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錢真的可以砸出體育行業的新商業模式來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6/154723.shtml

導讀 : 據統計,全國2015年利潤超過1000萬的體育公司,不超過30家。

幾乎每天都有體育行業的各種新聞刷新我們的眼球,翻一翻我們所聽到的和體育有關的消息,最多的角度是A企業花了多少億人民幣購買了某某運動的版權,B企業猛砸多少億元收購某某平臺,強勢介入體育行業。C體育創業企業獲得多少千萬美元的投資......我們看到,傳統企業、互聯網企業,如萬達、樂視、阿里等巨頭,都在布局體育產業,大額的鈔票在飛舞,給大家的感覺就是:錢多,人傻,事不多,速來速來!

然後好多人,摸摸口袋,看看新聞,閉上眼睛,幸福感油然而生,下一個千億就要降臨在自己身上,好開心!但是,錢真的能砸出體育產業的七萬億未來,真的能創建出行業新的商業模式嗎?

事實是,據統計,全國2015年利潤超過1000萬的體育公司,不超過30家,這是達晨創投的何士祥老師在一次互聯網+體育大會中說的:

體育創業公司說故事的很多,盈利的很少,融資的多,有模式的少,反而泡沫大了,估值高了,陷阱多了;

國家的體育產業基礎條件較差,市場化程度低,專業人員極度匱乏,優質資源及審批權力過於集中;

體育企業是呈兩極化發展的,要麽是體育巨頭如泰山、體壇、之窗等,要麽就是在細分行業的小而美龍頭企業(千萬級收入,但虧損的較多,少數具有傳統基因的企業擁有百萬到千萬級的盈利)。

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豹,中國的體育市場現狀如何,可想而知。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職業體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國家將全民健身定為國策,中國的職業體育才真正的開始起步!

千萬別把投資方當成傻子,只有傻子才以為自己還不會的事情可以忽悠別人相信,要誠實點問自己,沒錢,這事自己能幹麽?能自己活下去,再去想,有錢可以怎麽優化進程。老潘反正是沒事就自我反省,自我顛覆的。

那麽,說的關鍵問題,體育的新商業模式在哪?所謂新,就是之前與之後,當環境、渠道、工具、習慣、人群、目的等這些詞發生變化時,新的機會也就出現了,只是在老潘看來,這些變化可以大致分為功能型和體驗型的兩個大類別。

所謂功能型商機,就是指能實現運動既有目的的方式方法變了,路徑變了,有效、有用、快捷、便利是其最大的四個特點。要想把握這類商機,傳統的優勢不能輕易放手,能壟斷的資源要壟斷,該投入的研發要研發,因為這一類商機,大多都是卡位戰,花起錢來不可能少。而且,前浪發現了美景,後浪一浪一浪就來了,案例比比皆是,老潘就不羅列了。

所謂體驗型商機,是指在改變了已有的運動場景和目的,重點在創造。IP、創新、互動、社群,是這類方向的最大特點。把握這類商機,思維高於一切,執行必須專業,整合需要主線,IP保護第一劍。體驗內容的開發,不是營銷開發,而是品牌的樹立,是讓人抱團,大家共贏的系統規劃,它必須重視附加值存在的位置,不掙錢的事情沒人會幹,所以如果你沒看到某個項目上的盈利點,可以固化和複制的點,要不你見識不夠,腦洞太小,格局不足,要不,就是這事還不對。只是關註其中某一部分,都是不對的。

體驗型商機,相比功能型商機,價值空間更大,更可以自己決定,從這一點上說,樂視拼命在講生態圈,老潘是贊同的,賈歌手唱了一首野子,可謂是百感交集,但是,它玩的大,風險和布局範圍有關,和深度無關,因為,當深度足夠達到把握核心要素,自然萬國來朝,盛世自現!

所謂新的體育商業模式,應該學會洞察商機,了解人性,模式才能真正的建立,錢不是最重要的。所以老潘的心得是:

1、新的商機在跨界。

跨界不是生拼,而是他山之石。中國體育產業從發展的方向是從制造業轉向內容IP及服務,並且,我們認為體育其實就是娛樂的一部分,這自然就好理解為什麽最近觀察到體育產業的參與最熱情的,不是原來的體制內人士,都是外來的和尚。

2、新的商機在生活方式。

人群的最強消費動機在於主動需要,這個時代最大的變化就是快速的發展,人們在不停地確認自己的位置,自己是誰,屬於誰,老話叫人以群分,群在哪里,生活就在哪里,自然標準不一樣。

3、新的商機在同好。

我們都要找到好事之徒,今天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可謂多樣,誰在影響你,你在影響誰,當n個人試圖在一起,必須找到一個共同的關註點,就是同好。老潘提醒一句,同好比主題更高級,諸君自己揣摩。

生意有大有小,思路有專有廣,格局有深有淺,身在其中的我們,是否理解到,人群變了,需求變了,氣質變了,感覺變了......當門外的一切都在變,老一套的方法,傳統的做派,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到何為本質,就註定繼續浮躁或仿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329

LBE借助“平行空間”出海,現在安卓手機可以同時登錄兩個微信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vc/2016/0414/155190.shtml

導讀 : 在2011年成立的LBE科技,曾經獲得阿里巴巴和騰訊的A輪投資,以及小米科技的數千萬美元B輪投資。

913938296180325414

i黑馬 4月13日消息,國內移動應用新的“航海潮”正在繼續深化,今日,國內安全管理公司LBE發布了安卓虛擬系統引擎MultiDroid和新產品平行空間,並宣布品牌升級,公司更名為LBE科技,並正式啟動了出海戰略。

虛擬化在IT領域中發展已經相對成熟,而LBE科技推出的MultiDroid,則是移動計算平臺上的虛擬化系統引擎。LBE科技創始人、CEO張勇介紹,MultiDroid在安卓手機上虛擬一個獨立的系統,和原有系統隔離,用戶可以在MultiDroid里運行和原有系統相同的程序,也可以讓一部分程序僅僅在MultiDroid中安裝和運行。

LBE平行空間就是基於MultiDroid的產品,用戶使用LBE平行空間,就可以在同一部安卓手機中,同時登錄2個相同的應用,其中運行的APP可以和手機主系統互不影響,以此解決用戶多身份、多賬號的操作問題。

“賬號雙開、手機虛擬系統是典型的用戶有需求,但還未被很好滿足的市場。”張勇說。在移動應用中,社交和遊戲類普遍使用最多,而大多用戶在不同的社交圈,都擁有不止一個賬號,而由於手機系統的限制,在同一部手機上登錄不同的賬戶的操作非常繁瑣。LBE科技之前針對全球用戶做了調研,發放了1萬余份問卷,以及綜合其他的調研手段,結果表明,

71%的用戶在某一個社交應用上使用多個賬號,34%的用戶曾經用多個賬號玩同一款遊戲。

LBE科技一直從事安卓手機的安全類工具研發,以安卓平臺上首款主動式防禦軟件LBE安全大師和權限管理最為人熟知。“LBE起步和發展於移動安全市場,但這個市場的成熟度和飽和度已經很高,競爭也日趨激烈。”張勇說。因此,LBE轉向移動虛擬化,開拓新的市場。

而LBE平行空間上線後,得到了用戶的積極反饋。在Google Play上有十余萬用戶評分,其中73%的評分為5星滿分。目前,平行空間可以支持絕大多數的主流安卓應用,例如微信、陌陌、Facebook、WhatsApp等社交應用,支付寶等支付應用,多數遊戲應用,以及Uber等常見的叫車應用等。

與此同時,LBE科技也公布了自己的海外新戰略。在前不久,i黑馬剛剛盤點了“國內開花海外香”的國內移動互聯網公司,“大航海”隊伍又增加了一支新軍。LBE平行空間就是其用來出海的排頭兵。現在,LBE平行空間有80%的用戶都來自海外,該產品目前已覆蓋了19個語種、100多個國家的上千萬用戶。

對於國內移動互聯網公司而言,隨著國內該領域創業的爆發,競爭日趨白熱化,尋找新的具有爆發力的市場已經成為當務之急。而隨著環境日漸開放,對擁有更加開放的眼光,以及創新、開拓勇氣的國內創業公司而言,海外市場也成為他們關註的目標。

“我們發現,海外的用戶量級非常巨大,可能比中國的手機用戶還要多一個數量級;其次,我們的產品在海外非常受歡迎。而且,由於在國內的市場競爭白熱化,在國內獲取單用戶的成本,要遠高於海外的成本。而對於一款新產品而言,較低的用戶成本,更有利於我們去試錯,進行產品的叠代更新。”張勇說。

張勇也表示,移動互聯網市場天然是個全球一體化的市場,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在技術和產品方面已經不輸於其他國家,甚至還占據一定的優勢。因此,LBE將全球化作為新的戰略方向,未來將在海外推出更多的產品。

在2011年成立的LBE科技,曾經獲得阿里巴巴和騰訊的A輪投資,以及小米科技的數千萬美元B輪投資。據張勇透露,目前公司已經完成股改,申請在新三板掛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379

專訪雲知聲CEO黃偉:目前人工智能只是達到了用戶可以接受的起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2/155370.shtml

導讀 : “當李世乭在睡覺,有16萬張棋譜的Alpha Go還在左右互博。”

i黑馬訊 雲知聲曾以“創業不到500天,即拿到1億A輪融資”引發關註,作為一家以語音識別技術為主的公司,它最新的動作是要全面轉向人工智能了。CEO黃偉認為,他們此舉並不是在“追熱點”,而是已在此領域研究了四年之久。“語音和圖像、文字識別之間的很多技術是交叉的,只是輸入的信號不同。”基於此,他認為雲知聲有能力和基礎全面進入人工智能領域。

黃偉有十余年語音從業經驗,曾任職摩托羅拉和世界最大的語音公司Nuance。他在摩托羅拉任職期間,還開發出了世界第一款手機聲紋認證系統。黃偉說,今年3月李世乭和Alpha Go的幾場圍棋比賽讓大眾關註起人工智能,但其實這個行業已經發展了近60年了。

雲之聲

雲知聲CEO 黃偉(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現在不是人工智能最好的時候,只是剛剛開始,”他向i黑馬介紹,雲知聲成立至今,一直在語音識別方向做探索,和微信、樂視等都進行過合作,自主研發的“AI芯”已在智能家居領域進行應用,曾兩次入選福布斯中國最快科技成長公司50強。

“當李世乭在睡覺,有16萬張棋譜的Alpha Go還在左右互博。” 黃偉說機器最恐怖的一點是,它的能力是可以無限延展的,不受人類情緒與生理狀況控制。

以下是i黑馬和黃偉關於人工智能這一話題的一些探討,在文中他提到“中國這一領域最大問題是人才的匱乏。”

采訪、文:吳丹

i黑馬:為什麽會把戰略全面轉向“人工智能”,戰術上會有什麽改變?

黃偉:坦率來講,2012年我不是很清晰,只是朦朦朧朧感到這是一個偉大的事業,不僅僅是技術而已。四年過去了,這個路徑越走越清晰,我也沒想到人工智能會那麽快進入我們的生活。人工智能會是我們長期的方向,除了聲音,之後還會捕捉圖像和文本技術。

i黑馬: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到了怎樣的發展階段?

黃偉:剛剛開始。對研究人員來說,你在實驗室將識別的準確率從60%提高到了80%,就是很大的進步。但離用戶需求還是有距離的。只是說,通過了長期的努力,我們今天達到了用戶可以接受的起點。

i黑馬:2012年,為什麽會做免費平臺這個舉措?

黃偉:主要原因是我們認為,這個行業最重要的價值在於數據。實行免費的時候是有壓力的,有人問為什麽不收費呢?我是這麽看的,2012年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不高,微信也不普及,沒有達到零界點。在用戶習慣還沒有養成的時候,你標個價格看起來也可以,但為何不降低使用門檻,拿到更多數據,給我們時間和空間去提升準確率呢?

i黑馬:你們會對標某一家美國公司嗎?

黃偉:很難找到。世界範圍內做語音的公司很多,但本質上還是傳統的軟件公司,需要人工來錄音。我們是一個基於雲平臺的互聯網公司,以UGC的方式搜集數據。

美國這個領域是巨頭的天下,谷歌,微軟,Nuance,亞馬遜等,但他們都是建立在自有業務之上的。美國的環境和中國不一樣,很多這樣的公司創業初衷就是被賣掉、並購,生存周期不超過1年。

i黑馬: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可能面臨的困難?

黃偉:人才的匱乏。用戶期待你做出更好的東西,但人才儲備嚴重不足,高校也跟不上。舉例來說,現在都在講大數據,但高校其實是沒有這樣的人才的,哪怕你讀了博士,還是沒有實操經驗。技術的進步也導致行業的門檻越來越高。

中國最大的問題是,用戶還沒有建立起對技術的敬畏,大家願意為吃喝玩樂買單,但不會為技術買單。大家認為技術是沒有價值的,我認為這個最可怕。對比美國,他們的to B公司,比如IBM,活得很好。美國社會對技術是認可的。中國雖然在改善,但差距還是比較大。

i黑馬:今後中國的人工智能公司也會越來越多。你認為這個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麽?

黃偉:對,很多公司開始非常重視人工智能,比如滴滴和360。我認為核心競爭力在於數據的獲取能力和利用能力。中國很多公司已經積累了很多數據,但里面一定是有噪音的,你能不能從大量的數據中去偽存真,拿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在未來,數據的價值怎麽提都不為過。

i黑馬:提一個用戶感興趣的問題,你們是怎麽識別方言的?

黃偉:機器自動判斷,每個語音後面都有IP,就可以知道他是從哪過來的,還能知道你是男是女,準確率達99.67%以上。此外,還能通過語音數據識別你的年齡,從音調判斷你的情緒。

i黑馬:有點兒恐怖。《黑鏡》中探討了人類被機器控制的情況,會不會實現?

黃偉:這個就是倫理的高度了,包括美國電影《her》也是探討這方面的問題。這說明,大家對人工智能的期待值真的很高,期待它像人類一樣。電影里描述的情景極有可能發生,因為機器對數據的學習能力絕對是遠遠超過人的,而且人有情感,機器不帶情感,李世乭在睡覺,Alpha Go還在左右互博。很多科學家對此提出了警告,不是沒有道理的。

i黑馬:有一天會不會失控?

黃偉:不是不可能。真的有一天萬物互聯,就會有一個大腦來控制一切,未來人的身上可能會有各種神經元的傳感器,能知道每個人的情緒怎樣,這些信息還會被利用起來,就更恐怖了。作為從業者,我希望人工智能往前進化,但也應該有序發展——這是一個更高層的命題了。我們目前還處於人工智能的原始社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353

平凡人也可以有高超的投資洞悉力或運氣

巴黎:

上星期日請到鈡記和80後投資手記Blog主兩位到來直播, 感激!
 兩位嘉賓大談兩間電動氣車公司比亞迪和Telsa的投資價值和比較,令直播内容更加豐富。
 

...........................................
股票方面,筆者會繼續加碼互太, 同時也會加注必瘦站。無他,都是因爲其高息。

有同學問我應該如何運用公司營運指標。

囘答:
一般來説,在下注前,筆者都喜愛先看年報,覺得好的就會再透過比較同業的指標才決定買入, 遇到發現另一支同業指標較好,就會轉移看它的年報,如是者直到選至最好指標那支。例如筆者之前本來想買平保,後來因爲以google Finance比較,看到中國財險在各方面的指標都較優勝,價格也較平,於是便買入財險:

 (上圖顯示,比較資產硬淨ROA,債貸增加ROE的比例,Yield等,財險也好過平保,同時PE也較平)

 投資了幾年財險,它也不負所望,一如上篇文介紹的中海油跑勝中石油,回報大幅度超過平保。簡單的決定,相差就是幾十個%的分別。如果投資50万,就是袋裏多了23万的相差。
這方法很簡單,人人也可以做到。

外人看來,或會以爲筆者很有洞悉力,或會以爲我好運,其實兩者也不是,只是筆者願意花多一點時間做苦力而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799

國防交通法初次審議:政府可以征用民用運載工具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851

山西太原武裝巡邏車在市區街道巡邏(2012年11月04日攝)。(視覺中國/圖)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烏日圖:“根據國防需要”中的國防不等於戰爭或特殊時期,是一種常態。以國防為理由就可以征用民用交通資源,“不太合適”。建議將“國防”兩字改為“戰爭及特定情況”。

2016年4月28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初次審議了國防交通法草案(下稱“草案”)。中央軍委委員、軍委後勤保障部部長趙克石進行說明時指出,草案是在現有法律制度的基礎上,將《國防交通條例》實施以來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規定上升為法律。

其中,關於征用民用交通資源的條款引發關註。

在目前的草案清樣中,第七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國防需要,可以依法征用民用運載工具、交通設施、交通物資等民用交通資源。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有接受依法征用民用交通資源的義務。民用交通資源征用的組織實施和補償,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執行。”

在趙克石提到的1995年《國防交通條例》(下稱《條例》)中,與征用民用交通資源類似的表述為“運力征用”,指在特殊情況下,省級人民政府依法采取行政措施,調用單位和個人所擁有的運載工具、設備以及操作人員的活動。也就是說,“運力征用”需要同時符合兩項要求:特殊情況、省級政府采取措施。

中國政法大學軍事法研究所所長李衛海表示,草案拿掉《條例》中的限制條件,屬於對征用的擴充和延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部法律要將本領域內林林總總的規範性文件涵蓋其中,越上位的概念就會越籠統、越大。”李衛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真正落實的時候,還是下面的條例、規章等比較管用。”

審議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烏日圖表示,“根據國防需要”中的國防不等於戰爭或特殊時期,是一種常態。以國防為理由就可以征用民用交通資源,“不太合適”。建議將“國防”兩字改為“戰爭及特定情況”。

委員董中原指出,應在草案中直接規定補償方式和標準。因為對於民用交通資源征用的組織實施和補償,中國目前沒有詳細規定,各個立法中的表述通常為“適用有關規定”。這實際上導致了征用補償無法真正落實,損害了被征用者的利益,各類征用糾紛事件因此不斷發生。董中原認為,應專章對補償問題進行細化。

據李衛海介紹,目前關於民用交通資源征用的補償辦法,確實散見於一些條例中,主要分為政府主動補償、政府被動補償兩種。在主動補償過程中,政府一般會公示征用資源清單、補償標準、補償時間,被征用人則可以與政府協商、談判,盡最大努力維護自己的權利。“但中國國土面積很大,各地補償標準也不盡相同。實踐中往往是省級政府制定標準,地市級、縣級執行規定,”李衛海說。

李衛海對細化補償方式、標準的提議表示贊同。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此前的《戒嚴法》、《國防法》、《突發事件應對法》、《國防動員法》中,均對補償原則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闡述,所以國防交通法應該延續過去的模式和習慣。“比如即時性、適當性、充分性這些補償原則,都應該體現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342

國防交通法初次審議:政府可以征用民用運載工具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851

山西太原武裝巡邏車在市區街道巡邏(2012年11月04日攝)。(視覺中國/圖)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烏日圖:“根據國防需要”中的國防不等於戰爭或特殊時期,是一種常態。以國防為理由就可以征用民用交通資源,“不太合適”。建議將“國防”兩字改為“戰爭及特定情況”。

2016年4月28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初次審議了國防交通法草案(下稱“草案”)。中央軍委委員、軍委後勤保障部部長趙克石進行說明時指出,草案是在現有法律制度的基礎上,將《國防交通條例》實施以來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規定上升為法律。

其中,關於征用民用交通資源的條款引發關註。

在目前的草案清樣中,第七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國防需要,可以依法征用民用運載工具、交通設施、交通物資等民用交通資源。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有接受依法征用民用交通資源的義務。民用交通資源征用的組織實施和補償,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執行。”

在趙克石提到的1995年《國防交通條例》(下稱《條例》)中,與征用民用交通資源類似的表述為“運力征用”,指在特殊情況下,省級人民政府依法采取行政措施,調用單位和個人所擁有的運載工具、設備以及操作人員的活動。也就是說,“運力征用”需要同時符合兩項要求:特殊情況、省級政府采取措施。

中國政法大學軍事法研究所所長李衛海表示,草案拿掉《條例》中的限制條件,屬於對征用的擴充和延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部法律要將本領域內林林總總的規範性文件涵蓋其中,越上位的概念就會越籠統、越大。”李衛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真正落實的時候,還是下面的條例、規章等比較管用。”

審議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烏日圖表示,“根據國防需要”中的國防不等於戰爭或特殊時期,是一種常態。以國防為理由就可以征用民用交通資源,“不太合適”。建議將“國防”兩字改為“戰爭及特定情況”。

委員董中原指出,應在草案中直接規定補償方式和標準。因為對於民用交通資源征用的組織實施和補償,中國目前沒有詳細規定,各個立法中的表述通常為“適用有關規定”。這實際上導致了征用補償無法真正落實,損害了被征用者的利益,各類征用糾紛事件因此不斷發生。董中原認為,應專章對補償問題進行細化。

據李衛海介紹,目前關於民用交通資源征用的補償辦法,確實散見於一些條例中,主要分為政府主動補償、政府被動補償兩種。在主動補償過程中,政府一般會公示征用資源清單、補償標準、補償時間,被征用人則可以與政府協商、談判,盡最大努力維護自己的權利。“但中國國土面積很大,各地補償標準也不盡相同。實踐中往往是省級政府制定標準,地市級、縣級執行規定,”李衛海說。

李衛海對細化補償方式、標準的提議表示贊同。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此前的《戒嚴法》、《國防法》、《突發事件應對法》、《國防動員法》中,均對補償原則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闡述,所以國防交通法應該延續過去的模式和習慣。“比如即時性、適當性、充分性這些補償原則,都應該體現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343

其實你冇乜野可以Sell


一個人能合法地賣的東西,無外就四樣:賣資訊、賣錢、賣他人的注意力、賣自己的時間,歸根到底,大家都是出來Sell的。你能賣什麼,決定了你的收入最終落在什麼檔次。P總貴為華爾街大行亞洲最高負責人,佢都成日話,占兄,我只是一個Investment Sales,「大哥,你謙啦。」

最高端的,靠賣資訊賺錢,信息不對稱,是白手起家最快的捷徑,越不對稱,越來錢。

例如古代消息遲滯,冇手機,只有飛鴿傳書,商旅靠A地買茶葉,B地賣的差價就能賺取巨額財富,古中國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就這樣開始,這是因為「什麼東西在哪裡稀缺」的資訊是差價的關鍵,一旦掌握,就站到了Value Chain的上游。

許多高級打工者,因為最初沒有錢,只能從底層打工仔做起,但一旦做到管理者,掌握大量資訊資源之後,幾乎都會從做業務切換到做資訊Sale屎,Rainmaker什麼是造雨人?能為公司帶來新商機並贏得新客戶的人物被稱之為Rainmaker1997年,年輕的麥迪文就拍了一套「造雨人」。


他們透過新式商業活動為公司帶來的突破,通常是該公司或組織中的關鍵人物,他不僅是一個Sale屎,銷售人員,更是企業中倍受矚目的領袖或主管,所以我屋企冇野多,雨傘多。

靠撮合行業內的交易來賺錢了。這種撮合交易只需要牽線搭橋,連本金都不需要,只要做成一個Deal,一年裡剩下的日子就可以Un Un腳了,壟斷了資訊交換節點的人,往往在系統中擁有最大的議價權,什麼都不需要自己幹,光靠制定遊戲規就能賺錢,更加無本萬利。

最輕鬆的,是用錢來賺錢,房產增值、房租、利息、股權收益這些都算靠錢賺錢(Passive Income)。年薪幾十萬,在這個時代,根本只是偽中產。對於普通人的港燦而言,大部份人認為,個人財富增長的主要載體就只有房產增值。什麼都不如買房是過去幾十年來的社會共識。但很多人沒有再往深去想?is that really true?

答案是,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資本回報率增速高於勞動回報率增速的時代。階層固化的一個重大標誌,白一些就是冇上流力,就是資本回報率開始高於勞動回報率:房價只要稍微升一點,普通白領辛辛苦苦賺了好幾年的收入瞬間前功盡棄,賺的再多也追不上資產增值的速度。

看看我身邊那些so called投行精英,一堆又一堆sellside的以跳去buyside為上岸目標,體現的也是勞動回報率和資本回報率的差異,是不是有點自欺欺人?又正如有一些做agency的去做客,有人serve,又以為做左阿姐。

為什麼頂級的對沖基金比起頂級的投行業務,賺取的財富要高出一個數量級,這不單2/20法規,資金管理規模增加10倍等於收入增加10倍,工作時間並不呈線性地也增加10倍,可能只需要多花一倍,甚至和原來差不多。而那些收入增加10倍,工作量也跟著增加10倍的人,就只能在繼續依賴賣時間。這,就是是靠錢賺錢的魔力。

可惜,全球經濟2015年整體表現疲軟,而在2016年這種情況暫時也沒出現變化,這使對沖基金經理們焦頭爛額,絞盡腦汁R爆頭在全球範圍內也很難找到一個穩定產生收益保證投資者能夠盈利的項目。例如,在2016年過去的兩個月裡,92億的Glenview Capital Management旗艦基金目前虧損15%。而該公司另一支資金總額17億,依靠對沖和杠杆進行押注的對沖基金今年內已經虧損了22.4%

另一支對沖基金行業響噹噹的名字,Pershing SquareBaby巴菲特William A. Ackman也是難兄難弟。該公司基金在今年年初的兩個多月裡也遭受了Double Digit的損失。

現在只有極個別的行業,例如互聯網,電子商務,其勞動回報率的增速才有可能高於資本回報率的增速,所以這其實也可以作為判斷一個行業是否是朝陽行業的尺度。

最不化算的,是靠賣自己的時間賺錢。大部分人,例如你,冇本金、冇人脈,只有時間,只有靠賣自己的時間來賺小錢,普通女孩子從小刻苦念書,工作後披星戴月,加班加到頸椎出問題也不過就那麼一個月一萬幾千的,網紅Michelle Phan直播化化妝,唱首歌就一年上5百萬的入帳。這樣想想,確實很難讓循規蹈矩一輩子的人接受。

賣時間的錢賺的最為辛苦,是因為同質化競爭者以十億計,賣時間的人面對買方幾乎沒有議價能力,只能在食物鏈的最下游任人宰割。

人一天只有24個小時,意味著靠賣時間來賺錢,是有產能上限的。這就是為什麼賣時間賺不了大錢的關鍵,世間上有幾個Michelle Phan

世界已發生變化,尋找和理解下一代的優秀公司,需要不同的技能,大部份Rainmaker、基金經理們掌握市場上的主流的資金,但是他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和你不同。


基金經理們現在是怎麼瞭解行業和公司呢?我們非常依賴一個資訊生態鏈,這個生態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調研和預測機構、公司財務部門、Sell Side分析員、Buy Side分析員。基本的流程是……(未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566

內銀股可以賺幾多錢?

巴黎:



兩年前筆者一篇關於買內銀股如何能令你退休之文:

1.不作感情買股 

2下年就可以退休,只要你想的話  

當天獲得很多人回應,有正面也有反面,正如筆者一直強調,時間是最好的証明,兩年後的今天,大家看看事實。
當天筆者很大膽地建議,如果閣下的父母有物業,不妨利用機會套一筆大概500萬的借款,若果是2.15%年利率分25年供,480萬每月連本帶利就是20697,一年現金流支出,便是$248364。
 
於是就用呢筆錢買入5支內銀,收取7厘多股息,因為當時A股較平宜,所以筆者建議全部買入A股,時為14年7月份,正值A股大熊之時,全香港沒有人會這樣看,這建議自然令很多人心裡媽媽聲。

但如果一個投資者只為討好別人而投資,這個人又有什麼用呢?

然後A股突然牛氣上升,A股內銀價反過來大幅超前H股,於是在14年底,筆者又建議賣出內銀A,換入內銀H。


以下呢幅圖,好清楚紀錄筆者是在5/12/2014年A轉換H。當時A股牛氣盛極,個個都話買A,筆者卻說換H,又一次人棄我取。
3 A轉H股完成,又生成15%股數 

 
如果今天番看,即使筆者的H股股數大於A股有十多個%,但因為持H股要繳股息稅関係,淨股息只大過繼續持有A股小小,每年是$339493。

筆者當天的如意算盆是內銀會增加派息,但這三期基本上沒有怎加,因此,從2014年4月入市至2016年的8月收息後的總股息會是$1018470,而從2014年4月開始每月供款20697直至今年8月收股息後共支出600213,即28個月內擁有這組合的淨現金流入是$418266。

假如8月又係現在咁低既價,你決定唔玩清算,除了上面的418266外,H股帳面值就賺了$502000(5302150-4800000)。



















不過還款時因為之前2年幾己供了$346760的本金,呢筆錢實際係已經還了,你只需要還480萬減呢筆數,於是你就總共賺了$1267026。你還記得我說這本金的用處嗎:

當天說--->(還有575,000的本金,你可以來一次全家環遊世界,但別忘你的爸爸媽媽。)


不過咁,呢個股息和供款淨現金流入的發動機己經啓動,年年進頁,你又何必要攪停佢呢?


兩年幾己過,股息有無加過?
No!
股價升好多嗎?
DD!

但點解會賺百幾萬咁奇概?:P

芒格說:我的幽默是因為這世界太好笑了!

我也開始領會到這個世界真的太好笑!: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843

每個創業者都可以也需要創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158.html

時下,中國經濟已經進入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的關鍵期,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重要發展戰略,並認為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一時間,“創新、創業”觀念深入人心。然而,對於很多普通的創業者而言,如何通過有效的創新實現創業,仍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困惑。

一方面,科技創新模式對於大多數普通的創業者來說,近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無論是突破性的科學創新,還是應用型的技術創新,都需要技術、資金和人才等方面的強大支撐,而這顯然不是一個普通創業者所能承載和提供的。另一方面,商業創新模式,包括新產品開發以及對現有資源要素的重新配置,這其中需要的資源支撐,其實遠比科技創新更多、更加“高大上”,因為它除了外在的資源支撐,還需要創業者自身具備優秀的資源配置能力。

實際上,鼓勵大眾創業並不難,因為很多有夢想的人都懷揣著這樣的願望,但要真正實現萬眾創新卻並非易事。所以我們要問,適合普通創業者生存和發展的路徑到底是什麽?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創業與創新的關系呢?

質量創新的內涵

為回答這個問題,最近我與許偉博士寫了一篇論文《質量創新:“十三五”發展質量提高的重要基礎》,該論文的研究成果對大眾創業給出了很重要的啟示——每一個人,即便沒有傲人的學識和過硬的技術為基礎,只要你創業就可以創新,而這個創新,就是我們人人都能夠做到的“質量創新”。

讓我們先來看一看質量創新的內涵。

質量創新,實際上就是通過技術、管理和文化等多種方法,實現固有特性持續不斷地改進和提高,從而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和使用方的需求,並最終實現更高的效益。其主要內涵有三個:

內涵之一,質量創新是為了滿足多層次和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說得再通俗一點,任何收入的差異性、消費者偏好的多樣化,乃至質量信息傳遞的多元性,都會導致人們對質量的需求出現多層次性。既然質量是滿足消費者多層次和多樣化的需求,那也就意味著任何一個普通的創業者,即便是一個剛從農村到城市的農民工,僅通過提供諸如擦皮鞋之類的便民服務,也同樣可以實現質量創新。

內涵之二,質量創新是要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做一個成功的生意人,絕不是人雲亦雲,而要懂得追求個性化,善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消費者之所以願意對同一性能的產品支付不一樣的價格,原因就在於這件產品滿足了他們對不同款式、色彩和型號的需求。比如,對於一個將美食文化幾乎進行到了極致的民族而言,消費者的挑剔程度可想而知,能保留傳承至今的小吃都是歷經人們的苛刻挑選而勝出的,味道自然差不了。但這個以保留傳統口味而受歡迎的小吃行業就沒有必要進行創新嗎?當然不是。通過質量創新,將這些傳統美味小吃結合個性化服務,不僅不會削弱消費者的喜愛程度,而且還能更好地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

內涵之三,質量創新是滿足消費者持續變化的需求。我們說,隨著消費者收入、偏好和信息來源的變化,質量需求也呈現出一個動態的且不斷變化的過程。質量需求的本身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具有唯一性,因為只有這樣才有消費者需求的升級。

如何實現質量創新

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質量創新的內涵,但是我們說,“是什麽”並非最終目的,“如何實現”才是我們追求的關鍵。那麽,作為普通創業者而言,應該如何實現質量創新呢?

啟示之一,要為消費者帶來新的好的產品體驗。以喬布斯為代表的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家,通過追求良好的工業設計和外觀使用設計,追求將產品的細節、工藝和美感做到極致,進而為消費者帶去超乎預期的產品體驗,引發了一場互聯網產品體驗的“創新革命”。

產品體驗說起來很難,其實只要創業者用心觀察,並真正站在消費者角度去思考,就可以發現其實是容易做到的。就拿我們前面所提到的特色小吃案例來說,有些城市小吃店門前之所以常年“人潮洶湧”,就是因為商家在最短的時間內滿足了消費者不同層面的需求。試想一下,即使那些慕名而來的遊人,如果為吃到一碗正宗的雲南米線、北京烤鴨就需要苦守幾個小時,那他們還會繼續保持對小吃的渴望程度嗎?在這種情況下,從業者就要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將產品送達消費者手上。

啟示之二,要善於利用“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模式,為消費者提供增值服務。從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產品的服務化已經成為一種時下的明顯趨勢,尤其是通過產品與服務的結合,更是讓消費者獲得越來越好的質量體驗。

啟示之三,要善於應用並提供可信的質量信號。

作為生意人而言,最難的不是沒錢賺,而是消費者不信任你。我們常說任何生意都是“熬”出來的,所謂“剩”者為王,其實就是這個道理。這其中最需要“熬”的就是消費者對你的信任。

做生意靠“守”,需要細水長流,只有盡可能長期保持產品的良好品質,才能不斷積累顧客的良好口碑。“攢口碑”實際上就是提供質量信用。質量信用真實反映了企業產品的質量狀況,以及企業是否較好滿足了用戶的需要,是質量承諾行為的總稱。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到一個非常關鍵的發展期,過去靠投資、需求拉動,投什麽賺什麽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必須走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模式。我們的研究也一再證明,創新可以驅動中國經濟發展,並且它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每一個創業者都能通過努力做到的。

(作者系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50

【驚訝】常被吐槽的國產飛躍鞋 為什麽在法國可以賣到50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142.html

袁斌在看到朋友圈瘋傳的那篇飛躍球鞋的帖子著實吃了一驚。原來法國人把這個牌子賣50歐一雙。於是,他帶著懷舊和好奇心去淘寶上搜了一下。網上賣飛躍鞋的店家太多,他隨便找了一家,一雙35元即搞定。但不出一周,鞋子就穿壞了。他找了一些網絡論壇發現,原來國產飛躍鞋的質量長年累月被吐槽。有人說,對於一雙不過和一杯星巴克咖啡一樣價格的鞋子,你固然不用對其質量報太大奢望。

雖是如此,但袁斌還是有些困惑,目前市面上的飛躍價格參差不齊,差價從20~100多元不等,而有些打著海外代購旗號,售價超過500元一雙的飛躍鞋到底有什麽不同?

法國人搶註商標?

飛躍鞋的歷史如國內很多老品牌一樣,歷史長而曲折。

“飛躍”這個商標是原來的上海橡膠工業公司創立的。1950年代初,公私合營,80多家做鞋、輪胎制品的企業合並在一起,其中包括在1920~1930年代就成立的上海大孚公司。這些企業在合並後成立上海橡膠工業公司,下轄10個膠鞋廠,即上海膠鞋一廠到上海膠鞋十廠。

1958年,根據軍用解放鞋研制出一種民用的運動鞋“飛躍”誕生了。因為又輕又軟、經久耐穿,飛躍鞋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而白底紅藍條紋的配色,讓飛躍鞋成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眾追捧的“時尚品”。據傳,最高峰時,飛躍鞋一年的銷量曾達到1000多萬雙。

不過好景不長。1986年以後,上海橡膠工業公司開始改制。與許多老字號一樣,飛躍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陣痛。其品牌的歸屬一度模糊。1992年大孚橡膠廠劃歸上海輪胎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後隨集團並入上海華誼集團。1997年,大孚橡膠廠投資成立上海大博文鞋業有限公司;同年,大博文鞋業轉入上海蘭生股份公司名下。工廠也從原址上海中山西路搬遷到浦東新區,後搬至青浦工業園區。

不斷地歸並、搬遷似乎把飛躍的名聲和好運也折騰光了。

彼時,一個飛躍的經銷商找到找到大博文鞋業有限公司。這名經銷商有些特別,是個法國人,名為帕特里斯·巴斯蒂安(Patrice Bastian)。就是此人後來把飛躍在海外發展的風生水起。大博文將FEIYUE的商標口頭授權給了這個法國人後,他與2006年在法國註冊了FEIYUE的國際商標。經過多次改良,法國版的飛躍的設計更加符合年輕人的喜好,4個基本款可以生產出60多個配色,又花大力氣宣傳。一雙鞋在其官網售價達到50~100歐元。

曾在大孚橡膠廠擔任相關負責人的劉網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嚴格意義上大博文鞋業有限公司只有FEIYUE的商標使用權。“博文沒有權利口頭授予。”劉網生談到這的時候仍感到憤憤不平。

但這已無多大意義。至今,法國的FEIYUE在海外的銷售和國內公司無關聯。 由於FEIYUE的國際商標已被註冊,並且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商標爭議。所以至今都是這樣一種狀況:國外的飛躍在海外銷售,國產的飛躍在國內銷售。

老字號的困局

時至今日,國內的飛躍鞋的擁有者在經過一系列的變更後最終為上海生龍鞋業有限公司。記者采訪了解到,上海生龍鞋業作為一家典型的貿易型公司,僅負責運營和管理飛躍的商標,而與其合作的四五家工廠中也只有一家負責生產經典款的飛躍鞋,另外幾家則負責新款式的制作生產。

目前國內市面上流通的飛躍鞋有新舊兩版,新一代的飛躍則由生龍經營銷售,鞋子底子較厚,制作較為精良。經過改良第二代的飛躍在2015年入駐京東淘寶,分別開了官方店鋪。

目前,飛躍線下的店鋪全國共有10家直營店,近百家經銷商店。在飛躍鞋的銷量上,京津唐地區仍排第一,江浙滬只能位居第三。這多少和銷售方式不同有關。據悉,京津唐地區走的是批發路線,而江浙滬走的則是零售方式。

因為性價比的優勢,近兩年飛躍從當年跌到谷底的狀態開始向上調升。最差的時候,飛躍在國內的年銷量也就是幾萬雙。“現在的飛躍已經有所好轉。”劉慶龍告訴記者,去年,全國線下銷售一年能賣出200多萬雙鞋子。值得一提的是,飛躍現在每年在線上的銷售也很好。“去年一年賣了50多萬雙。”為了吸引更多年輕顧客,飛躍也在尋求創新合作。2015年8月,飛躍的一家銷售代理商與迪士尼談妥合作,拿到《星際大戰》的授權,於是現在有了飛躍的星際鞋,零售價在200元左右。

而不止飛躍,記者此前在采訪同樣為老字號的回力時也了解到,因為一些社交話題熱潮而受到關註後,回力抓住了新國貨熱潮進行轉型改革,從批發轉向零售模式。

但飛躍的運氣尚沒有回力那麽好,後者商標歸屬權尚且明細。而飛躍除了海外商標權屬的問題外,此前的各種歷史遺留問題讓其品牌的管理並不嚴密。記者了解到,市面上目前尚存在有大量的老版飛躍鞋,這一種的鞋底印有大博文字樣,鞋底較為單薄,該版本最後一步是由機器粘合的,所以鞋面還能明顯看到有膠,零售價在35元左右。在本文最開始袁斌買的也是這一款鞋子。

“現在你們買到的舊版鞋子其實是不被我們官方認可的。多為仿冒和舊時的庫存。”劉慶龍無奈地解釋說,但很多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解決的。

此外,飛躍與其他品牌同樣遇到仿冒嚴重的問題。直至現在,依舊有眾多的商戶用廉價材料制作的冒牌鞋僅15元左右一雙的零售價格銷往各地農村以及小城市的市場售賣。“這樣的鞋一年大概有1000~2000萬雙,數量是正品的5~10倍。”劉慶龍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2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