來恐懼有點過頭了!
4,Just for fun
價值投資者做空黃金?還是用槓桿放大?有沒有搞錯。
巴菲特交易過白銀,還做衍生產品,他通過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賣的多國股票指數認沽期權,還在幫他賺大錢。
我是深度的價值投資者,偶爾做做商品等投機品種是Just-for-fun,只是用點小錢圖個樂趣而已,相當於打打麻將,但比打麻將有趣多了。希望這場以黃金為賭注的對賭不要輸給大媽們,呵呵。
看過我博客的都知道,我的博客極少涉及個股。偶爾提到個股原意也不是推薦,僅僅是一些想法、感想。但如果提到個股,我會儘量在後面有個交代。去年有篇博客題目是《讚美澳科控股!3.44港元的股票2012年中期每股派息1.168港元!》,發表日期是2012年8月15日,差不多整一年過去了。當時分紅公告後股價差不多3.8港元左右,經過3次分紅除權,1年後的今天股價3.5港元左右。這1年期間的分紅有3次,分別是2012年09月27日派股息1.08港元,2012年11月14日派股息0.088港元,2013年7月31日派股息0.092港元,3次合計派息1.26港元。(註:澳科控股為香港上市公司)
以3.8港元買入價計算,1年收益率=(3.5+1.26)/3.8-1=25.26%
如果把所派股息投入買股票,收益率還會進一步提高。
圖:澳科控股一年走勢
在這裡交代一下,如果萬一有人看了這篇博客買了這只股票,總算沒對不起您。
以後博客會更少提及個股,特別是以表揚誇獎的語氣寫個股、公司文章,避免引起誤導。
再加一句,公司有分紅真的很重要。
1,2000年的時候,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屢創新高,各種科網股瘋漲,熱潮傳遍全球,也傳到中國。當時國內的上市公司也跟風觸網、搞高科技、改名。1999年和2000年中國上市公司大概有50多家改名“科技”“信息”相關的名字,炒作的也很厲害。當時最有名的是億安科技的炒作,70多個交易日從26塊漲到100塊。
2,美國網絡、生物、其它新科技這2年出奇的火,公司上市動輒以百億甚至千億美金計,給初創企業估值也很高,那些大甩金錢的高價收購,指不定多少年後成反面教材,一如當年AOL花巨資收購網景公司。美國的科網泡沫把國內的BAT也帶瘋了到處大舉的投資收購......
3,近年,國內跟風潮也來了,蘇寧---賣電器的搞電子商務,改名蘇寧雲商;湘鄂情---搞餐飲的跑去搞大數據,更名中科雲網......還有些不一一舉例。傳統行業做不下去,趕著熱門的去搞,會是啥結局?
4,觸網?搞高科技?改名?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熟悉,怪科網公司的愛好者們不漲記性?NO,當時美國普通投資者投資科網公司,在泡沫破滅後羊毛被薅光的差不多是整整一代人,過了15年,新一代的股民長大了而且正值壯年,兜里又有錢,麥子熟了,收割的時間又到了。
賦詩一首:
股票市場再輪回,科網泡沫又來了。
不怪股民沒記性,麥子熟了又一茬。
有人給我留言問:你說的價值投資,何為價值投資?如何量化?
回答如下:
1,何為價值投資?
2,如何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