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3-03-10 例會記錄 歐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iudb.html

今天聽得公司特別多,只是對關鍵數據的梳理。

 

對這些中小市值公司來說,大概從資產、淨資產、收入和利潤等幾個方面就可看出端倪。

看淨資產的年度增長可以大致度量淨利潤的增長,當然融資要特別考慮。資產和淨資產的匹配可以看負債的情況,我們不青睞高槓桿的公司,尤其是小公司。其次是收入和利潤,收入是規模指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行業中的地位,淨利潤是最後賺的錢,在一定毛利率下,是衡量公司管理水平的指標。我們最終還是要看財務回報ROE,一般在15%以上,且槓桿要小。

 

有些小公司雖然做的不好,但融資還特別頻繁,而做的有些好公司,還經常融不上錢;

有些公司處在沒有競爭的環境,享受天然的高毛利和高淨利,但是否可持續;

有些公司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還在苦苦經營以維持較好水平,哎,再好的人管理,沒有好的行業環境,終究是看不到希望;

有些公司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反應敏感,比如價格的變化、技術的變化或者是技術外洩、或者是受單一不成功項目的拖累都反應非常強烈。

 

突然想起,富國銀行在全美對小微企業放貸額排名第一,他所選擇的標的第一條標準就是:經營期限超過10年,並有一定的信用記錄,年銷售額一般在100 萬美元以下。我在想,經營10年還沒倒的公司應該也不會太差吧。

 

明天或者後天就要講論文了,挺期待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83

美國國債亂象:10年期國債緊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000

美國財政部正在調查,交易商是否囤積證券以拉升10年期國債價格,美國國債市場價值11萬億美元,是世界最常用的市場基準利率標準。

據知情人士透露,監管當局非常關注市場運轉順暢,沒有異常的價格波動。本週五,財政部要求任何持有20億美元以上2023年2月15日到期的10年期國債投資者,在3月21日前聯繫紐約聯儲,申報他們的持倉狀況。然而,持有巨大量國債並不是非法的。

上週一,在價值3萬億美元的回購市場中,出現了800億美元的失敗回購交易,金融機構把國債作為抵押品來獲取短期貸款融。監管當局開始檢查這些回購市場中的反常活動。

10年期國債的利率對消費者支付的利息影響巨大,包括抵押貸款、汽車貸款,還會影響外國投資是否願意給美國赤字提供融資。

據WSJ報導,一些交易商和投資公司擔心市場失靈,因為他們越來越擔心,當利率上升,美聯儲會開始收回金融危機後提供的安全網時,金融市場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2012年2月,美國財政部對國債市場的異常動向進行了類似的調查,但並沒有公佈調查結果。美聯儲一直督促大銀行進行現代化,改善他們在回購市場的操作流程。

一位官員表示,財政部的任務是「保證市場高效和有效運行」。美國的國債持有者包括投資公司、退休基金、各國央行、以及有大型交易部門的證券交易商。

市場人士認為,最近10年期國債交易的異常主要是因為市場預期國債價格將下跌、收益將上漲。由於美國經濟出現復甦跡象,許多投資者已經一直在把他們的投資轉移到高風險資產,比如說股票和垃圾債。

上週一,價值788.7億美元10年期國債回購市場抵押品無法歸還給回購市場的貸款對手方。根據存管信託和清算公司的數據,這是自1990年來日均交易失敗量的接近6倍。這種情況在接下來的四個交易時段一直持續出現,直到財政部提前了類似的10年期國債拍賣。如果無法歸還國債,將受到3%的罰款。

美國財政部下周公佈的每週數據可能會顯示,本週回購市場的交易失敗總量將高達1840美元,這是2011年9月以來最高的水平。

交易商表示,做空國債已經成為了潮流,大家都在努力尋求借取國債賣出的機會。在回購市場,投資者也不能找到足夠的國債歸還給他們的交易對手方。這使得10年期國債出現緊缺。10年期國債價格上漲,在市場中借出證券的交易商和投資者正收取極高的利率借出國債。監管者、交易商和其他人表示,這可能只是投資者囤積10年期國債,希望未來價格上漲獲利。

2月底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1.889%,本週一已經上漲至2.056%。而本週五的收盤價為1.998%。國債收益率上漲,價格下跌。

交易商表示,借入國債用於回購市場或做空的成本,本週上漲了3倍。

當財政部成功出售210億美元相同到期日的10年起國債以後,借入國債的成本終於下降了。一些交易商還表示,財政部的聲明是一個口頭警告,警告交易商不要囤積國債拒絕外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50

FORTUNE(Jun.10th,1985) Elaine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9qiq.html

Jun.10th,1985

封面文章:It'sShape up or  Shake out in A Shook-upWorld

亂世之下,是崛起,還是出局?

服務業財富500強公司已經萎靡不振近十年了,今年它們的情況也不例外。當許多公司還陷在應付通脹的困境中時,通貨緊縮又帶來了新的問題。不久前,500強中的350家還是受管制的,去年,300家所處行業管制放開,它們急切地進入新的領域,努力適應更令人焦慮的生活和更低的利潤率。它們去年收入增速僅為19.5%,相比工業500強企業25.6%的增速,實在令人失望。

交通運輸業公司表現最佳,它們去年收入增速達55.7%。壽險公司重獲新生,因為它們最終擺脫了終身壽險日漸式微的陰影。公用事業公司獲得了49.4%的利潤增速,但這一統計未包括AT&T(進入財富500強工業企業榜單)。

零售業,由西爾斯領銜,利潤上升了12.3%;多元化服務企業,由Philbro-Salomo領銜,利潤則上升了9%;商業銀行利潤下滑了5%,主要是因為服務業500強中 虧損最大的一家——Continental Illinois——是第十二大銀行;多元化金融公司報告了最差的業績,收入下滑30.3%

商業銀行在這一躁動不安的環境下受傷最為嚴重。議會放開對銀行的利率管制後,銀行家們便失去了大量低成本的資金供給,這壓縮了銀行在傳統業務上的毛利率,迫使它們降低成本,並尋找其他收入來源。以BankAmerica為例,它關閉了132家分支機構,並開拓保險業務。J.P.Morgan則介入商業票據、歐洲債券和兼併收購領域,與Glass-Steagall法案越來越背道而馳。花旗則通過購買監管者們無力挽救的FloridaIllinois儲貸協會,鞏固並擴大了自己在銀行業的領軍地位,此外,它成功遊說了超過20個州政府,期望打破聯邦對銀行跨州經營的限制。諸如Security PacificMellon等其他大銀行,則通過申請非銀行業務牌照(這些機構可能被禁止吸收活期存款或發放商業貸款)規避洲際經營的限制。銀行發現,關於通脹的一個大問題是,它可能迅速冷卻——70年代溫和的通脹使得銀行紛紛將業務擴展至拉丁美洲,在國內的投資也擴展至農場、商業地產項目和石油開發領域。這本是好事,但80年代通脹的冷卻使得現金流直線下降,收入出現了大坑。25家大銀行幾乎都在能源、農業、國外投放了大量貸款,現在很多成為了壞賬。

80年代初期,議會放開了對儲貸機構貸款利率上限的管制,並擴大了它們可提供貸款的範圍,於是,可調整利率按揭貸款出現,並在儲貸機構的組合中佔據重要地位,在房地產市場比較發達的地區,有效地彌補了固定利率貸款帶來的損失。

壽險業在銀行利率去監管化的過程中利益受損,當利率上升時,普通保單難以售出,尤其是在小公司推出與貨幣市場掛鉤的期限壽險保單之後。高銷售費用、日常信息更新維護費用和激烈的競爭,使得這一行業前景很不樂觀。財險業則是與經濟週期高度相關的,連續六年的經濟下滑使得這一行業跌倒谷底,小公司倒閉,大公司也不得不依靠關閉機構和裁員勉強度日,但經濟復甦帶來了價格的急升,今年將是不錯的一年。

經紀業已花了十年時間來適應去監管化,但去年它們的表現依然暗淡無光。個人投資者們鑑於去年股市的平淡表現,難燃股票投資熱情,轉投固定收益證券,而後者對於經紀人來說利潤就不如前者豐厚了。當證券市場鮮有IPO時,最棒的投資銀行家開始通過在複雜金融產品上的專長來賺錢,比如Salomon之於抵押貸款支持證券、First Boston之於貨幣互換。

交通業的去監管化涉及三個行業:航空業、貨車運輸業和鐵路業。在航空業長達七年的航線和票價管制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貨車運輸業和鐵路業的境況也類似。只有在去年經濟復甦帶來運量激增的情況下,貨車運輸業才得以彌補其費率下降帶來的利潤損失,此外,貨車運輸業也面臨鐵路的運量分流威脅,因為鐵路給予一定數量的客戶折扣,而它們有能力降價是因為它們通過裁員縮減了人工支出。

公用事業領域前十位中有七家是地區性電話公司,它們都是由貝爾電話分離出來的,費率強勁、需求增長、成本受生產率的提升而下降,這些都是其獲利的有力保障。而電氣公司則喜憂參半,喜在於監管者允許提價,憂在於一些駭人的事故使得投資者對還未完工的核電站望而生畏。

零售業始終是自由競爭的代表,眾多廠商通過激烈的價格戰爭奪市場份額,而消費者倒是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500強中,可能有些公司會在劇變中黯然離場,也可能會有新的公司登上歷史舞台,分析師們預測,儲貸機構、商業銀行、人壽保險和航空公司之間最可能出現合併浪潮,未來的這些行業將由幾家大公司主導,輔以許多專業化的、地區性的小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77

泥水工週薪10萬 比教授還多3倍


2013-04-01  TCW
 
 

 

教授和泥水工相比,誰賺得比較多?

二十年前,答案是教授,現在,卻是泥水工。台灣技術人才短缺的現實,正在影響你的生活,和台灣產業的未來。

人才斷層頂尖木工團隊半數逾60歲

泥水工有多缺?一位裝潢業者觀察,「以前泥水工是按時間收費,現在卻開始按件計酬」他舉例,前一陣子,他承接一個案子,三個按件計酬的泥水工人,「三個人,一個星期,就賺走三十萬元」,平均一週進帳十萬元,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私立大學助理教授,要熬到教授,月薪才能超過十萬元。

如果是更稀有的泥水工,像貼大理石的工人,「老闆是直接帶一整個○○七皮箱的現金到工地,做完當天直接發現金。」

不只泥水工,現在,鐵工、水電工、鐵工、木工,都缺,以鐵工為例,做裝潢的鐵工,現在行情是日薪二千七百元,好的木工,日薪甚至高達四千五百元,月入十幾萬元。

即使高薪,裝潢工人卻也有人才斷層,以裝潢達人林存謐的團隊為例,他的工人約有七十個人,一半左右都是六十歲到七十歲,四十五歲以下的工人,只有兩個。

產值兆元的精密機械業也有人才斷層,專做木模的福茂企業社老闆馮昌盛觀察,台灣的工具機業,「員工多半都五、六十歲,一旦這些人退休,精密機械產業就有可能出現技術斷層。」

他自己也近五十歲,他的木模廠,是大隈等日本工具機廠依賴的上游工廠,要生產新的工具機零件,要靠他按圖生產出木模之後,再翻砂鑄造出零件,供日本公司加工。

教育斷層教木模的職校全台剩一家

馮昌盛感嘆,過去教木模的職業學校,全台灣有三家,現在卻只剩下一家,他怕台灣好不容易累積的木模技術會失傳,每一年都花錢贊助學生參加模具比賽。

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詹炳熾也認為,十年後,精密機械有可能因為退休潮,出現人才斷層,詹炳熾估計,台灣精密機械產業要再成長,工具機產業「研發要招二千到三千人,現場要招三千到五千人,」但現在,先別談是否合用,光是受訓一年只能招到二千一百人。

這是全台灣普遍面臨的現象,走訪台灣技術領域的高手,修車達人林昌巖、鏟花達人張振財、裝潢達人林存謐,他們都捧著技術想找徒弟,經常找了一年,都不見得能夠找得到一個徒弟。

「如果不注意這個問題,以後手工製造的技術,將會慢慢絕跡,」台灣知名設計師十月設計建築設計總監陳瑞憲觀察,在台灣,部分工法已經因為技術斷層失傳,「像行天宮裡用磨石子做出弧度的工法,已經沒人會了,」陳瑞憲觀察,國父紀念館外牆所用的「斬石子」工法,也已逐漸消失。

陳瑞憲說,日本因為人才斷層,缺乏現場施作工人,乾脆把整個房子的內裝都用模具在工廠先鑄好,再把整個房間「裝」在建築裡,他認為,如果走到這一步,台灣裝潢產業強調量身訂做,每一個細節都能調整的競爭力,就會消失,「按照現場手工調整出來的產品,才有生命力,」陳瑞憲說。

如果沒有技術工人,不只裝潢會變得更貴,修車、訂製衣服,工廠裡訂製模具,未來都可能出現付出高價,品質卻反而降低的情形。

今年開始,上銀和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各自想辦法,找出解決方案。

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正在推動「人才量產」計畫,詹炳熾分析,他們把技術「模組化」,把原本需要一個高手才能完成的工作,拆成兩個新手也能完成,他舉木模為例,做模具需要製圖和機械能力,過去都由一個人完成,現在,他們把製圖部分拆解出來,再招募原本做電腦繪圖,甚至做文創的人重新訓練,和原本做模具的人才搭配,讓一般人不必是機械背景,也能進精密機械業工作。

學生斷層12年國教恐壓垮技職體系

上銀則和台中高工、台灣科技大學合作,建立新技職教育模式。台中高工校長許楨表示,去年上銀董事長卓永財主動提議和台中高工合作成立「三合一精密機械技術人才培育計畫」,今年可望正式成立。

這個計畫的內容是,從台中高工高二升高三學生中選出四十個學生,高三下先到上銀實習四個月,再送到台科大念書,週一到週四工作,週五和週六則到台科大進修理論,學習車床和精密的五軸加工概念,「四年之後取得學士學位,再到上銀上班。」許楨表示,這批人是上銀未來的管理骨幹,只要能待到六年,「就可望有百萬年薪」。

有心人想挽救技職教育,明年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卻可能再給技職教育再次重擊。許楨分析,過去技職教育用免學費吸引學生,「十二年國教之後,大家都免費,連這個誘因都沒有了,」他擔心的說。

另一個挑戰是,十二年國教入學時,技職體系要和普通高中混在一起排名,在少子化的趨勢下,技職體系要和普通高中搶學生,更加困難。他的擔心一旦成真,十年之後,不只技術工人會跟著退休潮減少,台灣過去數十年累積的技術底子,也可能因為人才凋零,逐漸消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36

2013-4-10 工作記錄 Jo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stn.html
繼續深機。。。
週六班級要去春遊啦,雖然我要繼續實習,但是就這樣想想覺得生活還是很美好的~

翻譯部分:

Shutdown of Textile Business 

關閉紡織業

In July we decided to close our textile operation, and by yearend this unpleasant job was largely completed. The history of this business is instructive.

七月份的時候我們決定關閉紡織運營,而在年底之前這項不愉快的工作也大致完成了。回顧這一產業的歷史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When Buffett Partnership, Ltd., an investment partnership of which was general partner, bought control of Berkshire Hathaway 21 years ago, it had an accounting net worth of $22 million, all devoted to the textile business. The company's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however, was considerably less because the textile assets were unable to earn returns commensurate with their accounting value. Indeed, during the previous nine years (the period in which Berkshire and Hathaway operated as merged company) aggregate sales of $530 million had produced an aggregate loss of $10 million. Profits had been reported from time to time but the net effect was always one step forward, two steps back.

Buffet Partnership有限公司,是我擔任普通合夥人時的投資合作夥伴,在21年前控股Berkshire Hathaway,那是賬面價值為兩千兩百萬美元,全部集中在防止業務。然而公司的內在價值卻相當低因為紡織業的資產無法創造與賬面價值相當的回報。事實上,在過去的九年中(在此期間,BerkshireHathaway合併為一個公司)總計5億三千萬美元的銷售額產生了總共一千萬美元的損失。雖然有時可以獲利但是淨值卻總是在前進一步的同時後退兩步

At the time we made our purchase, southern textile plants largely non-union were believed to have an important competitive advantage. Most northern textile operations had closed and many people thought we would liquidate our business as well.

在我們買下公司的時候,南方紡織工廠由於沒有大型的工會而被認為是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大部分北方紡織業已經關閉了而很多人認為我們也會清算這家公司

We felt, however, that the business would be run much better by long-time employee whom we immediately selected to be president, Ken Chace. In this respect we were 100% correct: Ken and his recent successor, Garry Morrison, have been excellent managers, every bit the equal of managers at our more profitable businesses.

然而我們卻覺得這家公司會運行良好,得益於長期在Ken Chace的管理之下,當時他立即被選舉為主席。在這方面我們完全正確:Ken以及他最近的接任者,Garry Morrison,都是非常優秀的經理人,同獲利更高的經理人相比一點也不遜色。

In early 1967 cash generated by the textile operation was used to fund our entry into insurance via the purchase of National Indemnity Company. Some of the money came from earnings and some from reduced investment in textile inventories, receivables, and fixed assets. This pullback proved wise: although much improved by Ken's management, the textile business never became good earner, not even in cyclical upturns.

1967年初,紡織業創造的現金被用於購買NationalIndemnity公司而使我們進入保險業。部分現金來自於收益,而部分來自減少紡織存貨、應收賬款以及固定資產。這一資金的撤回證明是非常明智的:儘管通過Ken的管理公司已經大大改善,但是紡織業務從未賺到什麼錢,即便是在經濟週期頂峰之時。

Further diversification for Berkshire followed, and gradually the textile operation's depressing effect on our overall return diminished as the business became progressively smaller portion of the corporation. We remained in the business for reasons that stated in the 1978 annual report (and summarized at other times also): 「(1) our textile businesses are very important employers in their communities, (2) management has been straightforward in reporting on problems and energetic in attacking them, (3) labor has been cooperative and understanding in facing our common problems, and (4) the business should average modest cash returns relative to investment.」 further said, 「As long as these conditions prevail and we expect that they will we intend to continue to support our textile business despite more attractive alternative uses for capital.」

Berkshire後來持續多元化戰略,而紡織業對我們總體收益的負面影響逐漸減輕,逐漸成為公司業務中一小部分。如我在1978年年報中所所言我們繼續保護這項業務的原因是:「(1)紡織公司在當地是大僱主;(2)管理層直面報告中所指出的問題並有動力攻克它們;(3)工人們非常的團結並且對我們所面臨的問題表示理解;(4)相對於投資而言公司尚且能夠產生平均而言少量的現金收益。」我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只要這些條件都還滿足,我們期望這種情況,我們就會繼續經營紡織業不管投資於其他產業是多麼的誘人。」

It turned out that was very wrong about (4). Though 1979 was moderately profitable, the business thereafter consumed major amounts of cash. By mid-1985 it became clear, even to me, that this condition was almost sure to continue. Could we have found buyer who would continue operations, would have certainly preferred to sell the business rather than liquidate it, even if that meant somewhat lower proceeds for us. But the economics that were finally obvious to me were also obvious to others, and interest was nil.

但事實證明關於第四點我是錯的,雖然1979年獲益不錯,但之後卻耗用大量現金。在1985年年中這種情況愈發清楚,而且在我看來這種情況多數會持續下去。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個買主繼續經營,我們肯定傾向於出售而非清算。但是我們清楚這一點,別人也清楚,沒有人會對此感興趣。

 

won't close down businesses of sub-normal profitability merely to add fraction of point to our corporate rate of return. However, also feel it inappropriate for even an exceptionally profitable company to fund an operation once it appears to have unending losses in prospect. Adam Smith would disagree with my first proposition, and Karl Marx would disagree with my second; the middle ground is the only position that leaves me comfortable.

我們不會因為想要增加企業收益水平的一個百分點而去關閉收益較差的公司。然而我同時覺得即使對於一個非常賺錢的公司而言去投資一項未來很有可能無休止損失的業務是不正確的。Adam Smith可能不會同意我的第一個觀點,而Karl Marx可能不會同意我的第二個觀點。站在中立的角度可能會對我最有利。

should reemphasize that Ken and Garry have been resourceful, energetic and imaginative in attempting to make our textile operation success. Trying to achieve sustainable profitability, they reworked product lines, machinery configurations and distribution arrangements. We also made major acquisition, Waumbec Mills,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important synergy (a term widely used in business to explain an acquisition that otherwise makes no sense). But in the end nothing worked and should be faulted for not quitting sooner. recent Business Week article stated that 250 textile mills have closed since 1980. Their owners were not privy to any information that was unknown to me; they simply processed it more objectively. ignored Comte's advice 「the intellect should be the servant of the heart, but not its slave」 and believed what preferred to believe.

我必須再次強調的是KenGarry都試圖讓我們的紡織業務取得成功,足智多謀、極具幹勁與想像力。為了獲得持續盈利,他們重建了生產線、生產流程以及營銷渠道。我們也進行了重大的收購,如Waumbec Mills,期望能夠發揮重大的合併效應(一個廣泛運用於企業合併的術語,否則沒有什麼意義)。但是最終沒有任何結果而我應該為沒有早點放棄而承認錯誤。最近Business Week的一篇報導寫到自1980年有250家紡織廠關閉。這些工廠的老闆所收到的消息我全都明白,只是他們能夠客觀看待事實。我忽略了Comte的建議:「智者應該是心靈的僕役,而不是他的奴隸。」相信我所相信的。

The domestic textile industry operates in commodity business, competing in world market in which substantial excess capacity exists. Much of the trouble we experienced was attributable,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o competitio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whose workers are paid small fraction of the U.S. minimum wage. But that in no way means that our labor force deserves any blame for our closing. In fact, in comparison with employees of American industry generally, our workers were poorly paid, as has been the case throughout the textile business. In contract negotiations, union leaders and members were sensitive to our disadvantageous cost position and did not push for unrealistic wage increases or unproductive work practices. To the contrary, they tried just as hard as we did to keep us competitive. Even during our liquidation period they performed superbly. (Ironically, we would have been better off financially if our union had behaved unreasonably some years ago; we then would have recognized the impossible future that we faced, promptly closed down, and avoided significant future losses.)

國內的紡織行業是一個商品化產業,在世界市場上因大量的資本過剩而競爭激烈。很大的問題直接或間接來自於國外市場低廉勞動力成本的競爭。但關閉公司絕不是本國勞動力的錯,事實上,比起美國其他產業的勞動力來說,紡織業的工資水平低的可憐。在協商合同時候,工會的領導與成員充分認識到這個產業所面臨的困境,從未做出吧不合理的提薪要求或不符合生產效益的要求,相反地,大家都努力維持競爭力,而即使到了公司最後清算的時刻,他們仍舊非常配合。(可笑的是,如果我們的工會在前些年表現不這麼理智的話我們的財務狀況可能更好;因為那樣的話我們會意識到我們所面臨著不可能的未來而選擇關閉公司以避免巨額的損失。)

Over the years, we had the option of making large capital expenditures in the textile operation that would have allowed us to somewhat reduce variable costs. Each proposal to do so looked like an immediate winner. Measured by standard return-on-investment tests, in fact, these proposals usually promised greater economic benefits than would have resulted from comparable expenditures in our highly-profitable candy and newspaper businesses.

長年以來,我們一再面臨資本的大量投入以降低變動成本的選擇。每次提出的意見看上去都像是即刻的贏家。通過與標準投資回報測試的衡量,事實上,這些建議通常給出的經濟收益的預期與我們高收益的糖果和報業相比都甚至更好

But the promised benefits from these textile investments were illusory. Many of our competitors,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were stepping up to the same kind of expenditures and, once enough companies did so, their reduced costs became the baseline for reduced prices industrywide. Viewed individually, each company's capital investment decision appeared cost-effective and rational; viewed collectively, the decisions neutralized each other and were irrational (just as happens when each person watching parade decides he can see little better if he stands on tiptoes). After each round of investment, all the players had more money in the game and returns remained anemic.

但這些紡織投資所預期的收益通常都是假象。我們很多的競爭者,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全部勇於投入相同的資本支出,而一旦有足夠多的公司這樣做,降低的成本就使得整個產業價格下降。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每個公司的資本投資決策看上去都是成本節約且合理的,但是總體來看,這些決定就相互抵消且不合理了(就像每個去看遊行隊伍的觀眾,以為自己只要抬起腳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一樣,每多投入一次,所有的競爭者投注的金額就越高,但投資報酬卻一點也不見起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34

2013-4-10 工作記錄 燕子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kd6n.html

路徑基建除了2007年打包收進來的一堆項目其他都理清楚了,較早時間取得項目拿地價格也找出了了

收購的鳳凰城和順馳其他項目還沒整理出來

把公路業務這塊再好好做一下

路勁現在有四條高速公路,總長度300多公里,其他7條都是普通公路

公司近幾年也在慢慢退出普通公路的經營

主要高速公路每條都整理過,現在把歷史上進入退出各條公路的情況及公路業務現金流瞭解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40

2013-4-10 工作記錄 歐陽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kd7z.html

今天在看銀泰,還沒弄完,今年一季度的數據也披露了。銀泰主要在成本的控制上做的不好,最後的淨利率非常低,2012年扣除非經營項下的只有4.42%。對於這家走時尚中高端路線的百貨還是挺不可思議的。

 

對銀泰30家百貨今年1季度的情況作了詳細的總結,可是剛才全被誤刪了,沮喪,哎,撿重點的說下。

總的來說,在杭州的5家店(不算剛開業的文化廣場),今年1季度全部為正增長,武林店也已經扭轉了去年連續三個季度的負增長,出現2.7%的緩慢增長。

慶春增長的還不錯。杭州的還不錯嘛。

 

寧波的兩家主力店,天一和東門,均出現4%的下滑,2012年的情況就是微幅增長或者已經下滑。這也是公司的兩個主力店,情況不妙呢。寧波???為什麼呢?經濟原因?

鄞州和江東店,偏一點,增速放緩,但仍有6-8%的增長。

 

金華的福華店和江南店一改2012年較快增長態勢,均出現2%的下滑。這是銀泰比較失敗的一個市。

 

溫州下滑幅度縮減,義烏的還非常好。和經濟形勢有關。

 

湖北地區,今年一季度,隨州地區出現下滑2%,這個是為什麼呢?其他地區均在增長,但襄樊和咸寧僅為微弱增長,情況很不好。

仙桃還可以。湖北整個地區是比較失敗的。仙桃和隨州是收購的當地最好的商業,現在,仙桃,鄂武商正在建10萬平的摩爾,以後壓力也很大。

 

最後提一下合肥的銀泰,9萬平,2012年1月開業,去年前三季度一共是1.87億的收入,今年一季度就有1.34億的收入,增長非常強勁。這是合肥最好的商場了,國際奢侈品云集。看來,合肥的消費能力不能小看啊。合肥百貨壓力好大。在一個空白市場走最高端的看來還是暫時可行。

 

高鑫的年報出來啦^_^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41

2013-4-10 工作記錄 cece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kd03.html

 上午翻譯大和房屋2002年年報文字敘述部分,說實話,沒有發現關於日本產業化發展的東西,比較失望。向大和房屋要早年的有價證券報告書,再次體會到Japanese的委婉,不說不給你,而是說請下載2002年之後的o(╯□╰)o這時,忽然發現日本國立博物館的一篇論文,就是寫日本住房工業化發展的,非常激動,寫得非常好,有理有據,真不知道作者是如何蒐集到那麼多原始信息的。

  對住房產業化發展,我有了如下認識,等翻譯完後再做修正和補充。

 我們理解的住房產業化是個比較廣的範圍,把牆壁、天花板等預先在工廠生產好,運到工地進行組裝。從字面意思上很容易給住房產業化下一個定義,但是從住房產業化實現方法角度來說,這個定義又很難明確。日本的某篇論文中說,住房產業化實現方法有兩個,①預製裝配式住宅②住宅部品的產業化。住宅部品是什麼呢?不是上面所說的牆壁等,而是房屋內部的浴缸、梳妝台等,類似於現在的精裝房。在我們國家,精裝房好像比較常見,這不能完全理解為「產業化」,因為「產業化」不僅是「量產」,更是「質」上的提升。預製裝配式住宅最早起源於德國,後來在美國有發展,不過最終卻在日本得到了穩定。日本目前新建房屋中有15%是預製裝配式住宅。另外,預製裝配式住宅一般針對低層建築,3層以下。大家可能會立刻想到我們國家是否更需要中高層建築,預製式是否有侷限性。首先,不討論我們是否需要中高層建築,我認為高層建築的預製式發展不矛盾,鋼筋骨架現場澆注,陽台、門窗、非承重牆壁可以採用預製式吧。另外,尤其是在地基比較鬆軟的地區,預製式房屋是否能緩解地基問題?這些還要請專家來分析,以上都是我的讀後感。這方面的翻譯正在進行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42

《幕後英雄》一個棒球門外漢締造最快觀眾破10萬奇蹟 黃鎮台400天讓中職脫胎換骨的真情告白

2013-04-08  TWM
 
 

 

九場,是中華職棒打了24年以來,最快突破10萬人次的紀錄;400天,是中華職棒聯盟會長黃鎮台改革台灣棒球的時間。

一個棒球門外漢,如何讓統一集團總裁林蒼生四顧茅廬?

如何坐穩中華職棒盟主地位?如何深獲每個棒球迷的心?

撰文‧賴筱凡、陳彥廷

現在上場的是,義大犀牛隊第四棒指定打擊,曼尼!」高雄澄清湖棒球場裡,響起如雷歡呼聲與汽笛聲,頂著超搶眼的雷鬼頭,拿著球棒,曼尼緩緩走上打擊區,一個扭腰、揮棒,只見球飛往左外野、落地;全場球迷high翻了,不停敲打著手上的加油棒,搭配看台上翻動的大片旗海,奏出一曲沸騰的紫色交響樂……。

三月二十七日那一晚,全場沸騰的兩萬人,都為了棒球而來,他們淹沒走道、階梯;他們伸長脖子、緊盯投手投出的每一顆球,盼著打者揮出下一記安打。他們不僅締造中華職棒有史以來例行賽最高票房紀錄,更寫下了新一頁的棒球盛世。

看似如洪水氾濫的棒球熱,不是偶然,而是一場耗時四百天的改革。在這場台灣棒球維新的背後,點燃棒球熱、帶來榮景的重要幕後推手,是他──中華職棒聯盟會長黃鎮台。

即使一身休閒運動打扮,腳踩白色運動鞋,戴著無框眼鏡的黃鎮台,渾身書卷氣息還是藏不住,就在曼尼初登場隔天,他接受《今周刊》專訪,談起這四百天從教育界走向體育界的點滴,開宗明義只有兩個字:意外。

他,曾經不太看棒球林蒼生「四顧茅廬」沒說動他「我不懂棒球,老實說,我甚至不太看棒球。」已經六十五歲的黃鎮台,笑得有些靦腆,故事得從二○一一年說起,他因董氏基金會董事長一職,與統一集團結緣,這一結,卻牽出黃鎮台步入棒球圈的火花。

那是個農曆年剛過的春酒場合,座上賓除了時任東吳大學校長的黃鎮台,還有統一集團總裁林蒼生,一個點頭、一個舉杯,林蒼生主動開了口,邀請黃鎮台出任中華職棒聯盟會長,因為黃鎮台在逢甲、東吳大學校長任內,讓學校的排名直升,黃鎮台的做事效率,毋庸置疑。

只見連棒球規則都不怎麼懂的黃鎮台,笑得尷尬,四兩撥千斤地岔開話題,「我當然不敢接。」那是第一次,黃鎮台拒絕了林蒼生。

同年四月,又是一個應酬場合,說巧不巧地又讓黃鎮台與林蒼生碰上面,這次還多了時任中職會長的趙守博,沒等黃鎮台開口,趙守博劈頭就問:「你什麼時候接會長?我在等你(接任)耶。」為了專心處理兩岸事務,趙守博開口辭中職會長好些回了,卻遲遲等不到接任人選,依舊等不到黃鎮台點頭。

他,被洪瑞河說動眾人皆不看好 毅然接下重擔四個月後,林蒼生找了統一旗下南聯國際貿易公司董事長李棟樑做說客,照樣碰了軟釘子,「我不懂棒球,也不喜歡拿了頭銜不做事。」這就是黃鎮台的個性。即使當年十二月,在黃鎮台岳母喪禮場合,林蒼生到場致哀,林蒼生第四度邀請黃鎮台,都沒能讓他點頭。

誰改變了黃鎮台的心意?「是洪董事長(指兄弟象隊球團董事長洪瑞河),他說,他經營棒球隊,除了自己熱愛棒球,也是在盡社會責任,就像棒球之於統一,也是一份企業責任。」這一番話,讓黃鎮台對於棒球,有了不同的想像。

這段時間裡,黃鎮台對中華職棒聯盟會長一職,不是沒有做過功課,他問過親友,與他親近的學生也給他出主意,「二○一一年,是職棒很慘的一年,你去搜尋職棒新聞,幾乎沒有一個好的。」黃鎮台不諱言,十個親友裡,九個都反對他去碰棒球。

網友們批評聲浪,漫天倒海地充斥在網路上,「有一點很不一樣,球迷雖然不停地罵,卻一直講(棒球),或許他們支持棒球的熱情已經不在,但愛棒球的心,還在那裡。」黃鎮台說。

而十個親友裡,唯一一個投贊成票的是黃鎮台的妻子,台大教授孫璐西。當時,孫璐西只對黃鎮台說了一句話:「你是能做事的,為什麼不去做?」加上黃鎮台母親的推波助瀾,「人家找了你一年,幾乎沒有停過,如果真能幫點忙,你應該去。」去年長考了整個農曆春節,初八那天,黃鎮台打給洪瑞河的一通電話,改變了他的人生,也為台灣棒球埋下了重要的轉捩點。

他,把內部螺絲鎖緊不時拋新想法 讓中職動起來確定接任會長一職後,黃鎮台沒有半點輕忽,從聯盟規章、團隊人選,每一步都得謹慎安排,「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團隊找回來,一個人要成功,有再多好的點子,沒有人替你執行,也是枉然。」黃鎮台坦言,近年假球風波,拖垮台灣職棒的發展,也讓中華職棒聯盟員工的鬥志,都被磨滅。「中職幾乎是一個螺絲鬆脫的組織,而且非常鬆。」黃鎮台很清楚,如果他想為台灣棒球做事,第一步就是替中職聯盟鎖緊每一顆螺絲。

即使距離正式上任還有一個月,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黃鎮台,老早待不住,三不五時就往聯盟辦公室跑,就為了熟悉聯盟業務。「一個外行人來了解,你不能說他不對嘛。」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黃鎮台的積極行事,從這些小地方就看得出來。

一位棒球圈人士透露,以往幾任會長都是等到交接儀式後,才開始做事;但黃鎮台去年三月五日上任,交接儀式都還沒辦,他就開始上班,這也是為什麼黃鎮台常說:「我不是來許願的,我是來做事的。」相較前幾任中職會長多有其他業務,黃鎮台辭掉所有職銜,就為專心出任中職會長,這些動作看在中職資深員工眼裡,笑著形容,「以前的會長一星期只有一天進辦公室,現在的會長一星期只有一天不進辦公室。」黃鎮台的積極任事,也感染到中職每位員工。「會長和我們講的第一件事,就是『動起來』。」中華職棒聯盟副祕書長王惠民說。

為了讓中職聯盟動起來,黃鎮台上任一個月後,就要求每周一下午召開一次業務會報,為求效率,會議多半得在四十分鐘內完成。「我請每個單位報告業務,例行業務不要談,例行之外的想法,請提出來商量。」當時,黃鎮台就提出許多「例行之外」的想法。

「他曾經問我們,如果明星賽不能有更多火花,為何不停辦?」中職內部員工透露,黃鎮台此話一出,幾乎嚇壞所有人。但從他的角度,卻有不同思惟,「很多事情你還沒有做,球迷就知道你要做什麼,新鮮感已經少了很多。」黃鎮台的想法很單純,就是要讓球迷想看比賽。

黃鎮台甚至在內部提過,「如果季冠軍出現後,球迷就不想進場,後面的比賽為何還要辦?」看似外行的提問,卻成功起了化學作用,激盪中職員工有更多新想法,例如明星賽該如何創新、吸引更多球迷進場,而不是把辦比賽當例行公事。

他,讓四球團信服中職出錢 球員專心打球就好另一方面,面對四大球團,黃鎮台也有一套作法。過去中職會長缺乏實際影響力,經常在中職理事會上,一遇球團杯葛議案,中職會長也束手無策,眼睜睜看著議案破局。

縱使黃鎮台的出任,是林蒼生與洪瑞河聯手說服,但一個棒球門外漢要當中職盟主,與四球團領隊的第一次見面,震撼教育就登場。「我問他,如果有一個改革,對大環境是好的,卻會影響到部分人的利益,你會『私了』,還是會做對大家都好的事?」挑戰他的是Lamigo桃猿隊領隊劉玠廷。

只見黃鎮台維持一貫的溫文儒雅,搖了搖頭,「那不是我做事的方式。」黃鎮台話答得漂亮,卻已在劉玠廷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一開始說好聽話,誰都會,但這一年來,中職的改革,會長用行動證明了一切。」的確,黃鎮台很清楚,如果他想取得四大球團的信任,光靠溝通協調是不夠的,「做給他們看,就對了。」黃鎮台說。

以冬季聯盟為例,趁著賽季空檔,中職一直想籌辦冬季聯盟,邀請各國球隊共組比賽,但過去六年來,冬季聯盟都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直到去年,冬季聯盟才真正在黃鎮台手上辦起來。「原因很簡單,黃會長開口,籌辦冬季聯盟的費用由中職自給自足。」棒球圈人士分析。

按慣例,中職籌辦的比賽,一旦門票進帳入不敷出,四球團就必須共同負擔損失,「過去幾年職棒門票都慘不忍睹,冬季聯盟能吸引多少人進場,四球團都不敢賭。」中職內部人士說。

黃鎮台的作法完全不同,他知道,中職要做點什麼讓球團刮目相看,最重要的就是中職財務要能獨立。因此,他透過昔日政商人脈,積極籌募資金,就是要把冬季聯盟比賽辦起來,「我要讓球團知道,我只有說要推動(冬季聯盟),從來沒有要你們來負責這件事情(指出資)。」同樣的,參與亞洲職棒大賽、世界棒球經典賽(WBC),以及舉辦與古巴友誼賽,也都是如此。為求好成績,黃鎮台甚至提議,代表中職參與亞職大賽的球隊,可以提前到韓國適應場地、打熱身賽,「所有費用都由中職出,會長一毛錢也沒向我們這些球團伸手。」劉玠廷說。

對照往年,亞職大賽的參賽球隊都是出賽前一天才抵達,隔天就要出賽,黃鎮台照顧球隊與選手的魄力可見一斑。事後,Lamigo在亞職大賽拿下第二名的佳績,黃鎮台的革新作法,絕對有正面加分效果。

當中職改革維新之路走了三分之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制度改變當然很重要,但那是漸進式的,要點燃球迷熱情,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大型國際賽事。」於是,爭取WBC的組訓權,黃鎮台非做不可,「我們要把球迷一個一個找回來。」他,要把球迷找回來四球團相挺 經典賽精銳盡出一場大型國際賽事由兩大部分組成:籌辦比賽與組隊訓練。過去,大型國際賽事都由中華棒協負責,為了落實賽事分級,棒球振興計畫給了中職爭取一級賽事的機會。「別人都說,組訓是最花錢、最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可是中職需要這麼做。」黃鎮台的眼底透露一絲堅定,中華隊的成員多半是中職球員,所以最重要的組訓工作,得由中職來做。

黃鎮台之所以能這麼堅定,來自背後四大球團的支持,「當時我問他們,如果中職拿到組訓權,四球隊能不能精銳盡出?」黃鎮台的篤定,說動四大球隊。時至今日,劉玠廷想起這一刻,都還帶著一絲激動,「如果經典賽不是中職組訓,Lamigo一個球員都不放人。」○九年,球團不放人影響中華隊徵召的前例,就是讓中華隊在第二屆經典賽慘敗給中國。

只有這樣還不夠,經典賽所有球員需求,黃鎮台都是第一時間提供協助。例如,中華隊進入東京球場練球,需要特製的膠釘鞋,黃鎮台連問都不問,馬上遣人採買送至球場,費用都由聯盟買單;甚至後來引爆的早餐事件,也由中職在第一時間解決,後來由棒協接手。

黃鎮台的作風讓球團、教練、球員點滴在心頭。經典賽中華隊總教練謝長亨就說,當時他點頭接下兵符,就因黃鎮台的一句話:「你不要把我當成會長,把我當成你的夥伴。」連旅日選手陽岱鋼就曾私下說,「不懂棒球的會長都做到這種程度,我們當然要拚給他看。」果不其然,經典賽的好成績成功在台灣掀起狂潮,不只中職開季九場比賽進場人數就超過十萬人,棒球熱的影響更滲透到基層棒球,「以前,孩子加入棒球隊,家長會罵:『不好好讀書,打什麼球?』現在,中職活過來了,家長會鼓勵孩子,『好好打,打得好,說不定可以進中職。』」站在基層棒球第一線的台南市南英商工體育組長陳献榮,棒球冷暖他比誰都清楚。

回首這四百天,意外闖進棒球圈的黃鎮台不是小白兔,卻用他獨樹一幟的作風,為台灣棒球揭開中職維新運動。然而,這一路走來,黃鎮台也曾面臨難關,去年底他一邊爭取中華隊組訓權,一邊面臨興農與義联集團談判可能破局的窘境,那幾乎是他最難熬的日子,「面對難題,你就是想辦法增加自己手上的籌碼,盡力去做就對了。」專訪黃鎮台的那晚,我們與他一同到台南市立棒球場,統一獅與Lamigo桃猿大戰難分難捨,場邊球迷見到黃鎮台,要求拍照、簽名不曾間斷。

「現在他(黃鎮台)做這麼好,我還得把他拉住,不然他一升官,我們又沒有會長了。」林蒼生半開玩笑,卻是一個二十餘年資深球迷的心聲。

一個擊掌,一句「鎮神!謝謝你!因為你,中華職棒才能重新起飛。」球迷說得誇張了些,卻說出了每位棒球迷對黃鎮台這四百天改革的感謝。黃鎮台沒有因此洋洋得意,他會親自上網看球迷在每則新聞下的留言,球迷寫到中職信箱的信,他也逐一回信,因為對他來說,六十五歲才走這一遭,格外珍惜,「我們還得更努力。」

黃鎮台

出生:1948年

現職:中華職棒聯盟會長

經歷:

1994年 教育部次長

1995年 逢甲大學校長1998年 行政院國科會主任委員2004年 董氏基金會董事長2008年 東吳大學校長學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台灣大學化學系

整頓年餘

今年的中職變好看了!

──2013年中職締造的四大紀錄義大犀牛主場首戰 進場球迷達 2萬 人,創下例行賽最多觀眾紀錄開季以來,前九場總人次突破10萬人改寫中職紀錄。

義大犀牛巨星曼尼首登場,收視率達2.35,換算收視人口超過319萬人開賽兩周預售票熱銷超過5.8萬張不一樣 的中職會長!

──黃鎮台10大改革事蹟主辦「2013年亞洲職棒大賽」由中華職棒聯盟出資,讓原訂11月於日本福岡舉行的「亞洲職棒大賽」,今年11月15至20日在台中洲際棒球場舉行比賽。

舉辦亞洲冬季棒球聯盟

藉由短期賽事增加球員實戰經驗,並吸引旅外及業餘選手參與,將台灣打造為亞洲棒球訓練平台。

主辦一級國際賽事的組訓賽中華職棒聯盟自籌500多萬元,於去年舉辦WBC(世界棒球經典賽)組訓賽;另外也給予選手和教練每人每場3萬元的出場費。

找古巴隊來台進行對抗賽

增加中職球員與國外球員切磋的機會,預計今年八月舉行。

取消外籍球員薪資上限

各球隊可直接公布薪資,用高薪吸引洋將來台。

恢復季中選秀

因應兵役制度改變,透過季中選秀,網羅高中畢業且免服兵役的優秀球員。

放寬旅外球員資格

球員在一軍只要待滿3年,經過球團同意,即可申請旅外資格,由有興趣的國外球團支付轉隊費。

帶中職度過解散危機

積極介入興農牛隊轉賣協商,從旁協助義联集團與興農談成交易,化解中職解散危機。

廢除尼洛條款

讓曾受雇於中職的外籍球員,在離開原屬球隊後,兩年內若想加入其他中職球隊,不須經過原屬球隊同意,讓洋將能更自由轉換球隊。

廢除叛將條款

讓當初因跳槽「台灣大聯盟」而遭封殺的球員,可以重新加入中華職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95

【經緯系大考】能否賭出10億美元的移動互聯網公司?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044.html

來源: i黑馬

【i黑馬導讀】微信一家獨大,中國互聯網大佬們都頗感緊張。以阿里為代表的巨頭,開始將公司拆細,這對以投資早期移動互聯網項目而著稱的經緯來說是一個好機會。經緯的張穎與雷軍、傅盛、江南春之間的故事,也會為這場大賭局增添新戲份。

4月15日,杭州西溪喜來登度假酒店某會議廳,「經緯中國百家匯」在這裡舉行。經緯中國投資過的上百家公司前來聚會。

經緯中國是中國最著名的早期投資機構之一,此次活動是其成立5年來的盛大聚會。看看經緯中國投資過的上百家名單(博納影業、世紀互聯、理邦儀器、安居客、航班管家、陌陌、EGLS、口袋購物、友盟、海豚瀏覽器、Camera360……),i黑馬作者心裡閃出一個詞「經緯系」——耕耘中國5年,經緯中國已悄然自成一系,就跟紅杉(中國)系、雷軍系一樣。與紅杉中國的投資風格不一樣,經緯中國這兩年給人最深的印象,數以十計的投資經理「海」尋和「海」投,豪賭移動互聯網。

經緯中國有個夢想:投出10億美金估值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去年夏天,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與i黑馬作者溝通時提出,在中國那麼強大的運營商體系下,有這麼多移動互聯網需求的機會,什麼時候可以出來一個超過10億美金市值的移動互聯網公司?但現在也沒有一家非常有利潤的O2O公司,「所以這也是個問題」。

移動互聯網普遍不賺錢,或者起碼離規模賺錢還有點距離,經緯系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創始人們怎麼辦?經緯中國又該怎麼幫他們尋找出路。

i黑馬根據公開資料和投中等投融資數據庫整理了一份經緯中國不完全投資成績單。我們發現,在經緯中國投過的公司裡,已上市的有博納影業、世紀互聯、理邦儀器,市值最高的是博納影業,5.03億美元,世紀互聯、理邦儀器市值分別為3.92億美元和2.8億美元。金山網絡雖然沒上市,但2012年年底交銀國際給出的估值是35億港元,相當於4.51億美元。近1年冒出來的明星公司陌陌的估值為2億美元。

可以說,這次聚會是經緯中國成立5年來對所投項目的一次盤整,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項目的盤整:哪些公司已經出手,哪些公司有機會讓大公司或大佬接手,哪些公司能融到下一輪,哪些公司有機會在即將開閘的IPO潮流裡順流而上?

張穎、雷軍和傅盛

在「經緯中國百家匯」的議程中,除了三位GP(邵亦波、張穎、徐傳升)的簡短致辭,上午基本是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和分眾傳媒CEO江南春的專場,兩人各有40分鐘演講。經緯中國如此安排也是煞費苦心:雷軍在移動互聯網的佈局很深遠,而江南春的分眾傳媒是移動互聯網公司高成長必不可少的助力。金山網絡CEO傅盛也是此次聚會的重要人物之一。

經緯中國三位GP中,邵亦波幾乎不露臉,張穎也很少出現在國內公開會議活動的現場,所以難得看到張穎和雷軍、金山網絡CEO傅盛公開在一個會場裡激盪。正好今天他們三人都在,張穎是主人之一,雷軍負責鼓動「移動互聯網的新趨勢」,傅盛負責傳授「從5人到500人的管理經驗」,張穎負責在台下看。

五年前,他們3人的關係可不是這樣。

3月19日,傅盛在多貝網分享了自己的創業故事,其中講到他跟張穎認識的故事:「我是(2008年)8月16日離職的,為什麼記得這麼清楚呢,因為8月15日正好是日本投降的日子。離職那天下午我接到經緯(中國)創始人張穎的電話,那個時候經緯剛剛開始在中國的業務,張穎邀我去經緯,我卻覺得自己更適合創業。張穎說,你可以先學一學投資,之後找準方向再創業。別人說人生遇貴人,張穎就是我的貴人,很幸運在那個時間遇到他。就這樣進入了創投圈,開始跟圈子裡的人有交流。」就這樣,兩週後,傅盛加盟經緯中國出任副總裁。

2008年年底,傅盛推動2008年1月才成立的經緯中國基金(2.75億美元)投資暴風影音1000萬美元,現在暴風影音已在國內資本市場排隊上市。暴風影音創始人馮鑫1998-2004年曾在金山工作,2004年-2005年短暫在雅虎中國工作過,是被周鴻禕挖過去的。(《創業家》雜誌之前的文章《暴風影音CEO馮鑫:我被暴風綁架了

馮鑫2005年創業,周鴻禕和雷軍,一個忙搜索,一個忙遊戲,都看不上馮鑫要做的事情。2007年初,馮鑫正式做暴風影音,2008年年底就拿到前老闆周鴻禕的前部下傅盛牽頭投給他的1000萬美金。兩位離開前老闆的牛人之間,頗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

之後的故事,更讓人驚嘆宿命的神奇。2008年年底,傅盛被雷軍召見。圈內人都知道雷軍跟周鴻禕這兩個聰明的湖北人有「瑜亮情節」。傅盛這樣一員做360安全衛士的大將離開了老周,雷軍自然是要見一見的。雷軍問傅盛,360發展如此迅速是他的功勞大還是周鴻禕功勞大?傅盛說是周功勞大,雖然周沒怎麼管他,但是公司構架還是很重要的,讓他在一個健全環境下全身心投入到產品上面。雷對這個回答比較滿意,在傅盛後來創業的過程中給予很多指點。

傅盛在經緯中國時看中了一個由兩三人小團隊做的個人軟件——可牛軟件,在2009年9月9日宣佈離開經緯中國,並拿了經緯中國3000萬元獨家投資。可牛做影像、看圖軟件基本是失敗的,被投了暴風馮鑫的蔡文勝做的美圖秀秀打敗。不得已,18個月競業禁止期滿後,傅盛於2010年春節前後重操舊業,做可牛安全,殺入前老闆周鴻禕的後院。

而從2010年春節開始,騰訊QQ醫生與360安全衛士之間戰火愈演愈烈,終於在2010年11月3日,騰訊上演「艱難的決定」,強迫用戶二選一,從而引發全中國網絡的震盪,史稱「3Q」大戰。回頭看,3Q大戰最大的受益者是雷軍和傅盛,當然也有張穎的份。

騰訊在3Q大戰中昏招連連,被360壓著打。在殺毒業務上被360不斷擠壓的金山毒霸、可牛軟件,則決定聯合。當年11月10日,金山安全和可牛公司合併成金山網絡,新該公司由金山集團、經緯創投和管理團隊共同持股,比例分別為72.22%、7.78%、20%。金山網絡宣佈也全面免費戰略,原可牛CEO傅盛將出任新公司CEO。2011年7月,騰訊通過金山軟件股東的股權轉讓投資金山軟件15.68%股權。這一系列資本動作表明,騰訊要借助金山網絡戰略牽制360。而借助騰訊的資源,金山毒霸的日活躍量從傅盛接手時的約700萬上升到現在的5000萬,並接連推出金山安全衛士、獵豹瀏覽器等產品,收入從剛開始免費時的驟然下降回升到2012年的三個億以上。

2012年下半年,360高調宣佈進軍搜索,一度在短期內拿下超10%市場份額,被百度視為最大威脅。據公開報導,百度擬戰略入股或者收購金山網絡,讓其來遏制360擴張。金山網絡一次給騰訊當「絆周索」,一次給百度當。不論雷軍和傅盛怎麼想,經緯中國持有的股權都有升值,獲益匪淺。金山網絡估值從2011年經緯中國入股時的1.63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年底的4.51億美元。

在客戶端市場上,張穎跟雷軍、傅盛的故事令人玩味。現在,張穎可以考慮跟雷軍等互聯網大佬在移動互聯網上演新的大戲。

互聯網大佬的新遊戲,經緯的新機會?

中國一線的互聯網大佬都在卡位移動互聯網。這種卡位,對於經緯中國來說是一個極難得的坐收「漁利」的機會。

微信最近因運營商收費問題被媒體炒翻天了。說起來,最早「挑逗」微信與運營商關係的還是周鴻禕。

2012年6月,老周先是在中國電信舉辦的2012移動互聯網論壇上說,「互聯網會幹掉電信運營商和傳統手機業」。當年9月11日的中國互聯網大會上,周鴻禕又與馬化騰同台PK,老周先是誇獎馬化騰憑藉微信拿到移動互聯網船票,但話鋒一轉,稱微信革了運營商的命,「其實該產品實則是在破壞傳統運營商和傳統的短信業務,在此基礎上創造了新的通訊業務。」隨後一步步演變,真的引起主管部門工信部和幾大運營商重視,工信部部長苗圩和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都發話要收費。

最近老周又添了一把火,4月11日關於老周的訪談文章「適時地」在福布斯中文網發出來,網絡上傳播的標題叫《微信從精神上已經把運營商幹掉了》。

微信一家獨大,已經讓新浪微博這樣一度橫行的移動互聯網創新業務受到極大擠壓,中國互聯網大佬們普遍緊張。百度、阿里都急需在移動互聯網上找到殺手級業務。做法不一,馬云的核心戰略是把大阿里集團拆細,讓25個業務部門互相比賽,快速靈活地對外,說不定真能賭出一個「微信一樣的業務」呢?

i黑馬作者4月13日有幸已將公司賣給阿里的一家公司的創始人聊天。他認為,阿里分拆是馬云和曾鳴一起玩的讓各個部門資源更有效共享的一招妙棋,拆分後各個公司的KPI的50%被定為對其他公司的支持。

其實微信也是這樣出來的,之前I黑馬網整理過馬化騰的一段總結:「當有一個新的商機出現的時候,你可能也很難判斷這個到底重不重要,是試探的做還是交給誰做。當時微信出來的時候,很多團隊都想做,但是動作和投入度都不一樣。當時我們說有三個團隊,最後兩個團隊都做了,而且產品都是一樣,都叫微信……」

可以預見,百度、360、人人網等公司近期都會有拆分大動作,核心意思跟阿里、騰訊類似。各大巨頭將公司拆細後,各個子公司有產品和業務壓力,為快速把做起來,會反過來主動要求戰略投資或者併購一些他們看上的創新公司和業務。這種自下而上的需求,與過去老闆導向的自上而下的戰略投資策略相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這對經緯中國意味深長。如果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決策,老闆一般只會買或投比較大的公司,這對於相對成熟的業務是比較合適的,但談判週期相對較長,更容易以資源+價格的形式去投資或併購,比如百度戰略併購去哪兒;經緯中國最近賣給阿里的友盟,因體量較大,融入原有團隊和業務會有比較大的衝突。在這種策略下,比較早期的項目就難賣了。

由各個子公司推動的戰略投資,體量變小,談判週期變短,賣過去後更容易融入團隊,成功率較高。這應該是擁有大量早期移動互聯網項目的經緯中國更喜歡的一種新形勢。

微信一家獨大,互聯網大佬們人心惶惶,這或許是經緯中國最好的時代。早期的海量尋找、海量投資移動互聯網項目的佈局,終於要到了可以收割的時候。

另一方面,很多移動互聯網創業者會擔心:怎麼邁過騰訊微信這座大山?「經緯系」的移動互聯網創業者同樣有這個問題。比如,微信如果做跟經緯投的航班管家類似的航班信息服務,航班管家怎麼辦?從這個意義上講,經緯中國的利益跟很多互聯網巨頭利益一致。

所以,「經緯百家匯」也是一個打氣和收割的大會。

張穎之前工作的經驗,讓他有足夠的人脈和資源對接到各大巨頭的投資部(另外一位GP徐傳升曾成功投資過百度)。無論是百度投資部的湯和松,還是騰訊投資部的彭志堅,都出身大投行。張穎剛大學畢業就進入花旗銀行投資銀行部作,後來又在荷蘭銀行、中經合工作,算是比較早在投行混的人的。

現在需要綁得更緊的,反而是雷軍、周鴻禕等更本土一點的互聯網大佬。雷軍自然是首選。撇開上文提到的客戶端緊密合作關係不說,雷軍在移動互聯網的佈局也讓雙方有更多合作點。

金山一直做得不溫不火,憋著一股勁的雷軍是佈局移動互聯網最早的大佬之一。早在2004年,雷軍和孫淘然、聯想投資一起投資拉卡拉1600多萬元,這兩年拉卡拉豪賭手機刷卡器,2012年投入數千萬元在分眾做廣告。2006年雷軍又投了移動互聯網瀏覽器公司UC兩百萬美元,最近UC賣給百度的消息越傳越真。當然,更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是2010年雷軍創辦小米科技。

小米科技在短短兩年時間裡估值上升到40億美元,成為新一輪移動互聯網競爭裡除了微信以外最大的贏家。以小米為大旗,加上雷軍投資和主導的移動互聯網交流平台長城會,科技博客雷鋒網,移動電商服務企業耶客等業務,雷軍系已成為中國互聯網重要的山頭,與騰訊、阿里、百度、周鴻禕系並列。更重要的是,雷軍系真的是靠賭移動互聯網崛起的。

經緯中國如果不跟雷老大搞好關係,緊密互動,那就是不明智。所以,讓雷老大來做開場演講,給足面子,下來再介紹一些好的項目給雷老大,是賣給雷老大還是跟雷老大一起再投,都是可以談的嘛。

當然啦,雷老大把小米賣火之後,也要回來補自己的「軟」實力——移動應用、流量入口、移動商務……這類可以二次從「米粉」那裡收錢變現的「軟」業務,有的雷老大自己就投了,比如耶客,但大部分還是需要借助經緯中國這樣專投早期移動互聯網項目的機構來幫忙物色或者一起投資。雷老大和經緯中國綁定深一點,對雙方都有好處。所以,張穎和雷軍「基情」燃燒的友誼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會更加深厚。

張穎和江南春不得不說的故事

江南春這次來助陣,那是理所當然。誰讓他們是經常一起「洗腳」的私交很好的朋友呢?更何況張穎2002年加盟中經合後,「第一次」賺大錢和奠定自己在中國創投界的地位,還是拜江南春所賜。

2003年,張穎以美國中經合集團執行副總裁的身份,全權負責中國業務,掌管著2.5億美元。一天,張穎在北京辦公樓看到電梯裡多了一種電視屏,因為要等待,很多人都會看。張穎就想,這會不會演變成一個好的商業模式。當時他就讓人去找到這家公司,這家公司不是分眾,而是框架,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投,當分眾創始人江南春正為擴大市場缺少資金而焦頭爛額時,張穎站在了他面前並最終帶領中經合參與分眾的第二輪風險投資。張穎在分眾上市後說:「太令人激動了,投資分眾兩年,其市值翻了幾十倍,為中經合創造了幾千萬美元的回報,即使在美國頂尖的投資圈裡也是很罕見的,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江南春和分眾團隊的超強執行力。」

可以說,江南春是張穎的「貴人」,其後才有創辦易趣的邵亦波叫他一起做經緯中國,與投資過百度的徐傳升一起,把經緯中國慢慢打造成今天的「經緯(中國)系」。

到了經緯中國時代,張穎和江南春之間的「利益」關係也沒斷過。張穎需要江南春幫忙介紹好的項目,幫著對接百盛等廣告投放大戶的資源給自己所投項目的創始人。江南春也需要張穎幫忙介紹「客戶」。近年,分眾的廣告大戶慢慢變成爆發成長的新興公司,比如京東、拉手、窩窩等電商企業,一年能砸大幾千萬給分眾。這塊人頭張穎比江南春熟,可以想見,兩人一起「洗腳」時,江南春問問張穎最近又有哪家公司融到大錢準備開始燒錢打仗了,回去就可以讓分眾強悍的銷售團隊上,或者自己親自上,大單還不手到擒來?

話又說回來,經緯中國投資的新興公司,如果要快速啟動市場,也需要分眾傳媒助力。2011年經緯中國投了獵聘網,江南春就做代言,在分眾的電視屏裡反覆不斷、不厭其煩地告訴白領們「你就是精英」。移動互聯網的O2O項目接地氣,更需要分眾傳媒打通線上線下。

所以,於公於私,江南春都是要在現場賣力演講的。「經緯系」的公司如果想拿到更好的廣告價格,可多跟江總交流交流。

懸念:「經緯系」能出10億美金估值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嗎?

不但i黑馬好奇,估計整個創投界都好奇。經緯和紅杉、KPCB並列為全球三大知名創投機構。紅杉中國由沈南鵬領銜,業績赫赫,360、諾亞財富、鄉村基、唯品會、麥考林、印象中國、樂蜂網……(當然那不是移動互聯網)。KPCB(中國)至今未見有大的作為,《創業家》雜誌此前對它有過深度剖析(參見《KPCB緣何走衰》);經緯中國成立5年來,也有博納影業、世紀互聯、暴風影音、理邦儀器等標誌性案例,成績斐然,但都是2008年前後佈局的項目了。對於近年開始豪賭移動互聯網的經緯中國來說,雷軍一個人就搞出一個估值高達40億美元的小米,經緯中國投了那麼多移動互聯網項目,何時能出來一個估值10億美元的移動互聯網公司,這才是經緯中國投資團隊最關心的。

陌陌算嗎?它是很快把估值做到2億美元,但微信如此勢大的情形下,陌陌如何跟微信差異化競爭,找到自己獨特的賺錢模式,還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友盟算嗎?據傳已賣給阿里巴巴,售價8000萬美元,還差很遠。

航班管家算嗎?如果有人基於微信來做一個這樣的應用怎麼辦?貌似現在已有人這麼幹了。

海豚瀏覽器算嗎?UC貌似做到現在那麼大也賣不了10億美元,海豚儘管拿到了高通B輪融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其他沒有披露的經緯中國投資的項目,哪個有10億美元估值的「面相」?歡迎懂行的創投人士來八一八啊。

(註:經緯中國是由邵亦波、張穎、徐傳升一起做起來的,為行文方便,且張穎確實是代表經緯中國說話比較多的人,所以i黑馬就以他的故事為主,簡單梳理和回顧了經緯中國的成績、機遇和挑戰。)

附:經緯中國的投資列表(不完全名單)

企業名稱負責人最新融資情況
華康汪振武2009年8月,經緯投資華康4500萬美元
三得普華張貴州2011年2月,中國風投聯合經緯創投、北京義云清潔技術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等注資1.028億元
廣禾堂鐘宇富2011年11月,云鋒基金和經緯投資廣禾堂,規模不小於5000萬元
刁少羲
安居客梁偉平2011年3月,百度為首的投資人合計投入5000萬美元
安潔士何文意2011年,估值8000萬人民幣
FunLink茅建忠2012年2月,完成1200萬美元融資
顧旭東
Nalashop劉勇明2010.12,美國經緯創投和NALA簽署500萬美金的A輪投資協議
簡簡單單張劍福2011年11月,媒體披露經緯創投投資簡簡單單
傳漾廣告王建崗2011年2月,完成2000萬美元二輪融資
SNSplus張春隆2011年11月,完成1220萬美元融資,中經合與經緯領投
陳讓
世紀互聯陳升已上市,目前市值5.03億美元
愷英王悅2011年2月,完成第二輪1500萬美元融資
航班管家王江2011年底,獲得經緯創投和Greylock的1500萬美元B輪投資
HUBS1高翔2010年1月 完成第二輪融資
口袋購物王珂2013年1月,完成B輪融資
北森測評王朝暉2013年2月27日,獲B輪千萬美金量級投資
荔枝FM賴奕龍2011年,完成B輪融資,金額不詳
丁寧
海豚瀏覽器蔣良傑2012年9月,獲高通領投的B輪戰略投資,金額或為數千萬元美元級
楊永智
瓦力劉泱獲經緯中國和啟明創投兩輪共計1000萬美金融資
科銳高勇2008年5月20日,經緯中國投資科銳國際400萬美元,約佔其20%股份
ihushPierre de Vilmorin2011年6月,獲今日資本與經緯中國4300萬美元投資
七格格曹青2011年,獲聯想投資1億元人民幣的風險投資
何生傑
識代運籌李哲君2012年底,獲得經緯創投注資,百萬美元規模
囧記單詞歐陽丹2012年1月4日,由經緯創投進行天使投資,已完成A輪融資
陌陌唐岩目前估值2億美元
寶寶樹王懷南2008年,獲得總額1000萬美元的第二輪融資
金山網絡傅盛2011年,騰訊與經緯對金山網絡的估值為1.63億美元,2012年底,交銀國際給出的估值35億港元
友盟蔣凡據傳已被阿里巴巴收購,估值8000萬美元
博納影業集團於冬已上市,目前總市值3.92億美元
浪淘金周傑浪淘金首輪融資:經緯創投或投入數千萬美元
Camera360徐灝2012年初,完成A輪融資,千萬美元量級
顧碩
裂帛湯霄峰2011年6月,獲得紅杉資本、經緯創投的約1000萬美元的融資
湯險峰
理邦儀器張浩已上市,目前總市值17.90億元(約2.80億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