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另一受累股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4296000

  原以為長建(1038)及長和(001)是英國「脫歐」公投的其中兩隻受害股,原來同系的電能(006)亦是受害股之一。

  的78開始跌,已經連續下跌天,今天曾經見70.7於71.15對於的確

  跌破74.25支持計算,下跌目標為70.5元,原來今天已經幾乎

  如果跌破72.3支持計算,下跌目標分別為67.4及66.6跌破71.58計算下跌目標為65.56朋友買入告訴理想買入是66-68之間

  至於建,果然跌破了71.6支持位,今天見70.1元,距離下跌目標的68.25有1.85跌破88.4支持位,今天見87.6元,距離下跌目標的83.7有3.9差距

  一旦英國「脫歐」失敗,維持現狀的話,今天受累而下跌的股份隨時來個大反彈。

  縱使英國成功「脫歐」,今天受累下跌的股份一樣可以於已經反映了「脫歐」的不利因素為理由而來個大反彈。

  升與跌,皆在大戶的解釋權及操控之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815

放過網紅,吃秀或許能玩出直播亞文化下的另一股清流|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26/158418.shtml

放過網紅,吃秀或許能玩出直播亞文化下的另一股清流|黑馬薦文
師天浩 師天浩

放過網紅,吃秀或許能玩出直播亞文化下的另一股清流|黑馬薦文

2015年直播產業發達的韓國,吃飯直播漸成一種新的網絡真人秀,這種全新的真人秀被稱為“mukbang”,是韓語“吃飯”和“直播”二個詞的組合,傳到中國後翻譯為吃秀。

推薦理由:美食直播是時下一個潮流,本文將其稱為吃秀。這樣一種文化或形式興盛的背後,有怎樣的內在原因?

閱讀時間:6分鐘

推薦星級:☆☆☆

2016年被稱為直播元年,不僅直播平臺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老牌如YY、美拍、映客、花椒,新興如光圈、KK等),直播形式也逐漸從遊戲競技、體育、秀場等原始內容,過渡到“直播+美食”“直播+電商”、“直播+旅遊”、“直播+教育”等不同領域。

8月21日,人氣如日中天的TFBOYS組合成員王源,空降國內某知名直播平臺進行“吃秀”直播——吃火鍋,短短半個小時時間內,引發了750多萬網友觀看、7.57億點贊的圍觀效應,創下國內吃秀直播新紀錄。王源的成功並非興於偶然,吃秀——這項始於韓而興於中國的“直播吃飯運動”,正逐漸在中國所特有的直播亞文化滋養下,流行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分支,並在互聯網時代文化加速交流下,凝聚著中國的強大文化生產力,逆輸出反滲海外。

直播中的一股清流“吃秀”到底是什麽?   

吃飯類真人秀最早出現於韓國,是由韓國在線視頻網站Afreeca(直譯為“免費直播”)推廣嘗試的一類真人秀新玩法,被稱為“mukbang”,即韓語“吃飯”和“直播”二詞的組合,在推出以後立即風靡韓國,據相關報道顯示,不少知名“主播”一場直播下來能掙數千美金不等。

當吃秀來到中國,直播文化聚合下,吃秀如今在國內已然成為了一種新興的亞文化分支。據艾媒咨詢新近發布的《2016年中國在線直播行業專題研究》顯示,2015年中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近200家,其中網絡直播市場規模約為90億元,網絡直播平臺用戶數量達2億人。在眾多直播形式中,吃秀的特點非常明顯是。無論是遊戲競技,還是體育、秀場,演變至今,其更多的是通過新奇、娛樂的內容形式來取悅粉絲,以謀求打賞。反觀吃秀,更多的則是親民化、生活化的內容,年輕人在玩,老年人也能玩,只要你有時間,只要你願意秀出你的吃飯現場。而對於大部分吃秀粉絲來說,觀看吃秀更像是一種情感慰藉,是一種陪伴。

隨著國內“直播吃飯”興起,視頻軟件紛紛加註,阿里曾邀請鬥魚主播密子君宣傳五常大米帶動全民圍觀,這位吃秀播主在不著任何配菜的情況下,最終生吞了8斤五常大米飯。此次直播圍觀總人數突破40萬。#重慶美女吃8斤米飯#一度成為微博熱門話題,相關話題累計有4548.5萬的閱讀量,討論達到2998多次。而在短視頻+直播雙向內容運營機制下,擁有完善平臺頻道建設系統的美拍,為此成立了專門 “吃秀”頻道。該頻道的用戶通過直播或錄播的方式,結合美食介紹、美食文化傳播、吃飯禮儀等內容,拍攝自己吃飯的日常,並與粉絲進行互動。許多吃秀播主在平臺力推下成為擁有數萬粉絲的直播達人,這些平臺也借此收獲超高的人氣與流量,催生出如小蠻(19個月大)、中國版“木下佑香”密子君、大胃王桐桐、馨爺等吃秀名人。諸如來自日本,早期專註拍搞怪視頻而引發網友關註的美拍達人kosuke,也看中了吃秀的火爆開始嘗試參與進來,成為首個直播吃飯的外國人。人群的擴大帶動了中國吃秀影響力暴漲,這項興於韓,而火於中國的直播內容形式,反向逆輸出到了國外。

為什麽會有這麽多人喜歡看別人吃飯?

靠秀吃飯每次能賺得數百美元的韓國男星李昌勛覺得,觀眾之所以喜歡看他誇張的大吃,是可以從他身上看到自我,看他吃飯可以給觀眾帶來“間接快感”。在眾多直播類目里,吃秀既不像遊戲競技、秀場、體育直播的娛樂化,相比其他生活直播睡覺、戶外、運動更具黏性。在吃秀直播里,靠出賣色情和低俗段子的情況大大減少,如何營造一種溫馨吃飯的場景成了吸引粉絲的法寶,在眾多直播類目里像一股清流。

無論是看別人吃秀獲得心理滿足,還是因為孤獨尋求陪伴。吃秀來到中國後即迅速成長,國內美拍是第一個成立專門的吃秀頻道,一個月時間該頻道用戶就突破了百萬,累積播放量超過44億。目前中國吃秀直播早已超越韓國,這得益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和高達近兩億的獨生子女家庭(據中國人口科學調查2015年中國獨生子女家庭或在1.76億左右。)因為韓國截止2016年全部人口不過5000萬,而中國僅直播用戶就達到韓國人口四倍。

很快一些韓國吃秀主播看到中國市場巨大的潛力,緊跟大潮來到中國直播平臺,如@구하준具賀俊、@bgzuhe、@韓國秉洙歐巴呀、@全恩珍等韓國播主,甚至如林允兒等都來中國直播平臺上撈金,在TFBOYS王源吃秀期間也有自稱韓國的粉絲來點贊。可見中國吃秀的火爆進而反影響到韓國吃秀,如今韓國吃秀播主中中餐一直是重頭戲,或許這是中國現今新興文化逆輸出的又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吃秀文化為何能產於韓而興於中國?

2015年直播產業發達的韓國,吃飯直播漸成一種新的網絡真人秀,這種全新的真人秀被稱為“mukbang”,是韓語“吃飯”和“直播”二個詞的組合,傳到中國後翻譯為吃秀。簡單來說,就是播主坐在攝像頭前向網友播放自己吃飯過程,依靠“吃相”的受歡迎程度獲得粉絲打賞。為何吃秀在韓國出現,卻在中國走紅?除了人口基數外,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同中國獨特的飲食文化息息相關:

早在古代“民以食為天”就揭示了中國人對吃的重視,這也體現在國人日常的問候中,相比西方日常問候多以天氣、心情,見面問候“吃了嗎”可謂中國獨有的標誌。另外中國美食的豐富也是全球知名,此前央視推出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屢屢破收視紀錄,平均收視率達到0.5%,節目受眾可與西方知名的BBC紀錄片的不相上下。從飲食文化延伸到移動直播時代,吃秀從眾多直播類目中脫穎而出。

其二,真正讓吃秀從如直播睡覺、直播戶外、直播運動等生活類直播獨立出來,一個更重要的推手則是商業力量的介入。

早在,2014年,中國最早的鬥魚、戰旗等直播平臺就出現過靠直播吃飯賺取打賞的播主,不過散落在各個頻道之間。自2015年韓國吃秀火了,國內一些平臺看到機遇,美拍、虎牙、鬥魚相繼開始正式上線單獨的吃秀頻道,並舉辦各種吃秀比賽和獎勵措施,擴大了吃秀播主圈子,將這類人群聚在一塊,漸從一種直播現象,轉變為一種文化。

其三,明星效應也是重要推手之一。

各大平臺為了競爭,紛紛邀請擁有超高人氣的明星們來客串吃秀博主,使得吃秀影響進一步擴大。王源之前,今年5月虎牙邀請到韓國當紅女星林允兒來華試吃廣式小吃,很快明星吃秀成了一種風潮,papi醬、林依輪、華晨宇、蔣勁夫等明星皆通過吃秀在粉絲面前大秀吃貨一面。粉絲在吃秀中不僅獲得窺視明星隱私的快感,潛移默化中許多粉絲成為了鐵桿的吃秀播主或觀客。

最後,吃秀之所以能火爆,還同其盈利多元化關系密切。

在直播平臺上直播吃飯不僅可以獲得粉絲,同其他直播一樣,來自粉絲的打賞是其主要收入之一,吃貨PK賽上某吃秀主播一夜累積收獲禮物竟價值近百萬元人民幣。這些擁有無數吃貨粉絲的主播另一項主要收入則是來自食品商家的贊助,活躍在美拍的90後美女大胃王密子君,因聲音甜美、身材苗條,並擁有一副超越常人的好胃口粉絲無數,許多食品商家看到吃秀主播背後的影響力,邀請她們來嘗試自己的美食產品,比如我們熟知的良品鋪子,這項收入也十分可觀。

無論如何,吃秀雖然在韓國出現,卻在中國的大地上興起,有的社會學家認為,這是90後、00後獨生子女一代,尋求情感慰藉的一種表象。有的心理學家認為,在全民以瘦為美的當下,觀看主播的瘋狂吃秀可以彌補平常被禁止的進食欲望。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結論,在中國獨生子女一代人口將近2億,吃秀生長空間還有無限潛力。如今吃秀成為一種文化被年輕人接受,這一現象是否能持續?會達到怎樣的爆火峰值?一切皆有可能。

直播 吃秀 網紅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051

雲計算是另一片藍海?迅達雲:為企業打造可擴展、定制化的雲服務 | 每日黑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29/158444.shtml

雲計算是另一片藍海?迅達雲:為企業打造可擴展、定制化的雲服務 | 每日黑馬
張曉軍 張曉軍

雲計算是另一片藍海?迅達雲:為企業打造可擴展、定制化的雲服務 | 每日黑馬

迅達雲的著眼點是幫助客戶解決平臺的擴展性問題,為客戶提供高並發、海量業務支持。

不久前,Gartner表示,如果到了2020年,公司還沒有選擇上雲,就好比我們今天沒有互聯網一樣。中國的IaaS市場占有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雖然微軟Azure、亞馬遜AWS等雲計算平臺先後通過與中國企業合作的形式落地中國,BAT等國內巨頭也在加快市場布局,但雲計算服務市場仍然是一片藍海。

相比於亞馬遜AWS、阿里雲等巨頭,近幾年湧現出不少中小型雲服務公司,它們憑借靈活的產品、定制化的服務,也贏得了市場的青睞。

雲服務提供商迅達雲成成立於2012年底,旗下迅達雲SpeedyCloud主要有雲服務、IDC、雲桌面和CDN等幾大板塊,公有雲產品覆蓋計算、網絡、存儲三大IT基礎設施領域。迅達雲的著眼點是幫助客戶解決平臺的擴展性問題,為客戶提供高並發、海量業務支持。

迅達雲成創始人 & CEO於浩透露,目前,迅達雲在國內已建立9個雲服務節點和超過120個雲分發節點,覆蓋了全國90%以上的城市和地區;同時在洛杉磯、紐約、邁阿密、法蘭克福等地建立了10大海外雲服務節點,為國內出海客戶提供雙語環境的雲服務。

於浩向i黑馬描述了迅達雲的應用場景,拿電商企業來說,碰到“雙十一”等業務暴增的時期,服務器的壓力會比平時增加幾倍到數十倍,服務器的橫向拓展能力在此顯得尤為重要。

那麽,在擴展的時候,通過迅達雲服務可配置幾倍到數十倍的計算資源,等大促結束後這些資源可以被取消,這種伸縮的功能就免去了購買整體資源成本與麻煩。

wxid_3tqb6rqelc9721_1472447294616_28

迅達雲成雲計算平臺示意圖

與擴展性問題緊密相關的是雲服務的標準化,沒有標準化就不可能做橫向的大量拓展。而在具體的情境中,不同的公司都有自身個性的需求,遇到的瓶頸也不同,這時就需要做定制化的方案。

為此,迅達雲的做法是根據客戶的需求,提供組合式的定制化服務,就如同樂高積木,底層的資源是可控、標準化的模塊。

“用戶提出的定制化的需求,我們會將之分解成多個底層模塊,對客戶來講是一體化的服務。通過定制化,我們可以幫助客戶解決涉及到的專業性、複雜性的瓶頸問題。同時,我們保持底層模塊標準化,這是實現規模化的前提”,於浩對i黑馬說。

定制化的雲服務正是迅達雲和阿里雲這類巨頭雲服務商的區隔點。在於浩看來,對客戶來講,阿里雲的品牌會增加更多的可信度。公有雲的采購是一個複雜的決策過程,如果客戶不是重度使用者,無法體會出阿里雲和迅達雲有多大差別。

但當客戶體量比較大時,很多原本簡單的問題會出現瓶頸,這時他們傾向於選擇專業度更高、能夠提供定制化服務的平臺,迅達雲此時就會顯示出與巨頭雲服務商的差異。

“迅達雲面向全品類客戶提供服務,大型客戶主要集中在遊戲、電商、視頻等行業,通過組合定制化的服務解決客戶大流量、高並發的問題”,於浩告訴i黑馬,“迅達雲服務的企業級客戶目前已經超過5000家。”

據悉,迅達雲的核心團隊大部分都是技術出身,來自藍汛、網宿等CDN 服務公司。於浩本人曾經在藍汛雲事業部擔任高級總監,全面負責雲事業部的運營工作。目前,迅達雲正在啟動B輪融資,融資將主要用於基礎設施資源池擴展、新產品的研發以及國際化業務布局。

黑馬檔案

公  司:北京迅達雲成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於浩

所在地區:北京

所屬行業:企業級服務

融資狀況:B輪融資啟動中

迅達雲 雲計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444

萬科:除深鐵以外仍在與另一潛在交易對手談判

萬科A公告稱,除深圳地鐵集團外,公司於2015年12月25日與另一名潛在交易對手方簽署了一份合作意向書,盡管合作意向書目前已自動終止,但公司仍在與該潛在交易對手方進行談判。公司仍有意以現金支付的方式收購該潛在交易對手所持有的部分與本公司現有業務相關的資產或股權。

本公司已聘請中介團隊就意向交易展開盡職調查,截至目前雙方尚未就意向交易達成任何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

萬科擬以15.88元/股的價格合計作價456.13億元購買深鐵集團持有的前海國際100%股權。然而,這一重組方案一開始就被華潤和寶能以“攤薄收益”為由明確反對。且近日深圳市地鐵集團董事長林茂德自曝與萬科重組存在對賭協議,更是將深陷股權之爭的萬科再度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萬科A回複深交所問詢稱,萬科與深圳市地鐵集團之間不存在以協議或其他任何形式達成的對賭安排或意向。

對此,市場觀點認為萬科引入深圳地鐵重組事宜或存在重大變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323

另一ST上市公司擬4.36億元轉讓所持有房產

*ST人樂9月29日晚間發布公告稱,9與28日,公司全資子公司長沙人人樂與深圳浩明簽署了《房產買賣合同》,將長沙人人樂持有的長沙天驕福邸物業項目出售給深圳浩明,交易總價款為人民幣43,600萬元。

本次擬出售的長沙天驕福邸物業項目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杜鵑路99號,該項目商業部分為地下負一樓及地上一層至四層房產,建築面積28,124.77平方米。根據評估,房地產原值為14,538.90萬元,賬面凈值為13,928.13萬元;評估原值43,607.90萬元,評估凈值為43,607.90萬元,增值率為203.7%,賬面凈值增值率為213.09%。

公司表示,面對近年來宏觀經濟下滑的大環境,電商對傳統零售沖擊的影響,百貨業經營面臨嚴峻挑戰的不利形勢,公司及時調整並實施了審慎穩健開店的策略,據實放緩或放棄了部分以大賣場和百貨業態為主的門店開業計劃。根據所屬商圈的變化,除有利經營社區生活超市業態外,長沙天驕福邸物業項目已不再具備原計劃經營百貨業態的基本條件,同時,由於存在出售方物業的延遲交付導致資產階段性閑置,影響資金使用效益,給正常經營業績造成了一定的壓力。 長沙人人樂將該標的物業項目出售給深圳浩明後,不僅可以盤活現有資產, 發揮資金利用效率,提升經營業績,而且與控股股東交易後將鞏固雙方穩定的租 賃關系,有利於該物業生活超市的開業與經營,符合公司發展戰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124

開啟另一扇窗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f0v.html

    房市要求去庫存,豈料量價爆炸式齊升,舊庫存沒減多少,新庫存又增不少,結果庫存仍沒下降。無奈之下,許多大中型城市紛紛緊急出臺限購限貸新政,房市有所降溫。盡管這些政策不能根本性地抑制房價上漲,使得銷量也大為減少,但對發燒的市場先澆盆冷水還是非常必要的。這就好比對待一個突發大出血的病人,首先要做的是立即想辦法止血,然後再進一步找病因醫治。

    眼下這種局面,讓沒買房子的朋友唉聲嘆氣,也讓有了房子但還想再買的朋友長籲短嘆。今天,一個年輕朋友氣呼呼地說:“媽的!早知道這樣,當初咬咬牙買個房,還要去奮鬥幹嘛?”另一個中年老朋友說:“媽的!剛想再買一套,突然限購限貸了!”

    顯然,兩個朋友,雖然一個還沒房子,另一個已有房子,但他們都為失去房產投資的好機會而滿腹怨氣。我呢,也跟著嘆氣,表示遺憾!

    “你怎看?”朋友問。

    這房市連國家都預料不到會出什麽狀況,我一介屁民哪有本事看得出什麽門道來?不過,我想,你們買房子都無非是想增值獲利吧?目前,雖說限購限貸政策並不能使房價(明顯)下降,參閱本人小文《由朋友買房問題聊開的》(2016-09-13),但房市政策收緊,勢必會造成(短期)滯漲。

    “那咋弄?”

    上帝關上這一扇門,同時給你打開另一扇窗。你們買房是為了投資增值,那就要聽黨話,跟黨走。現在,既然國家要抑制房市,那你們何必耿耿於懷地硬要去對著幹呢?你們不是都在做點股票的嗎?樓市這扇門在逐漸關緊,但股市那扇窗不是好好地開著嗎?為何不去那里呢?識時務者為俊傑嘛!

    “這股票能做好嗎?”

    “怎麽不能?”我答,“投資股票與投資房子道理一樣,只要《像買房子那樣買股票》(2016-10-04)就行了。簡單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697

在閨蜜口中,希拉里完全是另一個人

50年前,在希拉里競選高中學生會主席的時候,她們在一起觀看競選;50年後,在希拉里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她們又聚到一起觀看競選。她們,是希拉里一路走來的閨蜜們。

自競選開始,有關“希拉里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一直是被熱烈討論的問題。不喜歡她的人將她描述成一個冷酷、虛偽和無情的人,認為她是一個把權力看得比任何東西都重要的女人。

然而,無論多麽位高權重的人,都有自己信任的圈子和好朋友,希拉里也不例外。

“她們對我沒有任何敬畏”

伊博林(Betsy Ebeling)被公認是希拉里最好的朋友。從1950年代小學6年級兩人都是11歲的小姑娘開始,兩人就是非常親密的好朋友,雖然經歷了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希拉里從阿肯色州到了首都華盛頓,又從華盛頓到了紐約州,唯一沒有改變的,是她同伊博林多年的友誼。

“我和希拉里在1958年9月就認識了,這些年,我們經歷了彼此的婚禮,彼此孩子的出生,彼此父母的疾病和終老。”伊博林說,“我們當時愛極了滑冰,總在外頭滑到我們的母親找我們回家時才肯罷休。”

“當初她競選學生會主席的時候我是她的競選顧問,但當時她沒有競選成功,還好現在不是我幫她。”伊博林開玩笑說。

伊博林說,閨蜜們眼中的希拉里一直都是那個溫暖、忠誠、照顧人和幽默的人。她是一個喜歡吃辣並總在包里帶著一瓶辣醬的人,她是會在伯明翰宮訪問過夜時會給閨蜜們發英國斯康餅照片的人。她是會向閨蜜們坦言,在女兒切爾西主持克林頓基金會的活動時會激動自豪到要控制自己情緒,免得表現得像一個“瘋狂自豪到冒傻氣”的普通母親。

伊博林還記得1974年的時候,希拉里將比爾·克林頓帶到家鄉介紹給她和她母親認識的場景。“他(比爾·克林頓)非常聰明也非常帶人緣,並且撲克玩得很好。我的母親非常喜歡他。”伊博林說。

在希拉里和特朗普的第三輪電視辯論中,伊博林邀請其他幾位希拉里的小學到高中的好友們聚到一起觀看。在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和希拉里一起長大的人:她們是一起和希拉里騎自行車去看電影的人,她們是一起爭吵身邊哪位男孩子更可愛的人,她們是一起去觀看馬丁·路德金演說的人。

“特朗普談到體力,是的。”希拉里的另外一位閨蜜摩爾(Hardye Moel)說,“我和其他幾個人總煲電話粥,有的時候說著說著就覺得好累啊。”摩爾還說:“大部分的時間晚上8點半我就要去睡覺了,所以我們談到希拉里的時候總會感嘆,年齡相仿的她每天是怎麽堅持的啊。”摩爾本人是美國本土的一位首飾設計師,希拉里也經常佩戴她的很多作品。

這樣的一群住在伊利諾伊州的閨蜜們當年都被邀請去參加比爾·克林頓的總統就職典禮,她們被邀請參加克林頓圖書館的開幕儀式,她們一起見證了希拉里競選紐約州參議員,她們還一起見證了希拉里宣誓就任美國國務卿。

在希拉里是第一夫人的時候,她們多次被邀請到白宮做客小住,希拉里還會喬裝打扮偷偷和她們一起溜出白宮去外面散步聊天。在萊溫斯基事件爆發,也被認為是克林頓一家最困難的那段時間里,這些閨蜜們也都一直圍在希拉里的身邊,希望能為她做點什麽。

“我的那些小學和高中的朋友們,她們對我都難以置信的忠誠。”希拉里在1996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她們對我沒有任何敬畏,有時候我真希望她們能有那麽一點。”

“你知道,如果希拉里現在和我們在一起的話,我們肯定會一起大笑並互相取笑自己已經松弛的手臂肌肉。”伊博林說,“但顯然她現在不能有這樣的時間。”

與媒體描述的希拉里完全不同

“我們都對在白宮看到你不感到驚訝,感到驚訝的是,你帶了那個家夥(比爾·克林頓)一起。”希拉里的高中同學瑞夫卡德(Anita Rifkind)在比爾·克林頓當選總統後給希拉里寫信說。

瑞夫卡德開玩笑說,她當年的一句玩笑話放在今天卻即將成為現實。

瑞夫卡德坦誠,因為希拉里在高中上學時是同學中非常受歡迎的人物,因此作為“普通人”的她和希拉里的交情當時並不太深。但是,目前媒體所描述的希拉里卻和她記憶里當年的希拉里完全不同。

“我覺得媒體所描述的不是我認識的那個(希拉里)。當年的她友善、開放、熱情,而且非常真誠,幾乎和現在媒體所說的正好相反。”瑞夫卡德說,“在個人資質上,她當時總是積極到處奔走參加學生團體活動,做什麽都會準備充分,學業上一直名列前茅。”

去年夏天,希拉里的高中同學們舉行了一個畢業50年後的聚會。“當時,都是60多歲的我們,所有人互相問的幾乎都是,‘你退休了沒有’?或者是‘你還有多久退休’?”希拉里的高中同學普萊特(Joel Platt)表示,“只有她,正在開始申請這份新的工作,這就是她和我們所有人的不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435

360雲盤以另一種方式回歸 要收費了你還用嗎?

本以為雲盤業務會徹底跟360說再見,但在短短一個月之後,360雲盤就以另一種方式複活了。

11月23日,360正式發布了企業雲盤,官網顯示,360企業雲盤適用於小微企業、企事業單位、醫療和教育機構、創業團隊,攝影工作室,自由職業者等等,有需要的用戶均可以進行申請。用戶使用360賬號登錄後,需提供姓名、手機號等實名信息進行認證。服務開通後,可通過360企業雲盤的一鍵導入功能,將原個人雲盤數據導入到企業雲盤,無需下載再上傳。

功能方面,目前主要提供文件管理、文件共享、成員管理等功能,首發網頁版,PC版及安卓版iOS版即將推出。

需要註意的是,360企業雲盤為付費業務,其中最優惠的企業雲盤套餐僅為99元/年(100GB),最高支持20個用戶;最貴的是999元/年(鉑金版),空間1TB,最高支持1000個用戶。此外,鉑金版用戶還支持擴容,價格為200元/100G/年,擴充用戶的價格是200元/10個成員/年。

10月20日,360雲盤發布公告稱,決定停止個人雲盤服務,在網盤存儲、傳播內容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得到徹底解決之前不再考慮恢複,之後轉型企業雲服務。對於停止原因,公告表示部分不法分子利用360雲盤存儲傳播非法文件、侵權盜版牟利、傳播淫穢色情信息等違法犯罪行為屢有發生,嚴重侵犯正版企業的合法權益,更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409

【商超】德國超市巨頭ALDI:與Walmart大不同的另一種連鎖商超範式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9589&summary=

【商超】德國超市巨頭ALDI:與Walmart大不同的另一種連鎖商超範式

司概覽:德國折扣超市巨頭


阿爾迪(ALDI)是世界最大的折扣超市和私營企業之一,成立於 1913 年,最初為阿爾布雷希特夫婦在德國埃森市(Essen)開設的食品雜貨店。1946 年,卡爾和西奧·阿爾布雷希特(Karl and Theo Albrecht)接手店鋪並開始連鎖經營;1960 年,公司 300 家門店分拆為南、北兩部分;1962 年正式起用名稱 ALDI,來源於德語單詞“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 和“折扣”Diskont 頭兩個字母的縮寫,意為由阿爾布萊希特家族經營的廉價折扣超市,第一家以ALDI 命名的門店誕生於多特蒙德。南北兩大商業集團分別獲名阿爾迪南方集團(ALDI Süd)及阿爾迪北方集團(ALDI Nord),前者由卡爾·阿爾布雷希特持有,總部位於魯爾河畔米爾海姆市(Mülheim an der Ruhr),後者由西奧·阿爾布雷希特持有,總部位於埃森市(Essen)。



截至 2015 年底,阿爾迪在全球 17 個國家共有 10,133 家門店,較 2014 年凈增 203 家,2015 年營業額約 673 億歐元,同比+10.7%,我們估算毛利率在 20%左右,凈利率約 2%,存貨周轉在 25 天/次左右。阿爾迪南方集團主要負責拓展國際市場,經營區域涵蓋德國(南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 9 個國家,2015 年營業收入 455 億歐元,門店總數 5,304家,在職員工 104,401 名;阿爾迪北方集團側重滲透西歐市場,經營區域包括德國(北部)、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波蘭等 9 個國家,2015 年營業收入 218 億元,門店總數 4,829家,在職員工 58,179 名,此外阿爾迪北方集團通過收購品牌 Trader Joe’s 在美國市場開展業務。



歐洲折扣超市行業: 規模增長,龍頭分化


行業維持增長,份額穩步提升


歐洲是折扣超市的發源地,聚集了行業內幾乎所有龍頭,包括德國 ALDI、LIDL、Kaufland、Netto Marken-Discount、Penny,波蘭 Biedronka,西班牙 Dia,挪威 REMA 1000,丹麥Netto 等。折扣超市可細分為兩類:硬折扣商和軟折扣商。區別在於:1.硬折扣商商品標價即最低價,所有低價信息均顯著標出;軟折扣商通過優惠券形式降低售價。2.硬折扣商盡量壓縮品牌、品類,貨架擺放、店內裝飾推崇極簡主義,生鮮類產品較少;軟折扣商品牌相對豐富,生鮮品類增加,門店裝修更為美觀。



2014 年,9 大折扣超市(包括 ALDI、LIDL、Kaufland、Netto-Marken Discount、Penny、Biedronka、Dia、REMA 1000 和 Trader Joe’s)總銷售額 1,940 億歐元,占歐洲超市行業整體收入的 12.5%,占歐美超市收入總值的 8.5%,2010-2014 年 CAGR 5.8%;其中,德國 Schwarz Group(旗下有 LIDL、Kaufland)和 ALDI 合計貢獻 1400 億歐元,2010-2014年 CAGR 6.5%,收入規模遙遙領先。根據 FBIC Global Retail & Technology 預測,9 大折扣超市2015-2020年收入複合增速將與2009-2014年持平,預計2020年總銷售額可達2,730億歐元,較 2014 年增加 790 億歐元,占比歐洲超市行業整體收入上升 1.4pcts 至 13.9%,占比歐美超市收入總值上升 1pct 至 9.5%;Schwarz Group 和 ALDI 營收合計增長約 630 億歐元,占增量的 79.7%。



折扣超市子行業增速高於整體超市行業, 近年來增速有所放緩 。2013 年,以 9 大折扣超市為樣本的行業增速為 7.4%,高於歐美超市全行業 2.7%的增速水平;2014 年,9 大折扣超市增速回落至 4.3%,歐美超市全行業增速下滑至 2.1%,差距縮小為 2.2pcts。增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歐洲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率持續下行,多個國家面臨通貨緊縮。



龍頭分化,“ 軟硬兼施”乃成功之道


硬折扣商增速普遍優於軟折扣商。2012-2014 年銷售額 CAGR,排名前列的 Biedronka(11.9%)、LIDL (9.8%)、Trader Joe’s (7.7%)和 ALDI (4.8%)均采用硬折扣經營模式,而軟折扣品牌 Penny (0.9%)和 Dia (-0.3%)增速墊底。



“ 軟硬兼施” 經營模式是行業未來發展趨勢。ALDI 作為世界最大的硬折扣超市,2013/2014 年收入增速分別為 5.1%/4.5%,均落後其最大競爭對手 LIDL(11.0%/8.7%),因為 LIDL 開創了軟硬結合的經營新模式。LIDL 基於傳統硬折扣模式實施一系列“軟性”措施,比如增加品牌數量、商品 SKU 數目、擴大門店面積、提高生鮮銷售規模等,加強門店聚客能力、推動坪效提升,銷售額維持高增長。



模式核心 :優質低價,簡單高效


精簡 SKU 集約規模 ,自有品牌保證低價


精簡 SKU+ 自有品牌,打造低價優勢。1.精簡 SKU:阿爾迪只經營顧客最需要的食品及日常用品,美國阿爾迪超市中,食品酒類占比 85%;每種商品僅提供 1-2 個品牌,“爆款”頻出。2015 年阿爾迪南方集團單店 SKU 數 1200-1500,僅為沃爾瑪的 1/100(沃爾瑪 SKU數約 150,000)。2.自有品牌:據阿爾迪北方集團 2015 年可持續發展報告,自有品牌占比達93%,多數為一線品牌商代加工,質量良好,但價格遠低於同生產商自身產品。3.最低價格:阿爾迪的產品售價始終處於行業最低水平,據 Business Insider 統計,2015 年 11-12 月美國市場 34 件商品組合售價 ALDI 較 Walmart 低 22.8%。



精選商品+ 規模采購,降低供應成本。阿爾迪 70%+的銷售來自食品,美國分公司每年實施 2500 次取樣,評估 30,000 種食品,員工全程參與,確保質量同時,優選美味產品。公司 2015 年銷售額 673 億歐元,未及沃爾瑪 4,395 億歐元的 1/6,卻是全球最大的單品批發商。每年采購的單件商品價值約 5000 萬歐元,沃爾瑪 150 萬歐元(聯商網數據),僅為阿爾迪的 1/33;與供應商簽訂的每份合同金額均不少於 50 萬歐元,期限多為 10 年(界面新聞數據),對上遊議價能力和品質控制處於絕對優勢。



質量監測+貼心售後,保證商品品質。1.質量監測:阿爾迪嚴把產品質量關,供貨商在供貨前須提交權威調查機構出具的達標證明,並通過獨立實驗室的產品檢測;新品接受訂貨後,首先要在部分超市進行至少 3 個月試銷,得到顧客認可才能放開銷售;門店隨時對上架商品做常規檢查,貨品出現瑕疵立馬下架,產品保質期得到嚴格監控,例如面包過期 5 天前,就會進行打折處理,過期日期特別加大加粗,確保顧客一目了然。2.售後服務:阿爾迪提供無條件退貨服務,簡化退貨手續降低投訴處理成本;售出商品一旦發現安全問題,立即啟動召回程序。



硬件簡單,高效運營


硬件簡單化 ,提升效率。1.門店布局:2014 年阿爾迪平均單店面積約 830 平米,遠小於沃爾瑪等綜合性超市;店內布局合理,入口處放置零食、飲料等高選購率品類,結賬臺周邊放置冷凍產品及非食促銷商品,刺激最後消費。2.條形碼:自有商品外包裝多面印上條形碼,提高結帳速度。3.購物車:使用購物車需投幣 25 美分,結束後將其退還原位,即可取回硬幣,因此不需專人管理。4.墻式保鮮櫃:超市底部或兩側安置墻式保鮮櫃,店員可從墻後直接補貨。5.商品陳列:店內貨架較少,大部分商品陳列於原包裝紙箱,有效節約上貨擺放時間和開箱人力成本。



員工多面手, 精簡組織架構 。阿爾迪門店員工無固定崗位,往往身兼數職,平均單店配備 10-16 名店員;公司極為重視人才,普通收銀員時薪達 13 美元,遠高於超市行業平均水平(沃爾瑪為 9 美元),所有員工享有充分醫療保險和職業培訓;2014 年內部調查顯示,80%+的員工認可“阿爾迪是傑出雇主”,平均在職時間超過 6 年。阿爾迪組織架構精簡,實行分權管理制度,區域經理向總部匯報,負責各連鎖店日常經營,擁有進貨、配送、財務、人事等的直接管理權。



無公關,廣告投入僅占總營業額的 0.3% 。阿爾迪相信優質低價的產品足以吸引顧客,因此不設公關部門,憑借強大的產品性價比贏得口碑。阿爾迪在德國少打廣告,唯一的宣傳手段是店里供消費者隨手取閱的小彩頁"Aldi informs",發布下期優惠商品信息。不過,阿爾迪在美國大規模擴張時遇到沃爾瑪的阻擊,在此地區開始做戶外廣告和 DM 海報。



速遞式分銷體系,大幅縮減倉儲/ 物流成本。阿爾迪的物流部門由多個分銷中心組成,每個分銷中心負責 60-80 家店的貨物供應;南北兩大集團在德國分別擁有 31/35 家區域子公司,每家子公司至少配備 1 個分銷中心,這個結構反映了阿爾迪追求簡單、反對集中的訴求。分銷中心采用中心輻射型(hub-and-spoke)分配系統,為方圓 40 千米(德國境內)或 90千米(全球平均)範圍內門店供應貨物。供應商承擔通往分銷中心的貨物運輸,但約 5%的商品會直接送往門店,其中一部分甚至用不封口的盒子裝運,以便立即出售; 分銷中心與門店之間的配送由阿爾迪自有物流團隊(包括 1620 輛卡車)完成。快速的響應模式加上較少商品種類使得物流、倉儲成本大幅縮減。



深入社區,試水線上


深入社區,密集布點,客戶粘性高。阿爾迪不在繁華商圈設店,一般選址於居民區、大學校區附近或城區邊緣,這些地段房租便宜、客流充足;2015 年公司在德國共有門店 4,197家,平均每 2 萬人口就配有 1 家阿爾迪超市,99%的德國居民知曉 ALDI 品牌。優質低價帶來的口碑傳播形成消費粘性,在比利時,80%的消費者每年至少光顧一次阿爾迪;在德國,10 年以上老客戶占比 91%,根據市場調查公司 GFK 統計,公司固定顧客比例高達 37%,為食品零售行業最高,德國人 1/4 的食品消費在阿爾迪完成。



切入電商,暫未進軍中國市場。1.移動端:阿爾迪已推出購物 APP,實時更新價格、品類、門店等信息,可在線生成購物清單,但暫不支持下單功能。2.電商:2016 年 1 月,阿爾迪斥資 3500 萬英鎊建立新網站,正式進入英國電商領域,最初以優勢品類紅酒切入,2016Q2 每周“Specialbuys”(特賣活動)上線運營,之後預計食品也將上線銷售。線上平臺采取自營模式,支持免費送貨上門和定點取貨兩種服務。據英國每日電訊報,阿爾迪客單價約 19 英鎊,結合我們對其毛利率 20%的預測,考慮快遞費用帶來的額外成本(官方數據 3英鎊/件),我們判斷線上業務盈利空間有限,短期內不會大規模推進。目前,阿爾迪已經建立了南、北集團聯合全球官網和 17 個國家的子網站。3.中國市場:阿爾迪早在 2014 年就考慮進軍中國市場,南方集團將執行進入中國市場的計劃,但考慮到全球超市巨頭和折扣超市在中國競爭激烈,咨詢公司 Planet Retail 預計 2018 年之前阿爾迪不會在中國啟動業務。



相關上市公司 Jerónimo Martins 、Dia  估值分析


由於 ALDI 並未上市,我們選取了硬折扣商 Biedronka 的母公司 Jerónimo Martins 對此模式上市公司的估值做以研究。 Jerónimo Martins 於 1989 年上市,截至 2016 年 9 月 26日,最新市值 97.1 億歐元,近 1 年來市值區間 68.7-97.4 億歐元;折扣商超 Dia 於 2011 年登陸馬德里證券交易所,最新市值 34.9 億歐元,近 1 年來市值區間 27.2-38.7 億歐元。



Jerónimo Martins 最新 TTM P/E 27x,近 1 年來 P/E 區間 21-27x,中位數 25x;Dia 最新 TTM P/E 12x,近 1 年來 P/E 區間 9-22x,中位數 11x。



Jerónimo Martins 最新 TTM P/S 0.7x,近 1 年來 P/S 區間 0.5-0.7x,中位數 0.6x;Dia最新 TTM P/S 0.4x,近 1 年來 P/S 區間 0.3-0.5x,中位數 0.4x。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085

好教育:長啥樣?怎麽做?中國教育的另一種探索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1152

把課堂從教室移到植物園里,孩子們學得很專心。(視覺中國/圖)

現在有點見識與理想的教育者也憋屈,不少人知道什麽教育對孩子好,什麽是對孩子的傷害,但大家中了魔咒一般!不只一位老師跟我說,“好歸好,整歸整”。

為什麽青少年網癮那麽厲害?因為孩子們的生命與現實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被割斷了,他們只能在這些虛擬的世界中尋找安慰,發泄情緒。但成人世界給予了他們什麽幫助?

周四下午,成都華德福學校有教師大會。事實上,全球上千所華德福學校都有周四大會。七年級老師帶大家做“探險與發現”課程的一個遊戲:每四個老師組成一個小組,前面三個人都戴上黑色眼罩,只有最後一個人眼睛睜著,這個遊戲,就是讓每一組“毛毛蟲探險隊”像人類“大發現時代”向外面探索,甚至搶奪地上的紅氣球代表的寶藏。

“貪婪”的人們中,只有最後那個人(貪婪者常把眼睛掛在腦後)做肢體指揮,不能用言語。主導者一聲令下,大家就忙乎開了。“能見者”傳遞的指令是滯後的,“搗亂者”目的各異,“忙乎者”一陣瞎忙後所得有限,只引得旁觀者狂笑不止。

這一幕,頗似我們的教育。各方忙亂地行動著,真正的目標卻很模糊,“能見者”幹著急,帶著大量利益訴求的機構或個人卻在各個環節成為教育真改革的“攪局者”。孩子、家長、學校、社會,被裹挾著跌跌撞撞地走向不確定的未來。

中國應試教育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系統化、工具化、細密化。全國上下一張網,幾套題;考試類型,答題技巧;要特長抓特長、要考點捉考點;老師教、學生學、補習班補;產、供、銷、宣,一條龍。一位從南京來的同事(原為當地重點中學理科老師,成功送走好幾輪高三)說,現在幫孩子準備高考已經不大可能,因為離開三四年,疏於“戰陣”了。

考試選拔本無可厚非,但妖魔化為教育的主要目的,問題就嚴重了。究竟什麽樣的教育是好教育?怎麽才能從根本上避免應試教育的弊端?

教育的目標要“終極化”

“士先誌,不足以啟其誌者,勿教焉可也。尊其所聞則高明,行其所知則光大,不足以致高明光大者,勿學焉可也。”章太炎在《救學敝論》中提到教學的目的是致“高明”“光大”,他認為凡是不能致“高明”“光大”的東西都不能給孩子,而當時的教育與學者,都心向“側詭之道”“內不充實”“頗有謏聞”——旁門左道、沒有內在、貪圖小名。

我贊同先賢的觀點,教育關乎三個層次:道、心、術。

其一在道。“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說卦》)。大地運作,宇宙生機,人倫互美。教育之道理應朝向這些終極之事,激發學生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教育的著眼點不在這個層面上,不足以立教。

其二在心。萬法歸心,心景合一,體察有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知、情、意,善、美、真,離此不足以宣教;授之以漁,方法圓熟,技能精湛,離此不足以教習。從來沒聽說任何一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著眼點在考試、小技之上。

現在有點見識與理想的教育者也憋屈,不少人知道什麽教育對孩子好,什麽是對孩子的傷害,但大家中了魔咒一般!不止一位老師跟我說,“好歸好,整歸整”。所以,才有“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的局面。本應對孩子未來負責,但未來還在未來,還遠。為什麽?

1919年8月到9月,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在德國斯圖加特,為即將成為全世界第一批華德福教師的13人,做了連續14天加一個晚上的講座,講座分為人的本質和發展,教學實踐建議,教師實務探討。之後不久,世界第一所華德福學校誕生了。

1919年8月對德國來說是什麽概念?剛作為失敗的同盟國簽署戰敗條約一年,社會百孔千瘡、雕零疲憊。施泰納沒在花費巨大心血創辦的華德福學校講如何學技術,如何找工作。他在開講致辭中說“華德福教育必須是一場真實的文化行動”。僅著眼於當前現實問題的教育行之不遠,真正的教育必須面向根本,面向未來。教育的目標要“終極化”。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對孩子天性與個性要深度研究

其三在術,教育是有方法的。

一場“瞎忙”遊戲引起無限歡樂,但教育絕不該也不敢是這樣。現在很多教育,不從孩子的生理結構和變化、基本心理動因和發展入手,完全是隔靴搔癢,人雲亦雲。甘地把“沒有特色的教育”歸為人的七宗罪之一,很多學校也認識到要有特色,但特色不是想打造就打造的。蒙臺梭利、尼爾、皮亞傑、維經斯基、布魯納、施泰納……都在孩童發展的生理心理動因方面作出了了不起的貢獻。他們的教育理論與實踐,都指向孩子的天性。

怎麽依循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是其所是地發展。包括:物質身體的發展,比如開始走路、換牙、青春期;心理、心靈的發展,如孩童早期的感受、青春期的情感、成年的思考;意識層面的發展,如自我感出現、強烈的自我意識、與周遭世界一體。三方面若能配合發展,光、溫度、水分與植物相匹配,孩子就茁壯成長。反之,就像植物人或精神病人,身體與心靈不能很好地結合到一起。

就我從事的華德福教育來說,這種教育被稱為“全人教育”,思考、情感、意誌(意願)即智商、情商、意商要全面發育,腦、心、手作為有機整體,在孩童受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為它們提供平衡發展的條件。想象力、行動力、感受力、思考力,都是必須培養的內容。

總體來說,孩童的天性是變中的不變,具有“整體表現”的個性特質,而個性的發展是教育的另一個本質之處。自我的順利發展是個性發展的基礎,個體有其絕對意義,有精神性或靈性,恰如蒙臺梭利所言的“精神胚胎”。每一個個體生命的發展過程,即是自我“入駐”的過程,即是自我意識與自己的身體、各種感官、他人、世界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過程。

教育肯定必須尊重每一個個體,毫無疑問應當是人性的,也是個性的。稍稍極端點說,照顧個性即人性。看看《西遊記》四夥計,有人稱為“火相”“風相”“水相”“土相”氣質,構成一群真實的人——由神寫人。老師應該觀察、接納和鼓勵“和而不同”,“因材施教”,就是希望發揮孩子的天性,而形成個性。每個孩子思考、感受、學習,對待人生都會有不同,就像春天花園里有五彩斑斕的花與小草,鮮活地組成一個充滿生命動感與靈性的世界。對孩子的觀察、研究、靜思都是必需的,“一切為了孩子”不用寫在墻上,要落在心里。

孩子有玩耍的天性,更有學習的天性。尼爾的夏山學校,幾乎沒有紀律管束,卻幾乎沒有孩子最後不進教室的。這種教育,因為“耍得好”,解放了孩子們的想象力與感受力。

照顧個性,說則容易做則難。應試教育一致化、簡單化,便於管理。但就像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提到的——各種技術、大數據的發展,已開啟了浩浩湯湯的個性化大潮。整齊劃一的教育,必將被迅速淘汰。

但是,孩子的天性是要引領的。現在的孩子更自由了嗎?更自主了嗎?更自覺了嗎?都不是。自由和規則、自主和依賴、自覺與安排,往往相互聯系在一起。

發展孩子的潛能要靠課程做支撐

孩子深受各自的遺傳因素與家庭環境影響,學校教育不可能塑造一切,也很難每一步都做得剛剛好,符合孩子的發展需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潛能,老師能做的就是營造環境,用具有想象力的優秀課程對孩子們加以引導,使其好學樂學,“點燃”他們。

前陣子,我們參與高中實驗的老師們在討論一個問題,為什麽很多人對教育的研究落在孩子發展的後面?討論的結果是,因為孩子是一顆顆富含物質與精神潛能的種子,他們是朝向未來的。尼采在遺稿中說,我們的過去已經無法為我們的未來提供經驗,從而指明道路。局限於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教育經歷里的教育者或成人,無法用自己的過去為未來的孩子包打天下。人們常常試圖用過去應對未來,忽略孩子的發展性。如果想到有一天你面前的“鼻涕”小孩也會成翩翩少年,長大成人,創造你所完全不了解的未來,你定然會有不同心態,會更有想象力地設計出面向未來的課程。

華德福教育認為人有十二種感官能力,即觸覺、聽覺、視覺、運動覺、嗅覺、味覺、平衡覺、溫暖感、生命感、思想感、語言感、自我感。這些感官能力即是孩子與外部世界聯系的橋梁,也是他們可以被觸發的重要潛能。很多具體的課程,都圍繞這些能力的建構與形成來展開。

課程要支撐孩子發展,必然是有階段性的、豐富的、系統的、可操作的。不僅華德福教育如此,蒙臺梭利教育、杜威教育,也都有這些特質。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方法,是最終決定一種教育理念能夠有效落地的關鍵。

貫徹課程需要堅持力。事實上,教育很多時候就在拼意誌。今天這個觀念,明天那個課程,最後就像漫畫家華君武的一幅畫作所諷刺的:到處都在挖坑找水,水就在那些坑的下面一點點,卻因為意誌力不夠,怎麽也挖不到。

好教育必須面向生活

最近第一個華德福實驗班的孩子們在參加高中會考,通過會考拿到的畢業證,是他們大多數人需要的。這也算我們的一個嘗試,但這個舉動使很多人大跌眼鏡,甚至認為這會讓學校“輸掉底褲”。但是,沒有一個國家的華德福學校不是面向自己國家的生活實際的,“需要考試”也在此列。

但是,面向生活不僅僅是這個意思。準備會考的過程中,我看到的一個問題是:因為會考,我們放棄了孩子們的很多活動,包括學校聚會、社會實踐、個體項目……

我們深深自問,如果為了考試,徹底放棄這些東西,值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會考、高考、洋高考,都需要花時間,都有其必要性。但所有這些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高中生處於進入人生旅程的重要節點,應該更多地與社會生活接觸,他們應該在求真的同時,開始考慮自己的職業、婚姻、家庭,關註和參加社會活動。而長期嚴苛的應試教育,卻使他們系統地脫離了生活現實。

為什麽青少年網癮、“空心病”那麽厲害?因為孩子們的生命與現實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被割斷了,他們只能在這些虛擬的世界中尋找安慰,發泄情緒。他們不是勇敢,是怯懦;不是面對,是逃避。但成人世界給予了他們什麽幫助?

在教育與社會有良好聯結的國家,社會中有各種主題活動、開放給孩子的各種俱樂部、各種文化設施設備、受社會與教育體系鼓勵的各種公益慈善活動……這些都是孩子們接觸社會的窗口。

面向生活,肯定要更多地與技能教育聯系起來,培養孩子技能也應該是各種教育大綱所強調的。遊泳、乒乓球、做飯、解題、裝電、房屋設計、開車……需要技能的地方觸目皆是。技能學習好了,也會給孩子帶來自信。

教育必須提供多元化的選擇

現在國內上大學並不難,大家爭的是所謂名校。青少年的學習路徑其實已經很多元了。常見的有:1.出國;2.高考;3.職業教育或做學徒;4.小眾學院。

出國路徑眾多。去英美,大陸歐洲或其他小語種國家,他們所要求的學習經歷、語言、能力、一定經濟支撐,並不是很難。應該說,可行性很大,包括非大規模民辦學校的學生,都容易找到出國路徑,外方很多是直接到校招生。

高考有藝考與高職、普通大學之分,藝體生的途徑也比較容易走通。現在中國也有人已創建一些小眾學院,以師徒小規模形式來進行學習。

我有位朋友,女兒在國內讀了個很一般的二本,後來去國外那種照顧老人及身體不便行動者的康複村,之後在英國讀戲劇碩士,在香港中文大學讀博士。她的求學路徑,是否也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從我們學校已畢業的七、八年級學生走向來看,大學入學分布廣泛。孩子的實際情況多樣,家長有不同的選擇。

現代人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以前小學、初中畢業進入社會已不再現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提倡終身學習。各種針對性的教育,如私校、個性化學習、各種形態的網絡課程,將慢慢變成一種常態。

學習的路徑有千萬條,最重要的,是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的興趣,願意努力發展自己的人格與各種能力。

在政策層面,放開民辦學校是非常重要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應該有更多措施為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提供支持。順便說一句,我認同義務教育階段不能以營利為導向,培養人的目標和將義務教育作為商品,畢竟有重大差別。

對老師松綁

孩子的成長沒有秘訣,就是家長、老師的愛所澆灌。老師是參與到孩子生命成長過程重要的人。

我們缺的是好老師。學校肯定不在於大樓而在於大師,按古代的標準,老師應當是修身、誠意、“致廣大而盡精微”(《中庸》)的人,授人以漁的人。按現代標準,老師應當是對世界有極大興趣、開放、努力向前的人。沒有老師的主動發揮,再好的理念和教育都是空談;有老師的主動創造,離真教育都不遠。

在學校中,老師變成主人,教師教授治校,教育家辦學,是一個根本的推動點。華德福學校中,教師占有主體地位,因而具有強大的主動性,有無窮的創造力。一位哈佛博士、麻省理工教授,也是資深華德福老師,曾與筆者談到,十個公司開十年,倒閉九個;十個華德福學校開十年,倒閉一個。

成都華德福學校2004年由黃曉星、張俐與我引進中國大陸開辦,與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華德福學校一樣,是非營利組織。學校的治理結構,由教師自治管理。學校就應該是一種制度創新、學術創新的機構,正因為它斬斷了投資營利分紅的妄念,專註於教育本身,老師才自然把學校變成自己的家,也願意持續地學習與成長。

我所在學校開辦已有12個年頭,肩負的任務就是開路。她是中國大陸第一所華德福實踐機構,12年前,幼兒園、小學、培訓同時開辦,皆為大陸第一。第一的背後,既是一種理想和勇氣,更需要有大膽實踐的精神。

同理,中國教育在這樣一個巨大的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必須要有迎接的勇氣,開創的精神。在與西方文化的相遇中,中國文化肯定可以做到“西體中用”“中體西用”“化而為用”,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吸入、適應、消化、分解、維持、生長、繁衍的有機生命過程。

“兒童身上與生俱來就孕育著未來人的種子”(威廉·華茲華斯),教育的困難在於它是面向未來的。教育必須帶來生命向未來生長的力量,為孩子生命的發展做指引,為生活做準備。

(作者為成都華德福學校校長、廣東省山海源慈善基金會理事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1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