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本來應該在上映時便入場,唯事忙一直拖到最近才在Apple TV 上看了。
The Internship 說的故事很簡單,兩個完全不懂互聯網為何物的中年阿叔,要爭取在Google 的 Internship program 裡勝出以得到一份正式員工合約。
整套片的娛樂性豐富,筆者也不打算把Google 辦公室的超級福利再重複了,反正網上有太多描述,筆者反而想探討一下當中顯示出的職場智慧。
兩位主角對互聯網及電腦的認識近乎零,然而最終他們憑什麼勝出?
1. 無視所有的恥笑,向目標 (份工同追女) 勇往直前。
2. 沒有忽視自己的缺點,不停補強以追上要求。
3. 更沒有忽視自己本身的強項 (銷售及與人建立關係),讓自己獨有的element 成為一個獨家致勝之道
4. 更重要的是他們顯然出的團隊精神及強大正面精神力,這正正是他們的隊友以及大部份實習生都所缺乏的。
筆者於職場奮鬥了多年而有小成,而當中見盡了太多本身條件相當不俗 (遠勝筆者) 的人仕卻仕途平平,最大原因便是缺乏了上述的強大正面精神力,以致許多時一遇到困難便選擇退縮或放棄,最終錯過了擺在面前的大好機會。
建議於職場感到遇上樽頸的讀者,都可以看看The Internship,找回你的強大正能量。
【風月俏佳人】
2012年夏天,我徜徉在好萊塢星光大道,腦子裡回想的是電影《風月俏佳人》。二十二年了,美國確實沒有中國變化大,這裡的一切和電影中的鏡頭幾乎沒有差別,路上的行人腳踏一顆顆寫著明星名字的五角星,驚喜的神態和電影中完全一樣。我很想看看路邊是否也有從事女主角職業的濃妝豔抹女人,可沒看到,也許她們換地方了,或者隨著物換星移,人們更喜歡自然妝扮。
《風月俏佳人》是經典之作,由李察·基爾和茱莉亞·羅伯茨主演。1990年我第一次到香港,這部電影正熱映,我和厚生看過後,坐著「叮叮噹噹」的有軌電車回酒店,一路上就在議論電影中李察·基爾從事的買收合併職業。厚生學的是美國經濟,對買收合併比我熟悉。他跟我說,生意做到極致,就是做投資、買賣企業,這是商業社會食物鏈最高端的鏈條,他還說,做投資的,金錢、美女都不在話下,那是人上人過的日子。
準確的說,1999年離開華商文化後,我就職的單位是華商地產的母公司,一家老牌上市公司。從1998年開始,這家公司通過幾次跟大股東的資產置換,把原有業務剝離,實現了華商地產的借殼上市。我是在它控股華商地產70%股份時進入這家公司,並參與了它和華商地產的合二為一。
二十六年前,我在江州市計經委工作,計經委主任在人代會上念了我寫的報告後升任副市長,沒有讓我做他的秘書,我酸酸的,心想,自己不是做秘書的料。所以,當領導跟我說讓我做董事會秘書時,我心裡很忐忑,同時又十分驚喜,我知道,這是我進入商業社會最高端食物鏈的最好機會。
劉曉慶有句名言:做女人難,做名女人更難。我想套用一下:做秘書難,做董事會秘書更難。我有好幾個做秘書出身的朋友,私下聊起來都覺得很不易。有個朋友總找我要發票,他跟我說,他的領導沒有帶錢的習慣,還特別能花錢,他幫領導化錢很多沒發票,只好找發票沖賬。這個朋友幾乎沒有自己的休息時間,開會領導總是空著手去,他要先幫領導把茶杯和筆記本放到會議桌上,跟領導出差,連領導的內褲都要他整理。
高級領導一般有兩個秘書,大秘相當於工作助理,小秘相當於保姆,大秘一般由秘書長或副秘書長擔任,小秘就叫秘書,前面再加一個級別,比如處級秘書、局級秘書。不管是大秘還是小秘,都是伺候人的工作,既然是伺候人,就要讓被伺候的人舒服,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那時候,知道董秘是干嘛的人不多,還鬧過一些笑話。我接待一個政府官員,當我掏出名片給他時他很不屑地說了一句:「哦,你們公司的秘書怎麼是個男的?」他顯然覺得我們公司小看了他,沒有安排職位高的人來對等接待。平時公司開會,有人會叫我「秘書長」,他們知道我管的事情比較多,認為叫董秘對於我來說名不副實。
董事會秘書跟一般的秘書不同,但終究還是秘書,干的也是伺候人的事,而且伺候的人很多:董事長、監事會主席、總經理、所有董事、所有監事、證監會和交易所等監管部門、券商投行、新聞媒體以及公司大小股東。從事這份工作,每天神經都高度緊張。比如,到北京路演,需要帶公司簡介錄像帶,那一定要準備兩份,一份託運,一份隨身攜帶;路演之前,要把現場可能提的問題事先寫成文字交個領導,裡面的敏感問題如何回答、由誰回答都要事先安排好;還有,不管是路演還是開別的會,領導的座次千萬千萬不能排錯……
這是一份閒不下來的工作,我做董秘時剛開始要求出季報,季報很簡單,主要是財務報表,那是財務總監的事,我需要斟酌,但工作量不大,年報、半年報費的功夫則很大,我們公司有B股,年報還要翻譯成英文。只要涉及對外公開的資料,我肯定要一一過目,甚至要親自起草。公司處在重組階段,要和券商和監管部門接觸,商議重組方案,方案出來,要去說服機構投資者,獲取他們的支持。除此之外,還要接待投資者來訪和媒體採訪,小的投資者讓下屬去應付一下,不太重要的媒體也儘量推掉,重要的機構和媒體來了,董秘不出面肯定不合適。
在華商地產工作的兩年是我職業生涯中最忙的兩年。我參與了華商地產借殼上市最難的一個階段,算是對《風月俏佳人》裡李察·基爾干的事情有了親身體驗。當然,中國和美國不同,加之我是打工的,電影中的李察·基爾是老闆,差異很大。不過,體驗之後,我發現,上帝很公平,有所得必有所失。
《風月俏佳人》中,李察·基爾是個有錢人,可他活得沒有茱莉亞·羅伯茨快樂。很多有錢人,都不是正常人,甚至有嚴重的精神障礙,其中不少人小時候受過欺負,長大後總想出人頭地。電影中的李察·基爾就是一個被父親拋棄的人,他總想報復父親,可他收購了父親的公司,報復父親之後,反而很失落。茱莉亞·羅伯茨活在社會底層,活在社會底層快樂的成本也要相對低一些,在認識李察·基爾前,她很難想像傍晚坐私人飛機去舊金山看歌劇,當晚再返回洛杉磯的豪華酒店。對於有錢人來說,遠隔千里去另一個城市看演出,就如普通人到市區看電影,兩者成本相差萬倍,收穫的快樂卻差不多。電影裡有幾個富人吃飯的鏡頭,叉子要準備四五個,吃不同的食物用不同叉子,呵呵,有錢人也不好當啊!
| ||||||
好問題不只可以求出好答案,更是讓雙方認同、彼此思考過內涵的完美結局。 根據《今週刊》調查,七成以上的企業主希望自己的幹部主管和基層員工都具備質問的習慣,這個從前被忽略的動作,漸漸成為不可或缺的軟實力。 撰文‧李建興 美國投資鬼才伯納德.巴魯克曾說:「好幾百萬人看過蘋果掉落,牛頓卻是唯一問了為什麼的人。」可見得,牛頓在發現地心引力之前,就先發現了質問的威力,而這也是他得以出類拔萃的關鍵。 美國創新領導中心曾對一九一位成功企業家進行研究,發現這些聰明的領導者,都深諳提問的力量,善於「製造發問機會」並「懂得提問」,用問問題激勵員工、激發創意、解決問題,甚至形塑策略與推動改革。 讓領導者受惠 也讓難題迎刃而解「問」這個動作,不僅讓領導者受惠。就連向來是全球企業典範的豐田汽車,也教育員工每天要連續想五次「為什麼」。他們認為,員工問了第一個為什麼後,會開始找原因,進而會有更多的為什麼,一連問個五次後,許多觀念、難題幾乎皆迎刃而解了。 除了歐美日等國,台灣企業界也開始注重上班族的「質問能力」。《今週刊》和yes123合作的調查就發現,高達七一.二%的企業主和人資主管認為,一位時時質問部屬的主管,將讓工作、專案執行得更好;同樣的,這些主宰上班族工作大權的老闆和人資,也有六成五希望自家員工能常常自我質問。 這箇中滋味,二○一三年信義房屋年度業績最佳進步獎得主陳逸駿,感觸甚深。去年,他一個人就替公司攬進了四億多元的業績,年薪突破三百萬元;然而,這位房仲界的明星,前一年才歷經了事業的低潮,當時一整年業績還不到去年的二成五,甚至是全信義排名一千多名的績效末段生。短短的一年內,能有如此天差地遠的改變,全拜其對「質問力」的體悟。 頂著留美企管、統計雙碩士高學歷的陳逸駿,一一年入行之初,由於景氣正好,加上資深同仁的協助下,第一年就以新人之姿創造了一.五億元的成交金額;孰料,隔年景氣下修,成交急劇量縮,挑戰才真正開始。 體悟「質問力」 拚出最佳進步獎一次陳逸駿到了一個社區拜訪屋主準備開發案源,沒想到按了門鈴、表明來意後,不願意開門的屋主僅僅從對講機拋出一堆問題「你做多久了?你上次成交過什麼案子?我們這裡一共有多少戶要賣?我們社區上一次成交是多少?」這一串如連珠炮似的問題,讓他無法招架,還來不及開口,屋主就撂下了一句:「你什麼都沒準備!」喀的一聲掛上對講機,只留下一陣冰冷的沉默。 錯愕中,陳逸駿著實不解,「這些問題和房子要不要賣有什麼關係?」此外,某回公司承接了一起準備換約出售的預售屋,由於建設公司早已撤場,沒有實品屋就罷了,連工地也是禁止進入,卻來了一組客人要求帶看,陳逸駿硬著頭皮帶著買方在工地外圍繞了一圈,但買主丟出了一堆問題:「大廳在哪?這戶面哪邊?採光怎樣?有什麼公設?」他啼笑皆非地想:「預售屋就還沒蓋嘛!這是要我隔空抓藥嗎?」一連好幾次的「問題」客戶,讓陳逸駿成交幾乎月月掛零,他老覺得客人故意找他碴,直至有一次,店長終於忍不住說:「怪客戶問題爛,倒不如先想想人家為何要提這些問題?」「能幫你找到答案的,就是問自己!」這一記當頭棒喝狠狠地敲醒了他:「對啊!客人就是有問題才會需要人服務啊?業務不就是靠解決問題賺錢的!」從此,陳逸駿認真地看待客戶拋出的每個問題,記錄下來、勤找答案,甚至在客戶提問前,自己就先設想了幾十個問題作準備。他有個「一○三三」原則,也就是每次要拜訪新客戶,一定先預想對方即將提問的十個問題,更進一步揣測客人每個問題背後的三個意圖,再從每一個意圖中,找到三個足以回應客人的答案。 也就是說,每次出發前,陳逸駿老早備好近一百個「答客問」,自此業績有了明顯的成長。有次,一位大地主還因為十分滿意他詳盡的資料、精準的解說,一下子拿出了六套房子委託他賣。 質問妙用無窮 探索、發想、整理皆宜至於曾讓自己最頭痛的預售案,在無數的自問和尋找解答中,陳逸駿居然也找出了解方。首先,他會在建商未撤場前,就提前為未來的案子蒐集DM、設計圖、上網下載資料,或進到售屋中心拍照;同時,帶看前,自己也會先設計動線,即使工地進不去,也會帶著買主從鄰棟制高點看屋,儘可能模擬實景。這使得原先抽象的預售屋變得具象,讓他在店裡有了「預售天王」的封號。 質問,不僅可以讓老闆、客戶滿意,yes123研究更發現,質問力具備著「探索」、「發想」、「整理」三大功能。著有《一百種提問力創造二百倍企業力》的布萊恩.史坦菲爾就指出:「問題問對了,可以節省至少三分之一的溝通時間!」他認為在問答之中,其實雙方已在進行想法對焦,一個關鍵好問,更可以讓原本模糊的指令、需求、概念予以具體化,避免不必要的誤解。 專門教導長榮航空空姐們服務技巧的周英君,從二十多年來擔任空服員、事務長的經驗中,理出了一套﹁聰明質問哲學﹂,解決了無數的客訴難題。 她回憶自己第一次上線時,遇到了一位鄉音極重的菲律賓人向她要一枝筆,只是乘客「Pen」的發音,怎麼聽都是「Ben」,當時她很直覺地回了一句:「How spell ?(怎麼拼)」只見雙方一陣尷尬。多年來周英君一直從這微小的例子反省自己;而今,她會很技巧地提問:「您的用途是什麼?我來幫您想辦法!」在這聰明的問題中,不但避免了雙方的尷尬,還探尋出了對方真正的心意。 素以服務著稱的長榮航空,永遠沒有「奧客」兩字,重點在於要如何洞悉出對方真正的問題。因此,周英君在擔任事務長時,每每服務有了狀況,她總是不急著給答案,而是循循善誘地問著旗下的空服員:「你覺得應該怎麼做?」「為什麼要這麼做?」藉由一次次的反問,探知部屬的想法、觀念、態度,也發揮引導和凝聚共識之效。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就說過:「過去的領導者要會解答,但未來的領袖則將是要懂提問。」因此在探索歷程中,質問也發揮了說服、引導和聚焦的巧妙作用。 善用三大提問法 讓難題迎刃而解有趣的是,質問讓問題得到「收斂」,卻也能讓創意得到「發散」。因為,質問最吸引人的是,雖然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卻是無限的!藉由一個問題,無數的想法、創意、方案就孕育而生。更重要的是,在蒐集答案之際,往往會發現更多的問題,讓思考更加縝密,許多的顛覆和改革就這麼產生了。 藉著質問能訓練自己周密的思惟,也讓原先凌亂的思緒,進行「歸納」和「整理」。富邦MOMO台的購物天后任潔玲多年來創造過無數的銷售佳績,她要如何成功說服這些無法對話、看不到表情和反應,甚至連對方有沒有在聽都不知道的隱形客戶? 任潔玲透露,她會先自問:「要如何創造觀眾的需要?」於是,每接到一個產品,一定會上網蒐集整理所有網友意見和質疑,畢竟,自問力也要靠經驗,當經驗不足時,就要借重別人的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在「歸納」和「整理」時,無論自問和質問,儘可能地將題目寫下來,你會發現,很多答案,萬變不離其宗,寫下來,將成為下一次的經驗值。 就像《失敗腦VS.成功腦》作者篠上芳光所說:「失敗腦只會答題,成功腦會問問題!」從今天起,善用質問力,學習質問力,相信你將快速邁向成功之路。 上班族必看 質問力=有效率71.2%企業主及人資主管認為,上司時時質問部屬,有利於工作、專案執行。 Q1.上司時常對員工的工作、專案進行質問,會有助於執行效能? 單位:% 非常有幫助 5.8 頗有幫助 65.4 普通 19.2 幫助不大 7.7 完全沒幫助 1.9 65.4%企業主及人資主管認為,具備自問力的上班族,工作效能更好。 Q2.上班族時常思考上司、客戶會質問的問題,進而準備,會有助於工作效能? 單位:% 非常有幫助 13.5 頗有幫助 51.9 普通 26.9 幫助不大 5.8 完全沒幫助 1.9 質問是解決問題的良方!近8成上班族認為質問最有助於發現問題,並進行改善。 Q3.你認為質問的過程中,對於工作最大的好處是? (複選) 單位:%發現問題,並設法改善 79.67 更能確認上司、客戶的需求 45.81 能夠自我反省 42.42 更有創意、思考更縝密 36.18 顛覆舊思惟和窠臼,有利於工作突破 29.59 讓人有改革的動力 19.42 註:此問卷由yes123於2月7日-2月14日調查,有效回收715份,信心水準95%,誤差值正負3.83%。 搞懂關鍵12問 ── 面對4種情境,職場達人都這麼問一、面對上司(老闆)時, 你該這樣問自己… 1.老闆很挑剔很難搞,要向他提案前…贏家:專案目標、效益是什麼?老闆擔心、注重的是什麼?得先準備好! 輸家:隨便他啦!反正怎麼報都會被打槍,且看且走,賭一把,搞不好過了! 2.工作或專案出包了,需向老闆回報…贏家:出包的原因是什麼?怎麼解決?得提個解決方案給老闆。 輸家:要命一條,先聽他吼一下,再問他怎麼辦?球丟給他就是! 3.老闆臨時召開發想會議或討論目標…贏家:這次會議想解決什麼問題?達成什麼目標?至少提個建議案才行。 輸家:發想就是自己「發」呆,聽聽別人怎麼「想」,當個九官鳥附和就好! 二、面對客戶時,你該這樣問自己…4.要向姿態很高、很龜毛的客戶提案…贏家:客戶想解決什麼問題?想得到什麼效益?我方所提的案子優勢是? 輸家:照著提案簡報念就好,反正拿到這種客戶的案子,搞不好才更痛苦呢! 5.客戶忽然轉單或臨時更改合約內容…贏家:客戶想法改變的理由?他們期待的解決方案是?私下瞭解後討論。 輸家:哇哩咧!朝令夕改,當我們人命不值錢啊!列出對方的罪狀,讓他死! 6.陌生開發新客戶,第一次前往拜訪…贏家:客戶目前需要什麼?我們有什麼服務能解決難題?做完功課再去。 輸家:我又不是他肚裡的迴蟲,既是陌生開發,聊了之後再問他想怎樣就好! 三、管理下屬可以試著這樣問…7.屬下的提案總是不盡如人意、周延時…贏家:想清楚,這樣做的理由和效益是什麼?可行嗎?有更好的方法嗎? 輸家:你是豬啊?怎麼教都教不會!算了,我直接告訴你該怎麼做好了! 8.部屬們向你報告年度目標及計畫時…贏家:這符合公司最高目標嗎?各部門相互統合過了嗎?我該怎麼檢核你? 輸家:各人性命各人顧,目標自己訂自己的,最後別害到我或其他人就好了! 9.專案失利或績效不如對手,聽報告…贏家:別人做了什麼是我們沒做到的?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趕上甚至超越? 輸家:沒有理由!誰是害群之馬誰就自請處分,並給我想辦法彌補回來! 四、求職面試時,你該先這麼自問…10.面試主考官要我自我介紹時,我會…贏家:如果我是主考官,會想知道什麼資訊?我有哪些賣點、特質符合? 輸家:不就是說說家裡有哪些人、做過什麼工作、讀過多少書,哪需要準備? 11.談到未來要負責的職務及工作細節…贏家:新東家對這項職務的期待是什麼?我能勝任嗎?如何能快速上手? 輸家:想這麼多幹嘛!先把工作騙到手,錄取後,不適合再想法子蹺頭就是! 12.想要爭取到一個好的職級或薪資時…贏家:我應徵的職務薪資行情是?我能提供超值的貢獻讓對方值得加碼? 輸家:談薪資不就跟菜市場賣菜一樣,先開個高價讓人砍,再假裝委曲求全! 如何製作一份完美的提問單? 好問題必須要能引導對方思考,才不會雞同鴨講甚至產生誤會。因此,上班族人人都需要屬於自己的「提問單」,也就是懂得設計問題。一般而言,聰明的問法可以分為開放式問句法、封閉式問句法、二擇一選擇法和5W1H 法。 開放式問句法:可讓對方暢所欲言以蒐集到更多的資訊。如:您對投資理財的看法? 封閉式問句法:有利推動、引導,縮短聚焦時間,如:假使採取A案,會不會更好? 二擇一選擇法:有利於確認,例如你的意思是A還B? 「5W1H」法:Who、What、When、Why、Where、How的問法,能在看似開放的問題中,得到對方豐富的資訊,卻也能獲知明確的答案,如:「你要如何處理這件事?」就比單純地發怒:「你知道這個禍有多大?」來得有建設性。 |
昨天因為歸總講座,工作總結落下,因此補一記~
工作上主要是廣州房地產研究,大概把萬科的地產信息整理出來,明天將中海地產和廣州產業分佈做完大概可以收尾了,具體總結全部做完再寫,因此主要想寫一些聽講座感想。
講座主題為--你所知道的都是錯的。
我所知道的都是錯的?!很顛覆的一個主題。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的思想都被各種新聞信息左右,區分什麼是噪音,成為一種修行。風動、幡動、仁者心動。價值規律也是這樣:波動的是情緒、不變的是價值。
自詡為價值投資之人眾多,可真正堅持下去之人寥寥。想來正如一個好醫生的修行,價值投資也需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現在做的每一份研究,都是為幾年後的那一秒決策做基礎。幾年?我不知道,甚至可能幾年也不會出現某個領域的投資機會。那研究白做了嗎?仁者見仁。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現在的研究,永遠無法有高屋建瓴的決策。
講座結束後,有的人討論去買點工商銀行,有的人討論為什麼是工商銀行,還有的人開始思考建立自己的投資邏輯。魚和漁,你怎麼選擇的?幸運的是,有了這個契機,讓我開始如何為漁.
回想上學期模擬炒股大賽,同學們都在思考,如何在三個月最優受益。可這真是這場比賽的意義嗎?從小我們都習慣按照別人的標準生活,並努力做到最好,因此很早就失去了思考標準合理性的能力。在一個分數排序優劣的環境裡,我們不斷最求高分,忘記了自己的興趣,忘記了自己的理念。人云亦云,不斷嘲笑羊群效應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自己也變成了其中的一隻羊,更糟糕的是還不自知。謊言,一百個人重複之後也會成真,但有時候自己布下的一個謊言,自己也信了。保持理性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願能將內心練得強大,執著自己的堅持。
Be myself,pursuit
針對國創能源的公告和證監局的行政監管決定,有國創能源定增基金投資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優道投資募集資金的最終去向在公告中並未得到真實反映,而貴州證監局責令整改的決定也明顯力度不夠。
紙包不住火
2013年11月1日,《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報導了上海閔行區一對老夫婦因購買「上海市閔行區動遷安置房項目二期D款」產品到期無法兌付一事。經本報調查,發現這款產品披露的用款方、募投項目為前民生銀行、寧波銀行業務人員劉永盛私自偽造,但劉永盛是代上海優道投資募資。
經過對上海優道投資的追訪,《第一財經日報》又於2013年11月11日刊發《虛假理財資金去向初現:億元款項流入國創能源》,揭示劉永盛所募資金並未投向閔行動遷安置房,而是流向了國創能源。除劉永盛非法募資的部分,優道投資也在2012年10月和2013年5月通過其管理的上海富義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為國創能源募集了兩期定增基金。
但國創能源對劉永盛案和優道募資事件均進行了否認。其中國創能源在2013年11月17日發佈公告稱,劉永盛案與國創能源沒有關係,所涉資金不為公司所用。該公司董事長周劍云和董秘王強在接受本報採訪時都堅稱,優道投資所募的資金都沒有流入國創能源的賬戶,上市公司沒有收到錢。對此,本報又於2013年11月18日刊發《7億理財資金「失蹤」記》,質疑國創能源在說謊。
隨著事態的演進和本報調查的深入,2014年3月11日,《第一財經日報》發表《優道前員工爆料:國創高管為「中技系」倒錢13億》。報導稱,據優道投資離職員工在今年3月向本報爆料,優道投資實際是由國創能源董事長周劍云控制的、專門為成清波「中技系」融資的平台。優道投資和劉永盛通過優道投資管理的乾灝、富義等有限合夥企業募集的資金在流向國創能源的賬上之後,由周劍云通過上海慧福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等進行「倒賬」,運作給深圳中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成清波和其他用款方。
上述報導引起監管層的強烈關注,國創能源也開始陸續承認和優道投資的關係以及與優道的資金往來狀況。3月13日晚,國創能源公告,否認周劍云為優道投資和慧福投資的實際控制人,但承認上海優道投資募集資金進入國創能源的監管賬戶,國創能源根據陳世達、貴州陽洋礦業投資有限公司委託又對資金進行了劃轉。
國創監管賬戶7.7億元「消失」
昨日晚間,國創能源再次公告稱,經公司財務部門根據有關陳世達、貴州陽洋礦業投資有限公司委託劃款情況的清理,公司監管賬戶根據委託共流入資金11.922億元,根據委託劃出11.921億元。
其中,從優道投資管理的有關合夥企業共轉入監管賬戶9.36億元,從監管賬戶轉出到優道投資管理的合夥企業1.66億元,優道投資轉入公司監管賬戶淨額7.7億元。
國創能源監管賬戶先後進出資金超過11.92億元,但根據劃出、流入金額比對,目前監管賬戶的餘額僅為5180元,基本為零。對於優道投資而言,優道轉入監管賬戶淨額高達7.7億元,而這筆資金卻已經從監管賬戶「不翼而飛」了。
按照國創能源此前的公告,陳世達委託陽洋礦業代理融資事宜,陽洋礦業委託上海優道投資進行融資,國創能源為本次融資提供監管賬戶。如此,這7.7億資金看起來是轉給了陳世達。
但據《第一財經日報》此前報導,在對優道投資人的兌付和安撫過程中,深圳中技實業集團及其實際控制人成清波頻頻出面。同時,優道離職員工的爆料也稱,上述資金主要是運作給中技實業實際控制人成清波和其他用款方。有投資者稱,據此推測,國創能源的公告仍有不實成分。
黔證監責令國創能源整改
昨晚,國創能源還公告了收到貴州證監局責令改正的決定。
公告稱,3月17日,公司收到中國證監會貴州監管局《關於對貴州國創能源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採取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責令改正決定的主要內容為:經查,發現公司在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營業部賬號為437761907172的賬戶、天津銀行上海分行賬號為236101201090079562的賬戶和農行上海趙家巷支行賬號為03-779700040089598的賬戶存在大額資金往來未納入賬務核算的情況。以及2012年年度報告、2013年半年報和2013年第三季度未披露上述賬戶現金流的情況。上述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10條、《證券法》第63條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2條、第3條、第19條的規定,現責令公司在2014年4月15日前完成整改,且達到如下要求:完善會計核算體系、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對現金流情況進行補充披露。公司應當在2014年4月15日前,向貴州證監局提交書面報告,貴州證監局將組織檢查驗收。
今年1月24日,《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報導《國創能源定增基金兌付再失約:證監局介入調查》。報導稱,有優道投資人在去年11月向證監會遞交了關於國創能源涉嫌私下融資、信披違規以及現金流造假等問題的舉報信,舉報信列舉了優道投資募集資金在2012年底和2013年初分批流向了國創能源,但國創能源財報卻對此沒有任何體現的情況。舉報信還質疑國創能源對定增事項的公開披露與實際進展存在互相矛盾之處。
今年1月16日,貴州證監局針對舉報信回覆稱,關於國創能源涉嫌信息披露違規及現金流造假問題,該局正在就舉報的情況進行緊張的調查核實工作,並將根據調查核實情況,依法對國創能源進行相應的處理。
此外,有業內人士認為,出現上述情形,國創能源的審計機構也存在不可推卸的責任。國創能源2012年年報顯示,公司2012年年報的審計機構為天職國際會計師事務所。
國創能源的兌付前景
據《第一財經日報》此前報導,優道投資通過富義基金募集的兩期資金目前均未兌付,投資人正通過向上海經偵部門報案、向證監會投訴以及向產品擔保方質問等尋求解決。除了富義基金的兩期,還有劉永盛偽造項目募集的資金約1億元沒有兌付。而根據國創能源昨日的公告,國創能源對優道投資的債權為7.7億元。
國創能源在昨晚又進一步闡述了通過發行新基金來裝優道所持債權的細節。根據公告,國創能源全資子公司重慶四維創投設立了一隻產業併購基金,優道投資與這只併購基金及TPI公司實際控制人陳世達協商,三方同意將優道投資所持有對TPI公司實際控制人(陳世達)的債權作為出資轉入併購基金,TPI實際控制人並同意將其持有的公司股權的51%轉讓給併購基金。同時,併購基金及重慶創投正在與擁有相關金融牌照的基金公司及金融機構討論合作計劃,通過擬定資產管理計劃,發行15億元規模的併購基金優先級投資產品。
但目前大多數投資人表示不願接受上述方案。因為接受這一方案就意味著接受繼續延期,同時接受其持有的對國創能源的債權轉為對併購基金的債權,儘管國創能源對併購基金未來的回購行為出具了履約擔保,但這種擔保仍具有較大的風險。
「重慶創投是國創能源的全資子公司,目前尚沒開展其他業務,不具備對相關交易進行擔保與回購的能力。國創能源目前淨資產值不高,對相關交易的擔保與回購計劃有不能履約風險。」國創能源在公告中稱。
諗Sir, 您好!
難於啟齒, 卻良帥在前, 豈有不請教之理.
自拜讀諗Sir的blog以來深覺相見恨晚,唯本人愚蠢,
理不出一個頭緒, 現請教如下: 98年二公婆聯名200萬在新界東置業一層二房戶,現已還清, 市值450萬, 數年前有再置業想法, 唯猶豫沒決,錯失良機,現有置三房需要, 可以新界東或西, 只希望未來升值前景可期盼, 預算~600萬, 不知如何部署比較合適? 深知不能再走錯路和選擇不合適地區.
我們情況:
二公婆年齡: 均已4x歲
孩子: 二個, 均讀中學, 其中一個將考大學 (已儲備獨立2x萬費用)
收入: 36000/月, 另有秘撈 ~20000/月 , 工作穩定
每月儲蓄: ~30000 (已扣除所有日常開支)
可動用現金: rmb120萬(半年後可動用), hkd140萬(3個月後可動用)
負債: 無
還望諗Sir能賜教, 感激萬分!!!
一個蠢人
答案
讀者問題:
1.猶豫不決、到三房需要迫切才去做工夫
2.容忍自己有間還清既樓而唔利用借貸
3.借貸力不高、秘撈收入未能計作核實收入
4.相信年紀已達40中後期、借貸力高點已過及向下走
讀者優勢
儲蓄率高、達30000/(36000+20000) = 53%
明白自己是蠢人半杯水、騰出位置接納新資訊
讀者是典型跟隨舊派理財方式的人,即主張努力工作、努力儲蓄,
當然見証一個霸權的衰落要幾十年或半個世紀,
不時有人提及退休要儲幾千萬(港幣),計及通賬後確實為真! 因為退休生活幾十年,你開頭兩千萬係銀行戶口,在每年儲設5%
所以比較讀者的優點和缺點後,要作是將先前提出的問題轉化:
世上沒有零風險而高回報之事。只要合理的風險去交換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