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多家出口纺企为避汇率损失放弃美元结算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0407/03404711406.shtml

本报记者 叶勇
越来越多的出口纺织企业开始应对人民币升值趋势的影响。第一纺织网近来对旗下千余家会员企业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出口纺织企业不再用美元议价 和结算,为避汇率损失,他们纷纷采取非美元结算方式或人民币议价和结算。即便以美元议价,有效期也由过去的1-2个月缩短为现在的一星期,甚至有企业在签 三个月以内的订单时,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确定为6.6:1。 安徽安庆的大型纺织企业华茂股份(9.02,0.82,10.00%,)总经理王功著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企业出口额达3000万美元,现在他们是能不用美元结算就尽量不用。不过,这还要考虑客户需求和汇率损失的程度。 纺织品提价空间不大 据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介绍,除了放弃美元议价和结算,提价已成了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策略。然而,产品提价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牵一发而 动全身。一方面,纺织出口市场竞争激烈,中低档产品市场更是过度饱和,贸然提价搞不好非但得不到利润,反而会丢了市场。另一方面,出口退税、劳动法等政策 调整,人民币加速升值,原材料成本飞涨等综合因素已使纺织行业生产成本普遍上涨10%以上,不提价无法生存。对纺织企业而言,提高出口价格无异于是一把双 刃剑,一张难打的牌。 业内人士认为,事实上国外客户对我国近年来的政策调整可以理解,但只能接受小幅度提价,提价背后的代价就是不少客户转向其他国家采购。“现在周 边的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出口纺织品价格比我们低得多,我们的比较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当然希望提价,可是空间已经不大了。”王功著说。对美出口数量大幅下降 数据显示,欧盟、美国、日本及中国香港一直是我国内地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四大传统市场,合计份额占到总出口的60%左右。比较而言,美国市场受次 贷危机影响表现最差,延续了从去年三季度开始的增长回落趋势,1-2月输美纺织品服装出口甚至已经出现了-7.79%的负增长。其中综合价格上涨了 6.75%,出口数量增速则大幅降-13.62%,与去年19.51%的数量增长水平相比,回落幅度竟达到33.13个百分点,可见,订单减少已成为困 扰企业对美出口的最大难题。今年前两个月除对欧盟出口数量微增2.68%外,对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的出口数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纺企冬天要持续两 上海世之维纺织咨询公司董事长樊敏认为,当前从紧的货币政策让本来就资金短缺的纺织企业更加捉襟见肘。 “到这时,企业应该学会有所放弃,有所选择,抓住资金的牛鼻子,要有至少坚持两的思想准备,确保企业的现金流能持续到2010,只要能熬过这两,纺织行业的基本面和所处的生存环境便会有所缓和。”他说。 樊敏介绍,以人民币开始升值的2005为起点,转型期应持续5-10,分为被动准备期、生存严冬期、调整成长期。其中,今明两是严冬期, 是纺织企业最艰难的时刻。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政策消化期、政策适应期、环境变化期和环境适应期,随着各种因素对产业的影响和渗透完全显现,产 业将迎来又一个黄金周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5

多家出口纺企放弃美元结算

本报记者 叶勇

越来越多的出口纺织企业开始应对人民币升值趋势的影响。第一纺织网近来对旗下千余家会员企业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出口纺织企业不再用美元议价和结算,为避汇率损失,他们纷纷采取非美元结算方式或人民币议价和结算。即便以美元议价,有效期也由过去的1-2个月缩短为现在的一星期,甚至有企业在签三个月以内的订单时,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确定为6.6:1。

安徽安庆的大型纺织企业吧)总经理王功著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企业年出口额达3000万美元,现在他们是能不用美元结算就尽量不用。不过,这还要考虑客户需求和汇率损失的程度。

纺织品提价空间不大

据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介绍,除了放弃美元议价和结算,提价已成了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策略。然而,产品提价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方面,纺织出口市场竞争激烈,中低档产品市场更是过度饱和,贸然提价搞不好非但得不到利润,反而会丢了市场。另一方面,出口退税、劳动法等政策调整,人民币加速升值,原材料成本飞涨等综合因素已使纺织行业生产成本普遍上涨10%以上,不提价无法生存。对纺织企业而言,提高出口价格无异于是一把双刃剑,一张难打的牌。

业内人士认为,事实上国外客户对我国近年来的政策调整可以理解,但只能接受小幅度提价,提价背后的代价就是不少客户转向其他国家采购。“现在周边的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出口纺织品价格比我们低得多,我们的比较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当然希望提价,可是空间已经不大了。”王功著说。

对美出口数量大幅下降

数据显示,欧盟、美国、日本及中国香港一直是我国内地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四大传统市场,合计份额占到总出口的60%左右。比较而言,美国市场受次贷危机影响表现最差,延续了从去年三季度开始的增长回落趋势,1-2月输美纺织品服装出口甚至已经出现了-7.79%的负增长。其中综合价格上涨了 6.75%,出口数量增速则大幅降至-13.62%,与去年19.51%的数量增长水平相比,回落幅度竟达到33.13个百分点,可见,订单减少已成为困扰企业对美出口的最大难题。今年前两个月除对欧盟出口数量微增2.68%外,对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的出口数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

纺企冬天要持续两年

上海世之维纺织咨询公司董事长樊敏认为,当前从紧的货币政策让本来就资金短缺的纺织企业更加捉襟见肘。

“到这时,企业应该学会有所放弃,有所选择,抓住资金的牛鼻子,要有至少坚持两年的思想准备,确保企业的现金流能持续到2010年,只要能熬过这两年,纺织行业的基本面和所处的生存环境便会有所缓和。”他说。

樊敏介绍,以人民币开始升值的2005年为起点,转型期应持续5-10年,分为被动准备期、生存严冬期、调整成长期。其中,今明两年是严冬期,是纺织企业最艰难的时刻。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政策消化期、政策适应期、环境变化期和环境适应期,随着各种因素对产业的影响和渗透完全显现,产业将迎来又一个黄金周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4

近70%纺企实际利润率0.62%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722/02402338842.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3

全国2/3纺企亏损 绍兴轻纺业苦求涅槃术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1029/07565442729.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4

港式代工纺企升级启示录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6/367531.html

生产成本正在上涨。
今年4月1日,上海市每月最低工资标准率先从960元调整为1120元,随后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天津、山西、山东等多个省市陆续调整最低工资 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甚至有省份超过了20%。

不少企业则比政府更先行一步,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订单回暖,从去年下半年起已开始提薪扩招工人。香港贸发局6月初发布的《内地出口价格上涨压力续 增》研究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受访公司表示,随着订单情况的改善,在2010年上半年曾遇到珠三角地区劳工短缺的问题。为了挽留人才,过去六个月,珠三角 工资水平平均上升约17%,再加上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相应增加,令总生产成本提高4%~6%。

花旗发布最新报告称,越发沉重的加薪压力给多数中国企业获利前景蒙上阴影,服装和纺织业受挫尤为明显。

还不仅如此,加上原材料和能源价格飙升、经济呈现高通胀趋势、全球商品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等,令平均净利润率仅为3%~5%的纺织服装行 业再度难以喘息。

不过,眼前的情形,对诸多在珠三角投资设厂的香港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并不陌生,最近几年一直都在承受珠三角成本上涨之痛,追溯起来,更早应是二三十年 前已在香港经历了这一幕。

香港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比内地早一步,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纺织服装制造基地之一,高峰时期制衣工人曾高达60多万人。俱往矣,随着生产成本增加,自上世纪80年代起,香港纺织 服装企业大规模往内地转移,据有关统计,目前在珠三角从事纺织服装制造业的港企上万家,而留守香港的纺企仅上千家,香港全行业制衣工人大约只剩下4万人。

近年,由于内地生产成本上涨,促使部分国际买家重整采购策略,开始在劳工成本较低廉的亚洲国家采购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内地生产成本上涨,一些港 资厂家重新整理其生产安排,把一些大众化及平价产品的生产线迁往内地内陆地区及其他亚洲国家,利用当地低廉的劳动力,而高档和较精细产品的生产线则保留在 珠三角地区。

不过,当前更多港企倾向通过转型升级来突破目前成本之困,而并非上世纪那样大规模地转移。香港贸发局早前进行一项调查,探讨香港出口商对各个生产基 地的评价。结果发现,港商认为五个最具竞争力的生产基地均在内地,得分最高的是珠三角及长三角,其次是位于珠三角以外的广东省地区、邻近广东的内陆省份, 以及环渤海地区。有意在未来三年开设新厂房的港商当中,46%仍会选择珠三角,只有6.2%考虑越南。

在几十年应对成本上涨这个命题中,越来越多的香港企业明白,仅靠不断地迁移到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的方式不是长远之计。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香港纺企逐 渐在摸索新的经营方式,替代以往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代工模式。

多年研究香港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国际时装品牌发展管理中心高级顾问洪志业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工人工资都呈现上涨的趋势,区别 只是涨薪速度的快与慢,珠三角劳动力成本上涨正加速,许多在珠三角设厂的港企不得不转型升级。

“最近到一些纺织服装工厂指导过程中,我建议企业千万别以时间去补救薪水增长的压力,要尽量压缩工作时间。工人加班拉长,会影响到效率。此外,工厂 不要接太多订单,这样会造成生产线安排混乱,尽可能接一些高附加值订单,每天在8小时内扎扎实实做好。这样利润反而是最好的。”洪志业说,“在提升产品附 加值方面,有些香港服装已逐渐实现从OEM(贴牌生产)到ODM(委托设计生产)再到OBM(自主品牌营销)的转型。而对于依然以代工为主的企业来说,则 可延长生产链条,从多个环节去深入挖掘整合,这也可提高利润。”

从制衣环节延伸到棉花种植环节的溢达,在从事成衣出口业务过程中收购澳大利亚真维斯品牌并转入零售的旭日,以及留守香港创立自主品牌闯入欧洲百货的 新兴,这三家香港纺织服装企业最初都是从代工起步,经过几十年发展后,逐渐已从不同的路线攻克劳动成本上涨的难题,给众多到今天为止依然过度依赖廉价劳动 力的纺织服装加工贸易企业一些示范效应。

旭日:以内销扩张抵消外销压力

一条腿受伤了,还有另一条腿支撑着,这就是内外销两条腿走路的好处。旭日集团有限公司(00393.HK)对此有深刻体会。

旭日董事长杨钊近日表示,今年集团在澳大利亚前五个月销售跌幅仍达两位数,但由于内地前四个月零售业务营业额有个位数升幅,5月升幅达两位数,故预 期今年整体业绩可维持去年水平。

2009年,旭日在中国零售额为37.5亿港元,增长12.4%,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零售额为9.8亿港元,下跌11.9%,成衣等出口销售额 8.6亿港元,下降2.4%。在内销的快速发展带动下,旭日去年综合业绩总额为57.7亿港元,同比增长3.5%。而2009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 1670.24亿美元,与2008年同比下降9.8%。

“目前在内地,零售业绩增长超过15%,增长幅度快于成本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抵消成本压力。例如今年员工工资增长10%,但销售额增长15%, 市场规模扩大将可令企业保持不错的利润增长。”旭日企业附属机构大进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仲安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这令许多在珠三角从事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的港商羡慕,旭日提早一步转型,及早从制造向“设计+生产+品牌运营”转变,减轻当下成本之痛。

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副董事长杨勋两兄弟1975年在香港创办该企业时,是从利润低微的牛仔裤代工开始,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历过四次重要转 型,旭日现有 80多家直属公司,员工超过3万人,业务遍及服装制造、贸易、零售及房地产﹑金融投资等领域,在中国香港、中国内地、印尼、菲律宾、孟加拉国、柬埔寨设有 服装厂。

作为亚洲最大的成衣制造及出口贸易商之一的旭日,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1990年与澳大利亚进口商合作,收购了澳大利亚服装零售商真维斯,收购后,澳 大利亚真维斯连续3年营业额以60%速度增长,成为全澳第二大休闲服装连锁店。

旭日1993年首次试水内地零售市场,在上海开业了第一家真维斯店铺。至2009年底,旭日在全球共有2634家零售店,其中在内地开店扩张规模远 超于境外市场。就在这一年,真维斯在内地的店铺数量增加301家达到2309家,而在澳、新只增加6家达到232家。

与零售业务扩张相比,旭日在成衣制造业务销售额方面则没太大变化,2009年为17.5亿港元,仅比2005年16.2亿港元增加1亿多,而比 2008年还略有下降。而就在这5年间,工人数量和工厂面积都将近减少一半。

据业内人士透露,旭日在陆续将部分订单外包给其他工厂,而且不断调整产品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其降低生产成本而保持一定利润。

李仲安说,旭日在内地的生产布局是,广东惠州等南方工厂占到50%的产量,长三角以及北方等地区产量加起来大约40%,而西北产量还不足10%,考 虑到管理等难度没有在西北设厂而是全部将订单外包。

“旭日暂时不会通过迁移生产线来降低成本,目前在全国生产布局主要是由产品种类来决定,例如牛仔裤主要放在广东惠州、毛织类放在东莞、针织类放在苏 州,这样更有利于质量监管,控制退货率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因素,目前控制在0.3%,而整个服装行业退货率大约为1%。

因劳动力以及原材料价格等生产成本大幅上涨,产品终端价格也有所变化,据记者了解,真维斯服装在涨价上讲究策略,主要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而不是一下 全部提价,例如将售价不变的基本款的比例下调,而加大时尚款比例。

溢达:从制衣环节延伸到种棉花

佛山市高明区美丽的西江江畔,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下称“广东溢达”)三大厂房绕江而建,从这里生产的贴着Tommy Hilfiger、Hugo Boss、Nike等一批世界知名品牌的高档纯棉衬衣源源不断地被送到附近的高明码头,再乘船赴世界各地。

最近有境外媒体报道,因珠三角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一些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商在将这里的订单往东南亚等地区转移。相关人士表示,与珠三角众多企业一样, 广东溢达也面临一定的成本压力。

但经过《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调查了解,溢达今年以来出口订单大幅增加,1~5月份出口额达到1.8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约30%。原因 是,这家企业通过不断提高效率、投资于最先进的纺织设备以及优化生产流程等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化成本上涨压力而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广东溢达所属的香港溢达集团1978年于香港创立,香港溢达集团年产衬衣8200多万件,2009年营业额达 8亿美元。集团中,以广东溢达规模最大,员工大约3万人,生产及营业额在集团所占比例超过一半。

虽然以贴牌生产为主,但广东溢达很早就意识到不能仅靠广东廉价劳动力赚取加工费。于是从原先“两头在外”(原料和产品市场都在国外)的加工模式转变 到80%以上原材料都在内地采购及生产。不仅如此,它们还将触角放在自产原料上。

今年棉花、面料等疯狂涨价,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显示,国内标准棉的价格已从今年2月的不到1.5万元 /吨上涨至5月的17289元/吨,而去年年初标准棉价格仅为10966元/吨,从去年年初至今,累计涨幅已经逼近60%。进口棉的价格也一路上涨。不少 纺织服装企业为此叫苦连连。

溢达在新疆拥有几万亩的棉田,现在从棉种的培育、种植、收获,轧棉到纺纱、织布、染整以及最终成衣的制作,都由企业内部完成,从而实现对质量的保证 和交期的控制。这就是溢达最独特的优势所在。

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后,从每个环节深度切入,通过研发增值产品、开展绿色生产等来提高竞争力,这里大有文章可做。溢达从劳动力密集型往技术密集型转型 升级,每年在研发创新上的投入超过1亿元。

新兴织造厂:靠做减法留守香港

“同一件成衣,在连锁店里可以卖到比出厂价高出两三倍的价格,放到精品店里可卖到四五倍的价格,而放到高端商场里可卖到十多倍的价 格。”

转移不是应对生产成本上涨的唯一途径。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批香港纺织品服装企业由于当地劳动力、土地等价格迅速上涨而将工厂迁往内地的珠三 角,继续从事大规模的加工生产,也有少数留守香港至今,尝试走另一条道路的人,梁君彦便是其中之一。

目前,香港运营成本依然比珠三角高出一大截,仅制衣工人月薪就7000港元左右,是珠三角工人工资的两三倍。不过,有些纺织服装企业经过调整经营策 略,冲刺产业链上利润最高的两端——设计及品牌行销,即使在高成本运营的环境里照样也有春天,梁君彦证明了这点。

有超过30年纺织及成衣业经营管理经验的梁君彦,不仅是香港最大织造厂——新兴织造厂有限公司主席,还担任过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香港纺织业联会 主席及香港工业总会名誉会长等多个职位。

新兴织造厂至今已有约70年的历史,是香港纺织业的一个缩影。上世纪40年代创业初期,该厂主要加工生产羊毛衫出口东南亚的印尼市场,后来逐步拓展 到德国、英国等国际市场。

香港当时诸多纺织厂大多都是走新兴织造厂的路线,以出口生意为主。到上世纪70年代,尽管手上的境外加工订单数目越来越多,但梁君彦从父亲那里接手 工厂时却感到危机重重,处于供应链中的低端加工生产环节无法让他产生安全感。

随着香港制造成本越来越高,不少港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把工厂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内地,继续采取劳动密集型的代工生产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梁君彦没有随大队伍转移到珠三角,而是选择留守香港调整战略。在大规模批量加工生产的同时,开始尝试接一些数量小、要求高的境外订单,并逐步融入一些设计 元素,将精力转向质量、设计及时尚等方面。一件衣服纯粹的加工利润只有10%左右,但渗入设计元素后利润竟达50%,这对梁君彦触动很大,经营路线也随之 从 OEM(贴牌生产)逐渐转变成ODM(设计生产),慢慢减少生产数量而相应提高产品附加值,虽然是做了减法,每种款式由原先成千上百件压缩到只有三四十 件,但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梁君彦没有停止脚步,当从接欧洲ODM订单中赚取了可观的利润后,他又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次,他不满足于工厂行为,而是闯入了风险更大的市场 营销。几年前,梁君彦别出心裁地以其旗下设计师伍均琪的英文名字来命名服装品牌而开始试水欧洲高级商场。伍均琪是在十多年前被梁君彦招进公司的,在她参与 欧洲ODM订单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欧美的设计风格及消费者口味,并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

“同一件成衣,在连锁店里可以卖到比出厂价高出两三倍的价格,放到精品店里可卖到四五倍的价格,而放到高端商场里可卖到十多倍的价格。”梁君彦在接 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曾透露他打入欧洲高级商场的初衷。

他也坦言:做工厂是一件一件地赚钱,但造品牌、走零售则可能是将钱全部花完后再赚回来。由于投入很大,在品牌起步前期赚到的钱却不多。

不过,梁君彦没有后悔走出这一步,他认为这是一项长期的投资。Hidy品牌在欧美市场上销售价格为两三百美元到上千美元,而同等水平的欧美本土品牌 一般定价在一两千到上万美元。

与许多服装企业一样,梁君彦看好内地市场。按他的计划,随着Hidy品牌在欧洲市场逐渐稳定后,他将开拓这个品牌的配套装饰品、化妆品等,并以这个 品牌打入内地高端服装市场。

低价并购衰落的品牌值得吗?

(由沃顿知识在线授权本报刊登,有编辑与删节)

最近,高科技行业的公司正在经历一场并购盛宴。过去五年间,专长数据库管理和相关商用软件的甲骨文公司(Oracle)完成了67起并购。惠普公司 (Hewlett-Packard)近期并购了Palm和3Com公司。最近还有一大批并购案或意向:从微软收购雅虎到从事信息系统业务的EMC收购网络 存储硬件公司艾美加(Iomega)。

近期并购案例中,不少被收购企业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品牌光辉或市场份额,收购企业趁低大胆并购,并想借此重振品牌。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许大卫 (David Hsu)指出:“并购公司希望能提升品牌、技术和专门技术,重新组合这些优势以求得到最大化。”

沃顿专家指出,上述交易属于典型的并购行为,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高科技行业正在成熟。一旦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收购就成为为数不多的保持公司增长及研 发创新的策略之一。由于收购新创企业越来越难推动公司收入,那些昔日明星企业的大型收购越来越受青睐。

这些更成熟并购策略的目的在于获得市场份额、打进新市场或获取能领先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行业中越来越多的并购活动具备了杠杆收购的特点,旨在发现 价值、提高被收购对象效率并获利。但是,并购策略也给收购公司带来了风险和挑战。

“摆在收购公司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消化、融合被收购公司,并能创造出新市场或新产品种类。如果人云亦云地确定收购目标,惠普公司肯定不会在并购业务 方面表现优异。并购活动要么十分成功,要么就是南柯一梦。公司应事先制定计划,解决吸收相关知识并剥离那些制约公司发展的因素的问题,这就是杠杆收购行 业。收购公司进行重组,作出管理决策并创造价值,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许大卫指出。

沃顿的专家们指出,现在很难估计高科技领域内的近期或未来并购案的真实回报。通常杠杆收购情况下,被并购公司在成为私有公司期间效率得到提高,最终 还要返回股票公开市场。投资者可以对改造过后的公司季度业绩表现进行跟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4

节能减排促产业转型升级 绍兴近百纺企大搬迁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026/2030514.shtml


每经记者 夏子航 发自绍兴
浙江省节能减排压力最大的两个地区,其中一个就是绍兴。《每日经济新闻》近日在绍兴深入调查时得知,绍兴县经贸局曾下发第二批控制用电企业名单,在第一批浙江省定167家控制用电企业名单的基础上,再增加42家控制用电企业,其中绝大多数为纺织企业。
在这背后,埋藏着绍兴县另一个将要强势推行的战略,即全县现有的197家印染企业将在随后4年中减少到100家左右,同时,全县80%以上的印染企业将搬迁至滨海工业区集聚。在此过程中,要求各企业每米印染布附加值年均提高10%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
增加产值、降低能耗,即可一正一负降低万元GDP能耗水平,但这对于遍地是纺织企业的绍兴县来说,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
门卫工作变迁折射强势动迁
老周10月19日见到记者时,他的第二份门卫工作又快要结束了。
老周是绍兴县山阴路上一家占地100亩的大纺织企业——荣浩纺织的看门人,“前几天接到通知,10月底这个厂子就要拆掉了。”
记者得到的一份 “昌丰纺织、新笙纺织、荣浩纺织厂房拆迁工程Ⅱ标项目中标公示”显示,被拆除的还不止是荣浩纺织,该项目已于2010年9月20日在绍兴县招投标中心公开开标,绍兴县兴达房屋拆迁有限公司等获得了这项拆迁工程,工期40天。
“我原先并不在这里工作,去年6月以前一直是绍兴永科热电的老职工,在那里做了9年多的门卫。”老周说,“但2009年我不得不从永科热电下岗失去了工作,原因也是因为要降耗,电厂不能开下去了。”
永科热电就在绍兴县柯桥西工业区,毗邻绍兴的招牌——中国轻纺城,于1998年5月正式投产运行,装机容量为36MW,占地面积140亩。永科热电还是浙江地区屈指可数的中美合作电力企业之一,总投资为2980万美元,其中美方出资占总额的87.5%。
尽管据永科热电披露其年营业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但火力发电成为公司一大软肋。
“以前永科热电效益挺好的,给我也交了9年多的养老保险等社保,现在我的养老保险都得自己贴着交了。”老周说他要坚持交满15年的养老保险,“没办法但也得坚持下去。”
作为门卫,老周操心的主要还是饭碗的捉摸不定,但荣浩纺织和绍兴县上百家纺织企业的阵痛就强烈得多了。
“这家企业光大的车间就有7栋房,还有3栋员工宿舍、1层歌舞厅、1层食堂和一家超市。”老周引领着记者走进了厂区,只见排列在中心道路两旁的一间间厂 房毫无光亮,只偶尔存放着一些布料,而员工区里的宿舍楼、食堂更是已空无一人。“厂子的效益原本不错,但说停就停了,已经陆续搬到滨海新区去了。”
据介绍,荣浩纺织是绍兴天圣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下的主要企业,绍兴天圣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共具备年产化纤22万吨、差别化纤维6万吨、纺织面料1亿米的生产能力,在当地算较大的规模企业。
记者在现场发现,荣浩纺织光入厂的变压器就有8个,估计的确算得上是用电大户。而将纺织等耗能企业关停或者搬迁到偏远的滨海新区正是绍兴正在大力推进的措施。
减排“大战略”:纺企大搬迁
由荣浩纺织往东,是一大片拆迁后的瓦砾,而且并不限于上述拆迁公示中提到的昌丰纺织、新笙纺织等厂房。
浙江华东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如今只在山阴西路上剩下一块150亩的瓦砾平地。“这片厂区是2000年5月才建成的,9月份刚被推掉。”老张是当地华舍镇村民,同时也是华东纺织印染公司的老职工,“从建厂我就在这里干活,最后企业是拿着补贴才搬迁走的。”
山阴西路再往东,就到了权权纺织的原厂址。权权纺织拆迁工地上的工程负责人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权权纺织占地规模约为50亩左右,“拆迁已经进入最后的扫尾阶段了。”
“限电等非常措施虽然只在非常时期用,但如果产业结构不发生明显的变化,以后还是会碰到这个问题,而且措施只会越来越严厉。在节能减排的持续压力下,转 型升级正变得越来越迫切。”绍兴县经贸局一名官员指出,将纺织企业搬迁集聚并同时推动起转型升级的措施因此得以大力推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的绍兴县新近出台的《关于推进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的实施意见》显示,该县已经定下未来5年印染产业调整目标,根据该“实施意见”,全县现有的197家印染企业将减少到100家左右,同时,全县80%以上的印染企业将在滨海工业区集聚。
上述“实施意见”还对集聚后的企业升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每米印染布附加值年均提高10%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
值得注意的是,绍兴县的纺织搬迁、集聚战略同时也挖到了另一块“金矿”。
2010年8月19日的绍兴网消息显示,金地集团以13.67亿元的价格,竞得绍兴县大小坂湖西侧的14宗地块,8月18日,绍兴金地的自在城项目也正 式开工。区位显示,金地集团的绍兴房产项目覆盖了荣浩纺织等诸多纺织企业的原址。该消息显示,金地集团总计投资100亿元,规划建设112万平方米的大规 模湾区,而金地自在城项目首期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一批洋房和高层寓所预计于2011年上半年上市。就在老张所在的华舍镇街道,负责房产建设的办事 处已经建立起来。
“房价又要上去了。”老张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感叹道。
绍兴限电秋后逐渐松绑
在绍兴县纺织业搬迁集聚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绍兴县对纺织业的限电也经历着严厉的时期。此前,绍兴县经贸局下发第二批控制用电企业名单,在第一批浙江省定167家控制用电企业名单的基础上主动加压,再增加42家。
绍兴县第一批167家控制用电企业的名单源于6月11日浙江省下发的《关于填报电力迎峰度夏期间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控制用电计划方案的紧急通知》,该“通知”要求在今年电力迎峰度夏期间,对浙江省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实施控制用电。
上述“通知”中的高能耗、高排放企业主要包括属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且2009年度总耗能在5000吨标煤及以上的企业。
浙江省根据2010年1~4月累计单位产值能耗,排出了1160家在同行业中能耗较高的企业,绍兴占到274家,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其中167家为绍兴县区域内的企业,而绍兴县的167家企业中,更有141家是印染企业。
浙江民营经济学者周德文表示,纺织业本就是高耗能行业,而亚洲最大轻纺交易中心就在绍兴,“压力自然巨大。”
据相关通知,绍兴县上述企业在7月1日~9月13日期间,按15天为一个周期,实行分期分批控制用电。此外,出于人性化考虑,企业可连续或不连续检修停产让电15天,仅保留必要的保安和生活用电。
控制用电以及夏季的拉闸避峰很快对绍兴的纺织业带来冲击和影响。
“柯桥纺织指数”编制办公室编制的绍兴2010年8月份景气指数显示,8月份,绍兴企业生产景气指数收于2117.84点,较7月份下跌了3.99%。 8月份因限电影响产出不足,绍兴部分中小纺企产出环比下滑,订单交货相应延后。企业生产信心指数收于1057.84点,较7月份下跌了1.09%。
“绍兴地区纺织印染企业受限电避峰影响,绍兴圆机、经编企业至8月下旬由每周停1~2天到开二停一不等,轻纺城市场经营户订单交货相应延后,明显制约市场销量攀升幅度。”上述指数报告指出。
而浙江省此后再次下发更为严厉的《关于进一步加大有序用电工作力度,遏制用电过快增长的通知》,这促使绍兴县也主动增加42家控制用电企业。
绍兴县经贸局副局长倪仁龙表示,新的控制用电方式为按月下达各企业最高用电量限额指标,“时间也从原来的迎峰度夏期间延长到12月份。”
除开对高耗能和高排放的209家企业进行持续限电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绍兴县工业区走访20余家纺织企业发现,进入秋天以来,绍兴县已经基本不再拉闸限电。
浙江伊夫服饰有限公司的表态代表着大多数纺织企业的看法,“8月前后,会存在一周停上两天电的情况,按片轮流限电,但自从入秋后,这边基本未出现过限电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的浙江省“各市2010年度节能考核目标调整一览表”显示,绍兴市整体的万元GDP能耗下降率已由最初指标下降4.1%调整为2.7%,这也意味着绍兴县的能耗下降压力减小了些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43

警惕“成长性破产”——纺企现金流管理不完全体检报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ef659101017ql4.html

发表时间:2011-06-22    作者:严斐/江嫣/赵学毅  

    

 

  加速莫忘看“油箱”

  在全面解析“现金流管理体检报告”之前,不得不强调眼下采访中小企业真实营收状况的艰难。我们曾想法设法从沿海地区各纺织主要省份的行业协会入手,了解当地企业如何像外界所说在“钱荒、电荒、人荒”面前被推进死胡同,但得到的回复基本都是否定。

  不承认本省存在严峻的“中小企业倒闭潮”,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今年以来统计门槛提高,协会层面掌握宏观情况的统计数据多来自主营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

  除此之外,投资力度也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生命迹象。福建省内有纺织服装企业2691家(其中服装企业1468家),截至记者调查,几乎未发现停产。不仅如此,长乐市近250位企业家投入几百亿元资金,集体到上海纺机展选购纺机设备,浮现大发展的先兆。

  然而不能掩盖的事实是,在调查中,企业普遍反映原料采购支出、劳务支出、税费支出增幅较 大,部分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幅度少则20%、多则翻倍,现金流资金占有率高企。央行自去年开始已8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准备金率,使得企业贷款难度加大、周 期变长、利率提高,抵押贷款的抵押物折扣率较低。

  银行将纺织设为限制性行业虽然不是新话题,但在多种情势逼压下更为雪上加霜。此时,借助二级市场融资难免进入视野,但碍于对自身赢利能力和资产负债率的不自信,多数企业短期内还无法敲开拒签率越来越高的IPO大门。

  调查中发现,重压之下一方面企业成本上升而利润下滑,另一方面很多原定技改、扩张项目被迫 延迟或取消,有限的资金主要用来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正所谓好钢使在刀刃上,必要的投资仍然推卸不掉,因为它以需求为依据,是未来将主宰主流的消费驱动型 增长方式的雏形。现金流趋紧的试金石把盲目扩张挡在了门外。

  上市融资也绝不是万能的。据一项券商统计,约55%的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 数,而上市公司基本算是公司中的佼佼者了,由此联想大量非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状况更难乐观。而我们调查选取的8家样本企业,主营收入至少在2亿元以上,已经 属于行业内的“壮汉”,透过它们的压力指数不难想象那些原本孱弱的中小企业如何度日如年。

  在破解融资难的具体政策出台之前,企业正积极展开自救,例如快速调整生产及产品结构、加紧催收应收账款、缩短对客户的放账期限、集团公司集中资金统一调配等,同时把合理运用“财务管理技巧”推上避险的台面。

  某资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告诉笔者,企业编制现金流量预算格外重要,用特定的方法确定理想的现 金流量余额,进而对日常营运资金进行控制。可运用的管理策略包括:力求现金流量同步,使企业所持有的交易性现金余额降到最低水平;合理压缩期间费用;加速 应收账款收回;在不影响企业信誉的前提下,尽可能推迟应付款的支付期,充分享用供货方的信用优惠;适当进行证券投资及其他多元化投资;制定合适的资本结 构,适当时候进行一定程度的股权融资并制定盈余分配方案;适当向银行贷款或在公开市场发行公司债券等。

  戴尔公司当年在面对史上唯一一季亏损时曾反省:“把注意力放在利润表的数字上,却鲜少讨论现金周转的问题,就好像开车只顾盯着仪表盘上的速度,却没注意到油箱已经没油了。”藉此提醒纺织企业,即使身处繁荣之中也莫忘警惕衰退的风险。

 

       

现金流比利润更能说明企业的成长质量。从金融危机时“现金为王”的感悟,到眼下“现金寒流”再度来袭,人们越来越无法忽视这个勘测企业生命周期的度量衡。

 

  现金流的“纯粹”在于,它只计算营业利润而将非经常性收益剔除在外,避免了利用增加投资收益等非营业活动操纵利润的缺陷。会计利润按照权责发生制确 定,可通过提前确认销售、扩大赊销范围或关联交易来调节,而现金流量是根据收付实现制确定的,所有调节利润的方法对增加现金流量毫无作用。

 

  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质量能显示其应对风险和快速复苏的能力。一个容易被误读的极端是,企业利润和现金流呈截然相反的走向,而这恰恰是值得警惕的高危信号。

 

  国外资料显示,破产倒闭的企业中有85%是赢利非常好的企业。如美国最大的商业企业之一W.T.Grant在宣告破产的前一年,营业净利润近1000 万美元,经营活动提供营运资金2000多万美元,银行贷款6亿美元,公司股票仍按其收益20倍价格出售。然而,早在其破产前5年现金流量净额已经出现负 数,虽有高额利润,但公司的现金不能支付巨额的生产性支出与债务费用,最终导致“成长性破产”。

 

  此次“现金流管理体检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眼下上市公司正在经历的这场“现金寒流”,不仅强度罕见,波及面也甚为广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