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頁巖油使美國產油量創歷史新高,相應增加了全球市場供應量,加大了油價下跌的壓力。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最大產油國沙特可能借本周石油部長訪問之機,暫時拋開競爭對手身份,尋求16年後與拉美產油大國委內瑞拉再次聯手,消除頁巖油崛起給OPEC造成的威脅。
沙特與拉美產油國的“恩怨情仇”可以追溯到1998年。當時沙特要竭力維持本國在國際市場的主導地位,可又希望團結OPEC成員,讓油價走出每桶10美元的低谷。對委內瑞拉這種有增產潛力的拉美OPEC成員,沙特此前心存隔膜,沒有真正視為“自己人”。不過形勢逼人,1998年底以後,沙特終於爭取到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的合作,促成了OPEC與非OPEC產油國恢複合理油價的協議。
今時不同往日,全球經濟低迷使石油需求減少,頁巖油技術革命又使美國這類非常規采油的產量突飛猛進,對石油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也成為OPEC越來越大的威脅。美國能源情報署(EIA)上月公布,國內油田日產油增至897萬桶,產量刷新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高記錄。國際能源署(IEA)又預計,受歐亞經濟增長普遍下滑影響,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將創至少2009年以來最低記錄。
同在上月,國際石油市場跌入熊市,沙特罕見地沒有選擇減產,反而下調原油售價,打起了價格戰。有分析人士認為,沙特這麽做是與美國聯手打擊伊朗和俄羅斯的經濟。也有人認為,沙特是為了制止北美頁巖油產量增長。花旗駐倫敦的歐洲能源研究主管Seth Kleinman預計,在本月27日OPEC會議以前,沙特會設法團結OPEC的弱小成員,以求在與美國頁巖油生產商的競爭中贏得勝利。
彭博由知情者處獲悉,沙特石油部長Ali Al-Naimi本周已飛往委內瑞拉出席會議。法國興業銀行的市場研究主管Mike Wittner將Al-Naimi的訪問視為昨日重現。上世紀90年代,沙特同墨西哥和委內瑞拉爭奪美國市場導致油價下跌,沙特也主動接觸後兩國,爭取達成油價的共識。
花旗的主管Kleinman對當前的形勢說得更直白。他認為,頁巖油成為現在沙特的眼中釘,有它沒OPEC,有OPEC沒它。他預計,沙特可以遏制頁巖油生產,因為可以暫時壓低油價,以低價打消投資者為開采頁巖油融資的熱情。
沙特的忌憚不無道理。上月多家華爾街機構下調油價預期,以看多石油聞名業內的高盛也轉向,預計明年第二季度布倫特原油跌至每桶80美元,較當前水平再跌10%。高盛的報告稱美國的頁巖油創造了“石油新秩序”,預計其影響將超過OPEC。
本月3日,沙特國有油企Saudi Arabian Oil Co.將銷往美國墨西哥灣的每桶原油售價下調45美分,降至去年12月以來最低點。可同時,沙特另一大油企Aramco上調了出口歐亞兩大洲的原油價格。
美國投行MLV & Co.的分析師Chad Mabry認為:
“沙特企業調降對美國售價,對其他地區卻沒有降價。這種事實看來讓人相信,他們是沖著美國的頁巖油去的。那是他們市場份額最大的威脅。這是在提醒人們,即使左右石油市場的力量看似在倒向美國一方,只要決定行動,沙特也能在市場掀起真正的風浪。”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彭博援引知情人士報道,中國央行或將為包括江蘇、浙江在內的部分省份的城商行增加數百億流動性。央行要求中小銀行自行提出流動性申請。
知情人士稱,央行為城商行提供資金旨在支持對小企業的放貸。最終的資金規模還未決定,但有望達到數百億元。
知情人士還表示,城商行需要為來自央行的資金提供質押品,但央行還未決定最終使用何種工具來註入資金。
最新的貨幣政策報告顯示,今年9月和10月,央行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向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較大規模的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等分別投放基礎貨幣5000億元和2695億元,期限均為3個月,利率為3.5%。
今年央行低調的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向金融體系內註入資金,美銀美林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認為,中國人民銀行這樣的行動旨在從實質上降低市場利率,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的難題,而不必下調基準利率。因為當前降息被部分人視為中國改革的倒退。
一般來說采取質押方式發放資金時,需要銀行提供國債、央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高等級信用債等優質債券作為合格質押品。 對於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來說,提供這些質押品或許不難,但對於小型城商行來說若央行還按之前的方式提供資金恐難以收集到足量的質押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有消息稱,有部分坦克、火炮和作戰部隊進入了烏克蘭東部。受此消息影響,歐盟和美國將考慮進一步加大對俄羅斯個人和經濟的制裁。
歐盟28個成員國的代表和美國今天在布魯塞爾召開會議,討論對俄羅斯個人和經濟加大制裁。
消息人士向彭博新聞社透露,雖然還沒有達成共識,但官員將為11月17日舉行的歐盟外長會議準備一些加大制裁的選擇。
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今日表示,對俄制裁可能令歐盟經濟損失數萬億歐元。
烏克蘭外交部長Pavlo Klimkin表示,目前地面的形勢非常緊張。當被問及他是否認為烏克蘭將受到攻擊時,Klimkin表示,我們當然已經做好了準備。Klimkin說,
目前,烏克蘭需要緩和緊張的局勢並找到一個真正有效的政治解決方案。
盡管俄烏雙方於9月5日簽署了停火協議,但烏克蘭政府和烏東部親俄分子都指責對方正在準備新的軍事攻擊。烏克蘭的沖突已經造成4000人死亡。戰鬥始於4月中旬。俄烏之間的沖突已經成為冷戰以來最嚴重的地緣政治僵局。
知情人士向彭博新聞社表示,當歐盟和美國官員今天在布魯塞爾會面時,他們將考慮加大經濟制裁。最可能采取的行動是將參與了11月2日選舉的烏克蘭分裂主義者和俄羅斯人列入黑名單。烏克蘭政府認為這次選舉不合法。第二種可能性是擴大現有對俄羅斯金融、國防、能源產業的制裁。第三種可能是將制裁擴大至尚未觸及的領域。但此選項可能性不大。
任何新制裁的目的是向烏克蘭反對派和俄羅斯施壓,讓他們履行9月5日的停火協議。美國國務院發言人Jen Psaki昨日證實,美國及其歐洲盟國正準備擴大和深化現有制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作者為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俞平康,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事件簡述:
11月17日公布的日本三季度GDP數據不及預期,初值環比年化增速下滑1.6%(預期增加2.2%),前值下修為萎縮7.3%。由於4月上調消費稅後,經濟情勢再度惡化,安倍政府於今天(18日)的議息會議後,宣布將第二輪消費稅上調時間由2015年10月推遲到2017年4月,並提前進行大選。
要點總結:
數據分析:
日本政府的政府負債率已超過200%且仍在上升,為全球最高。為緩解公共債務壓力,安倍政府在今年4月將消費稅率從5%上調至8%,但該舉措對經濟的負面沖擊遠超預期。經季調後的今年二季度GDP環比折年率大幅下滑7.1%,主要原因正是上調消費稅導致家庭消費和企業投資大幅減少。1997年的慘痛教訓歷歷在目,推遲下輪上調時間是當前最佳權宜之計。
對中日雙邊貿易的影響:
年初以來,受實體經濟複蘇不力、以及上調消費稅對個人消費的打壓影響,中日之間的外貿同比增速一路跌落。預計本輪推遲上調消費稅只能起到緩解消費緊縮的作用,隨著QQE剛推行時的“財富增加”假象消散,我國對日貿易增速仍將處於低位;這對日本的進出口貿易打擊很大。但日本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總量的占比位於歐盟、美國之後,僅占總量的7%。即使雙邊外貿受日本低迷消費的限制,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也有限。
安倍政府面臨的財政與貨幣政策悖論:
如果如期上調消費稅使實體經濟再度陷入衰退,QQE推行以來積累的政策信心將垮塌,意味著安倍政府的“新經濟”破產。但推遲上調的話,那麽政府負債過高的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財政將陷入困境。日本央行一方面在4月份以來的各次議息會議上表示“上調消費稅的影響正在消退”、“經濟溫和複蘇”、“個人消費仍富有彈性”以安撫市場情緒,一方面又倉促出手擴大QQE規模,並延遲下輪消費稅上調。這說明當局自己對QQE的政策效果缺乏信心。這反映了安倍政府現行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組合的內在沖突,是我們在之前點評中曾提到的日本面臨的結構性問題之一。
形勢評述:
在推遲上調消費稅問題上,安倍先後與最大在野黨——民主黨、財政大臣麻生達成了一致。我們認為,從安倍的政治訴求上來看,延遲增稅不過是又一輪“拿青春賭明天”的押註,寄希望於QQE的推進能帶來真實消費、投資的上升,進而拉動實體經濟複蘇。另據日媒報道,日本政府擬實施2~3萬億的後續財政刺激計劃。“財政赤字貨幣化”已成為日本結構性改革路上難以擺脫的枷鎖。
詳細分析:
日本的政府負債率逐年上升,已超過200%,為全球最高。日本在當前仍然堅持著一方面大舉發債、一方面由政府出面,在QQE政策框架下大量買入國債的思路,實質上是“財政赤字貨幣化”。但如果財政困境延續,一旦市場認為其償債能力出現問題,日債被投資者拋售,將造成整個國債市場的崩盤。因此依靠增發國債來填補財政赤字的手段不具有可持續性。
日本政府上次上調消費稅可以追溯到1997年。當時在亞洲金融危機背景下,為改善政府收支,時任首相橋本龍太郎將消費稅由3%上調到5%,結果當年的GDP年化季率下跌3.7%,據測算對經濟造成的損失高達1280億美元,橋本也由於決策失誤黯然下臺。從歷史經驗看來,上調消費稅雖然能提高單項稅收(見圖4中紅線的跳點),但對總體稅收卻有顯著的打壓作用。這說明試圖依靠提稅來增收的直接目的也無法達成。
為改善財政收支、緩解公共債務壓力,安倍政府在今年4月將消費稅率從5%再上調至8%(97年以來首次上調)。雖然已經預計到它的負面影響,但實際推行後對經濟的沖擊仍然遠超預期。今年二季度,經季調後的GDP環比折年增速為-7.1%,創2011年一季度以來最低值,主要原因正是上調消費稅導致家庭消費和企業投資大幅減少。二季度的弱勢數據、以及1997年上調消費稅的慘痛教訓敲響了警鐘,安倍政府因此開始猶豫是否推遲下輪上調時間。
我國是日本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兩國間的總貿易額幾乎相當於日本和美國、歐盟的貿易額之和。從年初以來,受實體經濟複蘇不力、以及上調消費稅對個人消費的打壓影響,中日之間的外貿同比增速一路跌落,目前在零點徘徊。預計本輪推遲上調消費稅只能起到緩解消費收縮壓力的作用,QQE剛推行時帶來的“財富增加”假象已經消散,我國對日外貿仍將處於低位。這對日本進出口的打擊是很大的。但相對的,日本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總量的占比卻位於歐盟、美國之後,僅占總量的7%。因此即使雙邊外貿受日本消費低迷的限制,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也有限。
安倍政府面臨的財政與貨幣政策悖論:之前QQE的意外擴容已經在日本政府內部引起了相當的爭議。量化寬松是建立在寬松貨幣能夠真正幫助實體經濟複蘇的基礎上,如果實體經濟複蘇進程確實符合預期,那麽上調消費稅以緩解國家財政壓力就是恰當的。日本央行一方面在4月份以來的各次議息會議上表示“上調消費稅的影響正在消退”、“經濟走在溫和複蘇的軌道上”,一方面又倉促出手擴大QQE規模,並傳出可能延遲上調消費稅的消息。這說明當局對QQE的政策效果缺乏信心。如果如期上調消費稅使實體經濟再度陷入衰退,QQE推行以來積累的政策信心將垮塌,意味著安倍政府的“新經濟”破產。但如果推遲上調的話,那麽政府負債過高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財政將陷入困境。
這反映了安倍政府現行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組合的內在沖突,也是日本政府面臨的最重要的結構性問題之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政府網和官方微信今日齊齊轉發文章《降息背後的民生情懷與經濟邏輯》(下文稱報道)。文章強調“此番降息無法說明中國就此進入降息通道,也不表明改革定力受到幹擾”,降息只是中央政府解決當前融資難、融資貴的一個必要手段,它客觀上會有滋潤企業、激活股市樓市等作用,但這並非調整改革大方向,只是因時而動、順勢而為,從大局出發讓經濟保持活力。
此前央行在宣布降息決定後的第一時間發布解讀稿件,強調降息並非貨幣政策轉向。
報道寫道:
降息猶如一場春雷,既給渴望普降甘霖的市場主體帶來及時雨的消息,同時也驚醒那些唱空中國的人士,中國政府在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時體現出對貨幣政策的收放自如。這種適應性的調整並不是說改變了政策取向,更不意味著“重改革、輕刺激”的定力動搖。
降息背後既有民生情懷,也有經濟邏輯,它的第一大好處就是降低融資成本,對企業或個人而言,貸款利息就少了一截。過去一段時間,融資難、融資貴常常成為企業吐槽的內容,國務院也屢屢出臺措施改善部分企業的信貸饑渴。
然而降息是否能夠降低融資成本呢?華爾街見聞網站註意到: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一年期貸款基礎利率(1yr Loan Prime Rate,簡稱LPR)周一只下降20個基點,至5.56%。顯示即便對於最優質的客戶,銀行們也並不願意按央行計劃下調貸款利率,預計對於質量較低的客戶貸款利率下調數量可能更低。
報道認為降息的理由在於:
今年3月至今的大半年時間里,李克強總理不下十次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到這個問題,想方設法緩解中小微企業以及三農等領域的信貸饑渴。最近一次常務會議又推出十條新政,還是劍指融資難。不過,政策的見效總不免有滯後性,所以央行在會後不久啟動降息,不讓實體經濟等到花兒已謝了。
市場也註意到此番降息也伴隨著改革的步伐,那就是推動利率市場化,除了非對稱降息與擴大存款利率浮動區間外,還有簡並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期限檔次,這將進一步拓寬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空間,提高它們市場化定價能力。
這也是一舉多得的措施,存款利率上浮空間更大就意味著儲戶的利益可以免於“誤傷”,如今不少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都采取一浮到頂的策略,儲戶並沒有損失,如果物價漲幅還繼續保持低位,那麽實際存款利率則可能更佳。
當然,金融機構可能不會樂見這種非對稱降息,因為銀行頗為看重的利差空間被壓縮了。所以,證券分析師多認為如此降息短期利空銀行股,不過他們也看到長期的好處,因為只有與企業共渡難關,銀行才有長遠的未來。何況銀行長久以來行業利潤都偏高於實體經濟,如今,銀行適當讓利為實體經濟減壓降負,其實也是它們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
然而市場對此頗多質疑。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報道,MFI的江勛認為,今年以來,央行多種工具齊出,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依然很高。本次貸款基準利率下調40個BP,與央行一貫的作風並不相符。央行完全可以逐步的小幅降息,為什麽沒有這樣做?這反映了本次降息的投機性。央行試圖一步到位,而不給市場形成降息降準通道已中期打開,貨幣政策轉向之預期。中國央行的獨立性並不高,若明年經濟複蘇乏力,甚至出現海通所言的就業問題,央行會或有更多“不情願”的寬松措施。
華泰證券央行首席經濟學家俞平康則在降息當天表示,此次降息節奏超預期,將助力股債雙牛,但對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效果短期內有限,須緊跟降準等數量化貨幣寬松政策。
報道最後寫道:
值得註意的是,降息只是中央政府解決當前融資難、融資貴的一個必要手段,它客觀上會有滋潤企業、激活股市樓市等作用,但這並非調整改革大方向,只是因時而動、順勢而為,從大局出發讓經濟保持活力。
此番降息無法說明中國就此進入降息通道,也不表明改革定力受到幹擾。實際上,要想解決實體經濟之憂,降息雖然務實,但並不包治百病。實體經濟要想迸發新鮮生命力,只能通過深化改革、強化創新解決,國務院近兩年來推動簡政放權、減稅降費、扶持創新、推動創業等舉措已經逐漸生效,這些改革的紅利正在等待春暖花開時。
向改革和創新要動力,依然是未來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最堅定的方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OPEC會議召開前夕,原油市場在周二再次出現暴跌。先是俄羅斯等四國未能達成減產協議令油價快速下挫,隨後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道令油價短暫回升,但是這依然無法改變油價走弱的態勢。
周二紐約商品交易所1月主力原油合約跌了1.69美元,收於每桶74.09美元,跌幅為2.2%,創四年來的新低。
布油方面,周二布油的跌幅為1.7%,收於每桶78.33美元。
華爾街見聞昨日有過詳細報道,在北京時間淩晨時分,委內瑞拉外交部長Ramirez稱,俄羅斯、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四國會談未達成減產協議。WTI油價和布油迅速下跌。
此後華爾街日報稱,OPEC已經接近達成一項妥協性的協議來降低產量,每日上限設定在3000萬桶,油價獲得短暫支撐,但這種支撐很快消失,油價再度走低。
周四,OPEC將會在維也納召開會議決定是否減產,目前從市場情緒來看,不少交易員都預測OPEC會選擇按兵不動,或者只是小幅減產。
OPEC成員國的原油產量占到世界原油產量的40%,原油出口占到了世界原油貿易的約60%。
下圖顯示的是OPEC閑置產能與油價的走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