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10th,1985
封面文章:It'sShape up or
亂世之下,是崛起,還是出局?
服務業財富500強公司已經萎靡不振近十年了,今年它們的情況也不例外。當許多公司還陷在應付通脹的困境中時,通貨緊縮又帶來了新的問題。不久前,500強中的350家還是受管制的,去年,300家所處行業管制放開,它們急切地進入新的領域,努力適應更令人焦慮的生活和更低的利潤率。它們去年收入增速僅為19.5%,相比工業500強企業25.6%的增速,實在令人失望。
交通運輸業公司表現最佳,它們去年收入增速達55.7%。壽險公司重獲新生,因為它們最終擺脫了終身壽險日漸式微的陰影。公用事業公司獲得了49.4%的利潤增速,但這一統計未包括AT&T(進入財富500強工業企業榜單)。
零售業,由西爾斯領銜,利潤上升了12.3%;多元化服務企業,由Philbro-Salomo領銜,利潤則上升了9%;商業銀行利潤下滑了5%,主要是因為服務業500強中 虧損最大的一家——Continental Illinois——是第十二大銀行;多元化金融公司報告了最差的業績,收入下滑30.3%。
商業銀行在這一躁動不安的環境下受傷最為嚴重。議會放開對銀行的利率管制後,銀行家們便失去了大量低成本的資金供給,這壓縮了銀行在傳統業務上的毛利率,迫使它們降低成本,並尋找其他收入來源。以BankAmerica為例,它關閉了132家分支機構,並開拓保險業務。J.P.Morgan則介入商業票據、歐洲債券和兼併收購領域,與Glass-Steagall法案越來越背道而馳。花旗則通過購買監管者們無力挽救的Florida和Illinois儲貸協會,鞏固並擴大了自己在銀行業的領軍地位,此外,它成功遊說了超過20個州政府,期望打破聯邦對銀行跨州經營的限制。諸如Security Pacific和Mellon等其他大銀行,則通過申請非銀行業務牌照(這些機構可能被禁止吸收活期存款或發放商業貸款)規避洲際經營的限制。銀行發現,關於通脹的一個大問題是,它可能迅速冷卻——70年代溫和的通脹使得銀行紛紛將業務擴展至拉丁美洲,在國內的投資也擴展至農場、商業地產項目和石油開發領域。這本是好事,但80年代通脹的冷卻使得現金流直線下降,收入出現了大坑。25家大銀行幾乎都在能源、農業、國外投放了大量貸款,現在很多成為了壞賬。
80年代初期,議會放開了對儲貸機構貸款利率上限的管制,並擴大了它們可提供貸款的範圍,於是,可調整利率按揭貸款出現,並在儲貸機構的組合中佔據重要地位,在房地產市場比較發達的地區,有效地彌補了固定利率貸款帶來的損失。
壽險業在銀行利率去監管化的過程中利益受損,當利率上升時,普通保單難以售出,尤其是在小公司推出與貨幣市場掛鉤的期限壽險保單之後。高銷售費用、日常信息更新維護費用和激烈的競爭,使得這一行業前景很不樂觀。財險業則是與經濟週期高度相關的,連續六年的經濟下滑使得這一行業跌倒谷底,小公司倒閉,大公司也不得不依靠關閉機構和裁員勉強度日,但經濟復甦帶來了價格的急升,今年將是不錯的一年。
經紀業已花了十年時間來適應去監管化,但去年它們的表現依然暗淡無光。個人投資者們鑑於去年股市的平淡表現,難燃股票投資熱情,轉投固定收益證券,而後者對於經紀人來說利潤就不如前者豐厚了。當證券市場鮮有IPO時,最棒的投資銀行家開始通過在複雜金融產品上的專長來賺錢,比如Salomon之於抵押貸款支持證券、First Boston之於貨幣互換。
交通業的去監管化涉及三個行業:航空業、貨車運輸業和鐵路業。在航空業長達七年的航線和票價管制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貨車運輸業和鐵路業的境況也類似。只有在去年經濟復甦帶來運量激增的情況下,貨車運輸業才得以彌補其費率下降帶來的利潤損失,此外,貨車運輸業也面臨鐵路的運量分流威脅,因為鐵路給予一定數量的客戶折扣,而它們有能力降價是因為它們通過裁員縮減了人工支出。
公用事業領域前十位中有七家是地區性電話公司,它們都是由貝爾電話分離出來的,費率強勁、需求增長、成本受生產率的提升而下降,這些都是其獲利的有力保障。而電氣公司則喜憂參半,喜在於監管者允許提價,憂在於一些駭人的事故使得投資者對還未完工的核電站望而生畏。
零售業始終是自由競爭的代表,眾多廠商通過激烈的價格戰爭奪市場份額,而消費者倒是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500強中,可能有些公司會在劇變中黯然離場,也可能會有新的公司登上歷史舞台,分析師們預測,儲貸機構、商業銀行、人壽保險和航空公司之間最可能出現合併浪潮,未來的這些行業將由幾家大公司主導,輔以許多專業化的、地區性的小公司。