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迷路被指間諜 出獄後落地生根滯留印度半世紀 老兵元宵回國
1 :
GS(14)@2017-02-12 13:52:25■王琪(左)在北京首都機場與前去迎接他的姪子擁抱。新華社
昨日是元宵節,中國傳統團圓節日。因戰爭而滯留印度54年的前解放軍老兵王琪,在外媒的關注下終於在這一天攜同在印度出生的子女,回到久違逾半個世紀的國家,返到故鄉陝西咸陽。這個悲喜交加的故事在內地官方包裝下,成為宣揚「祖國強大、遊子回歸」的典型。「歡迎老兵王琪回家!」、「祖國沒有忘記您!」昨日凌晨,從王琪攜同兒子、兒媳及孫女4人飛抵北京、踏入國門起,一路上聽到和見到的全是這類煽情文字。內地媒體網站對王琪回國滾動式報道,甚至派記者從印度開始追蹤。中國駐印大使館派專員陪伴王一起回國,表現「祖國關懷」之意。陝西咸陽機場,逾百中外記者逼爆候機大樓。昨傍晚6時許,王琪抵咸陽後,面對如此大陣仗的宣傳,老人似乎一時難以適應,在當地官員簇擁下,未對媒體發一言。前往接機的王琪鄉下親友、同學和當年部隊戰友等,與王琪短暫會面後,無不對媒體大發感慨:「感謝黨和政府,讓老人回家!」今天,王琪將攜家眷回咸陽乾縣薛宅南村老家,探訪親友和拜祭父母;村民將以鑼鼓隊歡迎。王琪家人透露,老人今次回來就不走了,村裏已為他準備土地,讓他建房子定居;有內媒見王家窮,擬發起眾籌為他募資,未開始已獲網民熱烈響應。79歲的王琪原是解放軍測繪兵,1963年1月中印戰爭停火後不久,因迷路進入印軍控制地區,被判間諜罪囚7年;出獄後被流放到印度一個專關異見分子、外國戰俘的偏遠小村,在那裏他與當地姑娘結婚生子,但一直思鄉,從1977年起向印度政府申請回國,2009年又向中國駐印使館申請護照;2013年獲發中國護照,但因印度的手續和路費一直未能成行。
■王琪參軍照
■在印度成家立室的王琪一家三代同堂。互聯網
BBC報道才獲關注
直到今年1月英國廣播公司(BBC)對老人的報道引起內地社會關注,事件才現戲劇性變化。中國駐印使館派人探訪,表示支持他回國;外長王毅向印度下最後通牒,元宵節必須放老人回國,或宣佈他回國日期。老人已恢復中國公民身份,但他的印度妻子和子女們仍是印度籍。據悉,王琪並非唯一滯留印度的中國士兵,但因他們當年是戰俘,無法獲中方接納,回國無望。陝西華商網/英國廣播公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12/19925681
【專題籽】守業半世紀 夕陽樹膠廠養起三代人
1 :
GS(14)@2017-04-17 07:21:03阿成拿着一排排的黑色膠產品,緩緩道出當初為何放棄讀書繼承父業,細訴守護樹膠廠30年的故事。
【專題籽:港情講趣】紅A塑膠品牌相信大家一定不覺得陌生。在香港塑膠業興盛之前,不少產品都出自樹膠廠,而「藝成樹膠廠」就是其中之一。藝成由崔健成(阿成)與太太陳麗英(阿英)打理,是少數超過半世紀仍在經營的家庭式工廠。樹膠廠自五十年代由阿成父親成立,一直屹立至今。阿成拿起手上一排排的黑色膠產品,緩緩吐出看似不值錢的膠背後,如何養起足足三代人的故事。
「以前的玩具車輪都是樹膠製。」塑膠未普及前,不少微細又方便生活的物件都由橡膠樹天然提煉的樹膠製成,例如茶餐廳玻璃枱膠墊、臉盆塞、凳腳膠、消防喉接駁膠圈等等。樹膠與塑膠外表相似,阿成着記者拿上手便知分別:「塑膠比較硬,一啤就會定咗型,無咁耐用。樹膠講求實用,即使用久了仍然有彈性。」例如樹膠製的臉盆塞彈性好,放在臉盆去水位保證不滲水,相反塑膠製有統一固定形狀,防滲水能力較弱。是塑膠還是樹膠?阿成一摸上手便知龍與鳳,全靠幾十年累積下來的經驗。他自小便跟父親學習造樹膠,主打潔具用品和零件,放學後便回廠幫手。五十年代出生、家中排行最大的他,曾讀私立中學至畢業,後來放棄進修繼承父業,「80蚊一個月學費,你話貴唔貴?嗰時一毫子買到碗白粥或一份報紙。我之後仲有五個弟妹,一來成績中等,二來理應幫家人喇,仲想讀書?」他直言舊時父母不會鼓勵進修,與現在的家長想法南轅北轍。
放棄讀書承父業
雖然無書讀,不過他毫不後悔,因為在但求有飯開的七八十年代,樹膠業風光時根本不愁無飯開。當時父親、他和五個員工,一年幾乎做足365日,大時大節才會休息,生意足以養起五口家庭。「每逢初二、十六我們會『做禡』,父親就請全員工有一餐豐富飯食。現在食雞很隨便,以前算很難得!」雖是小本生意,但靠幾部啤機一日做到幾千件貨品,已經好巴閉。不過阿成坦言做樹膠一點都不容易,樹膠加工過程會發出陣陣膠味,連仔女都抗拒,避之則吉。啤機要預熱而不能開冷氣,阿成指着佈滿塵的殘舊風扇說:「夏天廠房足足40度,只好日日靠佢。一碌一啤經常燙傷,有傷口是等閒事。」
有客人提議他少量生產塑膠產品,阿成只好無奈一試生產塑膠雪櫃膠邊條,但他直言樹膠才是自己最熟悉的範疇。
塑膠未普及前,不少物件都由橡膠樹天然提煉的樹膠製成,例如消防喉接駁位黑色膠圈。
阿成(左)與阿英(中)兩公婆靠樹膠養起一家人,慶幸女兒全力支持他們守業至最後。
創業難守業更難
後來塑膠漸漸普及,紅A等品牌冒起,塑膠毋須加工,價錢又平,顧客自然棄樹膠用塑膠,阿成嘆道:「樹膠每次起碼啤完都要等一兩分鐘定型,塑膠唔使。假設樹膠分幾日造,塑膠兩日就可以。」樹膠廠陸續倒閉,或者北移,阿成一家亦只好裁員,父子二人一腳踢。何不搬上大陸減成本?阿英解釋:「那時不少人提議搬上內地,不過我們又不想,始終有小朋友,寧願慢慢坐在香港守業。」一守,就再守足30年。2008年,觀塘工廠大廈拆掉,藝成被政府安置於九龍灣工廠區。雖然勉強租到和舊時相約面積的三個單位,不過俗語云創業難,守業更難。舊舖同期起碼有十間樹膠廠,現址的兩棟工廈卻只剩下他們。阿成的父親更在搬遷後不久因病過身,獨剩他守着家業。
下一代支持做到最後
在所剩無幾的熟客仔中,有人提議他少量生產塑膠產品,阿成只好無奈一試:「當時無生意,客人想生產塑膠雪櫃膠邊條,叫我試我咪膽粗粗試。」於是買了一部小型塑膠機,發現塑膠的確比樹膠方便,「塑膠只要開機,放材料落機器就有製成品,好像麵粉機一樣。」那何不轉做塑膠?他直言小本生意難以再轉型,「得一個人,點做?雖然做了大概三、四年,生意好轉咗,但始終不是自己最叻嗰瓣。我在媽媽的肚子已經聞慣樹膠味,做樹膠唔使諗,瞓着覺我都識做。」辛苦數十年,子女出晒身,兩公婆現在處於半退休狀態,希望做得一日得一日:「以前從來唔會覺得攰,只係想養大仔女。現在連馬來西亞都沒有橡膠樹,呢行無得再做喇。最難忘以前做得無停手,過時過節有得唞就開心,?家反而一個月開到十日八日工已經夠晒happy。」下一代又點睇?女兒崔綺淇表示:「早幾年佢做埋塑膠先維到皮,我都係上廠探先發現多了一部機,他生意差都不會跟我們說,不想我們擔心。」支持父母做落去?她表示全力支持:「對他們而言廠係命根,我都想佢哋有寄託,做到最後。」樹膠作為夕陽行業,也許很快就被時代巨輪吞噬,但在消逝前,慶幸見證有人守着最後的餘暉。
樹膠臉盆塞加工過程
1.先將樹膠和色種混合,再把膠放在碌膠機碌至適當厚度。
2.途中加入填充劑,決定膠身軟硬度。
3.把膠剪成細件後放在模型上,放進啤機,利用熱力壓出所需形狀。
4.等待一分鐘左右,把成品拉出。
5.用剪刀修剪碎口後,臉盆塞大功告成。
記者:鍾藹寧攝影:伍慶泉編輯:梁浩維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17/19990302
神戶製鋼涉嫌造假半世紀 波及中國泰國廠房 美司法部介入調查
1 :
GS(14)@2017-10-22 14:51:47【明報專訊】日本第三大鋼鐵廠神戶製鋼所(下簡稱神鋼)的數據造假醜聞愈演愈烈,消息指問題可能已持續半世紀,遠早於公司承認的2007年。《日本經濟新聞》引述匿名相關人員稱,神鋼的日本國內廠房,在製造過程中會使用「特別採用」一詞,識別向客戶提供未符要求的產品,其中部分工廠早在40至50年前已使用「特別採用」一詞。此外,神鋼承認,數據造假不止於日本廠房,馬來西亞、泰國和中國廠房也竄改數據,事件更惹來美國司法部介入調查,要求神鋼提供相關文件。神鋼股價在近5年低位徘徊。
神鋼相關人員透露,每當更換部門負責人,造假行為仍會延續。當時的廠長和負責質檢的高層,也可能在明知造假的情况下提供產品,甚至竄改給予客戶的檢查合格證。由於鋁和銅業務部門的高層後來升任神鋼總部的董事,過去的管理層在多大程度了解事情,也將成為焦點。《日本經濟新聞》稱,神鋼正向老員工查詢,此事顯示有組織造假在該公司已成為常態。
受影響客戶比原估計多逾倍
關於竄改鋁製產品等數據,神鋼在大安工廠等日本國內4個基地,有組織地造假的事實已明朗化。10月13日又查明主力鋼鐵業務的鋼絲,也存在竄改數據和未進行檢查等問題。神鋼已承認,受問題產品影響的客戶比原先估計多出逾1倍,達500個。
分析:經營低迷 犯險造假騙客
神鋼早在2006年已傳出旗下兩家廠房竄改數據,將工廠排放的超標氣體冒充達標。去年中,旗下不鏽鋼鋼絲廠被揭長期竄改數據,以減少次品。對於神鋼屢次犯錯,分析認為神鋼既有自身的問題,也顯示出日本企業管理的通病。新華網引述拓殖大學政經系教授朱炎稱,面對客戶的減價要求,而又想保留利潤空間,一些企業便投機取巧,認為即使把標準降低也不影響安全,抱僥倖心理瞞騙客戶。富士通總研經濟研究所分析指,經營狀况低迷使公司面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壓力,倘缺乏監管便容易出現造假。
日本企業近年屢傳醜聞,由奧林巴斯財務造假、高田問題氣袋引發全球汽車大規模召回,以至東芝虛報利潤、建築業龍頭企業旭化成竄改數據,造成建築物傾斜。神鋼的醜聞可說牽涉更廣,因為問題產品是工業的基礎物資,直接影響到全球供應鏈。神鋼提出兩周左右對已出貨的產品進行安全檢驗,並在今後1個月查明原因,制訂防範措施。神鋼將賠償客戶更換零件的損失。野村估計,神鋼在最惡劣情况下將損失18億美元(約140億港元)。倘問題產品比原先估計多,損失將會擴大。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116&issue=20171018
美債波幅半世紀最低
1 :
GS(14)@2018-01-14 21:19:29【明報專訊】《金融時報》表示,美國國債市場波動降至明顯的溫和水平,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最低(見圖)。這情况同樣出現於美國股市,其波動性已跌至1960年代以來最低水平。不過這種平靜的局面似乎不可能持續。
格羅斯:債券熊市確認
自1980年代初以來,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穩步下滑,但美債的長期牛市顯示接近轉折的迹象。自美國上月通過稅改法案以來,美國國債孳息率開始上漲。上周二(9日),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升穿2.5厘,是10個月來首次。對資產市場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時刻,因為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是全球金融交易中的名義「無風險利率」的關鍵指標。前「債王」格羅斯(Bill Gross)稱,美債長債的25年長期趨勢線打破,債券熊市得到確認。他已對美、英、德國債建空倉。
格羅斯前東家PIMCO卻表示,考慮在債市進一步偏軟時,增持美國國債,認為中美貿易政策是債市今年的風險,債市波動可能短期加大,判斷熊市開始為時尚早。不過一般分析認為,聯儲局逐漸撤出量寬措施,可能為美國國債孳息率增添上行壓力。摩通預計,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將由目前的2.5厘升至年底的2.7厘,並警告美國國債的回報今年可能跌至負值。摩通又預測,美國和歐洲的公司債券回報率,將低於去年,也低於長期平均水平。
[企業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218&issue=20180114
【飲食籽】從賣麵到做盆菜 家族麵店屹立瀝源半世紀
1 :
GS(14)@2018-02-04 23:21:11楊九於九十年代便開始在盛記做盆菜,主力由他操刀。
【飲食籽:故味重嚐】沙田有兩間逾六十年歷史的食店,一間是「龍華」,另一間是位於瀝源邨的「盛記麵家」。盛記在老邨的熟食中心,位置隱蔽,卻有另一番光景。雖然今年已六十四歲,但它卻不像遲暮的老人,一桌一椅都很有獨特個性,滿佈不同的裝置藝術,像極世外高人。日間賣麵,晚上做火鍋,冬天賣盆菜,一家人作業,甚少人知盆菜操刀者是小瀝源村村長。「我們做客家盆菜,是圍村盆菜。元朗、大埔圍村和我們做的不同,首要的豬肉已經不同,我們全部用新鮮豬肉,一個大盆最少要有三斤豬肉。」今年六十五歲的楊九說。
楊九的岳母是盛記麵家的老闆,岳母有六名子女,其中五名都在舖頭幫忙。楊九於九十年代便開始在盛記做盆菜,主力由他操刀。「我爸爸一直做煮食工作,八歲、十歲已跟住爸爸,通常村內有喜慶便找爸爸叔伯去做九大簋,以前圍村是食九大簋,不是盆菜,現在演變成九個缽倒在一起便是盆菜。那時我學燒柴,燒到十多歲,便出來做飲食業,最後才回盛記幫忙。」小瀝源村是沙田最老的圍村,明代萬曆年間已有記載,昔日的沙田又被稱為「瀝源」。瀝源即清水之源,坐落於水源(今城門河)之側,而沙田首個公共屋邨,亦以瀝源命名。採訪當日,我們中午十二時到達,楊九正準備晚上定單,在切豬肉。「豬肉不能切得太大件,吃落會較爽口,燜的時間比較快。我們有別於其他燜法,最重要是沒有味精,亦不會放鹽。」豬肉先啤水,再調校醬料,有南乳、磨豉醬、八角、小茴香、五香粉等,之後放入大鑊燜,放滿蒜頭,燜至少兩小時多。盆菜由底到面有二十二款食物,每款亦要切、煮,特別花時間及工夫,都由楊九負責。「每樣都要煮,味道要調好。做慣了便知道那個煮先、那個煮後,煮先通常是鹹菜、豆腐卜等用來墊底,其他配料陸續煮。」眼見配料有芋頭、雞、鴨、豬皮、蘿蔔、腐竹和魚丸等等,最特別有炸門鱔,醃上粉漿特別香脆。「夏天一定不做,每個食物都汁多,天氣熱,混在一起發酵便會酸,通常由中秋節開始做,過年時要不停做,一直至初七、八,最多便是初一至初三,每日要做百多盤,都是一個人做、一個人煮。」下一代懂得做這個盆菜?「如果無人做便無人做了,我已到這個年紀,收了個徒弟,暫時得我五成功力左右,希望可以快些接手吧!」
盆菜有22款不同食物,特別花時間及工夫,都是由楊九一人負責。
大鑊主要用來燜豬肉,最多可燜120斤,已用了16年。
煮完後,便由姐姐們幫忙叠高,材料多到滿瀉。
圍村盆菜(大),無味精,足12人用,份量特大。$1,480
豬肉不能切得太大件,吃落會較爽口,燜的時間比較快。
客家盆菜用的都是新鮮豬肉,一個大盆最少有三斤豬肉。
盛記麵家沙田瀝源熟食中心5號舖記者:何嘉茵攝影:伍慶泉、張志孟、蕭志南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30/20289203
【飲食籽】半世紀大牌檔麵家 老闆:辣椒油深夜炒咪辣親人
1 :
GS(14)@2018-02-13 03:04:33辣椒油不能太辣,辣得來無椒味又不可,所以要平衡用三種辣椒。
【飲食籽:識飲惜食】在深水埗已屹立半世紀的「長發麵家」,牌檔現時由馬氏第二代三兄弟經營,大部份食物都是自家製,每個月至少炒一次辣椒油,不定時在深夜炒。
「由我爸爸那代開始都會自己炒辣椒油,那時多數都是乾炒,那個年代好貴,所以不會落好多油,爆香蒜、辣椒,味大到成條街都聞到,乾炒會辛苦,煙會走出來,好像吸毒氣般,每個人都走出來鬧你,便要收火了。時代演變,尤其我們是大牌檔,不可以像以前般做法。爸爸退休後,我都炒了30年,一直炒到現在。辣椒油一定要在深夜炒,因為不會擾民,加上生意不會太繁忙,不會辣親人。」長發麵家負責人之一馬少康說。炒辣椒油,要準備大量乾葱、蒜,因為他們自製魚蛋,備有魚蛋機,會用來絞碎所需配料。「好多人覺得處理辣椒麻煩,要浸又要絞碎,所以大多叫來貨再炒,不過自己做,一來衞生些,二來可以配搭辣椒份量。」
用三種辣椒 食起來有層次
他說,辣椒油不能太辣,辣得來無椒味又不可,所以要平衡使用三種辣椒。一種是最辣,第二種是中辣,最後一種是小辣,食起來便有層次。「最辣一隻是西非野生辣椒,好像淮山杞子般小,另一隻是印度辣椒,還有一隻是祖國辣椒,外形像粒子彈,這隻不辣但炒出來好有椒味,色水亦是好的。」只見他戴着手套,手一抓,逐次將辣椒放入魚蛋機絞碎。「一定要戴手套,不戴手套一整到辣椒,不小心捽眼便會好痛。」先爆香已絞碎的蒜、乾葱,待完全炸至乾身,便放入櫻花蝦。「除了會用在澳門專門購入的蝦醬外,日本櫻花蝦較大陸蝦皮香,我們特別想加重蝦味,雖然成本會貴些,但幾年前仍然選擇轉用櫻花蝦。」放入辣椒,一片紅油有濃濃的攻鼻。幾耐會炒一次?「隔廿多日炒一次,生意好便炒密些炒多些,生意少便炒疏些。」吃前已聞到蝦香味,辣椒油不會太辣,不太食得辣的記者,亦勉強應付到。
辣椒油,吃前先聞已有蝦香味,辣椒油不會太辣,不太食得辣的記者,亦勉強應付到。
「長發麵家」已屹立半世紀,大牌檔由馬氏第二代三兄弟經營,大部份食物堅持自家製。
辣椒油每樽$50。
炒辣椒油需要準備大量蒜頭。
另一種需要大量準備的是乾葱。
為了增加蝦味,由坊間常用的大陸蝦皮,改用了日本櫻花蝦。
由於每次炒的氣味很強烈,馬少康都會戴上口罩。
長發麵家 深水埗耀東街記者:何嘉茵攝影:伍慶泉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06/20296155
何文田舖近半世紀升202倍
1 :
GS(14)@2018-02-21 06:29:22【本報訊】股市波動,投資者趁機入貨,以約2,900萬元購入何文田地舖,博收購重建。原業主近半世紀前購入,目前已成遺產貨,舖位49年升值202倍,3名子女平均分近967萬元。
三名子女各分967萬
美聯旺舖高級營業董事許諾謙表示,何文田梭椏道21號地舖,面積約1,300方呎,另天井面積約600方呎,合共1,900方呎,以約2,900萬元易手,呎價約1.53萬元。新買家為資深投資者,相信舖位具收購重建價值而購入。舖位市值租金約11萬元,料租金回報率逾4.6厘。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陳姓業主於1969年以14.3萬元購入上述舖位,過身前將物業轉讓予3名子女,2012年重新估值約850萬元。物業經歷49年,升值近202倍。今勻易手,若平均分配3份,每人可獲近967萬元。此外,香港置業根據土地註冊處資料,截至本月14日,非住宅物業暫錄1,123宗成交,較上月同期增約51.1%,佔整體物業成交比率約26.7%,暫創6個月新高。工廈交投最旺,半個月481宗成交,按月增1.5倍,成交額約34.77億元,按月增加約40.1%。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20/20309997
浸信會3400萬沽荃灣舖 半世紀升值302倍
1 :
GS(14)@2018-05-29 06:37:28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5320&issue=20180529
【明報專訊】近期荃灣私樓樓價屢創新高,區內商舖做價亦拾級而上。中原商舖部營業董事黃泳珊表示,以餐飲業為主的荃灣三陂坊,新近有商舖易手,該舖為三陂坊14至18號安安大樓地下C號舖,舖位面積約1020方呎,另有約800方呎的入則閣樓,舖位門闊達約20呎,新近以約3400萬元易手,呎價18,681元。該物業原由荃灣浸信會持有並作自用,以交吉形式售出。
1966年11.2萬元購入
黃續表示,上述商舖現以每月約13萬元放租,若按意向價計算,預計租金回報約4.5厘。資料顯示,荃灣浸信會於1966年斥約11.2萬元購入商舖,若成功以3400萬元易手,持貨52年將大賺3388.8萬元,物業勁升302倍。
聖公會不足半年1.73億掃11個住宅
事實上,近年宗教團體活躍於物業市場,以聖公會最為積極,今年至今不足半年已斥資逾1.73億元購入11個住宅物業。聖公會今年共斥9089.6萬元大手掃入九建(0034)西營盤新盤63 Pokfulam 7伙,另亦購入多個二手豪宅物業,包括本月初以2670萬物購入大潭浪琴園1座低層A室,實用面積1397方呎,實呎19,112元。今年3月則以3180萬元購入西半山堅道寶林閣一個高層單位及車位、以及1月份則以合共2325萬元連購西半山瑧環兩個單位,涉及總金額約1.73億元。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