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arrons.blog.caixin.cn/archives/24825
198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發生了著名的全球黑色星期一股災。市場喜怒無常。而巴菲特也特意在1987年給股東的信中談了對「市場先生」的看法。"Indeed, if you aren't certain that you understand and can value your business far better than Mr. Market, you don't belong in the game." 「確實,如果你不確信你能比『市場先生』更好地理解你的生意並對其估值,那麼你不適合做投資。」
「In my opinion, investment success will not be produced by arcane formulae, computer programs or signals flashed by the price behavior of stocks and markets. Rather an investor will succeed by coupling good business judgment with an ability to insulate his thoughts and behavior from the super-contagious emotions that swirl about the marketplace.」 「在我看來,成功的投資不會由神秘的公式,計算機程序,或者股票和市場價格的行為方式所發出的信號所產生。結合良好的商業判斷,並有能力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與具有超級傳染性的市場情緒相隔絕,一個投資者反而會成功。」
"In my own efforts to stay insulated, I have found it highly useful to keep Ben's Mr. Market concept firmly in mind." 「在我自己努力保持隔絕時,我發現牢記格雷厄姆的『市場先生』概念非常有用。」
市場先生到是怎樣的?市場有效嗎?
研究發現,股票市場的漲跌在大部分時間是隨機的,前後獨立,互不不相關,也就是說你 無法用過去的股價變化預測未來股價變化。因此,才有了著名的《隨機漫步華爾街》一書。而股市為什麼會隨機漫步呢?因為市場基本上有效的反映了各種信息的作 用。而信息的本質,用信息論創始人香農的話說就是「不確定性與不可預測」。只有新的,不可預測的才是真正的信息。因此,試圖用過去的股價變化預測未來的股 價變化是一件不靠譜的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Burton G. Malkiel,《隨機漫步華爾街》的作者有一次用模擬的股票,以扔硬幣的隨機方式做出了一張股價變化圖,交給一位研究K線的技術分析者研究。後者經過研 究認為應該買入該股。當教授告訴他這是一個用扔硬幣的隨機方式做出的虛擬股票時,這位技術分析者非常非常不高興。
但是,股價「隨機漫步」並不代表股價不反映基本面。正因為短期內,與基本面相關的信 息是不確定的,隨機的,不可預測的,股價才會有「隨機漫步」。在這個問題上,凱恩斯認為「從哲學角度講,市場估值不可能是唯一正確的。因為我們現有的理解 無法提供足夠的基礎給數學計算預期。實際上,所有的考慮因素都會進入市場估值,市場估值與未來收益無關。」但是,這種不合理的估值可以保持很長時間。所以 他說「市場可以保持非理性很長時間,長過你能保持流動性而不破產的時間。」而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一書中也提到,阻礙分析者成功的三個最主要因素:a. 數據不足或錯誤b.未來的不確定性c.市場的非理性行為。關於市場的非理性,他認為由於忽視和偏見所造成的低估可以持續很長時間,而過分的熱情和人工刺激 造成的高估也可以持續很久。當市場終於要發現自己的錯誤,進行調整時,新的因素可能已經改變了舊的情況,讓原來的分析失效。
非理性泡沫的出現,大範圍偏離基本面的大漲大跌,則體現了市場並不總是有效的。比如 在1987年的股災中,道瓊斯指數在4天裡連續下跌,最終跌去了30.7%。這4天的大跌,每天的下跌幅度都非常大,都屬於小概率事件。如果這四天的股價 變化前後獨立,互不不相關,而又連續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是每4萬億年一遇,也就是說根本不可能。顯然,當時股價前後的變化發生了關聯,下跌的股價激發 了人們的恐懼情緒,引發了進一步的下跌。在這時,市場是無效的。所以,市場在局部,如個別股票,以及短時間,如泡沫及其破裂所帶來的暴漲暴跌中,是無效 的。而泡沫的存在本身就說明了市場的無效。正因為市場的失效,無法真正反映基本面信息,股價前後產生了關聯,對泡沫的預測也就成為了可能。
為什麼泡沫及其破裂對價值投資者非常重要?因為這些時候市場是無效的,才會出現大量 的便宜機會。別人的恐懼與貪婪才是價值投資者的機會。當一類資產進入泡沫狀態,其他資產就有可能被低估。在互聯網泡沫時期,當互聯網公司的估值變得瘋狂 時,優秀的傳統行業公司的股票就明顯被低估。反之,當大家都非常恐懼,價值投資者才能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買入優秀的公司股票。正如凱恩斯所說「It is largely the fluctuations which throw up the bargains and the uncertainty due to fluctuations which prevents other people from taking advantage of them.」 「主要是波動帶來便宜的機會,而波動所造成的不確定性則阻止其他人從便宜的機會中獲利。」
對大多數人來說,波動不僅帶來便宜的機會,更強烈地影響自己的情緒。而情緒的波動, 貪婪與恐懼,則是市場先生喜怒無常的原因。研究發現,大腦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這個原始的,與感情而不是理性相關的區域主宰了人的貪婪與恐懼情緒,進而影響了人的投資決策。大腦的伏核Nucleus Accumbens (NAcc)推動人類尋求回報,而大腦的前島Anterior Insula則讓人規避風險。當大腦的這兩部分主宰人的投資行為時,人往往容易犯更多的錯誤。試驗發現,當一個人的投資獲得良好的回報後,大腦的伏核變得 興奮(圖中紅色區域),促使人變得更貪婪,尋求更具風險的投資。而當一個人的投資遭受損失後,大腦的前島變得興奮(圖中藍色區域),促使人變得恐懼,尋求 更安全的投資。不幸的是,這種人類原始本能驅使的投資方式往往讓人投資失敗。
其實,我們每個人腦子裡都有一個小的「市場先生」,受本能和情緒驅使。而無數人的情緒集合到一起就構成了整個市場的行為,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喜怒無常的「市場先生」。
面對這樣一位先生,你願意怎樣與他相處呢?你願意做他的學生,讓他指揮你,還是願意與理性為伴,從容淡定。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18.html
記憶之中, 每隔一段時候本地銀行股便有私有化或收購消息或傳聞, 吸引市場人士追逐尋寶遊戲而推高一眾"買少見少"的本地銀行股股價. 然後, 隨著尋寶熱冷卻, 本地銀行股的股價也漸漸回落. 這個循環模式每隔一段時間就重複一次. 筆者認為與其等到本地銀行股有異動才去高追, 不如趁市場情緒冷淡, 股價低迷時收集本地銀行股, 然後耐心等待下一次尋寶遊戲的到來. 於投資市場追逐潮流通常最終反被潮流拋棄, "人棄我取, 人取我棄"反而才是致勝之道. 筆者認為大新系, 包括440大新金融以及2356大新銀行, 以執筆之時的股價21.55元以及7.37元計算, 未來穫得一倍回報率的機會很高, 當然, 需要一些耐性. 仍然是那一句, "夠韌, 就有驚喜".
大新銀行截至今年6月底上半年股東應佔溢利5.58億元, 同比增長10.1%, 每股基本以及攤薄盈利均為0.46元. 當中, 聯營公司重慶銀行為集團貢獻稅前利潤高達1.55億元, 同比大增47.15%. 不過, 銀行股和保險股一樣, 經營表現不能單單只看當期損益表, 還要看主要構成是可供出售證券的其他綜合收益(OCI), 期內集團扣除稅項後的其他綜合收益為1.99億元, 按年下跌9.97%. 平均總資產回報率由去年同期的0.9%下跌至0.8%, 平均股東資金回報率也由9.1%下跌至7.6%. 集團已經於9月21日派發中期息每股0.08元, 每股資產淨值則大約為11.48元.
期內淨利息收入按年微跌2.5%至9.71億元, 筆者留意到集團利息支出大增87.4%, 遠超過利息收入的增幅(18.2%). 同業存款競爭加劇, 存款定期化相信是利息支出大增的主要原因, 定期存款佔比由去年底的70.7%上升至74.5%. 淨息差由去年同期的1.87%大跌35個基點至1.52%. 淨服務費及佣金收入則按年增長10.7%至2.04億元. 當中, 信用卡業務收入增加1724.6萬元. 集團持續致力發展財富管理業務, 證券經紀及投資服務佣金增加1634.4萬元, 零售投資基金及受託業務收入增加1260.6萬元. (待續)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25.html
此外, 自營交易轉虧為盈, 淨買賣收入有1.04億元. 當中, 表現最出色的是外匯買賣, 相關淨收益增加1409萬元, 交易證券組合以及買賣用途的衍生工具組合則由去年虧損7,968萬元轉為盈利385.4萬元. 營運支出按年增加13.8%至7.33億元, 主要原因是受通貨膨脹以及業務推廣影響, 導致僱員薪酬及福利支出大增7,011萬元或18.74%, 成本對收入比率因而由去年同期的54.4%上升至56.6%.
值得關注的是貸款減值虧損及其他信貸撥備按年大增145.5%至8,543萬元, 當中, 個別減損撥備由去年的回撥1,226萬元轉為淨支出1.03億元, 主要和商業銀行業務的一些不良貸款有關. 截至6月底, 集團客戶貸款總額為812.57億元, 減值貸款餘額則較去年底大增2.21億元或1.21倍至4.03億元. 減值貸款比率因而由去年底的0.25%大升至0.5%. 貸款減值儲備(LLR)則較去年底增加12.42%至4.45億元, 撥備覆蓋率由去年底的217%下降至110%. 受抵押品保障的比率亦由去年底的78.8%下降至77%, 顯示承受的信貸風險有惡化趨向.
截至6月底集團核心資本為97.45億元, 較去年底增加12.64億元, 主要受惠於保留盈利以及供股籌集增加的股本, 核心一級資本充足比率由去年底的10.2%提升至10.9%. 至於總資本充足比率則去年底的16.3%下跌至15.6%, 主要原因是集團於期內全數贖回及償還一筆總值1.5億美元的次級債務.
本地銀行面對的挑戰包括資金與經營成本上升, 淨息差收窄, 資產質量惡化導致信用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 不過, 大新銀行以現價7.37元計算, 市帳率只有0.64倍, 預期今年全年派息每股0.3元, 預期股息率4.07%, 屬進可攻, 退可守之選, 現價買入幾乎可以穩坐釣魚台, 需要的只是耐性. (待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90d8f0100mxyl.html
對待實物資產投資項目的經理們,較少會發蒙,他們會加倍謹慎,因為多數實物資產投資項目沒有內含實物期權,資產的流動性較差且資產用途難以轉換、資產的整體性也抑制了資產的分割。他們能得到的實際回報,就在於實際來自項目的現金流。
巴老在早年就指出這種無奈,股價的短期表現就是供求關係,即便是嚴重低估的股票,也會因為市場先生的審美情趣而進一步下跌,甚至是逆勢下跌。deep value也保證不了短期的價格表現,更不表示「低估了,所以會逆勢上漲」。
註: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26.html
明天匯控就會公布2011年的業績了, 2011年有很多個月份都有歐債危機問題, 中國出口下降, 而全球經濟又有點放緩, 但同時匯控在2011年開始實行了成本控制, 又賣了些資產, 到底業績是好是壞呢?
我是否想在這裡預測一下匯控的業績? 不是, 絕對不是。反而有很多大行都對匯控的業績作出了不同的預測, 我對這個舉動更為不明白。匯控在下星期一都要出業績, 為何多間大行都要在上星期尾公布對業績的預測呢? 有意思嗎? 猜謎底遊戲嗎? 看看誰的預測最準確嗎? 猜中了奬什麼呢?
百思不得其解, 大行有太多非常高智商的專業人材, 對一間像匯控如此的大企業作出業績預測盡非便宜, 而過往所作出的預測結果又只能如「賭場買大小」的機會率一般, 一半一半, 勞民傷財, 意義何在呢?
如果相信大行不會因為要養員工所以故意找東西來做的話, 可以把這些預測業績的行為解讀為「控制市場先生」。如果是巴菲特的信徒都會知道他師傅 "Benjamin Graham" 所創造的「市場先生」理論, 投資人應假想整個市場就好像是一位叫「市場先生」的人, 這位「市場先生」會每天為你報價 (市場價), 他報出的價位會隨著他每天的情緒而有高有低, 每天都不同。有時「市場先生」會很興奮, 願意以超高價買走你手上的股票, 但有時又會很悲觀, 以極低價沽售他手中的股票給你。
這位「市場先生」每天都會來問價及報價, 你可以不加理會, 他也不會有任何抱怨, 但你的投資情緒不應該受這位「市場先生」的情緒所影響。有了這個概念, 在操作時, 你就可以很合埋地在「市場」最悲觀時入市, 「市場」最興奮時退市, 不會跟著「市場」走。而相反, 大部份散戶都是跟著「市場」走的, 市場熱烘烘時入市, 市場大跌時沽貨, 跟「市場先生」的情緒同步,成為「市場先生」身體一部份。
「市場先生」就代表「市場」, 今天「市場先生」對某公司或後市的預期就是所謂的「市場預期」, 而控制「市場預期」的就是這些大行報告。無論是公司業績、議息結果、經濟數據、失業率等, 每一個數據在公布前都會有一個叫「市場預期」的東西先走出來, 當真正的數字公布後, 如果比「市場預期」高, 大市就會因「超乎市場預期」而大升, 相反, 比「市場預期」低的話, 大市就會因「低過市場預期」而大跌, 整個遊戲已經不再看實際數字, 而是看相對數字, 相對什麼數字呢? 就是相對大行們預測報告中的數字。
這都是短炒的遊戲, 要控制短炒的數字遊戲實在有很多方法, 設立「市場預期」的制度只是其中之一, 大行還可以設立更多的遊戲規則, 散戶要花多少精力才可以在短炒中長勝呢?
說回頭, 簡單一個問題 -「大行為何在業績公布前兩、三天作出預測?」, 為何我要想了不少時間才想得通呢? 我想答案是因為我的投資模式跟思維完全不是在參與短炒遊戲, 所以完全不理解大行的動機, 當一個報告對我完全沒有影響時, 我只會懷疑這份報告存在的意義。
大家自己也可以細心想想自己會否關心大行的預測報告, 如果你都好像我一樣漠不關心, 甚至差點不理解這些預測報告的用途及存意義時, 可能你已經不再是「市場先生」身體中的其中一個細胞了。
2012的年報,市場先生向投資者炫耀了自己的功力,從追蹤的個股來看,市場先生有效性特別突 出。當然也有極個別例外的,如公佈業績後大幅飆升。2011年跟2008年最大的區別是:恐慌程度。08年有實質業績支撐的優秀的公司也跌得一塌糊塗,而 2011年,有實質業績公司股價根本沒跌,逆市上揚。2011年跌幅巨大股票,年報也很隨行就市,非常配合,利潤大幅度倒退甚至虧損,還出現個別民企因財 務問題或不獲市場信任遭遇洗倉---我相信很多藐視市場先生的價值投資者已經獲得他的教訓,市場先生在有問題的個股上基本所向披靡。
隨時信息的快速公開化,大部分時間裡,市場先生的有效性會進一步提高,投資的難度也在加大,獲取超額 收益的機會越來越少(就是說,打敗市場先生的幾率)。2012及未來,我要重新審視市場先生的有效性,會更加尊重他。畢竟,時勢造英雄,我們都不是巴菲 特,他老人家的功力,不是簡單能三言兩語靠看書領悟出來---全世界幾十億人,股神祇有一個,美國曆來最大的彩票(6.4億美金)中獎幾率是1.75億分 之一。而且,他能那麼長壽健康得活著,本身就是莫大的幸運。
投資組合在年報公佈完畢後做了調整,主要是調倉:賣出瑞安建業,加倉深圳控股;賣出金活醫藥,加倉泰 凌醫藥。賣出的兩個個股都是微賺,金活更是超短線的投資。用剩下的現金加倉新華文軒,思捷環球,筆克遠東,中國動向。港股再次全倉。港股預計今年大概有超 過5個點的股息收益,收取後會全部用於再投資。港股按最新市值排名前五位依次為:新華文軒,思捷環球,筆克遠東,深圳控股,泰凌醫藥。
A股不操作,大部分仍是現金,在做穩定的理財,雞肋的收益。
4月到了,準備旅遊----10號開始,美國一個月,從東岸橫穿到西岸。
今早上班途中,我看了李劍先生寫的《零售業,優勢難以持久的行業》一文,李先生一直是我景仰的前輩高手,他博客中的文章我大多有學習,從中受益良多。但我 發現他這篇有關零售業的文章裡有些觀點是我不能認同的,所以當時就用手機簡單的發了幾句評論。後來我看到雪球上又有很多人在討論他的這篇文章,我就把早上 發的幾句評論重貼過來了,並且加了一段資產周轉率方面的話。我無意冒犯李先生,只是就事論事而已。
李先生在文章中說:「即便像沃爾瑪這樣的日用品超市,雖然已經建立起了強大的低成本堡壘,但它卻嚴重依賴管理。這個行業永遠無法湧現傻瓜都能管好的企業。」
我對李先生的這段話難以苟同,請問有哪個企業不靠管理呢?就是茅台也要管理啊,你看西鳳酒和古越龍山就是反面教材嘛,當然還有像廣藥和加多寶的對比之類的。
就算有行政壁壘和地理壁壘能抵擋,這其實也只能是暫時的。因為行政最後還是人,地理可以創造級差地租2。所以我認為價值的來源,只能是管理,而管理最終就 是人的思想,初中學馬克思的那套剩餘價值理論時就講了這個問題的。而護城河可以解讀為:品牌、低成本、規模效應,這甚至都沒有行政壁壘和地理壁壘。
所以不單是零售業需要不斷進步,所有的行業和公司都需要不斷進步,否則一樣被超越。關於零售的反證,還可以看看喬布斯弄的連鎖店,蘋果的電子產品我就不說了,想想智慧是怎樣變成價值的。
所以,如果不是管理產生利潤,那麼利潤又從何而來?現在的白酒和國藥好賺錢,但它們哪個不是幾百年歷史的沉澱?並且現在這個利潤,能持續幾年還不好說呢。百貨等零售業在中國有持續幾百年的歷史沉澱嗎?
文中提到百貨等零售業競爭慘烈,租金一路漲,租金漲是事實,但過去10年一路漲,並不代表未來10年一路漲。這其實和藥酒現在好賺錢,但不見得能持續是一樣的。中國有很多的特色,當然,它們最終只能是某一歷史時期的現象。
我們看看A股的百貨股數據吧:目前,全部A股的總資產周轉率僅0.2多一點,非常之低,但扣除銀行保險後,周轉率為0.8左右,和歐美股市的水平差不多。 不同的行業,周轉率差別可能非常之大,比如平安銀行的周轉率還不到0.03,雙匯發展的周轉率超過5倍,兩者雙差100多倍。而以租房為主的超市百貨,周 轉率基本都在2倍以上,而設備折舊年限超長的發電企業,周轉率只有0.25倍。
從生意的屬性來看,設備折舊時間長的產業必然周轉率低,而周轉率低需要有較高的淨利率或較高的財務槓桿,由於淨利率根據產品或行業的生命週期,呈現從低到 高再到低的趨勢。最終,幾乎設備折舊年限很長的產業,都會用到高槓桿。這個槓桿在大規模擴張或更替時會走高,在投資少時逐步走低。而收費的槓桿是一把雙刃 劍,如果在通貨膨脹來臨前,正好處於高槓桿高負債狀態,那麼貸款利率只要上漲一二個點,利潤就可能被全部吞噬,財務風險巨大。
以租賃物業為主的超市百貨,由於固定資產少,商品周轉快,導致總資產周轉率較高。儘管商超自身的銷售利潤率較低,但現在普遍有較大比重的店中店,這使得整 體淨利率並不低。而商超的銷售基本都是現款,存貨的佔款期低於供應商應付賬款,這相當於免費利用了財務槓桿。這樣,較快的周轉率、較高的槓桿和一般的淨利 率,讓商超能取得較高的淨資產收益率。從生意屬性來看,它明顯比發電企業要好,比多數製造業要好。
就算是自建店多的百貨股,比如茂業國際,一半地產一半百貨,如果它不再瘋狂擴張的話,我覺得生意模式也還是不錯的。李先生在文中多次提到蘇寧,有股友說,可能李先生看了蘇寧的現狀後,就往這上邊套證據了,聽說前幾年李先生是看多蘇寧的。
實際上,蘇寧近三年,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從不到40億激增到150億,這個現象是不正常的,是值得懷疑的。如果蘇寧電器沒有通過第三方,變相為 大股東的商業地產解困,那麼從戰略上說,在明知實體店增長乏力,戰略轉移到網上店來後,仍然大規模自建店,就是完全錯誤的,結果是損失了小股東的利益。至 於物流中心,過去三年實際投資並不算多,資本支出主要在實體店上。另外,物流中心大規模建設也是值得懷疑的,因為蘇寧近幾年的收入增長並不快,以前能送 貨,現在需要成倍的增加物流方面的建設嗎?
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周轉率,因為生意模式不同。我之所以拿高周轉說事,是因為李先生提到百貨業低毛利低淨利率的弱點。百貨股因為高周轉高槓桿(這個槓桿至少 在表面上是不需要負利息的),所以儘管毛利和淨利率低(實際上A百貨股並不算低,全部非金融類A股的淨利率只有5.5%),它仍然有較高的ROE,我下載 了全部2500只A的數據,做了簡單的統計,結果就是這樣的,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百貨股的ROE。
所以李先生說百貨等零售股不好,估計是沒有看過A股的百貨板塊的數據,這個板塊在目前的A股裡算是很不錯的了。至於他在文中說電視台好賺,能說幾個中港台
的股票給我們看看嗎?我所看到的中港台電視股,盈利數據並不理想,最好的鳳凰衛視也是先虧了八年的。文中還說巴菲特很不看好零售業,曾經買了2個零售股都
很失敗。可實際卻是巴菲特在不斷增持沃爾瑪,並且一直後悔當初沒有早點買入沃爾瑪,巴菲特股池當中的零售類股票還包括:連鎖會員制倉儲式量販店好市多、日
用消費品連鎖零售商Dollar
所謂的增值來源於哪裡,價值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巴菲特不喜歡重資產型公司?我想,重資產之所以難以產生高價值,是因為重資產的企業,人力資產佔總資產的 比重低,而只有人,才是價值的唯一來源,機器是不能產生價值的。自動化程度高的企業,在一定時間內可以比同行產生更高的價值,其原因只是它個人的效率提高 了。但同行業的自動化程度都提上來以上,這個價值差額就沒有了。
這一點,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說得再明白不過了,巴菲特也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芒格先生的《窮查理寶典》上也有說為什麼巴菲特當初害怕新技術的紡織機出現。
至於文中從波特五力的角度分析行業的穩定性問題,我個人一直認為,按馬斯洛的5種需求層次來看,越是貼近底層的生理需求的行業和公司,其需求就越剛性,也 就是所謂的穩定。當然,如果有毒品、煙酒和遊戲之類能讓人上癮的東西,甚至因此而能放棄基本的生理需求,那麼這無疑是個更好的生意,如果不違法的話。
以上這是我自己對價值的理解,可能與別人不一樣,我將自己在雪球上跟朋友討論的幾個帖子拼成這篇小貼,所以行文可能有些不連貫,歡迎大家拍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