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研究-便宜貨超市 冰冰原原
http://xueqiu.com/1952552347/25548768由於美國經濟復甦緩慢,現在人們到處在外面找便宜貨。三家商家:Dollar Tree, Dollar General, Five Below,因此盈利都很不錯。股票代碼是DLTR, DG, FIVE。二季度便宜超市DLTR和DG都有雙位數增長的每股收益。專注於年輕人的FIVE賣便宜的,時尚的,有趣的東西,二季度每股收益增長在三位數。這告訴我們,現在人都在撿便宜貨。研究員說現在一美刀商店商業環境很好,這種小購物比較簡單方便便宜,很受歡迎。
一般便宜貨超市在經濟不好的時候就比其他商家運營地好。便宜貨超市的客戶一般是中低消費階層,他們對經濟環境很敏感。FDO和DG這兩個公司表示,主要客戶增長來自年收入是六萬到七萬美金的家庭,以前一般他們的客戶收入是在3.5-5萬的。現在消費者收到很高的稅收,失業和工資慢增長的影響,很喜歡這種有品牌的低價消費。
這行二季度的同店舖收入同期上漲3.7%。購物業總行業上漲1.3%。從2006年來這個細分行業就一直領先於整個大行業。這行不僅有同店舖增長,還有店舖數量的增長。
FIVE二季度同店舖增長為6.6%,每股收益增長175%。銷售增長35%。打破了過去幾個季度的下降趨勢,不過2012公司IPO以來銷售一直是雙位數增長的。這個公司處於增長期的早期。公司一開始開設了18個店舖,2季度公司有276個店舖,位於19個州,比去年同期上漲22%。預計以後最終會有2000個店舖。新店舖預計第一年產生160萬的收益,實際上最近一直保持在180萬左右。別說公司還在一些偏遠地方開店了,如伊利諾伊和密歇根。
FDO商場一般賣1-10美刀的商品,DLTR一般賣1美刀或者更便宜的商品。DG是最大的便宜貨商店,有10866個店舖,位於40個州,商品價格一般在10美刀以下。雖說他們增長沒有FIVE好但也不錯。
DG的股價在公佈季報後創新高,因為2季度利潤增長12%,銷售增長11%,連續16個季度雙位數增長,高於預期。同店舖收入增長5.1%,主要增長來自煙草,菜,糖果和小吃的銷售。估計本年度每股收益增長11%,2014,2015,2016增長17%。預計這個公司還要增加煙草,啤酒,紅酒的銷售,並且提高服務質量,管理好服裝和家居用品的銷售。
DLTR公司二季度利潤增長了10%,很多年中的最慢,但是也是連續16個季度增長雙位數了。銷售收入增長9%。2013預計增長12%,2014增長17%。DLTR這個股票很受歡迎,這個公司商品價格低,客戶忠誠度高,商品品種多。
FIVE公司賣很多好玩的東西,很時尚。都是小孩子青少年喜歡的東西。FIVE的長處在於找出好玩的便宜的東西賣。
2014年這個行業總體看好。但是有兩個風險,一,由於現在有工資稅收的提高,這個行業的消費者會變窮。預計工資稅在2014年早期要提高。二,預計2013下半年GDP增長2.1%,比上半年1.2%的增長好一點。2014年上半年增長2.9%下年年2.8%。這樣沃爾瑪之類的商店的銷售會上去,對便宜貨商店有影響。
台灣沙拉油殺到比中國還便宜
|
|
一路追到國際原料價格才發現,台灣的油品市場出現產品比原料便宜的現象。打比方說,如果麵包比麵粉便宜,難道不該懷疑,這一定存在了魔術障眼法,只是你不願意或沒有能力識破而已。 只求便宜不問成本!促使廠商鋌而走險 十五年來,原料漲了兩倍多,產品只漲了約三成,沙拉油還賣得比中國淘寶低,但消費者卻還想相信用新台幣一百五十元可以買到二千五百顆橄欖才能榨出一公升,來自西班牙的特級冷壓橄欖油。台灣消費市場本身充滿了只求低價不問成本的心態,才是今天讓大統老闆敢鋌而走險的最大動力。 今天的台灣,賣橄欖油可以不含橄欖成分;把五種最常見的植物油混在一起,改喊出健康概念,價格可以賣更高;目前流行的橄欖多酚油其實含了棕櫚油、純植物性乳化劑、維生素E等成分,因此從最貴的食用油到便宜的,價差可以達到二十倍。 這就像是食品油大魔法,透過國際市場各種大宗交易的油品,大廠混搭或換口號變成迷惑消費者的產品;小廠競逐低價進口粗製油、精製油回來分裝,現行檢驗辦法卻難有效檢驗出成分,也埋藏了更多的未爆彈。 然而,第一個要認清的事實,台灣食用油市場已經很低價,沙拉油賣得比中國淘寶還要低,這是台灣全面開放市場之後帶來的好處,讓消費者享受充分競爭之後的低價,但也同時帶來市場競爭無法避免的負面影響:市場大洗牌、利潤縮減,所以大廠商用各種手法包裝,小廠商鋌而走險。 台灣食品油最大的原料來源是黃豆,十五年前,台灣一年約進口二百五十萬噸的黃豆,是世界上主要的進口國之一,甚至可以說是強國,因為和十三億人口的中國相比,當年中國也才進口兩百萬噸的黃豆。 然而到了今天,中國一年進口量預估為六千萬噸左右,是原來的三十倍,很難避免的,中國拉高了國際市場的行情,黃豆也因此跟小麥、玉米合稱「黃小玉」,成為大宗物資投資炒作的標的。所以十五年來黃豆行情約從最低每英斗(黃豆計量單位)四百一十美分,最高出現在金融海嘯前,一千七百七十美分,到目前約為一千三百美分左右,漲幅約兩倍多。 但黃豆做成的十八公升沙拉油批發價,從一九九七年的五百五十元到目前為止台糖十八公升沙拉油報價賣七百二十元,漲幅約三成。跟原料黃豆的漲幅相比,我們不能說:台灣沙拉油價格貴。而且也因為量大的沙拉油,讓其他油品維持相對的低價,所以食品油廠說:沙拉油是賠錢在賣的。 市場開放的好處是,越透明的產品越低價,沙拉油殺到無利可圖,不過市場再怎麼自由化、再怎麼競爭,殺頭的生意有人願意做,但賠錢的生意是不可能有人會去做的。 靠混搭進口油!摻來摻去擠壓出暴利 食品大廠為講求規模經濟,從福壽、統一到大統益這樣的大廠,甚至台糖,靠著大宗採購、期貨操作、船運併貨等手段,擠出獲利空間。以台糖為例,同時採取大豆、玉米併船可節省運費,又往下垂直整合養豬,進口大豆拿來炸油,剩下豆渣搭配玉米做成飼料養豬,所以食品油可能不賺錢,但豬肉卻賺錢了。 然而大廠可以講規模優勢,甚至靠炒作大宗物資賺錢,不管食用油利潤殺到最低,所以一樣是沙拉油,台灣網路賣場賣台糖三公升裝,平均一公升四十六元,淘寶一線品牌五公升裝賣人民幣五十.九元,平均一公升約新台幣五十元,台灣其實比中國還便宜。 但問題出現了,小廠怎麼辦,方法就來了,改進口粗製油、精製油回來摻配,其中大豆粗製油原料來源與產地都是大問題,上中國的食品交易網站,赫然發現從棉花籽、棉花殼、苦茶籽、工業用菜籽油什麼都賣;中國成了台灣粗製油的最大進口地之一,而且價格往往都比國內大廠自己粗製還要低,甚至有的還砍半。 因此,大廠靠規模活了,小廠靠摻配活了,一直到棉籽粗製油被大統摻進了橄欖油,才驚覺原來台灣的食用油究竟被摻入了多少東西。 靠「賣健康」宣傳!調和油模糊掉成本結構 既然市場太透明不賺錢,那麼合法的摻改喊健康口號,讓成本更模糊,操作空間與利潤才能更大。 所以沙拉油、玉米油可以大變身,市面上各種食用油都被摻來摻去,這是食品大廠在原料漲兩倍,售價漲三成,但股價卻可以破百元的秘密。 打開國內食品公司的網頁,常常見到的產品介紹會告訴你:這種調和油結合了五種最佳產地珍貴油種,可降低膽固醇、穩定耐高溫、有效降低油煙。總之,就是一面倒賣你健康卻不主動告訴你成分,仔細看產品成分才會看到原來就是芥花油、橄欖油、葡萄籽油、葵花油、玉米油,其實就是最常見的植物性食用油大混搭。 然而消費者對這樣的銷售方式埋單,這就是宣傳本事了,所以類似台糖這樣的國營事業,一樣也有芥花油、橄欖油、葡萄籽油的產品,卻不懂大混搭,甚至葡萄籽油還競爭不過別人,最後放棄自己生產,改委託給大統代工而誤踩地雷。 其實在二○○五年,台灣就發生了業者在橄欖油添加包括葵花油、芥花油等其他不同成分的食用油,價格較純橄欖油低了至少三分之一,包括統一、佳格、泰山都曾賣過這樣的調和油。甚至早在大統之前,就發生了橄欖油無橄欖成分的事件。 消費者需要認清,健康只是口號,認清成分更重要。但問題又來了,食品油市場更混亂的是橄欖油,好的進口橄欖油一公升賣上千元,是沙拉油的二十倍。然而高價就是對嗎? 去年歐盟自己檢查全世界最大的橄欖油生產國西班牙,竟然發現四分之一的檢測樣本不合規定,主要是成分不足,另外抽檢加拿大的橄欖油採樣,也有約三分之一的橄欖油被發現摻有菜籽油、葵花油、黃豆油等。 原來連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西班牙都這樣做。十一年前發現食用油市場很難賺錢,轉型成義大利奧利塔橄欖油品油師的吳文玲說,大家都希望能夠吃到好的橄欖油,但問題是,一棵橄欖樹才能生產四公升的第一道冷榨橄欖油,或二千五百顆橄欖才能榨出一公升的油。 不過台灣卻到處都在標榜冷榨、甚至第一道特級冷榨,然後一公升賣三百元,還買一送一,這樣不可能的行情,大家卻都相信這是真的,或是盲目追求高價與健康,卻不問成分與來源,這樣的追高殺低心態才是造成今天食用油市場紛亂的主因。 【延伸閱讀】有鬼!沙拉油原料漲幅比產品還高——國際黃豆及沙拉油近16年價格漲幅 沙拉油66.6%黃豆96.96% 註:黃豆與沙拉油價格的漲幅計算是以1998.1.1~2013.10.21的資料為依據資料來源: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富聯網 整理:吳美慧、蕭勝鴻 |
大跌後的股票很便宜 我們為什麼不敢買?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1/3133706.html在證券市場呆了十多年,有個問題一直沒有想明白,為什麼股市大跌之後,我們的大腦明明知道股票非常便宜,但是我們就是遲遲不能出手買入呢?
我進入證券市場後,經歷了兩輪大牛市到大熊市。所有人都知道,在股市要賺大錢,一定要低買高賣,也就是說,要在大熊市裡大量買入,在大牛市大量賣出。可是事實上正好相反,投資者往往是高買低賣,在大牛市大量買入,在大熊市裡大量賣出。業餘投資者如此,專業投資者也是如此。
這種現象只有一個解釋,大跌之後非常恐懼,不敢買入,這是人類的本能反應。要成為戰勝市場的投資大師,你必須首先戰勝自己。
第一,事實:大跌更便宜卻沒人買。
大跌之後股票變得便宜多了,業餘和專業投資者都不敢大量買入,甚至賣出減倉。巴菲特早在1979年就發現了這個現象:
「1972年道瓊斯指數每股收益為67.11美元,按照其時每股賬面價值計算淨資產收益率為11%,當年道瓊斯指數年底收盤於1020點,養老金經理人紛紛爭搶著快速買入股票。……養老金這兩年爭先恐後大量買入股票投資,導致養老金總資產中股票投資佔的比例從61%上升到74%,這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這和道瓊斯指數創出歷史新高幾乎完全同步。投資經理人在買入股票時支付的價格越高,他們對股票的感覺越好。」
「1978年,由於道瓊斯指數大多數時候都處於賬面價值之下,所以股票的估值水平遠遠要比以前合理得多。然而,1978年養老金投資於股票的淨資金比例僅佔9%,創下了歷史新低。」
茲威格在《Your Money & Your Brain》書中發現同樣的現象再次重演:
1987年10月19日,美國股市大跌23%,超過了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股市大崩盤的歷史上單日最大跌幅。這次突如其來的大幅暴跌,事後也找不到理由可以解釋,讓投資者內心長期充滿極度恐懼感。
1988年,美國投資者賣出的股票基金份額超過買入的基金份額150億美元,直到1991年,投資者股票基金的淨買入額才回覆到大崩盤之前的水平。
即使是那些所謂的專業投資者也同樣驚慌失措:直到1990年年底,股票基金經理幾乎每個月都至少把總資產的10%以最安全的現金形式來持有,而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席位的價值直到1994年才恢復到大崩盤之前的水平。1987年秋天的黑色星期一絕對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這一次暴跌竟讓數以百萬的投資者在此後3年都行為錯亂。
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的基金投資者。2007年股市大漲,股票基金份額一年從2200億份暴漲到10418億份,1萬多億資金高位套牢。2008年上證指數一年暴跌2/3以上,但基金份額基本不變,考慮到當年股票基金發行新增452億份,基民們不但沒有趁機大量低位買入,還賣出了500億份。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基金經理。2010年8月2日《第一財經日報》發表文章《基金反向指標是怎樣煉成的》稱,根據財匯資訊統計數據,2007年基金倉位一直維持在77%以上。2007年10月上證指數創出歷史最高達到6124點,基金倉位三季度和四季度都達到80%以上,創出歷史高位。2008年股市開始一路下跌,10月28日最低跌至1664點,基金倉位也逐步下降,四個季度分別是75.33%、71.78%、68.50%和68.81%,跌近歷史最低水平。
第二,解釋:大跌後恐懼賣出是本能反應。
如果說,業餘投資者,不專業,沒有經驗,在大跌後驚惶失措,明知便宜也不敢大量買入,很正常。那麼專業投資者為什麼也是這樣呢?
看了一些投資心理學的書籍才明白,業餘投資者與專業投資者都是人,面對大牛市股市大漲,本能反應會貪婪地買入,但面對大熊市股市大跌,本能反應會恐懼地賣出。
我們大腦深處,和耳朵頂部平齊的地方,大腦顳葉內側左右對稱分佈的兩個形似杏仁的神經元聚集組織,叫做杏仁體。研究普遍認為,大腦杏仁體是恐懼記憶建立的神經中樞,激起我們憤怒、焦躁、驚恐等情緒反應。杏仁體反應速度快到只有12毫秒,比你眨眼速度還快25倍。看到恐懼的現象,杏仁體會馬上反應。僅僅是想到會出現恐懼的現象,杏仁體也會馬上反應。
股市暴跌,如同大地震,如同大雪崩,所有人都會本能地感到恐懼。害怕更大的地震,更多的雪崩,也是連鎖反應,這會讓我們像本能地躲避到安全的地方一樣,賣出危險的股票,持有最安全的現金,是這種情形下讓人感覺最安全的情緒反應。
第三,反思:戰勝市場首先要戰勝自己。
生活中我們總是跟著感覺走,但投資中有時要反著感覺走。大師之所以能夠戰勝市場,首先是能夠戰勝自己,聽從於理性,而不是盲從於本能和直覺。
著名基金經理Brian Posner在富達基金公司和萊格梅森基金公司工作過,茲威格曾經問過他是如何感覺到一隻股票能賺大錢的呢?他回答說:「如果一隻股票讓我感覺到我很想拋掉它,我就可以非常確定這只股票會是一筆非常好的投資。」
同樣,戴維斯基金公司的克里斯托弗·戴維斯也是學會了在自己感覺「嚇得要死」的時候去投資,他解釋說:「感覺到的風險程度越高會把股價打壓得更低,反而降低了真正的投資風險。我們喜歡悲觀主義產生的低股價。」
巴菲特一再重複他的投資成功秘訣只有一句話: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巴菲特說過,股票投資最重要的不是賣得好,而是買得好。只要你買得足夠便宜,基本什麼時候賣都可以,都賺錢,只有賺多賺少的區別。但是你買的價格過高,賣的時機不好,很可能就是賺錢與虧錢的區別了。毫無疑問,最好的買入時機,就是暴跌之後。巴菲特說:「我總是在一片恐懼中開始尋找。如果我發現一些看起來很有吸引力的投資目標,我就會開始貪婪地買入。」
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股市暴跌時買入,看到、想到,甚至計劃好,都不行,必須真正做到才行。而堅持長期一直做到才行,因為並不是大眾每次都是錯的,戰勝市場很不容易。戰勝市場,就是戰勝大眾,前提是戰勝自己,超越本能反應,這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這也是為什麼長期持續戰勝市場的投資大師極少的原因。
(作者為匯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資理財師,本文僅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投資建議。)
投資觀察:優秀企業的股價跌便宜了你會買嗎?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26436812股市投資是個很令人糾結的活兒。
許多的投資者(包括本人自己,呵呵)可能經常會面對著優秀企業走成長期大牛的股票後悔不迭地說,如果我當初要是,------,嘖嘖!
然而,我要說的是,如果這只大牛股當初真很便宜之時(如,正處於整體大熊之時,此時泥沙俱下,優質股票容易一律錯殺;如突遇到黑天鵝的利空打擊之時;如優秀企業一時增長放緩、下滑之時,此時股價往往有個大幅度的估值殺,此三個時間節點,我向來認為是介入長期大牛股的最佳機遇期),你真的會買嗎?
據我觀察,很多人是不會買的。
原因有四:
1、不敢買。
人呢就是這麼奇怪,股價上漲了反而更容易讓人追,感覺著踏實;而股價跌便宜了,反而更容易讓人縮手縮腳,感覺著沒底兒。更不要說身處整體大熊市、個股突遇黑天鵝利空打擊、優秀企業一時增長放緩、下滑之時。
這人性,亙古不變的原則。
2、圖更便宜。
分析來分析去,感覺「瘦子」確實是個「瘦子」了,便宜是便宜了,可是還想著再「瘦」點,再便宜點。
本人向來主張:見便宜了便買,分段買的,但是沒有辦法,不少的投資者還是見便宜了仍然想著更便宜,下跌了仍然是寄希望於進一步下跌。理由很充分:不要接天上下落的刀子嘛!
然而我說,想抄在最底部,想弄個最便宜的價錢,其實也是貪婪一種。
這是人性,亙古不變的原則。
3、拿捏不準。
股價上漲之時,往往得利好消息不斷,讓人容易信心滿滿;而股價下跌之時,往往是壞消息滿天飛,容易讓人躊躇不前,憂慮重重。唉,每天似乎總是有令人憂慮的事情發生,或許市場是對的?還記得那個地獄裡有石油的故事嗎?既然大家都往地獄裡去了,那個編造出地獄裡有石油故事的人也要跟隨著去看一看究竟:或者真是有石油也未可知呢!
「旅鼠般的跟隨」,這又是人性,亙古不變人原則!
4、受不了一時損失。
許多投資者最高興的莫過於買入後就漲,這更證明自己判斷準確,有眼光,有成就感,呵呵。但是,如果你讓他一時受損,哪怕一時受損個百分十,他也受不了這種痛苦,感覺著有很大的挫敗感。有時理智告訴我們,買入這個票票,如果過個三五年賺錢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你若讓他一時承受下跌的損失,他在情感上也承受不了。這種在理智上明知將來要賺錢,可是仍然下不了手的現象究竟是處於何種原因,自己認為,真值得心理學家們研究。
其實,不要說我們芸芸眾生般的投資者,就是投資大師們買入股票也常常下跌它百分之二三十甚至百分之五十的,誰敢保證我們買入之後不經受進一步下跌的煎熬呢?!
這也是人性,亙古不變的原則!
看來,股市投資確實是需要「眾人皆醉,唯我獨醒」般的理性與獨立思考,而這又往往是有違人性的,所以儘管知易行難,我們要想在股市投資上有所成就,還需要不斷修行、悟道,知其難而前行。
空談沒用,不妨以貴州茅台為例進一步分析。
眾所周知,因受治理「三公」、狠剎「四風」影響,貴州茅台的股價終下走下神壇,自2012年7月股價高點259.66元下跌以來,截止2013年12月6日138.75元,已下跌46.56%。那麼它現在究竟是不是便宜了、是不是已經是個「瘦子」了呢?
本人綜合判斷,目前它的股價應該「是」了,而且如果真是耐心地持有它五年,本人判斷賺錢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自己為什麼有此判斷呢?且不要說一些行業數據(有時行業普遍數據往往代表不了優秀企業個體的發展),說其市盈率、股息率究竟有多低多高,說其當下19萬噸基酒值多少錢等指標(許多專家在此方面有著詳盡的很到位的分析,看看那個董寶珍先生關於茅台的研究文章都可以結集出書了,呵呵!),自己認為依靠常識判斷,茅台的股價就應該差不多已進入合理、底部區域。何也?因為經過一年多的反腐,其力度不可謂不空前,今年茅台的銷量儘管還有其額外增長3000-4000噸的因素,但是,它今年一年的銷售數據應該是差不多是「榨」幹了「腐敗用酒」(姑妄稱之)後的「乾貨數據」(剛需)了,至少至明年上半年,它的數據就應該是「貨真價實」的「乾貨數據」了。為什麼有此判斷,因為我們知道,在中國官場上向來有躲避風頭的習慣,在「老虎」與「蒼蠅」一齊打的高壓態勢下,多數的怕是不會「因蝨子燒棉襖」,是不敢頂風違紀的,——有幾個當官的想因為喝一瓶茅台而丟掉自己的烏紗呢?!在此情況下,茅台銷量見底,體現真正的剛需要求(乾貨數據),其股價見底,或是提前反應見底,也就是再正常不過的邏輯了。
當然,有投資者會說,中國白酒行業的黃金十年已經結束,長期看白酒的消費將是萎縮的。在這個問題上自可見仁見智,但是一個基本的邏緝判斷是:中國人還是離不開白酒的。且不要說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不要說貴州茅台酒的不可複製性與獨特品質,單就中國的面子文化(面子是中國人的精神綱領啊)、人情文化、社交文化來講,中國人就還離不開白酒的!更何況,以茅台當下的「至尊」地位,一個偌大的中國將來難道還「養」不起一家子高端白酒?!
在此,且不要說市場上關於茅台的各種爭論,退一步講,就是當前假設我們真的判斷茅台的股價已經跌便宜了,作為投資者你會買入嗎?
據我觀察,許多的投資者還是不會買的。為什麼呢?原因不外乎是上面提到的四點:
1、不敢買。
好傢伙,誰知道茅台的股價將來會跌到什麼奶奶樣啊?!看現在這陣勢,反腐力度不會減弱,茅台這種「腐敗酒」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這種投資者在思想認知上,是將茅台與腐敗全部聯繫在一起了,所謂喝茅台的不買,買茅台的不喝,他們對於市場上真實的需要(剛需)就全然視而不見了。更何況,股價現在一直處於下跌趨勢之中,不是說,不要買入下跌趨勢的股票嗎?或許股價跌到了「地獄」,下面還有「地下室」等著呢!
2、圖更便宜。
有人說,等茅台跌至150多元之時我就下手,但是等它真跌至這個價位了,可能再讓他買,就又下不了手了,為什麼呢?或許它還會下跌個百分之二十呢!市場上不是早就有人預言茅台將來會跌至70元嗎?呵呵,不過,我說,如果將來有一天茅台真的是跌至70元之時,那些發誓想在70元之時要買的投資者多數情況下又是不會下手的,為什麼呢?因為跌至70元了,可能還要下跌至50元、30元,總之他們想弄的是真正的「地板價」!
3、拿捏不準。
誰說市場是無效的呢?其實多數情況下市場是有效的。君不見,一年多來股價不就是很「有效」地反應了白酒行業面臨的經營形勢嗎?在這方面,或許有的投資者從理智上認為,當下茅台的股價實際上已經對這種悲觀預期做出了反應,但是,或許大多數人又是是對的(不少的機構投資者們不也早已賣出或者減持了?),包括茅台在內的白酒業以後的好日子或許真的一去不復返了呢,這又有誰能夠判斷得準呢?
4、受不了一時損失。
或許有投資也認為,如果現在買入茅台,我就堅定地拿它五年再說,賺錢還真是一定的。但是想歸這樣想,分析歸這樣分析,你真讓他下重手他敢嗎?根據我的經驗,怕這樣想、這樣分析的投資者當中,又會有許多人是下不了手,更不要說是下重手的。就像明明知道市場已經瘋狂,而真讓許多投資者全身而退卻很艱難一樣,明明理智上告訴自己如果買入之後五年賺錢是大概率事件,可仍然有許多的投資者不會買入一樣,市場常常就是這種有意思!
按:本文例舉貴州茅台,只是在於剖析包括本人在內的投資者的種種心理現象,並不作薦股之用。本人當下也屬於「拿捏不準」派,所以,更是沒有任何的推薦之價值,呵呵!
美銀美林:12項衡量指標顯示美股還便宜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8079 今年美股屢創新高,泡沫的說法由此興起。今年3月,S&P500的收益比美國長期國債的平均收益率高出30個百分點,之後九個月差距還不斷擴大收益差,這在過去24年中尚屬首次。

和歷史估值水平相比,標普500現在到底是便宜還是貴?
美銀美林股票與量化策略負責人Savita Subramanian本週發佈的報告整理了一份清單,總結觀察15種常用估值指標的結果。
報告稱:
今年8月,我們查找了能想到的所有估值指標,從中挑選了15項指標用它們衡量標普500與歷史水平相比是否還便宜。
現在我們更新了當時的分析結果。今天(12月11日),15項指標之中有12項顯示,標普500還低於平均水平。
另外,靜態市盈率(trailing PE)和價格比營運現金流(P/OCF)顯示,標普500略高於平均水平。
唯一一個顯示股市估值過高的指標是Shiller市盈率。
這種市盈率以過去十年的正常化收益為依據。那十年裡,由於槓桿過多,我們經歷了史上最嚴重的利潤下滑。
以下就是美銀美林的15項衡量指標對比表格。

為什麼越「便宜」跌得越厲害 梁軍儒
http://xueqiu.com/6474180344/28167124最近幾年中國股票市場的估值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分化,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很多企業的估值達到了令投資者感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一方面銀行白酒5、6倍PE,很多股票低於20倍,即使是東阿阿膠、上海家化、云南白藥等一批增長趨緩或基本面存在不確定性的傳統成長股的估值中樞也出現下移趨勢。另一方面處於發展初期、高速成長且市場空間巨大的企業估值高企,很多創業板企業渾水摸魚瘋狂炒作,動輒上百倍PE。
估值出現嚴重分化的主因包括市場偏好、國家經濟轉型、大熊市、企業基本面變化等因素,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國內市場的估值體系正處於與國際接軌並矯枉過正的時期。按照中國過去二十年的經驗,現在很多股票的低估的確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但以國際標準衡量,則可能僅是普通的低估。估值分化如此突兀是由於過去國內不同行業、企業的估值差異化相對較小,經濟轉型及大熊市疊加快速的國際接軌使估值的變化顯得尤為劇烈。估值的嚴重分化看似不合理,但某種程度卻更精確地反映了不同類型企業的真正價值,以下是美股港股各類型股票的常態估值中樞區間:
1、金融、地產、鋁業等週期性較強、高槓桿的企業PB1-2倍(此類企業用PB更準確)。
2、可口可樂、沃爾瑪、輝瑞等規模龐大增速較慢的大象型企業PE10-18倍。
3、中等規模中等增速的消費、醫藥類企業PE20-30倍。
4、處於發展初期、規模尚小、快速增長、空間巨大的成長型企業PE25-45倍。
5、特斯拉、亞馬遜等具顛覆性、創新型企業很難估值,估值中樞可能很高,但股價波動劇烈,屬於風險投資,部分有歸零的風險。
6、部分平庸的績差企業可以長期以0.5倍PB交易。
7、概念炒作與國內一致是過山車。
股價常會遠離價值中樞,或極高或極低,但認清不同類型企業的價值中樞仍很重要。處於發展初期長期高速成長的高確定性優質企業,30-40倍PE未必就一定是高估,創業板80-100倍的PE,則肯定遠離價值中樞,大幅下跌勢在必行。絕對估值較低的股票總有價值回歸的一天,但考慮基本面的巨變,並參照國際同類型企業的估值中樞,上漲空間也未必特別大。
估值中樞並不取決於某一單獨基本面要素,而是競爭優勢、市場空間、增長速度、盈利能力、確定性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同行業、行業和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同行業的不同企業,都不能一概而論,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以上數據並不全面,也不一定很精確,但應大致如此。中國各類型企業的估值中樞將逐步與國際徹底接軌,很多股票的估值中樞再也不會回到從前的水平,延用老黃曆很可能會被誤導。
陳韻佳與仲介博感情 勤看房挑便宜 30K粉領年收飆20倍
|
|
不受限於忙碌、月薪約三萬元補習班講師工作,陳韻佳利用課餘時間勤看房,靠著與仲介博感情和自己累積的經驗,操作一間台北東區的華廈,曾創下年收入600萬元的新高。 賈伯斯曾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說過:「工作會佔去你生活的一大部分,要獲得真正的充實感,唯一的方法就是去做你認為了不起的事;要做到了不起的事,唯一之道就是愛上自己做的事情。」五十九年次的陳韻佳就是把興趣變成事業的典型代表。進入職場前十年,她先是發掘房地產興趣,把握下班後的空檔、邊問邊學,幸運地搭上台灣房地產翻漲的光輝十年。現在的她負責房地產設計與裝潢,把工作、興趣、財富相結合,充滿著動力與熱情。 回顧二十多年的職場轉換,陳韻佳從空姐、補習班講師、建設公司總經理祕書,乃至現在的設計公司營運長,每一次工作轉換的性質不同,但唯一的共同點是,下班後,她一定花時間研究房地產,瞭解產業變化。 工作前五年,陳韻佳只是個會跟會、傻傻存錢的單純上班族,但對照比她大三歲、畢業五年就躋身包租婆行列的姊姊,除了有一份正職收入,每月還有租金輕鬆落袋,讓她好生羨慕。 有一回,陳韻佳充當仲介,幫忙帶看姊姊的房產,沒想到一下子就租掉了。幾次下來,她發現,原來房客都喜歡有採光、裝潢簡單、格局方正的房子;因此,讓她漸漸萌生向姊姊看齊的念頭。 想當包租婆 三個月意外賣出千萬房後來,隨著利率直直落,錢放在銀行愈來愈薄,二○○四年,陳韻佳決定憑著過去帶看房子累積的心得,準備了兩百萬元的頭期款,進入市場尋找投資標的。「一開始,我也擔心買貴或買到爛房子。」儘管知道什麼是好房子,但對於什麼是好價格,那時才三十三歲的陳韻佳,心裡卻沒有譜。 當時在補習班擔任講師、月薪約三萬的陳韻佳,由於學生多、上課時間長,只能勉強擠出零碎時間,或是等學生下課後才能看房子。為了提高看屋效率,她從自己最熟悉的住家區域,開始密集看屋。三天兩頭到附近仲介店頭跟經紀人攀談,終於在台北市吳興街找到一間價格不到一千萬元的老公寓。 「我花了兩個月裝修後,不到三天,就被人訂走了。」談起這段初試啼聲的得意之作,陳韻佳露出欣喜微笑,一對路過的新婚夫妻,進門第一眼就很喜歡,當下就出了一一四○萬元要求割愛。原本想收租金的陳韻佳,意外當起了投資客,三個月不到,讓她賺進百萬元。 初嘗甜美成果的陳韻佳,投資信心大增,於是把投資區域擴大到大安、信義及松山區一帶的一手中古屋。她說,精華區房價很高,但只要能找到一手物件,屋主不會太堅持底價,價格多半好談,「只是好貨都在仲介手上」。 為了找到「低於市價」的便宜標的,只要一有空檔,陳韻佳就找經紀人聊天、交換訊息,最後甚至變成朋友。她坦言,好的經紀人是最佳的指導教練,不僅可以教你避開地雷屋,還會在第一時間通知你,一週內就可能賣掉的「紅蘋果」(房仲術語:超搶手的物件),甚至發現你開價高於屋主底價時,還會替你更改斡旋金,幫你省下成本。 ○七年,陳韻佳就曾經在延吉街搶下房仲眼中的「紅蘋果」,這間位於二樓約二十八坪的電梯華廈,最後以一一七○萬元成交。當時台灣房地產仍健康成長,市場資金寬鬆,因此,她決定把房地產當成抗通膨的工具,打算長期置產,「用租金當成房價的支撐,若賺到合理利潤再考慮出售」。 便宜沒好貨 低於市價太多須當心陳韻佳的如意算盤是:自備款約一成、房貸利率一%,前兩年使用寬限期,到期後再轉貸。經過精算,她發現每月房貸約兩萬元,房租可收到三萬元,就算要本金、利息一起繳,也只要再掏腰包一萬多元,負擔並不沉重。 不過,儘管陳韻佳打算長期持有該房產,但一年後,由於房價飆漲,她還是決定轉手,以獲利六百萬元豐收出場。 台北市房仲經紀人數達到三萬人,要找到真正和自己「對味」的經紀人並不容易,只能長期而有耐心地慢慢培養。 有一回,陳韻佳碰到一位房仲經紀人,帶她去看一間未立案、專門收容老人的安養中心,讓她身心很不舒服。「剛進到公寓的樓梯,黃燈泡閃閃爍爍,直覺不太對勁,進入屋內尿騷味撲鼻而來,長形格局分割四個小房間,中間甚至沒有對外採光,最後一間還有幾位面容呆滯的老爺爺,並坐著看著窗外。」她回憶說,雖然只短暫停留三分鐘,卻花了許久才平復難過的心情;同時也學到「便宜沒好貨」,低於市價太多的房子,都應多向經紀人探詢。 靠著低買、高賣,賺一成合理利潤就出場原則,這些年來,陳韻佳來回操作約十間房產,賺進一般上班族十年年薪。○九年,她結束忙碌的補習班工作,決定過著優閒的貴婦生活;但不到兩年,她對房地產的「不安分」心情又出現了,但這一回她進入建設公司擔任總經理祕書,希望從更高的制高點,學習房地產的眉角。 加班無怨言 花一年摸透都更眉角然而,非本科系的陳韻佳卻吃足苦頭,因為對很多部門要向總經理報告的工程術語或圖面,完全無法理解,「就像鴨子聽雷,有聽沒有懂」,她只好用最克難的方法,把每字每句都記下來,私底下請教同事。 許多上班族對加班,總是心不甘情不願,但對於把興趣與工作結合的陳韻佳來說,就算下班後還得和總經理參加都更住戶大會,仍舊雀躍不已,甚至還會利用假日冒充客戶,到公司進行中的都更區瞭解行情,花了一年時間搞清楚都更的眉眉角角。 與陳韻佳熟識的卓映室內設計負責人張威文,對陳韻佳願意放下身段,領著腰斬再腰斬的三萬多元薪水並不意外。張威文回想起第一次與陳韻佳碰面,直覺她是一位外形出色、有閒錢投資的房產貴婦,後來慢慢發現,她很有企圖心,並且願意主動學習。 雖然,陳韻佳最後並未如當初預期,挖掘到投資都更的金礦,卻開創出另一個設計天地,靠著長期累積的人脈,以及自己對裝潢設計的濃厚興趣,一三年,她成立裝潢設計公司,準備進軍大陸。 靠著把興趣和工作結合,讓陳韻佳每天充滿鬥志。如果不是對房地產充滿熱情,很少人會在四十歲時,放棄優閒的半退休生活,彎下腰虛心學習;如果沒有從房地產找到興趣,現在的陳韻佳也無法開創出另一片天地。下班後,不想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不妨從現在開始培養興趣、發掘天賦吧! 陳韻佳 出生:1970年 現職:寬達時尚空間設計營運長經歷:補習班講師、建設公司祕書 學歷:私立大專企管系 掌握房地產資訊,年收飆20倍! ── 陳韻佳下班後的時間安排 補習班講師階段 每週上午 看新聞、瞭解房市最新動態。找經紀人、銀行朋友聊天。 目的 瞭解房地產租買資訊、熟悉區域行情。 每週晚上或週末 集中時間看中古屋物件、計算投資成本與報酬。 目的 記錄成交價格的變化、投資報酬率。 建設公司祕書階段 晚上下班及週末 與老闆開都更住戶大會、到預售工地瞭解建材及成本。 目的 拉高在房地產的深度與廣度,完整瞭解都更流程。 撰文‧劉育菁 |
新發現!房市大戶正佈局搶便宜正佈局搶便宜
|
|
台北市跌幅五%,新北市跌幅五%以內。」這是財政部長張盛和日前宣佈的打房成績單。 政府打房的結果,「買方不願追,賣方不願賣」,這是台北市房市最新狀況。據瞭解,打房讓房價出現鬆動跡象,部分手上有現金的投資客、大戶,開始伺機而動,準備未來一、兩年,進場撿便宜貨。 房市這波走貨幣寬鬆(QE)行情,要解決高房價問題,得從源頭處理,「QE沒停,資金行情就不死,」一位投資客說,而且,「除非利率一口氣拉到四%,才算真正打到要害。」他分析;但,如果升息,也代表景氣好轉,受不了資金壓力的投機客會出場,但,投資客會進場,短期震盪後,可能繼續走高。 然而,政府為了選舉,積極打房,確實讓投資客「不玩了」,市場在交投冷清下,房價也會進行修正,這波房市會怎麼調整? 「假豪宅」、捷運末端會先跌一千五百萬到三千萬房子議價空間大 「好地段要大跌很難!」淡江大學產經系兼任教授莊孟翰說。所謂「好地段」,指的就是台北市精華區,這些地方具備稀少性、居住條件佳、人口集中等優勢,隨時都有人有興趣,下跌空間不大,最多跌五%到一○%。 以總價來看,金字塔級、炫富型產品 「永遠有人買」,而一千五百萬元上下的產品,也「絕對有人買」;但,這兩端以外,總價介於一千五百萬到三千萬元之間,就會有議價彈性,因為這區間的房子,有不少是標價過高的「假豪宅」,另外有些老舊公寓炒作都更題材,房價過高,也得修正。 好房網調研中心執行長倪子仁認為,以過去二十多年經驗來看,房市每次遇到重大危機,修正過後,通常又會再創新高。以二○○三年SARS為例,量縮四個月、價格跌一成後,房價又上揚;○八年的金融海嘯也是,房市從低點漲到二○一三年底,又再度突破新高。 房價高點已過,進入盤整期兩年跌三成很難,除非利率漲到四% 但是倪子仁認為,「房價高點已過」,應該進入三到五年的「大盤整期」,精華區如台北市,不容易漲,但跌幅也有限,「最多一成」;其餘縣市,像新北市,不論新成屋、預售屋,議價空間約有兩成;桃園、中南部,漲太多、需求又低的區段,也約有三成議價空間。 至於政府喊出「兩年跌三成」,會發生嗎?「很難,除非銀行房貸只能貸四成,利率漲到四%,」倪子仁認為,因為這波房市是QE全球印鈔票導致的資金行情,以目前銀行體系資金豐沛情況來看,未來兩、三年,除非景氣大幅好轉,利率才有可能漲到四%,銀行才會緊縮房貸成數。在景氣未翻揚前,央行維持低利率的機率很高。 未來房價進入大盤整期,何時可買?又該怎麼準備?倪子仁認為,政府在總統大選前,持續打房的態勢會更明顯,因此估計明年房市才會出現明顯下跌走勢,明年總統大選前半年,是比較適合進場的時機。 事實上,目前投資客也都手上握有現金,伺機而動,一位中部投資客透露,過去兩年,他陸續賣掉部分房子,把現金抽回來,主要是因為政府做空,避免被打房「打到」;另一方面,也靜待這波調整期後,回頭撿「便宜貨」,短期內暫時觀望。 莊孟翰建議,打算趁這波修正進場的人,要觀察半年到一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必須做下列三件事: 勤作功課,每週至少看五到十戶房子,至少要看半年;二、經常上「實價登錄系統」,查看成交價,瞭解各地區的房價變化;三、出價先打八折,如果看到符合需求的房子,不論是預售屋或中古屋,可以先出價,並留電話給仲介試水溫;出價後,如果仲介沒打電話來,就表示是「賣方市場」,要再觀察,如果仲介頻頻打電話來,那就表示是「買方市場」,離成交不遠了。 台灣房屋高資產中心執行長邱太煊認為,當市場沒信心時,只要能夠談到合理房價,就可以進場。因為,從長期走勢來看,房地產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工具,景氣上來,房價會跟著漲;即便景氣低迷,在資金成本低之下,地點好的房子,也會抗跌。掌握時點,才能成為贏家。 【延伸閱讀】4次大危機之後,房價都起漲!——近31年台北市房價走勢單位:萬元/每坪1991年 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銀行緊縮房地產資金,房市走空:30.11997年 亞洲金融風暴營建公司資金週轉失靈、跳票:34.82003年 SARS爆發房市急凍4個月:39.12009年 全球金融海嘯後期經濟蕭條,房價跌1成:57.62013年 政府開始打房成交量萎縮,2014年初房價跌5%:83.9資料來源:淡大產經系兼任教授莊孟翰整理:賴寧寧 |
全球最便宜油價:用錢堆出來的委內瑞拉福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097

委內瑞拉國民享受著地球上最便宜的汽油,而代價就是該國政府必須為此犧牲高達13%的GDP。(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按照巴克萊近期的分析報告,委內瑞拉的汽油零售價僅為每加侖0.05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每升1.17元。這是按照官方匯率計算的,若按照黑市匯率計算,該國公民僅需為每加侖汽油支付0.01美元。
這個價格大概會讓很多國家的人民震驚,比如挪威、土耳其、香港和以色列,因為他們承受著世界上最貴的汽油費。
巴克萊預計,這種便宜的幾乎不要錢的汽油是委內瑞拉政府犧牲了將近270億美元的外銷石油利潤換來的。這筆巨資相當於該國12.5%的GDP,以及超過90%的公共部門赤字。
這也正是委內瑞拉政府為何長期以來都想減少汽油補貼的重要原因,甚至連激進的民粹主義領袖、已故總統查韋斯都認為汽油應當漲價。委內瑞拉新任總統馬杜羅也令開車的人們意識到,他想提高燃油價格。
不過,委內瑞拉政府可不敢輕舉妄動。他們不會忘記發生在1989年的那場大騷亂,導火索正是汽油漲價。
上世紀80年代,國際油價大跌,導致極端依賴石油出口的委內瑞拉出現財政危機,外債高企。1989年,委政府推行新自由主義改革,減少國家支出、緊縮社會福利,其中就包括上調燃油價格,最終引發民怨。2月27日,大批國民走上街頭遊行示威,但這卻演變成了一場暴亂。抗議者焚燒汽車,四處劫掠。他們被稱為“加拉加索(Caracazo)”,其含義為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的“暴力風暴”。3月1日,政府出動軍隊鎮壓。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有數百人喪生。而民間則預計有上千人死亡。
然而,當前的委內瑞拉政府再度面臨經濟重壓,經濟改革的動機仍存。華爾街見聞網站早前提及,截止今年1月下旬,該國黃金與外匯儲備已降至210億美元,流動資產僅剩20億美元。而當時該國非金融性應付賬款總額超過500億美元。
為緩解經濟壓力,委內瑞拉在今年7月開征奇葩稅種——機場呼吸稅。這就是說,每名乘客都要為他們呼吸到的空氣繳稅20美元。
委內瑞拉長期處於高通脹環境。5月,該國年化通脹率高達61%,比阿根廷還糟糕。高通脹也是導致該國政府和民眾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今年以來,委內瑞拉已經爆發了一系列抗議活動。
換句話來說,無論委內瑞拉政府漲不漲油價,大街上總少不了高聲抗議的人群。
最便宜米其林餐廳 傳奇大廚現身
|
|
一道不到新台幣四十元的點心,為什麼能摘下米其林一星? 走進港式點心店「添好運」的香港深水埗分店,裝潢簡易、座位幾乎沒有空隙;若不看店外的排隊人潮,似乎和一般小吃店沒有兩樣,但是,這裡卻創下兩個紀錄:全球最便宜、最快摘下星等的米其林餐廳。 論客單價(人均消費金額),同為米其林一星的鼎泰豐超過五百元,添好運則不到一半;但論營收,只有四十六個座位的添好運中環店,單店年營收超過新台幣一億元,坪效遠超座位數破百的鼎泰豐。 添好運靠平價餐點就能叫好又叫座,創辦人兼主廚麥桂培是關鍵推手。 出身廣東的廚師家庭,麥桂培不到十五歲便遷居至香港酒樓工作。靠認真與天分,一路在五星級飯店餐廳歷練;二○○九年,時任點心主廚的他,幫助四季酒店龍景軒成為史上第一家米其林三星中餐廳。 然而,攀上業界頂峰的他,也在當年做了讓人意外的決定:自行出外創業,而且做的是所有人都能負擔的平價點心。 嚴控成本:租金要低,人力成本省不得 結果,麥桂培首家店開業不到半年就拿下米其林一星;至台灣展店,顧客排隊時間甚至達四小時。「工法、味道、用料,都在水準之上,」當時添好運一摘星便慕名前去的美食評論家胡天蘭也留下好印象。 只是,添好運以街坊小吃的價格,卻能做到米其林品質,成本和利潤間如何取得平衡? 「我主要看三個數字:租金、人事、食材,租金壓得低,其他就能高,」麥桂培在接受本刊專訪時,首度公開添好運的獲利方程式:將租金壓到營收一○%以下,食材、人事則不超過三○%。 麥桂培說,靠過去飯店的經驗與人脈,他能將食材成本壓到業界水準,但因他對點心作工要求高,讓人事成本較同業多出一成。如焗皮叉燒包有十一道手續,馬來糕光發酵就要二十四小時、完成要一天半,是同業的兩倍。 再加上添好運主打當天製作、現點現蒸,不採中央廚房,每個步驟都必須耗上大量人力、時間成本。現在,添好運台北店配有三十名廚師,而同樣大小的港點餐廳約只需五位。 提高翻桌率:菜單簡化,三十分鐘翻一輪 因此,麥桂培對店面租金特別計較,一開始添好運地處偏僻,加上店內「零裝修、無服務」,也不設廁所,讓員工初期可以把全部心力都放在食物上,「大家是來吃東西,不是看東西的嘛!」即使現在餐廳知名度已高,他展店還是只看一百個座位以下的店面,因為超過一百「太大、太貴!」 如果租金是麥桂培節流的方法,要開源,則必須提高翻桌率,來解決客單價較低的問題,「關鍵是內場速度,」他說。 添好運餐點工序複雜,但已可將出餐速度壓縮到八分鐘內,每天翻桌率超過十次,「排隊時點菜,一坐下就上菜,一輪三十分鐘就能結束!」而速度背後,是簡化工夫。 「一面就能看完所有菜色,不要像其他家還寫到背後,要翻過來翻過去!」他拿起桌上的餐墊紙說。在台灣,添好運只提供二十五道餐點,在香港也控制在三十道以內,是同業的一半。 添好運不做炒菜、沒有燒臘,也盡量減少飯類主食,因為他認為,少樣大量,內場師傅的分工才能更細,如調味、包餡、蒸煮、油炸的每個步驟都能有專職人員負責,甚至光「腸粉負責人」就有兩人以上,「一個人只要專心做好一件事,不分心,就能快,也不容易出錯,」麥桂培解釋。 添好運在台灣的代理商、忕吉小吃執行長林晉頡觀察,添好運內場人員多,為留空間作業、走動,不會因碰撞浪費時間,總部連廚房檯面的長寬都要控管,「真的是拿尺來量,多一公分就要重做,我們拆了三、四次!」 主打招牌菜:備料易掌握,加快出菜速度 最後,主打招牌菜「四大天王」,則是減少食材耗損、加快製作速度的撒手鐧。雖然同業質疑此做法是集結毛利最高的商品供顧客選擇,但麥桂培否認:「初衷是認為這幾道,我有自信做得比別人好,所以希望顧客能先從這四道試起,」但後來因人人「必點」四大天王,內場根本不用等客人下單就直接製作,備料數量也更容易抓。 「有我的配方也沒辦法copy(模仿)我啦!」談到競爭,麥桂培自信的說:「全店都知道配方就放在微波爐上,誰都可以看,但食物、人事等配套營運模式,別人就沒辦法像我要求到這麼細。」麥桂培在不到六年,已摸索出經營之道,證明一名優秀的料理人,也能同樣是成功的企業經理人。 |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