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湧入早於干預前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30.html根據報導, 為應付熱錢流入推高港元匯價, 上星期金管局於5天內4度出手, 前後已向市場注資143.5億港元.有朋友問筆者, 銀行每天都有客戶將美元換港元, 為何今次會驚動到金管局出手. 筆者嘗試舉個比喻去說明. 假設有個拍賣網站, 裡面有股票和房地產可以買賣, 但交易必須用指定的網幣, 而官方的匯率是一美元可以換到7.8元網幣. 但網幣真正的匯率是浮動的, 就像其他商品的價格受供求關係影響一樣, 如果市場上網幣的需求多, 網幣的匯價便會上升, 例如一美元只能換到7.77元網幣, 如果市場上網幣的需求少, 相反美元的需求多, 網幣的匯價便會下跌, 例如一美元可以換到7.83元網幣. 網主規定網站裡的交易商必須持有一定水平的網幣, 以維持足夠的流動性. 當有客戶用美元向交易商A換網幣的時候, 如果交易商A本身沒有足夠的網幣, 又或者交易商A想保留多一些網幣, 便可以向其他交易商問價. 網主規定交易商每當有其他交易商詢問網幣的匯率時, 必須報出買賣價. 理論上, 當某交易商極不願意沽出手上的網幣時, 可以報出一個非常貴的價錢, 例如一美元只能換到5元網幣, 如果個個交易商都持有同樣立場, 網幣的匯率便暴漲至1美元對5元網幣. 相反, 如果某交易商極之需要美元, 便可能報出一個非常低的價錢, 例如一美元可以換到10元網幣. 為了避免網幣的匯價嚴重偏離7.8元的官方水平, 網主推出強方兌換保證和弱方兌換保證措施. 當網幣需求強勁推高匯率時, 網主會在7.75強方兌換保證水平向交易商沽出網幣, 相反當網幣面對強大沽售壓力網主便會在7.85強方兌換保證水平向交易商收回網幣.
熱錢流入就好像某天交易商A突然收到order要大量兌換網幣, 而且order持續一段時期. 於是交易商A向其他交易商要求報價. 交易商B手上有一批網幣的成本是7.78元, 於是報出7.775元賺取50點子利潤. 交易商A全數接受交易商B沽出的網幣. 交易商C見到7.775元有成交, 心想賺多20點子於是報出7.773元, 網幣又被交易商A全數接受. 其後其他交易商繼續抬高匯率也通通被交易商A接受. 漸漸地市場上的交易商察覺一些現象: 第一, 交易商A接了大order, 第二, 誰報價先和報價低誰便蝕底. 於是個個交易商都不大願意低價出售手上的網幣, 即使要報價, 也只是報7.75元甚至超越強方兌換保證水平. 於是觸動網主以7.75強方兌換保證水平向市場拆出網幣. 當網主的干預行動發揮效力而網幣的需要漸漸被滿足後, 開始有交易商願意以低於強方兌換保證價出售網幣, 甚至有交易商需要美元因而報出更低價, 網幣的匯率便會漸漸遠離強方兌換保證水平, 熱錢流入之勢趨向緩和.
筆者不清楚今次是否真的有熱錢流入本港, 但可以肯定2點. 第一, 熱錢一定不是於大家見到新聞報導金管局向市場注入港元才開始流入, 而是當熱錢已經流入相當金額和日子之後, 有心人士才迫使當局出手而導致"熱錢流入"的新聞暴光. 第二, 熱錢一定是有利可圖才流入本港, 而且利潤一定有相當水平才足夠轉身撤退, 以恆指為例十多巴仙升幅是最起碼的, 不過起點不是由今月17日傳媒開始報導熱錢新聞時的水平. 筆者於8月7日的文章指出當時市場執意向上只選擇好消息來反應, 因此相信下半年會有一個可觀的升浪, 恆指可望創出今年的高位. 極可能當時熱錢已經開始流入本港了.
港銀炒私有 尋寶唔使急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2/12/blog-post.html據報導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對滬綜指跌破2,000點表示百思不得其解, 認為A股走勢與中國經濟的表現不大匹配, 相信原因是由於股民信心不足. 筆者認為任何政府如果想人民對前景有信心, 積極消費振興國家經濟, 非常有效的一招就是炒高股市, 股民賺錢容易自然使錢較爽手, 相關的財富效應會帶動實體經濟增長和企業盈利的提升, 企業有信心擴充業務和增聘人手可以降低失業率, 形成良性循環. 有人話A股的疲弱反映內地經濟前景充滿隱憂, 筆者當然不會認為大陸完全無問題, 事實上當歐美經濟面臨衰退邊緣當然會對大陸出口造成衝擊, 固定資產投資過度導致資源錯配甚至浪費, 拉動經濟的三頭馬車已經有兩個甩轆, 內需消費支持經濟增長的模式是內地未來的發展趨勢. 不過, 靠內需消費至少需要符合二個條件, 包括國民收入和財富水平必須達到某個程度, 第二國民的消費習慣. 但是, 目前大陸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估計只有2萬4千元人民幣, 要靠消費帶動經濟增長, 人均可支配支收起碼要達到6,000美元或以上. 然而, 儲蓄是中國人的美德, "先使未來錢"靠借貸消費不是內地居民的主流消費模式, 因此, 中國要成為消費大國路途仍然遙遠. 經濟有下行風險, 內銀貸款質素惡化導致不良增加是合理的關注點, 不過, 如果市場採用和內地A股同一套標準來衡量美國股市, 以美國的負債水平和財政狀況, 以及企業的盈利前景, 恐怕目前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應該遠低10,000點以下. 筆者不知道是A股目前估值太低還是美股估值太高, 但肯定的是兩者的估值並不對稱.
上星期另一個受到關注的板塊是本地銀行股, 市場憧憬創興銀行賣盤, 創興銀行股價創52週新高, 最高升上18港元, 也帶動一眾中小型銀行股股價揚升. 筆者曾於去年10月18日連續3星期刊登文章標題為"收集大新系等待倍升", 當時指出每隔一段時候本地銀行股便有私有化或收購消息或傳聞, 吸引市場人士追逐尋寶遊戲而推高一眾"買少見少"的本地銀行股股價. 與其等到本地銀行股有異動才去高追, 不如趁市場情緒冷淡, 股價低迷時收集本地銀行股, 然後耐心等待下一次尋寶遊戲的到來. 當時440大新金融以及2356大新銀行的股價分別為21.55元以及7.37元, 如果當初以平均注碼買入大新系, 持有13個月股息加股價升值的總回報率為38.28%, 雖然跑贏同期的盈富基金(+25.72%), 但距離筆者的目標仍然差一大段, 主要是大新銀行表現較令人失望, 但反映市帳率只有0.69倍的大新銀行股價有很大追落後的潛力.
Gold, Basel III, Tier one capital, Level one asset黃金與巴塞爾三,一級資本和一級資產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3/02/gold-tier-one-capital-level-one-asset.html最近見到網上有傳聞黃金將會被納入銀行的一級資本(Tier one capital)計算當中, 感覺非常奇怪, 因為無論你將黃金當作是商品或貨幣, 與銀行的一級資本根本是兩種風馬不相及的概念, 正如, 如果有人講BASEL III有意將貨幣例如人民幣納入銀行的一級資本計算當中, 是否好奇怪?
一級資本是根據資本的來源和本質而定, 同資本以什麼形式(即資產的種類)存在於銀行的帳面上無關. 舉例, 銀行A增發普通股融資100萬元, 資產負債表因而多了100萬元現金, 銀行B發行次級債券融資100萬元, 資產負債表也多了100萬元現金, 銀行A和銀行B同樣以現金形式持有這100萬元, 但只有 銀行A可以將100萬元計入一級資本, 銀行B只能將100萬元計入附屬資本.
筆者用另一個比喻, 一級資本是講血統, 講國藉, 黃金則是講職業, 美國人可以是律師, 醫生, 但如果說 律師就等於或全部是美國人, 是否很奇怪?
銀行持有資產的種類會影響風險資產的計算, 繼而影響資本比率. 在計算風險加權資產(RWA)時, 會根據資產的風險權重, 一般分為5級: 第一級風險權重為0%, 表示該等資產無風險, 第二級風險權重為10%, 第三級風險權重為20%, 第四級風險權重為50%, 第五級風險權重為100%, 表示該等資產具有完全的風險.
舉例, 銀行A股東出資10億元, 客戶存款100億元, 即總資產110億元, 總負債100億元, 如果資產當中,10億為現金(險權重為0), 其餘100億元為風險權重100%的資產, 銀行A的一級資本比率=10/100 = 10%. 如果銀行A將現金增加至30億元, 一級資本比率=10/80 = 12.5%
如果BASEL III將黃金定義為貨幣而非商品, 則黃金的風險權重有可能變為零, 銀行的一級資本比率(注意, 不是一級資本, 而是一級資本比率, 因為只影響分母, 不影響分子)是有可能因而提升.
此外, 銀行的資產會根據流動性高低和市場價格的公開度和透明度被分為Level one, Level two 和 Level three. 引致金融海嘯的次按有毒資產很多屬於Level 3, 即沒有公開公正的平台去定資產的公允值, 通常靠Model去計算, 而且流通性低.
筆者認為傳聞中黃金角色的改變, 同改變一級資本的定義無關, 最有可能是改變風險權重至0%(不過, 筆者相信現時已經有國家把黃金定為風險權重是0%了), 和由Level two 資產改為Leve one資產, 肯定黃金的貨幣地位, 即視黃金等同貨幣.
無疑黃金作為資產是有其優點, 包括沒有交易對手風險, 沒有信用違約以及評級被下降的風險.不過最終是否會令到銀行增加持有黃金的意欲, 還要考慮其他因素, 包括流動性, 市場風險(始終黃金價格是波動的), 收益率(持有黃金基本上無利息收益兼具要付倉租)等等, 但無論如何, 筆者認為銀行會因此增加黃金比重的機會不大.
今年目標是提高現金水平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26.html恆生指數由去年底的22,656點迅速上升至今年2月4日的最高位23,944點,短短1個多月便升了1,288點, 然而才廿多天時間又迅速下跌至上星期五收市位22,782點, 幾乎打回原形. 去年大部分人對股市相對悲觀, 筆者算是較樂觀的一位. 今年情況則相反, 太多人看好今年股市的表現, 並有頗高的期望, 預測恆指目標水平動輒二萬七甚至更高, 太多人對股市心雄反而令筆者有戒心, 於今年第一篇刊文提到對今年股市不要過份樂觀, 並於1月29日的刊文提醒投資者要為美國退市提早作好心理預備, 再於2月5日的文章提到股市乍現不祥徵兆, 已減持部分獲利甚豐的持股, 將整體現金水平提升至6.5%. 筆者的投資策略是股市水平和現金水平成反比例, 當股市升至某個水平時, 開始分段越升越沽增持現金, 相反, 當股市跌至某個水平時, 開始分段越跌越買增持股票, 明顯地, 今年是以提高現金水平為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上星期公佈的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記要顯示, 與會成員對是否應該繼續資產收購買計劃進行廣泛討論並且產生分歧. 有成員對購買資產帶來的成本和通脹問題表示擔憂, 也有成員表示應當根據經濟狀況靈活調整資產購買規模. 雖然鴿派成員在投票權方面仍然佔絕對優勢, 但鷹派聲音較以前有所增強. 大家要知道, 美聯儲為救市推行的寬鬆政策已經接近7年了, 無論是力度還是持續時間都是歷無前例, 一旦寬鬆政策轉向, 對全球資金流動性和流動方向, 風險喜好以及資本價格將有顯著影響. 相信美聯儲進行退市一定是有序的, 出售債券資產收回流動性一定要在加息之前發生, 否則美聯儲會損失慘重.
筆者的資產當中沒有包括黃金, 但有朋友定期收集金幣. 前一排網上有傳聞黃金將會被納入銀行的一級資本(Tier one capital)計算當中, 對金價有提鎮作用. 筆者已經提醒朋友無論黃金被當作是商品或貨幣, 與銀行的一級資本根本是兩種風馬不相及的概念, 一級資本是根據資本的來源和本質而定, 同資本以什麼形式(即資產的種類)存在於銀行的帳面上無關. 黃金牛市自1999年7月開始, 由每安士250多美元上漲至2011年9月最高位1,900美元, 12年升了6.6倍. 黃金有兩種角色, 既是商品也是世界貨幣, 今輪牛市主要由黃金的貨幣屬性帶動, 全球央行狂印銀紙令市場對紙貨幣失去信心, 本來, 黃金作為貨幣角色相對真貨幣有一點非常不利, 就是真貨幣有利息收益, 而持有黃金不單沒有利息收益, 還要支付貯存費用. 因此黃金只能保值而缺乏盈利能力. 不過, 在美聯儲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維持在接近零水平的情況下, 真貨幣的盈利能力大降, 而保值能力卻不及黃金, 造就了黃金的大牛市. 不過, 花無百日紅, 一旦美國退市, 對黃金的影響不容忽視. 筆者非常認同投資市場的名言, 樹再高也不能長上天, 這個世界沒有永遠上升的資產.
中產先生「淨身」方案(答)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6596答:
我相信中產兄唔會介意我用中年黎形容佢,至於是否中產諗樣已去信財政司司長辦公室,睇下佢能否合符中產之定義。姑且先叫讀者為一個中年中產。唔好以為咁叫係冇意思,你到中年理財方法與年少不同,中產可以錢搵錢但窮人無左六千蚊連開飯都成問題。Well,中產兄個案與我之觀感,是家庭儲蓄水平頗低,家庭月入人中近十萬而現金水平只得相等於五個月人工。當然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亦有可能中產兄沒有披露他在股票方面之投資。現在用所知資料,將此個案為大家分析一下。
中產兄令我諗起友人提及佢奶奶鬧佢老爺之一段說話,話佢到退休之年就對左兩件事: 1.娶左佢2.買左間樓。Well,我相信中產兄不得不承認佢之前如不作「樓奴」,今日「邊度都唔使去」。點解? 好明顯如果唔係間樓升左兼可加按到3.20mil,佢退休年齡(或達成財務自由)可能要再遲十年。當然香港是危機處處的,錢易黎但亦越唔見使! 買樓收租固然好,因為租金會隨通賬升跌,而自動對沖通賬風險。如果中產兄支出不大,勉強可行反地心吸力策略,即每兩年買個小單位用平均價而入市。現因支出比重大,唯有行番普羅大眾之法,即靠自己time the market。
Time the market冇可能100%成功,如你是樓市長線投資者,趁後生借落筆美金,時間可以沖刷走你欠下之債務。現因要time the market,如中產兄現在買入單位放租,不是良策。應先盡力加按,及將單位趁機轉至單人名下(如果是聯名),可以老婆有樓係手及老公存放套到的現金,現存債券基金或人幣存款以待良機。將原有單位轉至單人名係要配合政府新辣招,個人名義購第二套房是要交雙倍從價印花稅的,不如先將中產先生「淨身」,下次買樓可有兩好處,一可以九成上會,二可以避免雙倍從價印花稅。當然新買樓做九成上會唔可以租出,唯有到時決定會否將原有物業出租,自己搬入新樓。
中產先生建議選擇方案二,至於現時按出之3.2mil現金,每月提供約HKD10000元之月入,應可做到。惟需線下詳談,在此不在產品介紹。另外可能有人問中產先生明明有錢,點解下一次買樓都要做九成上會咁「孤寒」呢? 諗樣之建議是後生可以先借錢,攤分廿年慢慢還。到年六十歲退休時,其實萬餘元之供款根本買不到什麼,租金更會升至幾萬元一個月添。到時租間劏房可能要以萬元計,你將日本yen紙個錢碼套番係現時香港就估到遠期後之情況啦!
新華保險業績表面風光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3/05/blog-post.html上星期主要的財經新聞是美國四月份失業率出乎意料下降至7.5%, 非農業職位增加16.5萬個, 也遠高過市場預期, 帶動道指和標普500指數創下歷史新高, 匯控股價也於港股美國預託證券上升, 進一步接近筆者預期年內見9字頭的目標. 今期繼續內險股分析系列.
新華保險今年第一季股東淨利潤有14.65億元(人民幣, 下同), 按年大增90.8%, 股東淨資產則增加4.3%至374.03億元或每股11.99元. 正面因素包括投資收益大增26.98億元或79%, 主要原因是集團把握A股年初的升勢出售部份以前確認資產減值損失的股權型投資. 此外, 資產減值損失大減33.4億元, 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集團大幅計提投資資產減值損失, 今年首季的市況沒有顯著惡化已經足以導致減值損失大減. 另一個正面因素是保險責任準備金解釋放了46.1億元, 主要原因是客戶退保和保單期滿給付引致的自然釋放. 筆者一向認為當期利潤表未必能真實反映當期售出保單的經濟價值, 因為一份保單相當部分的利潤要在保單結束時才能實現和釋放出來, 但這可能已經是很多年以後才會發生的事.
負面因素包括已賺保費減少35.75億元或10.24%和退保金增加25.97億元或54.8%. 一直以來新華保是所有內險股最依賴銀保渠道的, 而銀保渠道正是近一兩年最受影響和最低迷的, 嚴重影響保費收入. 此外, 銀保產品的退保率也通常較個險渠道為高, 原因是銀保產品和銀行理財產品較相似, 一旦銀保產品的投資回報不理想, 容易觸發客戶退保潮. 事實上集團第一季度退保率增加0.5個百分點至1.9%, 年化後為7.6%, 均較2012年第一季5.5%和全年5.6%惡化, 也是上市內險股最差的, 國壽, 平保和太保第一季退保率分局為5.44%, 1.16%和5.04%. 退保率上升其中一個壞處是令到現有業務的內含價值受損.
保險公司其中一個主要收益是投資收益, 和管理互惠基金相似, 管理投資資產涉及不少費用, 包括研究分析, 監管法規, 會計和資訊系統等等, 因此, 資產規模越大, 越具經濟效益, 此外, 管理費也會同資產規模掛鉤. 投資資產的規模增長主要靠保費收入增長. 受保費收入下跌的拖累, 集團第一季投資資產增長只有2.8%. 幸好, 受惠期內金融債和企業債小幅上漲, 年化總投資收益率提升170個基點至4.9%, 但表現仍不及國壽的5.82%. 此外,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也由去年底的浮虧0.43億元轉為浮盈0.28億元.
表面上集團首季盈利增長顯著, 不過, 增長動力依靠出售股權型投資以及釋放保險責任準備金, 相信難以持續, 此外, 集團推行回歸保障策略, 主力推動健康險和終生壽險產品銷售, 固然是方向正確, 但需要承受產品轉型的"陣痛", 加上集團受到銀保渠道的掣肘, 因此短期保費收入要達至明顯改善極具挑戰性和難度.
感謝馬尉華先生 lslo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01d980101iei9.html 招行時隔14年,更換了行長。 招行更換行長比國內任何一個銀行更換行長更加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也說明招行在眾多人心目中的影響和認可。
馬先生對於招行的貢獻是深刻而不可磨滅的,他把一個小銀行培育成為國內一流的現代銀行,成就了國內銀行業多個第一,帶著招行一步一步地前進。
現在,招行的成長速度降了下來,被其他股份行超越的可能性在增加,招行遇到了成長困惑。
技術、環境的變化,迫使領導者去思考去佈局。改革的開始,往往是不理解大於理解,老馬提出的二次轉型,個人認為方向是對的,但應該補充一點,即在招行的企業文化裡要強化植入節儉文化,效率文化。
降低成本是任何企業都應該去考慮和執行的,降低成本可以提升利潤,提升效率,提升員工士氣,改善並養成員工理性的生活價值觀,從而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生命力。
任何的激進可能都會遇到危機,更何況是高槓桿的銀行業,穩健、前瞻、效率、價值以及重要的用戶體驗是做好銀行要考慮的方向,另外如何防範內部人危機也是重中之重,我們可不想看到一個百年銀行被一個人或一小群人給毀了。
透明、開放、節儉、效率、管理風控等獲取的增長利潤讓人安心,穩定的高分紅是尊重股東權益的最好表現。
招行能否成為匯豐和富國的綜合體?
新上任的田行長,期待中,希望你先把效率、節儉納入進去。
中國財險承保風險管理出色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21.html匯豐策略日的主要信息是繼續削減成本和增加股息, 對股東均是好消息, 因此近期股價表現強勢. 匯豐佔筆者的股票組合高達6成, 自然也得益不少. 雖然匯豐現價只有88.8元, 仍然未返回"紅底股", 但不要忘記匯豐曾經於2009年3月進行供股, 每12股供5股,供股價28元, 現價其實相當於供股前的114.13元. 匯豐最後一次是紅底股的時間是2008年10月23日, 如果當時有人以100元買入一手共400股匯豐, 需付出資金40,000元, 然後參與2009年3月的供股, 需供股份166股, 需供金額4,648元, 供股後共持有566股, 總成本為44,648元或每股78.88元, 以現價88.8元計算, 市值50,260.8元, 但期間共收取股息7,740.8元, 表示持有匯豐4年半的總回報率約為29.9%, 金融海嘯對匯豐的衝擊是前所未有, 不需要政府救助而能夠靠自身努力漸入佳境, 匯豐表現已經算很不錯.
繼續內險股分析系列. 中國財險2012年股東淨利潤按年增長29.63%至104.05億元(人民幣), 每股基本盈利為0.849元. 財險業務較壽險業務簡單, 因為財險保單通常沒有儲蓄和投資成份, 保險公司無需和客戶分享投資收益. 內地財險公司通常以銷售車險為主. 車險保單的特色包括保單年期較短, 因此財險公司只能將保險資金投資於較短年期的投資產品, 例如銀行存款或短期債券. 此外, 車險保單較簡單而且不同保險公司的產品差異不大, 因此維持客戶忠誠度是一大挑戰. 期內已賺淨保費收入增長16.65%至1,553.04億元, 於內地市場份額34.9%, 穩佔一哥地位. 當中, 車險保單佔比高達78.38%. 不過單看保費收入不夠全面, 還要看賠償金額. 期內已發生淨賠款為987.22億元, 按年增長12.77%, 低過保費增幅, 主要受惠於車險的的已發生淨賠款只增長8.9%, 大幅低於已賺淨保費16.01%的增幅. 賠付率因而由65.8%下降至到63.6%, 屬利好現象. 降低賠付率的方法包括嚴格控制承保風險, 減少高風險客戶的保單或者提高高風險客戶的保費, 以及加強反欺詐活動, 進行真實性檢查和打擊假保單, 假賠案等等.
內地車險市場進行費率市場化改革, 競爭加劇導致費用率上升. 此外, 集團加大縣域,鄉鎮及農村網點建設, 強化電網銷售落地服務, 導致承保相關費用支出明顯增長. 期內包括獲取成本及其他承保費用和一般行政及管理費用的費用總額為490.01億元, 按年增長30.42%, 費用率因而由28.2%提升至31.5%, 帶動綜合成本率由94%上升至95.1%. 承保利潤率只有4.9%, 下降1.1個百分點. 在投資資產增長12.47%的帶動下, 存款利息, 股息和租金收入大增28.46%至83.87億元, 此外, 集團因應市況調整權益類投資品種結構, 已實現及未實現的投資淨損失大減64.88%. 不過, 財務費用大增23.78%, 由要原因是次級債利息和回購證券(Repo)利息分別增加14.7%和48.91%. 以現價10.08港元計算, 中國財險市盈率為9.4倍, 市帳率為2.15倍, 股息率為2.55%, 估值合理應有上升空間, 如能等待9.5港元或以下才買入勝算更高.
退市預警常態化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28.html上星期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 如果就業市場繼續改善, 並形成可持續勢頭, 聯儲局或會在未來數次議息會議上考慮減少買債, 也不排除在9月初美國勞動節前行動, 並且警告息口長期維持過低水平令到金融穩定存在風險. 此外, 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公布本月初息口會議紀錄, 顯示委員曾深入討論縮減買債規模的時間表, 有部份委員甚至認為最早可以在6月減少購債金額. 退市憂慮引發環球市場波動, 上星期四日股單日暴跌1143點, 恒生指數也大跌591.40點, 執筆之時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已經升至2.01%, 較去年底的1.78%上升23點子. 筆者相信美國遲早會退市, 並於今年一月二十九日刊登文章提醒投資者為退市提早做好心理準備. 筆者於美資行工作多年, 學懂一樣很實用的東西, 就是"預期管理"(Expectation Management). 因為很多時人對一件事情的反應, 最大的影響因素並非事情本身, 而是對事情的預期. 舉個例子, 如果有兩個員工同樣獲得加薪6%, 同事A覺得不滿意, 因為他預期會加10%, 同事B覺得很滿意, 因為他預期加幅只有3%. 現實工作環境當中, 如果筆者需要推行一個新的項目, 第一, 會預先通知受影響的同事, 避免last minute surprise, 第二, 會降低同事對新項目的期望, 避免不可能實現的要求. 2011年政府公佈每個合資格市民獲派6000元, 有些朋友未等到6000元到手已經用完預期會有的金錢. 股市有句名言是"buy on rumor, sell on fact", 一間公司的股價通常在出盈喜當日已經上升了, 等到業績公佈盈喜成為事實股價反而可能下跌.
筆者查看美聯儲五月份的資產負債表, 總資產高達3.317萬億美元, 當中, 55.71%持有美國公債, 33.83%則持有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券(MBS), 總負債有3.262萬億美元, 表示淨資本只有550億美元. 有言論認為一旦美國加息美聯儲便會破產, 但筆者絕不認同. 無疑利率向上會導致債券價格下跌, 但我們要明白債券價格下跌對債券持有者的意義和影響. 舉個非常極端的例子, 某日上午投資者A以100元買入公司A發行的一年期票面利率3%的債券, 表示一年後債券到期連本帶利會收回103元. 假設下午突然加息2%, 另一個投資者B以100元買入公司B發行一年期票面利率5%的債券, 表示一年後債券到期連本帶利會收回105元. 大家可以見到加息不會令到投資者A有損失, 加息只會令到投資者A的投資收益少於投資者B. 因此, 除非涉及出售債券, 否則加息的意義只表示舊的投資資產收益率相比加息後的投資資產收益率下降了. 事實上, 伯南克已經表明退市並非只有出售資產一個途徑, 可以一直持有債券到到期日. 因此, 加息不會令到美聯儲破產, 除非發生信用違約. 不過, 理論上經濟好才會加息, 而經濟好信用違約的概率只會更低. 筆者相信美國會有秩序退市, 美聯儲精於預期管理, 因此可以預期, 在退市真正發生之前, 久不久就會向市場釋出超低息和量化寬鬆措施不會永遠持續的訊息, 以提醒投資者對退市要有心理準備.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