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當TVB與ViuTV鬥收視時,影視創作人還在窮日子裏掙紮

來源: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509-hongkong-tvindustry/

當TVB與ViuTV鬥收視時,影視創作人還在窮日子裏掙紮 |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視頻新聞

當TVB與ViuTV鬥收視時,影視創作人還在窮日子裏掙紮

ViuTV冒起,港臺多了頻道,新的免費電視局面,能否給本土影視創作人帶來曙光?

過去一週,香港人像追蹤恒生指數升跌一般,緊追兩個免費電視臺的收視點。

今年4月6日橫空出世的ViuTV,勢頭勇猛。據ViuTV公佈,開臺首晚的平均收視約5點,最高8點,到5月3日上到10.6點,意味著近68.9萬觀眾觀看——不少市民為這個新生電視臺能搶得雙位數收視而拍掌歡呼。也有市民同時指出,無綫電視在黃金時段仍有過百萬觀眾收看,一臺獨大的局面未變。

ViuTV開臺後首張成績表。圖:端傳媒設計部

當大眾視野仍停留於收視指數,兩臺搶觀眾之時,香港一群影視創作人卻在遠處觀望著。「新的免費電視局面,究竟能否持續開拓平臺,讓本土創作人有發展的出路?」這是28歲的黎梓駿近日最關註的問題。

黎梓駿2012年畢業於香港珠海學院新聞系,一直喜歡影視創作。大學畢業前半年,黎梓駿與三位朋友,合組公司製作影片,最初主要為坊間的跳舞學校製作比賽及為明星排舞的花絮,每條短片製作收費約1千至4千港元。「當時正是人人單反(單鏡反光相機盛行)的年代,客人都覺得拍片只是按按鈕,剪片也是按按鈕,根本不理解什麼叫創意,更不用談創作人所投入的時間、成本及技術,所以一般公司都不願付太多錢去製作。」

四名年青小夥子的初創公司,生意難做,每人每月收入只有四至五千港元,「做學生時還覺得夠用,但畢業後,單是我租的那間劏房租金已要三千多元,坦白說,都是跟朋友拼拼湊湊(籌錢)才可過活。」

不足八個月,公司最終倒閉收場,黎梓駿轉行,做過保險從業員及接線生工作,再去了澳洲working holiday(打工假期),回到香港,不甘放棄夢想的黎梓駿再次和朋友一起組建公司。2013年起,他的製作公司開始承接市場推廣公司外判的宣傳片和網絡廣告。不過,黎梓駿說,這些工作都沒什麼創意可言,「很多時客戶公司的老闆自己決定了他的方案後,我們只照指示執行。」

舉例來說,一個風筒(吹風機)廣告,客人要求找一名靚女youtuber,對著鏡頭美美吹頭。「僅此而已?這根本不可能提高貨品銷售,但客戶已認為能表達意思,基本上已沒商量的餘地。」黎梓駿無奈地說。香港很多創意人有過這種掙紮:「當創念遇上商業計算,矛盾隨即而來,要夢想抑或飯碗呢?兩者似乎不可能同時兼得。」

日復一日,黎梓駿與拍檔逐漸認清,香港根本沒有創意市場,他逐漸把工作與興趣分開:「工作就是等客人拋一些所謂意見出來,然後我們就按照指示,做一些東西塞回他嘴巴,最好就是順利完成,收錢便算。」

新電視臺喚醒對創意的想象

據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2015-2016年度全球競爭力年報》顯示,儘管香港的全球競爭力指數度的整體排名保持在前一年的第7位,但在創意方面的排名僅得第27位,為亞洲四小龍中最低。

在香港,很少會聽見人們談創意,城市規劃沒有創意建築,購物商場裏沒有創意產品,大街上也沒有創意打扮,一切正如香港文化人梁文道撰文所說︰「創意產業靠的主要是人,而這些人…… 都很講究環境。這個環境必須開放包容、多元刺激,有很多和自己一樣的人溝通競爭,有很多不一樣的事情每天發生。香港是這樣的地方嗎?我們不要再騙自己。」

然而,全新免費電視臺ViuTV的出現,近來卻給香港市民帶來一次創意撞擊。ViuTV的重點節目《跟住矛盾去旅行》打破港人對旅行節目的想像,首集找來政見對立的民建聯創黨主席曾鈺成及泛民主派議員梁國雄,一同到波蘭旅行,二人平日在立法會內唇槍舌劍,同遊異地時竟引發連串溫馨故事。另一節目《煮吧!換咗我阿媽》亦不單純是教師奶煮飯,而是找來三對母子,讓他們交換阿媽進行廚藝比賽,解構箇中親子關係。《晚吹》則衝擊電視廣播的底線,談論多人性愛的話題,節目嘉賓連環爆粗,甚至被投訴至通訊局指節目內容不雅、語言粗鄙。

播放一個月以來,ViuTV似乎成了香港電視界的創意符號,一夜之間,許多影視創作人不禁要問——他們的春天要來了嗎?

ViuTV 衝三小製作團隊。攝:盧翊銘/端傳媒

那種「不一樣」,是你從沒在電視上看過,但它一直存在

去年夏天,ViuTV的節目創作人員找到了黎梓駿的製作公司。黎梓駿的合夥人吳國麟認識ViuTV節目創作人員彭穎琪,彭在ViuTV開臺前被委派負責一個名為「實驗電視」的欄目,即是嘗試把電視廣播時段,外判予獨立製作公司運作,讓外部自行製作內容,再由ViuTV播放。

獲得這個機會之後,28歲的吳國麟,與黎梓駿及24歲的梁天俊,回想起三人曾在畢業那年去臺灣的單車環島遊。當年遊臺期間,三個年輕人學會了臺灣閩南語「衝三小」,即「幹什麼」的意思,就索性以《衝三小》作節目名稱,三人在香港踩單車去不同地方,介紹不同的本土商店或玩樂地點。

黎梓駿坦言,在製作《衝三小》前,自己已經有十年沒有看電視。「我不會看無綫的節目,不是抄襲外國,就是毫無新意,倒不如上網看美劇或外國節目。」因此,他從來沒想過,電視會為他帶來什麼︰「我們都不看電視的,怎會想到自己有日會上電視,甚至因為電視而被人認識。」

直至《衝三小》播出後,他才猛然意識到免費電視的影響力:「以前跟人說我們的想法,別人會覺得我是『白癡仔』,當我開玩笑。現在有一個電視平臺播放我的作品,你就會知道,我的想法原來真的可以入屋(進入別人家裏),是行得通的。」

在這個節目的創作內容上,ViuTV並沒要求他們三人作出任何修改,黎梓駿說感覺頗受尊重:「好奇妙,出來工作後,很多時都要妥協,《衝三小》令我們覺得重回學生時代,我們製作出什麼,ViuTV就播什麼,完全是我們的想法。」

《衝三小》現時逢星期三深夜11時45分播放半小時,收視雖未登上ViuTV公布的重點收視榜,但在網絡上好評如潮。「好無聊,但唔知點解睇曬成集(不知為何看畢整集)」、「由頭笑到尾」、「夠貼地(夠接地氣)」—— 網上有市民這樣留言,甚至有人要求節目「加鐘(增加播放時間)」。

同時,《衝三小》亦吸引了廣告客戶主動接觸。彭穎琪指出,節目由ViuTV開臺播放至今,有7名廣告客戶主動接觸她,提出合作查詢:「《衝三小》這個節目,以年青人作對象,所以接觸我們的品牌都是本地、年輕、大膽的。合作模式不局限於傳統的冠名贊助,可以作更多嘗試。」

對彭穎琪來說,《衝三小》讓她看到外判製作節目的發展空間:「《衝三小》那種『不一樣』,是你從沒在電視上看過的,但它確實一直存在。」

港臺外判電視節目製作團隊。攝:盧翊銘/端傳媒

做創意行業,比拼的是捱窮能力

不一樣的創意人才的確一直存在。當《衝三小》或ViuTV其他「不一樣」的節目令香港人直呼過癮時,香港還有大量的影視創作人卻仍困在死胡同裏,苦無出路。

綜觀香港,創意培訓並不缺乏。香港浸會大學、城市大學、演藝學院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資料顯示,每年傳理學院、創意媒體系及電影電視學院的畢業學生約有164名,當中部分投身電視製作行業,初畢業後入職起薪點約1萬2千元。

今年31歲的鍾宏傑,6年前便是其中一員。他畢業於演藝學院,主修編劇,畢業後一直從事外判的獨立電視製作。

還未畢業時,鍾宏傑就和同學關文軒,參加了香港電臺(下稱港臺)的外判節目計劃,經過兩個審批階段後,他們獲得18萬元的資助,拍攝一集關於香港郊野義務搜索隊的半小時紀錄片。二人於是開設了一間製作公司,承接港臺的外判節目。當時始終是新手,鍾宏傑、關文軒與另一名拍檔,花了較多時間拍攝,一年後他們向港臺提交了兩集,合共獲得36萬元資助,扣除成本後,每人每月只收入數千元。

鍾宏傑回憶,當時入不敷出,為省住宿費,必須與家人同住,每天煮即食麵過日子,更遑論休閒消費,心理上壓力很大:「當時經常身無分文,自信心很低,每次家人、舊同學聚會,都不想參與,始終怕跟人有比較。」

在香港這創意行業,很多時候在拼的,不是創意,而是捱窮的能力。

鍾宏傑

「在香港這創意行業,很多時候在拼的,不是創意,而是捱窮的能力。」鍾宏傑說,他認識的許多同行朋友,最終都不再堅持從事文創工作,大多轉行去做推銷員。

過去六年,鍾宏傑堅持製作文化及社會題材的節目,資助主要來自港臺。2012年,他曾獲港臺資助,遠赴美國紐約,拍攝關於城市街頭藝術及塗鴉的系列節目。回港後,他又再次得到港臺資助,開拍廢墟題材的節目。

港臺於1928年啟播,是香港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自2014年1月13日起,開始提供免費公共數碼電視。至今年4月2日,亞視因不獲續牌而停止廣播,香港電視業進入四臺分立的局面,除無綫外,還有ViuTv、香港電臺電視,及尚未啟播的奇妙電視。

港臺於4月2日接收了已停播的亞視的兩條模擬電視頻道,增加播放時段,並且表示,將需要增加更多外判節目來源,來填滿更長的廣播時間。

但長期一臺獨大的無綫電視卻依然壟斷著節目製作。2015年,無綫全年的外判節目,只有資訊節目《望子成才》、真人騷《難得有心人》以及自然紀錄片《天坑》。

無綫企業傳訊部宣傳科副總監曾醒明向端傳媒表示︰「TVB(無綫)是全世界最特殊的電視臺,要自家製作節目、發行,擁有永遠的版權。如果外判,版權可能要與製作公司相議。」他明言︰「TVB短期內不會放棄自己製作,只會維持少量外判。」

鍾宏傑直言,很難取得TVB少量的外判資助︰「要接觸無綫,首先要有人脈,我沒有。無綫要的是娛樂、八卦,我們沒有這些。無綫亦不會付出如港臺般的合理外判資助。」

至於新電視頻道的ViuTV,鍾宏傑認為,其創作內容上多以炒作話題吸引眼球,但內容未能令觀眾持續追看,「《跟住矛盾去旅行》的話題就是兩個人的對立,《G1格鬥會》就是女藝人在打架,觀眾因聽到這些話題而去看,看完之後呢?」

鍾宏傑總結,香港市民長期習慣了只有一個免費電視臺可以觀看,缺乏了對更多元節目,如文化知性節目的需求。「其實香港不同電視臺應該為市民帶來更多元化的節目。」

香港電臺電視部外購及外判節目組特級節目主任麥誌恒。攝:盧翊銘/端傳媒

香港電視產業:有人才,沒平臺

香港電臺電視部外購及外判節目組特級節目主任麥誌恒接受端傳媒訪問表示:「外判節目計劃旨在培養年青創作人,讓他們汲取經驗後,再向其他平臺進發。」

據港臺提供的資料顯示,2012至2014年間,共有227間公司向港臺遞交外判節目申請計劃書,申請者亦有上升趨勢,由2012/13年度的153份申請,升至上一年度的223份申請。

麥誌恒認為,這反映香港有具創意的人才及產品,只是在電視產業制度上,香港根本未能提供足夠的平臺讓人才發揮,在這一點上,香港遠遠落後其他地區。

在歐美國家,目前很多製作公司都是由業餘小組形式起家的。「在外國,就算是很業餘的(製作人),可以先做少少計劃給電視臺看,電視臺覺得有潛質,就給他們少少錢,叫他做認真一點,拍pilot program(試播節目)。可行的,就由電視臺出一個百分比,列明持有某個地區的首播權或播映權,然後製作人再拿pilot program,去找其他電視臺、發行商,甚至其他國家的電視臺去融資,方法很靈活。」麥誌恒介紹說。

香港一直未能發展這種節目模式,主因是「政策」所限。2009年,香港政府計劃增加免費電視牌照,同年底,三間電訊商城市電訊(香港電視網絡)、有線電視(奇妙電視)及電訊盈科(香港電視娛樂),向廣播事務管理局遞交申請。

城市電訊於2012年更積極地成立香港電視網絡(HKTV),並大行招兵買馬,完成十多齣電視劇,為開臺作準備。豈料在2013年10月15日,香港行政會議宣佈原則上同意發牌予奇妙電視及香港電視娛樂,但否決香港電視網絡的申請。

市民質疑政府拒絕開放頻道,阻礙電視市場競爭,直指審批過程不透明,並發動12萬人遊行抗議。香港電視隨後就不獲政府發牌提出司法覆核,惟終審法院於今年5月4日裁定毋須重新考慮香港電視申請。

影視創作人的自由市場遠未到來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一直研究中國內地、韓國及日本的電視產業發展,從而為香港電視製作的節目提出策略改進。

他指出,自90年代起,全球的商業電視臺都開始採用外判、製播分離的模式,一來減低成本,二來能更有效地引入創意。

「中國大陸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他們電視臺有自己的製作團隊,但很大的比例是向外面的製作公司外購﹔韓國電視劇製作成功打入整個亞洲,它們亦有外購﹔而日本的製作則是電視臺自家拍,但是明星、導演等人才不屬於電視臺的,令產業製作更靈活。」馮應謙分析道。

創作人的製作公司能否獨立生存,關乎市場是否有自由競爭的環境,要讓創作人東家不打可以打西家。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

在馮應謙看來,現時制度下,創作人還要等待一條漫長的路才能看到曙光。「如今只有TVB,再加一個規模較小的ViuTV,根本不算一個自由的市場。製作公司就算可勉強生存,亦會被這一兩間公司把價錢壓得很低。之後,創作人的製作公司能否獨立生存,關乎市場是否有自由競爭的環境,要讓創作人東家不打可以打西家。」

事實上,黎梓駿與其團隊仍在趕製的節目《衝三小》,製作預算只是ViuTV自家製節目的5分之1,「港臺的節目相對質素高及偏向認真,無綫面對的是較年長的觀眾,相信短期內,ViuTV是唯一能接納我們節目風格的電視臺。」黎梓駿說,他正在鑽研以顯微鏡拍攝細箘的影像,期望有朝一日,這個創意之作,能有一個合適的平臺去面向觀眾播放。

(端傳媒實習記者何郁慧對本文亦有貢獻)

請按右上角選在「在 Safari」打開

下載

重啟你的華語新聞體驗


創作人發聲抗網絡23條阿Y林夕:歌詞隨便改

1 : GS(14)@2015-12-10 09:18:12

■阿Y做出方丈甫士,還笑言「方丈好大方」回應近日熱爆的網絡23條。互聯網圖片



俗稱「網絡23條」的版權條例修訂草案昨原訂要二讀,可是立法會議員人數不足,最終流會,網絡23條二讀擱置,對於這個議案,藝人和創作人非常關注,連日都在社交平台發表己見。日前先有電影界的導演黃修平和影帝黃秋生「雙黃」發聲,昨日樂壇填詞人黃偉文(阿Y)和林夕接棒,阿Y自揭作品中有二次創作的,林夕則歡迎大家惡搞他的歌詞。


網絡23條一旦通過,其實對創作人是加倍保障,但偏偏創作人黃偉文和林夕卻大唱反調,兩人昨齊聲抗議,網絡23條版權條例修訂草案昨本要在立法會進行二讀,但最後因議員不足,流會收場。



■林夕講明不介意歌詞被二度創作。資料圖片


■阿Y自揭為梁詠琪填詞的歌曲《高妹正傳》是二次創作。資料圖片

阿Y二次創作《高妹》

填詞人黃偉文反對網絡23條,他昨日凌晨在facebook貼出自拍照兼留言:「方丈份人好大方,我啲歌詞隨便改,You have my word!——黃偉文。」雖然網友懷疑他的大方是敵不過執法單位,但阿Y即回應:「至少我自己要把話講清楚!」他坦言曾二次創作,更上載他為梁詠琪填詞的歌曲《高妹正傳》MV,很自豪地表示:「我也有二次創作,and quite proud of this one actually!(而事實上我對這個有點自豪)」這首作品原是李克勤於02年作詞及主唱的《高妹》,作曲是梁詠琪,同年梁詠琪就找阿Y寫了《高妹正傳》給自己,兩首歌曲都大受歡迎。林夕昨日也在《蘋果日報》果籽專欄撰寫了一篇「歡迎惡搞我的歌詞」的文章,他坦言:「我必須承認,我還在很小心的看版權條例修訂草案,而且看不太懂。」他提出仿效外國的用戶衍生(UGC),或開放式豁免的公平使用法(fair use),並認為只要屬於非牟利便可接受。林夕覺得政府的草案無疑令「網上地雷滿佈」,導致網民恐慌,只要「條例一過,龍門一搬」,就連無心惡搞的網民都隨時中招。文中林夕又大方表示不計較個人網上版稅,歡迎改他的歌詞,並揚言不會作民事訴訟,但提醒大家「律政司還可以無限期追溯你」,因為「民事刑事一字之差,卻是會坐牢留案底的」,更笑言叫大家將「你的名字我的姓氏」唱成「你的刑事也關我事」。


■翁子光前晚在旺角謝票時,大鬧網絡23條是惡法。

翁子光爆粗轟惡法

此外,《踏血尋梅》導演翁子光前晚在旺角謝票,他鬧爆網絡23條是惡法,激動到爆粗:「我覺得二次創作好多時係市民一種發聲嘅機會,呢個係好普世運作模式,YouTube就係呢啲二次創作,發表對世界睇法嘅樂園,你要立法即係打壓言論自由,完全係政治工具,對我嚟講網絡23條例係離X譜。」昨日立法會流會,翁子光在電話中補充說:「太好嘞,今日蘇錦樑(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仲寫咗篇稿,話唔會打擊二次創作,呢啲咪此地無銀三百両,特登要強調呢樣。你想咁樣通過,一定係中央下達。」採訪:李森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1210/19405689

控制贊助商hold個唱門票何韻詩成立基金助小店創作人

1 : GS(14)@2016-08-13 14:50:24

何韻詩近年因政治取向,連事業都受到一定影響,雖然失內地市場,但阿詩仍然熱愛音樂,近日她利用「集體獨家贊助」方式成功集資,並於10月8日及9日在紅館舉行「Dear Friend何韻詩2016演唱會」,門票今日公開發售。


製作費不計成本

獨立歌手阿詩獲230個贊助商支持,昨日她在九龍城的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舉行記者會,並有百多個贊助商帶着紀念品來撐場,其父母也有出席,阿詩感謝所有贊助商說:「好多謝咁多人嚟支持我,相信香港有咁多好嘅人,好有人情味。」對於宣傳海報選用黑色,她說:「黑色都好多層次,包含好多顏色喺入面,好似咁多人對我嘅支持一樣。」阿詩已開始為演唱會做籌備,她說:「度rundown同舞台,每場製作費幾百萬,今次開四面台,台燈聲都不計成本。」



■10月舉行兩場騷的阿詩會留意賣飛情況。

■何韻詩父母現身撐女兒。

■阿詩昨宣佈成立「十八種香港基金」推動社區。

阿詩的兩場騷會否考慮再加場?她說:「未知住,睇賣飛情況,我控制住贊助商唔可以hold太多飛,保證最靚最貴啲飛,街係有得買,起碼有七、八成飛出到街。今次我打破舊有方法試新嘢,聽日開始賣飛,睇住啲飛去成點,先決定加場,觀眾真金白銀買,兩場嗰度都二萬幾人。」關心社會的阿詩,昨日同時宣佈成立「十八種香港基金」,她說:「我將部份贊助錢撥入基金,有20幾萬,我加啲錢入去到30萬,啲錢會幫助社區、創作人同小店,呢個唔係慈善基金,係社企為主,咁樣靈活啲,但正式點做都未知,我先搞好演唱會先。」


「將紅館歸還群眾」

此外,阿詩昨在社交網貼出演唱會座位表並強調「反黑海」:「今次將紅館完全歸還群眾手上,唔單止贊助名額,連座位表亦一樣。接近八成門票完完全全公開發售。」採訪:曹家誠 攝影:葉君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812/19732564

兒童故事經典 柏靈頓熊創作人病逝

1 : GS(14)@2017-07-01 09:53:34

■邦德1958年出版首本柏靈頓熊故事書。



英國兒童故事角色柏靈頓熊(Paddington Bear)創作人邁克爾.邦德(Michael Bond),前日在家中病逝,享年91歲。出版社HarperCollins昨日宣佈他的死訊。該出版社兒童執行出版人默托讚揚邦德是「真君子、最有趣的夥伴、最令人着迷的作家。他因為創作了身穿着漁夫褸和水靴的經典柏靈頓熊而留名」。邦德1926年1月13日生於紐貝里,在附近的雷丁市長大。父親是一名溫文的郵局經理,是他創作柏靈頓熊的參考藍本。而在父母影響下,他自小就愛閱讀。他因為受不了就讀的天主教學校校規嚴苛,14歲輟學,一年後到了英國廣播公司(BBC)當工程人員。二戰時參軍,駐守埃及時開始寫短篇小說並投稿。戰後重返BBC,做攝影師之餘,仍繼續寫作。


受車站熊公仔啟發創作

1956年聖誕節前夕,他放工返回位於倫敦柏靈頓車站附近的家途中,在商店櫥窗見到一隻樣子很孤單的泰迪熊公仔,就將它買下送給妻子。他某日寫作時忽發奇想,不知一隻獨行小熊在火車站尋找一個家會是甚麼模樣。因在二戰時見過小孩為避開納粹轟炸走難時,頸會掛上牌子、手持行李箱,這之後亦成柏靈頓熊的「形象」,頸牌子寫有「請照顧這熊」。《名叫柏靈頓的熊》一書1958年出版,講述一隻小熊由秘魯抵達柏靈頓車站。這故事系列至今繙譯成逾40類語文,售出逾3,500萬本,2014年更改編成電影。邦德曾解釋為何柏靈頓熊那麼受歡迎:「他永遠保持樂觀,即使多少次失望,他都不會放棄。」英國廣播公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9/20072624

【灣仔曬月光】7米高月亮創作人Luke:細路話我偷咗月亮

1 : GS(14)@2017-10-09 03:20:41

問愛月亮的Luke童年夢想是否當太空人,他耍手擰頭:「這麼危險!會死人的!現在這樣我都可以在月亮上行走啊!」



「有個8歲的小女孩問,展覽後我會否把月亮還回天空,她猜我把月亮偷走了!」藝術裝置《Museum of the Moon》的作者、英國藝術家Luke Jerram笑。係,星期四凌晨,有個七米高超巨型月亮突然在灣仔飄起,停在密麻麻的住宅大樓中間,散發着溫柔淡藍色的亮光,個個走去瘋狂打卡,日夜賞月。



入夜,鬧市中的月亮散發着藍光。

這個直徑長七米,以50萬分之一縮小版的月亮,是Luke的最新作品。2016年起,他帶着它周遊列國,個個都捉住佢問:「太空人在那裏降落?你可標示出來嗎?」Luke:「這裏每1平方厘米等於現實裏的5平方公里,根本看不到,其實NASA已去過月球好多次,我猜大概有十五次吧,都揀較平坦的地方降落吧。」他自小愛觀察月亮,小時候央求媽媽送他望遠鏡,求之不得,就一心想着要自己弄一個月亮來。15年前,他幫朋友製作巨型吹氣滑梯時,已想要製作巨型超像真吹氣月亮:「但當時未有高像素又全面的月球表面圖片,亦都無可以印得仔細嘅大型打印機,惟有等待至今。」他翻查月亮資料,你在世界不同角落以不同角度看向月球,同樣的紋理會變成不同東西,影響不同的文化、傳說。「最多人說,月球的紋理像兔子;在法國,月球是女生;但在德國,月球是男生;而在中國,月球上有樵夫又有嫦娥,還有兔仔,好熱鬧。」現在他利用來自美國太空總署的120dpi圖像印出月球。除了正面,繞過廣場春園街入口那邊,還可看到地球上沒可能看到的月球背面:「這邊跟『正面』完全不同啊!是密密麻麻很多的殞石坑洞,有些坑洞裏還有密麻麻的小坑洞。」



一年來,他伴隨月球走遍了英國、法國、拉脫維亞、愛爾蘭等地,巨型月亮在古老教堂、廣場、泳池、河上、草地上都吸引許多人,以不同方式曬月光:「月亮在拉脫維亞的河面上展出,一夜間吸引了二萬五千多人來看,甚至有人看到跌落河;在法國,我們準備了沙灘椅給圍觀者,一對對情侶拖手躺着看曬月光,好浪漫。」未來他忽發奇想:「想弄個可以飛的月亮氣球,可在飄在城市上空,就更好了。」至於中秋節及追月夜(10月4日及10月5日),晚上八時半到九時半,月亮下還有利東街LED火龍鼓舞賀中秋,免費讓市民拿着燈籠,跟火龍由利東街莊士敦道,巡遊到皇后大道東。記者:陳慧敏攝影:徐振國、梁志永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01/20169219

【途人打卡】地盤警示燈變公仔掛港九 80後創作人:記錄城市故事

1 : GS(14)@2018-01-15 02:57:20

香港地盤多,Kila上街走兩步,已找到地盤警示燈,與自己的作品對照。

在香港街頭找到的,可能最少是創作,最多是地盤,全職繪畫和創作雕塑的章柱基(Kila)靦腆笑說:「看到地盤的警示燈,覺得它像人形,有頭有身,這是我自己的想像。」他大學時讀應用及媒體藝術:「現在我會自稱為創作人吧,創作人這稱呼很得意,像沒框架,做甚麼都行。」


去年Kila逛西九文化區時又遇見地盤,眼看一片警示燈海「沒甚麼文化氣息」,便觸發他做「Twinkle Twinkle Little Guys」計劃──他自行買警示燈並在上畫成不同人物,然後連續30天,逐一把它們放在馬路旁、天橋上等全港不同角落。他還拍照拍片放上網,有網民看到了,會去尋燈打卡。「後來發覺每盞燈都有不同經歷,帶來不同feedback。例如有人說原本那天很不開心,要OT,但看到燈的笑臉,便開心了點。做這個project還『不小心』地記錄了城市,我曾放燈在觀塘一堵graffiti牆前,現時該處已消失,變成地盤。」


曾放於佐敦文匯街一個巴士站的燈。

觀塘偉業街一角從前畫有graffiti,是Kila曾放燈的地方,現已消失變地盤。

Kila為展覽重畫的燈。



雖然計劃完結後,很多燈都不見了,Kila只拾回七盞,但他已重畫超過30盞燈,現正舉行《Twinkle Twinkle Little Guys》展覽,分享燈後故事。因為贏得2016年香港設計青年才俊獎,Kila獲贊助去日本交流,「現在是中途回港做展覽的,在日本,你會看到所有標誌和標示都很有美感。」日本人設計向來有心思,連路障都會畫成可愛公仔:「若大家看了會開心,是好事,整個城市都會開心一點,但在香港,都不知找誰來做這些事了。」


展覽推出的可愛貼紙。

Kila說自己的創作風格,除了受日本文化影響,也跟Art Toy有關,最近更參與策劃新書《Art Toy Story(上集)》。



《Twinkle Twinkle Little Guys》展覽日期:即日至1月21日時間:11:00am-10:00pm地點:「海港城・美術館」撰文:凌梓鎏攝影:鄧鴻欣(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13/20272819

Hea富生活:LikeCoin有利創作人

1 : GS(14)@2018-03-12 00:11:45

區塊鏈這話題真的沒完沒了,昨晚下課後到旺角茶記食消夜,聽到一位MK仔話:「毛記上市搞IPO都要大半年先集到嗰一億,如果搞ICO,大半個月搞掂啦!」。上幾期《壹週刊》封面,老中青三代人炒Bitcoin,介紹如何幾個月內由幾十萬變幾百萬,市場上洐生出的商機無限,課程、掘礦場、Bitcoin自動販賣機、集資礦場項目等……,作為一個投資者,如果你冇玩加密貨幣,已經outdated。從各人在區塊鏈的討論中,只看到一個「貪」字。黃金右腳話齋:「我哋成隊波都貪!」貪是進步的原動力,並無不妥,但他們的貪有個共通點,就是一窩蜂驚執輸,趁香港還未正式監管ICO時盡賺、盡量以小勞而極多得為目標,不務正業以虛擬貨幣作炒賣為最大價值。老實講,連我這崇尚練精學懶的廢人,也覺得是邪道,不敢妄進。直到我遇到一位朋友介紹高重建給我認識(香港第一隻加密貨幣LikeCoin的創始人),我才真真正正了解到區塊鏈的實用性本質。高重建本人跟我之前遇過的ICO發行人不同,他從不說能賺到多少升值多少,並不認同ICO是用來炒買炒賣,只說LikeCoin的實際用途能如何幫助現今傳播媒介及版權持有人作出合理而有效率的分成。若然這種付款模式普及,LikeCoin自然有其價值。

不經中央結算更有效率

例如陳奕迅有首歌叫「夕陽無限好」,作詞林夕,作曲、監製Eric Kwok,如果有人願意付10元買這首歌曲,平時要先在iTunes或Spotify等中介商買入,中介商賺一部份後,再以分成給這首歌的版權持有人,即唱片公司,再由唱片公司分成給原唱人、作曲、作詞及監製。當中牽涉很多手續費、行政費及時間,到他們手上可能已剩下千分之一的微薄分成。但如果用高重建的加密貨幣,當中有加密合約訂明每一個受益者所佔的分成,不經中央結算,自動有效率地分發給每位持分者。如果林日曦將這首歌二次創作成為「夕爺無大嫂」,引來一班fans畀LikeCoin,二次創作者亦為歌曲加上價值,亦可有部份分成,三四五次創作亦可,只要有人肯畀虛擬貨幣作打賞,而且各個創作者立即收到報酬。如果這概念落實而消費者習慣這種消費模式,實為創意產業帶來一大貢獻,這才是確實確切運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等各方面的優勢。難得香港有此有心之科技人,成功與否在後話,他和我亦知道要在香港成功實踐以上方式實在難度不小,但有理念的ICO創辦人實在少見。利申,我沒持有LikeCoin。郭釗
http://fb.com/heaology.edu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308/203258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