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進取和保守 大巧不工

來源: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86.html

這幾天又有新合夥人加入,交流了一些投資方面的看法,中間被問到一個挺常見的問題:年輕人應採取較進取的投資策略,老年人則應採取較保守的投資策略,怎麼看?

這句話經常聽人說起,例如當選擇基金時,理財顧問經常把這句話(或這個標準)掛嘴邊,初聽好像挺有道理,可是稍微想想就會覺得不對勁 - 邏輯上說不過去。

如果你清楚這兩種策略孰優孰劣,那麼你肯定選優的那種,不管你是十八歲還是八十歲。如果你不清楚孰優孰劣,那麼你無從選擇,想破了頭也起不了作用。

既然如此,為什麼這說法仍然被許多人欣然接受?答案是:心理作用。當人們不得不對陌生的選項做出選擇時,精神上處於緊張狀態,智商瞬間下降,感覺頭腦一片空白,這時候無論誰給你一根稻草,你都本能地想要抓住,更何況給你稻草的那位是形象專業的理財顧問。一旦抓住了稻草,另一種心理作用開始起作用,暫時稱之為“我做的是正確的”,這種本能常常促使人們為自己辯護。它本身並無對錯,僅僅是一種本能的心理作用,它的正面作用是幫助人們快速忘卻痛苦迎接未來,負面作用則是妨礙人們從過去的行為中吸取經驗教訓。正是這兩種心理作用使得那句明顯邏輯錯誤的話長期被接受。

投資的其中一個難點是投資者必須時常清醒地質疑各種信息、想法、說法和概念。之所以在“質疑”前面加了“清醒地”作為形容詞,是因為要和“神經質或習慣性地質疑”區分開來。所有的質疑應該以事實和邏輯為基礎,因為只有這樣的質疑才有意義。

回到問題上,如果進取代表不穩定,保守代表穩定,那我選擇後者。穩定和不穩定的概念出現在許多不同學科里,無論是在哪個領域,最終都是穩定的事物佔了絕對的上風。儘管浩瀚的宇宙中偶有超新星爆發(不穩定的事物),可是長期佔據宇宙的卻是那些穩定的物質。穩定的事物並沒有做出什麼了不起的舉動來獲得額外的生存空間,只是不穩定的事物經常把自己消滅而讓出空間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456

保守黨贏得英國大選後:退歐博弈更微妙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5858.html

保守黨贏得英國大選後:退歐博弈更微妙

一財網 王蕾 2015-05-10 15:20:00

之前有人判斷,卡梅倫對歐盟火冒三丈,揚言退出,都是為競選所作的政治秀。坐穩江山後,他如果仍對歐“去意已決”,那麽兩年後英國和歐洲都要冒一次風險

                     

                                                              卡梅倫所在的保守黨這次可以大權獨攬了

 

英國這一次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選。民調跟人們開了一個大玩笑。前一天人們還在擔心“無多數黨議會”、懸浮政府甚至重選;後一天保守黨就在大選中一家獨大。此次大選的另一大贏家則是蘇格蘭民族黨,將一向由工黨獨大的蘇格蘭議會中一夜之間由紅“翻黃”,獲得了總共59個席位中的56個。

英國《泰晤士報》第二天的頭版頭條稱卡梅倫的連任是“最甜蜜的勝利”。工黨、自由民主黨和英國獨立黨三大黨魁乖乖交出“烏紗帽”,原先聯合政府內的商務大臣和財政部首席秘書及影子財相,甚至被趕下了議會席位,簡直慘不忍睹。

“ 我們太高興了,這很顯然證明了對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及其5年來執行的經濟政策的認同。” 在首相府唐寧街10號前,兩個胸前佩戴著保守黨藍色標誌的年輕人興奮不已地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希望我們有一個穩定的政府,繼續發展經濟。”另一路人看到扛著攝像機的第一財經記者則主動停下腳步,“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看到了卡梅倫過去5年出色的政績,相信他會做得更好。”

一向患有“選舉冷淡”的英國選民此次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66.1%的投票率是20多年來最高的一次。

保守黨的勝出意味著英國目前的經濟政策將獲得延續,當天的金融市場因此作出了非常積極的反應。英鎊和富時100指數都跳高,漲幅超過2.5%,英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24小時內下降了20個基點。

然而就在卡梅倫擁抱親吻他的設計師妻子,手牽手出現在倫敦最奢華的梅菲爾地區一家餐廳舉杯慶賀橫掃一切的勝利時, “退歐公投”和“蘇格蘭獨立”這兩個“幽靈”並未停止遊蕩。

如何保證英國未來的完整性,如何實現減赤目標;如何贏得“退歐公投”勝利,使得英國繼續留在歐盟;如何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這將是卡梅倫第二任期中艱巨的任務。

英國經濟政策將延續

這次卡梅倫的勝利,王牌就是“經濟”。

確實,以保守黨為主導的聯合政府執政5年來治理國家有方,帶領英國經濟走出危機,經濟增長速度超過歐盟其他任何國家。 5年前提出的財政緊縮政策、福利改革、幫助商界企業界發展的稅收制度、促進就業的各種計劃,在油價暴跌、通脹下降、外資湧入等其他外部因素配合和相互作用之下,在克服種種陣痛和壓力之後,正出現良性結果。

然而,就在大選前不久發布的經濟數據顯示,英國的經濟增長正在放緩。上月底發布的數據是,今年第一季度英國GDP增速僅為0.3%,是2012年以來最低的季度增長率。財相奧斯本立刻表示,這表明經濟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有評論認為,之前聯合政府中的自民黨曾經在一定程度上、在很多經濟問題上束縛了卡梅倫的手腳,使其不得不越來越“向左走”。而現在正是卡梅倫可以利用第二任期,放開手腳大幹一場,最大程度實現自己的政治經濟理想、促進經濟增長的時候了。

英國“凱投宏觀”經濟咨詢公司的首席英國經濟學家薇吉·萊德伍德(Vicky Redwood)表示,保守黨以獲得絕對多數議席取得大選勝利,意味著明年英國將鮮明地高舉財政緊縮政策的旗幟,第一步就是要堅決地向他們削減赤字占GDP之比到2018~2019年縮小到5%的雄心勃勃目標邁進。但她也指出,由於所謂“多數”席位的優勢實際上相對微弱,很可能在實施進一步削減福利和公共開支方面遇到來自在野黨工黨及其他黨派和民眾的巨大阻力。

有偏右的經濟學家建議,接下來英國應該繼續執行緊縮政策,削減赤字;應該通過降低稅收來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以資本利得稅為例,目前28%的稅率下,政府獲得的稅賦收入還不如之前18%稅率時高,因為人們在高稅制下會絞盡腦汁避稅;而向高收入者征收45%收入稅也是一樣,可能效果並不好。當然,如果保守黨真的這樣做了,其“保護富人利益”的標簽就更醒目了。

經濟學家中還有人認為,應該最大程度減少政府的“繁文縟節”,目前英國一些針對對企業的法規降低了企業的效率,而且還增加了企業的成本開支。他們提議應該在稅收、用工制度等方面給予那些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和企業家的發展最有效的幫助。

必須與歐盟好好談

卡梅倫連任消息一出,一向關系冷淡的法國總理奧朗德就發來祝賀並邀請他訪法。因為在歐盟事務上觀點差異巨大,與卡梅倫“摩擦”不小的歐盟主席容克也主動表示時刻準備著和卡相談談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當然,歐洲大陸的熱情並不會抵消人們,特別是倫敦金融城及商業大佬們對英國退歐公投的擔憂。

保守黨內“反歐派”大有人在,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也聲稱,離開歐盟並不可怕。保守黨單獨執政是否會使得“退歐”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大,這是希望英國留在歐盟的人們特別憂心的。卡梅倫如果不能為英國在歐盟得到更多的傾斜政策和利益,如果歐盟並能不言聽計從地進行讓英國人滿意的改革,那麽兩年後英國人“退歐”很有可能成為事實。

大選塵埃落定第二天,卡梅倫就進行組閣,再次任命奧斯本為財相,並兼任第一國務大臣——相當於副首相。奧斯本將是與歐盟進行“談判”的主將。

據德國媒體報道,歐盟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 Tusk)在致卡梅倫的賀電中說:“一個更好的歐盟不僅僅符合英國的利益,也同樣符合每一個成員國的利益。"圖斯克表示將協助英國新內閣,共同爭取英國留在歐盟。”

目前英國與歐盟之間主要的分歧在於移民、歐盟預算費用“補交”以及反對歐盟征收金融交易稅等方面。

英國因自身移民潮洶湧而提出希望歐盟能夠對成員國之間移民自由流動的政策進行修改,還推出了對在英歐盟移民進行福利限制的措施。但歐盟方面認為這是歐洲自由人權的基石,不可撼動。

由於金融業在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占比較大,征收金融交易稅很顯然會對金融業造成一定負面影響,會降低英國金融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因此,卡梅倫拒不接受歐盟征收金融交易稅的提議。

而歐盟因為會計規則修改導致英國經濟增長超過歐盟其他國家等原因,要求英國在2014年12月1日前補交21億歐元歐盟預算攤派費,卡梅倫更是拒付至今。

之前有人判斷,卡梅倫對歐盟火冒三丈,揚言退出,都是為競選所作的政治秀。坐穩江山後,他如果仍對歐“去意已決”,那麽兩年後英國和歐洲都要冒一次風險。希望奧斯本有“三寸不爛之舌”,能夠讓不僅僅歐盟領導人,還有其他歐盟國家領導人相信,歐盟的深入改革必須強勢推進,而且這些改革要滿足英國人的口味和需求。

蘇格蘭二次“獨立公投”疑雲再起

蘇格蘭民族黨在此次大選中獲得當地議會總共59個席位中的56個,使蘇格蘭工黨幾乎全軍覆沒的“戰績”,令人吃驚。 一年前,保守黨與在野的工黨聯手,挫敗了蘇格蘭民族黨的獨立訴求。雖然在獨立公投之後上任的蘇格蘭民族黨主席尼古拉·斯特金(Nicola Sturgeon)在大選前一直沒有對是否會再次提出獨立公投的問題作出正面回答,但如今全盤掌控蘇格蘭立法機構後,不得不讓人懷疑民族黨再提獨立公投估計指日可待了。

斯特金一直強烈反對裁減公共開支,但蘇格蘭的預算仍然控制在西敏寺——英國議會手里,稅務政策等也都沒有自主權。在去年9月舉行的獨立公投中,斯金特是當時民族黨黨魁最得力的幹將。

目前輿論普遍預料,卡梅倫政府將進一步考慮向蘇格蘭下放更多財政方面的自治權,甚至建立一種“聯邦”關系,但近年內再次舉行獨立公投的可能性非常小。

 

編輯:應民吾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093

極端主義抬頭 誰能阻止川普? 美國大選暴走成笑柄 保守派瀕分裂

2016-03-14  TWM

美國總統大選變成實境秀,民主政治版圖被迫重組,全球極端鎖國政客崛起; 共和黨就算打掉川普,還有多少極端的「類川普」分子會出現?美國總統大選變成實境秀,民主政治版圖被迫重組,全球極端鎖國政客崛起; 共和黨就算打掉川普,還有多少極端的「類川普」分子會出現?

川普(Donald Trump)一連串的勝利,終於將共和黨帶到分崩離析的懸崖邊了!三月三日這天,上一屆代表共和黨挑戰歐巴馬的總統候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發動一場全國直播記者會,他脫掉共和黨一貫謹守的謙謙君子外衣,用極為潑辣的語言,辱罵川普是騙子、假貨、會將世界帶向萬劫不復的無底深淵,呼籲選民唾棄川普。

徵兆一〉羅姆尼罵川普

核心保守派 露出叛變心思羅姆尼不是個人義憤的行動,而是代表著共和黨最核心的保守派對川普的集體叛變。羅姆尼出生在底特律,是哈佛大學商學碩士、法學博士,做過麻薩諸塞州州長,羅姆尼的父親是卸任的密西根州州長,羅姆尼全家都是虔誠的摩門教徒,曾在一九九九年挺身而出,拯救了瀕臨破產的二○○二年鹽湖城冬季奧運。

羅姆尼對川普使出致命的攻擊,是一整群篤信美國價值的共和黨核心,集體發動了一場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共和黨內戰,目標是扳倒川普。但即將付出的代價,是共和黨的崩解!

三月一日「超級星期二」大獲全勝的川普,當然毫不留情地反擊,他恥笑羅姆尼上次總統選舉失敗,是共和黨江河日下的病根;更說一二年的總統選舉,羅姆尼向川普募款,「我要他跪,他就會跪在我的跟前。」川普從頭到尾的策略非常清晰:把總統大選當成電視實境秀來演!越大的衝突,越能衝高收視率。老派的共和黨主流在這場實境秀中淪為配角,競選對手魯比歐(Marco Rubio)說得清楚:「川普不是信口開河的瘋子,他完全知道自己在幹什麼。」選舉選成這樣,讓美國的民主制度淪為全世界的笑柄,羅姆尼這些共和黨核心元老早就知道川普的德行,為什麼不早點出手,卻要拖到無法收拾,才發動攻擊?

三月是羅姆尼等人最後翻盤的機會,也是川普能否「整碗捧去」共和黨百年基業的最後門檻。

伴隨這次總統大選,同樣將在十一月八日投票的各級選舉,還有從奧勒岡州到西維吉尼亞,總共十二個州的州長選舉,外加三十四席的參議員(總席次一百席)改選,以及全數四三五席的眾議員改選,再外掛許多州的地方選舉。因此,川普在共和黨逐漸取得壓倒性的多數,不論各地的共和黨參選人喜不喜歡,都得靠向川普,產生強烈的「西瓜偎大邊」群聚效應。

徵兆二〉西瓜效應成形

各地參選人 必須靠向川普以往到了三月的幾個超級初選日,領導人已經清晰,落後的競爭者陸續退出,黨內資源快速集中,準備六月中旬的全國黨代表大會,團結面對十一月八日的最後決戰。然而,這個美國民主制度運行兩百多年發展出來的黨內初選機制,卻讓原本只是金主的川普,前後不到一年就「鳩占鵲巢」,奪走羅姆尼以及共和黨前輩們建立的百年基業。

三月三日共和黨內戰爆發後,美國專業黨政媒體《政治家》(Politico)引述明尼蘇達州前任眾議員韋伯(Vin Weber)的評論說:「共和黨已經不是分裂的問題了,這個黨將會崩裂成好幾塊,現在的問題是,共和黨到底會分裂成幾塊?剩下的最大塊會有多大?」○四年擔任布希總統首席戰略顧問的麥陶德(Matt Dowd)更預測,共和黨將難逃重組的命運,「如果川普贏得提名,黨內核心保守派將支持另外的參選人;相反的,如果川普被逼退,他一定會繼續選下去!」目前,共和黨黨內初選剩下四位參選人,川普、德州參議員克魯茲、佛羅里達州參議員魯比歐,以及俄亥俄州州長凱希克。

共和黨可能的分裂模式,之一是勸退魯比歐、凱希克,集中支持目前排第二名的克魯茲,合作與川普對決,或者是三人都繼續戰到五月,以打群架的方式分掉川普的票,最終讓川普無法取得過半、門檻是一二三七張黨代表票,啟動已經塵封近七十年的「僵局黨代表大會」。羅姆尼等共和黨元老的叛變目標,就是一路打擊川普,減少支持他的黨代表票,最終在僵局黨代表大會中徹底擊垮川普。

然而,反川普陣營本身也是四分五裂,例如得票暫時位居第二名的克魯茲,根本就是「南方版的川普」,言詞激進,黨內人緣極差。

徵兆三〉反川普陣營分裂

激進路線 挑戰傳統價值

克魯茲今年四十五歲,四年前參選德州聯邦參議員時,還只是沒有知名度的新手。克魯茲為了阻擋歐巴馬的全民健保,企圖讓政府關門,與一群激進派議員否決預算,克魯茲激進的言行,為他贏得極右派的死忠支持者,卻把共和黨的同志逼到牆角,黨的實力大受傷害。

枱面上最年輕的總統參選人魯比歐,走的也是激進的路線。魯比歐父親是古巴移民,但是政治路線卻是最保守的,他反對槍枝管制、同性婚姻、墮胎,主張增加國防預算,重啟關達那摩監獄以關押恐怖分子。在中國問題上,他將中國宣示南中國海主權與俄羅斯侵占克里米亞相提並論,主張美國派兵支援菲律賓。

魯比歐是去年馬習會後,唯一發表評論的總統參選人。他說,習近平願意與「台灣領導人」會面,承認台灣領導人的對等地位,美國應抓住機會,推動台灣加入國際組織與貿易協定。

雖然魯比歐支持台灣,但是他與克魯茲、川普,都是不折不扣的好戰分子,他們都認為,由於歐巴馬的軟弱,所以俄羅斯膽敢軍事威脅歐盟、北韓不斷發動核武試爆、中國公然升高軍事行動挑釁美國……。

美國惟有訴諸強大的軍事力量,擺出不惜一戰的決心,才能重拾世界霸主的地位。

新趨勢〉鎖國政策拉選票

台英希臘 都有「類川普」唯一在意識形態與行事風格上維持共和黨傳統價值的,只剩下俄亥俄州州長凱希克(John Kasich),但凱希克已經「高齡」六十四歲,已不被年輕選民所接受,根本沒有勝選的機會,他拚的是三月十五日在老家俄亥俄州初選,藉此證明自己還有聯邦層級的政治實力。

川普綁架共和黨,導致這個老牌政黨走向崩解,正是全球民主國家的共同趨勢。或許是導因於經濟衰退、失業率升高,各國紛紛出現川普這類靠著激進言詞刺激選民,快速奪得選票的「地方自保主義」政客,希臘的齊普拉斯是個著例,另一個例子就是現任倫敦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他雖然與首相卡麥隆同屬保守黨,卻高喊英國脫歐。

強森畢業於英國最頂尖的伊頓公學校與牛津大學,但是言行卻與川普相互輝映,一頭金色亂髮,經常脫口三字經,去年他以倫敦市長的身分,帶職參選國會議員高票當選,成為呼聲最高的首相候選人。當然,前年異軍突起的台北市長柯文哲,行事作風看似也常常以強森為師。

川普的「鎖國」政策更是聳動到讓人無法呼吸,他直斥全球化是騙局,讓美國每年損失幾千億美元的工作機會與商機,蘋果電腦與手機應該全部拉回美國生產;他還說美國「盟友」,包括日本、韓國、歐盟都是「騙美國納稅人的鈔票」等,如果川普真的當選,不只美國鎖國,連全世界的既有秩序都要大亂。

未來兩個月,全球的焦點將會集中在羅姆尼等人與川普的大對決,以及,一旦共和黨崩解,美國的民主政治將如何重組?大家都不喜歡川普,但是為何川普以及一眾極端鎖國主義的政客,能在極短期間內席捲政壇,贏得選民響徹雲霄的歡呼?就算打掉了川普,會不會有更多、更極端的川普出現?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美國總統參選人川普一貫辛辣的發言,激起共和黨核心保守派超脫常軌的反擊。

超級星期二(Super Tuesday)是美國大選期間,數個州舉辦總統參選人初選的星期二。具有指標作用,表現出色的參選人,很有機會在全國競選中出頭,有助選情明朗化。

僵局黨代表大會(Brokered Convention)共和黨初選規定,參選人須取得半數以上黨代表支持,才能在6月底的黨代表大會獲得提名,否則須在7月舉行第二輪、甚至第三輪的投票。共和黨從1948年至今,未召開「僵局大會」。

全球極端鎖國政客崛起,從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到倫敦市長強森(圖),甚至台灣都有類似身影。

川普的超級星期二

共和黨分裂紀念日

美國超級星期二初選,共和黨川普橫掃七個州的黨代表票,使得核心保守派可能支持克魯茲。共和黨提名所需黨代表票為1237票;至於民主黨提名所需的黨代表票為2383票。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389

李開複看AlphaGo:兩年看保守,十年樂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6968.html

李開複看AlphaGo:兩年看保守,十年樂觀

一財網 王思琪 2016-03-27 15:35:00

AlphaGo會否帶領新一波人工智能投資浪潮,李開複認為AI的價值在長期,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爆發:“我對十年特別樂觀,大部分工作會被AI取代,但是從兩年維度來看傾向保守,技術積累以及平臺形成需要時間。”

AlphaGo在圍棋上擊敗人類選手,令AI人工智能再次成為人們關註重點。為此,著名投資人李開複也拜訪老東家谷歌詢問AlphaGo背後的技術基礎。

AI領域在這幾年經歷跌宕起伏,其技術原理就是利用特殊的神經網絡系統。通過該系統,AlphaGo擁有大數據學習能力以及自我學習能力。也就是,機器能夠通過大數據搜尋“掌握”認知學習能力,同時,從棋譜中,訓練圍棋的線路對戰能力。

“這里面的基礎技術十年前就有。”在李開複看來,AlphaGo之所以有突破性在於三點,:“第一,自我叠代的巨大數據量;第二,巨大的計算量,AlphaGo的計算技術比世界上其他的技術具有更大價值、深度學習。”李開複表示,AlphaGo智能學習系統是谷歌聘請15個世界頂尖深度學習專家花費兩年時間完成。“具有這種能力在任何可理解領域里都能做出巨大貢獻。”而如今的人工智能只要具備這三點就能夠解決日常問題並且具有商業價值。

至於AlphaGo會否帶領新一波人工智能投資浪潮,李開複認為AI的價值在長期,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爆發:“我對十年特別樂觀,大部分工作會被AI取代,但是從兩年維度來看傾向保守,技術積累以及平臺形成需要時間。”

 

編輯:劉佳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664

我們沒有理由比其他新興國家還保守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758

金中夏。(CFP/圖)

編者按

2016年6月8日,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與第一財經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朗潤·格致”論壇,邀請了長期研究“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角色”的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康奈爾大學金融學教授普拉薩德(Eswar Prasad),作題為“人民幣國際化前景及其對世界的影響”的演講。51歲的普拉薩德頭發花白,帶著濃重的印度口音,但是語速緩慢,用詞精確嚴謹。

會上,三位國內著名的經濟學家——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IMF中國執行董事金中夏,北大國發院副院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分別對普拉薩德的演講做了點評。南方周末整理出四位學者的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關於人民幣國際化,我覺得最終還是離不了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以及資本賬戶可兌換這兩個問題,我自己在認識上也經歷了一個演變的過程。1997年我剛回國到人民銀行工作,那時候亞洲金融危機,我寫了一篇文章在《經濟日報》上發表,就說國際資本流動的環境太複雜了,因此咱們匯率要“以靜制動”,隱含的意思是資本賬戶恐怕一時開放不了。

但經過將近二十年,我現在的想法還真是有了不小的變化。首先我覺得我們有時候對這個問題太緊張了,恐懼是出於了解不夠。雖然有些國家經歷了經濟危機,但經濟危機以後你發覺它對資本賬戶的管制,對匯率浮動的容忍度其實比我們高。比如我們對資本外逃很敏感,但實際上我們對資本流入、流出的規律沒有更深的認識。相對來說,當匯率貶值、升值的時候,我們對它的認識也就比較全面和客觀。

我先說幾個基本的事實。一個事實是,現在所有的發達國家和主要的新興市場國家,都選擇了自由浮動匯率或者是接近自由浮動的匯率安排,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包括金磚國家;第二點是所有我說的這些主要的國家,它們用來調節國際收支的主要工具是匯率,而不是資本管制;第三點,即使進行資本管制,它們用的時候主要是用於控制資本流入,而不是用於控制資本流出。當出現資本流出的時候主要是靠匯率來控制,不靠資本管制。

發達國家不用說了,跟我們能比的新興市場國家像俄羅斯,我覺得很值得研究。俄羅斯面對的是西方的制裁,資本外逃。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沒有選擇資本管制,它最後選擇的是讓匯率浮動,而且是放開浮動,一跌到底,最後出現回升。那個時候它外匯儲備大量流失,但它放開讓它跌,沒有怕產生國內恐慌。跌到底再回升以後,俄羅斯央行又開始積累外匯儲備,同時它國內的貨幣政策采取了一個通脹目標制。俄羅斯央行行長在去年被評為《歐洲央行》雜誌的年度人物,我覺得很不容易。

再比如印度、巴西,匯率靈活性比我們要大得多。巴西外匯管制程度比我們低,而且它對於資本外逃主要是靠匯率調節,在外匯市場上也更多靠類似於遠期外匯交易的工具來管理外匯波動的風險。

簡單來說,從經濟和金融規模上中國已經是第二、第三,我們有管理匯率浮動風險的工具。我們的外債並不多,1萬多億美元等值的外債,其中大概8000億是外匯,外匯里邊大概6000億是短期的,相當於外匯儲備的1/5,這個風險是可控的。以中國這樣的條件和其它的新興市場比,我們實在是沒有理由做得比他們還保守。

因此我覺得不是我們沒有條件,實際上還是一個思想觀念的問題。比如說匯率的管理,你是打陣地戰還是運動戰?我覺得在一個開放經濟條件下,在你的交易對手回旋空間很大、機動性很強的情況下,是不適合打陣地戰的,即使能打勝也是慘勝,損失代價非常大。我們一直對匯率不能及時調整所要付出的代價,沒有一個更全面的評估。比如說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人民幣不貶值,我們一般認為是成功的經驗。但即使成功,代價也不小。隨後那幾年國內比較嚴重的通縮是跟這個有關系的,那幾年國企改革“抓大放小”,下崗了兩三千萬人,跟通縮的環境,跟匯率的選擇也是有關系的。包括現在,歐元、日元大幅度貶值,造成我們前一陣人民幣大幅升值,國內的通貨緊縮就嚴重了,包括很嚴重的PPI的通縮造成企業的實際利率很高,這種情況下還要降杠桿,這都是你的代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877

不想接班卡梅倫?約翰遜意外退出英保守黨領袖競選

當地時間6月30日下午,英國執政的保守黨脫歐派代表、倫敦前市長鮑里斯·約翰遜出人意料地宣布,將不參加保守黨領袖競選。

新的保守黨領袖將在10月的保守黨大會上接替卡梅倫出任首相。就在約翰遜宣布退選前不久,主張脫歐的英國司法大臣邁克爾·戈夫(Michael Gove)剛剛宣布將參選。另外,內政大臣特麗莎·梅(Theresa May)也表示參選。

競選保守黨領袖的還有支持留歐的就業和養老金大臣史蒂芬·克拉博(Stephen Crabb),支持脫歐的前國防大臣利亞姆·福克斯(Liam Fox)和能源部長安德里亞·利德索姆(Andrea Leadsom)。

利亞姆·福克斯、特麗莎·梅、史蒂芬•克拉博、安德里亞·利德索姆、邁克爾·戈夫

48歲的戈夫曾是一名報紙專欄作家,2010~2014年間擔任教育部長,在脫歐陣營中,戈夫扮演重要的領導角色。他表示自己能夠帶來“團結和改變”。

59歲的梅支持英國留在歐洲,她表示將塑造強大的領導力,維護英國團結,承諾將會給國家的未來帶來“積極的一面”。

在約翰遜宣布退出之前,梅曾在公開講話中表示,對於與歐盟,尤其是與默克爾談判,自己是最佳人選,她還嘲笑約翰遜“上次和德國談回來的結果就是買了三條全新的高壓水槍”。2014年,還是倫敦市長的約翰遜在市政廳回答提問時稱“需要向警察提供防暴水槍”。最後向市警局撥款21.8萬英鎊用於購買三部防暴水槍。

福克斯則稱,任何包含人員自由流動的脫歐條款都是對公投結果的背叛,英國應該“自信”地面對後歐盟時代。

保守黨議員就黨魁進行的第一場投票將在下周二舉行。9月9日,將決出最終的黨領袖。分析認為,目前的5個表示參選的議員中,戈夫和梅之間的對決將是最可能出現的情況。

在當天的講話現場,約翰遜還表示“這是團結我們黨的機會,同時也是團結我們國家和社會的機會”。

保守黨議員安德魯·米切爾(Andrew Mitchell)表示,他對約翰遜的決定感到“吃驚”,而且也沒料到戈夫會參選,因為戈夫“過去5年里一直表示無意當首相”。

保守黨推選領袖的流程是,首先要有3名以上的候選人,每人都必須要得到兩個議員的提名,隨後進行保守黨議員投票,以選票最低者淘汰為機制,最後剩下兩人,緊接著保守黨在更大範圍內對兩名候選人進行投票選出黨領袖。

從時間上看,提名將會在7月1日零時結束;7月4日參選人對議員進行競選演說;7月5日,從早上11點到下午6點開放投票,立即計票、驗票並開票;7月7日,第二輪投票開始,從當天早9點持續到下午4點,隨後公布結果,這個過程將持續直到剩下兩名競選人;9月9日,決出最終的黨領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643

全球將更慘?歐盟不夠好,引發保守派反撲 脫歐成功 都因為「受夠菁英了」

2016-07-04  TCW

英國脫歐帶來兩個問題:是否會掀骨牌效應?全球化與經濟整合是否將逆轉?答案將取決於歐盟這個產品的「供給」與「需求」,能否持續達成均衡而定。

從英國看全球

脫歐過關三大理由,早就蔓延各國歐盟的「需求」源自終止戰禍,也就是二戰之後,各國領袖與民眾深恐戰亂重演,經過演變各種組織,成為今日歐盟的起源。

六十多年後的今天,對戰禍的恐懼不再,入歐、脫歐皆以是否對自己有利為標準。如今不少國家民眾對歐盟好感度偏低,英、法、德等歐盟龍頭國家有一半民眾對歐盟沒有好感,顯示出各國對歐盟所能創造出來的「利益」,產生巨大分歧;英國脫歐後,法國等國家亦有呼聲要跟進,反映的正是對歐盟需求下滑的大時代背景。

時代改變,歐盟卻未與時俱進,更使其需求進一步下滑。歐盟這個「產品」號稱可整合歐洲各國,但實際使用後發現各國差異仍無法化解,英國就是最明顯例子。

沒福享,有難卻要擔!

歐豬五國爛帳,英國卻得幫忙收歐盟這個「產品」組成,近年來摻雜了一些「劣質品」,自認為優等生的英國因此不願與其為伍。歐盟前五大經濟體(德、法、英、義、西),英國最近三年平均成長率是其他四國平均的兩倍;從「歐豬四國」到希臘債務危機,最後皆由德國為首的富國出面收拾殘局。看在英國人眼裡,加入歐盟不是在消費享受,而是要「能者多勞」做善事,英國脫歐派認為,英國對歐盟的貢獻遠大於歐盟對英國的好處,就是源自於此。

其次,歐盟制定的法律凌駕在成員國法律之上,這些法律卻不是根據各成員國的民意來制定的。像歐盟決定坐牢的犯人也有投票權,包括英國在內的成員國並不認同。此外歐盟的官僚機構不斷擴大,這些官僚皆要靠各成員國的公民納稅養活,他們不是各成員國人民選出來的, 但他們制定的政策法令卻影響每一個人。一些英國民眾認為加入歐盟反而 自縛手腳,自然就有退出的呼聲。

此外,歐盟各種管 制也伴隨其官僚機構擴大而增加,它 的管制遍及生活各層面(詳見五十六頁表),例如小到香蕉太彎不能賣,小黃瓜要直的才可

銷售之類的管制,讓歐盟各國吃不消。智庫「開放歐洲」(Open Europe)統計,歐盟讓成員國負擔最重的前一百項管制,每年造成英國四百六十七億歐元的成本。

雖然無數專家表示英國脫歐將惹禍,但脫歐派主張的其中一種論點是:英國脫離歐盟,產業將不再受到歐盟的重重管制,其競爭力可望提升,這種論點並非全然沒有道理。

除了歐盟供給的品質下滑,近年來從英國到歐洲各國,對歐盟的需求也發生變化,這來自利益分配不均等。

反移民,不滿搶工作!

見其害不見其利,是脫歐最大盲點

此次英國公投,倫敦支持留歐的比率近六成。這和倫敦的結構有關三五%人口出生在海外,八分之一人口是穆斯林,今年五月六日倫敦還選出史上第一位穆斯林市長,倫敦吸引的多是高學歷、從事外向型服務業的工作者。

但出了倫敦,英國鄉村地區以藍領工人為主,這些地方的發展和倫敦差異極大,當地人民多從事內向型工作,對這些人來說,移民搶走他的工作,占據他的醫生預約,奪走他孩子的學校名額,他們對全球化只見其害不見其利,自然傾向脫歐。

英國脫歐是全球化面臨挑戰的縮影,但真正挑戰不在於全球化的利弊。

事實上近百年來各國發展軌跡,早已證明「開放即富,封閉即窮」這個道理。

就算英國今後全部斷絕對外貿易,將所有移民驅逐出境,英國鄉村人民的處境也只會變更糟,因為沒有移民創造財富,整體消費及投資下降,他們能銷售的產品與工作機會也變少了。

然而全球化帶來的利益是無形的,移民已現實存在,人們無法設想沒有他們時,自己財富會下降多少;卻很容易看到多了移民時,自己會遭遇什麼不便。有心人只要利用移民帶來的種種亂象,很容易就可說服一般人移民有弊無利。事實上英國脫歐派宣傳主軸,就是「留在歐盟,無法控制我們的邊界,更多移民將湧入」。無形的利益不敵現實的亂象,使一般民眾反全球化聲浪高漲,這不僅是英國,也是在各地皆有的現象。

反菁英,激起民粹反骨!

專家、企業主警告,越聽越反對但英國脫歐還有一更深層原因,那就是反菁英情緒。

在一些選民看來,不斷警告脫歐會出問題的,不都是那些公司老闆、首相高官、諾貝爾經濟學家嗎?脫歐帶來經濟衰退,受害最重的不正是這些菁英嗎?專家說要往東,我偏要往西,就如《金融時報》引述英國公投前夕電視辯論,脫歐派大將高夫(Michael Govc)的話:我認為,這個國家的人民對於專家的話已經聽夠了!」投下脫歐票來「教訓」這些專家,順便告訴他們誰才是主人,這就是一些英國脫歐派民眾的心理。

這種反體制、反菁英的情緒,不只出現在英國,法國、奧地利極右派政黨崛起,希臘與西班牙反撙節勢力高漲,在美國則是走極端路線的川普可能入主白宮。

同樣有無數專家菁英警告,這些人若當權將帶來危險,但他們卻深受民眾歡迎,同樣亦是這種反菁英情緒展現。英國脫歐公投後,川普就恭喜英國「重新奪回自己的國家」。

不過英國脫歐,畢竟是公投的結果。以民主方式決定重大政策,有何不對呢?《金融時報》經濟學家馬丁·沃夫(Martin Wolf)否定「不公投就是反民主」的論點,「早在脫歐公投前,英國就已是成功的民主國家。」在他看來,歐盟去留問題,「不應由全民公投決定,而應由議會決定。」他認為公投的危險在於助長民粹主義,「英國是否應留在歐盟是個(很複雜的)技術問題,」其中利弊絕非三言兩語能說清楚,在全民論辯過程中,正、反方往往會誇大甚至誤導,「我不相信選民在這種氣氛下會做出明智決定。」

從馬丁·沃夫的論點來看,現代社會已是專業分工,選民選出政客,委託他們在一段時間內管理國家,這是代議政治的精神。受委託的政客自然不一定能把國家管好,但若事先認定選民選出的專業政客無法勝任重大決策,那麼美容師、水電工、畫家等無數選民,是否能比專業政客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英國公投脫歐,除了顯示歐盟這個制度的「供需失調」,英國選民展現的反菁英情緒,以及直接訴諸公投的代價,都值得其他國家思索。

創始國德、法民眾’逾半對歐盟沒好感——會員國人民對歐盟喜好度歐盟香蕉太彎也管,讓英國人抓狂!

——歐盟管制項目

撰文者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44

川普副手首開炮 收割保守派鐵票

2016-07-25  TWM

美國大選逼近,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候選人希拉蕊與川普選情仍呈現膠著。幾乎集所有偏見與歧視於一身的川普,即使被視為全球經濟最大地雷, 仍一路過關斬將,打敗共和黨眾老牌政客,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

把選舉當脫口秀天花亂墜的川普,在副手選擇上相當現實,15日宣布「反同志、反墮胎」的保守派中堅大將印第安納州州長彭斯(Mike Pence)為副手,欲收割保守派鐵票。彭斯初登板的演講,也忠實傳達了川普重振美帝雄風的願景。

Terrorist attacks at home and abroad, grim and heartbreaking scenes from France just a few short days ago, the attempted coup in Turkey, all attest to a world spinning apart. History teaches us that weakness arouses evil. Hillary Clinton and Barack Obama's foreign policy of leading from behind, feigning resets with a resurgent Russia and the rise of I.S.I.S. is a testament to this truth of history and we must bring a change to America's stand in the world. America needs to be strong for the world to be safe, on the world stage, Donald Trump will lead from strength, he will rebuild the arsenal of Democracy, stand with our allies and hunt down and destroy the enemies of our freedom.

恐怖分子在國內外展開攻擊,前幾天殘酷而令人心碎的法國恐攻,土耳其的政變未遂,這一切都證實世界正在分裂。

歷史教導我們,軟弱觸發邪惡。希拉蕊與歐巴馬退居二線的外交政策,和重新壯大的俄羅斯故作和談,而崛起中的伊斯蘭國證實了歷史的真理,我們一定要改變美國在世界的位置。為了世界和平,美國需要強大起來,重新站上世界舞台,川普將強力領導,他會重建民主的軍力,和我們的同盟並肩合作,追捕和消滅我們自由的敵人。

向來是唯一男主角的川普(右),終於找到陪襯的綠葉,兩位保守分子能否「負負得正」,奪下總統大位,全世界都在看。

attest / ˋtɛst/ v. 證實、證明例句:His high grade attests to his ability.

他得高分證實他的能力。

feign /fen/ v. 假裝、佯裝例句:She feigned to be rich.

她佯裝自己很有錢。

arsenal /ˋɑrsn l/ n. 軍火庫、兵工廠例句:Terrorists possess an arsenal that hold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恐怖分子持有大批毀滅性武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97

專家:十三五煤電保守估算過剩1.6億千瓦 擱淺價值約2.8萬億元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近日提出,調控煤電需要組合拳。“長遠的方向是市場化建設,但是也不能單純地靠市場解決所有的問題,尤其是在中國特殊的國情和電力行業體制機制環境之下,行政措施和監管措施都得到位,方能保障調控到位。”

袁家海是在能源基金會與無所不能聯合主辦的煤電去產能研討會上提出上述觀點的。

近年來,受經濟進入新常態和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我國用電量增速趨緩,電力供需總體寬松,煤電行業利用小時數逐年下降。

根據中電聯月報統計,2016年上半年,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1797小時,同比減少138小時。截至6月末,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火電裝機容量10.2億千瓦,上半年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1964小時,比上年同期減少194小時。與上年同期相比,27個省份火電利用小時同比減少,其中,青海、福建和湖南火電利用小時分別減少897、663和633小時。

面對我國煤電行業過剩的現狀,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繼2015年10月聯合下發《關於做好電力項目核準權限下放後規劃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後,今年上半年能源局又接連下發了三份控制煤電不合理發展速度的文件——《關於進一步做好煤電行業淘汰落後產能的通知》、《關於促進我國煤電有序發展的通知》、《關於建立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機制暨發布2019年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的通知》,三份文件被業內稱為“急剎車”,引發了社會關於我國煤電行業過剩現狀的一系列討論。

在《關於促進我國煤電有序發展的通知》中,國家能源局督促各地方政府和企業放緩燃電火電建設步伐,以應對日益嚴重的煤電產能過剩局面。此舉波及13省份暫緩、15省份緩建,一大批煤電項目將被取消、緩核。

“急剎車”文件發布之後的效果如何?袁家海認為,短期已經有效果,而長期效果還有待觀察。“5月份和6月份,煤電新建還是撲朔迷離的狀態,仍有13個項目共計1550萬千瓦開工建設,這說明文件發布之後,產出效果還有一定的時間。5~6月各省發改委沒有新批準的項目,這是積極的信號。”

中電聯剛剛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火電完成投資379億元,同比下降6.4%;上半年煤電投產2149萬千瓦,同比多投產367萬千瓦,電源裝機總量同比增長113.7%,超同期電力消費增速8.6個百分點,過剩進一步加劇。“全年新增5000萬千瓦,總裝機新增1.2億千瓦。過去我們說缺電的時候,煤電行業每年1億裝機是舉世矚目的,但是現在對這個數據解讀就有不同的視角。”袁家海補充道。

袁家海通過情景分析電力需求的結構性變化,預計2020年-2030年電力增速為:202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6.22萬億到6.99萬億千瓦時,“十三五”期間用電量年均增速2.29%到4.73%,2030年全社會用電量為9.10萬億千瓦時。

他的這一觀點,獲得業內許多專家的共識。

袁家海建議,“十三五”期間要繼續淘汰瀕臨退役的小火電。“和2012年、2013年上大壓小的淘汰不一樣,淘汰一定要區分省區的情況。如果這個省區(或臨近聯網省區)沒有太多可再生能源增長需求,處於絕對過剩狀態,那就該淘汰;如果這個省區有可再生能源靈活性的需求,即便是瀕臨退役的煤電也可暫時封存,今後再擇機淘汰。“

此外,袁家海建議,“十三五”期間封存4000萬千瓦的煤電機組,封存和深度改造8000萬千瓦機組,主要目的是做靈活性和輔助服務,在電力系統中主要承擔電力型機組的功能。

根據袁家海及其團隊的計算,這樣的安排可以保證2020年9.2億電量型機組的量級,其利用小時數是4300到4500之間,有比較好的經濟性。

“‘十三五’期間調控煤電任務非常艱巨。”袁教授總結道,“按照現在的匡算,保守是過剩1.6億千瓦。一個60萬千瓦的煤電,按照4500利用小時數,整個項目運營期的總經濟價值收入,包括初始投資,稅金和稅後利潤約是105億元。如果完全閑置,其擱淺資產價值就是105億元。如果1.6億千瓦的煤電擱淺,價值是2.8萬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934

這位性感保守派名嘴,是特朗普中意的白宮發言人

特朗普過渡團隊的一名高層官員周一向美國媒體透露,特朗普正在認真考慮提名美國著名保守派電臺女主持人勞拉·英格拉漢姆 (Laura Ingraham)擔任白宮發言人。

此前曾在福克斯新聞臺擔任主播的英格拉漢姆在美國有著廣泛的人氣,也是美國暢銷書作家和保守派政治評論員。

53歲的英格拉漢姆是典型的保守派共和黨人,一直以姣好的容貌和強勢的主持風格在共和黨內擁有大量粉絲和追隨者。

來自康涅狄格州的英格拉漢姆1985年在達特茅斯大學獲得藝術學士學位,攻讀本科期間曾擔任校內保守派雜誌《達特茅斯評論》的編輯,在畢業前成為這份報紙歷史上的首位女性總編輯。

在校內的英格拉漢姆以反對同性戀著稱,曾多次在校報上撰寫文章批評同性戀議題。

根據《國會山報》的報道,特朗普非常欣賞英格拉漢姆對他的忠誠,她在大選辯論期間曾多次幫助特朗普進行準備工作,作為特朗普競選團隊不折不扣的圈內人,她還曾向特朗普的競選提供政策意見。特朗普競選團隊的內部人士稱,英格拉漢姆長年活躍在美國媒體一線,不僅在語言表達上具有高超的專業水平和技巧,更因為熟識特朗普本人和他的執政理念,而被認為是白宮新發言人的最合適人選。

向權勢低頭的著名媒體人?

在當過一段時間的政治撰稿人和政治雜誌《遠景》的編輯後,英格拉漢姆在弗吉尼亞大學法學院攻讀了法學博士,從法學院畢業後,英格拉漢姆曾在美國最高法院擔任法律助理,後來到一家私人法律公司擔任律師。

“共和黨現在是特朗普的了!” 英格拉漢姆在特朗普成功當選後興奮地宣布。她的這番言論雖然奠定了在特朗普心中的“圈內人”地位,也引來外界對她作為媒體人卻表達了對權勢和權威的追捧的爭議。

被稱為保守派“傳聲筒”的英格拉漢姆撰寫過多本暢銷書攻擊民主黨政府,攻擊希拉里和總統奧巴馬的《希拉里陷阱》和《奧巴馬日記》都曾是美國國內暢銷書的上榜書名。

特朗普主要人事任命之謎

此前,特朗普首次公布兩項重要人事任命:一是向共和黨主流派示好,任命了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普里巴斯(Reince Priebus)擔任白宮幕僚長,二是任命了共和黨主流派“極其厭惡”的極右派布萊巴特新聞網的執行董事——此前特朗普競選團隊主席班農(Stephen Bannon)出任首席策略官和資深顧問。

美國媒體分析稱,特朗普的這兩項任命安排極具智慧,因為普里巴斯深諳同共和黨主流派的周旋之道,也與國會共和黨高層有著良好的關系,因此,在推進特朗普內閣的議程方面,特朗普同國會的關系和渠道足以通過普里巴斯來打通。

此外,特朗普的這兩項任命也被認為極具政治風險。因為特朗普所說的普里巴斯和班農將是“平等夥伴”將意味著白宮西翼將形成兩個權力中心,很有可能給白宮內部和外界造成“不知誰是白宮拍板定奪的人”的印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6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