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如何運用券商研究報告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9phd.html對研究報告的運用關鍵在於你從哪個角度去看.比如,他的推論合理不合理,有沒有你沒想到的地方.是不是有明顯的破綻.而且,看報告也要當心一點,券商基金都是市場的參與者,他們都是有立場的.關鍵是看看他們的思路,和分析的方法,有些時候是有啟迪的.1、屁股決定立場,出報告的金融機構大多是這個市場的參與者,他們的觀點如果不帶感情色彩是不可能。單純的感情色彩還沒什麼問題,怕的是故意搞的報告,在 這個圈子裏都應該清楚,大報上搞篇報導5 萬也能搞定了。所以在這個市場裏你不要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的判斷才行。讀報告需要學的是他的思路和分析能力。比如東方電機的報告說好了,雖然也大漲了, 如果你學這個方法你就上當了。一個很簡單的思路應該是這樣的,缺電,誰最掙錢?電網?不對,電網的傳輸量是定的,發電總量不上去,他怎麼可能多利潤呢?原 來的電廠?也不對,電廠就那麼大的裝機容量,300W 的不可能發出500W 的,電價不漲還是那麼點利潤。那是誰,就是造發電機的啊,因為要多發電只有新造電廠啊,看一看造發電機的企業除了東方電機還有誰,600786 牛吧?他都那麼牛了,東方電機不漲才怪。學者生,仿者死,思路才是最重要的。2、閉門早車,這個是很多調研員的通病。不去實地,就對著財務資料想文章。想對了也行,問題是通常會想錯。最近有一份報告正好分析到了我所關心的一個產品 的價格,我一開始還很興奮,仔細一看,做出來的產品價格變化圖表居然和我是一抹一樣的。就是直接上網抄的產品報價。雖然整個報告象摸像樣了,內在風險卻一 樣很大,所以大家對於實地的調研報告要多關注,儘管很多傻瓜去了實地也搞不清楚真東西。3、調研報告通常這個過程是這樣的,調研部門調研通常是一個看好行業的所有企業,而資金部會選擇一兩個企業來做。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報告傳出來的企業沒 做,同行業的另一個企業卻做了。這點千萬要當心。當某一家連續發某個公司的報告的時候,要關注同行業他沒報告的,但是股票價格卻很低的4、財務低能,這點通常大家不會注意。可是有很多分析員估計也就是混口飯吃不好好幹活。隨便舉個例子,比如600824,中金的報告分析是一般。他分析了土地升值的隱藏利潤,和商鋪的升值利潤。卻不去分析財務結構。土地別人是每年折舊的,可是上海的土地在每年升值。商鋪雖然他們想到了升值利潤,卻看不出別 人把商鋪全放在存貨裏。當然別人這麼做的目的是處於避稅,國家的稅制調整完了之後這塊就會顯露出來的。仔細看一看,他的資產淨值就高的嚇人。5、證券市場水很深,任何變化都有可能發生的,報告一定要跟蹤,就象跟蹤企業一樣。單個的報告做的再好都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很多朋友可能以為拿到了報 告就和機構資訊一樣了,這點是不對的.事實上任何一個報告做的最好不過就是發現問題,真的解決問題還是需要很多途徑的.我不知道大家資金量怎麼樣,如果想 搞私募的話,發現問題之後實地調研是很必須的,攻關調研也是一門學問,不要象有些調研員傻乎乎的去了等於沒去.6、行業報告和宏觀分析一定要仔細讀,大部分優秀的調研員可能精通某個企業.但是對於宏觀經濟的把握不是什麼時候都準確的,作為股民來說,如果單純的想脫 離行業抓個股,事實上長久來看很難成功,除非的你資金量小的可以不計.跟大莊做超牛,在這個市場裏只有三種人,第一種,老鼠倉,他知道底牌的;第二種,做 行業分析能夠精確的預計後續業績的;第三種,確實市場經驗非常豐富,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千萬不要靠技術分析來分析什麼東西,對於主力來說,關心的只有 量價,反正拉升之前手裏的籌碼要足夠,市場換手要充分.至於你們誰拿著是你們自己的事情,反正我多就行.而洗籌的方式多種多樣,你靠技術也許能成功個一兩 次.多數時候還是被洗出去。操盤手籌碼拿夠了,圖形做好了,資金部調不錢來,你照樣趴著。要想有足夠的持股信心,你必須有堅實的行業和企業分析能力.7、對於報告的解讀必須放在充分認識大勢的環境下.除非有那種完全低估和絕對低價的股票你可以一倉打滿,大多數時候你還需要考慮大勢的.剛才說過做報告的 都是有立場的,大多數機構都是不得不在這個市場裏的,所以他們通常會有很多死多頭,任何時候都認為股票是好的應該漲的,如果你去那麼做,死得會很難看.綜觀各大證券研究所的研究員風格有多種多樣。有的是看個股的形態推出應時的報告,類似於一般媒體的股評,這類報告往往推出時已經漲幅較大,而且已經脫離了 底部,如果不能及時退出,十有八九會套。因此如何辨別非常重要。一般漲幅過大的股票要等成交量萎縮才能考慮。如果個股分析報告出現在股價相對底部,技術指 標和均線系統均上漲,並且成交量放大,應及時介入。 當然每天大量的分析報告並不是都有用的,有的也就僅僅是瞭解而已。對一些目前不具備買入條件的個股,應該把其存檔,一旦跟蹤一段時間,技術上符合介入要 求,那時再拿出來仔細閱讀,可能更有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5

内部报告详解汇源并购案 谈判时间不到两个月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0904/02235269696.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1

中環在線:新地企管報告睇完收番

2009-01-16  AppleDaily


 

新 鴻基地產(016)大股東郭氏三兄弟嘅爭拗,劇情又有新發展,真係仲長篇過80集嘅《珠光寶氣》。唔知大家仲記唔記得,過去兩星期,有一個有心人以「新地 小股東」名義,喺報章登咗兩次廣告,要求新地公開一份委託獨立會計師行做嘅企業管治報告。新地噚日開定期董事會,其中一項議程就係講呢單嘢。聽講除咗非執 董郭炳湘唔同意,其他出席嘅董事一致接納審核委員會就有關檢討提交嘅結論報告,仲確認郭炳湘之前質疑新地嘅招標及買地程序,係毫無根據。消息話,各位董事 噚日都有機會閱覽呢份企管報告,但由於當中涉及好多新地嘅業務運作同商業機密資料,為免洩漏,睇完要即場收番,如果有董事要求再睇,新地一定會安排。郭炳 湘晚上回應表示失望,認為調查唔夠全面同深入。華華都係嗰句,牛年快到,大家可唔可以向前看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268

英之見:莫以陰謀論睇報告

2009-02-16  AppleDaily





 

馬 場落飛,可能是職業賭徒的傑作,未必和騎練有關,同樣在股市中的春江鴨異動,也可以是投機者看值博率的集體行為,沒有特別的內幕貼士。恒指檢討組合,被捧 成染藍大熱的華潤電力(836),在公佈前並無特別異動,「飛數」冷落,似乎市場早知名落孫山。其實市場的冷靜,也應是主要從值博率出發而已。今次恒指變 動,有三大金融股的比重,要因應流通系數而調升,如果恒指服務公司再加入華潤電力一隻新貴,對其他藍籌所受的被動式沽盤會更加大。指數檢討會擾亂市場短期 秩序是無可避免,但大原則應是將影響最小化,所以今次放棄加入新貴是有其道理。而下次檢討組合之時,是不用回應流通系數來調節,屆時加入新貴才是好時機, 有心撈指數基金油水,三個月後不妨密切留意華潤電力。上述理據,是源自一份證券行的研究報告,很感激那位分析員,邏輯清晰眼光準確,令自己慳了寃枉注。其 實當股市步入熊市之後,市場明顯多了怨氣,對研究報告以陰謀論視之,認為分析員懷有鬼胎,堆砌理由以達到某些目的。這種以小人之心出發的閱讀理論,會窒礙 自己的進步。當然分析員的功力各異,力不從心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整體而言分析員的鬥心極強,都是想博上位,所以我們值得細味他們所提出的邏輯理據,看看是 否有靈感衝擊。當然可以不認同,例如筆者便不認為黃金的主題再是對抗通脹,仍是堅守自己的立場,看好金價會是去年底國債的翻版,但開放眼光並無成本可言, 最後投資決定仍是自己的。

小注博農產品

市場走勢仍是非常模糊,暫時並無心水,個人則小注投入農產品,純粹是防守性比能源及基本金屬較佳,一旦投資情緒好轉時,理應是率先反攻的資產類別之一,但也不外是基本注。黃國英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電郵:[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3

林毅夫报告揭秘中国经济 百姓低收入补贴大公司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90310/14115955516.shtml


  中国经济增长率2009年将会下跌,美国正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世界经济要想复苏,这两个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必须合作,并成为20国集团的引擎。没有“G2”(两国集团)强劲发展,20国集团就将会令人失望。

  3月6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和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华盛顿邮报》联名发表文章《世界经济复苏取决“G2”》。两名世行的高官在开篇即指出:“我们必须面对上述现实。”

  文章指出,全球收支不平衡是结构性的,根源在于美国的过度消费和中国的过度储蓄。

  面对危机,虽然中美先后公布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但与美国再次致力于“刺激消费”一样,中国也再次寄托于“投资拉动”。文章认为这只是两国对短期忧虑的习惯反应,而长远来看,美国必须着手刺激储蓄和投资,而中国则需要拉动内需。

  文章认为,如果美国只是一味利用国外的廉价资金来刺激国内消费,那么悲剧必将重演。

  该文提醒,中国必须改变其收入分配。接下来,中国应该建立良好的社会安全保障系统,提高公共服务部门效率,落实资产的合理定价机制———这些举措都将增加消费和进口。

  文章指出,中国的储蓄率远高于其他国家,其背后的事实并不仅仅是因为老百姓喜欢储蓄,而来自于中国一些大企业的大量储蓄。

  文章进一步的分析认为,雇佣着80%劳动力的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非常小,因为中国的金融服务基本上为四大银行主宰,而四大行是为大公司提供服务的。

  这意味着,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和中小企业一直通过低收入和低利率补贴了那些大公司。鉴于此,中国亟须建设一个小型的地方金融服务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64

青心直說:大行報告真係咁靈? 胡孟青

2009-05-26  AppleDaily






 

大 行報告錦上添花與落井下石嘅威力,大家唔難耳聞目睹,問題係呢條咁十拿九穩嘅財路係點樣鋪成,就係用散戶血汗錢層層堆砌而成。本來大行報告內容分析理據及 財務模型,例如DDM、DCF及WACC等等,係重要盈利預測工具,初入行寫分析報告,真係當佢係寶,睇番十幾年前嘅大行報告,明顯有份量兼正經好多,當 年嘅分析員睇每一間公司唔只實地考察,仲會加入好多行業分析比較數據。今天大部份人睇報告,只側重於目標價,題目少有以往語帶雙關之幽默感,多數單刀直 入,例如「大美人」新鮮滾熱辣嘅地產股報告,題目就話明新地(016)係「地產發展股嘅Prada」,既然題目一點就明,睇埋印於當眼處之目標價97蚊, 你就會有如條件反射般死跟。部份大行嘅研究報告,寫到明只供內部參考,冇理由咁快就唱通街,但係越話保密,就越顯得資料矜貴。

搭順風車要識落車

近 年最奇怪現象就係市場出現先知式預言股價報告,基本分析內容與理據輕描淡寫甚至欠奉,唔知係唔係趕住攞生意,唔得閒堆砌。投行打開門做生意,最緊要係班客 肯俾你牽住鼻子走。班客知道自己報告睇先,明知市場短期表現講情緒而非理性,明知大部份呢類報告會快速自動流落街頭,甚至被媒體廣泛報道,製造市場情緒指 標,即係話自己作為大行客戶,每每捷足先登,後面有人護航,自然會跟住報告買。至於散戶,當你見到幾家主要大行不約而同調升內銀股、內房股或本地地產股、 收租股目標價後,股價如有神助,你話情緒會唔會不被影響?於是報告就產生「自我完成」現象。究竟分析員係唔係真睇好樓市是另外一回事,大家都係做番場大龍 鳳啫,將來你唔識落車輸番出去,都唔可以怪佢哋,皆因願者上釣,冇人迫你跟佢買。可能下個星期佢哋又不約而同睇淡同一個板塊,大家都係睇住資金做嘢,搭得 順風車,真係冇數得計,唔怪得連分析員都懶得去計,整個確信買入、沽出,或者搞吓評級升降,搞掂就出街。胡孟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73

中環在線:大摩發出位報告15歲o靚仔做分析員 李華華


2009-07-14  AppleDaily





 

15歲o靚仔做大摩分析員,仲勁到爆燈!係,你冇睇錯,大摩歐洲研究部主管Edward Hill-Wood承認互聯網係年輕人天下,所以出份有關媒體及互聯網嘅報告時,大膽搵咗暑期實習生Matthew Robson,畀佢分析吓朋輩嘅消遣習慣。

Edward話,呢份報告雖然冇數據支持,但觀點同角度係近年難得一見咁清晰獨到,索性將Matthew仔原文刊出,點知市場讚口不絕,回應比其他啲report多5、6倍。

華華睇完份報告都佩服到五體投地,事關Matthew仔無交行貨,各種媒體瓣瓣精,佢話青少年好少坐定定睇電視同聽電台,聽歌亦好少買CD,因為可以喺Last.fm等網站免費聽到,下載咗啲歌仲會同朋友仔互send。

手機愛WiFi多過3G

要 睇新聞或者搵資料,梗係google快靚正啦,點會仲用印刷媒體。總括嚟講,青少年係會「消費」,但冇諗住畀錢喎,尤其喺互聯網世界。啲o靚仔更加覺得網 上彈廣告出嚟煩到嘔又無point,普通嘅戶外廣告就更加望一眼都嫌多。對於最近不斷「升呢」(升level)嘅Twitter,Matthew仔就話o 靚仔根本唔會用,因為喺Twitter寫嘢都冇人理,同facebook冇得揮。講到手機,原來WiFi比3G更受歡迎喎。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66

分析师报告并非个人投资指南


http://www.p5w.net/newfortune/caishang/201001/t2775804.htm


分析师是证券市场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他们的工作促进了证券分析方法和模型的不断演进、提高了市场的有效性和投资决策的效率,但是,个人投资者必须明 白,分析师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机构投资者,他们不会考虑到个人投资者的实际需求,而且也常常会作出错误的预测,将分析师的报告奉为个人投资指南并不明智。

  2009年9月30日,在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资本市场、保险和政府扶持企业分会举办的一场题为“改革信用评级机构”的听证会上,加州议 员斯皮尔(Speier)向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家信用评级机构的老总们发难:“你们在美国国际集团(AIG)和雷曼兄弟崩溃之前的几分钟里,对它们的 评级还分别是AAA和AA,在它们真的倒下后,你们有没有对那些具体负责评级的分析师们采取什么惩罚措施?”“对这些给予垃圾如此之高评价的分析师们,你 们开除他们了吗?停他们的职了吗?”无一例外,三位老总的回答都是:没有,分析师们当时作出的评级决定是有道理的。
显然,对于那些依赖这些信 用评级卡特尔(cartel)的意见投资了AIG和雷曼兄弟之类公司的证券而血本无归的投资者而言,这一听证场面无疑令人失望、愤怒而又无可奈何。毕竟, 谁在投资款打了水漂时都希望能够将原因和责任归咎于他人,而现在最顺理成章的责任人居然将干系推得一干二净,这能不让投资者们郁闷吗?
其实, 在笔者看来,那些依赖分析师研究成果或者投资意见而亏损的个人投资者是咎由自取。个人投资者必须明白,证券分析是一项与自己的利益关联度较低的游戏,证券 分析师从来就不是为个人投资者服务的,他们在分析中也常常会作出错误的预测,换言之,个人投资者应该走出一些常识性误区。

  误区一: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就是投资建议
  稍微细心一 点的投资者在阅读研究报告时都不难发现“本报告不构成具体投资操作建议或意见”之类的免责条款,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少人仍非常乐意将研究报告当成自己 操作的依据。更有相当多的投资者对研究报告逻辑思维的严密度、论据的充分性和论点的正确性不加推敲,轻率地将报告里的“目标价”、“投资评级”、“盈利预 测”等摘要性结论当成搏击股市的冲锋号或者收兵锣,结果要么元气大伤,要么血本无归,最终还怨天尤人。殊不知,撰写研究报告是证券分析师的本职工作,是其 为了获取报酬而需要不断重复的一项劳动。在上市公司公布季报、半年报、年报时,分析师们需要例行公事地撰写相应的研究报告;当政策变动或公司就一些非常规 性事件发布公告时,分析师需要应声发表评论性的研究报告;此外,分析师还要定期撰写集群式的行业深度研究等报告。试想,我们一边高谈阔论股票是长期投资产 品,一边却隔三差五地发布旨在发现其内在投资价值的研究报告,这是否多少有些自相矛盾?
在私人财富管理领域,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成功与否, 首先取决于自身投资需求分析是否详尽,其次取决于对市场的预期是否理性。资本资产的长期收益预期、长期风险预期和相互间的关联度由全体投资者的风险溢价要 求和市场波动性规律决定,它们和分析师对其研究与否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是一家综合能力超群的券商,其综合研究成果往往也只是供投资者在中短期内对自己 的投资组合进行战术性调整时参考(图1)。因此,将证券分析师的报告奉为个人投资指南,是大错特错的。


  误区二:自上而下的证券分析是可靠的
  许多投资研究 领域的专业人士认为,坚持自上而下的基本面分析既符合研究的严谨性要求,又符合价值投资的方法论。但是,这些人犯下的致命错误是,过于自信地假设位于 “上”端的经济学家们能够准确预测出宏观经济的走势;位于“中”端的行业分析师们能够准确地判断,在此宏观预测下哪些行业会受益以及受益的程度如何;而位 于“下”端的个股分析师们能够挑选出受益的公司,并精准计算出其每股收益等等。事实上,这种丝丝入扣、完美无缺的假设,多半是华尔街的营销高手们精心自编 自导的童话剧,未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华尔街日报》每个月均要向来自美国商界的50多位“顶尖”经济学家发放问卷,收集他们对宏观经济运行 状况的判断以及对未来一年里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些经济学家们根本就是被当前的经济状况牵着鼻子走,其预测不靠谱得很!以对2009 年一季度的真实GDP增长率(年度化调整)的预测为例,无论是提前几个月,还是已经身临其境的当月,经济学家们的平均预测值都和最后实际公布的数值大相径 庭(图2)。



事实上,由于2007年第三、四季度以及2008年第二季度实际公布的经济增长率好于经济 学家们的平均预期,导致他们低估了经济恶化的速度和程度。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他们可能更希望经济学家们能够及早警示经济问题或者危机。遗憾的是,不仅没 有几位经济学家预见到本次金融经济危机的发生,甚至在经济已经处于严重的危机中时,这个经济学家团队仍不能展现出丝毫的敏感度和前瞻性,只是亦步亦趋地修 正自己的预测值(图3)。我们试问,自这样的宏观经济研究而下的行业分析和个股分析会可靠吗?再看看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破产之前约半年里华尔街主要 投行对其上蹿下跳般的评级变更(图4),我们更有理由质疑,到底证券分析师们在分析和预测市场,还是市场在捉弄这些大牌分析师(除了美林之外,其他几家投 行的相关分析师都在雷曼兄弟破产后不久被炒了鱿鱼)?




可见,证券分析要从宏观经济开始,历经行业分析、个股分析,再一步不差地形成可以满足个人 投资者具体需求的正确投资策略,基本上是天方夜谭。无论戴着长青藤名校博士帽的著名经济学家,还是顶着 “全美分析师团队”光环的大腕分析师,都是人而不是神。我们绝不应该因为看到他们解释历史和现有数据时所展现出的“专业知识”,就轻易认为他们有预知未来 的能力。

  误区三:“分析师评选”是
为个人投资者推荐投资顾问
   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分析师的队伍也日益壮大,无论其生产的研究报告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到了让机构投资者无法处理的级别。许多旨在评估分析 师研究能力和业绩的产品也应运而生。由于这些评估结果受到财经媒体的广泛关注,一些个人投资者也纷纷将明星分析师当成了投资顾问,追随其研究结论进行操 作,这一羊群效应导致分析师覆盖的证券价格的短期同向波动,从而进一步神化了这些分析师的含金量,反过来再影响到更多的个人投资者。
如果对主 要的分析师评级机构、其产品和方法论做一点研究的话,我们会发现,分析师评级完全是为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服务的(附表)。而且,评级更大的意义在于它 是对过往一段时间里证券分析行业发展生态的一个总结和评估,同时为行业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没有任何证据或者声称说明今年的明星分析师在明年推荐 的股票会跑赢大市或者同行。如果盲目追随这些分析师,个人投资者就会在投资组合多样化、市场参与度和投资成本等方面承担更大的风险或者付出更大的代价。



  证券分析的价值所在
  尽管较多的学术研究表明,经济学家、策略分析师、行业分析师以及个股分析师 的平均预测效果和抛硬币的正反面出现概率差不多,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全盘否定证券分析师及其研究的巨大价值。事实上,分析师是证券市场不可或缺的参与 者,其存在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证券分析师的作用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证券分析行业的激烈竞争导致了分析方法和模型的不断演进和提升,从而逐步形成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行为金融学”等可以帮助投资者认识市场或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特征的理论体系,投资者在此基础上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自己的投资需求,明确投资目标;
2、不同证券分析师在不同时间点上掌握的信息和运用的分析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得出的观点不尽相同,而由于其各自影响和驱动的资金规模也不尽相同,这非常有利于提高市场的有效性;
3、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报告是部分有二次研究需求的投资者的基础,既能为他们节省时间和精力,还有可能启迪他们的思维,从而提高其投资决策的效率;
4、全部分析师的平均预期指标对于投资者可能有较大的参考作用,尤其在市场处于严重泡沫化或者极度恐慌状态下时,分析师的“一致预期”可能是非常好的反向操作指标。
总之,证券分析是资本市场买卖双方的机构参与者之间利益互换的一项业务。卖方分析师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获取买方分析师或者投资经理的青睐,从而为雇主争 取到买方交易证券的分仓量,进而赚取佣金收入。买方分析师的工作在于对众多卖方分析师的报告进行二次研究,为己方投资经理推荐具有超额回报潜力的证券。这 些分析师既没有也不会考虑到任何个人投资者的实际投资需求,只要“免责”条款到位,他们就可以像AIG、雷曼兄弟的信用评级分析师那样犯下不可饶恕的大错 而仍然稳坐钓鱼台。对于个人投资者,只有认清证券分析行业的本质,掌握和熟用投资常识,坚守投资纪律和原则而不被忽悠,才能最终胜利实现自己的投资目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29

利字當頭:未來報告 利世民

2010-04-13  AD





 

「睇碟碟啊!」 三歲的利公子,近來愛上了煲碟。

我們這些70後,是撈電視汁大的一代。在我們成長的一段日子,也是香港媒體業最興盛的時候。當時,有港產電 視劇賣埠,有紅遍中港台的四大天王,有捱睏也要看的慈善秀……

就在90年代,我們家中,漸漸多了一個叫做電腦的螢光幕。電腦有得上網後,可 以看的東西,越來越多,客廳的那個螢光幕,便留給老人家和小孩子。

電視只是製造噪音的家具

再過幾年,連老人家和小孩都開始迷 上電腦。據說,在過去12個月,facebook的使用者中,多了65歲以上的一群。原來,祖父母輩要跟兒孫溝通,facebook是個很方便的選擇。客 廳的電視,現在只是製造背境噪音的一件家具。

利公子由出世到現在,剛好是電視機對家中各人最沒有功用的一段日子,結果幾隻Pixar的作 品,便成了利公子最愛。電視機,除了每天晚上,家傭要看那個很有個人風格的煮食節目,其他時候都是播碟,免費電視頻道播放的時間,每天應該不足30分鐘。

美 國的Kaiser Family Foundation剛公佈了一項關於孩子的媒體消費研究。結果發現:

1) 這一代孩子是資訊爆棚的一代,基本上只要在清醒的時間,他們都在不斷的吸收資訊

2) 他們基本上很少接觸印刷媒體和純文字,但接收數碼視像內容比任何一代人都多

研究也發現,有三分二家庭,晚飯時開着電視,但有七成半家庭,電 視長期開着但沒有人看。世民能夠見證幾個如此龐大的行業由盛而衰,感覺超現實。

不過,話說回頭,這又不代表傳媒就此玩完。因為,這一代人的 DNA,就是對資訊的需求非常之大。新媒體的興起,只不過是非常急速而且猛烈的disintermediation。會寫、會唱、會演戲的,以後或許不用 經過中間人,新陳代謝更快,競爭更hyper。

最重要一點,當利公子有能力決定消費的時候,他會不滿足於被動地讓電視台決定播甚麼。也就是 說,這代人都慣了即時消費。下個傳媒大亨,是擁有消費平台的企業。蘋果做到了,阿馬遜也做到了。其他的舊媒體,都不知道在做甚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6

利字當頭:未來報告 利世民


2010-04-23  AD





 

世民的手提電 腦,硬碟快用盡。上星期跑到灣仔電腦場,買個大碼替換。直覺和經驗告訴我,這種同行面對面競爭的環境,像硬碟這種近乎Commodity的產品,不用格 價,也不會買貴太多。所以隨便找了一家便奉上真金白銀。買完後繼續到處逛,才發覺自己買貴了近20%。大家可能會想:「乜你咁豬o架,格吓價好為難你 咩?」

世民跟很多中年男人一樣,僅餘的一點面子,都在消費的一刻。問了價錢不幫襯,潛意識會很過意不去。不過,買小玩意多付一點,也算是一 種用行為自我警惕的機制,除笨有精。

港人買樓既兒戲又倉卒

可是香港人,一生中開支最大的單一項目,應該是住屋。奇怪是,世民 經常見身邊的朋友,作出這個決定時既兒戲又倉卒。一位朋友,捨不得換掉那Windows XP手提電腦,卻大膽置業,他說:「買電腦諗咗成年。換樓,睇咗15分鐘,就落訂。」

都怪香港人的集體錯覺。自70年代至97年,自住物業 是早買早着。就算買回來後才發覺不合心水,賣出去分分鐘有賺。可是,自從97年,世界變得不一樣了,消費模式也應該有所改變才對。

不知道是 不是買房子的時候,買家心存太多幻想,尤其是首次置業又浸沐在愛河的情侶,滿腦子獨立成家的羅曼蒂克,特別容易做出衝動決定。世民親身經驗:新婚夫婦置 業,通常都會付出一定溢價。

曾俊華最新的九招十二式,動機都好。其中,要求發展商發售前公佈一定數目單位的價單,對提高市場透明度最有效, 也值得再花點心思再優化。畢竟,這是典型的資訊不對稱環境。發展商最大優勢,在於對手頭上的樓花了解最多,消費者在有限時間、有限資訊的情況下,容易多 付。

長遠來說,當消費者明白買房子風險,將這筆也預算,減低買樓意欲,輸家仍是賣不出房子的發展商。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